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14 08:2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经济合同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

篇1

1.按合同的内容,可分为工程类、服务类和货物类3种,具体包括:设备货物采购,基本建设及维修工程,勘察、设计、监理、审计服务,科学研究、科研协作及咨询,生产加工,投资、借贷,租赁、资产经营,合作办学合同等。

2.按是否履行招投标程序,可分为招标项目经济合同和非招标项目经济合同。根据国家《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规定,超过一定限额的工程、物资、服务的采购必须要经过招投标程序,因此招投标活动成为影响合同订立的重要因素,而且经过招投标活动的经济合同因其采购金额大、环节多、程序复杂等因素,决定了该类合同的订立具有特殊性。

3.按其他方式进行分类:按合同标的,可分为转移财产合同、提供劳务合同和完成工作任务合同;按合同形式,可分为口头经济合同和书面经济合同;按合同成立是否需要特定方式,可分为要式合同与非要式合同;按照合同的订立先后,可分为主体合同和补充合同等。上述分类方式可以单独采用,也可以联合采用。在经济活动比较多的单位还可以按分类对合同进行二级、三级分层控制。例如:招标活动(一级)的工程类(二级)的主体合同(三级)。

二、加强合同订立环节审核,减少合同签订风险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有多个环节,包括合同草拟、合同订立、合同签署、合同备案、归档等,其中合同订立环节中对合同草案的审核工作尤为重要。审核要点如下:首先,审查合同的主要条款。审查合同的主要条款是否符合双方约定,特别是学校的要求。合同的主要条款有:标的(指工程、服务、货物等);数量和质量;价款或酬金;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根据法律规定的或按经济合同性质必须具备的条款以及当事人一方要求必须规定的条款。其中:工程类合同必备条款包括工程范围、质量标准、价格、质量保证期、履行期限、履行地点与方式、验收、结算方式、付款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服务类合同必备条款包括服务范围、服务期限、酬金、结算方式、付款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货物类合同必备条款包括货物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厂家、质量标准、价格、质量保证期、履行期限、履行地点与方式、验收、付款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应对经济合同的主要条款、重要内容等进行审查,做到合同主要条款的内容完整、符合要求,基本要素齐全,格式要规范,条款明确具体,文字表达严谨。合同语言须准确、周密,以防止产生歧义,造成纠纷。同时应重点审查合同条款是否有损学校利益,是否符合国家及学校有关政策和规定,是否有经济合同约定支付标的经费来源,是否有履约保证金和质量保证金等。其次,确定合同的格式或版本。对有国家规定格式的合同种类,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通用版本执行;对国家没有规定格式的合同种类,高校应对各项同类型合同制定各种基本固定的格式。执行国家规定的格式合同时,要对格式合同中的条款(包括协议条款、通用条款和专用条款)均研究透彻,了解其具体含义及法律意义,避免因不明白其内涵造成误解产生漏洞从而给单位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对没有国家规定格式的各项同类型合同,在制定合同条款过程中,将合同应有的主要条款内容全部涵盖进去,形成固定的格式,使用经过反复斟酌的基本用语,尽量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文字和不规范的语言,减少文字陷阱,控制合同风险。再次,合同不能与招标过程相脱节。招投标活动产生的合同是招投标活动的最终成果,尤其要注意签订合同时不能出现与招投标过程脱节现象。在审核过程中需要审查合同条款招标前后是否一致,审核内容主要包括标的物是否一致、项目范围是否一致、履行期限是否一致、结算方式是否一致、付款方式是否一致、违约责任条款是否一致等。将招标文件和招标答疑中的重要内容与合同相应条款对应,将中标单位在投标文件中的承诺等内容纳入合同条款。另外,还要通过制定一些补充合同条款来建立合同和招投标过程的关系,使合同的内容涵盖招投标全过程的重要内容,保证招投标活动的效果落到实处。

三、建立健全合同管理体系和制度,对合同进行全过程管理

1.建立合理、有效的经济合同管理体系建立经济合同管理体系,包括经济合同管理决策机构、经济合同承办部门、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合同监督管理部门,明确经济合同内部管理各部门的职责。经济合同管理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统一领导学校经济合同的管理,负责管理合同签订的授权和合同专用章以及相关法律事务的办理;经济合同承办部门是指发生经济活动的具体办理部门,负责合同和相关事项具体手续的办理;业务归口管理部门一般指资产和基建管理部门等,负责负责审核合同的主要条款,负责订立合同等事务;合同监督管理部门一般指财务、审计部门,负责审核合同的主要条款,对合同履行进行监督,确保合同的合法、可行、完备和严密,防止出现不应有的合同纠纷。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建立专门的法律顾问组织,对经济合同的合法性进行审核,防范合同的法律风险。

2.严格执行合同授权审批制度高校应当综合考虑在有关部门设置有效的合同管理人员岗位,明确经济合同的各级授权委托审批以及签署权限,并严格遵守授权委托权限。对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合同,超出授权委托权限、签署权限签署合同,违规签订担保、投资、借贷等重要经济合同等行为要注意防范。

3.实行合同审核会签制度对于金额较大、影响较深、涉及较高专业技术的合同,在合同签订之前,应当组织法律、技术专家与财会、审计、监察工作人员等共同参与合同条款的审核,必要时还可外请专家出具专业审核意见。专家和参与审核人员在审核过程中的重要意见和事项,经确认后应形成会议记录并妥善保管,已审核后的合同条款应请参与审核的各方面专家对审核意见进行会签,作为合同修改的依据。

四、严格履行经济合同,对合同履约情况加强监督审查

高校应当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主要涉及财务、资产管理、审计部门。上述部门应当参与重大经济项目合同(特别是基建工程合同)的全过程跟踪管理,在项目资金筹集、招投标、合同的签订等前期环节以及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都要积极参与,以获取重大经济项目合同的基本信息。对合同履行中签订补充合同,或变更、解除合同等情况严格进行审查;对合同重要条款的执行进行严密监督并保证其按照合同的约定实施;对合同支付金额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学校不发生多支付合同款项的风险。

五、重视合同备案、登记和归档,建立合同的详细信息档案

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合同管理;问题

一、高等学校经济合同管理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由于高校每年都要签订大量的经济合同,故几乎每天都有合同履行时点出现,合同履行情况既无法即时汇总,也实现不了动态智能管理。高校的经济合同从资金流向方向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付款合同,即高校购买货物或者劳务等需支付外单位或个人款项的合同;第二类是收款合同。收款合同又分为联合办学合同、资产租赁合同、对外投资合同、国有资产处置合同,接受捐赠合同,应收水电费、取暖费等合同。

1.联合办学合同。即高等学校与有关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签订的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合同。主要涉及学费、培训费、住宿费的收入分成,收入分配时点,违约责任等。

2.资产租赁合同。即高校将闲置的教育教学设备以及教室、食堂、超市、房产、车辆等资产对外租赁取得收入签订的合同。

3.对外投资合同。即高校利用货币资金、实务资产和无形资产向其他单位投资签订的合同。

4.国有资产处置合同。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资产占有单位转移、变更和核销其占有、使用的资产部分或全部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改变资产性质或用途的行为。资产处置的主要方式有:调拨、变卖、报损、报废以及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等。资产处置应逐级申报,分级审批。资产处置行为应和购买方或接收方签订经济合同,借以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5.接受捐赠合同。学校接受校友、有关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捐赠均应签订捐赠协议。以证明资产产权转移和作为财务入账业务依据。

以上各类经济合同的履行时点高校几乎每天都会出现,财务报销、审核、入账又需要一定过程和时间。故高校基本上不能即时汇总出所有经济合同的履行情况和结果,也不方便跟踪管理。

(二)财务审核和合同管理脱节。高校财务部门岗位设置有的合同管理人员和报销审核人员不一致,报销审核人员不了解和掌握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履约情况,也就不能科学、准确地办理款项支付业务。比如:某一时点,某基建工程款应付对方工程款的总金额?应挂往来科目的款项金额?第二次付款时点?第二次应付金额?留取质保金多少?等。在工程款中还应扣取多少租赁校产款项、水电费等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往来控制要素。如经办部门或者经办人员出现遗漏,财务部门再不精准地掌握合同内容,就容易造成多付款,少收款等问题的出现。

(三)提供给决策层的数据滞后,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最新、最准确的数据。高校决策层在对学校整体运行情况作宏观部署时,要审议高校的资产负债情况,现金流量情况,收入负债情况。其中,分析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往来款项的依据就是经济合同。由于财务账套确认应收、应付往来科目受对方单位开具发票,本校各部门、各级次签字审核报销程序的制约,故财务确认应收、应付资金情况有滞后性。高校决策层需要审议经济合同整体履行情况,只能发动各部门将繁多的经济合同按收、付款情况分成两种类型分析,故牵扯面广、周期长,比较繁琐,不能为决策层提供即时、最新数据。

(四)目前的经济合同管理中环节较多,容易出现人为缺失给高校造成损失。目前,大部分高校签订经济合同的程序是部门或处室牵头法律顾问审核分管领导审阅学校决策层会议通过合同签订经办部门交办公室存档编号办公室编号后转交财务备案纪检审计部门存档。如果以上几个环节出现某个纰漏,会给经济合同的执行带来实质性损失。

(五)合同管理较为粗放。一是高校的每个处室或部门出于职能需要,都会牵头与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签订经济合同。高校财务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纪检审计部门有时拿不到经济合同,或者拿到经济合同时间比较滞后,也容易在有关款项催收,支付过程中出现纰漏。

(六)合同管理意识不强,合同签订部门和人员作为经济合同管理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缺失。经济合同签订的重点部门是学校的后勤基建部门,招生培训部门等。以上部门容易出现摸不清自己的家底,管不好自己的合同台帐,尽不到合同执行第一责任人的义务,不能第一时间催收催办。

二、抓好经济合同管理工作的建议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要求。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要求高等学校切实转变发展观念,积极推进内涵管理。这就要求高校将经济合同管理纳入智能化、规范化、精准化的管理轨道。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建议高校开发经济合同动态管理平台,基本功能设想如下:

(一)网络会签功能。各处室、部门按照职能设立各初始登记入口。合同签订经办部门经办人在签订经济合同之后,将合同的名称、标的物数量、金额、质量要求、付款期限、违约责任等登记到系统中合同签订部门的部门负责人在网上审核法律顾问网络审核财务处网络审核上报分管校领导网络审核校长网络审核(重大合同的签订需经高校领导集体研究签订)法人代表签字、验印经济合同专用章、签订纸质正式合同办公室档案管理员网上编号后收集纸质文档纪检审计部门存档。此功能,相比传统合同会签流程,网络会签能实现无纸化办公,更方便、快捷,而且能实现异地会签,避免传统方式因某一节点人员离校耽误合同签订的缺陷。

(二)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动态化管理功能。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构建最关键的一个功能就是要实现财务数据动态化录入。财务部门要设定录入端口,由主管会计根据各项收入和支出的动态情况,依据合同目录及时录入收入和支出金额。实现此功能的前提是财帐据要及时更新,对已经收付的款项,在记账软件下账后,要同时在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中登记。

(三)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系统要设定合同履行节点自动预警功能。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运行时,到关键时点时要实现红字预警功能,及时提醒经办部门及时催收或者办理相关财务报销手续。同时,财务、纪检审计部门和分管校领导都能收到合同到期预警信号。

(四)根据工作需要可为学校领导设立超级管理员账户,随时调阅每个经济合同的应收和应付情况,并能统计出某一阶段的高校应收金额和负债金额,便于领导层宏观管理和决策。

(五)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的总管理员最好设在学校纪检审计部门。该部门可随时跟踪检查经济合同的执行情况,并可随时生成经济合同履行情况报表。经济合同网络动态管理平台要设立两个基本模块,即收款模块和付款模块,两个模块都要分别设立报表系统,要能生成以下数据:一是经济合同应收款总金额,二是经济合同应付款总金额,三是经济合同已收款项占应收总金额的百分比,四是经济合同已付款项占应付总金额的百分比。

随着教育事业发展各种新常态的涌现,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推行内涵式发展和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翟苡辰.财务管理要注意对经济合同的签订与执行的监督[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

[2]毛丹.高校新区建设中经济合同管理的财务介入[J].现代经济信息,2010(04).

篇3

【关键词】程预算;预算管理

1、建设工程的市场背景

1.1 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市场竞争不规范

近几年来,在宏观政策调控下,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从事建筑施工的队伍却以更大幅度增加,“僧多粥少”的供求局面使得本来已经激烈的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一些施工企业为争得施工任务不得不面对难以接受的招标条件,如压价承包、垫资施工、压缩工期、肢解发包、指定分包等这些不规范的市场交易,施工企业只有拼老本,保眼前,长此下去,施工企业缺少更新改造的后劲,冲击了正常的工程造价管理,而现行的政策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这样也就更加助长了建筑市场竞争中的不规范行为。

1.2 企业之间差异存在不公平的市场竞争

市场经济呼唤公平竞争,然而企业之间的历史差异,难以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曾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也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在与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一起参加竞争时,明显处于劣势。在制定工程造价管理政策时正确处理好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背负的历史包袱,是促进建筑市场公平竞争的首要问题。

2、建筑工程预算管理的具体内容

2.1 投标阶段的项目预算管理

标书编制分为技术标和经济标段,技术标要求编制出最优的施工组织设计、最佳的施工方案、最少的投入、最多的产出,经济标的编制是整个投标的关键。经济标的预算编制准确,能为工程竣工结算提供许多参考依据,减轻预结算的后期工作量。经济标的编制必须按顺序做到:根据建设单位的招标文件及规定计算报价、测算投标风险费用、优化分析确定报价。

2.2 施工前的项目预算管理

2.2.1 根据施工图计算工程量,编制工程预算,并及时收集当地物价管理部门颁布的材料预算价格及相关规定

在工程开工之前要根据施工图计算工程量,根据计划安排的施工内容和合同规定的结算方式做好工程施工图预算,把每一项预算费用包括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等各项费用内容,按照不同的单位工程分解到相关的职能部门,由各职能部门按照预算费用和工程的总体计划安排制订工程施工费用支出计划,并通过方案的优化,压缩各项费用的开支。及时收集当地物价管理部门颁布的月份、季度材料预算价格,收集当地物价管理部门颁布的当地预结算编制的有关文件和规定,编制的预结算文件才符合当地要求。

2.2.2 认真学习甲乙双方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为合同管理打下基础,降低施工单位工程承包的经济风险

工程承包合同按照其结算方式可以分为固定总价合同、固定单价合同、固定价加设计变更调整价结算的合同。一般来讲,签订固定单价结算的合同对于施工企业来讲是比较稳妥的方式,但是,如果对工程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对该工程的施工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也可以签订固定总价合同或固定价加设计变更调整价结算的合同,虽然风险大,但是其带来的利润可能要大于固定单价合同。

2.3 施工阶段的项目预算管理

2.3.1项目预算人员编制分部工程预算

为了使项目管理处于先进的管理状态,把预算(概算)细化而达到工程动态管理的目的,唯一的途径就是要求项目预算人员编制分部工程预算。分部预算不仅能满足项目施工需要,还能满足项目成本管理,找出概算的富裕和不足,为今后预算的调整做好基础工作。

23.2 对施工图中用到的新工艺等,应编制预算报甲方

对涉及到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应整理规类,并编制预算报甲方审批同意使用。甲方审批同意使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日后结算工作中才不会产生分歧现象。

2.3.4 对于设计变更、签证要及时计算

做到当月的设计变更、签证工作要及时计算当月的变更、签证,并及时编制补充预算,保证工程价款的真实可靠。搞好项目施工阶段的预算管理,是项目增加收入节约开支的重要管理手段。

2.4 竣工阶段的项目预算管理

2.4.1 工程竣工阶段,项目预算人员应先准备以下结算资料

施工图、设计变更通知书、现场签证单、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施工承包合同、施工过程中甲乙双方因工程原因形成的会议纪要等资料。甲乙双方签字认可的隐蔽工程记录、当地造价部门颁布的各种调价文件。

2.4.2 编制竣工结算的文件资料

项目工程施工图预算、设计变更预算、项目现场签证预算、材料价差预算、政策性调整预算。

2.4.3 项目工程竣工结算编制好后的工作

项目工程竣工结算编制好后,项目预算人员应积极与业主进行核对,一般要求在一个月内向业主报出并办理结算。应及时协同建设单位报请审计部门审计,只有结算经过审计,结算成果才真正有效。项目竣工结算是整个项目的经营成果,是项目预算管理的目的。

3、加强建筑工程预算管理的方法

3.1 抓好施工图预算编制管理,提高业务素质

编制施工图预算前,首先必须搜集、掌握必要而详细的基础资料,如会审的施工图、会审纪要、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工程承包合同等。施工图预算项目内容要完整,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能漏算,也不能高估毛冒算。

3.3 抓好预结算审核管理,提高预结算编制质量

建设工程造价控制是一个全过程的控制,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控制。建立严格的预结算审核制度,以提高预结算编制质量。一份施工图预算编完之后,必须经过认真复核,使批准后的预算真正符合工程建设实际情况,从而避免高估冒算或漏项少算的现象发生。负责人还应经常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实际情况和施工的具体措施及方法,收集有关现场签证资料,及时做好设计变更、现场经济的补充预算工作,为工程竣工结算打好基础,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在与业主、监理等部门核对预算时,要遵循“态度端正、不骄不躁、实事求是、耐心细致、诚实守信”的原则。若产生争执时,要以理服人,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讲究方式方法,以保证施工图结算能达到更好的效益。

4、完善建筑工程预算管理的建议

4.1 重视“以人为本,关注预算道德”的新理念

重视“以人为本,关注预算道德”的新理念,全面提高预算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人是预算工作的主体,是预算工作效果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预算工作应该以人为本,离开了对人的关注,建筑施工企业的预算工作无法搞好。由于预算影响到很多人的经济利益,预算管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道德问题。比如,不少部门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在制定预算时经常表现出本位主义的思想,作出较为宽松的预算,即有意低估收入、高估成本。然而,这违背了预算指标应该尽量客观、公正、可靠的要求,缺乏道德意识的预算管理必然影响预算工作的质量。“以人为本,关注预算道德”的理念还要求企业在执行预算工作过程中应该尊重人性,注意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各级员工参与预算工作,在员工中塑造“这是我们的预算”的氛围,不给员工造成“这是你强加给我的预算”的感觉。

4.2 建立业绩考评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业绩考核体系,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而建立业绩考核体系的关键,就是根据企业全面预算目标,自上而下,把全面预算目标层层分解,设置关键业绩的具体指标目标,每一个岗位必须做到责任明确,岗位之间界限清楚,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责任人的全面预算管理平台。根据效益实绩考核预算结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适时讲评,及时奖励,表彰创意和创新,指出缺点和不足,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4

关键词: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合同管理

一、高校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内容

高校执行政府会计制度后,从核算基础、核算内容、核算依据等方面均发生重大变化。(1)核算基础不同。高校由目前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收付实现制转变为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同步实施的双基础。会计体制从单一的预算会计转变为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双轨制核算体系。(2)核算内容不同。所有资产、负债均要入账,高校应及时确认当期的应付账款、其他应收款、或有负债等未入账负债。核算内容增加,范围扩大,核算更为复杂,更丰富地体现高校财务状况、运行情况、运行成本及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更全面地反映与预算执行情况相关的信息,提高决策信息的相关性及有用性。(3)核算依据不同。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以合同完成进度确认收入,反映当期收入的实际情况,并且要对收入和支出进行配比,更准确地反映了单位的运行成本。

二、加强合同管理对高校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重要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高校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以高校为主体签订的经济合同也越来越多。高校参与的经济活动有一定的特殊性,合同主要围绕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签订,合同的类型主要包括材料采购、委托加工、设备采购、基建维修、资产租赁、物业管理、培训办学、科技服务、技术转移等。本次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财务会计体系,完善预算会计体系。财务会计体系中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增加收入和费用两个财务会计要素的核算内容,增加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的核算内容。高校财务人员对相关经济合同进行专业判断,合理确认当期收入及成本,科学、全面、准确反映高校的资产和负债状况及高校可以调配的资源。合同是学校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政府会计制度执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高校经济合同的管理,对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保障学校的经济利益、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财务管理中合同控制的现状分析

(一)合同管理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与业务脱节

高校合同管理属于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由校务会或党委会直接领导的合同管理机构,但工作内容往往局限于合同的登记备案,对合同的履行过程无法进行全过程监督,其中更鲜有财务人员参与。

(二)合同签订主体复杂,监管乏力

高校各二级单位日常对外经济业务相对独立,由于合同管理机构缺位或监督机制缺失,各部门在对外签订合同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且互不干涉。如:房屋租赁由总务部门签订,基本建设项目由基建部门签订,设备采购由设备管理部门签订,各类教育培训由各院系签订。合同资料分散在总务处、基建处、设备处等管理部门以及各院系等二级单位,缺乏专门的部门和专业的人员对校内合同进行归口管理和动态监控,无法及时了解学校所有合同签订情况和履约进度,合同执行过程中无人对付款进度和完成程度进行确认,导致无法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合理确认收入及相应成本。

(三)信息沟通不畅,电子信息化程度低

高校为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沟通,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但由于合同管理机构缺位,多数高校尚未建立合同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合同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不及时。种类繁杂、数量庞大的合同档案分散在各二级单位,同时由于没有配备合同专员进行集中统一的电子信息录入和整理归档,合同信息传递不畅,严重影响财务信息质量。

(四)合同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目前,高校对外所签订的合同种类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涵盖材料采购、设备购置、基建维修、科研合作等方面。合同管理人员要熟悉学校的内部流程和外部信息,具备敏锐的洞察分析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多数高校的合同管理人员大多是办公室人员兼职,没有配备专门的合同管理人员,不具备财务信息甄选能力。

四、加强高校合同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组织体系

政府会计制度推进需要完善的组织体系作为支撑。为保障合同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集中性,高校应首先组建合同管理领导小组,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法律事务办公室、财务部门、审计部门、招投标办公室、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合同管理工作小组,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对合同进行分类,按照分类吸收相关职能部门及院系负责人组建工作小组,对合同的审批、签订、履行、终止、归档进行全过程管理。

(二)规范高校合同管理流程,构建动态合同管理体系

高校合同管理制度建设及流程规范是合同管理的核心,高校应从制定合同管理办法入手,对合同从审批到归档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全面梳理合同签订及履行流程,建立合同登记台账,定期报送合同履行情况,构建动态合同管理体系,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为政府会计制度的执行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

(三)创建合同电子信息管理系统

为提升高校合同管理效率及效果,应创建合同电子信息管理系统,覆盖高校各二级单位及全部业务范围,对合同的审批、签订、履行、终止等流程进行实时监控,以便高校合同管理部门监控合同执行的全过程,促进规范管理,提供更准确的财务信息,满足合同业务全过程、精细化的协同管理,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满足高校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要求。

(四)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水平和能力

高校财务人员长期按照预算会计体系处理业务,政府会计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政府会计准则的实施,为高校财务人员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提高财务人员及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及履职能力,更新管理理念、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综上所述,高校合同管理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从组织体系、制度建设、系统创新、人员素质等方面不断提升。通过加强合同管理,实现经济业务全过程动态监控,促进高校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耿杰.浅析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及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7(01).

篇5

关键词:维修工程;合同;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0X(2016)01-0032-05

一、高校维修工程项目

(一)概念

高校维修工程是高校校园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是指高校用于教学科研及师生生活的建筑、设施、公共空间、设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损坏、安全性下降或功能缺失等问题或不足时,以修理、加固、功能恢复、改造和补偿等为施工内容的项目。[1](P18)

(二)特征

1.维修施工时间相对集中。因为高校教学时间安排的缘故,大多维修工程主要在寒暑假期间的两三个月内进行施工,因此在假期来临前,必然要进行维修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如维修项目的审批、招标、合同签订、施工进度安排,人员安排等,以保证维修工程在假期里顺利的开展及完成。2.维修具有经常性。就建筑来说,虽然我国对建筑主体的规定使用年限一般在五十年以上,但对于易损部位的修缮须经常进行,如水电设备,损耗速度非常快,建筑内补破损需要修补,同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新增的实训室或实验室经常需要改造,绿化提升改造项目时有进行,因而高校维修工程项目具有经常性。3.维修工程项目领域广数量多。高校维修工程项目涵盖的范围广,一般来说,高校办学时间都较长,建筑面积广,教学科研生活设备多,建筑类型多种多样,如教学楼、食堂、学生公寓、实验室、学生活动中心等,因此维修项目也众多,涉及水电、装修装饰、绿化,改造等诸多项目,由于维修工程涵盖的领域广泛,数目众多,在施工时,必然要按照各项目的紧急程度来安排施工次序,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二、维修工程项目合同

(一)合同类型以及其适用范围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2](P95)高校维修工程合同主要指以高校自身作为一方当事人,针对实现高校自身的维修工程,与中标单位或施工单位签订的一系列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根据合同内容不同共分为15个分则,维修工程合同属于其中的建设工程合同,依照计算价格方法的差异,工程合同常用分类如下。1.总价合同。总价合同分为固定总价合同和可调值总价合同两种形式。[3](1)固定总价合同是指根据投标时双方同意的价格由乙方进行一次性承包到位,稳定不变,不再受外界条件、工程量增减的影响。竣工后,甲方支付合同规定的所有工程款,不论实际成本的多少。在此类合同中,承包方担负所有的风险,所以,一般而言,总体报价相对较高。主要适用于下列情形当中:一是预计在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小、项目建设条件比较平稳的工作量较小、期限较短的工程;二是工程结构较简单,对技术的要求不高,所承担的风险较小;三是合同双方所获得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职责十分清楚,条款完备。(2)可调值总价合同。其主要适用以下情形,一是工期较长;二是市场上价格因素对总体造价影响。2.单价合同。单价合同是指承包商按工程量报价单内分项工作内容填报单价,以实际完成工程量乘以所报单价计算工程款的合同。[4]单价合同一般多适用于施工技术要求高、建设过程变化影响因素多、工程期限较长的、规模较大的项目,或者设计尚未完善,业主为缩短建设周期,立即进行招标的工程项目。3.成本加酬金合同。顾名思义,此类合同将实际的工程费用一分为二,其一是直接成本费;另一个则是完成该工程项目的乙方即施工方应获得的报酬,以比例的形式规定酬金。该工程的适用范围:一是在时效上要求非常高,必须马上进行而没有时间编制详细计划的工程,如紧急突发工程等;二是新型的工程项目,涉及新型技术的应用;三是风险特别大的项目。

(二)合同范本

随着工程管理的规范发展,合同范本为满足实际需要也必然不断完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筑工程施工合同1999版(GF—1999—0201)和2013版(GF—2013—0201)。合同范本分为协议书、通用和专用条款以及附件四部分。合同范本为建筑工程领域规范合同文本。与1999版相比,2013版格式合同更加的完备具体:其一增加了八项制度,如双向担保、缺陷责任期等制度,对工程的调价、赔偿、保险等全方面作了规定;其二对结构进行了调整,体系完善,权责明确;其三完善了价格类型;最后加强了引导,权益平衡。不管在法律的适应性和市场需求的满足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合同内容更加详细严谨,对1999版合同范本在实行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予以弥补,使其更为符合建筑领域行业的实际情况,也为建立完善有序的市场秩序做出了贡献。除此之外,在维修工程领域,还有其他合同文本,如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安徽省建设厅制定的《安徽省小型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WF21-2001-12)。

三、高校维修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

合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其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始终,主要包括合同的订立、履约、变更、争议等方面管理内容。

(一)经济合同订立处理流程

学校维修工程经济合同的订立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一系列审批程序审核通过后才能够订立,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以SZ学院具体的维修工程项目———SZ学院东校区电力线路改造等项目为例,该合同承包方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经过国资、财务、监审、后勤管理处等部门会签并提出意见后报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进行审批,经法人代表授权后进行签订。经济合同的订立,是一个十分严谨的过程,必须认真对待,仔细研究分析合同的相关条款,避免出现漏洞,引起合同纠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履约管理

1.履约管理的定义。在工程合同签订完成后,不代表合同管理工作的结束,恰恰相反,而是进入到关键的履约管理阶段,只有经过这一过程,才能更好地达成工程项目的目标。合同履约,是整个交易环节的核心,是合同双方依据合同条款履行应当承担的责任获取相应权利的手段。合同履约管理就是为了顺利实现合同交易目的,对合同履约阶段的工作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5]2.履约管理的合同控制。合同控制是指双方通过对整个合同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对比、引导和纠正来实现合同管理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活动。[6](P39)在实际过程中,合同双方都会通过一些措施来保证履约管理的顺利进行,以保证各自的权益,具体措施如下:仔细地研究合同内容,提前制定详细计划,实时的跟踪准备工作和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加强各部门间相互的协调与配合。在合同履约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广泛地收集各方面相关的资料信息,如施工进度、市场上各种材料的价格、工程量完成情况、主材质量、工程质量控制等。

(三)变更管理

从一般情况上说,变更指的是合同文本的内容发生增减或者其他的变化。导致变更的原因很多,如进度的变化、工程量的增减。变更类型主要为:设计变更、工程量变更、工程内容变更、施工工艺变更等情况。所有的工程项目在变更管理中,不管是工程内容还是工程量条款的变更影响因素主要为费用问题,要加强造价控制,双方在合同中应就变更相关事宜提前做出明确说明。

(四)争议管理

所谓的争议就是指合同纠纷,是指合同从开始生效到结束全过程中,因为某一动作而产生的争论。1.争议产生的原因。(1)主观成因。合同的订立双方对于合同的履行产生了一些理解上的偏差。(2)客观成因。在履行过程中,遇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所造成的损失,由谁承担存在争议。2.争议的解决方式。(1)协商。在2013版格式合同中阐述为和解,即双方在和平友善的基础上,经过协调商量解决争议。(2)调解。如果经协商无法解决问题,则需要向有关部门申请调解。如法庭等机构。(3)争议评审。双方主体可以利用合同条款中规定的内容通过争议评审来解决。(4)仲裁或诉讼。双方主体无法进行协商,并且调解没有效果的,可以根据仲裁条款或者相互约定的协议向相关部门提出仲裁申请,反之,可以向法院等机关寻求司法解决。

四、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维修工程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合同及其管理关系着高校维修工程能否顺利地进行,因而必须加强对其重视程度。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如不重视合同管理或合同管理水平不高将影响维修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性。存在问题主要如下:1.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198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到1999年废止,颁布《合同法》,对规范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作起了一定的作用。[7]对于现在的建筑工程行业领域而言,对涉及利用合同进行违法犯罪行为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所规定之外,其他相关法律监督市场和合同违法行为界定存在一定程度缺失。同时,很多单位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合同管理过程,合同的订立、履行、中止、变更、终止等程序不太规范科学。2.缺乏专业性人才,合同意识淡薄,重订立而轻执行。合同管理本身就要求主导者拥有专业的技术基础,还必须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具备统筹全局的能力,很多单位是相关职能部门人员而不是专业人员对合同进行管理。不仅如此,部分管理人员合同意识淡薄,把合同仅视为一道程序,一经订立后,就束之高阁,未进行合同交底,对后期的履约管理缺乏重视。3.合同文本存在缺陷,内容不够严谨,文档整理归档不及时。部分单位的维修工程合同文本没有使用规范文本,部分合同存在缺陷,如文字不严谨,条款不完整,职责不明确,对违约行为、变更等没有行之有效的规定,除此之外,还存在合同文本本身用语不当、用词矛盾和错误等不严谨行为。同时对于签订后的合同不重视,未能及时的整理归档。

(二)高校维修工程合同管理流程中注意事项

高校维修工程合同在管理层面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解决的问题,按照合同管理的流程来说,主要在以下方面须加以注意:首先,在合同立项前做好立项筛查,多方论证,签订规范合理完整合同。其次,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注重合同的约束性,强调每个合同环节的法律责任的落实。再次,在合同履行时如遇到问题,要按合同约定进行处理,如有未涉及事宜,注意事后的补救,注重对合同管理流程中的法律风险控制,提高合同索赔意识。最后,合同履行完毕后要注意合同档案的完备,及时把合同、相关图纸、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投标文件等资料完整归档到高校档案专门管理单位。

(三)加强维修工程合同管理的措施

1.完善管理体系与制度,加强合同管理建设。合同管理的核心在于相关法律,建议对现有合同管理法律法规予以完善,建设更为完善合理的合同管理体系与制度。高校维修工程管理部门在合同的订立、履约、变更等环节要加以重视,与此同时,合同资料的管理归档,以及相关的监督工作都必须加强力度。合同管理要贯穿维修工程的始终,加强控制,保证项目的良好有序进行,提升维修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同时,有效地避免索赔和纠纷带来的损失,降低成本,维护权益。2.强化合同的权威性,提升人员素质。合同一经订立就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是维修工程施工、管理、质量保修的重要依据。因此高校维修管理部门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经济合同相关规章制度,合同签订时要严格按程序进行会签、审批。维修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专业素质,加强合同法律意识、合同管理意识,按合同进行管理。同时合同管理及执行离不开承包方项目经理的参与,要加强对承包方重要岗位人员约束和要求,使其严格履行合同,参与到合同管理全过程,建立合同实施保证体系,从而更好的推进维修工程建设。3.应用规范化合同文本,签订符合高校特色的合同条款。为了管理的规范性及对合同双方的约束力,建议高校选用格式化合同文本。由于维修工程项目的多样性,所选取的合同类型也不尽相同,在合同专用条款中签订符合自身特色的维修工程合同条款,如SZ学院一直注重实事求是,根据高校自身情况,应用符合高校特色的合同文本。如金额较小的选用小型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文本,金额较大的选用2013版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文本,对于期限较长、成本较大的维修工程项目签订固定总价或者可调总价合同。如SZ学院工科楼报告厅装修工程,合同采用可调总价合同。SZ学院东校区电力线路改造等项目,采用固定总价合同,签订的是2013版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在专用条款中,合同对工期延误、质量保证等各种违约责任做了详细的规定,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全方位规定,内容完备,各方责任规定明确,对索赔和变更管理同样进行了相关约定。4.对合同资料整理归档,加强讯息沟通。合同文本及相关文件材料都属于法律文件,及时整理归档到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做好合同的归档和存档工作,有利于项目的完整及查验,工程项目还会涉及到质量保修,如项目竣工验收后在质保期内遇到此类问题要依据合同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加强项目合同管理,必须加大合同管理共享力度,加强各部门间讯息的交流沟通,采取及时有效的管理手段,以进一步提高项目合同管理水平。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整个项目的进程中其均有所涉及,因此要强化合同地位的重要性,合同签订前要严把关、多协商,合同签订时要规范、按程序办理,合同签订后要强调合同的权威性,严格按合同条款进行合同管理,合同要及时归档,从而推进维修工程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向辉.秦职院维修工程项目招标管理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4.

[2]王福友.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成彬.浅议总价合同的特点及风险防范[J].四川水力发电,2011,30(z1):86-89.

[4]林莉杉,邓丽琼.DBB模式下合同价款的“可调性”[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8):304.

[5]卢鹏超,李朋.浅谈如何加强合同履约管理[J].现代商业,2012,(07):178-179.

[6]陈启明.大型建设项目的合同谈判与合同管理[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2003.

篇6

高校合同关系与一般企业、公司合同关系最大的不同,是其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即主要是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而进行的基本建设、维护维修、物资采购、合作开发、合作研究、合作办学、合作经营、资产处置、融资、服务等活动,使高校与各市场主体之间产生了内容各异的权利、义务关系。充分体现了高校的四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职能。此外,与企业合同相比,高校合同一般还具有金额相对较小、种类相对较多、涉及经办部门相对较多等特点。因此,高校的合同管理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二、高校合同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合同风险意识不强,管理观念淡薄

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签约责任人的法律观念和风险意识,直接影响着以后合同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由于高校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法人,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管理者对学校合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风险意识不强、法律观念相对淡薄。高校合同种类繁多,存在范围广,涉及周期长,所面临风险的种类也是多样的。合同谈判签约前,部分高校在对合同文本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必要的审核时,由于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机构)和人员,审核往往难以做到严格把关。而在正式签约时,又存在“应付审计、走过场”的现象,草率签订合同,这就使得合同在签订之初就留下了较多的隐患,加大了法律风险。在合同履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对履约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监督。在合同履约完毕后,缺乏必要的绩效评价机制。当合同履约出现失误时,也没有相应的追踪问责体系,不易追究责任,更难挽回损失。

(二)合同多部门签订,无专门机构管理

一些高校对合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统一归口管理部门进行集中管理,合同的责任归属不明确甚至是混乱,致使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造成合同管理十分混乱。如:基建工程的勘察、设计、安装、施工、监理、检测、以及影响房屋结构的维修改造合同由基建部门或新校区建设办公室管理;零星维修改造工程,包括水、电、设备、教室、学生宿舍维修改造等,合同由后勤或总务部门管理;资产的采购、处置,资产的出租出借及对外投资合同由资产管理部门管理;教材、教辅资料的采购合同,以及教育服务合同、联合办学合同由教学部门管理;图书、期刊杂志、电子资源的采购合同由图书馆管理;融资合同由财务部门管理;科研合作、科技开发、科技咨询、科技服务、成果转让合同由科技部门管理;开展国际(境外)合作办学由外事部门管理等。这种由多部门分别进行管理、签订的合同管理体制,当产生履约纠纷、尤其是涉及多方主体时,各部门之间就难免地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现象,不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此外,合同的多部门管理、签订还会造成在合同归档过程中,合同及相关资料分散在学校的不同管理部门,一些合同文本和证据资料因不能及时归档和保存,或保存不善,甚至发生丢失,给高校带来潜在的经济风险和法律纠纷隐患。

(三)合同内容不够严谨,未经严格审核批准

高校各类对外合同的签订,都必须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全面、充分表达双方真实意图的基础上,对合同的实质性条款(包括附件)尽可能进行完备地约定。由于高校的合同内控制度建设比较滞后,在合同管理流程中,往往缺少关键的合同审核环节,由于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机构)和人员,或由于合同审核人员专业知识的欠缺,或相关的法律知识不足,从而在审核中无法及时发现不当或不利内容和条款;也有的高校合同审核人员确实提出了恰当的修改意见,往往因为内部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合同的经办人员没有及时纠正这些不足。另外,业务主办部门在实际签订合同时,有时碍于情面,或存在侥幸心理,自以为违约、纠纷不可能发生,觉得这类条款可有可无,忽视对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条款的约定。实际上,这些认定违约责任、确定争议解决办法的条款正是日后处理合同纠纷的方法和依据,同时这些条款的存在,也可有效敦促双方积极履行合同义务。

三、高校合同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教育,提高对合同管理工作的认识

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9日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以进一步提升高校内部管理水平。高校合同管理是新时期高校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规范着高校的对外经济行为。高校各级领导、各部门工作人员对合同管理工作的认识提升以及他们的法制意识的增强是做好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应对学校干部职工开展广泛深入的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对专兼职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尤为重要与迫切。通过培训学习,使他们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同时使广大干部、职工认识到,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机制,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强化合同管理,是高校避免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提升高校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保障,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学校的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合同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为保障合同在审核、签订、履行时以及出现纠纷后都能够及时有效解决处理,不至于遇到问题束手无策,高校应依据《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一整套规章制度体系,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高校合同管理制度,以加强合同的规范化管理,要从体制上、程序上、权限上规范和约束各职能部门履约的行为,以此规范学校的合同运作和经营行为。例如要完善签订合同的授权委托制度,防治受托权力的滥用和权力的过于集中,使学校法人代表———校长的授权委托行为规范化、合法化。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合同审核会签制度、合同专用章使用管理制度、合同追踪监督体系、合同档案查询和保管管理制度等。通过一系列制度的精心制定、认真执行、监督检查,保证完整、准确、全面履行合同,维护高校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合同签订前的审核工作

合同订立前,应通过严格的审核会签程序。合同审核可实行合同小组会签制。小组成员可由业务主办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如:校办公室、招投标办、财务部门、纪检审计等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小组成员应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为维护学校经济利益把好关。可重点审核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合规性。如当事人的名称、地址,合同标的,质量和数量,价款和酬金,付款的时间与方式,质保金的收取与退还,后续的服务与维保,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是否都已在合同中具体载明清楚。审核合同时应注意合同文字的规范、准确,合同内容在逻辑上应保证前后一致,合同使用的概念切忌使用含混不清的语言,一个概念有多种解释时要确定一种解释避免纠纷。会审小组成员审核后应在合同会审表上签署意见。由业务主办部门综合以上专业意见拿出较成熟的方案,最后交校领导审查批准。凡对外投资、融资、合作办学以及学校资产联合经营等重大经济合同(50万元或100万元以上)和重要合同(具体金额由各校根据情况确定)应请法律专业人员对合同的内容、条款进行咨询把关并签署意见,经分管校领导审核后,报校长办公会或学校党委会审定后签订。高校在签订合同时不仅要讲正面的合作,更要强调反面的责任。只有这样,一旦发生合同违约时,才能确保高校合法权益不受损失。

(四)加强合同履行的监督跟踪管理

学校合同一旦订立,就要开始履行。在此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加强管理,提高执行力,确保全面按时履约。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责,业务主办部门应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监督,指定专人跟踪监督合同的履行情况,按合同约定条款组织实施,对工程、物资、设备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严格监督合同履行过程中是否按照合同规定办理验收手续。涉及到合同中的付款条款,需经双方确认后,由业务主办部门办理付款申请手续。学校财务部门应依据合同履行收付款职责,并按审批权限,经申请人、业务主办部门负责人、审计部门负责人、财务部门负责人签字,报主管该项目的校领导审批、签字确认后办理款项结算,杜绝违反合同规定超进度付款现象的发生。监察、审计部门应认真履行督查职责,保障学校合法权益不受损失。如属相关部门履行不当造成损失的,应追究相关部门或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加强合同档案的归档管理

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合同档案管理制度。合同归档可由校办公室作为归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合同的归档、管理、查询工作。校办公室应安排专人对合同档案进行整理、加工,对所有合同统一编号、分类归档、汇总列表备查。合同履行完毕后,业务主办部门应及时按档案管理要求进行整理,移送校办档案管理部门,不得随意处置、销毁或遗失。每一份合同正本、副本以及合同审核、会签过程中提出的修改意见及与之相关的附件(如传真件、文书、图表等),变更、解除合同的协议(包括文书、电传等)等资料,授权委托书、合同分批履行的情况记录等材料均需妥善处理、及时整理归档,建立合同管理登记台账,为以后各方查阅使用提供方便。各部门因工作需要借用合同复印件,应由借用部门负责人签字,分管校领导审批。校办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及时收回借出的合同。各部门应对合同进行保密,校办合同管理人员不得擅自将合同(原件或复印件)借给外部门(个人),也不得泄漏合同内容。

四、总结

篇7

Abstract: Because the construction tas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not always balanced, therefore,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eared to reduce staffing, and even revoke the capita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resulting in loss of control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 and role of the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organization, like not perf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professional staff that a complete organization infrastructure department should have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university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mode.

关键词: 高校;基建管理;人员构成;管理模式

Key words: college;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personnel;management model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119-03

0 引言

在我国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模式中,目前应用最普遍的还是传统的甲方项目制模式,即由专门成立的基建管理部门承担校区的基本建设工作。其所涉及的项目除了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食堂、宿舍、生活及附属用房外,还包括道路、景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工作主要有项目的报审、设计、招标、施工建设等;面对的单位及人员除了勘察、设计、监理、施工、规划、环保、消防、人防、质监、城管等以外,还包括高校内部的审计、监察、财务、资产、保卫、后勤及教学使用部门等。上述特点决定了高校基建管理的专业性、复杂性。然而,由于高校的基建任务不一定总是均衡的,所以,部分高校在内部机构调整过程中出现了减少人员编制、合并甚至撤销基建管理部门的现象,导致高校基建管理失控。作者根据基建处的功能及其所发挥的作用,针对目前基建管理中存在的组织机构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基建处作为一个完整的组织机构应该具备的专业人员及今后高校基建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1 高校基建管理部门组织机构存在的问题

1.1 缺少合同及工程造价管理人员 建设合同涉及内容多、专业面广,合同管理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造价管理知识。很多基建管理机构不健全,合同管理力量薄弱,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合同,或合同管理人员缺少培训,将合同管理简单地视为一种事务性工作,对合同的审查、监督和检查不得力。一旦发生合同纠纷,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据。而基建管理部门在缺乏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情况下,更多的则是委托从事工程造价咨询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但就现状而言,社会中介机构只能为投资者提供一些具体的预、结算和标底编审服务,加之这些机构的人员多为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或缺乏经验的年轻人,整体上与应具备高智能密集型服务的要求甚远,无法代替建设单位的造价管理人员所承担的由可行性研究一直到到竣工决算的持续性作用。而且,由于业主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样很容易导致非专业的业主管理具有工程造价知识的专业人员,在管理上往往由主动变为被动。

1.2 缺少总工或总工不称职 总工的专业水平高低、称职不称职,直接决定着基建工作的最终结果。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基建管理机构不设总工或总工不称职,造成在建设前期方案论证时因缺乏专业性的意见而做出不科学的的决策;在设计阶段因没有总工提供的合格、完善的设计任务书而造成设计图纸不能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在建设过程中因缺乏总工统一、有效的管理而造成一些重大技术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极大的影响到工程的进度、质量和造价。

1.3 缺少专业的基建财务人员 基建和财务复合型人才馈乏,普通的会计人员未能突破传统会计工作的局限性,只会单纯的事后记账,未能积极地参与项目决策、招标、施工过程、竣工验收、决算控制和监督检查;对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建设的程序、招投标制度、合同管理等基建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充分,难以履行核算、管理、监督的职责。

1.4 缺少法律事务人员 由于缺乏法律事务人员,因此不能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各种诉讼纠纷,往往是小事拖成大事,好成坏事,没能从法律上进行“源头把关”。

1.5 管理人员缺乏继续教育 由于社会在发展,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新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不断涌现,再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如果不坚持学习,也会落后于社会。而现状却是大量的基建管理人员得不到这种继续教育,基建任务重的时候没有时间,基建任务少的时候则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导致基建管理人员在技术上得不到进步,不利于工程的有效管理。

1.6 外聘人员的责任心不强 由于基建任务的不均衡,大量的基建管理部门常采用外聘技术人员的方法。但由于外聘人员的聘用时间是随着工程建设的需要而定,长短不一,而且,不存在职称和职务上进步的问题,所以,他们往往政治上不求上进,业务上不思进取,平平庸庸,缺乏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团队精神。如果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很难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2 完善的基建管理部门组织构成

鉴于常规的基建管理部门所存在的上述问题,作者根据其功能及所发挥的作用,认为在高校基建管理过程中必须配备以下专业人员,缺一不可。

2.1 工程管理人员 工程管理人员是基建管理中的关键人物,包括土建及安装各专业管理人员,他们的作用主要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对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技术、质量的检查和监督。因此,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并且作风正派、清政、廉洁、懂技术、懂业务,对工作认真负责。

2.2 合同及工程造价管理人员 合同及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包括参与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的论证、投资估算的审核;参加勘察、设计、监理、施工、设备采购等全过程的招投标工作;编制、审核及签订各类合同,并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审核并办理工程进度款的支付,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工程费超支分析,预防并及时处理合同争议和工程索赔;参加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依据其记录进行预算调整;参加竣工验收,及时进行竣工工程的决算工作,并及时将工程决算单送财务部门,以便进行财务决算;负责各类经济签证的核定工作等。

2.3 基建财务人员 基建财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做好学校基本建设经费的管理与使用,提高管理意识,努力增收节支;按照资金使用规定和程序办理支出,做到专款专用;负责基建处日常经费的核算管理;参与完工工程项目决算编制;每月根据基建处提出的基本建设工程进度,编制用款计划;负责编制、报送基本建设各类财务月报及年报报表;负责基本建设财务档案的整理、归集工作。

2.4 档案管理人员 档案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督促施工单位及时上交工程资料,并及时向学校档案馆及市档案馆移交;将前期手续、各种合同(设计合同、勘察合同、监理合同、施工合同等)进行分类、整理、保存;做好接待查询、接收、借阅、移交、发放等工作。

2.5 办公室相关人员 办公室主要负责办理各项工程报建审批手续;负责做好行政事务性工作(如各类文件、公文、函件的接收、登记、保密、传递、保管、督办和文书归档工作、印章管理、各种报告、文件的打印、复印及其他服务工作等)。

2.6 法律事务部 法律专业咨询人员主要是预防和处理工程建设决策及管理中涉及的合同及经济纠纷等法律事务。其主要职责包括为工程建设决策提供法律上的可行性、合法性分析和法律风险分析;审查、修改、会签经济合同、协议;协助和督促重大经济合同、协议的履行;处理或委托律师事务所专业律师处理工程诉讼案件、经济仲裁案件等诉讼和非诉讼法律事务等。

2.7 材料采购及保管人员 材料采购及保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甲方专业分包工程、甲供材料(设备)的招投标及合同的草拟工作;负责甲供材料(设备)的验收、入库、保管、出库、资料归档工作;负责甲方专业分包工程管理,做好验收和资料归档工作;加强市场调研,协助做好乙方采购材料的认质认价等。

2.8 总工程师 总工程师主要负责工程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是工程建设中的技术核心人物,从项目的方案论证、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到各参建单位的招标及项目建设中的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管理、重大技术问题和变更的处理,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9 绿化管理专业人员 一所高校校园绿化美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反映出该校物质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反映出该校校园的文明程度和总体办学水平的高低。所以,基建处绿化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做好校园绿化、美化的具体规划和实施工作,为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3 基建管理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按照上述要求,在进行高校基建管理时均应配备齐全的专业人员,但大量的建设项目结束以后这些专业人员的安置却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基建管理中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的原因所在。而且,各大高校新校区建设均已接近尾声,传统的基建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作者根据多年的基建管理经验,认为在未来的基建管理模式改革中,应成立独立的高校基建管理办公室来统一负责几所或多所高校的基建工作,其优点是:①由于是对多所高校基建统一管理,所以,它可以把本来任务不均衡的情况通过扩大管理范围变得相对均衡,这样既避免了基建管理人员分流的问题,又可以保证各专业人员的齐全性;②作为长期稳定的机构,可以聘请高水平、并可长期为其服务的各专业人员,这种高水平又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由于其长期从事基建管理,所以在基建管理方面也将积累丰富的经验,对提高工程质量、节约工程造价是非常有利的;③有利于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降低高校内部违法、非法建筑的情况;④对基建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将会变的非常方便、及时。

4 结论

总之,高校基建管理不论采用哪种模式,完整的组织构成是关键,完善的规章制度及工作程序是依据,科学的管理是保障,只有这样,基建工作才能做的圆满。目前,全国各高校新校区建设均已接近尾声,建设项目正大幅减少,剩下的一些零星项目由后勤工程队即可完成,平时已不需要大量的基建管理人员。然而,随着学校的发展,几年以后又难免需要建设新的项目,这时就要选择新的管理模式方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成立高校基建管理办公室等。

参考文献:

[1]王广辉.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1,22(2):40-44.

[2]廖碧辉.高校基建工程优化管理研究[J].山西建筑,2012,38(31):274-275.

[3]梁春阁.高校基建管理模式路径选择分析[J].建筑经济,2010(6):78-80.

[4]龙奋杰.高校基建管理模式与应用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36(3):11-16.

[5]谷桂洁.高校基建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的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6):120-121.

[6]黄远智.高校基建特点及其管理模式的探讨[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3):5-8.

[7]张珊珊.高校基建中实施代建制的风险研究[D].天津经济 2013(1):44-47.

篇8

【关键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扩招、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方式逐步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代,高校的办学自和办学规模越来越大,管理层级越来越多,组织结构越来越松散,财务管理工作也日趋复杂,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行为,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确保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得以贯彻执行,实现发展战略和办学规划而采取的自我规划、约束、调整、控制和评价的一系列方法、措施与制度的总称。

作为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财务内部控制有利于客观评价高等教育活动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是解决当前我国高校管理松弛、制度弱化以及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办学效率,促进高校财务与教育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优化资源配置、拓宽筹资渠道、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一)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弱化

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决定财务内部控制的效果。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风险意识不强,内部控制观念淡薄,重教学科研,轻财务管理,缺乏现代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理念。此外,财务人员素质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高校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财务风险不断增加,给内部控制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科学,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实际操作性差,内部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不尽合理,未有效分离不相容职务,授权不清、权责不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无法完全发挥财务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控制、监督和考核作用。

(三)高校内部审计力量薄弱

高校内部审计力度不足,内部审计职能不明晰,难以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首先,内部审计部门属于学校的职能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明确,直接影响了内审制度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利于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其次,内审工作得不到足够重视,内部审计范围较窄,片面注重事后审计,忽略事前、事中审计,使审计工作陷于被动。最后,内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人员配备不足,审计工作质量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四)财务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后

有效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是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高校管理信息质量不高,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不畅,沟通不充分、反馈不及时,各种管理信息在各部门及各管理层级之间无法及时有效传达,为高校腐败案件的发生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一)加强环境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高校应加强环境建设,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实施总会计师制度。强化财务控制与风险预防意识,严格执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鼓励教职员工都积极遵守,形成人人参与、人人遵守的良好局面。高校财务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课题,财务人员应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加快知识结构更新,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提高,创新服务理念,强化法律意识,切实做到依法理财。

(二)规范权责关系,明确责任分工

规范授权批准控制,明确校长、分管副校长、财务处长、部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对经费使用的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完善决策机制,学校大额经费开支和投资项目必须由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集体研究决定,并通过会议纪要、文件、宣传专栏、校园网等形式对学校做出的重大决定予以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实现经济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包括经济业务授权批准和执行的职务分离、执行经济业务和审查稽核的职务分离、执行经济业务和会计记录的职务分离、财产物资保管和核对记录的职务分离等。全面落实经济责任追究制度,构筑以防为先、严惩不规的内控管理体系,保障学校、学生正常的教学及学习生活,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控制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及时修订和完善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做到工作到位、制度到位、管理到位、监督到位,加强惩防体系建设,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了基本保障。

加强经费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日常公用经费、国家专项资金、科研经费和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制度建设。加强资产管理,加强实物资产物流管理,进一步完善资产购置、保管、使用和处置制度,切实加强有效监管,避免资产的闲置、浪费和流失。加强合同管理,实行经济合同会签制度,所有对外经济合同均需由包括财务处、审计处在内的相关职能部门审核会签后,经由校长审批方可签订。合同付款由相关部门和财务处共同负责,其中工程进度款和结算款的支付还必须由工程监理单位和审计处签署意见后付款,最大限度地防止合同履约风险。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安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杜绝资金浪费,努力使财务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加强预算控制,降低财务风险

树立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全过程控制思想,强化预算控制,严格执行国家预算法规,完善预算编制程序,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体原则,收入预算积极稳妥,支出预算统筹兼顾、保证重点,预算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强化风险意识,防范财务风险,加强对重点风险点的监管。学校在规划发展和资金筹措方面实行统筹安排,对筹资方向、筹资渠道、筹资规模、偿还来源、资金用途及效益进行周密论证,采取积极谨慎的态度,适度向银行举债,尽量减轻偿债压力,规避融资风险。

(五)强化审计职能,完善监管机制

建立高校决策层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切实维护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审计部门的职能,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完善审计职能,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和重点领域审计,改进审计工作方法,建立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评估制度。此外,还可以借助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控制,健全自身内部控制制度,改善高校内控环境、确保高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运行。

(六)构建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公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信息化浪潮势不可挡,已经迅速延伸至各个领域,也不可避免地改变着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高校应有效地整合学校网络资源,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库,充分发挥网络财务的作用,推动财务信息的公开化,实现教学、科研、财务等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使网络化系统覆盖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创新高校财务管理理念,实现财务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效率和透明度,全面提升财务内部控制的效率与效果。

参考文献:

[1]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篇9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形式也灵活多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筹资办学渠道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随着会计制度和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原有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需要。

首先,高校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虽然高校发展已经融入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但由于“体制原因,高校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1],高校的市场和资源开发比较盲目,没有形成现代化的发展体系,理财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且,高校在科研方面的优势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发展潜力而没能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造成高校资源浪费和经费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在高校改革过程中,领导层并不重视建设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人员也没有树立正确的成本效益和成本核算等问题,对高校财务运营缺乏科学的可行性研究。

其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环节薄弱。目前,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内部控制薄弱的环节,大大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风险。由于高校扩招、扩建等原因,经济关系呈现复杂化趋势,在采购、基建等环节易出现资金管理风险。内部控制不能对预算以外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管,容易导致乱收费等现象。而且,大部分高校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些不执行内部控制,使内部控制的作用大打折扣。同时,这还容易导致高校财务信息失真,影响领导层对高校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

最后,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素质偏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改革规模的扩大,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这就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一方面,由于财务工作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习惯于传统的财会思维模式,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更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日趋复杂”[2],这就对高校财务工作人员提出了新要求。

二、高校财务管理问题解决的路径选择

运用科学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才能适应财务管理的高效化需要。面对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从而,使高校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得到充分利用。

(一)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现代化的意识,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无论是高校领导层,还是财务管理的工作者,都需要与时俱进的提高财务管理的意识,加快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步伐。建立信息化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可以使学校各个部门准确、完整、及时的了解学校财务信息,有效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从而减少财务预算外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从“制单、审核、记账到报表、统计分析都可以通过财务系统来进行”[3],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财务工作的工作量,缓解高校财务工作人手不够的难题。而且,在信息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各部门财务信息的采集、加工,实现高校的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同步发展,促进财务管理部门把经济信息及时反馈给各业务部门,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和资源共享。财务部门还可以借助信息平台和学校其他部门之间交换信息,进而实现财务部门对学校各部门的财务监督。

(二)加快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促进高校经济健康发展

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政策,特别是财政部在2012年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了高校持续健康的发展,不但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业务,完善高校内部委员会制度,引导和监督高校财务管理事业健康发展。而且,还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加强各部门对内部控制的高度重视程度,将“集中管理和分级管理、统一领导相结合”[4],促进高校财务系统高效运转,有效控制高校财务支出,促进高校经济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经济合同管理和对外投资管理的专门财务制度”[5],从而有效预防高校经济纠纷、避免财产损失。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促进对高校经济活动风险的科学预测,从而找到防范的关口,强化高校经济活动中的每一个薄弱环节。

篇10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外资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我国各类企业对涉外经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突出。新的经济形势要求高校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必须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整体优化,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实用型、复合型外贸人才。

1.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外贸工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具备较高的商务外语沟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要通晓我国外贸政策和理论、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进出易程序与合同条款等。除此之外,还要熟悉国际经济金融、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情况;第三,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要时时注意外贸工作的动态、情况、问题,及时捕捉国际贸易信息和良好商机。要敢于创造新思维、探索新路子、开创新局面,从而在商战中出奇制胜。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贪多求全,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许多高校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因此设置了很多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学生学习负担很重,疲于应付,难有时间和精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理论课与实践课方面,许多高校过分重视理论课而轻视实践课,甚至取消实践课或任意缩短实践教学的课时。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学不能以致用,走向社会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2课程内容交叉、严重重复。

由于课程设置贪多求全,使许多课程的内容有所交叉。学生重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不注意听讲,教师也难组织教学。除此,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更新慢,跟不上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而在课时分配上,受传统旧体系的影响,难于舍弃。

2.3工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过分理论化。

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在“以就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培养宽口径复合人才”的指导思想上,部分高校依旧过分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实用技能的培养。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的主导思想是以通识教育为目的,培养多元化和动态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强调所有课程模块之间、教和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所有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所有的课程都可以找到与其相关课程的结合点,通过各课程模块相互的结合点展开对各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原则;第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坚持以“就业主体”为主,兼顾个体发展的原则,国际贸易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接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4.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新体系。新体系要把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1课程的设置类型。

4.1.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应用写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在基础课设置上主要有: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学、外语、大学语文等。

4.1.2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经济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原理与理论。具体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学、经贸应用写作、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二是经济类公共课程。包括金融学、国际贸易原理、风险管理概论、财政学等。三是经济类基本专业课。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掌握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国际金融学理论知识。其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国际金融学、计量经济学。四是经济类基本技能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财务、企业、金融、电子商务等外贸业务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包括财务管理、国际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学、现代企业制度、电子商务、CI策划与企业文化、证券投资与期货、企业战略管理、消费经济学。

4.1.3专业课。

在专业课设置上,应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可以自由选择。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具体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课要与国际接轨,要注重实尉陛。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专业课可设置为四大类:专业基础课、专业实务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课。

(1)专业基础课。让学生掌握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及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商法基础知识、商品相关理论知识。课程包括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商法、商品学等。

(2)专业实务课。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相关单据、结算的实务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运输与物流、国际结算、外贸函电。

(3)专业知识课。使学生掌握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知识。课程包括国际经贸地理、海关报关实务、世贸组织规则、外贸谈判口语。

(4)相关专业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物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原则及注意事项;具备生物技术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与营销能力;掌握不同的贸易方式的理论及实物知识。课程包括经济合同管理、国际投资与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合作等。

4.1.4实验与实践教学。

实验与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掌握和固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决策能力,接受挫折能力,竞争能力,团结共事能力,最后达到具备跨学科溶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ERP实战模拟实习、海关报关实务课程实习,公益劳动、军事训练,毕业实习。

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多数高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培养国际贸易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可建立国际贸易网络模拟实验室与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验室,将整个国际贸易流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全部设计在内。实习形式包括商贸实习、行业见习、专业讲座和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中,有相当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因此应拓展教学空间,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