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范文
时间:2023-04-14 08:2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093-01
一、引言
电力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众多支柱产业当中的一个,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近年来,电力产业在飞速发展,进而也带动了电网工程的发展。因此,人们关注的就是其技术的经济管理。基于这一情况,就要控制好建设成本的投入以及建设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其经济管理,深入探讨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的方法。同时,还要不断增强控制电网工程造价的责任感、紧迫感,提高工程建设造价管理水平,降低工程成本,加强造价管理,这是电力企业发展自身的实际需要和内在要求。
二、电网运行的概述
不同的区域有各自的地形特点,直接影响到电网的分布。因此,不同地域的电网运行有不同的调度中心来负责,做好调度管理工作,推动电网能够正常的运行。电网的运行始终是坚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最大动力,秉承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的理念。为了实现科学的管理电网运行,要在整个电网的运行中紧密配合、互相协调,达到电网运行管理的技术支撑。
三、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面临的难点
1、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的流程不科学
技术经济管理流程对提高电网工程施工技术水平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从当前情况看,我国的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流程仍存在不科学的问题,急需改进。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缺少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的控制力度,并且没有做好工程的收尾工作,再加上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流程不清等问题的存在,这些都将导致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流程不科学的问题,也不利于电网工程的高效技术经济管理。
2、对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的控制力度不够
在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的投资观念不足,以及缺少相应的项目管理理念,促使在电网工程施工中,项目投资无法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电网工程企业没有签订详细的施工设备合同,结果导致设备质量因缺乏足够的保障而影响了电力工程进度。有很多电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都缺少工程造价控制的相关知识,所以就普遍存在价格假象,概算功能无法有效发挥,也增加了电网工程的成本。
3、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低
在工程开展中,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能否顺利的进行,所以提高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当前情况看,很多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人员还缺少对电网工程的投资、价值等问题的足够认识,并且也不具备管理电网工程工程造价、施工等方面的能力,这就导致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人员整体的素质不高。除此之外,一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没经过系统的管理培训,不重视提高自身的素质,专业技能较差,这些不利因素都阻碍了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4、电网工程设计深度和预算编制有待于深化
总的来说,设计深度不足主要表现在地质勘探深度不够,进而导致设计变更。施工图预算编制有些落后,不利于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此外,工程建设人员很难完成繁重的工程建设任务。在电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更没有做合理造价分析做基础,也没有按要求进行签证。同时,施工图审查的优化设计和降低造价意识淡薄,工程进度没有得到严格控制,从而使前后的进度不一致,造成工程建设成本提高的现象。
四、加强电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的方法
1、做好电网工程项目规划决策阶段的应对措施
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是一项重要内容,其中涉及到市场调研、技术方案的确定以及具体的建设条件,这些都在研究范围之内,分析、评价其产生的具体经济效益。尽管分析、评价具体的经济效益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但是作为控制项目具体投资成本的关键还在于是否合理的对该项目经济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一般来说,在成本控制当中,对一些系统性方面的管理原则要牢牢把握,这是我们重视控制项目具体投资的根本体现,也就能很好的完成成本控制方案规划,该规划需要以具体的项目为基础得以形成。
2、加强管理运行方式,做好反事故演习,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针对运行方式管理的加强,主要可以从制度上对电网运行方式开展规范管理工作。我国在2006年开始对电网年度运行方式编制,在编写过程中主要是对上一年电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做充分的考虑,提出了解决电网薄弱环节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并且制定出一系列严密的防范措施,更好的应对突况。
此外,还要做好反事故演习。要有组织的、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开展计划中网架结构变化以及可能出现的严重故障的预想,提出防范措施,以免发生电网事故。并且定期有效地组织调度人员针对不同的天气、运行方式和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反事故演习,使调度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提高了调度员在事故情况下的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对事故处理流程的熟悉程度,检验反事故预案和措施的适应性、预案处理程序的可行性,_到锻炼队伍、提高调度员事故应急处理水平的目的,也能减少经济损失。
3、加强水电管理提高经济运行以降低购电成本
篇2
关键词:电力系统;应急管理;预测预警;技术研究
1.引言
电力能源是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之一,一旦发生重大停电事故将引起社会恐慌,因此政府和各级电网公司对其极为重视,纷纷将电力应急管理平台的建设作为提升电力系统应急处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现代化管理系统,电力应急管理平台具备辅助决策、预测预警和调度指挥等功能,其中综合预测预警系统的构建更能够准确预测停电的时间、区域和影响人口,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预警信息。传统OPA模型、CASCADE模型和隐故障模型等结构的提出旨在模拟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事故,对电力系统不同内因与外因作用下大规模停电事故的发生规律进行探索研究,但却并不涉及到对某一特定条件下大面积停电发生可能性的预测,这显然难以满足实际的电网应急管理需求。
2.电力应急管理的定义和构成
2.1电力应急管理的定义
电力应急管理所对应的事件是电力系统突发灾害,这一区域灾害的显著特征是突发性和重大危害性,不仅难以准确预测,且很难有效防御和彻底清除。作为一种综合系统,电力系统存在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不同于纯自然灾害和纯社会系统灾害,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很难对其发生的时间段、宽度和区域进行预测,而电力应急管理的对象正是电力系统重大突发灾难事件,通过对重大突发灾难预防相应机制的研究及时恢复系统供电,这对于电力系统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影响深远。
2.2电力应急管理的构成
电力应急管理由预防、准备、响应以及恢复四个环节构成,这四个典型环节有着一定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特征。所谓的预防环节涉及到识别危险源和危险缓解两方面内容,除了开发应急计划程序之外对相关人力和物力资源的识别也不可或缺;应急准备环节的目的在于促进应急处理能力的提升,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准备应急资源、编写预案、实际演练和预测模拟;响应环节是指利用应急资源保证电力设施和人身安全,降低灾害对社会环境乃至对国家的危害,并正式启动救援行动;最后的恢复环节顾名思义就是恢复正常的秩序,采取必要的行动对应急状态进行终止。
3.电力应急管理中综合预测预警技术的研究
3.1综合预测预警系统的模块构成
综合预测预警系统在电力应急管理中的应用需要先构建相对应的功能模块,通过各模块的相互配合促进预测预警系统的循环运行。
3.1.1电网设备受损预报模块
该模块能够准确预测安全事件及自然灾害对电力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根据预测结果来分析电网可能发生的特重大设备损失问题,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相关人员。根据自然灾害的预先报道,以电力网络地理接线盒灾害易发区域为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电网设备的灾害承受能力,进一步准确判断出易受灾害且易发生故障的设备。该模块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将预测的受损信息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可以提前做好设备的抢修准备工作,这也有助于电网安全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3.1.2电网安全评估与应急调度模块
该模块能够融合电网当前受灾状况、实际运行及调度运行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电网的安全状态,判断电网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存在负荷损失。如果存在,那么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调度工作来有效减少负荷的损失。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采用与电网调度系统对等的预警模块,模拟电网调度系统的调度指令,以此来提高系统稳定运行点判断信息的准确性,避免系统报警信息的频繁发出。
3.1.3停电事故预测模块
停电事故预测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准确预测停电故障的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根据预测结果及实际情况来制定一系列紧急防控措施,调度部方案时,要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故障情况的不同采用差异化处理方法。简而言之,该模块的具体作用就是以灾害信息为参考依据,利用紧急手段来建模,采取紧急控制措施,以此来准确估算电力故障引发的停电范围与时间。
3.1.4预警信息模块
该模块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将预警信息传递给应急管理相关部门,它能够将停电预警信息、设备防护预警信息、设备抢修预警信息及抢险物资等综合预警信息及时上传。
3.2预测预警系统的基本实施流程
①依据自然灾害变化情况对网络模型进行修改。灾害可以作为模型启动的触发事件,事件发生的同时模型也被调用,这与电网日常运行并不冲突。②开断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在选型阶段都考虑到其抗击灾害的能力,这就可以针对不同等级的灾害条件对设备受损概率进行计算。③故障设备切断后判断是否产生孤岛,若是产生了两个以上的孤岛则就需要对孤岛的发电装机容量和负荷量进行计算,以实际电网负荷水平为依据对负荷阈值进行设定,负荷量小于这一阈值则对系统的影响并不大。若是负荷量大于阈值或是没有孤岛产生则需要衡量装机容量和负荷量之间的关系,倘若负荷量小于装机容量则不会损失负荷,负荷量大于装机容量则这一差值就是损失的负荷量。④应急调度和安全评估。若是负荷水平超过了网络传输承载能力和发电容量则就表明电网的运行状态不够安全,亟需采取相关措施稳定线路传输功率。⑤紧急切负荷措施的制定。若是电力系统在破坏影响下可能对系统安全运行产生影响就需要采取对应的紧急切负荷措施,以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合理控制事故范围,尽可能减小其中的负荷损失。⑥对损失负荷进行统计。对损失负荷的统计包括各个节点损失的负荷和线路损失负荷。⑦预警信号的发出。从应急预案内容出发将预警信息发送至受影响地区,依据事故的严重过程度预警信号,从高到低分别是红色预警、橙色预警、黄色预警及蓝色预警。
3.3对以上电力预测预警系统模型的几点讨论
首先,本文关于预测预警模型的建立采用的最优潮流评估系统安全性,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方法既能够准确获悉系统是否有安全运行的可行域存在,同时也能够通过对调度过程的模拟从根本上满足应急管理平台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要求。其实针对电网安全性评估的方法还有其他,评估方法的选择对于电网本身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其次,从电力系统紧急控制措施的形式分析,除了本文中提到的切负荷方法外切机、解列等形式也同样能够达到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目的,这是后续研究需要关注的方面。再次,针对电力系统预测结果的处理理应根据灾害变化和事故发展而发生改变,由此可见对于电力应急平台预测预警系统的构建应当表现为循环反复的过程。最后,对于电网灾害预测而言可能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紧急情况下还需要考虑到数据不准确或是数据无法获得的问题,大量简化电力系统特性其实并不可取,这与电力系统停电情况的准确预测有着必然联系。本文中采用的最优切负荷算法实际上是假定各项系统参数信息都可以被获得,忽略了对启发式算法的考虑。简而言之,针对停电范围的预测可采用不同甚至是多种方法同时展开,对各种不同结果进行整合之后便可得到所需要的预测信息,从防灾需求等方面考虑,对应的预测结果应当略微保守。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然灾害频发也有可能成为我国电力系统重大停电事件的重要诱因,但事实情况却是我国在电力应急救援的技术管理和装备水平方面都还亟待改善,面对重大停电事故时所采取的电力应急手段还局限于事故抢险救援,这无疑将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造成阻碍。伴随输电通道能力的增强和输送距离的增大,线路损毁问题导致的停运势必将造成更加庞大的经济损失,这越发证明了电力应急管理综合预测预警系统构建的迫切性。本文中电力应急管理预测预警系统功能架构的提出对其中的各个实施模块都进行了细致阐述,以我国电力系统特点和运行规律为依据解决最优切负荷问题,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可能对电力系统带来的影响,实现了对调度员应急调度手段的模拟,但在具体操作方面还欠缺对预测预警系统功能要求的全面整合。
参考文献
[1]唐斯庆,张弥,李建设.海南电网“9.26”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分析与总结[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01):1-7.
[2]赵希正.强化电网安全保障可靠供电——美加“8.14”大停电事件给我们的启示[J].电网技术,2003,(10):1-7.
篇3
【关键词】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矿业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矿山企业的开采工作量也不断提升,所以矿山企业的矿井机电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在矿井下作业大多都是使用机电设备来进行的,其具有高自动化的特点,但是机电设备有着严格的操作程序规定,若是安全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极其容易造成设备故障,直接影响到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生产效率。并且,矿山企业大多都是在矿井下进行作业,所以矿井机电设备的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是十分特殊的,这便导致机电设备的使用以及管理都是十分严格的,必须严格遵守规定以及要求。由此可见,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对于矿山企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必须要有效提升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水平,保障矿井下作业的安全性以及效率,这样才能够保证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
1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中的现存问题
1.1机电设备使用方法不规范
目前,我国有着许多的矿山企业在矿井下使用机电设备进行开采作业时的使用方法并未严格遵守使用程序,并且许多的矿井工作人员并没有具备机电设备的操作安全意识,这样一来机电设备长期处于非正规操作的状态,不但加快了机电设备的老化速度,同时大大影响了开采作业的效率。由于使用方法不规范,许多的新设备刚刚投入使用便损坏或是迅速老化,并且国内许多的矿山企业并没有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人员对机电设备的操作并没有完全的了解,这便导致许多员工在操作机电设备时的使用方法都不规范。
1.2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对于矿物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由于许多的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系并不完善,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和效率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保障,矿山企业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力度不够强。目前国内许多的矿山企业在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方面仅仅只是对矿井机电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大都忽略了机电设备在日常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这对于矿山企业来说是直接影响到作业安全的重要因素。
1.3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目前国内矿山企业的开采环境都是较为恶劣的矿井,而且矿井开采人员的工资不高,许多的专业人士并不会选择这份工作,以至于大部分的矿山企业为了确保开采工作人员数量而选择招聘非专业工作人员,而非专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文化水平都参差不齐。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矿山企业所使用的机电设备推陈出新,许多新型机电设备的引进虽然能够提升开采作业的效率,但是对于专业素质不高的非专业人员来说,机电设备的操作较为复杂,而且他们并不知道规范的操作方式,这对于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来说十分不利。
2安全技术管理水平的加强措施
2.1制定空间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制
在矿山企业的日常作业当中,完善且严格的安全技术管理体制能够有效规范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的使用方法,必须确保矿井开采工作的规范性以及安全性。由此可见,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体制的制定是很有必要的,而制定安全技术管理体制则需要根据机电设备的质量标准要求来进行,确保体制的分工明确,责任划分到位,并且要持续性地进行改善,这样才能够保证矿井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2.2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不论是什么行业,什么年代,在一个企业当中,职业团队的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工作能力以及效率,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前途和经济效益,专业素质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企业也更应该在员工的专业素养上有所追求和要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矿山企业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专业素质不高,而且往往为了确保工作人员数量足够满足日常的开采工作,矿山企业常常使用非专业人员,这对于开采工作的安全性以及效率都十分不利。要想保障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以及矿井开采工作的效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必须加大,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企业必须重视培养人才,重视生产安全,通过制定奖罚制度来激起工作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热情,有效提升起专业素质以及综合技能,这样矿山企业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水平。
3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矿物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我国矿山企业的开采力度随之提升,矿井机电设备越来越普及,显著提高了矿山企业的作业效率,但同时,矿井机电设备在安全技术管理方面要求较高,一旦管理出现问题便极容易造成机电设备故障,所以提升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水平是我国的矿山企业当前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以此提高矿井开采的安全性以及效率,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雍治国.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2):165,167.
[2]张嘉.优化矿井下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策略[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7(02):181~182.
[3]常剑.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探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5(14):371.
[4]郭海全.强化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确保矿井安全生产[J].科技与创新,2014(11):95~96.
篇4
关键词:抽采达标;瓦斯抽采;抽采管理;抽采技术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230
当前阶段,高瓦斯矿井数量众多是我国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普遍问题,而开采深度的增加,则在客观上增大了瓦斯治理工作的难度,对于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直接而客观的影响[1-2]。而作为当前瓦斯治理的有效途径,瓦斯抽采是我们预防和处理瓦斯事故的主要手段[3-5]。
1 目前煤矿瓦斯抽采存在的常见问题
(1)高瓦斯区和抽采盲区仍然普遍存在。
(2)抽采瓦斯浓度低。在实际的抽采过程中,由于抽采管路透气、抽采方式不合理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瓦斯抽采结果偏低,从而影响了抽采的效果。
(3)抽采瓦斯量小。这一情况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放水器安装不合理所产生的管路积水、积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实际抽采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抽采能力不足。除此之外,抽采管路漏气以及抽采管道密封不严也同样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4)泵房及抽采管路设置不科学也同样是当前阶段煤矿瓦斯抽采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包括抽采管理安全附属设施不达标、安装不规范等。
2 提高矿井瓦斯抽采效果技术途径
2.1 有针对性的编制瓦斯抽采专项设计
(1)必须选择那些有丰富经验和完整资质的设计企业进行合作,在充分调研本矿实际生产情况的基础上,对瓦斯抽采设计进行专项的计划编订。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必须以所测得的各煤层瓦斯实际数据和煤炭存储特征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巷道布置、回采工艺以及煤炭所特有到自燃性特征,以此为基础选择符合实际施工需求的抽采方法,并确定抽采的规模、抽采量等关键数据。
(2)部分建设基础较好的矿井企业,应积极主动的组织各种矿下瓦斯特征数据的采集和测量工作。低瓦斯矿井拓展开采区域的过程中,应对每层原始瓦斯的含量、压力等数据给予高度关注,而在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则应对原始瓦斯含量以及原始瓦斯压力进行完整的测定。构建完整的瓦斯参数数据库,为今后突况的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3)严格抽采设计的质量。具体设计过程中,应对矿下作业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调整抽采设计,保证其适应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还应进一步强化瓦斯抽采专项审查工作,保证抽采设计的整体质量。
2.2 确保煤层预抽瓦斯时间
(1)超前规划是保证抽采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并通过超前设计和超前施工来保证抽采工作的整体质量,并为瓦斯抽采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并确保开采工作能够始终被控制在相应范围内。
(2)保护层开采应得到必要的重视。保护层开采过程中,应选择那些危险性较小的煤层作为保护层,同时在保护层的开采过程中,应对保护层的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进行详细的测量。
(3)只保证采掘平衡的基础,主动探索高效消突措施。在对突出煤层的作业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探索快速、高效消除突出部分的基础,从而为采掘平衡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支持。当前接阶段,水力疏松、空气致裂等都是我国快速消突的常见手段。
2.3 研究适合本矿井的瓦斯抽采方法和工艺
作为当前阶段技术水平之下影响矿下瓦斯抽采率准确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煤矿、煤层中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抽采工艺。实际上,现阶段我国煤矿抽采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抽采方法的单一化。同时,钻孔抽采参数也同样是保证抽采质量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提升钻孔直径来实现,但是这种方式不仅客观上提升了抽采的费用,同时也非常容易产生塌孔情况,必须从煤矿、煤层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定抽采半径。基于上述情况,钻孔间距必须配合钻孔的抽采时间来确定。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必须从当地煤矿煤层分布、瓦斯实际含量情况来确定抽采的具体数据,并充分参考煤矿现有的巷道布设情况。
3 结语
(1)煤层瓦斯基本参数是治理瓦斯的基础,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瓦斯专项设计是矿井能否实现抽采达标的指导性文件,企业要重视,建议监察部门要查落实。
(2)煤矿瓦斯抽采方式和方法较多,但适合本矿井的瓦斯抽采方法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并在抽采过程中对抽采工艺及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瓦斯抽采效果才会更好。
(3)瓦斯抽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加大瓦斯抽采的管理和监察力度,对抽采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加以改进,才能保证瓦斯抽采效果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韩真理.提高矿井瓦斯抽采率的途径讨论[J].煤矿安全,1997(09).
[2]韩真理.贵州省煤与瓦斯突出特点及防治对策[J].煤炭科学技术,2011(09).
[3]袁亮.淮南矿区煤矿煤层气抽采技术[J].中国煤层气,2006(01).
[4]龙祖根,宗羽.贵州煤矿瓦斯事故及其防治技术研究[J].煤矿开采,2004(03).
篇5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路运输;经济管理
公路交通运输是连接各个城市的中介,也是各个城市发展的基础,其具有灵活、便捷和通达性好的特点,是现代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都有赖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的通达性展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的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给公路运输的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就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提出在新时期如何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改进,促进其持续发展。
一、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情况不同,但是其共同作用便是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公路运输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纵观全国各地的发展,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多数是一些较为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而对于一些沿海地带或者国家的中心城市来讲,其公路四通八达,为当地带来众多的效益。国家对任何一个地方的开发,都要先保证其交通便利,由此可见,交通运输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公路运输作为各种运输方法中的一种,是最为普遍,而又常用的一种交通方法,具有灵活、便利等特点。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的公路运输网得到了完善,其地位越来越重要,是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二)公路运输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很多城乡、偏远地区,“要想富、先修路”的标语随处可见,这是发达国家和我国国内各个发达城市的历史所验证的。公路交通运输是否便利、完善直接影响着本地区与外交流的程度,影响着本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很多时候,公路的建设只是为了目的地的资源开发,但是我们却发现公路的建设带动着各个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公路运输的超前建设,将会加强沿线地区对外联系,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一个封闭的地区,就算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是没有便利的交通,依然继续落后,即落后的公路建设,将会严重的阻碍本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一个地区的公路运输状况良好,就会吸引跟多的外来投资者,从而带动本地区周边地区的发展,加强各个地区的之间的联系,促进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公路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基础作用的公共交通基础建设,也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社会主义公路运输体系的建立,其宗旨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公路交通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以促进建立一个和谐的公路交通体系。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公路运输作为各个地区发展的基础,必然要进行一些改革,才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发挥最大的作用为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一是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必然要求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公路运输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必然存在着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是公路运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客观要求。公路运输市场是进行道路运输商品交换的场所及交换双方经济关系的总和。只有建立健全的运输市场机制,才能够促进市场中的经营机制的转换。
三是现代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必须要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才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几点改革措施
(一)加强和改善公路运输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良好的管理体制是保证公路运输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的保证,当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变化对以往的公路运输业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当尽快的制定综合性运输政策与体制,以保证公路运输业地协调发展,推进公路和地区经济的双重发展。
(二)加强公路运输成本管理,实行全面预算
要实现公路运输成本的管理,就必须做好工程的全面预算,将施工成本降至最低,提高公路运输经济的持续发展。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是发达国家在多年的经济管理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其作为一个预算体系,是综合考虑了各个责任单位的责任、利益和职能,通过监督、激励和分配等手段,解决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工程的预算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路施工企业的成本水平。因此,做好公路运输成本的管理,就是要充分的做好项目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对比选择较好的材料供应商,制定好项目的成本计划,为工程的顺利完成奠定全面基础。
(三)经济管理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篇6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 高等数学 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微积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专业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等学科领域内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高等数学掌握的好坏状况将会直接影响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另外学生今后从事的行业也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着高等数学。因而如何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合理安排经济管理类高等数学的教学以适应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新要求,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经济管理类高等数学教学现状与问题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普遍感到比较困惑的一个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少学时与教学任务量大形成激烈矛盾。经管类各专业高等数学平均教学时数由原来的160学时缩减到现在的128学时,课程内容基本上没有减少,而且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作出的相应调整,进一步加剧了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二)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课程衔接存在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性质和教学方法方面。课程性质方面,初等数学研究具体的常量和固定的图形,一般问题的研究、计算与实际生活相关;而高等数学研究变量和变化的图形,关注的是内在的规律和逻辑性。教学方法方面,高中阶段的数学课每课时的内容很少,教师一般反复讲解重难点内容,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高等数学面临着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后慢慢消化,这对于习惯了高中教学模式的大一学生而言,需要适应调整。
(三)经管管理专业文理生兼收,而且近几年来各高等院校都相应扩大了招生,招生人数的增多和文理兼收使得学生平均入学水平差异的增大,导致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变大,使教师在教学中无所适从。另外文理科生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理科生更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因而学数学更具有优势,而文科生更具有的是形象思维能力,怕数学,在文理兼收的专业,一些文科生的数学学习就成了问题。
(四)部分教师对经管类专业的数学教学只局限于纯数学的教学。大部分的经管类高等数学老师本身是学数学专业出身,对于经济管理类的知识储备不足,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只是学过专业数学课程,对经济管理类的高等数学教学很多老师仅采取数学分析内容的减少只讲定理结果不讲证明过程的方法,这样只能使得学生只懂得计算,却不懂原理,导致不能灵活运用。
二、经济管理类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
(一)明确高等数学的重要性。在非数学专业的院系,高等数学课程在体系上属于公共基础课。在不少学生眼里,它和其他公共课的地位是一样,不足以引起学生重视。大一新生刚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环境,学习方法都不太适应,缺乏了高中阶段家长和老师的约束,教师需要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课的时候一定要强调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性,给学生介绍高等数学课程的概况,学习的方法,以及高等数学与经济管理专业的关联等。
(二)高等数学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在整个教学教程中,强调我们学的是经管类数学,不是工科数学,也不是专业数学,经济应用问题是我们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采用一些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将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体现的同时要尽量简化纯数学的理论推导及证明,针对学生特点,把重点放在数学的实际应用上,即运用高等数学知识去解决经济、金融等领域的经济问题。
(三)做好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合理衔接。现在的高中教改几乎是年年都在变,而且不同地域的教学要求也是不尽相同.作为高等数学教师,要关注这些变化,注意在上课时补充在中学没有提及的内容,同时对中学已经介绍过的内容做简单回顾,减少学生的层次差异。
(四)尽量消除文理科生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理科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更好一些,很多的理科生可能做计算题、推理题能做得很好,但总结文字描述功底弱;但文科生可能更擅长形象思维,他们对于立体几何或是解析几何可能更偏好。根据各类学生的特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实施因材施教,更好的引导。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等数学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直观、形象、生动的数学教学场景,可以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我们还可以建立针对经济管理类高等数学的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教学、考试大纲,教学课件和网络答疑等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7
关键词:钻井液;技术管理;精细化统计
最近这几年以来钻井液技术在管理方面的情况,利用精分现代化的钻井施工过程,以及钻井液技术的相关内容,对于会给钻井液技术造成管理细化方面困难的因素进行了以此归纳与总结,针对目前钻井液技术在管理方面,喜欢程度较低,专业化程度不够等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有效地实现改善钻井业技术管理细分化,对钻井液技术进行严格的管理以及控制,降低技术使用的成本,并且能够切实的提高钻井所取得的效益。
1以取样化验配合现场技术管理
拟定并执行《关于钻井液性能检测管理规定》,在相关的规定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转层一般会定在东营组的定向井中,我们要求每一口井最少要送样一次,针对部分钻井位于馆陶组、东营组,我们需要经过定性处理之后,要求每隔三天就要进行送样检查。在沙河街组中,如果有检测到电测遇阻、卡的井的,在进行通井循环的事后,就需要进行送样检测。如果有出现井漏、水侵、油气污染严重的井,我们应该要对其进行加密送样检测。
2以现场监督配合技术管理
2.1制定《钻井液性能验收制度》
规定对于水平井下FE前,中深井进入沙河街组前,钻井液现场管理必须上井进行验收并取样检测,要求钻井液性能中的API失水量4ml、HTHP高温高压失水量12ml,达到要求后方能进行继续施工。
2.2执行相关制度
在制定的《固控设备检查验收制度》中有规定,我们一定要对相关的硬件设备做专业的检测,了解设备的构造,并且其中还规定了,设备的利用率不能低于百分之九十,我们要充分的利用硬件设备,发挥这些这杯的作用,保障钻井工作的展开。
2.3严格遵守重点环节住井盯井制度
在部分重点井施工的过程当中,技术施工现场一定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看管,保障施工,在看管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他们是否有按照相关的程序进行操作,保障最后的验收环节能够满足要求。
3以完善的流程严格钻井液相关管理
制定《处理剂领取制度》,将处理的流程进行完善,同时还要强化监管工作,将以往钻井施工的随意局面进行彻底的整改,针对领取处理剂的相关事宜,一定要要求施工队按照规定进行发放工作。处理剂必须要从专门的供货商处领取,严厉禁止违规操作,避免出现在处理剂上的问题,而发生施工失误的情况。严格要求施工队领取处理剂的数量及种类,只要有领取都必须要提前申请,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
4以网络共享信息实现钻井液技术管理监督
4.1建立钻井液回收储存网上公示制度
要将绿色钻井的概念植入到人们的概念中,制定《钻井液回收管理规定》,组建专门的钻井液回收小分队,我们要求钻井队在完成钻井作业时后,一定要对钻井液进行适当的维护,这样我们才可以保障钻井液的性能不会被污水所破坏,导致无法发挥性能,不能够再次回收重新利用,我们会收回来的钻井液,必须要将情况在网站上公示出来。
4.2建立处理剂使用情况网上公示制度
我们要求钻井队将自己分队每天的工作情况整理上报,出去完井电测以及搬家期间,每一个施工阶段,都要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以及具体的工作内容,同时我们还要显示记录每天钻井液的常规性能是什么样的情况,这样我们才能够保障在投放处理机的时候,可以准确的控制用量,并且在之后的施工过程中,按照要求进行井下的施工。
5结语
采取以上的方式来进行钻井技术的改进,对于钻井液的技术而言具有很明显的提升,这样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也能大大的减小,电测成功率由14年同期的93.18%增长至95.05%,固控设备使用率达到95%;每米钻井液总成本由14年同期的86.89元/m降至73.32元/m,获得经济效益571.79万元。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图书资料管理;改革;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让信息变得更加丰富与多样,促进知识经济时代的进步,这不仅要求信息资料管理者要有信息的分辨能力,还要有信息的整合能力。就图书资料管理而言,应顺应时展的主流,不断创新图书管理机制,实现图书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并且图书资料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读者的阅读和体验。图书资料管理是以读者为核心,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依靠现代网络技术来拓展图书信息资料,满足读者对信息知识的需求。因此,进行图书资料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大众的阅读需求,提高了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图书资料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对工作管理者的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管理者既要有现代化的管理严谨技能与专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还要熟练图书资料管理的专业知识,对图书资料进行别类保存,全面为用户提供信息需求。然而就目前而言,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不高,使图书资料管理的发展停滞不前。
(二)图书资料管理体制不健全
健全的图书资料管理体制可以充分发挥图书资料的作用与价值。然而,目前图书资料管理模式还很传统陈旧,直接影响到了用户的学习、科研和实践等阅读需求。图书资料管理设施设备也过于落后,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影响了社会资源的用途和价值。
(三)图书资料管理设备落后
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提高,文献载体形式方便快捷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肯定,对信息采集和整理等等要求也有所提高。然而传统的图书管理设备书架、阅览室、写字台等等,虽然对目前的图书资料管理有很大作用,但是,这些传统的设备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图书资料管理的需求。
二、对图书资料管理改革创新的要求
(一)图书资料管理应具有开放性
图书资料管理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突破人工管理的限制,与信息化社会接轨,满足时展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加工、组织、管理等环节,使图书资料管理系统更加具有开放性和适用性,凭借完善的设施与技术设备促进图书资料管理的效率,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
(二)有偿与无偿服务相结合
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要树立服务社会的管理目标,在满足读者资料信息需求的同时,要强化公共服务的意识,凭借着自有优势开设有偿信息服务。有偿和无偿服务的结合,不仅给政府或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补充投资的不足,还能够加强图书馆资料管理的发展力量。
(三)图书资料管理应具有主动性
针对读者信息量的需求,图书资料管理打破传统的办公场所的形式,要结合现代化社会的特点,设立上门服务,主动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将服务转向主动性。
(四)图书资料管理应具有多样性
在信息化的时代下,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要以用户为核心,不断的将管理与服务走向现代化,在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后,更具有针对性的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充分满足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同时图书资料管理也要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使其更加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进一步提高信息资源内容与信息内容的全面和广泛。
因此,根据图书资料管理应具备的多样性、主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图书资料管理的创新与改革应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不断加强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认知,加快图书资料管理体系的完善,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作用来丰富图书资料的管理手段,实现信息化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效率,最大化的满足读者多样性的阅读需求。
三、图书资料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一)提高图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首先,对图书资料管理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现代化图书管理对于管理者来说更加节省时间和劳动力,但同时对管理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好的管理者可以提高图书资料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图书管理者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评估,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网络科技能力,树立图书资料管理者现代化图书管理的意识,使其适应图书资料管理的新模式,在图书资料管理I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提高图书资料管理水平,加快图书资料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步伐。
其次,鼓励现代化科技应用型人才的加入,提高图书资料管理者的应选门槛,从而整体提高图书资料管理水平,完善图书资料管理现代化系统管理模式。在选择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时候,要挑选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管理人才,使其通过自身的专业技术和工作经验来帮助图书资料管理的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对新型的图书资料管理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迅速及时的发现图书资料管理新模式下的弊端与不足,从而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满足阅读者的信息需求。
最后,提高图书资料管理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对新型图书资料管理模式的改革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创新是图书资料管理模式走向现代化信息化的关键点,没有创新,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就是停滞不前。因此,要加强图书资料管理者对新型图书资料管理的创新理念与意识,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让图书资料管理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身心投入到图书资料管理走向现代化发展的建设中,将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到图书资料管理模式中,加强图书资料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进而完善图书资料管理服务体系,推进我国图书管理的快速发展。
(二)创新信息资源的管理
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下,图书资料管理也要跟随着社会发展的主流,将图书资料管理更加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图书馆内的资料信息也要进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将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到资料信息管理中,提高信息资料的管理建设。因此,要建设网络科技的资料管理服务系统,提高图书资料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让用户可以凭借网络技术的快速便捷特点检索到所需的信息资源。在图书资料管理的创新模式下,要建立统一的互联网文献检索系统来实现信息资源最大化的价值,真正的做到资源的共享。同时图书资源管理机构还可以建立具有特色的资源信息数据库,对信息资源数据进行及时的更新和修护。
同时,图书资料管理部门也要提高信息资源的认识与理解,打破传统的服务模式,摒弃原有单一的服务模式管理,建立以信息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管理和服务理念,完善图书资料的整理和编排,同时将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最新的科研动态融入到信息资源管理中去,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从而对现代化读者提供更加多样性的信息服务。图书馆也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文献信息资料进行开发、挖掘,从而满足读者对于知识更深、更广、更新的阅读需求。
(三)管理设备的升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扩大,图书资料管理也更加的信息化、网络化,图书资料管理部门要创新图书资料管理业务运作方式,对管理设施进行合理化的改革。 图书馆中的设施设备是图书资料管理的基础要求,管理设施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图书资料管理水平,可以加强图书资料管理的综合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图书资料管理部门要升级管理设备,通过引入网络信息化管理设备和管理技术,将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向现代化自助管理模式转变,积极开拓图书资料网络现代化管理的新路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也要利用引进的高科技设备和先进技术将纸本文献信息向电子网络信息方向迈进,让纸本文献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结合协作,充分地利用纸本文献和电子信息的优势提高图书资料的管理水平与效率。
(四)加强图书管理的网络建设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时代,从而图书馆的网络建设也进入管理轨道。图书资料管理者要建立图书资料馆室的网络,加快联网建设的步伐,从而提高图书资料信息的共享效率,为阅读者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减少国际上和其他先进国家在图书资料管理方面的差距。并且图书馆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库的作用,对其进行加工和整理,收入到图书馆数据库中,凭借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丰富图书馆信息资源,有效提高图书资料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图书馆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图书资料管理的现状分析,从而了解到图书资料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加强人们整体的文化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但是我国目前存在的图书资料管理体制还很落后,单一化的人工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图书资料管理的要求,再加上存在着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比较弱,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设备的陈旧等问题,让我国的图书资料管理的发展停滞不前。所以进行图书资料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紧随时展的主流,图书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作为图书资料管理系统的支撑点,对图书资料管理的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有效的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从而促进我国图书资料管理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万涛. 浅议图书资料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5:109.
[2]吴迪. 新时期图书资料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 才智,2015,35:278.
篇9
关键词: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技术研究
农业精准化又被称为农业精确化、农业精细化、农业数字化或农业信息化,是依靠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农业精准化需要依靠卫星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获取土地每平方米的农作物生长情况,以便及时发现病虫害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情况,从而及时对农业相关情况进行管理。同时还可以实现相关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从而减少农业污染,保证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进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农业的生态功能。
1国内外农业精准化发展状况
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提出了农业精准化的相关概念及构想,随后便召开了农业精准化学术研讨会,并将相关理论成果运用于实际农业生产活动中,但是相关体系并未得到完善。然而,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操作的情况下,农业精准化逐渐发展起来,并成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随后,日本,荷兰等国家也根据本国的农业生产特点,开始了对农业精准化的相关研究与应用。如今,发达国家的农业精准化相关技术设备逐渐成熟,相关控制设备,电子装备已经被运用于农业机械上,变量播种机、变量施药机、联合收割机等一系列智能农业机械已逐渐占据国际市场。由此,发达国家农业精准化技术的成熟并被实际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快了其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如今,在发达国家,农业精准化已成为高科技与农业生产结合的产业,逐渐被认为是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方法。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便有专家提出了对农业精准化的研究想法,随后,专家们对农业精准化在国外的实际运用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农业精准化在国内的发展前景,根据研究结果,我国开始了农业精准化的相关研究。经过一系列研究试验,我国建立了北京小汤山精细农业示范园。
2农业精准化的相关技术基础
农业精准化主要依靠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监测及信息采集处理技术、专家决策系统以及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等。
2.1全球定位系统
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中,广泛运用了GPS以获取相关农业信息以及精确定位。通常情况下,一般运用DGPS技术以提高精确度。这项技术最主要的特点是定位的精确度极高,并且能够基于不同使用目的选择不同精确度的GPS系统。
2.2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农业精准化绝对不能缺少的技术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有效地管理农作物生长的相关信息与数据,并且,通过该系统传递处理田间实际信息是实现农业精准化不可缺少的。
2.3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对农业精准化来说,是获得农作物相关生长信息的关键技术,农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以及空间相关变异信息都由它准确收集提供。
3农业精准化在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1精确灌溉技术在我国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20世纪80年代,我国设施农业开始发展。并在90年展迅速,进入21世纪,更是势如破竹。在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之初,之中,相关灌溉设备比较落后,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灌溉水浪费,现代化管理水平比较低,源头取水管理水平落后,节水设施研发水平不够等。粗放型的灌溉模式与落后的灌溉技术达不到农业精准化的相关农业生产要求。进入21世纪,为了实现对灌溉系统的灵活管理,使灌溉过程更加准确,迅速,为了实现灌溉用水的自动化现代管理,精准灌溉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逐渐研发出了滴灌,微喷灌等高效的灌溉设施。同时,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以及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都被运用于我国农业生产灌溉过程中,提高了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
3.2精确施肥技术在我国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
我国的设施农业绝大部分运用于需肥量比较大的蔬菜的生产中,然而,通常情况下,我国的蔬菜种植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养分配合比例失调,肥料使用方法不当,肥料使用过量等一系列情况,使我国蔬菜种植质量下降。精确施肥技术能够利用空间与时间的变化量来进行作物的管理,改变传统的肥料使用方法,不仅避免了肥料使用过量造成生产成本增加以及农业环境污染情况的出现,而且确保了作物的生长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相关农产品的品质得到了保证的同时还能够取得很好地经济效益。
3.3精确施药技术在我国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
设施农业使农药使用的品种比传统农业多,使用农药的次数也比传统农业多。同时,农业设施常常使农作物处于封闭状态,空气流动比较慢,风力比较小,这些因素使农药溶解比较慢,可能使产出的农作物农药残余量超标。而使用精确施药技术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地出现,从而降低农药残余量超标的可能。
4结语
我国设施农业自20世界8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发展后劲足,而不断研发精确农业相关技术,提高农业精准化生产能够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向自动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从而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农产品作物质量的提高,确保农业环境不受到较大的污染。因而,我国应该在农业精准化生产的道路上继续努力。
作者:管仁华 单位:日照市五莲县洪凝街道办事处
篇10
关键词:环境技术;全过程管理;面板数据
从发达国家保护环境的实践来看,它们基本上都是在付出惨痛的代价后,逐步转向了通过全过程控制,即通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末端治理来减少污染排放的路子。在全过程管理的过程中,环境技术扮演着重要角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没有科技就没有可持续发展”。历史发展表明,人类面临的许多难题都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迎刃而解了。科学技术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探测新型环境问题、丰富环保工作手段、实现环境管理科学化的排头兵。本文以工业SO2减排为研究对象,从全过程管理入手,把中国污染排放强度降低分解为源头防治、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个部分,检验环境技术对全过程管理的影响。
一、全过程管理的度量方法与结果分析
目前,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LMDI)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如Boyd et al.,1988;Park,1992;Ang and Liu,2007;成艾华,2011;张平淡等,2013;杜雯翠,2013),本文采用LMDI方法,以工业SO2为例,从源头防治、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三个环节对2001~2010年工业SO2排放强度降低进行分解,并计算三个环节的贡献率(见表1)。
由表1可知,从“十五”到“十一五”,工业SO2排放强度降低了29.7%,这主要归于末端治理。不过,末端治理的贡献率从“十五”期间的224.47%降至“十一五”期间的138.69%。可以说,工业SO2排放强度降低已经逐步减少了对末端治理的依赖,开始了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管理的转型。当然,中国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扭转或转变,即治污未必减排。此外,过程控制堪忧。过程控制的贡献率由“十五”期间的正转为“十一五”期间的负,从逐年来看,2001~2008年过程控制的贡献率为正,2009~2010年过程控制的贡献率为负,说明由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主导的过程控制还没有发挥主体作用。
二、模型、变量与数据
为了检验技术进步对全过程管理的影响,设定如下实证模型:
(1)
其中,因变量为减排途径,用各地区污染物(工业SO2)的全过程管理(D)、源头防治(Dstructure)、过程控制(Ddensity)和末端治理(Dtreatment)表示,这四个变量均为逆变量,即变量值越小越好。自变量为环境技术,用各地区单位GDP的环境科研课题数表示(单位:个/亿元)。控制变量包括:环保投资(EI),用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表示(单位:%);环境规制(Regulation),用单位GDP的政协环保建议提案数表示(单位:个/亿元);产业结构(Industry),用各地区第二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表示(单位:%);年份(YEAR)为哑变量。以2001~2010年中国30个地区的数据为研究对象,由于个别数据缺失,剔除了。各地区全过程管理(D)、源头防治(Dstructure)、过程控制(Ddensity)和末端治理(Dtreatment)由分解计算获得,其余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三、回归结果
以2001~2010年我国30个地区的工业SO2全过程管理分解结果为因变量,环境技术(Tech)为自变量,环保投资(EI)、环境规制(Regulation)、产业结构(Industry)、年份(YEAR)为控制变量,采用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模型做回归,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在以工业SO2为样本的回归中,回归(1)检验了环境技术对工业SO2全过程管理的影响,环境技术(Tech)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环境技术水平越高,工业SO2污染排放强度下降幅度越大。这个结果说明目前我国各地区的环境技术已经在工业SO2全过程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环境技术水平的提高,工业SO2排放强度下降的幅度越大。回归(2)检验了环境技术对工业SO2源头防治的影响,环境技术(Tech)的估计系数并不显著,表明环境技术与源头防治的关系并不显著。回归(3)检验了环境技术对工业SO2过程控制的影响,结果仍然不显著。回归(4)检验了环境技术对工业SO2末端治理的影响,环境技术(Tech)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环境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工业SO2的末端治理。结合回归(1)~(4)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环境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作用于工业SO2的末端治理,通过末端治理提升全过程管理水平。
四、结论与启示
全过程管理是我国环境管理的改进方向,也是环保部门为之努力的目标。然而,环境技术在污染物全过程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却不尽相同。论文以2001~2010年工业SO2为研究样本,利用LMDI方法分解了两种污染物的全过程管理,并以此为研究样本检验环境技术对全过程管理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环境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全过程管理的实现。不过,不同污染物的实现路径却有所差异。环境技术对工业SO2全过程管理的影响主要通过末端治理实现。鉴于此,对于工业SO2全过程管理,应当加强环境技术对过程控制与源头防治的影响力度。
参考文献:
[1] Ang,B.W.,& Liu,N.Handling zero values in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decomposition approach. Energy Policy,2007,35(1):238-246.
[2] Boyd,G.A.,Hanson,D.A.,& Sterner,T.Decomposition of changes in energy intensity:A comparison of the Divisia index and other methods.Energy Economics,1998,10(4):309-312.
[3] Park,S.H.Decomposition of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An alternative method.Energy Economics,1992,14(4):265-270.
[4] 成艾华.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与中国工业减排――基于环境效应分解模型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 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