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职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4 08:2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职业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职业教育

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职业教育;模式

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成为国内金融业界重要的新事物。互联网凭借其“平等、开放、分享”等特征迅速渗入传统金融行业中,催生了一大批如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云金融、财富管理等众多的互联网金融新产品、新模式。截至2014年12月底,其效益已经突破10万亿,其中较为典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P2P网贷平台数量达到1500家,从业人员约为39万,超过200万家企业因此受益。互联网金融也于2014年首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信号。在这一发展背景下,金融职业教育必须分析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向金融行业培养和输出互联网金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满足互联网金融对金融通才的需求。

一、互联网金融兴起对金融职业教育提出的新需求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理念与思维急需转变

互联网精神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理念与思维急需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和内化互联网思维,以及迁移和转换互联网金融职业角色。

1.培养与内化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即为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理念、互联网经济。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时代,金融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网络小额信贷等新兴业务应运而生。传统依赖于金融中介的金融交易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成本低、交易便捷灵活的无中介模式,这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转变,使培养的现代金融人才更加契合互联网思维,能够在全面开放、多元变量并存的互联网环境中形成职业思维模式,能够在设定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互联网金融业态中进行思考和工作。高职教育要以开放性、兼容性的互联网理念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切入点。

2.快速转换金融业职业角色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传统金融机构也已经意识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冲击,互联网企业攫取了传统金融业的丰厚利润,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在业务创新、产品重构等方面的竞争更加白热化。这必然会要求从业者具备互联网思维,必然会增加对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因此,金融业人才必须及时迁移与转换自己的职业角色。相较于传统金融职业人才角色而言,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职业人才更需要改变理念和思维,更需要具备“通识知识、创新意识、互联思维”的能力素质。

3.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金融教育新模式要求学生通晓金融学基本原理,掌握金融学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具备各项金融基本技能。此外,还需要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的互联网营销、P2P网贷、众筹融资、互联网支付等典型业态分类的特点。与此同时学生还要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加强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交叉结合的基础上,初步具备设计创造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能力。要系统学习互联网金融中的征信、风险测量、风险评估和风险定价的原理,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了解现代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基础理论知识等。在能力方面,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拥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语言与文字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互联网金融运行、管理能力;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营销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能较好地驾驭和掌控商务谈判。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叠加的教学方式及内容的改变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全方位的渗透、影响和改变,使得金融业的格局、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就必须要求金融职业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互联网金融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通才”,所以不能只是针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硬技能)进行培养,而是需要采用基于互联网金融思维的金融变革需求开展教学,有效地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进行相互叠加,从而在传授传统业务知识和硬技能之外,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创新和互联互通的软技能等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造开放的、互动性强的金融通才培养环境。互联网金融运行的路径、平台、程序等鲜明特点,也需要金融职业教育在教学各环节得以体现,以实现从职业教育到职业实践的对接。

(三)就业导向的新需求

1.培养模式需要重构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形成了金融业新的就业模式、就业路径和就业机会,职业教育在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更重视金融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订单”合作,根据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P2P公司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基层业务岗位进行针对性培养。

2.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重塑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就业元素,就业元素权重、企业录用诉求等发生了变化,需要在就业策略上进行调整。在互联网金融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上需要进行重塑,切实做好目标定位。初始就业岗位包括:互联网金融一线业务操作、产品营销、支付结算、系统运营与产品维护、电子商务、投资理财、征信、贷款、风险管理等各项工作。经过3~5年工作经验积累后可向具有管理职能和专业业务职能的岗位发展。

二、应对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金融教育的脱节

当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仍停留在银行柜台人员等传统低技能就业岗位,对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创新领域的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涉及很少。因此,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金融教育现状呈现出脱节的状态,必然会使得学生失去兴趣。

(二)市场需求的即时性与教育创新滞后性的矛盾

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催生了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和相关工作岗位,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必将颠覆传统金融业务。而现实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缺乏创新,没有反映金融业的新发展,在金融理论教材的选用上仍停留在互联网时代以前的版本,滞后性明显。

(三)教育环境与教育现状的不匹配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和大数据时代,金融职业教育者应该时刻关注最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动态,金融理论学界及业界的变化,以及当前的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及重点,以随时拓展创新教学内容。但现阶段,教学质量与评估手段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主动去更新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教学内容,也部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四)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互联网金融教育需求的不均衡

互联网金融具有强有力的跨界整合能力,相对于传统金融业来说,互联网金融对证券,银行、保险,资产管理等金融行业的整合运作能力要更加强大。跨界整合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特点,将不同行业的功能结合起来,为区域经济的空间和深度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力。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信息技术的、具备跨界知识背景的金融人才,而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对金融职业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实践中看,当前金融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仍旧各自培养,忽略了跨界知识的培养,结果出现了这两类学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非均衡特征,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与市场需求脱节。

三、互联网金融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观念

以金融学科为立足点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思维。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互联网相关理论及技术应用的前提下,强调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对金融各个行业的渗透和融合。培育具备互联网视野的、能迅速介入金融一线的,能综合运用大数据资源、整合各类互联网工具、推进金融创新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通才”

将金融学和信息技术学科相融合,以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引领,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如投资理财专业可以考虑在兼顾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设譬如电子商务类课程,在实践环节上,通过网上金融交易操作强化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计算机专业可考虑开设金融类选修课程,在注重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的过程中,兼顾学生金融基本知识的讲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开发互联网金融数据分析等与互联网金融密切相关的课程,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够掌握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拥有熟练的金融业务操作能力与技能,具备一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业务营销能力,还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

(三)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课证融合

课程设计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实现学生完成金融经济与投融资领域课程的学习后,能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保险人证书等。按照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职业标准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并将职业考证课程纳入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培养计划,实现课证的融合。

(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触角深化和前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设置互联网金融实训室、软件开发与应用实训室、网络资源共享实训室、多媒体技术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以满足生产性实训的需要。根据专业面向的不同工作岗位群需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比如微贷网等互联网金融企业。与能够提供软件开发和网站建设岗位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真实软件、网站项目的开发与测试,使学生了解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并能承担简单的程序编码和测试工作。与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走入市场,锻炼学生的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0).

[2]汪连新.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金融学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8).

[3]徐谷明.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应多元化[J].中国经济时报,2014,(6).

[4]张慧瑶.互联网金融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才智,2014,(22).

[5]刘标胜,吴宗金.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4,(11).

[6]于博.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向与教学设计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4,(4).

篇2

应对金融危机,澳大利亚政府保障职业教育质量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第一,通过立法、协议等方式建立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协调与沟通机制,确保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随着金融危机下职业教育发展优先权的提出,澳大利亚近年相继出台三项新协议,用来协调联邦与各州及领地之间的职业教育经费问题,分别是:《国家技术劳动发展协议》《促进年轻人就业的国家合作协议》《生产实习岗位计划的国家合作协议》。

第二,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追求质量保障的优秀标准。2011年5月,澳大利亚技能署了对于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在过去20年发展的综合性评估报告《为了繁荣的技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路线图》。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建议包括:对那些学习证书Ⅲ以下或基本技能课程的人给予全额公共资助,对于学习证书Ⅳ及以上,给予部分公共资助,由个人和政府共同承担培训成本,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依据收入的贷款。

这些改革的举措与建议,为澳大利亚不断完善培训机构,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不断追求优秀的职业教育保障标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改革、更新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课程标准,保证质量的稳定性。培训包是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中重要的官方文件和教学法规。培训包按专业大类划分,全国通用。2009年,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与国家质量委员会委托相关机构对当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进行评估,重点检查培训包的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实施情况。

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将以质量为重点。金融危机下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可从以下方面为我国提供参考。

首先,划定分担责任,增加经费投入,建立有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保障制度。职业教育办学设施简陋,教学和实训设备缺乏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澳大利亚在完善职业教育保障制度时,首先落实经费的投入问题。例如,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8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提出了“把握未来:技能化的维多利亚”一揽子改革计划,分四年共投入3.61亿澳元,加强TAFE学院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帮助学员取得TAFE学院或私人注册培训机构的资助等。受此启发,我国应区别对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生均经费标准,推动省级政府分类制定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标准,划定举办者和学校分担经费的责任,争取增加更多的财政投入。

篇3

【关键词】金融保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一、我国高职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将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重心,对于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将其放在了重要的方向发展。因此,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金融保险专业,但是,如何培养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成了现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我国经济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将上层经济建筑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而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要结合具体的市场需求实际。目前,在人才市场上,针对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这与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人才的需求量,而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决定了金融保险专业人才的水平。高职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金融保险专业知识的有用人才,为社会金融保险行业输送大批的优秀的人才,为建设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但是,多数的高等职业院校开设金融保险专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没有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没有构建出出完善的课程大纲,甚至连一套合适的教材都没有。这对高职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极大的束缚。

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1.教学体系不完善。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就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宗旨。由于金融保险专业作为近几年响应国家号召、顺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兴专业,大多数开展这个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还存在及其强大的疑问与困惑。没有一系列完善的教学体系,人才的培养十分迷茫。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也不免产生疑问:应该重点培养怎样的人才,应该教育怎样的知识观点。2.教学方法与考核如何改革。金融保险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定与传统的高校的教育有所改革。是坚持教学实践相结合还是在此基础上增添特色课程教育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再者,对于考核方面,采取传统的书本考试与高职教育的原本目的不符,而采用实践考核,没有可以借鉴的前车之鉴,不免违背考核的准确性与公正性。3.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专业知识储备要过关,除此之外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基础素质还有综合素质都需要过关。金融保险专业更需要专业的学生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应对不确定有风险性的金融行业。

三、高职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高职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是针对金融与保险及与其密切相关的职业有计划的有需求的培养专业性的人才,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专业的知识技能和保险专业的高级技能,将二者系统的结合。1.建立多元化的就业体系。以培养学生的金融保险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加强其他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的教育,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方向的意愿与兴趣,细分专业方向,建立多元化的就业体系,实现教学的灵活性。高等职业院校可以设置类似于保险营销、保险管理等不同的专业方向,让学生明确金融保险专业的内在含义,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选择合适的方向去学习、去发展。2.建立制备完善的教学体系。建立制备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就需要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培养计划并加以创新。加强对学生就业的技能的培养一直以来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尤其是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更需要有专业的金融保险专业的技能。制备教学体系一定要按照金融保险行业的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知识为基础,以实践作为根本方向。如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制备的一系列的教学体系:“一条培养路线,三种实践训练”。3.拥有专业对口的实践基地。建立一个专门针对金融保险行业的实践基地,可以同业界赫赫有名的金融保险单位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如平安保险、中国人寿保险等单位,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透彻的了解到金融保险专业。也可以聘用社会经验丰富的成功人士作为讲师来指导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高等职业院校要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内容,按部就班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意愿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单位和专业方向进行实践活动,培养专业技能和就业技能。除此之外,也要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其他的技能。比如与金融息息相关的市场调查,可以分配给学生派发传单、市场调研等力所能及的小任务,提升学生的社会生存技能。4.学校与企业合作,联合办学。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主旨就是为社会的企业培养人才,而企业也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推动其发展。两个联合办学,形成合作关系,不仅加大了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也向企业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形成共赢的局面。可以与金融保险行业相关的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如中国银行、中国人寿保险等企业。5.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对于金融保险专业这个新兴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适用,应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改革创新出有利的教学方式。如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走出传统课堂,利用校外的实践基地,通过实践教授学生知识技能。而考核方式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纸上考核,将实践报告、论文还有技能操作等与书面考核相结合,按比例判定学生的综合成绩。总而言之,高职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仍然任重而道远,过程中不免存在或者产生一些错误与问题,但是,只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和策略,高职院校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学生们积极认真的学习金融保险专业的知识与技能,高职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就将会有巨大的成效,并且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前景也会越来越明亮。

参考文献:

[1]付莹.《高职高专开设保险专业相关问题探究》.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12期.

篇4

论文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效应

素质教育是指以育人为根本、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理论修养、道德情操,就是教会青年学生如何做人。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应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目标是要培养真正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核心在于通过专业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正是高等教育的灵魂所在。

因此,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首先,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提高境界、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点、调动创造性。其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一方面,高职院校重视和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意志品质,培养其对社会和企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反过来,企业因此会增强对高职教育的信心和热情,并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最后,高职院校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技术教育,培养和弘扬学生积极乐观、开拓创新、不折不挠、勇于挑战的人文精神,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更是国家实施创新战略的意义所在。

二、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金融营销能力培养为例

五年以来,我院在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金融营销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仅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个人金融产品营销实践能力,还重视和加强包括积极乐观、诚实守信、坚持不懈等在内的人文素质教育,引导他们在做事中学会做人,以促进其营销实践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根据我院的教学实践,学生金融营销实践能力形成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1、营销类课程综合实践-金融产品营销能力初步训练,融入态度、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素质教育。

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金融营销实践能力的基础,也是决定学生能否进入下一段营销训练的重要一环。因此,学生对待课程综合实践的态度至关重要。“态度决定一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步,贯穿整个课程综合实践,主要采用课堂面授、电话交流的形式进行。

其次,“诚信”是对学生进行的又一重要素质教育。一方面,诚信不仅是做人之根,更是金融从业人员之本。另一方面,在信用卡营销实践的教学环节,学生需要诚实守信,才能按照实践教学安排完成规定的营销任务,并管理好客户的个人信息。两者的结合主要采用课堂面授的形式进行。

最后,“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信用卡营销实践中,需要学生之间的密切合作才能完成营销实践任务。同时,团队合作精神还是一种重要的职业素养。这一教育主要采用课堂面授、电话交流的形式进行。

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一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个人金融营销实践能力的初步形成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2、假期实习-金融产品营销实践能力和行业及岗位认知度提高性训练,融入态度、坚持等方面的素质教育。

通过课程综合实践积累基本的金融产品营销实践能力后,学生继续在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相关岗位上进行假期实习。但是,要成功营销个人金融产品并达到商业银行规定的考核标准,学生除了具备一定个营销实践能力外,更需要认真和坚持。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电话交流、QQ和MSN等网络交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态度、坚持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引导其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完成假期实习任务。实践表明,这一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个人金融产品营销实践能力和对他们个人金融行业及营销岗位的认知度。

3、顶岗实习-学生金融产品营销综合能力素质提升训练,融入态度、坚持、责任心等方面的素质教育。

在经过课程综合实践、假期实习的训练之后,学生已具备基本的个人金融产品营销实践能力和素质,然后进入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按照岗位要求营销个人金融产品并达到一定的考核标准,以提升其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综合能力素质。

在这一阶段,学生作为实习生在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要按照岗位要求营销个人金融产品、完成商业银行规定的营销任务,往往面临较大的业绩考核压力。如何完成顶岗实习并最后成功实现就业,对于出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多年来,我们一直与学生实习所在的商业银行合作,通过工作现场巡视交流、电话交流和QQ、MSN等网络交流的形式,对学生融入态度、坚持、责任心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以鼓励和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地态度面对工作的各项挑战,并以正式员工的标准在实习岗位上尽职尽责。多年的实践教学表明,这一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坚持不懈完成顶岗实习过程并顺利实现就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人文素质教育融入高职金融营销能力培养所产生的效应

1、构建了以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以信用卡为例)相关岗位要求为导向的高职营销类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以此课程综合实践为依托,在学生金融产品营销能力培养中融入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人文素质教育,获得了建设银行浙江分行等用人单位的积极肯定。

2、创建和完善了一种全新的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五年来,我院与建设银行浙江分行信用卡中心等单位进行密切的产学研合作,通过以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渠道为基础的课程综合实践、假期实习等营销实践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科研合作平台, 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精品课程一门、浙江省厅级课题一项和包括《浙经院金融产品营销技能竞赛》等院级创新创业项目多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光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0年(49)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J],教育部网站,2006年11月

篇5

关键词 金融专业 素质教育 思考

随着世界各国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金融活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金融活动所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活动的内涵变的更加的丰富。由于全球金融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再加上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当下的国际金融市场已经相互联系在了一起。所以面对当下的国际金融环境,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对其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校金融专业如何更好的适应这一变化,能够更好的培养出更加专业人才将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地方性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如何进行素质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了解当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

在高校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对理论基础进行扎实的时期,只有做到综合的培养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适应性人才。然而高校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第一,就是进行相应的素质教育;第二,对所学知识能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构架。但是能否真正的成为一个合格的金融人才的关键是要有不懈奋斗的理想和自觉提高自身修养的意识。随着21世纪金融专业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对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对金融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相应的培训,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并且能够有效的利用当下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完善金融和专业人才各方面的能力;二是注重对专业人才品德修养以及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培养,从而更好的促进他们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然而对于西方金融专业的人才素质培养上却是各有所重:首先,他们强调对学生理论知识的重视,让他们能够扎实其理论基础。其次,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能力也要拓展培养。再者就是要注重所学知识能力能够和社会做贡献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金融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化的发展。

二、关于在金融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建议

(一)、在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中加强素质培养

对于传统的金融专业而言,金融专业的课程大多都倾向于对宏观的金融理论的学习,偏重的是进行理论指导和解释。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发展逐步向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从而微观的金融理论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步的呈现出来,然而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在我们的金融教学中却是很少涉及的。结合当下我国的实际国情,要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使得对我国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更好的适应金融市场变化的需求,同时要注重金融课程体系的建设,能够实时的对课程进行相应的更新,从而进一步的推动金融课程体系能够从宏观逐步的转向微观,加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大发展的趋势。

(二)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要进行实时改进,注重实践性教学

当下我国的高校金融课程教学大多都是一课堂讲课为主,这种灌注式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削弱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他们的知识学习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这样的情况下,金融专业的人才很难适应现代化金融发展的需求,更加的难以适应国际化的竞争。所以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进行相应的改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性培养,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三)要合理地挖掘金融专业教材中的素质教育素材,实现素质教育和专业素养的融合

当下随着课程教育的不断发展,能够把素质教育很好的融合到专业教学中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养,所以要在金融专业教学中努力挖掘一些人文的素材,加强彼此的融合。所以教师要深入到专业的教学中去,才能更好的挖掘丰富的素质教育素材,加上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养,更好的适应金融业不断发展的形势。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金融专业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认清当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要想使得金融专业的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金融业市场发展的趋势,必须要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为此在金融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被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并且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措施。

参考文献:

[1]赵家敏.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看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对金融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0(04)

篇6

1.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要求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近期面临的主要是专业学习和就业两大问题,因而对于素质教育的方向更为明晰,综合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即思想和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综合素质,这三个部分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第一层次,思想和身心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政治修养、思想道德、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学习和工作态度等内容。这些素质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学生生活工作质量的好坏。这类素质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具备健康的体格,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在心理上具有坚强的意志力以及积极、乐观、向上的处事心态。第二层次,职业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职业责任意识等。这类素质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及专业技能,做到专业知识扎实牢固,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方法技能,同时具备在工作中应有的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第三层次,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创新意识、抗挫能力、职业迁徙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等。面对学生就业环境的变化,这类素质显得尤为突出,它可以使学生在具备基本素质的前提下得到自我提升。它要求学生能够面对工作环境的变迁及工作内容的更新进行自我学习及自我调整,能够在遇到困难时捋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够对自我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2.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素质的要求

金融保险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金融保险人才,涉及的岗位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保险人、理赔员,证券公司客户经理等。在这种情况下,梳理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内容时必须考虑金融行业的自身特点,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引领作用。金融行业有别于其他领域,首先,金融企业所从事的工作主要为货币领域,因此金融行业具有经营高风险的特殊性质,这就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较高;其次,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的种类繁多,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机构等,各类机构业务专业性强;再次,金融机构的工作岗位涉猎宽泛,如商业银行的相关岗位从大类上分为柜面业务岗、国际结算岗、客户经理岗、理财业务岗、信用卡营销岗、客户服务岗等,每类岗位又会细分具体岗位;最后,随着金融创新自由化的发展,金融企业的相关业务更新快,就银行而言,从过去的存、贷、结算业务到随后的拆借、投资业务,发展到现在的期货、期权、互换、远期协议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尤其在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业务国际化趋势明显,与此同时,面对全球金融业新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今后将更加需要金融复合型人才,因此这些行业特点要求金融专业学生素质更加全面。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重心调研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对学生素质教育都非常重视,在很多方面突出素质教育的内容,也为学生提升素质做了很多工作。大部分学校比较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例如在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比例的提高,部分学校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中增设实训课程,开设一些银行业务模拟、证券软件行情分析、保险业务流程操作等,或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基础上增加案例分析及情境模拟等环节,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但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三个层次,企业及学生自身到底哪些素质迫切要求提升直接关系着我们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重心的偏转。通过调查研究,对金融企业及在校金融专业学生从三个层次中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工作态度、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抗挫能力及职业迁徙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走访调查,研究当前环境下学生素质提升的主要方向。调研中发现企业与学生对素质要求的内容侧重有所不同,从金融企业角度看,由于金融业经营的高风险及程序化,他们更希望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工作态度,即第一层次素质;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自身认为面对金融行业发展迅速,产品更新快的大环境,当前最需要提高的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职业迁徙能力等,即第三层次的素质。素质教育内涵的三层次说明对学生素质教育是全方位、多面化的,对当前素质提升重心的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在全方位素质教育中做到普遍化提升的基础上发现关注重点。

三、素质教育融入金融保险专业的载体研究

目前,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都在积极的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通过调研走访,总结了一些效果较好的融入载体,主要包括:

1.举办和参加金融技能大赛主要通过银行技能竞赛、证券模拟交易大赛、保险产品创意比赛、金融案例分析大赛等形式来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的融合。这些比赛有校内赛、省赛、国赛,层次多样,有的还通过与校外金融机构合作,以金融企业一线职员为裁判或评委来保证比赛的专业性和正规性。金融技能大赛为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师生搭建了展示能力的平台,力求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目前,天津市有1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金融相关专业,其中金融保险专业有3所,经过调研发现这些学校大多举办或参加过校内外金融相关技能大赛,目前,很多软件公司如国泰安、典阅等都在开发软件的同时借助所开发的软件举办一些金融专业技能大赛,如银行技能大赛、金融证券投资模拟大赛、投资理财规划大赛、金融建模大赛、保险技能大赛等。高职院校金融相关专业可以根据这些大赛的特点,综合比较后选择适合的比赛参加,可以在各校师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促进专业与素质提升的融合。

2.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主要包括在了解金融保险行业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专业岗位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对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进行合理分配,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情境教学的设计要以项目情境为导向,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从而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学内容应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设计案例及情境时可以适当增加相应内容,利用金融企业的真实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行为,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职业准则,直至形成习惯。

(2)从教学方法方面看,可以鼓励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包括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拼图、小组合作、卡片展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法,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和协作意识,例如角色扮演法在保险类课程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扮演保险公司人、理赔员以及客户等,将保险产品的推销、保单的促成以及在出险后的审核理赔过程立体呈现在学生面前,既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了解保险中应遵循的职业操守,又熟悉保险业务流程,学习保险专业知识。再如小组合作法在银行会计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对于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工作可以让学生针对每个实训情境在制定实施方案后,分工合作完成分录编制、审核填制会计凭证、登记明细账和总账账页,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对账务处理的严谨性有了深切体会,同时还能实现“理实一体”教学效果。教学手段除了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还可以在实验实训类教学环节,通过与金融企业的校企合作来实现,例如可以聘请金融企业的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讲解及指导,提高教学的专业性。

(3)从教学考核方面看,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教学考核不应再简单的从职业能力角度出发,而应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只有从考核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才能在日常促进学生自我提升。为了更为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应该将综合素质的三层次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展开,以期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各环节的实时评价,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情境及项目时要将计划评价考核的内容融入其中,并在课前以任务单的形式向学生明确工作内容及任务目标,与此同时还应该在过程实施中随时以评价表的形式进行考核记录。由于金融专业的理论分析多于实践操作,对问题的分析研究更能体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加强思维训练可以利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考核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水平,利用特定课程内容使专业与品德教育相融合,如金融案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货币,树立良好的金钱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金融案例分析考核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四、素质教育载体与专业融入的建议及尝试

1.实习实训环境的改善:实地实验感受实习实训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大多金融类专业的教学实训项目都设置了实训室或实训基地,一般校内实训基地以模拟实训室为主,普遍设置的有商业银行综合业务实训室,让学生完成银行柜面业务、会计核算等相关工作;证券投资实训室,完成证券业务的开户、看盘、分析、交易等模拟操作;保险实训室的设置主要通过学生处理承保、核保、理赔等来实现。这些校内实训内容的实现主要通过模拟仿真软件,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摆脱了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加强了对专业的认知。经过对新加坡职业院校的考察,切身体会到真实实习实训环境的重要性,应该借鉴新加坡职业院校的“教学工厂”模式,邀请金融企业,例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在学校成立业务部门,分别在校内成立金融投资实训室、保险业务实训室,将真实的项目带到学校,让学生接触并参与企业真实的业务操作,而不是只停留在模拟层面。真实的环境、真实的项目可以让学生看到企业真实运作情况,不论从道德素养、职业素养还是创新等综合素质都可以在前辈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这种环境下提升的素质是自然改变并形成的,而外界强加给学生的则往往收效甚微。

2.授课形式改善:翻转课堂与微课配合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2007年就开始在美国的一些学校尝试,它是在萨尔曼·罕的微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模式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教学结构,将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使学生在课外利用视频、电子书等现代化信息媒体自主的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与同学及老师的讨论分析,同时将课堂的时间解放出来供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并完成项目内容及互动环节。翻转课堂地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增进师生间的个性化沟通,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对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大量的金融案例资料会占用课堂的很多时间,金融知识、经济问题通常比较抽象,利用微视频的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学生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可以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经济现象建立独特的见解,从而多角度的看问题,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金融人才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由于人们所从事的行业不同,每个行业又各有其特点,因此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所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自然有所区别。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在金融体系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金融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在金融人才培养中,应当结合学生特点和行业需要,加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品质金融人才。

1. 金融职业道德的内涵

金融职业道德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基本规范包括如下内容: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业务优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些规范决定了其在金融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作为金融工作者,第一,要有爱岗敬业的意识,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必须综合运用教育、舆论、行政和法规等手段,促使每一个员工不仅要干一行爱一行。第二,要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做斗争。帮助从业人员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是金融职业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遵守纪律,严守法律,按章办事,既是金融职业道德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力保证,更是调节员工和客户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必须诚实守信。金融业是从事货币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其行业的基本要求就是,诚实服务,取信于民。如果金融业的信用都无法保证,那么金融业就无法正常运作,更谈不上金融职业道德建设。第四,要做到业务优良,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服务水平。第五,必须有强烈的为人民服务意识。第六,必须有奉献社会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做贡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工作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做服务社会、乐于奉献的表率。

2. 加强高职院校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2.1是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必然要求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的规格包括知识、心理、能力、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其中道德品质是金融人才综合素质中优秀而且稳定的职业道德素养。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不但应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具有自觉的金融职业道德意识和高尚的金融职业道德。一个有高尚金融职业道德节操的高品质金融人才,应当是忠于职守、严守信用、廉洁奉公、竭诚服务、顾全大局的,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廉政守信、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社会影响大,客观上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定地遵守职业道德操守。金融机构所需求的人才,必须具有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

2.2是教育系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客观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学生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高职金融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德的素质。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强调指出,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积淀高职学生内在的品质修养,推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金融人才培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德育为先导,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既能够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金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金融机构的常规工作,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队伍定和金融机构的信誉、形象等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3. 加强高职院校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3.1完善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机制

对高职院校金融人才职业道德建设要从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上下功夫,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精心规划,联系实际,努力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每一学生要认识自己将从事金融职业的社会价值,把自己全部精力倾注到金融服务工作中。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地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业结合起来,树立起金融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3.2加强金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体现科学合理,体现与时俱进。把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与思想融入专业相关课程中。为此: 一是要课程设置在横向上体现学生各能力的均衡发展,在纵向上体现对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要求。二是在课程内容建设上体现学生个人道德修养要求。德修养。为人者,德为先;为官者,更应该德为先。金融业从业人员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其环境甚至整个系统的风气,也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德才兼备是选拔任用人才的基本原则,而这当中,德又是第一位的,是根本,是基础。所谓德,就是要求从业人员要具有高尚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良好的个人修养。

篇8

[关键词]金融支持;陕南茶叶;产业发展

[DOI]10.13939/ki.zgsc.2016.42.047

1 西乡茶产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最美茶乡”西乡北依秦岭,南屏巴山,空气指数1级,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誉。其独特地形地貌和南北气候过渡带的区位,孕育和滋养了极为珍贵的天然物种――茶叶。目前西乡县拥有生态茶园面积达到31.2万亩,茶叶总产量超过13000吨,年增加劳务收入2亿元,茶农年均增收近800元。其中近10万亩茶园通过了有机、绿色、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和产品的认证,有15家茶叶企业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为省级龙头企业,有1个国家驰名商标,15个省级著名商标,其中鹏翔牌茶叶跻身“2015年度中国茶叶十大品牌榜”。鹏翔、午子和汉南等知名茶企都在西乡拥有集茶园种植、产品研发、成品加工的基地。

从表1可看出,近年来西乡茶叶的产量逐年上涨,自2015年来,由于各茶企、茶厂着重于制茶工艺的提升和老茶山的升级改造,加上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使茶叶产量有所下降。在政府和茶叶局的宏观政策和技术引导下,各茶企与制茶工厂引进了有高科技含量的43条茶叶清洁化生产线,使茶叶生产精细化、标准化,使精制茶的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表2可以看出,作为西乡县 “茶、猪、烟、菌”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的茶产业,产值逐年上升,对全县整个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尽管西乡茶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是经过实地走访得知,西乡茶产业长期缺乏资金的支持,茶叶在供应链上从原料的供应到最终的销售上始终不配套。西乡的很多茶山地处高海拔地区,加上大部分茶山年代久远,客观上限制了茶叶的产量。因此,很多茶企、制茶工厂或茶农在升级老茶山或开辟新茶山时往往因缺乏资金,改造的速度缓慢,影响了更多的企业与茶厂进入规模化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乡整个茶产业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引进。

2 西乡金融对西乡茶叶产业的支持现状

2.1 茶产业对金融需求的现实状况

茶产业要想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和现代化的高盈利水平,就要有强大的金融支持力度。由西乡县年度《小企业统计年报》和《规模工业运行情况公报》分析可知,当前西乡县的信贷规模增长缓慢、融资渠道单一,多数中小茶企都面临流动资金周转、短缺等问题,从而导致了茶产业发展动力不足。西乡县重点企业资金需求的监测情况见图1。

根据西乡县经贸局对100多户重点企业进行监测的情况表明,70%以上的企业都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从事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上主要以银行借贷、自筹或出让公司股权以增加股东的筹资方式为主。多数茶叶企业受经营规模、风险承受能力、信贷抵押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获取资金的渠道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融资困难的问题导致一些茶企在引进和建设先进制茶工艺技术的项目工程上进展缓慢,取得的成效不显著。而茶企以股权融资为主进行直接融资的比例非常低,除个别企业的内部融资以外,在外部融资的环节上大部分都依赖于银行的贷款,加上原本资金供给与需求双方都存在着信息不通畅、不对称问题,导致了茶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幅度提高。

2.2 金融对西乡茶叶产业的支持现状

目前,银行对西乡茶产业较为灵活便捷的融资方式更多地倾向于大茶企,在西乡有39家茶企业,另外个体户茶商有200多家。据秦巴茶市的个体户老板介绍,对于他们这样的茶叶专卖店来说在茶叶市场的经营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困难的问题,向银行贷款时往往会遇到贷款难、时间长、程序复杂的难题,在市龇缦彰媲耙蚰岩杂Χ远面临倒闭或错失良好的商业机会。

从图2可以看出,在西乡县2011―2015年城乡居民存款和贷款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各项贷款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居民的储蓄存款量与各项贷款额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而各项贷款内中长期的贷款逐年下降,2015年下降得最为明显。综上所述,西乡的银行业对地方企业的融资力度有待提高,对作为农业主导产业的茶产业要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近几年,陕西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把陕南的茶产业当作继苹果产业之后的第二大农业产业来抓,相应地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使茶叶专项资金每年达到1亿元。西乡县政府对地方茶企给予实质性的扶持力度每年都在加大,2016年兑现资金354.98万元用以支持和鼓励地方企业在出口、贴息、技改和培育等方面。政府积极组建县 “诚信贷”投融资公司,为政府、银行和企业搭建融资平台,目前有33家企业加入“诚信贷”,认缴金额共计1730万元,而有意向的贷款量达到1.74亿元,也难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实际需求量。尽管西乡各级政府不断地投入资金来支持地方企业的发展,但县域企业的总体数量基数大,具体到从事茶产业的公司、茶叶基地、家庭农场和茶厂身上则显得力度有限。在西乡茶产业的发展中民间资本缺少活力,一般以小额放贷资金为主,社会的资本比例参差不齐,而较大的资金需求量则难以供应。

3 金融支持不足的成因分析

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 毕业生 择业心理

本文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校级课题成果,主持人:王飞

由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引起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开来,我国经济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时一起出现了一系列的波动。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实体:降低了经济增长速度,减弱了市场对就业拉动力;中小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在经营上更加困难;外贸出口型企业降低了劳动力需求。由于经济衰退而引起失业率迅速攀爬,所以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不容乐观,其择业心理日趋复杂化、严重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这些对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产生直接影响,在这种形势下,适当的对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择业心理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任物。

一、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美国房产市场出现泡沫而导致的,其所带来的严重影响迅速向全球蔓延,尾随而至的还有经济危机、信贷扩张、金融萧条等。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有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两方面。其中内在因素主要有:1)高增长下的透支性经济以及日益膨胀的不良资产。2)不健全的市场体制。3)缺乏“出口替代”模式。外在因素包括:1)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不利影响。2)国际贸易、分工以及货币体制不合理,不利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由于当前的经济全球化,高度的国际分工以及中国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一直利用外需模式去支持,这就决定了中国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可能单独完成。总之,在金融危机下,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导致毕业生在走出校门之后,使他们顺利就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毕业生在择业时通常的心理问题

1、焦虑

由于学生对所要达到的目标或者在克服一些障碍的过程中存在恐惧或担心的心理,害怕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受挫而导致失败,从而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最终产生焦虑、紧张、不安、恐惧等心理。导致毕业生出现焦虑的问题有:自己将来的工作能否与自己的专业对口?能否实现自己预期的职业理想?自己所期望的薪水能否得以实现?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毕业生尽快进行择业,进而阻碍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2、自卑或者自负

通常来讲,就业中自卑心理主要包括:(1)对专业具有自卑感。许多不太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发现招聘市场上几乎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需要,有的单位工作待遇较低等从而产生失望的心理。(2)在生活中性格内向的学生,在面试过程中不能恰当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同样会产生自卑心理。(3)在学习以及其它活动中具有良好表现的学生,一般他们会有很多证书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有些毕业生则没有这些证书,这时学生常常贬低自我,进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同自卑相反的就是自负。很多专业比较热门的毕业生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深受社会的欢迎,常常认为自己比别人强;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在校掌握的专业知识比较丰富,对工作任务信心满满,而他们却忽略了理论与实践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在工作中常常遭受失败的打击,进而形成了自卑心理。

3、依赖

主要是指在就业时不想承担相应的责任,没有独立意识以及进取的精神。很多毕业生不靠自己去找工作,而去依赖父母或者靠朋友托关系,甚至对现在的就业形势产生了抱怨心理。

三、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的择业观

1、高效毕业生在择业方面的选择

在对毕业生的择业方向进行调查时发现,7.9%的毕业生选择政府部门,8.9%的毕业生选择事业单位,8.7%的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57.9%选择私营企业,进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有10.3%,其他占6.3%。调查结果表明,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比较倾向于私营企业,说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逐渐趋于合理与现实,比较符合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

2、高效毕业生在起薪工资方面的选择

所有毕业生在就业时都普遍关注工资薪酬的问题,薪金期望的标准将决定着就业的成功与否。在对2011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起薪工资进行调查时发现,选择工资在1000元以下的毕业生占9.3%,选择工资在1000~1500元的毕业生占48.1%,选择工资在1500~2500元的毕业生占30.4%,选择工资在3000元以上的毕业生占12.2%。由此可见,金融危机背景影响下,2011届大多数毕业生在期望的月薪方面较为合理。

3、高效毕业生在择业渠道方面的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在择业的时候通过招聘会进行的毕业生有52.1%,通过一些网上信息进行招聘的毕业生有25.30%。现场招聘能够通过面对面的形式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与沟通,网上

招聘信息比较丰富且择业成本较低,所以毕业生常利用这两种渠道进行择业。另外还有15.25%依靠家人以及亲戚,表明了很多高职毕业生的依赖心理仍然十分严重。

四、教育工作者对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方面的指导

通过上述的调查结果,针对择业方面,高效教育工作者应指导毕业生进行以下方面的工作:

1、指导高职生要有效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些兼职工作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同时,要指导其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明确自己的择业方向,投入到相关行业去实习,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以提升。

2、指导高职生要踊跃参加学生干部竞选活动,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以培养,如组织能力、领导能力以及换位思考能力,一些企业在招聘时都明确提出:学生干部优先。

3、指导高职生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创新思维的能力,勇于摆脱思想的束缚,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自己形成一个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与思考习惯。

4、指导高职生形成勤奋,毅力,踏实以及坚忍不拔的精神,让他们勤于学习、思考与勤奋,因为企业更加青睐于勤奋的人才。

5、指导高职生对世事进行充分的了解,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去学习一些与财会、安全、保险、商业、管理等方面有关的知识,进而培养高职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

6、指导高职生积极参加学校所组织的一系列活动,用于迎接挑战并面对挫折,培养高职生用于面对困难与失败方面的能力,并将解决困难的方法找出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培养他们在面临挫折与失败的时候要安定自如。

7、指导高职生在自己所面试的公司进行长期工作,明确自己对所应聘单位的目标,并踏踏实实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切记不要有随时跳槽的心理准备。

五、结论

现实的实际状况通常要比理论要复杂很多,也可能要结合于多种情况,因此,在对高职毕业生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要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与研究,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毕业生在择业时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因为身心健康与自己成才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将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生理结合起来,在其他方面积极因素进行相互作用作用下,毕业生在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才可以顺利实现自己的择业观。

参考文献

[1] 韩包海.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理性思考[J].中国青年科技,2008

[2] 庄晓芹庄娱乐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心态及自我调适[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

[3] 李有志.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及调适[J].铜陵学院学报,2008(6).

[4] 李晓东.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6).

[5] 贺建邺,金本能.高职生就业质量现状与提升策略探析[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篇10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文化差异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在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鉴于目前高职教育大环境之下,欲使高职教育以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为特色和优势;欲使高职毕业生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做好心理准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系列不良后果。那么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教育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势在必行:唯有对高职学生进行两种文化的融合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加强就业创业教育,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唯有构建具有独特魅力和个性的高职校园文化,学校才具有吸引社会、企业的无穷魅力和强势的竞争力。学生具备一定的相关企业文化知识,便能实现从校园学生到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的角色转换,平稳地走上工作岗位而缩减心理差距,尽可能的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系列不良后果。下面就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教育谈点拙见,以期抛砖引玉,请教于行家里手。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各自的内涵、共性和差异

高职校园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是依附在学校这一特定载体上的社会文化,既有由学校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所构成的制度文化,又有由高职院校的物理空间、环境设施所构成的环境文化,更有由价值观、理想诉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毫无疑问,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通过高职院校师生言行表现出来。当然,高职校园文化是以文化形态参与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通过学校自身创造出一种教育环境,影响教育的效果,用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思想触动、行为养成的方式,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由于高职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子文化,高职教育集学历与职业教育为一体,其文化内核就是教育文化与职业文化的结合与融合。

就企业文化而言,尽管国内外诸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核心共识在于:所谓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观念的产物,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经营行为、经营形象、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等的总和。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的意志、规范员工行为、疑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企业文化和社会道德一样,属于人的思想范畴,都是一种内在价值观念和内在约束,是企业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在人的价值观念上的反映。

从上述可以看出,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从属于社会主流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两种文化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二者相同之处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是二者有大致相同的结构,都可以分为物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其中学校精神和企业精神分别是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二是二者都是以人为着眼点,都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组织文化、发展文化;其三是二者都在各自的内部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都具有导向、规范、凝聚作用等。二者不同之处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学校的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的利用当下各种资源,培养又好又多的人才,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要,因而学校追求的最大目标是社会效益。企业的本性决定了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是在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二是校园文化包含着既有明显差异又有机统一的两种亚文化:即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教风是教师文化的内核,学风是学生文化的核心,二者有机统一构成校风。企业文化则没有这样明显的区别,有的只是各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三是校园文化对社会环境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而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要微弱得多。

二、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教育的对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