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创新范文

时间:2023-04-14 08:2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技术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技术创新

篇1

关键词:计算机;计算机技术;创新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4.118

1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

(1)计算机微处理器的发展。在计算机设计中,微处理器是计算机终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情景下,微处理器也在不断进行着创新发展。一个显著的标志是,目前,微处理器的尺寸在逐渐缩小,但微处理器的功能却在不断加大。在微处理器发展中,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量子效应方面的问题,紫外光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主要是因为紫外光的波长较短,这样,紫外光就不能有效增加微处理器的功能。

(2)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分组交换是将需要进行交换传输的数据划分为若干个数据段,在每一个数据段的最前面加上该段地址标签,根据这种地址标签进行数据查收,实现信息数据的交换。分组交换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技术中,能够对通信连接进行逐段占用,能够实现计算机计算效率的显著提升。分组交换技术开展工作,需要完善互联网协议和自适性路由,保障网络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分组交换能够将数据进行分组储存、转发、输出,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传输。

(3)纳米技术的发展。在科技深入发展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流通,所需的信息量很大,因此,对计算机技术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只有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进行相关信息的处理,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目前,计算机在进行信息化处理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电子元器件实现的,要提升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速度,就需要从对电子元器件进行升级。但目前,电子元器件发展的速度较慢,很难满足计算机进行大量信息处理,进行功能提升的需要,这成为制约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逐步实现电子元器件的升级,需要发展计算机纳米元件,通过纳米元件提升计算机原件的集成度,以提高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速度。

2 计算机技术创新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计算机技术要能够基于需求进行创新。计算机技术的产生是由于美国导弹技术研究的需要产生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创新也必须要能够基于现实需要进行创新,要能够通过创新有效满足人们生活生产和科研的需要。这样,计算机技术创新的才有动力,其创新的价值才能得到凸显。

(2)计算机技术创新需要能够得到科研机构的支持。计算机研制、发展及创新过程中,需要得到科研机构的支持。只有科研机构参与进来,才能极大提升计算机技术研究创新的速度,保障创新技术的科技含量。如果计算机技术创新单纯依靠计算机研究人员,其创新发展的速度和计算机技术质量必定受到影响。因此,计算机技术创新,需要能够得到科研机构的支持,依靠各类科研机构提供创新思路和技术支持实现创新。

(3)计算机技术创新重点要对网络技术进行应用的创新。计算机技术产生最初只是为了满足大量数据计算的需要,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计算机的功能和作用更为丰富,计算机功能不再局限于计算,其承担了大量的信息传播的功能。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发展,因此计算机技术创新的重点应该放在网络技术的创新方面。

3 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创新过程

(1)计算机结构的创新突破。计算机结构是计算机的主要部分,也是计算机技术在未来取得发展与突破的重要部分。在未来,计算机结构应该有创新发展。计算机在结构上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计算机要实现多任务结构,这种结构会提升计算机与多用户之间开展工作的效率,会提升计算机与单一用户进行多任务的工作效率。第二、云结构,计算机云结构是利用云计算原理进行设计的,通过对计算机结构的云设计,使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兼容性能得到提升,有效释放计算机的潜能,提升计算机的功能。

(2)纳米技术的创新发展。在计算机技术发展中,未来纳米元器件将会逐步取代现有的电子元器件,纳米元器件的应用会消除电子元器件对计算机发展的制约,能够实现量子计算机,实现生物计算机。这将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大新突破。纳米技术的发展将使计算机的整体性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实现质的飞跃,这应该是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创新方向。通过纳米技术的应用将有效提升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升其储存能量,实现计算机功能的有效提升。

(3)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创新发展。软件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能够缩小计算机的物理体积,但对计算机功能提升没有影响。而计算机功能的提升必须要依靠软件技术的创新发展。要通过软件技术的创新发展实现计算机与人的协同工作,有效提升计算机功能作用,使计算机能够满足人类的多方面的需要。在网络技术与软件技术的创新发展中,计算机技术必将为人类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4)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需要依靠路由器,服务器和转换器等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现代人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获取信息时,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利用互联网技术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计算机技术要满足人们的信息摄取的需要,必须要实现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目前,蓝牙技术的快速发展并被广泛地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有效提升了多媒体通信、个人区域网、无线宽带、数字信息等网络资源信息传播的速度,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也应该成为计算机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

(5)计算机科技的创新发展。计算机科技的创新发展,一方面可以推动计算机的创新发展。另外,计算机科技产品很多被应用于社会中,满足人类的发展需要。另外,计算机研究人员和企业配合进行计算机科技研究,推动计算机科技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社会的进步,满足社会的需求,也能够促进计算机技术创新发展的需要,促进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梅芬.论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创新[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

篇2

关键词:网络计算机医院财务管理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工作的主要部分之一,财务系统的风险会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正常运营甚至生存。医院财务管理的问题,主要有医院财务的各种条件与因素导致的影响,使医院的实际财务效益达不到预期的效益,因而使得医院遭受经济损失。医院的财务管理是保障医院正常运行的关键,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财务风险。医院财务系统的信息处理技术和存储技术是否过硬,关系到医院是否能良好运营。

一、医院的财务制度主要有以下不足

(一)当前医院管理体制的缺陷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所处的环境也逐渐复杂,但其财务系统的管理方式仍然相对滞后,适应能力没有充分跟得上环境的改变。外在环境因素有经济因素、市场因素、法律因素、资源因素、文化因和意外事件因素等。比如,群众们的收入大大提高,对养生、医疗的要求提高,群众们也增加了对医疗养生的资金投入;群众素质也日益提高,诚信度有所增加,恶意欠费或逃避费用的情况有所减少等等,都是有利于减少医院财务管理风险,相反的话,则会加剧财务风险。

(二)医院财务预算管理不力导致支出膨胀

由于医院的财务周期时间较短,使得医院往往重视年度预算,确很少顾及政府建立养老金与政府津贴计划,也无法分析由政府发放或担保的贷款所引发的后续风险。传统的预算仅仅知道现金流量,不考虑负债的增加、不考虑有债务、不考虑财政的过去承诺所引发的未来成本,带来财政成本的转移。预算外收人、制度外收人的膨胀影响了财政抵御风险的能力,大量财政性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

(三)医院的相关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认识不足

有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有的财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业务素质不适应新的财务要求,这些因素往往会造成财务风险。

(四)资金管理不善

就投资来讲,如今较多医院在实施固定资产购买与升级时,对投资的效益分析还较为欠缺,甚至导致资产浪费。就资金使用来讲,如今医院里药物支出在支出中有着比较大的比例,药品资金对整体资金的利用效率有着很大影响。就资金回收来讲,有的医院因为投资额太大而造成负债过度,资产负债占资金比重太高,从而造成偿债能力下降,医院信誉受损。

(五)财务决策缺乏可行性导致决策失误

现实状况中,医院财务管理中较多的存在着根据以往的经验决策、拍脑袋决策等情况,因此造成了决策错误时有发生,继而造成财务风险和经济损失。

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对医院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使用网络与计算机创新医院财务管理,能够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效率;及时了解各类信息;加强各部门及医患间的信息沟通,不但能加强化部门联系,还能够优化各部门分工,降低了工作中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有助于促进医院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

二、如何运用计算机网络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一)药品管理体系

利用网络与计算机来管理药品流动,能够实现药品管理从以往单纯的金额管理转变到品种和数量管理。使用计算机药房管理系统,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药品出入库查询、药品库存查询、报损报警以及调价查询。上述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药房从业人员,也降低了药房工作的随意性。医院管理层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化可以随时了解药品库存、药品有效期;适时收集药品销售情况,及时分析药品销售数据及库存情况,从而可以更加科学、更为系统地拟定购药计划、开展购药活动。

(二)收费管理系统

当前,医院的收费系统是主要还是由门诊收费系统、住院收费用系统两者构成。因此,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创新医院财务管理,主要也从这两方面着手。在门诊收费系统中,工作人员只需按照大夫给的处方,往电脑中输入药品的名字、数量,系统就会按照计算功能算出药物的费用总额,并产生相应的票据。患者需要进行检查与治疗时,工作人员只是把检查与治疗项目的名称输入系统中,收费总额和相关票据也就自动制作和打印。一段时间后,工作人员就能够利用计算机制出总的财务报表。在住院收费用系统中,工作人员只要把患者情况、输入系统,也会就治疗期间的各项费用进行自动管理汇总。

(三)病区管理系统

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来管理病区,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住院病人的信息、及时计算住院费用。能够方便、迅速的把握医嘱、住院的病人花费金额、住院病人床位安排等,进而提高床位的使用效率,增进医院工作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设备管理系统

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来管理医院的各个设备,能够更快捷的实施全盘的设备档案维护、医院设备更新、折旧等的管理,让统计报表合乎医院财产的动态变化,进而便于财务人员根据财产的资料进行医院资产的管理。

(五)收益分析管理系统

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来管理医院的资金收益,能够大大提高医院收益核算的的精确性与及时性。此系统有设计报表、分析报表、类比分析等子系统构成。此系统利用网络和计算机将整个医院的财务模块进行联网,从而实现共享有关数据资源。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发展;创新

当前,计算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不仅使人们在工作中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在生活、娱乐等诸多方面对人们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我国计算机技术相较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不过在经济强有力的带动下,技术引进、技术创新使我国计算机发展速度远高于其他国家,在计算机运算与处理能力方面表现突出。基于对计算机发展的美好愿景,本文主要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创新进行深入的分析,使人们能够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一、计算机技术发展现状

1.微处理器现状。微处理器是计算机工作的核心,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性能。微处理器向小的方面发展,这不仅表现在尺寸上,在线宽上也同样如此。为了使微处理器中的晶体管和线宽均能够缩小,传统光刻技术就必须改进,在曝光光源方面使波长更短,并且通过掩膜来进行曝光,将硅片上的晶体管在体积方面再进行缩微,将连接晶体管的导线制作得更细,进而使微处理器在整体上实现更小的目标。

2.纳米电子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电子元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计算机微型化、高速化与智能化的需求,计算机高度集成与高速处理能力的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而需要开拓新兴的电子元件来实现这些功能,纳米电子技术应运而生。纳米电子技术能够解决多数集成度与处理速度方面的问题,采用这种新型的思维并不是体现在尺寸方面,在更多方面仍有待拓展,这也是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

3.分组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主要是针对计算机数据处理而言,将其进行等长划分,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段处理,每段中的数据信息通过信号产生影响,这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同时对计算机通信效率的提升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

1.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从事微观研究不得不触及的技术理论,计算机技术微观化发展也离不开纳米技术,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纳米技术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其中包括如电子技术、量子技术等,这些领域的研究能够使计算机技术得到质的飞跃。尽管当前在计算机技术中应用到的纳米技术尚不成熟,但这种研究的趋势与方向是值得肯定的。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理由相信它将会对计算机整体性能的提升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计算机体系结构。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目前是以多任务并行计算的方式进行信息数据的处理。尽管这种体系构架能够实现任务的多线程处理,但在此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逐渐形成一种集群性的计算机系统,在可靠性与兼容性等多方面都能够进行强化和拓展。

3.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是相辅相成的,计算机技术依托于网络技术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技术的进步。如今人们生活甚至已经离不开网络了,人们与网络之间这种密切的关系也正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未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之间的衔接将更为紧密,计算机作为网络终端,能够带动网络及其他与网络相关的技术与产品的发展和进步。

4.软件技术。软件作为人机交互的重要载体,其作用不容小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库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云存储、数据库营销等,都是以软件为驱动来实现的。软件是通过对程序语言进行编写而形成的,在互联网中具有通用性,多种计算机程序语言逐渐融合,能够促进软件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5.多媒体技术。基于互联网的多媒体技术发展迅猛,这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存在很大关联。多媒体内容的不断丰富,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其中包括处理器性能、图像显示、内存等多种因素。同时,移动互联网所催生的蓝牙技术、数字信息、无线技术、无线宽带局域网等,这些都与多媒体技术有着很深的联系,多媒体使计算机技术更加丰富与生动,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一片蓝海。

三、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计算机技术是创新与发展的典型代表,不过在未来的发展中,日趋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在科技创新方面仍然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谨慎对待,使计算机技术的创新能够真正融入社会发展中。

1.缔造发明基于需要。在计算机技术中,多数应用创新思维所缔造出来的发明都是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的。不过,社会、经济、文化、组织等诸多因素,对计算机技术的缔造过程也会形成一定的制约与阻碍。

2.与企业单位机构协同发展。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制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但创新精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打破制约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桎梏。计算机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因而缔造这种技术需要以协同发展的态度对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计算机技术拥有更为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技术创新

创新是人类主观意识的最高体现,推动社会不断向前进步。历史上指南针的发明,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后来才有了发现新大陆;照相机的发明,推动了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同样计算机诞生及其发展推进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对现代人来讲在熟悉不过了,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打交道,那么关于计算机的起源相信所有人都能脱口而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的名叫ENIAC的庞然大物,拥有17840支电子管,重达28吨,造价约为487000美元,但实际上其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651年Thomas Hobbes阐述了想要进行人工思维及其逻辑,用加减法运算就够了,到了1679年Leibniz提出有加法运算就够了,并是提出建造计算机机器的第一人,重点来了,对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不得不提的是曼哈顿计划,美国要进行首次核试验,一位匈牙利裔美国人的参加了本次研制,其实在原子弹投放前,这位数学家就整理出计算机的相关理论,并对后来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个人就是“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

从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问世,由美国军方定制,其拥有17840支电子管,重达28吨,造价约为487000美元。在今后的70年里,从最初的体积大功耗高的电子管数字机,到体积缩小能耗降低的晶体管数字机,后发展到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的集成电路数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运算处理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庞然大物,到如今普通的一台笔记本每秒运算速度也超过100万次,计算机的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早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军工方面,例如第一台计算机就是为了研究弹道轨道而研制的。我国在1956年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确立中国要研制计算机,并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相关的研究所,并与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诞生,1973年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1992年国防科大研究成功银河-II,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2001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芯片,到2012年“天河一号”其预算速度可达每秒2570万亿次。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当今已经广泛浸入各个领域:1.数值计算,仍然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如地震监测,对地壳形变观测、活动断层的调查和测量、地磁观测以及地电观测,把观测点的信息记入计算机中,通过数据监测和分析,预测地震发生的概率;天气预报方面,对大气系统移动和强度变化,对气温气压、湿度及能见度的变化,运用动力学和热力学为基础,应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再如在航空航天系统,运用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运行轨道的计算等。2.信息管理,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用计算机来加工、管理数据资料,如仓储管理,通过与计算机相连的扫码器,能实时的查看货品的位置库存等;财务管理,建立良好的会计电算化制度,对财务信息收集加工,使财务管理的工作更加高效准确。3.生产自动化,应用于各类制作业,把工业生产中的各种信号数据存入计算机,计算机根据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并指导机械设备去完成产品的生产、包装、运输等,大大加快工业自动化进程。4.智能应用,一些智能应用系统,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包括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还有家政服务机器人等。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 创新发展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生产技术当中,发挥了综合服务职能。虽然计算机发展的十分迅速并且贡献显著,它自身也存在着安全隐患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我们只有遵循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原则 ,制定科学应用策略,才能充分发挥其科学服务的作用。

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计算机应用主要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在各个领域用到的原理,技术和方法,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处理信息和管理信息是它的核心内容,不仅是单纯的对声音,图像,图形等处理,还包括数据的采集和管理等,涉及面广,多元发展。对科研生产等提供重要信息。

当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的服务日益广泛。在行政办公中,它开阔了信息平台,使信息共享。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广泛,可以为教育提供广泛的知识来源,有力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电子商务服务、政府机构管理、公告、信息共享等实践应用 ,开创了广阔的网络系统平台 ,令计算机技术手段发挥了高效、精准、快速、集成化应用优势。在科学计算的实践中,计算机可以帮助做好灾害预警,也使得气象监测等各种更加精确。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下,产生了许多新型的学科,丰富了科技的广度,例如:计算力学、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在过程检测控制领域 ,则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信号实施自动化检测控制 ,并将检测获取的各项信息数据储存至计算机之中 ,依据相关需求对该类数据展开科学的实践处理。

2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现状

从计算机技术诞生以来,已经得到了飞快发展,并且获得了较大的成就,给我们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强劲有力的推动,促进了各行各业的改革创新。当前计算机的应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微型处理器。计算机的处理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但是计算机的微型处理器还需要继续减小,它受到了量子效应等方面的限制,实质上使处理器芯片里的晶体线宽与尺寸减小。 纳米为主的电子科学技术。目前的电子元件可以有效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改善,但还是远远不能达到计算机高速化、智能化和微型化的需要。因此改善集成度和处理速度两方面的发展,还需要运用创新的理念来解决。分组交换技术是把要传送的数据划分成多个等长的部分,每个部分叫做一个数据段在每个数据段的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就构成了一个分组。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计算机用户、互联网用户数量直线上升。我国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已得到发展,但仍是初级阶段。处在探索发展阶段的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着网络建设结构不合理,信息资源利用和共享落户,法制建设不健全,安全性能不高等问题。

多媒体计算技术是借助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图形等进行处理,可以将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结合。多媒体技术将人类和计算机相结合,很大程度方便了我们现在高速度的生活节奏。信息系统是借助计算机来是实现对信息的手机、储存、加工、维护、处理等。信息系统在现代的企业公司中的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制造和工程技术等方面。它是借助于计算机对工程和产品的生产设计给予帮助的技术,它在土木工程、电子工程和机械设计等工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对学会说呢过进行教学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使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3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

3.1创新技术推动发展

纳米技术是计算机元件中能够有效打破当前电子元件的性能限制,从而发展出生物计算机甚至是量子计算机,从而使计算机的性能得到质的飞跃,新的计算机类型是当前计算机发展的重要趋势。纳米技术可以不受计算机集成和处理速度的限制,因此该项技术拥有宽广的前景。

网络的出现使得计算机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的计算机发展与网络发展紧紧联系,网络技术不断的成熟和发展,未来的计算机发展一定建立在网络发展的基础之上。软件技术同样是十分重要的,数据库的作用越来越完整,不过针对数据内容的解决会脱离仅仅限制在数字与符号等,对于多媒体消息的解决还可以超过仍然还处于单一的进制代码文件的储备。

3.2 改善体系结构促进发展

计算机是组合体,是具有强大功能的体系结构,当前的主流体系结构式并行计算可以处理不同的问题,几乎所有的计算机都具有这些功能,但是集群系统更能够给用户提供更高的可靠性。

3.3 培训计算机技术人员,提高素质

研发人员是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计算机从业人员应该具备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操作、管理、维护能力,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初步设计和使用能力,具备熟练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能力;具有利用所学的高级语言编写一般应用程序的能力,具有网络的基本应用能力,具备图形、图像等多媒体处理技能。能够掌握在计算机管理和使用工作中涉及的法律法规,并进行应用。

3.4 开拓多媒体性能

多媒体性能的开拓可以把很多互联网需要的设施技术明显提高。互联网的使用,使人们接受的信息不再单一,不再像传统的被动接受信息,更多的时候会踊跃的进入互联网创造的空间。多媒体性能数字化是将来促使技能扩展的主要方面。

4 结语

随着社会进步的速度加快以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在我们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它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必需品。随着时间的流逝,计算机技术将会继续为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服务。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是我们整个社会责任,是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蒋天宏.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的原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34).

[2]彭斌.计算机技术发展中的创造与选择[D].南京:东南大学,2004.

[3]元冈达,崔光吉.下一代计算机展望[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80(05).

篇6

1.1旧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具有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也可以是某种结构框架的教学形式范畴,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一种动态的思维模式形式,它能够从宏观上凸现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功能,从而彰显教学活动的规律和有序性、可行性。就现有的计算机安全专业课程来看,教学结构设置不够合理,突出表现为: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与市场脱节;教学工作目标偏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不到充分的发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下降,相当多的学生缺乏学科要求的基本人文素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不高,突出表现在缺乏创新教育能力,具体表现在知与能的结构不合理,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充分考虑校企“零对接”原则,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更没有“双边互动”内容,无法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2]。没有正确处理好、摆正教师、学生、教材三大信息源的位置关系。上述诸多问题影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交流,阻碍了职业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和发展。

1.2课程设计基础

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必须创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这就要求教学团队成员必须定期深入企业现场,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讨论,共同开发制定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和职业能力培养标准。通过分析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真实工作体验后对课程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依据“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以“计算机安全综合系统”原理为龙头,以“计算机监控技术”课程应用为主线,构建“以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3]并充分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技能(应知、应会)的标准要求,研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将“工作”与“学习”融为一体,重新对课程的内容结构进行设计与开发,实现教学和企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4]

1.3新课程设计的步骤

首先是从宏观上,通过企业优秀实践专家、专业课教师、资深教育课程专家等召开座谈会,对现代企业相应岗位群职业进行深入的剖析,对所描述的学习工作任务作进一步的分析、设计,建立课程质量评价标准,解决课程的设置、课程科学合理衔接问题。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课程门类以及课程结构的设计,要以“就业为导向”。

2新课程开发设计理念与方案

2.1新课程开发设计理念

“计算机安全监控技术”是安全工程及技术等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之一,它对安全工程及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课程面向的是生产一线的工种或公共大安全岗位的各项职能。要为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创新建设就是将设计理念、模式两大要素凝炼、重构和发展的过程,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运行架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与学习任务相关的要素”和“与工作项目相关的要素”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采用“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相同、相近的能力进行归纳和整合,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思路,将课程内容进行序化,组构课程主体框架,达到课程知识模块化,模块内容任务化,任务和工作结合实用化的要求。结合基本因素和设计与工作过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把技术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联系起来,使课程各模块之间相互连接,互为整体,形成工学结合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依据设定的现场生产基本条件,让学生结合生产、具体条件完成矿井计算机监控系统安装、生产维护、作业规程编制等项任务。整个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计算安全机监测监控技术》课程设计方案

(1)校企合作,专兼结合,“以实践为导向”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建立由企业技术专家参与的专兼结合的教学模式,认真分析研究职业岗位能力,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新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2)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上倡导以实践导向、行动参与型的“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以通过按岗教学、跟岗学习、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实现学生就业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发展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既要体现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行业区域工作过程特点和职业教育任职规律;又要体现当前新技术发展的情况,以适应新的职业岗位要求的需要;校内教学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完成,校外教学主要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使学习过程具体化,任务明确化。整个课程教学设计可将其中的技能训练分解成多个实际项目,通过对各项目的分析和实施,体现“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教学内容的组织选取按照“实践主线,多个模块与项目”的思路,即由“课程核心内容+专项技术实训+生产性实习”的“实践主线”,通过系统认知、4个单一项目、2个组合项目和综合实训项目的“多个项目模块”构成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力求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采用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课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课程开发设计理

(4)课程评价体现“综合性、多元化”建立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院评价的综合性、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机制,反馈教学信息,修订课程内容和结构。

2.3工学结合模式设计

2.3.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开发

以实际工作的实践过程为中心,以岗位职业能力所需要的技能模块来确定实验课程和相关的理论课程。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采用“项目教学”,根据技术岗位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学生的能力本位特点。

2.3.2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基于煤炭企业办学的特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实施“双证书”教育;重构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满足煤矿生产对采矿、通风、瓦斯治理等方面的人才需求。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职业标准要求,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构筑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1)内容选取

根据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计划以10个工作任务展开,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项目教学。内容应包括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有关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的标准、计算机监控系统以及网络基本知识、矿用传感器基础知识、环境气体传感器原理、操作、维修、井下监控分站、远程断电器、安全监控系统软件等内容。配合必要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2)内容组织

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步骤,逐步实施每个课程项目,教学组织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实际生产任务的形式进行,要特别突出“学中做、做中学”,既要突出为生产实践服务,同时要高于一般性的生产,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充分体现“高职”的特色。

(3)表现形式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方面,主要采取针对不同专业岗位的要求,根据煤矿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与企业用人单位的技术人员共同设计教学项目,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适应煤矿生产建设不同岗位对不同人才的需求。由于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和安排,相应的教材、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习题、网络资源等相关内容都要进行相应的变化,要围绕每个实际课程项目展开。在确定各教学项目相应的核心技能后,根据学生后续专业发展方向的不同和侧重点,为不同专业设计选取2-4个核心技能进行重点教学,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技能基础,着重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课程模式创新设计结构以计算机安全综合监测监控系统为载体,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选取教学内容,开发出典型的学习任务。

2.4“工学交替三段式”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前提是以煤矿安全综合监控系统为教学载体,开发出学习任务;构建“两个团队+两个基地”的教学条件,即组建由专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教师团队和由3-5名学生组成的学生团队;建设具有模拟真实工作场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具备实践补充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针对每个学习任务,将课堂延伸到安全监测生产岗位,分为三个阶段实施教学,即: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排序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法,由简单到复杂排序初学型、能学型、专家型三个阶段学习工作任务,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工作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5-7]第一阶段实施“任务获取、夯实基础”,完成计算机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准备,明确学习任务;第二阶段实施生产岗位训练,进行“实践充实、理实转化”,完成计算机监控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的实践知识的补充,将第一阶段准备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知识向能力转化;第三阶段完成“综合知识升华”,将生产岗位的理论、实践综合应用。在三个阶段的教学中,运用由学生直接参与的团队讨论,自我评价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了“双结合”、“三考评”考核办法。“双结合”即学校考核与企业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集合;“三评”即学生(团队)自互评、教师(师傅)对学生(团队)评价、教师(师傅)接受学生团队评价,建立闭环考核系统,实施双向提高。

2.5教学方法设计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建设实际,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发展的时代要求,结合课程改革内容,进一步完善多媒体课件,引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块)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手段;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现场与课堂之间的的有效链接,加入大量装置及设备图片、现场生产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加和充实课堂信息量,充分展示教学案例的现场情景,使授课内容与现场生产紧密结合,来全方位地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教学手段上打破过去课堂注重系统理论性推导与陈述,现场注重操作演示的传统教学界限,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融合。总之,课程大纲来自于企业的专家,而且随时随企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完善,解决了教学内容更新的难题。这一做法的优势是企业技术人员可以把目前企业所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合进来,淘汰过时、陈旧的教学内容,删除多余的教学内容,保留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试用以考代教法。将每个模块的重点内容,转变为复习题,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结合复习思考题进行讨论和重点学习。每个模块最后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教师再对考核内容和考核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评。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2)教学手段

煤矿生产大多在地下进行,学生对井下情况不熟悉,很难建立矿井巷道系统的空间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虚拟、仿真环境;加快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CAI)的推广与应用,使专业教学上一个新台阶。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等特点。课程组教师可开发FLASH电子课件,使井下生产系统形象逼真,图文并茂,立体感强,寓教于乐,增大了信息量,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由于多媒体计算机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它可使教材中复杂的设备插图呈现多维彩色图像,增强视觉效果,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3)实践条件

校内实训条件。要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校内必须首先建立相应的实训条件。如单片机、PLC、电工、电子、拖动、计算机网络等实验室,通风实训室;瓦斯防治综合实验室,计算机安全监控实训室以及地下井巷仿真工作面等,满足学生在校内的学习需求。各实验室结合学院教学科研、师资培训、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挖掘实验室潜在功能,组织科学研究、职业能力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为教师、学生、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改善计算机安全监控实训实践教学条件的同时,注重实验室的模拟仿真环境建设,比如计算机安全监控实训室按照岗位要求设置职业现场,营造职业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感受工作流程;抓住近年来企业大发展的机遇,发展实验设备和实验能力,实验室对学生无条件开放,无论是实验课还是在课余时间,学生都可以在实验室观察各种设备、系统的组成以及原理,并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安装。逐步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实验环境。校外实习环境。校外实习基地是对校内实训条件的必要补充,主要是让学生对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掌握工艺检测的全过程,从实际生产的角度认识监测监控的重要性。如与相关产业横向联合,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并形成协议化的长期合作关系,使学生生产实训、教师下矿实习有了保障。

(4)加强网络教学建设

课程应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用网络进行教学,根据课程特点,合理利用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体现教、学互动,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课件、习题、实验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目录、部分授课录像等内容实现上网。并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站,不断更新课程资源并增设网上讨论、意见反馈等内容,满足学生进一步自学的需求,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方便学生网上学习。

(5)教材创新建设

依托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工学结合创新教材,建设体现教、学互动、“教、学、做”一体化的《计算机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创新教材,保证教材内容与相关专业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同步。同时研究工学结合,完成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工作过程的特色实训教材的编写工作,使实训课程不仅要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匹配,还要达到实践与理论的最佳搭配,使实验实训与理论教学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篇7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发展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计算机技术发展不断加快,信息处理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让仿真技术拥有更为广阔的应用控制。为了更好地做出全面的运行行为分析,需要做好计算机仿真的应用与研究,最终满足提高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目的,使其在各个领域的作用都可以得到良好发挥。

2计算机仿真的发展

随着图形图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也有所提高,纵观历史发展之河,计算机仿真主要发展分为几个阶段。第一,模型试验。这属于一种古老的方式,是基于物理模型的一种试验,不仅费时费力,还浪费材料。第二,数字化仿真。通过计算机技术做好相应的分析,但是计算机分析的结果却存在局限性,无法作辅导直观的表达。第三,图像化仿真。通过三维图形技术的利用,将计算结果表达出来,具备重复使用以及科学性的优势。第四,虚拟现实技术。不但可以利用图形图像技术来对仿真结果进行表达;另外,通过触摸仪器的利用,也可以为人们传递逼真的现实环境,让人们愿意沉浸其中。

3计算机仿真技术特点

第一,根据实际的需求,可以对模型参数进行调整、修改以及补充。人们可以获取想要的结果,改善研究计划。相比传统的物理实验,仿真技术操作成本更低,不存在风险,而且更加灵活。第二,计算机模拟结果是一个极短时间的仿真,可以及时地提供生产实践指导。第三,仿真结果不仅准确,而且可靠。只要仿真模型、仿真程序以及系统模式是科学合理的,其结果就一定是准确的。传统的模拟技术属于迭代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一个真正系统的性能,抽象的模型,在通过假设与实验之后,受试者阅读输出与验证模型,根据相关的参数以及模型的变化进行判断,不仅效率偏低,而且还会受到环境、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很难让仿真结果符合人们的意愿。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及科学技术是基于系统仿真结果而建立起来的,在动力模型试验的条件之下,不会受到过大的环境影响,其效率更高、安全性更高,能够对时间规模进行改变,进而成为设计、运行、评估、培训系统,特别是复杂系统的关键工具。

4计算机仿真的步骤及关键技术

开展计算机仿真的步骤。第一,建立出数学模型。通过专家经验以及观测数据表达的分析,利用各种手段做出考虑,然后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第二,将数据模型程序化,利用先进的自动编程软件,通过交互式的操作,就可以将数据模型程序化完成。第三,仿真实验。在进行仿真实验之前,需要设计一套实验方案,并按照实际要求运行仿真模型,以满足实验需求。在计算机仿真的计算中,包含几个关键技术。第一,智能化仿真。通过科学技术,在整个仿真过程中植入人类的思维行为,并以知识作为其核心,进行开发研究,通过仿真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相互结合,就能够仿照出接近于现实的物体和景物,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第二,仿真面向具体的对象。由于人们主观的意识,通过功能设计的研究与发展,对图片与动画进行整合,就能够实现对象对信息的获取,最终带动系统活动。第三,人机仿真和谐。站在多媒体、虚拟以及可视化的仿真角度,就可以将计算机仿真的实际作用反映出来。第四,分布交互仿真。通过现代化网络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仿真设备的互连,让空间与时间相互配合,这样就能够达到仿真环境的虚拟。

5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5.1军事领域

在军事领域中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主要是贯穿武器装备的设计、研制、生产、使用和维护。设计阶段,需要针对设计的实物做好仿真模型的试验,这样可以将产品设计的风险降低;研制过程,通过仿真技术,可以完成项目的检测与调试,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环节,同时,研制进度也能加快;生产阶段,通过仿真模型,可以实现武器装备的测试,以确定产品是否能够满足质量标准;维护阶段,通过仿真模型可以对产品性能进行综合化评估,并建立出预控方案。在军事领域中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就可以将研制武器装备的周期加快,这样也可以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将产品的综合性能提高到新的高度。

5.2教育教学领域

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满足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要求。通过仿真模型的教学试验仿真与动态试验的相互结合,就可以将抽象化的内容实体化,如此就能让学生对仿真计算的方法以及网络模型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最终满足教学所需。5.3工业领域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领域涉及到的项目与系统等都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就可以提高生产的经济性与安全性,也可以对工业项目生产的机理和规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提供理论依据以支持工业产品的性能指标。一般来说,主要是在石油化工、设备仪器、电子产品和汽车等领域使用。

6计算机仿真技术未来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也在不断完善。在新的发展空间、发展条件之下,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集中在两个方面。

6.1网络化计算机仿真技术

由于当前计算机仿真系统所开发出来的并不兼容,也不能实现相互之间的转移,导致共享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开发成本过高,并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所以一直无法满足物尽其用的功能。为了将这一部分问题解决,实现网络化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就能够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未来,这一趋势必定会拥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也可以避免因为二次开发所造成的投资成本费用的大幅度增加。另外,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得到一定共享费用的回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6.2虚拟制造技术

随着虚拟制造技术不断端深入,使得计算机仿真技术也拥有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20世纪的末期,虚拟制造技术得以发展。在计算机上运用虚拟制造技术,主要是实现从产品的设计阶段到产品的出厂阶段以及企业各个级过程的控制与管理,都需要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才能够将其实现。另外,通过虚拟制造,也使得制造技术不必再对原本的生产经验过于依赖,可以实现多维度的制造预测,这样就能够促进机械制造领域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让其拥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7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已经成为计算机领域的一大趋势,并且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可以获得提高与完善。所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仿真技术,再配合上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就可以促进信息化以及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再以此为基础,就可以推动仿真技术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不断地扩大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领域,才能够将其应用效果扩大,让其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贺秀玲,姜运芳,施艳.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探究[J].煤炭技术,2013,07:224-225.

[2]徐庚保,曾莲芝.计算机仿真系统述评[J].计算机仿真,2012,04:1-5.

篇8

关键词:专业建设;多媒体;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5-30847-02

NewExploration of Multimedia Information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ZHOU Xiang-jun

(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 Guangzhou 510507,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thought about practice and reformon multimedia information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s emphasis includes: curriculum structure, academic and practical instruction,curriculum evaluation manners.

Key words:Specialty construction; Multimedia;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电视技术和通信技术日益成熟,极大地推动了多媒体产业的兴起。目前,多媒体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影像、动画、图形、声音等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内容涵盖信息、传播、广告、通讯、电子娱乐产品、网络教育、娱乐、出版等多个领域,涉及计算机、影视、传媒、教育等多行业的产业集合,被称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是继IT产业后又一个经济增长点。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涉及面较宽,除了计算机、网络、软件等相关技术之外,还涉及到诸如数字图形图像技术、数字音频技术、数字影视技术、数字动画技术,再加上设计所需的艺术知识、制作所需的编辑知识和应用所需的行业相关知识,往往使人们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要求与知识结构要求存在较大认识上的差异。

要解决这一问题,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首先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应用需求为目标,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人才规格要求与专业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其次,必须解决好学校教育的规模性批量培养人才与企业分散性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之间的矛盾。

由于多媒体行业本身技术更新快,更重要的是多媒体人才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很先进的科技知识,又要精通艺术。加之我国尚处在多媒体产业的起步阶段,解决媒体技术制作的人才问题是多媒体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1 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施规范化、系统化和特色化的专业建设

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是综合性强、跨学科的新型专业,打破IT学科和艺术学科之间传统的界线和隔阂,充分考虑IT学科和艺术学科的相互结合和渗透是本专业的特点。我们参考国外相关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结合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以技术制作为主,艺术设计为辅”的原则,建立以综合素质培养和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1.1 专业培养目标

我院多媒体技术专业强调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以技术制作为主,艺术设计为辅进行专业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掌握多媒体专业基础理论又精通艺术,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规划、开发与创作、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平面设计制作等相关市场亟需的多媒体领域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具体的培养规格:

具有多媒体作品创作制作能力、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能力、平面设计制作能力;

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装配、维护、应用的基本能力;

具备较宽厚的文化知识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质,良好的艺术修养,了解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动向;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及审美观所必备的美术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多媒体方向)面向的是社会上广大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急需的多个岗位,从而形成了一个岗位群。这些岗位的工作分别为:多媒体开发与创作、网页设计、平面动画制作、网站的开发和维护。

通过以上主要岗位就业率的分析,多媒体方向人才培养方向基本可确定为:能从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规划、开发与创作、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平面设计制作等相关市场亟需的多媒体领域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1.2 课程体系建设

我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坚持技术与人文艺术相结合,学习以技术应用为主,艺术设计为辅。其课程设置总的原则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突出职业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教育这一主线,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注重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三年大学阶段的学习,全面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

我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了(山)字形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层次的课程是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开设的基本课程,是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以保障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知识结构关系专业方向课是相对变化的、动态的教学内容,本专业设置了媒体作品创作制作、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平面设计制作三组方向课,学生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当前的就业情况选择其中一组专业方向课,以适应将来工作用人单位的需要,又能适应技术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步伐,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兴趣发展的要求,必要时学校还可适时调整或开设新的专业方向课程,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的要求。

2 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学、练、训、创的实践教学特色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工作室,努力做到三个“无缝对接”,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训环节与多媒体技术应用对接,素质培养与公司、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

图1 山字型课程体系结构

本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是课内、校内和校外,对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时间要求。

课内:改革和加强了课内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都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以上。

校内:每学期都举行各类专业技术比赛3次以上,如多媒体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Flash设计大赛、网络方案设计大赛等,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多媒体技术方向的学生都发有“校内学生实践手册”,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在校内实践时间不少于24学时。校内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校内各部门网页制作、精品课建设、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术支持,机房设备、网络设施、办公设备的管理维护,各项活动的音响、摄像的技术支持,参加校内各类专业技术比赛等等。

校外:见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加各类专业技术比赛、寒暑假兼工等等。专业实践及实训工作都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及时跟踪学生的实践过程,对学生的实践工作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而不单是目标管理。如到企事业单位实习,有指导老师跟踪学生实习的各项工作,校内实践就更是能全过程跟踪。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力的训练,训练过程中得到及时的指导

为保障实践性教学环节,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要求学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或综合设计制作实践活动,并提交相应的文档材料:如调查报告、多媒体技术市场分析报告、多媒体广告设计方案、多媒体艺术设计作品、设计作品、动画设计作品、多媒体艺术网站、多媒体技术应用研究论文等,以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文字表达能力。第六学期为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第一线岗位参加实践锻炼和做毕业设计,所有毕业设计课题原则上要求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项目,毕业设计必须符合用户需求,设计过程必须符合工程规范,设计文档(资料齐全,人人必须参与毕业答辩,参加优秀设计作品讲评活动。

3 注重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办学特点,高职教育应该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同,这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与普通高校不同,与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同。在理论教育方面,以够用实用为度,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能。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减少理论验证和公式推导内容,增加可操作性的内容;讲授的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课内与课外的互通,注重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导入到专业课程内容中。我们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积极进行教研教改,结合课程特点灵活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3.1 积极探索“四结合”教学模式

为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提出了“四结合”教学模式和方法。对技术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我们实行:“应用案例”和“技能训练方法”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相结合;“课堂教学和“技能竞赛、作品展”相结合。

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对部分对技术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引进案例式教学方法。即针对某些专业课程的典型应用,结合实例举例分析,引出解决此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最后再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给学生授之以渔。

在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坚持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断线,即每个学期都安排了一定的操作技能课,从课堂练习到课外实践、从简单操作到复杂操作、从课程设计到毕业设计、从命题制作到综合竞赛设计、再到举办多媒体设计制作作品展等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让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

“四结合”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要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相关知识和方法,从职业制作程序入手训练操作技术和职业能力,从竞赛和实例设计着手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通过专业网站与同行,专家和大师进行交流,使学生的经验、能力和水平得到升华。

3.2 采用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

借助教学资源平台,将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形成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技术特点,注重研究探索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创造多媒体和网络的学习环境,尽可能的用资源库代替教材、教参,并且由师生共同编写和创建本门课程的教材和资源库。

通过网络延伸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很多课程涉及面广,操作性强,仅靠课内较难学好全部内容。我们通过任务驱动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将任务、资源、案例、课件、学生作品放在网上,学生在校园网内都能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网络教学辅助系统还能进行网上教学答疑,师生互评等功能,有效延伸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多媒体方向)必修课程100%开发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100%电子教案。

3.3 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

在考核模式方向,我们配合教学模式改革,以“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加强实践考核力度”为原则,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在考核的形式上,除了采用常规的笔试外,对考核形式进行一些改革,积极探索新的考核形式,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考核形式:

课程设计+讲解答辩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如在多媒体设计与制作、Web技术与应用课程考试中,以课程设计为主,再辅以进行现场讲解设计思路。采用撰写技术方案的考核形式,如网站开发实训课程,不再考过多概念内容,给学生一份项目需求书,让他们完成网站开发的技术方案撰写,这样大大增加考试的实用性。在考核的标准上,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笔试与上机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如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现场操作+问答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如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建设中,我们坚持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以课程创新为重点,强调三种能力训练,在提高教学水平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面对末的更大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吴振峰,向聂琳,刘彦姝,廖建民,章臻.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4).

[2]代晓蓉. 多媒体设计专业教学创新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05,(11).

[3]赵建保,高俊文, 李法春. 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建设目标与改革探讨[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1卷第2期 2005,21(2).

[4]蒋尚文.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设计教育浅探[J]. 职教论坛,2005,2.

篇9

一、珠心算是在珠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双手拨珠,锻炼儿童动手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有助于大脑整体功能的开发

学习珠心算首先要学习打算盘,双手拨珠不仅可以加快拨珠速度,提高运算技能,更重要的是双手拨珠牵动多种感观联动,有利于开发大脑整体功能。左手拨珠,刺激右脑,开发了右脑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右手拨珠,刺激左脑,开发了左脑的计算和逻辑思维功能。双手拨珠就是通过手、眼、耳、口和大脑同时并用,锻炼了身体的协调能力。动脑则心灵,动手则手巧,心灵手又巧正是开发智力的良好体现。

2、珠心算脑像图的形成,有助于大脑整体功能的开发

珠心算进入心算阶段时,大脑中形成“脑算盘”――映像珠算,即不用手指拨算珠,完全用脑算盘的记忆直接在大脑中进行运算,“脑算盘”是珠心算的算具,可以存放在大脑中,用之即出,随时随地运用自如,节约能源,不占空间,十分方便。珠心算利用它进行计算,反复刺激大脑,进而形成映像记忆,这种头脑中的形象,心理学家称为表象。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征。表象的直观性决定了脑珠象是近似的、动态的;表象的概括性决定了脑映象不是具体的算盘形象,而是只展现对计算有用的部分珠象,珠心算的计算过程是在逻辑思维指导下的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有力促进大脑整体功能的开发。

二、珠心算教育的优越性

科学家认为,幼儿时期智力开发优先。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的综合,是由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所组成的。开发智力是无价之宝,教给知识是有价之物。学习珠心算,正是培养幼儿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1、学习珠心算,有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

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也在发育。国内外科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大脑在出生后5年内发育最为迅速,脑重量可达成人的90%左右,5岁儿童的感知能力,手指肌肉活动能力都接近思维发展期。在这个时期进行珠心算教育,使儿童手、眼、耳、口、脑多种器官经常协调活动,并增加活动频率就能促进神经细胞的发育和神经纤维的新生,这样不仅仅促进了儿童大脑发育,还是儿童形成脑映像的绝佳期。

2、学习珠心算,培养儿童的注意力

大多数儿童的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有的儿童甚至不超过五分种。参加珠心算学习的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绝大多数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都能超过10分钟以上。这是因为,在做珠心算习题时,儿童要眼看算题,脑中拨珠,脑算珠要随着数字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这一系列动作的完成都要求注意力要绝对集中。否则脑图象会变的模糊不清,不可能得出正确答案,得出正确答案能使儿童产生成就感,所以儿童在学习珠心算时都会聚精会神地计算,不知不觉中延长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3、学习珠心算,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俄国科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在计算过程中,脑算盘的图像不是静止的,而是根据数字的变化快速变动脑图像,这就要求儿童要掌握快速观察、记忆脑算盘的静珠是多少,下一列要计算的数字是多少,脑图像该怎样变动,变动以后是多少,这种多位数、多行次的计算练习过程正是靠儿童的快速观察力和记忆力来完成的。

4、学习珠心算,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法国和美国科学家在大量研究智商测验成绩时发现:“决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心理活动的速度……这种速度上的差异,将在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上得到同样的表现,也就是说对容易问题回答快的人,对困难问题回答也快,反之亦然。这种普遍存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差异是决定智力差异的基本的和固有的基础。”学习珠心算,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做对一定题量才能达标。珠心算达标级别越高,难度越大,计算位数和行次越来越多,但达标时间固定不变,这是锻炼儿童思维能力和心理活动速度的极好方法。

在做珠心算习题时,一个思维能力较强和心理活动速度极快的选手,可以做到眼到、数变,眼和脑几乎同时反映,眼看、珠动、数出,这一系列复杂的运算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这种思维能力和心理活动速度不光是用在珠心算学习上,对于其它事物儿童也会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思维能力和心理活动速度。

5、珠心算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做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把算盘作为一种特殊的玩具带进儿童的生活,以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以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起儿童的求知欲。算盘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计算时拨珠数出,珠动数变,静动分合,使计算过程变枯燥为乐趣。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听拨、看拨、读数、报数、打算盘科学配合,采用动静交替、寓教于乐的方法,既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规律,又符合儿童好动好胜的特点,从而激发儿童的自信心、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6、学习珠心算,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珠心算要做到天天练习,持之以恒。双手拨珠由笨到巧,计算内容由易到难,计算速度由慢到快,这个过程锻炼了儿童的坚强意志。珠心算的计算过程是严谨的,每一次计算数字,每一次拨珠动作,每一次书写答案,都要一丝不苟,每一个细小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否则计算结果是错误的。因此,学习珠心算,不仅培养了儿童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促进了儿童素质的提高。

中国珠算协会通过对珠心算教育的调查,认为珠心算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在于它“有明显的开发儿童智力潜能的作用”。下面是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心小学教师张梅香、时家成对珠心算教学成果进行比较的数据: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江密峰镇中心小学连续三个学年的实验对比,统考成绩如下:

以上调查数据表明,学习珠心算的学生,不仅数学成绩好,其他各科成绩也优异。

三、普及珠心算教育任重道远

1996年在山东潍坊召开的首届世界珠心算大会上,我国代表提出将珠心算教育作为“开发人类智力的全球育苗工程”,得到各国珠算界代表的积极拥护和响应。1998年4月李岚清副总理到山东视察工作,当参观招远市北关完小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珠心算表演时,对小学生的精彩表演多次鼓掌以示赞赏,对该市在小学实施珠心算教育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一定要摆脱应试教育,坚决把素质教育搞好”。目前全国珠心算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主要集中在社会力量办学、幼儿园和小学三个园地进行。我国除了少数省市和地区普及推广面较大外,多数省市和地区还处在起步阶段,普及推广珠心算教育任重道远。

怎样在我国普及推广珠心算教育,我认为:

1、扩大宣传、广造舆论。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珠心算教育的启智功能和优越性,多举办珠心算表演和珠心算比赛,表演和比赛实况向社会各阶层播放,表演和比赛现场的惊人技能和激烈角逐,震撼人心,更具说服力,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2、根据各地珠心算教育发展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办好珠心算教育。珠心算教育可走进幼儿园,对幼儿进行“早期智能塑造”,用它对儿童智力进行早期开发见效快、效果佳。珠心算教育可走进小学课堂,把珠心算教育融入数学,以此提高小学生的计算速度,手脑并用,为枯燥的数学课增添活动乐趣。珠心算教育可在校外举办业余培训,由儿童和家长自愿报名,由专业珠心算教师授课,通过培训发现苗子,培养选手,参加竞赛,进一步扩大珠心算教育的影响。

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珠心算教师队伍。一名合格的珠心算教师,除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外,精通专业的水平和教学能力应与其他学科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同等重要。珠心算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多用途的一门科学。因此,珠心算教师要系统学习,全面了解和体验从事珠心算教学工作的价值所在。只有具备了教师应有的自身素质,才能确保珠心算教育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向前发展。

篇10

关键词:网络 档案 创新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5-0251-01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上的应用,档案管理工作从原来的完全人工化操作,进入到了电子智能化时代。但由于起步较晚,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档案工作人员不断的创新服务机制,为经济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多多努力。通过网络在档案工作几年来的应用,我们觉得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既方便又容易操作,既方便自己也方便了群众,能够真正的实现为人们服务的宗旨。

1 从服务方式上来创新

随着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档案部门将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联上企事业单位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作为档案管理者,一定要以网站为基础,进一步加快档案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在网站上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化,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档案信息管理法制化。

开发数据库,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使用Delphi来开发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方便,Delphi编好程序后可以自动转换成.EXE文件,并且运行时速度比VB快,而且编译后不需要其他的支持库就能运行。它的数据库功能也比较强大,是开发中型数据库软件理想的编程工具。Delphi适用于应用软件、数据库系统、系统软件等类型的开发。而且它拥有和VB差不多一样的功能,一样能应用API函数,这在控制Windows很有用。因此对于综合档案管理系统来说,其数据库基本能够满足要求。

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开发的主页上加载自动上传的窗口,以实现档案馆(室)在服务器上归档。

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主要是纸质管理,需要工作人员在繁多的档案库里把查阅人的信息找出来,然后再去复印或抄录。而电子信息化则免去了这样的劳作和奔波,如果是属于普通非保密档案,查询者可以通过互联访问档案中心的网页,开发的系统中通过注册等方式获得使用权,进行查阅,这样大大方便了查阅者。

2 服务范围上的拓展

信息化服务转为多主体。原始的档案管理主要是针对单位和部门,随着市场经济向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主体涉足到档案领域,成为了档案服务的对象。我们所熟悉的“知网”空间,正是抓住了网络的便捷,实现了论文的查阅与下载等一系列的服务提升。

兴建实体档案产业。原有的档案管理均属于政府主持下的事业单位或机构,不是真正的社会实体,而且它所涉足的服务项目也较少,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多种服务成为了查阅者的需求,因此,档案实体产业的兴建,是属于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处于计算机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档案人员不仅是档案的管理员,还应是档案信息财富的拥有者和提供者;档案馆(室)也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还是档案信息的聚集中心、交流中心和信息技术的用户。基于这种思考,我们完全可以仿照“知网空间”那样开通信息化网络,使档案的在线服务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在创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时,我们要建立以档案信息搜集、加工、贮存、检索、服务为主要的工作实体。对于档案信息的开放和开发,档案工作者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和产业意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出击。加强档案工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联系,使其能够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比如,当我们的前期档案搜集整理和制作过程完成后,我们可以利用当前网络常见的注册积分制,实现上传和下载的功能,也可以通过购买电子币的形式进行相关交易服务,实现不同主体对档案网络的需求服务。

在目录编辑上,我们可以采用统一的格式,以便于分类,实现资源共享能使档案、图书、情报等文献部门相互分享各自的资源,使利用者很方便地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知识、信息、情报。通过统一的目录,实现资源共享,使各文献部门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文献资源互补,提高馆(室)藏资源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因而也可有效地缓解存储空间拥挤、人员及资金紧张等矛盾,并有利于各级各类档案馆、图书馆(室)馆藏朝着有侧重、有特色、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

3 政府档案服务创新的主要任务

面对政府档案部门“生存”的现状,既不能只停留在现状,也不能超越是发展,一定要通过调研,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来运行,以适应经济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

(1)进一步强化档案资源建设在档案服务创新中的基础地位,把档案收好、管好、用好。政府的档案管理既有非保密性的也有保密性的,对于不同的档案可以通过不同的级别进行管理和创新。比如关于非保密性的档案,我们可以通过市场的形式来运作,以达到方便群众的目的;而对于保密性档案,我们则需要按照管理级别和权限实现网络管理,或以银行的系统的内部网管理模式存在,或以严格的加密形式存在,以防止机密档案泄密。

(2)馆藏档案数字化是政府档案服务创新的基础建设。馆藏档案数字化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利用和保护档案。通过Delphi来开发出来的档案管理系统,能够很好的实现这一目的,并且可以大大减少纸质档案查询破损的问题。

(3)高素质的档案人才建设是档案服务创新的根本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关键在于人才,关键在是否有所作为。我们要不断的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并对现有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如C++/Java,HTML,PHP,Javascript等课程,以有利于在工作中实现创新。

参考文献

[1]徐舒柯.论现代档案信息传播中媒介运用的三大原则[J].湖北档案,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