派出所法制工作思路范文
时间:2023-04-18 17:4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派出所法制工作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派出所先进集体事迹材料1
派出所成立于。主要担负着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区近12平方公里的治安防范任务,全所编制24人,实有23人。
派出所户籍室被评为市局巾帼文明示范岗,被省厅授予三级派出所,被共青团市委授予“青年文明号”,连续三年荣立集体三等功,连续五年被当地街办和分局评为先进单位,两次获得“人民满意派出所”等荣誉。其中有7人立功,13人受奖。
以来,我所按照“三基”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分局“服务、创新、诚信、廉洁”的工作思路,以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立足本职、求实创新,进一步夯实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努力开创派出所工作新局面,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服务群众,回应人民新期待
“群众没想到的我们要想到,群众想到的我们要做到,群众有困难的我们要帮到”。这是路派出所全体民警的工作箴言。也正是这句普通的话语,从细微处反映了路派出所民警心系辖区群众,从方方面面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务实作风。
路派出所自从成立以来,就将服务群众作为全所工作的重点。他们积极开展“普法工作走出去”活动,在农村、社区、学校经常可以看到民警的身影,平日办案雷厉风行的民警,在给群众进行普法讲座时,却是不厌其烦,耐心而细致,他们采取组织演讲、开办板报、进行法律援助等多种方式,使普法形式生动活泼、学习人人参与、活动深入人心。派出所民警本着“普法教育,孩子抓起”的思想,在辖区学校增派法律辅导员,给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为了使孩子们不会觉得法律知识太过于枯燥,民警给他们看图片、看教育片,还定期带孩子们参观派出所,开展“我是小小户籍警”、“我为社区讲法律”等活动,现在法律辅导员已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又一位“好老师”。针对辖区12平方公里上,建筑工地多,外来打工人员多的情况,为了方便办理暂住证,民警亲自拿着照相机到工地采集照片,现场办理,节约了打工人员的时间,不让农民工走冤枉路,使农民工深深体会到警民情深。
服务经济,推动辖区新发展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路派出所承担着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世界五百强企业abb、西北最大全国前列的出口加工区等93家企事业单位保驾护航的职责。
所支部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大局,坚持在服务经济、服务发展、服务企业上力求新的突破,牢固树立“服务经济发展是公安工作第一要务”,“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新观念,推出十项服务承诺,积极开展亲商、便商、利商、护商活动,优化投资环境。随着开发区内重大建设工程相继启动,路派出所积极探索辖区治安综合治理的新路子,全面启动互动式利商服务制度,他们深入企业,动员工厂企业物建治安信息员、防范宣传员、纠纷调解员、消防安全监督员,并为企业培训、创建护厂巡逻队。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协调,在厂区重点部位、重点区域加装监控摄像头,做到无盲区、无死角监控,全面提高了企业自身防范能力。针对企业和员工之间出现的矛盾纠纷,派出所主动进行调解,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工人合法权益,为企业提供法律保障。近年来,他们为余名农民工解决了劳资纠纷问题,调解各类纠纷300余起,进行法制讲座50余次。
在平日工作中,所支部要求民警积极建立上门服务的工作联系机制,同时设立治安办公室,定期在企业内部开展法制和安全防范宣传教育活动,给企业员工讲授法律知识,使每位员工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切实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派出所细致、周到的利商服务,使企业工作人员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确保辖区企业产值快速增长,同时也带动周边村落的经济发展。
服务民生,围绕“平安”做文章
路派出所根据辖区出现的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锁定决战的主攻方向,积极采取“息诉罢访”、“打防结合”、“巡逻防范”等措施,为平安开发区不断服务。
为全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路派出所针对辖区11个村,其中9个村要进行拆迁改造,各种矛盾纠纷较多的实际情况,本着坚决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做到“事要解决、案结事了、息诉罢访”,的原则,及时深入辖区农村、企事业单位,了解动态,掌握情况,通过集中接访、集中排查、集中调处、集中整治影响社会稳定问题,主动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真正为辖区创造好的群众氛围。2月中旬,辖区杨家村居民柳凤兰,因宅基地补偿问题,多次到有关部门上访,并欲进京上访。得知这一情况后,所长许传彬和责任区民警多次深入柳凤兰家中,深入了解上访原因,认真讲明进京上访的利害关系,并积极联系杨家村领导、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以及开发区城改办,基本解决了困扰柳多年的问题,柳凤兰当即放弃了上访念头。
打防结合,全方位强化社会面的稳定控制。围绕社会治安大 整治行动,路派出所在辖区内推行以gps巡逻车为主,城中村义务巡守队和企事业单位保安巡逻队为辅助的巡逻模式。针对人员密集、重点部位、易发案地区,调整巡逻时间和力量,加大巡逻密度和力度,做到“白天见警车、晚上见警灯”。去年以来,路派出所先后打掉犯罪团伙3个,刑拘60余人,破获案件160余起案,为群众和企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70余万元。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报警率下降了15.3%,立案率下降了16.9%,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为开发区社会治安治理打下良好基础。
篇2
区禁毒委成员单位、各乡镇、各派出所:
为进一步做好全区禁种铲毒工作,继续扩大我区“零种植”区域,确保“零产量”的工作目标,巩固禁种铲毒成果,防范非法种植原植物出现反弹蔓延,根据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禁种铲毒工作的通知》的安排部署,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我区禁种铲毒方案。
一、加强组织,强化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成立禁种铲毒专门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本地禁种铲毒工作,按照国家、省、市禁毒委员会的部署要求,以“播种季节抓宣传、生长季节抓铲除、收获季节抓打击”为原则,研究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禁种铲毒专项整治行动,绝不允许禁种铲毒工作棚架,存在盲区。
二、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为达到禁种铲毒工作坚持抓、反复抓、抓反复,力争“零种植”、确保“零产量”的工作目标,禁毒办要组织各成员单位采取逐级分包乡镇和行政村的方式,对禁种工作进行捆绑作业(禁毒委成员单位分包乡镇、街道办事处禁种铲毒工作情况一览表附后),并层层签订禁种工作责任书:一是区禁毒委跟各乡镇签订责任书。二是各乡镇跟各行政村签订责任书。三是各行政村跟各村民小组签订责任书。各级要按照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做到“乡(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 并加强检查,督促落实,形成工作有人管、有人问的良好局面。
禁毒委各成员单位要深入到所捆绑的乡(镇)、街道办召集各行政村村干部、村组小组长和村民代表进行禁种罂粟动员,细化工作、明确责任,特别是要明确各村村干部的工作责任和任务目标,坚决防止禁种工作棚架在“最后一公里”。
三、加大宣传,有奖举报。
各成员单位、乡镇、派出所要坚持“宣传先行,预防为主”的工作思路,采取各种措施,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在做好禁种铲毒工作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抓住罂粟播种、开花和收割的不同时节,开展声势强大的宣传攻势。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开展禁毒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全民禁毒法制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种植原植物的危害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努力做到重点地区宣传覆盖面达到100%,其他地区达到90%以上。同时要深入社区广泛宣传禁毒工作的方针政策,在辖区范围内广泛悬挂、张贴《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宣传挂图,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微博、手机短信等媒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禁种铲毒宣传工作。并通过通告、张贴标语、制作宣传栏、印发宣传材料、召开宣传动员大会等形式,掀起强大的宣传声势,要大张旗鼓地向社会宣传《河南省举报违法犯罪奖励办法》,公开禁种铲毒举报电话,及时兑现奖励资金,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认清的危害和提高禁种铲毒的工作意识,使“种毒违法、种毒必铲、种毒必究”的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禁毒意识,自觉抵制和检举揭发非法种植行为。
四、强化踏查,严格执法。
各成员单位、乡镇、派出所要组织公安民警、基层干部、民兵、护林员、放牧员、治安积极分子等社力量,深入所捆绑的村、组开展形势多样的地面巡逻踏查工作,按照禁毒人民战争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对非法种植重点区域:山区、林区、田边土角、蔬菜大棚开展踏查,对潜在区域:饭店、旅社、农家乐、果园、鱼塘、农贸市场逐一排查清理,严防非法种植罂粟流入社会。
按照“发现一株铲除一株录入一株”的工作要求,将所有铲除的原植物信息上报到当地派出所或平桥公安分局,然后录入“全国禁种铲毒信息系统”,确保信息准确、完整。同时加大对非法种植原植物违法犯罪人员的打击力度,对《刑法》规定的“经公安机关处理后又种植的”,严格依法立案追诉,严禁降格处理,使非法种植原植物者受到应有的法律惩处。
篇3
镇的行政执法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推进依法治镇进程为总出发点,把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同农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开创依法治镇的新局面,推动全镇经济快速发展。
镇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安排部署行政执法工作,以加强行政执法力度为基础,以政务、村务公开为契机,努力开创依法治乡工作的新局面,整体推动全乡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扎实有效的开展了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将我镇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落实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加强组织领导。
镇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由镇政府镇长负总责。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党政办主任为副组长,镇司法所所长、镇计生办主任、派出所所长、镇国土所所长、林业站站长为成员,下设办公室,镇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办设在镇司法所,按职责分工负责承办各项行政执法工作。镇行政执法联络员由冯炳坤同志担任。
二、加强培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不断提高各执法干部的执法水平。凡新申领行政执法证的,都要进行培训,考试合格的才予以办理。
三、把好法律关。严格执行各项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镇各执法部门把好法律、法规关,确保规范性文件符合法律、法规要求,要及时备案。
篇4
派驻乡镇检察室是适应社会发展推进检察改革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地的各种因素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影响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而且随着人们教育程度的提高等因素也使得人民群众对司法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司法服务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将会很明显地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制约到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检察机关有义务去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和和矛盾,有责任去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这就迫切需要检察机关进行改革创新,提高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和司法服务的能力。而派驻乡镇检察室的设立以及参与到社会管理创新中来,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派驻乡镇检察室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
1.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法律服务工作。进行法律宣传教育,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是派驻乡镇检察室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当前农村居民大多法律知识欠缺,法制观念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和谐稳定。派驻乡镇检察室工作人员可以借助深入基层的有利时机,通过走进农村、农户、社区、学校等发放宣传资料,进行法制宣讲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向村民、居民提供法律咨询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懂法、知法、守法、维权的意识,推动农村法制建设和社会稳定。
2.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受理职务犯罪举报。基层政权的稳固与否,基层矛盾的产生与否均与基层干部与是否廉洁有很大的关系。当前一些基层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因为贪污腐化、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引发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往往造成群访、闹访等问题甚至产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若要消除这些因为职务犯罪带来的消极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打击职务犯罪、预防职务犯罪。派驻乡镇检察室由于自身的条件所限,不适宜独自开展职务犯罪的查办工作,但可以通过法制宣传,开展职务犯罪预防讲座等形式预防职务犯罪,对乡镇干部村干部起到警示教育,促使其廉洁自律。派驻乡镇检察室也可以利用贴近基层的便利条件,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自行发现职务犯罪的线索,或者通过设置举报箱、接待来访群众等方式受理职务犯罪举报,协助派出检察机关的其他职能部门共同打击、预防职务犯罪。
3.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当前农村、社区等基层单位,人民群众内部仍然存在不少社会矛盾,因此化解这些社会矛盾就成为检察机关的义不容辞的工作任务。派驻检察室可以利用近距离靠近群众的便利条件,深入基层做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一是做好社会矛盾调解工作,应当根据矛盾的性质采取不同的调解方法进行调解,如采取释法说理的方式、采取刑事和解的方式等进行调解,调解时可以与派出机关其他职能部门或者其他政府部门成立联合调解组共同进行调解。通过调解工作防止矛盾激化,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二是做好接待工作。接待应本着热情和富有实效的原则进行,严禁出现接访态度生冷的情况出现,要本着解决实际问题的宗旨进行接访。接访工作不应当只在办公地点进行,可以深入到上访人员家中进行。接待不应当只关注涉检涉诉问题,对于基层政府部门其他问题,也要做好接待工作。通过接待工作,努力将问题解决在当面、解决在基层。
4.广泛开展法律监督,强化对公安派出所执法活动的监督。首先,派驻乡镇检察室应当对公安派出所的刑事侦查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可以受邀或者根据案件情况,参与派出所办理的疑难案件的研究、讨论,引导侦查取证,及时纠正侦查活动中的违法现象,保证准确及时的打击犯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也可以定期到辖区派出所,查阅相关刑事案卷材料、受理和公安110指挥中心的派警记录等。其次,应当对公安派出所的行政执法活动进行法律监督,主要包括对治安案件的处理情况和其他行政处罚情况,户籍管理情况是否依法办理进行检查,纠正违法情形,提出改进建议。第三,应强化对基层法庭审判活动的法律监督。可以通过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或者主动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的审判活动,对审判活动进行现场庭审监督或者查阅庭审判决材料,发现违法审判活动并提出纠正意见。第四,应强化对基层行政部门执法活动的监督。对涉农专项资金、惠农资金负责管理、发放的行政部门,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负有管理的工商、税务、交通等行政部门进行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第五应强化对社区矫正执法的监督。当前,社会服刑人员的社区矫正工作由公安机关移交给各地司法局,虽然社会区矫正执法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但是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执法的法律监督没有发生变化,依然需要加强监督工作。派驻乡镇检察室应当依法开展对监外执行交付执行活动的检察,促进交付执行各个环节有效衔接,防止和纠正因不依法、不及时交付执行等原因造成监外执行的罪犯“漏管”;依法开展对司法所监管活动和矫正活动的检察,防止和纠正监管和矫正活动中存在的“脱管”问题;维护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防止和纠正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
5.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其他工作途径。派驻乡镇检察室可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通过延伸检察职能,开展社会管理创新。一是可结合检察职能积极参与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违法犯罪青少年、以及由检察院做出相对不的被不人等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使其避免再次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早日回归社会。二是配合政府部门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利用检察工作特有优势协助当地政府部门解决好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的整治开发、服务管理与协调发展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打黑除恶,扫黄打非等专项斗争,积极参与对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的整治,定期分析社会治安形势,健全和完善当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三是运用检察手段参与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高度重视网络犯罪打击、预防工作,促进网络虚拟社会建设和管理。四是深入当地村镇集体、私营企业,进行司法调研,了解企业司法需求,提供法律服务,帮助企业预防职工各类犯罪。
三、派驻乡镇检察室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制约瓶颈
1.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一是办公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派驻乡镇检察室由于经费不足或者其他原因,没有独立的办公地点,大多借用乡镇政府或者社区街道的办公用房。有的地方派驻乡镇检察室存在检察技术装备落后、办公车辆不足等问题,不能满足办公需要,这都制约了派驻乡镇检察室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二是工作人员保障不足,有的基层检察院虽设立了派驻乡镇检察室,但是在人员配备上却难以达到工作要求,有的由于派驻人员数量有限不能常驻办公地点按照正常工作日进行办公,有的虽然能够正常办公却只有一到两人进行工作,或者还有政府部门的兼职人员,这都影响了检察室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机构定位不明确。当前各地基层检察机关的派驻乡镇检察室机构定位不明确,首先体现在外部名称上,比较混乱并不统一,有的称之为派驻检察室、乡镇巡回检察室、检察站、检察联络室、检察法律服务室、检察工作联系点等,这些不统一的称呼使得人民群众在某种程度上不清楚派驻乡镇检察室的性质和职能。其次,组织体制有些混乱,有的派驻检察室作为基层检察机关的派出机构,是检察机关的一个职能部门,有正式的编制,与其他科室职能部门平行,受检察长的领导;而有的派驻乡镇检察室无正式的编制,有的还属于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由这个派出部门的人员兼任派驻检察室工作人员,受部门负责人的领导。再次,派驻检察室在开展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有时受到当地党委、政府过多的干预和影响,不能保持检察工作的“独立性”,但也有的派驻检察室工作有些“越权”,基层政府部门做的工作也参与进去,几乎成为类似于当地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制约了派驻检察室的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
3.缺乏详细的规章制度,职责不明确。虽然派驻乡镇检察室能够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但是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不是无限制无范围地进行,必须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需要有规范的制度或者工作办法予以指导。而就目前派驻乡镇检察室运行情况来看,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多种多样,有的强调受理发现职务犯罪案件线索;有的重点从事法制宣传、法律咨询工作等;有的则是职责范围广泛化,基层检察院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派驻乡镇检察室都能做,远远超出了派驻检察室的职责范围。
四、派驻检察室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制度的完善
1.进一步强经费保障工作。在经费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进行派驻乡镇检察室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在经费保障上,要依靠派驻的检察机关解决,以防派驻乡镇检察室为了解决经费而受制于其他机关或部门,影响派驻乡镇检察工作的独立性。有条件的检察机关应当为派驻乡镇检察室建立独立的办公用房,为派驻乡镇检察室开展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进一步加强管理科学化建设。明确加强和规范派驻乡镇检察室的建设方向和发展方向。首先对派驻乡镇检察室的称呼作统一规范,可以统一称作派驻乡镇检察室。高检院或者各省、直辖市的检察院应当统一出台派驻乡镇检察室相关规定,明确派驻检察室的职责和权限以及经费保障等问题,进一步推进派驻乡镇检察室职能规范化、运行标准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
篇5
“活着出狱!”这是70岁的服刑人员熊某最大的愿望,他是原重庆市某区房管局长,因受贿被判刑10年。为了此目标,他每天坚持体育锻炼,甚至提出了“工作思路和保障措施”――多挣分,早记功,用一个健康的身体服满刑期。
茂盛点评:总是要行到山穷水尽,才知“活着”之珍贵。
北京商业贿赂案主犯获刑后面带喜悦
原北京远东德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冬辉,为了向各家医院推销公司的医疗器械,大肆向医院院长、科室主任等人行贿达160余万元。近日,丰台法院以单位行贿罪判处该公司罚金500万元,判处赵冬辉有期徒刑1年6个月。法官宣判的话音刚落,赵冬辉便面带喜悦地回头向坐在旁听席上的家人低声说了一句:“还可以!”
小鱼点评:行贿160余万元的后果,确实“还可以”!
行长受贿为职工?
中国农业银行广元分行原副行长薛明收受贿赂,使违法票据承兑,给银行造成3300万元的损失,一审被判14年。让人意外的是,薛明并没有将贿款据为己有,而是以各种名义将这笔钱发放到职工手里,其中一项还是以“廉政奖励金”的名义发放的。
茂盛点评:用贿款搞“廉政”,好另类的黑色幽默。
假结婚证横行武汉
某单位分房,送来5本结婚证被查出有3本是假的;有人为给非婚生子上户口用假结婚证;有人为出国用假结婚证……武汉婚姻登记部门近来发现不少假结婚证,这些假证大多是为了分房子、出国、上户口而“办”。在一些繁华街道,有不少人向路人推销假证,150元一本。
夏末点评:假的泛滥是因为“真”的“太值钱”。
“省级骗子”办公室设在省府大院
去年4月起,付正在未经山东省编委批准、未在省民政厅注册登记的情况下,私自在省政府大院设立“山东省医疗救助协作办公室”,自命办公室主任,诈骗22家省直单位170万元保险金,并非法占有。目前,付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茂盛点评:骗子机构可以堂而皇之、正大光明地开进省政府大院,可见“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重庆一教师在教师节遭警察当众暴打
9月10日,重庆市黔江中学教师王琪因劝阻在校园内吸烟的社会青年张昆,双方发生争执,被警车带走。途中,张昆的父亲――黔江区公安局法制科科长张成中赶到拦下警车,并暴打王琪,到派出所后再次暴打,王琪面部等多处受伤。
小鱼点评:好一份特殊的教师节“礼物”!
母亲为就业整容
“我没钱供5岁的女儿读书,我的脸又这么难看,找工作别人都不要。”近日,重庆一母亲决定整容,希望整容后能找到一份工作,供女儿读书。
茂盛点评:相貌歧视逼母亲“毁容”。
法国经理用枪管理员工
东莞一家法资企业的法国经理,因开会时不满员工,突然掏出手枪朝天花板开枪。众人吓呆,一位机灵的男员工赶紧鼓掌,其他人也跟着鼓掌,他这才心满意足地扬长而去。
茂盛点评:咋感觉是在解放前的法租界。
围观者长时间围看跳楼看到中暑晕倒
近日,赣州两名女子因租不到店面,爬上汉方洲7楼楼顶欲跳楼。经过民警耐心劝说,两名女子终于走下高楼。此间,路上围观者众多造成交通堵塞。有围观者从家里搬来凳子观看,有人拿望远镜看。有一中年男子因观看时间太长,竟中暑当场晕倒。
小鱼点评:他看了别人的热闹,旁人看了他的笑话。
感动人物咋成了女?
篇6
一、公安派出所刑事和解工作存在的问题
公安派出所在办理轻微刑事案件中突出刑事和解工作,在化解矛盾纠纷、修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起步较晚,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实践中公安派出所存在如下问题亟需解决。
(一)违背当事人意愿,强迫进行和解
侦查人员或当事人出于某种目的,违背另一当事人的意愿,强迫进行和解,表面上是“和谐”了,实际上加深了彼此的仇恨。具体表现为:有的加害人为免于或减轻刑事处罚,利用自身的关系网结交侦查人员,强迫达成和解;有的被害人为获取更多的利益,也会千方百计拉关系,通过侦查人员向加害人施加压力,加害人出于对刑罚的恐惧,达成的赔偿远远超出正常范围;有的侦查人员基于办案指标等功利性目的,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双方当事人进行强制和解。在王某故意伤害案中,由于是强制和解,造成王某不服而上访,未能达到刑事和解的实际效果,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公安派出所“刑行交叉”,存在以罚代刑等不当执法行为
一是应立案追究刑事责任的轻微刑事案件,因达成和解协议而未予立案,而是转为治安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因我国公安机关同时具备行政执法和刑事侦查的二元权力结构模式,治安调解与刑事和解的边界模糊、职能相混淆,公安派出所逃避刑事诉讼程序将应当立案的刑事案件作为治安案件处理,未予刑事立案。王某故意伤害案中,公安派出所未对该案刑事立案,最后因双方和解,对王某仅作出治安处罚,属于不恰当的执法行为。
二是已立案的轻微刑事案件,却以已和解为由擅自作出撤案决定。经调查,公安派出所对已立案且达成刑事和解的轻微刑事案件绝大多数是以此种形式作出处理,依据是《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程序规定》第183条第2款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应当撤销案件”。笔者认为,以此作为公安派出所刑事和解案件撤案的法律依据是不正确的。主要原因:第一,刑事和解的前提是加害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并自愿认罪,并不是不构成犯罪。第二,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没有案件实体处理权,其法定职能是案件侦查。《刑事诉讼法》第279条规定公安机关只享有建议权,并非拥有最终处断权。
(三)因刑事和解而疏于调查取证
实践中比较普遍的是公安派出所接到报案后,侦查人员首先不是全面迅速地调查取证,而是想如何以和解结案,逃避侦查责任。这种在基本事实和证据未调查、核实的情况下去促使和解的做法会使公安机关错失调查取证的最佳时期,增加侦破案件的难度,一旦当事人未能达成和解协议或和解后反悔的,会导致案件因丧失时机而成为无法继续侦查的疑案或难案,也可能会引发新的矛盾激化,使得被害人陷入“二次被害”的境地。从目的理性的角度考察之,证据充分、事实清楚是刑事和解成败的关键因素,否则会形成双方当事人的长久博弈,导致和解的失败甚至矛盾的激化。[1]
(四)和解过程中滋生腐败
刑事和解旨在犯罪发生后,经由调停人的帮助,使被害人与加害人直接商谈、解决刑事纠纷;对于和解协议,由司法机关予以认可并作为对加害人刑事处分的依据。[2]因此,有些加害人为达到免于、减轻处罚或被害人为获取更多利益,可能会向侦查人员行贿。侦查人员一旦在利益面前动摇,就会丧失其公正、公平的立场,利用手中的权力干涉一方当事人的意志,迫使达成和解协议。缺少外部监督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
二、确立检察机关对公安派出所刑事和解监督的必要性
(一)保障司法权威性的现实需要
刑事和解制度在公安侦查阶段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发展,但是并不规范,存在着强制和解、不当撤案等悖反现象,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障司法的权威性,必须利用程序的规范目的与制度的刚性作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刑事和解的范围、程序,弥补了刑事和解程序规范的缺失。同时,公安派出所直接面对广大群众从事执法工作,是人民群众的依靠,是基层政权的重要支柱。这就迫切要求在公安派出所刑事和解过程中加强检察机关对刑事和解的法律监督,确保司法的统一与权威。
(二)加强权力规制性的必然举措
首先,刑事和解制度会产生“花钱买刑”、司法腐败等消极影响。这种私权的滥用会对公权的正确及有效行使造成一定的侵害。对于公安机关来说,由于处于公私权力冲突的中心,难免会被虚假的表象所蒙蔽而被动做出错误的侦查终结结论。[3]其次,公安机关权力的特殊属性,刑事侦查与行政执法边界模糊。加害人或被害人在刑事和解过程中得到好处,公安机关把刑事案件当作治安案件降格处理。而检察机关目前对行政执法监督缺少相关的途径与方法。最后,权力是否会被滥用并不决定于法律赋予谁享有该权力,而在于权力的行使是否具有完善的监督制度。[4]为防止公安派出所行政执法权的异化与司法权的滥用,应当在刑事和解的过程中引入检察监督予以约束与规制。
(三)维护社会稳定性的内在要求
美国学者约翰.R.戈姆指出,尽管刑事和解存在多种多样的模式,但普遍的因素就是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自愿性的直接会面对话。刑事和解程序启动的先决条件是被害人与加害人双方的和解意愿。和解过程中,掺入强迫的因素,不仅仅会使得被害人陷入二次被害,而且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甚至引发。刑事和解案件在本质上都是社会主体之间因利益、价值观等方面的不一致而形成的冲突、纠纷,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解决,其内在积蓄的能量势必通过某种途径释放。因此,检察机关有必要对刑事和解进行审查监督,一方面防止强制和解引发新矛盾,另一方面保障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合法权益。
三、确立检察机关对公安派出所刑事和解监督的可行性
(一)宪法及相关法律为检察机关监督公安派出所刑事和解提供了法律依据
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是指运用国家权力,依照法定程序,检查、督促和纠正法律实施过程中严惩违法的情况以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法律正确实施的一项专门工作。[5]《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同时在第五编第二章中对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进行专门的规定。也就是说,刑事和解过程本身属于刑事诉讼的实施过程,应当受到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6条规定的“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依法接受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为检察机关监督公安机关的刑事和解活动提供了更为具体的依据。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566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公安机关侦查活动中存在违法行为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提出纠正意见。《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赋予了检察机关适当的调查取证权、通知撤案权等一系列权力。[6]公安机关的刑事和解过程,由于检察机关的介入监督,促使程序和结果更加公正,这正是刑事和解与“私了”的区别。
(二)新时期检察机关的改革为监督公安派出所刑事和解奠定了客观基础
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按照“检察工作重心下移、检力下沉,把法律监督延伸到广大农村”的工作思路,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扎实开展派驻乡镇检察室工作,主动把法律监督的触角伸向广大农村。设立基层检察室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规范公安派出所刑事诉讼活动的行为,解决执法违法或执法质量不高等问题。从地缘的角度来看,基层检察室派驻在乡镇、街道,方便了群众申诉、控告、举报,方便了检察机关了解村情民意。检察机关应当充分发挥基层检察室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开展对公安派出所刑事侦查活动的监督。监督应从源头入手,抓住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可以采用纠正意见、检察建议、立案监督等形式进行。
四、检察机关对公安派出所刑事和解监督的设想
在兼顾公正与效益的基础上,对监督公安派出所刑事和解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设计,构建基层检察院、基层检察室一体化的监督模式,以基层检察室为平台,加强与完善对公安派出所刑事和解的法律监督工作机制。具体如下:
(一)建立刑事和解案件信息通报制度
基层检察室与公安派出所建立刑事和解案件信息通报制度,通过案件信息的报备,使得基层检察室能及时了解公安派出所刑事和解工作,以便法律监督工作及时有效的开展。实践中,对于公安派出所何时报送刑事和解案件的信息存在着分歧:一种是双方当事人有和解意愿时向检察机关报备,检察机关同步监督和解过程;另一种是在公安派出所作出处理之后进行报备。笔者比较赞同后一种的信息通报制度,因为基层检察室的监督首先是对刑事侦查活动的监督,即对公安派出所作出刑事处理是否合法的监督;其次才是对和解协议的监督,即对特殊民事契约的监督。
(二)建立刑事和解案件监督审查制度
基层检察室在收到公安派出所刑事和解案件报备材料后,应指定专人进行实质审查。首先是对公安派出所作出的刑事处理进行审查。对案件的定性是否适当是刑事和解开展的关键,和解案件超过法律规定范围的,应当提出纠正意见。基层检察室审查中,发现应当立案而未予立案的,应当要求公安派出所说明不立案理由,认为不立案理由不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派出所立案;发现撤案不当的,应当向公安派出所提出纠正意见。其次是对当事人和解自愿性的审查。基层检察室应当分别征求案件当事人的意见,查明和解是否自愿。如发现一方当事人受到暴力、威胁、欺骗或者其他非法手段强迫、引诱另一方当事人和解的,应当将线索移送公安派出所,并要求公安派出所将案件纳入普通刑事诉讼程序。最后是对和解协议书的合理合法进行审查。基层检察室在审查和解协议是否违反法律、法规、道德风尚和公共利益等的同时,也应当对和解协议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如赔偿数额、加害人的支付能力等。
(三)建立刑事和解案件跟踪检查制度
基层检察室指定的专人要动态掌握和解协议的履行情况,特别是加害人一方的经济赔偿履行情况以及其思想动态,防止发生新的冲突。基层检察室应当与加害人所在村(居)民委员会、工作单位(在读学校)以及亲属共同制定帮教计划,并监督相关措施的落实,确保加害人能够早日回归社会。基层检察室还应当对辖区内刑事和解的不诉人员建立帮教档案,详细记载帮教过程和帮教回访情况。
(四)建立刑事和解案件救济制度
基层检察室在对公安派出所刑事和解案件进行监督时,一旦发现有不符合法律规定或和解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和解乱象发生,应向公安派出所提出检察意见。必要时,可以向公安派出所提出纠正意见或检察建议。当事人在刑事和解过程中,受到外力强迫和解,向检察机关控告、举报的,基层检察室在受理后应及时审查。对于一方反悔的,鉴于其违反了刑事和解的自愿原则,加害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未消除或降低,应当建议公安派出所撤销原决定,重新移送。基层检察室审查中发现公安派出所刑事和解过程中,办案人员涉嫌职务犯罪的,应当将有关线索移送反贪、反渎部门。王某伤害案中,基层检察室受理后及时跟进审查,确实发现民警的不当执法与和解赔偿金额超出正常范围的问题,于是向该公安派出所发送《检察建议书》,建议纠正不当执法行为。最后该和解协议撤销,当事人在自愿、公平的基础上重新协商签订,办案民警被行政记过处分。
注释:
[1]赵石麟:《公安刑事和解的正当性及其规则》,载《公安研究》2009年第5期。
[2]向朝阳、马静华:《刑事和解的价值构造及中国模式的构建》,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6期。
[3]苏州市平江区人民检察院课题组:《刑事和解法律监督问题研究》,载《法学杂志》第2008年第5期。
[4]黄娜、刘东根:《公安机关刑事执法中刑事和解制度若干问题研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篇7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村能自觉地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做到统筹规划、统筹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切实把建设“平安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一是建立了以“综治例会”为形式的综治、“平安创建”工作汇报、研究制度。综治领导小组坚持每月度召开综治例会一次,主要是通报当月的本村社会治安情况;研究解决落实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动员部署下一阶段的综治工作。我村“平安创建”领导小组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平安创建专题会议,总结分析本村阶段性的“平安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并对阶段性“平安建设”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二是建立健全综治领导机构。按照上级综治部门的统一要求,我村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了分管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的村委会副主任两名,综治办、调委会有固定办公地点,办公设备齐全。
三是落实综治目标管理责任制。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坚持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一岗双责”共同抓,形成了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具体的工作机制。今年以来,我村在合理制定综治年度任务、要求的同时,以具体量化为标准,通过与各村民小组签订《综治目标管理责任书》、《治安安全责任书》等,真正把综治创安工作落实到具体人身上。
二、宣传教育,强化意识
按照镇党委、政府《关于开展建设“平安”活动的实施意见》和镇综治委《关于加强建设“平安”宣传工作的意见》要求,村党委、村委会及时召开了平安创建动员大会,研究制定建设平安村的实施方案和宣传计划。我村已设立了法制宣传栏,每年不少于期,在村主要干道路口设立了警示牌和有综治、“平安建设”内容的5幅固定标语,并充分利用标语、横幅标语、广播等宣传工具,在辖区范围内,掀起了综治宣传月、“平安建设”活动;我村在综治平安宣传月活动开展中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活动、有总结。认真搞好“五五”普法工作,建立了村民法制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普法领导小组,制定的年度普法工作计划,开展了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公民守法教育、依法治村等为内容的普法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三、强化措施,落实防范
1、我村已成立了平安工作协会。并按照“六有”(即有一块牌子、有一个强有力的理事班子、有一个办公场所、有一套工作制度、有一支巡逻队伍、有一块宣传阵地)的标准,逐步抓好规范化建设。从而进一步整合农村治安资源,使治安巡逻、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安置帮教,法制教育、平安宣传等各项工作在基层得到进一步落实;并以协会为载体,深入开展平安宣传工作。
2、积极开展“无毒害村”创建活动,坚持每季度召开本村治安形势分析会议一次,每月坚持开展以治安防范、法制教育、卫生清理等为内容的创建活动,使综治、平安建设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3、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认真落实排查调处责任领导,坚持每半个月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全村全年共发生民事纠纷19起,调解19起,调解率达100%,成功19件,成功率达100%。
4、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今年没有发生民房火灾、爆炸事故等,在节日期间,村两委人员坚持轮流值班,以全面加强本村节日安全保卫工作。
5、建立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重点做好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人员的帮教、管控工作。认真落实安置帮教责任制,层层签订安置帮教责任书,组织开展以包教育、包管理、包转化为主要内容的集中帮教活动,大力推广“二帮一”行之有效的办法,切实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全村共接收刑释、解教人员15人,安置15人,安置率达100%。
6、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开展“遵纪守法户”、“平安家庭户”等群众性评选活动,全村全年共评选“遵纪守法户”、“平安家庭户”达到85%以上。
7、加强未成年人学生违法犯罪预防工作,我村配备配齐了村小学综治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分别由村治保主任和调解主任担任。建立了预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加强学校、家庭、村间的联系,便于掌握全村未成年人学生的情况,重点了解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全面情况,并进行登记造册,适时制定“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和帮教计划”,逐人落实帮教措施。
四、加强治安建设,营造平安环境
1、完善治安巡逻队配置。为了提高本村的治安能力,做好村防控体系建设攻坚战,我村自年起,先后筹措资金10余万元,进行治安巡逻队的阵地建设,使建筑总面积达到了100多平方米,同时购置新巡逻摩托车4辆,安装全球眼监控设备3个,安装报警求助电话1部,配置了保安服、警棍、手铐、头盔等必要的器械和防护器材、办公用具。这些经济、实用、完备的配置大大提高了我村治安巡逻队的战斗力,为创建平安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从而把我村的警务点建成了维护农村稳定的前沿阵地。并在此基础上,以警务室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形成治安防控网络,有效推动了农村治安防控工作的全面开展。
2、强化治安巡逻队伍建设。我村按照“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发挥效能”的要求,健全村巡逻队组织、加大对治安联防队的培训力度。在队伍建设中,治安巡逻队以我村治保主任为队长,另外还有7名队员,在队伍中有1名党员,1名预备党员,3名治安积极分子,队员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和良好的思想觉悟。为了确保队伍的高效正常运转,我村治安巡逻队在制度建设上也做了细致的工作,他们请上级政府、派出所领导出谋献策,认真借鉴外地先进做法,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制订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治安巡逻队出勤、值班、休息、奖罚制度,使治安巡逻队工作有章可循、有文可依,提高办事效率,从而组建了一支有较强凝聚力、威慑力和战斗力的治安巡逻队伍。
3、常规巡逻和重点时间段巡逻相结合。针对我村的流动人口多、不稳定因素多的特点,我村的治安巡逻队制定了常规巡逻和重点时间段巡逻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在日常的巡逻中突出重点,任务明确。针对不法分子会在上下班时间进行“飞车抢劫”这一特点,治安巡逻队在上下班时间更是加强巡逻,积极协助公安机关开展治安巡逻,充分发挥了巡逻队员在发现犯罪、打击犯罪、预防犯罪诸多方面的作用,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加强社会控制面,打击现行,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开拓一方“企业放心,群众满意”的净土。
4、协助民警加强暂住人口与租赁房屋规范化管理。我村也在警务室设立了租赁房屋和暂住户口申报站,认真落实“谁用工谁负责”、“谁租赁谁负责”的原则,积极配合派出所切实做好暂住人口与租赁房屋规范化管理。对村内的外来人员的基本情况登记造册,督促其办好暂住证和私房出租户办理相关手续,今年以来,全村共登记外来流动人口共1500人次,已发证1500人次,登记率达100%,登记私房出租户123户,登记率达98%。
5、协助民警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我村的巡逻队积极配合派出所抓好经常性破案和打击工作,配合开展打击和遏制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净化了全村的社会治安环境,近年来,协助派出所侦破刑事案件1起,协助处理治安案件2起,确保了社会的安定。
篇8
2020年以来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综治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市、县平安创建工作精神,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方针,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推动全镇平安建设向纵深发展。现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今年年初,对我镇各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也进行了及时的调整,确保了平安建设工作的连续性。按照县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和“平安创建”的总体部署,结合我镇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了“平安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任务、职责。针对不同时期社会治安的形势,研究部署阶段性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在4月份召开的全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创建工作会议上,镇与各村(社区)、各单位分别签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创建”责任书,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工作的参与率、知晓率和满意率,营造“人人参与平安建设、人人知晓平安建设”的浓厚氛围,认真做好综治暨平安创建宣传工作。
三、扎实工作,务求实效
2020年以来,我们围绕中心工作,从实际出发,做好细致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镇平安建设。
(一)抓普法依法治理网络建设。按照 “七五”普法规划,我们制定了年度实施意见,编制了教案;与各村(社区)、镇直单位、学校、企业签定了普法责任书24份;制订普法制度10个并上墙;以镇集中开展法律骨干培训3次,200人次,各村通过有线广播开展法制讲座宣传每月1次;配合部门抓法制宣传教育,今年我们会同镇妇联举办了以“维护妇女合法权益、营造和谐家庭”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活动,与计生办举办镇、村计生干部参加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学法讲座,还利用宣传车和社区文娱演出队上街头进行宣传;抓中小学法制辅导工作,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全镇的中小学配齐了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
(二)抓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建设。建立健全了镇(社区)、村、组三级人民调解网络。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了由司法所长为主任、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和法律工作者为成员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村成立了3~5人的调解委员会。村民小组设调解员,同时,建立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预警、调解、处置四个机制,在全镇形成上下联动、纵横联网、责任落实、运转有序的大调解格局,基层司法行政整体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今年1—11月排查民间矛盾纠纷93件,调处90件,调解率为96.7%,对尚未调处的6件也正在及时做工作,确保其不转化变危害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从而有效地保障了石埇的稳定、平安、和谐。
(三)抓安置帮教网络建设。镇成立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民政办、派出所、妇联、共青团等相关部门,镇设立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站,村(社区)成立安置帮教小组共三级安置帮教网络。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建立刑释解人员档案和登记制度,年初我们对全镇范围3年内刑释解教人员的情况进行了摸底排查,使得辖区内的刑释解教对象情况清、底数明;二是落实帮教责任制,年初村(社区)与镇政府签定责任书,被帮教对象的责任分别落实在村(社区)干部人头;三是落实帮教对象考察制度,考察情况责任人每季度向镇上报告一次;四是制订帮教措施,如农村“五保”、低保、医疗救助等惠民政策优先落实;五是及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分享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四)抓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建设。强化措施,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斗争,维护了社会稳定,有效地推动了全镇平安建设。从组织上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积极开展治安综合治理。从责任意识上,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组织领导。在工作思路上始终将“两盗一抢”作为“严打”整治的重点,;在工作措施上,动员全镇各级各部门和社会方方面面力量,参与打击、查处力度。上半年,共立刑事案件18件,破案7件,发生治安案件64件,查64件,全镇有4个村无刑事案件,2个村无治安案件发生。
(五)抓以创安为载体,全面构建治安防控体系。今年继续抓好防控体系“四个网络”和“雪亮工程”建设,即社会面治安防控网络,重点单位、部门治安防控网络,农村治安防控网络和人防、物防、技防工程建设,加大对城镇社区、农村及公共复杂场所安全创建活动,同时加强派出所治安管理和社区基础工作,建立社区夜间巡逻守护专业队,由五人组成,配齐器械。全镇共建村(社区)巡逻9个,成员68人,初步构建起了以村、社区警务建设为基础,多部门协作,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打、防、控、管”一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
(六)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出击,综合整治,“行业清源”效果显著。一是打击“两违”。2020年以来,共依法对南流江两岸禁养区、无证养殖区、环保不达标的养殖场进行了整顿,加强管理和审批,目前共取缔或拆除不达标的养殖场2个。严厉打击违建行为,对侵占保护耕地,乱搭大棚进行了拆除和复原,截止2020年6月我镇共集中拆除了3处违建大棚,有效遏制了乱搭乱建行为。二是集镇整治,2020以来年,共组织集中大整治2次,规范街道摆卖,五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对滥采河沙和盗伐林木进行专项整治,对我辖区南流江沿岸的采砂点进行拉网式排查,目前共查处私人盗采河沙案件1起。石埇政府联合林业站、派出所不定期对辖区内和途径我辖区的运送木材的车辆进行检查,对未办理砍伐证或者证件不齐全涉嫌盗采的车辆进行查处扣留,有限震慑了滥伐盗采行为。三是整治侵占集体土地问题,2020年我镇分别清理整治了坡子坪、长山村被非法侵占的两幅土地,对两个贫困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七)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工作。为全面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我镇每季度召开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工作促进会,结合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加强宣传。2020年我镇第一期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得分98.61分,较上期上升1.29%,全市排名19名。
(八)综治中心建设。按要求建设规范化综治中心,落实好专职工作人员,正常开展好平安建设(综治)业务工作,经费落实到位,按规范化建设标准实现“三网合一”。积极推进“雪亮工程·平安乡村”项目建设,全镇共安装“雪亮工程·平安乡村”视频监控探头317个。
(九)基层消防建设及综合治理工作。一是把消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来抓,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常务副镇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也都成立了相应的消防安全工作小组,确定专人分管。通过压实责任人和一级对一级负责传递,把消防安全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并实行隐患事故排查责任制,镇消防站每季度对各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一次消防检查。二是加强对监管范围内的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严密的火灾隐患排查,对查出存在消防隐患的单位,督促及时进行整改,并再次复查,落实方案措施。三是开展居民自建房火灾隐患集中排查整治行动,重点对自建房、商铺是否存在私拉乱接电线,是否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电动车充电是否规范,消防设施和器材是否配备齐全,消防疏散通道是否通畅等情况进行了详细检查。
篇9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有流动人口约两万人,核发暂住证九千余人,占48%左右。我市流动人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来源广泛,农业人口比重大。外来人口涉及全国所有省份,农业人口比重大,占81%;青壮年和男性比例高,占74%。二是居住时间短暂,从事职业多样化。他们主要从事建筑、运输、贩卖、餐饮、服务、加工、收旧等职业,大多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苦、脏、累、险行业工作,还有部分无正当职业,从事拾脏扒荒等。三是居住点分散,居住环境较差。大多数流动人口居住在个体小旅店、施工工地的工棚、居民出租房屋内,居住环境较差,且多以同乡、同族等关系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以地域为纽带的“民工群”。四是文化程度不高,收入普遍较低。五是违法犯罪活动比较突出。近几年抓获的违法犯罪嫌疑人中,外来人口占62%左右,抓获的犯罪团伙中,外地人组成的团伙占56%。
二、当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我市建立了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设在公安机关户政管理部门。但在具体工作中存在“五缺”问题。一是缺乏制约措施。流动人口管理没有纳入基层政府任期目标,基层组织缺乏具体明确的管理职责、任务和指标,检查、制约措施不够。二是缺乏专职管理队伍。长期以来形成了公安派出所独家管理流动人口的局面,但公安民警和专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制约了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缺乏协调配合。流动人口管理涉及公安、工商、劳动、税务、民政、交通、城建市容、计划生育等许多部门,由于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配合,造成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综合治理效能不好。四是缺乏服务意识。行政管理部门对流动人口管理多,服务少,致使有些用人单位对流动人口管理有抵触情绪,不配合、不支持甚至逃避正常检查的现象时有发生。五是缺乏经费保障。以前流动人口管理所需经费依靠收取的暂住人口管理费。取消收费后,因地方财政困难,工作经费无法保障。
(二)流动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流动人口的特点是流动性大、居住分散。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加速推进,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再加基层派出所工作任务繁重、警力资源短缺等因素,造成流动暂住人口在部分辖区内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情况。
(三)流动人口成份复杂,难以管理。流动人口中有一些流窜作案分子隐藏其中,利用流动这种方式伺机作案;有的染有恶习或在原籍多次受过打击,为逃避公安机关的管理和控制,借流动改变环境。这些不安定分子不易被发现,旅店、出租房主也无法辨其良莠,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遇有适宜的环境或条件,便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四)流动人口管理措施不够到位。按规定,流动人口在一地居住七天以上要到派出所登记。如果在一个地方只停留了两到三天,实际上处于失控脱管状态。还有的流动人口刚办理了登记,有可能又流动到别的地方去了,完全不受制约。加之少数业主为少缴或不缴社区居委会规定的卫生费和税务部门征收的税费,瞒报、漏报出租房屋和暂住人口登记。至于不办证者,公安机关既无法掌握,更谈不上管理,故失控面较大。
三、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加强
和规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是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牢牢把握“构和谐、促发展、保稳定”这个大局,以“齐抓共管、优化服务”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不断理清工作思路,优化政策环境,积极探索实践服务管理新模式,努力在工作中实现“四个转变”。
(一)提高认识,健全机制,由公安机关唱“独角戏”向“大管控”转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作。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作为党政领导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由公安机关唱“独角戏”向“大管控”转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社区依法自治、群众广泛参与的新格局,推动涉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有关部门要严格履行职能,落实专门力量,靠实工作责任,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公安机关要切实发挥主力军作用,认真落实“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社会化建设不断发展。要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特别是社区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做好工作。要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必要的经费保障机制。
(二)摸清底数,夯实基础,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确管控”转变。一要摸清底数。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和建筑工地及中小旅馆、废品收购站点、劳务市场、公共娱乐场所等流动人口易聚集的重点区域、场所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清查,彻底澄清流动人口底数。二要登记造册。集中清查收集暂住人口信息,通过身份证、照片、人口数据信息“三对照”后登记造册,并分别录入派出所综合信息和暂住人口管理系统。三要完善档案。以村、街、厂、矿、队为单位,把暂住人口档案装订成册,与暂住人口管理系统配套使用,健全辖区流动暂住人口的信息资料。四要核实身份。对无有效身份证件、来历不明、形迹可疑的流动人员进行网上比对,直到查清真实身份。并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将流动暂住人口划分为“重点人员”、“不放心人员”、“放心人员”三类,实行分级管理,实现由“粗放式管理”向有重点的“精确管控”转变。
篇10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只有严格、公正、文明的依法履行职责,才能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只有精通法律,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才能提高文明办案的水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警心得体会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心得一
公安部在《xxx的决定》中,明确把做群众工作作为警务室民警的首要职责提了出来。贯彻落实公安部的决定,深入实施"两大警务战略",警务室建起来了,民警下沉到位了,如何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是基层警务室民警都在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民警和带兵人,笔者的心得体会是,要想做好群众工作,就必须注意"三个三".
一是必须克服以管理者自居,视群众为单纯的管理对象的错误观念。
在实际工作中,基层一些民警始终不能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总是认为,自己是代表政府管理人民的,群众就是公安机关的管理对象,所以,总是以管理者的身份对群众颐指气使,把党和人民交给的权力用来摆架子、施威风,"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无形当中把自己摆到了群众的对立面,人为地拉远了民警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影响了整个公安队伍的形象和声誉,使公安工作的群众基础受到了冲击和动摇。这样的民警恰恰忘记了自己来自于群众,赖以群众的养育而生存,靠群众的支持而工作,把管理和服务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只注重管理,向群众施加压力,而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把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抛在了脑后。要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就必须首先摆正民警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真正放下高高在上的臭架子,彻底摒弃单纯的管理观念,把服务摆到与管理同等重要的地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
二是必须克服与己无关,视群众的求助为份外负担的错误观念。
在农村,应当充分肯定的是,随着法制宣传教育的不断深入,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一遇到为难招窄的事情,求助于法律、求助于公安机关的行为明显增加。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群众不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归哪个部门管,有事总愿意找派出所、找民警予以帮助,这从另一个角度讲,也体现了群众对公安民警的充分信任。而实际工作中,我们有的基层民警却不能正确对待这种事情,群众的求助,属于我们管辖范围内的事情尚能够及时接待、受理和办理,而对不属于公安管辖的事情,冷冷地一句:"这事儿不归我们管",便将群众拒之门外,不做耐心细致地解释,不告诉应该到哪个部门去办理。长此以往,群众对这样的民警也只好敬而远之、疏而远之,公安机关的信誉度无形中打了折扣。其实,老实、淳朴、憨厚的农村群众,是通情达理的,你只要和颜悦色地把道理给讲明白,谁也不会故意为难人的。对于属于我们职权范围内的事,应该尽力办、尽快办,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这是对的、毫无疑问的;对于不属于我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也必须热情向群众解释清楚,帮助群众联系或者明确告诉去哪个部门办理,群众明白道理后,既可以在事情的办理中少走弯路,也会对我们民警心存感激。
三是必须克服小事一桩,对群众请求我们办理的事情不屑一顾的错误观念。
侦破刑事案件,依法、及时查处治安案件,无疑是公安机关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职责,但就广大的农村来说,群众求助于我们的往往多是一些丢了一只鸡、少了一只狗、毁了一垄苗、断了一棵树的小事,这些事有的根本就不够公安机关的立案标准,治安处罚也于法无据,有的也不是公安机关管辖范围内的事,但恰恰在我们民警看来是"小事"的事,在群众看来却是事关其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恰恰是由于这些"小事"拖起来得不到解决,使邻里之间、干群之间的矛盾日积月累,摩擦导致纠纷,纠纷演化成械斗,直至酿成治安或刑事案件,影响了农村的和谐,影响了农村的治安稳定。所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告诫应当似警钟时刻回响在我们的耳畔。农村警务室民警要积极参与民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下力量协助党委、政府或村干部把这些"小事"协调好、解决好,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心得二
我是xx年新进入警察系统的一名新民警,每当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墙上挂着的人民警察誓词,我知道我已经成为xxx派出所的一名实习警员了。而作为这样的身份,我时刻提醒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庄严的宣誓词,让我为之振奋,我愿意献身于崇高的人民警察事业,为警察事业的发展奋斗终身。
到xxx派出所的这段时间里,我对警察有了一点感触,对警察的工作也有了一些认识。可是,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里,从事陌生的工作,对于我这个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确实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很陌生。而局领导与所领导亲切的目光,热情的话语,使我感到了家一样的温暖,逐渐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
在这段时间里,通过与老干警的交谈,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浅薄,这使得我的求知欲膨胀起来。我只有不断的去学习,来满足自己的求知。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警察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和维护者,肩负着防范和打击犯罪,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重任。警察必须按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愿行使权利,应当努力为人民群众和企业的生产安全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不受侵犯和企业发展壮大的顺利进行。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在工作中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要做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人民公仆。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只有严格、公正、文明的依法履行职责,才能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只有精通法律,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才能提高文明办案的水平,才能自觉的把法律规定的任务落实到职责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肩负起党和国家及人民赋予的重任,要时刻清醒的认识到,人民警察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要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解人民之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每当想起警察所表现出的高素质、高要求、严标准,树立了益羊公安的良好形象,体现了新时期人民警察的特点,我就要向他们学习。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适应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要求,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人民卫士。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多了一份自信,少了一份胆怯;多了一份从容,少了一份羞涩。在警徽灿烂光环下,让我更加坚信,为祖国的稳定发展、繁荣昌盛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
心得三
社区民警是实施农村和社区警务战略的主体,但由于长时间放松了基础工作或同时承担大量非社区工作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一些地方社区民警工作水平不高,成效不好。下面,从社区民警应处理好的"五个关系"着手,谈一些个人对于提高社区民警工作水平的粗浅认识。
一、处理好社区工作与其他警务工作的关系
众所周知,社区民警确实很辛苦,虽然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不同程度上采取了为基层民警减负的各种措施,使社区民警相对单一地承担基础工作任务,专业性有所增强,但社区民警专属社区警务工作是绝大多数单位难以办到的。所以,社区民警要正确处理干好社区工作与完成非社区工作任务的关系,正确定位,找好角色,将主要精力用在社区工作上,轻视自己的主业。同时,派出所的领导要科学整合警力,合理部署任务,最大限度地把社区民警从非社区工作任务中解放出来,使社区民警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下社区工作,真正解决好社区民警"下不去"的问题。
二、处理好下社区与上平台的关系
随着警务工作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各类警务信息平台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社区民警的工作更加便捷,案头台帐性工作明显减少,查阅相关信息上网可见,工作效率也大幅提高,然而有些社区民警实际下社区工作的时间并不多,警务室"有室无人"现象和社区见警率低的问题依然存在。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主观上一些社区民警不愿意在闲暇时间投进社区,存在一定的贪享清闲的个人惰性,也不善于合理充分利用时间;客观上作为采集源头信息和承担接处警任务的第一线,社区民警承担了不少平台基础信息的编辑录入、报送维护和各类案事件的处理任务,占用了社区民警的大量时间。对此,广大社区民警应调整工作思路,进一步增强责任心,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计算机应用操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并统筹安排时间,将上平台穿插于值班备勤、下完社区回所和日常处理案事件的间隙等时段,切实做到扑下身子沉入社区和抽挤时间登上平台两不误。
三、处理好干工作与打基础的关系
社区基础工作是"三基"工程建设的重要方面,社区民警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打牢社区工作的基础上。这些基础包括:强化居民自我防范意识;组织民防力量进行治安防控,织严织密物防、技防网络;与社区干部和相关单位建立密切顺畅的工作关系,开展人口调查、抓好阵地控制;物建一批作用明显的治安耳目和社会信息员,收集情报信息;在社区开展服务群众工作,调处简易纠纷,创建和谐警民关系等等。当然社区工作在不同的时间也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如进行案件排查,组织治安清查,处置突发事件,调处治安纠纷,为居民排忧解难等。社区基础要打,日常的工作任务也要完成,但一定要把打牢基础作为重中之重,决不能只顾完成日常工作,而忽视打牢基础工作。"三基"工程建设已进入关键期,要以此为契机,结合苦练基本功工作,加强学习,定立目标,总结方法,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基础工作水平和群众工作能力,全面提高社区基础工作总体水平。
精品范文
10派出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