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电子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18 17:4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同电子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9-0087-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在电力系统的建设和改造中,配电自动化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内容,每一个城市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配电自动化的建设,以此来更好的进行发电、输电和供电,提高供电的可靠性,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
1 配电自动化概述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首先提出了配点自动化的概念,并且目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应用。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配电网十分薄弱,架空线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并且一般采用的都是树状结构,这样就没有较高的可靠性,有着较大的损耗,电压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大力进行配电网的建设,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进来,提高配电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使管理水平在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损耗降低的目的。
目前,还没有统一配电自动化的概念,一般来讲,将配电管理系统划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通信系统、主站系统、子站系统以及远方终端等等;这四个方面是互相独立,但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2 配电自动化的内容
①变电站自动化:目前在电网建设和改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变电站自动化的实现和发展,在电力系统,变电站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是转换电能,重新分配电能,它的工作质量,将会对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产生直接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电机组的容量越来越大,超高压输电的距离越来越长,那么就增加了安全控制的难度,传统的操作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时展的要求,需要技术改造变电站的旧设备。
②馈线自动化:具体来讲,配电线路的自动化就被称之为馈线自动化,主要包括三个电压等级的线路,分别是高压、低压以及中压等。大致来讲,这些配电线路都存在于变电站的变压器二次测出线口到线路上的负荷之间。相较于高压线路或者中压线路,馈线自动化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一次设备、二次设备、功能等等。
③配电自动化的立足点: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和改造城市农村配电网,以此来促使供电质量得到提高,促使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国家在这个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应用进来。在建设和改造过程中,配电自动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那么在配电网改造中,都需要大力进行自动化建设,只有这样,目前配电网中存在的问题才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更加可靠的供电,促使用户供电需求得到满足,要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在对电力用户用电时效性进行考虑之外,还需要将用户的供电需求充分纳入考虑范围。结合用户用电的实际需求,更好的服务于用户用电。
3 配电自动化管理
①信息管理:通过研究发现,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信息管理,可以连续的采集和更新信息。从实质上来讲,信息系统是一个数据库,记录着配电系统状态,并且是不断更新和跟踪的,保证能够完整准确的记录配电系统。相关的配电调度员可以结合具体的功能需求来对数据进行存储,结合时代的发展,修改这些存储数据。信息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连续进行,可以随时存储、检索以及处理数据。对于存储的信息,要求有着较高的精度和实时性,并且动作时间较短,一般要求在毫秒级内完成。对于无功控制等功能数据,实时性没有精度重要。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的减少顺序扫描所造成数据的不同时性。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采取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反应。在信息记录方面,主要是对系统各点的运行参数以及事件等进行记录,将系统结构变化进行有效的反映。远方抄表功能,主要是可以自动记录用户表计上的电力信息和电量信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是不会影响信息精度等。
②安全管理:通过安全管理,来最大限度的降低故障对配电系统的影响。如果有永久性故障出现,首先要对故障性路段进行辨识,然后进行隔离,对配电系统进行重新构建,降低非故障段恢复供电的时间。一般情况下,配电网运行对用户供电主要是通过放射状馈电线来实现的,如果有着较大的负荷密度,就需要互连这些馈电线,这样用户才可以从更多的供电途径中进行选择。在这样的配电系统中,可以自动来识别故障,自动恢复供电。如果有故障发生于某条线路的某段,馈电线路断路器将会总挑战,然后进行一定次数的自动重合,重合成功就表示故障已经消失,如果故障是永久性的,那么将会再次跳开馈电线断路器,并且在断开位置上进行锁定。配电自动化系统通过分析故障电流分布信息,将故障位置给识别出来,切断电源之后,来自动隔离有关的分段刀闸。自动化系统将会对运行方式重新安排,对相应的刀闸及断路器进行控制和操作,然后在供电电源上重新接入那些所有非故障线路段。
③加快电网建设的步伐。目前,电力系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组成部分,对电力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量,那么就需要促使电网传输容量以及电压质量得到提高。要将配电自动化技术充分利用起来,对电力系统进行优化,有故障发生时,促使局部停电得以实现。要改革已经形成的配电系统,对监控设备、故障提示器以及智能型故障检测设备等进行重新安装,这样可以降低配电系统故障的发生几率,即使有故障发生,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修复。
4 结 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得知,目前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用电需求越来越大,对电力供电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配电网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漏洞,不利于供电质量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在配电网改造和建设过程中,积极进行配电自动化的建设,以此来提高供电质量,更好的进行发电、输电和供电,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华宇,牛永佳,孙磊.试论电力系统中配电自动化及管理[J].无线互联科技,2013,2(5):123-125.
[2] 葛坤泉.配电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意义及管理方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20):98-99.
篇2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系统;应用;优化策略
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被灵活运用于变电站运行操作仿真以及智能化开关上,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成熟,促进了变电站技术由以往传统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转变为高技术含量的数字化智能变电站,从而促进了我国电力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国内对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方向尚不明确,那么,对当代的国内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体系的应用进行探讨,并提出促进其长期稳定发展的优化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1 数字化变电站的特点分析
数字化变电站以国际标准的IEC61850通信规范为基础,通过将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分层构建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等三层结构体系。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体系的建立,使得站内的信息由过去的模拟信息转变为数字信息,完成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工作[1]。在此基础上建立与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体系相适应的通信网络体系,确保能我国变电站能符合现代管理的要求,实现信息共享与设备合作。与传统变电站相比,数字化变电站具有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以及管理系统自动化等优势。
2 管理系统中数字化技术应用表现
2.1 数字化网络的选型
只有确保网络系统正常的情况下,才能建立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系统,而且网络系统信息传输的快慢决定了该系统的可靠度。传统的变电站系统一般采用在同一个CPU控制下进行的保护算法,使得运算、输出控制命令等变得迅速快捷简捷;而数字化变电站系统采用由多个CPU共同完成的信息保护算法,虽然复杂,但确保了信息的安全性以及提高了网络通讯速度。
2.2 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以往传统的变电站系统由测控装置及常规继电保护组成,而数字化变电站实现机电一体化,用智能化设备的控制回路以及数字化传感器替代传统变电站的结构,将变电站带入数字化时代[2]。一般,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系统的结构在逻辑结构上有三个层次,过程层、间隔层以及站控层。
2.3 系统模拟检测
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系统建成后,必须对其测试能力进行验证,那么就必须建立一个数字化变电站测试环境,模拟系统进行检测。运用两款检验软件分别对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的测试能力进行试验,并对其检验结果进行比较。试验间隔为主变间隔,先放大变压电压以及电流模拟量,再经过同步采样,将采样值送到交换机A中。变压器从交换机A中读取采样值数据,与此同时,将跳闸信号送入另一交换机B中。再通过采用统一的卫星同步时钟源,两款软件同时将采样值输出直接送交交换机A中,并都从交换机B中读取跳闸信号。
3 优化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系统的策略
3.1 加大系统安全问题的解决力度
数字化变电站系统在逐渐转变为开放式系统,建立在标准的、智能的网络技术基础上[3]。通过进行技术开发,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监测该系统,必要时还可以对其进行远程诊断,从而进一步确保数字化变电站系统以及网络的安全可靠性。
3.2 加强防火墙技术的应用
防火墙通过对网络中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使得其他系统进行访问时受到控制,确保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的安全。防火墙技术通常借助隔离网络与限制访问等方法,在变电站网络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建立隔离墙,确保变电站系统的安全[4]。隔离墙通过检查进出用户的信息,确定该信息是否被准许通过,一旦发现外界非法程序或是非授权用户有可疑之处,便立刻阻止其进入变电网络系统。在建立变电站系统防火墙时,应要求网络有明确的分辨界限,这样才能确保不放过任何可疑网络,达到保护信息安全的目的。
3.3 重视设备以及管理系统的处理工作
加强对一次设备智能化处理工作。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设计处理被控制了操作驱动回路的一次设备。摒弃传统的导线连接方式,采纳新型的数字程控制器以及数字公共信号网络;摒弃传统的强电模拟信号,采用新型的光电数字技术。对二次设备进行网络化处理。二次设备之间的连接用高速的网络通信替代传统功能下的I/O现场接口;故障录波装置、测量控制装置以及在线状态检测装置等多种二次设备,均要按照标准化的微处理机进行设计制造,将传统的功能装置完全转变为逻辑的功能模块,从而使得二次设备通过网络能真正实现信息共享、数据共享等建设目标[5]。对管理系统进行自动化处理。电力生产运行时对数据及状态的记录、数据的统计方面实现无纸化;变电站在其运行管理系统中对信息分层以及数据分流交换实现自动化;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时,系统能够及时分析故障原因,并制定处理故障的方案,最后提交故障分析报告;对于经过检修的设备,系统会自动分析并提交检修报告,完成更加高效的状态检修。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系统在技术和管理观念上都进行了创新改革,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也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安全保障。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系统的建设工程是一项需要长期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是电力系统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手段。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和研究在建立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系统中需要掌握的技术性问题通过更新以往的管理观念,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元冬,王付卫.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浅析[J].云南电力技术,2012,10(11):12.
[2]谢春璇,张文力.浅谈数字化变电站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8(02):34.
[3]王修庞,罗虎,李朝阳.变电站集控运行管理模式探索[J].继电器,2013,6(11):21.
[4]刘春华,郭晓燕.浅谈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与发展[J].江苏电机工程,2013,06(19):32.
篇3
学校运动会是学校参与人数最多、动用人力物力最大、准备时间最长的大型集体活动,涉及所有学生、教师和家长。运动会的信息化管理,不仅很好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同时也对学生开展了一次生动的品德教育,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现代社会信息化的无处不在,感觉教育改革的真实进程,对提高我校学生的素养和见识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该实践是如何实现的
说到电子计时,人们往往会与高科技高投入相联系,这没错,奥运会、亚运会的电子计时系统厂商只有精工(SEIKO)、雷达(RADO)和欧米嘎(OMEGA),而且价格极其昂贵,在一般的比赛中甚至有些全国性的比赛都没有条件使用,中小学校即使租用也不可想象。
为了实现基层学校运动会的电子化管理,信息中心和体育组的相关教师相互协调,联合攻关,因地制宜,主要使用学校现有的电脑和摄像机加上自己研制的设备,运用已掌握的电脑技术,采取灵活办法,经过了近一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学校独有的电子计时系统。专业的田径裁判员手计时误差大约在0.2-0.4秒之间,学生裁判员的误差大约是0.5~1秒,我们的电子计时系统可以把比赛成绩精确到百分之一秒。
我们的电子计时系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国内首创(外国没考察过),它非常实用也非常有用。
具体方法
比赛前,由运动会网络管理系统自动生成比赛秩序册、项目分组表等运动会文件和表格。
检录处使用运动会网络管理系统,把检录结果实时录入系统。终点计时组通过管理系统了解运动员的组次、道次情况,不需要传统运动会用通讯员传送检录表,提高效率,减少错误。
比赛终点由2台摄像机、2~3台电脑、2台精确到毫秒的LED计时屏,并与检录处和总记录处的电脑联网。终点计时摄像机通过视频采集卡与电脑相连,运动员大腿侧面贴有道次号码,把运动员终点冲刺的画面录到电脑中,在画面中有计时屏的时间,每项比赛结束立即单帧回放,确定每名运动员的成绩,即刻就可以把成绩录入运动会网络管理系统,大会总记录处还可以打印奖状公布成绩,另一台摄像机用于对运动员跟踪拍摄,可以做为成绩辅助判定。两台同步LED计时屏分别对应短跑和长跑,同时也是用于运动场内的成绩公示。田径赛成绩由裁判员录入运动会网络管理系统。
实践效果
学生运动员站在红白相间的跑道上,终点矗立着摄像机和电子计时屏,运动员会产生无比的兴奋,对提高运动成绩、规范比赛规则和提高比赛的观赏性起到很好的作用。运动会采用信息化管理和电子计时,对体育组教师的工作帮助极其显著,从运动员报名、分组、秩序册编排、运动员检录到比赛成绩判定和成绩统计都实现了网络化自动化,使比赛更精确、更正规、更现代化,使体育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现场的裁判工作上,同时大量减少终点裁判员人数,使终点干净整洁,减少错误的发生。
篇4
关键词: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集约化模式;物资合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3-0139-01
1 物资合同管理流程
物资合同管理指的是企业作为合法主体,依法对本企业物资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以及结算等进行组织、监督、诉讼、协调以及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依法签约和履约物资合同,是保证电力物资供应的基础,同时也是实施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前提。国家电网公司创建了一套完善的物资合同管理体系,即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ERP系统为主线,电子商务平台为合同管理系统提供文本、签约、合同变更、合同履约、资金结算等业务。
2 物资合同签约管理
国家电网公司基于物资集约化模式的物资合同管理模式,物资合同签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同文本、采购结果回传、生成合同、供应商信息等,为了提高合同签订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应该实施集中管控。
物资合同签约的流程表现为:①电子商务平台根据招标采购结果,自动生成合同草稿;②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国家电网公司与供应商进行协同,并确认合同;③合同审批之后,由电子商务平台把合同信息传递至ERP系统,并生成物资采购订单;④ERP系统把合同信息传递至经法系统;⑤物资合同流转会签之后,自动生成合同号,然后回传至ERP系统;⑥合同号回传至ERP系统后,物资合同生效;⑦供应商和物资部门签订合同;⑧签订了物资合同后,正式生成采购订单;⑨交接和归档物资合同资料。
3 物资合同履约管理
合同履约的重点在于制定物资供应计划,及时、准确掌握物资生产、运输以及交货的实际状况,对供应商的履约行为进行科学的评价,保证物资准确、及时到货。合同履约流程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制定科学的物资供应计划,为了保证物资定期交货,应该根据物资需求以及供应商交货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物资供应计划,并根据现场的实际状况,对物资供应计划进行合理调整,同时,还应该制定供货保障机制,基于“三集五大”体系的实际需求,创建配套、完善的物资供应保障体系,能够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履约协调从分段管理向统筹管理方向转变,物资配送由被动方式向主动方式转变,仓储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方向转变,这样能够保证物资按时交货;
②物资生产管理,物资管理部门应该对供应商的生产状况进行动态追踪,检查其是否按照既定的物资供应计划安排生产,并形成生产进度报告;
③物资运输管理,在需求单位、供应商以及履行专责三方交货过程中,履约专责或者供应商应该根据货期,生成发货通知,发挥通知的内容包括:收货联系人、发货联系人、送货计划以及是否进行现场验收等,对于重要物资,供应商应该制定严格的运输计划,同时在运输的过程中,履约专责需要进行全程跟踪;
④物资检验管理,当物资到货之后,需求单位应该对物资的数量、标号、外观等进行检查,如果在验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应该及时与供应商联系,通过协商后解决,对于需要开箱验收的物资,应该签署到货验收单;对于不需要进行开箱验收的物资,应该签署货物交接单;如果物资到货后现场不具备收货条件,则需要对物资进行临时储存;
⑤贯彻和落实质量责任体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创建畅通、便捷的沟通平台,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对采购质量要求、配送计划、质量问题、惩处公示等进行及时的传递,基于此创建共因伤质量责任追溯机制,当物资存在质量问题或者缺陷时,应该及时召回,如果供应商违反相关规定,相关部门应该追究其责任,例如采取暂停授标、限制授标、动态扣分等措施,以此提高供应商的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
4 物资合同变更管理
物资合同在履行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可控因素,导致物资合同出现许多变更,变更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设备类物资,在物资单价、规格参数不变的前提下,合同签订数量以及金额增加,如果超过50万,需求单位领导审批以及原合同会签部门审签之后,需求单位和供应商签订补充合同;如果小于50万,由原合同会签部门审签之后,需求单位和供应商签订补充合同;
②材料物资,在物资单价、规格参数不变的前提下,合同签订数量增加,如果数量不超过原合同规定数量的15%,由原合同会签部门审签之后,需求单位和供应商签订补充合同;
③合同物资型号变更,需要重新纳入物资采购计划,需求单位领导审批以及原合同会签部门审签之后,需求单位和供应商签订补充合同。
5 物资合同交付、验收以及结算管理
物资交付和验收指的是物资的交接与验收,物资必须在合同规定期限内到货,在交货之前应该做好物资检验的相关工作,不能出现擅自变更交货时间、交货地点的现象,在制定的交货地点,国家电网公司应该对到货物资的数量、外观、包装等进行验收,必要时进行开箱检测,在供应商、需求部门或者单位、供货商三方的共同监督下进行开箱验收,然后办理《到货验收单》,以此保证所有到货物资的质量,如果存在质量问题、损坏、缺陷或者参数不符等问题,则由保管单位负责。值得注意的是供货商送货到达目的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为送货至仓库,另一种为送货到现场,不同的送货方式,其交付和验收的流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家电网公司对于合同物资支付通常采用统一的预支付、到货款、投运款以及质保金支付方式。因此,物资合同结算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当物资合同生效后,供应商应该提交预付款、支付履约保证金收据付款手续;②合同物资交货之后,供应商凭借增值税专用发票、到货验收单,办理到货款支付手续;③根据物资合同内容,完成物资的安装、调试以及验收并投入运行后,供应商根据投运单,办理投运款支付手续;④在合同物资质保期期间,如果没有索赔,运行单位提供质保单,供应商根据质保单,办理质保支付手续。
6 结 语
总而言之,国家电网公司基于物资集约化模式的物资合同管理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物资合同管理效率,同时降低物资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因此,文章针对国家电网公司基于物资集约化模式下物资合同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郅青.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管理探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24).
篇5
[关键词]:国际金融电子化,问题,建议
二战以来,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的推动下,加上一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电子化已经成为当代国际金融发展的基本趋势。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区别于传统的金融业,因而针对传统金融业所设计的法律会不能完全适用。国际金融电子化在其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本文将从历史和比较法的角度简单的对此问题予以分析。
一、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简史
各国的金融电子化发展之路是不同的。大体而论,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金融机构间的电子联网,其标志为1973年美国将以电话、电报手段建立起来的“联储电划系统”改建为电子化的“联储电划系统”。即建立起联邦储备银行间清算服务的电子计算机系统。随着计算机在银行间的应用,银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将现钞、票据流动而转化为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流动。这种以电磁信息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而使用的资金被称为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的出现使传统的以有形货币为调整对象所建立起来的金融法律规范受到挑战。
第二阶段,金融机构进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1992年国际互联网协会建立,网上商业活动增多,银行开始进入国际互联网增多,在国际互联网设置网点,进行咨询服务、促销宣传、提供金融市场信息(股票、债券以及其他投资衍生工具市场价格),为用户进行网上金融证券投资提供便利。
第三阶段,网络虚拟银行的建立。1995年11月在美国亚特兰大设立第一家网络银行,该银行在24小时之内提供银行业服务,包括储蓄、转帐、信用卡、证券交易、保险和公司财务管理等业务。 目前,电子化已是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务运作的主要方式。
就中国以言,其发展也呈现出类似的过程。[2]所以我们可以从国际金融电子化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得出以下结论: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金融业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受制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水平。进而,着者认为要加快国际金融电子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信息技术。
二、电子化的国际金融与传统国际金融的比较
要认清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的性质,有必要对电子化的国际金融与传统国际金融作一比较分析。
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实现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银行的业务处理和管理的旧体制,建立了以信息为基础的自动化业务处理和科学管理的新模式:[3]
首先,它用电子货币的支付方式逐步代替传统的现金交易和手工凭证的传递与交换,大大加快了资金的周转速度。
其次,它使金融业从单一的信用中介发展成为一个全开放的、全天候的和多功能的现代化金融体系,可以说,现代的国际金融业,是集金融业务服务和金融信息服务为一身的金融“超级市场”。
再次,金融业的营业网点已从砖墙式建筑向ATM、POS、网络等系统转移,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
最后,它使银行业务的重点从存、贷款转向了提供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从而让银行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银行以传统的存、贷款利息作为主要收益来源的局面,将被以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和金融信息作为主要收益来源所代替。
三、国际金融电子化所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 安全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意味着金融企业的内部网络间接或直接接入因特网。任何开立网上交易帐号的人,都有机会利用技术手段获取内部信息,或者供给金融网络,从而造成重大的损失乃至产生交易网络瘫痪的严重后果。随着系统处理能力和网络速度的不断提高,网上交易系统的系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据统计,美国每年因网络安全而造成的损失高达75亿美元。中国的因特网服务提供上、证券公司及银行业也多次被黑客攻击。
就目前来看,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上委托的技术系统被攻击、入侵、破坏,导致网上交易无法进行;二是委托指令、客户资料以及资金数据等被盗或被篡改,甚至造成资金的损失。[4]为有效地防范以上问题的出现,首先需要加强技术控制,另外也要加强立法和司法。
(二)管辖权问题
因特网是面向世界,无处不在的网络,全球各地的人都可以按一定的规则加入进来。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业的客户可以根据既定的协议,访问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的站点,而金融机构也因此可以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服务。国际金融的这种跨国界的运作方式,也跨越的各国的法律和金融法规。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管辖权的确定问题。比如,中国客户登陆美国的一家银行,成为美国该家银行的网上客户,那该银行是否要受中国金融法的管制?
目前,各国还未有专门针对网络银行的法律法规,对跨国电子金融交易的司法管辖问题也未见一致。[5]
(三)信用问题
国际金融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欺诈。欺诈人以银行客户的名义,向客户的银行发出一箱支付命令,指示从客户的账户中划拨一笔款项到受益人的账户。这个受益人就是欺诈人或其同伙。
如何防范金融欺诈,在票据资金划拨中,核证问题可以简化为核对签字盖章。但在电子资金划拨中却无法使用此方法。另外,在没有找到欺诈人或欺诈人无力赔偿时,那应给有谁来承担这个损失?[6]这也需加以研究。
(四)主体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货币电子化。从而使银行从堆积如山的金融纸票(现金、支票和各种凭证)中解放出来。而这种解放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关于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的范围界定便是一个。
当下,对此的看法未尽一致。在美国,对于结算服务提供者的范围是以联邦EFT法和各州的法律为基础的。即是在实施一定的条件下,允许广泛地参与者加入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行列。在欧洲大陆各国,以加强金融监管为目的,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原则上限制于金融机构,并将此作为金融监管的对象。在中国,信用卡的发行限定在商业银行,并要受制于央行的监管。因而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各国的规定。[7]
(五)其它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上述问题外,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还面临以下问题;信息技术本身的改进问题,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各国的立法协调问题以及各国的司法协助等问题。[8]
四、有关的建议
由于笔力所限,着者仅从宏观角度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提出以下建议。
(一) 加强信用法制建设
信用是一个多视角、多范畴的概念,既然它是一个法学概念,就应该在理论和立法上不断完善它,因此完全有必要加强信用法制的建设。
加强信用法制建设,为国际金融的电子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十分重要。要继续完善立法,强化执法,对关乎市场经济建设的法律法规要制定好、执行好。《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专利法》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市场法。
这里还要提一下的是,要强化电子合同的立法和执法建设。对电子合同的规范是电子商务法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电子商务信用机制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狭义的电子合同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的订立、履行、等总则性规定及各类合同的特殊规定,亦涉及少量管辖问题;广义电子合同法除包括狭义电子合同法的内容外,还应包括电子合同涉外管辖(连结点的确立等)问题、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等。此处所说的电子合同法从狭义。由于虚拟化的操作,电子合同关系的主体通过电子手段来设立、变更、终止合同,因此必须在保证电子手段技术本身安全、准确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终端用户的收、发、转行为的标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应当明文规定电子合同要约与承诺的构成要件,对电子错误、电子监控等亦应以法律明文规定为宜。电子合同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体法中包含了少量程序法条款,主要是合同的管辖问题,建议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电子合同交易中的“场所”等问题。通过电子合同,在源头上保证电子交易行为的信用度是当前的主流思潮。
(二)建立完善电子银行业务法。
各国都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电子银行业务法。
首先要制定《电子银行法》。《电子银行法》作为电子银行市场发展的核心法律规范,应对电子银行的性质、监管、市场准入、业务范畴与标准、金融创新、法律责任、市场退出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
其次是《电子签名法》。电子签名的问题是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最大的盲点,因为关于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问题,一些国家现有法律尚未对其做出明确的规范。对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电子签名立法的成功经验,制定符合各国国情的《电子签名法》。
再次是《电子资金划拨法》。虽然电子资金划拨与票据交换都属资金收付,但是如上所述,由于二者的当事人不尽相同,法律关系也不尽相同,并且票据是一种无因的可流通的有价证券,而电子资金划拨中电子化的票据既非无因证券,也不具有流通性,从而根本丧失了票据的特性,所以应当制定独立的电子资金划拨法。在该法中主要规定有关客户与银行、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明确电子资金划拨的法律责任承担形式、损失赔偿的范围、禁止欺诈等。[9]
篇6
【关键词】政府采购 信息化 电子化
一、推行政府采购信息化的必要性
1.传统采购存在着弊端
政府采购信息时效性不强,信息的只能在相关的报纸上,发行范围受限制,效果不佳。采购成本巨大,采购程序不够优化,有人为操作成分。传统的手工操作,效率低下,采购文件、合同的编制均依靠纸质文本,既不利于采购过程的安全、也不利于文件的存档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政府采购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政府采购信息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传递的平台,大大拉近了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距离,打破地域限制。政府采购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大量的市场信息,而选择自己所需的商品,下单、签合同可在互联网上瞬间完成,缩短了采购周期,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卖方市场则轻易的将商品推荐给了买方,节约了采购成本。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信息化采购,我国的政府采购信息化还处在初级阶段,实行政府采购信息化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3.可充分提升采购质量
电子化采购可使采购部门优先获得采购的主动权,充分考虑政府采购的实际需要,提出采购要求,在此基础上实行竞价采购,供应商在网上展开价格和质量的竞争,最有优势的供应商胜出。相当与在很大范围内选择到了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真正做到“货比三家”,尽可能的找到质量和价格都最为理想的合作伙伴,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对保证产品质量,打击假冒伪劣起到促进作用。
4.实行政府采购信息化,可充分增加采购的透明度,加强监督力度
公共采购常出现腐败,这一现象降低公共投资的效率,且阻碍经济的发展。政府采购是“阳光下的交易”,政府采购信息用户使得采购工作的每一步都在网上操作完成,实现无纸化办公,避免纸质文件容易出现的含糊,延误等人为因素,减少了人为操作,大大增强了采购的透明度,有效的避免了“权利寻租”等腐败现象的发生,审计部门和公众可以对采购过程全程跟踪监督,减少采购过程的隐蔽性和暗箱操作,提升政府形象,增加客户满意度。
二、现阶段政府采购信息化的所存在的问题
1.法律依据不够完善
电子化采购是一种全新的数字虚拟化交易模式,通过网络上数字化的虚拟市场实现交易,我们已经相继出台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填补我国在相关立法领域的空白,对我国的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健康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尚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针对电子化采购的法律法规,电子化采购中还有很多法律问题需要得到解决。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数据电文的效力、电子认证法律制度、电子合同法、网上申诉机制等相关的法律。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子化采购的执行和推广。所以解决制度问题是政府采购实现信息化的关键。
2.各地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标准不统一
政府采购的网络建设标准比较混乱,我国各级、各地政府的政府采购网站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缺乏统一的规范。各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兼容性差,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形成严重的“信息孤岛”局面,导致信息不及时,采购项目回应单一,不能吸引全国各地的供应商前来投标,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信息化程度低下。
3.采购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从事电子化政府采购的从业人员,既要熟悉计算机知识,也要精通政府采购的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政府采购所涉及范围很广,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非常繁杂;而采购中心的人员很多是从事财政工作的或者是从事IT行业的人员,没有能力对这些非常专业的要求做出判断。而很多懂技术懂政策的专业采购人员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与利用网络平台工作,这就影响了政府采购电子化的进程。政府采购缺乏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三、完善政府采购信息化的措施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政府采购信息化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来管理和约束。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或政策,明确电子采购程序、电子采购文件、合同和电子注册以及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电子化政府采购安全标准等。完善传统的政府采购相关法律,让政府采购信息化有法可依。
2.统一电子化政府采购信息平台
逐步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信息系统,实现政府采购各个业务环节的电子化,构建统一、共享的采购平台。逐步实现从申报到验收、从招标到评标、从支付到监督全方位电子采购流程。疏通采购信息的共享渠道,整合基础信息的互通平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为买方和卖方市场提供最新最快键的信息,增强采购的公平性,规范财政资金的利用。
3.建立专业化的采购队伍
在工作中建设适应电子化采购的队伍,,提高政府采购队伍专业水平,扩大政府采购培训范围,不但要加强管理人员和实际操作人员的培训,还要加强对采购单位领导、财务人员、财政部门一些人员、机构的基本知识的培训,从而确保政府采购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努力打造一支既掌握政府采购专业知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为政府采购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同时加强供应商队伍的建设,宣传政府采购信息化的理念,鼓励供应商理解、支持并积极参加电子化采购活动。
4.借鉴国外先进的采购理念
实施电子化政府采购,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也是国际上政府采购信息化的潮流。我国的电子化政府采购仍处在发展的初级段,我们应该虚心的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弥补我国现行体制的不足,因地制宜,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化采购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加快和国际接轨的步伐,努力实现由传统采购向电子化采购的蜕变。
参考文献:
[1]王晶晶.电子化政府采购的优势及其效益评价方法研究[A].华章,2007,(10).
篇7
1、电子化的认识
所谓档案电子化,就是以档案资料纸质或机读形式的为主要物质对象,用微机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使之转化成为微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1、电子文件不再是直观的纸质文件,它需要借助现代办公设备才能阅读利用;
1.2、电子文件可以直接由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迅速地处理和传递;
1.3、电子文件的利用是可共享的,也不再受时间和距离的影响;
1.4、电子文件的保存条件和环境要求与纸质档案不同,它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条件的要求很高。
2、电子化的现状
2.1、档案软件没有信息管理功能,缺乏通用性。
2.2、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各行其是,层次不一,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不能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
2.3、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待提高。
2.4、档案的技术标准、组织工作程序标准未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考虑,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
2.5、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实现档案电子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
3、电子化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3.1、传统的档案工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而应用计算机后,电子文件取代了以往的文字材料,它是由拟稿者直接写在磁盘上,并在磁盘上进行修改,一经形成后,马上存贮到办公信息数据中,由档案人员、技术人员所共享。这就使得文件与档案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
3.2、电子文件一方面由于制作方便,将产生比以往更多的文件,另一方面信息和数据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地修改和补充,因此很难划定固定的保管期限。此外,由于电子文件信息载体的特殊性,其保管方法、要求以及检索和对外利用等方面也与纸质文件有许多不同之处。
4、档案信息电子化的发展趋势
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事物的出现,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中进行,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那么档案也自然以机读形式存在,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者将面对更多的机读形式以磁盘为载体的档案。广大信息检索者关心的是信息的内容,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不同的机读形式的档案中,把这些档案信息综合系统地提供出来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失时机地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必须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使得机读形式的档案信息具有系统性、真实性、有价值性,用户才能获得更为完善的服务。由此看来,档案信息电子化是档案利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5、档案信息电子化的益处
5.1、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微机的潜能,提高利用率。
5.2、缩短二次文献信息的加工时间,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
5.3、档案信息电子化,可一次投入,多次产出,可改变信息加工工作受经费限制的局面。
5.4、档案信息电子化,信息成果可多份拷贝,将拷贝成果送到领导及各个部门,就扩大了社会影响,拓宽了服务范围,档案部门的地位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5.5、档案信息电子化,可使档案信息顺利地与最新技术接轨。
二、电子办公到项目信息化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进度、质量、合同、风险、图纸文档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它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做好事前分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以动态的眼光来预测分析工程实际情况;还需要重点对成本、进度、质量进行管理与控制。
信息化管理指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及时准确的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数据信息,以便对外界的变化及时准确的做出反应,其本质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工具,已经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提高信息沟通和数据采集的效率,可以把大量繁杂的信息进行有序的组织。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任何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夸大和低估都会为公司的发展带来风险。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的分析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2、工程项目管理的难点
2.1、沟通:从一般意义上讲,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管理最关心的是项目的成本、效益、进度、质量和合同,其实质就是信息的沟通问题。由于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传统的沟通方法如开会、发文等方式,信息的传递效率很低,应该讲大部分的问题,首先出现在沟通方面。
2.2、数据:工程项目的有关进度、成本、质量和合同等的数据量大、繁杂,能够掌握动态数据,有一定的困难。另外工程项目的图纸、竣工资料等量大且一般以纸介质形式保存,查找和保存起来也非常困难。
2.3、不确定因素:由于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不确定因素非常多,这些不确定因素严重的影响了成本、进度等因素,造成了计划跟不上变化的情况,使管理难度加大。
3、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3.1、业务化:计算机只是个工具,要让它发挥作用,就必须与具体的业务整合,同时也必须与管理的模式紧密结合。
3.2、电子化:信息化管理要求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文件和图纸要用相应的软件生成,纸质资料必须通过扫描等手段进行电子化,这样计算机才能帮助大家进行管理。
3.3、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必须借助于网络化环境才能实现,通过网络才能实现方便的沟通信息、共享数据,由计算机硬件设备搭建的网络工作平台是信息化管理软件运行的载体。
3.4、规范化:规范化不仅仅指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对输入系统的信息也要规范化,计算机无法处理凌乱的数据。
4、项目信息化管理建设的主要因素
4.1、管理模式: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模式,而不是计算机技术。项目的管理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如:成本、质量、进度、合同、物资材料等,对于这些信息的快速处理需要项目各部门的协作,打破原来的部门堡垒。
4.2、对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认识:由于信息技术是十分专业的领域,发展又非常迅猛,新概念和技术层出不穷往往难以把握。不同部门只是站在各自部门的角度提出模糊的需求。由于项目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部门之间有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需要交换和共享,因此需要根据业务的需求,提出整体的框架,在整体的框架之下解决各部门的具体需求。如达不成对整体框架的共识,部门之间就会存在很多分歧,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很难推进。
4.3、人员素质:工程项目管理是以人为本的,员工的观念和素质,直接影响项目管理的模式,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更是如此,如果不经过对员工的培训,员工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起来就很困难,对很多新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就难以适应。信息是为管理、为人的科学判断和分析服务的,信息化系统的生存基础是对知识的共享和重复使用。如:如何将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数据重复使用到招投标中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事情,要避免以往档案中大量信息无法利用和经验随有关人员的离去而带走的现象。新晨
5、主要意义
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是公司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实施是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它可以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大量项目管理的基础信息,这些基础信息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5.1、成本信息:主要是各种成本统计与分析数据。
5.2、合同信息:主要是各类合同,包括分包合同、变更;
5.3、技术信息:主要是各种施工工法、先进工艺使用记录等。
5.4、安全信息:主要是安全培训、事故记录等;
5.5、质量信息:主要是各种质检记录,质量事故及其处理等;
篇8
[关键词] 政府采购 电子化 制度改革 信息共享
政府采购电子化既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形式,也是政府采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2012年第五次廉政建设会议上,总理在谈到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时,提出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平台,实现政府采购业务全流程电子化操作”的目标。总理的讲话凸显了中央政府对政府采购电子化工作的重视。政府采购电子化之所以被提到了全新的高度,是因为它不仅是对传统政府采购方式方法的变革,更是对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操作模式的重大改革,是实现我国政府采购的信息化,建立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非常现实的战略意义。
一、高度重视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化的重要意义
政府采购电子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通过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府采购平台进行政府采购活动的过程。政府采购电子化的真正意义在于全方位的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完成从采购信息到签订合同、提品或服务的整个过程。这种意义上的政府采购电子化不仅带来了技术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采购业务的处理方式,减少了人为参与操作,提高了采购效率,降低了采购成本,增强了采购透明度,更好地推动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1.有利于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政府采购电子化缩短了采购各方的时空距离,采购各方可以实现即时互动交流,减少了信息、程序细节不公开造成的效率低下,招投标和成交时间大大缩短,采购速度明显加快。同时,政府通过网络完成一系列的采购程序,大大减少了传统采购中的中间环节,采购人员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完成采购工作,政府工作人员可以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供应商也减少了出差时间和费用等销售成本,从整体上大幅度降低了采购的成本。
2.有利于增强政府采购的透明度,促进廉政建设。政府电子采购的方式,使得大家可以通过互联网直观地看到采购的全过程,增强了政府采购过程的透明度,同时采购单位、主管部门、采购机构、供应商及评标专家所作的每个操作步骤都在网上进行,使各个环节操作者的作弊机会大大减少,可以有效地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相关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也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对采购过程进行监督,最大程度地压缩“暗箱操作”的空间,使政府采购市场的竞争更趋充分,真正趋近于“阳光下的交易”。
3.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府采购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都明确要求政府采购应该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在政府采购中,中小企业享有一定的优先权利。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政府采购操作执行机构难以将法律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操作程序中去,很多中小企业在有一定规模的项目中成了政府采购竞争中的陪衬,致使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目标成为一纸空文。而在电子化采购环境下,中小企业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参与到政府采购市场的竞争中来,且不会因为自己规模和品牌的弱势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所有的产品提供者在采购竞争市场均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这是传统的政府采购形式所无法做到的,非常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参与和竞争。
4.有利于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采购业务范围广,参与人员多,监管难度大,传统的采购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日益显现出它的不足和局限,人少事多、效率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而政府采购电子化,就是要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对采购管理制度和操作方式进行重大改革,将采购机构和监管部门有限的工作人员从大量的具体采购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好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有机融合,政府采购电子化可以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并从过去单纯的政府上网信息和上网实施采购向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的方向转型,为各类采购当事人和广大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和低廉的采购服务,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二、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电子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采购电子化建设是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在积极的开展政府采购电子化探索和实践工作,并已取得积极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1.政府采购电子化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政府采购电子化的法律法规,立法滞后成为影响政府采购电子化建设的瓶颈,影响了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建设和发展。尽管我国政府采购电子化的立法工作较以前已有较大的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等国家法律的陆续出台,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践出台的一些地区性的政府采购电子化的相关法律和政策,都对我国的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健康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针对性不强,立法层次较低,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因此在中央层面尽快出台针对政府采购电子化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2.政府采购电子化信息共享渠道不畅通。虽然我国大多数省、直辖市拥有自己的政府采购电子化平台,但这些平台之间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各地区之间相互封闭,大部分政府采购电子化系统模式不统一,各地区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严重的“信息孤岛”局面,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而且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着不同的体系,在各个省份或地区就存在着许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政府采购网站,管理混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
3.政府采购网站利用率不高,信息公布不到位。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政府采购网站的利用率不高。有的采购网站只是了采购公告,其他信息几乎都没有。只有极少数网站提供了比较多的互动功能,比如网上调查、主任热线、常见问题回答等,其他更进一步的功能,比如供应商注册、专家注册等,目前开通率还不高。另外,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网站信息公布不到位。随手查去,可以发现很多网站的信息更新不及时,有的信息还停留在2010年;有的虽然栏目和标题都有,但是网页链接不成功;还有很多栏目名称有,却不能点击进入。
4.政府采购电子化系统的安全性不高。政府采用电子化采购模式以后,政府采购的招标、投标和定标成交过程将完全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行为不是面对面的接触,很难核实交易双方的身份,很难确定交易的真实性,这种状态下必然产生多种风险。例如,掌握的信息与个体的信息不一致,很难保护网络传输的内容,容易出现伪造材料,等等。而且政府通过互联网进行采购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会不同程度的涉及到商业秘密,特别是有关信用卡账号和密码等敏感信息,这就对网络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电子化政府采购在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保密性方面尚不尽如人意。据统计,国内80%的政府采购网站都存在着木马程序,一旦出现问题轻则网络瘫痪、数据丢失,重则参与采购的各方商业秘密泄露,给各方带来巨大损失,甚至危害到国家安全。
5.政府采购电子化专业人才匮乏。我国政府采购电子化队伍的专业性不高,人才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也较低。政府采购电子化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熟悉国内外通行的采购方式,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水平及相关业务素质。如果缺乏采购管理的专业干部和业务人员,采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采购决策失误的情况,影响采购工作的完成;缺乏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能力,电子采购活动就没有办法真正的进行。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政府采购电子化的质量、效率与监督工作,这些都成为阻碍电子采购实施的关键性因素。
三、推进我国政府采购电子化建设的措施
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当前政府采购电子化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取得的效果也非常显著,并为以后进一步发展完善积累了宝贵经验。因此只要正确面对现实,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一定会使我国政府采购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1.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电子化法律体系。电子化采购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政府应该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法律制度,形成一套周密的法律体系,逐步统一各级、各地区的政府采购法律,明确电子采购程序、电子采购文件以及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制定政府采购电子化安全标准、冲突的解决方法、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有关政策,以规范政府网上采购行为和采购双方的法律地位,保障政府采购电子化活动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由于缺乏适合的法律保障体系而增加网上采购的风险。
2.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电子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政府采购流程进一步细化和规范,抓紧制定政府采购电子化具体实施方法,优化操作程序,统一技术、信息和管理方面的标准,在机制建设上要考虑整体规划协调的问题,特别对跨部门的总体规划,如谁来规划、谁来负责规划的执行、谁来监督规划的发展,以及谁对规划承担责任,等等。此外,还要建立多层次、严密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按照执行与监督分离的思想,建立监管数据库,对采购预算、采购计划、招标公告、中标信息、采购合同、资金支付、质疑投诉、资产入库等政府采购各阶段的信息进行汇集,从而奠定政府采购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基础,使各监管部门可以准确了解政府采购各关键环节的执行进度和办理情况,实现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全程监督。
3.进一步加深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程,全面系统地进行信息化建设。政府采购的电子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信息,而是要求其内部的管理机制向信息化转变的一个过程,它不是一个单层次、单部门的事情,而是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要求他们相互协调合作,是政府采购制度深化改革的一部分。而且“信息孤岛”的存在,已经成为很多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所以要尽快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畅通的统一信息网络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建设,为政府决策者提供最新、最快捷、最全面的各种信息,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达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
4.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平台。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平台的目的很明了,那就是构建系统的政府电子化采购解决方案,实现政府采购各个业务环节的电子化,构建一个统一、共享的电子采购平台。财政部作为全国统一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的唯一推动者,应尽快提出总体工作方案。各地也要严格按照财政部的要求和部署,不折不扣地建设好该平台,坚决制止和杜绝各自为政的电子化政府采购模式,确保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平台建设的全国同步推进。该系统如果建成,就可以在网上完成从申报到验收,从支付到物流全方位采购流程,同时还可以在网上对协议采购履约情况实行全程监控和立体监管。
篇9
关键词:核电工程;电子化;招标;系统建设
作为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大型公用工程建设项目,核电工程建设项目与招标投标活动密不可分;而基于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企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以此为基础,将核电工程信息化建设与招标采购工作相结合,企业应着眼于采购信息系统尤其是电子化招标系统的建设。
1. 电子化招标系统的组成及发展现状
信息系统的建设应以工作流为基础,以工作流建立信息流。按照招标流程,可以将招标工作划分为立项、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归档七大环节。依据各环节的工作内容,电子化招标应实现以下功能:立项阶段的立项审批功能;招标阶段的资格预审文件及招标文件编审功能、招标信息功能;投标阶段的招标文件购买功能、投标文件递交功能;开标阶段的网络远程开标功能;评标阶段的专家库维护及专家抽取功能、电子评标功能;定标阶段的中标结果公示功能;归档阶段的信息管理及统计分析功能。
目前,国内电子化招标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已经投入使用的系统基本上以信息类型为主,部分地区建立了专家库系统,但协同运作的电子平台在国内尚未得到有效应用。从企业的角度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越来越认识到电子化采购的方便、快捷和低成本的特点,一些集团企业开始引进或开发电子采购系统。但这些系统对于复杂的招投标过程管理尚未实质性介入。
2. 核电工程电子化招标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09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颁布了《规范工程建设项目决策行为和招标投标活动指导意见》,对研究起草电子招标投标政策办法和技术标准,推行电子招标投标作出了明确要求。2012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也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电子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及意见的描述,从政策层面明确了电子招标投标的发展趋势,实质上指出了推行电子招标投标的重要性。
与一般建设工程不同,核电工程通常具有规模庞大、技术复杂、概预算体系复杂等特点。在开展招标工作的过程中,常常由于上述特点,加之时间紧任务重,各个招标项目容易形成信息孤岛,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标的效果。另外,由于核电项目地理分布广,职能管理和项目管理的交叉导致招标工作的标准化难以有效推进。通过电子化招标系统的建设,企业能够借助信息化推动流程整合和再造,促进工作的标准化和经验的分享。电子化招标还能够借投标报价的电子化,节省概预算人力成本,提高概预算的准确性,提升合同管理的效果,为企业开展成本控制奠定基础。
3. 核电工程电子化招标系统的建设
3.1 电子化招标系统版块划分
依据招标流程的分析,将各类功能予以分类,有助于企业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推进,及时优化,更好的发挥信息化的效果。因此,较为适宜的方法是以功能面向的对象作为版块划分的依据,以权限管理作为主要的管理手段。
电子化招标内部系统
在招标过程中,需要招标人做好充分的基础工作,但由于保密等原因,并不需要投标人直接参与其中,我们将这种主要由招标人参与的系统称为内部系统。内部系统主要用以实现立项审批、文件编审、专家库及专家抽取、电子评标、信息管理及统计分析等五大功能。其中立项审批、文件编审功能需要通过工作流实现;专家库及专家抽取功能由于原因,必须独立建设并做好安全预案;电子评标功能可作为完全独立的封闭系统,也可与专家库系统协同建设,但需要考虑系统间的信息存储和共享问题;信息管理及统计分析功能依赖于数据支撑,因此必须考虑数据接口问题,以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
电子化招标外部系统
在招标过程中,有部分工作需要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开展互动,我们将这种需要招标人和投标人共同参与的系统,称为外部系统。外部系统主要用以实现招标信息、招标文件购买、投标文件递交、网络远程开标、中标结果公示等五大功能。其中招标信息及中标结果公示功能为单向信息流,可作为独立的系统开发;网络远程开标功能主要利用网络视频会议技术;招标文件购买及投标文件递交功能为双向信息流,应与其他系统予以区分,且投标人反馈的信息流与内部系统存在信息接口,应作为开发的重点。
3.2 核电工程电子化招标系统建设流程
在对电子化招标系统进行版块划分后,应结合核电项目招标的特点,以由易到难,分批次实现为原则开展建设,对于独立功能可以考虑独立开发,独立运行。
电子化招标内部系统
立项审批和文件编审功能方面,核电工程具有成本控制严格、文件涉及部门多等特点,以施工招标为例,需要合同管理、设计管理、进度控制、成本控制、施工管理、质量安全等多个部门参与,接口繁多,可以考虑后行开发。专家库及专家抽取功能方面,专家库是独立系统,产品市场相对成熟,可列为先行开发功能。电子评标功能的定位是该功能开发的核心问题,由于核电专业性强,工程量清单庞杂,若考虑通过电子评标实现电子化工程量清单比价,则难度必然增加。因此定位是首要问题,并不急于开展开发工作。信息管理及统计分析功能方面,较依赖于前期数据的积累,因此可以考虑作为最终节点全过程贯穿开发。
电子化招标外部系统
招标信息、中标结果公示功能属于信息功能,仅需要投标人接入系统并接收信息,开发比较简单,仅需考虑核电行业潜在投标人的范围及接入方式。这一系统功能可以前期独立开发,并独立投用。招标文件购买及投标文件递交功能涉及投标人的保密问题,需注意信息安全,且涉及评标环节,建议与电子评标系统一并考虑。网络远程开标功能的开发难度不大,但涉及对原工作习惯的改变,需要投标人的支持,因此不建议急于开发,可视信息化进展程度决定。
3.3 核电工程电子化招标系统建设重点
信息安全
由于招投标环节涉及保密,系统建设过程首要解决的应是信息安全问题。在电子化招标系统中,外部系统应是重点保护对象。招标文件购买、投标文件递交均涉及信息保密,而可能与之存在接口的电子评标,以及可能与电子评标存在接口的专家抽取系统均应将信息安全作为第一要务。
信息库建设
系统建设前,应关注信息导入所形成的信息库的建设,尤其是“投标人库”和“专家库”的建设。投标人库方面,应考虑潜在投标人的引入。招标信息的除利用企业自有电子化招标平台外,应考虑在知名站点或报刊上同步以保障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核电项目中来。专家库建设方面,需要着力解决专业的划分。合理的专业划分,有利于评标专家抽取时的专业选择,使对口的专家参与到评标过程中,以达到评标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跨行业专家参与到核电行业的评标过程,使核电行业能够更多的与其他行业互通有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有利于核电项目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区分,扩大核电行业的覆盖面,促进核电行业的发展。
电子评标
电子评标实际上是电子化招标系统建设最为核心的环节,企业对电子评标的定位直接影响到信息系统的建设效果。电子评标的数据流入和流出,一方面要求信息系统具有强可控性,另一方面也为实现信息系统对工作流的反向促进起到关键作用。核电行业作为成长型行业,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前期数据的导入,多项目间的数据比较,以往项目的统计分析,可以为核电招标提供重要的指导。以工程量清单施工招标为例,电子评标系统能够实现投标报价的标准化管理,实现从招标阶段对整个造价的电子化控制,有利于企业开展造价管理工作,提升成本控制的效果。电子评标的全局化定位,能够更好的促进电子化招标系统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宏川.招投标采购电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J].现代制造.2009(22)
[2] 李薇.当今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电子化发展及趋势[J].四川建材.2011(4)
[3] 姚国章,彭金智.电子化采购的优势与策略[J].江苏商论.2000(Z1)
篇10
[关键词]电子化采购;信息化;优势;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134-02
电子化采购是指通过互联网,借助计算机管理企业的采购业务,即网上采购。具体讲就是通过建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采购信息,或主动在网上寻找供应商、寻找产品,然后通过网上洽谈、比价、网上竞价实现网上订货,甚至网上支付货款,最后通过网下的物流过程进行货物的配送,完成整个交易过程。
1 电子化采购优势分析
电子化采购使企业通过网络寻找合适的供应商和物品,随时了解市场行情和库存情况,编制销售计划,在线采购所需的物品,并对采购订单和采购物品进行在途、台账和库存管理,实现采购的自动统计分析,网上采购使采购流程得以优化,并在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增加采购透明度等方面使采购企业和供应商双方受益,实现“双赢”。
1.1 电子化采购可使企业掌握采购主动权
首先,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通过网络公布采购的物品及其采购的要求,要求供应商按需求提供采购物资,从而减少了采购的盲目性;其次,企业利用网络所需的物品,供应商展开网上价格和质量竞争,中标者将质优价廉的商品配送到指定地点;最后,企业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供应商进行沟通,以便及时获取售后服务。
1.2 电子化采购可使企业降低采购成本
网上采购扩大了供应商范围,从中选择报价和服务最优的供应商,突破传统采购供应商数量的局限性,实现本地化采购向全球化采购的转变。同时,网上采购可节省差旅费开支,通过网站信息的共享,实现无纸化办公。
1.3 电子化采购可使企业提高采购的透明度
电子化采购是通过将采购信息在网站公开,采购流程公开,避免交易双方有关人员的私下接触,由计算机根据设定标准自动完成供应商的选择工作,有利于实现实时监控,避免“暗箱操作”,提高了采购商品和采购价格的透明度。
1.4 电子化采购可使企业提高采购效率
首先,企业利用互联网可快速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节约了寻找所需物品的时间,企业也可根据自己的要求自由设定交易时间和交易方式,缩短了采购周期;其次,电子化采购实现了采购信息的数字化、电子化,提高了采购的准确性;最后,采购流程的自动化有效地提高了采购的管理效率。
1.5 电子化采购可使企业优化采购管理过程
电子商务采购是在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的基础上按软件规定的标准流程进行,可以规范采购行为和采购市场,有利于建立一种比较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减少采购过程的随意性;同时,网上采购实现了企业采购行为集中统一,既能降低采购价格,又能使采购活动统一决策,协调运作;另外,电子化采购是一种“即时性”采购,使企业由“为库存而采购”转变为“为订单而采购”,提高物流速度和库存周转率,实现采购管理向供应链管理的转变,达到逐步由高库存生产向低库存生产的目的,直至实现零库存生产。
1.6 电子化采购有利于强化供求双方的业务联系
网上采购把大量的买方和卖方聚集在一起,形成公平的市场交易价,供求双方在公平价格的基础上建立起长期的、互利的、信息共享的合作关系,以保证双方共同利益,实现“双赢”的目的。
1.7 电子化采购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力
电子化采购的价值创造能力表现为现代企业在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竞争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具体可以表述为企业充分利用网络的搜索能力、交易能力,通过对企业内部、外部的各种有形资源、无形资源的整合,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 电子化采购实施策略
电子化采购不仅影响到企业的采购流程,还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运营方式,企业只有内外结合、“软(件)硬(件)兼施”,才能建立一套运行良好的电子化采购体系,才能充分发挥电子化采购的优势。
2.1 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化
电子化采购必须有内部信息系统做支持,企业只有建设内联网,应用ERP管理系统,把企业进货、销货、存货、生产及财务、计划等各个环节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再把内联网延伸到企业外部,与电子化采购系统对接,才能有效发挥电子化采购的优势。
2.2 采用适宜的电子化采购软件
实施电子化采购要求把填写订购单、审核订货单、联系供应商、选择供应商和采购结算整个电子化采购流程通过网络并借助计算机软件来实现,因此,电子化采购必须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包括CA认证、支付功能、定价服务、集成功能等,能和ERP及办公自动化等后台系统集成。同时,采购软件要简单明了,易于操作。
2.3 坚定不移地推进电子化采购和强化人员培训
企业领导要认清电子化采购是企业采购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电子化采购的优势,特别是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坚定不移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企业电子化采购的实施。
2.4 尝试现代企业电子化采购新方式
①使用电子采购卡。采购卡的使用明显减少了当地采购的费用,其费用节约主要体现在减少了书面工作,缩短了供应商确认和订单处理的时间,减少了采购工作量。②建立网上采购中心。建立采购中心是电子化采购的又一大创新,它将拥有相同产品种类、不同供应商的产品目录在线整合在一起,进行联合在线采购,从而获得价格优惠,增强了自身的采购能力。③集成采购/支付系统。集成采购/支付系统提供不同的分析程序,控制购买和支付决策。通过单一文件维护所有相关的供应商数据,并与支票支付系统接口。
3 电子化采购的实施步骤
电子化采购是通过相关的应用软件来实现的,不同的管理软件提供的解决方案不同,但其基本步骤都是一致的,主要包括:
第一步,要进行采购分析与策划,对现有采购流程进行优化,制定出适宜网上交易的标准采购流程。
第二步,建立网站。可以通过虚拟主机、主机托管、自建主机等方式来建立网站,特别是加入一些有实力的采购网站,通过它们的专业服务,可以享受到非常丰富的供求信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三步,采购单位通过互联网招标采购信息详细说明对物料的要求,包括质量、数量、时间、地点等,对供应商的资质要求等。
第四步,供应商登录采购单位网站,进行网上资料填写和报价。
第五步,对供应商进行初步筛选,收集投标书或进行贸易洽谈。
第六步,网上评标,由程序按设定的标准进行自动选择或由评标小组进行分析评比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