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技术与创新点范文

时间:2023-04-13 08:1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键技术与创新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篇1

关键词:机电技术;管理;创新应用

1煤矿机电技术管理概念简析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是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主要负责:图纸和技术资料,机电技术的培训和考核、设备安全,设备验收、安装、使用以及维修方面的管理。如今煤炭行业间竞争激烈,而煤矿生产作业一直以来都属于高压高危行业。煤矿生产的首要任务是安全,因此在进行煤矿开采作业时,必须借助一系列的机电设备来保障生产安全及生产效率。煤矿管理者想要在众多竞争者中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考虑对其相应的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做出改善。煤矿管理者只有使用一套合理、规范的管理准则,用一种创新、大胆的视觉着眼未来,才能将其煤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进而寻求到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生存模式[1]。

2煤矿企业机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具备煤矿机电设备技术专业知识的人才稀缺

专业性强的煤矿机电技术人员在煤矿企业中仍属稀缺,严重影响煤矿开采效率,进而影响整个开采进度,降低煤矿生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煤矿管理者忽视对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人重视程度,待遇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导致矿区专业工人流动性大,煤矿开采工作呈现下滑趋势;另一方面,部分机电技术人员在工作中缺少热情、责任心。不仅如此,在矿区引进新设备新测量方法的情况下,对学习新技术和掌握新设备新知识上面,很多人缺乏积极性和滞后性并呈现文化水平不高的趋势,工人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2.2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是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体系缺失的后果表现在:许多机电设备不能保证定期进行性能检测、测试,这直接表现在使用电压表、电流表、压力表等仪器是由于精确度不够而需要进行反复测量,直接降低生产效率;由于设备故障、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的各种事故发生后由于没有一套明确的惩治措施而让企业陷入“工作开展难,员工难再凝聚”的“两难”境地;盲目循用低效的测量方法,守旧思想严重等。

2.3煤矿机电技术管理重点不突出

由于煤矿采矿关系到每一位矿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也是一个及其复杂的工作,所以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应有所侧重点,否则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将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找不着方向。第一,设备安全是首要位置。只有一套安全的设备作为矿下工人的支撑,才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稳定地进行煤矿开采工作;第二,保持稳定输电。断电对矿下作业的危险性不言而喻,因此在进行煤矿开采中应时刻关注设备的通电情况;第三,关注员工身体情况。当今煤矿生产建设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员工队伍建设核心。任何企业都由职位或大或小的员工组成,人在企业建设中的位置不可代替,而作为高危行业代表的煤矿企业必须时刻将员工身心健康情况考虑在企业建设中。用“人本位”的理念吸纳更多有识之士到企业队伍中去[3]。煤矿管理者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加强煤矿机电技术与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实践的重要性。只有提高煤矿职工素质和安排更多专业技能培训、加强煤矿机电设备及其配件等基础设施的质量管理、认真将检修工作落到实处以期进一步改善设备性能进而延长其寿命等方面将更有利于完成煤矿企业节能增效的美好愿望。

3加强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措施

当下进行煤矿队伍建设时越来越多人强调应将创新结合到实践中。所谓“实践出真知”,一套科学合理的煤矿机电技术管理方法不是一蹴而就,只有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煤矿机电技术管理方法才能够从根本上将煤炭生产的质量和煤炭生产的水平大幅度提升起来,才能够将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起点,最终促进整个煤矿企业向着高效、长远的方向健康地发展下去。结合实际,加强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3.1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人员应以身作则

面对当下煤矿工人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人员应以身作则,在日常煤矿生产生活过程中应时刻保持虚心学习状态,特别是对煤矿员工开展技术培训工作时,应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办法进行,最终提高员工的整体知识水平。对在开采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初次轻度违章行为进行教育后予以包容,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减轻员工由于失误产生的工作压力,进而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进而更好地将工作重心放在煤矿机电生产上。对员工进行必要的矿区生产安全培训应成为煤矿生产作业中的必修课,企业管理者应以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为己任,使每位员工具备必要的自保自救知识[4]。

3.2严格把握设备进入矿井的质检关

严格把握设备进入矿井的质检关包括制定设备保养、检查的相应管理责任制、和相应的奖惩制度。每一名检修工作人员都应以企业安全生产为己任,重视每一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树立企业设备财产保护意识,从源头上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以提高检修的质量。在检修时发现设备故障后清除,在仪器使用结束后应再次检查,确保隐患能及时解决,保证设备检修工作的顺利进行。

3.3增加资金的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除了能进一步建立出煤矿整体设备的数据库,以便及时掌握和查询相关设备技术状态和使用动态对改善煤矿生产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加速煤矿现代化建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选择信誉口碑较好的企业,货比三家,从源头为企业降低购买成本也是质检工作人员为企业减少开支的有力措施。

4结语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创新和时间工作并非朝夕可完成,只有煤矿企业高度重视探索改进煤矿机电技术管理模式的重要性,煤矿生产工作才能又好又快地进行下去。

作者:路鹏飞 单位: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曲煤矿

参考文献:

[1]彭军.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工程技术,2016(5):241.

[2]石建尚.浅谈变频技术在煤矿机电设备中的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16(5):92-93.

篇2

【关键词】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科学化管理;技术创新;研究

前言

我国社会经济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各个行业的崛起,产业的扩张,需要使用大量高功率的机械设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电力需求量不断提高。在该社会形势下,电力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项电力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供电设备的负荷越来越大,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各种故障或者异常情况,严重影响了供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使得供电质量不佳。因此对供电设备的管理及检修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在检修供电设备时需要停电,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也给居民生活造成了许多不便,而现代检修技术的提升,状态检修已经成为了十分有效的检修手段,其不仅可以分为离线检修及在线检修两个类型,且检修的效率及准确性均较高。但是由于许多管理人员水平有限,也限制了该项技术的优势的发挥,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达到理想的检修效果,保障供电质量。

1.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措施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设备的监测设备逐步转变为自动化、智能化,该变化趋势为供电设备的状态检修提供了技术基础及设备保障,而现代供电形势的变化,还需要管理人员进一步进行研究出科学合理,效益良好且适应广泛的状态检修模式,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1.1科学选择检修时间

科学选择检修的时间,将需要检修的各类项目明确的列出来,明确工作目标,使检修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率更高,效果更明显。再根据供电设备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以供电设备的安全运行、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为原则,全面分析各项影响因素,综合把握,在该过程中既不能完全按照原定计划及状态检修的概念开展工作,也不能过分随意,没有计划步骤,而需要在根据计划的大致原则及方向,在实践中结合出现的问题及难点,及时调整计划,开展各项检修工作。认真分析总结其他单位的经验,吸取不良事故的教训,广泛吸收有效的技术、管理模式等,投入于实践,实时进行状态检修,并将供电设备的规划、设计、型号选择等工作,均作为未来状态检修安全运行的构成部分,使主设备监造及运输等整体上实现智能化管理,保障设备处于良好的初始状态,且运行效率达到理想值[1]。

我公司负责中国海油在广东湛江南油基地的二十多个单位的办公、生产场所和六个生活区家属楼的供电任务,年供电负荷4400KW。主要供电设备设施有110KV-16000KVA主变1台,10KV输电干线14条,315KVA、500KVA、630KVA、800KVA、1000KVA、1250KVA、1600KVA等变压器共84台,配电间60间,高低压配电柜360面。

我公司通过实施状态检修摸索出一整套科学检修的时间安排,因我公司处于雷雨多发的雷州半岛,避免变压器等供电设备遭受雷击,结合房屋、厂房等避雷设施检测,每年春季雷雨季节前安排变压器、配电间检测,确保供电设备安全。同时,安排变压器等状态检修,确保供电设备完好、性能稳定,确保供电质量,使用户满意。对于主变压器及站内设施,由于只配备了一套高压系统,又不能影响生产、生活用电,我公司安排在供电负荷相对较小的冬季12月进行,并启用公司备用发电机用10KV输电线路供电,确保了公司生产、生活的用电。

1.2合理选择监测设备及监测点

供电设备是否能够安全运行对于电力系统是否能够安全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需要保障其运行正常,首先需要杜绝各类材质出现故障的安全隐患,出现故障后,一般会对设备造成稳定性的破坏。对其实施状态检修时,就需要对设备的状态全面的分析,并准确的诊断,包括故障的位置、性质、类型、原因等,且每个类型设备的性质均有所区别,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依靠大量的设备运行、维修及长时间监测的数据,因此需要结合供电设备的性质、特点、运行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监测设备,并经过多方论证后找到合适的监测点,对供电设备进行全面的监测[2]。

我公司110KV变电站从2003年通过技术改造后,采用较为先进的DF3000后台监测设备,该监测设备既可以实现对110KV变压器监测及变压器负荷变化进行有载调节电压,确保供电质量,同时也实现实时监测110KV配套设备,如110KV坡南线路、110KV调南线路、110KV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中控系统、直流系统等的运行状态。当110KV系统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实时反映其故障所在,通过保护装置设定的参数与设备故障的严重程度数据对比,能及时启动保护装置,切断故障源,有效达到设备本质安全的目的。如2013年7月23日110KV1#主变压器的压力释放阀故障动作,致使该变压器主体保护装置动作,及时切断变压器电源,避免故障扩大,达到通过监控设备的有效监控保护主要设备的目的。监测设备可靠与否对变电站的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

1.3供电设备的严密监测

进行状态检修时,需要参考供电设备的各项信息及数据,才能准确的判断设备的故障点、表现,并根据现象推断出故障的性质及原因,或者评价设备的运行水平及安全性。该类信息需要利用电设备状态监测工作获得,如果没有该项前提条件,状态检修工作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会大量浪费检修资源。科技不断进步,现代应用较为广泛的红外线测温,其原理是电气设备的在运行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而出现故障的部位其温度会出现变化,利用该技术能够获得设备运行的各项信息,检测的信息具有准确性高、实时性强、较为全面且属于动态监测,能够及时发现供电设备中的安全隐患及潜在的故障,并对后期的设备状态进行科学诊断及评估提供了全面的数据参考[3]。

为了确保供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有效控制供电设备故障发生在萌芽状态,公司制定严格的设备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参照行业规范,安排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供电设备电检班专职负责定期对运行中的供电设备进行在线动态监测和日常巡回检查,监测和检查的项目有:变压器油位检查、变压器外观检查、负荷开关检查、接地及接点检查、断路器检查、防雷装置与接线接线检查等,根据运行负荷情况测量变压器本体温度,按DL/T664-2008《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规定:用红外热像仪测量变压器等供电设备的接头、套管进行热成像检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检修,多年来,坚持对供电设备的严密检测,供电设备始终处于安全良好的状态下运行。

1.4科学化管理

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性质较为特殊,其管理模式、方法、所需条件等均与一般的企业管理有着较大的差异。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的效率及效果与检修人员的水平、责任心、工作状态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强化状态检修的科学化管理,积极培养检修人才,进行技术学习,组织培训等,提高其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保障检修效果及管理水平。

2012年初,公司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公司的设备管理水平,在公司范围内推广设备点检可视化工作,制定供电设备点检巡视线路图、变压器电检牌、高、低压设备点检牌等和与之相对应的设备点检记录本、将需要进行操作的设备部位和监控部位进行明显标识,使操作检修人员能一目了然地了解操作方法,清楚知道监控仪器仪表的正常运行位置和危险位置,通过人的五感(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能够感知现场的正常与异常状态的方法,可视化管理是用眼睛观察的管理,更体现了人主动性和有意识性,可视化管理这些作业标准,不仅是用来提醒作业员工所作的正确做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使管理人员得以判定工作是否依据标准在进行,保障供电运行设备和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行。

2.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发展方向

现代社会的用电形势十分严峻,各个供电设备均有加大的负荷,而停电检修会造成较大的损失,状态检修则是新型的检修技术,其能够有效减少供电系统的事故,因此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社会形势的变化,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也促进了其在不断的与时俱进,进行各项创新,如引进高新技术、新型材料,使用自动化、智能化、可靠性良好的监测设备对于供电设备进行监测,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效率及供电质量;积极开展状态检修,不断减少设备维护的投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根据市场需求探索出创新的服务,值得用户能够得到优质的服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社会效益[4]。

3.总结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供电设备的检修技术的不断更新,但是现代供电形势较为严峻,供电设备的负荷较大,状态检修技术也还需要先进行一定的实践检验,再根据实际的效果不断的更新其理论及技术。可以先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试点运行,将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整理并对比分析,在该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步的提高技术,达到检修自动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与时俱进的对新型变压器、断路器等供电设备实现状态检修,并将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状态检修的各项措施,实践中还是需要管理人员对实际情况尽心分析,选择合理的措施保障供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提升供电质量,保障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转及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乔利华.供电设备状态检修实施对策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2(05):98-99.

[2]卜美琛.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科学化管理与技术创新[J].科技创业家,2013(14):168-169.

篇3

关键词:云桌面;创新模式;互动网络;虚拟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10-0073-03

0 引 言

随着4G物联网技术与云桌面网络虚拟化技术的普遍应用及发展,云桌面虚拟化计算技术已经成为各界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高职学生可以从云中按需获得服务,而云桌面虚拟化数据中心是在云桌面虚拟化计算环境下由云桌面虚拟云基础设施和软件组成的松耦合资源共享架构。同时,利用基于高职院校学生多元化网络虚拟技术教育工作,使高职院校运用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高职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从网络虚拟技术方面约束高职学生的思想服务意识行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1 基于单一化传统网络虚拟技术教育的工作模式

高职学生参与网络虚拟技术课程学习对其个人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根据单一化网络虚拟技术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各个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多媒体关键技术论坛资源交流平台课程教学计划时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学生参与网络虚拟技术学习的积极性。近年来,中央对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虚拟技术理论课多媒体关键技术论坛资源交流平台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指导,要求创建先进性的学习课堂,全面提高高职学生参与网络虚拟技术学习的积极性。

1.1 单一化思想体制合理性与教学标准的瓶颈

随着各高职院校培养各类单一化专业人才的宗旨,制定了许多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指标体系,以满足高职学生个人专业水平的提高。在教育体制方面,高职院校对思想专业的重视程度不足,所执行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在当前,网络虚拟技术政治教育主要面对的是专业生与非专业生两大主体,两类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效率方面处于落后状态,与教育部规定的课程标准相差较大。从成绩考核来看,专业生网络虚拟技术课程学习质量高于非专业生,但其自身学习也存在着种种问题,例如,网络虚拟技术政治意识薄弱,理论实践缺乏等;而非专业生更是对网络虚拟技术政治教育失去兴趣,没有意识到课程的潜在价值。

1.2 单一化思想传授方法的局限性

教学教育方法是决定多媒体关键技术论坛资源交流平台课程教学成效的关键技术因素,教师选择的方法直接影响了最终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多元化网络虚拟技术教育集中于旧式教学方案,教师依旧是课堂中的主导者,消耗大量课堂时间去灌输网络虚拟技术知识给学生。教学方法应用不当,阻碍了师生互动的积极性,也限制教育科技的创新改革及全面推广应用实践。

2 云桌面网络虚拟化技术互动网络创新模式的决策研究

云桌面虚拟化技术是推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关键技术因素,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引入高科技教学模式,而4G物联网应用技术是教育科技改革的重点与热点课题,将其应用于网络虚拟技术政治教育有助于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使高职学生掌握更多的网络虚拟技术学科知识。同时,利用基于4G物联网云桌面网络虚拟化技术下的创新教育模式,注重云桌面虚拟云基础设施的配置;云桌面互动网络虚拟教学是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新热点课题。

2.1 云桌面虚拟云基础设施

云桌面虚拟云基础设施是4G物联网云桌面网络虚拟化技术运行关键技术因素,主要由主机、CPU、地址总接线等组成。基于课程教育云桌面网络虚拟技术改进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需增加云桌面虚拟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定期购买一批高性能的云桌面虚拟云基础设施设备,为云桌面网络虚拟化技术教学模式提供相配套的云桌面虚拟云基础设施资源系统。高职院校开始建立4G物联网教学中心或互动网络教学模式下4G物联网多媒体关键技术教学室,这些都能在云桌面虚拟云基础设施上满足云桌面网络虚拟化技术云桌面互动网络虚拟教学的需求。

2.2 软件功能服务设施应用平台

云桌面虚拟化应用平台软件设计是系统内部的程序及文档以及安装于4G物联网中的应用智能软件。配备相关的云桌面虚拟云基础设施系统之后,同时利用高职院校设计课程教育的软件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虚拟化操控平台。高职院校4G物联网云桌面虚拟化平台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专业多媒体关键技术论坛资源交流平台课程教学提供优越的云桌面网络虚拟化技术操控平台,促进多元化的改善网络虚拟技术教育质量。

2.3 云桌面虚拟化应用能力平台服务

高职学生网络虚拟技术教育应用能力运行视角下基于基础物理资源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抽象,它提供云桌面虚拟学生应用程序的运行管理平台,同时基于应用能力运行层以平台软件为中心提供了高职学生中的各科教学教育与部署、运行相关的资源交流平台。

3 基于云桌面网络虚拟化技术视角的创新决策

云桌面网络虚拟视角下基于多媒体技术中的4G物联网云桌面网络虚拟化技术应用的典型模式,基于云桌面网络虚拟化技术互动网络创新模式视角下网络虚拟技术政治教育的创新改革,应充分利用好云桌面网络虚拟视角下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优势,为师生创造互动网络教学模式平台。

3.1 基于云桌面网络虚拟视角的创新教学模式

基于单一化传统网络虚拟技术多媒体关键技术论坛资源交流平台课程教学方法的滞后性,教师应充分利用云桌面虚拟化多媒体关键技术平台开展云桌面互动网络虚拟教学,同时利用互动网络教学模式下4G物联网云桌面网络虚拟视角下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综合处理云计算控制符号、云桌面虚拟化语言、云桌面虚拟化文字、云端声音、云端图形与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多媒体等综合因素与网络虚拟技术课堂教学相互融合,再通过云桌面网络虚拟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为学生提供虚拟云交流学习资源管理平台。

3.2 基于互动网络教学模式的4G物联网创新系统设施

基于未来网络虚拟技术教学采用新型云桌面多媒体管理系统,推动了互动网络教学模式下云桌面网络虚拟远程教学模式的优先使用,教师和学生借助4G物联网便可展开网络虚拟技术多媒体关键技术论坛资源交流平台课程教学方面的探究活动。利用4G物联网云桌面网络虚拟化技术的虚拟化特点,设计远程教育系统服务于网络虚拟技术教学,方便了师生在云桌面网络虚拟化技术学习平台上的交流互动。高职院校可以创建免管理多媒体教室控制系统,这是一套云开放型、云智能型、云科学型多媒体教室建设方案。

3.3 网络虚拟创新互动模式研究

3.3.1 互动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学互动创新

互动网络教学模式下的4G物联网多媒体关键技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高职院校网络虚拟技术政治多媒体关键技术论坛资源交流平台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化改进,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为师生创造了有利的云桌面互动网络虚拟教学平台。同时,基于云桌面网络虚拟化技术互动网络创新模式下的网络虚拟技术教学,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适应云桌面网络虚拟化技术传播的特点和新时期公众的心理状态,使高职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

3.3.2 云桌面虚拟化实时交流

基于云桌面网络虚拟化技术多元化网络虚拟技术教育者来说,在线交流可以实时地了解当前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线交流最好的方式就是设置多媒体关键技术论坛资源交流平台。多媒体关键技术论坛资源交流平台的匿名性,使得高职学生可以在多媒体关键技术论坛资源交流平台上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多媒体关键技术论坛资源交流平台上可以设置专题和讨论区,由多元化网络虚拟技术教育工作者确定话题,引导讨论,同时对于一些出现的负面言论要及时关注,及时消除并作出正面解说,并且要设专职教师、学生骨干进行重点资源管理。

4 结 语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视角下单一化传统网络虚拟技术政治教育模式制约了高职院校多媒体关键技术论坛资源交流平台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降低了学生参与网络虚拟技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利用4G物联网云桌面网络虚拟化技术是信息科技应用的表现形式,将其用于高职院校多元化网络虚拟技术教育创新改革,不仅是高职院校多元化网络虚拟技术教育工作在云桌面网络虚拟化技术互动网络创新模式下对高职学生进行广泛有效的云桌面网络虚拟化技术多元化网络虚拟技术教育,也是拓展网络虚拟技术工作空间、全面推进以云桌面虚拟化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参 考 文 献

[1] 郑小发.软件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 WU L D.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cloud desktop virtual perspective effect of [J]. Laboratory Science in the teaching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2007.

[3] 崔素英. 多元化虚拟网技术在S1240交换机中的实现[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6(5): 59-62.

篇4

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并已成为农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170亿元,出口贸易值6.59亿美元,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50余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44.6%。全市基本形成了以水产品腌渍与速冻;蔺草制品开发;蔬菜速冻、脱水与腌渍;水果与竹笋罐头加工;竹材深加工利用与竹工艺品开发;禽肉与蛋制品深加工;裘皮鞣制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体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我市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及先进省市相比,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不相称。主要表现为加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薄弱,加工设备条件差,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加工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群度不高。组织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专项,依靠科技创新,突破和转化一批制约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和设备,是推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遵循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我市九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大力开展水产品、果蔬、茶叶、竹类、禽蛋等特色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包装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农产品专储、专运、冷链运销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活性物质提取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引进良种,开发配套生产技术。加快构建农产品加工科技产业链,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开发一批新技术和新产品,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科技企业,形成完善的、充分体现宁波特色与优势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体系,为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基本建成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体制完善、机制灵活、支撑有力的农产品加工科技支撑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成果转化和推广步伐明显加快,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技术和商品化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从目前的0.5∶1提高到1∶1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在水产品、果蔬、林特产品、禽蛋深加工等9个具有优势的领域,突破20-25项关键技术,开发5-10个加工关键设备,培育10-15个名牌加工产品,其中水产品、蔬菜和罐头加工等部分领域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发展重点与主要研究领域

(一)重点研究领域与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1.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海水鱼、贝类腐败菌控制栅栏技术,优势腐败菌数据库和数学模型;鱼类保鲜过程生化特性变化规律,新型、高效、安全的保鲜剂;海洋鱼类腥味形成机理及脱除技术;海洋低值鱼类高值化加工、生食水产品微生物控制、贝类净化及精深加工、藻类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及装备;水产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技术。

2.特色果蔬鲜切与加工技术

采后果蔬品质变化规律和货架期延长技术,品质评价技术;传统特色腌制蔬菜安全生产、超市净菜生产、出口蔬菜品质提高、中式蔬菜快餐生产、果蔬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及装备。

3.畜禽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畜禽产品加工、蛋品加工、消毒奶无菌灌装、畜禽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及装备;乳品成分、体细胞数、抗生素及霉菌毒素快速分析技术与装备。

4.大宗林特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竹笋品质变化规律和货架期延长技术,品质评价技术,竹笋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及装备;名优绿茶制品品质提升关键技术,茶叶加工过程中茶色、香、味保持关键技术,中低档茶叶综合加工利用。

5.粮食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年糕半自动化加工技术;真空年糕品质提高技术,散装年糕货架期延长技术;方便快速年糕、新型年糕系列制品加工技术。

6.林产品深加工技术

竹子、蔺草产品的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技术,用于建筑工程、木结构住宅、室内装潢、日用品等的竹、蔺草制品及工艺品;竹、蔺草制品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

(二)中试、示范和成果转化

1.水产品保鲜与加工

重点转化先进的鱼糜、鱼粉加工生产技术;水产品保鲜技术;海洋低值鱼类高值化加工技术;生食水产品微生物控制技术;清洁贝类加工技术;坛紫菜深加工技术及保健食品。

2.果蔬产品保鲜与加工

重点转化柑桔罐头加工节水与自动化生产技术;新型出口蔬菜加工节水、节能、清洁化加工技术;新型出口脱水蔬菜产品及新型蔬菜软包装产品;超市蔬菜、蔬菜中式快餐加工技术。

3.畜产品保鲜与加工

重点转化传统特色畜禽产品、蛋品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奶制品电子鼻识别、检测、检验、监控技术体系。

4.大宗林特产品保鲜与加工

重点转化中低档茶叶新型产品及茶叶天然食品添加剂技术;鲜笋保鲜技术;竹笋精深加工技术。

5.粮食产品加工

年糕半自动化加工技术;散装年糕货架期延长技术;新型年糕系列制品加工技术。

6.林产品深加工

重点转化高稳定性耐湿热竹材复合板集成加工技术;防霉、防腐、防虫、阻燃、漂白、染色等竹、蔺草制品深加工技术;竹、蔺草工艺系列产品及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

三、重点项目

1.海洋鱼类腥味形成机理及脱除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2-3种海水鱼类,包括1-2种中上层鱼类、1-2种养殖鱼类,研究海洋鱼类腥味形成机理及主要腥味物质成分;研究海洋鱼类腥味物理、化学、生物脱除研究及集成技术,开发海洋鱼类无腥产品。

预期目标:探明海洋鱼类腥味形成机理及主要腥味物质的成分;获得1-2种海洋鱼类腥味脱除的集成技术;开发1-2种无腥海洋鱼类产品,并建立中试示范生产线;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2.海洋中上层鱼类高值化加工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鲐鱼、鯷鱼等海洋中上层鱼类的脱脂、脱色技术,低压渗透技术,传统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新颖、风味化海洋中上层鱼类新产品。

预期目标:开发出新型海洋低值鱼制品1-2种,并建立国内先进的中试或规模化示范生产线;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3.蟹、贝类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宁波市特色腌制生食水产品微生物控制技术,包括咸泥螺、红膏炝蟹、蟹糊等,控制生食水产品微生物并达到GB10136标准要求。研究缢蛏、褶牡蛎、泥蚶等品种的微生物净化技术,净化对贝类品质的影响及改善净化贝类品质的技术,净化贝类保活保鲜技术。

预期目标:产品质量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建立腌制生食水产品生产线1条及贝类净化生产线1条,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4.海水经济鱼类保鲜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海水经济鱼类微生物分布变化,建立优势腐败菌数学模型,研发腐败菌控制栅栏技术;研究海水经济鱼类保鲜过程生化特性变化规律,研发新型、高效、安全的集成保鲜技术,开发海水经济鱼类保鲜产品。

预期目标:开发海水经济鱼类保鲜产品2-3个,建立年加工能力1000吨的示范生产线1条;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5.藻类业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紫菜、浒苔、龙须藻等主要大型藻类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及其在主要加工过程中的动力学变化规律,活性物质的功能与安全性评价;研发藻类中活性成分的提取技术,开发藻类活性饲料、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坛紫菜干品生产工艺改进技术及装备。

预期目标:构建紫菜、浒苔、龙须藻等主要大型藻类的加工特性和成分数据库,探明主要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在其主要加工过程中的动力学变化规律;创建千亩级坛紫菜养殖及加工规模示范基地2个;探明2~4种活性成分的结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理,开发活性成分明确、安全性高功能性食品2~4种,并建立示范生产线1条;获国家发明专利2-3项。

6.鱼粉环保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鱼粉生产过程中臭气有组织排放工艺技术,鱼粉生产过程中臭气的物理、化学脱除技术,优化鱼粉环保生产工艺,研制配套设备,改善鱼粉生产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预期目标:建立年加工能力1万吨的鱼粉环保示范生产线1条,鱼粉生产过程中的废气排污达到国家环保要求。

7.甲壳素环保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蟹虾壳生产甲壳素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分离、鉴定及菌株保存技术,优化生物法生产甲壳素发酵工艺及关键技术参数;开发甲壳素生产副产物的分离及相关产品,研发物生物法生产甲壳素的集成技术及相应装备。

预期目标:生物法生产的甲壳素品质和得率不低于酸碱法;COD绝对排放量减量≧0.5吨/吨甲壳素;BOD排污减量≧1吨/吨甲壳素;废水回用≧80%;直接生产成本≦1万元/吨甲壳素,建立中试示范生产线1条,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8.采后果蔬保鲜、物流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柑桔、杨梅、茭白、西兰花等主要特色果蔬的品质变化规律,建立果蔬品质评价体系;研究果蔬货架期延长技术,建立果蔬贮运及物流过程中的保鲜技术及质量控制技术。

预期目标:建立一套采后果蔬保鲜、贮运关键技术的优化集成新工艺及果蔬物流示范线2条,物流期间品质损耗率小于10%;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9.柑橘罐头现代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推广柑橘罐头加工节水技术,开发柑橘罐头生产剥皮机、分瓣机,建立柑橘罐头自动化生产示范生产线;研究柑橘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高值化利用产品。

预期目标:建立柑橘罐头加工用水回用示范工厂和示范生产线,节水40%以上;建立柑橘罐头自动化生产示范生产线1条;开发1-2个柑橘副产物高值化产品;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10.蔬菜现代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开发传统特色腌制蔬菜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超市净菜、蔬菜中式快餐食品关键技术及配套设备,建立加工蔬菜节能、节水、清洁化示范生产线;研究蔬菜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技术。

预期目标:开发超市净菜5-6种、蔬菜中式快餐食品3-4种、副产物高值化利用产品1-2种,并建立年加工能力1000吨的示范生产线1条,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11.现代奶品加工保鲜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消毒奶的无菌灌装和保鲜技术装备,浓缩液态奶、免疫乳制品、低乳糖奶制品的加工技术;开发奶品电子识别技术与装备。

预期目标:建立年加工能力1000吨的消毒奶的无菌灌装示范生产线1条,开发新颖奶制品2-3种,建立奶制品电子鼻识别、检测、检验、监控技术体系,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12.茶资源增值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名优茶加工中揉捻、提香新技术,开发相关加工设备;研究茶制品色、香、味保持关键技术;研究中低档茶叶高值化加工技术。

预期目标:开发茶叶新产品2-3种,解决名优茶加工中揉捻、提香关键技术,建立名优茶加工、保存新技术体系;建立年加工能5000吨的中低档茶叶高值化加工示范生产线1条,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13.竹笋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技术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究竹笋采后品质变化规律研究,建立竹笋品质评价和保鲜技术体系;研究竹笋货架期延长技术,贮运及中短途贮运保鲜技术及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研究竹笋加工关键技术,开发竹笋产品。

预期目标:建立竹笋品质评价体系,开发竹笋新产品3-5个,建立年加工能1000吨的示范生产线1条,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14.年糕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年糕半自动化加工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研究真空年糕品质提高技术,研究散装年糕货架期延长技术;开发方便快速年糕、新型年糕系列制品。

预期目标:开发新型年糕制品2-3种,散装年糕保质期7天以上,建立年加工能力1000吨的年糕示范生产线1条,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15.竹子、蔺草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建筑工程、木结构住宅、室内装潢、日用品等的竹、蔺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竹、蔺草产品防霉、防腐、防虫、阻燃、漂白、染色等高效无毒的生物或化学处理技术研究;竹材纤维化、塑化、表面密实化技术研究;开发现代竹、蔺草工艺新产品,研究加工副产高值化利用技术。

预期目标:开发防霉、防腐、防虫、阻燃、漂白、染色等竹、蔺草产品3-4种,开发竹、蔺草工艺新产品和综合利用产品10个以上,并建立示范生产线;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四、创新平台建设

以科技支撑发展、改善创新环境、提升研发水平为目标,加快构建适合我市农产品发展需求和资源高效共享的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扶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1.重点实验室

继续加强对市农产品加工、市海洋药物与健康食品等加工领域的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支持重点实验室引进创新型人才,改善实验室科研条件,承担市级重大科技项目。鼓励重点实验室与加工企业合作,以产学研的方式组建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平台或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向我市主要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发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新技术、新产品。

2.企业研发中心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培育创建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凡经认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享受市高新技术企业同等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传院校开展科技合作,以产学研的方式组建企业研发中心或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围绕水产品加工与活性物质利用;竹、蔺草制品开发;速冻、脱水与腌渍蔬菜加工;水果、竹笋罐头加工;禽肉与蛋制品深加工等特色领域,支持创建10-15个具有一定规模、设备先进的企业研发中心或企业工程技术中心。

五、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管理

由市科技局牵头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协调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要积极参与专项的实施,实行市县联动、部门互动,共同组织实施专项中的重大、重点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的制订,各项目的组织评审、咨询和项目承担单位的遴选,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绩效考核。专项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在组织方式上实行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2、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全社会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科技投入,着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农产品加工科技专项的资金投入。市科技三项经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将作相应安排,支持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的重点项目。建立以企业为投入主体的科技创新与投入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科技投入,凡申请承担本专项中科技项目的企业,要求企业科技投入经费不低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经费。

篇5

新型工业化的引擎

如果要找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宏大概念的几个支撑点,信息化、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瓶颈则会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而排在首位的无疑将是信息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被看成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按照当前人们对新型工业化模式的理解,它至少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跨越式发展;二是可持续发展。在两化深度融合时代,要实现跨越式和持续性就必须强调知识创新和科技的作用,势必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抓好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融合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近年来,工信部加快实施了“宽带中国”工程,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强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攻关,务实推进了物联网产业化等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发展物联网产业,是实现技术自主可控,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两化融合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是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物联网产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最为重要的一支,其发展的战略意义巨大。

具体来说,物联网产业具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所有特征,物联网产业能够催生出新兴产业,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新兴业态,这给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来契机。推广物联网技术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将会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能够带动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以及其他众多产业的发展,从而可以培育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有利于培育我国企业做大做强。

同时,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我国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带动我国传统工业的产业升级,促进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及我国信息化的深度应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软件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表示,未来十年是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变的关键时期。制造业信息化是两化融合的重点和汇聚点,制造业与信息技术、高新技术的融合,能够促进传统的制造业向现代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其中,智能化非常重要:产品和装备实现数字化,是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智能化工具,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物联网将把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向智能化的新时代。

工业智能化的崛起

当前,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已大放异彩,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进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特别是在钢铁、石化、汽车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发展较为快速。物联网的本质其实就是深度的信息化,物联网的发展将会极大地促进各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对于制造业而言,信息化正对其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品智能化,由于产品中加入大量电子技术,实现产品功能的智能化,在产品中植入RFID芯片,记录产品的静态信息,通过各种传感器,模数转换,检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使设备“能说会道”。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物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让工业潜能空前发挥,引领新的智造业时代。朱森第表示,物联网通过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使信息到达不同目标,实现共享,从而实现“物-物”相联。制造业信息化要实现从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服务到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物联网技术正好具有这一优势。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数据仓库、信息安全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并与制造技术、特别是集成协同技术、制造服务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融合,形成了制造业信息化的核心使能技术,带动制造业信息化不断迈上新台阶,推动我国制造业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市政道桥;关键技术;质量控制

在现代市政道桥的施工体系之中,存在很多施工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成功应用便是在现代之中帮助现代道桥进行提升的关键,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关键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在这里进行关键技术应用的分析,希望可以在新的时期,市政工程开展的更为顺利。

一、市政道桥施工关键技术应用

在现代的施工体系之中,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混凝土技术、预应力技术等,在这里进行道桥工程关键技术的应用探析,很多时候,关键技术的应用是为了提升道桥的整体施工效果,如果不能对于关键技术进行良好使用,便会在这些技术点上,造成道桥工程的漏洞,所以说,在现代道桥的施工体系之中,关键技术的应用十分关键。

1混凝土技术

混凝土在现代的施工体系之中,变得越来越为重要,这种基本形式下,可以说混凝土技术在现代道桥施工之中占据了十分关键的地位。在进行道桥的具体施工过程之中,混凝土浇筑有效的提升了道桥工程的稳定性,在桩基施工过程中,护壁高度要比地面超出50厘米,同时做好桩基护壁的防水工作。确定混凝土材料的自身性质,保证混凝土的配比较为良好。而且在道桥的实际作业之中,需要保证混凝土在水下也具备良好的工作性能,防止因为混凝土自身强度不足进而出现了坍塌情况。选择相应的合适的混凝土,才可以真正的保证道桥工程的自身质量。

2预应力加固技术

在进行预应力安装过程之中,需要对于相关用具进行良好的保证,确保使用材料的自身质量。在进行预应力加固技术之中,存在着较多的螺母和螺杆,对于这些部位是否拧紧,也应该进行良好的检查,可以采用试拧过程。在进行滑块的选择过程之中,可以采用临时支架的方式保证滑块自身良好定位。穿筋过程之中,保证两端丝头长度一致,并且保证预留位置足够滑块移动。同时在实际工作之中,确保水平筋的中心和滑块的空位置在统一基准线上。

3工程过度阶段施工技术

3.1桥头搭板的使用

为了防止出现跳车问题,在现代之中,主要采用的便是桥头搭板的方式。在实际工程开展过程之中,为了防止出现相应的沉降差,需要对于施工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然后选择和工程搭配的搭板,同时需要充分关注搭板自身的承载能力,探讨其是否可以充分承受全部行车荷载。

3.2台后填筑

很多时候,市政道桥在进行具体施工过程之中,由于自身路基、地基和路面出现了压缩变形,便会导致很多时候路堤出现沉降问题。这些变形很多时候便是因为较多外部载荷的施加,进而导致相应的变形出现。在实际施工过程之中,保证搭板和桥面具备同一面层,很好的防止了沉降差出现。

4伸缩缝施工技术

伸缩缝安装之前,安装时的实际气温与出厂时的温度有较大出入时,须调整组装定位空隙值,伸缩缝定位宽度误差为±2mm,要求误差为同一符号,不允许一条缝不同位置上同时出现正负误差。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之中,安装中心线应该和梁端中心线在统一水平基准。如果伸缩缝过长,在进行运输的过程之中,需要将伸缩缝进行分批次的运输,进而在现场进行对接,保证对接工序的相关质量,进而可以充分保证自身性能较为良好。在进行使用前,对于伸缩缝进行检查,保证伸缩缝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之中,并未出现变形的情况,才可以真正的保证伸缩缝的自身质量。

二、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保证人民群众在使用市政工程的生命安全,已经是现代市政工程的自身要求之一了,在这里进行相关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希望在未来,市政工程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1 创新技术,保证发展

在现代时代的发展之中,不断有着新技术的涌现,在这种基本形式下,路桥工程同样亦是如此。在进行不断的 创新过程之中,路桥施工技术和施工效果伴随着技术的更新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发展,路桥施工技术作为现代的市政工程技术的重要一种,很多时候,其可以和其他工程建立技术连接,充分保证不同技术种类间的良好交流,一方面保证共同性,另外一方面需要认识到道桥施工也具备自身的独特性。所以在进行创新技术的过程之中,需要明确的便是全方位立体的进行技术创新,充分保证创新的技术使用有效的提升了市政道桥施工的自身质量。

2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现代的施工体系之中,我国市政施工人员仍然存在着施工人员自身综合素质较差的情况,在这种基本情况下,市政道桥的关键技术应用很多时候存在漏洞,进而引发相应的使用问题。所以说,想要保证市政道桥的自身质量问题,首先应该做的便是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具体实行过程之中,一方面注意招聘过程之中的要求,另外一方面便是进行现有工作人员的提升,对于他们进行有效的培训。人才永远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市政道桥工程想要得到良好的自我发展,需要对于这方面的有所认识。对于现代道桥从业人员的培训,可以从专业技术和职业态度两方面来进行,提升从业人员的自身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在具体施工之中,完善设计过程,完善施工要求,完善验收工序。这些完善措施都需要相关从业人员的自身积极性,只有真正的将这些方面的工作进行完善,才能真正的保证现代市政工程的施工效果,并且在使用过程之中,充分保证人民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

三、总结

综上所述,伴随科技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道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更多新技术、新工艺得以开发利用,为了保证关键技术的成功应用,一方面要对于关键技术有所认识,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对于施工人员的自身能力进行提升,本文进行了相关分析,希望可以在新时期有效的帮助道桥工程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俊华. 探析市政建设道桥施工关键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控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 (32):195-195.

篇7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紧紧围绕“保增长、促转型、维稳定”工作大局,加快全区质量管理和标准创新步伐,不断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努力实现全区质量工作上台阶、上层次、上水平,为实现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

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卓越绩效管理和标准创新理念,重点推动我区以卓越绩效为导向,强化管理创新和标准创新。

(一)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00%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重点规模以上企业贯标率达30%以上。

(二)依托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纺织服装、金属制品等主导产业,都要建立市级卓越绩效管理示范基地,每年创建1~2个卓越绩效达标企业。

(三)争创市长质量奖1~2家企业。

(四)建立1~2个企业标准化创新工作站,带动全区企业新增国家、行业和国际标准10项。

(五)依托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争取形成1~2项推动产业化发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标准或标准体系。

(六)依托市标准创新孵化平台,拓展技术创新、人才培训、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等综合支撑体系,促进技术创新标准化,标准制定市场化、国际化。

三、重点工作

(一)实施卓越绩效推进工程。突出主导产业、先进制造业、高端和现代服务业,全面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应用;建设创新型质量管理人才队伍,培育一批高层次企业家和质量管理专业人才;深化基础应用研究,积极引进和推广国际先进管理模式,引导企业进行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技术创新。依托大专院校和专业机构的资源优势,建设配套的资源和技术服务平台。

(二)强化卓越绩效示范基地作用。加快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纺织服装、金属制品等五大支柱产业市级示范基地建设步伐,为全区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企业分享经验,提供交流平台。及时有效地推广卓越绩效管理先进企业的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卓越绩效示范基地的作用。

(三)凸现“市长质量奖”引领作用。进一步贯彻市政府关于《质量和知识产权立市》实施意见,以卓越的经营管理,持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推动我区的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工作。通过争创“市长质量奖”,表彰行业标杆,分享成功经验,引导和激励各类组织追求卓越的质量经营。对实施卓越绩效管理、引领国际潮流标准的优秀企业,优先推荐参与“市长质量奖”、各级名牌以及质量管理奖的申报评审,优先推荐纳入政府采购产品目录,在技术改造、节能降耗及高新技术项目等政府专项资金招标中优先予以扶持。

(四)建立标准创新工作站。依据标准创新联盟内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的人才集聚优势,以及市标准创新联盟孵化平台,利用领先的标准信息资源,引导核心企业加强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标准化,提高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形成国际、国家标准或事实上的国际、国家标准的能力。建立标准创新工作站,推动龙头企业通过建立产业技术联合会、标准联盟,加强共享技术、共享专利与标准科研的有机协调,形成标准创新常态机制,有效推动产业化应用;以标准创新工作站带动全区企业参加制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五)强化关键标准主导权。行业龙头企业,尤其是领军企业要设立独立的标准化机构,规划清晰的企业标准化战略,制定在相关领域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计划。强化关键技术标准对产业主导权的控制,促进技术创新标准化,对新能源等产业关键技术的标准化、主导产业发展的国际、国内标准制订,给予激励和资助。要加快重点产业标准化进程。以全球相关产业的顶尖企业内控标准为标杆,开展标准化创新,打造世界级品牌,不断促进产业升级。

四、具体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有序推进。推进卓越绩效管理和标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统一认识,明确工作思路和重点,制定具体推进计划,做到有指标、有考核、有落实,确保推进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篇8

一、大力推进企业技术研发自主化

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是反映企业在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撑上对自主技术创新的倾斜,对自主研发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的重视程度。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可以用研发支出和自主无形资产的总值与企业营业收入的比值来衡量。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反映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具有的独特性、异质性和难以模仿性的特征,隐性技术研发的自主创新,将在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居主导地位,而不再是显性技术研发为核心的创新价值取向。隐性技术研发的隐含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的难度越大,企业参与内需和外需市场的领先度越大、市场占有率越高。例如,被喻为“工业皇冠上明珠”的航空发动机,是当今新兴技术装备领域惟一要同时解决超高速、超高压、超高温三大隐性技术难题的高端装备产品。目前,全球民航飞机发动机的市场及隐性技术,基本被美国GE公司、英国罗罗和加拿大普惠公司等巨头所垄断。我国首台大型客机将在“十二五”期间诞生,中航商用发动机等强势主力企业,在牢牢抓住自主化研制创新的先决前提下,还将顺风顺水汇聚国内国际之智,助力我国企业对具有时代化的客运航空发动机及其新兴隐性技术进行自主攻坚。

“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要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机电产业新技术革命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企业技术研发自主化的进程,在重大技术装备、航空航天、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和高端电子等机电产品领域,构筑企业有影响力的自主技术研发高地,为中国机电产品跻身世界强国行列做贡献。

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竞争力,在“十一五规划”的推动下,已比先前有了长足的提高,但与美德日机电产品出口强国的企业比,还存在较大的国际差距。我国企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许多核心技术受制于欧美日企业,大量关键技术装备和先进前沿技术依赖进口。2008年,我国80%以上的大中型科学仪器设备要靠进口,进口总额约为200亿美元,是国家研发总经费支出的8%左右,自主技术创新和自主技术研发与外贸出口的结合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研发人才少和研发投入不够与自主新兴技术储备和在线应用严重不足的局面尚未改观。备受世界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新技术及核心低碳技术,欧美各国已掌握了70多种并已进入商业化和产业化阶段,而我国只拥有其中的25%左右。改变技术竞争力落后的状况,要靠国家和企业的力量。我国出口企业要提高自主技术创新的自觉性,极力摆脱低价格竞争力的羁绊,从对技术创新的习惯性“懈怠”中解放出来,构建企业强势的自主创新体系、机制和研发团队。要倾力调动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我国的国有企业缺乏创新动力,源于对有形资产的考核指标,主要是考核有形资产的保值增值,没有考核自主知识产权、自主技术创新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所形成的无形资产指标,要建立激励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创新机制。要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国有外向企业集聚,加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能参与国际财富分配、国际技术竞争与合作和提高出口竞争能力的技术创新体系。

机电产品企业在我国500强进出口企业和500强制造业企业中占有65%左右的席位,在外贸自主创新中占居主体地位,企业要竭尽所能从战略高度致力于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使企业自身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出口成果转化的主体。建议企业实施以研发促创新稳健推动出口持续增长的策略,要按照“技术预见内在化”的自主创新理念,形成以出口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才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自主创新投入源于企业;90%以上的创新成果和自主技术输出产自于企业。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上至关重要,但要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知识产权分配方式进行变革。

三、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是企业提升自主技术创新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其自主突破主要集中体现在:关键应用技术上的领先开发;国际新市场的率先开拓和拥有份额以及自有的强势知识产权团队。提升出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及自主拥有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是推动机电产品企业结构调整与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和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轨道的核心价值取向。“十二五规划”期间是一个以实体新兴产业创新胜出的新时期,就科技全球化条件下的机电产品创新而言,正在由试验性向工程性市场化、商业化和产业化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而工程性的创新是多知识和多技术的交叉、多种创新方式的集成。关键技术创新在思维跨越创新、创新方法、工艺改革、发明与革新的非主流层面中,占据基础性的主导地位。从模拟到数字,再到网络;从感应到数码,再到网络超算、智能软件构成的全智能定位急速的发展,都是因为关键技术实现了突破。关键技术创新又分为质变性战略技术和细节性战术技术。两者都是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的关键所在,是我国外向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有效策略。

20世纪70年代来,全球彩电行业从细节性战术技术的角度,投入了高清晰电视(HDTV)关键技术的研发竞争。日本起初走在了世界的前列,1984年就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高清晰电视工业标准,1990年在市场上推出了高清晰电视机,1991年提供了世界最早的高清晰电视节目。为突破高清晰电视技术,日本政府在研发上投入了20多亿美元,企业花费了20年的时间。日本以细节性战术技术理念推出的高清晰电视机尚未普及,却被后来居上的欧美国家,用质变性战略技术的理念,把世界高清晰电视技术带入数字电视的新时代。日本的教训是他们选择了模拟信号的制式,后来日本通过国际合作重新开发数码技术的高清晰电视机。日本的案例说明,企业在质变性战略技术选择上若失误,那么在细节性战术技术选择上无论怎样登封造极,也无法扭转大势,甚至还会南辕北辙。但日本汽车企业在突破关键技术创新上,始终以“改善”为宗旨,坚持细节性战术技术的创新理念,从改进每一个零部件、生产工艺、生产款式和工艺装备做起,逐步在质量和技术上深挖关键技术的潜力,保持同等质量和技术水平条件下,全球汽车的低成本优势和高收益标准。丰田等汽车企业大量召回的起因,不是细节性战术技术创新理念导致的,而是产能全球恶性扩张与跨国零部件组合生产质量失控的使然。从我国外向型出口企业关键技术创新的实践看,“十二五规划”期间仍然要坚持细节性战术技术为创新突破的重点,因为细节性关键技术失误也会影响企业出口增长的份额和竞争力。外向型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掌握和控制,预示着出口企业新一代产品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某种产品甚至整个行业技术发展的进程,从而在国际市场或国别细分化市场的竞争力中领先一步,以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巩固传统国际市场份额,进而抢占新的市场乃至创造新的市场。我国出口企业要立志从核心技术的源头、核心技术团队两个方面寻找占据国际高端机电产品市场的主动权、话语权和定价权,竭力书写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由“制造”向“创造”和“智造”深度转型的新篇章。

四、尽力缩短自主创新周期

自主技术创新言之非艰,做成惟难。建议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要以国际国内的前沿市场走向为主导,建立自己的自主创新动态决策体系,极力缩短自主创新周期,在此借用比尔・盖茨曾今说过的一句经典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慎供企业在稳健确立自己的自主技术创新周期时做参考。“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是因为微软有着巨大的危机感,比尔认为一个全球化的创新型企业,没有危机感就没有动力。正因为微软不断的在信息技术快速更新的软件行业中积极进取,才能在短短的20年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企业。为什么比尔把微软的技术更新周期定格为18个月呢?这是因为每隔18个月,单位面积上的芯片数量就会翻一番,智能技术含量才能成倍增加,这是摩尔定律所决定的。摩尔定律使得电脑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小,电脑的价格越来越便宜。国际市场不同产品的技术创新周期是不同的,而创新最佳的周期,都必须紧密与目标市场的潜在需求相结合、同企业的创新资源要素相匹配。18个月就是CPU芯片同目标市场需求和创新资源相得益彰的最佳周期。微软清醒的认识到如果新产品没能在18个月研发出来,那么18个月后的市场就有可能被其他企业占有,原有产品就有可能被市场淘汰出局,再想夺回原有的市场份额就会变得很困难很被动。

后危机时代是一个创新制胜的时代,2010年5月《时代周刊》的《企业技术创新竞争力全球排名》前10强中,苹果公司排第三,微软则由当年的榜首降到了第七位。尽管对此排名见仁见智,但就IT业的全球排名而言,苹果公司的创新周期的确比微软又缩短了6个月,这标志着即使是“定律”的摩尔定律也会被重新修订。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周期的国际差距很大,企业只有因时而变,审时度势,并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和国别区域细分化市场的变化,整合目标市场与自主创新技术资源的匹配。切实把自主技术创新的长远计划与短期安排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出口企业的知识资源配置效率与研发投入强度和技术竞争力,从而加快企业出口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由先进制造向创造和“智造”转变的进程。

篇9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

计算机软件工程有其特殊的性质和特征,它涉及诸多领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它普遍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成为各种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平台,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便捷,也在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1计算机软件工程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意义与作用

计算机软件工程属于新兴事物,它进入我国之后,在技术层面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在现代化、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平台上,通过信息的链接和共享,逐渐形成了新的产业链和核心技术,并且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宽泛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已经替代并超越了传统技术,然而,在计算机软件工程数字化技术发展的进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考虑到一些应用技术自身创新性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机软件工程的应用与发展。为此,需要增强我国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只有在把握自主、创新的数字化、现代化技术的前提下,才能推动计算机软件工程向前、健康发展,才能为我国的国家安全防御力量保驾护航,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2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计算机软件工程方面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实际业务与软件需求之间的距离,阻滞了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具体体现为:(1)计算机软件工程设计需求与实际业务需求之间的差距。由于在计算机软件工程设计过程中,相关数据分析与市场调查工作还不够全面,深度也还不足,因而,无法对数据进行科学的把控。(2)后续设计与开发软件的过程中,也存在软件产品设计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3)由于软件工程设计与开发的干扰因素较多,加之设计开发人员的专业素质还不足,因而造成了计算机软件工程开发与设计方面的问题。

3计算机软件工程开发的常用方法及关键技术分析

当前在科技不断成熟和先进的态势下,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计算机软件生命周期法。这种计算机软件开发方法是在时间的视角和维度之下,将软件中的各项子问题进行拆分和细化,并在各个阶段中要统一标准,实现软件的合理开发。通常计算机软件的生命周期为六个月左右。(2)自动形式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法。这种方法主要侧重于计算机软件的具体内容以及目标的实现。(3)原型化法。这种常用方法主要是用于系统适用性和算法效果不确定或者描述不够详尽的条件下采用的,并且,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初期,设计人员要对计算机软件整体系统的功能及注意事项,进行明确的分析和认定。在计算机软件工程开发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下关键技术,具体表现为:(1)XML关键技术。它是一种与HTML类似的软件开发关键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应用中占据较大的地位,它属于描述性程序语言,重点对数据和对象进行描述,可以用于计算机软件工程设计开发中的跨平台数据通信应用编程。(2)WebServices关键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之中,Web服务是普遍应用的服务内容,它可以实现不同硬件平台、不同计算机语言的链接。(3)面向对象编程关键技术。这个关键技术为计算机软件工程设计开发提供了便利,它极大地减轻了软件开发人员的压力,并以Java作为主流的程序开发语言,使计算机软件工程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技术在软件应用程序的基本功能,如图1所示。

4推动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数字化技术应用的优化策略

4.1强化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

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要以软件产品与服务的优质、创新性为前提,要以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融合为切入点,成为推动计算机行业发展的增长点和驱动力,并使计算机软件工程与数字化、现代化技术相接轨,引领计算机软件工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4.2积极保护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自主产权

在计算机软件工程中,要努力研发国内自主创新技术,并在市场的导向之下,形成市场利益共享化机制,各个计算机软件工程企业之间可以连结成软件工程技术开发联盟,为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提供市场支持、资金支持、资源支持等,从而提升计算机软件工程的产品质量与服务创新水平。

4.3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的优化升级

计算机软件工程产品的多样化、创新化实现,要依赖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优化升级,可以利用各种开发软件工具,创设软件开发环境,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升级和优化,提升其先进性和针对性。总而言之,随着信息化的高度发展,计算机软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计算机软件工程要注重利用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运用各种数字化工具,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进行产品质量研发和创新,并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自主产权保护,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实现资金、资源、市场的有力支持和整合,为计算机软件工程的优化升级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万军,曹艳云.论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工作[J].才智,2012(03).

篇10

联合攻关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过程具有多主体参与特性,不同主体在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业主参与技术创新全过程并发挥着主导作用(Lampel,Millertetal.1996)。因受工程项目建设周期的制约,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具有明确的时间约束性,其阶段划分与项目阶段的划分紧密相连。铁路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参与技术创新,负责攻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创新难题,为项目正式立项、开工实施做好充足的技术准备;工程项目设计阶段主要由设计院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根据工程实际的需求选择合理的设计理念和方案;项目建设期是参与主体最多的阶段,各类承包商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共同完成项目,需要在各司其责的同时相互协作创新。

试验先行试验先行是指在铁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科研项目立项,研究铁路工程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并通过现场试验等方式,检验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武广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内容涵盖主要专业领域,共完成17大项、400多个子项、4000多个参数项的测试工作。特别是进行了4种无砟轨道型式测试与验证、重联条件下的动车组持续高速运行、隧道内气动效应与隧道内列车空气动力学性能、弹性链接悬挂方式下的高速双弓受流、持续高速运行条件下列车关键受力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和我国研发的新型CTCS-3级列控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成果共享由于当前铁路建设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的特点(孙永福,2004),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与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没有办法完全区分,工程项目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可能应用到其他的工程项目上;而其他工程项目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也有可能为本项目所采用。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模式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模型进行描述,如技术推动模型、需求拉动模型、交互模型等(吴贵生、,2009)。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是国家宏观需求与工程需求拉动的结果,是典型的需求拉动模型,如图1所示,包括创新构想产生、创新选题提炼、关键技术攻关、系列技术集成和科研成果应用等主要环节。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阶段划分与工程项目的阶段划分并不完全一致,而是存在一定的交叉。同时,不同于工程项目的一次性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动态循环的过程。

(一)创新构想产生对于铁路工程项目来说,创新构想的产生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项目的前期决策阶段。创新需求的产生,最初是从建设单位和设计院开始的,作为建设单位的铁道部和铁路局,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考虑,考虑整体项目的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设计院将建设单位的建设愿景转变为蓝图,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如何实现的问题。当然,在项目决策和设计过程中,施工单位也可能作为参与单位提前介入。招投标阶段以后,施工单位会进一步细化施工组织设计,对设计图纸中提到的设计标准,考虑通过创新的施工工艺、材料、设备加以完成;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可能发生一些计划外的情况,要求项目目标进行调整,这些都是技术创新构想产生的前提。

(二)创新选题提炼创新选题的提炼,首先应为铁路行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具有行业领先水平,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为重、难点铁路工程提供技术保障,能够显著提升工艺水平和施工能力,保证安全生产,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新技术推广项目技术先进、成熟、适用,具有普遍推广意义,且推广应用后,能够形成示范效应。

(三)关键技术攻关关键技术攻关是指各个创新主体在明确各自技术创新任务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子网络,对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选题进行进一步细化,确定关键技术攻关的方向、技术路线,并依托项目,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使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整个过程。关键技术攻关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工程项目设计方案中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包括对施工工艺的试验与研究、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与试制等。关键技术攻关主要在勘察设计后期和施工的前期进行。

(四)系列技术集成系列技术集成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项技术通过重组而获得具有统一整体功能的新技术的创造方法(Tidd,Bessantetal.2005)。它往往可以实现单个技术实现不了的技术需求目的。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技术领域,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具有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特点。铁路工程技术通常不能被完全分解为彼此独立的功能模块进行分别生产和组合,而必须依靠系列技术的有机集成才能够实现。

(五)科研成果应用科研成果应用是指以新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为依托,将各方创新所形成的各项科研成果,在进行技术评审、试验研究、联调联试等多种手段,促进科研成果在工程中的应用,解决铁路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的工程实际问题,提升技术集成能力,使得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效应能够在工程项目中得到体现,同时对新技术的创新性、稳定性和经济性进行科学的评价,利于进行进一步优化的过程。科研成果应用主要是在施工阶段进行。

技术创新运行管理机制

为保障面向铁路工程项目的技术创新的顺利运行,需要建立决策科学、激励驱动、协同合作、动态反馈的良性运行管理机制。

(一)决策机制建立决策机制,首先在于明确铁路工程项目业主的法人实体地位,使之在技术创新决策中起主导和组织者、需求者的作用,铁道部代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完善决策程序,建立制度化的决策体系,组建决策咨询机构,负责技术方案内部论证;第三,建立和完善外部评估制度,对于重大铁路工程项目,应在内部论证基础上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估。

(二)激励机制首先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体现在选择技术创新合作伙伴时,通过竞标等方式择优选择合作单位。第二,建立过程奖励机制,在合作过程中业主不断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对于完成阶段性目标的给予奖励,没有完成阶段性目标,查明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第三,建立团队技术创新绩效与个人奖励挂钩机制,团队产生的创新成果不但奖励团队,还要奖励个人,激励个人充分融入团队进行协同创新。第四,重视精神奖励,注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倡相互协作、团队努力以及和谐共赢的文化风气。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养与支持,关注他们的需求。

(三)协调机制首先,构建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利益均沾,风险均担”的原则,根据参与主体投入的资源和承担的风险来进行利益分配。第二,建立有效的磋商机制,通过有效磋商,合作各方可以取得效益贡献的平衡。第三,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表达重点关注参与者和独立要素的利益诉求,确保他们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Maurer2010)。第四,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在合作中获益较多的伙伴给获益较少的伙伴以一定量的利益补偿,该利益补偿量可以预先确定。

(四)评价机制首先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要素。第二,建立业主评审机制,科研任务下达后,业主应根据合同对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动态评价,以便调整针对性的激励和协调措施,科研任务完成后,应组织专家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审查论证和评估,确保科技试验的立论科学合理、方向正确、先进实用。第三,建立技术创新成果的第三方评审机制,构建若干个独立的第三方评审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确保认证机构的公正性。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