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范文

时间:2023-04-04 21:0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

篇1

(一)计量经济模型的设计

(设模)计量经济模型是以变量来表述我们的研究对象及其影响因素的观察结果,以方程式或方程组表述这些研究对象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而其最基础的内容主要反映在单方程模型中,它一般是由如下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1.变量反映我们研究对象及其影响因素的观察数据,构成了模型的变量要素,它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其中:解释变量(ExplanatoryVariable)代表着系统中影响研究核心的各种因素,一般情况下只观察一个因素影响的回归分析叫做一元回归分析,而对两个及以上的因素分析叫做多元回归分析。在分析中要观察解释变量的不同控制下,相应的被解释变量的反映,所以说解释变量是确定性的变量。但在经济现象观察中,我们很难对各解释变量进行控制,这也是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的一大难题。被解释变量(ExplainedVariable)是我们研究的核心内容。我们的研究依赖于对其观察所得到的现实数据,但是其被动的地位是确定的,即它是系统中的被影响结果。且因受随机性的各种干扰而表现出随机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寻求的总体回归方程将是一种平均意义上的期望方程。

2.回归方程及其形式反映研究对象各变量关系的方程是模型的主体部分,它就是由统计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的回归方程。在现实的人类社会中,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常常隐含着未知的因果关系。任何一个系统,在影响系统的各因素作用下,都能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而对这一稳定状态的形成机制的寻找过程,已成为现代回归分析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回归分析中,人们常将系统的稳定关系,以方程式的形式来表示。且以研究对象为被解释变量,以各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建立起解释变量决定被解释变量的回归方程。以方程中的参数来反映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寻求对系统的控制和影响的方法。在计量经济学中,线性关系的回归方程是最常见的,因为它是基础,且简单容易理解,所以是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内容。然而现实中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却常表现为非线性的特点,要准确描绘这些复杂形式,需要我们研究和开发更多视角的分析方法,如解释变量的一元与多元,被解释变量的线性与非线性、确定与随机、二元选择与多元选择等。这些变量之间的组合方式,就构成了方程的形式,需要我们不断的调算或检验才能确定。

3.经济参数经济参数是在各类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系数,它反映着我们要探求的经济规律,是我们必须求解才能得到的内容,如模型中各回归系数等。该要素实质上是计量经济分析的最终成果,但它关系到我们经济分析的恰当有效性。

4.模型的误差项计量经济模型所探究的是如何使用回归方程,来反映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然而随机因素的干扰,会使系统产生一定的偏离,这种偏离被我们称之为模型的误差。误差的大小及稳定程度,表明随机性干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及持续的作用程度。由上述四大要素构成的,能真实反映总体经济关系的理想模型,被我们称之为总体经济模型,它往往是未知的,是需要我们去探究和寻找的模型。而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要通过经济理论或经验来设定总体模型的可能形式,再用样本数据来实证我们设定的模型是否正确。可见模型的设定是我们建立模型的基础和灵魂,是计量经济分析的关键环节。

(二)模型参数的估计

(算模)由方程式或方程组构成的各类经济模型,本身只能表明现象之间是否有联系,而方程中各类参数才是真正说明现象之间具体关系的内容。所以说各参数是反映经济规律的主体,更是我们建模所追求的目标。而利用样本观察到的各类数据有着很多随机因素的作用,使得本来并不明确的数量关系都变得更加模糊了,因此我们需要一系列的统计方法,将这种隐含的关系查找到,并能够做到尽可能的准确,这就是模型参数的估计问题,而解决的方法有很多,如最小二乘法、极大似然估计法、距估计法等。

(三)模型的检验

(验模)我们设计和估算的模型是否科学合理,以及如何改进模型使其达到更加科学合理,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检验和监测工作。所以对模型进行各类检验的学习,将占据计量经济课程的绝大多数时间,并成为了我们学习的主体内容。具体的检验内容包含如下四部分:

1.统计显著性检验当我们根据样本数据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算时,该样本的特征是否能够代表总体特征的检验就是统计显著性检验。由于模型参数的估算是根据样本数据进行的,那么某个参数是否显著,以及参数整体上或模型整体上是否显著等都需要进行统计检验,而这类检验实质上就是对样本的代表性进行的检验。

2.经济意义检验当我们估算出模型的各参数时,其数值的大小、符号的方向相互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是否符合经济理论或经验的要求,以及根据理论或经验的认知能否得到样本资料的支持等方面的检验,就是经济意义的检验。

3.模型要素的计量检验经济模型是由方程式或方程组的形式存在的,我们对各方程中的基本要素,及方程之间的各要素关系等内容,是否符合我们建立的标准和规范的检验就是要素的计量检验。这是计量经济学的主体内容,我们要探寻很多方法来完成。

4.模型的实践性检验根据样本观察所建立的经济模型,如果能够通过上述三类的检验,基本上就是很优秀的模型了。然而为了模型在现实应用中能够达到更优秀的理想要求,有必要在实践的环节中做进一步的检验和改进。而进行这类实践应用性的检验,主要是通过预测的准确性和模型的实用性等使用环节进行的,它是我们检验体系的最后一关,一定程度上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所以说真正的通过了检验的模型,是指通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检验,才是合格的可以使用的模型。

(四)模型的使用

1.经济结构分析任何经济模型都是对一个经济系统的模拟,其各构成要素与系统整体的数量关系,都可以体现为数量结构和作用程度的关系。这是经济结构分析最为理想的条件,是其他经济分析方法所无法做到的。因此说计量经济分析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使经济结构分析成为了可能。

2.经济预测分析经济预测与其他预测一样,多是对未来或未知领域的推测和估算,是人类对未知领域探求的重要手段。而在众多的预测方法中,计量经济模型的预测是最为有效的,它不但可以做出以精确的数值成果的预测,还能够做出其预测结果的把握程度分析。经济预测有时对精度的要求不高,所以对精度较高的计量经济模型来说,预测是其最为简单的应用。

3.经济政策的评价与决策参考在现实的经济决策中,往往是存在着多种选择。而各种选择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则可以通过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模拟和计算。因此在经济政策制定、评价和模拟测算中,计量经济模型都是最为理想的主要工具之一。

4.经济理论的检验与发展任何经济理论或学说,都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假设,而这些假设是否成立,需要以实验的方式或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检验。计量经济学的检验和测算过程就是针对各类假设进行的,其检验的结果可以证实或证伪这些理论或学说。所以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就是经济理论是否科学的检验方法。

二、计量经济建模的核心技术计量经济建模的核心技术

(一)经济思想与理论经济思想是人们对现实经济活动规律的一种初步认识,而经济理论是对经济规律性概括的一种学说体系。由于我们对经济生活观察的视角不同,认识上的差距和错误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经济思想或理论的科学性需要得到实践的验证。只有经过检验得到证实的理论,才能称做定律,才是真正的经济理论。而这种实证过程就是计量经济的建模过程,也是我们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根本目的。计量经济建模的核心就是对我们或别人已有的或不成熟的经济理论、思想、假设、假说等进行实证性质的检验过程。而这些不成熟的待验理论或思想,不仅是经济研究的对象,更是经济建模工作的灵魂,是我们建模工作的第一要素,这也说明经济理论必然是计量经济学的基础。

(二)对现实经济活动的统计观察对现实经济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就是统计数据。它作为经济现象本身的反映,是检验经济理论的依据。由于多数统计数据都是取样观察的结果,数据都存在着代表性的问题,即是否能全面、系统反映需验证的经济理论的本质特征。由于统计观察的局限性,现实统计数据的属性与经济理论是有关联的,所以不同的数据只能验证其特有的经济理论。例如描述各空间分布状况的截面数据,只能验证现象之间静态经济规律;而时间序列数据往往可以用于验证动态的规律性;那么面板数据才是较全面的统计数据,适合于动静结合的理论验证。因此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是区分数据类型进行的,即有截面计量分析、时序计量分析及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等内容。这三类数据的建模的思路也会有所不同,即截面数据(同一时间对总体中的各不同单位的观察)只能建立静态关系的模型;时间序列(某一机构单位的不同时间表现的数据)可以建立许多具有良好预测性能的简单的基础性模型,例如自回归、移动平均、随机游走等模型;而面板数据(截面空间个体i、时间t、指标信息k的数据结构)可以同时对其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进行规律性的探索。

(三)实证分析的方法在经济理论与统计数据之间,进行实际验证的方法有很多。而较为科学的经得起考验的就是计量经济方法,它是以回归分析为核心,结合多种检验所形成的实证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实证方法的科学与否,不仅要适合经济理论和统计数据的要求,还要建立一系列的评价标准,来约束和提升各类方法的科学与合理性。这种评价体系可以用于各种猜测的模型之间,以及单一模型中的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并在判断及不断的改进中选择适合我们要求的理想模型。所以这些标准的建立和使用,也就是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学习内容了。

篇2

事实上,最近有关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的传闻与警告也充盈于耳。巴克莱资本即直言,今后3年,会出现增长率逐降到3%的(短暂性)硬着陆;更早,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在2011年时即撰文预测,2013年之后,中国经济会出现硬着陆。

硬着陆,意味的是经济增速的急速下降或失速。它的发生,撇开政治与国际因素不谈,纯就经济体系本身而言,几乎多与早已存在的经济泡沫的破灭有关。1991年的日本,1997年的东亚,2007年的美国,均是如此。现在的中国,是否也面对类似的危机?中国又该如何面对?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先谈谈泡沫的形成、逻辑与效应,我称之为《泡沫经济学》。泡沫经济学的核心要义很简单,只有三条:

(一)凡“市场经济”必有泡沫;

(二)凡“泡沫”必会破灭;

(三)凡任何一个泡沫,发展时间越久,发展规模越大,则一旦破灭,所需调整时间就越长,调整过程越痛苦。

这三条,后两条类似数学中的“公理”,不证自明。需要解释的是第一条,即凡市场经济必有泡沫,为什么?因为凡市场经济都具备一种(计划经济所无的)“信心”与“信用”的相互拉拔即相互刺激扩张的“机制”。首先,在经济上行时,前景看好,信心增加,让企业与个人都增强了投资与消费“意愿”,但此一意愿须获得充分的融资才行,而此时银行对经济前景也是英雄所见略同,一样乐观,因而增加贷款,这即是“信用”的扩张。于是,投资与消费就化为实际行动,换言之,总需求就增加了,推动了GDP的增长,经济进一步上行,信心进一步增强……这就进入到了一个自我循环、不断扩张的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泡沫因而产生,且持续扩大,一直到出现导致它破灭的变数为止。

在这个过程中,不免对于经济形势或走势的判断出现分歧,有人悲观,认为是一个泡沫,即将爆破;有人乐观,坚持经济的繁荣是由“刚需”所推动,反对紧缩。于是,《泡沫经济学》的核心要义还可以再多加一条:

(四)凡任一泡沫,都只有在它破灭了之后,才知道原来它是一个泡沫。

所以,当前中国经济有无泡沫,自然是仁智互见,不足为异。但撇开有无泡沫的争议不谈,中国经济在2008年9月实际金融海啸之后,为了“保八”及稳经济,采取了高强度的宏调政策,虽然“保八”成功,但因此产生的许多后遗症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产能过剩、基建重复、空屋闲置等。影响所及,地方财政亮起红灯,金融体系风险升高,所有这些问题的严重性都还在与日俱增之中,而这,正是新执政当局面对的棘手形势。

新执政当局的难局是:要短痛,还是长痛?放弃追逐高增长,少用刺激性宏调政策,全力推动结构调整,这对长期可持续发展有益,但眼前的短期不免痛苦。另一选择,即是沿用传统稳增长模式,利短期,却不利长期。

篇3

内容简介:

显然,《维基经济学》没有《世界是平的》那样天马行空,也不像《长尾理论》过于聚焦在微观和局部,对于这场即将到来的商业革命,理性而实际。

《维基经济学》的得名,缘于维基百科全书网站的巨大成功,它向世界证明:如果有一种方法充分利用组织里每一个人的智慧,它的能量将无比惊人!我们所熟知的企业如:IBM、Google、亚马逊、宝洁、英特尔、Youtube、MySpace等,都已从维基经济中获得巨大成功。

作者深入论述了“对等先锋”、“创意集市”、“产消合一”、“新亚历山大学派”、“协作的平台”、“全球工厂”、“维基工作站”等七种全新的向传统商业挑战的成功模式。该书还展示了这些变革力量如何作用在各大传统行业、传统企业、政府和社会机构等。善于运用大规模协作的企业,主要可以得到七大收益:1)从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中获益、2)跟上消费者的步伐、3)促进对互补供给的需求、4)降低成本、5)改变竞争的焦点、6)消除合作中的摩擦以及发展社会资本,7)为企业创造全新的价值和竞争优势。

个人观感:

“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意是“快点快点(Quick)”。“Wiki”代表着互联网“平等、自由、共享”的开放理念,但在网络世界最初是指一种超文本系统(Wiki发明者是一位Smalltalk程序员—Ward Cunningham)。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

研读之后,感觉我们需要逐步去认识“维基模式”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新的模式、法则和思维。

当然作者也承认,大规模协作的新时代无疑是复杂和不确定的,协作和开放与其说是科学或商业,不如说是一门艺术。要想消化这本书,必须先走出思维上两个误区:

首先必须先认识到,“维基经济学”这个新词汇虽然来源于Wiki,但其内容却完全不局限在狭义的维基,副标题“大规模协作如何改变一切”就显得更清晰一些。所谓的大规模协作,就是Web 2.0时代互联网上人民群众自组织的协作活动,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Linux社区、博客世界、Myspace、Twiter、Facebook、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的协作,维基百科是其中最典型的案例。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很多人会以为本书的目标读者是互联网业界人士,其实是以各行各业的商业界人士为诉求对象,把Web 2.0作为对于各行各业,甚至整个社会的摧毁式创新力量来阐述的。如果以一句话概括,就是数百年来的工业时代固有的、单一的、独立的、封闭的、自我的企业将不复存在!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应积极拥抱Web 2.0的理念和思维。

篇4

英文名称:Economic Perspectives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8390

国内刊号:11-1057/F

邮发代号:82-490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60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5

作者:史蒂文・D・里瓦伊出版社:威廉・莫罗 出版时间:2005年5月1日

作者简介:

史蒂文・D・里瓦伊在芝加哥大学教经济学。他最近获得了约翰・巴茨・克拉克奖,这一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颁给40岁以下的美国最佳经济学家。

内容简介及评论:

哪一个更危险,是枪还是游泳池?学校的教师和柔道运动员有何共同之处?为什么贩子还能从容地与他的母亲生活在一起?父母亲在乎的事情究竟有多少?

这些不像是一个经济学家问的问题,但是史蒂文・D・里瓦伊不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学家,他更像一个具有预言性质的学者。他研究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充满内涵的人和事。比如:从欺骗犯罪到体育运动和儿童抚养。他得出的结论都是与我们传统的观念相悖的。他往往从大量的数据和简单的问题开始探讨。其中一些问题牵涉到一些生死攸关的问题;另一些具有着一些独特的性质。这一新的研究领域都包含在这本《奇特经济学》之中。

里瓦伊认为经济学从根本上讲是研究人的动机:人是怎样得到他所要的东西,特别是想得到其他人也想得到的东西时,又会是怎样一种状态。在《奇特经济学》中,他着手研究一切事情隐含的一面,强盗的心理轨迹,房地产人的真实心理状态,金融领域的神话,哄骗人的教师的标志及3K党的神秘之处。

所有的故事连接在一起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代世界尽管充满困惑,复杂和欺骗,但我们还是可以触摸和探知它们的真实面目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看问题。里瓦伊用他清晰和睿智的思维引导我们看透面前纷乱的世界。

《奇特经济学》建立了一个反传统的前提:如果道德规范展示给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如何运转,那么经济学告诉我们世界实际上是如何运转的。或许这本书的读者会有数不清的谜要求解答,但这本书给你解答的更多。这本书重新调整了我们看待现实世界的角度。

我们以枪和游泳池哪个更危险来体会一下《奇特经济学》的奇特之处:这对夫妻有一个8岁的女儿叫莫莉,她的两个好朋友一个叫艾米,另一个叫伊玛妮。她们住得很近。莫莉的妈妈知道艾米的父母在家里存有一支枪,所以禁止莫莉到艾米家里去玩。于是莫莉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伊玛妮家里玩,伊玛妮家后院有一个游泳池,莫莉的父母认为伊玛妮家更安全。他们认为自己做了明智的选择。

篇6

盗版存在的市场基础

任何经济现象的存在都有其市场基础,这种市场基础既包括市场需求基础,又包括市场供给基础。盗版现象的存在也具有它深厚的市场基础。

1、盗版存在的需求基础。尽管“盗版”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它绝非一个好东西,应该消灭,但是在一片喊打声的同时,消费者却在行动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这就是盗版现象的市场需求基础。在盗版市场上,存在市场需求是其最根本的基础。

在明知商品真假的条件下,理性或有限理性的消费者之所以更多的选择盗版品而不是正版品,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盗版产品的消费价值高于正版品的消费价值。什么是商品的消费价值呢?我们知道,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价格,一个是质量。如果某个商品的质量太差,即使价格很低,可能也不会有人问津;反之,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太高,即使质量很高,恐怕买主也是寥寥无几;但是,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很低,而其质量又比较好,购买者肯定会很多。显然,购买者并不是单独地看待价格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而是综合的分析价格与质量的关系,即质量—价格比,它可以作为消费者所考虑的商品价值。因此,可以这样说,消费者购买盗版品的直接原因在于盗版品的质量—价格比远高于正版品的质量—价格比。在消费者看来,虽然盗版品的质量比正版品低,但是相差的程度非常有限,比如说,人们一般使用的MicrosoftOffice2000办公软件,除去普通老百姓一般很少使用的一些功能外,盗版品与正版品在质量或使用价值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异。但是,盗版产品的价格远低于正版产品,比如,在成都市场上,正版的MicrosoftOffice2000办公软件的销售价格超过6000元人民币,而它的盗版品只需要不到10元人民币。盗版品与正版品的价格比是1比600,盗版品的价格优势绝对让人心动。

消费者更多的“投票”盗版品,从根本原因上看在于这种选择能够给他带来最大效用。为了简化分析,我在此对正版品与盗版品的质量差异不作考虑,二者的唯一差别在于价格,即正版品的价格高于盗版品的价格。下图说明了消费者的理性选择行为。在图中,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X,正版的X价格为P1,盗版的X价格为P2.(P2低于P1),除了X之外的其他商品为Y,价格为P。如果买主消费正版X,他只能选择B(X’,Y”)才能达到最大效用,最大效用为U*;如果买主选择盗版的X,他可以购买A(X”,Y”)组合实现最大效用U”。显然,X*小于X**,从而U’也小于U”。[2]也就是说,在消费者的购买预算不变的条件下,对消费者来说,使用盗版品的总效用比使用正版品的总效用大。

2、、盗版存在的市场供给基础。尽管盗版的存在从根本上在于有市场需求基础,但是盗版品毕竟是有厂商生产出来的。对于厂商来说,并不是有市场需要就会有市场供给。就某种产品来说,厂商之所以选择生产盗版品而不是正版品,除了它在生产正版品上的所受的诸多限制之外,可能关键在于盗版品的生产价值大于正版品的生产价值。什么是商品的生产价值呢?对厂商来说,那种商品值得生产,不能只看它的价格高低,也不能只看成本大小,要看产品的价格与成本的差(即利润),或者看价格—成本比。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很高,但是生产成本也很高,从而生产无利可图,价格—成本比小于1,没有哪家企业会主动去生产它;反之,即使一种商品的价格很低,但是它的生产成本也很低,以至于生产利润相当可观,价格—成本比大于1,“挡不住的诱惑”,厂商无需政府动员也会趋之若鹜,甚至政府想堵也堵不住。树欲静而风不止嘛!因此,利润或价格—成本比可以用来反映商品的生产价值。下面分三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技术和制度限制使得许多企业不能生产正版品。在盗版或正版中,“版”者版权也!在市场经济中,为了激励人们创新,政府运用专利法或版权法对版权进行保护。政府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版”进行保护,这无疑是非常应该的,但是这种保护会形成市场上的行政垄断和法律垄断,从而限制了许多厂商以合法的身份生产正版品。

其次,生产正版品的价格或收益怪圈导致了盗版品的大量产生。在正版品生产的垄断条件下,源于其垄断价格的巨大垄断利润对其他企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这种诱惑使资源有向该产品聚集的趋势。然而,在过高的版权费用和制度硬壁的双重阻拦下,这种趋势就转化为生产盗版品。在盗版品的强烈冲击下,生产正版品的成本因加强防伪等原因而大大提高,而价格却在盗版品的竞争中不断下降,从而正版品的价值大大降低,这又进一步强化了盗版品的生产和供给。

再次,盗版品生产价值还集中的体现在它的生产成本优势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项生产活动的成本包括直接生产费用和版权费用。与正版品的生产相比,盗版品在直接生产费用上存在一定的优势,这是因为盗版者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使用更加便宜的原材料,采用更加简捷的生产工序,使得产品成本大大降低。比如,用光盘刻录长达30集的电视剧,直接的生产费用(包括刻录机的折旧费、白盘费、刻录软件分摊费、人工费等)不会超过50元。不仅如此,盗版活动的低成本还体现在盗版商免费使用了别人的诸如专利权,著作权等权利。在实际生活中,版权费用在专利保护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最后,盗版产品的供给还与厂商从事盗版所面临的风险的大小和对待风险的态度有关。由于盗版的违法性,因此就有被查处并被惩罚的不确定因素存在。盗版在给厂商带来较高的预期收益的同时,也带来较大的风险。对风险与收益的选择,将影响盗版品供给的多少。假定厂商在投资时有两种选择,一是在安全资产上的投资即从事正版品生产,一是风险资产上的投资即从事盗版产品的供给,前者的预期收益为无风险的收益R1,R1,较为固定但通常也较小,风险或损失可能为0,后者的预期收益R2,R2的变动较大但在数量上也更大,可能损失为R0,盗版品的供给就取决于厂商对不同投资的效用评价。对于风险偏好型的厂商来说,较高预期收益带给它的效用大于损失时的负效用,他倾向于进行盗版产品的供给,当然,可能损失的大小会改变厂商对待风险的态度等,如此说当被查处的可能性增大,一些本来爱好风险的厂商将变为厌恶风险,从而减少盗版产品的供给。但是,由于现行制度规定的缺陷,市场的人为分割,地方或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护,以及执法者的寻租和麻木等多种原因,使得从事盗版活动的人非常容易逃避检查或逃避处罚,盗版的实际风险极低。

二、

盗版现象由来已久。尽管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反盗版措施,以对盗版进行打击,但时至今日,盗版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根除,反而还有日益漫延之势。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盗版呢?盗版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政府为什么要打击盗版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盗版现象累禁不止呢?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反盗版策略呢?笔者拟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为了分析上的方便,我定义本文讨论的盗版现象为“一切生产、销售和使用包括诸如计算机软件,音像制品、书籍等的非法复制品以牟取利益的行为”。[1]这些非法复制品统称为盗版产品,与之对应则为正版产品。

三、盗版现象的经济福利效应

在经济学上,对一种经济现象的评价,可以通过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来说明。同样,对盗版也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分析它的经济效应。

1、从消费者剩余来看,盗版活动在长期和短期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短期,由于盗版品的存在,原来不能购买或没有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能够购买一定数量的盗版品,从而增加消费者福利;原来使用正版品的消费者改为使用盗版品,因盗版品的低价格而给买主带来更大的消费者剩余;即使是对使用正版品痴心不改的消费者,也能够在盗版品的冲击下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正版品,并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长期,盗版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依情况而有所不同。如果政府和正品生产企业对盗版不采取任何防范和打击措施,让盗版品的泛滥成灾,正版品的生产完全无利可图,不仅已有的正版品被完全挤出市场,而且不会有新的正版品产生,那么盗版品将会走到无“版”可盗的地步,此时消费者的福利会受到很大的损失。如果在长期中,通过市场竞争和各种治理措施的实施,正版品的价格不断下降,逐渐逼近盗版品的价格,从而正版品的市场空间日益扩大,最终完全挤占盗版品市场,那么消费者也会从中获得不少好处。

2、盗版活动对生产者剩余的影响是复杂而多面的。详细的分析将另文阐述,本文在此只作简单的分析。就盗版品生产企业而言,由于他把更多的资源用在盗版品的生产上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因此他的经济效率会提高,从而在盗版活动中会增加他的生产者剩余。就正版品生产企业而言,如果盗版厂商的剩余的获得仅仅是正版厂商剩余的一种转移,那么正版品企业必然会损失剩余;如果由于盗版竞争的存在,促使正版企业进一步改进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销售量,即使其产品的销售价格降低了,正版企业的剩余也完全可能增加。

3、社会福利来可以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和来表示,因而盗版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就直接取决与买卖双方剩余的综合变化。从上述对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变化分析,我们知道盗版现象存在有利和不利两反面的影响,因而它可能增加社会福利响,也可能减少社会福利。从人们的内心感情和一般认识上看,通常认为盗版活动对社会是没有好处的。盗者偷也!仅仅一个“盗”字就十分清楚的表明了这一点。其实,盗版活动会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是无可置疑的,这是因为市场上盗版产品的多少将影响到正版商下期的研发投入。因为盗版产品的数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使正版商的预期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时,正版商将停止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投入,这将影响到社会技术的进步和发明创造,进而造成对总产出的影响。盗版的存在对社会的损失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加以粗略估计,如果上期GDP增长100亿美元,技术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0.1,本期GDP增长110亿美元,且因盗版而使技术进步的贡献率降为0.08,则盗版导致的社会损失为1.2亿美元(100×0.1亿美元-110×0.08亿美元)。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的事实证明盗版活动的负面影响大于其正面影响,也就不能得出盗版一定要损害社会安定福利的结论。看来,在盗版对?缁岣@挠跋焐峡赡艽嬖谌鲜段笄?/P>

四、政府的反盗版策略选择管见

上面的分析已经表明,由于在时期的长短、竞争的最后趋势和反盗版的严厉程度等上的差异,盗版既可能增加经济福利,也可能会损害经济福利。盗版对经济福利的损害为政府的反盗版提供了理由。现在的问题是,政府应该如何选择反盗版策略呢?在政府的反盗版策略上,理论和实践上的论述都不少,在此主要就其中还存在问题的几个问题作简单的说明。

1、政府不能完全杜绝盗版活动,因而彻底解决盗版不应该成为反盗版的实际目标。一方面,只要盗版现象产生的市场基础存在,盗版是不可能人为取消的,另一方面,盗版活动复杂多样的影响,也决定了完全杜绝盗版行为本身也就同时消除了它可能带来的好处。正如人们不能在倒洗澡水时把娃娃一起倒掉一样,我们也不能消除盗版的负效应时把他的正效应也一起消除。因此,政府的反盗版仅仅是为了抑制盗版活动,减少盗版数量,把盗版的负效应控制在最低水平。

2、政府的反盗版行动应该适度,过度严厉和过分宽容都是不理性的。如上所述,盗版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各种负效应,这种负效应就是盗版的使社会付出的代价,简称盗版成本。不仅如此,政府或社会的反盗版行动也会给社会带来成本。政府的反盗版贯穿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的全过程,从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研究,到相关法规的制定、监督机构的设立和人员配置,再到对盗版行为的处罚或判罪。政府在反盗版过程中所必然要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全部费用就构成反盗版成本。一般而言,我们可以预期,当政府实施采取比较严格的反盗版措施时,反盗版成本会上升,而盗版成本则会下降,反之,当政府实施采取比较宽松的反盗版措施时,反盗版成本会下降,而盗版成本则会上升。也就是说,反盗版的成本是随着反盗版程度的增加而上升的,而盗版成则随着即反盗版力度的加强而下降。[3]显然,反盗版行动就存在一个度,社会究竟应该对盗版行为采取什么程度的反盗版行动,必须进行相关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一项理性的反盗版行动应该使盗版成本和反盗版成本之和达到最小。可见,政府的反盗版并非愈严格愈好,也不是愈宽松愈好。

3、修改过时规章制度是被政府反盗版行动所遗忘了的重要手段。诚然,执法不力是导致盗版泛滥的重要因素,其实,不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保护版权的规章制度也是罪魁祸首之一。这些过时的制度规定,助长了市场垄断,甚至是过度的垄断,高额的垄断利润衍生出大量的盗版。比如说,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长达16年的专利保护—美国专利法的规定—就显得太长,日益严重的盗版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对此,我们很多人尤其政府从感情上是难于接受的,在政府实际的反盗版行动中也是很难见到的。

4、更多的运用市场机制来反盗版,可能会成为政府反盗版的现实取向。如果说垄断产生盗版,那么从这种意义上讲,反盗版就是要反垄断势力。运用市场竞争来反垄断已经是大势所趋,因而用竞争来反盗版也可能成为政府的优选策略。为此,我国政府可以借加入WTO的机会,借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机会,通过改革和开放来引入和加强竞争,有效的防止盗版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美)威廉姆斯《反托拉斯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谢识予《假冒伪劣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8期

--------------------------------------------------------------------------------

[1]盗版现象是一种假冒伪劣现象,但是它与其他的假冒伪劣现象不同。谢识予认为,假冒伪劣现象是一切用假的或质量差的商品冒充真的或质量好的商品来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2]在经济学看来,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价格变化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于正常商品而言,价格降低的替代效应使该商品购买量增加,同时收入效应也会使的该商品的消费量增加。

[3]盗版成本随着反盗版程度的变化而反向变化,可能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本文只分析这种情况,是因为它与反盗版成本变化的组合,最具有理论分析意义,而且也是最普通的、最一般的和最复杂的。

篇7

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李光斗出身于市场营销第一线,参与并策动了中国VCD和乳业营销大战,被评为影响中国营销进程的风云人物,并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EMBA品牌学特聘教授。李光斗自1990年开始从事市场营销和品牌策划工作,先后担任伊利集团、蒙牛乳业、广日电梯、民生药业、古越龙山、招商银行、交通银行、长虹、德尔惠、喜临门集团等全国数十家著名企业的常年品牌战略和营销广告顾问,亲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品牌发展的历程,具有丰富的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经验,荣获中国策划业杰出功勋奖。

E-Mail:

互联网时代,眼球经济学兴盛:

眼球经济学时代有价值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15分钟的明星,为吸引眼球企业和个人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搏出位。互联网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提升企业品牌的关注度,成为营销的关键,争夺消费者注意力的“眼球大战”此起彼伏。

车展变胸展,只为吸引公众眼球

2012北京车展备受关注,无论是到现场参观的车迷,还是关注北京车展的网友都觉得本次车展不同以往,给人们留有深刻的印象。车展期间网络点击量最高,街谈巷议,好不热闹。

但是本次车展最吸引人眼球的不是车而是人。都说香车配美女,美女只是配角,更应该充当绿叶的角色。但是本次车展,车模喧宾夺主的成了主角,“你去胸展看车了吗?”一语道出其中奥妙。

为了吸引更多公众的眼球,“北京国际车展”摇身一变为“国际硅胶展”,“波涛汹涌”。先不谈此次变身本质上成功与否,但确实达到了吸引眼球的目的,同时吸引了大量客流。

眼球营销无罪,但“眼球营销”并不等同于“暴露营销”。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15分钟明星

中国第一个靠吸引眼球上位的网络名人当属那位经常摆出“S”型招牌pose的芙蓉姐姐。不漂亮,没背景,没有值得人关注的东西,芙蓉也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自身条件有限又想出名,怎么办?只要豁得出去,抓住公众喜欢猎奇的眼球,一切皆有可能。

芙蓉姐姐真的豁得出去了,她在网络上传播一些关于自己俗艳的图片和视频,以抓住别人眼球,同时将自己裹上了小资的包装。“我很不快乐,我的不快乐源于我的出众,我那妖媚性感的外形和冰清玉洁的气质。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众人的目光“无情地”揪出来。我总是焦点。我那张耐看的脸,配上那副火爆得让男人流鼻血的身体,就注定了我前半生的悲剧。”这种超常的自信,无畏的勇敢惹来了众多网友的围观。而这些正是芙蓉姐姐想要的,有人骂就证明有人关注,骂的人越多证明关注的人越多,就这样,芙蓉姐姐在网友谩骂声与口水中快速浮起,迅速走红网络。一时间,芙蓉姐姐爆红网络,可是当人们骂够了,关注度也随之减弱。为持续吸引眼球芙蓉姐姐又制造了新话题,由“肥姑娘”瘦身成“窈窕淑女”,惹众人羡艳。芙蓉姐姐变身“励志姐”再次成为公众话题。芙蓉姐姐的品牌又开始复活了。

良好的眼球营销需要创意,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靠吸引眼球走红的人如此,品牌营销更要如此,将眼球经济与品牌良好的结合,是件有技术含量的事。

篇8

关键词:危机的经济学;经济学的危机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01

危机的经济学是各个国家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众所周知的是,经济是我们生活以及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经济的支撑,那么我们便会无法生存,因此,为了尽快解决经济危机,各个国家必须竭尽全力去找出问题的根源,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将各个国家的问题总结起来,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经济学是我们国家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直接决定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学家必须要认识到我国目前经济学面临的危机,然后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有效的解决对策,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一、经济学危机的表现

(一)涉及范围广泛

众所周知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缓慢,我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其他国家,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前,西方一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异常迅猛,西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同时,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西方先进的经济体系渐渐的传入了我国,并且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危机渐渐的出现在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并且随着经济危机的日益严重,它渐渐的开始出现在了东方部分国家,最终甚至蔓延到了世界各地,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来势异常迅猛

我们知道,经济危机的出现给各个国家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即使是经济异常发达的一部分西方国家也不能抵挡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经济危机的来势异常猛烈,即使是一些非常优秀的经济学家也没有预测到经济危机的发生时间以及它所带来的损失。当经济危机首次出现时留给部分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且许多国家并没有找到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措施。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经济危机渐渐的蔓延到了其他国家,并且严重地阻碍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危机的出现不仅仅影响了市场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各国的失业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二、应对危机的经济学的措施

(一)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相关政府渐渐的开始轻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也是经济学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实体经济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国力。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减少国家经济的损失,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然后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实体经济发展策略。但是,在制定策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并且还应该预测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最后还应该借鉴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策略。另外,相关政府还应该颁布一些与实体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并且要将这些政策应用到实际中。

(二)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应该适当的向城乡居民倾斜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贫富差距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明显,在我国一部分地区,人们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这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我国,大部分的国民经济收入都用在了工业的发展方面,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发展方面,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城乡的经济收入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与工业方面的经济收入相比,城乡的经济收入就显得特别微薄了。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我们必须要合理分配国民经济收入,将国民经济收入适当的向城乡居民倾斜,从而大大的减少我国的贫富差距,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进而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综合国力,最终极大的降低经济危机发生的概率。

(三)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制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才可以发展的如此迅猛,因此,我们必须要始终相信市场,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恢复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市场的监督力度,不断规范市场的秩序,从而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另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势。

三、小结

经济危机的出现给各个国家带来了较大的损失,极大的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进程。但是,经济危机的出现也迫使各个国家审视自己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且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实际问题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众所周知的是,经济危机是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可以正确对待经济危机,并且根据自己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得解决对策,那么我们不仅可以消除经济危机,而且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经济危机,并且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对策,那么我们不但不能解决经济危机而且会使得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参考文献:

[1]危机的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危机.江海学刊,2012,02.

篇9

小城市如何能既与区域内大城市的发展战略相结合,获得很好的辐射和扩散效应,同时又找准定位、做出特色,避免极化效应和趋同发展,可是一门深奥又必须读好的经济学。

拷贝永远没出路

增城是位于广州市东部的一座小城,距离广州市区60公里,南与东莞市一江之隔,距深圳120 公里,水路距香港70海里,总面积1616平方千米,总人口超过80万。作为一个省辖县级市,增城由广州代管,背靠广州这棵“大树”,又处于“广—深—港”这条黄金经济带之上,是增城经济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城,却选择了一个非常大胆的目标:要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橄榄球训练和比赛基地。“通过大力发展橄榄球项目、建设国家级橄榄球基地,我们要把增城打造成全国‘橄榄球之乡’,使之成为增城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并实现与世界接轨。”广州市副市长、增城市委书记曹鉴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增城为何会选择橄榄球这个在国内目前还相对“冷门”的项目来发展?“城市的发展思路不能总是步人后尘,拷贝他人的东西永远没有出路,一定要敢为人先,才能获得大发展。”曹鉴燎说。

“选择橄榄球这个项目绝对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这可能不是增城唯一的选择,但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曹鉴燎表示,“如果从功利心或者浮躁心出发,一定不会选择这样一个发展方向。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这些运动可能立竿见影,但全国发展这些运动的城市也太多了。橄榄球是一条创新之路,老是跟着别人的屁股走肯定是落后的。”

曹鉴燎认为,增城在发展橄榄球运动上有很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基础,“增城的森林覆盖率近60%,气候温暖湿润,全年空气优良率100%,饮用水源和城市水域功能区达标率100%,这些都是在户外进行橄榄球运动必须要有的,而这些又是大城市很难具备的。一到冬天,当东北欧、北美等橄榄球运动盛行的地区都是冰天雪地的时候,增城还温暖如春。”他说。

但困难也是巨大的。“橄榄球在中国还处在起步阶段,群众基础比较薄弱,商业氛围也不浓。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橄榄球可是非常受欢迎的,也是一个相当大的体育产业。橄榄球的观赏性很强,也是一项能够培养一个人勇敢作战和团队协作的运动,相信它在国内一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他说。

据曹鉴燎介绍,橄榄球是一项对抗性强、观赏性高的体育运动,七人制橄榄球已经成为2013年全国运动会和2016年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今年在增城,我们将首次举办世界级国际橄榄球大赛。”曹鉴燎说,今年10月25日至29日,将有8支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女子橄榄球队参与首届广州国际女子橄榄球邀请赛。

“如果能够耐得住寂寞,把浮躁的心理去掉,不急功近利,坚持一点一点积累,这肯定会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健康的城市发展道路。”曹鉴燎说。

从文化到产业

有利用区位优势与国际接轨的,也有努力深挖现有资源、寻找新价值的。

小城达拉特位于西南部,黄河南岸,北与包头市隔河相望,是鄂尔多斯市的北大门。全旗总面积8200平方公里,辖8个苏木镇,总人口34万。

“蒙古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爱马和善骑成为蒙古民族的传统,因此达拉特旗发展马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纯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达拉特旗委员会书记马建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要让马背上的文化在今天焕发新的生机。”

起源于英国的马术运动虽然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却正成为继高尔夫之后最受推崇的贵族运动,产业链发展迅猛。于是,达拉特就将自己的发展战略与马术紧密结合,不仅计划建设中国马术用马的培育基地,还借助举办一系列国际级的马术大赛,形成马文化产业,使其成为达拉特新的城市名片。

目前为止,达拉特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马文化节”,在今年8月举行的“鄂尔多斯达拉特第二届国际马文化节”,就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顶级骑手驾驭着上百匹世界名马亮相。马文化节期间,达拉特还举办了“国际绕桶联盟中国(包头)公开赛”,可以说,小城达拉特已经成为国内最大规模马术盛会的举办地。

但想把文化做成产业并非易事。“我们要把马文化品牌放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将马产业与发展现代农牧业、推动沙漠治理、发展生态经济紧密结合,把马文化的元素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让马这一载体成为贯穿产业链鲜活的灵魂元素,带动文化、体育、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经济新的增长极。”马建峰表示。

啥是最好的城市名片?

在经济发展上,增城和达拉特都有很多优势:

达拉特旗是农业大旗,鄂尔多斯市50%的粮食产于达旗。同时,达拉特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煤、芒硝、石英砂、耐火黏土、 泥炭、白粉球、砂金、大理石、石灰石、铁等储量大、品位高,其中煤已探明储量98亿吨,芒硝探明储量70亿吨,远景储量100亿吨,居世界之首。

而增城则是著名的“荔枝之乡”,境内挂绿荔枝闻名世界,同时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牛仔服之都”。据统计,2011年广东增城共出口牛仔服装2.8万批、货值近22亿美元。

“一个城市的名片可能会有很多载体,但文化一定是最好的那一张。”曹鉴燎认为,将特色文化打造成强势产业,不仅能够使城市健康持续发展,也会给百姓带来最大的幸福感。

篇10

不过,说中国自1990年代以来是经济学的时代,并不准确。在此之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思考方式就是经济学的,虽然那是另外一种经济学。在经济学界内外,迄今仍能听到两个名词:“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1990年代后盛行的是后者,并在学术界大体上替代了前者,但前者在学术圈之外仍拥有自己广泛的世界。因此,中国早就处于经济学时代,且保持着连续性。

哪种经济学?

1950年代以来,中国建立了集中经济体制,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政府成为经济性活动之直接控制与经营者。这体现于三个方面:第一,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通常是国有制,即政府占有资源,占有生产资料,开办工厂,开办商业、金融等企业。第二,这些企业也是国营的,也即政府直接经营这些工厂、企业,企业负责人由政府任命,其身份是国家干部,员工则是国家的雇员。第三,这些工厂、企业全部按照政府自上而下的全面计划,组织生产、商业活动。

这样的体制是按照当时的官方经济学中的制度蓝图建立起来的。因此,那个时代就已经是一个经济学的时代。每个人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反复接受官方的政治经济学教育――迄今依然如此。因此,当时思考问题的主流方式基本上是经济学的。那个时代也自然形成了经济学帝国主义:历史学领域的“五朵金花”,几乎全部与经济有关;即便在文学评论领域,人们首先关注的是作者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当然,那个时代是比较特别的。从一个侧面看,那是一个政治的时代,但彼时的政治却是使用经济学的术语进行的。用当时流行的话说:政治的背后是经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构成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则是由生产力状况决定的。官方经济学正是以此为建立和维持国有、国营、计划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彼时的政府就是一个庞大的公司:政府像公司管理层一样统一指挥人们进行生产、消费、积累等经济性活动。

因为官方经济学在公众、在政府、在教育体系中有那么深厚的基础,所以,1990年代以来出现的经济学热,也就不难理解。因为,人们早就已经熟悉了经济学的术语,也熟悉了经济学的思考方式。当然,此时流行的是西方经济学,因而,影响公众的经济学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这个所谓的西方经济学,基本上是19世纪后期形成、在20世纪积累了深厚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罗宾斯曾经给这个经济学下过一个经典而简短的定义:经济学家研究如何有效率地配置稀缺手段。1950年代后盛行的官方经济学是论证政府控制、管理经济活动服务的信仰与知识体系,其理论框架中的经济活动主体是国家,或更准确地说是政府。西方经济学则实现了个人主义转向,将个体视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此个体透过理性选择实现其收益之最大化。这样的经济学或可称之为商人的经济学。在这个经济学理论体系里,只有相互竞争的个人,而没有政府,这一点与官方的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强烈对比。也因此,两种经济学体系之间曾经发生过不少观念、理论、政策建议上的冲突。

不过,在政府官员、公众的心智中,这两种经济学是混杂在一起的。官员、一般民众在学校学习的是官方经济学。在校外,比如在大众媒体上、在财经作者的著述中,接触的则基本上是西方经济学。如果说1990年代确实是经济学的时代,那也是两种经济学体系的混合。只不过在不同的人那里,两种体系的搭配比例不同而已。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依据不同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不同的经济学概念体系与思考方式,有时是无意识的,有时则是有意识的。

一个基本的搭配结构是这样的:人们用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处理私人事务,在公共事务领域则运用官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在1990年代流行的最大社会后果,也许是对“私利”的启蒙:它对斯密的体系进行了割裂,以一种过分简单化的逻辑论证了:私人利益并不可耻,增进私人利益反而是光荣的。经过经济学的这一启蒙,人们开始光明正大地普遍信奉收益最大化的信条。人其实总有自利之心,但在以前,人们对此还是遮遮掩掩的。通俗作家笔下的经济学则说:自利就是美德。于是,实现自己收益最大化,就被人们普遍作为人生的道德指南。这一点,商人自不用说,普通民众、官员亦然。

民众可能会用官方经济学的话语来批评自己不满意的社会现象,比如,人们会依据官方经济学来批评政府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案。官员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更是本能地坚持官方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比如,他们仍然坚持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广泛、深入控制。今天人们看到的政府的公司化、商业化,不过是原有的政府直接控制资源、经营企业的体制的延续,而官方经济学对此是可以提供论证的。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可理解当下中国民众、尤其是各级政府官员的心智。毫无疑问,如果进行一番国际对比当会发现,当代中国人的心智之经济学色彩可能是最浓厚的。这是因为,中国人自小就接受了系统的经济学教育。这其中,官员的心智又是所有社会群体中最有经济学色彩的。他们自如地在两个经济学体系之间转换,让不同的知识为我所用。而中国当代社会的诸多严重问题,也恰恰渊源于此。

回归秩序的经济学

上述两种经济学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气质:物质主义。两者都强调对于物质利益的获取、占有、支配,并享有其好处。只不过,官方经济学里的主体是政府,强调政府对于资源、财产及其收益的占有,以增强国家的力量;西方经济学里的主体是所有的个人,其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个人实现物质利益最大化的策略,至少中国人是如此理解的。前者以政府为商人,后者则以个人为商人。

这样的观念体系,当然会导致严重的社会、文化问题。人不是商人,或者说,正常的人不应当只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计算机器。当经济学成为一种盛行的迷信,当利益最大化成为社会普遍的道德信条,把人们联结在一起的非经济性因素,就会被人们当作商业性质的问题来处理。比如,很多经济学通俗作家曾经用经济学分析爱情、婚姻、友情、孝道等等。此时,社会秩序必然趋向松动、扭曲以至解体。

同样,一个正常的政府也不能是商人。斯密在《国富论》中曾经说过:“论气质之不相容,无过于商人与君主。”商人可以以最大化收益、最大化财富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按照斯密的说法,在恰当的制度框架下,商人的这种努力将有助于公共利益。然而,政府如果也以最大化即时的收益和最大化资源占有、财富积累为目标,则必然使整个经济体系扭曲。或者是政府既为裁判员又

为运动员,而置非政府的商人以不利位置;或者是政府给予某些商人以特权,让其他商人处于不利位置;或者是政府让投资者、经营者作为一个整体处于特权地位,而令其他社会群体如劳工、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简而言之,一个按照经济学的逻辑行动的政府,一个物质主义的政府,极有可能让自己成为特殊利益群体,或者在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制造权利的不平等。当代中国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却面临种种问题,即是因为这种不平等。

当然,在现代工商社会,在政府必须承担大量公共品供应、因而需要充沛税源的社会,政府无法抛弃经济学。但是,明智的政府会远离形形的物质主义的经济学、商人的经济学,而坚守斯密所讨论的“治国者之经济学”。

斯密写作《国富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把政府从商人变回政府。斯密集中批评之对象是重商主义体系,这个经济学体系就是一种物质主义的经济学体系,它指导君主为了积累国家财富而对工商业进行控制、管制。斯密提出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则是反物质主义的。他在第四卷《论政治经济学之诸体系》卷首写道:“被当作国务活动家或立法者之科学之一分支的政治经济学,为两个不同的目标而运思:第一,为人们提供丰厚的收入或必需品,或者更准确地说,让他们能够自己向自己提供那样的收入或必需品;其次,向国家或共同体提供足够公共服务之需的收入。政治经济学为使人民和国家同时富裕而运思。”

也就是说,治国者也是需要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乃是治国者所应当掌握的一门学科。这门经济学确实关注“国民财富之性质和源泉”,但斯密告诉治国者:创造财富是国民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向自己提供收入或必需品。因而,斯密眼里政府的三大职能,不包括资源之直接占有与财富之直接创造,仅限于提供公共品,维持秩序。换言之,斯密所设想的作为治国者之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与财富无关,而与秩序有关,与正义有关,它是一种秩序或正义的经济学。它讨论的主题是:政府如何维系社会创造财富的秩序,此秩序本身是国民基于分散的知识自发地合作、交换而形成的。

斯密的治国者之经济学原理让我们联想到儒家的教诲。儒家关注财富问题,它提出政府要“富民、养民、教民”。但孔子又明确地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样的教诲曾遭到西方经济学的中国信徒的广泛讥讽。然而在当下,这一教诲的价值已然凸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