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探索范文
时间:2023-04-14 08:2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教育探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初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1997年,根据全国卫生改革发展形势和山东省医疗卫生工作现状,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卫生厅决定将我校作为省内全科医学教育试点单位,探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当年,我校在省内率先设立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大专生。根据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和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技能,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校制订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不断根据实施情况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基本满足了地区性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全科医生的基本要求[1-2]。为了达到全科医学教育的预期目的,我校建立健全了全科医学教育组织和机构,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该中心下设一室三部,即办公室、教学部、科研部、实践训练部,整体负责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定、教材讲义编写、师资培养及全科医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为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与水平,同期我校还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以监督指导全科医学教学工作。1998年,山东省卫生厅在我校成立了“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根据上级要求,我校以“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始探索尝试全科医生在职岗位培训工作,制定出了全科医生在岗培训短训班、专业证书班所需要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并将其付诸实施[3]。1998年与1999年2年间我校连续举办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管理干部培训班3期,共有163人结业,这些学员学成后返回原单位,现已成为滨州、东营、潍坊等地区全科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2000年,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全日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三年制)在校学生已达362名。至2002年,已先后有5届专科毕业生毕业,共计808名。自2003年开始我校又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学制为5年,其中3年基础课,1年临床课与全科医学方向专业课,1年实习课,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主要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部门等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全科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所学的课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总论及各论、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共计近50余门。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我国大中城市正在蓬勃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疗工作,也可以在综合医院从事专科医疗或在科研机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4]。为适应全科医学教育教学需要,我校于2003年组建了全科医学教研室。该教研室主要担负本科生和成人培训的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7月,我校又成立了全科医学系,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此后,我校又陆续组建了社区医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教研室,以发展壮大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以教授、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硕士为主体,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满足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要求,保证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质量。2008年我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程,学生选修率几近100%。许多临床、预防、口腔、麻醉等专业的学生选修《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后对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表现出全科医生职业认同及从业选择意向。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了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迄今为止,我校已形成了在校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转岗培训、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较为完善的立体化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2认识与体会
2.1“提高认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扭转“看病难,看病贵”困难局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恶劣的社会策略。推行实施全科医疗,就必须培养高质量的、居民们信得过的全科医生,就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各级政府与组织,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医药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思想前提[5]。
2.2“领导重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保障在各级政府和组织以及高等医药院校内部,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很难能够真正开展或进一步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因为全科医学教育需要各种资源,没有领导的重视就不能获得这些资源,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引起各级领导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要积极向领导者们建言献策,向各级领导宣传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启发各级领导决策层对于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识与积极性,主动做好领导的参谋,帮助各级领导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6]。我校历届各级领导均十分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校党委、校长班子多次研究商讨全科医学教育事项,为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策划布置、排忧解难。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科学组织与实施”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筹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借鉴学习美、英、加拿大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医疗卫生实际相结合,对于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十分重要[7-8]。对外国的全科医学理论与技术要合理的学习、消化、吸收并结合国内实际进行再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要不断地总结全科医学教育经验规律,科学的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按照教育规律尤其是按照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受到城乡老百姓欢迎的全科医生[9]。
篇2
转化检验医学的发展特点和创新型国家战略为我们鲜明地指明了检验医学人才“厚基础,宽口径,临床知识和专业技术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并举”的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育人目标。这就要求在知识结构上,不再满足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物理学(检验仪器学)、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几大类学科,还要兼纳材料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生物学和预测医学等新兴和实用学科;在能力要求上,除了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外,还要具备更高要求的外语能力(包括专业英语)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转化检验医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转化检验医学的基本技能和特色技能培养。
结合学分制改革特点和要求,以精简理论课程、增加实验课程为主线,突出转化检验医学基本技能培养和技术特长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多次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学分/总学分比例逐步下降(公共基础课学分比从原来的20.0%下降到18.4%;专业基础课学分比从原来的38.2%下降到25.4%);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程学分/总学分比例大幅度增加(专业限选课学分比从原来的0学分增加到4.5%最后到12.6%;任意选修课学分比从原来的0学分增加到5.8%);各类型课程实验课学时数/该课程总学时比例逐步增加(专业基础课实验课比例从31.5%增加到32.7%;专业课程实验课比例分别从43.2%增加到47.3%),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总学分比例逐步增加(从原来20.9%增加到39.2%)。同时,为使学生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强化转化检验医学的技术训练,我们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文献检索等限定性选修课,面对医学检验技术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医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又陆续增设了生化实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在全国率先开设)、输血与输血技术必修课程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临床基础检验仪器学等限制性选修课程。
(二)开设“名师课堂”,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和视野。
为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和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邀请国内外医学检验界著名教授、专家、企业家等名人名家,开设“名师课堂”系列公开课。通过名人名家们的丰富的学识阅历和创新创业实践,解析国内外最新进展,点评本专业发展趋势,言传身教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打造精品课程,集成优质课程群。
在转化检验医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中,我们始终将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核心内容,经过“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建设,我们已经把转化检验医学主干课程建成了各级精品课程,其中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全国高校医学检验专业课国家级精品课程共7门,我院占了2门);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为省级精品课程;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为市级精品课程。此外,我们在注重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还加强了其他相关课程的建设,集成了转化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优质课程群。
三、实践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充分认可。
转化检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受到国内外高校的广泛关注。在全国医学检验专业校际协作会议和检验医学国际论坛上围绕该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主题报告,得到兄弟院校的广泛认可。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北华大学、中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来我校交流取经,探讨医学检验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
(二)专业影响力得到广泛提升。
近年来,先后承办了检验医学国际论坛、国际遗传学和转化医学学术研讨会、国际线粒体生物医学高峰论坛等国际会议。学生与国际顶级专家的交流互动,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专业水平受到了与会专家的赞赏。通过不断地积累,2012年,医学检验专业被推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国信息情报专家邱均平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0-2011)》中根据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及学校声誉等对全国医学检验专业进行了排名,我校位居前5%,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
(三)学生科研、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近五年参与创新研究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和前五年相比平均增幅达80.75%;取得了“挑战杯”国家级比赛的三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1项及一、二、三等奖18项等优异成绩,生命科学竞赛成绩连续三届全省领先,本科生发表SCI论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数比前五年增加35.71%(近五年共发表57篇),获得省新苗计划立项数是前五年的10倍(近五年共立项163项)。
(四)学生考研考博率与年俱增,考取的院校层次提升。
我院学生近几年考研考博率显著增加,考取211大学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硕士、博士生人数显著增加。此外,也有不少学生进入国外知名大学进行深造,如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方风琴现已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五)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篇3
关键词:高血压 健康管理 培训基地 教学经验
为了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效果,充分展示社区医生、护士、防保人员在高血压病管理中的作用,本单位作为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的培训基地举办了一期“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培训班”,利用本单位的医务人员为主对社区同行进行授课,对授课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探索社区人培养社区人的模式,现将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培训班为期4天,有来自天津、吉林、福建、江西、武汉、宁夏、北京7个省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等共41人参加了培训。
二、课程设计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但是我国人群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非常低。而社区是高血压患者防治的主战场,社区医务人员肩负着高血压防控的重任,因此,提高他们对高血压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设计时,我们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备课,课程包括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规范流程与案例分析、继发性高血压的社区诊治、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的防治、妊娠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高血压健康管理全科团队服务;为了突出中医特色,安排了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辨识、治疗高血压中成药合理使用、高血压耳穴治疗、社区慢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实践与探讨;为了发挥信息化在慢病管理中的作用,聘请外单位专家讲授了信息化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以及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进行绩效考核管理等内容。
三、师资安排
为了办好这次培训班,体现“社区人培养社区人”的理念,突出社区实践经验交流的特点,在前期筹备过程中广泛发动本中心医务人员申报,经过三轮试讲和筛选,最终确定师资人选。本次培训班共安排12名师资进行授课,其中9名讲师为在社区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社区全科医生,另外3名是社区卫生管理专家和三级医院专家。
四、授课形式
本次培训班采取了分组讨论、集中示教、现场观摩等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让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充分交流互动。在培训中以问题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强化知识和技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氛围,使学员在快乐中学习。为了加强各学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将学员分为6个小组,设立小组长,以积分形式评选优秀小组,促进学员积极参加答题和互动等活动。培训班上学员们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最终评出2个优秀小组。为方便联系建立了培训班QQ群,促进经验分享、互相提高。
五、培训效果
1.学员的培训效果。培训班共41人参加培训并考试,培训前最低分为55分,最高分为95分,平均分83.65分。通过4天的学习,学员的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最低分为80分,最高分100分,平均分为91.17分。培训后成绩大幅度提升(具体数据见表1、表2)。
表1 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培训班学员分数表
阶段 考试人数 平均分 最低分 最高分
培训前 41 83.65 55 95
培训后 41 91.17 80 100
表2 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培训班学员不同成绩比率
阶段 0-59分人数 比率(%) 60-79分人数 比率(%) 80分及以上人数 比率(%)
培训前 2 4.87% 6 14.63% 33 80.49%
培训后 0 0.00% 0 0.00% 41 100%
2.学员对师资及课程的评价。本次培训班在课程总体满意度、师资总体满意度、个人仪表、普通话、表达能力、亲和力、互动交流、主题明确、内容完整、课件设计、内容实用、疑问解决、再次听课等11个方面设计了调查表,在每堂课结束以后进行评价并提交,12次课的平均评分结果见表3。总体结果显示,学员对课程和师资的评价都较高,均在9.6分以上,在普通话、表达能力、互动交流、课件设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师资总体满意度。
表3 学员对培训教师和培训课程的评价情况表
评价项目 师资总体满意度 个人仪表 普通话 表达能力 亲和力 互动交流 课程总体满意度 主题明确 内容完整 课件设计 内容实用 疑问解决 再次听课
平均分 9.63 9.72 9.64 9.66 9.71 9.68 9.72 9.72 9.76 9.68 9.72 9.74 9.69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
1.加强对学员层次和需求的了解。此次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为具有中级职称的医务人员,社区工作经验丰富,他们对于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的适宜技术关注度高,应多增加这方面的内容。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既往的学习工作背景的差异,每个学员的对高血压知识掌握的程度有一定差异,所以对于讲师来说,要做到各个层面均能顾及,紧紧围绕高血压管理规范开展培训,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提升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讲师的授课技巧有待提高。由于大部分讲师都是首次对外单位的同行授课,讲课经验有限,尽管讲师们都做了3次以上的师资试讲,反复修改课件,查阅相关资料,仍然不能完全掌控所讲的内容。因此,讲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加强授课技能和临场应变能力,在回答学员的提问、培训时间的掌控、授课技巧以及课堂氛围的调节等方面,都需要通过多次的培训和演练来提升。
3.及时总结培训经验。通过培训班的实施,增强了社区全科医生对外授课的信心和技巧,激发了全科医生参与教学培训工作的热情,为建立社区人培养社区人的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刚开展社区培训的基地,还需要及时总结和分析培训中的问题和经验,有针对性加强课程设计和培训技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深入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对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需要利用培训基地的平台,在继续教育对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组织社区医务人员互教互学、充分交流,加深对知识和技能对掌握,建立社区人培养社区人的模式,使受训者能够真正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郭惠平.开展继续医学教育 管理各类培训实施体会[J].中国水电医学,2008(1):52-53
[2]杜静,朱继红,李红.关于完善我国全科医生继续教育的建议[J].继续医学教育,2014(8):1-3
[3]秦怀金,陈博文编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
篇4
关键词: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社会医学;教学改革
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社会性的医学问题及医学的社会方面的问题,是人文教学中难度较大、比较难以理解和记忆的一门涉及面较广和整体性较强的学科。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社会医学从开始的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逐渐扩展成为所有医学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程[1]。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社会医学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如构建了社会医学网络课程、循证医学思想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主题教学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等。上述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有效的举措,但非预防医学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停留于表面,对社会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缺陷。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我国目前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无法比较准确地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加之社会实践环节的脱钩和对医疗体系本质的模糊认识,更不能提出改善卫生状况的“社会处方”。有必要探索出新的适合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的社会医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用社会医学的思维和视角分析和处理健康与卫生问题,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近年来,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应新的医学发展的要求。
一、社会医学教学现状分析
国家卫生部于1980年发出了《关于加强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要求医学院校,开展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研工作[2]。此后一些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建立了社会医学教研室,并把社会医学纳入部分专业的教学计划。这是我国社会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目前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特别是地方医学院校并未在“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开设社会医学课程。或仅作为学年学分制医学院校有名而无实的任意选修课,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没有独立的社会医学教研室,无专任教师,以理论灌输为主,没有实习教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这远远不能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实现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和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3]。课程教学存在偏差,将更多的精力花在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化。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较少运用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出现教师与学生交流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现象。学生方面:教学中发现部分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可能是由于《社会医学》作为医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未引起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足够的重视,多数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只重视专业必修课,社会医学属于交叉学科,课程内容感觉与预防医学专业的有关,出现学生只关注期末考试,不注重平时课程学习的现象。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师忙于讲,学生疲于记,学生无暇思考,比较被动。
二、明确学习社会医学的任务,构建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
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大会发表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为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指出了新的方向,即要求医学生必须获得不仅对个人而且对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处理疾病的能力。因此,医学生必须了解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和健康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具备健康教育、卫生管理、社区卫生及预防医学的知识[2],[4]。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它要求医学生用新的医学思维观念思考解决医学问题,社会医学正是促进医学生思维转变的重要学科。各项社会卫生和保健制度改革,客观上要求医务人员掌握社会医学知识,注重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问题,运用多种医学手段加强防治工作。我国已实施的执业医师考试制度把社会医学作为一门考试课程,意味着对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加强社会医学教育的新要求[5]。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视野,应用网络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组织学生8~10人一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组长。1.注重案例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开始一周之前,将即将要进行的案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对与案例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只有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学生才能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观点;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就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案例讨论小结。再分组讨论归纳意见,写出分析报告,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评。2.社会医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让学生分组查阅相关知识点领域文献,分小组,然后制作PPT并请3-5名同学做评委全班答辩打分。让学生们自己组织讲稿,自己讲课,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讲解,同学和老师打分点评,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形成适度竞争的学习状态,这样使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并且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习社会医学的兴趣[6]。3.微课和QQ平台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1)微课的建设。目前高校教学面临的普遍难题是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他们在别无选择的、被逼无奈的甚至痛苦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远远没有得到发展。为此,应当结合学生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其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和沟通表达的能力,使其能自己发现问题,构思解决问题方案,归纳总结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这是学生踏入社会后应该具备的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老师说,学生听,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而弱化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微课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8—20分钟甚至更短的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短小精悍、使用方便、资源多样等优势,易于与现代的一些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实现在线自学和教师讲授,正在逐渐被普遍认可,符合微时代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实时、互动、高效的需求和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的特征。(2)基于QQ空间平台支持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所谓的混合式学习是指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尤其是将面对面的课上教育方式与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方式结合。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作为一种多人系统,QQ空间具有极其强大的合作、互动与共享性。包括:日志、相册、留言板、主页等部分,可以实现以网络为基础的学习交流讨论和资源共享等。4.建立“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组教师鼓励学生课外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通过具体的科研实践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学习能力。同时,课程组教师积极参与和组织学生的课外实践小组活动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帮助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内容,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撰写研究和社会实践报告等方式,将课程教学从有限的课堂内的理论讲授延展到课外无限的社会实践活动中[7]。
四、改革考核方法,建立课程成绩综合考核体系
在教学考核方式上,改革终结式教学考核方式,增加教学过程的考核,改变了过去单纯以课程结束后的一次性卷面考试确定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突出和强调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强化过程性考核。改革只注重机械记忆的卷面考试形式,缺乏客观性、公正性,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绩。增加对实践课程的考核,增加学生案例讨论、小组学习、课堂互动的考核比重。课程成绩的构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其中平时成绩考核方法如下:出勤:占10%;平时作业:占20%;课堂互动:占10%。总之,引导学生自觉地加强实践能力的全面训练,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学生为主体”,增进师生互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由单纯的知识记忆型的被动学习,转变成思考与探索问题的主动学习,以社会医学的大卫生观和新医学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和探讨社会卫生问题,能够将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医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动态,提高医学人文素养,成为站在更高起点上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尤华,彭志行,陆慧.Seminar教学法在社会医学教学实践中的尝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74-75.
[2]龚幼龙.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2.
[3]靳曙光,王月霞.关于地方高校医学类专业加强社会医学教学必要性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96-2097.
[4]耿庆茹,吴小桃,薛秦春,等.浅析社会医学与初级卫生保健的关系[J].医学与社会,2000,13(1):27-28.
[5]李小菊,秦江梅,唐景霞,毛璐.对改善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29-30.
[6]吉华萍,尤华,陆慧,樊宏,梁宪明,风尔翠.社会医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237-239.
篇5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医学免疫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98-02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科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其中包括大量的医学留学生。我校从2005年开始招收来自印度等国家的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每届100人左右,作为特殊群体的留学生教育,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如何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在留学生教学方面取得重要成绩,并被评为“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英语品牌课程”。现将近年来留学生医学免疫学教学工作中的经验、遇到的问题和相应对策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结合来华留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
中国留学生多来自南亚和非洲国家,与本国学生的文化、信仰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来到中国他们会面临很多问题,因此作为一线的老师,虽然不像留学生辅导员那样要涉及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也要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好科学文化知识。有的留学生信奉伊斯兰教或佛教,他们不愿意进行动物实验,对于这类学生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让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不违背自己的信仰,如先由老师示教,再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学,让其他同学完成动物实验部分,而这些同学则完成其他的实验,这样既能加强同学之间的分工协作,又能顺利完成实验任务;有些留学生有做礼拜的习惯,如果老师在安排课程时没注意到这一点,正好与他们做礼拜的时间冲突了,就会导致上课出勤率不高,所以在安排课程之前要充分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才能避免出现上述情况;还有某些留学生来源国的疾病谱与我国有很大差异,他们所关心的疾病也与本国学生不同,这一点对留学生的医学教育中尤其要注意。
因此,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有意识地去了解留学生自身特点及其国家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文化背景,尊重留学生的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尽量为来华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具体到医学免疫学教学,老师们除了要讲授医学免疫学基本的理论和实验知识外,还要结合学生背景重点阐述一些与医学免疫学关系紧密而他们又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知识素养对留学生的医学教学有很大好处。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讲授的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学科――医学免疫学,该学科与多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相互交叉,在来华留学生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培养:医学免疫学旨在从不同的角度和水平揭示免疫系统清除外来有害物质及其成分的过程和规律,并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因此免疫学理论课主要介绍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免疫诊断、免疫治疗、免疫预防和免疫学疾病;实验课除了验证免疫学基础理论,还要求学生掌握免疫学基本实验方法,了解先进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及仪器设备。其次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讲述免疫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及时把新理论、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将科研寓于教学,有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免疫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很多临床疾病都与医学免疫学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结合临床相关病例发病的免疫学机制、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最新的临床治疗方法等进行讲述,让学生转换为治病救人的医生,将基础理论应用到分析病人免疫学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中,培养学生科学主动地思维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另外,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自学和讨论内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除了考虑期末成绩外,还可将出勤情况、实验操作、课堂表现等情况纳入考核范围,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与本国学生相比,留学生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发散性思维更强,和教师互动更为活跃,但同时他们的纪律意识也更淡漠,课堂上迟到、开小差等问题比本国学生更为突出。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集思广益,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全程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课前教师充分准备教学素材如各种图片、动画和必要的教学道具,且在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确保我们精心准备的课件能充分吸引学生;课堂上,我们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式教学、视频动画辅助教学、课堂讨论式教学等,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能紧跟老师的思路,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课下,我们会留给学生一些跟临床或者科研联系非常精密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去解决这些问题,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有时我们还会留给他们一些现在尚不清楚的问题,让他们充分思考,希望他们以后能解决这些问题,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对授课教师的培养
本校的留学生只要来自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大多数学生会的中文不多,有的学生甚至还停留在“你好”、“谢谢”的水平,无法在专业上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这就要求教师应用全英文对留学生进行授课,因此对授课老师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的英语教学长期处于应试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进行阅读工作游刃有余,但是听说能力较弱。同时有的留学生讲的英语口语带有明显的地方口音,与我们接触到的标准的英式或美式英语有很大差异,而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比较大的语言交流障碍,对于老师和学生其实都是一个挑战,容易出现“老师讲的学生听不懂,学生讲的老师听不懂”的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英语能力相对较强的青年教师为教师队伍的主体,这些青年教师都有海外学习的经历,具备良好英语素质,而且他们对语言本身比较敏感,对专业词汇掌握快,青年教师的思维方式也与学生比较相近,容易与学生沟通,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另外,青年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较高,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精美的幻灯片,在教学中加入漂亮的图片,插入三维动画,这样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便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但青年教师较为欠缺的就是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实际教学经验。因此,我们采取带教制度和试讲制度,首先,让青年教师跟着年资高的教师全程听课,吸取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其次,青年教师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同在教研室内部先进行试讲,请有教学经验的老教授听课,并提出意见。如此反复多次,青年教师在留学生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能很好地与留学生进行沟通。
另外,我们还选派青年教师参加来华留学生英语教学师资培训班、口语强化班等,不断提高教师英语授课能力。英语授课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授课能力,尤其是增强教师的口语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来华留学生服务,同他们进行无障碍的交流,增加彼此的交流和沟通程度,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英语文化方面的素养。
四、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料建设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手段之一,教材的选用对留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中文教材一般是提纲式架构,条例清晰,重点突出,但大多数问题点到即止,便于记忆;英文版教材则类似学术专著,对知识点的描述非常详细,适合自学。中英文教材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长进行慎重的选择,有了合适的教材有利于提升教学的良好效果,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针对来华留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不同教材的特点,理论课教材我们选用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医学英文原版改编教材《医学免疫学》,并以经典的英文教材如《Kuby Immunology》和《Jerways Immunobiology》作为补充和课外读物,使得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材;针对实验课,我们采用课程负责人章晓联教授主编的《免疫学双语实验技术指导》,这本教材是国内唯一的双语实验教材,涵盖了所有的经典免疫学实验,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免疫学实验方法,学生在使用后反响很好。
以上是我们对来华留学生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初步探索,留学生教育已日益成为我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提高医学留学生的教学质量,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天华,姜维良,张英男,薛军强.浅谈医学留学生教学的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
[2]郭风劲,林建炜,刘平.PBL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留学生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9,(8).
[3]周玮,熊正爱,周虹,董晓静.医学留学生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5,(4).
[4]赵云,刘爱华,胡凤琴,金胜红,黄玲,蔡三金.临床医学留学生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建设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
篇6
关键词:预防医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法;综合素质;探索与实践
预防医学是当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又具有群体性和独创性,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以往的实验教学长期作为理论课的补充而存在,可以说学科各自单独成立自己的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时数、教学经费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实验教学方式常常采用“菜谱式”操作和“越俎代庖”方式,即实验教师及教辅人员准备好全部试剂及器材,学生们被动地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的指点和实验指导进行操作[1-5]。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有较大影响的。于是本中心在实验教学方法上,对“‘四结合’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等进行了探索,经过多年的实践,成绩显著。
一、“四结合”实验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6]
(一)“四结合”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本中心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贯穿于实验教学始终过程,除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外,还经常带学生到工厂、农村去做社会调查,了解当前工矿企业、农村基层单位的基本情况;试图了解国有企业、涉外企业及乡镇企业的劳动保护状况;强化学生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到基层调查的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对调查的目的、操作的步骤有一初步了解,以便使他们把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2)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
传统教学方式由原来学生所描述的“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扔笔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步为启发式的教学法都已远远不够用了。启发式法虽比填鸭式教学法好得多,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然而改变不了教师的角色只是“教”,是传授知识;而学生则只能是被动地“学”,接受知识的现象。当今现代的教学方法在传统实验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了诸如师生互动、PBL、SBME(从广义来说,SBME指的是为了让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通过模拟预防医学教学场景增强教学信息而使用模拟辅助设备的一切教学活动)等先进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应用,提高了学生们大预防的思维技巧,加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3)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本中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在校外建立了28个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学实践基地,还经常邀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相关企业的专家到课堂为学生们上课。学生们在课堂上掌握理论知识,参与指导老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如调试仪器、配制试剂、预做新方法,熟悉掌握实验方法原理、实施步骤及操作的注意事项等,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讲解实验课,与同学们共同解决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进行实验小结,真是名符其实的“小老师”。再把课堂上学到的实践操作技术应用于现场,如环境监测、职业病体检、食品检验等,目睹实景,印象深刻,形成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紧密结合的良好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本中心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统筹安排,紧密结合,采用诸多形式(如课堂上的互动教学、基层的社会调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暑期社会实践、毕业专题实习、第二课堂等)有机整合,使传统的单一理论教育模式有了一个飞跃式的突破,针对教学目标有计划地安排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此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特色[7,8]。中心从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训练入手,让学生们有更多的实践机会,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通过与企业工人接触,使他们懂得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此方法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又培养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长期的实践中,使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相结合方法的顺利实施,保证了教学质量,锻炼了学生,提高了教师。
(二)实施“四结合”实验教学法的显著成效
(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本中心让学生到企业、下基层去,以此方式来努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如:①到深圳市开展了建市以来对工业企业职业危害的普查,当调查完10826家工厂后,学生们体会到: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最关键问题是有部分涉外企业存在有法不依、领导不知晓职业危害的严重性、组织落实不到位、监督监察不力等现象。学生们认为我国在正式颁布《劳动法》的基础上,还应制订相应的《劳动卫生法》,与《劳动法》配套管理。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还预见性地提出“农民轮换工”的劳动保护、健康监护等问题,由于这类人群有流动性大、工种变化多等特点,给职防人员开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给职业卫生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学生们参加湖北省近20年来使用农药及其污染情况的调查,他们深入到乡镇,了解使用农药的种类和数量;了解其污染程度(在土壤和食物中的残留;每年中毒人数和中毒程度等);通过调查摸清了该省农药使用品种以有机氯为主,有机磷次之,为预防工作人员农药中毒提供了可靠依据。③学生们参加高温作业工作场所气象条件的测定和调查,同时开展现场防暑降温措施效验等项目。所取得的科学数据为制订国家标准提供了可靠依据,如《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以及《高温作业现场气象条件测定标准》等,学生们受益匪浅。
(2)实施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学生们在读本科期间参加老师们的科学研究课题,然而所取得的成果最终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社会服务,并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激发了学生们的科研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有的已编入国家规划教材;获奖的实验教学研究方法已用于历届本科生课间实习和毕业实习。
学生们在服务中学知识、长见识,将自己参与研制的“高温饮料”(获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抗氟灵饮料”(获湖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亲自送到职业作业工人手中,使学生们认识到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直接应用于企业的广阔前景。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到厂矿企业,为基层工人做义务咨询、健康检查,把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工人们服务,体现了他们的价值。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9,10]
(一)“参与式”教学法实施方式
学生们通过参与理论教学、实验操作和科学研究等形式,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一般从第四学年下学期开始,现在第二学年也可),在教师的统一安排下,参与老师的部分科研、教学和实习任务,让他们直接深入到教学、科研第一线,学生们也可以依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理论兴趣组、实验兴趣组和科研兴趣组三种不同的形式实施。理论兴趣组:是指老师把一小部分理论课的讲授内容分配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检索文献、分析查找观点、文献综述、初步拟定讲稿,然后经过预讲合格后,再插入到主讲教师的内容之中,最后让学生们亲自讲解。实验兴趣组:是指带教老师、教辅人员及学生们共同做实验前的一切准备,如调试仪器、配制试剂、新方法的预做以及熟悉实验原理、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等,最后通过合格预讲并讲解实验课。科研兴趣组:是指学生们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课题中,与老师们共同进行文献检索、项目设计、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最后撰写论文并交流。
除了上述的安排以外,还有组织地让学生到工矿企业、乡镇基层实地考察、开展现场教学,还特邀请知名专家或有经验的博士生给他们传授科学前沿、创新技术,交心谈心、举办各类演讲比赛、讲座等,在实施的全过程,学生勇于实践,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
(二)“参与式”教学法实施成效
此教学法2005年获批为湖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编号:20050034),它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采用的诸多形式有机整合,改变了原有传统的单一理论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训练入手,给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近八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学生们深有感触,科学工作者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艰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灵感,不是像以前那么有神秘感,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有些同学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思维非常敏捷,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好前景思路被老师采纳,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通过实践,他们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及收集科研信息、熟悉教学内容、认真撰写讲稿、通过合格预讲到正式上台讲授的全部授课程序,为他们步入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学生的各种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在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本中心要对学生进行演讲、授课、大班、小组发言及撰写论文等多种方式的训炼,使他们从不敢说话到大胆表述,从结结巴巴到流利自如,教学法采取“人人参与”的方式,通过训练后,学生们无能是授课还是演讲,都表现出从容不迫、条理清楚的状态,同时还伴有几分幽默。其产生的效果还体现在他们毕业时找工作方面,在供需见面会上表现得得心应手,使他们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3.学生们面对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学生们参加活动时,有很多的机会跟老中青年专家、研究生接触,在这个群体中,始终充满学术氛围;老师和研究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团结协作精神,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厂矿企业参观学习,与社会零距离的接触,使他们懂得作为21世纪的主人肩负的重任,加强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三、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教育如何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三创”型(创造型、创新型、创业型)高素质人才,让他们成为21世纪的主人,使我国拥有强大的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使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本中心开展了“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实施多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1]。
1.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实施目标与方法。此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要以运行机制和实验教学方法创新为突破口;以能力(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为主线,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法紧扣如下环节:
2.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实施成效。注重个性发展教学法实施多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参与的各类科学研究课题多次获奖。1986年至2011年,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30余项;市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12项;参与制订国家卫生标准5项;申请专利15项;同时获湖北省、校级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挑战杯、求实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二、三等奖50余项。撰写科学研究学术论文、心得体会280余篇,学术论文大部分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交流。另外有4项科研成果已转化为产品用于企业,使企业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应,其内容已充实到实验教学中,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舒为群,孙梯业.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75-76.
[2]孙维权,王月云,熊光练,等.新时期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2):278-280.
[3]林立,张春之,刘永春.预防医学专业开设设计性实验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309-310,313.
[4]张凯,王学春,陈廷,等.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06-1007,1011.
[5]徐兆学,梁升禄.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教学与建设[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311-313.
[6]陈国元,杨克敌,运络珈,等.武汉市某高校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与社会,2010,23(11):102-104.
[7]陈国元,邬堂春,杨磊,等.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开展教学、科研、服务整合教学模式探索13年回顾[J].医学与社会,2000,13(增刊):116-117.
[8]陈国元,邬堂春,杨磊,等.整合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及展望[J].西北医学教育,2000,8(3):141-142.
[9]陈国元,邬堂春,杨磊,等.“参与式”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教学模式浅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3):132-133.
[10]陈国元,邬堂春,徐顺清,等.关于“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3,16(12):57-60.
[11]陈国元,杨克敌,刘烈刚等.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与社会,2008,21(7):54-55,60.
篇7
关键词医学院校 法律教育 当代医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法制建设也逐步健全,对医务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熟悉自身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依法行医,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必然要承担起对医学生法律教育的重任。我们认为,法律素养也是任何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通过对医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尝试着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革。
一、“问题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
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高校大学生已经步入成人阶段,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简单的灌输方法是无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为此,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使提问成为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传统教学一直把提问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我们认为,在当今形势下,提问的职能要发生转变,即提问不仅仅起到检验的作用,更应该是师生增强互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准备阶段,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使问题成递进形式,让学生不断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再加以引导和归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中提高素质。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法学理论可谓博大精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医学生既掌握法学理论知识,又对他们进行法治思想的教育,案例教学法不失是一个捷径。在具体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我们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一)案例讲授
学生们普遍感觉行政法这一章很难理解,它不像刑法、民法那样贴近生活。我们就在课前先讲一个主题案例,并把该案例贯穿整个理论讲授全过程,让学生对什么是行政机关、什么是行政相对人等问题先有感性认识,再向学生讲授“行政法对公民权利的约束性”,这些法治理念,就容易得多。我们讲授的对象是医学生,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基本法律知识,更希望了解医患纠纷中的法律知识,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加入了医患纠纷的典型案例,把法律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学生们切身的体会到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实际价值,培养了他们的兴趣。
(二)多媒体案例教学
选用有代表性的案件,实际放映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对法律知识有更直观的感受。在讲授“刑事诉讼程序”时,结合相关庭审视频,给学生讲解相关法律条文阐述其意义,这样就是学生对书本上枯燥的叙述有了鲜活的认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理解这些知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试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不论对作业还是考试,老师和学生都形成了依赖标准答案的习惯,只要与标准答案不同,就是0分,这样做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挫伤了学生的思考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积极性。因此,我们一改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而是采用了案例考查法,就是让学生根据案例中所给的条件,回答两三个问题。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围绕教学中的重点知识点,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与案情结合起来,以达到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目的。在评卷方法上,采用标准答案与非标准答案相结合的方式,即使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相符,但是学生运用了学到的知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也会取得好成绩,这就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学生们能够活学活用,把考试变成展示自己的平台。
通过对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方式的改革,能够培养出专业技术优秀,同时,懂得法律知识的人才。为减少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颇为有益。
参考文献
[1]王安富,等.医学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
篇8
关键词: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媒介实践;科研;健康传播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
1.医学生的媒体使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休闲娱乐需要申正付等人对安徽四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医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和聊天,医学生在满足自身休闲娱乐需要的同时,媒介对他们的“精神麻醉”所带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2.媒体负面形象对医学生的消极影响较重作为今后治病救人的“天使”,医生需要在大学时代不断形成时代担当的责任感、乐于奉献的历史感、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使命感。然而当下媒体对医患矛盾的不实报道以及报道之后缺乏事后正能量的宣传和教育,导致医学生对今后的医生职业产生恐惧感。“由于相关教育的缺失,其网络媒介素养储备已经滞后于网络媒介的普及和发展速度,不仅会造成网络媒介的负面作用凸显,也会使作为‘社会公器’的网络媒介的社会形象持续走低。”这呼唤高等医学教育重视医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让学生拥有明辨是非、增强社会理性的能力。3.频繁接触新媒体,但缺乏伦理道德诉求调查显示,每天上网1个小时以上的医学生占90%左右,网络论坛、网络通讯、网络游戏、收发邮件等都体现出医学生对网络媒体的强烈认同。但有些情况使人担忧,曾有通宵上网玩游戏的经历的医学生占52%,承认自己有网瘾的占16%;另外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也非常大,甚至将网上的不良行为带到网下,触碰社会道德底线,违公德,人生目标模糊,丧志。
二、确立实践支点,构建教师科研、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的立体教育模式
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素质教研室从事媒体研究的教师多名,都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一位老师拥有在国内著名大学从事传播学博士后的研究经历,可以说,教研室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满足了需求。不过,凝聚教师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又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打造好师资队伍之后,是从事科研还是从事教学改革的问题困扰着很多教师。事实上,从事科研与从事教学改革两者之间并非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处理得恰到好处,会实现教学相长的意外效果。仅就当下教学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而言,教学相长一词其实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传统的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二是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补充与互动。我们在积极推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将科研转换于教学、将教学改革服务于科研,中间环节就是实践。实践是纽带,是连接不同方面的环节,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以学生为基点,带动科研和教学,从而将成果反哺于学生。具体做法如下:1.将教师科研作为服务医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托和支撑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教师成立多个指导小组,协助学生进行独立问卷调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研究成果。例如,调查报告《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基于四川南充市的调查》主要调查了新媒体下当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通过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来测量、了解大学的人际交往行为的发展现状和一般影响因素;客观地用4个维度因子来评价大学生的交往困惑,为进一步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健康的交往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一成果不仅是学生了解自身媒介素养的过程,而且作为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篇论文的调查数据被樊九思的硕士论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研究》所引用。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媒体状况,尤其是运用新媒体的行为和心理,才能够准确把握传统教学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新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较为精准地开辟出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路径来。2.以学生为主体,带领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媒介素养的调查实践活动这些调查是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分解为学生科研题目,由学生完成,目的在于在科研过程中积极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训练学生的媒介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本次系列调查是以川北医学院2016年度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为依托,搭建实践平台,大胆放手,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调查队伍。学生在实践调查过程中,思考媒介素养问题,形成了系列调查报告以及科研论文。诸如《中国甘肃网的健康传播状况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2期)、《西昌市药品广告对购药行为影响的调查》(《中国医药导报》2015年第12期)、《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中外企业家》2015年第23期)、《医药广告健康知识传播研究:基于华西都市报的调查》(《社区医学杂志》2015年第23期)、《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以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为例》(《生物技术世界》2015年第8期)。这些具体成果均是将科研与教改相结合,教师设计题目和调查思路,学生全程参与,全面主导和参与数据调查、社会实践以及书本知识向社会服务方面的转化。实践证明,学生立足教师科研,对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这是行之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上文提及了当下医学生媒介素养主要以传统教育方式进行,依赖于课堂的知识灌输和间接感受,缺少亲身体验和感悟。但学生的实践弥补了这一不足,将课堂延伸到了课下,学生带着疑惑,以实践方式调查基层老百姓的媒介素养状况。医学生不仅亲身感受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基层老百姓的接触反观自身的媒介素养状况,从而实现了学生动态学习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媒介不仅仅具有满足自身需要的特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媒介改变周围的人乃至社会。可以说,学生实践活动的这一支点解决了医学生如何提升媒介素养的教育问题,也解决了医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学习媒介素养知识的问题,以及教师教改与科研的矛盾。3.改革和完善医学课程体系,加强健康传播的课堂教学以上成果均是学生全程参与完成的,在调查中学生充分考察了媒体与老百姓健康素养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弥补了医学教育对健康传播的某种程度的忽视。健康传播对课堂教学而言,它是能够有效地将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实现最佳结合的一门学科,同时这门学科也适应了医学教育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社会医学的内在需要。然而,纵观医学课程教育体系,健康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缺席”了。护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都没有将健康传播学科纳入体系之中,侧重点依然强调媒介对健康知识的传递作用,没有看到媒介对健康传播的作用。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文素质教研室积极申报川北医学院开放性实验项目“四川省基层健康传播现状的调查实训”,进一步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吸纳各个专业学生参与进来。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麻醉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计86人参与进来,培训人数达174人次,开设《健康传播的今生与来世》学术讲座2场次。另外,以人文素质教研室为主体,联合预防医学系和护理系,面向全校各专业拟开设健康传播学课程的公选课,让学生获得健康传播的理论学习和思考。
三、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展望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寻找实践基点,将教师科研、学生实践与教学改革三者融合起来,以学生的媒介实践为支点,带动科研与教改,本文称之为“一体两翼”:“一体”就是学生的媒介实践,科研与教改分别是“两翼”,这是川北医学院实践活动提炼出来的有益尝试。这种尝试弥补了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单一模式。一方面,将教学改革与学生实践双向结合、深度融合。教改不是教师一人行为,而是与学生双向互动,最终提升教学效果的活动;教师科研同样可以从学生实践中获得新材料;学生素养在教学与科研的反哺中获得提升,并且转化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以点带面,拓展教学成果的收益面。本文提出的科研、教改与教学实现的互融互动效果是学生和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通过以上措施,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有了依托,教改活动有了实质基础,科研也获得了实践养分。尤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再消极被动接受教育,而是以主人翁姿态思考和实践媒体素养。例如,口腔医学系学生聂娟、樊琴、郭晏汝等将其实践成果《四川省二甲以上医院官方微博的宣传管理的调查分析》《医院官方微博宣传现状调查》两篇调查报告上报参与第十四届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实践活动得到了新的延续。临床医学系学生高兵、罗阳、李淑婷等以《成都市社区居民健康素养与健康传播的关联性分析:以慢性病为例》为题,积极参加“青年中国行”2016年度的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比赛。学生获得更大实践平台的愿望自发而生。尽管我们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医学生的媒介素养在互动过程中也实现了理想的教育目标,然而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除了健康传播之外,还应该多挖掘能够担负起医学知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重任的课程或知识载体,从而建立多元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形式。又如,如何在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贯穿始终,改变媒介实践活动中大一、大二学生偏多,大三、大四学生偏少的状况,使媒介素养教育长期化。再如,需要开拓多种方式将学生的调查实践成果进行转化。一是向科研成果转化;二是为社区乃至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三是积极协助参与社会成果的转化,服务百姓;四是将学生的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在校园进行宣传,提升学生的自豪感、价值存在感。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永远在路上而没有终点的工程,我们的努力和探索也没有终点。
参考文献:
[1]申正付,贺庆功,杨秀木,等.医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
篇9
关键词: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学生 高等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R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22-01
1 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
临床教学在高等院校培养医学人才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临床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从国内外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来看,高等医学院校总是将实践教学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并且越来越被重视。传统的医学教育过程,通常包括基础课程教育环节、临床课环节和临床实习环节这三个环节。现在,西欧的部分发达国家都开始在本国推行美国模式的医学教育方法,已将传统的医学教学的三个环节改变为两个环节的教学过程,分别是基础与实习两个环节,将临床课环节改成了在临床轮转实习中进行教学,而这就将医学教学与其他专业的教育区分开来,体现了此专业的特殊性,并加强与强化了临床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高等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教学对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性已经被医学教学界所认可,临床教学基地是临床实践教学任务的基础设施,基地建设的好坏对实践教学的质量起到了决定作用,并直接关系到医学人才的优秀程度。
2 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在临床教学工作上的认识和重视不一
现在大部分的都能意识到教学、教研对医院综合水平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实习医院与教学医院在临床教学教育基地建设上的投入不太多。因为这部分医院受到本身条件的约束与认识不够深刻的影响。部分临床带教教师认为真正的医生都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忽视了培养其他专业学生的临床知识,这就使得学生的课程存在着严重的偏科现象,只在本专业上投入大量的精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整体水平。
2.2 临床教学基地配套制度建设陈旧
现在大部分的临床教学基地都具备了较完善的制度,并且在基地的内涵建设上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仍有一些的临床教学基地在运转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形式工作多,但内涵建设不足;硬件设施齐全,但软件不配套;规章制度多,但没有针对性。上述问题总的来说就是,行之有效的配套制度。例如,在带教期间发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却没有相应的反馈与监督机制,使得带教老师在教学方法、能力、态度上存在的问题很难得到改正。从而使临床教学效果与质量受到影响,并阻碍了医院综合水平的提高。
2.3 各临床教学基地的条件与教学水平存在着差异
由于高等医学院校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每个临床教学基地所承担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许多的临床教学基地需要负责多个学校的临床教学任务,而且所面临的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大部分临床教学基地为了应对这一现状,就选择增加带教队伍,但是对带教老师的选择也没有太高的要求,使得带教队伍的整体水平不够。此外,部分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条件也没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例如教学档案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等都没有设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每个教学基地所拥有的资金不同,而在建立教学基地的建设上就会考存在着不同。而这些原因都会使临床教学效果与质量受到影响。
3 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对策
3.1 严把建立临床教学基地的质量关
为了缓解因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招生规模的扩大与临床教学基地不足产生的矛盾,为了使更多的毕业实习学生能够有实习基地,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更多的临床教学基地。但是,在建设临床教学基地时一定要重视基地的质量,并要加强在投资与管理上的力度。高等医学院校要利用与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的全部或部分的理论教学、临床带教实习等工作承担起来,不单单可以医务者的操作能力与理论水平,还可以为医院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3.2 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为了使学生可以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的发展相适应,临床带教老师应该将培养能力与开发智力作为教育重点内容,将其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主要做法是将实践为中心、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中心。所以,帮教教师可以采用试学导式教学法,就是在课前按给学生没留下几个重点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学习本堂课的内容,并通过见习和讨论需找到答案。因为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医疗实践性强的特点,并且是教材中所没有的,这就会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而教师在这个时候,对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设施进行充分的利用,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对临床资料、教材和参考资料进行充分的利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医院在对临床技能考核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要将医院的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意识提高上去。对于学校而言,其要不定时组织有关人员联系、指导、监察教学基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要对教学基地的老师提供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学基地老师的临川教学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并且要定期对老师进行考核,评选出有优秀的临床教学基地与优秀带教老师及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等,并对其进行一定奖励,将带教效果、表现、职称晋升与表彰奖励捆绑到一起。
4 结语
高等医学院校基地建设在培养医学人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高等医学院校要重视基地的建设,解决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该文建议高等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对医院的主导作用、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严把建立临床教学基地的质量关,依据这些建议提高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基地建设质量,为果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 陈勇,赵有红,黄华,等.南京医科大学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
[2] 刘红梅,李淑华,车英林,等.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0(1).
[3] 何清,李秀娟,尚静敏.新形势下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J]. 黑龙江医药,2010(6).
篇10
关键词 教育理念 诊断学 教育革新 应用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因而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把目光转向诊断学,关注对医学生的培养,不能再是传统的对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基本科学知识的培养,而要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1目前教育发展的现状
1.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探索新的理念教学
(1)在教学理念上,要从“传授知识”走向“培养人才”,把人才的培养从培养专才转向通才,注重对人才的能力培养,提高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
(2)教学模式由以前的老师教为主,转到考虑学生学为主的模式。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学生想要学什么,如何才能学得好,而教师是辅助学生学习的指路人,通过对学生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学习习惯。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仅要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
(3)适当延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其一,也知其二。教学不仅要满足基本的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更要高度重视医学整体观念的改变,遵循医疗发展的规律,让学生从重视疾病的治疗转变到重视病人,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全面保障人的健康。
(4)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转变授课方式。传统的授课方式相对死板,枯]无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的授课方式也要转变,要学会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授课,这样的教学知识面就进一步拓宽了,除此之外,信息量也大幅度扩大。
(5)引导学生多途径获取知识。教材的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从固化的规定性教材进一步拓展了各类辅导书、参考书、习题测试以及网站。因而,要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开拓学生思维以及学习面,进一步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6)创新一些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用新的教学理念,主张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协作式的教学,课堂基础讲授和学生自主在课外学习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可以在实践中对学习的知识贯通、灵活运用。
(7)教学资源从以往单一的封闭转向共享,让优秀的教学资源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共享讨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8)真实教学与模拟教学相结合。通过模拟与真实的教学,可以对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练,并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提高技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都是很重要的手段,基本实现了从理论到实际生活的过渡。
1.2教育理念更新的目的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可以提高学员的兴趣,提高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新式教学思想,充分利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来对诊断学进行改革,较好地解决了如何教好、如何学好的问题,这是目前诊断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1.3诊断学的主要学习内容
1.3.1问诊
这是诊断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医生对患者的提问了解病人的病状,这一过程又叫病史采集,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大致了解病人的疾病情况。
1.3.2体格检查
是医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医学工具对患者进行专业的观察和检查,真正了解病人的病情。
1.3.3实验室检查
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的方法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进行系统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
1.3.4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肺功能等检查,对检测病人的病情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2如何转变诊断学教育理念
(1)培养实用性人才,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临床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全面性人才。
(2)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主的思想,从单纯的治病到把病人看做第一位的思想转变,充分考虑病人的情绪等的变化,保障病人的全面健康。
(3)将实际操作能力与知识技能培养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学生的医疗水平。
(4)培养学生的医德,提高其医德素质修养,只有具有高尚的医德,才能做一名好的医生。
3结束语
教育理念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中发展,诊断学随着教育改革的潮流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为我国医疗工作做出了贡献,促进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为更多的病人提供了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也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了诊断学的发展。本人在教学中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并参考多位专家学者的文献,尝试对诊断学教育理念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仅供参考,下一步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汉建,田虹,汤美安.诊断学教学中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