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心得范文
时间:2023-04-18 17:4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毕业生就业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自我定位是关键
一般而言,影响毕业生自我定位有如下因素:其一是职业定位模糊。由于是初次择业,多自考毕业生大都抱着“边走边瞧,边走边跳,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没有认真想一想自己的职业定位问题,也没有一个职业生涯规划。其二是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有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总是过高地估价自己,自我定位过高——工资看外企、职位看白领、单位看名气、环境看气派,因此总是找不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到最后反而“嫁不出去”。其三是社会因素的干扰。—些毕业生往往受亲朋好友的影响较大,自己明明已看好某个职位,该职业也较符合自己的综合能力,可周围的亲友一有反对之声,自己就开始动摇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职位竞争的不公平、操作的不规范现象,也常常使自考毕业生感到很迷茫,找不准位置,看不清方向。其四是心理素质不过硬。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一些毕业生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变革,在职业定位时往往为心理因素左右,因此很准做出理性的选择,在择业中或盲目从众,或消极逆反;不是过于自尊,就是过于自卑,凡此种种,都会对自考毕业生顺利就业形成巨大的障碍。
因此,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首先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其次,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另外,毕业生还要排除各种外界干扰,如果自己和用人单位彼此都很满意,就应该早做决断。尽快签订就业协议;再者,就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要求自考毕业生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勇敢地迎接选择未来生活的种种挑战。
二、准确把握自身优势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主观的、客观的原因,三类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职业的选择上却常常处于劣势。由于一些用人单位对其抱有偏见,甚至明确宣布“只要211工程学校”,从而给广大“三流学生”择业就业带来了很大困难。事实上,无论专业知识积累还是动手能力,我们往往都名校生毫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比其还更胜一筹。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清楚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
如果你运用语言词汇的能力较强,在语法、造句、阅读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色,可以从事文字整理、编辑、翻译、播音员以及教育、接待洽谈等工作。如果你在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全上具有优势,可以去做形象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如果你知识较全面,并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又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你可以从事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如果你习惯在相对单调乏味的条件下仍能孜孜不倦地长期工作,耐心持久,态度认真,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你可以在资料整理、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等工作中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努力克服心理弱点
对于面临职业选择的毕业生来说.能否战胜自身心理弱点,直接影响到其择业的成败。一是自愧不如的心理。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不少毕业生容易在“本科生择业难”的影响下产生自卑心理和示弱心态:“我能竞争过研究生,名校生吗?”“要是碰钉子多丢人!”“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这种自我设置的心理障碍,往往使自考毕业生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二是依赖心理。一些毕业生平时养成了对父母亲友的依赖心理,面临职业选择,也容易产生“反正父母会给我想办法”的依赖思想。试想。一个缺乏自立、自主、自强意识的毕业生,怎么能做出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选择呢?三是犹豫不决的心理。求职择业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面对这一‘转折,毕业生既应做到知己知彼、权衡利弊,又要不失时机,抓住转折机遇,当机立断。而毕业生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心理弱点往往会产生“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惑与迷茫,以致白白失去择业的良机。四是自视过高心理。—些毕业生因自己的学习成绩好、家庭条件优越,或者因自己的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或者因自己容貌出众、多才多艺等,产生一种自命不凡的优越感,一种自视过高的心理。在求职时,过高地估计自己,这个单位瞧不上,那个单位也不遂心,而用人单位对这种缺乏自矢口之明、自视清高毕业生要想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自如地应付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做好各种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增强心理的承受力,不要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要知道,在择业中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应该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机会,放下思想包袱,认真找寻失败的原因。求职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全面展示自己的过程,必须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勇气。作为一名毕业生,要坚持自尊、自信、自立。在心理亡要有自信心,要相信自己和名校生一样有实力,要敢于竞争,克服自卑、胆小、怯懦等不良心理状态。
客观分析职业冷热在同一社会时期,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要求和劳动报酬,劳动者对职业的追求程度也不同,这就形成所谓热门职业和冷门职业。在—定条件下,热门职业会转变为冷门职业,冷门职业也会转变成热门职业。
求职时应客观分析和把握职业冷热,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
一要实事求是地选多种职业组成的,不同的职业都需要适合的劳动力及人才。在市场经济中,求职者要选择职业,用人单位也要选择求职者,是双向选择。这就要求求职者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客观地分析、评估自己的文化素质、业务技能、性别特点、身体条件以及各类职业固有的标准、条件、要求,实事求是地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合适职业,并且选择的职业要有利于自己潜能的发挥和事业的发展。不要被一时、一地的热门职业所迷惑,盲日地去追求、高攀或低就热门职业,进而影响自己才能的发挥,影响自己的美好前程。
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冷门职业,不要轻易放弃冷门。有的职业,现在看起来属于冷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很可能转变为热门。例如,教师职业就是山冷门变为了热门,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相对较为稳定,工资待遇也较高。又如,由于前些年许多学生都想到企业当白领、搞管理,而轻视技工、技师等蓝领业,造成现如今蓝领职业人才的供不应求,以及其千资待遇的提高,技术蓝领职业也会成为热门职业。因此毕业生对冷门职业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不要轻易放弃,在许多求职者都在热衷丁追求热门职业的时候,不妨选择有发展前景的暂时处于冷门的职业就业,这样当然也容易获得求职的成功。
三要注意把握职业的冷热变化,适时调整自己从事的职业。职业的冷热变化,决定了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的发展前景。有的旧职业会逐步被社会所淘汰,有些新职位则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劳动者选择从事某一职业,不论是热门的还是冷门的,只要是向衰退的甚全会被淘汰的方向发展,就要注意把握其变化,尽可能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不必从一而终、死守到底
。例如,专职打字员这一职业,在前些年还属于热门厂作,可如今电脑普及厂,这一职业将会被逐渐淘汰,原来从事专职打字员职业的人就应尽早改行。另外,为了适应未来职业的变化,毕业生还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被职业淘汰。
四、精心打造个性品牌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压力
调查目的:通过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并深入研究产生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从而找到缓解这些心理压力的方法。
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目前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调查他们的学业水平、择业要求及其它考虑因素。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这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别、学历、专业、所在年级、就业水平、就业还是创业、工资水平要求、工作地点、工作是否与专业相关、是否继续深造、就业方式、家庭因素、是否担心找不到工作、缺乏的能力。调查问卷收集方式主要以网络收集为主。资料收集时间为一个月。后续工作包括: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主要因素归集,调查造成因素的原因,总结所分析的内容,收集各种解决心理问题的建议,总结收集到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三)调查数据分析:
2.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学历:本科生占73.8%,专科生占26.2%,调查的学生当中本科生较多,而我们目前所读的是本科,此数据说明后续数据的分析比较接近我们的状况。
篇3
毕业生收到就业材料后登录,填写以上信息,毕业生录入数据有未录入字段时提示“录入不成功”,所有信息必须填写完整准确才能提交。用户登陆后就业信息录入功能结构如图2:1)管理员登陆子系统①数据导出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导出毕业生就业信息。经过对毕业生就业信息修改、确认,导出毕业生正确的就业信息。②就业信息审核模块:审核毕业生就业信息是否准确,不正确打回让辅导员重新审核。③数据查询模块:可筛选查看某系、某专业的就业率、就业人数、未就业人数、未就业人数中待确认人数等毕业生就业情况信息。根据毕业生就业状态,可以查询出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人数、未就业人数、未就业人数中待确认人数等毕业生就业情况。2)毕业生登陆子系统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毕业生录入就业信息。毕业生根据就业单位提供的就业信息录入就业信息。3)辅导员管理登陆子系统①毕业生管理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让辅导员能够确认、打回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各类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②数据查询模块:该模块主要功能是辅导员可筛选查看全系、所有专业的就业率、就业人数,未就业人数,未就业人数中待确认人数等毕业生就业信息。4)系领导登陆子系统可筛选查看全系、系有专业的就业率、就业人数,未就业人数,未就业人数中待确认人数等毕业生就业信息。
2关键技术分析
系统开发主要有、AJAX等技术。1)技术:本系统使用Connection对象建立数据库的连接,Command对象实现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检索(Select)、插入(In⁃sert)、删除(Delete)和更新(Update),DataReader对象实现对数据库的数据读取显示在TextBox,DataAdapter对象实现对数据存储更新。2)AJAX技术:Ajax允许客户端Web页面通过异步调用与服务器交换数据。本系统使用AJAX对GridView数据实现无闪烁局部刷新,这样页面就不需要重新刷新也能与服务器进行交换数据,同时也不会影响页面的其他部分。
3系统安全性分析
1)使用身份验证和授权:为防止非法用户的攻击,我们通常设置网站的登录验证和授权。本系统设计了登陆界面,每个合法用户有一个唯一的用户名,用户可以自己维护密码,用户登陆需要进行身份验证,同时也给用户分配了权限,学生登录进入的是学生页面,辅导员登录进入的是辅导员页面,管理员登录进入的是管理员页面。2)加密数据库连接字符串:连接字符串存储了数据库的用户和密码等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是采用明码的形式保存在web.con⁃fig文件中,而web.config文件不被编译到.DLL文件中,通过URL地址很容易盗取到web.config文件的内容。所以数据库连接字符串进行加密保护,防止非法访问数据库。
4总结
篇4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
随着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医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既有当代大学生共有的择业心理特征,也有他们特有的择业心理矛盾。全面分析他们择业出现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调适方法,可使医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他们顺利就业。
一、医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
1、随着医学院校的扩招,接纳毕业生时考虑的问题已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普通院校毕业生在大城市的综合性医院基本上难以插足。而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对医学本科生有很强烈的需求,但由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医学生不愿意去。
2、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突出,有些家长和学生受到社会对医学各专业认识的误区的影响,选择专业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因而造成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过剩,影像、医学检验学、护理学等专业需求多但毕业生少的状况。
3、医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的可能性小,医学毕业生面对缤纷的求职技巧和严格的面试,不知所措,焦虑心理十分突出。过度焦虑,严重影响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求职带来困难,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二、对医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
1.自傲与自卑
部分高校毕业生由于对医生的职业特点缺乏深入的了解,加上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过高的期望,以幻想代替现实。导至这部分学生在择业时认为自己什么工作都能胜任,好高骛远。在求职过程中对待就业缺乏思想和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尤其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发挥,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2.焦虑与恐慌
就业焦虑心理,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负性情绪,面临人生第一次就业,心理并未完全成熟的毕业生感觉到心理压力,最终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优秀学生焦虑的问题是能否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单位;成绩不佳的学生焦虑的是没有单位选中自己怎么办;来自边远地区的同学为不想回本地区而焦虑;恋人们为不能继续在一起而焦虑;女同学为有些用人单位“只收男性”而焦虑等等。而大学生产生就业恐慌心理主要源于对社会这个外部因素的不完全或不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接触较少,阅历不够丰富,即将面对的社会对于他们是个比较陌生的对象。
3.嫉妒与攀比
择业嫉妒心理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等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绪。在虚荣心的驱使下,选择或从事一些不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或者为了超过别人,延误自己客观择业的好机会。同时,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攀比,即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准确,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一种心理。出现职业定位的偏差,结果无法面对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较大的就业现实,出现有业不就的情况。
4.积极与消极
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医学生的择业心理从整体上讲趋于理性,正视现实,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改变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然而,有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家庭,或静候学校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不作个人努力,迟早也会“兵败城亡”。消积依赖心理定在收入的高低上也是一个误区,看不到医院的管理水平、经营观念和综合实力,往往错失良机,失去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就业单位,同时也可能引起用人单位的反感。
三、医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
心理调适,是指改变或扩大原有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或新的历程。其作用就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击时,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有从而保持稳定而积极的心态,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调整就业期望值。笔者就如何有效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从就业指导入手,改变就业观念,正视现实
明确择业动机,毕业生必须明确自己择业是为了什么,应当把自我价值实现和履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医生的临床经验来自在基层长期艰苦的实践积累和锻炼,因此,医学生应把毕业的择业作为人生择业的开端,保持自信心和平常心,培养抵御挫折的能力,提高择业的主动性、竞争性和创造性。脚踏实地,调整就业值,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的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单位。根据现行的工作改变原来职业的目标和兴趣,调整心态,培养对所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全身心投入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例如我门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的一名毕业生,毕业后他主动选择了家乡小镇一家医院,十几年如一日勤勤恳恳,现在已经是当地镇很有名的一名医生了,在当地老百姓中极受欢迎,为家乡父老做出了突出贡献,难道他的就业不成功吗?
2.从积极的心理调适入手,振奋精神,增强信心
首先要认识自我,就是要客观的评价自己。恰当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择业的基础,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素质、心理特征等进行客观评价,肯定优点、发现不足,明白择业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愿,还要服从国家和社会需要。奉献是从医者的基本要求,医学生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对社会服务上。正确认识自己是通向成功的起点解决医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使其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协调,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的目的。另外是树立自信心。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它是一种勇于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大学生在择业求职时必须树立自信心,在正确估量自己的情况下,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大胆地推销自己。当然,自信不是自负自傲,自信要有资本和基础,这个资本和基础就是真才实学。
3.从培养兴趣爱好入手,及时排除不良心理情绪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激情。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把就业教育融入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从中得以启发,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生活、与未来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转移不良的心理情绪,调整认知偏差,建立客观的、辩证的、实事求是的、积极向上的认知系统,以有利于就业顺利进行。完善防御机制,及时调控,合理宣泄,辩证分析,适当转移。就业形势发生变化后,医学生择业过程中面临的巨大竞争压力和不良心理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医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及时予以调适,有助于及时纠正职业选择过程中的偏差,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
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代大学生首先必须树立建立在自己实力基础上的自信;其次,应具备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择业时自觉培养自己敢于竞争,敢冒风险的心理素质,敢于向社会挑战,扩大就业成功的机率,使自己成为竞争社会的强者。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陈烈.医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调适[J].南华大学学报,2005
篇5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外部因素
目前,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时容易有一个误区,都期望自己可以进入一个生产环境较好的地区、产业和用人的单位就业。先看单位是否可以满足自己一系列的要求,再决定是否应征,这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的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地域偏向沿海发达地区。许多高校毕业生以向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作为自己的理想,对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情有独钟。二是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求地位、保稳定。大部分学生以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首选机关、行政事业单位、银行等金融机构,其次才是效益较好的大型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三是就业收入期望值较高。在求职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制作简历。在制作简历方面,应该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评价,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找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对自己和社会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填写简历前,应当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的评价自身的优缺点,不应夸大自己的优点,避谈自己的缺点。
二、大学生自身心理问题对就业的影响
应对是个体为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困扰而采用各种方法、手段或策略的行为。应对方式主要有两种:自我调节和寻求他人帮助。大学生由于接受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教育、挫折教育的不足,面对挫折和应激事件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能力;而自我意识的增强也使得一些学生对于外部的支持系统有较强的防御心理,遇到事情不愿意向父母、师长以及学校的心理、职业咨询机构等这些潜在的支持系统求助。应对意愿、策略与能力的欠缺,使得学生不能有效的处理就业过程中的各种事件、较快恢复心身平衡。
其实克服这种心理,就需要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向“生涯辅导”转变,更着眼于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定位”、“职业环境认知”、“职业决策”、“职业素质提升”等对学生未来发展与成长具有更深层次影响的问题;并以全程化的视野帮助学生及早规划、全面解决多元问题。加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心理辅导中要关注到就业所引发的相关问题;在职业生涯辅导中,更是要把心理辅导和发展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模块和内容加以关注和指导,这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也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素质。
三、运用社会心理学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心理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心理期望值普遍过高。当前,社会上许多行业和领域对于高校毕业生的期望值非常高,当发现大学生的实际能力远远低于预期希望之时,这些行业和领域之中就会产生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负面评价,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群体的整体印象。其次,社会普遍存在浮躁心理。浮躁心理是当前社会的一个共性问题。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很多行业和领域过分注重短期效益,忽视了长期效益的培养。许多高校毕业生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很难在短期内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就导致了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转而招用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人才。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大学生毕业生个体要克服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和情绪。高校教师应当高度关注应届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帮助毕业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目标选择。此外,还要对应届高校毕业生进行挫折教育,帮助他们正确看待不良社会现象,学会如何面对竞争和挫折。通过这些方式逐步改善个体心理因素。其次,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也要逐步纠正不良的集体心理因素,如浮躁情绪、过分追求短期效益、拜金主义等等,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与此同时,适当降低对大学生的期望值,正确面对其成长的过程,为其提供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其意义在于,大一新生从入学开始,就寻找适合自身发展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兴趣、爱好,给自己尽早进行明确定位,最终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04.
[2]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吴正龙,李淑娜.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分析.教育与职业.第20期.2012.
[5]琥珀,柯岑.关于当前大学生择业面试的有关思考[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6]郭冬艳.浅谈社会心理学知识在大学生求职中的应用.百花园地.2012-02.
[7]王雨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时代教育.2013-04.
作者简介:刘地格(1989-),女,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篇6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 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8—0056—01
一 何为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主要包括五大因素:专业是否对口、工作收入多少、工作条件好坏、发展前景如何、劳资关系是否平等。专业对口率越高,说明学校所设置的专业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并且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学以致用,就业质量也就越高;工作收入的多少是毕业生实现自我价值及对社会贡献大小的最真实的反映,也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认可程度的反映;工作条件包括有形的物质条件和无形的精神层面的条件,如是否受到用人单位或同事的歧视,工作时间是否符合国家劳动标准等;发展前景主要包括是否有专业技能培训或是否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是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方面。
二 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意义
当就业率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的重要指标时,很多院校只是简单地追求就业的“量”,无法体现就业的“质”。就业的质量低劣不仅损害到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最根本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导致教育投资的流失和人们对高职教育信心的丧失,甚至会严重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当前全民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新形势下,应当在保证就业率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就业的质量。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能力的高低,不再是看其硬件设备如何强、软件条件如何优越,而是在于是否有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社会认可率。只有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才是高职院校的立足之本。
三 对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考
1.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基本条件
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能力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相关性。一般从高职学生就业的工资福利、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地点等因素来看,就业能力低的学生的就业质量比就业能力高的学生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全面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社会交往、团队合作、独立思考、事业心、责任心、意志力等方面越来越看重。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强调学生做人的首要地位,实现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在理念上的统一和方法上的结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质量。
2.准确定位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当务之急
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就业过程中的自我定位很重要。每个人在就业过程中都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要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用长远的目光来考虑自己的职业选择,从而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很多学生过分考虑地域、收入、条件等,好高骛远,从而错失了不少机遇,最终很难提高就业的质量。
3.订单培养是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力保障
学院教师应将企业的要求融入到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其中包括岗位要求、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等。实现学生与企业和学生与岗位的“零距离”,从而提高就业质量。
4.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院校就业质量的新思路
校企合作能够很好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加强校企合作,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为企业用人搭建平台,是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正德学院艺术设计与建筑工程系工程造价专业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实施“2+1”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施工现场经受熏陶和磨炼,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受到了企业的广泛好评。
5.就业指导是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和核心
毕业班辅导员首先要加强学生就业的思想教育,充分发挥“老奶奶嘴,小伙子腿”的精神,要不厌其烦地与毕业生交流,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自我,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同时,建立健全毕业生联系方式,确保能在第一时间有效地将就业信息和学校要求传达给毕业生,关注就业困难的群体,实行重点帮扶,并且对毕业生就业要跟踪指导,做到就业服务不断线。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就业
作者简介:郭瑞华(1978-),女,内蒙古四子王旗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副教授。(内蒙古 包头 014010)王林敏(1982-),男,江苏南通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煤炭局,工程师。(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改项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201202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218-02
昔日炙手可热的大学生如今却要为找工作发愁,十几年前不可思议的事情如今却成了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当今的一种社会现象。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9%,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这并不代表我国大学生已经“过剩”。当然从个别行业、某些专业、局部地区来看,过剩现象是存在的,若从全国范围着眼,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也就是说,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局部”分布不均现象。虽然某些专业、某些地区的大学生无法就业,但是某些专业、某些地区的大学生却严重匮乏,供不应求。大学生相对过剩、绝对不足现象不但影响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引发了新的读书无用论,造成了社会资源浪费,更严重的是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向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以及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为此,在新形势下应通过以下措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一、适应社会发展,加强职业教育
社会发展的趋势是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同一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职业教育正好适应了社会分工细化的社会对基层人才的这一需求。由于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一种模式,专业针对性强,培养方向明确,与社会需求衔接性好,很多专业就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而设立的,为此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到企事业单位的基层岗位工作。甚至有些热门专业,学生还没有毕业用人单位就已经预订完了,所以根本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这些学生中的大部分人都能够在基层单位脚踏实地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之所以要加强职业教育,是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金字塔形的,既需要博士、硕士、本科等高学历人才,也需要受过职业教育的专门人才。如一个公司虽只有一个总经理,但是普通员工却可以有上千人。一般来说高学历人才多从事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处于金字塔的中上层,总体上讲对该类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如果让这些人从事基层工作,不但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不能完全发挥人才的智力优势,还会使他们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无法踏实工作;而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专门人才处于金字塔的中下层,所接受教育的形式决定了他们要从事基层的具体工作,社会对这类基层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职业教育正好满足了这一客观需求。也就是说,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力的具体体现。
职业教育既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专业设置上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适时加以调整,即始终以社会需求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指挥棒,根据社会需求适时增减招生人数和专业设置。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以变应变,适应人才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开设公关与策划、航空乘务、工程法语、印刷技术、国际管理体系认证等新型专业,对一些常年不招生、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如工业自动化技术、声像技术等八个老专业实行停招、减招和淘汰。
受全球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双重压力的影响,当下新能源行业方兴未艾,国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投入相当大,尤其是锂电企业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如果适时增设一些该方面的专业,为企业培养一线技术员,毕业后学生可直接上岗工作,企业还可以省去半年到一年的培训期,这样的学生肯定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二、转变教育观念,调整专业设置
对于我国来说,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提高人口素质,更重要的是为老百姓提供就业谋生的机会,到目前为止,农村孩子上大学的目的还是为了“学而优则仕”。从恢复高考到2000年这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由于当时人才相对匮乏、国家就业指导方针不同、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完全相同,所以大学毕业生几乎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高校入学人数的增多,就业慢慢成了社会难题。
从宏观上看,目前很多高校不论从办学目的还是专业设置上都与社会需求有所脱节,有些高校不是从社会责任感而是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去办学。受生产力进步和国际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传统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其实学生也是产品,一种特殊的产品,且生产周期长。如果学校不负责任的培养学生,既是对学生和家长的不负责,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家长花费巨额学费培养孩子,贫困地区学生甚至还需要贷款上学,毕业后却无法就业,不但不能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自己的生存都成了问题。从目前来看,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学生毕业后必然是这种现状。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工科类专业所占比例,加强对工科类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学得一技之长,为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还应取消陈旧落后专业,增设符合时展需要的专业。
三、结合国情特点,重视第一产业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甚至国家的稳定,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我国只是农业大国,还不是农业强国,普遍存在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技术水平较差等现象,而且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较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变农业大国为农业强国,除加强同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技术合作与交流外,国家还应该有计划的引导部分高校毕生到农村就业。农村市场就业容量非常大,不但可以解决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可以改善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有助于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第一产业的整体素质。
受传统思想影响,大学生普遍不愿到农村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和发展方向向农村倾斜,农村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各类人才提供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也越来越多。同时,高校应对在校学生加强思想引导和教育,国家要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到农村发展,参与建设新农村。
另外,加强职业教育和调整专业设置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种有效方式,要根据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等办学条件情况进行处理,而不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简单的开设几个专业。如果不具备办学条件而勉强办学,即使专业满足市场需求了,工作好找了,学生学不到实际东西,还是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通过加强职业教育、调整专业设置和引导学生到农村发展等一系列对策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另外,高校毕业生通过改变就业观念,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等手段,对就业难现象也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不过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还需要高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魏慧.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J].新西部,2009,
(8).
[2]王贵春,顾珂.从大学生就业难谈高校教育改革[J].人才资源开发,2009,(11).
[3]张宁.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J].新高考,2010,(Z2).
[4]刘社建.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河南教育,2009,(3).
[5]王建平.以毕业生质量为出发点的高校教育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14).
[6]王兴涛.浅谈对高校教育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篇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149-02
收稿日期:2011-12-13
作者简介:唐雪雷(1981-),男,石家庄人,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孙永义(1982-),男,石家庄人,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所谓诚信,即诚实守信。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人在社会活动中相互信任的道德根据。诚信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的道德基础。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的核心,一是就业过程中的诚实,二是就业之后的守信。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的缺失,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而且严重危害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根本利益,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运作。因此,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切实制定相应对策,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1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
(1)伪造证书,骗取信任
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参加各种形式的人才招聘会,要向用人单位提供自荐材料;很多用人单位也正是通过自荐材料这一途径了解、评价、衡量毕业生的基本素质能力,并决定是否给予面试机会,进而决定录用或聘用的。
因此,提交个人简历成为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个人简历是用人单位作为衡量一个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初步材料,它决定着用人单位是否能够给予毕业生面试的机会。因此,个人推荐材料在求职过程中对用人单位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很多高校毕业生在个人推荐材料上使出全身解数弄虚作假,有的伪造各种证书,如伪造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等,有的涂改成绩,有的在校期间未受过什么表彰,却采取“偷梁换柱”的方法,摇身一变成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获得者”、“优秀毕业生”等。于是就出现一家用人单位接收的学生简历中,竟有多人同为该校学生会主席、一个班大多都是一等奖学金获得者的怪事。还有的学生编造自己的实践经历,虚构自己在学校的社会实践经历。
(2)面试吹嘘,不符实际
面试是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素质和能力深入了解的重要环节。单位为增加对高校毕业生专业素质的了解,适当增加笔试内容。在面试中,单位招聘者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反应能力以及外貌气质的了解,确定毕业生能否被录用。但是,很多毕业生为了得到某一优越的岗位,夸夸其谈,谎报自我能力,真正应试成功后,进入工作岗位,却发现根本不适应该工作。甚至有的毕业生在面试中请人代考面试,欺骗用人单位。笔试过程中,弄虚作假,打电话、发短信、剽窃等行为常有发生,电子狗也很难防范。
(3)多方签约,不去就业
有的毕业生由于害怕没有合适岗位,求职心切,缺少慎重考虑,一遇到接收单位就迫不急待地草草签约,等到后来发现可供选择的单位多,回头一想,又觉得自己所签的单位不理想,于是马上要求毁约。也有的毕业生看到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同学签了一份较好的单位,于是心理感到不平衡,便不顾一切地与用人单位毁约。另外,还有少数毕业生“脚踏两只船”,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这种行为给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严重危害。
2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1)社会诚信风气差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外部因素
近年来,社会各界,如卫生食品、劳动保障、学术科研失信事件频繁发生,使我们明显感到我国也出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初期曾经出现的诚信危机。社会诚信环境不良,诚信风气差,必然对大学毕业生产生影响,他们就业诚信的缺失也就见怪不怪了。
(2)诚信教育不力是高校毕业生诚信缺失的内部因素
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考试作弊已成为一股不可遇止的潮流。在人际交往中,为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工作中也存在弄虚作假拉选票、贿赂学校工作人员等问题。在经济生活中拖欠学费和不按时还贷的现象和骗取特困生补助的问题也时有发生。
(3)高校毕业生自身诚信素质不高是重要的个人因素
如上所述,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经济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诚信缺失的问题,失之约束,必然导致他们在毕业时的就业诚信缺失。
(4)制度措施和监督不力是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制度措施不力、监督不力必然会从客观上放纵某些大学毕业生就业失信行为,使之安之若素,不羞不臊。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应对策略
1创设全社会都要讲诚信的风气和环境
市场经济作用于社会道德,既有推进社会道德进步的积极因素,又有阻碍道德进步的消极影响。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学生们所能感受到的社会道德氛围,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此,必须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可靠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着力构筑一个诚信的环境。只有真正做到了管理上落实、法制上健全的时候,诚信才不只是一句空话,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也才能更有成效。只要社会上存在着即使不诚实仍能获利的状况,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变得诚实。而与发达国家已形成的较为成熟的信用体系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缺陷是比较大的。
2加强高校诚信教育,使毕业生树立诚信就业理念
(1)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渗透诚信教育
首先,要利用“两课”这个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内容。结合“两课”教育改革,一方面,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树立较高的诚信意识,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而且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让大学生懂得,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经济社会的道德底线。在法制社会里,诚信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法律问题,法律是一种最低的道德准则。现代民法一般都把“诚实信用,公序良俗”作为基本原则,如果违背了则会导致民事法律行为的无效或者对民事主体的一系列不利后果而受到处罚和制裁。
其次,要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专业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把诚信教育与学科专业教学结合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时机,利用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专业教学内容中的有关塑造大学生诚信品质的资源,将诚信教育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去,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在课堂教育中要用古往今来的科学大师和教师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实验教学和作业中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实验数据,要通过自己努力和辛勤劳动换取最后的成果,不造假、不抄袭;在课程考试中,更要教育学生牢记“诚信”二字,坚决抵制作弊歪风。
(2)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化就业诚信教育
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学校应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包括诚信在内的多方面的教育。诚信教育的关键是实践。学校可以经常地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辩论会、党团日活动,开展名人讲座、名人访谈、演讲、征文等系列教育活动,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宣誓活动、签名活动和签订诚信承诺书等活动。要使大学生通过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因诚实守信成功和因不诚实守信失败的事例和教训,促使诚信观念在其思想深处生根。
(3)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下,从根本上落实毕业生诚信教育
解决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仅仅靠大学生的自律、靠学校的诚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诚信问题,实际上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诚信问题的反映。因此,根本的解决办法还在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的氛围,用一整套信用机制来约束缺乏诚信的行为。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不要期望通过诚信教育,学生马上就能变得诚实起来。
3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其自身诚信素质
篇9
【关键词】调整
就业
心态
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07—02
如今出现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即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就业困难给个人、给家庭、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反观现在大学生,普遍缺乏主动求职的就业能力,许多用人单位总是认为大学生不够“职业”,大学生又“着眼高远”,使大学生与职业间有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阻碍了就业。
1、就业者的心态及心理障碍
通过多项调查显示,许多企业对大学生在就业力缺乏的看法是一一态度是最大问题。许多企业招聘人员说,大学生刚刚到企业工作,达不到企业用人标准。企业录用大学生是看重其可塑性比较强,学习新知识新事物快,并愿意做一些繁重的活儿增强企业活力,但如果大学生缺乏主动心态则很难得到企业青睐。某一企业老总说:“学生时期是一种被动的心态,是接受的心态,而企业则希望每个员工有一种主动的心态,主动关心企业的心态,主动工作的心态,要有主人翁的精神,而现在学生比较缺乏这种精神,急需有一个心态的转变。”所以,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就业前的心态调整。
1.1 心理调整与适应能力差
有一颗平常心,可以从零做起,这往往是毕业生最难做到的,虚心的态度是极为缺乏的。现在的毕业生认为自己什么都会,经常一到公司就想担当重要职位,但到公司才发现实际操作与课本学到的知识相差太多,而且要在一个公司内挑大梁至少得了解公司文化,结果到公司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什么都做不了。
目前的就业形势比较紧张,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又比过去增加了很多,无形中更加剧了这种紧张形势。由此而带来的冲击更多时候并不是如宣传所说的成为前进的动力,相反的是造成了广泛的心理焦虑。这是指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而过度的焦虑无疑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维,而且使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焦虑心理在所难免,但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必须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转变就业观念,适时调整就业心态,从而把握就业机会。
就业是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是大学生从“学生”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大学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大学生要进行心理调整,克服就业焦虑心理,关键是要转变就业的思想观念。要打破传统的事事求稳、事事求顺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明白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即使你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业,如果缺乏竞争意识,不再继续努力,也会失去这个工作。有竞争就会有风险,确立竞争意识,不怕风险和挫折,焦虑心理就会得到缓解。面对就业焦虑,进行理性思考是基础,根据情况的变化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是关键。
只有正视就业压力,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我们知道适度的心理焦虑能产生压力,这种压力可以变成动力,它可增强人的进取心。但是,如果心理过度焦躁、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调整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就会成为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会严重影响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甚至会埋没自己的潜能,给就业带来额外的困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焦虑心理的评估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面临就业,自己正处于严峻的形势之中,这时的焦虑心理是一种正常反应;如果我们对自身和就业形势作出不切实际的评估,即不能正视就业形势,则产生的焦虑心理就不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就会使我们自己感到异常紧张,严重时会导致焦虑障碍,因而正确的认知培养是端正心态的基础。
1.2 就业者常见的心理障碍
在求职的这一时期,是毕业生选择和被选择时期,也是毕业生存在较多就业心理问题的时期。
(1)自卑心理。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实力不如他人,学校名气不如名校,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导致自己丧失就业机会。
(2)焦虑心理。这一时期,很多同学会过多考虑自己愿望能否实现,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等问题,精神负担沉重,心神不宁。
(3)怯懦心理。有些同学在面试时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有些同学在面试或试教中怕说错话以致影响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印象,从而小声说话或不敢说话。
(4)依赖心理。有些同学不愿把自己推向市场参与竞争,而是把希望寄托在父母、亲戚、朋友身上,依赖他们找工作,产生一种非常不积极的求职态度。
在没有经过社会洗礼之前,许多学生自我认知并不准确,有的产生自负心理,主要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有的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另一方面,对环境认知不确切,对环境估计不足会出现坐等心理,坐等就容易失去机会,如果学生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一、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就会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便会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一些良好的就业机会。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对策 思考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一路攀升,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高校毕业生成为继下岗职工之后最受关注的社会群体。这其中既有教育体制机制问题,也有社会经济和学生个人因素。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需要学校、大学生个人和政府三管齐下:政府应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并出台促进就业政策;学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方案;学生个人应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强化素质能力训练。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剖析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舆论界争论不休。其实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还处在世界发展水平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有着强大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整体社会就业环境不宽松,二是教育体制不适应社会需求,三是大学生的素质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一)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专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1.专业设置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正在不断地调整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而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的步伐,加之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
2.高校专业培养方案脱离市场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多数学生应职后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适应周期长,一般要经过1年至1年半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仅2个月到3个月。
(二)学生个人素质观念落后导致就业难
1.大学生就业预期偏高,创业意识不浓。据2007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行业、假期和专业对口要求等方面。2004年至2007年,中华英才网对大学生择业观进行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就业预期普遍偏高,期望薪金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比例呈下降趋势,从2004年14%下降到2006年的4.3%。
2.大学毕业生整体素质偏低。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加之当前多数大学生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学校缺乏艰苦环境锻炼,学生普遍不能吃苦耐劳。
(三)社会宏观就业环境不理想
1.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发展与晋升空间大是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个人长远发展是最主要的求职动机。但当前大多数私营企业用工缺乏长远规划,只使用不培训;部分私营企业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并且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2.信息不对称。对大多数求职者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是最主要的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但当前多数企业的招聘信息不能在网上公布,加之一些假信息的干扰(如传销组织的虚假招聘信息),求职者能获取的有效信息非常有限。因此也就出现了招聘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有些企业为了寻到合适的职员焦头烂额。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方法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大力推进产学结合
产学结合是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也是体现高等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高等院校的教育过程与教育目标要立足自身办学要求,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坚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根据岗位和岗位群所需能力与素质来提炼、整合课程体系,构建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2.校企合作,搭建学生实践教学和实训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是推动就业的重要保证。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等方面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把课堂传授的间接知识的教学环境与直接获取的实践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了全面锻炼和提高。此外,校企合作不仅为学生参加实践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场所,也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条件。
(二)创新大学生培养模式,变学历教育为能力教育
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必须以人为本,以知识为载体,以创新为灵魂,以全球为背景,服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服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对21世纪的人才提出了“四个学会”的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学会”内容相当丰富,它不仅指知识,而且还涵盖了除知识以外的素质和能力。高校毕业生凭借“四学会”定能由专才变通才,由通才变专才,从容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三)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加强就业指导,建立和完善就业网络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采取授课、讲座、咨询等多种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政策、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服务,与此同时,高校还应适应市场化就业的需要,努力使毕业生就业工作转变传统方式,努力做到转变观念,实事求是,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
加强信息沟通,帮助学生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指导与管理工作,加强用人单位之间的密切联系,注意建立长期稳定而又不断发展的供需关系和就业基地,注重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动员各方面力量,广开就业信息渠道,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和网络设备,给毕业生提供充足而准确的就业信息。
参考文献
[1]王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7).
[2]杨伟国.国外促进政策平衡大学生就业“跷板”[J].中国教育报,2006-0-06.
- 上一篇:就业工作管理制度
- 下一篇:税务机关档案管理办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毕业论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