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范文
时间:2023-04-12 06:1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六年级毕业班的同学,请访问中学生优秀作文库:
我读过很多人写的文章,有惊险的《蜘蛛侠》,有让人心潮澎湃的《开国大典》,还有《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我最喜欢的是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几件生活中的小事,生动地反映出鲁迅先生宽厚待人,战斗不息的高尚人格。通过伯父作者婉转的批评了自己读书不努力。通过鲁迅先生救助车夫,关心佣人等事情,说明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鲁迅先生可以为一个不认识的人看病,自己病的很厉害还让女佣多休息不要干重活。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读完这篇文章我很惭愧,惭愧的是鲁迅先生竟然可以为一个不认识的人看病。我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我也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为人民多做贡献。
篇2
1 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1 抓住语言文字,通过朗读、感悟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2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1 听录音导入。
1.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 。(师板题)
1.2 听鲍国安朗诵录音:《有的人》,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1.3 交流。(引导学生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设计意图:播放录音,营造氛围,唤醒学生对鲁迅的尊崇和敬佩,建立起对课文的情感认知联系,同时帮助学生积极地走进文本。
2 学习课文,感受鲁迅先生优秀品质
2.1 自由默读全文,找出体现鲁迅先生优秀品质的语句画下来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2.2 全班交流:
师: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打动且感染了千千万万的人。文中哪些地方也打动了你,把你的体会和大家说一说吧。
(生谈到哪一部分,教师随机指导。)
A、学习 “笑谈《水浒》”这一部分
(1)生谈体会。
①师: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到的?
②幻灯出示:
提问:你听懂伯父的话了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③师:临走时,鲁迅先生又送周晔两本书,可以说明什么?
(2)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
师小结:鲁迅先生婉转地批评了周晔,而且还送她了两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子女,为孩子们想得多的鲁迅。
(3)带着如上的体会,自由朗读。
B、学习“趣谈‘碰壁’”这一部分
(1)生试谈体会。
师:“谈碰壁”这件事你看出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品质?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可多叫几个学生)、
(2) 重点学习:“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一句。
①“四周围黑洞洞的”是指什么?“碰壁”指什么?
②师介绍“时代背景资料”。 (幻灯出示)
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
设计意图:伯父关于鼻子扁平的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再借用用鲁迅先生的话,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黑洞洞”“碰壁”的言外之意就不言而喻了。
(4)生再谈理解,感受。
(5)师: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来描写人物的优秀品质的?(对话)
师:请你们各自找一位同学进行分角色的对话朗读,待会儿请两位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表演。
(6)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师生评价――指名展示)
师: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态度。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鲁迅的优秀品质吗?
C、学习“救助车夫”这一部分
(1)生说说各自的体会。
(2)再仔细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看文中插图,说说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小心翼翼,一点一点,轻轻地,一圈一圈的、半跪)
(3) 引导学生看图想象
①师:画面上半跪的正是鲁迅先生,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鲁迅先生小心翼翼地夹着、一点一点地洗着、轻轻地敷着、一圈一圈地包扎着……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这凄风冷雨中,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久很久……睁开双眼,你感觉到了吗?你看到了吗?
生交流感受
②师:老师在想,在这个凄冷的夜晚,看到这个受伤的车夫的人只有鲁迅先生吗?其他人呢?
③师:这个像电影写镜头的“半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有爱心、有同情心)
(4)抓住两个“清清楚楚”,通过想象体会鲁迅为什么变的严肃。
①师:为什么此刻,鲁迅先生变得那么严肃了呢?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②师:再想想,小周晔长大成人后,直到现在还“清清楚楚”的,难道还仅仅是伯父的面庞吗?
(5)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自己练读――齐读)
D、学习“关心女佣”这一部分
(1)生谈体会
①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②思考:作者是怎么表达人物品质的?(人物的语言)
(2)指导朗读(自由出声练读――女生展示读)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敢说、善说、乐说。
3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七十多年了,一个伟大的身影越去越远。但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又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的高尚品质,赢得了许多人的爱戴。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次去朗读课文。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①自由读课文。
②读课后课文链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③幻灯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
设计意图:最后读阅读链接,升华情感,在配乐朗诵诗歌中,尽情抒发对先生的爱戴之情。
4 布置作业。
读P 96 页“日积月累”。
设计意图:对鲁迅精神的再一次感悟,同时对“交流平台”的学习做一铺垫。
附: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篇3
“研究性学习”理念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无论是从课文的主题、人物的形象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方式的极好载体。正由于本教材具有这一特色,教师在教学设计及教学中,学生的主动研究在阅读活动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读通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经研究后学生认定“为什么伯父会得到各色各样的人的爱戴?”这一问题是“研究”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以此突破重点,集中了“研究”的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一件事(板书:谈《水浒传》)。你觉得哪些句子值得研究?”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不管是小组学习,还是自己独立思考,或者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最后得出两个句子值得研究:“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接着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研究阅读这两个句子,通过反复感情朗读和研究性地讨论,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使学生品味出鲁迅先生在夸自己“记性好”时,实际上是在批评“我”读书“囫囵吞枣”。虽然伯父没有直接批评“我”,但“我”知道,伯父是在教育“我”要认真读书,在这同时,伯父不愿伤“我”的自尊心,这是伯父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因此使我感受到“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当学生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鲁迅先生关爱青少年的有关资料,还有目的地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因为伯父关心爱护青少年,所以得到 的爱戴。”使学生真切地感悟到了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青少年的爱戴。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篇4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B)―0068―01
一、反复诵读
1.要让朗读贯穿始终。首先要确保朗读的时间,预习时自读,做到正确流利;回到家里大声读给家长听,读后用一两句话表达主要写了什么;课堂上比赛读,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或者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地方等。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验作者的情感,体会和揣摩弦外之音,获得思想启迪,提高审美能力。
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①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边读边体会:本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读完后你最想说的话。②细读课文,抓住重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画出重要的词语或句子,有疑难问题与大家交流,并结合“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子。③品读课文,突破难点。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受到很多人的尊敬、爱戴?二是根据所写的事件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2.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低年级要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体会语言的节奏、韵味,获得直接体验。通过领读、尝试读让学生掌握轻重、快慢、语气等朗读技巧;中、高年级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如大声读、默读、同桌之间互读、扮演角色读等。
二、积累语言
学生只有在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之后,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说明了积累语言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1.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比如,要知道哪些语言好,好在哪里,并多读多背名言佳句,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积累大量语言。比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让学生分别看桂林山水的挂图,边看边想象,然后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用课文中的语言说说看到了什么;第二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景象;第三步,面对这么奇特的山水,请大家吟一首小诗来表达心中所感。
2.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如,举行故事会、优秀诗歌朗诵会、即兴演讲、即兴作文等活动。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种体裁、各种题材的读物,让他们充分感受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的魅力。比如,学习《丑小鸭》之后,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集》;学习《小抄写员》之后,可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学习《草船借箭》之后,可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
三、理解感悟
1.在精选感悟点上下工夫。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内涵丰富,含义较深。教师应紧扣这个感悟点,重锤敲打,学生就体会到鲁迅先生幽默的语言风格。
篇5
字词小天地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根据拼音写出合适的字、词)。
那天放学刚回到家,就听见chú()房里传来一声ké sòu(),我连忙放下书包进去一看,妈妈正wǎn()起袖子给我洗红zǎo()。这就是母亲对我的爱。突然,chù()生小狗一下子cuàn()到我面前,好像对我说:“你看,你妈好爱你哟!”
二、给加点字选择读音。
供(ɡōnɡ ɡònɡ)品 畜(xù chù)生传(chuán zhuàn)记 冠(ɡuān ɡuàn)军
盗贼(zéi zhéi)憎(zēnɡ zènɡ)恶 赫(hè chì)然摧残(cán chán)
三、补充成语,然后选词填入下面的句中。
张()李()()经风()好高()远名()()实
()()大悟高()远瞩()()吞枣意()()长
1.校长的这番话( ),给了我们不少的启发啊!
2.阅读名篇佳作一定要认认真真,千万不能(),一知半解。
3.上课时冬冬开了小差,老师让冬冬回答,可他()乱说一通。
4.王老师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真是()啊!
四、给“光”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光”的几种解释:A. 灯光 B. 光阴 C. 光彩,荣誉 D. 神采 E.只,单; F.露着
1.一生的时光。()2.为国争光。( )3.慈祥的目光。( )
4. 光说不做。()5.微弱的光。 ( )6. 光着脚。( )
五、选词填空。
爱惜爱护 爱戴
1.鲁迅先生是深受众人( )的作家。
2.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大都养成了()花草树木的习惯。
3.小侄儿在家里得到了好多长辈的()。
4.真正的读书人大都( )各种书籍,不会损坏玷污它。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5. 四年来我()历尽了艰苦,受尽了虐待,()咬紧了牙就不哼一声。
6.我在当时()清楚地看见,()现在也清楚地记得伯父当时的表情。
7.()小刚没有专心听讲,()难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句子百花园
一、点击名句,把句子补充完整。
1.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对人民无私奉献,对敌人恨之入骨,正如他在《自嘲》中写的那样:“ ,。”
2.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说:“ , , 。”
以此启发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勇于开拓,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
.对那些喜欢浪费自己、浪费别人时间的人,你可以用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来批评他:“ , 。”
二、句子加工厂。
1、句子瘦身:深蓝的天空中高高地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2、句子换新装。
(1)鲁迅先生走了,他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怀念和思考。
改为反问句:
(2) 鲁迅先生对我说:“曹先生的书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改为转述句:。
3、用“张冠李戴”造句,体现自己读书马虎、不认真。
4、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给我两本书。(改成“把”字句)
三、体会句子课文或对联的含义。
1.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希奇事”指的是 ;“他们”指的是 。这句话的含义 。
2.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具有的作用;“他为自己想得少”体现在 ,“为别人想得多”体现在 。
3.鲁迅逝世后,日本挚友写的挽联:“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三个“有”,代表鲁迅所拥有的;三个“不”,表达了鲁迅的。
静心阅读比能力
(一)鲁迅先生记(萧红)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里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疮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红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抓着。
我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 凋谢)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异 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子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 视察)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生怕 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少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选自《萧红文集》)
1.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3分)
2.用波浪线勾画出介绍万年青的句子,并体会万年青有怎样的个性特点。(3分)
3.联系上下文解释句子的含义。(3分)
(1)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2)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少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4.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正面描写中的什么刻画?并说说它的作用。(3分)
5.作者在文中写了三个怀念鲁迅先生的情景,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5分)
6.文题是“鲁迅先生记”,却以大量笔墨从侧面去写“万年青”,这是为什么?
(3分)
(二)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
①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②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蚕结着茧子,这使我很感兴趣。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③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基本上是对真理的探索。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度过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在简陋的环境里艰辛地研究,我们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之中一般。后来我们发现了错。
④我一生中,总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和盛名的侵扰。
⑤我觉得,在科学方面,我们是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决定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获取经济上的利益时,我们都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的。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科学研究强烈地吸引着他们,使他们忘我地工作,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惟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不认为这种权益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被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价值。
⑥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敏感的人,即使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他们尽量隐藏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忍耐。年纪渐老,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载花、植树、建筑,对诵诗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⑦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展现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只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他更像一个小孩儿,迷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科学的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获益匪浅——闲暇——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简陋( )固执( )
3.居里夫人认为对待生活应有哪两种态度?
答: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4.居里夫人对“蚕结着茧子”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这“某种力量”指的是
5.文中“寻求现实的人”与“梦想家”有什么区别?
寻求现实的人:
梦想家:
居里夫人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6.“他更像一个小孩儿,迷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一句强调了科学家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科学的这种强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理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一何中“科学的这种能力”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本文中,可以看出来出科学家具有怎样的品质?用四个四字短语来概括。
,_____, ,_____。
快乐习作抒真情
题目:×××的好伙伴
要求:首先填上体现伙伴个性特点的词语,在围绕特点选择典型事例,运用学到的刻画人物的方法,表现出好伙伴的个性风采,内容具体,语句生动。
部分参考答案
3、①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②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4、①抓住“我”与蚕的相似点回答可得分,如: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它们和我非常相似。②找准指代的内容可得分,如:对真理的探索。
5、①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工作或进行科学研究是为了获得报酬。梦想家:投身于科学研究本身,被纯粹的科学研究所吸引,无暇也我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②对前者,居里夫人表示理解,对后者表示赞同。
6、①痴迷。
篇6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就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在中年级教学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
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必须使每个学生明白,而学生守则的落实必须靠广大学生自己,这样就是说要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在这方面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语文教材《向命运挑战》《詹天佑》等教材的教学,我都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第六单元的作文是要求学生写写我们渠县的名人,同学们都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如王平、杨汉秀、蔡改……在收集中,在写作中,学生都深刻地了解到了人物的品质和精神,也深深地受到了影响。这样班级里的同学生有了学习的榜样,都争先学习,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班级的样样工作都走在了前面。学生个人的集体荣誉感、自尊、自强感也增强了。
二、德育要贯穿语文教学过程始终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贯穿语文教学过程始终,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渗透理论,即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第二是指向理论,即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指向课文结尾或总结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授《詹天佑》一文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好用渗透理论。课文第三段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国家的嘲笑,敢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不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吗?教师在导读第三段时,要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导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时,可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对工作严肃认真遇困难身先士卒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导读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领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举,进一步感受支配詹天佑行为的强大动力---对祖国衷心地热爱,同时也是我们刻苦学习的强大动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回忆伯父生前的四件事情,虽然所列举的每件事都有不同的内容,教师在导读此文时,既可以结合每件事情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运用渗透理论,同时也可以用指向理论,将四件事情综合起来,和学生一起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第一件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对下一代的关心;第二件事,鲁迅先生谈“碰壁”,抨击旧社会,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三四件事,鲁迅热情地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关心女佣阿三,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这四件事情均指向一个结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五段读完之后,顺理成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和同情关心帮助穷苦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选用德育渗透的方法。不仅阅读教学,而且拼音教学、汉字教学、作文教学,同样是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
三、让德育渗透到日常性教学实践中
“教师即课程”。这不仅包含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更包含了教师对学生身心健康品德的形成和良好思想的塑造的重要影响。将教师的健康人格作为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资源,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是最直接的课程资源。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四、在课外语文活动中延续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句教学;比较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140-01
一、换词比较
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中的“赶”,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接”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赶”是 指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浪花就追上来,起弧的节奏快,能显示出浪花的活跃。这样――比较体味,学生队“赶”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
又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道“一位老奶奶双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拄’换成‘拿’,好不好?”学生一比较,纷纷说:“不好,因为拄着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须借助拐杖撑地才行,从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来。”我顺势引导学生:“老奶奶年纪大,快站不住了,还要在那里等候总理的灵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尊敬、怀念、渴望见到总理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换词比较法,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换句比较
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写小艇的样子时,出示下面两段话让学生比较,讨论:那一段写得生动?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课文中的一段话写得生动。因为它用人们熟悉的独木船、新月、蛇作比喻,让人们眼前就有了小艇的样子。学生通过比较,锻炼了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领悟到运用比喻的精妙之处。
又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第一段时,我出示了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让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1)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心理非常悲痛。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两句话都写我悲痛的心情。不同的是第1句写的概括,第2句写得具体。第2句中虽然没有出现“悲痛”一词,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我”极其悲痛的心情,句中不仅写出“我”如何悲痛,而且写出“我”悲痛的原因,感情非常真实,因此,第2句比第1句写得好。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子,可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加以推敲、比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个关键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可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经过比较,学生能悟出:运用反问句能更强烈表达出鲁迅先生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憎恨之情。
三、增删比较
在课文中,有很多词句用得准确生动,包住着思想感情,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写下来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品味,那么,学生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就会缺乏比较具体的、全面的了解。而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分析能力,这应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我常常使用增删比较法。
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会知道:课文表现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但是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中心的呢?那就要通过品味词句去了解了。如在教学这些句子“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时,让学生把带点的词删去,让学生比较;句子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比较,能够体会到:“一尺来高”用得好,它写出总理要审阅的文件很多:“一句一句”用得好,说明总理对每一句话都看得仔细。
通过这样抓重点词删除比较,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知道:作者是运用这些词句去准确表达内容的。
篇8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实现科学、有效的“精讲”,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的“精讲”就必须适时、适度,要到位而不越位。
一、“精讲”于学生具有独特体验之时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各自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感悟进行的。因此,对于同一文本,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必定存在差异。教师应当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学生有价值的独特体验,“精讲”开掘,达到资源共享。如,在交流《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的阅读感受时,多数学生表达了对21世纪海洋的向往,对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骄傲与自豪。可有位学生却说:“当我读到‘如今,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矗立在海涛之中,一艘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海深处,先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入深海大发神威’这句话时,我为海洋未来的命运担忧,我仿佛看到了当初人类大肆砍伐森林的情景。”虽然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预设,但是我觉得学生的话有价值,便以开放的心态及时表扬、肯定,“精讲”诱导学生应当具有环保意识。不料,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位学生的感受竟引发了不少学生的共鸣。有了教师的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才能用自己的目光审视文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文本,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二、“精讲”于学生产生思维矛盾之时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和认知局限,学生往往对文本的核心价值理解不到位,易产生矛盾心理。此时,教师应以敏锐的视角及时给予“精讲”点拨,为学生在新知与旧知间架设桥梁。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在让学生探究将相最后和好的原因时,学生总是在认错、谅解上兜圈子,始终探究不出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将相都有一颗爱国心,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此时,我 “精讲”点拨:“当时秦国为什么不敢进攻赵国?将相不和,受损的是‘将’?是‘相’?还是国家?”这样,在我的帮助下,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果,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 “精讲”于学生对文本产生误解与曲解之时
在学习《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时,我让学生联系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生活实际,说说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理解。有位学生说出了自己的体验:“既然要学会弯曲,寻找反弹的机会,那么《红岩》中的江姐等革命烈士为什么不弯曲一下,再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呢?他们牺牲了,是不是白白送掉了性命?”学生这样的感受看似独特,但是与文本基本价值相悖。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弯曲”一词的内涵把握不准造成的。对此,我没有轻易加以否定,而是通过“精讲”引导学生就这种观点进行讨论。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沟通,认识到“弯曲”并非人格的屈服,信仰的放弃,而是一种智慧。这样通过生生、师生的思维碰撞,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他们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也由浅入深,由片面走向全面。
篇9
一、字词句的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十分注重字词句的教学,把学习字词句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而把阅读教学摆放在较为次要的位置,有些时候进行阅读教学只是出于应付考试的目的,这是十分错误并且有害的。
首先,我们从语文教学的目的来分析。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使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讲直白一点,就是要能够读懂别人的文章,能够写好自己的文章,能够传承文明。从这个角度来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目的,学习字词句是手段。
不可否认学习字词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实现所有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不识字,不理解掌握一些词语,不能读懂读顺句子,谈什么阅读、写作、传承文明?因此,作为语文教学的入门,必须从识字开始,必须教给学生拼音识字的方法,教会学生写字,教会学生通过查字典来学习字词。所以,在最初的语文教学中,确实要把字词句的教学摆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以字词句的教学为主是毫无疑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始终要有清醒的认识,字词句是手段,阅读和写作才是目的。就是在以字词句作为语文教学重点的一二年级,也要有意识地加强阅读方面的训练。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就体现了这种意图。在小学语文一二年级的教材上,收录了许多通俗易懂的短文和浅显优美的诗歌,让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把字词放在有思想、有内涵的文章里来学习,将会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单纯的字词句的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不爱学,学了也不容易巩固,学生常常表现出一种被动学习的无奈。而把字词句的学习放进一些优美的短文、诗歌里去学习,学生出于对文章的喜爱,急于要读懂理解文章的意思,就会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师只要教给学生一些自学字词的方法,学生就会想办法去学习字词,也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思。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比如人教版第一册语文教材收录的《鹅》,是唐朝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条件好的学校,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放出一群鹅在池塘戏水的画面,条件差的农村小学,学生本来就有这样的生活积累,所以,学生读到这样的古诗特别有兴趣。诗歌色彩鲜明: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学生学而有味。学生在已经学会拼音的基础上,可以读通诗歌,又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意。尤其是“拨”这个字,在字形上很容易与“拔”混淆,教师可以通过红掌怎样拨清波的动作画面与拔河、拔草等的动作一比较,就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到了三四年级,识字的任务相对较轻,阅读的分量增加了。教师更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充分利用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识字解词能力。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学习字词的任务基本上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来完成了,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指导上了。
二、狭义的阅读教学与广义的阅读教学的关系
狭义的阅读教学指的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的为使学生读懂文章而进行的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广义的阅读教学指的是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批评、创新。由于应试教育的需要,语文教师更注重狭义的阅读教学,对广义的阅读教学看得比较轻,甚至还有意地提出许多限制,生怕学生分散注意力,不利于考试。这实际上也是语文教师的无奈。如果从有利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广义的阅读教学比之狭义的阅读教学更显得重要。教给学生阅读、欣赏、批评、创新,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如何处理好广义的阅读教学与狭义的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考量着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搞好狭义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基础。让学生学会通过识字解词,学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学会通过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些是阅读的基础,必须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但是如果阅读教学就停留在这里,满足于学生能够考一个较高的分数,那是十分不够的。在教会学生阅读的基本功后,应该放手让学生有更大的阅读空间,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阅读多种题材、体裁的文学作品,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变得更有文化,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狭义的广义的阅读教学指导下进行阅读,将会相得益彰。
记得我们小时候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习《在仙台》,对鲁迅先生的认识还是比较片面。尤其是在全国人民都仇日的氛围中,对鲁迅先生赞扬藤野先生,还在其他资料中知道鲁迅先生在租界还有个日本朋友内山完造,曾经怀疑鲁迅先生是不是汉奸。后来通过多方面的阅读、查证,才明白,鲁迅先生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爱人民,同情劳动人民,关心文学青年,疾恶如仇,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鲁迅先生作为作品中的形象和作者的形象,就更加丰满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也就更全面、完整了。现在的教材编排注重课外延伸,结合重点课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文章、查阅相关的资料,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语文教材编排上的一大进步。
三、阅读教学与指导习作的关系
在学生习作入门的时候,给学生讲述作文的基本要领,结合课内范文分析,让学生模仿,先达到形似,通过点评、修改,逐渐达到神似。但是,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得依赖于广泛的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最好的诠释。要写好作文,光靠教师在课堂上讲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是不够的,那样写出来的文章会显得生搬硬套,缺乏灵气,缺乏文采,干巴巴的没有可读性。要写好作文,离不开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词汇和更多生动有趣的句子,学习更多的表达技巧,展开想象的翅膀,挥洒自如,如有神助。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把广泛的阅读比作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钉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他告诫文学青年,不能只读一个人的著作,也不能只读一方面的著作,还要努力学习社会知识和科学知识,才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来。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记金华的双龙洞》《桂林山水》等文章描写的都是景物,但是表现形式却完全不同;《小英雄雨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都是写人,通过几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表现人物的几个不同侧面,表现形式大体相似。这就说明,相同的题材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可以采用相同的表现形式。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博采众长,吸收多方面的优点,为我所用。虽然小学语文教学不一定就是为了培养多少作家,但是,广泛的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篇10
从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到今天的多媒体作课,语文教学都重在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读中才能理解,在读中才能悟情,在读中才能升华。一句话,要在读中学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没有读就没有语文教学。而“细读”是储备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可以说,不会细读,没有细读做基础,跑马观花,一辈子学不好语文。“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不断进行摸索的。
1.疏通生字、新词。要求学生人手一本字典、词典。有了这两本工具书,文本细读就好展开了。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用字典去自学生字;用词典去把握词的义项,理解句意,把得到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或在课文空白处批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方法,就有了出海的“船”,就会自己去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2.文本反思。反思是一种心灵酝酿,精神反应,也是批判与继承,扬弃与接纳的过程。文本细读的反思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品词品句。没有这一关,就不知道文章的美好,语言的精妙。“品”是细嚼慢咽,如话梅入口,酸甜漫溢,寒凉自知,用心来感悟、会意,砸吧出味道来。例如《凡卡》(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八自然段中描写老板、老板娘打凡卡的那几个动词,一品味就发现,那么个九岁的孩子,经虐待狂“拖”“揍”“戳”,苦啊,难啊,怎么个活法?是这些动词的张力,传神地写出了凡卡的悲惨遭遇,读来令人泪下,引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沙皇统治早就没有了存在的合理性。二是想一想“这段话讲什么”?有了这一问,我们就会认识文路,梳理脉络,总结归纳,一步一步逼近文本实质,自己也就融入文本中去,把书读成自己,把自己变成文本的一部分,参与到文本的二次创造中去,有新的东西生成,有独特的体验,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成自我教育,自我修正提高,产生表达分享的欲望。三是要想一想“这段话作者是怎样写的”?学生阅读文本除了学习知识,还要借鉴模仿,还要形成能力。当我们要回答这一问题时,我们便要去思考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是怎样交代的,使用怎样的叙述方法、修辞方法、说明方法,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有一点需强调,作为教学活动的文本细读,一定要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草灰蛇线过留痕,有了思想就要写下来。教师在检查时,如果课本上红笔、蓝笔字迹交相辉映,说明学生认真细读了文本,想了、做了,学习丰收,硕果缀结。如果相反,就需要提醒、引导。
3.文本追问。追问的第一点是要理解字面背后的意思。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多数文质兼美,许多段、句含义深刻。所谓含义深刻,就是“话中有话”。学生细读文本时,对“话中”——字面意思容易理解,关键是要悟出“有话”——字面背后的意思。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表面意思是伯父夸奖自己的记性好,但背后意思真是这样吗?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是伯父在批评“我”读书不认真,囫囵吞枣,只注重故事情节。其次,追问要提出自己的疑问。疑问提出来了,就要去文本中、文本外寻找答案——自问自答。虽然也会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只要真正动脑筋思考了,发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是一种收获。世界之大,谁能穷尽真理?还如这课书,鲁迅的侄女写伯父,为什么还要在伯父前面加“先生”二字,这不显得有些生分么?伯父用手按着“我”的头,半天不动,最后叹了一口气,叹气后面的原因是什么?老师一时也想不清。
4.及时反馈。有了上面文本细读的准备,我们就可以请学生上来讲课,展示自己文本细读的学习成果。讲课可以学生轮流进行,也可以谁举手就安排谁来讲,谁想讲就让谁来讲。考虑到大多数,考虑到每个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细读收获,一个学生选讲课文中的一段,最多两段也就可以了。在学生讲课过程中,教师退下来,淡化“师”的角色,淡化“教”的色彩,以“平等中的一员”与学生互动。听课同学随时可以参与进来,就小老师讲的课进行补充,使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把“教堂”变成“学堂”,在课堂转制中,让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让每个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