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纳税精细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14 08:2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纳税精细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纳税精细化管理

篇1

一、建立完善税源精细化管理机制

税收管理员是税源管理部门中负责分类、分片管理税源,负有管户职责的工作人员。建立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实行税源管理到户,是实施税源精细化管理的基础环节。为此要突出抓好以下四点:

一是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要按照属地管理和税源管理到户的原则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岗责体系。要求税收管理员要做到管户准确、税源清楚。要全面掌握所辖区域责任区内的纳税户信息,掌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和税收管理的主导权。

二是建立电子平台,规范税收管理员工作任务。考虑目前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过多、难以集中精力持之以恒地搞好税源监控的实际,要充分利用近几年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以综合征管软件为数据基础,建立专门的税收管理员电子工作平台,按其工作职责分别设立子项目,以工作日志的形式全面反映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情况,以督促税收管理员投入时间、投入精力研究和实施税源管理工作,并逐步走向规范。

三是优化配置,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的作用。综合考虑当地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分布、税收管理员数量和素质高低等因素优化配置税收管理员。要逐步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力量,将熟悉税收政策法规、企业财务管理、熟练掌握纳税评估的人才充实到重点税源管理岗位;要根据行业管理需要合理调整中小企业管理力量,适度配备个体税收管理力量。

四是进一步强化岗位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应充分利用税收软件的功能,严格按照税源精细化管理各类标准设置考核分数,并利用电脑对税收管理员电子平台记录情况进行自动打分考核,促使每一个管理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促使每个精细化管理点都能达到规定的工作标准和质量要求。

二、抓住税源精细化管理重点

税源精细化管理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是要根据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和管理对象的特点抓住主要矛盾,明确税源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

一是加强重点税源管>!

篇2

税源是指税收来源,是纳税人或者能够产生税收的经济项目和行为。税源管理就是对不同的税源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防止税收流失,以尽可能地实现税收的应收尽收。

新的征管模式自2005年成功上线以来,随着系统数据大集中、管理大集中,给税收管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模式和管理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和冲击。这就要求我们构建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管理机制。如何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一直是各级管理部门苦苦思索的问题。本文,笔者将结合实际,就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征管质量,为我市更好地实现“三超”工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作一个抛砖引玉的功效,以作参考。

一、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的意义

(一)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是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税收网络化的发展,使原来简单粗放的税源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要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税源管理模式已刻不容缓。全面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总局总结多年来税收工作经验提出的重要管理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所谓“科学化管理”就是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掌握税收征管工作的规律,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税收征管制度体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征管工作,提高管理的实效性;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避免大而化的粗放式管理,抓住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细、抓实,不断提高管理效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科学化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精细化是在科学化指导下,体现集约管理,注重效益的要求。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就是确保税收的应收尽收。

(二)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是实现税收职能作用的根本保证。

财政职能是税收的基本职能之一。经济决定税收,经济的发展是税收增收的主要源泉,税收的规模是财政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经济实体既是纳税人,也是市场的主体。纳税人税源的变化,对区域经济和税收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从微观经济(纳税人)的运行来认识、了解宏观经济(财政)的发展趋势,为开展税收分析,抓住税收增长点,把握税收收入提供客观依据。从根本上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税源状况,进而决定税收规模,但税源并不等同于税收,税源在很大程度上能转化为税收,取决于税源管理水平的高低。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可有效地把潜在的税源转化成税收,进而更好地实现税收的财政职能。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为税收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是依法治税的要求。

我们税务部门的工作宗旨就是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将有力地推进依法治税。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能够促使纳税人之间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增强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更好地把精力投入到和谐创业的伟业中去。在提升税源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同时,我们要加强征管力度,提高征管质量,在不断提高为纳税人服务水平与质量的同时,加强对涉税违法分子的打击和惩治力度,让文明与法治两个车轮平行前进。只有不断推进依法治税,全面强化科学管理,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使广大纳税人有依法纳税的自豪感和迫切感,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前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税源管理层次尚待提升。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传统的税源管理不适合于信息化条件下的运作。传统税源管理是从纳税人申报开始,没有进行动态的变化,尚停留在数据采集、汇总、建档等浅层次上,数据录入不完整、不及时、部分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正确等问题时有发生,加上内部分工管理不够统一和规范,造成了系统数据录入后无人管的状况,使得本应协调一致的工作时有脱节。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运用纳税人财务数据以及政府部门的综合数据控制税源、掌握税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二是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新的税收征管体系是建立在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之上,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能够熟练地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录入、审核、检测和应用,能够按照数据处理流程和管理职责进行数据维护管理,并且,还要会熟练地运用相关的税务、财务等专业管理知识进行分析。具有这些方面综合性能力的,能够胜任企业税收征管工作的管理人员却较为缺乏,无法满足税收精细化管理的需求,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地区和农村更为严重。

(二)税收监控方式与分析落后。监控分析有局限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税收网络化建设带来了光明的前景。在新的税收改革任务中明确以建立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征管模式。问题是无论是现在的管理体制还是信息技术的管理水平,都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首先依靠纳税人提供的信息难以保证及时、全面、真实。其次在税务网络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计算机网络化程度不高和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造成一些数据资料的参差不全,并且难以形成信息的共享。因而不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广泛、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的收入状况,不能够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部门配合乏力,信息失真。这些缺陷的存在使税务部门的税源监控分析上,肤浅被动,说明不了深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先天不足,给纳税人在偷漏税款方面提供了有机可乘的机会。

三、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对策和建议

(一)以税源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为基础,继续落实完善税收管理人员制度。税收管理人员是税收征管中最活跃的因素,税源管理是他的中心工作。税收管理人员要加强数据的采集、管理、使用,摸清税源家底,完善各类数据的采集,避免垃圾数据的产生。税收部门要加强政府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利用协调的税源监控网络管理体系,提高税源分析利用和管理水平,要落实好税源的巡管、巡查制度。同时,要健全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给税源管理定岗位、定责任、定内容、定工作标准,税收管理人员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建立管理人员自评、纳税人参评、局职能股室考评的工作业绩综合评价体系。使税源管理工作成为日常税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将执法理念从收入任务型转变为税源管理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应收尽收、应管尽管。

(二)加强发票管理,实现以票控税。进一步完善发票管理的各项措施,积极实行有奖发票制度,以高额的中奖率(面)激发消费者索要发票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以票管税。一是拓展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误区,充分认识发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健全发票违法举报奖励制度。重点打击拒绝给消费者提供发票、使用假发票的行为。将发票使用、开具、接收情况纳入纳税人信用体系。三是完善监控软件,积极推行税控装置。凡是具有一定规模、存在固定场所的行业中推行税控装置,并积极推行交易电子化,减少现金交易,完善税控收款机与银行POS机的数据共享。

篇3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包装印刷企业;财务管理

一、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对原材料的处理

(一)原材料采购环节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合理编制原材料预算,这需要企业的财务人员根据本年计划生产数量和参加订货会的订单数量结合当前经济的发展准确编制企业年度预算。对特殊材料的采购,采购部门应深入市场价格调查、询价,提交的财务预算经企业财务部门层层审核。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事项一律由采购部门承办,财务部门需对材料采购单严格审查,避免应其他部门或其他人员私自购买原材料。

(二)原材料入库环节

包装印刷企业的原材料经采购员确定发出订单后入库时,需要经专业仓库保管人员一一审核确认材料的数量、质量,开具“入库单”。同时仓管员还应将信道的原材料及时更新电脑数据库资料,及时向上级上报不合格原材料。

(三)原材料的保管和发出环节

在保管材料的同时,应根据材料的储存条件合理分派到各个仓库,财务部门也要不定期抽查原材料的库存状况,确保“账实、账账”相符。仓管员根据领料单,及时更新企业原材料数量,能够及时发现那些原材料短缺,以便及时采购,保障原材料供应。对于超标的原材料要进行单独审批,详细标明其用途和超标领用的原因,同时财务部门还应在企业的ERP系统内根据每一订单详情进行材料归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规定企业管理部门领用材料限额,财务部门也要及时监督原材料领用情况,提高不能直接归集分配到产品的材料的使用效率。

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对生产环节的处理

(一)企业财务部门应根据财务软件合理测算出材料领用数量,严格控制生产环节的成本费用,生产车间应及时排查超标生产环节,上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经过审核,根据企业的奖惩制度进行人事处罚。

(二)对于包装印刷企业的生产环节的人工成本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财务部门应根据产品成本效益确定生产车间人数,对于人工成本超标的生产线财务部门应合理裁减人员数量,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三)对于生产环节中不能直接归集分配到具体环节的辅助材料及期间费用等,财务部门应按照合理的计算方式进行成本归集,财务部门根据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预算选取合适的成本计算方法,确保消耗的每一种材料都能够分配到各个生产环节中。

三、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对销售环节的处理

首先,严格执行销售环节的三线“发票传递线、货币传递线、产品传递线”,两点“发票与货币核对点、产品与发票核对点”的销售制度,做到“单、钱、货”相互独立能够有效提高销售完工产品的销售绩效,还能够避免现象的发生。财务人员应仔细核对产品的销售数量,结合自身企业的成本费用和市场均衡价格确定产品的销售价格,应和企业质检人员共同考核产品的质量,保障产品的完工效率和产品质量,才能够保障企业能够按时交货。财务部门应针对应收账款的付款期限合理制定应收账款的优惠政策,鼓励购货方提前或及时交付资金,减少坏账损失。

四、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对企业资金环节的处理

精细化财务管理对企业资金处理包括筹资环节、投资环节以及审批制度环节。就筹资环节而言,财务部门应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与发展方向来确定筹资的具体金额范围,同时还应考虑到多种筹资方式的筹资成本效益,减少企业筹集资金环节的财务费用;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应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遵循“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原则,确保资金投资的安全性,财务人员精确计算投资每一个项目可行性,应从投资项目的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多维度来进行分析与评估,为管理层领导提供真实的决策信息。最后,包装印刷还应建立健全一套严格的审批制度,严审资金的来源去向,退回不正确的会计凭证,明细企业的每一项资金来往,确保每一笔资金支出都要有合法的外部单据。

五、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对税费环节的处理

如何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合理的避税,是精细化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环节。例如企业采用开具预售账款的凭证作为收据,减少银行账户发票能够有效减少预收款缴纳的税费。财务部门应根据具体情况,将流通过程中有毁损、退回的商品进行税款转回和相关会计处理,利用“废品”开发产品从而享受减免税待遇,比方利用将瑕疵品生产新产品。企业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达到避税的效果,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使固定资产成本在使用期限中加快得到补偿,从而减少企业的应交税款。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纳税申报是一项义务,不论企业是否有税要交。所以,财务部门要及时履行企业的纳税申报义务,避免企业发生纳税罚金。

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包装印刷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企业应树立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流程,严格执行企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企业奖惩机制,对违法乱纪的财务信息人员制定惩罚措施,以警示其他财务人员,奖励表现较好的财务人员,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保障财务部门的工作环境。

七、健全企业财务管理评价体系

企业的财务管理评价体系应贯穿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落实事前评价体系工作,能够有效预防企业财务决策风险,制定相关规避或财务风险较小的财务计划;通过事中评价能够及时发现财务管理在企业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真正意义。加强企业的事后评价体系建设,对企业发生的财务活动进行客观评价,以此应对企业未来财务风险,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杜月霞.浅析印刷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精细化的有效途径[J].财经界(学术版),2014,03:230-230

篇4

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基础,要管住、管好税源,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关键。然而,在目前的税源管理中,存在岗位职责不明,业务流程不优,管理措施不细,协调配合不紧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四个不协调”。

(一)静态管理与动态监控的关系不够协调。表现为“四重四轻”,即重办证户管理轻新开业户管理,导致一些纳税户开业后长期不办证,造成税源流失;重正常经营户管理轻非正常户管理,导致假停业、假歇业、假失踪等现象出现,非正常户认定和管理不到位;重起征点以上纳税人管理轻起征点以下纳税人管理,户籍巡查不够,税源变动情况不明,造成不应有的漏征漏管问题;重单个体税源情况掌握轻整体税源的综合分析,“一户式”管理不到位,信息利用率不高,导致对纳税人的纳税信息资料掌握不及时,对税源的变动情况掌握不全面。

(二)管户与管事的关系不够协调。目前,有些同志片面地认为进户是稽查部门的事,管理部门只管户不管事,将管事与管户割裂开来,将实地了解纳税户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与通过计算机和书面资料进行案头分析对立起来,导致对纳税人一些较为隐蔽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不够,如有的个体纳税户虽然经营门店小,而存货仓库大、生产场地大、送货业务量大、销售回扣大;少数纳税企业在销售副产品、处理边角料、收购农副产品、使用普通发票等方面想点子,一些免税企业在应税项目上做手脚,出现了疏于管理的情况。同时,由于管理人员紧缺,管户较多,并且大多不在管户所在地办公,导致征管监控不力,管户流于形式,管事不能到位,对个体纳税户定额不准,对纳税户做假帐、做两本帐以及零申报、少申报等异常现象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三)机控与人管的关系不够协调。一方面是信息化监控手段未充分利用,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掌握不全,一些该录入计算机的信息末及时录入或录入不准。各个软件系统缺乏有效的统一和对接,对已掌握的信息分析比对不够,信息利用率不高,使信息化监控的作用难于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实行集中管理后,职权进一步分解,税收业务大多通过计算机处理,使少数管理人员片面夸大计算机的作用,过份依赖计算机监控,工作责任心退化,工作作风浮化,忽视了进户进行纳税辅导、加强帐簿凭证及财务管理等基础管理工作,导致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缺乏有效的监控,造成税源流失。

(四)内部管理与外部配合的关系处理不够协调。主要表现为在税源管理上,还未形成真正的信息共享、内外联动的监控机制。与工商、地税、技术监督部门的信息交换制度不健全,缺乏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未能充分发挥外部力量的作用,税源监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同时,与公、检、法等部门的联系和配合不够,打击力度不大,偷、逃、骗税案件时有发生。

二、实现税源管理精细化的几点建议

(一)把握三个环节,堵塞税收漏洞。一是推行行业税负评估。要充分运用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计算机存储的各种信息和各种社会信息,综合分析行业总体税收状况和纳税人个体纳税情况,探索规律,建立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加大计算机评估力度。为做到管理精细化,要分行业制定平均利润率、平均税负率、销售额变动率等评估指标,确定科学的税负率差异幅度。二是实行企业税负监管。在制定行业税负的基础上,分户测定纳税人的税负值,作为管户人员进行管理的参考值,如果纳税人的申报税款低于参考值的合理幅度,企业管理员要入户查明原因,写出书面情况。同时,企业管理员要经常深入纳税户,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的监督,适时对企业进行盘存,防止纳税人虚增库存,虚抵进项税。企业管理员要通过强细了解纳税人的生产工艺流程,核定材料消耗率和产品产出率,防止企业产品不入库,帐外销售,逃避纳税。同时,要加强企业副产品核算的监督,防止副产品销售少入帐或不入帐,导致税收流失。三是加强户籍巡查。要针对个体税收起征点上调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采取新对策,扎实抓好户籍管理。实行户籍巡查登记制度,建立巡查登记簿,个体税收管理员要对所管辖的纳税户每月至少巡查1次,每次按要求在巡查登记簿上如实登记,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及户籍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定额。对起征点以上的纳税户要从核定税款、税额调整、申报缴税、非正常户认定等方面严格把关,严密监控,严防流失。对达不到起征点的,要办理税务登记,实行动态管理,督促纳税人按要求进行申报。

(二)强化三项措施,有效实施分类管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按照纳税人的行业、规模、类别和纳税信用等级,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管理,是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一是对特殊纳税人实行专项管理。加强纳税人信用等级管理,对大型企业和重点税源实行专人、驻场管理;对帐务不健全或虽设置帐薄但帐目混乱,难以查帐的,实行查定征收;对确属规模小而又无建帐能力的实行双定管理,根据不同的方法确定应纳税额。如对小米厂,要通过核查当月的耗电量,根据每吨大米的耗电量确定当月生产的大米数量和应税销售额,计算应纳增值税;对小砖瓦厂,根据砖(瓦)窑的体积容量,核实每月出窑的数量,根据产品出窑系数确定当月砖(瓦)生产数和应税销售额,计算应纳增值税。二是全面推广税控管理。对加油站要不断完善税控加油机的管理,及时更新软件,提升其技术含量和稳定程度,方便纳税人操作使用,以达到税收管理的要求。对各类超市、专卖店要推广税控收款机的使用面,要采取双人值班,坐店监管等有效措施,加强对税控收款机使用过程的监督,防止机外开票,准确核定纳税人的经营额,严格按销售情况纳税。三是积极推行票控管理。要通过“金税工程”严密控制专用发票的管理;对小规模纳税人,要大力推广普通发票的使用,使纳税人的每一笔经营业务都通过发票予以准确记载,通过对小规模纳税人销售额的有效监控,实现精细化管理,有效地堵塞征管漏洞。

篇5

一、要把握好加强征管的要点

树立宏观征管的观念是这次加强征管的要点。这里我们所讲的税收征管工作不局限于征管部门日常所担负的、狭义的征管工作,而是全面的、宏观意义的征管工作。它不仅涵盖以税款征收、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等为主要内容的税收执法管理工作,还涵盖以机构设置、部门职能划分、机关运行制度、人、财、物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税收行政管理工作。税收执法管理与税收行政管理是宏观征管既各有侧重又密切关联的两个方面。税收执法管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征、管、查管理,它是税收工作的主体,是各级税务机关的天职、经常性工作和主要任务;而税务行政管理则是税收工作的基础和体制保障,管理体制科学,机构设置合理,行政廉洁高效,就有利于强化税务执法管理,降低税收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因此,加强征管必须在各级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由税务机关各职能部门共同来推进,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要把握好加强征管的特点

规范统一是这次加强征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机构设置和称谓的规范统一。众所周知,无论是1997年撤消税务所成立税务分局的征管改革,还是以专业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征管改革,在机构设置方面都存在一个通病,就是机构设置不规范统一。往往是总局下达文件后,各地在机构设置上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机构名称也是五花八门,有征收局、管理局、评估局、审理局、稽查局等等,不一而足,结果不仅纳税人摸不清头脑,连我们自己也搞不清楚。这次完善征管体制,总局十分强调全国范围国税系统必须依法设置对外称谓统一的国家税务局、税务分局和稽查局,按照行政级次、行政(经济)区划或隶属关系命名税务机关,这是与以往征管改革明显不同之处。各地在讨论机构设置时,必须把握这一点,不能离开总局的原则和规定擅自改动或变通。二是职能和职责划分的规范统一。以总局文件形式对征、管、查三者的关系以及县级局内设机构设置与职能进行规范统一,这在税务系统是首次。这几年,各地由于片面强调征、管、查三分离和专业化管理,在机构设置上很不统一,由此导致了征、管、查三者之间的职能划分和相互关系不明确,业务交叉,内设机构和税务人员的岗责分工标准依据不一样,有的按属地划分,有的按税种划分,有的按企业性质划分,有的按行业划分,有的按隶属关系划分,各有各的管法,这既影响税收征管的效率,给纳税人带来了许多麻烦,又加大了税收成本,影响国税机关的形象,社会各方面对此颇有微词,不改不行。

三、要把握好加强征管的重点

县(区)局是这次加强征管的重点。大家知道,税收行政执法管理是分层次进行的,从全省国税系统范围来看,省局是决策层,地市局是协调层,县(区)局和分局则属于执行层。但在执行层中只有县(区)局才是全职能局,分局是县(区)局的派驻机构,是县(区)局开展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总局才反复强调,县(区)局就是基层,县(区)局的工作重点就是税收征管。经历1997年和的征管改革,我省国税系统县(区)局征管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体现在三个转变:管理方式上由下户征税向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转变;管理体制由集权统管向分权制约转变;管理手段由单纯依靠人工向依托信息化人机结合转变。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县(区)局机构设置不规范,征、管、查职能划分不清,业务交叉,衔接不紧,信息不畅,税源监控不到位,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等问题正日渐凸现。因此,总局把这次加强征管的重点定位在县(区)局的规范机构设置和业务重组上。做好这两项工作,必须遵循两化原则:一是属地化原则。属地管理实际上就是边界管理问题,它是税源管理的主要方式。坚持属地管理,就是在边界范围内的所有纳税人,不论其所有制性质,不论其隶属关系,不论其所属行业,一律就地就近管理,税务机构的设置也要坚持这一原则。二是扁平化原则。扁平化管理是今后行政管理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其目的就在于减少管理层级,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坚持扁平化管理,必须适当分解和上收包括税款征收、税务稽查在内的部分税收执法权,逐步强化县(区)局的税收征管职能,同时,对税收征管全过程实行科学、严密、高效的全程监控。

在这次完善征管体制中,总局要求各级国税局一般不再设置直属分局,地市局已经设置一时不能撤消的直属分局,必须说明情况,报总局审批后,暂时保留一个,但从长远看最终还是要撤消的。对于县(区)局的直属分局这次一律必须撤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工作重点是,撤消县(区)局直属分局后,如何选择有效的征管模式,加强税收征管。根据征管部门最近作的调查,目前全省县(区)局中冠以直属分局名称的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直属分局只承担县属企业或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征管工作,同时在城区属地还设有其他税务分局,承担城区的其他企业和个体税收的征管工作。第二类直属分局既承担县属企业或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征管工作,还同时承担城区的其他企业和个体税收征管工作。第三类直属分局不承担县属企业或重点税源企业的征管,而是承担城区及周边若干乡镇的税收征管工作。在这三类冠直属分局名称的税务分局中,第一类是真正意义的直属分局,第二类部分意义的直属分局,第三类则只有名无实的直属分局。针对上述情况,在征管模式上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模式是撤消县(区)局直属分局和城关镇所在地税务分局,由县(区)局内设办税服务厅和税源管理股直接负责税收征管,适当保留现有农村税务分局。这是总局要求最终必须达到的模式。第二种模式是撤消直属分局,将其所管辖的县属企业划归属地管理,同时在较大县的城区或管辖五个乡镇(街道)所在地成立税务分局,保留现有农村税务分局,县(区)局不直接负责税收征管。在这种模式下,县(区)局暂不内设办税服务厅,办税服务厅均设在分局一级,但这只是根据当前我省各地经济差异巨大这一客观现实而采取的一种过渡模式。到底选择哪种模式,各地应该结合实际,从有利于整合资源,加强征管,提高效率的角度来确定,并合理设置内设机构,不宜搞一刀切,形式要讲,但更要重内容。

四、要把握好加强征管的难点

这次加强征管的难点在于建立属地管理,基层征管合一,前后台分开并协调高效的征管运行机制。实践证明,基层的征收与管理是难以分开的,片面强调征、管、查三分离,

片面强调专业化管理,片面强调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等做法是不够科学的,基层征管分开了,不仅纳税人办税不方便,还会导致税务机关内部分工分家、推诿扯皮,出现管理真空和漏洞。因此,基层征管必须合一。各级国税局要以贯彻省局即将出台的《办税服务厅工作规范》和《税收管理员管理暂行办法》为契机,进一步理顺业务流向,重组基层业务。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理顺基层业务流向。凡属纳税人找税务机关办理的事务,统一由基层税务机关的前台办税服务厅负责受理和办理;凡属税务机关找纳税人的事务,统一由税务机关的后台内设部门和税源管理部门负责办理。二是要进一步简化事前审批,强化事后管理。对非法定管理环节,要清理废除,比如税务登记等常规事务的办理,只要纳税人申请资料齐全、合法,税务机关可以先发证,再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税源管理部门进行事后调查,以减少不必要的管理环节,提高效率,方便纳税人。三是要建立前后台既分工明确又密切联系的协调高效运行机制。前台在受理纳税人各项涉税事项时,能即时办理的即时办理,不能即时办理、需要后台审批的统一交给后台管理部门;后台管理部门接收到前台报审事项,按政策法规进行审核,能即时回复的即时回复,不能即时回复、需进一步核实、评估、调查的,转交税源管理等相关部门限时办结;税源管理部门处理后,再将结果反馈给综合管理部门,由此形成闭环的工作流程。同时,依据上述流程,建立健全涵盖各各环节、各个岗位的责任制度,以明确分工、确保流程运转顺畅。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新的征管运行机制的建立涉及业务重组的力度很大,必然会对基层税务人员在观念上造成冲击,各级领导对此要有充分的估计,要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五、要把握好加强征管的出发点

完善征管体制,夯实征管基础是做好税收征管的前提,也是加强征管的出发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抓好。首先,要针对当前税收征管的制度缺陷和制度缺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一是建立比较完善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要正确认识管事与管户的关系,彻底解决过去因管事不下户而造成的税源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管事与管户其实是一回事。管事离开管户就没有针对性;管户不从具体事务入手就失去工作内容。二是建立科学的纳税评估办法。要探索科学、实用的纳税评估模型,充分运用包括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在内的各种信息资料和数据,将分析评估与必要的检查结合起来,深入了解纳税人纳税情况,摸清规律,发现问题,增强管理的针对性。三是建立有效的分类管理办法。在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过程中,要把属地管理和分片负责有机结合起来,责任落实到人。对不同规模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对大企业和重点税源管理,要重点监控分析;对零散税源和个体户税收,要完善电脑核定定额管理;对增值税起征点调高后未达起征点的业户,要实施动态管理;对不同纳税信用等级的纳税人,要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服务。其次,要大力推行征管资料的一户式存储管理。征管资料是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涉税活动的纪录,也是检验征纳双方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实行一户式管理,不仅能将过去散存于税收征管各环节的征管资料,按独立的纳税人加以归集,使之能全面反映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全貌,进而通过分析比对,找准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和漏洞,采取相应的强化和弥补措施。而且,还能避免纳税人重复报送资料,减轻纳税人负担。

六、要把握好加强征管的着力点

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完善征管体制,夯实征管基础的必然选择,也是这次改革的着力点。所谓科学化管理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掌握规律,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税收征管的实效性。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要针对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按照精、细、深的要求,通过重组税收业务,明确职责分工,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努力克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效能,降低征管成本。科学化和精细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化是前提,精细化是保障。有了科学化不等于就做到了精细化,达到精细化也不等于完全实现科学化。从当前我省征管工作的现状来看,首先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精细化管理问题。应该说,我们目前制定了许多制度,也还算比较科学,但却缺乏精细化,很多的管理工作还缺乏针对性,抓得也不够深、不够细、不够实,管理的效能还不高,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可以说,离开了精细化,再科学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都只是水中月,镜中花,都只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在这次改革中,除了要规范机构设置,完善组织体系以外,更重要的还是要着力抓好精细化管理,要全面实施纳税评估和分类管理,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这些都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七、要把握好加强征管的支撑点

征管改革离不开信息化这个支撑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有新的认识和定位,不能就信息化谈信息化,不能一讲信息化建设就赶时髦。这两年省局比较注意这个问题,比如全省门户网站和12366纳税服务热线的建设,我们就没有一窝蜂上,而是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作出决策的。今后,发挥信息化对税收业务的支撑作用,要在应用上下功夫、作文章。当前要重点抓好现有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以及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内部,要加快征管2.0版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系统和金税工程系统三大系统整合步伐,严把信息数据的入口关、维护关和考核关,实现内部各管理系统信息的共享。外部,要加强与工商、地税、海关、国库、银行等部门的信息互联互通,特别是要加强四小票信息的对碰,切实堵塞管理漏洞。在强调信息化对税收管理工作支撑作用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计算机系统的局限性,注重人机结合,不要迷信电脑。凡是电脑干不了、干不好的事项,如实地调查、案头评估、政策咨询等,要依靠税务人员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加以判断、处理。

八、要把握好加强征管的落脚点

篇6

一、增值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也发现我增值税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纳税人进项税抵扣凭证管理不规范,税收收入取得大幅增长的同时。尤其是增值税其他抵扣凭证还存在一些问题。二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零负申报率偏高,12月零负申报率就达到55%三是行业税负不均,例如在市,电力热力制造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税负率都在5%以上,而以批发、零售为主的商贸企业税负率均在3%以下,且国有商贸企业与私营商贸企业之间税负明显差异。四是纳税评估缺少系统、全面的指标参数和预警值,成为纳税评估的瓶颈”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和效果。针对增值税管理中存在上述问题,局自以来,围绕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积极开展纳税评估,加强增值税管理。

工业因煤而生,市素有塞上“煤城”之称。煤炭行业是石嘴山市的支柱产业,许多重点行业是围绕煤炭发展起来的以煤炭开采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业、电力生产供应、化学原料制造业为主的这些行业成为全市增值税税收收入主体。多年来,为了有效提高增值税管理质量和效率,局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以来我借助“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源管理”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平台,以抓税收分析为切入点,以纳税评估为抓手,以税务稽查为突破,加强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管理,以点带面,从具体工作入手,有效地提升了增值税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效果。截止到底,局增值税纳税人14822户,其中一般纳税人企业1515户、小规模纳税人企业1476户。增值税入库税款224952万元,比上年增长35.59%增收59043万元。

二、大力开展增值税分析评估,强化税源管理

(一)加强业务培训、开展专项评估

我局把选好用好纳税评估人才作为纳税评估的基础,这是因为纳税评估人员素质直接决定着纳税评估质量的高低,我市对重点评估工作集中抽调人员优化组合搞评估,并注重评估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要求评估人员要熟悉评估指标和纳税评估文书的运用,掌握约谈和实地核查技巧。在对水泥行业的专项评估工作中,由市局牵头成立统一的专项评估小组进行纳税评估,摸索行业评估流程,积累经验和方法,收效明显。首先我局按照总局确定的评估模型和本市水泥行业能耗定额标准,选择管理较规范的国有企业,通过评估形成本地区的行业评估方法,为对其他企业开展评估积累经验、方法。随后我局在开展对其他水泥企业的纳税评估中,边评估边总结边推广,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经对我市8户水泥生产企业的纳税评估,核实我市水泥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应纳增值税1478.25万元,平均税负率7.03%,核查出有其他涉税问题的企业8户,补缴增值税117.4万元。

(二)深化税收分析,做到有的放矢

为了增强评估工作的针对性,我局积极从四方面对增值税进行分析:一是增值税收入进度分析;二是50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企业监控分析;三是一般纳税人行业税负分析;四是零负申报统计异常分析。充分发挥“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在税源管理中的合力作用,通过“四位一体”办公会议与其他业务科室互通信息,及时掌握增值税完成情况,确保每季度足额完成税收计划任务。我局还充分运用区局开发的辅助征管系统和市局开发的数据分析软件,进一步提高数据预警意识,将低于警戒值的纳税人作为纳税评估疑点对象,下达评估任务,以确保分析结果对纳税评估工作的指导作用。例如通过按季度查询各行业税负预警值和查询一般纳税人零负申报情况,统计出税负低于预警值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名单和连续三个月零负申报的企业名单下发各局,作为各局下达评估任务、查找疑点,提出不同管理措施的依据,发挥了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的作用。

为强化对重点税源的收入分析预测,,我局对全市年纳税额500万元以上38户重点税源企业进行监控,按季把应征税额增减幅度上下超过25%或者税负率增(减)大于(小于)1%的重点税源企业统计出来,下发给各管理局查找原因,发现疑点的进行纳税评估或移交稽查检查。在分析过程中对存在疑点的两户税负为零和一户价格偏低的重点税源企业通过互动机制平台安排管理局进行了专项纳税评估。

(三)探索建立行业评估模型,指导开展纳税评估

局对全市521户商贸企业一般纳税人近两年的数据进行了调查采集,为了加强对商贸企业增值税的管理。以各数据的加权平均值为依据,按照经营种类细分了22个门类并测算出了参数值,提出了7种商贸企业增值税纳税评估方法:即税负对比分析法、商业增加值税负分析法、毛利率分析法、销售收入变动率分析法、存货周转率(次数)分析法、应收账款变动率分析法、应付账款变动率分析法。通过对3户商贸企业进行的纳税评估,利用评估方法中的税负对比分析法和存货周转率分析法及参数值对比发现企业存在发出货物未记销售的问题,针对纳税疑点与企业约谈,敦促企业补交增值税5.3万元。

由于当前企业经营范围比较复杂,市产业结构主要是以煤炭、电力、化工、高耗能为主。核算层次各异,同行业之间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相差很大,要分行业测定投入产出比和能耗比等参数确定存在很大困难。但我局坚持从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行业入手,测定建立行业评估参数模型,根据我市税源经济分布状况,积极组织各管理局对选定的铁合金、洗煤、精细化等行业开展纳税评估,着重做好行业纳税评估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实践工作,目前选定行业的评

从建立铁合金产品纳税评估模型的原因背景、铁合金产品纳税评估模型建立过程、铁合金产品物理耗量数据分析、铁合金产品纳税评估方法和指标参数四个方面进行总结,估模型及指标均已建立并完善。其中铁合金评估模型建立的较充分、完整。运用能耗(电耗、煤耗)分析法和投入产出法进行数据分析评估。为了验证评估模型的可行性,局在隆湖、惠农、平罗选了4户企业运用模型进行评估。发现3户私营企业单位电耗值偏高或预付账款余额变动值过大,通过约谈举证、实地核查,3户企业共补缴增值税70.37万元。铁合金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得到区局领导的肯定,并已经由区局上报总局,总局召开的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会议上作为典型材料进行了交流。

局通过设计数据采集表挑选出10户精细化工企业采集了相关数据、对精细化工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各种原材料的耗用、产品特征等进行实地调查,与此同时。依据相关纳税评估管理办法中的评估指标,建立了精细化工行业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模型及预警值,确定了税负对比分析法、销售额变动分析法、进项税金结构分析法和投入产出法四种评估办法,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估参数值。对煤炭市场的经营状况进行多方的调查分析和科学的论证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建立了洗选煤行业增值税纳税评估管理模型,确立了预警参数指标,提出了电耗测算法、煤泥中煤等副产品产出比例分析法。为了用评估案例来验证评估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局要求各管理局组织评估人员运用评估模型对相关企业进行评估。惠农局对5户精细化工企业进行了纳税评估,运用模型中的投入产出法找出企业存在产成品非正常损失的外购货物未作进项税转出,评估补税8.5万元。大武口局评估洗煤行业6户,评估补税89.34万元。

全市国税系统运用新建立的行业评估模型共评估了16户企业,评估补缴增值税202.4万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处理好“两个关系”、坚持“三个结合”,提高评估工作效率

处理好“两个关系”,就是处理好计算机分析与人工分析的关系,处理好约谈与实地核查的关系。目前我局的计算机在纳税评估方面的应用还较欠缺,只能查询一些共性数据,而面对不同行业、不同核算水平,不同规模的企业还需要做进一步的人工分析,为此,我局充分利用自行开发的数据分析软件,查询计算机生成的零、负申报、企业税负、发票开具、进项抵扣等数据,经过统计,再与人工计算的销售变动率、成本利润变动率等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借以发现纳税申报中存在的异常问题;其次,处理好评估约谈与实地核查的关系,就是要实地核查工作根据约谈过程中未谈清楚的问题进行,再根据核查发现的涉税疑点做出相应处理,这样评估更有针对性。

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坚持评估与税法宣传辅导相结合,就是在评估中,借下发资料、约谈等机会向纳税人宣传税收政策、法规,对在评估过程中发现企业在执行税收法规出现偏差及财务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及时给予辅导,提出纠正措施,并督促企业自行改正,为纳税人提供周全而有效的预警服务;二是评估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就是在评估中发现征管上的漏洞和不足,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发挥以评促管的功能;三是评估与经验交流相结合,就是在一阶段评估任务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纳税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对评估情况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类,以便相互交流。

(五)积极探索、不断总结评估工作经验,我局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经过一年探索和实践,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为今后纳税评估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基础,以下例举一二:

一是查电费、算产量、找疑点。如我局评估人员在对某煤炭运销有限公司进行评估时,根据该公司全年生产耗电量的度数和申报精洗煤产量的吨数,依照我市洗煤行业评估模型中单位精洗煤定额耗电量标准,测算出该企业实际产量与申报产量相差二千多吨。经对企业进行了约谈和实地核查,得知企业当年少计产量,按照评估期每吨精洗煤市场价格计算,企业自行补缴增值税15万元。

二是利用投入产出比,发现异常。如我局税收管理员在对某化工有限公司进行评估时,通过对该地区同行业的投入产出比进行测算得出该企业生产1吨炭黑的电石投入与该行业的电石投入明显不符。根据案头分析得出的分析结论,评估人员与企业法人代表和财务人员进行了约谈,在约谈中企业曾提到电石的非正常损失,经核实,确有非正常损失的原材料未作进项税转出,造成企业产量低于同行业的参数产量。

三是其他业务利润背后的隐情。如我局对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纳税评估,通过查看该企业年度会计决算报表,表中其他业务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额之间明显不配比,它们之间到底存在什么隐情?评估人员带着这些疑问,决定与该企业约谈和实地调查了解,根据企业主动提供的账簿资料、相关销售合同,了解到该企业将购入的原材料用于安装、搭建生产水泥平台等非应税项目的材料使用上,已抵扣的进项税额未作进项税额转出。评估人员对企业的作法,耐心进行政策宣传指导,企业认为核实的问题准确,愿意补缴税款,并及时进行账务调整。

四是从生产水泥电耗、煤耗找到的实情。如对我市某水泥企业增值税专项评估时,评估人员运用总局下发的《水泥行业增值税专项评估方法》中的以电耗和煤耗为主的能耗分析法,以及投入产出法的评估方法和技巧,测算出企业当年申报水泥产量与根据国家电耗、煤耗标准值计算的水泥产量不符,存在疑点。经约谈举证和实地核查,发现企业将用于在建工程的电力计入生产成本并抵扣了进项税额,在破产清算时将财产损失中所购原料已抵扣的进项税未做进项税转出,将外购并销售的水泥未按一般货物销售和即征即退分别核算申报,造成即征即退税额增加,应纳税额减少。经说明企业认识到问题所在,自查补交增值税12万元。

五是运用模型参数,发现纳税异常。如对我市某铁合金企业的纳税评估,评估人员运用市局下发的铁合金行业原材料耗用量指标分析表及预警值进行分析发现,企业当年生产用电的平均单耗与铁合金行业评估模型的电耗指标存在差异,而且企业当年申报增值税税负率低于行业平均预警值下限,可能存在少报收入,多抵进项税的疑点。经约谈举证和实地盘库核查,发现企业成品库出库数与企业账面数相比,少了300多吨,经仔细询问,原来是企业变换仓库保管人员在交接时,没有进行实地盘库,导致与帐面不符,少做收入,应补缴增值税27万元。经补税调整后企业的增值税税负率较评估前提高了0.4个百分点。

六是存根联滞留票核查评估见成效。4月,我局及时从区局的增值税数据中筛选出我市存在存根联滞留票户数189户、涉及发票526份、税额255万元。为了全面认真核查存根联滞留票原因,我局采取了约谈、实地取证、账实对比等方法,要求被核查企业逐一说明每张滞留票未申报认证抵扣进项税的原因,并提供相关证据。对涉及滞留票销货方核查需要发协查函的直接通过区局ftp发函协查,并告知销货方税务机关。通过核查,逐票找清造成存根联发票滞留的原因。经过纳税评估程序有15户企业存在纳税疑点,已补缴税款24万元。对疑点问题没有排除及时移交稽查的企业,我局稽查局已查补税款9.7万元。

三、由点到面,促进增值税分析评估工作再上新台阶

篇7

摘要:税源监控管理思考

一、当前在税源监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的实施,建立起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为基础的集中式征税机构、贴近式管理机构和重点式稽查机构,对税收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的管理体系没有有效运行之前,一些老问题依然存在,新的又不断产生。当前,税务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不强

新的税收征管办法取消了专管员管户制度,缴纳税款是依靠纳税人自行上门申报为前提,纳税人不申报是纳税人自己的责任。但是,在贯彻新的征管办法时往往并不如意。许多人纳税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不能正确理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不能自觉遵守税法规定来纳税。所以,在要求主动申报纳税这一问题上,往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千方百计钻税收空子,钻征收管理空子,少报、漏报、甚至不报,从而使申报的内容失真,以致影响到对纳税人准确的了解,造成偷税、漏税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第一线的税务管理人员力量的不足,使税务人员忙于应付其它的事务,深入税源第一线的时间减少,难以真实地了解纳税人信息,使零散税源、隐蔽税源、非正常纳税户出现了真空地带,存在税源底数不清和漏征漏管等问题。

2、税收监控手段落后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税收网络化建设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所以,在新的税收改革任务中明确以建立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的征管模式。问题是,无论是现在的管理体制还是信息技术的管理水平,都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当前在税务网络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计算机网络化程度不够高。尽管在工商、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普遍地使用计算机进行税收业务活动或税收管理,有的部门内部还实现了网络化,并自行开发了很多软件,但智能化水平很低,同时在征收管理与税务稽查方面统一不够,造成一些数据资料的不全。此外,银行、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之间的网络化建设不够,缺乏横向联系,造成信息共享方面的困难,因而不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广泛、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的收入状况,不能够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这些税务部门税源监控手段不先进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给纳税人在偷漏税款方面提供了有机可乘的机会。

3、税收管理员素质还不能适应精细化管理要求

新的税收征管的核心思想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使税收管理建立在科学有序的基础上。这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从事税务管理人员来说,不仅综合业务素质要过硬,而且能够公正执法,不徇私情。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部分税收管理员的素质不能适应新的征管要求。一是综合素质欠缺。新的税收征管体系是建立在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之上,这就要求税收管理人员不仅要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技术,能够熟练地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录入、审核、检测和应用,能够实行过程管理和过程控制,能够严格按照数据处理流程和管理职责进行数据维护管理,而且,还要懂得并会熟练地运用相关的税务、财务等专业管理知识。在这方面具有综合性能力的,能够胜任企业税收征管工作的管理员却较为缺乏,无法满足税收精细化管理的需求,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地区和农村情况更为严重。二是一些人政治素质不高,事业性不强,原则性不够,不能廉洁自律,讲关系,不能公正执法,办税徇私情,甚至向纳税人“吃、拿、卡、要、报、借”,败坏了税务人员的形象。这两种情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推进。

4、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力

税源监控管理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之间的协调衔接,充分发挥税务系统内部的协调作用,同时还需要工商、银行、海关、房产、国土、技术监督等部门的配合,整个监控管理系统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尽管国家新的税收征管法对有关金融和工商部门与税务等部门配合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只流于形式,而没有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如有的企业,尽管在工商部门办理了营业执照,但却没有到税务部门登记。而当税务部门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一些企业或个体工商户采取某些措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未必去主动配合。从内部运行来说,负责征收的人员只能按照纳税人申报的数字、纳税资料等进行审核纳税。而管理人员了解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情况,却又不能及时发现纳税人申报虚假情况。只有在申报期结束后通过征收部门传递的信息,才能看到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情况。这些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税源管理和税收征管质量。

5、税源管理人员紧张

新的税收征管改革强调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所以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选择上侧重于这两个方面。相对来说,在税务管理第一线管理的人员配备上出现了弱化现象,导致第一线人员紧张,工作负担加重,特别是农村基层税务机关表现得尤为严重。如江苏的一些地区,每个管理人员管户达200户,这种所辖户数偏多的现状,已经让现有税收管理员超负荷承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监控管理上的漏洞,对提高征管质量造成了一定制约。

二、加强税源监控管理的措施

尽管在税收征管改革中出现了这些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带有普遍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办法总比问题多。只要我们循着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1、加大税收宣传力度

加强税收宣传,做好税法普及工作是提高全社会对税收法律的认知度,提高纳税人对税收法律的遵从度的有效途径。宣传形式可以多样化,宣传内容应突出什么是税收,为什么要依法纳税,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等。正确理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自觉遵守税法规定来纳税。同时,要提高被查处概率,提高处罚程度,增加偷税的成本,减少偷税的预期收益,从而抑制偷税利益动机的产生,矫正纳税人的不良纳税意识。使纳税人形成良好纳税意识的关键,形成“国税不能偷”的思维定向。同时,通过各种舆论手段形成“依法纳税光荣、偷逃税收可耻”的良好舆论环境,提高遵从税法的纳税人的地位,对税收违法行为产生重重压力,从道德、情操、声誉等非法制方面加大依法纳税的驱动力量,逐渐形成人人懂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环境。

2、改进税收监控手段

加快信息网络化建设,建立健全税收征管信息网络,尽快在工商、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实现网络连通。在软件的开发方面,面对共性方面的处理进行协商,实现信息的处理统一和信息的共享。同时,大力规范税收征管基础资料,对税收征管收集资料要准确,在审核、录入、传递、归档要规范,全面实现对纳税人的生产、收支、经营以及纳税的申报真实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把握。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如税控收款机的使用,不仅可帮助纳税户实现产品管理、降低经营成本、避免营业员舞弊损耗,还可方便纳税人报税。在税控收款机中,能够记录着每天该企业的销售金额,且不可被删除。税务部门可根据税控收款机的每月报表,计算应税额及纳税额。税控收款机的推行是加强税收征管和税源监控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纳税人申报自动化、税收征管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3、着力提高税收管理员素质

作为一名税务管理人员,他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是必要的。所以,在提高对税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方面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税管人员是我国文明治税的窗口,对实现税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广大税务干部思想道德水平,树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务工作宗旨,增强依法征税、规范行政的意识,弘扬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抵制腐败行为的自觉性,在全系统形成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的良好风气,为税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二是要加强税收政策法规、征收管理、财务会计、稽查审计、信息化应用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特别是要着重提高包括税收管理员在内的税源管理一线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三是加强技术培训,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税务领域应用方面的培训。要求取得操作资格才能上岗,以此促进全员技术应用素质的提高,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有利于税管人员熟练掌握对采集数据的录入、审核、检测和应用,实行过程管理和过程控制,做到严格按照数据处理流程和管理职责进行数据维护管理,从而将税收管理工作建立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

4、切实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

税源监控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许多部门的配合和协调。在税务系统内部,需要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之间的协调衔接,建立三线联动机制,形成管理合力,改变纳税资料传递滞后、税款征收管理变成事后监督的情况。以房地产为例,中国的房地产业需要缴纳的税种比其他任何一个行业都多。从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到房地产开发、转让、保有等诸环节,涉及的税种多达12个,不同的税种往往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同时,税务部门征税时,需要一些掌握在房产、土地管理部门的原始资料。而这些资料对税收管理部门来说,往往是不能及时的获得。可见,不仅税务部门内部之间要加强密切配合,同时,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工商、国税、地税、公安、银行、海关、房产、国土、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促进信息资源使用效能的最大化,是防止税收征管出现空档的必要手段。

篇8

关键词:港口企业;财务管理;精细化;措施

近年来,随着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指导思想的普及,为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我们转变观念,积极探索,不断推动财务工作实现质的飞跃,港口企业内部管理必须积极推进科学化、精细化,逐步实现了从“事务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形成了依法理财、科学管理的良好局面。

一、当前港口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

不少港口企业市场主体意识不强。港口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不少企业仍未转变理念,没有意识到市场需求已经发生变化。企业财务部门未能把自己真正投入到市场中,压缩成本、减少不必要开支的观念淡薄;同时,一些财务人员面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变化,未能及时发现财务预算的目标和范围已经产生很大不确定性。

不少港口企业财务管理手段单一。很多港口企业仍然沿用陈旧的财务分析方法,显得过于简单,并且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不少港口企业仍然没有采取当今主流的一些科学管理方式,全面预算、全面质量管理等方法未能有效开展。对于港口企业最重要的成本控制方面,如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不够科学,进一步造成无法从财务角度找到解决方案。

不少港口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缓慢。港口企业往往规模大,管理幅度长,大量的资产和经营活动集中在子公司及其它相关企业。中间的管理空缺、财务空缺,是造成财务管理效率低下,财务数据偏离实际的重要原因。有的企业虽然引入财务软件,但限于财务人员的电算化水平不高,仅仅将其作为手工帐的替代品,未能进一步开发利用软件的增值服务。

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主要特征

核心转变方面,“企业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有其财务意义”,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实现“三个转变”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即财务工作职能从记账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财务工作领域从事后的静态核算向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控制转变;财务工作作风从机关型向服务型转变。

细化财务管理内容,拓宽财务管理领域方面,通过对内容的细化、分解和整合,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工作质量。通过对财务管理领域的拓展,在企业内实施“大财务”战略,形成以财务预算为指导的“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调整―优化”的工作程序,使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管理融合在一起,各部门围绕企业的效益目标协同作战,提高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和战斗力。

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制度建设方面,通过建立严格细致、切实可行的工作规范和督察机制,细化岗位职责和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实现从人治向法治过渡。

管理的目标方面,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不断拓展财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挖掘生产经营活动的潜在价值,追求财务活动的高附加值,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三、加强港口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点

重点之一,制度管理。要实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只有将“制度管理、纪律约束、目标考核”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纲领,使财务制度管理覆盖集团资源变财富的全过程,才能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就笔者工作的港口集团而言,其财务管理制度覆盖范围应包括:以业务人员货源揽取,到装卸一线提供劳务完毕;从货物的发出及劳务的提供,到应收账款收回;从设备物资采购计划到货款支付完毕,从财务核算到内部控制的各环节,实现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重点之二,管理理念。要实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只有全集团上下从领导层到全体职工都有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操作的意识,才能达到集团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如没有企业领导的财务精细化管理意识,最终结果只能是财务人员事后核算与事后分析。企业的经营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家的思维在控制,尤其是高度集中统一的集团企业,企业家的管理理念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方式。

重点之三,财务管理人员。针对企业集团的特点,培养熟悉企业业务流程的优秀财务管理人才,掌握企业增收节支的节点,才能制定出合适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针对经营管理的各环节调整财务管理重点,才能达到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重点之四,全员、全部门、全过程管理。要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精细化,要将财务管理的全过程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预控为前提,以挖掘企业最大潜能为目的,从而达到企业管理全面精细化。

四、加强港口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凭证方面。财务报账前,事前审核会计要根据国家财经法规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继续严格审查报账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业务的真实性、以及各项手续是否齐全。电算化微机凭证录制会计,以经审核后的原始凭证为依据,继续坚持按日及时填制微机会计记账凭证,做到摘要“简明、科学、合理”,月、年差错率均控制在1%。凭证审核方面,稽核会计继续坚持随时对每笔记账凭证进行审核,力争审核差错率为零。对发现的记账凭证差错必须有明确记录,告之录入会计进行记账前及时更正。

现金管理和微机记账方面。继续坚持每日由现金会计自行盘点,并填写每日现金盘点表,做到一分不差,发现差错要立即查找,分析原因,月、年差错率均控制在1%以内,且最大差错额在10元以内,出现差错,必须及时向财务处处长报告。有效利用好每一张票据,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严禁丢失票据。微机记账会计在确认记账前,继续坚持对记账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业务的真实性、手续的完备性、会计科目的正确性进行审核,力争记账差错率为零。

报表编制方面。主管会计继续坚持按月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产品销售利润明细表”、“应上交及应弥补款项情况表”、“成本明细表”、“物耗明细表”、“非物耗明细表”和年度“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每月财务报表编制前,要对各项账务进行认真审核,特别要注意会计核算前后期的一致性、各单位、各项成本费用变动的差异原因分析,确定其是否合理,并在财务报表说明中,对变化产生的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说明,对结转会计业务事项按相关会计制度,及时进行结转完毕,力争结转差错率和报表差错率为零。

纳税业务、银行对账方面。纳税会计继续坚持在收入、成本费用和相关税率确认无误的基础上,及时足额完成税款的计算和上缴任务,遇有特殊情况,及时向财务处处长报告,不得自行处理。稽核会计继续坚持按月进行银行账务核对,对发生的末达账项要及时查清原因,并督促相关业务人员和银行给予及时办理,除十年前遗留的个别历史问题外,不应再出现一年以上的未达业务事项。认真管好各种印章,严格控制各种印章的使用,不得随意放置印章,严尽丢失印章。

固定资产管理、监督物资管理方面。固定资产管理会计,在继续管好现有固定资产账务记录的基础上,注重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对本年新增和本年退役的固定资产,要做好及时入账和及时清理工作,做到账、卡、物相一致。在监督物资管理方面,积极配合设备计量处,继续搞好日常核算工作,坚持按月对账,做到账、卡、物相符,每季末指派会计人员到库房进行现场抽查10%的库存物资,以合理确认账、卡、物相符的准确性。年底指派会计人员到库房进行现场监盘库存物资,并填写监盘记录。

其他费用方面。继续要求各水厂按月提供有关用电量、耗药量和维修项目发生情况统计表,并对异常现象和发生的重复维修情况,进行原因分析,从中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对营业收费工作的考核方面,重点放在变化因素和新增因素的分析方面,确保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创收奖励的分配原则的落实。

另外,要采取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基层情况,掌握更多数据,使财务分析更加符合公司实际,从较为详细的数据中,找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篇9

--服务科学发展是税收的时代责任

不知不觉,2008年的脚步渐行渐远。

盘点2008年,有人说:这是一个需要想象力的年份,一出科学发展和百年复兴大戏,注定将在这一年达到前所未有的!

2008年,我们经历了雪灾和地震,从总书记、总理,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无数关切与爱心之手,有力地搀扶起受伤的人们,我们同舟共济,心手相连!共同驱散了灾区上空的阴霾!

2008年,我们迎来了百年奥运,豪华先进的体育设施、热情好客的东道主、极富东方魅力的开幕式表演、运动员们传奇般的成绩,让全世界都目不暇接、一片惊叹!

2008年,我们遭遇国际体育风暴,严峻关头,我国出台4万亿体育刺激计划,投资规模震惊世界,充分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

站在2008年,蓦然回首,改革发展已经30年!

30年来,风云激荡,我们从国运彷徨、民生凋敝走向全面振兴、走向和谐发展!

30年来,每一年、每一天,我们都是科学发展的见证者,时代的巨变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

30年来,一路风雨,梳理共和国成长的足迹,我们会清晰地发现:今天所有卓越的成绩,都离不开改革开放,都离不开科学发展!

回顾昨天,使明天的方向更加坚定。不错!科学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我们坚信,只要坚持科学发展,必会迎来又一个更加辉煌的30年!

税收,与体育社会息息相关,服务科学发展,是时代赋予税收的责任,我们责无旁贷!

税收服务科学发展,要发挥职能作用,服务经济发展。当前,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加快实施,武汉市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省经济迎来重要发展机遇。税收工作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引导资源合理配置,配合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企业技术更新,不断增强税收收入的可持续增长能力,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税收服务科学发展,要落实税收政策,促进社会和谐。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要落实好残疾人员就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切实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利益。在保护体育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要落实好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系列政策,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产品,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和形成。

税收服务科学发展,要优化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要以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理念指导工作实践,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将管理目标、要求、结果等精细到每个工作环节、岗位、人员,有针对性的解决税收管理中存在的行为不够规范、落实不够到位等突出问题。逐步实现税收管理的目标精细化、制度科学化、分工专业化、操作程序化,不断提高税收管理效能。

篇10

关键词:纳税评估;税收遵从;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系统论的核心是如何根据系统的本质属性使系统最优化,这要求税务系统提高评估的科技含量,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信息,考虑不同层次上系统运动规律的统一性和特殊性,以降低遵从成本、优化纳税服务、提高征管效率,从而达到系统整体最优。

一、优化纳税评估分析手段,深化税收预警制度

为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全方位分析,评估指标分析体系要重视应用统计学理论,便于量化度分析,并建立模糊分析体系,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一是以行业分类为基础按行业设定税负预警率、数据评估模型及评估指标标准值。纳税人行业类别的划分,要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探索行业生产经营特点与规律,选择行业经济各项指标,开展各类典型调查。预警制度要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主要材料耗用比例列入监控,连同原材料购买渠道一并纳入预警体系,选取典型企业抽样调查,深入实地了解其生产经营状况,分析不同区域、各种规模与性质下纳税人的行业标准、生产销售、能材耗用、投入产出、工艺流程与财务报表信息等,在实地调查、周密核算、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各行业的内在规律,分行业建立行业评估指标体系。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估分析方法。首先,对纳税人的申报纳税资料进行案头的初步审核比对。其次,将申报数据与预警值和财务会计报表数据相比,与同行业或类似行业同期相关数据横向比较,与历史同期相关数据纵向比较。再次,依据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和钩稽关系,参照相关预警值通过这种关联性分析相关税种的异常变化。最后,利用税收管理员的经验与所掌握的情况,将申报与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相对照,分析纳税人生产经营结构,主要产品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要素的当期数据、历史平均数据、同行业平均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指标的合理性,推测纳税人实际纳税能力。

二、构建地方纳税评估分级指标体系联动机制

首先,构建以省、市、县、基层分局四级为基本框架的地方联动分级指标体系。钠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的结果和开展方向。现行的纳税评估体系有缺失,只要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处在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而它所确定的行业内平均值,实质上是对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现实中,即使对于同地区、同行业的纳税人来说,也会由于企业的规模与技术水平、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企业产品的类型等因素不同,其“行业峰值’他会大相径庭。何况企业还受周边环境、面临的风险、贷款利率、资金流向与产品生命周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目前重点是在行业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建立省、市、县三级纳税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各基层分局税源管理部门开展行业纳税评估经典案例考量分析,以县域为单位初步建立各行业纳税评估数据模型、评估关键指标及指标峰值,并在县域内典型试点推广验证,总结经验修订完善后,再由市级单位汇总各县级行业的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析,确立本地区各行业评估的具体模型、关键评估指标及评估指标变化峰值,进而上报省局汇总各项指标在全省范围内共享,验证其可操作性及确立全省评估指标。

其次,建立地方四级纳税评估分级指标体系定期维护和动态变化联动机制。不能仅仅把预警率等同于原来相对同定的峰值,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维护应依据庞大的内、外部信息资源,适时地把握经济发展情况、纳税评估差异情况及业务部门提出的新业务需求等,定期或不定期地由各级税务部门相关业务骨干组成纳税评估指标修订指导小组对现有的纳税评估指标进行补充和完善,科学地提供多套组合型指标体系供各级税务机关结合实际情况选用,有效避免纳税人借助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弄虚作假,从而保证评估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公平性。

三、完善基层税务机构设置,明晰开展评估工作的各级部门职责

一是建立健全各级税收经济分析制度,明确各部门税收经济分析的重点。总局负责建立税收分析工作规范,定期税收质量监控指标,为基层税务机关提供税收分析方法上的指导,推动税收分析工作的深入开展;省、市局具体负责分析和监控地区、行业税源税收情况,提高数据质量和分析质量,指导基层做好分析工作;县局具体负责统计基本数据的采集,确保其质量,并认真开展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分析。

二是按照效率、便利征管和优化的原则,整合与协调地方各级系统层级机构,充实基层管理力量。现行税务机关内部受条条制约较大,很多省级税务机构的设置欠妥,存在着纵、横向分割的问题。纵向分割指地方上下机构不对应,省局往往按照税种设置部门,而市以下则常依照征管职能设置,上下级执法部门以及决策部门不易进行对口管理。有的市局设立稽查机构而不负责城区的日常稽查,这项工作却由没有稽查机构的分局去做,就不具刚性约束。横向分割是指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缺乏横向联系和应有的沟通,特别是“征、管、查”三分离后由于本位思想和互相扯皮这种问题更加突出。一项纳税评估工作,既要征管科牵头,又要税政科负责,还要计统科操作分析,必然使得责任交叉不清。应沟通各征管环节,提高数据信息利用率和征管资源的综合应用水平。加强办税服务厅、稽查部门与管理部门的衔接,办税服务厅要保证征收信息的及时提供,管理部门为在职责中发现有偷逃税嫌疑的线索提供信息支持,稽查部门在查案中发现征管上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规范协调岗责体系。不断完善现有应用系统,加强系统上下的协调配合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据此,进一步整合业务,优化税收管理流程,推动税收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完善。

三是明确各级税务机关部门职责。征管部门负责纳税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计划统计部门负责对税收完成情况、税收与经济的对应规律、总体税源和税负的增减变化等情况进行定期的宏观分析,为基层税务机关开展纳税评估提供依据和指导。各专业管理部门,包括各税种、国际税收、出口退税管理部门以及县局的综合业务部门,负责行业税负监控、建立各税种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测算指标预警值、制定分税种的具体评估方法,为基层评估提供依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