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04-14 08:2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经济管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涉农专业政策 农村经济管理 课程改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近年来,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在于是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而做好这些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近几年来国家对涉农专业学生的免学费政策和中等职业全日制学生的国家助学金补助政策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成效,解决了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大部分经济负担,但对鼓励学生就读涉农专业、为社会提供大量农业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的作用却不明显。因此,为充分发挥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作用,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招生越来越难。目前社会上很多人认为中等农业教育招生难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择业观念不断更新、学校设备陈旧、学院师资薄弱,专业不实用等问题。但其实这对中等农业教育来说这不是主要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就业分配不均衡
据了解,广东省现有的几所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的涉农专业招生人数不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20世纪90年代初期广东省的中职学生还可以依靠政府安排就业,很多人认为学农也无所谓,只要能就业就行。90年代末取消分配制度,人们觉得花与其他专业的相同的学费去学习农业知识不值得。高等院校也取消了就业分配制度,但是高等院校的农业专业相对中职学校来说形势要好一些,因为就读高等农业院校可以拿到一个较高学历的文凭,而中等农业教育文凭是较低学历的文凭。农业中职学校的生源以农村为主,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较多,农村的家长更希望孩子跳出“农门”。他们认为辛苦供小孩上几年中职学校,还要回去从事农业行业的工作,不值得。农业的劳作条件差以及风险概率比较高,有不少人宁可就业后从事收入较低的职业,也不愿意在农村辛苦一生。另外,就读中等农业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农村的孩子,农民普遍认为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方法可以在实践中获得,没有必要到学校浪费几年时间,浪费对于他们来说是昂贵的学费。
2.政策优势不明显
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明确了免学费的资助对象和补助范围,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国家免学费学生人数占全日制一、二年级在校生的比例。免学费受财政补助对象为在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农村(含县镇非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包括艺术相关表演类)和涉农专业一、二年级的在校生,免学费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第三学年因免学费导致学校运转出现的经费缺口原则上由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等方式获取的收入予以弥补。另外,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对象是在校的大部分学生,包括农村户口和县级(含县级)以下的居民户口的在校学生,国家助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2012年,广东省的中等职业教育对所有专业的一、二年级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一、二年级的涉农专业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非涉农专业有10%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免学费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从以上的政策我们可以看到,涉农专业优惠政策优势不明显,因为其他学习非农专业的中职学生与学习涉农专业的学生一样可以享受免学费待遇的政策,涉农专业的招生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
3.基层农经人才出现断层
(1)农业企业急需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与中等农业职业教育规模不断缩小形成鲜明对比的,恰恰是对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许多农业企业的管理人员凭经验决策,所需市场信息多由供销人员以偶遇式的方式收集,缺乏科学性。并且较少有财务人员参与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可见其决策不并没有规范的规则,准确度和有效率较低。农业企业的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由于很多农业企业的权利十分集中,其财务管理也高度集中,财务管理活动仅限于财务控制,即财务部门控制财务收支,分析检查财务指标完成情况,以此来监督企业本身的经营活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收益。有些大型农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亏损占用了大量资金,造成流动资金的匮乏。重复投资项目虽然提高了总产值,但由于缺乏农经管理人员的科学论证,运行质量不高,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纷纷倒闭,导致资产闲置。很多农业企业固定资产较多,大部分来自长期贷款,并且呆账坏账比重较大。
(2)农村干部需要具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能力。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发展迅速,随着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提出解决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对农村基层干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纵观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现状,村干部普遍没有受过经济管理专业的系统教育,对发展农村经济缺乏经验,与现代农业要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相差甚远。
二、课程改革内容
1.改革思路
(1)正确把握发展方向。中等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因为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计划上不可能像高等职业或本科院校一样在理论知识上安排更多的课时,在教学计划上就会非常看重现实性。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到农业企业从事财会工作,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学生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课程,这是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主要区别。另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大部分从事基层的实际工作,所以课程的设置要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尽量减少深奥理论知识课程的设置。增设基层经常用上的基本知识的课程,比如开设《农村政策与法规》等课程。
(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读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农村学生,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压抑、自卑、缺乏自信等问题。因此要把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从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不仅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职业道德》等课程,还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为社会输送既有职业技能、又有优良品质的专业人才。
(3)加强专业建设,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现代农业向企业化发展,农业企业急需大量初、中级的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加快培养速度。但是,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大多依旧沿用传统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培养的毕业生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企业化发展对农业人才的要求。目前有些中职学校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依然沿用20世纪80年代培养乡(镇)、村干部农村家庭农业经营人才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这与建设现代农业和加快农业企业化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目标大相径庭。面对新的政策、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中等职业学校要设计出比较合理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比如开设农业技术推广方法、企业经营沙盘等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上予以运用。
(4)构建以专业技能为本位的新体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技能,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微观经济管理和服务的管理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有农业经济基础、农业技术经济、农业技术推广方法、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经济法、财经法规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农村政策与法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农村财政与金融、会计核算模拟训练、企业经营沙盘实训等。
2.课程设置的原则
(1)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近年来,实践教学在中职教学中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直是难点。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所学内容广泛,过去形容该专业是“万金油”,即知识面广而不精。现在的培养目标与过去不同,为了使学生毕业顺利走入社会,在培养过程别强调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加强农业企业角色扮演训练与企业管理模拟训练,学校帮助学生在假期到农业企业进行专业调查、社会实践和兼职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增强学生的专业吸引力和自信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等。授课时要求在每一门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很好地结合,实践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到高的要求,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在每一学期单门课程实训的基础上,采用渐进式的教学模式,通过集中教学对学生重复进行各种能力训练,使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从懵懂状态到深层次的解读,并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能较好地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2)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要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办学宗旨.主动为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农村输送合格的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
(3)符合区域特色。肇庆是广东省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和发展。目前,全市县级以上的龙头企业已超过一百家,行业专业协会等各类中介组织超过七十家。肇庆市建立起各类特色农业基地500万公顷,肉桂、松脂、柑桔等三大基地的种植面积、产量居全省首位。培植具有广阔市场前途的名优特农产品品牌近百个,强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收,农民增收。近几年来,肇庆市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从总量上看,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仍显不足。因此要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作为农业企业发展的“第四要素”的体现者,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瓶颈。随着农业改革的深入,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进一步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短缺现象将更加严重。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中等职业学校针对区域现状培养该专业的学生,解决招生困难和毕业生充分就业问题,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3.课程设置内容
根据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结合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新趋向,综合中职农业学校培养农业企业初、中级既懂专业技能又擅长经营管理的综合型人才的目标,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作了修改,新旧课程设置内容区别见下表。
篇2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模式
一、项目调查的背景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将最终取代传统的学生管理,是学生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切实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助于学校的持续稳定,符合时代要求的和谐教育观,是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方向。为深入研究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学生管理模式,我校课题成员依托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利用管理学有关理论,结合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从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方法、管理效果、管理目标、管理环境、工作评价等问题设计选题,制作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并在北京、西安等地近20所高校进行了问卷发放与收集工作。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特征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学生管理“以人为本”总体程度较低,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控能力不强
调查显示,仅有36.7%的学生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非常满意”或者“满意”,其余63.3%的学生选择“一般”或“不满意”。其中,独生子女的评价远远高于非独生子女,90%的非独生子女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非常满意”或者“满意”,只有13%的独生子女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非常满意或者满意,这可能与他们各自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显然独生子女对自主性、创造性的要求更强。78.5%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的第一选择是朋友,其次是同学、父母、和其他人员,最后才是学生管理人员;22.5%学生的第一选择是学生管理人员。值得注意的是,90%的经济困难学生第一选择是学生管理人员,远远高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这可能与近期国家和学校推行的绿色通道和助学帮困制度有关。另外,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非常欠缺,19.8%的学生认为学生会等学生组织能够代表广大学生的利益诉求;28.2%的学生经常旷课,46.4%的学生偶尔旷课,25.4%的学生从不旷课。
2.师生关系由紧张趋于和谐,学生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尚需进一步提升
在我国,“师道尊严”的传统经久不衰,学生管理工作强调权威,即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和对学校的无条件遵守,这种强制性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师生关系处于紧张状态。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师生关系有所缓解,84.3%的教师认为师生关系不紧张;79.9%的学生认为最熟悉的学校管理人员是良师与益友。仅有19.1%的学生基本同意或完全同意“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及工作效绩”;只有39%的学生认为本校辅导员工作“好”或“较好”。同样,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的评价相对高一些,这可能与他们平时受到辅导员的关心更多一些有关;只有23.9%的学生认为“管理人员会经常找我们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表明多数学生管理人员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真正地了解和关心学生。
3.校园精神教育严重弱化,安全教育工作重视力度不足
校园精神是大学之魂,是校园文化的历史积淀,是高校的软环境,它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引领、规范、凝聚和制约作用。调查显示,许多学生不清楚自己的校园精神,只有19%的学生知道并理解学校的校训,28%的学生知道但是不理解学校的校训,53%的学生不知道学校的校训。其中,理工类院校更令人担忧,只有15%的学生完全理解学校的校训,25%的学生知道但是不理解学校的校训,60%的学生不知道学校的校训。校园安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根本利益。调查显示,82%的高校没有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86%的高校没有开展安全疏散演练,78%的学校只是局限于人身、财产、交通等传统校园安全,只有22%的学校开展了有关、心理、网络、交际等新形势下的安全教育;68.8%的学校只是采取过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展版等形式,专门的安全讲座和专题影像播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4.学生管理理论缺乏系统研究,学生管理协调性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不少高校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功利主义倾向,只注意实践工作,不注意理论研究和经验的交流。调查显示,91%的学校没有设置学生管理工作理论研究专项基金;73%的学校从不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会,12%的学校一年进行一次工作经验交流会,9%的学校半个学期进行一次工作经验交流会,只有6%的学校一个月召开一次工作经验交流会。而工作交流形式方面,80%的学校只是开会,只有14%的学校通过校园内部刊物,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的只有12%,只有5%的高校专门组织过管理人员的校外拓展训练。学生利益无小事,学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协调性有待加强,95%的教师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大一,只有5%的教师认为“无所谓重点”。
5.学生参与民主治校意识不强,宿舍文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学生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具有双重性,他们既是被管理的客体,又是参与管理的主体,只有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中的民主管理才能真正得以实施。调查显示,22.7%的学生认为学生管理人员对其管理是教育引导性的,18%的学生认为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对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提议、监督、评议、决策等工作,而60%的学生认为学校从来不组织学生参加以上等工作。这表明许多高校都没有较好地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宿舍文化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人格的形成。调查显示,只有13%的学生认为最愿意到宿舍学习;只有25%的学校举办过“寝室文化活动月(周)”、“宿舍设计比赛”等活动;只有19.8%的学校将学生在宿舍卫生等方面的表现纳入学生综合评价考察体系。
三、高校实施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高校实行“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就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强化学生管理的服务意识;要强调学生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要真正实施“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牢固确立高校“以人为本”理念
学生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管理理念,把学生真正当作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和中心,实现学生管理理念的科学化和人本化,体现民主、平等的精神,即从以“管理”为目的到以“服务”为宗旨的转变,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承认和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和选择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加大投入力度,认真加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要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选拔培养和教育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积极培养专家型的学生管理人员,鼓励学生管理人员不断创新学生管理方式,比如西安某高校实行了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北京某高校实行全校辅导员集中办公;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解决福利待遇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保证队伍的精干、高效与稳定。
3.加强软硬件建设,真正创建“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要创建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文体活动为载体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活动中不断地充实和提高。校园硬环境建设要坚持实用性和观赏性相结合,注重人性化色彩,以学生使用便利、顺畅、愉悦为目的。要加强校园文化等软环境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如举办科技作品大赛、知名人士知识讲座以及各类专业竞赛等,以谋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强化人文管理,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大学和谐校园的基础。学生管理人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管理,要对学生多理解、多宽容、多尊重、多支持、多帮助;在执行管理过程中要既讲原则,又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要真正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要坚持师生平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激励,给予贫困生、心理障碍学生等弱势群体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帮助他们树立健全的人格。
5.发挥学生组织作用,切实加强学生的“三自教育”
高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力量,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加强学生党建自我管理,创新学生党建管理形式,适应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党员居住分散、活动难以经常化的新情况。要加强学生宿舍自我管理,通过学生会组织,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宿舍风采大赛”等形式的自我管理活动。要加强学生素质自我提高,积极引导学生创办、加入各种社团协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多样化的需求。
6.规范学生制度建设,科学改革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
要真正实现人本管理,必须保证管理制度的正确性,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学校要及时废止侵犯学生基本权利的规章制度;要处理好问题的合法性,尤其是程序的合法性,特别是对学生做出不利的处理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和申诉权。学生管理人员既要维护违规学生的合法权益,又必须履行学校监护管理权。学校制订各项制度时,要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要邀请学生代表听政,要鼓励学生监督学校各项工作,真正使学校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陈小军.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必要性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48(12):
165-166.
[2]凌正飞.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初探[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5(5):
104-106.
[3]彭丽娟.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9,30(4):112-121.
作者简介: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