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4 08:2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心理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心理教育

篇1

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和溺爱,此外,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严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控制下,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家长的一厢情愿便会使孩子感到压抑和不满,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观念,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考虑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错误观念和方式来教育孩子,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随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苛刻,缺乏对孩子的尊重。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缺乏心理学与教育方面的素养,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有些教师虽然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的意义,但并不以此来指导其教育行为,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此外,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等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二、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在中小学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讲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特别是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除了身高、体重发生显著变化外,生殖器官也迅速发育,性心理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异性面前既羞涩而又好奇,更想探究,并伴有性冲动。可是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学生羞于向家长和老师请教有关性的知识,家长也认为这是一块避而不谈,学校也很少进行性心理教育。缺乏正确引导的中学生,有的有自责感和自罪感,整天愁眉不展,无心学习;有的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涉猎街头小报,甚至看不健康的影像等,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生理和异性间的关系的教育,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说专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发挥了“主导性”的功能,则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便是副渠道,发挥了“濡染性”功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一个心理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学科都应针对自己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并通过其教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渗透、相结合,使之达到互相促进的一个良性循环。生物的教材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心理咨询老师。由于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广泛、方式多样,涉及学科教学的一切,包括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因此,教师要转换其社会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与行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一条心理健康教育线索,并努力实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的进一步优化,整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学科教学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从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与主观需求;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培养。

四、改变家长传统的教养方式

篇2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化学教学 实验探究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做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现在提倡的健康概念强调完整意义上的健康,即道德健康为统帅,生理健康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全面发展、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还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目前,中国教育部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被列为重要的三维教学目标,开始强调关注学生的心理。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已上升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当务之急!现在社会、家庭、学校已共同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做着应有的努力,而且学校为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专门开设了健康课,成立了心理咨询室。我认为在学科教学中任课教师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和技巧,适时、适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调节课堂氛围,让微笑走进课堂,缓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

诗人说:微笑是阳光。课堂上教者应当总是努力保持欢愉的心境,用微笑和诙谐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微笑走进课堂,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教师的表情过于严肃,容易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形成过重的学习心理压力,不利于真正进入思维状态。例如,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要涉及一些实验探究方案设计,我便和同学们一起设计,共同探讨一些方案的优和劣,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活动中完全不再把自己当成教师,而是他们中的一员,课堂氛围活跃,师生之间民主平等,这样学生敢表真情、敢吐直言,对于正确的方法,我一一加以肯定和赞许,对于错误的观点,我也不是一味地加以指责批评,而是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探讨修正,始终给学生以微笑,这样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成了师生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的乐园。长期以来,形成了“愉快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二、搞活化学探究活动,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要解决化学理论知识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根据化学学科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的教材体系),特别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以便将抽象的知识与直观演示实验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例如:教授“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时,我让同学们将自己比做“一个原子”,上讲台做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过程,同学们非常积极,勇于参加,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自己。其次,教师应该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特点提供各种生活场景,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而且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激发出积极情感,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使他们从生活走进化学,又从化学走向社会。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有情境的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并做出解释。“奥运会”、“全运会”、“绿博会”、“西气东输”等情境经常出现在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感到亲切。

三、注重情感培养,增强自信心,教会学生自我心理调节。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努力提高心理素质。

自信心是一个人的动力源泉。为此,我在课堂上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激发兴趣,培养信心,尤其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我对他们更是关注,用真挚的爱、宽容的微笑对待他们的不足,鼓励多于批评,努力挖掘优点。在一次化学课上,我让学生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生活实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时,一位平时从不发言的学生举手了,我抓住这个机会,让他回答这个问题,他当时说出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但这是非常好的一个例子,我当场对该同学进行了表扬,表示出了赞赏,这位同学从此以后经常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再也不感到害羞了……当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受到集体排斥时,我会以长者身份对其进行鼓励,并表示非常乐于和他们合作,如小组合作探究时,我往往和他们在一个小组,给他们以优越感。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交谈,告诉他们点滴进步,帮助他们摆脱阴影,走向阳光,树立信心。

2.激发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心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心灵的钥匙。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快的情绪。因此,让学生将生活体验带进课堂,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与化学有关的事情带进课堂,把与化学有关的重大事件和伟大发明创造融进课堂,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教师一定要做一名有心人,引导学生发掘身边事情和周围现象,用化学知识解释和评价它们。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激发起强烈的探索兴趣。如教授“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我及时向学生讲述当今世界水资源概况及被污染的程度,让学生说说身边浪费水的现象,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学生感触很深,不仅学习了知识,还懂得了生活,懂得了节约,更增加了兴趣。另外,合理评价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作用不能忽视。试想,一个每天作业、测试都打满红叉叉的学生对学习能有兴趣吗?因此,我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对作业进行分层,而且采用等级记分制,且保底为“中等”的方式,只在对的地方打钩而在错的地方画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并且坚持每次测试都写上一句鼓励的话,如“经过努力你已经越来越棒了”!“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等等。让成绩较差的同学时时刻刻觉得自己能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学会学习,养成积极的个性心理。

传统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颠倒,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状态。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习资源,运用多种学习手段开展主动有效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边互动,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如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时”,我先让学生自行设计探究实验,然后将设计的实验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每小组选出最佳方案在全班交流。最后共同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的外界条件为与氧气充分接触和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这两个外界条件。通过这种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见解,共同讨论不同方法或方案的优缺点,对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总之,“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心理教育和化学学科教学是融合的、渗透的,是寓心理教育于化学学科教学之中的。两者相互融合是将三维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需要教师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儿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篇3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尊重 自我发展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一、教师应注意角色的调整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必须掌握心理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应正确认识自己角色的改变。教师工作进入个性化时代、合作时代,对学生要学会尊重、善于沟通,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了解新一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要关心他们的问题和烦恼,要给予他们的热情和信任。我工作以来每一学期的第一节课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针对实际情况,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因而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这也是让学生来学好我教的这门功课的好开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给我的反馈信息是:要尊重天性,客观地评价。我对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给以充分地肯定,肯定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点,之所以学习效果存在着差异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还没有很好地利用非智力因素,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希望自己取得成功,希望经过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大家都能取得进步!我只希望人人进步,不求人人高分!我经常用一些鼓励的话跟学生交流,客观地认识每一位学生,因为人天性都希望得到尊重!只有得到这一科任课老师的尊重,学生才会更用心来学习这一科内容。

二、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下面我谈谈一点具体做法:通过“自我认知――自我设计――自我管理”,即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意志水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

1.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与学科有关的心理测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有一位学生这样写着:老师,我虽然下定决心认真学习,可是如何学习?如何学好?我还是不太懂。其实,我觉得自己心中存在着几个不同的自己。一个在说:“该是学习的时候了,学了知识不认真复习就什么都会忘的!”另一个却又说:“先休息一下,歇口气,学习不用这么麻烦啦!”还有一个在说:“不用拉,课堂上听懂了就好,课后复不复习无关紧要!”最后,消极的我战胜了积极的我。

像这种情况,在学生中是很普遍的,我把它念给班里学生听,很多学生说好像是他自己说出来的!这需要老师对其进行辅导,强化学生进行积极自我暗示。

在学生自我分析过程,老师要给予指导,使学生的分析真正符合实际。以后,每次考试后,都要进行归因、立标,每学期初,学生都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修改自己的自我分析。经过自我分析,学生基本上对自己的优缺点、特长、心理特点做到了心中有数,明确了自己前进的起点。

2.自我设计能力的培养

在自我分析基础上,要求学生制定自己的努力目标。要学生学会“高目标,小步子”的学习进攻策略。也就是说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对学生而言重点在于近期目标的制定。近期目标主要指学生半学期或一学期的努力目标;中期目标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要以近期目标的达成为基础并面向远期目标;远期目标是指学生的理想,包括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让大小目标互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激情,不断进取,在实现目标的征途中培养自己的意志。

在培养学生自我设计能力过程中,培养学生做事情的计划性,帮助学生学会设立目标,明确努力方向,从而调动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和良好的心态。

在学生自我设计之后,还要制定努力的计划和改进的措施,并以自己的计划为依据进行全面的自我管理。

3.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自我管理能力是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意志锻炼的重要途径。自我管理分为课上自我管理和课下自我管理。

(1)课上自我管理。在课堂练习中培养意志品质和自控能力,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树立和体现“三个意识”来实现。这“三个意识”也就是主体意识、效率意识、自控意识。

主体意识是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主动参加课堂练习。在课堂上我经常提问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引导他们回答,不断地肯定他们。一些同学就是在老师不断的肯定下,对这门功课产生兴趣的,自己愿意来学习物理。在此,我也注意用教学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学习能的转化时,我让学生做这样的练习:

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坠落南太平洋,在坠落过程中它的高度逐渐降低,这时它的势能逐渐减少,由于跟大气层的摩擦,它的温度升高,它的内热能逐渐增大。这类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分析军事、航空领域中的一些问题,如果看了这个新闻报道,可以看到空间站在下落过程中燃烧。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解开生活中的谜也可以巩固刚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我经常要求学生在下课之前回忆本节课的内容,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效率意识是提高自控能力的结果。自控意识是指学生要能控制自己,把自己的身心状态调整到最佳;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不想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集中注意力于课堂学习。

(2)课下自我管理。课下是锻炼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好时机。主要是要求学生科学安排时间,制定科学的作息计划,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方法之一要求他们定期填写心理病历与学习病历。病历包括: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几个疗程。方法之二是要定期更换座右铭。方法之三是要定期进行自我总结。方法之四是每天统计三闲数字(即闲话句数、闲事件数、闲思小时数)。

篇4

关键词 心理健康初中物理

一、充分尊重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初中物理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改变以往老师一人独立支撑教学课堂的局面,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前人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新则中国新,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命运,而广大教育者有责任有义务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以提高学生应对未来的能力。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来积极适应未来的教育。

中学生处在青春期,有些学生胆子小,不敢在课堂进行提问,作为初中物理教师,要有意识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学生敢于提问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敢于在课堂提问的心理素质。教师也可以提前设计好问题,在课堂上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敢于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进行励志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按照唯物辨证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人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有一种要成功的信念,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要在课堂上有意的适当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教师可以在介绍物理学的知识和概念时,穿插讲解一些物理科学家的事迹,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或者学生们都熟悉的成功者的事迹,让学生在收获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能收获一种激情、一种奋进、一种热爱生命的态度。从而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励志教育分为三大块内容。一是讲述教师个人的奋斗经历,通过传递教师个人的精神来感染学生和激励学生;二是在课堂中穿插讲述有励志色彩的小故事来激励学生,如:雄鹰和蜗牛的故事:“能够登上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雄鹰拥有矫健的翅膀,一瞬间就能飞到金字塔的顶端,而蜗牛也许需要坚持一辈子才能爬到顶端,但只要蜗牛爬到顶端,他所到达的高度和看到的世界就和雄鹰是一样的。我们大部分人也许不是雄鹰,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蜗牛的精神,我们可以不断地攀登自己生命的高峰,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在无限风光的险峰俯视和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这样的语言可以像燃料一样输入学生生命的发动机,使学生产生奋发向前的冲动。三是用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动,比如教师克服困难为学生讲课,通过这些励故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重视情感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初中学生处在青春期这一独特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初中物理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叛逆性和敏感性的特点适当应用情感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为国家物理科研做出重大贡献的决心和毅力。

成绩差的学生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初中物理教师要对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更要进行特别关注,让他们在健康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结论,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提高物理成绩,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健康。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和观念。也可以对这些成绩稍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还可以在学生中间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让成绩好的帮着成绩差的学生进行补习,一方面增强了同学感情,让成绩差的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心和温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成绩差的学生通过帮助从而提高物理成绩,克服自卑情绪,形成健康的人格。

四、学生自我管理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教师要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设定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自我管理,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分析每个学生心理特征

学生的性格不同决定了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不一样。有的学生生性活泼,教师批评几句,不会对他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但有的学生生性胆小、内向,教师的批评,就会在这部分学生心中留下重大的阴影,因此,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要进行委婉教育,多表扬其优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帮助学生设定阶段目标

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近期目标指学生半学期或一学期的努力目标,中期目标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远期目标是指学生的理想,包括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让大小目标互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激情,不断进取,在实现目标的征途中培养自己的意志。

篇5

关键词:职业高中 学生心理特点 物理学习

        一、职业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心理结构

        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物理知识薄弱,基础较差。很多基础好的学生都考取普通高中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2、学习的智力因素较差。职业高中的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都无法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比。

        3、非智力因素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心有自卑感。很多学生,从小就没有体验过学习上的成功喜悦,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更不要说拿学习方面的奖状了。

        (2)对物理缺乏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学习物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有的学生干脆放弃了。

        (3)意志薄弱。有的学生刚进入职业高中时,对学习还有点新鲜感,但随着学习的深入、物理知识的加深,就开始打退堂鼓了。

        二、提高职业高中物理课学习效率的措施

        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笔者拟结合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物理课学习效率。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

        目前许多职业高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再加上学生各种学习负担太重,他们正在失去对物理学习的乐趣。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观,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利用课改新观念、新技术、新资源,转变教育观念,创设物理情境,把学生引入物理世界,以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 

        让学生获得成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可采用“分层”教学方法,把每个班上的学生分成a、b两个小组,在留作业时区别对待,让学习程度稍好的a组做难度稍大的习题,而学习程度稍差的b组做难度小点的习题。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才能有真正的内在的高层次的愉,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特别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成功的积极意义远大于失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给学生表现才华、体现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尝到学习的甜头,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2、加强实验教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对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利用现有仪器测出未知电阻,并进一步启发学生设计几种测电阻的方法。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3、因材施教,抓好常规学习。

        学生学习常规的落实,是搞好学习的关键所在。在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学生特点,制订了“两先两后一小节”的学习策略,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每单元学完进行一次单元小节。针对部分学生的基础差异,在作业布置时要做好梯度设计,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同时,要跟踪做好学生的培优扶弱工作,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整体推进学生学习。通过常规跟踪落实,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及时的巩固与强化,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4、加强师生沟通,促进师生感情和谐发展。

        爱是教育的灵魂,情是心灵的钥匙,师生间的情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保持良好的合作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状态中学习物理,增强求知兴趣与学好物理的信心,使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极大地丰富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 

        5、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6、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篇6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援助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143-02

中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人生的发展、也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大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中学生全面发展及健康成长起着重大作用,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归纳我国传统中学生心理健康方法,从而探索出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新途径,以期缓解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状况。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中学阶段是学生的重要转折期,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第二断乳期”,进入青春期之后,学生有非常强的独立意识,希望师长能够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对待自己,所以就会出现很大程度的叛逆心理。加之“应试教育”的学业和升学压力,许多学校弃“素质教育”思想理念于不顾,片面强调升学率和学业成绩,没有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导致中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忧。有关的调查表明:“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身体、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自我认知错位、自我效能感差等。

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严重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所以,适当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对于我国中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发展中等教育事业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观念仍很淡薄。社会、成人往往还不理解孩子会有什么心理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在许多教育工作领导者的思想认识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领导只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很少关心学生内心世界和心理问题。

(二)师资队伍不健全。虽然大部分中学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是有很多心理教师都不是科班出身,大多是“身兼数职”,对中学生心理状况了解不够,以致不懂得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至于面对学生问题手足无措。

(三)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疏导方式过于死板,绝大部分是邀请一些心理专家或学者为学生开展讲座,结果事倍功半,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不能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度不够。社会上有很多人都认为,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属于学校的,与社会上其他成员没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就造成了一种不良现象,即是学生的教育问题,包括心理健康问题只有学校关注,社会上其他成员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

三、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援助策略

少年强则国强!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目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日益严重,不仅影响其健康成长,而且由此引起的各种悲剧无不令人痛心疾首。然而当前的学校心理教育方面严重不足且很不完善,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仅仅是杯水车薪。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我们社会所有人的责任。因此,笔者提出中学生心理援助策略,宗旨是在加强并完善学校心理教育的基础上,发动社会上各界以及各种有利资源,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系统的援助,以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的目的。

对于加强并完善学校心理教育这方面,前人著述颇多且相当完善,在此不提。下面社会层面的心理援助策略谈谈,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媒体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引导正确的价值导向。良好的文化环境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商业气氛的日益浓厚,致使整个社会开始浮躁起来。父母和老师的过高期望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学习的压力、学生自己的受社会影响的浮躁,中学生怎能不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符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拔苗助长只能自食恶果。社会的浮躁还滋生了各种价值观的混乱,使中学生容易受到不好的影响,迷失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个人沉下心来,才能看清自己前进的方向,一个社会沉下心来,才会有平稳健康的发展。作为引领社会思想文化阵地的社会媒体,有责任也有义务来营造一个平静、沉稳、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有关中学生的报纸和杂志加强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杂志社创办针对中学生的高质量心理杂志,并通过寻求政府扶助、社会赞助或向公益基金会申请资金等形式筹措资金,以印刷更多杂志向中学生免费发放。另外电视和互联网也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三)各地区的心理学会和心理咨询师协会联合成立心理服务义工组织,组织义工定期到当地中学进行心理服务的公益活动。这样做不仅为中学生心理进行了指导,而且在活动进行中可以为心理学会的研究提供更广泛、更贴近实际的研究资料,同时也为心理咨询师树立了光辉的社会形象,无形中对其心理工作室做了市场推广和宣传。

(四)大学心理系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自主组成志愿者组织,定期对周围中学(暑假去山村)进行心理支教活动。这样既缓解了大部分中学心理教育系统不完善和师资缺乏的问题,又为相对空闲的心理系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社会实习机会。另外在心理支教活动的同时,启动成长接力计划。大学生过去经历的问题,中学生正在经历;大学生现在经历的问题,中学生未来将要经历。因此成长接力计划即加强中学生和大学生在学习、心理、社交、恋爱、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展开广泛的交流,这样有利于解决中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也有利于中学生看清前方的道路,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动力。

(五)政府部门普遍解决农民工子女就近上学的问题。农民工在中国是个庞大的群体,其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农民工子女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指导、缺乏与父母的交流,比较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普遍解决农民工子女就近上学的问题,将会有效的遏制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六)社会上的学习能力培训教育公司以低价策略进入中学市场,并与学校合作,向中学生普及快速学习能力的培训。知易行难,掌握科学的学习能力远比知道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效。学习问题还是中学生面临的头等大事。中学生一旦掌握快速学习的能力,学习起来轻松自如,那么由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迎刃而解。而这些教育公司也会在此项目中打响品牌,迅速占领广阔的市场。

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每一个社会人或社会组织都能自发的承担起社会责任,贡献社会需要的一份力量。所以,笔者认为,针对目前严重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社会各阶层应该发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中学生心理援助统一战线。最后,希望所有的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祖国的未来繁荣富强!

作者简介:孙朝阳(1986.2―),男,汉族,河南鲁山人,郑州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

王成龙(1988.5―),男,汉族,河南宁陵人,郑州大学教育学专业。

马宏伟(1989.7―),汉族,河南许昌人,郑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主观心理感受心理体验

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中学生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那么,对于我们教育者如何有效培养中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呢?下面我就结合我所带领的高中实验班以及我的教育教学实际来谈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以学生的特殊需求为主

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是与受教育者现实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的,要从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殊需求出发来选择、安排教育内容,建立自己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所针对的是学生个体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什么因素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就应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而不应当是某种学科知识的体系。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以我所带领的高中实验班为例。所谓实验班,不言而喻,进入这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大多很优秀。实验班学生一直都是父母、学校、社会所偏爱的学生。他们学习认真,工作努力,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听从师长吩咐,从不让他们操心,是父母的希望,老师的骄傲,更是社会的新血液。但学生竞争压力大,再加上老师、父母、学校很高的期望值,使得学生在学习方面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具体表现为学生过度关注学习,每天把学习挂在心上,担心被老师提问,上课时一直不放心,一有考试就怕得不理想的分数而无法安心学习。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焦虑、恐怖、冲动、自责、孤独等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二、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的目的,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法达到的。唯一的解决途径主是:使教育内容尽可能直接地与受教育者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为此,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是必须的。我通过讨论、交流、学习有关知识,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讨论、模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等等。笔者建议,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

4、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6、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

三、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的关注与配合

个别家庭,不仅不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且面对子女的反常行为往往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则在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

如何来观察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呢?我是这样向家长提供一些表象可供参考: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融恰,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强,自觉性强,学习欲望强烈不厌学,面部表情愉悦,精力充沛,善于交友不孤独等。同时建议家长:(1)全面耐心的了解自己的孩子。(2)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3)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

当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校不能把它简单化,形式化。当然家庭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更不可能简单化,要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排斥心理健康教育。表现为没有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愿意接受这方面的宣讲,不相信自己的子女会出现心理障碍,把子女有过失行为、违规行为统统视作对子女管教不严所致。

第二,把心理健康神秘化。对发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心理问题大惊失色,对子女的行为疑神疑鬼,把心理问题框框化,在探寻致障因素时也把主要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没有也不会从自身、从家庭、从亲子关系去寻求原因,过分地依赖心理辅导教师协助解决子女心理问题,而自己明显地束手无策。

第三,知行冲突。表现为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也能从自身出发,在作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调适的过程中,选取对子女的心理保健途径和手段。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的基本原则

通过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我们要求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5、目的性原则。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学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针对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高中重点班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学这个关键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立保.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式.中学教育研究

篇8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渗透; 语文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两万多名学生的测试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追星少女因不堪父亲的重负而选择离开这个世界、浙江中学生连环坠楼事件、校园枪杀案……许许多多的事实表明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如何完善中学生的心理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焦点问题。因地区条件有限,无法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站或者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针对这一情况,本人利用自身身兼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两职的优势,尝试在语文教学和德育工作中渗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颇有成效,本文就此内容浅谈体会。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品质问题和非智力品质问题进行随机辅导,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活动。在初中阶段,帮助中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和异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 它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生存教育。第二、生命价值教育。第三、死亡教育。有些中学生有变态自尊、过度敏感、嫉妒报复心强、蔑视生命等心理偏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主动的体验学习,促使其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经过学生主体地思辨和参悟,最后形成或重构自我的精神境界。教材中有带有传记性色彩的课文,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荒岛余生》《热爱生命》等都是展示主人公对生命地追求和热爱;有表现亲情友情的课文,如《荷叶母亲》《散步》《背影》等。例如在教《热爱生命》时,我设计一个问题:“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战胜种种生死考验,其中哪一细节最令人震撼?”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认识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然后我又要求学生讨论:拖着病躯的主人公在与病狼决斗中终因体力不支打算放弃,此时此刻,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生命的感悟来自现实,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是一边流泪一边看报道。面对如此惨烈的灾难,我们谁都无法置身事外。学生个个都拿起笔,表达自己或他人关爱生命的真情实感。其中我班郭爱云同学在《生命无价》一文中感叹“生命是生物体最宝贵的财产,决不能放弃生命,因为生命无价!”陈增辉同学在《感谢生命》一文中写到:“生命是一种感动,我们为之而泣,为之感伤,为之满怀着感激,生命没有自身完全的延续,只有为了爱而存在的延续……”

二、教师要坚持正面引导,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看待男女生交往,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我是语文教师,也是班主任。据我所知,现代中学生早恋属于普遍现象。教师不能“堵”只能“疏导”,更不能谈“情”色变。随着生理条件的基本成熟及性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初中生已经在思考爱情,向往爱情。但由于他们在身心发展方面不够成熟,因此在择偶标准上往往以貌取人,过分注重异性外表。所以,形成健康的恋爱观和择偶观,是青少年学生走向美好人生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一种感情,但初中生身心尚未发展成熟,还不具备足够条件谈恋爱。初中语文第六册有许多古代诗词都写到爱情,怎样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爱情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从《诗经・氓》中我们就能了解女主人公当时对婚姻的追悔莫及,我们也可以从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词句中感悟女词人真诚的相思之苦,我们还可以学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对爱情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感染熏陶。

其次,让学生明白爱情的力量是强大的,伟大的爱情能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最终使人走向崇高。在学习《致女儿的信》一文时,我让学生扮演父亲与女儿,让学生在朗诵中感悟全文反映人文主义者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它充满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人们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的未来。

再次,语文教师要以作文和日记为媒体,和学生私下进行真诚的沟通。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有一位女生在作文中写到自己对一位男生的爱慕之情。我读完后,偷偷地给她塞了张小纸条,给她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大意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石榴,有一次石榴还是青的时候我就背着父母摘下来吃,味道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吃没有成熟的石榴了。她很聪明,很快就领会我说的故事的含义。“老师,那我现在怎么办?”她无助的问我。我答应她替她保密,绝不会告诉任何人。我见时机已到,建议她及时转移注意力,集中力量搞好学习,珍藏这一段美好的记忆。很快她就从情感的沼泽中走出来。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做学生心理上的朋友,需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入情入理才能入心,入心才能转化为内驱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帮助其健康成长。

三、教师要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由于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所以学生的心理也就具有复杂性。有的学生骄傲自满、喜怒无常,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小畏惧,有的学生玩世不恭、庸俗世故等等。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唯有将语文教育的营养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第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让学生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为理想而自强不息的奋斗。例如,在学习莫泊桑《项链》一文时,我让学生讨论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就有不少学生关注她的生存状态,认为她有良知、守信、有责任感。这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好了道德基础。教育学生应有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在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很多学生都被保尔・柯察金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学生在读后感中表示今后一定以保尔为榜样,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勇往直前,努力奋斗。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会影响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

第二,通过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例如在学习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很多同学对苏轼的人生经历感兴趣,他们就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搜集他的诗词集,准备研究苏轼;还有一些同学探究课题“西北望,射天狼”集中体现的情感;还有同学研究“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还有同学把苏轼和西方的卢梭进行比较研究,写出很有创意的小论文――《我眼中的苏轼和卢梭》。

总之,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一些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独创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的个性和与人交往的团队精神;培养他们既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又有严密的计划性和踏实细致的科学精神,全面促进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品质的发展。

德育工作是件很繁琐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更需做长期奋战,在语文教育领域,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重,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春天。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学生健康成长,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在语文教育领域,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重,我们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而作为班主任,又是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更应该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彭泽平.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应转变的四个观念.湖南教育,2004.2

[2] 左巨清.论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3] 教育创部落.生命教育:语文课程的现实责任

[4] 江其堂.新课改如何实现语文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统一.科学咨询,2006.10

篇9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班主任

        1 充分认识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2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

        2.1 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2.1.1 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1.2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2.1.3 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2.2 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2.2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2.2.3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2.3 青春期心理问题 

        2.3.1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3.2 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2.3.3 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2.4 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3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4 班主任主要职责

        4.1 用自身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感染学生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1.1 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时刻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当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社会观念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这自然也影响到教育界,波及到学校,基于这种认识,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是建设班集体的首要因素。因此,班主任要不断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学习,研究教育新特点,适应新形式。

        4.1.2 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感情,始终在学生面前保持良好的心境, 以满腔的热情、乐观的精神面貌感染学生。班主任的言谈举止,甚至于服饰都为学生所观察、注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在的中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复杂性都提高了,他们不再轻易相信教师的“光环效应”,更注意教师的“示范效应”。面对学生的冲动及不良言行以冷静态度为自己的心理筑起坚固的保护墙,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适应能力;对待学生要热心、诚心、耐心。

        4.1.3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关爱学生,首先就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从本质上热爱学生,教育、教学才能获得成功。这种爱,绝不单纯是一种情感的倾注,而是精心构筑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用一颗平常心、宽容心看待学生的不足之处,甚至可以淡化他的某些缺点或错误,给他们自悔、自改的机会。 

        4.2 建立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力求做到早预防和早纠正。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在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影响下,生理、心理趋于成熟,思想活跃,经常产生思想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表面看来难以预测,俗话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班主任就要做到腿勤、眼勤、口勤、脑勤,多观察,多留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力争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4.3 主动联系各科教师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4.4 与家长密切配合,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的结构、气氛、文化、经济背景等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班主任要以多种形式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反映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告诉家长青春期孩子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教给家长一些教育方法,让家长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多关心子女的成长,主动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孙达俊,陈久.学校如何上好“心育”课[j].大众心理学.2005年6月

[2]郑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专题指导[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1.

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 环境 教育 辅导

中学阶段是人的个性发展的“暴风骤雨”期,如果出现的心理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关注和引导,而任其发展必将给学生的整个学生生活甚至一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常的情绪反应及智谋适度、意志品质健全、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等健康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一、营造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心里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途径。学校要营造校园内健康乐观,奋发的情绪氛围,以及友爱,和谐,轻松的人际环境。要本着环境育人的理念,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民主与平等意识,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沟通。首先,建立起和谐、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学校行政管理层、教师、教辅导人员都致力营造良好的心理育人环境。如图书馆工作人员以亲切的微笑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和服务,图书馆和阅览室成为学生们课余最愿意去的场所。学校后勤服务中心要为学生生活排忧解难。我校对住宿生开通了二十四小时的服务热线,及时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学生温暖如家的感觉,颇受学生欢迎。同时,学校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在学校文化长廊,宣传栏等处开辟专栏,在校园广播开设专题,向广大学生宣传普及心理知识,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服务,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心理教育氛围。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一是开放心理健康必修课。我校高一年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高二开设了心育选修课,高三为专项辅导,同时,利用周末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讨论,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我校努力开发的校本课程。我们克服了科学化的倾向,对心理教育课的原则,内容,组织形势和教学方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根据心育课活动内容和师生活动的主导方式的不同,总结出“认知一一讨论一一评议模式”几种中学生心育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我校的心育课轻松和谐,生动活泼,形势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二是班级管理与教育中注意结合心里教育方法的运用。如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多正确领导,少消极惩罚;注意批评方式,重视心里施教;避免简单粗暴及忽视学生个性特点;重视学生主动自觉性的培育,避免一味强制要求。三是设立“心灵之桥”心理咨询信箱,及时为学生的提供心理辅导,指导学生写心理周记。师生书面交流。我校还把学生书面交流汇专辑免费发给学生。四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与学校互动。我们学校开辟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指导、协调家庭教育,在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心理知识讲座,提高家长对优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此举深受家长普遍赞赏。

三、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为学生释疑解惑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及时解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室除固定周三晚上为咨询和辅导时间外,还利用其它课余时间,为学生消疑解惑,尽可能做到第一时间为学生服务。如高二有一女生李芬,因母亲经常焦急忧虑,不幸意外车祸身亡,产生了内疚,自责甚至是自罪心理。认为是自己不听妈妈的话,加速妈妈的死亡。在强烈的自责自罪情绪控制之下,该学生产生了强迫思维“就是因为我不听话,母亲才会长期忧郁”的顾虑,这些时时缠绕她的脑海,使她根本没有精力没有心思学习。心理辅导教师了解这一情况后,首先与她建立起相互信任,融洽的咨询关系,在其倾吐了一年多压抑,紧张的情绪后,为她制定了详细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计划,针对其实际情况,每周一次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训练,一直持续到毕业,终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学生的心理就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越滑越远,甚至酿成难以预料的恶果;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加大社会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为学生释疑解惑,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四、结语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江远;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2 杨桂芝;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4 龙献忠,张存群;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异化问题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5 孙有福;中学生网络迷恋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2年19期

6 李萍;网络对青少年情商影响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年02期

7 ,张漓雅;青少年网络情结的心理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