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续写范文
时间:2023-04-11 08:0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的叔叔于勒续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嗨,于勒怎么又起这么早,天还没亮纳!”
“噢,原来是船长先生,我准备起来卖牡蛎啊。”
“你也许该买衣服了,不用再来干这么脏的活了。”
“不是来体验下层阶级的辛苦嘛,顺便再挣一些钱。‘
船长悄悄望望四周,等一个人也没有时,悄悄说:“我说,于总,您千里迢迢从北美回来,就是为了在您员工的船上卖牡蛎啊!这叫我们多愧疚啊!”
“喂,你没有泄露我的秘密吧?我不是告诉你,说有人打听我的时候说我是法国大流氓吗?忘了?”
“没有啊。”船长说道“我就是按照您说的做的啊!不过,还真有一个人,嗯,我不认识的一个人打听过你!”
这时,我看看四周,做了一个“嘘”的手势,我心里清楚,我该去看看我哥菲利普他们了,和他们一起住一段时间。
哈弗尔也无非是这样,当菲利普夫妇回去后,不知经那位精通实事的人知道于勒在船上买牡蛎,于是,若瑟夫的二姐离了婚,再也没有人上门求婚了。菲利普家整天都是咒骂声,痛骂那没心没肺的流氓于勒。
决定了回家的日期,在星期天,从船上下来,身穿从英国进口的燕尾服,腰带3G手机,开着劳斯莱斯,因为我想给哥一个惊喜,那天,海面上风平浪静犹如一块洁白无瑕的翠玉,这却施暴风雨的前兆。
到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小屋,还没到门口,便闻到了火药味,接着听到了咒骂我的声音,那是克拉丽丝嫂的声音:“那个没心没肺的于勒懒蛤蟆狗,他来信都说赚了财,可你看一看,现在他却是一个卖牡蛎的老头,真不是人啊!”他问就是打听我的人他们见过我?带着满脑疑问,随着一声“哥……”迈进那栋破屋。
“你是……”随着菲利普的一声质问“是于勒?”
“哥,是我呀,您的亲弟弟于勒啊!”我回答道“您在船上见过我?”
“是啊,我们本来想接你回来可是若瑟夫不让你……不介意吧?”克拉丽丝嫂说道,一边说一边盯着我的真牛皮鞋。
“不是,是你们说叔叔是大流氓还不让叔叔认出你们。”若瑟夫冲着克拉丽丝嫂大喊起来因为他感到不解。
“不要乱说话,若瑟夫,被以为你姐出去散步不在你就可以乱说!”克拉丽丝嫂大喊起来。
“我真没乱说,呜呜呜……”若瑟夫哭说道。
这一句句话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冲我飞来,心被刺成五彩缤纷,流出一种叫伤感的东西,手中的车钥匙缓缓落地,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家吗?这就是我的亲哥亲嫂吗?血红的夕阳散发着血腥的气味。
我不顾哥嫂在后面怎样呼天喊地的喊叫,只顾朝“特快号’走去,因为我明白了一些丑陋的面孔,如此恶心。
而飞利浦则异常高兴,于勒走就走吧,最起码咱因为有一辆名贵的车了,他和克拉丽丝高兴的拥抱在一起,并猜测于勒一定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要不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钱来买车,但他们好像看到了许许多多用车换来的钱再向他们招手。
篇2
我站在船头吹风,我可以看到母亲正阴沉着脸和父亲讨论着什么,我又想起那饱经风霜的脸,心情不禁有些压抑,我转头眺望别处,突然一群华丽衣裙的贵妇人吸引了我。
那色彩斑斓的衣裙晃动之间,我看到一个西装挺拔的模糊身影,我踮起脚正想看得清楚一点。“若瑟夫!”感觉肩膀被拍了一下,转头,原来是父亲。“你在干什么?”父亲顺着我的方向看去。“噢老天!”父亲突然尖叫,我也看到了,那个带着贵妇人走向母亲的人不正是叔叔于勒吗!“快快!”父亲连忙拉着我的手急促的走上去。
“嗨!于勒!”父亲赶上前,对着还有点没反应过母亲一个眼神,满脸讪笑的对着微笑的于勒说:“是于勒吧?这么久没回来!可想你了!”“啊哥哥,过得好吗?”于勒也满脸笑容的伸出手和父亲拥抱,母亲也谄媚的挤上,说着讨好的话。
晚上,母亲和父亲正在船舱里兴高采烈地讨论着,我在旁边坐着。
父亲说:“真是太好了!”母亲也跟着道:“我就说那个糟老头怎么可能是于勒嘛!”父亲笑了笑。我无意瞥到船舱门口的身影,我还没出声,便听到母亲继续说:“若瑟夫真是给他浪费了十个铜板,不过现在没事了!于勒有的是钱!”父亲应和一声,便说:“时间不早了,我们约好和于勒用餐呢!”
等我们豪华舱时,却不见于勒身影,只是最后于勒送来了一箱银票,附带一张纸条:虽然不知道糟老头是谁,但是我代他给若瑟夫送上回报。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 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 发散性思维 质疑精神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096-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各项事业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得益于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我国发展的潜动力和基石。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思想创新等都源于教育创新。因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下面笔者谈一谈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
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师长期重视求异思维的培养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笔者在执教《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在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重点学习愚公精神的同时,让学生思考:“愚公的精神确实可佳,但他的这种做法是否是最佳的?”经讨论,有的学生提出愚公不必移山,可以开路打隧道;有的说愚公可以搬家……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教师有时在课前或课堂调节时来一下“脑筋急转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提问:“地上掉有两张纸币,一张壹佰元,一张拾元,请问你捡哪一张?”“树上有十只小鸟,一枪打死一只小鸟,请问树上还有多少只小鸟?”
教师还可经常与学生谈一谈名人应变的故事,例如,有一次一个外国记者想为难,向总理提了一个刁钻的问题:“请问总理,中国一共有几个厕所?”这样的问题按一般的思维是回答不上来的,但是总理很聪明,巧妙地说:“有两个――男厕和女厕。”总理的妙答记者很尴尬,总理这里就是运用了求异思维。
二、重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注重发散性思维培养。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使学生考虑问题更全面、缜密。
例如,笔者在教学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让学生续写《我的叔叔于勒》,然后让学生在班上朗读自己的作品,结果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写于勒叔叔在船上结识了一位富商,在富商的帮助下,三年后于勒叔叔也很富有,衣锦还乡了,帮父亲实现了所有愿望;有的写于勒叔叔三年后成了阔绰的人,但他看不惯“我”父母那种重利薄情的为人,只还了之前多用“我”父母的那部分钱,一个子儿也没多给;有的写“我”父母良心发现,把于勒叔叔接回家一起生活,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很开心。经过这样的交流,学生明白了答案不是唯一的,潜移默化地发展了创新能力。
三、注重质疑精神的培养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要学会质疑,就要从学生多“问”入手,因为思维是从发问开始的,善于发问或发现问题是质疑的前提。首先,从课题中挖掘问题。这是一种比较直接、常见的方法。例如笔者在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先看课题并思考,然后提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学习效果更佳。长期这样训练,学生自然会养成勤问多思的习惯。其次,训练学生对文章开头、结尾提出不同看法。笔者在教学《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改写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很多学生结合上文的意思写出了很有新意的结尾;教学《三亚落日》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替换文章开头,大多数学生都写得不错,甚至有的学生自信地说他写的开头比原文还好。第三,要重视训练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笔者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课文时,在初读课文之后,有的学生对课题《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提出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把地球与火星比作孪生兄弟不恰当,理由是:孪生兄弟是一个母亲生的而且还是双胞胎,相貌很相似,出生时间也很近,而地球与火星是否形成于同一时间无法考究,且地球现在有动物植物生命体,但火星没有动植物生命体,也没有水,曾经是否有还是个谜。所以,题目改为“与地球相似的火星”更合适。
篇4
一、揣摩人物心理
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分析感悟,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理解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因而,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对人物心理的揣摩领会,尤其是依附于叙事、写景的间接抒情,更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例如孙犁的《芦花荡》中有一段写道:“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此时的老头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后文接着写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此时的二菱会怎样想?通过对两人的心理活动的揣摩,能更深入地认识人物,把握主旨。
二、穿越时空对话
放飞自己的思想,越过时空,和文本中的人物或作者交流对话,从深层次认识把握文本的内涵。在阅读鲁迅的《藤野先生》时引导学生训练: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三、重设人物命运
人物的命运往往暗含作者的感情倾向,暗示作品的主旨。深入理解人物命运,对于理解文本内涵有着重要意义。以“假如”重设人物命运,与文本形成对照,可以更深入理解文本。阅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
四、续写悬念故事
续写故事要求在对原故事情节、原人物性格正确把握的前提下,展开想象,推测后面可能发生的故事。这种想象是情节的推演,也是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创造性再发展。所以,以情境作为读写结合点,能充分发挥情境对阅读和想象的双重促进作用。如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续写游行大典结束后皇帝和骗子的故事。
五、改换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包括两方面含义:一、这个故事由谁来讲述?是用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还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二、这个叙述者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是从什么位置(即视点)来看待他所讲述的故事?是讲自己的经历,还是叙述别人的事情?是进入到人物内心来展开剖析,还是不进入人物内心来客观叙述?是站在今天的立场来回溯过去,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步步展示故事的进程?是用全知全能的眼光来描述生活,还是用有限制的局部性眼光来描述生活?这是一个确立叙述视点的问题。叙述者加上叙述视点,合起来后被我们统称为叙述视角。同一个故事,如果采用不同的叙述视角来叙述,那么,它的艺术效果和艺术风貌将会使你感到非常惊讶。例如从晁盖等人的视角来改写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以范进作为第一人称改写《范进中举》等。
六、反观身边生活
篇5
关键词:阅读;拓展思维;欣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88-01
感悟、品味与欣赏能力是现代文阅读中一项较为宽泛也极其重要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尽一切可能调动学生自身的潜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自己参与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发散、不断整合、不断创新的过程。把这一思想精髓运用于小说阅读教学中,就产生了“五步教学法”的阅读教学模式。
一、默读:整体感知,交流预习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对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有个基本印象,也就是从文章中感知、归纳、概括文中的显性信息。思考小说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通过对重点字词、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相关资料等的交流,了解学生对必备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朗读:梳理情节,理清思路
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文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结构的几部分内容。概括提炼可采用直引原词原句,利用原词原句整理组合,用原文的文意组织概括等几种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内容,理出小说线索。这样,在平时,它可以帮助学生宏观把握文本;考场上,它可以帮学生迅速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为后面的答题铺路搭桥。
三、寻读:赏析人物,理解主题
小说的情节离不开人物,教师在了解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悉小说人物,文章里出现了哪些人物,哪个对你印象最深刻。如《我的叔叔于勒》里妈妈、爸爸、叔叔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是从哪里发现的?从这些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看出他们时什么样的人?在反复的提问和探讨中,学生走进了情节熟悉了人物,与作品相融。
教师要通过寻读引导学生圈点摘要找出文中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或其他细节的典型语句,由此推敲分析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而挖掘人物的典型意义,由此反映出的社会生活,即理解小说的主题。这样做到分析课文调动生活经验,学习课文以后再思考生活、指导生活。培养学生分析社会人生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社会人生一课的基础。
四、精读:研习片段,感悟特色
文中的精彩片段,要指导学生细细研读。如《最后一课》中的“放学”部分,《范进中举》中“因喜发疯”部分等等,通过仔细阅读,或感悟形象,或理解主题,或推敲意蕴,或分析环境描写,或品味语言。如品味语言,就是通过感受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意思,悟出文章的词语句子文段的深层含义,品味具体语境中的词义、句义,品出词、句、段的表达作用,有时候还要细察文句的话外音、潜台词。文章的语言之所以有“味”可“品”,那是因为它的文章“味”正,“味”美,“味”鲜。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分析人物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母亲的语言、神态。《故乡》中闰土、豆腐西施的语言、肖像描写无不活灵活现的勾画出人物的性格。
2、结合上下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品析语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为文章渲染勒气氛,推进了主题的表现力。如《故乡》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悲凉心情、内心苦楚,为全文典定了抑郁深沉的抒情基调。
3、明了有关含蓄、幽默、讽刺、夸张、象征和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以及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掌握了这些也有助于语言的理解和品味。
4、摘录句子谈启发。如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从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能给人联想并暗示小说主旨的一个句子或语段,仔细品味它的含义,并抄录在小说开头一页的左上角,加上花边;然后和你的同学交流,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些句子或语段;最后联系小说,说说这些句子或语段给你的启发。
五、深读:总结升华,反馈拓展
篇6
汤小会
所谓空白,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它仍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它较多的存在于文章的各层结构中,最明显的是存于情节结构层面上,达到一种大用外腓,真体“内充”的审美境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的作品,常有“空白”,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这里,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是“导”,引导学生自觉地创造一个个审美对象,创立新的审美视野与境界,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文学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而弥补起来,可使之具体化、深刻化,如鲁迅的《一件小事》,朱自清的《背影》等作品,作者并没有具体描写主人公的肖像,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实写内容为依据,想象其肖像,增进对人物形象的全面认识。
我认为学生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是能发现“空白”的。只是对它的“填中”的想象力是难点。这里老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填”,还应通过暗示启发,从空白激起学生积极地交流、比较、反思、选择,就是既培养其再造想象,又培养其创造想象能力。这里以《孔乙己》教学为例,学生在自学中能明白孔乙己在酒店的言行的实写,他的平日生活与打折腿是虚实兼有,内含空隙与粗线条,这二者弄清楚了,再解决结尾孔乙己之死这一空白:“我到现在终于没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读到这里会思索他的结局如何?窨是怎么死的?这里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前文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这样不少同学能认识到:孔乙己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而好逸恶劳,四体不勤,又死要面子,被丁举人打折腿后,连“窃”也不能,其结局的这一空白点充溢了作者独特的感情。到这里学生垢想象翅膀已展开,并各抒已见,解说这一空白:有的说孔乙己在冰天雪地中冻死,有的说活活痛死,有的说饿死----有一同学还把孔乙己的死与阿Q之死、祥林嫂之死进行比较,认为孔乙己的可悲就在于在一般人眼里居然平淡得不值一提。
“空白”对于日常语言交流和系统阐述的文学作品来说,也许是致命的敌人。一般信息发出者总是希望要求接受者能准确无误得到其信息,但是接受者也需要一个个信息之间建立意义的联结。空白中止了语句序列的连续不断性,妨碍读者语言停顿的嘎然停顿,它便一跃而变为促使文学阅读不可或缺的积极动力——想象力。语文教学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渴望发现形象之间、情节之间、叙述角度之间的一致,而作品中完整的线性的情节结构,会满足这一心理,而空白打破了这一联结----学生在阅读时常会遇到种种“阻力”,然而这种阻力能转换成“突转”的悬念。对这种空白,我们一般可先运用暗示法引起学生的再造想象力。如初中第四册补充教材《窗》,学生一接触到这篇小说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这两个病人是什么身份?患什么病?靠窗那位为何每天要把从窗外“看到”的美景,给另一位栩栩如生地描述一番?不靠窗的为什么会产生嫉妒心理,而又会为这种心理而惭愧,继而又越来越嫉恨了----特别是结尾处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窗外竟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之后全有何感想?他会忏悔吗?一位老师上《窗》,她把前面这些问题都给解答了,一讲到底之后突然问:结尾中这位病人他会忏悔吗?学生们从沉闷中醒来,议论纷纷,有说后悔的,有说忏悔的,也有说痉的,但老师马上截住:不对,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酷的、虚伪的,他哪会这样呢?学生只能收敛展开的思维,在笔记中记录老师在黑板上写的通过什么什么,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什么什么的中心思想。伊塞尔说过:如果读者已被提供了全部故事,没给他留下什么可做,那么他的想象就一直进入不了这个领域,结果将是,当一切都被现成设置在我们面前时,一可避免地产生厌烦。
篇7
为培养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提倡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成为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之一。语文教师在导读教学中也应由过去的包办代替、“满堂灌”、或“满堂问”转变为以帮助、引导为主。如何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已成为每位教师认真探索、研究的课题。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语文教学中“导”的艺术。
一、什么是“导”
“导”即导读,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它贯穿于整个自主探究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学的指挥棒。它有其自身独特、丰富的内涵。具体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意思:
1、“导”就是启发、引导。启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和障碍时,教师通过对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应用过的方法的提示,启迪学生产生联想,对疑难和障碍产生新的领悟的一种方法。“引导”,是教师不断地校正方向,使讨论分析始终围绕着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进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并使学生探究活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的一种方法。
2、“导”就是点拨、疏通。点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问题把握不准或理解上遇到困难时,教师予以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打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疏通”是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帮助他们扫清文章障碍,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方式。
3、“导”就是激疑、引歧。“激疑”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面对所学内容提不出疑问,但理解认识又没有达到预期深度的情况下,为了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教师通过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新的疑问。教学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多数学生的理解停留在对藤野先生的赞颂上,而对作者的爱国情怀把握不够。为此,我提出文中的一句话“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应怎样理解?他原来的意见是什么?为什么变化了?怎样变化了?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学们的思维很快进入兴奋状态。他们就此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领略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要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爱国热情。
“引歧”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但仍缺乏辩证深入理解的情况下,教师故意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认识产生分歧,从而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与发散思维的一种导学方法。在一次作文指导活动中,几乎所有的学生均一致赞同“开卷有益”这个观点。我觉得还应该让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此深入思考。于是提出:“开什么卷都有益吗?”学生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提问,经过一番讨论,认为:开好卷有益,开坏卷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紧接着我又提出:“开坏卷一定有害吗?”这一问,学生分歧更大了,争论更激烈了。最后的结论是:开坏卷是否有害,关键在于开卷的是什么人。如果开卷的人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鉴别能力,即使开的是坏卷,也不会受害,甚至会有益。因为不仅他自己不会中毒,他还会提醒人们:此书有毒,谨防上当。经过几番循循善诱的“引歧”,学生发现自己潜在的分析感悟能力,增强了自己学习的信心。 转贴于
二、怎样相机而“导”
明白了导的内涵和意义,就要研究捕捉导的时机,即怎样导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遵循下面两个原则施“导”
1、要导得巧。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提出:“如果开头的几个问题先把学生闷住了,那么,往往会造成整堂课气氛沉闷。因此,每一课开头的问题尤其要巧于设计。”所谓导的起步要巧,就是指教师的导除了激发学生兴趣外,还能带起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搞好整堂课的教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教学效果上看,能做到花时少,收效高,以一当十。于漪老师上课,对如何设立导的突破口也颇费苦心。
2、要导得深。如教学小说《变色龙》,导学的思路围绕“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这个中心问题展开,分四步走:分析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动作,分析同一人物对同一事物前后不同的态度(如奥楚蔑洛夫因为狗的主人不同而对狗的不同态度),分析形形的人物形象。学生沿着这个思路独立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入地钻研课文,不仅顺利理解了小说中人物形象,而且正确把握了小说诙谐讽刺的主题。
3、要“导”得新。新就是要有创新意识。在学习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当全家人热切盼望的救命的于勒叔叔以一个穷水手的身份出现在面前时,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哥哥嫂子始料不及。我让学生大胆假设:于勒真的是一个“大款”吗?其结局如何?如果于勒当时认出了哥嫂,又会是怎样的戏?“我”今后会不会巧遇于勒?让学生续写。这样鼓励学生大胆突破思维定势,敢于用挑剔的眼光、挑战的精神去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学生会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课堂氛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同志这一精辟论述阐明了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作为担负着这一重任的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入手
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将学科的完整性、严密性作为第一标准,在教学中教师单纯地依靠课本,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重视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这样做虽然学生能很快地掌握知识,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开发,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应变机会少,胆子也小,教师没讲过的不敢想,没教过的不敢做。只能是唯命是从的“小绵羊”,而不会是独立自主、驰骋疆场的“千里马”。必须改变这种教学观念,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授予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方法,使之成为自身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组织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活动中学习的“主体”。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没有拘束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引导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思考、主动去探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多样性,对于学生看来不正确的回答不要轻易地否定和批评,对于学生提出的看似可笑的问题,教师更应认真地给以回答。无论答案如何,只要敢说,教师就应予以鼓励,否则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可能被教师轻率的回答所摧毁。课堂上师生关系要融洽,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创新的见解便会不断涌现出来。有位教师在教名著阅读《西游记》时谈到猪八戒,有学生说:“猪八戒好吃,又懒。”有学生说:“猪八戒好色,看到美女就迈不动脚步。”还有学生说:“猪八戒经常要散伙,回到高老庄。”这位教师趁机说:“那么猪八戒身上没有优点吗?”这一问,学生想起来猪八戒的优点:不怕脏、不怕累,一路上的脏话累活全是他干,例如,到井底背死人,勇敢地和妖魔鬼怪作斗争等。教师的引导,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激励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沈复的《幼时记趣》,写了作者幼时的三件趣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写出了作者幼时的童真童趣。学了此文,教师可发问:“小小的蚊子为什么在幼时的作者眼里变成了鹤呢,小蛤蟆成了庞然大物呢?”学生深入思考,大部分学生最后从课文第一节中找到了答案:眼力好,又有观察的爱好,用儿童的眼光观察事物。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教师应该相机发问。不能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已有答案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提出问题:“以后人们再见到孔乙己时,是什么状况呢?”有学生说:“孔乙己的腿伤好了,生活好了。”我就反问他:“你说的这种情况可能性有多大?”那个学生想了想,说:“可能性不大,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里,人与人关系非常冷漠,应该没有什么人来关心孔乙己!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是必然的。”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三、适时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一次,讲授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后,我布置学生要求发挥想象续写作业,我看到很多学生没有主张,就提示他们:“假如再安排一次菲利普夫妇和他弟弟的会见,场面将会是怎样的呢?”这句话帮学生打开了思路。有学生续写:“下一次回家时于勒穿着时装,还带着秘书,给兄嫂一张支票,并且告诉他们,上次在船上看到的卖牡蛎的水手是他安排的。他想知道兄嫂是否还欢迎弟弟回去。菲利普夫妇肠子都悔青了。”还有学生写:“上次的水手就是于勒自己化妆的,因为他想过一过以前的穷日子,不料撞见兄嫂一家,毕竟时间长了,不敢与兄嫂一家相认。这一次专门回家,接了兄嫂到他那里去过富裕的生活,菲利普夫妇高高兴兴地跟着弟弟去美洲,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学生的想象有创造性,合乎情理。通过续写,学生对资本主义的社会金钱的本质认识更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需在提高自身的基础上积极动脑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激励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主探究 培养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问题的参与,否则无法进行探究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它能驱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是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究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
全新的教学观越来越关注“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观的确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种种弊端的思想指南,是更新教育思想,解放我们课堂教学的有力手段和根本途径,尤其在我们倡导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体式的同时,如何在探究中真正落实学生主体意识的渗透和交融?如何在探究中,通过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已越来越成为我们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值得探讨和共同关注的焦点,倍值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和研究。
那么,到底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施展和交流的思维平台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探讨和尝试。
1、在引导中激活学生的求知思维
现代化的教学观点认为:学生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而应该是一个个有特点,有灵性,能发现问题、分析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者和探究者。不过,要想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者和发现者,笔者认为: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这个环节一旦失控,学生的探究势必是平野放马,一盘散沙,一发而不可收拾,探究式学习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的引导激趣至关重要。只有创设饶有兴趣的探究话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思维,才能用我之火去点燃学生的求知之火,学生才会有个性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闪现。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我针对“消逝”一词创设如下话题,借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①昔日的罗布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②今天的她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的消逝呢?③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罗布泊吹起悲恸的哀歌吗?……一连串如此饶有兴趣的话题,势必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迫使学生欲罢不能地带着这种神奇悬念的召唤,带着这一个个谜团,深入到文本的探究与发现中去,在刨根问底中去寻找自己独特的认识和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顺其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氛围推向。
2、在探究中善待学生的求异思维
根据现代化的教学观点可知:学习过程是由学生主体参与,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不断提出问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一个思维活动,学生是这一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自主能动者和个性发现者。因此,我们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务必善于发现学生的求异思维,不能武断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后,我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身处地地去构思和设想:菲莉普夫妇在船上遇到的那位“穷叔叔”,如果是乔装改扮的,用来迷惑他们势利的眼睛的呢?假如于勒叔叔认出他们,而菲莉普夫妇能与他相认吗?如果菲莉普夫妇遇到的是一位貌似叔叔的富翁时,他们又会闹出一番怎样的笑剧来呢?……并且以此为话题,指导学生续写本文的结局。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都很高,个性的灵感与思维的火花在彼此的碰撞中迸发出异彩纷呈的光芒。学生们编写的故事很有个性,喜剧、悲剧,皆令人啼笑皆非,非常吻合本文的思想主题,完全符合课文的情感节拍,练笔很成功,既升华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深化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读写技能,真可谓是“一箭双雕,教学共赢”。
3、在想象中放飞学生的个性思维
教学《奇妙的克隆》一文时,我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激发学生铭怀奇想,大胆设想和虚构,想象科学给我们人类所带来的神奇变化,并且以“假如我会克隆”“我是克隆--”“克隆利弊谈”等为题布置小练笔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个性在读写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与体现;又在教学《我的第一本书》时,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虚构《二黄毛的故事》;教学《春》《济南的冬天》等文时,让学生写一写家乡的自然风景,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强了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训练与提高;既有效突出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整合,同时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个个性施展的大舞台,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倾注了无穷的生命力。的确,正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而言之,唯有启迪学生的想象思维,才能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开启学生个性灵感的闸门,把我们的语文教学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性;课堂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符合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那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具体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和警醒,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一、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
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教师习惯采用“填鸭式”的讲授方式,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应,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即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兴趣盎然,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师生之间严重匮乏交流和互动,教师纯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不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不注重对学生创新及思考能力的培养,试想一下,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又怎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语文人才呢,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势在必行。
二、实现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应该采取的举措
1.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大语文”理念。鉴于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而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切创新和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树立“大语文”的理念,所谓“大语文”,即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上,它更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发现、多探索,更强调语文教学对学生生活的指导和品德的修正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贯彻好“大语文”的理念,就必须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的陈旧框架,不再用固定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要鼓励学生多发言、多质疑,真正把课堂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同时还要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使之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2. 积极营造相对真实的课堂情境。真实自主的课堂情境,有助于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氛围之中,有助于学生放松心情,获得心理的安全感,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对真实、自主课堂情境的营造,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比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文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事前利用计算机技术搜集一些有关济南冬天的视频和图片,在课堂伊始播放给学生们欣赏,相信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会被吸引住,不知不觉中投入对新课的学习之中,又或者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时,教师可以利用父亲的三次背景画面导入新课,并利用多媒体画面加以适当渲染,使二者相得益彰,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在更深层面上去体会和感受父爱的伟大。
3. 注重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会使他们思维更活跃,会让学生变得更聪明,想问题思路更开阔,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秉持从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对学生加强引导,比如在学完文章《我的叔叔于勒》后,教师可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可是为什么每周末全家还要衣冠整齐的去栈桥边散步迎接于勒叔叔呢,是因为思念这位亲人吗,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并请同学们作出热烈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待讨论告一段落之后,教师可要求同学们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对课文展开续写,写于勒叔叔回来之后,菲利普一家的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将文字符号想象付诸笔端,同时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可谓一举多得。
4. 利用好课外的宝贵资源。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要想真正得到提高,仅仅依靠课堂45分钟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注意把课内教学与学生课外学习有效结合起来,比如可经常组织开展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既给他们提供了表现自我、展现才华的机会,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带领同学们走出封闭的校园,走向公园、植物园、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还要积极鼓励同学们利用周末、假期等时间多去参加公益活动,去帮扶贫困儿童,去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相信这些活动可有效净化同学们的心灵,升华他们的灵魂,当然在参加完一切实践活动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不但抒发了情感,还提高了自身运用文字的能力,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实施更加优化和公正的教学评价体系。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教学评价体系绝不可仅仅由升学率的高低来决定,因为这样的评价模式不仅会给师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同时还使教学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因此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必须以更加理性、客观、全面的态度来开展这项工作,把教师指导学生是否得当,学生学习效率及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得到优化。
三、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势在必行,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注意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争取在实践中寻找出行之有效的举措,切实为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作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 吴红.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12).
[2] 张丽. “自主、合作、创新”三维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