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途径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8 17:4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途径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路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这为学校教改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通过让学生亲自制作陶艺作品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鉴赏力、进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中国陶瓷艺术历史源远流长、造陶形式及表现技法繁多,而我的家乡景德镇又给我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何把具有千年手工传统的陶艺制作技巧,轻松愉快地教会给中小学生,使他们拥有灵巧的双手,让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社会能力在玩陶的享乐中得到不断升华,是素质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青少年陶艺活动,主要是让青少年使用陶泥进行雕刻与塑造物体的一种艺术活动形式。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手、眼、脑三者的协调能力与心智技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并且具有认知功能。当手在接触物体时,会感知到物体的属性(如软与硬、冷与热)。手部在劳动操作中,产生的触摸感觉,形成一种机能复杂的运动分析能力。而这种能力,青少年可以在搓、捏、团陶泥、塑造陶泥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此外,在陶艺活动中,青少年获得立体三维空间感和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平面艺术所欠缺的。
一、陶艺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1.身份的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快乐地玩陶,让孩子不受世俗的功利性,概念化的教条影响,以一种直接的、单纯的、自然天成的、淳朴的心态来创作陶艺作品。使他们已有的艺术潜能可以很好地被激发出来,把技能和技巧变为引导辅助孩子保持活动兴趣和进行创造的手段。
2.追求语言的带给孩子们无限的创作源泉
在上创作课时,我要求同学们在创作前先闭上他们的眼睛,想一想他们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想要表现的作品可以是故事中的天使、人物、动物、植物、用具等等。然后反复强调陶艺课是动手课而不是动嘴课。一定是用泥巴来当作一种“语言”来描述的,要有主体、细节、还可以有表情、动感、喜怒哀乐的情绪在里面。这种语言是极其丰富的,也是极富想象、个性张扬的特性的。力图丰富他们的知识面,为发展再造想象力和创造想象力打下基础。
二、陶艺的教育功能
1.陶瓷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
陶艺教育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陶艺教育是以造型图象来传递信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艺术的欣赏和实践来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繁多的造型图象信息,如平面的、立体的、光滑的、粗糙的、软的、硬的、色彩等的收集,丰富了学生大脑中形象信息的储存,陶艺教育以它这种参与性、直观性的特点,使学生获得风格不同、表现各异、色彩缤纷的视觉冲击,并通过视觉从外界刺激中获得信息,在实践中与科学的、严谨的逻辑思维交替作用,从而产生新的启示和发明。
正如上述所说,陶艺由于其制作过程的随意性以及丰富的可能性特点,促进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人们常说陶艺的制作过程如同玩的过程,从制坯成型到高温烧成,即从泥土变为陶瓷通过陶泥变为一件活生生可触摸到的艺术品,这种如同孕育生命般的感受无疑会让学生产生出成就感,在玩的方式中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坚强的意志投入到学习之中,这些看似非智力的培养,恰恰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及学习兴趣的因素。
2.陶艺教育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但大脑左右半脑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的,右脑偏重于控制动作和形象思维;左脑偏重于语言和抽象思维。目前人类对大脑的智力开发只占一小部分,而就这一小部分,也以左脑的抽象思维为主。陶艺教育作为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挖掘和开发学生智力的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陶艺教育过程中大脑智力活动通过动作技能外部表现形式这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共同参与的特点,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记忆、思考、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能力,提高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广阔性和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以及逻辑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来发展学生的智力。
3.陶艺教育能树立个性、陶冶情操
时代在发展变化着,陶瓷艺术这一古老的传统优秀艺术既有着丰富的传统性,又在不断变化着。当今,人们对陶瓷艺术的审美追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社会的人的情感、心理日趋多样、复杂,在大工业化生产整齐划一的环境中,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意识也日益加强。因此,陶艺制作由于具有火与土的丰富多变、自然天成以及其朴实性特点,已成为更多的人们寄托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制陶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处手工所体现出的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个性化意识更被人们重视,使现代陶瓷艺术更增添了一份个性特征。在自我精神价值受到肯定和尊重的氛围中,陶艺提供给学生的无限可能性,是学生树立个性的良好土壤。
4.在陶艺素质教学实践中所得到的收获
⑴原来不擅长动手的孩子、性格内向的孩子,通过无拘无束的“玩泥”,手变勤了、胆子变大了、自信心增强了。
⑵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陶艺课的熏陶之后,原来最担心的他们陶艺创作课反而变得最简单、最精彩了。例如,每个班都有一些孩子,在前期的创作课上什么也不肯做,只是一味地说“不会”,在老师的耐心、细致的不断鼓励下,最后的创作课上,一些孩子用鞋底去踩泥片,做出一些极具创意的肌理陶艺作品。让老师和家长感到惊喜!
⑶考虑到他们的实际年龄和承受力,每节课课程的设置时间控制在60分钟之内,少讲理论,多示范。并每堂课都要配置一名辅导老师,协助主讲老师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堂上要不断地鼓励孩子们同老师一起动手玩泥。
篇2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内容;新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压力也在不断的加大,一些观念上的东西从根本上也发生了改变,新旧观念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较为激烈的碰撞。作为感恩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小学生感恩教育在现阶段不断地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小学生感恩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其内在的感恩意识,从小就培养他们心存感激的心态以及知恩图报的良好情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作为其重要的环节在现今乃至以后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小学生良好感恩情操的培养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表现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德。感恩教育在实质上就是对别人在各个方面给予的帮助或者其他方面的好处表示内心层级的感谢。感恩的教育内容在社会中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对自己学习指导和帮助的教诲之恩,在社会中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之恩以及在祖国这个大家庭的呵护之恩,还有就是对大自然以及社会给予自己相应物质和精神上的赐予之恩,而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关键环节在于教导小学生如何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一方面是父母行为的不良示范,父母对于长辈或者帮助过自己的人没有做到知恩图报,所以在小学生心里留下了比较不好的印象,还有就是小学生在父母的溺爱下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从而把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认为是天经地义。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育力度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较好地传授感恩思想的相关内容,对于学生出现的不认真学习以及旷课等现象不能够进行及时的纠正与教导。此外,国家作为学生德育的提倡者,在具体实施中没有较好地实现国家的关怀力度,在有关的硬件及理论知识上不能够较好地随着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适时地作出调整。而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学校和家庭方面,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溺爱,导致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不断加深,从而不利于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学校教育过于功利化也是学生不能较好地接受感恩教育的重要原因,学校教育没能较好地根据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根据国家的感恩教学方针进行相关的感恩教学活动,从而给学生在知恩、报恩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实施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新途径
作为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关键因素的教师,在对小学生有效地实施感恩教育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经验较丰富的老师来讲,他们在实施感恩教育的方式上会选择日常教学中的德育环节来进行感恩教育工作,并把德育作为其实施方法的主要阵地,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方面的思想道德情操的熏陶。而对于那些德育活动课的课程内容来讲,在让人感受到其课堂氛围活跃和形式活泼多样的同时,总感觉在其中还是缺少一些东西。比如,在平常的德育活动课堂当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和场景:在进行少先队仪式之后,辅导员老师进行表态。老师表态时总是会运用有关原活动计划进行的口令,然后就是学生按照以前的活动安排来进行相关的活动,最后由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对整个活动过程按部就班地进行常规总结和分析。如果是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展开感恩教育工作,在实施的效果上恐怕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实施感恩教育,在具体课程的选择上应该挑选那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教材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深地打开内在思维逻辑,并实现学生有话可说的课堂效果。其中老师要在一定条件下为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创设较好的意境氛围,同时,在设置授课内容的角度上要贯彻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让学生在质疑的心态下去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学生从多角度提出的问题越多,就说明其内在的思维越广。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较好地将教材的信息与他们所在的客观世界的万物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较好地把感性和理性上的东西有效地结合起来思考问题。而在这个环节上实施感恩教育主要应从两方面做起,即:一是过渡阶段,在具体问题的筛选过程中,要对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合理利用,在具体实施上要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来进行合理有效的筛选。当然,在过渡阶段也需要考虑到老师在整个课堂的把控能力、授课方式等;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能够较好地实行群体研究,根据主题内容和思想进行相关方面的拓展与延伸。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知力、评判力、知识的领悟能力以及参与群体性讨论的技术、在课堂中的答辩技巧、团队精神、意志力以及相应的世界观和表现力等。除此之外,感恩教育在具体实施中还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1.感恩教育从点滴做起
小学生的内在品德在一定条件下主要是通过其外在的言行加上具体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的。在进行感恩教育过程中,要让教育内容重返现实生活,就必须让小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发现恩德并学会将其自身的感恩意识付诸行动。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用真诚的心态去报答身边的人。(1)感恩父母。父母是养育我们的主体,父母不仅赐予了我们生命,还不求任何回报地把我们养育成人。这是何等的恩德!我们要教育小学生对父母的养育要心存感恩。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是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最为基本的要求,也是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准则。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心存感激的话,那他在一定环境下也会对老师或者同学乃至社会都不会有较好的感恩之心。在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内容进行把握:①学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要自己独立完成,从而养成独立的好习惯,让父母省心。比如,在学习中,要学会自觉完成作业,努力学习知识,从而少让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操心。②在休息的时候,学生可以帮助父母处理家里的杂务,比如:扫地、洗碗等。在父母节日来临的时候,要学会慰问父母,对父母说一声最起码的“谢谢”,或者是把自己亲手做的礼品赠送给父母,从而感动父母。(2)感恩老师。老师在学校不仅教授学生所需要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正是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教育才促使我们领悟知识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学生要有对老师的感恩之心。老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学生对老师的感恩是无条件的。(3)感恩他人的帮助。同学作为学生最纯真、最真实的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自己学习生涯的陪伴者,更是同学之间互相支持和鼓励以及互相帮助的最真挚的伙伴。因此,应教导我们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有感恩之情。(4)感恩社会的关爱。在学校的各项事务中都存在着社会的关爱之情,我们所处的校园是社会资助建造的,我们学校在不断地接受祖国、社会以及个人的关心和支持。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养成独立的个性,而且还要让学生把眼光放长远,把学生培养成对他人、对社会乃至对国家都具有较为宽广胸怀以及有帮助的人。(5)感恩大自然。大自然是世界万物的创始者,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所以要让学生学会爱护校园乃至身边的花草树木,养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良好意识,从而培养其对大自然的无限感恩之情。总之,通过点滴感恩教育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父母养育我们的不易、老师对我们的无私奉献、同学对我们的真诚帮助、社会对我们的持续关爱以及大自然对我们美好的赐予,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帮助父母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养成发奋学习、回报社会的高尚情操,从而在一定条件下改变大部分独生子女偏执的内心世界,真正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文明礼仪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基础。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通过感恩教育,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父母、老师、他人以及社会群体等方面的关心与帮助,要懂得回报,并且要以更大的力度回报给帮助过自己的人们,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要以最真挚的诚意去感谢他人。而这种回报不应该仅仅是物质层级的,还应该是具有内心感情的回报。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所谓的回报并不是简单的物质或者某种形式的大恩大德的回报方式。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明白,有时一句简单的“谢谢”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达到回报的效果,能够让施恩的人心情感到愉悦。感恩要从我们的言语做起,从身边的文明礼仪做起。而学校要学会创设能够体现实际需要的语言情景,比如:在学校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张贴文明标语,从而使小学生在学校的每时每刻都能够想起“谢谢”“你好”等文明用语,从而做到感恩教育影响下的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在进行文明礼仪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学校的感恩环境的建设,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受到感恩气氛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内心抵触的情绪,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也要学会运用相关事件来对学生形成一种感恩氛围,比如,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进行讲述,让学生感受到感恩的魅力。而这样不仅能够较好地让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推动感恩教育,也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更多关于感恩的文化知识。
2.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
可以针对有关节日进行相关的感恩教育活动,比如:母亲节、端午节和教师节等,而这些节日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最为有用的手段。老师还可以针对不同节日设置相应主题的班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去接受和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比如:在教师节那天,可以组织学生在老师面前说出自己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一句话,还可以送给老师具有纪念意义的祝福卡片;还可以让学生在父母面前讲一句关心的话语,或者是送上一杯充满亲情的茶水,或者是写一张发自内心话语的卡片送给父母等,从而达到学生和父母之间亲情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在重阳节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唱歌或者跳舞的形式来给老人送上欢乐和祝福,从而让老人们能更好地感受节日的氛围。通过多种节日的熏陶,使学生在节日的气氛里用实践去感受感恩的真谛,从而把小学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感恩动力,使学生在精神和心态上都能够较好地受到感恩思想的熏陶。感恩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在感恩教育中,还要学会培养学生知恩图报、关爱他人的思想意识,通过感恩教育的开展不仅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感恩精神,而且对推动整个教育领域思想水平的提高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还可以为学生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增进学生和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从而达到较好的亲情、友情的有效互动。感恩教育的开展也为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创造了条件,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思想道德情操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从自身的小事做起,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以及感恩他人。作为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引领者和积极组织者,教师要在感恩教育中更为深刻地领悟感恩的内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多为学生组织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从而达到感恩效果的持续有效的发挥。感恩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所必需的,在一定条件下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也是不够的,学校感恩教育要更多地融入社会团体、政府或者个人等各个环节,在社会的共同研究努力下发挥感恩教育的最大作用,从而研究出更多的感恩教育方法,在以后的小学日常感恩教育中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推动我国学校和社会德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季红波.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方略探究[J].大观周刊,2013(05):155.
[2]袁熙惠.小学生德育的新途径:感恩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1):14—15.
[3]常少玲.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方法[J].新课程学习(下),2014(07):164—165.
[4]梁丽坚.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3(07):6.
篇3
1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阿荣旗农机人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机械化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阿荣旗总人口32万人,土地面积31.4万公顷,农机具拥有量134512台(套),拖拉机驾驶员23400人,其它机具操作人员1763人,农机专业合作社130家。随着各项先进适用的农牧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不断的应用到农牧业生产中,农机各部门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各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我们的农机推广、培训、安全监理等工作多次受到国家、自治区、市农机主管部门表彰和奖励。我旗农机人虽然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兢兢业业的工作,但还是有偏远山区的农民法律意识不强,安全观念淡薄,认为自己只在田间作业不上道路行驶,不愿参加技术培训,不懂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不懂违章载人,人货混载的危害性,导致无驾驶执照,无牌无证行驶,给农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2农机培训采取的措施
2.1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农机培训工作我们阿荣旗的农机培训工作,多年来在党和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做了大量工作,每年都为农民举办多次多起农机各类培训班,如拖拉机驾驶员、机防手、农村经纪人、农机修理工、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为了方便群众我们有时将学习班办到乡镇、村屯和农户的炕头上,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不仅讲农机安全法规、机械常识、还聘请有关专家讲土地流转知识、务工常识、艾滋病防治、法律法规等,以及新机具的安全操作、修理,拖拉机故障分析等。
2.2建立高素质的农机推广队伍我们的农机推广机构是受自治区农机化局认定的,我们的推广机构属于公共服务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责,是国家推广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承担公共所需的关键性技术的推广和示范等公益性职责,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无偿农业技术服务。我们推广站公益性地位明确,有培训教室、仪器设备、示范样机、交通工具、运行机制完善。建立推广人员知识更新长效机制。我们农机推广员农闲时是教员,培训各类农机技术骨干和拖拉机驾驶员,农忙时就是农机推广员,辛勤工作在备春耕、抗旱、春播、秋收的第一线,我们推广员首先掌握机具操作、保养、维修、机械性能等,我们动手能力强,理论不脱离实际,能高质量的完成农机培训和推广任务。
2.3发挥农机培训的作用我旗农机化程度发展较快,由于机械化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解放大批农业生产劳动力,农民为了发家致富也知道玉米、土豆等作物,投入少、产出高,但是由于秋收时太费工费时,听说有玉米收获机械,土豆收获机械,但不知道效果如何,还不懂技术,通过我们大量的宣传教育,使农民知道购机国家给补贴,参加技术培训不花钱(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优惠政策扶持),我旗在,旗委旗政府的关怀下,在各农机厂家的支持下,旗农机主管局和农机培训推广部门十分重视农机培训推广工作,每年春季都开机具展示会,将真实的多种机型数据展示给农民,将机具的性能特点介绍给农民,秋季到田间地头召开农机收获机具现场会,我们单位自己购买推广样机,由我们教师(也是农机推广员)亲自驾驶,在各村、屯的田间里,随时解答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让农民从现实中了解农用机械的真实性,还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使用的交流农机运用技术场所,促使他们学习农机技术的热情得到进一步发挥,把农机培训同农机科研开发、推广项目相结合,对学员进行现场演示,试验示范,技能实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充分地融合起来,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技能能力,进一步加快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样让农民心理有了底。在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带动下,几年来我旗,玉米收获机械,谷物联合收获机械等保有量大量猛增,这样就出现了劳动力剩余问题,在农机事业快速发展,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思想下,农民不满足一家几十亩土地的收入。他们有的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别人,有的联合其他有机户,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承包更多的土地,有的人外出务工,有的给有机户打工(因为自己有技术,有能力),这样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和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
3结束语
篇4
关键词:翻转教学;小学教育;信息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翻转教学在全世界范围内各大课堂中备受青睐,他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就结合当前我国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阐述了国内外对翻转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提出当前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构建出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希望对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转变起到一定作用,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一、国内外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20世纪末国外就研究过翻转课堂教学行为方式,他们要求学生在课外自发学习课程内容,并配合教学视频,就学生课外产生的问题向老师提问,教师根据此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对学生展开教学,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在21世纪之初才对翻转课堂进行了研究,不过是基于国外的翻转课堂案例。目前,国内也有很多博客也都曾讨论过“翻转课堂”,很多教育者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翻转课堂随之很快在国内盛行起来。
二、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小学教学体系中设立的一门独特的学科,他的操作性较强,也是打开小学生认知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就目前来看,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以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的操作为主要目的。而且老师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情感态度方面的认识也不够深刻。造成目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息技术的认识以及信息极速使用的经验,再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老师教学模式的落后,导致学生失去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的操作性要求非常强,他相比于其他学科学生接受他的速度要强于其他学科。面对当前我国信息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习使用新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激发学习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个性。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翻转课程给学生带来的好处,促进信息教学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采用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一)信息时展的需求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当前教学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并要求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学生在课外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中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讨论问题和分析问题,还加深了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理解。信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符合当前教育模式的需求,也提高了当前教育的效率,解决了现实教学模式中如何利用技术去解决问题的难题,这也是信息时展对信息课程改革的价值体现,也进一步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发展。
(二)教学改革的需求
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模式要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他符合当前信息时展的要求,也是当前教育模式必然发展所经历的必然趋势。如何良好的利用信息技术是当前教育界必须解决和急于解决的现实问题。信息技术教育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他充分地激发了小学生关于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促进了老师与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目标更明确,也符合当前新课改的要求。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实施翻转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促进了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效率,是符合新世纪时展的要求,要符合当前社会人才的需要,所以。翻转课程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中的运用显得十分必要。
四、解决翻转课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措施
基于我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笔者认为当前几项措施有利于解决以上问题:目前我国小学信息教育多数是通过教科书给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的知识,而关于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的时间相对较少。首先,老师要重要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能力。其次,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创新意思,鼓励学生朝着自己的个性发展;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掌握能力,可通过视频资料对学生进行教学。翻转课堂符合当前教育现状的需求,切实提高翻转教学的能力,是当前教育界解决教学效率低下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翻转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小学生信息技术实际操作的能力,翻转教学模式的运用丰富了小学生的知识,给未来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孙庆科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参考文献:
[1]朱凯歌.基于电子双板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张妍.转课堂教学模式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篇5
1、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法律宣传,实施普法教育的广泛性。
随着经济的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广播电视全面普及,农村的法制教育工作自然增加了广阔的宣传空间,农民的普法教育阵地逐步宽广起来。尤其是电视机的普及,农民每天能直观地看到法治节目,通过观看《法眼观察》、《法治现场》、《直播南京》、《今日说法》等等法治节目,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法律知识。从而达到了面广量大、自然直观的教育效果。
2、采取以会代训和培训进行法制宣传,实施普法教育的针对性。
农村每年要举办多次各类形式的普法培训,根据培训的对象,结合普法,分类示教。一是领导干部参加学法培训、研究工作,安排法律教育的内容,党委中心组学习、干部指定学法日等形式,坚持干部带头,学有标兵;二是每年利用党员冬训班活动日组织千余名党员学习法律,接受面大,普及性强;三是集中骨干培训,采取三天、五天不同等级骨干培训,较好地落实普法任务,更好地帮助农民学法、用法教育;四是抓好企业厂长、职工培训,促进依法经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增收增效;五是推进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带动广大农户发展经济,依法勤劳致富;六是在矛盾处理过程中,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矛盾,结合有关法律,向当事人进行宣传教育。七是采取其他不同方式的培训等等,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教育效果。
3、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实施普法教育的实效性。
根据不同季节,采取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一是开辟法制长廊,定期开展法制宣传。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法制宣传展板巡回在各村和物资交流会等民间活动场所、群众密集的地方进行宣传。三是针对新形势下农民学法需求,县镇组建普法宣传小分队和讲师团进村入户进行宣传,接受群众咨询。同时,根据地方习惯组织法制演出宣传队,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自编自演,将最贴近农民实际的法律运用小品,送给农民,深受农民欢迎。四是运用标语、横幅在大街小巷、村头村尾、主要路口、人来人往的地方进行张贴、横挂。五是采取送法送书进村入户、问卷调查,根据农民群众需要,解答法律知识,发放法律宣传资料。六是以电教化教育活动为基础,制作大量的农民法制讲座系列录象VCD碟片进村入户播放,充分发挥电教化手段的作用。
4、采取以案释法宣传,实施普法教育的真实性。
针对农村普法教育面广量大的特点,采取以图释法、以案释法的例宣传的形式,增强农民学法的趣味性、真实性。运用挂图、漫画在重要场所张贴、印制小册子,发放到单位、企业、学校、家庭进行宣传。同时,针对所发生的案例,逐个进行案例分析,使农民通俗易懂,体现了形象直观,让人一目了然,一看就知。并将群众中的倾向性、苗头性、群体性矛盾与案例说法结合,以事论法、以案讲法,让群众听得懂、好理解,现场开庭、现场说法、更贴近广大群众。针对涉及面广、运用性强的法律、通过区域性开庭,农民易接受,尤其是对蛮不讲理,又不学法接受教育,由经常违法的个别人,现场开庭,当庭宣判,强制执行,更具有说明力。为推进农村普法教育要充分发挥党校、政校、夜校、职校的作用,同时,成立普法学校,不定期安排干部、职工、农民等多方面人员进入普法学校接受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学法自觉性。
5、采用刊物、书籍开展普法教育,实施普法教育的灵活性。
刊物、书籍是开展普法教育的基础,也是其精神之源。一是针对农村青年求知求法愿望强的特点,一方面在各图书室、阅览室、借有关法律书籍、刊物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根据各自需要购买自己所需、实用性强的法律书籍,作学法的补充。二是送法(书)下乡,编写和发放法律书籍。一方面集中发放普法教材《读本》送到家;另一方面结合本地农民实际编写常用法律100问,青少年案例教育100例等农村、农民适用的法律、法规、政策。三是开展家庭学法活动,母子(女)同学法、父子(女)同学法、夫妻共学法、邻里之间相互学法等活动,做到自行学法与共同学法相结合,家庭学法与社会学法相结合,集中学法与个人学法相结合,推动普法教育的全面发展。版权所有
6、开展学法竞赛、评比活动,实施普法教育的氛围性。
篇6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创新必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有所了解。作者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详细揭示与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更加强调交互性与开放性。交互性是从师生方面来说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固定模式与地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强了,教育者开始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与启发者。开放性则是从学生方面来说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围墙”概念逐渐消失,学生通过新媒体非常便利地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信息,进一步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此外,新媒体环境冲击了高校文化建设,教育者的权威性地位日益受到了威胁,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还要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作者在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之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并且指出了改革的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较为具体的实践经验与发展方向。
其次,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作者向读者展现了前提性理论以及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念。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前提性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社会发展理论以及人类共同体理论,这三个理论揭示了新媒体环境下人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引导问题,从而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方法、途径的探索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也是实现教学方法与途径建立的前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包括:注重系统灌输与个体差异的有机统一、促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协调、强化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把握教材体系与新媒体体系的对接融合等理念。其中,作者尤其重视“促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协调”理念,因为新媒体技术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的价值观念受到的冲击最大,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最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他们越来越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作者认为,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欠缺,社会价值的实现受到很大的阻碍,因此,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协调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用个人价值标准与社会价值标准共同约束大学生行为。在建立一定理论基础之后,作者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媒体教学的优势,提出了新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思路,并且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创设“严肃游戏”,借鉴“慕课”的教育模式理念等等。
最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创新还离不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新媒体素养。该著指出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备的新媒体技术,给出了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具体策略:一是要对教师进行统一的培训,培训应包括专项培训与综合培训;二是,高校还要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以研究经验的总结指导实践;三是,高校还要建立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督促教师能积极加入到新媒体素养养成的培训中,另一方面还能规范教师媒介素养的标准。除了教师之外,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也关系到新媒体环境下思想从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因此,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是很有必要的。
篇7
关键词: 农村幼儿园 艺术教育 新途径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文件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艺术教育更要从娃娃抓起。农村幼儿同样享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
长期以来,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存在师资严重不足、设施设备缺乏、教育资源开发欠缺、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制约着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实施,更影响到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因此,如何提升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水平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教师艺术教育的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老化,艺术教育理念有待更新。
调研发现,目前农村幼儿园的师资来源比较复杂,大多数“转岗”而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训练,缺乏应有的艺术教育专业素养。某些教师缺乏从事艺术教育所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虽然在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但在文学、戏剧等艺术修养上则大多比较薄弱。在教育观念上,农村幼儿园教师认为艺术教育活动就是唱歌、跳舞、画画,评价艺术行为的标准停留在“像不像、对不对”,只关注幼儿会唱几首歌、会跳几支舞、会画几种图形的简单的艺术形式,不懂得与幼儿一起观察、欣赏、发现,缺乏对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的尊重,不懂得在艺术活动中给予幼儿积极的响应,忽略对幼儿全面展的关注等,这些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的教育观念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单一、匮乏,教学方法落后过时,教学方法和内容急需改革。
农村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大多停留在教唱歌曲上,而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活动、音乐欣赏活动等则几乎没有开展;美术活动大多是线描、涂色等,对剪纸、雕刻、泥工、美术作品欣赏等形式很少涉及;文学活动就是老师拿着故事书“读”故事,早期阅读、讲述活动、谈话活动、语言游戏,儿童戏剧等综合艺术活动更无法开展。教师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手段都是以“请你像我这样做”这种模仿的方式进行,根本无法培养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手段简单。在方法选择上,教师不会因地制宜,不能较好地利用本土资源开展艺术教育,不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用适宜幼儿的方式去模仿和创作,往往提出成人式的过多要求。活动中很少关注幼儿的发展,不注重对幼儿表现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没有发挥艺术教育在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教育价值,所以教育方法和手段急需改革。
(三)艺术教育设施设备严重欠缺和简陋,教学条件急需改善。
农村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和欠缺。大多数幼儿园没有为幼儿班级配备钢琴,也很少配备成套的打击乐器;缺少开展音乐欣赏、美术欣赏活动所需的电脑、投影仪、影碟机等多媒体影音设备;艺术教育资料匮乏,缺乏优秀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课例CD、理论书籍、活动案例集等最新艺术教育资源,教师缺乏观摩最新幼儿园艺术教育改革成果的机会,急需改善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条件。
二、提升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水平的途径
(一)政府教育部门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幼儿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农村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的途径,逐步完善幼儿教师发展机制,从而达到普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目的。
1.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城乡互动的教研机制,为城乡幼儿园教师建立交流平台。农村幼儿园可以到示范园进行观摩实践,与优秀的幼儿教师进行园本教研活动,交流教学、保教经验,同时建立农村示范园。市级甚至省级示范园的骨干教师也可以到农村幼儿园进行送课下乡活动,分享和交流办学理念和经验。
2.改革农村幼儿园管理体制,将其从前乡镇管理体制转变为县区管理,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统筹委派参加市级、省级幼儿教师培训,使农村幼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专业培训。
3.在农村推广远程网络继续教育模式。建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推广这种学习模式,将课程资源、专业资讯等教育资源上传至网站,让农村幼儿教师在网络上分享资源和交流。
(二)更新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艺术教育观念,培养幼儿园艺术教育骨干教师。
更新教师的艺术教育观念,首先要明确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艺术作品是媒介,审美感动是教育的手段,幼儿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鼓励农村幼儿园教师积极参加“国培"“省培”,积极参与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观摩学习,以示范集中幼教培训引领和建立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幼儿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以骨干带动全面,提升幼儿教师整体水平。了解“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立足于《纲要》《指南》的精神,逐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升艺术教育能力。
(三)发掘本土资源,加强幼儿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幼儿园艺术教育内容。
可以把农村丰富的地方文化和自然环境资源纳入艺术教育活动的内容:如儿歌童谣、民间小调、农村节日庆祝活动、戏曲等可以作为音乐活动的材料。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可以作为幼儿美术和文学活动的材料。还可以把优秀的民间艺术活动做成民俗月、民俗周活动,发掘本土资源,寓乐于教,将本土文化传递到课堂,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从而丰富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内容。
(四)地方财政和社会捐资助学,保障幼儿园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配置。
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要保证艺术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确保艺术教育经费随教育经费的增加相应增长。鼓励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增加艺术教育投入。要合理配置艺术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区域内艺术教育均衡发展。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筹协调下,把农村学校(幼儿园)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建设纳入本地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关项目规划,并保证配置到位。各级各类学校要执行国家制定的配置标准,充分发挥场馆等设施设备的功能,满足艺术教育教学和大型艺术活动需求。
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需要得到各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让农村孩子生活在一个快乐的艺术家园里,享受幸福的童年生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实现祖国繁荣富强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篇8
[关键字] 教师互派;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4-0059-0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保障人人“有学上”基本任务完成后,“上好学”的问题逐步凸显。综观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此带来了社会关注的教育不均衡问题。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六条明确指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①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② 然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其中包括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学生生源的均衡配置。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区开展了教师互派活动,其目的即是通过城乡学校互派教师,优化城乡学校师资力量配置,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一、“教师互派”概念的界定
教师互派是指不同学校之间相互合作,将本校教师派遣到对方学校任教。它包括两个领域,一是高等院校教师互派,即中国高校和国外高校相互合作,派遣本校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如黑龙江大学在2006年1月下旬同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联合成立研究生院,互派教师,启动中俄全方面人才培养计划,双方共同培养专业人才。③ 二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师互派,即同一地区市直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相互合作,结对交流,派遣本校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本文中的教师互派特指后者,即基础教育阶段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师互派。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同一地区学校的合作,高校的教师互派多涉及国际领域,支教活动也跨越了同一地区,主要是东部或中部地区教师到西部地区学校任教,而基础教育学校教师互派只涉及同一地区,即同一县城或同一地区的学校之间相互合作。
(2)城区市直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的合作,也就是城区学校之间、农村学校之间不涉及教师互派。
(3)结对交流,即一所学校不能派遣同一教师到不同的学校,只能和另一所学校结对,构成点与点的直线关系。这有别于在一定区域内,一个教师在一所学校任教一段时间后,按规定到其他学校任教的“轮校执教”活动。
(4)互派教师,这是本活动的重点,以往的支教活动只是城区市直学校对农村薄弱学校的单向帮扶,而教师互派是两个学校之间的对流,变“单向活动”为“双向互动”,不仅城区学校的教师要下派到农村学校任教,农村学校的教师同样要上挂到城区学校任教。
(5)教师互派到结对学校以后,人事关系不变,待遇不变,由派出学校负责派出教师的岗位聘任、工资发放、福利待遇、奖惩实施等,派出教师还享受一定的补贴。
二、实施“教师互派”的背景分析
教师互派活动的提出及实施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浙江日报于2000年11月14日报道了长兴县实施城乡教师互派互学活动④。2005年以后教师互派活动开始大面积地开展和实施。各地区为推进教育公平、公正,缩小城乡教育教学质量差别,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和谐发展,相继开展了城乡学校结对互派教师任教的活动。如江西景德镇、都江堰市、福州市、沈阳市铁西区等地区都实行了互派教师,双向交流活动。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发展还极大不平衡,充满了矛盾,先进和落后并存,这也是我国现今社会最大的现实。教育也不例外,我国教育发展处于失衡状态,具体表现为东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失衡、城乡教育发展失衡、同一区域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教育发展失衡。虽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家和相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然而基础教育失衡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导致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如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分配、政策倾斜等。东部优于西部,城市学校占据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而在同一地区,重点学校能够享受更多优惠政策。
在众多资源分布失衡中,师资分布不均衡是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重要表现。教师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宝贵资源,在整个教育资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师资力量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只有拥有优质教师资源,才能在竞争和发展中占据强势地位。目前的“择校热”择的是什么?择的就是教育质量,择的就是教师教学水平。西部地区教师缺失现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很难留住优秀和年轻教师;同一区域非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也易于流失到重点学校。为解决教师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特别是下派教师到西部和农村边远地区进行支教活动;教师互派活动;鼓励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后参加支持西部自愿者活动;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教师资源紧张的问题,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由此可见,为缓解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失衡,从而导致教育发展失衡的局面,促进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实行“教师互派”政策的重要背景。在此背景下,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以政策为依托,以实践为导向积极开展教师互派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实施“教师互派”的可行性分析
1.拥有强大的社会环境背景支撑系统
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现象突出,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但可喜的是,国家已经明显意识到了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的严重性,也意识到了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应该承担的重大责任,并积极采取措施弥补。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和党的十七大报告里充分体现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理念。社会各阶层包括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人大政协代表委员、广大人民群众、学生家长都在教育均衡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均衡发展创造正确的舆论,为均衡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为均衡发展创造有利的机遇,为均衡发展创造实事求是的社会评价。教师互派活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全国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因此,它拥有一个强大的社会环境背景环境支撑系统。
2.拥有详细的活动政策保障系统
从宏观层面看,国家人事部、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其目的之一就是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中观层面来看,活动的开展则是由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因此,在活动实施之前,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都依据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拟订了详细的教师互派政策性文件,对活动开展的细节进行了详细规定,为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提供了政策保障。如江苏省建湖县教育局拟订了《关于城乡学校结对互派校长和教师挂职任教的实施意见》,⑤ 在文件中详细说明了教师互派活动的目的要求、实施办法、有关要求。特别是在实施办法中对挂职任教对象、挂职任教期限、校长和教师的主要任务,对教师的考核和管理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最后提出了有关要求。从微观层面看,各学校就教师互派活动进行了具体安排:派哪些老师?派多少老师?对本校派出教师的具体要求以及如何安排对方学校派出的教师等。从国家、地方到学校,就教师互派活动的开展制定了详细的政策性文件和具体要求,为活动的开展设置了详细的政策保障系统。
四、实施“教师互派”的作用
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有很多,教师互派活动以教师为切入点和着力点,通过城乡学校互派教师,双向交流,从而达到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那么,通过教师互派活动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
1.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
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的重要表现之一即是师资配置失衡,大部分优质教师资源集中在城市学校,这是由我国农村教育经费不足和经济相对落后等因素造成的。优秀教师和年轻教师流失严重,很难在农村长期工作,特别是在最需要教师的边远山区,长期以来基本上是民办教师在支撑。即使有的地方教师比较充裕,但是专任教师中学历合格者也很少。见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差别是比较显著的,这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卡,优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教师互派活动,就可以在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上发挥一定的作用。首先,城市学校部分优质教师资源配置到农村学校后,将自己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从而指导、带动更多教师更快地成长;其次,农村学校部分教师到了城市学校后,在任教以及同其他教师的学习和交流过程中,能够很快提升自身水平,在互动期满回校后,也能够提高本校教师整体水平。在此基础上,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师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的压力。
2.提升城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受到整个社会职业的“专业化”浪潮的推动,教师职业同样也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行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指能胜任教师这一职业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其目标是使教师达到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⑥。1997年,我国开始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要求,迄今已有十年时间,在这十年期间,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从不同层面和维度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就目前新课程改革的状况而言,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构成新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主要方面。通过教师互派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首先,可以发挥“鲶鱼效应”的作用,教师为了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获得新的成绩和认可,自然就会自我加压,积极奋进。其次,许多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开展教师互派活动的政策性文件中规定,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除担任足够工作量的学科教学工作外,还要通过报告会、示范课、教研活动、专题讲座等形式为农村学校教师传授先进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市学校任教,除须承担本学科教学工作外,还要积极主动学习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按此规定,城乡教师都能够在互派过程中通过学习、交流、反思、研究和实践等途径提升自我专业发展水平,完善教师自身素质。
3.更新城乡教师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定位、教育目标思考所形成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教育理念引领着教育发展的方向,一种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有着对教育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的设定,成为教育活动的思想先导。因此,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学校、对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然而农村学校多地处偏远,教师囿于环境的封闭,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教育理念易陈旧、老化,束缚了教师的发展,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提高。城市学校因各方面的优势,往往拥有较丰富和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体教育理念、“让教育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这些流行的教育理念是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难以企及的,教师互派活动就给予了农村教师接受先进教育理念的良好机会。农村学校教师被互派到城市学校以后,接触面更为广阔,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水平得到升华,就是一笔无形的、宝贵的教育财富。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后,同样也可以在工作中发现不同于本校的特征,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实践。
4.带动校际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有学者提出,学校教育的成功取决于三个要件,即硬件、软件、人件。人件就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化程度⑦;硬件包括教学设施、设备和器材等;软件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校园文化氛围等。通过教师互派活动,实现了城乡教师资源的共享,利于学校教育中“人件”因素的发展。当两个学校通过结队互派教师以后,两校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两校之间可以以此为契机,带动更多的资源交流与共享,也就是同时发展农村学校教育中的硬件和软件。如城市学校可以将更多的教学设备和器材供农村学校使用,甚至可以对农村学校进行一定的资金资助,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两校还可以开展教师共同备课、共同教研等活动,分享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学生之间也可以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总之,通过教师互派活动,不仅可以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交流与分享,同样可以带动城乡学校硬件与软件的交流与共享,实现“三件”的共同发展,促进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
五、实施“教师互派”的反思
一个政策的提出、实施以及普及和推广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期间,对政策本身以及政策实施的认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更加正确的认识。城乡学校之间互派教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反思。
1.教师互派活动可能治标不治本
教师互派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但是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仅是师资的问题,还有更多问题有待解决。国家对重点学校的投资倾斜、机会倾斜、招生倾斜、师资倾斜导致重点学校优于薄弱校,实行教师互派政策仅仅在小范围内解决了师资倾斜的状况,而其他倾斜则没有涉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初衷达不到理想标准,其效果可能是治标不治本。要想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除了解决师资问题以外,必须同时进行其他教育改革活动,包括教育投资制度的改革、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的改革、政策倾向的改革等等,只有各种改革活动齐头并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当然改革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各部门共同协调、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2.城乡学校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别
教师互派活动是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的双向交流活动,每所学校都会派部分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后,被视为学科专业骨干,在学科领域内能受到学校重用,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传播新颖的教育理念,同时互派期满回本校后能晋级职称,所以,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会非常高。农村学校教师上挂到城市学校以后,在短时期内很难取得学校领导的信任,受到重用,因为学校要追求升学率,要追求教育质量,况且城市学校优秀师资力量丰富,不可能把重任放在农村教师身上。在城市学校无法受到重视是农村学校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3.教师互派活动过程容易流于形式
教师互派的初衷是均衡城乡师资力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各地区也制定了教师互派的政策文件。城市学校为了本校利益可能不愿把真正优秀的教师下派到农村学校,而只下派新教师或者相对较弱的教师,从而下派的教师质量首先就打了折扣。而下派的教师也不一定愿意或不一定有能力在农村学校做出成绩,只是作为晋级职称的一个砝码和工具,互派期满后,仍然回到原学校工作。有的学校迫于舆论压力,也不敢把优秀教师下派到农村学校,如2005年《海峡导报》就报道了“两校互派教师,家长缘何抗议”的文章⑧。其中城市学校的家长不愿学校将教师下派到农村学校去,理由是对新来的农村教师不放心,怕影响孩子正常学习,不利于孩子成长。教师互派不仅仅涉及教师的问题,更牵涉其他的利害关系问题,面对重重困难,教师互派活动可能仅仅流于形式,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注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版
②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全文》
③互派教师学生?黑大与俄远东国立大学合作培养人才 省略/class_jyxw/view.cfm
④ 许金芳:《长兴实施城乡教师互派互学》[N].《浙江日报》,2000年11月14日(第10版)
⑤ 关于城乡学校结对互派校长和教师挂职任教的实施意http?//省略/ReadNews.asp?NewsID=677
⑥ 范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⑦ 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篇9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创新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及正在不断深化改革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已然成为当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本文认为要认真做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则必须突破以往传统而守旧的思想教育观念,科学客观的正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所处的环境、成长特点、心理变化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坚持以“解放思想”为重要法宝,加强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应对当前网络对高职院校学生发出的挑战,进一步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争取在内容、方法、手段、形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以此来书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篇章,开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更新教育观念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当前有效实现教育改革,培养祖国栋梁之才的根本保障。从本质上,我们可以将科学发展观简单地理解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更新教育观念是当前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及根本保障,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寻找学生个人目标与教育目标的契合点。在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应坚持以人为本众所周知,在社会多元化、思想多元化的今天,从学生自身着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起码的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则要求学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越来越有自己的思想与个性,如果继续以传统而守旧的教育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然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在信息多元化及个性彰显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应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真实客观地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包括学生个人的理想、个人目标,了解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以此来寻找与之相切合的教育目标,制定具体的教育实施计划,争取做到将学生的个人目标与教育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更好地完成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素质的提高。
(二)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育观念应与时俱进。如上所述,在彰显个性化的时代下,学生个性化的特征愈发明显,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则应与时俱进,改变守旧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思想,尽可能多地争取给学生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听听学生的心声。一味的苛责或训斥只能挑起学生的叛逆心理,特别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以各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叛逆心理更为强烈,在就业压力方面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为此,笔者认为,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心理及思想变化,讲究教育方式及教育手段。在这一点上,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多听学生的意见及观点,给予学生更多的包容与理解,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与帮助,放低老师的姿态,与学生成为朋友,努力争取做到亦师亦友的境界,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以“解放思想”为改革创新的重要法宝
(一)传统而守旧的思想观念有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如有些教师、甚至是个别主管领导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单地理解为对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引导与关爱,在精神方面的关注度不够;抑或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或传统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觉悟的影响等,有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我们传统的政治课没什么区别,同样是一门关于阶级、斗争、革命的学科。还有一些因素则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企业更为看中的是毕业生的技能及各项资格证书,而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如是否受过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如何等基本上从不过问也不重视。
(二)转变旧有的思想,树立全程、立体、多方位的教育理念。等等诸如此类的认识及问题都亟待我们转变旧有的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解放思想”为改革创新的重要法宝,解放思想,才能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树立全程、立体、多方位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放弃权威思想,深入学生实际,深入社会现实;才能在教学上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和行为,赋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根据当前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把新观点、新问题、新事物整合到教学中来,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师者只有先解放自己的思想,才能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新鲜的知识与技能,才能用先进的思想与教育教学理论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及修养,才能与时俱进地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及变化,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创新,才能更为真实客观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不断地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此来推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改进或创新教育手段及方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将是目前较为可行、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有效的教育手段及方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是随着个性化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必须率先解放思想,以此来适应个性化背景下多元化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特点,把讲授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辩论法和问题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让教育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向上的成长过程。其次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为此,在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过程中,要求授课老师必须解放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未来的就业需求,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多增加一些实践内容或环节,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消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积极参与各项实践环节,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并转化为积极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三、发挥社会力量,利用校企合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前现有的社会力量。纵观当前的教育师资力量相较于发达的西方国家而言则明显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此,笔者建议,高职院校可以从社会上去寻求更多的支持与合作,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前现有的社会力量,如通过校企合作来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专业实习实训的优势与企业这一教学平台,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企业与学校、学生三赢的必然选择,也是一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绝好的新的途径。
篇10
一、引言
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人们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演唱、演奏等音乐活动,能得到美的感受与享受(从生理感官到心理反映),从而达到增强身心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目的;同时,音乐又会对人体的神经、肌肉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对人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敏捷反应力、综合分析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人的创造才能和表现能力的发挥。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人的生活意义、生命价值,人的生动、主动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以人为本的小学音乐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新的基本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又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爱人的生命及生存环境。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有效学习最重要的内部条件:一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二是学习者主动的加工活动。从外部因素来看,主动来源于教师赞赏的笑脸、同学羡慕的眼神、家长满意的夸奖等,但更有效、更持久的“主动”来源于人的内部因素,即学习者的自身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在小学阶段,除了少数从小乐感强,对学习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孩子之外,大多数孩子是按照家长的意愿学习音乐的。由于儿童的自制能力差,他们很难完成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更谈不上创新。培养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创新兴趣,主要在于教师采用丰富有效地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活泼新颖和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在于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巧妙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创新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这种感性认知的教学方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能激发出儿童的创新兴趣。同时,对学生创造性言行的适时表扬,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儿童具有创造性,这一点毫无疑问,他们一旦认识到自己的创造被别人所认可,就可能引发出更大的创造兴趣,进而促使其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三、以人为本的音乐教学新方案
1、设计学生参与型音乐教学活动。
在以人为本的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带动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地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了“音乐期末争星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活动中有许多具体的项目,有全体学生集体齐唱歌曲,要求他们唱歌姿势大方。歌曲旋律准确、完整。歌声自然富有情感,参与积极。每唱一首歌曲,以上四项都能做到的就能得到一颗星,不能做到的则不得星。其次还有音阶接龙,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唱一个音,一次就过关的就能得到一颗星,提示三次以内能唱准的,不加星也不减星,提示三次仍然唱不准的减掉一颗星。聆听活动是以听音乐说曲名的形式展开的,听对一首加一颗星。最受学生欢迎的是表现(独唱)活动,每人唱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歌,要求和齐唱的相同,四项达到得到三颗颗星,加动作表演的学生能够外加一颗星。在独唱活动中,学生纷纷上台演唱自己的拿手好戏,使音乐教学的气氛达到了。期末成绩以星星多者为优,依次类推,有效地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和学习。
2、让学生从动画片中轻松学音乐。
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陈旧,无法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动画片音乐作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完全可以用来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动画片中的音乐通过筛选、重组等手段制作成课件引入课堂,使学生从中学习他们喜爱的动画片中的歌曲,从中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无论是国产动画片《西游记》、《宝莲灯》,还是国外动画片《机器猫》、《美女与野兽》,其中的音乐在节奏、韵律和表现手法上都是优秀的音乐作品,都可以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素材。更重要的是,音乐作品最主要的是通过具体的音乐形式达到审美的功效。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一大缺陷在于缺少了音乐课所应有的审美体验过程,远离了音乐本体。这样的音乐教学大大削减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与课改的精神是相悖的。优秀动画作品在内容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动画作者或者社会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人物丰富的感情活动,可以使得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多方面、多层次的情感审美教育,有效引导学生对音乐思想情感的发掘、把握和对音乐艺术形象的表现,充分做到引领学生走进音乐殿堂。总之,把优秀动画作品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式,让学生在动画片中学习音乐和享受音乐是符合“以儿童为本”的科学理念的。
3、教师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当代信息社会社会和家庭的信息量猛增,小学生的智力发展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其知识面从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动口、动手的能力都远远越过前人,特别是对音乐敏感性、接受音乐的能力、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都在不断提高。面对来自社会音乐教育的挑战,小学音乐教师应该认识到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对音乐课程而言,并非让每位孩子成为音乐家或演奏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音乐在孩子的人生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不只是在调节学生学习情趣、陶冶情操上,而是在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毅力,增强学生的智力发展。音乐挖掘了学生智力的基源,激发了学生智力的活力,让孩子们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应该体现学科的综合性,激励学生全面发展,走知识多元化的道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在学生审美教育上下功夫,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音乐教师们要认真研究音乐课程标准,找准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为提高每位学生的音乐修养而努力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