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国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7 11:3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国学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但是,学术界和教育界往往将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当做两码事。一方面,国学经典教育只是国学热的一个侧面反映,学校和家长只是将经典教育作为学生课余的学业补充或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中小学素质教育往往只是将重点放在减轻学生负担,进行新课程标准改革,提高学生各种才能等,鲜有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论文、论著。如何研究素质教育情境下国学经典的弘扬和传承,如何促进国学经典诵读中的学生素质提高,如何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是摆在各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1.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并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进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人的左右脑的开发和塑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品质和人文精神品质相统一的人,以实现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一致的人的素质”。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其实质就是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要求,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高尚的文化情操、丰富科学的文化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全面增长能力,成长成才成人。
2.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小学素质教育是一种广泛而全面的促进中小学生全面成长的博雅教育即通识教育。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应当让中小学生在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五个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其具体目标要求为:思想道德素质,如热爱祖国、孝敬父母、保护环境、勤俭节约、关心和尊重他人等;科学文化素质,如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身体心理素质,要掌握两项基本体育锻炼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自尊、自信、合作和承受挫折等品质,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有一定的自我教育、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艺术审美素质,学生艺术兴趣爱好广泛,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项艺术特长等。
二、制约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瓶颈分析
1.智力教育的挤压
当前,很多家长都将孩子的智力发展放在首位,为了将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的佼佼者,一味地在繁重的学业中不断加压。于是,中国人几千年的国学经典被丢弃了,人和人之间的“情”淡薄了。家长以及学生都过度重视“分数”的高低,很多“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应运而生且长盛不衰,多数的同学都主动参加或被动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这不仅加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扭曲了中小学生的心灵,而且异化了教育的本质。
从中小学校角度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虽然一再强调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但由于学校间、班级间还存在着成绩的攀比以及升学的压力,应试教育即智力教育一直被许多中小学校当作教育的重点甚至全部。不可否认,智力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教育之一,也是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的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轻体育”的倾向,很多中小学校对“三好学生”的评定简单地以成绩的高低来衡量,甚至成绩好的就被称为“好学生”,成绩差的就被称为“坏学生”。
诚然,科学、理性等智力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命的质量,人类应该积极推行智力教育以发达人的理性思维、完善人的科学知识结构。但是,近代以来的科学、理性主义教育显出了过度扩张之势。纯粹的智力知识教育是谈不上“素质”的提升的,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它“由于忽视、舍弃甚至排斥牺牲个体的独特性、偶然性、丰富性,而使‘人为物役’,成了各种机器的奴隶。”
2.家庭教育的缺位
当我们感叹优生优育给祖国未来创造了无限希望时,也不得不直面青少年国学经典教育内容贫瘠、手段单一、方式简单甚至缺失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小皇帝”“小公主”成为家庭、社会的核心,青少年一代多被溺爱。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去也不会感受、珍视他人的感情。传统的国学经典就在这种溺爱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而对于农村里的中小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更加严重。很多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很少或不能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起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的作用,造成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内心空虚,成绩下降,素质教育无法推进到家庭中去。
3.社会教育的异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有了自己的手机、QQ、网络互动平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将课余时间放在了手机游戏、网络聊天、网络虚拟游戏等上面,变成了“宅男”“宅女”一族。中小学生过早地接触了社会上(主要是网络上)的负面内容,加上学校、家长对中小学生的关心、监管不够,很多中小学生了解“艳照门”“兽兽门”等网络不良信息,对歌星、影星等耳熟能详。但是,他们却对那些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作家、思想家等所知甚少,对中国的传统国学经典认知、了解不够。
三、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1.国学经典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素质教育离不开国学经典教育。因为国学经典教育能够“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就能够求真、从善、爱美,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道德理念,是历代仁人志士千锤百炼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经典,不仅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一个文明必须借助于它的“经典”来承载其核心价值。著名学者杨叔子说:“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概念而非遗传基因的概念。基因只能决定是什么种族,不能决定是什么民族;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就没有这个民族。”从中小学阶段开始推行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传承文化命脉,增强民族自信心;有助于他们感受古人情怀,培植爱国情操;有助于他们继承优良传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他们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国学经典中的人格风范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格品位,提高审美情趣;国学经典中的“和合”思想有利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国学经典中的荣辱观具有立人导行的功能。
2.中小学素质教育是国学经典教育的必然归宿
中国国学经典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代表某一时期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是我们祖先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活化石。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学经典。无论通过口耳传诵抑或是其他方式,国学经典都是需要代代相传的。而中小学阶段是接触国学经典的初始阶段,是引导中小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最重要时期。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摒弃了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和逼迫式学习,为国学经典教育创设了平台,提供了载体。从当前各地各中小学校轰轰烈烈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学素质教育成了国学经典教育的必然归宿。
3.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我国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但在当今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文化信仰失落与危机问题。由此导致的是社会和国家凝聚的危机。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而传承文化命脉,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全民族的进步,应该说是起着关键的作用的。
对于个人来说,从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了解学国学经典,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全面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责任感;可以促进学生对古代哲学、历史及其他文化知识的了解,启迪思维,增长智慧;可以继承和发扬古代先贤那种严谨踏实和勤奋不已的治学精神,提高人文学术创造力;可以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懂得社会伦理道德,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先人后己的处世态度。对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人生修养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
四、以国学经典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中小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中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方面,漯河市得风气之先。
早在2003年,漯河市商业幼儿园率先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对孩子们开展基础的伦理道德教育,让孩子们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2004年,漯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少年儿童中开展“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的通知》,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掀起了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热潮;2006年,漯河市进一步深化经典诵读活动,把经典诵读从校园推向了社会;2010年,漯河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等六部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读、识繁体、解汉字”活动的通知》。这一通知尽管不是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但是,让国学经典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中小学生抓起,用祖国优秀的国学经典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不啻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尝试。对于漯河市的这一举措,《光明日报》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漯河市这一远见卓识的做法,将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收效显著。
1.用优秀的国学经典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公民意识
漯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安顺同志指出:“经典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能够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培养记忆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增强人文修养,陶冶道德情操,从而达到‘以文载道’、‘文德并重’的效果。”可见,用优秀的国学经典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进而增强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公民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加强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
提高人的素质,离不开本国传统的国学经典的教育、滋养、启迪与熏陶。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中小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培养高度的责任感;让中小学生学会“自强不息”,磨砺坚强的个人品格;让中小学生懂得“厚德载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国学经典的诵读与传播、接受,有利于中小学生道德完善、人格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尊重他人、讲求合作的良好品格;有利于中小学生讲信义、重信誉、言行一致的品行的养成,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取信于人。国学经典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执着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高尚品德。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念,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创造意识、自信心的树立,有利于中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的形成。其他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直不阿的正直人格,宽容大度、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和为贵”的处事理念,“将相和”的君子风范,忍辱负重、逆境成才的良好心理素质等等,都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品格形成的精神养料,它可以激励中小学生积极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自觉地树立高远的志向,培养高尚的情操,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21世纪的竞争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世纪新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 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高等教育研究,2001,4(2).
[3] 鲁迅.呐喊・自序.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2
4.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
在我国,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因为他们从上学时起就围绕着教师、教材和考试转。听课、做笔记、背诵、做练习是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学习策略。他们都是按教师设计好的内容和方式去学习,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学习的基本科学知识通过螺旋式的课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反反复复。因此,一般而言,我国学生在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上比较扎实。这样一来,我国的传统教学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思想活跃,敢想敢干,但想象力和创造力差,多数学生很少有问题意识。尽管教师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及问题意识,但大多仍局限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语言交流活动中,教师没有着意培养学生主动的问题意识。当学生要提问时,得先举手,然后站起来问老师,这就制约了许多学生提问。一位学者这样评论我国的科学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咀嚼’知识,像喂他们吃饭一样地灌输给他们,学生惟一要做的就是吞下知识。即使在做实验时,教师和实验室助手常常为学生准备好一切,而学生所要做的只是打开或关闭开关!结果,大多数学生都非常依赖老师。”而美国学生是主动学习的,老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学生提问不需要得到教师的允许,也不需要站起来,他们往往问得很多。在实验教学时,学生通常有机会自己准备设备和材料,并独立进行实验。教师还要求他们撰写实验报告并向全班同学汇报。显然,美国的学生在学习上比我国的学生更加主动,更为独立,更具有创造性。
5.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
我国曾有访美学者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中美两国学校里的重要问题。”然而,焦点是不同的。在我国的科学课堂上,过分强调理论的学习,演示与实验活动却常常被忽视。正如我国一位学者所说:“中国科学教师只要能够用语言把问题解释清楚,他们就不会去动手,而美国学校则更加强调实践。”就对待实验和动手操作的目的而言,中美两国中小学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一位访美学者作了如下的比较:“在中国,动手操作实践是为了证明课本上的理论和结果。学生只需用相同的方法和仪器,做相同的实验,并期望得出相同的结果。然而,在美国,动手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发现课本上以及课本外的理论和结果。因此,学生受到鼓励进行不同的实验,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并得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论。”美国的科学教师注重动手操作,只要能够通过动手操作阐明的理论,教师就不会用语言去解说。美国中小学科学教学的演示和实验活动有3个特点:①所用的设备和材料并不奢侈、昂贵,大多是一些简单而又便宜的;许多仪器是教师自己利用日常家庭用品制作的。②由于动手操作与日常生活情境相联系,既生动活泼又切合实际。③大量使用计算机。
一位访美学者这样描述了他所观摩的一堂高中化学课:“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并不像中国教师那样先讲授,而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带领他们进行实验活动。学生自己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作出分析。做完实验后,学生再阅读教科书,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他们各自得出自己的初步结论,然后与小组的其他同学分享彼此的实验结果。最后,教师花一点时间总结实验并提出理论。这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另一位访美学者对生物实验课作了如下的比较:“中国的生物实验课总是在教师讲课之后进行。首先,教师详细地向学生解释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和设备。然后,学生像照着烹饪书做菜一样做实验。他们不知道实验的所以然。而在美国的生物教学中,实验经常是在教师讲课之前进行的。在实验手册上,投有关于实验的详细解释,而是一系列问题。教师促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然后,学生自己独立地做实验。他们必须积极地思考、阅读、设计、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显然,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比较中美两国中小学的科学实验课,访美学者发现,“中国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是试验性的,而美国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是探索性的。”这值得我们深思。
6.评价方式
篇3
一、观美国学校教育
1.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
参观了孟菲斯的几所学校,我们发现,美国的教室像我们学校的餐厅,学生发言讨论非常主动,而他们的餐厅又像我们的教室,非常的安静。美国学校一物一景,极具人性化,处处感化人。他们的校园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非常丰富,特别漂亮,而且极具个性特色,贴满了各种资料,诸如课表、教学用的贴图、图画、操作规则、重要知识提示、学习方法、充满哲理的标语、名人名言、公式、概念等。教室里还放着学生小组活动的手工制品等。教室是全方位、立体的装饰布置,就连教室门内外及黑板都不放过。每个学生的单人照片、名字、集体照以及教师和其家人的照片都贴在了墙或门的某些位置上,打扮得似家一样温馨。教室座位摆放不拘一格,教师讲课不受任何约束,学生也不受任何纪律约束,课堂松散自由开放,高年级课堂秩序井然,中低年级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2.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
美国中小学一般早上7:30开始上课,每节课40~55分钟不等,课间休息5分钟左右,中午吃饭时间只有30分钟左右,没有午休时间,下午15:00前学生放学离开校园。学生没有大量课外文化课程类的作业,布置的课外作业多是小组活动或社会实践。学生日常学习很少在晚上加班加点,星期六、星期日以及节假日学生从不补课,因而,学生很少戴眼镜,从他们脸上看到的始终是快乐、自信和阳光。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课程分a、b类,五花八门,如,运动、打球、艺术、建筑设计、雕刻、绘画、管乐、动画设计、摄影、书本等,每天每周都在变化。三种课程表,各种类型的每节课时间也不一样。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学生身心健康发育、生活技能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都非常重要。学校特别重视多样化的学生运动需求,每个学校都成立了篮球、足球、棒球、橄榄球等各类运动队。另外,很多学校在高中四年级都有预备役学生,学生在校穿军队服装,训练各种军事素养。康坦尼高中校长介绍说,他们学校每年的毕业生中,至少半数以上学生参加了预备役,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军事素质都非常棒。
在美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里,许多教师在一学期内可同时讲授几门不同学科的课程,学生从上小学开始直到大学二年级结束才分专业。小学到高中的物理、化学、地质、生物等统称为科学课,基础教育阶段淡化学科界限。在美国的大学里,有专门的课程讲述各学科之中的科学,这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全面了解与掌握。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二三十年代起,美国就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美国中小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方式非常普遍。它是一种在团队意识引导下的集体学习方式,个体中既有相互依存性又有个体责任感。教师通过分工让每个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并把荣誉与同组所有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相互依存感。同时,教师也要关注个体的业绩,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活动过程给予反馈,让学生先独立进行,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活动,这样有效地促使学生个体责任感的形成。他们在注重学生课内合作学习的同时,也强调学生课外合作学习。在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也提倡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合作学习方式。他们特别强调小组和团队集体的力量,发挥团队的作用。注意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提倡在合作中提高自己。如,说话课、阅读课、写作课和交流课,课堂上经常可见学生小组讨论和发言。为便于学生讨论交流,课堂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类似开圆桌会议的形式,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随时回答问题和指导学生学习。学生的实验结果或手工作品一般都需要通过口头表达展示给大家。他们语言表达流畅、滔滔不绝、动作自然大方。在学习中,学生动脑、动口与动手紧密结合,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4.有针对性的培优辅差
同我们一样,美国人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不容置疑。美国中小学实行的是学区就近入学制,学区所在的社区居民素质在很大层面上决定了学校的生源和质量。他们的培优辅差很有针对性,特别是精英教育,他们在孩子读小学时经常搞类似智力测验的测试,发现这个孩子智商很高,州政府首先和家长签署一个非常细致的协议,然后每周定时到一个地方接受专项培训,诸如猫科类知识的培训和实践等活动,着重于特长和创造力的培养、与学科相关联的实践知识,这些有别于国内的文化课知识提高培训。辅差则由学校专门的队伍负责。不论是培优还是辅差都是不收费的。学校一般都有心理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要求是硕士或博士学位),心理学工作者主要是定期对“问题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估,心理咨询师主要是联合教师家长来怎样利用测试结果帮助孩子,即测试价值的应用,心理咨询者在学校的角色有很多,如,参与学校方案、学生学习计划等,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个人学习计划,详细列出学生需要哪些帮助,这是最具美国特色的教育。
5.细致全面的学生管理
学校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细致全面。如,对高中生的着装要求是:不能穿运动裤睡裤,建议系腰带,衣服不能有洞,不能太短等,对学生穿着衣帽鞋要求是很严格的。屋内不能戴帽子,衬衣要有里子,不能是透明的。学校的各种安全教育和演习是常态化的。学校的考勤制度非常严格,上课10分钟内考勤完毕,由学生把考勤送到学校去,迟到会被警告、罚站、聊天、送交单交校长(校内禁闭和校外禁闭)。
在美国教小学生的陈乃琳老师(之前在国内教大学)告诉我们,他们学校学生行为习惯非常好,学生早晨进校向老师问好,下午离校和老师礼貌道别。每天早晨老师把所有要求写在白板上,早读是语言练习,有时间可以在教室读书角学习。角落里安排了每个学生的工作,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经常在上课时,会突然有消防演习或地震演习,每个班都有疏散图。角落里每一天都有安排,先是教师的详细计划,接着是阅读课、整体课、分组课、独立看小说,再接着是写作、练习,再是阅读,再是课外玩。对于行为表现好的有不同的奖励,如,和老师一起吃饭、照相等;学生如果违纪,会有不同的惩罚,最厉害的是请家长,表现差的中午休息就会少几分钟。美国有20多个州准许体罚学生,他们认为惩罚也是必要的教育手段。
二、做中国教育加减法
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中国,人们的回答大多是让孩子考上好大学。从这一点看,家长的眼光往往集中在孩子的“高考”上。由于高考与招生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这就客观上支持了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得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新课改实行过程中产生了冲突,这正是新课改推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所在,也是学校、教师、家长及社会面对新课改产生的主要困惑。
篇4
一、 以身体素质能力为核心:德国学校体育的多维化教学目标
德国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能力为核心,涵盖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可以概括为培养运动行为能力、掌握技术技能、维持健康、提高安全感、重视团队合作等。其中培养学生身体素质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设置一些有意识的运动和无意识运动,让学生在运动期间保持空间定位,以此提高其定位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设置一些情境以达到刺激学生的目的,观察学生在此情境下的反应是否快速、及时;第三,培养学生的平衡能力,让学生在平衡中保持身体姿势不变,或在变换的环境中锻炼学生恢复平衡的能力;第四,培养学生的韵律辨别能力,借助音乐或乐器,要求学生在指定的节奏中完整地完成一个活动过程;第五,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考察学生是否能保险地、经济地、清楚地完成一个动作,在此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如何合理地使用和分配力量。德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很少就单个能力训练学生,往往是通过一个体育游戏达到多重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师不能单纯追求单个能力的孤立训练,而且多数情况下这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在一个体育游戏中也可能培养学生的多个能力,例如在科赛尔编著的《玩的艺术――德国中小学体育课练习及游戏》一书中,关于“窄小游戏场地上运球”的介绍,首先要求学生听命令运球,这是在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其次通过练习运球的技能改善学生的分辨能力;再次通过在节奏中运球培养学生的韵律能力;最后让学生在一条线上运动,以此培养其平衡能力。[1[此外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在越来越小的空间运球,藉此锻炼学生的定向能力。
德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注重多维化发展,不仅仅培养学生的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这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2]根据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规定,学习目标分为五个方面: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可见,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也在朝着多维化发展,更加关注学生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形成,教导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和分享,更加注重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凸显体育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二、 观照生活:德国学校体育的价值观
德国学校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思维方式、价值倾向、个体需要、个体愿望等的影响。德国的体育教师认为取得最佳成绩不能成为进行体育活动的终极追求,应倾向于满足个人的愿望和社会化、生活化要求。[3]德国社会处处离不开体育,娱乐需要体育, 健身也离不开体育, 甚至居民消费也少不了体育, 体育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被纳入人们日常生活, 使得其逐渐脱离了单一的肢体运动,成为人们塑造和完善个性、彰显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要方式。[4]学校体育也受此影响,其价值观中出现了“观照生活”的倾向。
德国学校体育为何要“观照生活”?其一是因为体育源于生活。关于体育的起源有“劳动说”、“战争说”、“祭祀说”及“多元论”等等。无论何种起源都折射出人们的生活在体育产生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反映出体育是从生活世界中脱离出来的。因此,观照生活世界也是向人们原来的家园“寻根”的过程。其二是因为体育本身就是学生感知经验的过程。体育活动只有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受,才能体味其中的快乐。德国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做某个动作或突破,使学生能在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合作中体验体育运动内在的乐趣,体验体育活动的参与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德国的体育教师普遍认为只有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会到快乐、激情、欢愉、兴奋等情绪,才能真正领悟体育“观照生活”的真谛。
德国学校体育对生活的观照使得学校体育为实现体育社会化和体育生活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使得学校体育成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和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种教育手段。
德国学校体育对生活的观照给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随着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研究不断深入,体育课程的内涵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学校体育也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实践体验,更加注重体育教育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
三、 玩的艺术:德国学校体育中的游戏理念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娱乐活动,游戏产生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人们创作出游戏这项活动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娱乐, 而是为了教育未成年子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游戏才逐渐具有了娱乐的功能。当然,游戏也是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
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可以使自身变得生动、活泼,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因为游戏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使其体味体育的快乐。此外游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反应能力、协作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大多数游戏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成员的通力合作。
德国的游戏将以上能力运用得淋漓尽致而又能实现观照生活的体育价值观。德国的学校体育课没有固定的模式,游戏在其中占到较大的比重,一般的体育教学都以强度较小而活跃的游戏开始,以强度较大、轻松愉快的游戏结束。从组织教学的角度看,看似松散的游戏教学实际包含着较为具体的目标,其实效性很强。德国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游戏教学目标都比较具体,往往是由小到大、由实用功能最终达到理想价值。
德国学校体育中往往针对不同的具体目标设置丰富多彩的游戏。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分辨能力的目标,则设置带球技巧游戏、投掷游戏、跳跃物体游戏。他们的游戏设置很注重实用价值,而且依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逐步增加游戏的难度。在具体的游戏操作中,不仅游戏内容形式多样,而且游戏器材也各式各样。在“不同形式的翻滚”游戏中需要用到各种游戏器材:跳箱、跳板、凳子、垫子、实心球、双杠等器材。体育教师会根据游戏内容的难易程度对不同的游戏器材进行合理搭配以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例如在“带有绊脚物的翻滚”游戏中,要求学生做短助跑之后,在被实心球绊住的同时, 在垫子上做前滚翻。这个游戏的操作非常简单, 有一个实心球和一块垫子(或一块软地面)就足够了。这个游戏体现了德国体育观照生活的价值,因为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被绊倒,而被绊倒后如何保护自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中指出,1~6年级的教学可根据学生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情绪变化较大而身心发育快的特点,采用主题教学、情境教学、复式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目前体育游戏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已被普遍运用,然而我国的体育游戏目标都很抽象,譬如有的游戏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队精神,往往是先抽象后具体,这点和德国学校的体育游戏有所区别。
参考文献
[1] [德]安德利亚斯・科赛尔等.玩的艺术――德国中小学体育课练习及游戏[M].丁鹏,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 姚大义.现代德国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6).
[3] 高振发.美国、德国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篇5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教师;惩罚教育;法律约束
说起美国中小学的惩罚教育,历史也比较久远。由于近些年来中国移民美国的人数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知道了在美国,家长打孩子是不合法的,孩子可以给警察打电话,警察可视情况决定是否带走家长。但是在美国的不少州,学校体罚学生确是合法的,老师“适当”的打学生,也是允许的。美国有些私立学校曾经以惩罚学生特别严厉而出名。其体罚的严酷程度并不亚于中国古代的私塾。美国的公立学校要比私立学校的教学氛围更加宽松些。然而在美国,公立学校的惩罚教育也是五花八门的。
惩罚是教育手段之一,它往往和奖励齐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用得不好,会给学生幼小的心灵严重的伤害,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科学适当地使用惩罚。
一、 学校惩罚教育的方式
(一)一般性纪律惩罚
美国中小学针对学生如下违纪行为,进行一般性纪律惩罚:(1)扰乱课堂秩序;(2)在校作弊;(3)迟到;(4)不做家庭作业;(5)拒绝服从教职工的指导;(6)乱扔杂物,使用水枪;(7)没到法定年龄(16周岁)或没有驾驶执照驾车到学校;(8)未得学校允许擅自不到校上课。一般性纪律惩罚的方式只要有如下几种:
1.罚站
说起体罚形式来,最有意思的莫过于“罚站”了。“罚站”可能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惩罚手段。比起中国的学校来,美国学校里的罚站恐怕要来的更容易些,量也更多些。对许多美国中小学生来说,上课时间罚站,并没有太大关系。学生们最怕的是课外活动时间被老师罚站,因为这样不仅自己不能玩游戏,还要站着看别人玩,而且站的姿势是有规定的。
“美式罚站”首先是对学生的形体有严格要求,他们成为“stand on the wall”,直译为中文是“站在墙上”,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在罚站时双脚紧靠墙。这样的姿势类似于中国学生在军训时的军姿,短时间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时间一长还是很累的,这样的要求意在磨练学生们的意志品质,“劳其筋骨”才能使惩罚达真正地达到其惩戒的效果。
2.罚不准吃午后点心
罚劳动在中国的中小学比较常见,而在美国的公立中小学校没有罚劳动的方式,但是有一种惩罚,中国的教师很难想象。美国的中小学都没有午休时间,早晨七、八点就乘坐校车统一到学校,学生们可以自带午餐,也可以在学校食堂买午餐。由于学校怕孩子们午餐是不正经吃东西,一般在下午两点左右又给孩子们吃一点点心,如果有违纪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学生不吃午点的惩罚。让中国教师难以想象的是,美国教师将犯错学生的午后点心没收之后给狗吃。这种惩罚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近乎残酷!
3.给家长打电话
在美国中小学中,当学生在学校有违反纪律行为的时候,一般学校都要给学生家长打电话通知。这对学生来说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情。因此在美国中小学学生当中有句俗语 “千不怕,万不怕,就怕学校给家长打电话”。有些中小学规定,凡是学生在学校一天内连续三次挨批评,老师必须给孩子的家长打一次电话。学校这样做是用来提醒那些任意放纵孩子的美国父母亲的。
4.勒令离开教室
在美国,教师对学生处罚的最高权限就是勒令学生离开教室30分钟。但是教师无权给犯错学生停课,离开教室30分钟以上的惩罚,需要学校董事会或者校长助理下令才能惩罚。
5.罚星期六到学校读书
星期六到学校读书,就是星期六上午9点到12点来学校学习或者上课。因为美国公立学校实行双休日制度,学校一般不能在双休日要求学生来学校上课。因此,星期六来校读书对美国中小学生来说是一种仅次于不能来校上课的惩罚。
(二)体罚
在美国,体罚用来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到美国革命前,美国的普通法仍然作出明文规定,“教师可以对学生施以合理但不过分的力量”进行体罚。直到今天,允许学校体罚学生的类似法律规定仍然存在于美国许多州的学校法中。除了马萨诸塞州和新泽西州等少数州的法律明令禁止学校体罚学生,在美国其他许多州的中小学校,教师体罚学生是合法的,老师“适当”地打学生也是法律和校规允许的。美国有的私立学校曾以惩罚学生严厉而出名,其体罚的严酷程度不亚于中国的私塾。
(三)在一定期限内不让学生上课
在美国,学生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而受到学校勒令在一定时间内不让上学的惩罚是件习以为常的事情。当然这种被学校暂时禁止上学的惩罚是有时间限制的,这个时间最多不超过10天,而且这种惩罚方式主要是针对一些比较严重的违纪行为,但这种行为的发生次数不能多,如果多次有此种行为,就有可能被开除。适应这种惩罚方式的违纪行为共有14种,主要包括损坏学校财物,偷盗、赌博,携带和物品等。在俄亥俄州的州立法中,对中小学生携带或者享用烟草制品明确规定了惩罚方式和力度:学校对享用和拥有烟草者初犯,罚两个星期六来上学;再犯,罚三天不能来上学;第三次违犯,罚五天不能来上学;第四次违犯,十天不能来上学,并被建议开除。可以看出,美国虽然是一个自由的国度,但是对中小学生的违纪行为规定了细致的处罚方式,将邪恶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中。
(四)开除
在美国,如果学生实施了犯罪行为,多次或者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那么该学生可能会受到学校的开除。美国中小学的开除跟中国不一样,美国的开除包括开除四分之一个学期,开除一个学期,开除一年或者永远开除,而在中国,开除通常意义上就是永远开除。
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初中英语:衔接
影响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有教材、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影响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本文将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两方面就小学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过渡做出讨论。
一、教师的教学是影响课堂教学的最重要因素
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等关键都在于教师。教师首先要深入学习小学和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研究小学和初中英语教材,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来衔接好小学和初中英语教学。其次,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初一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学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如何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初一教师还应收集小学阶段英语教学反馈信息,尽可能在接手这届学生之前深入到小学随堂听课,加强与小学教师的交流,充分了解应届学生的英语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初中的教学要求,精心备课,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1.根据学生起点的不同分组教学
教学起点要根据应届学生小学阶段英语水平来制定,应是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的。不能定得太低,否则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能盲目拔高。应该根据学生小学英语的水平分班分级教学,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起点和教学容量。
2.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
小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基本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主体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每一堂课都有一个操练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操练活动。课堂气氛活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入初中后,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更注重应试。课堂上教师讲的多,学生主动发言的少;书面作业多,口头练习少;课堂气氛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很充实,实际上学生能真正掌握的知识并不多。因此,初一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模式上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保持小学英语教学的风格,以学生活动为主,活化教材,生化课堂,逐步加大应试教学的力度,完成小学英语到初中英语教学的平稳过渡。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要搞好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到:(1)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做学生的朋友。由于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表现为更强烈的自尊。因此,如果老师用鄙夷的眼神或语言批评出错的学生,学生会产生挫折感而备感压抑,继而降低学习热情。(2)注意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年龄增长了,个性也加强了,不同的个性,其学习方法和特点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全盘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外向性格的学生可以多安排一些表演性质的学习活动,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尽量避免他们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回答问题,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也应采取不同的批评和表扬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愉快高效地学习。
二、学生的学是影响课堂教学的又一重要因素
虽然小学和中学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教学的要求和层次有所差别,小学英语重在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戏等活动奠定语音和书写基础,获得一些学习英语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语言打下初步的基础。中学则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由此可见,中小学英语应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小学生升入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需要教师作指导进行调整,教师应在做好传统的学法指导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研究。对初一新生的学法指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①预习。预习是提高听课效率,达到良好学习效果的第一步。预习一般是在接受新知识的头一天进行,包括预读新课课文,回答有关问题,熟悉生单词,找出难点并做上记号,听录音、模仿跟读等。教师应布置预习任务,帮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②听课。课本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因此,学生听课的效率成了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课时做到:紧跟各个教学环节,如复习、引入呈现、练习和巩固等;集中注意力听懂老师的讲解;并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回答问题、对话、角色扮演和复述等。③作业。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督促学生独立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养成根据自己学习中的弱项自觉补充课外作业的习惯。④复习与总结。学过的知识要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要督促学生养成每天复习当日所学,每周、每月进行单元复习的习惯。在复习的过程中学会总结、整理笔记,归纳重点和难点,通过归纳分析和对比将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我国的中小学生往往将外语视为工具来学,并产生“把外语视作工具来掌握”的工具性动机。这种动机远没有本族语学习的动机强烈。促使中小学生产生外语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主要有:外语学习的态度、兴趣和情绪。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端正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要让学生知道:虽然英语不像母语那样有生存环境逼迫他去学好,但未来社会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对人才的要求日趋国际化。掌握一门甚至几门外语的专业人才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促使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态度。②保持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由于小学英语教学没有统考的压力。因此,教学形式活泼,学生兴趣较浓。到了初中,教学内容增多,考试压力加大,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新生正处在身心都在成长的阶段,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得以长期保持。③调动和调整学生积极的学习情趣。良好的心理体验能促使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愉悦的情趣,反之,则产生厌学情绪。而这种情绪体验又会以程度不同的焦虑反映到了学习行为上。
3.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一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仅能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注意策略、编码策略、信息提取策略要使学生真正获得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还需深入调查和了解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情况,并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之中。
总之,学生进入初中后,有些教师认为应该让学生早些接触中考题,才会提高升学率。因此,一切教学活动围绕中考方向转,中考不考口试,教师在教学中就忽视口语练习,一味加强应试训练,以致学生渐渐失去了小学时培养的对英语会话和表演的兴趣,虽然擅长做选择题了,但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却很差。由于为数不少的中学英语教师不了解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方法手段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大约要花去整个学期的时间来了解和适应学生,因而贻误了最佳教学时期。教师要在初一学生刚刚步入初中阶段开始,就要注意学生英语学习从方法、认识、内容等等方面的衔接过渡,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尽快实现学生适应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书目:
[1]陈辉.非英语专业的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策略--一份分析词汇学习策略的调查报告[J].外语教学,2001(6):46-50.
篇7
关键词:个人能力;兴趣培养;课堂效能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34-02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中小学进行了多年,最近又对中小学生进行减负,然而我国中小学教育由于传统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学生必须听从老师的教学,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从而大大限制了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发展。这与英美中小学教育正好相反,从而拉大了我国学生与英美学生在创造力上的距离。因此,我们的学校应重视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发展。本文比较中英两国中小学教育对学生个人创造能力培养的一些不同,探讨教育改革中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个人创造能力培养的比较
国外的教育特点是学校较注重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给予指导,而不是给予强行的指派。通过兴趣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是培养个人创造能力的着重点之一。邹斌指出,英国各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及个人的独立思维,并对学生个人独立思维表示尊重。英国老师的教学理念是鼓励加表扬,很少因学生回答问题不对或成绩不好而严厉批评学生。英国的老师无论是从小学到大学,从不吝啬表扬,经常使用Brilliant,Wonderful等词语表扬学生的各类作业及作品,通过表扬培养学生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目标。Cox认为,给与学生奖励和表扬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多地投入到学习中。相反,过多的批评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生不愿学习。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激励教育。Ames也指出,较高的学习动机能引发较高的学习兴趣,学生会尽力做得更好并能加强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英国各级学校教育在各个科目都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给予重视。日前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举行的“This Learning Life”国际会议上,更是邀请了布里斯托一所中学的学生乐队在会议上演唱他们分别创作的近10首歌曲。演唱中对他们进行采访,讨论他们学习和创作音乐的历程。而这样的乐队在他们学校还有很多,他们是冠军乐队。他们所在的学校并不是音乐学校,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练习演奏乐器,并走到一起组成乐队,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没有人逼他们做。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国内的老师很少顾及学生的兴趣。无论是否感兴趣,只要学生把书背过了就能写出答案,拿高分。另外国内的老师也时常表现得过于严厉,使不少学生没有一定的把握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即使一些在国内毕业的大学生来到英国也是认真听讲的好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提问,很少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在做研究采访时就深有体会,其他国家的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能回答出很多内容,而中国学生大多数是问一句答一句,很少能谈得很多。这固然有语言的问题,但笔者所采访的其他国家的学生也不是英语很好,但他们大都比中国学生能说。不仅学校,国内的家庭教育很多也是强制性的,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在英国的很多家庭则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很少有强制性的教育。而我们有很多各类乐器弹奏达到10级的中小学学生虽然能熟练弹奏各类乐曲,但能创作出像前面提到的13~14岁的英国中学生所创作出的音乐和歌曲就没有多少了。因为我们培养的是熟练的重复,而缺乏创作力的培养。此外,更缺乏根据兴趣进行个人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如果不是学生的个人兴趣,即使达到10级也创作不出令人赞叹的音乐。英国学校里注重培养每个人的能力。另外,英国学校也很注重颁发奖状时考虑每个孩子的优点。这种方式重视了每个孩子的兴趣和个人创造能力的发展,能发挥每个孩子的优点,鼓励每个孩子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而且不会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而我国学校里大都是每学期最重视评三好学生,倾向于学习好的学生。这样的结果就不能发挥和鼓励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虽然近些年也有一些改进,但很多学生仍得不到激励。英国学校对学生的成绩也不排名次,家长只知道自己孩子的成绩,以及有哪些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每学期的家长会也是一对一的座谈,而不是像国内全班性的家长会。因此,学生个人得到重视和尊重。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阶段,不是像类似高考这样的考试能检测出来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依靠短时间的考试检测,而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工程,是各阶段老师和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课堂效能的比较
刘惊铎教授在座谈会上指出,教育效能不应在校外产出,而应在课堂内解决。提高课堂效能也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关键。对此,笔者也非常认同刘教授的观点。英国学校在课堂上经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作品,如纸制品、泥塑、木工、贺卡,甚至自己做饮料和烤点心,有时学生也会用计算机绘制作品。而且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不能一样,否则就不是自己的作品。可见学校对每个学生能力的重视程度,以及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特点的观念。而这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这种方式能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个人创造力。而国内的课堂上则以讲知识为主,作业要到课下做。
三、课外的比较
在国内很多中小学生都参加各类课外辅导班。这恐怕都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其中,获得数理化全国特等奖或一等奖的学生,就可以保送名牌大学。致使全国众多孩子从小学就上奥数班。其实,即使获得国际数理化竞赛金奖也不能说明教学的成功。西方等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年轻时不见得获得国际数理化竞赛金奖,而我们那些获奖的人长大不一定能拿诺贝尔奖。笔者并不反对作为业余爱好和兴趣上奥数或音乐辅导班。但给学生和家长过多的压力去学习,只是为了高考保送或加分,或为了上一个好中学,甚至好小学,笔者坚决反对。这样会毁了很多学生。倒不如利用上学习辅导班的时间让孩子多玩一些,多参与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英国学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各种作业,因此,课外的做业也并不多,家长也就有时间带孩子参加一些活动,或在假期里出去旅游。而学生有时会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旅游时运用上。例如,英国一位12岁左右的女学生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地理知识,在2004年圣诞节期间亚洲海啸事件中拯救了数百人的生命。当时她正在泰国某海滩上与母亲玩耍,当她发现海水起了很大的泡沫时,想起老师说的就要发生海啸了,于是和她母亲大声对海滩上的人呼喊,要发生海啸了,快往高处跑。正是由于她的提醒,很多人及时跑离海滩,不到几分钟,海啸果然来临。在泰国举行的海难一周年纪念活动中,这位小姑娘被邀请到泰国万人纪念会上念一首悼念遇难人的诗。此外,到了小学5年级,英国很多学校开始安排每年一至两次到农场或一些营地、海边住上一周,参加和体验农场的劳动和生活或参加一些活动。学生可了解和体验校外的生活,并锻炼自理能力。这在中国的中小学是不可想象的,最多是组织一天秋游。
四、英国小学的分组教学
英国小学中很多在课堂上按照不同水平进行分组教学,主要体现在英语和数学科目中。很多老师在分组中就考虑了学生和家长的自尊心等问题,不是简单地像国内一些学校按不同水平分为1组至3组,或是A组至C组,而是起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名字。英国学校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也很注重。经常让小组间的学生合作对一个专题(Project)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一起做报告。有时还可以在教室的计算机上上网查询资料,然后在计算机上用PowerPoint做出自己的提纲,并利用PowerPoint对全班陈述自己小组的发现和观点,就像在大学一样。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老师对小组间的合作也经常给与鼓励。会不时发小组奖,如每个小组在那方面做得好,无论是一起研究的成果,还是一起制作的作品,每个小组的成员都会得到小组奖状。
总之,只有从小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想象力,充分发挥课堂效能,利用课堂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才能使学生具有创造性。而只有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了,才会有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仅靠熟练的重复是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只有熟练的创造,才会有希望。正如刘惊铎教授所说,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正向培养学生个人能力上发展,正在向提高课堂效能上发展。当然,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革,要从考试制度上改革,否则,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不会取得较大的效应。另外,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对于教师也是一项挑战,因此,对于教师也应给与培训和大力支持。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观念也应获得学校领导及地方教育领导的支持,以及社会的认同。希望本文能为中小学的老师及各级领导提供一些参考,共同为培养中国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改变我国学生被评为想象力倒数第一的尴尬局面。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重在中小学,而不是大学。与其在大学不断提倡教学改革,提高创造性,不如在中小学大力提倡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改革现阶段的教育和考试体系,让学生具有创造力,我们才会有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及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邹斌.英国小学教育点滴[J].山东教育,2005,(10):10-12.
[2]Cox.M.J.Motivating Pupils through the Use of ICT. In Leask. M and Pachler.N(eds)Learning to teach Using ICT in the Secondary School.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19-35.
篇8
关键词:乒乓球 教学方法 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G8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079(2008)10-0137-01
1、引言
随着中小学生课上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锻炼时间的不断增加,对如何改革现有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从小形成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身体素质,体育界进行了许多探索。而乒乓球作为一种可以有机的把教学和训练结合,让学生把课内外联系在一起,培养兴趣爱好,提高技术水平的运动项目出现在我们面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方式、方法并不适用于教学,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改良教学环节,改善教学环境是小学乒乓球教学中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笔者做出针对性研究的目的之一。
2、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2.1研究的对象
小学乒乓球教学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近几年在体育类核心期刊上的论文研究结果进行与体育教学和组织方法等关键词的检索、查找和阅读,为本研究提供有力的资料来源。
2.2.2调查、观察法:
对目前小学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观看有关体育课教学的内容、组织方法和教学手段,为本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3、结果分析
3.1教学方法的创新
由于乒乓球运动的日渐普及,乒乓球技术不断的变化,随之而来就是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前落后的方法需要改善,有的方法甚至不能运用于教学和训练。教学方法要以几个重点着手。
3.1.1启发诱导对于小学生有时练习内容也要与一定难度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领悟分析推理,去探讨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的关键所在及规律,从而获得身心上的愉悦,这比简单说教和一次性示范动作效果要好很多,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
3.1.2贯彻区别对待原则 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主旨展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以期获得成功的体验。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状况进行分层教学,再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实践证明,该原则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在展示学生的个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激励了各个层次,不同水平学生锻炼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展示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在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同时,能充分体现出教学中教师主导的作用,使教学中“教”与“学”互动,使“教”与“学”互补。
3.1.3 针对性教学针对性教学主要是针对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实际问题,如乒乓球的击球动作,它除了需要充分发挥上臂、前臂和手腕的作用、反应速度、步法移动外,还要击球时的爆发力;学生在攻球时,如急拉弧圈球、跨步击球等动作应借助腰部的带动来增大击球的力量,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因此,必须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相关素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内容,但在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保护,因为学生年龄尚小,有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造成肌体损伤,因此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适当的保护。
3.1.4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新颖性针对小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来说,只有新颖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注意,既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又使学生获得精神上愉悦和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加深他们对国球的热爱,自主地培养自己的体育意识,为终生锻炼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2教学形式的探索
乒乓球运动属于隔网对抗性项目,几乎没有身体接触,学生参加的兴趣浓厚,课外的教学模式多选取现在的成功模式―俱乐部形式,以基础好的同学带基础差的同学,教师进行课外指导。这种形式重视了学生主体的选择性,符合教学大纲中广博的知识、各类繁多的活动内容和运动形式。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更灵活的选择机会。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在“独立或自主”行为中展示出来。该教学形式也改变了体育课堂教学空间形态,有利于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满足了学生对体育的多方面、多层次交往需要,有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增强,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及主体作用的发挥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这种形式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友、竞争及协同机会,因此感觉良好。
实践证明,新的教学形式能够促进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的教学目标实现途径。不仅对教师在业务能力上的促进,而且提高了学生技术水平,愉悦学生身心,为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终生锻炼的意识提供了捷径。
4、结论
4.1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提高,专研自己的业务,提高自身水平。只有不断的专研,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于实践教学。
4.2对新的,成功的教学形式的探索和运用中,结合当地的气候、学生特点,找到适合自身的教学形式,来完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4.3对待小学生要耐心、细致,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李有香,乒乓球俱乐部教学形式新颖,学校体育
[2] 麦雪萍,徐泽 乒乓球教学技巧,中国学校体育,2002,2
篇9
精英阶级普遍重视精英教育,
越好的学区房价越高
美国上流阶级的家庭教育哲学,可以归纳为“富贵不足保,唯名校精英教育之泽可及于无穷”。美国精英阶级有一个重要共识,即留给子女的最好遗产不是金钱,而是精英教育。换言之,世袭政治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原因,是精英教育的世袭。美国上流阶级送子女去贵族私立学校的人比比皆是,例如奥巴R的女儿们就读于西德维尔友谊学校(Sidwell Friends School),年学费在35588美元左右。而这样的学校不是有钱就能上,很多时候不是孩子选学校,而是学校选学生。一般来说候补名单(Waiting list)都很长,需要排很长的队。除去这些需要政治背景的精英学校,中产阶级的私立学校也需要排队。就连很好的学前班(Pre-k)有时也需要排队,有的孩子还在妈妈肚子中,就已经开始为上优质学前班而排队了。除了这样的顶级贵族学校,美国也有很多中产也能接受的私立学校,我今天主要谈的是美国相当一部分不错的公立学校。
好的公立学校需要父母在学区有个住址才能有机会注册上学。而越是好的公立学校,价格越高。Niche数据统计显示圣马利诺(San Marino)学区是全加州排名第一的学区,他们的中位房价在100万美元左右。而如果想要买到四房以上供一个家庭居住的房子起码是200万美元以上。这样的数据排名是根据50%的学术成绩、10%的健康安全、10%的学生人口分布、10%学生满意度、10%的教师质量、5%的设备资源、2.5%的课外活动、2.5%的运动综合考虑的。
美国精英教育并非孩子游戏享乐的天堂,
会按照教学大纲设计课程,注重能力达标
我发现有很多中国家长发现孩子到了美国,每天手工、玩乐、各种游戏和活动很多,以为美国教育真的就是孩子游戏享乐的天堂,并没有像中国教育那样抓得紧、学得紧,事实是这样的吗?我认为不是。好的学区、优秀的老师会按照教学大纲来设计课程从而实现能力达标。
美国小学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从理论上来说,不同学区可以各自为政。以前是按照每个州设置自己的教学大纲,因此很可能出现加州三年级就学到的东西,而密歇根州四年级还没有学到。布什在总统任上推动国会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CLB)法案以及 “通用核心”(Common Core)教学大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颁布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一改过去不干涉教育的传统,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对教育的影响,其中有一项就是通过考试来干预。比如说,设定全国性的统一考试(NEAP),要求各州都要有自己的统一考试,而且在州统一考试中,每所学校的考试成绩必须符合“充足的年度进步指标”的要求,如果连续三年达不到,学校将会面临被解散重组的危险,甚至整个学区的地方管辖自也可能会因为考试成绩达不到要求而被接管。“通用核心”是一个全国性的教学大纲,加州已经接受了这个大纲,所以现在加州的教学大纲实际上是与全国同步的。但即便是同一个州、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学区,也可以根据这个教学大纲设定自己学区的大纲。例如我所工作的学校科学教学大纲就是自己学区按照“通用核心”进行更详细的解释后制定的,与附近学区还是有差别。
按照教学大纲来设计课程,有助于老师根据学生的进度设定最佳方案,从而达标。而这个达标跟中国的考试达标不一样,更多的是注重能力达标。举个例子:小学五年级英文语言标准(CCSS.ELA-LITERACY.SL.5.4): 学生需要做一个报告来表达一个观点。学生需要用事实和描述性的具体例子来支撑观点和主题,用合适的语速来完成演讲。老师为了达到这样的标准,可能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例如有次我班上的学生就自己设计一个奥林匹克的游戏,他们需要用数学设计自己的计分模式(必须用到小数),做出模型,最后来演讲。这是一个数学作业,但是同时我也会给他们的演讲能力计分。再例如,我们学到计量单位,例如盎司、夸特等的时候,学生需要自己回去做一道菜,把菜谱写下来,详细记录每一份的分量,最后在班上做一个演讲。演讲后还要把自己做的菜发给同学吃,互相打分。之后为了增加难度,还给学生设定20美元,让他们投票选出哪一道菜最经济实惠,最后做出来带到教师会议上吃。在家长看上去好像就是玩玩乐乐,做饭带到学校吃。可是在老师看来,我还需要按照教学标准评估他的演讲是否有事实和具体例子来支撑观点?语速是不是恰当?是否用到多媒体?(教学标准CCSS.ELA-LITERACY.SL.5.5)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一个好的学校里的好老师,是真正会用心去把这些教学标准穿插在教学中。到了期末,这些教学标准会做成评估准则(Assessment),一个个去测试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更能体现能力的是科学教学标准(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举个例子,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需要实现这种能力:“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设计和比较几个不同的解决方案,并且判定这些解决方案到底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哪些部分,是否是最佳方案。”而这个科学的教学大纲下面,可能会用到三个语言大纲标准,例如如何从文章中准确抓取信息(R1.5.1)。也还需要用到18个数学大纲标准,例如如何用给定的数字和形状设置不同的模式排列组合。这个大纲对K-12进行精心设计,什么样的年龄,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既不是揠苗助长,也不好高骛远。踏踏实实按照年龄来计划、培养能力,到了高中、大学需要全面爆发小宇宙的时候,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有一个心理学的理论我很喜欢,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人在自己的学习实力和经过努力可达到的能力之间,有一个差距,这个差距就叫最近发展区。只有在这个区域内学习时儿童才会产生兴趣。换个不那么学术的语言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步骤和区域,老师和家长应该在这个区域内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实现目标。
设定天才学生认定标准,提供更好的优质教育
对于学习比较厉害的学生,需要更好的优质教育,美国中小学也是有对策的。
在广义的潜能发展理念下,美国中小学倾向放宽认定天才的标准,而学校天才班甄选招生的方法,亦无全国一致的标准。各州均自行规定天才认定标准,有些州规定智商或标准成就测验的最低分数,作为录取资优班学生的基准;有的州则是先制订出天才者占学区内人口的比例,而不必全靠标准化测验成绩来认定。通常凡经教师推荐,或是在某方面(尤其是艺术)展现特殊能力或独到见解的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我们学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会经过测验,如果被认定为天才学生(Gifted Student),他们会接受相对而言更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例如每年的科技比赛他们都需要参加。我以前教过的一个班21个人,有13个天才学生。这些学生虽然只有五年级,但是奥数心算能力已经非常强,有的小孩甚至已经有两年的编程经验,超过了一些美国小学老师的数学水平。我当时是把班级分成了两类,一部分是普通学生,另一部分被分到一个不同的小组在教室的另外一个区域自学六年级的课。我会在普通学生练习的时候去教六年级的数学,他们学习速度非常快,并且每天求知若渴地做双份作业,既做五年级也做六年级。在每次考试的时候我还给出额外加分题,他们的目标往往都是100分以上。最后这群天才学生参加学区的数学奥数竞赛还获得了金牌。
美国的精英教育与家庭背景密不可分
家庭因素直接决定了儿童的智力和语文能力的早期发展,在学龄前就产生了后期教育难以缩小的贫富差距。近二十年前,美国学者做过一个实际观测实验,显示美国幼儿三周岁之前听到的词汇数量遍数,高教育家庭和低教育家庭之间的差别达到三千万之巨!2013年,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表新的调查报告,显示这一语言学习差距在婴儿18个月时便已经展现,到了两周岁,高教育高收入家庭子女掌握的词汇量已经超过低教育群体子女30%。再后“这一差距变得越来越大,非常难以逆转”。
我们作为学校老师,特别是教幼儿的老师,就能清楚地感受到没有参加过学前教育和有过系统学前教育的孩子的区别,差距往往就从起点拉开。美国的公立学校上学的时间其实不长,每天8点45上课,下午3点就下课了,除去春假、暑假、寒假和大大小小节假日,可能一年在学校也就180天左右。剩下的180天完全是家长大施拳脚的地方。好的家庭,往往会送孩子去优质的课后培优班(Enrichment Program),另外运动项目是必不可少。各种各样活动例如游泳、网球、冲浪、剑术、跆拳道、钢琴都可以选择。每年的暑假更是一个拉开差距的时候――经济拮据的家庭把孩子散养,而精英家庭送孩子去优质的暑假夏令营或者出国旅行度假。
篇10
关键词:体育心理 健康教育 功能
一、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小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群体,他们的身心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相对来说缺乏相应的自我调节和自我认同能力,因而很容易受到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使研究迅速向纵深方向发展,中、小学生目前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焦虑问题
焦虑是指个人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通常表现为紧张不安、忧虑、烦恼、害怕或恐惧,可能伴随全身出汗、颤抖、心跳加快等生理上的症状。学习焦虑是学生由于内心某种矛盾而产生的不安或不愉快的心理反映,它是学生群体中一种特定的紧张状态。
2.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人际交往障碍,主要指在人际交往中焦躁不安,对人焦虑,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被人说了什么总想不开,无所适从。障碍性过强的学生往往没有魄力,缺乏组织能力,搞不好人际关系。这种倾向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3.挫折忍耐问题
小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和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但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4.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指的是人在面对变化了的环境后,产生的焦虑、不安与不适应的生理与心理状态。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障碍两种。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一种逃避与自我保护状态,适应障碍严重影响了孩子的生存能力。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首先,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社会观念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间接的影响。可以说,社会观念直接影响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取向,目前社会上唯学历是举的用才取向是导致学生学业压力过重的主要原因。另外,学生的社会交往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直接的影响,学生在学校中的同伴交往,以及校外交往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家庭因素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对孩子过分保护,在许多事情上包办代替,养成他们依赖性强、任性固执的个性,使他们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抗挫折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化又导致家长对孩子产生过高期望,希望孩子不仅在学业成绩上有突出表现,还应具备一定的艺术特长,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其结果给孩子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
其次,来自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担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任,但是学校教育也会产生一定的负向功能,从而不但不会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反而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最后,学生的个体因素个体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四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学校教育因素。
二、我国学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一)体育运动对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
人的发展是身心两个方面的同步发展,身、心发展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体育运动在促进人身体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力。身体发展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状态来自于大脑这个物质实体,心理健康首先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可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体育运动可以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使学生认识自我。
(二)学校体育对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校体育具有活动的动态性、身体活动的实践性、组织操作的复杂性、人际交往的频繁性、心理体验的复合性等特点,使学校体育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具有其它教育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1.学校体育有益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2.学校体育有益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3.学校体育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4.学校体育有益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依靠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更多地应在各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校体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并通过运动项目对学生提出身体和心理上的挑战,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学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和摸索,笔者有理由期待我们会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2]胡春明.试论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6).
[3]陈峰.试论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第20卷.湖北体育科技,20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