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技术创新范文

时间:2023-04-13 08:1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媒体技术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媒体技术创新

篇1

联合网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九十年代初期任外交部新闻司外交官,数年后进入私营机构,先后供职于电信跨国公司、咨询公司和高科技创业企业,拥有十余年的电信和互联网企业战略咨询和运营管理经验,并且作为中国TMT 国际商会发起人之一,担任其常务理事。

前瞻观点:

由于2005年和2006年资本对网络视频新媒体市场持续的关注,P2P、IPTV、视频分享等一切与之相关的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泡沫。进入2007年,随着大多数网络视频概念创业企业所融资金消耗殆尽,这个市场将会出现理性回归。网络视频作为新媒体的力量,最终需要依靠真正的技术创新得以实现。

2006年影响力:

2006年,联合网视完成了端到端网络电视运营平台的全部开发和建设,并与一系列顶级媒体公司和互联网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网络电视产业链的形成做出了实质性的尝试。2007年,联合网视凭借其技术和资金实力,势必在以网络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业务的长跑竞赛中,展现出超凡的耐力和后劲。

网络视频作为互联网的一个应用,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随着近年宽带接入的普及,网络视频相关的领域被资本持续关注,网络视频几乎成了新媒体的代名词。一谈到媒体,大家自然会想到内容。在这个行业工作久了,听得最多的也是“内容为王”这个口号。可是现在,网上的内容不可不言丰富,那么为什么那么多做网络视频的企业还在对盈利模式苦苦探索呢?

其实除了内容外,网络视频的特点决定了只有解决好另外两个大问题,这个行业才真正有盈利的可能。

首先是成本问题。网络视频运营的两大成本一是内容授权,二是带宽租用。视频内容相对于文字和图片,制作成本要高很多,很多运营企业买不起内容,就只能做盗版,这显然是饮鸩止渴的做法。另外,视频内容无论是在线播放还是下载,都要消耗大量带宽资源,这部分成本企业是没法逃的,所以只有靠技术手段解决。

其次是用户体验问题。视频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用户比看平面内容时对观看体验更加挑剔,这包括色彩、清晰度、播放启动时间和流畅性、用户消费业务流程和用户界面的简单易用性等。往往良好的用户体验与降低成本是一对矛盾,比如要提高清晰度,就要提高码流,也就意味着增加带宽的消耗。

作为较早进入网络视频行业的创业企业,联合网视始终关注并且研究解决这些阻碍行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创新性地把视频内容的分发、播放等诸多复杂的成本环节进行优化,使运营整体效率提高20倍。在这个基础上,联合网视以及它的合作伙伴便可以真正开始着手开发和利用网络视频作为新媒体的独特优势。

同时,联合网视强大的网络电视运营管理系统,使网络电视的个性化、互动和智能化等先天优势真正释放出来。比如联合网视智能化的用户管理、内容管理和广告管理系统协同工作,用户可以被识别,系统会根据用户的特征推送他想看的内容以及他感兴趣的广告,这样,用户体验得到提升的同时,广告主获得了高效的广告投放。

相对于传统的广播式电视媒体,网络电视具有个性化、互动和智能化等特点。这意味着网络电视服务商可以准确地推送用户需要的内容,播放用户感兴趣的广告。用户体验得到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广告主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其营销活动的一手统计信息和效果反馈,及时调整营销策略,而不是通过事后的抽样调查进行收视率或者效果跟踪,被动应战。广告主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地点、目标用户人口统计特征等多维指标精确地、选择性地投放广告,而不必为无效的曝光量买单,在提高投放效果的同时,单位投放成本大大降低。今天,依靠联合网视强大的网络电视运营管理系统,这一切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或者科学幻想。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成功营销网站:省略

篇2

关键词:教学媒体;教学模式;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44-02

社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人类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和提高,教学媒体的新旧交替,推进了人类教育文明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研究探讨教学媒体技术发展与教学模式创新的关系,能够更好地运用教学媒体技术服务于人类教育事业。媒体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科技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人类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体现了媒体技术推动的巨大作用。教学媒体是人类科技成果在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正如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是以工具的革新为主要特征一样,教学媒体更新和改善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教学媒体的沿革及其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从幻灯、唱片、电影、广播、录音、电视、录像、卫星传输、计算机等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近百年的演变中,教学媒体从原始的、单一的信息形态发展到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全息形态,创新的内容不断丰富多彩,创新的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伴随而来的是人类教育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在人类教育漫长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应用,都会对教学形式甚至教学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综观教育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教学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对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更是显著的。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呈现交叉、交替、并行发展态势,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应用范围、适应不同教学对象、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显示出各自的优势。

一、传统教学媒体发展确立了“教师为中心”的古老传统教学模式

文字没有出现以前,最古老的教学媒体包括人本身、人所用的生产用具、生活用品、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实物以及口头语言等,更高级的教学媒体――文字还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达到真正应用程度。其特点是形象、直观,它依附于具体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离不开人类的亲身传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传递教学信息,因而教学效率很低。当人类进入古代社会一直到17世纪末,随着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书籍的出现及其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传统的教学媒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教育方式和教学活动变得更为规范和便捷。当纸张、书籍、黑板、图片、模型、实物等传播媒体得到组合时,确立了“班级制”教学形式,由此形成的“教师―书本―班级授课”教学方式,演绎着“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二、电化教学媒体推广普及催生出“视听”教学模式

19世纪末,幻灯机开始进入教育领域,应用于教学活动。人类进入20世纪后,电子科技发展异军突起,电子类媒体不断涌现,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推动教学媒体由视觉媒体、听觉媒体向视听结合的教学媒体方向发展。从幻灯机、投影机、留声机、广播等到无声电影、有声电影等,从而掀起了视听教育的热潮。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电化教学媒体――电影,以视听兼有、直观、形象、生动、感染性强等特点,独占电化教学媒体首位,并在20世纪40年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到了20世纪50年代,电视机、录像机等新型电化教学媒体逐步进入教学领域。由于视听媒体被大量引入教学领域,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媒体的使用方法及效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总结了一系列的视听教学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形成了以如戴尔(Dale)的“经验之塔”理论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推动电化教学媒体应用和发展进入又一个顶峰时期。

三、多媒体教学媒体开发运用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飞速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不断涌现和完善,教学媒体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其文、图、声、像、影合一和交互性等特点,使教学变得直观、形象,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与学之间的联系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学习状况,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控制教学进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挑战。人们越来越多地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来思考教师角色、学习模式、评价模式、教学管理模式等一系列问题。多媒体教学媒体的广泛运用和发展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新奇的兴奋感,因而其思维能随时跟着教学的思路,注意力高度集中。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大大优化教学气氛,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丰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教学情境,主动学习的能动性能够得到改善。

四、网络信息化教学媒体的运用开创了信息化教学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教育正改变着教学理念,出现了电子空间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远程教学等现代教学形式。一些专家预言,新的技术必然带来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技术必将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过程,最终导致一场教育领域的革命。信息化教学模式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的高级发展阶段,它综合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优点,显示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融合了教学内容并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教育提供新的技术和新的媒体,由此引发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思想的变革。信息化教学模式正在推进这种变革和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根本性标志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它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将带来课程实施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融合将带来革新传统的教学策略和理念。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地位正在被削弱,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革新传统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正在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伴随社会科技进步与发展,教学媒体与教育技术正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模式显现出历史的厚重感,缺少现代技术的时尚特性,但它还在固守着一片难以替代的教育天地;电化教学媒体和教学模式闪现出当代科技的灵光,它已被现代科技耀眼的光芒所遮盖,它像一位历史过客一样渐行渐远,成为过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教学模式,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涵盖信息技术对人类教育的深刻影响,但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教学模式在丰富,在发展,在创新,正在成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整合的一部分,它将以崭新的面貌融入信息技术教育领域;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全新教育模式,它正在全面更新人类的教育理念,正在改变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走向。

参考文献:

[1]沈亚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2]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兴趣是学琴者积极思维、探求新知的内驱力。钢琴艺术有着引人入胜的魅力,但是钢琴技艺的训练过程却枯燥而机械,这种枯燥和机械往往能导致诸多学习者失去对练习的激情和情趣,这是很多人不能长期自觉坚持练琴的根本原因之一。传统教学模式下,负责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培养学生对钢琴练习的兴趣,强调积极的学习态度,但办法不多,效果通常也很一般。在多媒体技术环境下,教师则可借助现代媒体技术,通过生动展示钢琴艺术的魅力,全面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唤醒他们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方面,多媒体技术有很多文章可做。比如,我国的大多数中等、高等音乐教育机构都出于二三线城市,这些城市很少举办高水平的钢琴音乐会,加之票价飙高等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音乐学子在学生时代都少有机会经常现场聆听、欣赏高水平的钢琴演奏。而传统的音响设备虽然适合个人欣赏音乐,却不便于边欣赏、边接受教师的点评和示范。有了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室之后,这些障碍迎刃而解: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可有计划地把某一节或某几节课程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借助键盘、鼠标就可轻易实现青少年学子与钢琴大师的“经常性对话”:通过赏析古尔德演奏的巴赫的经典作品,青少年学子能够真切感受钢琴大师的倾情投入演出,领略复调作品的艺术魅力;听过欣赏霍诺维茨的演奏,青少年学子可以直接感知无懈可击的触键和音色控制,领会钢琴艺术、钢琴大家可以抵达的宽度与深度;通过欣赏鲁宾斯坦的演奏,青少年学子将会明白激情与艺术的辩证关系……大师的音容笑貌、大师的超群技艺、大师对经典作品的个性演绎和诠释,将极大震撼和升华青少年学子的心灵,加深他们对钢琴艺术的理解和热爱。实践证明,钢琴艺术的魅力很可能会点燃他们刻苦学习、见贤思齐的激情,树立和强化他们认真练琴的积极心态。同时,经常沉浸在高水平作品的感染之中,必将潜移默化地提升青少年学子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力,使普通人的思维和心灵蝶变为艺术的思维与心灵。

2.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高教学效率

研究证实,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钢琴教学,可以开展形象生动、灵活多样的情景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如实且便捷地传递、保存和反馈信息,使各种类型的教与学信息的传递、转换和过渡变得自然、平稳、迅速,避免了因信息传递过程的中断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打乱教学过程的完整性。随着中等、高等音乐院系近年来的不断扩招,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出现严重分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有经验、善思考的教师设计出的钢琴多媒体教学课件,通常都能够体现分层教学的原则,可以按照学生的专业基础、认知规律,针对钢琴学习者的差异和实际需求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训练。由此可见,钢琴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全面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钢琴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学的针对120性,降低教师工作的强度和难度,使个性化学习、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等现念得以落实,全面促进青少年学子的审美体验、个性发展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其结果就是钢琴教学效率的提高。

3.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便捷实施互动教学,实现多样化教学手段与个性化学习的完美统一

笔者认为,多媒体数码钢琴教学最突出的贡献是使师生的互动教学真正得以实现,这种贡献激活了钢琴教学中的主动性、交流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直观性、激励性。在多媒体钢琴教学环境下,既有传统的一对一的授课效果,又有集体课的乐趣,可较好地承载“多样化教学手段与个性化学习完美统一”的教学构想。

4.借助多媒体技术可经常开展高水平的艺术实践活动,提高青少年学子的实践动手能力

篇4

1 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概述

云计算即计算服务,是将数据资源作为服务供使用者通过互联网来获取。在我们眼前的云技术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型,它是在大量的服务器工厂架构上进行计算任务的分布,存储空间、计算以及多种软件、服务资源等都是从各种应用系统中进行获取,云技术计算的主要核心是服务,这一点可以从定义上看出,客户只需要接入网络就可以将云计算技术中的服务随心使用。

与云计算技术相比而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时间则显得较长。将视频、声音、图像、文字等集成在计算机上的技术即为多媒体技术,实质就是将视频、声音、图像、文字等媒体综合到计算机上,并形成有逻辑性的连接,使得它们能够进行量化的采样、压缩、编辑修改以及存储的传输与重建显示等操作功能。多媒体教学是利用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并结合传统教学的手段,进行综合形式的教学,是一个在课堂上进行多媒体合理使用的过程。

2 基于云技术的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2.1 减少电脑设备采购,降低学校教学成本

多媒体教学有着很多优势,因此教育机构将会投入成本以扩大多媒体教学的建设,将各个层次的学校都建立成为现代化的教学园地,对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购置更是花费更大的资金,使得这类型的学校内的计算机与相关应用软件都开始增多并投入到教学应用当中。不过相对于时展的今天,这些投入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显然不成正比,并且所购置的软件和硬件设备都会很快变得落伍,过不了多长时间就要进行更新硬件与软件。云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要求客户具有过高配置的设备,只需开启网络共享即可轻松获取各种教学材料和资源。教师无需购置过于昂贵、技术过于先进的设备,能够达到基础要求的电脑连接到网络即可使用运资源中的软件,因此将大大降低了我国教育资金的投入情况。

2.2 减少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对教师而言,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价值也是非常高的,但是当前背景下影响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因素较多,使得大多数的教师不能进行相关教学课件的制作,并且教师制作一个重复的课件不仅花费时间,同时也加多了教学资源的零散分布性,不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另外教师花费制作课件时间较长而影响到其规划课堂内容与设计知识点的讲解,即不能有效的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和好处,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制约。而云技术就是以共享资源为主要目的和重点思想的,只需将多媒体教学资源库连接到网络,就可以在网络上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大的方面管理,并且还能见教学资源库的内容进行更新和增添,形成一个多媒体教学资源云。教师只需通过网络进入到云中以筛选出适合自己授课所需的资源,对其稍做修改,不仅节省了大量制作课件的时间,同时也能更好的去规划课堂教学过程和提高授课效率。

3 云技术结合多媒体技术教学策略

云技术出现时间较短,学生还不能做到完全适应,再加上没有充足的锻炼时间,使得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非常欠缺。因此教师的任务则是提升学生的实践与锻炼,将考试的形式和制度丰富化,以考察学生学习效果和效率为主。例如增添微机考试、作业网络提交、论文撰写以及日常作业抽查等形式,但是这些都是基于笔试基础之上进行扩展的,不能代替笔试。教师还可以对每个课程进行更加细致化的安排,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选择应试,从而对学生自身在一段时间内的知识水平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在网络上应用上所需完成的任务,并多接触多媒体软件和工具。

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更加丰富,建立一个云架构平台,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更多的教育机制相关联,使得各校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切,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教师能够更加容易掌控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情况。并令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喜爱亲切之感,积极主动地向教师请教学习难题,扫除学习障碍,自主地模仿教师,进而获取良好的发展与提升。加强学生自主下载学习多媒体教学云资料的,由于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彩,并且几乎每一项课程都有从课前预习、课中讲解以及课后复习、练习等都包括在内,因此基于云技术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变化,网络教室开始流行,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在改变。使学生独立思考,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充分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让多媒体信息通过网络无延迟流畅传送成为可能,使“教”与“学”进入一种真实感更强的虚拟教学环境,从而让云架构平台上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对教育模式的变革影响成为可能。假如有学生出现数量过多而导致教师不能全部估计的情况发生,应如何解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并不一定非要在学校内,课堂上,课外时间或者放学之后,在适当的地点都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另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使得师生在网络中进行交流和沟通,并根据网上所提出的视频语音等资料进行读后心得的分享与交流。手机也可以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行架桥,例如打电话或者发信息等。

4 小结

综上,云技术虽然出现时间较短,并且在技术上还不是很完善,但是技术与软件应用在不断发展,云技术也必将会成为多媒体应用的好帮手,两者结合能够为我国的教育提供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路径,且使得我国的教育机制发生了改变,云技术下的多媒体技术能够在很多方面都起到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还有利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多媒 体教学课件的质量也在不断增强,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云技术下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的人也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于莉.云计算辅助教学应用案例——“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网站[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26-29.

[2]钟锋.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协作式教学环境设计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1):34-36.

[3]朱晓红.精品课程中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问题研究[J].软件导刊,2010(5):19-22.

[4]王继尊.浅议云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8):36-39.

[5]韩宁.云桌面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及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2(5):46-49.

[6]吾买尔·吾守尔.论云技术结合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模式影响[J].才智,2011(11):41-44.

[7]罗根源.云技术和云的发展[J].科技传播,2011(9):51-56.

[8]庄天红.云技术+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0(9):29-32.

篇5

新媒体技术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神秘,通过与新媒体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信息的传播以及存储、多媒体资源的播放与制作都能够获取更为广泛的受众。可以说,现代社会文明的传播小到个人的娱乐方式大到整个社会体制中广告的投放、信息的传播都能够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力量而得到革新。舞蹈艺术作为艺术种类的一大分支同样能够借助新媒体环境的动力而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全新的发展方式,新媒体环境中的舞蹈艺术也因此而逐渐成为现代舞蹈发展的主流方向。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并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价值方面认为不仅要加强传统媒体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各自建设,更要与时俱进,推动二者的有机融合,“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制高点”。为更好应对当下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形势,新媒体技术需要得到广泛的传播及应用。人类从原始社会时期,就开始有了舞蹈。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舞蹈艺术不断地吸收和抛弃、整合和传承。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审美风格和艺术特征。新媒体环境中的舞蹈创作突破了传统舞蹈创作艺术灵感的限制,新媒体舞蹈的创作者也从艺术家转变成为了舞蹈艺术家与数字科学家的合作。在这一环境下,舞蹈的表演者不再受自身表达能力的限制,舞者自身的舞蹈水准也不再作为舞蹈艺术评判的唯一标准。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今社会,新媒体环境为艺术形式带来的不仅仅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提供,更在于能够使得舞蹈的表达形式能够与新媒体技术进行相应结合,且自身媒体技术也能够为现今社会之中的舞蹈艺术提供全新的艺术规律,并借此为观众带来更加具有冲击力以及感染力的舞台效果。可以说,舞蹈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意义不仅在于能够将舞蹈艺术的发展及传播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且能够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全新的平台。舞蹈艺术与新媒体环境相结合也是人性与科技结合的一大体现,这不仅使舞蹈的表达形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革新,更使得传统的舞蹈观念得到了一定的颠覆,是舞蹈艺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进步。现阶段,舞蹈创作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尚处于研究阶段。虽然目前艺术创作中较为成功的新媒体舞蹈形式依旧较少,然而这并不影响新媒体环境中的舞蹈创作发展革新的步伐。现如今,我国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舞蹈创作工作依旧存在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革新较为迅速,且传统舞蹈艺术的发展在人们的认知中依旧存在着较高的地位,因此想要使得新媒体舞蹈在短时间内能够在我国舞蹈创作之中脱颖而出并不现实。

二、新媒体技术下舞蹈创作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新媒体舞蹈创作中依旧存在着经验不足的现状。首先,国内新媒体技术的搭载方式较为多元化,因此在实际新媒体舞蹈创作的搭载途径选择上依旧不具备相应的固定形式。我国舞蹈创作者在进行尝试性的新媒体舞蹈创作时普遍在对国外先进经验进行着模仿,国内的研究也多数侧重于介绍国外的实际创作和理论研究成果,仅有少数涉及国内新媒体舞蹈创作。近年来,一些较为优秀的国内新媒体舞蹈形式也得以崭露头角。部分舞蹈艺术高校中也进行了跨界合作类的新媒体舞蹈作品出现。创意的激发不仅促使了国内类似新媒体舞蹈形式的数量不断增多,同时也对公众的舞蹈审美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舞蹈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在公众环境中,同时舞蹈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得到了全新的诠释。虽然新媒体舞蹈艺术尚未出现较为完善的创作机制,且相应的新媒体舞蹈创作作品数量依旧不多,但公众的认知以及类似创作灵感的萌芽已经预示了创新型新媒体舞蹈在我国的发展与推广已经成为了必然。当下中国新媒体舞蹈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激发我们对新生事物的兴趣,从而增强在新时代下舞蹈与科技交汇的发展动力。

三、新媒体舞蹈创作问题的解决途径

对于新媒体技术下舞蹈创作面临的全新挑战,相关的研究人员需要对新媒体技术背景下舞蹈创作存在的机遇及挑战做出充足的认知。新媒体技术下的舞蹈创作不再拘泥于传统舞蹈创作对于灵感的依赖,而是更多的对新时期媒体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需求。新媒体环境下的舞蹈创作无论对于舞蹈艺术家的创作能力、编舞的节奏型还是对舞台环境的塑造、新媒体形式的舞蹈背景构建均提出了相应的需求。这不仅使得新媒体技术与舞蹈创作出现了全新的特征,更使得舞蹈的创作形式以及排演方法均出现了相应的改进。首先,舞蹈创作者在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时需要对自身舞蹈创作工作做出更加深化的理解,以适应新媒体舞蹈创作的实际需求。媒体环境使得舞蹈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屏幕中的舞蹈”以及“舞台上的屏幕”两大全新的形式,分别对应了对传统舞蹈艺术进行借助媒体技术的后期剪辑的视频作品以及应用了新媒体技术的全新舞台的两大舞蹈艺术方式。二者不仅代表了现如今的新媒体舞蹈的创意实践类型,更是在某种意义上预示了未来一段时间之内我国新媒体舞蹈的发展方向。其次,新媒体舞蹈创作工作应当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尽可能的利用。现阶段,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屏幕上的舞蹈将舞蹈艺术的表达空间从舞台迁入至了多媒体途径十分丰富的互联网络之中。通过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舞蹈艺术的表达更加多元化,且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也使得舞蹈艺术的表达能力与受众呈几何倍数增长。演出空间的屏幕化不仅能使舞蹈所要传达的精神以及舞蹈所具备的艺术感染力能传递到更多观众的身边,同时也使得舞台空间无限扩大,能够使新时期舞蹈艺术的创新性以及空间想象力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而舞台上的屏幕作为近年来我国新媒体舞蹈创作作品的主要形式,能够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载体,通过新媒体科技,如电脑控制灯光、LED大屏幕、舞台升降器具、摄像录音、后期制作等,对舞台道具实行调度和对演出舞蹈进行优化传播。可以说,新媒体技术中舞蹈创作的特征更加需求多媒体技术对舞蹈形式的影响,在提升了舞蹈艺术的表达力同时也间接使得舞蹈艺术在现代社会之中的受众愈加增多。同时,舞蹈艺术家在新媒体技术舞蹈创作工作中应利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优势为自身创作提供灵感和动力。传统舞蹈艺术中对于舞蹈的创作主要依靠的是舞蹈艺术家对于舞蹈艺术表达能力的见解以及舞者的实际表达能力,二者有机结合与音乐构成了舞台的整体构造。但同时舞台的构造过于简单,对于道具的依赖性也并不高,这就使得舞台之中的容错率过低。一旦舞者在表演过程中出现了失误或音乐在播放过程中出现断层就会使得舞蹈艺术的整体表现能力极度不协调,舞台效果也就大打折扣。然而舞蹈艺术的发展在这一时代之中遇到了媒体技术的相应发展,这就使得现代新媒体舞蹈创作的思维方式更加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舞蹈艺术的创作也随之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得以实现。现如今的大型舞台表演中的舞蹈节目大多都或多或少的对新媒体技术进行了应用,诸如舞者在已经设定好的编程投影下根据编程的视觉效果进行舞蹈,舞者在舞蹈时,舞台上的大屏幕播放与之相对应的视频,或是将舞蹈拍摄起来,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方式传播。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舞蹈音乐的应用以及舞台的效果布置同样需要做出改进。新媒体技术下的舞蹈艺术创作也同时对舞蹈音乐做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在为舞蹈艺术的创作带来了全新动力的同时也为舞蹈创作过程中音乐的搭配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的舞蹈创作也不再拘泥于传统音乐的搭配,而是能够将舞蹈所需环境乃至于生活中的各种音效添加到舞台中舞蹈的实际表演效果中。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音效,诸如脚步声、动物的叫声以及下雨、风声等多元化的音效均可以被采集,并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舞台效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是在面对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时,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助力。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舞蹈艺术发展,不仅为我国舞蹈艺术的革新式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更是为我国舞蹈艺术在新时期中的发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相应的舞蹈艺术者在面对新时期环境下的舞蹈艺术研究创作时,应当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做出充足的认知,以应对新时期舞蹈艺术发展的各种需求。

作者:徐颖 单位: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晶晶.新媒体的舞蹈教学实践———评《新媒体舞蹈概论》[J].传媒,2016(14):21-22.

[2]宋瑞江.新媒体艺术环境下舞蹈审美与创作技巧探究———评《新媒体舞蹈概论》[J].新闻爱好者,2016(7):13-15.

[3]高鸣.试论新媒体艺术带给舞蹈创作的新纪元[J].艺术科技,2015(2):29-32.

篇6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新闻美术设计;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91-02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媒体行业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从传统的报纸转向了新媒体,新媒体的类型很丰富,比如自媒体、网络媒体、电子媒体等,传统媒体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依旧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全媒体时代下,各种媒体的融合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各种媒体的综合应用,为新闻美术设计的创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使得新闻美术设计的内容可以更加新颖、形式更加丰富,对新闻内容的展示提供了一个更加完美的平台。在媒体融合时代下,应该要对不同的媒体的优势进行发挥,将其应用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使得新闻美术设计的创意得到体现。

一、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美术设计的原则

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新闻信息的传递应该要实现快速传播,美术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要确保时效性和简洁性。时效性是针对新闻这种特殊的文本产生的一个原则,只有具备时效性的新闻,才是有价值的新闻。简洁性也是新闻美术设计应该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为了使得新闻的画面更加简洁,不仅需要对新闻画面中的各种视觉元素进行简化处理,对那些与主题相关的视觉元素进行保留,还可以通过对各种处理方式,比如淡化、虚化等手段,使得新闻的简洁性原则可以得到体现。美术编辑应该要将大量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使得受众可以迅速地接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比如在美术设计的时候,将数字信息、图片信息等分类组合,使得受众在阅读新闻的时候可以一目了然,对新闻的内容有更清晰地了解。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美术设计理念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讲,美术设计是一种宣传的手段,新闻美术设计要求简洁、生动、便于记忆,在各种新闻美术设计中,那种最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用语可以使人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能够通过美术设计吸引受众的眼球,使得他们对新闻内容有更大的兴趣,就是新闻美术设计的魅力。传统媒体的改革以及新媒体的应用,使得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常见的新媒体形式有网络媒体、自媒体、电子媒体等,新媒体本身与传统媒体之间有很大不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传统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使得新闻行业中美术设计领域理念也应该要发生相应的转变。在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新闻美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只是传统的平面设计,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上,只会让新闻黯然失色。当新闻美术设计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新闻美术设计语言的趣味性对于新闻宣传的重要作用,希望可以加强新闻美术设计的创意设计,使得人们可以记住加深对新闻内容的兴趣和印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新闻行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美术编辑人员应该要加强对新闻美术设计理念的改变,利用一些全新的元素使得新闻美术设计有更强的趣味性。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接触的外来文化越来越丰富,这些外来文化对于思维的拓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借助新媒体引导新闻美术编辑开拓思维。使得新闻美术编辑可以利用外来文化对新闻美术设计创意进行丰富。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美术设计的方法

(一)利用新媒体资源加强新闻中的图片元素的个性设计

新闻中的图片是新闻美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人注目得的作用。一般说来,视频类的新闻具有更强的观看性,但在很多时候,新闻美术设计依旧是以平面设计为主。在新闻美术设计中,图片和文字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但是图片的效果明显强于文字,因此,在一个新闻版面的美术设计过程中,为了提升新闻中的图片的视觉效果,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新闻中的图片进行个性化处理,可以选择对新闻中的图片进行直接展示,也可以选择进行间接展示,新闻中的图片的设计应该要符合新闻的主旨,比如如果是对一则娱乐新闻进行报道,则其图片可以设计得比较大,而且各种图片要尽量与人物相关,文字可以相对较少;再比如如果是对社会新闻进行报道,如对环卫工人的工作进行报道,则应该要加强对图片的合理选择,新闻图片应该符合新闻报道的主旨,加强对环卫工人工作图片的选择和应用,以唤起民众对环卫工人辛勤工作的认知,从而引导民众体谅环卫工人,以自身的行为约束做起,减轻他们的工作量。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为了提高新闻中的图片元素的视觉效果,可以加强对新媒体平台中的各种资源的应用,比如对于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新闻报道,则可以加强对一些抽象的图像的使用,抽象的图片传递的是一种概念,一种比较新颖的思想,可以和理论性较强的新闻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因此在现代的新闻美术设计中,抽象图片变得越来越多,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也越来越强烈。抽象的新闻中的图片元素有两种,一是运用点、线、面构成各种几何形态;二是利用偶然纹样,如纸皱纹样、水化油彩纹样、冰裂纹样、水彩渲染效果等。使用抽象图片设计的新闻美术设计,常会使人产生一种简单或理性的、紧密的秩序感,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二)突出新闻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新闻的生命,失去时效性的新闻就不足以被称作新闻,也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和意义。新闻美术的设计也应该要满足时效性需求,新闻记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内容编辑整理成有条理的新闻内容,同时,美术编辑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设计成完整的版面,形成最佳的形象化表达,将新闻内容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一条新闻报道留给美术编辑的时间很短,因此需要美术编辑应该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新闻的美术包装。在新闻美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软件,很多美术设计在电脑客户端上完成之后,还需要一个渲染生成的过程,如果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应用了3DMAX、MAYA之类的软件,构建一种比较复杂的三维途径,则渲染生成的过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些软件本身存在时间缺陷,所以这也是未来美术设计软件开发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当前电视领域中使用最多的是VIZ技术,VIZ技术的操作原理与AE非线性软件比较相似,能够提供一种实时的渲染生成服务,这种技术是当前比较成熟的一种新闻美术编辑技术,但是也存在缺陷,应该要加强对各种新的美术编辑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三)加强新闻细节的设计

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很多细节的处理都是提升新闻吸引力的重要过程,其中包括文字处理、色彩处理等。首先,对于色彩的处理,应该要使得新闻的关键信息比较醒目。美术色彩是一则新闻的重要元素,色彩的运用能够对新闻的主题内容进行展示,使得读者在阅读新闻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能够知道新闻想要表达的主题内容是什么,能够抓住新闻中的关键信息,实现快速地阅读。因此在色彩的设计过程中,美术编辑可以根据对多种色彩进行研究和应用。在选择色彩的时候,应该要根据新闻的性质以及主旨来确定,比如是一则悼念性质的新闻,则应该要使用灰色或者黑色,不能使用鲜艳的色彩,对于其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可以采用加黑、加底纹的方式进行处理,使得新闻的关键信息可以凸显出来。再比如对于一则以风景为主题的新闻进行报道,则可以选择比较丰富的色彩进行搭配,配合风景图片中的色彩的风格,对文字的颜色进行改变,从而使得新闻更加醒目、显眼。其次,对于新闻的文字的处理,也应该要加强注意。新闻的字体选择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即使是在同一则新闻中,不同的内容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字体,比如对正文采用宋体进行编排,而对相关评论、延伸阅读的内容则可以采用楷体、仿宋等其他字体进行变化,使得延伸的内容可以更加突出,便于读者的区分阅读。

(四)加强多种媒体技术的融合

传统的新闻美术设计一般都是平面设计,虽然当前平面设计依旧是一种主流,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应用,各种新闻的美术设计形式也开始出现。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将各种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源组合在一起,使得新闻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也可以满足全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对新闻进行传播时对内容的要求,改变了传统新闻中文本、图片单一组合的新闻模式,使得各种新闻内容具有很强的视觉感,让人们在观看各种视频新闻时可以接受到更加丰富的新闻内容。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对新闻内容进行传递,需要对新闻的大小、比例等进行设计,比如利用电视媒体进行播放时,则需要采用4:3的标清规则,保持传统新闻的标题、节目预告等内容;在利用网络进行传递时,则要基于大屏显示器,对新闻的分辨率要进行设计,一般保持分辨率在1280*720以上。

篇7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展示设计;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119-02

在21世纪,数字媒体艺术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展示设计中重要的手段,先进的数字化传播、新颖的展示方式将传统展示设计渲染为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传统展示设计所采用静态实物、图片等已很难再吸引大众的眼球,只有顺应时展趋势,把数字媒体艺术的和展示设计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促进展示行业与展示设计的发展。

1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数字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的电视、广播以及电影开始慢慢地向着数字视频、数字电影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和逐渐普及的虚拟现实、电脑动画等形成了新时代的数字传播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新兴艺术,最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真正发挥其影响力是在20世纪90年代,它是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把人类的艺术感性思维和逻辑严密的理性思维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求部分或者全面运用数字方法。数字媒体艺术是现阶段艺术设计领域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一项艺术,主要包括:数字影像艺术、网络艺术、4D数字艺术以及虚拟现实艺术等。它是一种从平面设计到三维设计、从界面到内容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其实质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先进的传媒艺术充分组构融合。

2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展示设计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中对其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因素就是社会形态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水平。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让人类社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形态,而社会需求使得展示设计变成为大众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尤其是现代社会,展示设计传播信息的特点更加明显,而数字媒体艺术作为现代媒体的主要艺术形式,与展示设计的结合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2.1空间展示

数字媒体艺术运用在展示设计中打破了以往设计的空间形式及思想,开创了展示设计的崭新空间。进行展示设计的最基本条件是具有所要展示的事物及参观场地,也就是要具有一定的空间,缺少了空间,一切无从谈起。故在展示设计过程中空间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整个展示的效果。通常而言,展示设计在形式、内容等方面都会充分利用实物压缩、分割或者创设空间。在新科技时代,4D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更是让观众能够充分感知置身于思维空间中的展示效果。在此类展示空间内,可以合理选用多媒体声光电技术、各种先进的音效系统,再辅之以动感座椅,能够依据具体环境的变化设置雨雪、气泡、烟雾以及光电等效果,从而构建一种独特的展示空间,让观展者在视觉、味觉、触觉中如身临其境。同时,在时间的流动、观展者的活动中展示空间的触觉更加明显,把空间的虚拟和真实不落痕迹地融为一体,观展者可以随心转换视角,尽情参与其中,感受其中的乐趣。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极大了挑战了人类的视觉急性,扩展了空间艺术,改变了展示空间面貌。

2.2二维展示

二维展示在整体展示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加入,促使二维展示就传统表现形式产生了明显变化:1)静态形式多样化;2)从静态开始向动态变化。在传统的展示设计中进行二维展示通常使用静态的文字与图像等,而在数字媒体出现的早期,就可以实现电脑刻绘、喷绘等,现今数字影像、投影艺术的发展增加了二维展示的表现形式。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展示的《清明上河图》凸显了展示艺术从静态向动态发展的趋势,巧妙运用投影秀,把宋代民间百姓的生活情境直观而生动地展现给受众。该图将中国传统艺术、现影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相结合,既展现了古时宋代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景,同时又对宋代的市井生活展开遐想,从而合理展现了宋代都城的生活情境。

合理运用数字影像艺术可将展示效果发挥到极致,完美体现展示对象的各类细节,并且能够用漫游的方式联动多个空间,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受众。数字影像艺术的加入改变了展示设计的被动状态,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尽管动态影音已经发展成为二维展示的主流发展趋势,当需要和静态不同形式进行合理配合,把动态与静态巧妙地穿插在展示设计中,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2.3交互式展示

交互式即将受众的被动参观过程转变成一个主动参与体验、思考的过程。受众观展不仅展示互动的结果,同样也是和社会客观条件、展示环境一起互动的结果。受众互动体验能够直接给人以冲击的感受,要想获得互动体验需要拥有相关互动设备,包括可以直接、连续运转的双向电子或者通讯系统的硬件设备。如北京国际设计周智慧城市专题:实时新加坡,在该展览中展示了新加坡的智慧城市系统,主要内容涵盖实时地图、雨天打车、城市热岛、实时通讯等功能,在展示中所涉及到的任何信息都能达到随时变化的要求,同时,所有的视觉元素不再需要同时全部呈现,用户或设计师可以设定信息过滤参数,只突出让人们动态查看的信息界面。用户可以本地浏览放大的部分空间,而仍保持系统的连续性,并且放大时能突出其他的点,以聚焦所需的有限空间的各类情况(见图1)。

在观展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主动发问、思考,从中获得了科普知识,这种互动技术设备的运用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思考意识,在展示和观众心理互动的同时,也放大了传播信息的功能。与此类似的“虚拟翻书”的互动展示装置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将投影仪把图片投放到白色书页模型中,当受众左右挥动手臂作出翻书的动作时,书页面中投影画面会按照手臂左右挥动动作进行前后摆动,带给受众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并且,虚拟翻书所收录的信息总量要大于普通书籍信息含量。

在拜耳150周年庆典中,多媒体互动巡展是拜耳展现自身的独特魅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巡展会将拜耳的创新信息带到世界各地,比如欧洲、美洲、亚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25个地区,希望借由一场又一场的展览,彰显公司的实力。整个展览聚焦医药保健、农业以及高性能材料等核心话题,极具创造力地诠释了公司的使命宣言:“科技创造美好生活”。该展览展示了品牌旗下的各类产品,动态化的设计手法使产品信息的呈现更加突出和明确,通过简单操作与引导,受众就可以参与进入整个交互式的展示过程中(见图2)。数字媒体艺术与展示设计的联合使人们能够在参与中获得更好的互动体验。

体验化的展示为观展者带来了身心的全新体验。同时把“互动”的理念引入展示设计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手法,是平面展示向着“立体互动”方面转变的开始,在现代科学和艺术充分结合的时代,尽管数字媒体艺术不会完全取代传统方式的展览,但将互动过程中体现的艺术引进展示设计中是一个必然趋势。

2.4网络展示

网络展示主要指将数字媒体艺术和展示设计相结合后形成的新型展示艺术的方式。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艺术家开始尝试着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艺术创作,于是网络艺术顺应时势而诞生,和其它种类的数字媒体艺术对展示设计所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网络艺术完全改变了展示设计的面貌,最初的网络展示只局限于运用网站来展示商品,如:网页设计、个人网站展示或者博客等,而随着网络艺术发展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将网络展示运用到展示设计中。如俄罗斯虚拟博物馆,依靠谷歌艺术项目使得用户可以足不出户游览5座俄罗斯博物馆,帮助不同地方的人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障碍进行交流沟通(见图3)。当今社会各种展示设计多利用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将具体内容利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法的方式展现在互联网中,进一步构建了一个可以进行供公众进行网络体验、充分互动的网络平台。实际上它是对实体展会的引导、延伸,让人们可以利用手机浏览器、以及Wed浏览器进行参观,而针对参观者而言,只需要利用鼠标与键盘的简单组合,或者利用手机与便携电子设备就能够快速地浏览网上展示项目,实现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在权限许可的条件为网络会展服务的可能性,其受众范围更广、传播手段也更多元化。同时,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能够把会展展品布局以及空间结构等都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复制到网络中,重新以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崭新的方式推动展示设计的发展,进而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

3数字媒体艺术背景下的展示设计发展前景

数字媒体艺术参与到展示设计的过程中可谓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互动性、虚拟性、娱乐性以及综合性等艺术特点,可以为展示设计带来新颖的艺术设计方式,不管是从360°环形影像、声光电技术,还是从体验化展示空间等各个角度都和传统的展示设计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为展示设计的发展注入了现代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并且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又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网络展示。数字媒体艺术和展示设计的有机融合,将推动着展示设计向着更远的方向发展。

其次,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正在从静态转变成动态,从实体转化成虚拟。以往传统的展示传达出的信息只限于简单的视觉感受,观展人员在看后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而随着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广泛应用,让展示设计可以以一种流动的互动方式进行,让观展人员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产品,在观看过程中充分地参与,主动选择需要接受的信息,从而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现场观感,拥有一场完美的参观体验。最后,在数字媒体艺术背景下,展示设计向着虚拟展示方向发展,展示设计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突破地域限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展示信息进行压缩处理,构建新的虚拟展示空间,吸引观展人员的注意力、进行个性化展示。同时,虚拟展示也可以让观展人员和环境、展览产品之间进行互动,观展人员可以完全按照个人兴趣选择参观主题,为其提供便捷参观的方式。

4结论

总而言之,在21世纪初的展示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不单单运用科学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同时在创作过程中将更加注重体现人类的情感、思想,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等现代思想理念,进而创造出更具思想性、人性化的艺术。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信息产业,它的发展应不断吸纳新的传播方式与表现手段,只有有效地将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很好的融入展示设计中,才会在信息社会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突出其自身的优势。与此同时,数字媒体艺术这种交互、动态的艺术表现方式,使各种元素能够清晰的展示、分析、被接受,数字媒体艺术突破了传统展示设计的静态视觉传达设计原理,同时也改变了展示艺术的内涵与形式,将更丰富、更多元的展示效果呈现到了观众的面前,让观众在展示的环境空间中获得会展信息与情感体验的美妙交融,这将会极大地推动展示设计的数字化发展,对展示设计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相信在未来展示设计发展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独特的运用,并带来所未有的创新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

[2]王萍编,严格译,展览与展示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

[3]刘东峰,展示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3.

[4]耿志宏,数字时代的展示设计[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1.

篇8

关键词:有机热载体炉 自动化控制技术 经济效益

1.概况

山东某化工企业型号YWL6.0 -1.0/300/280-AⅡ有机热载体炉于2005年投入运行,至今已有7年。随便着使用时间的加长,锅炉的工况和生产效率明显下降。为了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山东省特检院烟台分院联合某电气公司于2012年3月日―5月16日,对该炉进行了连续74天的考察记录,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最优控制数据,全面综合地对该炉制定实行自动控制方案,并于是2012年6月5日―6月20日实施,而后于2011年7月10日―7月25日进行了燃烧调试和验收记录。

2.高能耗原因分析

该企业600万大卡/h有机热载体炉自安装后运行多年,由操作人员依靠传统仪表和操作装置进行控制,人为因素和不正确因素太多,控制滞后性很强,燃烧不完全,必然使其长期处于高能耗低效率的运行状态。

3.有机热载体炉操作自动化改造

3.1自动化改选原理:

①有机热载体炉的导热由经过管道在加热部位利用热设备之间不断循环,以满足工业生产用热要求。用热设备需要的热量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对于输入用热设备的导热油温度则要求相对稳定。根据有机热载体炉输出导热油动态温度参数计算燃料的动态需求量,通过控制炉排电机转速实时调整活动炉排与运行速度,进而实时调整燃料供给量,达到准确稳定控制导热油温度为目的。有机热载体炉输出导热油开始降低时就加大燃料的供给量,导热油温度开始升高时,就减少燃料供给量,始终保证燃料的供给量随便导热油温度变化而变化。

②根据在线烟气分析仪检测的烟气成分含量参数,主要是CO和O2的含量,判断燃料的燃烧效率,计算助燃空气的动态需求量,通控制给风电机的转速,实时调整助燃空气供给量,保证炉膛燃料充分燃烧。燃料供应量大,助燃空气供应量也增大,给风电机转速就变快;燃料供应量变小,助燃空气供给量也变少,给风电机转速就变慢。

③燃料燃烧会在炉膛中产生大量的热量和烟气,适当的炉膛负压能使烟气排出炉膛且炉膛热量损失不大,过小的负压使炉膛热量损失小但对排出的烟气不利,过大的负压有利于排出烟气但炉膛热量损失大,根据动态炉膛温度参数和动态炉膛负压参数计算负压的合理数值,通过控制引风电机的转速,实时调整炉膛负压使炉膛负压既有利于排出烟气又使炉膛热量损失不大。

有机热载体炉控制系统通过现场仪表采集的各种参数对有机热载体炉的复杂工况进行全面控制判断,经过软件分析和专家数据库推理运算,实时确定燃料供给量,炉膛给风量,炉膛负压的最优数据,实时控制供给燃料的活动炉排的运行速度、给风电机转速、引风电机转速,进而实进控制燃料供给量、助燃空气量、炉膛负压,对有机载体炉实行全面综合的实自动控制。

3.2有机热载体炉自动控制改造方案

①供油温度控制鼓风机炉排

有机热载体炉的供油温度控制主要是根据供油温度控制送煤量和风量的配比。送煤量是通过炉排的转速来控制的,而进风量是通鼓风机频率来调节的。风量和煤量的配比设定值是由氧空燃比T和总燃料量确定。总风量信号经过温度校正。调试时,应首先根据机组静态特性所提供的风煤比关系来确定T值的表达式,然后进行风煤比的自动调节,本系统中炉排转速(代表煤量)为主动信号,鼓风机风量为辅肋信号,可以根据供油温度控制炉排转速(PID单回路控制),并同时调节鼓风量(PID 单回路控制),保证燃烧的效率。本项目中给风量及给煤量的控制采用变频方式,动态调节鼓风机,炉排的转速,使其满足用户负荷需求。

②炉膛负压控制引风机

通过调节控制现场引风机的运行频率来控制引风量以保持炉膛负压稳定,这是保证有机热载体炉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由于炉膛负压波动较频繁,因此,一般要将断膛负压经一阶惯性环节进行平滑处理后,送到PID调节器是;同时将送风量信号作为负压调节器的前馈信号直接加到调节器输出端,以使引风系统能及时响应送风量变化,使负压的变化趋于稳定。送风量前馈增益K的大小选择应使送风量调节指标改变时,引风机运行频率随送风机成比例地同时动作,从而保持炉膛负压基本不变。由于送风前馈量的存在,所以炉膛压力调节中起动态校正的作用。

③注油泵控制

控制器自动检测高位油操油位,进行自动补油控制。当检测到油操油位低时,自动开启注油泵;当检测到油操油位高时,关闭注油泵。

④循环泵联锁控制

循环泵联锁控制燃烧设备,系统运行时即先检测循环泵运行状态,循环泵开启后燃煤系统才能运行,有机热载体炉燃烧运行中,当检测到循环泵故障时,自动关闭燃烧系统;先关炉排,延时后停止鼓风机,再延时后停止引风机。

⑤安全保护功能

a出口油超温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当有机热载体炉供油温度大于设定超温温度时,电脑控制器供油温度超温故障,声光报警指示,联锁关闭燃烧设备,不联锁循环泵。

b进出口低压差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当有机热载体炉进出口油压差低于设备安全压差值时,电脑控制器“低压差故障”声光报警指示,联锁关闭所有受控设备。

c进口油超压保护:系统过程中,当时进口油压力大于设定的安全压力时,电脑控制器“进口油超低压故障:声光报警指示,联锁关闭甩有的受控设备。

d传感器故障识别与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当出口(进口)油温度传感器发生断路故障时,电脑控制器“传感器故障”声光报警指示,联锁关闭燃烧设备。

e循环泵运行故障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当循环泵启动后,电脑控制器检测不到流量,开关信号时,联锁关闭燃烧设备。

f断电故障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供电断电系统自动切断输出设备,再次供电时,智能控制器自动处于下班状态,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g电机负荷保护:通过断路器和热过载断电器,保护电机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过流,过热保护。

4.自动化改造效果

4.1保证机机热载体炉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准确控制输出导热油温度。

4.2实时控制供煤量做到“物进其用:最大程度上减少燃料浪费。

4.3实时控制给风量,保证炉膛中煤的充分燃烧,有效地提高燃料的燃料效率。

4.4对炉排电面鼓风电机,引风电机实行变频控制,大量节约电能。

4.5设定各参数的上、下限,超限即采取声光报警或紧急停车等控制措施。

4.6自动操作和手动操作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无限制切换。

4.7故障自动识别,直观显示与处理。

4.8具有安全保护功能。

5.改造后锅炉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5.1提高产品,有机载体炉输出温度稳定的导热油,必然使生产有以稳定,进而使产品质量提高。

5.2提高劳动生产率,稳定锅炉加热工况,使原料的加量得以加大,600大卡锅炉由原来2.8t/h增加到3t/h,劳动生产率提高7.14%。

5.3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安全性。控制系统由原来的人工调整变为自动化调整,减少了控制系统的不稳定性,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避免受热不均匀现象,防止导热油老化和结垢,进而有效防止减少事故发生,提高了安全性。

5.4节约电能,降低燃料消耗。

5.5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煤燃烧后产生大量CO2和水蒸气以外,还产生大量燃烧产物,如SO2、CO、NO等废气和炉渣,降低粒粒消耗就减少了环境污染。

篇9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有效创新意识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小学数学,现在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状态,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并重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学生的求变、灵活多样、个性恰恰是孕育创造力的土壤。多媒体信息技术越来越快地走进课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建立起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转变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为数学课堂必须达成的目标之一。而且,在我们学校里还常年开展红领巾创造节,创新小能人等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有效创新意识的建立成为可能!

为何要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创新的培养呢?这里所说的“有效创新”是指通过数学课堂的教学对小学生施予教育和影响,让学生养成有目的地创新,让创新成果成为对学习有用的创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不少人存在这样的想法,对小学生来说能有创新的意识与举动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还要有效创新,是不是要求太高了,难道还存在无效创新?有!生活中就存在着不少无效创新的例子:作为卫星移动通讯业开拓者的美国铱星公司申请破产、我们中国不少企业正在“研发”人家早已上市的“新产品”等等,这都是无效创新造成的。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创新教育活动

随着“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国内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其主要观点有:一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格。简言之,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二是以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的的,以创造性思维或者说创新思维为桥梁的,也就是说,它是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创新型人格的养成为指向的。三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教育。参照以上三个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学校对学生的创新教育的引导方向应该是有效的、有价值的,学生的创新情感里应该包含着有效!试想如果学生辛辛苦苦弄出的所谓创新是对自己或对别人都没有用处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个否定!因此,我们作出这样的界定:所谓有效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情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形成有目的、有价值取向的创新活动为主的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创新教育的界限定了,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又该如何创新呢?多媒体的出现,打开了创新教学的突破口,两者的结合更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教学方法的有效碰撞,进而出现了高效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的优化和飞跃,充分发挥了人和设备的潜力与整体效能,达到教学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共享,从而丰富教学手段,改善教与学的环境,为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新型人才提供重要条件。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高效课堂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社会,课堂教学也更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特别是该学科在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中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用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综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真正地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发展“牵线搭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性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多媒体技术,通过对课堂结构与内容的调控、教育教学策略的选择、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探寻创新教育落到实处的途径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培养学生有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体会到有效创新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一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民主、自由、愉快的创新氛围和提供丰富信息资源的教学环境。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巧妙地穿插介绍些古往今来有效创新的故事和无效创新的反例,来引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最大限度地整合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创新教育。二是结合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小学生有效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这些途径与方法能促进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机地整合,让小学数学课堂的“教”与“学”更具活力,更具高效。

四、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依据有效创新教育理念,努力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小学数学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实施教学方法的创新。目前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与学的行动同步

在实践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了教与学同步进行法。先是从多媒体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途径说起,认识多媒体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规律性方法与技能。一方面将理论的学习、探索与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同步教学;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结合,并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实际情境下的优化状况同严格条件下的研究相结合。

2.个案教学法

为了探索多媒体技术下教学的途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实行典型实例的教学,使学生不但看到实景实物“饱眼福”,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心理,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3.经验总结法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整合运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物理教学中,以体现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所有物理教师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快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下面笔者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和思考,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转变教育观念

信息技术既是教师教学的工具,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的方式。在物理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物理课程的教与学,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利用“整合”的优势,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在物理教学中落到实处,使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改革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高整合认识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不仅将物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物理三维目标的整合。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物理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还要培养学生会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进行探究学习,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注重整合实践

教师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实践过程中,要积极参加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的培训,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并将信息技术与信息思想渗透到物理教学过程中。同时,在物理教学中积极创设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升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探求物理知识的意识和兴趣。师生共同探索出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教学的新模式。

3.1 呈现演示学习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各种教学信息,它们可以是教师设计的教学信息,也可以是来自教学资源库或因特网上的教学信息。利用ppt,word,网页、课件等呈现文字、表格、关系图、图片;提供多媒体视频、音频、动画、互动实验、模拟情景、操作练习、反馈评价等。通过多媒体化知识的表现形式,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大气压强》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幻灯片介绍帕斯卡的生平和贡献,使学生在心灵深处感受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用动画片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帕斯卡水桶实验”,使学生仿佛回到了历史上有趣的科学探究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好奇心。

3.2 自主探索学习模式。自主探索学习设计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情境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出学习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查阅信息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这样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研究、探索问题。例如在进行《浩瀚的宇宙》一课的教学,在课前教师将在因特网上搜集的相关信息资源,经过一定的组织,放在学校的FTP服务器平台上,另外再向学生提供几个相关资源的因特网网址,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把计算机及网络手段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达到有效整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结构和教学形式的根本变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形成。

3.3 协作交互学习模式。协作交互学习模式,强调师与生之间互动探索、研究和讨论问题,主要以小组学习形式,共同参与对新知识的建构。如我们进行《压强》一节课的教学,首先,教师根据《压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来创设学习情境并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开展小组协作交互式学习。

这种协作交互学习模式,突出师生与生生的互动学习,即教师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自主探索,然后利用网上论坛,进行交互讨论,让每位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互帮、互学等多向互动,形成协作参与的学习过程。最后,要求学生对论坛的问题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建构新知,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师生交互学习的目的。

3.4 主题研究学习模式。研究学习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与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为目的,以研究任务驱动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指导研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书籍、报刊、电视等多种途径,千方百计地收集查阅大量的信息资料,并根据研究要求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储存,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汇报,建构知识。这种通过信息技术与研究课型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手段成为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效强化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促进整体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的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帮助,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始终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者角色,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探索者。这样的整合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体验,形成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甚至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