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国防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4 08:2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与国防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与国防教育

篇1

关键词: 国防教育 大学生 民族精神

党的十七大上中华民族精神被阐释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1]它使得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信心和力量的源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是推动青年学生实现理想、追求人生目标的精神支柱,是促进青年学生立志成才、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在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缺的基本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教育活动。《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发扬和光大爱国主义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强化国防观念,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国防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与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

一、民族精神与国防教育的关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是一个民族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这就注定了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素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矢志不渝、温柔敦厚、择善而从的民族性格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伦理观念。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表现也不同。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贯穿古今的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历经几千年凝聚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最崇高的感情,是民族、国家自强不息的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是保卫国家利益的思想基础,而且是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高校国防教育中,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和参观博物馆等教学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具体国情,感受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大学生以实现民族复兴为荣耀,把自己的爱国热情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与个人的理想、志向和抱负结合起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学习军事理论课中的“中国国防”、“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等内容,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虽然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势力对我国安全仍然存在着潜在的威胁,从而激发大学生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中国军事思想”,大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许许多多杰出的军事家、军事著作及著名战役,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学习“近代国防史”、“中国人民发展史”、“中国国防科技发展史”等内容,大学生在了解我国国防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更深刻地了解我国军事科技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军事大国之间的差距,懂得“财大才能气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更加理性地看待我国的国家安全问题,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激发大学生富国强兵的决心和勇气。

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当今,全球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不仅使我们的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且使我们的政治、文化、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更使我们的民族精神面临着严峻挑战。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继往开来的新一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民族精神状况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然而,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弱化的问题是很明显的,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国际背景,影响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确立与弘扬。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有西方的价值观、政治理念和生活方式。在这里,大学生有可能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产生一些唯外是新、唯新是奇、唯奇是美的倾向[2],从而漠视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对外来文化盲目跟潮,把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戏谑为“老掉牙”,把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看作是“守旧”。一部分大学生经受不住西方价值观、商业性文化、功利性文化的诱惑,国家、民族与民族精神的意识淡化了,个别人甚至对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失去了信心。

2.社会体制的变革带来社会矛盾的凸显,影响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确立与弘扬。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引发了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社会的分化,伴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这些过去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重重困惑。比如,与大学生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张与办学质量的严重滑坡的矛盾、高昂的学费与年似一年的就业难的矛盾等,很容易使身历其境的大学生心理失衡,从而导致他们对体制、对改革的政策乃至价值观念、国家与民族意识认同的弱化[3]。还有由于社会转型的延续,导致某些领域、行业产生严重的消极腐败现象;由于新旧体制此消彼长还在延续,导致部分大学生家庭收入的锐减、社会地位的下降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

3.互联网的普及,影响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确立与弘扬。网络时代的出现起人们了想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显著变化,也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至今,互联网正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各种信息充斥着校园的时空,鱼龙混杂的现象似乎是防不胜防。然而,大学生大都以校园生活为主题,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以宿舍、班、院系集体为主要的组织形式,加上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独立性和思辨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相互影响、随声附和的可能性明显存在等原因,很可能产生对国情判断为“他国先进、我国落后”的错误结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他们民族精神的确立与弘扬。

4.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院校受到了很大冲击,不良风气对学生成长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例如高校的产业化趋势明显、高校的学术不良行为泛滥,使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功利思想不断滋长。要迅速扭转这些风气,必须依靠切实可行的制度进行规范,而要彻底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就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实质上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用这些精神教育和激励大学生奋发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有利于大学生抵御一切消极思想和外来文化的侵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捍卫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

三、国防教育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促进作用

国防教育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加强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来看,深化高校国防教育对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

1.国防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

高校国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属于精神价值范畴。国防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国防精神实质是公民对祖国安危、对民族富强的一种道德情感和责任意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弘扬和培育与时展相适应的爱国主义,尤其要在大学生中形成稳定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通过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便利条件。战争总是围绕着国家和民族的切身利益进行的,中华民族长期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抵御外敌的斗争史,本身就是一部教科书。特别是人民军队中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更成为激励人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强大力量。而这些内容,正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易于接受,容易感染,能迅速将许多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的国防教育,更能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心。高校国防教育努力培育大学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品质,尤其是国防教育中的集中军事训练环节,离不开严格的纪律约束、友好的合作精神和积极的奉献精神。这些精神一旦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国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人权高于”、“全球民主化论”等观点,直接与我们所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相对立。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的削弱,对不同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同质化影响,决定了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中必须紧扣爱国主义这一核心,使其牢固树立爱国主义观念,而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强化国家意识、爱国意识,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因此,开展好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教育,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

3.国防教育中的团结育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它不仅仅表现在国家、民族的关系上,更反映在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中。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的思想,这里的“和”就是团结。精诚团结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必须强化大学生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和互助合作的团结意识,增强大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当代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群体的价值追求相结合,这些教育将有力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4.国防教育机制能够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提供借鉴。

国防教育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探索,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教育机制。比如,在组织管理方面,成立高校国防教育专门管理机构,明确国防意识教育的任务与职责,促进国防意识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保障方面,将国防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总体规划,并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在师资力量方面,建设一支思想稳定、业务娴熟的国防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等等。以上国防意识教育的成功探索,将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机制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出版社,2007.

[2]王代滨.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弘扬[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8).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教育

同志曾指出:“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下去,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作为垒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强大国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一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国防教育非常重视。从人才培养、领导机制、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国防教育成绩显著。但是,大学生国防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向更深入、更广泛、更垒面的方向发展。

一是大学生国防知识缺乏,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基本了解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和内容。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当兵从军、献身国防的意识,对革命光荣传统、军队战斗精神、我军使命职能等基本知识不清楚。有的认为国防建设与己无关,国家安全应该由军队负全责,有的认为参加军训的最大意义是体验生活,能锻炼自己的吃苦精神,有的甚至反对和抵制军事训练课,不喜欢僵化死板和不人性化的军事管理制度,认为应该把时间用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

二是教育手段方法少,教育效果不明显。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的渠道主要有电视媒体、报刊杂志、课堂教育等3种形式,占到其知识获取量的95%以上,反映出当前国防教育手段单一,信息渠道少的现实窘境。而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育,多采用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授受的方式教受,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老师也没有很好地把知识进行条理分割和融汇贯通,没有很好地找知识准切入点把学生掌握的知识升华为国防理念。

三是教育缺乏连贯性.教育成果难巩固。大学生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抓好了大学生军训,就上好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第一课。高校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清醒和一致的认识,下很大功夫抓好了大学生军训。但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领导不力,缺乏阶段性计划,考核指标难落实等因素,后续国防教育没有及时跟上,没有把军训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化,形成了“军训正规一阵风,训练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四是成长环境安逸舒适,缺乏吃苦尚武精神。坚强的意志、崇尚军事和武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阳刚之气、进取意识和自强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防人力资源成长的一种基本的精神环境动力。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环境优越的环境中,授受过较好的知识教育,但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尚武精神不足,从军、爱军、拥军的意识在减弱。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做好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争取社会全面支持,分析教育对象特点,探索创新教育手段,抓住关键时段、关键地点全方位开展教育活动,力争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教育功能。政府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国防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全民的国防意识,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强化国防教育是政府“首要职责”的理念,把国防教育的成效作为评定政府工作得失的重要依据,并建立政府部门国防教育的奖惩机制。通过责、权、利三者的有机结合,真正调动起政府各级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关注,促进高校对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视。其次,要积极探索办好全民国防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发挥好传统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广播电视、新闻报刊、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的宣传力度,开展经常性的全民重要节日纪念活动,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篇3

一、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把握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的目标基点

(一)要承担起双重历史重任

大学生国防教育是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和政治目标而去做人的工作,承担着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发展而培养高素质建设者和保卫者的双重历史重任。新时期,要确保大学生能够成为未来维护国家发全和促进现代化发展一支可依靠的重要力量,国防教育就必须置于战略全局的高度,从有效履行好双重历史使命的高度抓好战略运作。建国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大学生国防教育战备教育主题突出,绝大多数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仅是组织军事训练。部分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仍认识不足,单纯把其目标基点定为锻炼其体质,磨炼其意志,增强其组织纪律性,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大教育观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体现,致使大学生国防教育双重育人功能单一,效果亦事倍功半。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大学生国防教育要为富国和强军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就必须扩大国防教育的视野,放大国防教育的功能,主动把国防教育置于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快车道,确保在育人上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二)要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常抓不懈

国防观念的培养、国防意识的强化和军政素质的提升来源于对国防教育的日积月累,来源于常抓不懈,应是一项经常性的、寓国防教育于大学生成长全程的春风化雨式的工作。短、平、快式的突击教育和短暂的军政训练,虽可收一时之绩效,却不足以谋一世之伟业。要把大学生国防教育作为一项战略工程纳入大学生全程、全员、全面的教育之中,结合小学、初高中国防教育体系特点,层层推进、层层提高,进一步把大学生国防教育进入校园、进入学习、进一思想活动引向深入,实现大学生国防教育与成长进步的无缝连接。

“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是生活中极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具有非常明显的创新性特征。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将国防实践的创新性要求和国防知识的创新特性进行科学的施教,会收到很好的创新性教育效果……”教育内容和方法如不为学生所接受、自主性和创新性教育不够是影响国防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国防教育要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应着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进一步重视和突出世情、国情和军情教育,适时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调整优化国防教育内容,建设完善国防教育学科体系。既要突出军事训练强制性养成功能,又要发挥大学生自主创新教育。针对国内经济结构和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等,对大学生需求、思想多样化的影响,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国防教育,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走向富国和强军建设的舞台,确保大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为国为民的责任意识和富国强军的使命意识在和谐发展中得到升华。

二、着眼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信息化转型,集聚整合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

(一)要抓好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聚焦整合

大学生国防教育涵盖大学生培养和发展的方方面面,涉及人文、科技、军政素质培养和作风能力建设等,既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又是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和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实现高校整体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克服国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教育、教学科研等相背离、相脱节的倾向,必须注重高校内部体系与体系、体系内诸要素之间的综合集成、整体优化,用聚焦整合的观念与方法,把分散、封闭、有限的教育资源,通过高校内部各部门、各系统之间共同建设,谋求大国防教育所需要的大资源、大力量。

(二)要抓好军地国防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大学生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贯彻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全过程,是聚焦整合力量资源的新途径、新方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社会性和高校工作的开放性,决定了推进其和谐发展不是在封闭环境下进行,而是要融入全民国防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从全民国防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汲取营养并反馈于社会。要充分利用军地国防教育资源和优势,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教育资源,下大力解决好制约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的基地、经费和人员等保障难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和密切高校与军队、党政机关、民间团体间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丰富共建共享的新内容、新形式、新载体,在共建共享中聚焦整合大学生受训受教的力量。

(三)要抓好大学生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

适应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信息化转型,推动大学生国防教育由传统条件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型,是国家建设所需,国防建设所需,大学生全面发展所需。当前,信息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开阔视野、扩大交往,更新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抓好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校园网的舆论宣传效能,不断增强信息网络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国防教育的新阵地、新渠道、新力量。要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使用好和丰富好国防教育门户网站和主题网页,不断拓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进一步加大和拓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力度和广度,健全完善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社会、高校与军队间的合作教育模式,形成整体力量优势,推动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

三、完善优化体制机制,提升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的质量效益

(一)要构建一体化国防教育力量体系

抓好大学生国防教育是各级政府和军事机关的共同责任。要积极依靠军队和地方、个人与集体的多元力量,建立起由国家、军队、社会、高校和家庭构成的“五位一体”的国防教育力量体系和军地职能部门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各级职能部门要把推进国防教育和谐发展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强能力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切实把大学生国防教育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工作目标,列为重要日程,做到领导有分工、建设有规划、任务有安排、工作有检查,实行领导与指导并重,检查与督促结合。要坚持国防教育军地双重领导体制,发挥党管武装优势,努力形成军地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格局。

(二)要注重组训施教骨干队伍质量建设

建设高质量的组训施教骨干队伍,是全面推进大学生国防教育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要依托各级党校、干部培训学院和相关军队院校,进一步加大军地主管国防教育领导的培训力度和范围,增强组织领导国防教育的科学性和主动性。完善军队派遣教官制度,加大高校国防教育专兼职教员队伍的教育培训和培养力度,把骨干队伍建设纳入国防教育人才战略工程长远规划,采取封闭集训、比武竞赛、岗位练兵等形式,分批次、分层次抓骨干培养。对国防教育共同理论科目和部分专业科目,可采取定人、定岗、定责的方式进行定向培养和定位使用。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教育科目,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与驻军单位和科研院所协调,代训代教。

(三)要建立健全教学评估问责制

篇4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国防教育;对策

微博的迅猛发展已经慢慢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等院校在信息资源和人才培养上所处的重要地位,使其已成为我国网络社会发展的前沿,在这个网络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很多大学生开始使用微博,自觉或不自觉的进行微博的、阅读、传播和推广。如何正确的认识微博对大学生国防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利用好微博发挥其正面的作用,紧跟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新趋势,搞好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成为本文思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1 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旨在使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的国防教育活动。当今全球一体化及国家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下,忽视了对战争的了解和对国家面临的威胁的了解,但战争危机却是真实存在的,严峻的国际形势预示着我国现在危机四伏。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文化和思潮的越来越多的冲击,如果大学生缺少战略应有的危机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那么面对影响国家利益的突发事件时,可能会出现盲目的过激行为,使之与主观愿望相违背,产生相反的效果,给国家利益带来消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尤为必要。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能够加强大学生群体的忧患意识,对各种危机提高警惕,促进国家的稳定发展与长治久安。

2 微博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2.1 高校利用微博开展国防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微博对大学生来说早已使用的炉火纯青,而很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却才开始听说微博,当然这也和工作者们年龄大工作负担时间紧张有一定的关系,然而要想真正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必须了解大学生平时的所思所想,这样,作为交流的双方才会有共同话题。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将微博作为培训老师们幵展工作的一门课程,年轻老师们开通微博也是出于个人意愿并且目的也是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还没有足够认识到微博这个新事物受大学生的欢迎程度,对待开通微博还是持小心谨慎的态度,因为开通容易但是内容什么却要精心思量,因为教育学生和娱乐大众的出发点就不同。高校上下的观念还没有统一,所以造成利用微博开展工作的速度远远滞后于学生对微博的使用热情。

2.2 高校利用微博开展国防教育的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有待完善全主要体现在:一是领导机制不健全。高校领导在具体工作职责中容易忽视网络微博这一虚拟环境,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脱节,注重现实环境的国防教育,忽略在微博领域中的工作延伸。二是法律机制不完善。国家针对网络的发展出台过一些管理办法,但是法律总有空白的地方,特别是在网络微博这一互联网应用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法律难以预测微博发展的实际情况,所以法律机制需要根据实际发展不断完善。三是目标机制不明确。对于微博这一新生事物,高校暂时缺乏对微博开展国防教育的预期规划,导向作用不强。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开展工作缺乏明确目标,工作动力还不足。四是反馈机制不全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微博领域缺乏必要的互动交流,大学生的内心情感不能在教育工作者得到有效反馈,更不能在一定阶段内对微博的教育结果进行估量。得不到学生的反馈对师生间的交流毫无益处,更谈不上开展利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3 微博背景下增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微博为大学生国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为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理念。因此,微博背景下的高校国防教育者应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和主动运用微博所提供的新的教育形式,在继承与发

展已有的大学生国防教育载体的同时不断创新出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的切实有效的新措施,以提高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3.1 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学校的主要活动是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形式。微博时代提升课堂教学的灌输功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高校国防教育者队伍建设。“微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和大众化,间接消解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传播主导权和话语主导权。因此,新时期的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观念,能充分利用微博提高其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和敏锐性,使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更充分全面的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二是要丰富高校国防教育理论课的内容。当前高校的国防教育教学实效性不高,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的急剧发展,脱离学生思想实际。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多以固定教材为主,往往因为教材更新的时限性与大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即时性之间的矛盾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特别是面对微博,各类信息广泛而高速的传播,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产生了更大的冲击。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应在紧抓课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入社会热点话题。三是要创新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多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学生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影响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收。微博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的交流方式、更广阔的交流平台,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当代大学生是新技术的追捧者,他们崇尚创新,渴望通过新的教学方式获取知识,课堂教学载体的发展与创新必须符合时代潮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高校应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教学、微博讨论教学等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灵活、有效和充满吸引力。 3.2 拓展实践教育途径

道德教育要达到预期效果,离不开人们的道德实践,道德建设的过程就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依靠空洞的说教,而是利用活动提供的感性材料和实际参与其中的自我感受对大学生进行感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以明确的教育目的,精心策划,精心组织,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达到国防教育预期的效果。如通过“三下乡”、“进社区”等社会实践,使学生感受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增加其社会责任感;通过学术研讨、知识讲座、影视欣赏等活动形式,加强其对理论及课外知识的理解,深化对自身潜能的认识;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和建立高校自己的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帮助其强化集体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同时,要促进学生社团活动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要强化实践环节,鼓励发展与创新,着力于提高大学生社团的凝聚功能和教育功能,鼓励大学生开展富于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的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拓展其综合素质和技能。

3.3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媒介传播的信息,并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有时也是有害的。尤其对青年大学生来说,由于这一受众群体对媒介信息的真伪性和优劣性的认知多从感性出发,因而很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以致造成潜在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发展与创新传媒载体的必要前提。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基础的传媒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并提高理解、选择、评估和质疑传媒信息的能力;掌握创造传播信息的知识与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3.4 打造网络教育平台

一是要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拓展网上思想政治国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把大学生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优化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内容,并积极建立更具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二是要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快速干预机制。大学生网民人数众多,网络信息繁复多样,当一个网络事件成为讨论的热点时,他们往往容易被大趋势所带动,而失去自己的正确判断。特别是

微博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受众之广,使得许多事件或情绪被迅速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快速干预机制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应用的有力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各类信息、事件的发展方向,在舆论宣传中强化正面信息,消解负面信息,对网络舆情的干预要做到及时、恰当。三是要积极利用微博开展国防教育。大学生对微博的青睐,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贴近教育对象的活跃场所,主动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积极构建并利用微博这种新的网络载体形式进行大学生国防教育。

当代大学生将成为国家科技、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思想态度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前进路径,微博作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新生事物,给大学生们搭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展示自我、倾听别人、认识社会的交流平台,为大学生国防教育及其载体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大学生国防教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特征,不断创新大学生国防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国军语[m].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50.

[2]张红.国防教育现状及其有效途径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7(5):89.

[3]付志峰.谈微博的影响及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66-67.

篇5

【关键词】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国防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高校中开展国防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国防教育可以成为对大学生深入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国防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对大学生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国防教育可以成为组织大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内容的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国防教育所要培养的国防意识正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为内容,以国家防卫问题为中心的理性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通过国防教育,可以更加激发起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国防教育可以成为组织大学生开展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防教育可以成为对大学生深入进行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国防教育所依托的学科体系是军事科学。现代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学生学习军事科学,不仅有利于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而且有利于他们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其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促进科学素质的提高,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高校国防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1)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在为革命理想和美好事业奋斗的长期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怕艰难困苦、顽强奋斗的品质和作风,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和精神力量。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要特别强调艰苦奋斗教育,而国防教育则是一种有效途径。(2)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所谓居安思危是指和平安定环境下人们对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和关注,它是国防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防教育一方面能使学生树立关于战争和和平关系的正确的认识,能清醒的看到世界并不完全太平,各种冲突因素在相当长时期内将会仍然存在,我们要居安思危高度警惕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另一方面,通过中国近代国防屈辱史、革命史、人民军史的教育,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使其能够更加理性的看待我国的国家安全问题,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加深他们国防事业的热爱。(3)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的一代,其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国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们熟悉和掌握基础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知识,既能提高他们的创造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又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以此开阔大学生们知识视野,改善大学生们知识结构。此外,在艰苦的军事训练中,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普遍增强,这就为造就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了基础。(4)国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拥军意识的形成和集体主义纪律观的树立。国防教育不仅是加强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不但可以使学校国防教育更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而且也充分发挥了高校育人的综合效益。总之,在高等学校实施国防教育,不仅是法律赋予的一项任务,也是学校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大学生磨炼自己、提升自己、证明自己、成长进步的重要机遇和平台。

参 考 文 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6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situation that college students concerned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on this basis, to grasp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while sum up experiences, identify problems, and come up with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so as to provide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for college.

关键词: 高校;国防教育;对策

Key words: university;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285-02

0 引言

2011年11月,我们以南京地区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为样本,进行了大学生对国防教育关注情况的问卷调查。为了使调查更具有代表性,本次调查采用了分类和分层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了59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8份,有效回收率85.7%。其中大学生的性别抽样为:男性占34.3%,女性占65.7%;年级的抽样分布为:低年级(大一、大二)占67.1%,高年级(大三)占32.9%;专业分布为:文科类占28.0%,理科类占55.1%,艺术类占16.9%。之后,在汇总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为深入了解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关注情况进行定性分析和材料收集。

1 大学生对国防教育关注程度现状

1.1 对普通高校实施国防教育的必要性的认识 目前,我国正在建立学校、家庭、单位、社会“四位一体”的国防教育体系。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将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在大学阶段加强学生的国防教育,有助于为国家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感的高素质人才。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83.5%认为高校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很有必要,有4.9%认为没有必要,有11.6%认为可有可无。在对国防教育意义的认识方面,39.7%的学生选择“非常大”,43.1%选择“大”,15.4%选择“一般”,1.8%选择“没有意义”。从调查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近九成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意义重大。这是一个很可喜的现象,也是近年来该地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富有成效的表现。

1.2 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和关注度 对该方面的调查采取了主观评测和客观标准相结合的方法,既直接考量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关心程度,也通过考察学生掌握的基本国防知识情况来反映学生对国防建设的关注程度。调查中有19.5%的大学生非常关心国家安全,68.1%比较关心,12.4%不关心。对于国际时政的关心程度统计结果也大体与该结果相同,均证明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度是比较高的。但在“您每周上网看国防军事内容的时间是多少”一题中,调查显示93.5%的学生花在国防军事内容的时间不到1小时,而大学生每周平均上网的时间在5个小时以上。

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是普通高校实施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测试大学生的基本国防知识,既可以掌握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效果,又可以反映出大学生对国防建设的关注程度。调查显示:有59.3%的学生不知道全民国防教育日是哪天,68.9%的学生会很少的革命歌曲,31.3%的学生不爱看战争题材的影片。综合两种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国防的关注大多停留在口头上,在实际行动上明显不足,导致基本国防知识匮乏。

1.3 对军事课程的认知程度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使大学生掌握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高校军事课分为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训练(以下简称军训)两部分。调查中,26.2%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军事理论课,68.6%表示一般喜欢,有15.2%表示不喜欢;对于去除军训的纯军事理论课教育形式,41.3%表示支持,40.2%表示不支持,18.5%表示无所谓。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军事理论课的重要性,但这种认知度并不高,远没有上升到当作兴趣的阶段。这些数据也从侧面反映军训因为其实践性强,受到学生的肯定和欢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调查中还反映军训对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明显。对于多选题“军训对您思想上的影响有哪些”,58.5%的学生选择了“增强爱国情感”,55.5%的学生选择了“加深对国防的认识”,47.4%的学生选择了“更加理解军人”;此外,有41.7%的学生认为通过军训提高了独立性和责任心,52.6%的学生认为军训增强了自控能力和适应力。军训还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凝聚力:调查中,有61.8%的学生表示经过军训更加关爱同伴;56.7%的学生表示经过军训提高了沟通能力,感觉自己对人对事更加宽容了。以上数据说明军训达到了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目的,军训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成效显著。

1.4 对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整体评价 国防教育意义重大。普通高校更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整体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国防教育效果。调查显示:对当前高校的国防教育效果有11.6%的学生的评价是“非常满意”,35%的学生的评价是“满意”,38%的学生的评价是“不满意”,15.4%的学生的评价是“很不满意”,另外有63%的学生觉得在高校接触国防教育的机会比较少。这些数据说明目前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分析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活动开展了但宣传和推进不够,致使影响面和深度不够,学生印象不深刻;二是活动开展缺乏重点,又没有长期性和计划性,缺乏经验和积累,无法形成品牌效应;三是相对于其他学习和实践活动而言,国防教育活动难以得到各方面的重视。期望值低,关注人少,也是造成整体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对调查结果的总结和分析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心系国家安全,乐于学习国防知识、接受国防教育,对国防教育具有正确的态度和较深刻的认识,能够认识到国防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通过进一步的知识能力和行为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国防意识、国防态度、国防敏锐性及国防责任感这几项组成的国防意识范围中,在某一项或某几项领域内存在认识上的局限。这说明在学习生活中,大学生不如其主观意识上表现的那么积极主动,对国防教育的实际关注度并不高。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教育体制的弊端 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是在九十年代后期,而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成长时间则在此之前,在经历了长期应试教育后,要改变其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比较困难。因此,尽管他们十分清楚国防教育的重要性,但多年养成的习惯使其只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

2.2 当前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 这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沉重的思想包袱。面对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他们不得不把全部精力放在各种考试或社会活动上,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找到一份好工作增加筹码。相较于个人前途,国防教育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即使是对军事知识或技能有特殊爱好,也被迫放弃,全身心地投入到激烈的学业竞争中。

2.3 高校国防教育体制存在弊端 在资源分配上,国防教育工作难以得到管理层的足够重视,致使基层工作容易陷入遭漠视冷遇继而应付敷衍的恶性循环当中。粗糙态度导致的教育方式简单枯燥,也成为遏制高校国防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3 提升高校大学生对国防教育关注度的对策

3.1 加强领导的自身修养,提高其对高校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这是完善高校国防教育的基础。高校领导在国防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其个人国防意识的强弱及工作思路直接影响广大师生员工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3.2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军事课教师素质,是完善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桥梁 首先要做到严格选拔军事教师。各高校应在全面考核、坚持标准、严格把关的基础上,力争做到老中青结合。其次要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坚持教师进修制度。最后要把军事教师的岗位、编制和职称落到实处。目前,军事教师的职称仍不统一,大多是挂靠式的。应从军事教学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出发,解决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才能稳定师资队伍。

3.3 完善教育内容,构建国防教育施教体系,是完善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关键 认真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将军事课纳入高校教学计划的要求,把军事理论课和军训共同纳入教学计划。整合军事理论课内容,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划分层次,突出重点,抓住课程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军训保障,合理设置训练场所,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综合性大学生训练基地,实现资源共享。

3.4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完善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是言传身教“熏陶感染”。组织学生与带训教官展开各种交流和研讨。用军人的信念、精神、意志和作风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实现国防教育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二是与其他专业课相结合。发掘各个专业课程与军事国防相关的结合点,在专业教材中适当融入国防因素,在专业教学中,以隐性渗透的方式对学生国防观念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三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看得形象,听得生动,充分调动起学习兴趣。四是多渠道开展各类考察实践活动,激发学习热情。

3.5 创造平台,丰富国防教育活动体系 要使高校的国防教育深入人心、薪火相传,还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创建各种学生团体,搭建各类平台,在“做中教、做中学”。以南京某高校为例,除了传统的国防协会之外,该校人武部还以校报为宣传窗口,定期刊出国防教育专版,并依托该专版组建了一支学生编辑队伍。在工作过程中,人武部军事课教师坚持不懈地给予专业细致的培训指导,使得参与学生的国防观念更强了,国防知识丰富了,文字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能力也是大学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所渴望收获的。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发展壮大了学校的国防教育事业,实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46.

[2]吴温暖.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2):44.

[3]陈宝华.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78.

[4]杨绍愈.高校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52.

[5]刘卫平.略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J].湘南学院学报,2006,(6):110.

[6]黄济.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89.

篇7

【关键词】思政教育 实践教学法 国防教育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35-03

【Abstract】The article expound the academic thereunder of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educ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Secondly the article analyse the fun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for educ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of vocational college. And then, the article also offer some ways to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for educ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Educ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Vocational College

一、高职院校运用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理论依据

实践教学法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系统的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受教育者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实际,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办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多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进而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实践途径和组织形式。将实践教学法引入高职院校的国防教育中主要有以下依据:

1.高职院校运用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哲学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高职院校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哲学依据。哲学认为,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物质是第一位,意识是第二位,物质决定意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将这个观点贯彻到认识论中,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该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联系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桥梁。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实践中获得,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的结果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最终达到更好实践的目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国防教育是指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1]由此可知,国防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意识的培养和增强应该以实践为基础。古人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有效地开展高职国防教育就必须紧扣实践。离开实践谈论开展高职国防教育和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无异于缘木求鱼。

2.高职院校运用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教育学依据

教育学中的基本原则和相关理念是高职院校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教育学依据。高职院校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教育学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实践教学法体现了教育学的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任何教学方法都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它能有效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国防教育中运用实践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生动体现。高职院校在国防教育中运用实践教学法要求教师从“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简单二元对立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一个转变”。即从“单向教学模式”向“互动教学模式”转变。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主体教学为师生共同演绎思考的双向主体教学。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热情,通过师生互动等方式,让参与者接受教育,获得启发。

(2)实践教学法体现了教育学的主体能动性原则。主体能动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能更好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主体能动性原则是要将学生“要我学”的想法转变为“我要学”的观念。实践教学法倡导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彰显个性特点,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多种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正确的观点和看法,最终将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国防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简单地让教师将相关知识“满堂灌”给学生,而是希望学生通过主动地学习,发自内心地认同国防对于公民、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从而切实增强国防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实践教学法显然是贯彻主体能动性原则的生动体现,有助于国防教育目的的实现。

(3)实践教学法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将这一核心理念运用在教育上则是要突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与过去“以书为本”的教学理念截然不同,它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应该围绕学生展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符合当今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潮流。实践教学法主张通过让师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让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将过去“教师要教学生什么”转变为“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教什么,怎样教”。从这层意义上说,实践教学法正是“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的重要体现。高职国防教育着眼于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起国防观念。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要坚持以学生为导向,运用实践教学法,提高国防教育的教学质量。

3.高职院校运用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现实依据

当前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是高职院校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现实依据。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忽视对学生自身特点的研究,教育缺乏针对性;课程内容设置局限于军事理论和军训,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等。实践永无止境,认识也永无止境。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应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和完善,否则收效甚微。实践教学法可较好的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因此,应该积极探索如何将实践教学法更好地运用到高职院校国防教育中去。

二、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国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1.实践教学法能顾及高职学生的特点,使国防教育更具针对性。

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形式。高职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求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职业性、技能性和实用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就决定了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一般本科高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异性。明确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对更好地开展国防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学生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高职学生的文化理论基础较为薄弱。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没有达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他们的基础普遍较薄弱,学习难度较大。其次,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自卑与逆反兼有,脆弱与浮躁并存。由于学历层次的原因,高职学生与本科生相比容易出现自卑心理。这种自卑感往往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和浮躁的心理。再者,高职学生在行为上呈现出意志薄弱、自控能力较差的特点。高职学生经历了高考的“独木桥”,觉得十分“疲惫”,入学后有一种“熬出头”的感觉。这些使得高职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为缺乏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生活作风散漫,没有时间意识、集体观念等。

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实践教学法一改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学习。这种方法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问题,降低了高职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其能更愿意主动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其次,实践教学法强调团体合作精神和与人共事的能力,这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因此,将实践教学法运用到高职院校国防教育中可以顾及学生特点,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2.实践教学法能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使国防教育更具实效性。

国防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空洞的理论讲授很难使学生明白国防的重要,更难以达到增强国防意识的目的。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是高职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拓展。实践教学法是将高职学生的国防教育认知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教学的相关活动不断增加对国防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国防的结合点,逐步使自己成为推动国防教育社会化的一员。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法能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使国防教育更具实效性。

3.实践教学法能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使国防教育更具时效性。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无常,世界格局不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国内形势日趋纷繁芜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与国防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防教育的内容不能局限于原有的军事理论课和军事训练,而应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新情况及时补充丰富。实践教学法强调人的认识应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将最新的教学内容引入到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能及时更新已有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

三、高职院校运用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中的几种方式

高职院校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国防教育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当前高职院校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可考虑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组织模拟军事对垒游戏比赛

模拟军事对垒游戏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战争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全局观和求胜欲。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进行游戏,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组织模拟军事对垒游戏比赛的过程中可以聘请校外的国防教育专家将人民战略战术、军事战争史等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模拟军事对垒游戏比赛中。这样可以使学生活学活用,得到更大的收获。

2.参观国防教育基地

国防教育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宝贵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开展:第一,在重大历史纪念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参观活动。结合“九一八”、“纪念日”、“纪念日”等纪念日开展参观活动。参观地点的选择应与纪念日主题相关,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国防强大的重要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国家的繁荣富强与国防力量的强大休戚相关。第二,利用课外活动的形式开展参观活动。可以考虑利用“春游”、“秋游”等形式带学生到军事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地参观。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第三,开展参观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学生在参观各类国防教育基地后撰写心得体会,学生将心得体会上交以后进行评比颁奖。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无目的地参观,使学生在整个参观活动中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另一方面,征文评比活动还可以激励学生多听多问多想。在努力搜集材料撰写征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了解我军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人民从建军以来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立的伟大功勋以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做出的巨大贡献,切实感受“人民才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加深对“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建军宗旨的理解。

3.建立与国防教育有关的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有效形式。高职国防教育的实践教学可以借助这一形式予以开展。高职学生来源广泛,往往多才多艺,活动参与积极性较高、组织能力强。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大力鼓励在广大学生中建立如国防教育协会、军事爱好者协会等社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以开展社团活动为载体,推动国防教育实践教学的全面开展。与国防教育有关的学生社团应聘请相关专家担任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的引导帮助下,积极主动开展如国防知识竞赛、军事理论主题演讲等活动。在高职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军事科技的发展、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发,特别是现代战争的神奇的力量和发展抱有极大的兴趣。针对这部分学生,高职院校可以组建军事兴趣小组,开设军事知识讲座,拓宽高职学生的军事知识面。除此,学校还可让学生社团利用有线电视播放国防题材的影片等宣传国防教育。总之,学生社团多形式的开展国防教育系列活动,有利于巩固高职国防教育的持久开展。

4.举办英雄模范事迹报告会

英雄模范对学生可以起到正面激励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举办英雄模范事迹报告会可以让学生与英雄模范“面对面”的学习交流,使他们对英雄模范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不管是在浴血奋战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平凡奉献的和平年代,人民都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曾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是我军的宝贵精神财富。给学生和英模提供一个直面交流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广大学生了解和学习英模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在报告会结束后要教导学生把学习英模的崇高精神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5.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防教育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化不仅对高职学生的学习风气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对高职学生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巩固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高职国防教育实践教学可以依托校园文化开展,将国防教育的内容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实现寓教于乐,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国防教育实践教学活动形成良性互动。要将国防教育内容贯穿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首先,要利用校园文化的公共舆论阵地加强宣传教育,从不同侧面向高职学生灌输国防知识,宣扬英雄人物,使高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其次,积极开展“国防主题文艺”活动。国防文艺的最大特点是寓教于乐,运用内涵丰富的文艺形式来影响和启迪大学生的思想。通过“唱响军歌”、“舞蹈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国防教育,收效会更大。

6.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实践教学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一日千里。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经济、信息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为高职国防教育的实践教学带来了机遇。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发展高职国防教育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然选择。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与国防教育实践教学的相关网站,提供网络视频给学生点击收看。另外,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和交互式的特点,拓宽国防教育的空间和领域,将国防理论、军事装备、国防法规、国际安全局势等内容上传到网上,提高国防教育的效果。同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QQ、MSN、飞信、BBS论坛发帖等形式开展广泛的网上交流与讨论,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以达到及时释疑解惑的目的。最后,必须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的监控,强化“守土有责”的阵地意识,把正确的国防知识传递给学生,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注 释

1 吴温暖主编.高等学校国防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13

参考文献

1 石防震.浅谈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原则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8):171~172

篇8

    关键词: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体系  启示与对策

    我国从1999年6月出台助学贷款制度并在 8个城市试行以来,助学贷款的实践之路并不平坦。因此,我们不妨借鉴国外几个成功实施助学贷款国家的经验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助学贷款体系。

    一、美日韩三国的助学贷款体系

    (一)美国的助学贷款体系

    美国资助理念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其资助体系的复杂化。因而,美国的资助体系被誉为混和资助体系或“无体系”的资助体系。它的资助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帕金斯贷款”(Perkins Loan)。该贷学金最初是根据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确定的,原名为“国防贷学金”,联邦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启用现名。该计划的内容如下:

    (1)资助群体定位于“家庭经济最低下的学生”;

    (2)学生年度最高借贷金额为3000美元,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借贷1.5万美元,研究生3万美元;

    (3)学生在校期间的利息由政府负担,  学生自毕业后的第10个月开始还款,还款期间的利息由学生自负,贷款利率为5%;

    (4)偿还期最长为10年,偿还方式为分期付款,每月最低还款额为50美元;

    (5)该项贷款的资金来源为政府,  由政府交由学校操作;

    (6)学生毕业后,如参军服役、参加国防建设、或者到特定公立中小学任教、参加公立伤残人保育和特殊教育工作等10项国家急需的社会公益事业,就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贷学金。

    2.“斯坦福助学贷款”(Stafford Loan)。该贷款方案是根据《1965年高等教育法》设立的,原名为“国家担保助学贷款”,20世纪80年代后期启用现名。该贷款是目前美国最主要的助学贷款计划。而斯坦福助学贷款又分为两种方案:一种为“贴息助学贷款”,政府负责为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借贷利息;另一种为“无贴息助学贷款”,即政府不为学生支付他们在校期间的借贷利息。该计划的主要内容为:

    (1)该计划定位的资助群体比“特别困难”、“家庭经济状况低下”的目标还要宽泛;

    (2)从1993-1994年度开始,本科生贷款的最高额度不得超过23000美元;研究生贷款

    包括本科期间的贷款在内额度最高可达65500美元;

    (3)年贷款利率一般不超过8.25%;

    (4)获得贴息的贷款学生需缴纳贷款本金 5%的“开办费”和3%的“保险费”,而获得贴息的学生则需缴纳贷款本金的6%作为开办费和保险费;

    (5)该项贷款是由商业银行放贷,而由美国的各州政府负责提供担保,美国的联邦政府提供再担保的一项资助计划。

    3.“学生家长贷款计划”(PLUS)。这项助学贷款是根据《高等教育法(1980年修正案)》设立的。该贷款项目的贷款对象为具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大学生家长,  学生可以向参加该计划的商业银行申请此贷款(政府出具担保)。贷款的最高限额为学生的教育成本与其家庭能够获得的其他全部资助金额的差额。

    4.“联邦直接贷学金”(Federal Direct Student Loan)。该项贷款是根据《助学贷款改革法》于1994年7月开始实施的。该项贷款的资金来源为联邦教育部,由联邦教育部每年将贷款资金直接拨至各大学。学生直接从学校获得助学贷款资金,毕业后直接还给联邦教育部。采用该办法的初衷是,设法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管理成本。

    5.学生补充贷款计划(简称为SLS)。该项助学贷款是根据《高等教育法(1986年修正案)》设立的。该项贷款主要面对的是经济独立于父母的学生群体。贷款的最高限额为该生的教育成本与他/她获得的其他经济来源之差。贷款利率为浮动利率,但一般不超过11%。本科生可贷金额为23000美元,研究生可贷金额为73000美元(包括本科期间所借金额)。申请贷款的学生必须缴纳本金的3%和5%分别做为保险费和开办费。

    (二)日本的助学贷款体系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向大学生提供财政资助的国家之一,也是亚洲国家里成功实施助学贷款的国家,其实施的是“奖贷相结合”的资助体系。

    日本助学贷款计划的主要内容为:

    (1)日本的助学贷款是由具备法人团体地位的“日本育英会”来发放和管理的;

    (2)日本育英会的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拨款。但是,目前为止,日本育英会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实际上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是政府的拨款,在三部分资金来源里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向大藏省的借款,再次是从受贷者那里回收的贷款;

    (3)日本育英会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 (包括学生居住地和求学地的消费水平、家庭收入、家庭人口及特殊情况四方面主要因素)、学生品行以及学习成绩三方面的标准作为发放贷款的标准;

    (4)日本助学贷款主要可以分为如下两种:一种为“无息助学贷款”,即政府(纳税人)承担了贷款的全部利息费用。另一种为“有息助学贷款计划”,其贷款利率也远远低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根据相关法律,  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由政府承担,毕业后由学生自负。有关贷款的额度和偿还有如下规定:

    每位学生的受助水平根据《日本育英会法实施令》的基本规定,再根据每年的不变价值和学费上涨幅度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1984年国立公立大学寄宿生每月可获得3.8万元日元贷款,私立大学寄宿生每月可得5.1万日元贷款;而到1990年,这两种贷款额度分别为3.5万日元和4.8万日元;

    根据《日本育英会法》和《日本育英会法实施令》规定,  学生于贷款到期后的次月算起的第六个月开始,最长还贷年限为20年。其具体实施情况是:公立学校毕业生一般11年内还清,私立院校毕业生一般15年内还清,受资助较多的学生则可在20年以内还清;

    贷款资金可以一次偿清,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条件来自行选择是按年、半年还是月为单位,分期定额偿还;

    《日本育英会法实施令》规定,在20年以内提前归还或者一次偿清贷款的可以根据提前还贷日期计算,给予学生打折优惠;大学生毕业后一年内到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任教,或者到高等院校和文部大臣规定的研究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可以享受“无息助学贷款”的减免,一般来说,在上述机构连续工作满五年的,可以免除全部贷款,不足五年的部分减免;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后因患重病、负重伤至严重残疾、长期病休和死亡者,免除未偿还金额”。

    (三)韩国的助学贷款体系

    韩国采用国家优惠贷款与民间贷款相辅相成的资助体系。其资助计划的主要方案如下两种:

    1.国家优惠助学贷款

    (1)由政府指定十几家金融机构向学生提供低息贷款,每年提供两次。

    (2)学生可持录取通知书或学籍证明、户口本、居民证、印章等到政府指定的这十几家金融机构申请该项贷款。

    (3)贷款额度以不超过学费为限,但是不包括生活费。贷款额度大约在100万韩元到 900万韩元之间。

    (4)贷款年利率为4%-5.75%之间。

    (5)贷款偿还期视贷款的年限而不同。根据贷款年限的长短可将国家优惠贷款分为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学生必须在学期内等额还本付息,不能逾期,偿还期最长不能超过2年;而在长期贷款偿还中,如若学生休学或服兵役则可延缓贷款的偿还,如若学生毕业后未能找到工作则还贷期可延缓三年,但还贷期最长不超过11年。

    (6)学生申请该贷款需要校长的推荐并且需要担保人。

    (7)政府给予利息补贴。

    2.民间助学贷款

    (1)民间助学贷款的贷款额度大。一次最多可贷600万韩元。

    (2)民间助学贷款的利息由于没有政府补贴,因此,其利率比较高,一般在7%-17.5%和36%-48%之间,有的甚至高达65.7%;利率随市场变化而波动,完全由金融机构自行确定。

    (3)无需校长推荐也无需提供担保,但是若出具担保则可加大获贷金额。

    (4)贷款偿还方式灵活多样。

    (5)如若逾期不还,会对借款人征收高利率的滞纳金。禁止信用不良、负债超过500万韩元或者近期有大额信用卡消费的人群借款。银行-[飞诺网FENO.CN]

    二、美日韩三国助学贷款体系的比较

    1.政府在助学贷款中的参与程度都比较高。助学贷款在某些方面需要依赖政府和公共政策——主要是负担或补助一部分助学贷款成本,并且要建立负责助学贷款的发起和收回的法定管理体制。在各国政府参与助学贷款方案的实施中,政府的参与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承担所有或部分风险,主要体现在政府为私人贷款者提供担保或由政府作为直接的贷款者来实现。例如,美国的斯坦福贷款,就是由各州政府为学生贷款提供担保,再由联邦政府提供再担保,以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助学贷款业务,当学生违约无法及时归还贷款时,商业银行经过积极的催讨确实无法挽回违约损失时,可以从州政府取得95%的补偿款。此外,美国的帕金斯贷款和联邦直接贷学金其贷款资金都是由政府出资;而日本育英会发放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是政府拨款,同时韩国发放的国家优惠贷款其资金来源也主要是由政府划拨。第二,对贷款利率进行资助。如果政府是贷款的出资者,则通常会制定较低的贷款利率。如在日本,即使是学生负担利息的有息助学贷款,利率也仅为3%;而美国政府每三个月会向银行或金融机构支付“特别”利率收入,称之为特别津贴,以保证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能获得最低的市场回报。第三,承担贷款方案的部分管理成本。如果私人机构为贷款的出资者,这些费用由借款者补偿从而反映在利息或其他的费用上,如美国的学生贷款计划,学生需要将本金的3%和5%分别用于缴纳保险费和开办费;而韩国的民间助学贷款则要支付7%-17.5%和36%-48%之间的高额利息以补偿私人借款者的费用和成本。但是政府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往往会部分承担这些费用,如日本,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分析,  日本每提供一份助学贷款,就同时支出相当于52%的“隐形奖学金”。

    2.助学贷款运行的制度环境完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它们的法制环境完善,如美国,基本上每一项助学贷款的出台都有法律为依据。像帕金斯贷款是以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为依据设立和运行的;斯坦福助学贷款是以《1965年高等教育法》设立和运行的;而日本更是严格按照《日本育英会法》和《日本育英会法实施令》进行助学贷款的审贷、发放和回收工作,并明确规定了放贷者和受贷者之间是法律关系,并由地方法院受理学生违约不还贷的案件。二是这些国家的信用体系完善。在美国有专门的国家信用局负责采集个人的信息并对个人的信用评级,会将拖欠者的拖欠情况记入学生的信用记录,对其重新进行信用评级从而影响该学生今后的房贷或车贷的借贷。

    3.对助学贷款运行方式的定位相对准确。例如,美国既有私人机构提供的助学贷款也有国家提供的助学贷款,但是美国政府对私人机构提供贷款的要么给以担保要么给予利息补贴以保证银行开展此项业务的回报率,考虑到了商业银行盈利性的经营目标,没有造成政府助学贷款“济困扶优”的政策性目标与商业银行商业化运作的盈利性目标之间的分歧。  同样,韩国的助学贷款体系跟我国未进行2004年改革之前有些类似,但是我国2004年改革前的助学贷款体系运行的并不太成功,但是韩国的助学贷款体系却运行得比较好,关键在于:一是虽然韩国也是政府指定银行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但是该贷款有担保人而且韩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催收体系,能够保证贷款的回收;二是商业性的助学贷款交由民间金融机构去做,但是贷款的利率是放开的,  随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变动,民间金融机构进行该项贷款业务有利可图。

    4.助学贷款偿还期一般都比较长,像美国大多数贷款要求在10-30年内偿还;而日本一般还贷期为15年,最长可达20年;即便是还贷期最短的韩国还贷期限也为11年。

    5.美国与日本都对贷款额度进行了细分,即将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助学贷款额度区别对待。如美国的帕金斯贷款、斯坦福贷款、学生贷款补充计划都对研究生和本科生贷款额度进行了区别对待;而日本的助学贷款额度更体现了其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它是以《日本育英会法实施令》的规定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人口、居住地和求学地的消费水平以及当年的不变价格和学费涨幅来确定每个学生的贷款额度。

    三、我国目前助学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的助学贷款要素存在问题

    如前所述,助学贷款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方面: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贷款偿还期和贷款效率指标。  (限于篇幅,在这里我们只讨论①、③这两个要素)

    首先来看关于助学贷款额度的规定。我国对于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含高职)、研究生和第二学位学生,其申请贷款额度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这些规定对于本科生而言还勉强说得过去,而对于在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而言有些过低。从表1所列几所大学的学费收费标准可见我国助学贷款额度仍然偏低。

    其次是贷款偿还期限的问题。我国助学贷款有关贷款偿还期方面的规定由最初的学生所借贷款本息必须在毕业后4年内还清,变更为借款学生毕业后视就业情况,在1-2年后开始还贷,6年内还清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贷款年限。但与国外的助学贷款还贷期限相比,我国的还贷期限仍然较短,接受贷款学生仍面临较大的还款压力。国外的助学贷款多为5-20年的中长期贷款,还贷期在8-12年。我国还款期限太短对于真正贫困的学生而言仍是比较难以承受的。一方面目前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多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毕业后,首先要在经济上独立,承担自己在工作中生活中的各项费用,还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此外,还要考虑在不远的将来结婚成家买房等经济问题。这就形成了就业初期较低收入、较高个人开支与还贷阶段相重叠的特殊时期,势必客观上造成获贷学生还款压力大,从而影响助学贷款的回收。

    (二)政府在我国的助学贷款中存在“越分”与“缺位”

    政府“越位”是指政府将具有政策性目标的助学贷款交由商业银行进行商业化运作,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委托人(政府)与人(商业银行)之间的政策性目标与商业性利益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国家助学贷款是由国务院批准实施,帮助高等院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加速人才培养,实施科教兴国,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等为目的的一项政府政策,其产生的部分利息由中央或地方财政补贴,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征,因而国家提出了让每一个考入大学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对助学贷款必须敞口供应。然而,助学贷款作为一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贷款资金是由商业银行自身提供,贷款资金均为各商业银行自筹;此外,还需承担国家助学贷款单笔金额小,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等特点所带来的高交易成本、管理成本、机会成本、贷后较高的追讨成本和违约成本,减少了盈利性,这显然有悖于商业银行经营所要求的三性原则,可想而知,银行作为盈利性商业机构对于开办这项社会收益高而利润较低的业务的意愿会有多大多久。但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性与其商业性之间的矛盾不是一个必然,矛盾的协调与解决关键在于其推行方式。尽管2004年《国家助学贷款招投标办法》的出台改变了过去由政府直接指定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的方式,但是事实上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性与商业性运作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并未因引入市场化的招投标方式而消失;其运行机制实质上仍表现为以行政力量推动国家助学贷款的商业化运作,而正是这一制度性缺陷限制了我国助学贷款业务的发展。

    政府“缺位”是指政府在推进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没能制定相应的具体的法律和规定从而导致我国实施、推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环境不完善。助学贷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的运行需要有一系列的法律、规章等制度的支持,具体而言包括助学贷款资金来源等要素问题,确认政府、银行、高校三方各自的责、权、利等方面,从而确保助学贷款能够做到有法可依。然而,一般而言,政府是这些制度的供给者,而学生、高校、银行是这些制度的需求者,只有当政府供给的助学贷款制度满易双方需求,使得交易双方的利益得到保障时,真正做到交易双方各得其所即具备申请资格的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得到贷款;银行正常发放、回收贷款并取得相应的利润;高校顺利收取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保证了学校日常的正常运转。制度供给过多或过少都会妨碍助学贷款的顺利进行。然而,我国目前的状况就体现为制度的缺失,《宪法》仅在第十九条明确了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和鼓励其他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办学。在第四十六条里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义务;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里则对运用金融、信贷手段资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学业只字未提,在相关的教育法里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第六十二条中提到“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法律和规章无论从数量还是结构与内容上都体现为制度供给不足。与美日等国实施助学贷款的法制环境相比,保证我国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的相应法律、规章还很不齐备,完善;缺乏针对性,适用性及可操作性;缺乏相关的实施细则,而这些都是因政府“缺位”而造成的,需及早解决以保证我国助学贷款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制度不完善导致商业银行“惜贷”

    银行等金融机构之所以出现惜贷行为是因为国家助学贷款同其他贷款一样,也属于风险型贷款存在着风险性。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种:

    1.政策风险。所谓政策风险是指保证助学贷款政策顺利实施所需要的政策支持与银行实际所得到的政府扶持之间的差异。用公式表示为:银行所承担的政策风险二所需要的政策扶持—实际得到的政策支持。而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但是其运作方式确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自有的信贷资金发放并自行管理的,贷款回收率不高,贷款风险较大。因此,政府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给予银行必要的政策鼓励和激励,弥补银行因承办该项业务所要承担风险以提高银行推行此项业务的积极性。

    2.管理风险。实质上是指因学生拖欠贷款使得银行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追讨而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所引发的风险,—方面,国家助学贷款是面向具体借款学生发放的个人消费信贷,笔数多、单笔金额小、涉及范围广。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对每笔贷款的审核、调查、催收等各环节与单笔高额贷款一样,  一步都不能缺,其管理成本自然会高;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且由于大学生毕业后的流动性非常大,不利于银行及时掌握学生毕业后的具体情况,不能及时进行贷后监控,这样又会加大贷款的催收难度,加大银行的追讨成本,加剧银行的管理风险。

    3.违约风险。即信用风险,指借款人未能按时履行还本付息的义务造成的风险。正是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其自身的特点使得银行承担了比一般商业贷款更大风险的违约风险。原因在于:第一,无法详细、准确地了解借款学生的个人资信状况;第二,学生自身信用缺失,没有健全完善的负债约束机制,为学生客观上逃废债务提供了机会;同时,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处于低收入、高消费的经济薄弱时期,存在着客观上还款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都成为学生不能如期还款的原因。四、美Et韩助学贷款对我国的启示及完善我国助学贷款体系的建议

    (一)助学贷款要素的修正

    首先是贷款额度的修正。国家出于财力有限等各方面问题的考虑,规定助学贷款额度每人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对于贷款额度进行控制虽显必要但仍是颇有争议,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贷款金额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学费标准、最低生活费标准、学生经济状况及其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的能力;同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很大,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对学费等教育开支的支付能力也是不同的,所以应当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贷款额度,且研究生与本科生实行不同的贷款额度。鉴于我国目前研究生学费水平徘徊在8000元左右,故而建议将研究生的助学贷款金额提高到每学年8000~10000元。

    其次是贷款期限的修正。贷款期限的设定是与借款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及借款学生毕业后的实际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的。考虑到我国目前城乡居民和刚就业学生的收入水平建议进一步延长还贷年限。

    (二)采用国家助学贷款与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政府担保)相辅相成的助学贷款体系

    由于国家助学贷款自身具有的特征使得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性与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运作方式之间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目标分歧。故而建议建立政策性银行——教育发展银行,专门提供政策性较强的国家助学贷款,并以此为主,同时商业银行提供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为辅的助学贷款体系。其中,国家助学贷款的本金及贴息资金由其自身承担。此外,由商业银行自筹资金以其自有资金在以政府为担保主体的情况下提供一般的商业性助学贷款。为了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资并经营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必须提高政府的参与程度,建立更为有效的担保机制。作为教育银行可以通过财政拨款,还可以通过发行教育债券、股票或者开征教育保障税等融资渠道筹资,而作为助学贷款政策受益者的校方而言,可以将其学费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助学贷款的担保基金。担保基金由各级教育银行负责运营使其增值保值;一旦发生违约,商业银行负责追讨,经过努力确实无法回收可以交给地方教育银行追讨,追讨后的金额按一定比例留存于地方教育银行,如若地方教育银行再回收不成功的话可以转给国家教育银行,从国家教育银行回收部分贷款金额,  至于留存比例是多少或者说返回给商业银行贷款金额的比例还有待商榷。

    (三)引入“收入或有贷款+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我国现有的偿还机制

    收入或有贷款是指根据贷款合同约定,用未来收入的一定比例来偿还贷款,直到贷款本息清偿为止,这主要是针对还贷机制设计的。该计划主要优点在于收入和还贷的线形挂钩,这意味着高收入毕业生将很快还清贷款,而低收入的则可以慢慢偿还,这里将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来完成贷款的回收。对于每一个借款学生,社会保障中心都发给其一个临时的社会保障号,并且社会保障中心要对借款学生的这些临时社会保障号进行备案,待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便直接使用该社会保障号,每月缴纳养老保险时先根据收入比例确定还资金额后从其缴纳的养老保险金额中扣除,直至所借款项全部还清之后将其所持的临时社会保障号转为正式的社会保障号。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来回收贷款是以借款学生未来的养老保险金为担保的,任何一个学生都能清楚地权衡出区区几万元贷款跟将来自己养老防老的养老金这二者之间的轻重,以此来做到对贷款的贷后监督,防止学生利用毕业后流动性大而恶意逃废债务,来保证放贷资金的回收率。

    (四)建立教育储蓄公积金

    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我国居民储蓄意愿中用于教育的支出仅次于养老支出,故而提取教育储蓄公积金是有可操作空间的。这项基金由企业、个人两方按比例缴纳,该基金可用于其个人的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或用于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学费等,支付金额也不能超过其所在学校的学费标准或不超过其基金账户金额的80%为限。若退休时或子女没有接受高等教育,可以全部支取该账户金额或者不支取转入养老保险账户,以此作为助学贷款项目的一项补充。

    (五)多渠道筹集助学贷款资金

    1.发行教育证券:包括教育债券、教育股票、教育彩票等。  (乔春华,2004)

    (1)教育债券:教育债券不仅是国家筹集教育经费的重要渠道,而且是购买者对未来教育投资的储备。教育债券的发行可以交由教育银行以中央财政和国家信用作担保来发行。据有关数字表明,2004年发行了1100亿元国债,  占GDP的比例仍未超过3%的警戒线。1998年,英国、美国、德国、  日本的国债负担率分别高达56.6%、 56.7%、63.1%、97.3%,而我国仅为14%左右”,可见我国通过银行发行教育债券筹集资金的空间仍是很大的。教育银行可以利用发行教育债券筹集的教育资金补充国家助学贷款资金来源,在贷出去的国家助学贷款尚未收回时,利用其筹集的资金继续支持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

    (2)教育彩票:彩票是以抽奖方式进行筹款所发行的一种凭证。彩票的发行具有社会性、公益性和娱乐性三方面的特征。我国目前发行有福利彩票、体育彩票、足球彩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发行教育彩票的空间很大。我国着名学者钱伟长先生早就建议政府发行教育彩票。而在西方国家发行彩票更是近几十年来被广泛采用的一种融资方式,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被外国经济学家称之为“微笑的税”并且其已逐步成为世界第六大产业,美国有13个州部分或全部把彩票收入投入到教育中,自1967年6月以来彩票已为纽约州的教育事业贡献了超过19亿美元的教育基金。《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要求:“扩大彩票收益用于支持教育的份额。”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单独发行教育彩票。如若以每年发行100亿元教育彩票计,50%用于奖金,15%用于发行成本,35%用于教育则每年可为教育筹集35亿元资金,可用于发展助学贷款的投放资金支持。

    2.开征教育保障税

    我国自1986年开始征收教育费附加,用于加快发展地方教育事业,扩大地方教育事业经费的资金来源;教育费附加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实际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税额,附加率为3%。

    而所谓高等教育保障税是指政府为保障公民接受政府举办的高等教育的权利而向特定的人群征收的一个税种。  (陈怀海,2001)

    高等教育保障税可选择以个人所得税为税基,税率以不超过5%左右为宜;专款专用,可由前述教育发展银行负责管理。2005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约2093.9亿元,若按5%征收,可征收高等教育保障税100亿元左右。随着个人所得税的逐年增加,高等教育保障税税率可定期调整,从而既保证高等教育保障税相对稳定的规模,又不至于过分加重个人的负担。这笔资金一方面可用于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另一方面可以向开展商业性助学贷款业务的银行支付类似美国的“特别津贴”,以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商业性助学贷款。

    (六)建立健全个人社会信用体系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目前,社会正处于新旧观念冲突、新旧利益调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人们思想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要特别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一方面,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系统的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认识到我国“穷国办大教育”的难处;另一方面建立起大学生个人道德考评体系对学生的诚信道德行为实践做出评价,通过该体系帮助学生认清是非,认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而且还应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

    第二,建立健全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应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内容:(1)建立以账户资料为中心的个人资信档案。主要内容应包括:基本账户资料;消费者个人过去和现在的住址,生日及其家庭情况的账户资料;消费者个人职业、收入、工作年限及其雇主情况的资料;从政府、法庭、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获得的记录消费者是否有过破产申请或不动产遭留置等情况的公共资料。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数据库现已初步建成,在个人数据库里面采集了超过5亿人的自然人信息。这5亿个自然人中,有接近5000万人有信贷记录,包括个人的房贷、车贷、学贷、贷记卡、准贷记卡的透支记录,还包括个人提供担保的信息。“但我国目前的个人资料包括学生学籍档案和个人人事档案,全面的个人资信档案仍是一片空白,有关信息还需要不断补充完善。(2)建立以实现个人信用信息共享为目的的计算机互联网络。通过该网络对个人资信进行跟踪调查和资源共享,实现个人资信记录能够方便地在各个使用者之间传输。无论助学贷款的获得者毕业后走到哪里都会接受用人单位查询,看其是否有过不良信用记录来决定是否录用。但是,目前个人数据库中的数据主要对商业银行开放,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履行职责或者执法提供部分信息服务。由于受现行法律限制,对企业、个人、社会其他的中介单位和组织还不能开放。

    第三,建立一个完备的信用法律体系。开展个人信用业务还需要一整套的个人信用法律体系来支撑。个人信用法律制度是指对个人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消费行为,运用国家监督、管理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的一整套规章制度予以规范。而我国目前适用于个人信用业务的法律体系还相当不完善,其个人信用法律制度的功能集中体现在《民法通则》等民事法律法则上,但除了可对当事人行为做出规范及法律后果上的司法救济功能之外,并不能对当事人的信用行为做出约束,更无法对事前个人信贷的授信到事中监管及事后还款方面进行约束。显然,我国缺少开展个人信用业务的法制环境,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和出台《国家助学贷款法》和《个人信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使个人信用业务从信息采集、保管到披露、运用及失信惩戒,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四,充分发挥信用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当前国内部分省市已初步建立地区性信用体系,但缺乏全国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以及权威的信用中介机构。完善的信用体系必须有健全的中介机构为基础,而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发展又与社会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发展相辅相成,此外信用管理行业协会无疑是信用体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马经:《助学贷款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2.张民选:《理想与抉择——中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尹红斌:“从制度绩效看我国高等学校助学贷款制度的选择和创新”,《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3期。

    4.陈迪秋:“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分析”,《交通高教研究》,2004年第4期。

    5.陈怀海:“关于我国开征教育保障税的设想”,《教育与经济》,2001年第3期。

    6.乔春华:“教育金融刍议”,《江苏高教》,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