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德育范文
时间:2023-04-13 08:1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学校德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特教教师;残疾学生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都是有一定生理障碍或情绪障碍的学生(比如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多重残疾等),他们特有的生理缺陷导致了其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和生活障碍。他们心理上的自卑、退缩、冲动、自我怀疑和自我迷失等表现较为明显,他们与正常人在心理、品德等方面有哪些共性和个性,他们现在和未来的学习、生活状况是怎么样的?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和探究。
一、常规工作是基础是保障
(一)狠抓安全教育保证学生安全、学校稳定。德育无小事,学生安全更是大事。尤其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理障碍各异,安全工作极其重要,比如智力障碍学生没有触电危险的意识,易触碰电路、容易互相伤害和自残;自闭症学生喜欢单独行动和做重复性机械性动作、盲生看不到看不清生活中的环境易发生危险[1]、聋生对安全规则的接受性最差且在体育运动中爱做危险性动作等等[2],都需要重点关注和有针对性矫正:对于培智学生,需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生活安全教育;听障学生和视障学生等需要每学期初、学期中段及学期末,定期进行开安全主题班会等。从夯实学生基本安全常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出发,内容主要包括校内外生活里的用电、防火、防灾、防雷电,注意交通安全、注意煤气使用安全,防溺水、火灾脱险和自然灾害逃生等等,并且坚持抓反复、反复抓。(二)做好班主任思想工作,强化班主任的育人责任意识。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广大教师的德育意识,提高其课堂教学与课余生活中的德育渗透的能力和自觉性,要做好与学生接触最亲密的班主任的思想工作,强化其责任意识。让班主任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最初和最终目标是育人,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而不仅仅是为了班主任津贴和评优晋先。另一方面帮助其理顺班主任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明确班主任的权利职责,努力施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科学及人性化的班主任考核评价体系,也要加强对班主任工作路径和思维方法的定期培训和指导,帮助教师实施更具人文关怀、更具实效性的班级管理工作。同时要求班主任定期上交一份班级管理总结反思,并以此为根本,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举办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总结活动,以便相互借鉴学习推广。(三)做好学校学生会干部的选拔任用与培训工作。让学生管理学生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还能真正利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起到带头、示范和表率作用。[3]俗话说,好的学生干部顶半个班主任。首先就要做好品德优良、行为习惯正确、学习成绩较好并具有一定组织管理潜力学生的选拔工作。特殊学校尤其是类似于我校这样聋哑学生占大多数的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的智力环境与品德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大的熏陶和影响作用。[4]其次,以定期、多种方式提高学生会干部的品德修养,塑造他们起标杆作用的良好行为习惯,并着力培养这部分学生的沟通协调及管理能力,让他们能在各班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并逐步让这股力量成为学校正确价值导向、健康积极舆论氛围的无形打造者。
二、坚持残疾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规律,实施重难点突出的德育教育
(一)稳抓日常行为习惯的规范、养成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极其重要,故学校应加大低年龄段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常规训练,明确目标,每周的德育重点和常规训练要求是学生行动的准则。[5]根据重大节日、学校的中心活动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系列、有重点地坚持公布“一周一要求”。每周的要求力求做到语言生动、目标明确、易懂,针对小学部和中学部的各自特点,分步分批次要求,形成特色。为了使“一周一要求”真正得到落实,得到效果,德育处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结束后,进行国旗下讲话,针对每周的要求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心中有目标、行动。坚持常规评比,形成机制,因为常规评比是确保学校各项制度的落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的一种激励措施,比如,我校的常规评比内容是:早读、早操、课间、食堂、午休和卫生等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和增加常规评比内容,以更加公正、公平、公开的方式进行班级量化考核。德育处要结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和各类残疾儿童身心特点,拟定学校学生文明礼仪标准、日常行为规范和良好品质素养方面的具体方案,尤其是针对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要给予重点关注与突破。(二)以“爱”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教育渗透。残疾学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得到全社会的关爱,这其中包括师爱、亲情爱、社会爱、同伴爱等。积极倡导学校教师要全面关心残疾学生成长,无微不至,用特殊教育教师师德要求实施教育工作,当然,必须坚持严格、严肃、严厉要求与尊重、关爱并重的教育思路和德育方式,必要的惩罚和适时的纠正是肯定的,但一定要注意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让学生意识到惩罚是为了他的健康成长。家庭是学生接受道德熏陶最早的地方,学校应注意引导父母应将爱的雨露更多播洒在残疾孩子身上,让他们享受到亲情温暖。学校应多与社会各界联系,鼓励社会成员为残疾学生献爱心。学校教育方式上要注意以情动人、以情激人和以理服人,抛弃单纯的德育知识的单项灌输方式,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主体,以多种活动形式为载体,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实实在在的道德活动。如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式、角色扮演的体验模式,如日常生活中进敬老院、自然灾害面前的互助互帮及捐款捐物活动、两难生活情景的道德判断与抉择等方式。(三)加强残疾学生挫折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化学生自我自律教育。由于残疾学生的生理残疾,致使其信念不坚定、意志脆弱、责任感意识不强、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严重不足。针对此问题,学校德育处应把学生的挫折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或者说首要位置。残疾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待一辈子,老师不可能照看他们一生、家长也不可能照顾其一辈子,作为社会中的少数量的弱势群体的残疾学生,走出社会、融入社会是无容置疑的。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一定要想办法、费心思对残疾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及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针对残疾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榜样示范及引领教育,结合多媒体直观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模范事迹、邀请英雄人物现身说法,让学生与他们亲密接触,增强学生对道德意志概念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树立主动锻炼自己意志的愿望;组织安排提高残疾学生意志力的活动,如登山活动、定期运动会、拔河比赛和大帮小等等。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青春期学生的性心理和女生的自我保护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感释放和心理疏导服务的场所与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成为学习的精神财富。”[6]教师、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一味的讲解与灌输有时不但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影响师生关系。因此,要重视残疾学生自我教育、自律教育,反省教育,最终实现达到一定程度的道德自觉。
三、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提升特殊学校德育工作效能
(一)开展德育研究工作,强化班主任及教师的德育科研意识。特殊学校德育工作非常重要且无比艰辛,因此要在学校营造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围,尤其在校内要开展校本德育研究,例如,提炼班主任工作总结及反思,使之成为全校教育问题的良好对策,做好交流宣传工作,把相关成果迅速共享,帮助全校教师提高管理水平;再如,残疾学生尤其是聋生既容易接受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容易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的腐蚀,不懂得辨析是非,法制观念淡薄,甚至有的不懂法。针对这些情况,德育处应认真讨论和探究出适合某种残疾类型学生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可以让盲生收听相关收音机专题节目、到法院庭审现场聆听等;轻度智力障碍学生、聋生和有残余视力的盲生可以组织监狱参观,请派出所、法院的同志到校进行专题法制讲座,用典型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组织观看禁毒图片展等,以期通过不懈努力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辨别事非的能力。还有关于学生健康上网、理性上网的问题,也应该加以重视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帮助自己增长知识、扩展视野、健康成长。(二)构建回归生活的德育体验路径。生活世界是德育魅力的源头,各种德育理念来源于生活,应回归生活,指导实践。任何试图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的努力,都将失去德育自身的生命力与实效性。[7]真实生活在特殊学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习生活。学习是残疾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和任务。全体特殊学校教师应树立起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极其重要途径的意识,广大教师应帮助和引导残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注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教育,培养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残疾学生把努力学习和残而有为、自强不息联系起来,增强其学习的内在动力。二是交往生活。比如聋生与盲生自身障碍使其体验较多的人际交往障碍,从而导致自我怀疑而失去自信,产生严重的人际生活自卑感。因此,学校德育教育应积极承担起指导残疾学生交往的任务,尝试增设中、高年级人际交往课,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境,以多样化的灵活方式传授人际交往知识,培养其交往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平等和睦的良好人际关系,为其顺利“回归主流”打好基础。(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从硬件文化和软件文化两方面入手。硬件方面主要包括校园物理环境,在宣传栏、教室走廊、班级内空间呈现正面积极的名人名言、模范人物传记等内容。也要注意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引导鼓励学生按照个人特点、兴趣爱好布置宿舍,使宿舍优雅温馨又不失文化韵味,让宿舍不但成为他们休憩的最佳场所,也成为陶冶情操的好地方。软件文化方面主要从校风校纪、生活方式、文化娱乐及舆论风气等方面进行正面隐性营造。[8]例如,针对聋生的视觉优势、形象思维能力发达与直观体验需要强烈的特点,开展校园艺术节活动进行审美教育,重视并多开展体育运动进行道德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等教育。由于一定的生理障碍,残疾学生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式没有健全人那么完整和丰富,最熟悉的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作用重大,因此一个更为重要的是要注意教育合力的共同作用。要注意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要经常沟通,在教育方法、评价方式、价值引导及情感教育方面要努力达成一致,以便于教育作用的合力发挥。倡导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到后勤人员,在言行着装等方面要适度得体,给学生良好的正面启发与引导。(四)重视学校、社会、家庭三维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的探索。特殊学校学生总人数都较普通学校少很多,但依然要重视校内少先队与团队活动的多样化开展,让残疾学生在享受到和普通学生一样的少先队员和团员一样的权利同时,使他们认识并逐步承担起力所能及的责任义务。当然,家庭教育在残疾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依然具有无可替代的位置。特殊学校要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传授手语、盲文、特殊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有关理论知识,指导和帮助家长学习特殊的家庭教育方法,共商育人之道。也要积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倡导人们树立正确认识、平等对待的意识,积极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紧密结合,形成三维一体的合力德育教育模式。
作者: 单位:1.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 2.重庆市北碚区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王辉.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75-90.
[2]杨韶刚.从科尔伯格到后科尔伯格:社会认知领域理论对特殊教育的德育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3(9):17-21.
[3]曾昭皓.德育动力机制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4]周朝坤.聋生道德品质的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1(2):18-21.
[5]李晓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革新,2013(11):6-7.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47.
篇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檀传宝在他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一书中给德育重新下定义: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中说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在特殊教育中也是适用的。
因此,笔者认为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需规范德育管理,根据特殊儿童的需要进行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因而设定德育目标为:热爱生活、健全人格、自食其力、融入社会。通过课程化的德育模式来实现德育目标,即2个德育课程:主题活动德育课程和综合德育课程。
一、主题活动德育课程
主题活动德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阳光健康、积极进取的精神。
(一)月主题活动
政教处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本校特点制定月德育主题,三个部(启音、启明、启智)再根据自己本部的特点制定活动主题,各班将月主题教育通过板报、班会课、班级活动等形式呈现。
比如以安全为主题的月主题教育,启智部班级开展交通安全主题班会课教育,启明部班级开展“吃的正确”饮食健康教育,启音部开展男女生青春期安全教育等等,做得特别典型的班级政教处会将该班的活动过程通过图片和通讯稿的形式展示在学校网站,供其它班级参考借鉴。到期末的时候政教处评选出月主题教育优秀班级进行推广,对相关班主任进行奖励。
(二)“三节”活动
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三节活动是每年必须完成的德育活动。通过“三节”活动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比如艺术节:视力障碍孩子的器乐和声乐都是强项,启明部就举行以班级为代表的合唱比赛和以个人为代表的独奏及独唱比赛等。启音部就举行哑剧课本剧赛和艺术操比赛,为听力障碍孩子的表演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智障孩子就进行韵律操赛和绘画比赛。每个部都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比赛内容,学生在玩中培养了能力。最后选取优秀的节目进行全校性的展演。
三部的三个“节”既各有特色又能相互学习、欣赏,充分体现出尊重学生差异、因生制宜、各具特色,又能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
(三)融合活动
融合教育是世界特殊教育的趋势,同时让特殊学生回归主流社会也是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
普特融合活动是学校的特色主题活动。旨在让普通学校的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又能让特殊学生和普通同龄孩子进行很好地交流。比如:市二十二中中加班的学生来学校开展为期一周的普特融合活动,分别与三部的孩子同上课、同午餐、同游戏等,甚至有专题活动:文艺节目表演——“普特融合同成长”。此活动既可以让普通学校的学生感受到特殊学生的乐观、坚强、勤奋等,同时特校的学生更是展示出了自己的自信,对于融入主流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特殊教育德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特殊学生融入主流社会的能力。普特融合活动正是基于此目标而专门开展的活动,每学期都有来自全市普通学校的学生到学校来开展各类活动,这类型活动开展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市局领导及有关部门高度肯定。
(四)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最终是让孩子能独立、自食其力。学校每个暑假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启音部有的学生走进社区为老人理发、按摩等家政服务,还有的学生会将自己制作的手工鞋拿出来义卖。启智部职高部智力轻度障碍的孩子则是到洗车场等地参与服务活动,启明部的学生是加入到盲人按摩队伍中去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历练,沟通交往、专业技能等等都得到了提高。
二、综合德育课程
规章制度的约束效用在德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综合德育课程除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外,还融合了专项德育教育。
(一)始业教育
每学期开学初由团、队部负责组织专项主题教育。旨在让学生们在专项主题教育中获得德育,促进身心成长。比如:为了宣教我国系列载人卫星升空获得的荣耀,学校开展“嫦娥奔月”主题始业教育。学校操场分成七个小阵营,每个阵营都是嫦娥奔月主题,但是游戏内容不一样,有嫦娥蛋糕、饼干等点心制作,有航模表演,有贴鼻子等活动。
始业教育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区别以往的说教形式,德育功效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德育目标很好地得以落实。
(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学校特别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系列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一是对针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认同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是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清除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能适度地进行自我调节;
三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有正确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四是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心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综合性特殊学校德育课程化管理模式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但特殊教育学校创新的德育管理模式是把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作为德育的重要目标。这种课程化德育管理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了德育效果确实得到了较明显的提升,更是改进了管理效率。所有的这些德育方式都是为广大残疾儿童点亮人生希望,增进了残疾人福祉与社会和谐。
篇3
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坚持新的教学理念和新课改实施的环境下,越来越让我们懂得德育工作在一个学校的重要性,德育乃教育之首,那在我们特殊教育学校,怎么样把教育之首——德育,抓到实处呢?凭口号?凭装装样子??……不,这些都不能适应现在的聋哑孩子和智力损伤的孩子那获取外界知识和信息的渴求欲望了。所以我们要把德育工作做仔细,做准确,必须以德育工作实效性和不厌其烦为工作准则,让我们涟水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健康向上发展,努力把这一群特殊的孩子培养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好学生,为学生将来成为残而有为、受社会欢迎的社会人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本着我校的实际情况,特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指导思想
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积极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加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以班集体建设为重点的德育工作思路。面对新的形势,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各类少年、儿童的个性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求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二、工作思路
1、确立一种意识:以学生为主体。
2、抓住三条主线:班级管理,养成教育,安全教育。
三、工作内容
1、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
在学校的整个工作过程中,需要学校各部门、各位教职员工积极配合做好工作,德育组将以积极、热情、认真的态度接受各项工作,并尽德育组的最大能力,完成工作任务。
2、继续做好学校的常规管理
继续不断完善学校的寝室、教室、包干区的评分制度,使其更加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真正体现评比制定表扬先进,鞭策后者的目的,通过各项工作的评比来促使形成全校班级之间进行互相的竞争,形成良好的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同时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3、根据我校的特殊性,德育组将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
德育组将配合学校认真做好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把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时刻强调学生安全意识,做到安全工作时时讲,时时做的原则。积极检查安全存在的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德育组将会把安全工作视为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7、认真组织并开展好每一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认识、成长和锻炼。
(1)、在校园内大力开展“行军礼”活动。切实提高师生之间乃至于与外界交往中的文明礼貌的习惯。
(2)、开展“一枝笔”随身带的活动。发挥学生写的功能,当在校园内遇到陌生人的时候,学生可以拿出笔来礼貌的询问来者:请问您找谁?……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话能力,也可以感动来者,使来客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3)、养成“轻敲门”的好习惯。学生因为听力损伤,敲门时往往不能顾及到常人是有听力的这一客观事实,敲门声音会很大,不但影响其他办公室的工作,还给门带来一定的损坏,再说“轻敲门”也是一种礼貌,即使有急事也使自己不乱于方寸之中,学生如此,教工更应如此。大家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我们学校的人文环境。
(4)、让“尊师长”的好风尚在我们校园内蔚然成风。
(5)、继续开展“爱同学”的活动。让大同学帮助小同学的好习惯届届相传。
(6)、开展“祭扫烈士”的爱国教育活动。
(7)、开展“助残日”的庆祝活动。
(8)、开展“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
花点时间读书,那是智慧的基础;花点时间思考,那是力量的源泉;花点时间观察,那是认识世界之路;花点时间对残疾孩子微笑,那是灵魂的音乐。
生活中,幸福既是物质生活的概念,又是精神生活的概念;既是享受的概念,又是创造的概念。而我却以自己能在特殊教育这片芳草地里,永远的耕耘而乐此不疲为幸福,这才是我追求幸福的完整的概念。
篇4
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对象的身心特征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有缺陷或残疾的少年儿童,即智力、听觉、视觉、肢体、语言、情绪等方面发展障碍的儿童少年。因此,不少的特殊教育学校视不同的对象称为“盲人学校”、“聋人学校”、“启智学校”等。特殊教育对象与普通教育对象在身心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在学校体育实施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身体活动是体育的主要手段和形式。教师传播知识、技术、技能和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首先要借助一定的直观手段(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等),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再现和无数次的模仿练习,学生才能掌握知识、技术、技能。而这些,对于视觉、听觉等方面残疾的学生来说,要比正常学生困难得多。如智力落后的学生,其身体发育随智力落后程度的加重而越来越差,生理和健康问题越来越多。中度以上智力落后儿童在肺活量、肌肉力量、身体平衡能力、身体协调性等指标明显落后于正常生。
听力残疾的学生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途径感知外界事物。因此,限制了感知觉活动的范围和深度。因为他们听不到声音,许多信息他们就不了解。他们的感知觉活动缺少语言活动的参与,使第一信号系统(客观事物)与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出现脱节,造成他们虽接触的东西多,但会说(表达)的不多。由于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才能进行,因此,听力的残疾又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发现,聋生在完成智力测验的试题上存在着比同龄健全学生更多的困难(除语言理解方面的困难外),即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与健全学生有一定的差距。
盲生由于视觉丧失,因此缺乏视觉表象。他们的语言缺乏感性做基础,导致语言与实物脱节,不仅如此,由于丧失视觉,空间定向能力差,往往依靠听觉注意来补偿。由于缺乏视觉表象,对事物感知受到局限,通过其它感觉获得的感性材料往往只反映事物的局部特征,以此作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很容易产生错误判断。
不同的生理缺陷,又影响了残疾儿童的个性健康发展。他们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意志薄弱、缺乏主动性、兴趣单一、稳定性差等弱点。由于特教学校体育对象的上述身心特点,特教学校体育的目标、课程、教学组织、教学器材设备等,都有别于普通教育。
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目标
在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学段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目标与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目标是—致的。但由于学校体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教学校体育目标又有别于普通教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特殊教育学校把功能缺陷补偿与康复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特殊教育学校要培养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定的曰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121所谓补偿,“是指机体失去某种器官或某种机能受到损害时的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人发展过程不同的有特殊性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有特殊性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被损害的机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复、弥补、改善或替代”11167。体育在这种补偿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功能缺陷补偿和康复的积极、有效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特教学校体育较之普通学校更重要。
其二,特教学校体育更突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特殊教育理论认为,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为第—性的缺陷,如盲、聋、哑、智障等。而盲、聋、哑等生理缺陷导致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缺陷为第二性缺陷。体育以其独有的功能在改善和矫正残疾学生第二性缺陷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体育又可以培养人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而这些,都是残疾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创造财富的劳动者所必需的。残疾学生更需要通过学校体育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3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校体育课程更强调,“坚持’健康第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31。自不待言,特教学校体育课程概莫能外。但与普通学校相比,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更要体现残疾儿童(少年)的身心特点。
第一,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等需求的同时,更追求其缺陷补偿与康复的功能,使教学过程与缺陷补偿相统1。我国的特殊教育理论认为,残疾儿童的第一性缺陷是其心理和教育特殊性产生的物质基础,是应由医生来诊断和鉴定或通过医疗措施加以治疗的;而由第一性缺陷派生出来的第二性缺陷要由教育工作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来加以训练和补偿。因此,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追求缺陷补偿与功能康复的实效性,使传播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与缺陷补偿统—起来。这也是“健康第一”思想在特教学校体育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内容针对性更强。同是特教学校,盲生、聋生、智力落后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差别也非常大。在保证残疾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同时,对盲生,应突出培养正确的定向和运动能力、坐立行走正确姿势的课程内容;对聋生,锻炼其视觉、触觉、运动觉和残余听觉能力,集音乐、舞蹈、体操、游戏等为一体的律动内容的比重要大;对智力落后的学生,则要发展其大肌肉群的活动能力、反应能力的协调平衡能力,自然,与这方面相关的课程内容相对要多。对竞技项目进行“教材化”加工时也应该充分体现上述特点。
4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教学组织与教法
目前,基础教育正面临着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就差异性教育而言,特教学校较之普通学校更为突出。如智力落后儿童既有智力落后程度和性质的差异、神经活动类型的差异,同时又有需要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和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的差异。即便是智力缺陷程度完全一样,也可能由于不同原因而表现出对体育的不同需求。而对视觉和听觉缺陷的学生,除了有低视力和全盲的差异,重听与聋生的差异外,还都交织着其它身体与心理的差异。因此,实施个别指导是特教学校体育教学组织教法运用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如对盲生,教师不可能像对待正常学生那样,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而要逐一指导。通过用手的触摸帮助其将姿势做正确,或摸对位置,或让其逐一触摸教师的正确姿势。
直观手段的补偿与综合运用,是特教体育教学方法的显着特点。直观是体育教学方法的重要特征,信息传递是体育教育方法的本质功能。因此,有人将体育教学方法分为视觉信息类、听觉悟信息类、触觉及本体感觉信息类等。对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即直观手段的选择较正常学生局限性大,必须充分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补偿作用,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如对盲生,宜采用听觉、触觉信息类方法以弥补其视觉丧失而不能通过视觉获取直观信息的缺陷;对于聋生,只能以形象的视觉和本体感觉信息类方法,来补偿其不能通过听觉获取直观信息的缺陷。
5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
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从事的是一般体育教育工作,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从事的是特殊体育教育工作。面对特殊的学生、实施特殊的体育课程、采用特殊的体育教学组织与方法,为实现特殊的学校体育目标,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不仅具备普通学校体育教师所具备的体育专业素质,还要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际技能。如学习和掌握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教育学、有关盲、聋、哑残疾儿童的病理学基础、康复医学基础,特殊体育教育教学组织与方法,以及盲文、手语等。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体育教育需求。在特殊教育十分发达的美国,必须大学毕业并取得特殊教育专业资格才能担任特教教师。因此,只具备一般的体育专业素质,是很难高质量的完成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任务的。我国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指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举办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或在普通师范院校附设特殊教育师资班,培养残疾人教育教师。”141我国有特教学校近2000所,每年都需要补充一定数量的特教体育教师。为满足特殊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对师资的需求,应增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特教体育教师。
6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场地设备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必要的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物质条件,特别是体育场地设备。体育教学的场所,除了包括不同功能的教室外,还包括体育馆(房)和各种体育场地如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教学设备有两大类:一类是常规性设备,如桌椅、图书资料、电化教学设备等;另一类是专门的体育器材设备,如体操垫、健身器械、篮球、排球、足球等。由于教育对象不同,体育课程有别、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异样,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场地设备也有别于普通学校。如,原国家教委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中规定,9个班规模的学校活动场地,弱智和盲校应不少于3570m2,聋校应不少于5394m2;学校应设体育康复训练室,面积不少于56m2;盲校体育活动场地设置以适宜视力残疾学生使用的环形跑道和直跑道。除少部分作硬地外,大部分场地宜铺设草坪,并在适宜地位布置沙坑等适合残疾学生活动的体育设施和游戏场地。国家有关部门也曾颁布过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涉及到体育的有聋校29种、盲校33种、弱智学校41种。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场地设备“常人化”、“竞技化”的问题较为突出,不符合残疾儿童特点,满足不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基本需要。应该组织体育、教育、医学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就特教学校体育物质条件的配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不同残疾儿童的体育活动、康复训练的实际需要,编制特教学校体育场地设备配备目录及标准。
篇5
一、为什么要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
(一)特殊儿童我们都知道的原因,他们生理上或多或少都区别于一般正常儿童。由于他们先天的原因也好或者由于后天人为的原因也好,他们在某些方面都有异于正常儿童。对于普通孩子非常轻松的日常生活能力,对他们来说可能要比较困难。如果比较严重的话,有些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他们在学习的路上要付出更多,要接受更多身体上的付出,即使这样,都很难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
(二)特殊儿童思想上的问题要比身体上的问题更突出。要先让每个特殊儿童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本身是最大的挑战,也是特殊学校老师们最应该做的。只有通过爱让他们接受自己从而慢慢的认识到这个社会也是接受他们的,才能把他们心灵最低处的小窗户打开,才能让他们从思想上拉近和我们的距离。思想上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一是好解决,还有的问题根本不用我们关注,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思想上的问题,需要更多的关爱,关爱让他们思想的翅膀飞翔起来,他们思想的眼界才会更宽广。
每个特殊学校的儿童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比一般孩子脆弱的多,他们比一般孩子更敏感。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都会存在一种自卑感,特别是生理上的短缺会直接导致他们心理上自卑,感觉自己不如人。他们更容易失落、更容易敏感,更容易把自己和这个世界隔离开来,更容易放大这个社会的负面的东西,也就意味着他们更不容易释放他们的负面情绪,反而会弱化自己本来的正面的东西,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说特殊教育学校的儿童们的思想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给予更多关爱的理由。
(三)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学习本身的问题。因为他们生理上的某种缺陷,使得他们在学习上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他们要付出的是一般学校普通学生几倍甚至更多的辛苦和汗水,换来的可能是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进步,所以,这种情况对于老师的要求更比较高了,老师们绝对不能以以看待普通学生的眼光看待这些学生们。
二、怎么更大程度的给予他们爱
(一)需要数学老师真正走近学生。特殊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采取住校的模式,很少有特殊学校招收走读生,一方面减轻了这些学生家长们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老师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每一个特殊学校里的学生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他们需要的最多的是帮助、鼓励和老师对他的爱。特别是,这些学生都比较信任数学老师。因为数学老师和他们接触的时间最久。首先做他们的朋友,对他们的要求要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客观的对待这些孩子。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这些孩子,教育学习知识是第二位,第一位是当他们的守护者,给予他们无尽的爱,让他们不至于对这个社会有炎凉的看法,这样,才能让特他们主动的拥抱社会,才有可能在将来真正的融入到这个社会中。
老师们要自习观察每个学生的生活规律,及时捕捉每个学生的生活细节,要及时记录每个学生的特点,过一段时间行程汇总,做这样的分析能够从长时间跨度上分析了解学生,更好的把我学生,这样也才能更好的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关爱。
(二)多从思想上下功夫。数学思想或者思维的建立,有利于他们今后逻辑思维的发展,对于他们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前章已经说明思想的把握对于这些特殊教育学生的重要性。每一个数学老师要勇于做特殊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当他们因为失落在校园里某个角落发呆的时候,当他们因为自惭形秽而自暴自弃的时候,当他们因为别人的冷风热潮而心灰意冷的时候,我们要想想,这些时候,我们的老师在哪里,我们的老师是否已经察觉并采取了措施,我们是否用爱去化解了这些问题,还有,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否有因为我们关心不够导致的。思想上的问题,无声无息,有时会很那觉察到,但是,一旦问题出现,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解决起来还有些棘手。最有效的是从一开始就要给这些孩子们倾注足够的爱,从思想上一些有可能引发问题的小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我们还要及时捕捉这些孩子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有效有针对性的鼓励。老师们应该有这样一种信念:上帝是公平的,每一个残疾儿童在生理机能上某一方面的残疾,必然会在生理机能的另一方面会有超长发展。而这些超长能力能否被发现,能否获得发展,能否给这些孩子以自信式的鼓励,关键看我们老师能否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爱,只要爱达到了,他们的潜力一定能发挥出来。对于这些特殊学校学生心理上的缺陷,老师们也得重视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操炼来促进其健康,只有心理上健康,才能带动他们的思想健康起来。比如,多让学生走出教室,参加一些运动项目,在运动中培养自己慢慢坚强的品质。
三、后记
爱是教育最好的营养品,是所有阶段学生都应该得到的,这也是教育感化作用能够发挥的源泉,而对于特殊教育来说,爱是我们的生命生命,也是挽救学生生命之花的重要手段。如果特殊教育老师们内心充满了大爱,那对于学生是万幸,对于老师们自己也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力量来源。有爱才有方法,有爱才有教育,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更是如此。
篇6
【关键词】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有效性
特殊教育是针对儿童群体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对低于正常儿童的学生的一种爱心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特殊儿童群体的实际情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自卑,提高兴趣,改进学法,激活思维,开拓视野,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主要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阐述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加强“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在目前的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虽然在众多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刻,对学生特殊状况的认识不够。在特殊教育中,数学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的理解不够,对教学重点的把握不够深刻。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处于表面层次,很多教材体系根本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教学方法还停留在板书教学的阶段。同时,特殊学生本身都存在一定的生理、智力问题,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甚至给学生造成思维混乱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增强特殊儿童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特殊学生大多存在生理缺陷,心理脆弱,极易受到打击。特殊儿童的的自尊心就像含羞草一样敏感,一触即收,这就要求教师要谨慎对待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有任何的歧视、挖苦,以免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特殊学校的教师要与学生真心的交朋友。教师应该了解特殊儿童的基本情况,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并放大,让学生知道优势,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察觉到学生的进步时,就要积极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并和大家一起分享。特殊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一般较低,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师生沟通的问题,教师有时讲的很累,学生却无心听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要有耐心,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要让他们知道教师是真正关心他们的,平等的对待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由脆弱变得坚强,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同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不正确的做法,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发挥其效用。小组合作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殊儿童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生理缺陷,但他们的主体地位是不能被改变的。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全班学生共同参与,而不仅仅是某几个人。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每组5、6人。教师与小组合作成员有良好的沟通,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状态,并随时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是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积极地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能够尊重他人的意见,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特殊儿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教师的主导,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他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的问题教师统一指导,个别的问题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进行指导。课后反思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光是有关学生问题的思考,还有对教师自身存在问题的思考,比如说教师备课时忽略的问题、自己上课的状态都要进行反思。
三、融入积极、融洽的师生情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是密不可分的。特殊儿童作为小学生,很可能受到兴趣和感情的诱导,对数学教师的好感很容易成为对数学科目感兴趣的原因。教师在不仅是课堂上的老师,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技能,也是生活中的长辈,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高的期望会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激情,更容易有符合教师期望的表现。师生之间那种积极、融洽的情感交流,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并会把感情转移到教师所教的科目。因此,教师的情感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数学的教材一般是抽象乏味的,特殊儿童对其喜爱程度不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将饱满、热情的情绪投入到数学教学中去,利用教师的积极情绪来唤起师生的共鸣和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特殊儿童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校对特殊学生的要求不高。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观念不能与时俱进,严重影响了特殊儿童的数学学习。特殊儿童的自身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数学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学习方法并教给学生高效率的学习方法,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特殊儿童就能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同时,亲身感受,享受成功的喜悦,就不会觉得数学太过抽象而感到乏味。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敢于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对特殊儿童的指导不仅仅限于听课,课前的预习、作业的指导、错误的纠正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还要结合数学实际内容向学生传授记忆方法,比如理解记忆法、趣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温故知新等。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教学要体现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只有如此,才能有望提高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7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计算机 教学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对个体来说,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已作为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的一项必然要求,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尤为如此。那么,如何进行特教学校计算机的教学呢?
一、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学遵循的原则
1、补偿性原则
缺欠补偿理论认为任何人在一个方面出现缺欠,那么会在另外一个或几个方面得到补偿。例如,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部分或全部丧失语言和听力能力,为了补偿他们在听觉上的障碍,视觉的观察力和头脑的分析能力得到加强;盲童由于丧失了视觉能力,因此在听觉和触觉上有所加强。我们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时应该特别注意体现补偿性原则。在聋童教学中更多地运用表现实景的影音文件以及生动、略带夸张的动画和丰富多彩的图片,形象、真实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对于用语言(手语)不能表达清楚,而又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利用教学软件等手段来完成,既回避了烦琐教学语言的重复而无效的使用,又使学生利用视觉直观地获得所学内容的信息,从感性上对新知识有了认识,从此攻克语言障碍这一难点。在盲童教学中利用他们听觉的发达,对于难于理解的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播放表现这种情景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说补偿性原则使计算机教学更加充分和合理。
2、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特殊教育教学是以形象直观为其特点的,但是直观的感性认识只能产生表象,掌握知识还必须从大量直观材料中去提高、概括和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大脑皮层的两种信号系统的活动是紧密相关的,没有第一信号系统(具体、形象、直观)的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抽象、概念、思维、词语)就不能活动。对于听觉障碍的儿童理解事物只能靠视觉的观察,因此对他们的教学应该特别突出色彩和影像,但是再直观的图片和再真实的影像,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解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计算机教学可将直观性与抽象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的目的性原则
特殊需求的人群(特殊教育对象)由于某种原因促使他们对某项需求相对于普通人群有更加明显的选择性,因此在计算机教学的同时,应该对不同的需求者应用不同的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针对聋童的教学,应该突出图片和视频等方面媒体的运用;对具有残余听力的儿童,还应该注意对他们听觉的刺激;针对盲童的课堂教学应该突出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合理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使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容易地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加深印象与理解,同时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特教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策略
1、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信息技术教师关键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聋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因此对教师而言应该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操作技能都要有一个较高的水平。作为特教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灵活创新,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开展教学。
特教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的对象一般是肢残生和聋哑生。肢残生和健全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比较接近,但是聋哑生完全是不一样的,需要教师有娴熟的手语。因此,要注重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手语水平。只有解决了沟通障碍问题,才能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好地发挥。
2、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注重学生的个体接受差异,采用梯度式教学。
特教学校的学生由于其特殊性,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加明显。这种差异性不仅仅体现在心理上由于残疾人身里上的缺失。也正是这些生理上的缺陷导致了其认知上的缺失。因此,这种特殊性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对于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有残疾的人实施的教育应当因人因科目而异。充分注意到这几个群体之间的差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对于视力有问题的学生应当多多通过语音进行引导。对于听力有问题的学生应当多进行视力引导。对于语音和肢体有残疾的学生应当以实践为主题。另外我们还应当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加以区分。对于一些成绩较好、学有余力的同学应当以高层次的作品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在现有在校教育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而对于一些相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引导他们通过反复练习扎实基本功在稳中求进步。
3、实施师生互动教学
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和谐、平等的关系。信息技术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一名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实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性辅导;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可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跨时空的交流与合作;信息技术强大的管理功能可以提高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
篇8
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人们常说:“言如其人。”一个人的语言运用水平如何,能直接反映其精神面貌、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做为教师,无论上课、谈心、写文章都离不开语言表达。因此,我们要正确使用语言,以增强工作效果。
任何一门课程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而语言本身也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而语言是教学过程中情感交流和知识传承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因此,教学的艺术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教学语言的艺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想改变课堂的枯燥、抽象、沉闷,使课堂充满艺术魅力,就必须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品位,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艺术,实现教学的艺术化。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教学语言需要有它独有的风韵格调。教师要想讲好课,必须讲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沟通的工具,教师语言技巧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政治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语言技巧。
一、在规范的基础上融入生活化的语言
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其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这就需要调动各种语言手段,把丰富的思想内容用丰富多彩的语言,灵活自如地表达出来。富于感染力和表现力,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其产生共鸣。语言还要简洁明了,不要故作高深,使人费解,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轻松地学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在平实的内容讲解中注入形象化的语言
传统的课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课堂当成对学生说教的阵地,讲出来的自然总是平板的、干瘪的、严肃的词语,如果加入一些象声词,语调也是刻板单一的要么是宣读文件的发言式,要么是一个调子的平缓式,昏昏然似乎在唱催眠曲。这样自然让学生失去兴趣。如果在平实的内容讲解中注入形象化的语言,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把要讲的内容生动地表达出来,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生动和形象,是教师语言的最基本要求之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抽象内容枯燥,要想让学生想听、愿听、乐听,教师必须把抽象的知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通俗易懂,可结合名言趣闻、社会热点,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增强课堂效果。
三、在枯燥的理论讲解中加入幽默、风趣化的语言
课堂里,理论性的内容较多,课堂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效、尴尬、僵持、对立等。而幽默就是打开这些问题的金钥匙。
要想大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就很有必要在有限的课堂内高效地配以幽默性语言教学来唤醒学生的思想意识,解除疲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为了把先人长期积累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师就必须要刻苦钻研教材教法,运用幽默性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师生互动,升华情感,创造一种精神享受的境界,放松学生每一根神经,激发学生每一个细胞,达到愉悦轻松的效应,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里的一些可以利用的德育因素,引入有关的故事、寓言、成语、歇后语或俗语等,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既让相关的学生愉快地接受了教师的教育,摒弃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传授的课本知识。
课堂中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一方面可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一些,使单一的教学形式变得生动一些;另一方面则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巩固知识。但要注意的是,我们绝对不能一味地追求语言的幽默性,而落入到俗套的地步。科学知识毕竟是高雅的,它容不得低级趣味,应追求的是它的严肃性、科学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人,他同样强烈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因此,我们可以用豪放的语言来表达积极的情感,以感染学生,提高课堂效果。
此外,课堂上,还应该恰当使用无声语言。即用言词以外的其他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包括肢体语言和沉默。有时,无声的语言能起到有声语言所不能取得的效果。
例如,有一次在讲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一位同学一直低着头在摆弄什么东西。笔者就突然停止了讲课的声音,目光直视那位同学。教室里突然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惊奇地对望着,那位同学也惊慌地抬起了头,接触到我的目光,他了解到了我的意图,便自觉地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课堂上。这样,既纠正了个别同学的不良行为,又不至于影响课堂进度,同时,避免了直接的言语批评会伤害学生自尊的可能性,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科学、艺术地驾驭整个课堂,在实际的教学中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成为开启学生思维之门、打开学生知识之窗的钥匙,最终实现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通能.浅议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语言艺术[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科书;习题;特点;教学方法;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科书习题特点分析
现阶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形式多样,层次不一,角度多变的习题训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小学数学教科书习题作为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分析小学数学教科书的习题,就要把握并分析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习题具有哪些特点。哪么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习题具有哪些特点呢?
(一)降低了计算的繁难程度
我国正在进行素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科书进行了一些修订。修订后的小学数学教科书的习题降低了计算的繁难程度。由于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发育的时期,复杂、繁琐的课后习题,对小学生学习数学是非常大的危害的,繁杂的运算、大数目的计算,不仅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耗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更主要的是打击了学生的信心,不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提高。小学数学教科书的习题设计要关注不同学生之间学习速度、认识能力、智商的差异,设计的习题不是鼓励学生“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而是要能够激励每一个学生都争取去算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降低计算的繁难程度,不等于削弱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有了兴趣,学生就更加愿意和用心的去学习数学,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益智性
小学数学教科书的习题要贴近学生生活,把握小学数学结构的本质,撷取其中鲜活、富有想象的原型,从中提炼、构建数学问题,通过这样的数学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改变以往呆板,过分注重计算能力培养的模式,如在“小猴子吃桃子,吃掉的比剩下的多4个,小猴又吃掉了一个桃子,这时吃掉的是剩下的3倍,问小猴子一共有多少个桃子?”这道小学数学益智题里,这样的益智题既不是太难,没有复杂、繁琐计算,不会打击学生的信心,也没有想象中的哪么简单,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益智题就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更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切和数学智慧和力量。
(三)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学习数学还是其他的学科都离不开兴趣的培养。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门基本学科,对学生的今后学习有着重要的帮助,同时数学也是一门自然学科,其实是很枯燥、乏味的,这就需要增加数学的趣味性,要让数学变得更加有趣生动,这样的数学才是学生喜爱的数学,才会有兴趣去学习数学。在小学数学教科书的习题内容可以多从小学生感兴趣的方面来设计题目,同时改变以为的题目多以文字出题的特点,多以图片设计题目,这样的题目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比文字生动有趣。具有趣味性的小学数学题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更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要想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效果,就离不开好的数学教学方法。一个好的数学教学方法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保证。
(一)创新传统的教育思想,开拓以学生为主的课堂
我国教学中普遍都存在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这种思想忽视了教学是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目的。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意识,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指导者,是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向学生向灌输知识,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才会带着自己的思考和知识积极参学习,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才能以一种自主学习的,思维活跃的,富有创造性的积极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各种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多媒体将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更可以让教师生动形象的展示各种数学知识。由于小学生各方面都处在发育阶段,对各种事物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教材中的文字变为集声色形为一体的形象生动,动态的视频,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文字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新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更可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现代化。
(三)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方面,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另一方面,小学生的人生经历有限,用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可以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如:“认识钟表”一课中,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用的钟表来讨论如何确定整点、半点、整点刚过和快到整点,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亲切、有趣。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数学有关东西,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以生活化方式呈现数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更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在小学生成长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对小学数学教科书特点和教学方式的分析,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更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领悟数学知识的内涵。
参考文献:
篇10
1.研究对象
选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10所高校的体育部主任、特殊学生130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主要存在先天或后天不同程度的疾病、受伤和残疾等生理缺陷,因身体原因对体育锻炼具有特殊的需求。
2.研究内容
主要涉及特殊体育课的开设、体育教学组织、和课外体育服务支持等情况。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查阅收集大量相关政策性文件和体育期刊资料。
3.2访谈及问卷调查法。调查走访10所高校(包括我省唯一的一所华强特殊运动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在校就读的特殊学生130人,全方位了解特殊学生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课题顺利进展提供依据。
3.3逻辑分析法。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通过分析、论证提出我省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结果与分析
1.我省高校特殊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统计结果表明:我省大部分高校(70%)认真贯彻了《纲要》精神,教学大纲中设置了相关的特殊体育内容。说明特殊体育课程在我省高校体系中有一席之地。但进一步调查得知,部分高校虽则在大纲中设置了特殊体育课程,但按课表像普通体育课一样授课的学校不多,仅占30%,多数(50%)高校采用的是随班就读模式,还有(20%)的学校还实行免修模式。开设的高校特殊体育课中至今仍没有统一的体育教材,也没有统一的体育规定,均由课任教师自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对象主要以伤、残、体弱病者居多,占授课对象的90%以上。任课教师绝大多数由体育教师兼任,上课时间自由安排。究其原因,多数体育部主任认为:虽然特殊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愿望迫切,但学生数量较少,且分布全校每一个系部,要把他们像普通学生一样集中起来按课表授课难度很大,大纲中设置的特殊体育课程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2.我省高校特殊体育课程的执行情况
目前我省高校开设的特殊体育课程,从大纲实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安排、课程组织等基本趋于一致。其共同点归纳为:第一,目标定位不明确。高校特殊体育课的开设没有统一的大纲、教材,开设的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也不明确,而是为开课而设项,项目选择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第二,通过访谈了解到:课程内容偏重于传统养生类项目,由于养生类项目具有舒缓温柔和的特点,且对身体条件不同的特殊学生来说,不能做到区别对待。第三,由于学生参加特殊体育课的原因各异,很难有完全适合各种学生情况的个性化教案,只是随教师的意愿盲目授课。第四,特殊学生所采用的教材与普通学生同一版本,缺乏对特殊学生有针对性的医疗保健和康复内容,尤其缺乏体、适、能的锻炼指导及营养与生活方式等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第五,绝大多数院校没有专业师资和场地器材,只能因地制宜开设特殊体育课,至于学生能从中收益多少,就无法求全了。
3.高校特殊体育教育支持系统的缺损
特殊体育教育首先要考虑的目标是“增强体质,补偿缺陷,发展健康体适能”。在特殊教育中,非常强调“培养、塑造、改变缺陷并存”。但是,这种改变、补偿要建立在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三者动态发展的基础上。而最关键的是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但作者从高校体育部主任那里了解到:高校的体育经费本身普遍紧缺,一个客观事实是:被调查的学校没有一所高校有特殊体育教学专用经费,缺乏经费就保证不了特殊体育项目的改革与发展,教学场馆、器材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制约着特殊体育教育的开展。导致目前特殊学生的体育一般实行免修、体质健康标准采取免测的做法。在参加体育运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欣赏体育比赛就成为特殊学生享受体育的主要方式。特殊学生的体育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出现了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多处于“游离于学校场域”状态,部分高校即使开设特殊体育课也多是流于形式。现阶段,高校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特殊体育的支持系统,这与党的十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相违背。
4.高校特殊体育师资力量的薄弱
特殊体育起步比较缓慢,特殊体育的师资更是缺乏。目前一般高校特殊体育课都由普通任课体育教师兼任,其中绝大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特殊教育的上岗培训,更没有经过专业的特殊体育系统学习。这种模式存在较大局限性,在高校特殊体育受教对象中不存在弱智人,以体弱者居多,其次为因病未完全痊愈者,特殊体形的学生主要是指过度肥胖者,伤残者主要以小儿麻痹后遗症居多,还有如截肢,骨软内发育不良,脊柱畸形等,试想在一个身体条件参差不齐、连基本的一个上下肢活动都无法统一完成的受教群体的教学情况下,仅靠一位体育教师要提高特殊体育教育质量,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最大发展,无异于空谈。
三、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1.完善特殊体育教育的法律保障
要推动高校特殊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立法。我国现行的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推动了特殊教育向前发展,但特殊教育法制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特殊教育立法层次低、不完善,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要建立责任的问责制度,建立评估验收“一票否决”预警机制,让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真正起到法律效力。
2.体现人文关怀,有关决策管理部门应让政策天平倾向于特殊学生
从十七大的“关心”到十的“支持”,虽然两个字的转变,但这个转变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期望更大、发展的思路更清晰。这是国家对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预示了我国特殊教育从人文关怀到行动支持的发展走向,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高校特殊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新的努力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体育为特殊学生创造幸福美好的锻炼生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受教学生的体育教育质量上还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调查发现:如果国家所制订的基本政策是倾向于普通学生的,那么,即使有专门的机构、专责的人员从事特殊体育的援助工作,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特殊学生的体育锻炼问题。因此,决策部门在制订政策时,建议注入人文关怀的要素,充分考虑特殊学生的身体需求,在政策制订时提倡学校资源有意向特殊学生倾斜。
3.研究出台针对特殊学生身体练习的体育课程方案和体质健康标准
借鉴国外对特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没有特殊人群设计的不足,免予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看似对特殊学生的一种关怀,其实,从进一步意义上说,却是剥夺了他们作为学生了解与评价自己身体状况的一种权利。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组织有关人员对相关指标评价标准的制定。同时作者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特殊体育课程目标应作动态调整,特殊体育课程结构可进行弹性设置,采用差异性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上可以提倡合作与个案化教学并存,提倡教师间、学科间、课内外的合作;学生同伴间的合作,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特殊学生与体育锻炼零间隙的有机整合。同时又要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体育指导,教学机会的均等从起点均等逐步走向过程的均等。
4.开发特殊体育教育的支持系统
特殊学生随着一系列《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的修订、“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深入以及招生条件越来越人性化,伤、残、病、体弱学生趁教育改革的契机,涌向不同高校就读,如何开发、整合体育的教学资源,搭建一个和谐共进的教学平台支持特殊教育,是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关怀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课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改革就是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的深刻改进,作者认为在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投入应有所倾斜,“特殊体育教育支持系统”就是基于这种深刻的认识而改革的:激活现有资源、发掘新资源、整合所有资源的资源配置方式,它是整个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实际行动中弘扬人道主义关怀除了制定特殊体育教育法规、明确政策倾斜外,还应构筑特殊体育教育支持“四位一体”的支持网络,也就是提升特殊体育教育幸福指数在实际行动上的庄严承诺,是特殊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5.重视培养高校特殊学生体育师资能力
高校特殊学生体育师资能力的培养应得到重视,特殊学生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而且要有一定课程开发的能力;不仅能够从事教学,而且要能指导特殊学生进行个别化训练;不仅能够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而且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并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可采用对高校在职体育教师分期分批培训。培训重点应放在特殊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工具、指导健身的手段与方法等)的培训,也可对新任体育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以培训出各种专家型的教师。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