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7 11:3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

篇1

论文摘要:做好新时期的政治思想工作,必须大力推进政治思想工作的创新。从为什么幼儿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这两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和如何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做好幼儿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这两方面探索新时期提升幼儿教师队伍政治思想工作效果的新途径,介绍了在如今的社会和生活压力下,幼儿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优势和特点,并详细阐述了将心理健康教育运用于幼儿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幼儿教师职业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行业,要面临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教育教学工作本身也是一种压力情境。因此,有许多教职员工在工作上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低效或无效,进而不再有探索的热情与活力,很少投入精力去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这就对如何做好幼儿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要依据人的思想活动规律进行,而人的思想活动规律受制于心理活动规律,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幸福、单位和谐稳定。由此可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100%女同志的托幼园所教职工队伍而言,当教职员工在工作学习压力过分沉重、恋爱婚姻受挫、人际关系不睦时,往往会产生烦躁、焦虑、悲伤等情绪,如果不及时疏导,轻则影响身心健康,重则产生心理障碍而影响幼儿园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而各类心理问题的产生,不仅有内在的心理原因,也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运用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员工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正确地面对和舒解压力,帮助员工克服片面、错误的认识,调整各种社会因素,解决实际困难,使部分心理问题得到缓和和解决。由此可见:从心理健康教育人手,可以有效做好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为什么幼儿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相入手;

(1)因为托幼园所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和工作对象比较熟悉,特别在幼儿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的优良传统;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熟悉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职工队伍的思想状况,而且本身就从事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对于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与员工容易沟通交流。因此将掌握的许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有助于弄清教职工真正的心理问题和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2)利用已建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实施提前干预。实施理干预,能有效消除个体心理困惑,保持健康心态。工作中利用已建的信息网络随时掌握个体心理变化,及时发现个别心理动荡不安或出现心理障碍、心理危机的人员,提前介入,因势利导、因人施教,用问题人员心理上容易接受、愿意接受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其稳定情绪,保持健康、平衡的心态。

二.如何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做好幼儿教师队伍政治思想工作;

篇2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30-01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而五年制高职生作为其中重要又特殊的一部分,不容忽视。如何推进五年制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我们必须攻克的课题。

一、五年制高职生现状分析

五年制大专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学院占学生总人数近七分之一,其年龄特征、生理发育,有别于处于青年中期的普通大学生。年龄为15到21周岁之间,年龄跨度大,正值青春叛逆期,又恰好为中考失意者,大部分未脱离父母独立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薄弱。

二、五年制高职生心理状况研究

笔者以学院681名五年制高职生新生为调研对象,采用SCL-90项自觉症状评定量表 进行测试,超出常模人数为82人,占总人数的12。(总分超过160分,阳性项目超过43项,有因子超过2.5分,)。由此可见五年制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的关注。由于学生年龄小,具有独立意识但却缺乏是非观念,独立思考分析面对问题的能力不强,无法应对社会复杂环境的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匮乏;而生理上日的益成熟会引发大的情绪波动;心理问题逐渐凸显,以至患上网络依赖症。

三、五年制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措施

如何面对并解决五年制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学合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心理健康理念深入心间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我院教务处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公共必修课程之一,列入教学计划。其课程开设应该有别于三年制高职生,形式应多样,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沙龙,角色扮演,活动体验等各种形式,让学生积极思考感悟,学会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传递快乐向上的心理态度

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确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即以学校心理服务为重点,以“三难学生”为难点,以学生社团部门为支点,以年级为线索,以制度建设为支点,以心育活动为平台,通过qq,电话,橱窗,报纸,黑板报,微博,心理广播,525活动月,国旗下讲话,专题讲座,政治活动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全面深入地开展五年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落实心理疏导制度,建立动态的学生电子档案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已建立起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但建档后对学生心理的分析、问题的及时发现、并以此进行的引导、干预、矫治等还很不够,没有达到建档的目的。而我院可尝试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电子动态档案,在此档案里,详尽的记录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五年在校期间的各方面表现及心理状况,这样有助于我们了解学生动态的心理状况,可以及时的进行心理沟通,心理排查与心理干预。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教育,构建学院、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

要加强五年制学生的教育,学校要紧密联系家长和社会各种资源,产生教育合力。在学院层面,在落实“五个早”(即 早发现,早报告,早安排,早预防,早控制)和 “五个一”(即 一名患者,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工作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构建五级工作网络(即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学工办心理专干、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的基础上,还需要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如密切与家长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电话沟通,微信微博沟通,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共同研究商讨、商讨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问题。并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如与街道社区合作,与校外心理咨询机构协作,一起出谋划策,一起策划学生成长方案,塑造全员育人的环境和氛围。利用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福利院之行等社会活动磨砺五年制学生的心志,让其身心在行动中得到释放,让爱在活动中得到展现。

总之,五年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精心培育,需要各种机制良性互动,如何让教育之花开得更美,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用心的灌溉和辛勤的耕耘。但笔者坚信,“只有心与心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用心用情,每一颗平凡的石头都将不惧风雨,不畏严寒,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篇3

摘 要:目前,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而职校学生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探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

关键词 :职校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有效形式

一、职校学生的特点

1.生源特点

(1)职校学生生源广。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及学校对于招生的投入,职校学生有省内省外、市内市外、农村城市的;有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工作几年之后来学校再学习的,因此学生入学后容易产生地缘性矛盾。

(2)职校学生家庭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部分学生家庭家境较为富裕,多为独生子女,因此从小蒙受家庭宠爱;而部分学生家境贫困,造成家庭教育观念较为陈旧。部分学生为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形成隔代教育环境。但是,家庭教育往往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教育环境。因此,家庭教育的差异有时也会引发学生之间的激烈矛盾。

(3)职校专业性别差异明显。比如,汽修系的大部分专业可能学生全部是男生,而会计专业可能全部是女生。学生间戏称“和尚班”“尼姑班”。

2.能力特点

职校学生在能力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在生活上,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初次住校生活,缺乏生活习惯和方法的管理能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许多学生会因为情绪管理问题而产生矛盾。在学习上,许多学生因为注意力和时间的管理而烦恼。在职业规划里,许多学生会因为目标管理出现问题而茫然。总的来说,职校学生在自我管理能力上的欠缺,形成了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

3.心理特点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青少年期(12~18岁),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这一阶段存在着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的危机,此时青少年个体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自我同一感或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埃里克森提出了在此阶段的一个“社会心理的合法延缓期”的概念,他认为随着青春初期的到来,青少年往往感到自己没有能力持久地扮演一种社会角色和承担社会义务,感到要做出的决断太多太快,因此在做出最后决断前需要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以便延缓眼前必须承担的义务,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如果青少年没有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同一性,那么他们就会产生角色混乱,表现为不能选定一个生活的正确角色,不能确定自己是谁、干什么等。角色混乱的青少年常常焦躁不安,对社会所赞赏的角色表示蔑视和敌意。

二、职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

1.心理健康课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主要的方式。通过课堂,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点,规定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因此,心理健康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当然,心理健康课堂不应该是心理理论的讲述,而是应该侧重维护心理健康的技能和方法的学习。通过心理健康课堂,可以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兴趣,防患于未然。

2.心理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主要是以心理活动为载体,针对活动对象的需求,围绕一定的主题,设计一系列的活动,使得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的过程。例如,以“团队合作”为主题,设计“信任背摔”“驿站传书”的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信任和沟通对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心理活动课因为其形式的多样性和娱乐性,颇受学生喜欢。

3.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这种形式可以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例如以人际沟通为主题组建团队,通过关系建立、主题实施、团体结束的三个阶段,使得学生通过团体动力系统去体验各种沟通方式。由于团体成员的问题类似,因而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来加强内省,也可以使学习到的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更容易得到强化。

4.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主要是心理咨询老师协助来访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目前,由于政府、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因此,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的师资力量也不断加强。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学生也加大了对心理咨询的接纳。心理咨询可以针对学生个体问题,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

5.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可以通过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图片宣传、心理短片或电影观赏、心理剧、心理电台等形式开展。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微信、QQ、微课堂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心理保健。

参考文献:

篇4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成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础力量。但随着在校学生的不断增加,在社会和自身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全国许多高职学院频繁发生的高职生自我伤害、伤害他人以及各种异常社会行为,已凸显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与严峻性,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高职生在学习、生活、为人处世中所显现的诸多不适应,也昭示着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正确引导其走向健康之路尤为重要。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及主要问题

年龄介于l8 至 24 岁之间的高职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还未完全成熟,但却具有强烈的自主、成人和独立意识,往往会和其他年龄段的人在行为和心理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尤其是高职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很多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是高考成绩较差的学生,踏入成为高职生往往是他们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同学都上了理想中的大学,一下子难以平衡自己的心态。从而导致高职生自我意识中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理想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从而使高职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特心态的群体。

(二)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转换缓慢

高职院校的自由活动时间相对于高中又多得多,当他们从家庭较为约束的小环境中走向较为“自由”的学校管理,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不能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一下子无所适从,不知道课余时间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面对新的环境和学习任务而心理失衡,感到迷茫、孤独寂寞、甚至恐惧不安。

(三)人际交往面扩大,无所适从

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时没有社交活动,缺乏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沟通交往的能力和互助合作的精神,不懂得如何和别人交往,常以自我为中心、靠随心所欲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来处理新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到了大学,常常要么是想压制住其他同学,要么讨好巴结同学,在认识和评价人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主观、极端、简单化的倾向,导致形成高职生的角色困惑、交际困难和人际关系紧张。

(四)面临着更大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

毕业就等于失业。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在人才市场上。上有本科生、研究生与之争夺白领、金领岗位,下有中职技校生抢占蓝领市场,夹在中间的高职专科生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三、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共建措施

面对如此巨大的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需要相关部门与人员的协助、支持与合作,特别是良好的体制共建。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机制之共建。

(一)搭建高职生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机制

高职生虽然离开了家乡,告别了父母亲人,迈入校园独自闯天下,但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对家人父母的过分依赖,使其仍处在心理的“断乳期”。他们与亲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亲人家庭有着深深地情感寄托与心理依附,况且许多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发展本身就同家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外延宽泛的系统工程。在高职生的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状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既能使高职生精神愉悦身心放松,也能使高职生陶冶情操享受温馨,更能使当代高职生在文化熏陶中美化心灵、开启心智。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将会为学习、生活中承受着巨大心理负荷的高职生,排解郁闷与减缓压力,从而营造舒适恬静的外部环境。

(二)推动高职生社会资源共享机制

大学属于社会,社会需要大学。社会教育是终极教育,是人们行为的试金石,也是心灵的考验场。高职院校要提前建设有围墙的大学,使高职生走出书斋,融入社区与社会,同社会共享资源,不仅是办好一所大学的需要,也是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成长成才的需要。

(三)构建高职生学科资源联动机制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术道有攻,专业有别,课程迥异,需要各学科之间携手共进、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协同作战,建立课程资源连通机制,需要学科之间加强联系,重点锤炼高职生意志、提高心理素质与培养社会适应力。

(四)广泛搭建高职生实践实训联合机制

高职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参观考察等活动,有利于高职生的成长成才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高职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提升高职生自身能力素养的同时,承载着在艰苦环境下磨炼意志熏陶情操,以培养高职生良好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力这一重任。它不仅是高职生书本理论知识的一个应用过程,使高职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更为重要的是当代高职生体恤民情了解社会的一个平台,是高职生良好心态与健康心智的一个确立过程。这一切不仅要求我们以工学结合为载体,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外延,做到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更要以实践教学为载体,不断丰富、充实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做到技能培训与心理素质强化的同步展开,以实现高职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何瑶,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

[2]丁晶、丁玲,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安康学院学报,2010(04)

[3]彭敏、尹红丽,职业院校新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疏导对策[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4]倪海珍,高职大学生个性心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5]丁黎、陈羿江,地方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6]马丽琴、卢莉,山西省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02)

作者简介:

陈文娟,(1983~),女,江西萍乡人,江西师范大学本科,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篇5

一、提高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带来的价值观念、思想理论界的反思乃至人们日常生活诸多变化,都要求每个人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大。他们对某些变化感到迷惑不解,难以适应。社会责任的压力,竞争的压力,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所带来的压力,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都会使学生焦虑不安和心理压力过于沉重而出现心理上的失调,造成心理障碍。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如学习负担加重,课余生活单调,学习目的的迷茫等,都使有些学生觉得压抑、烦躁、学习兴趣减低、生活缺乏乐趣。当前许多农村学校因为兼并,实行寄宿制,大都采用封闭式管理,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劳动的现象还是很明显的。师生常常泡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下,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努力加强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能只顾讲好课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心理成长方面的因素。要把此教育作为不可缺少的内容来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德育工作的有力开展,使思想教育工作卓有成效。

二、加大投入,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健康教育的开展领导重视是关键,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条件,是完成学业,胜任今后工作的重要前提。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组织落实到位,把心理咨询和学校“育人”这个根本宗旨联系在一起,这是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和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举措。就当前学校和社会的实际情况而言,首先应在原“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基础上,实行定场地、定时间、定教材、定指导教师、定评估办法的“五定”政策,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德育的各环节,形成德育带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促德育的良性循环。其次是投入资金购置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和电教设施,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教室或展室以及外部实践活动场所。

三、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切实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和品质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说:“我们注重身体健康,故研究心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则必须注重心理卫生。”心理卫生就是通过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医疗预防措施培养健康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灵活的适应能力,使心理活动功能状态达到较高的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主要的承担者是教师,心理卫生学家认为,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起他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方法更为重要。因此,中小学教师要在实践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道德素质修养。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担当起中小学生“心理保健医”的角色。一个教育单位,要经常开展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活动,不断提高心理工作者及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和品质。

四、加强对学生心理卫生健康的教育与宣传,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事实上许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但并没有引起学校、学生、社会的重视,学生也不知道前去咨询。主要是宣传引导不够。有的学生害怕去心理门诊,怕被别人议论。因此,要广泛宣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通过开设一些心理辅导课,采取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教育,分析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让学生掌握怎样战胜挫折的方法。还可开设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讲座及其它有关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举办心理卫生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篇6

【活动目的】

1、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自信

2、 帮助学生掌握了解自己,建立自信心的方法。

【活动形式】

讲故事、讨论等

【重点难点】

1、 重点:感受自信,学会自信;帮助学生消除胆怯、自卑,掌握树立自信心的方法

2、 难点:帮助学生体会自信的力量,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其聪明与否,而是在于他是否足够自信。

【活动准备】

故事2个

【活动过程】

一、 引入话题

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高要求不但只限于其学识与能力的高素质,更要求其具备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主动参与竞争。而当今学生初初体验对新事物的尝试与竞争,最常见的普遍心理却是自卑与胆怯;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实力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导致出现退缩或回避的消极行为,最终无法得到成功的体验。甚至有的同学经过一两次失败之后,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以至对问题有恐惧感。

比如,我给出这样一道题:请同学们观察这组数有什么规律:1,1,2,3,5,8,13,21,……(学生回答)。但如果我把题目改成这样:请说出斐波拉契级数……的规律。很多同学就连看都不看这组数就说不会。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二、深入探讨话题

故事:1968年,在墨西哥奥运会的百米赛道上,美国选手吉·海因斯撞线后,指示灯立刻打出了9.95的字样,全场轰动,海因斯摊开双手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话。这一情景通过电视向全世界转播,可是由于当时他身边没有话筒,谁也不知道他到底说了句什么话。16年后,当记者问海因斯时,他想了想笑着说:“我说,上帝呀,那扇门原来是虚掩着的!自欧文斯1936年创下10.03秒的百米赛记录后,医学界的权威断言,人类的肌肉纤维所承载的运动极限不可能超过每秒10米。大家都相信这一说法,但我想即使无法突破10米,我也应该跑出10.01的成绩。于是,我每天都以最快的速度跑50公里。当我在墨西哥奥运会上看到自己9.95的记录后,我惊呆了,原来10秒的这个门不是紧锁的,它虚掩着,就像终点那根横着的绳子。”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体验)

教师评论:百米赛10秒的门是虚掩着的,许多成功之门不也是虚掩着吗?飞机发明之前,许多大科学家都断言:飞机的发明是不可能的!结果如何?飞机成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被太多的“不可能”束缚了手脚。要考进班级前五名,不可能!要赶上某某某,不可能!要改变自己的急躁毛病,不可能!我的爸爸要职无权,我将来要找个好工作,不可能!将来当一个一流的企业家,不可能……一句话,他们认为这些门都是紧锁的。其实,正如10秒的门是虚掩着的一样,很多成功之门都是虚掩着的!很多想法都是可能实现的!许多人之所以没有实现,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很多名叫“不可能”的“锁”!它锁住了雄心,锁住了探索,锁住了远见,锁住了创造……锁住了一切成功的希望!如果还允许这把“锁”存在,本来是虚掩的成功之门,你也会确信它是紧锁的!你不会去“推”,自然就不会进“门”。

你想走进成功之门吗?(让学生大声说“想”,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努力争取成功)

那就干掉“不可能”!拿出你的勇气,把它砸个粉碎!记住:成功之门是虚掩的!靠近它!推它!你能行!

三、 创设情景

一次期中考试,进军没有获得理想的成绩。他感到很没面子,非常悲观,每天都垂头丧气的。

同学们,如果你是进军,你将怎么办?(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加以引导)

进军是这样做的:后来,他从一本励志书上看到一种调节心态的方法,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行动起来。他每天早上都笑着对镜子这样说:“我是成功者!好成绩在等着我,我一定会获得好成绩的!”每天都重复二十次以上!他的心灵获得了解放,每天都精神抖擞,学习状态一天比一天好。期末考试时果然有了长足的进步!

四、 展开讨论

自由交流:是否赞同进军的做法?现在,面对这种情况你又会怎样处理?(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激励自我的力量,提高自信心)

五、树立样板

漏气的气球升不到高空,垂头丧气的人也不会提升自己。泄了气的自行车跑不远,灰心丧气的人也很难前行。自我激励就是给自己打气,它可以使你战胜惰性,保持积极的心态。自我激励使你们胜不娇,败不馁;自我激励使你们永远自信、乐观;自我激励使你们永远积极向上!有些同学遇到难题,自己一时做不出来,马上下结论说自己不行,就想放弃。其实,一时做不出来不等于永远做不出来。即使几经努力都没有做出来,那也只能说明,你的解题思路不对,而不是你这个人不行!因此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是“行的”!相信自己—尝试—成功;怀疑自己—退缩—失败。

六、联系自我

现在大家结合实际来分析自身的情况,看看自己的长处,分析自己的不足,努力改善自己的不足。

七、总结深化

同学们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原来还能做这么多的事情。其实呀,我们的同学很能干,只是没有真正地想过、尝试过,所以以为自己没有能力,不敢做。以后,一定要在充分了解自己实力的基础上,勇敢地说声:“我行!”——相信自己,努力尝试,取得成功!

记住:成功之门是虚掩的!靠近它!推它!你能行!

篇7

关键词 中职校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1中职校开展学生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调查表明,中职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职校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对担任育人任务的教师和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2中职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1培训教师职工至关重要

在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几位心理辅导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职工队伍至关重要。

理想的培训应分三个层次:一是首先培训一批骨干教师,起到示范作用;二是普遍轮训班主任,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教育水平;三是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培训中关键的问题是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

2.2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实践证明,学校应致力于深化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以此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也只有此,才能突破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开心理课的局限,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深入、有效地开展起来,也才能有可能实现“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成为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梦想。

2.2.1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所以,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

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也是一天之中最多的,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关键是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关系的建立。

2.2.2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

2.2.3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抓好日常教育活动、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教职工观念的转变,教职工要从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日常的教育工作;其次需要激发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职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教职工创造的潜能,促使教职工敢于大胆创新,改革旧有的教育工作模式;此外需要使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育活动的主体作用,通过平等、信任和相互尊重,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从而根本转变教职工日常教育活动的不良模式,带来教育效果的巨大提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

2.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让全体教职工明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教职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2.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篇8

教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是工会关注的现实问题。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实现学校和谐发展,这是学校工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新课题,工会要在凸显人文关怀、强化心理疏导、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进行积极地探索。加强对教职工的心理疏导,让教职工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形成促进教职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创造一个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和谐环境。在此,笔者就学校工会在教师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校工会在教职工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一)心理疏导,缓解教职工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

和谐社会不但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包括人的自我身心和谐,其前提就是心理健康。教职工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会造成不同的文化理念碰撞,加上工作压力大,让他们身心感到疲惫,这种状况使得教职工心理素质承受着考验。教职工心理失衡而得不到及时疏导,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挫伤教学积极性,更会影响学校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工会组织要密切关注教职工的心理健康,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其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

(二)心理疏导,是工会关注教职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

教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是工会关注的现实问题。作为群众组织,工会更应发挥联系教职工情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帮助教职工调适心理。在个人心理方面,要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和生活观念,使其明白,通过努力你也会成功;在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方面,营造一种相互欣赏、的人际关系氛围;在促进教职工与学校共同发展方面,帮助其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为教职工成才提供培训与实践的机会。

二、学校工会在教职工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教职工提升心理素质

工会重视和加强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两个层面实施。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实施素质教育计划时,引入心理健康培训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帮助教职工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提高认知能力、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和应对压力能力。二是对一些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教职工,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聘请心理咨询专家开设专业知识讲座,帮助其调整认知模式,缓解或调整由于认知错误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使其能自动消除紧张心理和焦虑情绪,明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二)开展家访谈心活动,帮助教职工解决后顾之忧

把思想工作从学校延伸至教职工家中,是工会工作的传统做法,也是工会与教职工增进了解、相互沟通的有效渠道。通过家访这种传统的、富有成效的方式,即可让教职工在熟悉的环境中放松心情地倾诉内心感受,缓解心中苦闷、烦躁、抑郁情绪,也可通过家访,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真切地感受教职工的所想、所需和所求。特别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教职工,要抓住他们自尊心强、遇到困难不愿寻求他人帮助的特点,主动热情地找上门去关心他们的内心苦闷,做好排忧解难工作。让交流双方感受到彼此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相互的信任关系就有了基础,教职工也就愿意袒露心扉,倾诉衷肠,在聊天的轻松环境中缓解压力。

(三)开展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帮助教职工释放心理压力

有句话说:人,是爱玩耍的动物。可以想象,负面情绪随着汗水挥洒出去,会给人一种怎样的痛觉。一些心理调适能力比较强的人,就是通过玩乐来释放情绪的。通过一系列寓教于乐、陶冶性情的文体活动,能为教职工发泄情感创造空间,益智强身的文化娱乐活动,能让教职工以平和愉悦的心情面对工作和生活,在困难面前不气馁,从挫折中反省自我,最终达到心理平衡,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效果。

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对教师群体形成巨大压力,使心理疏导愈来愈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普遍要求。一个优秀的工会工作者,一定要学习掌握心理疏导技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让教职工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就能形成促进教职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创造一个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和谐环境。

篇9

[关键词]微信;信息平台;微时代;心理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141

[中图分类号]G441;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异军突起,人类的传播、社交活动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了“微时代”,开放性、互动性、私密性是微网平台的主要特征,“小”“精”“快”体现了现代网络社交的优越性。微信,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实现交流的日常工具,在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正能量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以其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1 高校借助微信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现状分析

1.1.1 我国网民微信使用现状

2016年8月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7.10亿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人。而截至2016年7月底,腾讯的统计数据显示,微信活跃用户达5.49亿户,表明微信公众号已成为手机应用的主流。《报告》显示,城市和农村不同年龄段分布中,年龄段在19~29岁的网民人数占网民总数的比例最高,城市和农村网民职业结构中的学生所占比例也最高,两者结合起来综合分析,高校大学生的用网比例占了大多数。

1.1.2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微信使用偏好分析

湖北省很多高职院校很早就认识到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在一项针对湖北省7所高职院校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学生微信使用率高达到100%,微信成为继QQ、微博之后又一新兴的即时通讯工具,并在现阶段成为学生群体主要的自主学习及公共社交的网络媒介。

在对高职院校学生使用微信的功能偏好的分析中显示,信息分享占99.1%、朋友互动占60.4%、语音通信占78.2%、娱乐休闲占88.5%、微信支付占84.7%。可见微信使用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微时代”学生主流的生活方式。可见,透过微信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心理教育的必然趋势。

1.2 造成大学生微信依赖的心理机制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的需求包括了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对照学生微信功能的使用情况发现,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学生的需求由低到高依次得到满足的状态。

微信具有便利的支付功能,使学生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使用订餐、购物、打车等功能,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衣食住行,满足了学生的生理需求。而在微信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可以自主筛选好友中,朋友圈中的好友也设置了关闭关注的功能,很好地体现了微信的自主性和私密性,满足了用户的安全需要。语音、视频极大地缩小了远距离交流的障碍,而关注、评论、转发等微信功能又很好地体现了“朋友圈的”的互动性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微信平台的注册无门槛限制,用户在微信平台上发表各式的言论、表达看法时不用考虑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或者居住环境,让用户在微信交流中感受到平等与尊重,满足了用户自尊的需要。在微信平台展示自我的正面形象,推送个人信息、表达个人观点,分享生活感悟,这都是用户利用微信促进自我实现的行为,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学生利用微信平台满足自我需求已经成为现实层面之外的主要渠道,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帮助学生满足自身需求、促进自我成长、实现自我价值,是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2 微信平台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

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于2014年着手创建官方微信平台“阳光绿丝带”,微信公众号以“阳光绿丝带,我们在行动!”为口号创立网络“微阵地”。以“关注心灵,助人自助”为工作理念营造校园心理“微文化”。经过两年时间的运行和摸索已基本建成一个集个案预约、微信咨询、信息、活动参与、专业交流、微课教学、电影秀场和心理测试于一体的全面信息平台,初步达成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心理知识,轻轻松松享受心理服务的目标。截至2016年9月30日,腾讯云分析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绿丝带官方微信的关注人数已超过10 000人,累计阅读量超过38 600余人/次,分享转发26 500余次,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2.1 “阳光绿丝带”在心理教学中的实践

2.1.1 建立移动教学站,打造网络“微课堂”

透过一项针对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中了解到:大学生获取心理知识的主要渠道除了心理必修课程,各类校园心理健康讲座之外,最主要的途径就是网络。然而,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导致网络信息量的爆炸给学生带来了选择上的困难,也容易因为一些网民不负责任的言论,受到错误的引导。因此,引导学生网络学习的方向是高职院校打造网络“微课堂”目标。

2.1.2 课程设计“微栏目”教学加入“微作业”

为了与“线下”心理必修课程相配合,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在“阳光绿丝带”微信服务号中设置了“微测试”“微话题”栏目,将授课大纲中设计的课前心理测试环节及课后作业环节放到微信中去实践。在微话题中提交自己的课堂作业,描述课程收获与感悟,这样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积极性。在“微话题”中,既可以发表自己的课程感悟也可以评论他人的文字言论,大大增加了教学的互动性,受到学生的欢迎。

2.2 “阳光绿丝带”在科普宣传中的实践

2.2.1 开拓信息有渠道,抢占宣传“微阵地”

微信以其信息的快捷、方便以及可跨媒体传播特性与传统信息平台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微信信息简短,官微更新信息后用户即可评论、转发,从而带来了传播速度几何数倍的增长,极大地扩大了信息的范围。不仅通过微信、QQ、E-mail、甚至Webb网站都可以进行二次传播。因此,通过官方微信及时有效地传播心理科普知识、心理活动信息占据网络“微阵地”是实施科普宣传的最佳途径。

2.2.2 线上线下活动对接,“七嘴八舌”讨论“微话题”

除了在微信服务号中设置心理微电影、校园情景剧栏目外,将学生自编自导的微电影和情景剧短片搬上微信,延续了影片主人公的示范效应。同时,在心理情景剧大赛的活动现场,学校还开通了微上墙功能。使在场的观众可以登微信、发弹幕,在节目现场实现话题互动,增加了在场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扩大了心理剧的影响效应。

2.3 “阳光绿丝带”在心理服务中的实践

2.3.1 心理服务信息化,指尖上实现“微预约”

中心通过微信平台“一苇咨询”栏目心理咨询师个人信息以及心理咨询值班时间表,通过“团体辅导”栏目近期团体辅导活动项目。实现了通过手机即可预约心理咨询,点击消息就可报名参与团体活动的目标。微信还能预约咨询师,可直接进行网上咨询,真正达到了让学生随时随地,轻松享受心理服务的目的。

2.3.2 学生访谈顾虑多,提前打出“微广告”

心理咨询,作为校园心理服务的主要形式,在陪伴学生走过人生困境、解决学生发展性困惑、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因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对咨询关系的担忧,很多学生无法主动走进咨询室。该校为了宣传心理咨询服务,一改往日“姜太公钓鱼”的方式,主动出击,举办“关注自我关注心灵”新生关爱访谈活动。结合新生心理测试结果,主动邀请部分新生走进心理中心,参与访谈。但主动出击的方式,容易让学生有所顾虑、产生阻抗。通过微信在访谈活动的前一周打出活动“微广告”,向全体学生活动告知书,详细介绍访谈目的、访谈流程、访谈方式,帮助学生消除阻抗、走近咨询,让学生以接纳的心态面对心理访谈工作。为更好进行学生心理状态调查、形成良好的心理自助氛围打下坚实的基础。

利用微信平台,推动各类团体小组的建立与成长,有效地深化了朋辈辅导模式,打破了一对一、面对面的辅导模式,从线下发展到线上。同时,借助学生骨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是朋辈辅导模式的新探索。

3 结 语

经过两年的运行与实践,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依托微信服务号和腾讯微信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地实现了教育理念的传播,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拓展了心理服务途径,推动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179-02

1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目标定位

1.1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就是将人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精神属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体现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人作为一切事物的根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一种哲学观。以人为本就是将人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基地,从教育的作用来看,学校教育具有启迪心智、传授知识、确立人生价值等方面的作用,这正如韩愈所说“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满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满足人的民利、公平公正要求、价值实现、精神文化等社会需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追求对人本身的关照、关怀以及人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落实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以生为本”,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使广大学生能健康地成长。构建和谐校园就是以追求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发展为整体效应,以全体师生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为根本,夯实和谐校园发展的基础。而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以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基础,换句话说,健康心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1.2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导向,营造健康、积极、有序的校园生活

“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高校师生员工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一种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其所富含的隐性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对师生的道德教育、思想情操的陶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都具有独特的功效。丰富多彩而又和谐的校园文化,既能构建健康、积极、有序的校园生活,还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对心理问题起缓冲和矫正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存在着建校历史相对较短客观事实,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着起步较晚、积淀不深、特色不明等方面的不足。但如果我们的高职院校能把握时代主题,根植校园,充分挖掘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以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导向,科学、系统地制定出与本院校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总体构划,校园文化建设也能后来者居上,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改进学生管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3 分类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分类引导,就是要遵循对学生心理认识的规律,以不同对象心理分类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管理。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等都存在差异,他们所能接纳的管理方法肯定会存在着不同,如果我们学生管理工作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势必会影响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一方面在教学管理上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紧紧围绕学生这个核心,“因材施教”,根据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另一方面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参考学生心理普查结果,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标准,进行分类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以期实现管理目标的最佳期效果。

2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操作模式

2.1 变“管教式管理”为“服务式管理”

高职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定型的重要节点,因此,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不能仅局限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学生管理工作还应以发展的视角对学生管理目标和内容进行定位。从客观上讲,我们的管理者必须将学生个体方面的需要纳入其中,即逐步将“服务式的管理模式”代替传统的“管教式的管理模式”。如果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和形式只从社会整体的需要来考虑而忽视甚至无视学生个体的需要,就很容易使学生在这个管教式管理模式下习惯于“要我做”惰性思维。使得学生管理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模式,久而久之很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管理效果实现,使学生管理工作极易陷入既使有管理行为也难以实现管理目标的尴尬境地。所以说,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不仅使得学生接受管理时形成障碍,而且会使其心里受到压抑、扭曲,严重的还会使学生产生某些心理障碍,影响其健康成长。

2.2 变“条块式管理”为“项目式管理”

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是以“条块管理”为基本构架,各科室、部门作用明确、职责到位。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从面上看,似乎无懈可击,但实际工作中却经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各科室、部门各自为政、步调不一。从学生管理层面上看:教务处只管老师上课,保卫处只管学校治安,团委只管学生活动,其余处室参与的更少,学校的行政、后勤对学生违纪行为也是视而不见,认为事不关己。而一些教师上课也不管理课堂,只知授课而不知育人。甚至,许多人还会认为学生管理工作只是学生处(部)、辅导员、班主任的事。其实,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既需要多部门、多处室的共同参与,更需要学校的管理者们秉持着“围绕中心、服务学生”的理念,坚持“以生为本”,把学生管理工作当作一件大的项目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