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4-18 17:4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世界上90%的产业是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的2200万家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2/3的就业、2/5的GDP、2/3的出口额。二战后,日本经济奇迹般崛起,也是因为中小企业的强劲发展。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中小企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已经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其创新的水平和影响并不亚于大企业。
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及政府间组织都十分重视中小企业发展,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制定了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
重庆市近15万家中小企业,三峡库区占了30%,从业人员107万。库区产业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牛鼻子”和当务之急,因此,发展库区中小企业,将会有力促进三峡库区产业的整体进步。目前,这些企业大部分还属于传统产业,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峡库区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突出: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转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科技人才匮乏,企业技术创新缺少关键支撑。据统计,库区主要的13个区县专业技术人员才2万余人,不到该区域内职业总人口数的4%,而且分布不合理。
库区发展,中小企业应当仁不让,而推动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应是重中之重。
为促进库区中小企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政府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帕德摩尔和吉布森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涉及三个主要变量:基础、企业自身和市场,三者缺一不可。政府应该在资金资源、人力资源、基础条件、人文环境、营销市场等方面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助推企业发展。一是投入专项资金,向库区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倾斜;二是推广永川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为库区产业发展的中低层次实用人才;三是建立库区企业及产品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库区产品信息数据库,营造库区产品销售网络,帮助企业扩大市场;四是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充分调研库区的产业特点,有选择地建设能促进库区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利用库区资源优势,建设产业化集群。M・E・Porter提出:“集群(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区域的核心竞争力通常表现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上,如广东潮州集聚了晚礼服生产企业500多家,形成了世界最大的晚礼服生产基地,年产值达50多亿元;浙江柳市镇成为闻名天下的电器之都,提供了50%的全国电网改造所用的低压电器。中小企业集群化,群内企业分工与协作、合作与竞争共存发展,有助于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浙江苍南县是我国最大的徽章生产基地,一个小商品铝制徽章的设计、熔铝、写字、包装等十几道工序分别由各个独立的企业承担。这种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规模及效益,促进了集群内中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了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外部竞争力。
充分利用库区资源优势形成中小企业集群,聚集同类产业,形成规模化生产,创造合力,触发科技创新力。库区具有几大资源优势可建设产业集群,一是矿产资源,库区矿种多、储量大,并有许多伴生矿种,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适合区域采掘加工业发展;二是林特资源储量大、品位高,而长期以来开发利用程度低,绝大多数的淀粉、油脂、纤维、香料、药用植物等都未被开发利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中小企业及产业集群,驱动各种生产要素集聚、配置,必定能推动库区中小企业的科技集成创新,形成持续发展的局面。
――培育企业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是引导产业发展十分有效的方法。如在除万州、涪陵以外的地区,选择具有产业优势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通过资源整合,用两年左右时间,培育出具有带动作用的企业,成长为大中型企业,可有力地带动当地产业整体进步。在选择、培育和推广典型的过程中要注重突出:多样性。在典型的选择上要有大、中、小企业之分;有离散型加工和流程型生产之别;有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之异。因此要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业务流程特点的企业中选择,使各类企业都能够找到可效仿的对象,得到可借鉴的经验。动态性。在选择好培育对象后,给予资金支持,并抓好跟踪、指导、总结三个主要环节。示范性。推出的典型经验不一定是面面俱到,但必须在某些方面有突出的特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科技创新离不开人的参与,尤其离不开高科技人才。加大库区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力度,以优惠待遇引进人才,高薪聘请高校、科研机构专家作“兼职人才”,是目前三峡库区中小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的一个关键。在人才资源开发上,浙江省余姚市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们从国内外引进的大批创新人才,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当地27家国家级和省级高新企业中,有15家的科技创新活动是由外来创新人才进行的。因此,三峡库区要面向全国、全世界招聘各类高科技人才,为愿意到该地区工作的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形成“拴心留人”环境。组织海外留学人员围绕三峡库区的开发进行考察,提出建议,洽谈项目,创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三峡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基地)”等,使他们安心扎根库区;制定高素质人才资源引进政策,实行“候鸟”机制。围绕库区产业特点,大力发展相关行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在库区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优良的人才队伍,扶持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实施“库区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计划”,为中小企业源源不断输送科技创新人才。
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 思路 措施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广义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企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影响;二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前者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统一。后者反映企业在追求长盛不衰的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近期的利润增加和市场扩大,又要考虑持续盈利增长,并且要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公共关系。其基本要求是避免在可预见的将来由于效益滑坡,投资决策失误、人力资源枯竭等因素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其基本前提是在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规模连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如资本量、人力资源量等方面的扩大,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等方面的不断提高等。而狭义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此,主要采取狭义上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论述。
(二)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市场因素、宏观环境因素(如政策、法律、社会文化等)、微观环境因素(行业内的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经营管理水平,人才技术水平、资本、信息、企业文化等。
(三)判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标准
除了广义上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应从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影响及社会的贡献3个方面考察外,从狭义上即企业自身的能否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企业进行考察,目前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从狭义上对我国企业的可持续性进行考察,应从生产技术的可持续性、生产资源的可持续性、人员素质和管理体制水平的可持续性及技术经济效果的可持续性等方面来考虑。
衡量生产技术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可从职工和技术人员素质状况、产品更新速度、技术的绿色程度、技术的资金投入数量等方面考虑。企业的经营管理水映在企业的管理体制、企业组织结构、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及人员使用制度等因素上。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企业的发展是否具备可持续性与企业的技术经济效果的可持续性有密切的关系。
(四)企业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从上述的理论分析过程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竞争己日趋广泛而激烈,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必然要求企业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以获得长期的增长和经济利润。而竞争优势持续性受到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的约束,这要求企业在技术轨迹的顶峰(衰退期)到来之前,必须做出再次技术创新的战略决策。因此,企业只有保持持续的技术积累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另一方面讲,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本质就是追求市场竞争优势,持续创新也必然就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企业可持续的发展,不会是局限于简单生存方面的意义的发展,它必然要求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制度的完善以及利润的增长。这些必将对企业的再次创新提供更加良好的基础支持。因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正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企业的技术创新研究
在广义的概念上,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与工程化、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等环节,也包括这些环节中所需要的管理和组织创新。从技术创新的过程上,技术创新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间试验、生产、销售5个相互衔接的阶段。前3个阶段称为研究开发,即R&D活动后两个阶段属于经济活动。而狭义的技术创新仅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即产品、工艺的创新。(本文论述主要采取技术创新这一狭义的概念)。
1、技术创新是一种使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加速技术转化速度,提高技术应用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科研活动与经济建设的一体两面,本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与中介。
2、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动态过程。它包括从某种新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引进、中间试验、产品试制和商业化生产直到市场销售这一系列的活动。
3、技术创新的成果通常是以实体形态的技术装置和工具表现的物质产品,同时也包括工艺、方法的软件及设计图纸、技术文件等知识形态的产品。
4、技术创新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基础的创新活动,但它并不强调任何一项创新都要以研究开发为起点。这也就是说,从科学发现的原理找到依据,构思出可行的技术模型,设计和制造出新产品,即不直接依靠发现和发明,而利用现有的技术储备,改进与组合已有的技术,也是技术创新;将成熟的技术转移到新的领域,同样也是技术创新。
5、技术创新以产生商业化的产品、工艺和服务为目的,并以实现商业价值为其成功的标志。再先进的高级技术,如果其成果不能为社会所接纳,不能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它就不是技术创新,或者说技术创新还没有成功。从这一意义上讲,知识技术的发明不等于技术创新。反之,不论某个设想或技术多么简单,只要其成果能被人们承认和接纳,实现其商业价值,那么技术创新便是成功的。
6、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核心主体,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技术创新是发现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
在市场上,企业提供的和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应当包括销售过程中的服务以及销售以后的服务。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主要目的也必然是研究和开发新产品,迅速地将其投入市场,通过一定的销售方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将技术创新的成果最终转化为效益。也就是说企业技术创新除了就产品本身进行创新外,还应当在销售方式和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寻找思路。
1、在产品方面,除了开发全新的产品之外,还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对原有的产品进行改良和组合。一方面,针对市场新的需求、科技
进步所带来的契机,以及人的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适时地推出独具特色的、技术含量高的、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新产品;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情况对仍有生命力的旧产品进行技术改造,或开发其附属功能,或将多个产品特性优化组合为更具灵活性、新颖性的产品,从而增强其生产竞争力。 ’
2、在销售方式方面,可以尝试通过网络进行销售,即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产品的推销。企业建立网上销售系统,不仅可以提高销售速度、扩大销售范围,还有利于沟通与外界的联系,展示企业的技术实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也为及早适应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奠定良好基础。
3、在售后服务方面,除了传统的“三包”、送货上门等服务外,还应全面了解客户的个性特征和潜在要求,想方设法增加附加服务项目,使客户从产品功能中获得满足的同时,能享受更多的超值服务、特色服务,强化客户对本企业产品的“忠诚度”和“依赖感”,为持久赢得市场创造条件。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措施
技术创新是企业把自身各方面的力量充分组织和调动起来,并对外部环境加以协调利用,以实现创新目标的系统工程。要切实抓好这个工程,需采取多方面的保证措施。
1、技术创新需要组织机构的保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应当建立一个专门部门,将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起来,为进行技术创新提供组织支持。这个部门应当注重市场信息方面的研究,将其所获得的国内外有关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综合处理,会同业务部门一道开展技术创新,并对拟创新的项目先开展可行性分析,再通过有关机构共同分析和论证,最后让企业领导层做出决策。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的专门部门始终起着组织、实施、协调和监督的积极作用。
2、技术创新需要运作机制的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仅是单个产品或服务项目的开发,.而是提供完整的行为过程。它包括创新决策、创新实施、创新实现3个运作环节。技术创新决策,是以国家政策和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的能力为基础,把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建立满足市场寻求的最佳方向、途径的过程。技术创新实施,是企业通过反复的市场调整研究和可行性分析,将有关创新成果转变为新型产品的过程。技术创新实现,是通过企业新产品的销售,使创新成果迅速进入市场,占有、巩固并扩大市场,以实现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即获得利润的过程。上述3个过程所产生的方法、手段共同构成了技术创新的运作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技术创新需要激励机制的保证。为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应当从制度上加以保护和激励。在企业内部,要制定引导职工进行技术创新的规章制度,对开发出适销对路新产品的部门和个人实行重奖并给予精神鼓励。在企业外部,有关主管机关应当出台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切实保护新产品开发者的知识产权,并给予最佳扶持和政策优惠,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4、技术创新需要人力资源的保证。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引进一些能把广泛的相关知识和专业知识相融合并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同时要注意加强职工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当实行岗位轮换制,因为一个人长期从事某项工作,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也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通过岗位轮换,既可唤起职工的新鲜感,又能丰富多方面的知识、技能,融洽人际关系,从而激发职工不断探索、创新的积极性,促使技术创新活动能够在本企业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石油 管理 创新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快,石油企业也逐步走向市场,同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更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压力,出现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新方向。如何优化石油企业管理,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是亟待解决的任务,其关键还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进行创新。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其实就是要结合西方的先进管理模式,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石油企业管理模式。本文针对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现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了我国石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建议。
一、关于石油企业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在今天已经成为各国共同的理念,其强调的重点在于经济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但如何实现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仍旧需要长时间的尝试与探索。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却不等同,而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不是不能调和的矛盾。对于石油企业来讲,如何实现石油工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其方法除了在生产方面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清洁生产之外,在管理上还应该实现对资源的合理调配。通过不断改善管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消除污染,从而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二、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关于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1)创新意识不强
整体而言,我国石油企业管理队伍的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创新经验,加上社会变化万千,管理队伍的技术知识不能适应这种社会变化的需求,达不到创新的要求。其原因在于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创新的理念,许多工作人员仍是抱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态度,对创新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2)参与主体狭窄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中,参与管理创新的人员主要是以管理专业为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知识的专业操作人员很少,造成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狭窄,不利于管理创新工作的展开。
(3)创新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当前的石油企业创新重点仅仅在于企业内部某些单一的领域内,没有将创新引入整个石油企业中,不能从根本上形成固定的管理创新制度。加上创新经验的缺乏,在创新方法上主要借鉴其他行业的创新方式,不具有独创特色。与其他具有先进管理的西方石油国家相比,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缺乏灵活性。另外,创新能力不足,其实效性不强,严重阻碍了石油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问题
我国石油企业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环境中,难以适应具有激烈竞争力的市场经济体制,加之管理层只是重点强调技术创新,忽略了管理创新,难以形成管理创新的氛围。其表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我国石油企业从计划经济转型而来,受其长时间的影响,大部分企业没有彻底地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企业管理组织机构不够完善。机构繁杂庞大,责任不明确,不能实现高度统一。加上人力资源利用的矛盾突出,各部门之间缺乏强有力的联系纽带,这些都制约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
(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不灵活
管理机制不灵活主要表现在缺乏内在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的石油企业管理创新部门多为行政部门,多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办事。这就造成被动的多余主动,制约了员工的积极性。另外,在创新上只是强调口号,实际工作落实得较少。
(3)员工思想意识问题
在石油企业中,员工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进入石油企业便是抓住了铁饭碗。市场竞争意识、改革意识不够强,认为企业就会包办员工的一切,根本没有树立危机意识,过于安于现状。
三、关于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1、管理思想上的创新
无论何种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便是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创新,员工是石油企业的主体,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在企业内部加速人才的合理流动,拥有创新人才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石油企业的管理思想创新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创新经营目标,如今石油企业的社会性日益突出,这加大了石油企业在社会上的责任,所以,石油企业必须全面调整自己的经营目标。同追求最大化利润的传统企业相比,现代的石油企业经营目标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是战略目标的创新,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与企业实行合作、达成多赢成为网络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再次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坚持人本思想、实施人力成本管理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这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
2、创新管理制度
创新管理制度是适应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石油企业进行重组改革后,其性质已成为股份制企业,在经济和行政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这就要求石油企业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按照新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3、创新管理方法
随着竞争逐渐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我国石油企业除了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发展之外,还可以利用与他国合作的机遇,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发展自身。同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石油企业也提供了新的管理方式,石油企业只有根据这些变化,依靠技术实现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只有在充分认识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现状及问题之后,才能深入了解管理创新对石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结合石油企业自身特点,融合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定能找到我国石油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企业数量的日益增多,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对电量的需求日益增大,加重了电力公司的供给压力,也对电力公司的革新与发展提出了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于电力系统科技创新的要求需尽快提上日程。
关键词:
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现状
0前言
电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能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之一。电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的更加广泛,所以电力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于电力生产的管理是保障人们生活的途径之一,同样也是维护电力企业生存发展的举措。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需要,需要电力公司加紧科技创新,以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大局的稳定,同时促进电力公司的发展。
1电力企业的现状
随着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民、政府以及国家愈发认识到电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响应国家的号召,近年来,电力企业不断加大对电力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投入,通过对电力企业科技项目的设计、对过程进行管控和疏导,来推动电力企业在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通过技术革新来解决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问题。现阶段,我国政府鼓励电力企业进行创新,尤其是在科学领域的创新。通过一定的市场调查,宏观调控,注重对电力企业的利益引导,通过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来构建科技人才队伍,积极展示科研成果以及进行表彰活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科技人员的最大价值,从人才角度解决科技创新的问题。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着眼于为了促进社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技术效益。虽然在社会大环境下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呈蓬勃发展之势,但依旧存在许多问题[1]。社会的发展,对于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企业进行调整,进行科技创新。但是一些电力企业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科技创新的认识还不够彻底,对于企业而言,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需求,科技兴企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宗旨。所以电力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优先发展技术,通过技术革新根据市场的变化趋势结合自身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关的发展方针,来指导企业自身的发展。
2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方向
在认识了科技兴企的重要性后,要根据社会现实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首先要重视科研队伍的作用,重视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提高对创新型人才的认知,以应对电力公司体制改革将会出现的问题[2]。电力公司应认识到技术及创新型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培养出一批符合电力行业特点的有系统的创新型人才,从企业的核心能力出发,让创新型人才成为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能够地理自主地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科研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之外,要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电力企业的生产中去,避免工作成果转化落后导致工作进程严重落后。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配合的和谐场面,要把科研成果的转化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要保证企业产品是先进技术的集成,要认识到市场是业主也就是人民的需求,是专业技术的体现,是市场的需求。还要制定科学、客观的企业规划,全面客观的对外界环境,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找到自身的不足与差距,清楚明白地反思自己,从而确定自己发展的目标,找准方向确定要开展的工作[3]。规划工作时,要认清企业的现状,要从覆盖全企业的技术领域出发,敢于暴露缺点,发现缺点,才能改正不足,在方向上明确科学发展的目标,确定要开展的工作。要牢记住,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是紧密结合的,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是为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反之电力企业的发展依托与科技的创新,所以决不能脱离电力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去单独搞科技创新。明确科技创新与生产的关系,认识到科技创新与生产应该是来源于生产发生转变到成为服务生产到最终的引领生产。科技创新的首要目的在于保证生产,也要解决生产过程中要面临的技术问题。所以,科技创新要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不能满足于这种现状,而是应该在满足生产的需求之后,仍要加以创新,要保证创新的成果要超越生产的需求,要有更多的额外价值,加强企业系统内部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积极力量。
3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电力企业也面临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模式的变革,也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科技管理工作的新课题。时代的发展,使企业在发展前景上提出了一定的发展景愿,迫切地需要提升企业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但是迫切的需要仍面临挑战,科技创新并没有全面的推广实施,科技力量仍然薄弱,并不能满足于发展需要。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待优化,创新资源也有待整合,创新型服务水平也有待提升,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依旧存在。但是,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存在发展的优势。随着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新能源的应用、大电网的运行、电网的优化等方面研究持续开展,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为电力企业的法自主发展、自主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具有资源优势,例如拥有优良的试验设备、各级工作室,相关专家队伍的形成,设备的安全,人才的投入,都为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4结语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的地位日趋重要,在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最大化的结合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产值外,还要推动企业的转型,要正确对待转型的道路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抓住时机还要正视自身,扫清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完成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燕平.化工企业成本统计核算与控制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6(36):35-36.
[2]张光玉.化工企业成本统计核算与控制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02):221.
篇5
关键词:经济竞争;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2-0114-02
一、科技创新的背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企业的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关键也取决于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能力。可以说,谁在科技进步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把握住机遇,赢得主动,反之它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没有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把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而提出,充分证明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国有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性能差、成本高、效益低,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生产技术落后,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国民经济目前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使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显著提高,必须切实加速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通过科技创新,使产品性能提高、降低制造成本、功能增强,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
简单的说,科技创新就是指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拓生产新领域,开发高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占据新市场,取得新效益。任何一项科技成果的研究、一种新技术的应用,一种新产品的开发设计,都是从最基本研究开始,然后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这就是创新的过程。
二、科技创新的途径
那么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提高企业科技人员及全体员工在思想上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发展,不但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的研究和实践,而且还要解放思想,要有敢于冒险、敢于面对失败的决心。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追求创新的良好氛围,使企业科技人员能够进一步增强创新的勇气,能够充分调动企业科技工作者和干部群众的创新积极性,使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创新都能够得到尊重、认可和应用。要进一步激励大家拓宽眼界、增强胆识,积极主动地投入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来。
(二)积极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企业科技队伍的综合水平和素质,为企业科技创新奠定基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谁拥有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高水平的发展优势。要做到引进人才有方法,培养人才有政策,使用人才有机制。科技人才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要不断培养科技人才学习科技及专业知识,这是企业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管理能力的需要,要结合企业科技创新的实际和研究课题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学习。加强与专业院校、同行业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三)要加大科研资金和科研设备的投入,从物质上支持科技创新
企业要坚持科技兴企方针,舍得投入,敢于投入,加快建立科学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开展针对企业实际运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加大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
(四)要掌握科学的科技创新方法,走科技创新的捷径,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
1.要更注重原始性创新,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并重。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单纯的引进技术而不创新,就会使只企业的命脉掌握在别人的手里,而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会陷入“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怪圈;而单纯的进行自主创新,而不去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和新技术,则相当于闭门造车,即使有创新也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各国的技术壁垒和保护,每个企业都要树立开放意识、合作意识,及时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成果,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主导技术、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引进,广泛开展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同时把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技术引进的重要目标,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完善和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进一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其次,坚持把以“高精尖”工程技术及产品为主,常规技术和产品为辅的并行开发策略进行科技创新,并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准则把企业相关技术及产品做大做精做强。
2.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大力实施专利战略,建立自主开发保护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的机制。
3.要建立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为基础的创新体系。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拓宽广度和深度,提高水平和档次。鼓励企业走出去,主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技术研发中心,借助外力研究、开发和改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要创新思路、拓宽渠道,推进产学研联合向多样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五)建立和健全科技创新机制
要制定和建立与创新体系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以科技人才为科技创新的核心,以科技管理措施作为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实施科技成果考核奖励制度,以成果定奖励,以贡献论英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把各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的利益与科研成果挂钩,做到奖罚并施。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步伐,加快企业经济的增长
无论是任何形式的科技创新,其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科研成果只有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转化成生产力。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迅速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这对科研成果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步伐,就必须建立科技项目推广组织,以市场为中心,推广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科技项目;要建立健全产品推广服务体系,搞好产品推广的全程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规模化方面发展;要不断更新科技信息系统,通过举行科技成果展示会、产品推介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来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大力宣传科技成果。
三、结语
篇6
1科技创新与墨守成规的冲突及耦合
1.1科技创新与墨守成规的冲突:短期利益的损失
从短期利益上看,不可否认建立科技创新机制,鼓励企业科技创新,从企业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相度来说,短期而言是存在损失的。第一,资金投入可观。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主体——企业而言,推行科技创新,建立创新机制,必然要求他们在短期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而加大企业的运营成本。科技创新投入数目非常可观且持续;第二,后续效益存在不确定性。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无法保证后期收益一定会实现,这就成为了很多保守型的企业投资者反对的理由;第三,对现有业务会有一定的影响。实施科技创新,与现有业务之间会有资源占用的冲突,对现有业务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影响。
1.2科技创新与墨守成规的耦合:长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来看,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生共存的和谐发展关系。第一,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是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的市场行为。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不断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改善产品功能,不断开发新产品,使企业效能更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第二,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民营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将技术和市场、技术创新与资产运营以及投、融资活动结合起来,调整已有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带动整个企业的行业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配置,从而带动大量存量资产的重组,促进企业市场、人才、资源等的重组,同时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集约发展、内涵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第三,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全球化挑战中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专有技术、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把握企业发展的竞争机会和竞争主动权。因此,培育、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将成为企业生存之本,为了更好地建立企业创新机制,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利益各方需要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科技创新,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从长期出发,分析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
2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科技创新是一项企业、社会共同的事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行为,需要企业制度文化的保障也同样需要员工和社会的支持。科技创新过程离不开众多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总的归纳起来,主要的利益主体涉及政府、企业、同业竞争者等利益相关主体。因此本文基于利益主体的理性经济行为,对这些主体进行分析。
2.1政府的行为分析
市场作为一种最为灵活的经济运行机制,在理想状态下能够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作为市场的守夜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依靠政府干预,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同时,政府希望整个国家的经济健康持续向上地发展。目前政府可以支持或者不支持科技创新,如果支持,必须要有政策的引导,配备各项资金及政策的支持,会有短期利益的受损,如果不支持,短期利益得到了保证,但是长期而言,市场守夜者的作用就得不到体现了,政府追求持续向上的经济得不到支持。为此,政府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方面,所站立的角度是支持。
2.2企业的行为分析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正如前面分析所言,在科技创新这个问题上,企业会有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所在,支持科技创新,对于企业而言,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需要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也需要企业投资者牺牲部分个人利益。如果不支持,企业的投资者也好,相关利益方也好,短期而言,不会有利益受损,长期而言,后续的利益保障不一定能得到支持。但是,从短期上看,企业更多地会因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放弃科技创新,然而,如果企业具有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其行为就会截然不同。倘若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能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企业就会支持科技创新。至于企业支持与否,与其他因素相关,特别是同业竞争者的行为。
2.3同业竞争者的行为分析
同业竞争者也是一个非常理性的经济人,同业竞争的目的在市场竞争中希望能够持续占上风,从而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为此,在科技创新上,如果同业竞争者支持的力度较大,企业方为了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势必将不断地跟进甚至赶超,如果整个行业竞争者都墨守成规,则企业方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将大大降低。
3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
3.1构建模型
在分析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方面,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发现,民营企业是否支持科技创新,除了自身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同业竞争者的行为。为了进一步分析,本文构建了同业竞争者和企业的博弈模型。该模型的假设前提条件如下。(1)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和消费者心理方面无法得到优势,又面临着众多的同业竞争者。(2)政府是市场守夜人的角色,为了使国家经济持续有效发展,政府的做法是支持科技创新,在政策上给予较大力度的支持;短期内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会支付补贴S。(3)短期内企业为了支持科技创新,必须一次性支付经济成本C,但此时会获得政府的补贴S(S≤C),企业现有的经济效益为E,但由于科技创新会占有部分现有业务的资源企业的经济收益将会减少为aE(0<a<1)。(4)如果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由于市场对创新后的产品的需求增加,就会获得经济收益bE(b>1),如果企业没有发展科技创新,那么此时,会在c第二阶段丧失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经济收益就仅为cE(0<c<a<1)。(5)如果企业的技术落后于同业竞争者(同业竞争者支持科技创新,而企业不支持科技创新),则企业为了维持市场份额,获得企业收益,将付出额外的市场费用F。(6)本模型假设信息是完全的,也不考虑利率的影响,计算的是总效益。基于上述基本假设,建立企业与同业竞争者双方的博弈模型如表1所示。
3.2模型分析
从上述模型中,当同业竞争者支持并实施创新的状态下,企业支持与不支持科技创新的收益区别在于:Δ1=[(aE+S-C)+bE]-[E+cE-F]=(aE-E)+(bE-cE)+(S-C+F)如果令Δ1>0,则(aE-E)+(bE-cE)+(S-C+F)>0;从上述企业支持不支持科技创新,在于Δ1是否大于0,也在于科技创新后带来的后续收益能否弥补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同时,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的补贴越高,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就越高。同时,因为技术差距引起的市场费用支出越高,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就越高。如果在同业竞争者尚未支持科技创新的情况下,则企业支持与不支持科技创新的收益区别在于:Δ2=[(aE+S-C)+bE]-[E+cE]=(aE-E)+(bE-cE)+(S-C)如果令Δ2>0,则(aE-E)+(bE-cE)+(S-C+F)>0;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在同业竞争者尚未实施科技创新的情况下,企业支持不支持科技创新,在于Δ2是否大于0,同样也在于科技创新后带来的后续收益能否弥补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同样政府补贴会对企业科技创新带去较为实在的支撑作用。但是不管是Δ1还是Δ2,短期效益的损失(aE-E)和长期效益(bE-cE)的弥补是决定企业是否实施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aE-E)<(bE-cE),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会更加积极,反之则反。因此,企业是否实施科技创新在另一个方面也取决于企业对于科技创新效益的预测。另外,我们令Δ1-Δ2,则发现Δ1-Δ2=(aE-E)+(bE-cE)+(S-C+F)-(aE-E)+(bE-cE)+(S-C+F)=F;也就是说,在同业竞争者实施科技创新的情况下,实施或者不实施科技创新的收益差距比同业竞争者没有实施科技创新的情况下要来的大,因此,与同业竞争者无技术优势下的营销费用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因此,同业竞争者的行为对企业行为有较大的影响。
4结论和建议
篇7
关键词: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新兴产业
一、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核心
创新、技术改造、新产品、专利授权,品牌重塑、产业联动成为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据乐清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市新产品产值达到132.92亿元,比上年增长49.1%,另据市经贸局对150家重点企业的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共用于科技投入7.63亿元,比上年增长30.6%。这说明了,不少上规模的民营企业都非常重视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它们普遍认识到,只有抢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制高点,才能取得竞争优势,才能赢得市场。所以,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乐清市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与科技相关的政策措施,不断为民营企业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放大科技效应”。例如,我市电器企业抓住国家发展智能电网的良好机遇,并借助国家火炬计划智能电器产业基地的集群竞争优势,重点开发智能电器,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和生态环保领域的新产品,使工业电器向智能、中高压电器产业升级。
二、新兴产业是科技创新的竞争优势
伴随着经济复苏,不少民营企业在本产业内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巩固自己的产业地位,做到长期生存,有的放弃先前从事的产业,向另一个领域前进。而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成了大部分企业转型首选的新领域。例如,乐清华仪集团瞄准风电装备产业,正泰集团投资太阳能产业,春风控股集团研发高速游艇发动机等。一些中小企业面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也不甘落后。
为了确保企业科技创新的健康进展,促进新兴产业取得好成果。笔者认为,必须建立和完善科研体系,正确制定创新战略。解决好企业创新的基本原则,根本目标和主要规划等企业科技创新中一些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问题。1.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具有高投资、高技术、高效益、高风险的特征,一般是上规模,实力强的企业,但也应周密调研、深层考核,慎重上马,不要一哄而起。2.模仿创新。以引进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对率先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再创新,吸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他人或自己老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完善,立足做新、做精、做深、做大。这是目前民营企业普遍实施的一种战略。这一战略亦必须舍得投入,引进人才、提高科技含量,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使产品从零部件开始,进行元件组装、成品组装、调试校验,出厂校验,最后采用热塑封装。通过科学的技术革新,完善工艺设置和质量检测设置,不仅保证了新产品的质量,也塑了以高、新、名、优为主要特点的品牌形象。3,自主与模仿相结合的创新。这就要以坚定的信心,向全国乃至世界高水平冲击,既要认真吸取外国经济发展经验,又要从国情出发。对模仿生产先进产品时,既要确保新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产品水平不断升级,性能质量不断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三、科技孵化是科技创新的平台
乐清市于2006年4月投资7600万元,建立了科技孵化创业中心,这个科技创新平台,让企业感受到不是一个人在单打独斗,很多资源可以共享。5年来,进入孵化创业中心共计71家企业,有45家企业高新产品已研发成功,培育了28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中2家企业产值超亿元,共有17家企业成功孵化毕业。继续做强、做大科技企业孵化器,争取创建成国家级孵化器。据了解,目前乐清市正积极筹建第二个孵化器,计划建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政府和企业还要更多地建立和引进共建创新载体,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为企业科技创新注入活力。
四、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是科技创新的关键
科技创新就是企业应用科学技术改善生产要素,为了确保科技创新顺利健康进行,其关键性的问题,应采取以下4个方面切实可行的措施。
1.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制度
企业应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不拘一格、不论亲疏、不惜高薪、唯贤唯才是举,请年富力强,具有强烈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进入企业各级管理层。
2.要建立健全奖励机制
实施与效益挂钩,与贡献挂钩,与资本挂钩,多劳多得,多股多分,拉开以及与员工切身利益相结合的分配机制,彻底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同时要建立科技创新奖励,实行技术有偿转让,采取技术保护和激励措施,应重奖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企业随着市场开拓能力的增强得以迅速发展。
3.要建立风险机制
科技创新既有效益,也有风险。怕担风险、怕受挫折往往会失掉机遇。当然,我们并不是盲目冒险,而是要做到周密安排,扎实工作,精益求精,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敢于决策、勇于攻关、化解风险,坚持深入调研,在实践中认识,在实践中发展。、
4.要建立企业文化管理机制
篇8
关键词:企业科技创新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69-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体到企业而言,科学技术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是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的。什么是创新?笔者认为凡是引入新产品、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和工艺、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等都是创新。依此界定,企业的成本、质量、产品差异、品牌形象、组织形式的先进性都是以创新为前提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企业在承担应有社会责任的同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获取尽可能丰厚的经济效益以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着中流砥柱般的重要作用。创新一方面提高了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降低成本。有了科技创新,企业就从容获取了参与市场竞争的入场券;有了科技创新,企业就拥有了出奇制胜的法宝;有了科技创新,企业就获得了实现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宁波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新经济时代的要求相比,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政府与企业角色的错位。政府与企业角色的错位是指仍沿袭着过去以国家为主的投资体制,政府投入的技术创新经费占总投入额的70%强,企业投入只占16%弱,而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企业的研发投资要占全部研发投资的70%左右。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几家设有规范的研发机构或技术开发中心,多数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远远低于国家对企业研发投入的要求,造成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储备不足,缺乏发展后劲。
2.技术创新主体错位。企业应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缺乏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高度认识,对创新主体的角色意识淡化,观念陈旧,在技术创新上对政府或科研单位过分依赖。目前宁波技术创新的主体仍然是政府主导的科研所和高等院校,这种主体的错位,使科技成果供需产出的结构性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更使成果转让成本大大增加。同时,由于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所,它们不直接面向市场,不甚关心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市场开拓能力将技术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因而很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
3.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起步早,但发展缓慢,企业规模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科技创新重视不够,企业的经营者缺乏现代企业家所具有的创造欲、不畏风险、成就感和事业心等特点的企业家精神,只满足于“小富即安”、“个人享受”的低标准目标上,即使企业有些积累,也不愿投到科技创新方面,而且一些企业完全依附“外援”,满足于为其他企业来料加工、配套,没有自己研发的产品。
4.企业创新人才匮乏。据对宁波市中小企业调查,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各类技术人员仅占企业从业人员的10%,在行业内顶尖技术人才更是空白。有些技术人员杂事缠身,对技术研发难以专心致志。同时,企业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更是缺乏,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文化程度不高,对现代化企业管理知识缺乏,难以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和市场营销。
5.管理制度不完善。宁波中小企业许多是从原来的国有、集体和乡镇企业改制、衍生而来,虽然产权已经明晰,但多数采用家族式管理,对外人“不放心”,不仅引进不了人才,而且原有的人才也留不住,失去了最宝贵的人力资本,使技术创新缺乏动力源。员工素质低,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工业企业技工人数、专业技术人才及中专以上学历占职工总数只在26%左右,且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企业,并且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目前,专利技术、科技成果奖、新技术新产品奖获得者集中在少数高新技术企业中,多数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信息交流、资源利用和专业化市场的发展都受到严重制约,企业无心无力于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不是企业与生俱来的,它是企业在长期探索实践过程中的历史积淀、经验积累、智慧凝结,是企业核心竞争实力的直观体现。科技创新,输出的是产品,创造的是效益,赢得的是市场,收获的是自信。
二、对策及建议
1.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要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及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宁波市科技发展规划,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一方面要把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特别是国家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政策及时向企业宣传,用足用好这些政策,另一方面要宣传科技创新中的典型和经验以及现代企业家精神,在全市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
2.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其创新主体地位。现代企业运行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实践证明,只有按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真正担负起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有条件的企业还要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从而成为研究决策、开发投入、承担风险和利益分配的技术创新主体。
3.立足科学发展,健全科技创新体系。要建立起一套与本企业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它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技术创新人才管理、技术创新决策管理和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等方面,要以企业产品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为载体,努力提升研发水平和能力;把人才视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与管理,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优化公司的人才结构。为保证公司员工的知识更新,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机制,使他们有机会提高创新能力,有条件提高创新水平;强化对技术创新决策的管理工作,由企业技术骨干为顾问,负责企业重大科技决策咨询、重大科技项目评估、新产品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咨询与指导等,从而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
在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方面要舍得投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尽快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强企、人才兴企。实现科技创新主要靠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创新者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尊重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并且建立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是中小企业当前的一个迫切任务。首先,传统的绩效考核办法面临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其主要问题是:鼓励技术创新的力度不大,鼓励技术创新的氛围不浓,必须建立对科技创新的评价、考核的激励机制。其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完善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不断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拓宽选人、用人、引人渠道,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企业科技创新中来。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出更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流人才。利用多种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努力培养和造就科技创新团队。中小企业配备足够的人力资源,包括从外部引进,从内部培养,从政策上激励、留住人才,都需要尽快考虑并认真落实。最后,着力构建技术难题、项目、人才的一体化培养机制,要求科技人员不仅要学会外延式思维,不断拓展工作的范围和空间;更还要学会内涵式思维,积极探索本部门、本岗位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要学会超越思维,用全新的视角去思考、去观察问题,确立起“敢想他人所不敢想,敢为他人所不敢为”的信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制定具体的创新目标,力争使工作有新的突破和创新性的成绩。
5.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从增加科技投入等方面入手,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研究好政府科技投入的相关政策,认真做好科技项目立项和申请资金工作,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机制。健全科研资金提取、使用和监督机制,切实增加科技投入总量,保证科技开发资金需求。同时,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使科研成果真正形成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增长点。
6.大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获得高技术原始创新困难较大,引进创新是捷径。要引进、消化、创新,通过合作,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可否认,与著名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无论在产品上还是制造技术上差距都是相当大的,所以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可能是中小企业今后一段时期所采用的主要创新模式。这种模式可称之为模仿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是一种强烈的实践性学习,有许多功能优点:攻关方向明确,在原始创新技术的基础上容易实现局部技术改进,从而避免了原始创新的许多弯路,易获得技术上的跳跃式发展等等。实践证明,模仿创新是部分中小企业实现后发优势的重要赶超战略。
模仿创新模式不仅仅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从模仿到创新的发展技术模式,要想赶上或越过领先者,就必须首先努力钻研模仿对方的一切长处,然后对其原始技术进行改进和进一步创新,其中抓好以下几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洞悉市场,跟踪竞争对手,以发现顾客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这就是需要再创新的课题。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市场研究开发队伍,主要进行实用工艺和工艺的改进。必须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因为在技术创新竞争中,时间就是制胜的决定因素。要舍得把财力投资于研究和营销,以尽快地实现技术创新的成果。把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综合起来,着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努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这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
参考文献:
1.刘伟玲,李海平.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13)
2.陈彪林.浅析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及其策略.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4)
篇9
关键词:科技创新;专利技术;专利法律制度;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D9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2012年12月11日下午,陈光标在微博上晒出亿元“钱山”,声明将拿出2.3亿元奖励3位海内外青少年发明创新,一等奖:1亿元现金、二等奖:870平米别墅、三等奖:630平米别墅,条件之一是拥有发明专利证书。”一时间“专利”一词受到广泛关注,发明创新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众所周知,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并造福社会的核心,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拥有自主的核心专利技术,则是具备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
一、专利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1]
专利法律制度对促进科技创新和保障科技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专利法律制度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于1985年4月开始实施,并分别于1992年、2000年、2008年进行了三次修正,第一次修正使得专利申请人的权益在专利法中得到了尊重;第二次修正适应了TRIPS协议的相关规定;第三次修正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修改了遗传资源的相关规定[2];第四次修正已被国务院列入2012年立法工作计划。专利法律制度的实施与发展,对保护科技创新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3]
2008年6月5日,国务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战略重点是“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国家要引导企业学习知识产权信息检索;支持企业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进行消化吸收形成二次创新;鼓励企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引导企业改变竞争方式,加强科技研发,打造世界级品牌,创造专利技术效应。[1]在此背景下,企业应当抓住机遇,结合自身优势,注重研究开发,掌握核心科技,并将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以谋求长远发展。
二、专利法律制度对科技创新的保护
我国专利法律制度所保护的对象是“发明创造”,《专利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首先,发明创造应具有实用性;其次,发明和实用新型必须是一种技术方案,而且不属于现有技术也不存在“抵触申请”,外观设计必须是一种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并且要富有美感;再次,发明保护的是产品、方法或其改进且要具有创造性;实用新型保护的是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结合也要具有创造性;外观设计必须以产品为载体,其仅保护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形状和图案的结合。同时《专利法》第5条规定了不授予专利权的范围,即对违反法律的发明创造、违公德的发明创造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均不予保护;另外,植物新品种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保护 [3]。
专利法对专利的申请、专利权的期限、终止和无效、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和专利权保护等方面均作了明确规定,《专利法实施细则》和《专利审查指南》也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更进一步的详细规定。专利权的获得前提是向社会公开,即通常所说的“公开换保护”,发明创造者将科技创新的成果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从而公开技术内容,以此获得法律认可的排他性的“专利权”,即专利权人拥有排除他人非法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和进口专利产品或专利技术的绝对权,以此弥补其科技创新的投入并获得回报[4]。申请人获得专利权后,除法律规定的为了公共利益目的或国家出现紧急状态等条件下的强制许可外,专利权人可依法自行使用专利技术、生产专利产品,并自由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且从中获得报酬;专利法也赋予专利权人积极的权利打击侵权,当发生专利侵权纠纷时,当事人可自由选择司法救济或行政救济。
三、专利法律制度下的企业发展
企业是知识经济下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的主体,企业要重视自主知识产权,借助专利谋求生存与发展,积极运用专利权与专利法律制度的特性与功能寻求市场优势,获取竞争利益[5]。
1.推进企业领导者的创新观念:企业领导者的观念是企业发展的航标,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在推动企业创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人说如果没有知识产权战略,就不能运作全球规模的企业。因此领导者要树立技术创新观念,重视知识产权价值,改进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高瞻远瞩,积聚企业创新价值。
2.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科技人才,而科技人才的聚拢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完善激励机制对企业技术创新举足轻重。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的奖励和宣传制度,改革绩效考核机制,将创新纳入评价体系。
3.正确运用专利法保护技术创新成果:企业立于技术制高点的关键性决策是对技术创新成果采取申请专利的保护策略,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资料,世界范围内95%的最新技术以专利的形式出现,因此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就要学会正确运用法律来保驾护航,突出专利法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繁荣的动力,而专利是对科技创新最有效的保护手段。现代企业应将“专利战略”纳入企业技术革新、产品研发、技术改进、和市场开拓等各环节,实行对研究、创作、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全程专利保护。使中国企业以“中国创造者”的姿态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通知[Z].国发(2008)18号.
[2]崔鑫生.从“舶来”到“自生”:中国专利法的诞生与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7: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4]李正华.论专利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J].社会科学家,2001,16:5.
篇10
2014年11月25日,科技部批复,同意支持甘肃省开展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本文对金融支持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实践进行介绍,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科技创新改革;金融支持;融资体系
一、基本情况
根据《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2015~2020)》,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以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白银高新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区,规划控制面积1394.31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817.31平方公里。其中白银市纳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空间范围为白银高新区,总规划面积达到356平方公里,覆盖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会宁县“一区六园”,目前建成区面积53平方公里,2015年年末入驻企业达46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6家,科技型小微企业达到91家,甘肃稀土新材料、白银有色长通电缆、白银中科宇能等3家企业入选甘肃省战略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全市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8%,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28亿元,占GDP的5.6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近年来,白银市全力构建“3+4”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以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有色金属(稀土)、建材陶瓷、资源综合利用等为主导的产业支撑体系,传统产业在“老中生新”,新兴产业正在“无中生有”,试验区产业链条正在逐步延伸。在科技创新方面,依托骨干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学院新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已建成国家级、省级等技术中心6个,博士和硕士工作站4个,产业联盟5个,各类技术研发和推广机构506个,承担和完成了12项国家“863”、“973”、“948”等高科技计划项目,取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成果80多项,累计申请专利2,840件;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建成面积达到16.8万平方米,入孵企业116家,开发项目220项,被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白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白银高新区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科技服务业试点园区。
二、融资体系建设及金融支持情况
(一)拓宽融资渠道。
1.加大政府资金注入。
2015年甘肃省设立由省级、兰州市、白银市、兰州新区财政共同出资,总规模达20亿元的兰白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通过财政资金注入、撬动,吸引金融领域、风险及创业投资及社会资金进入兰白试验区,白银市也筹集3亿元出资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
2.积极引入社会资金。
采取银行、企业、政府共同出资的方式,筹划设立10亿元的“白银市创新发展产业基金”。甘肃股权交易中心于2015年白银运营中心挂牌,支持白银高新区加快孵化器建设,正式发行“汇银昌建特定资产收益权”融资产品,募集社会资金6,000万元。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司设立了1,000万元的资金风险池,为入孵项目解决融资难题。2016年初,白银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等4家基金的设立方案通过审定,其中甘肃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白银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6亿元,重点关注白银市科技企业发展以及科技孵化器建设,80%基金优先投资于白银市内,主要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甘肃省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以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
3.积极发展直接融资。
培育指导菁茂农业、熙瑞生物、中科宇能等11家企业通过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系统(即“新三板”)开展融资,2015年5月,菁茂农业通过“新三板”上市,融资金额5,500万元。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开拓资本市场业务,全市共有233家企业在甘肃股权交易中心等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2015年末,白银市实现直接融资41.98亿元,其中股权融资41.11亿元,债权融资0.87亿元。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加大窗口指导力度。
2015年6月人行兰州中心支行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关于金融支持白银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着力加大对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的指导性要求,引导辖内机构着力加大对试验区发展环境改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信贷投入力度。
2.突出信贷投放重点领域。
重点从三个方面加大了对试验区建设的信贷投入:一是以项目贷款、平台融资等方式支持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工商银行白银分行向新能源、建材、化工等重点项目发放12亿元的固定资产贷款;建设银行、兰州银行白银分行分别向试验区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放贷款2.4亿元、12.8亿元。二是加大对试验区内有色、煤炭、电力、化工等传统产业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投入,将信贷资源向清洁能源、精细化工和新兴领域、绿色产业拓展,支持企业产业延链补链。2015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向有色企业提供资金支持102.6亿元,向煤炭企业投放信贷资金18.4亿元,向电力企业发放贷款12.2亿元,向化工及新材料企业投入贷款5.3亿元。三是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满足试验区内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开办了“厂房贷”、“连贷通”、“租金贷”和无抵押担保的商户联保类贷款等一批新产品、新业务,累计发放贷款107.78亿元。
3.完善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
国有大型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内部单设面向小微企业的业务部门,为试验区内小微企业提供专门金融服务和融资支持;同时,依托现代化支付体系,积极普及和推广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等新的服务方式和支付结算手段,优先在中小企业集中的科技园区配置自助银行等服务设备,对试验区的金融服务能力和企业网银、电子银行的普及覆盖水平明显提升。区域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埠外银行)也对试验区建设、小微企业发展等提供了贷款支持、票据融资、结算等金融服务。建设银行白银分行在高新区周边设立了高新支行,主要面向高新区客户群体服务,配备了智慧柜员机,缩短了物理地域上的服务半径。白银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新设立了高新信用社,相继将开办小微企业信贷业务。
三、试验区存在的问题及金融支持面临的困难
受客观因素制约,白银市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阻碍创新发展,制约金融支持试验区建设。一是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缺乏有特色、附加值高的差异化产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规模化程度低,企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高,经济发展外向度不高;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振兴的空间有限,限制了金融对企业创新领域的金融支持。二是技术引进力度不够,科技研发投入总量不足、层次单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缓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亟待培育,银行可以介入的科技创新项目较少。三是试验区建设综合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多元化服务、孵化转化能力弱,金融介入存在后顾之忧。四是大部分科技型企业处于初创期,底子薄,规模小,自有资本偏小,基础比较差,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竞争力不强,特色优势不明显,辐射带动能力低,难以吸引银行的关注,很难获得长期、稳定的融资支持。同时,从白银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不高,金融创新相对滞后的欠发达地区而言,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试验区建设仍主要基于传统的基础设施、传统产业、小微企业融资等方面以有形资产的抵质押信贷支持和基础金融服务,创新的金融产品较少,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四、金融支持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筑实发展基础,加大对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硬件环境、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
强化试验区领导小组、相关组成单位、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明确支持措施,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实现项目、政策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突出自身业务、资金优势,加大对高新区建设、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优势产业的融资支持,为高新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以及重大科技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二)抓住关键环节,进一步提升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科技企业成长状况,实施差异化的信贷支持政策和风险管理措施,完善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机制,建立绿色通道,提高科技贷款审批效率;全面推动符合科技型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开办仓单、订单、应收账款、产业链融资以及股权质押贷款。对获得兰白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支持的企业或项目,要予以增信贷款支持。认真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提升诚信意识和抗风险能力,协调相关单位、部门,指导科技型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提升无形资产价值,支持企业利用无形资产开展抵、质押融资,促进科技研发、产业化转化与金融支持相结合。
(三)找准突破重点,进一步拓展科技领域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促进科技创新领域“创业+孵化+产业”不同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周期融资的需求和特点,以助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为着力点,创新信贷模式,开发面向不同企业的多元化、多层次信贷产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保险、证券、信托等机构开展合作。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功能,支持重大科技计划成果的转化落地和产业化发展,实现融资渠道由银行信贷融资向多渠道投入转变;加大多种融资工具的推广力度,对接企业债券发行条件,努力提高企业等经济主体的融资资质,支持科技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产品进行融资,促进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向直接、间接相结合转变。
(四)强化内外契合,形成政策支持试验区建设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