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体会范文
时间:2023-04-13 08:1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百家讲坛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
一直以来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都被视为是大众传媒与高雅文化联姻的成功典范,在“阳春白雪”精英文化与“下里巴人”大众需求的平衡中,《百家讲坛》不仅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掀起了大众读史研说的极大热情,更用自己的传播之道造就了阎崇年、于丹、易中天、王立群等一批“学术明星”,从而构成了当今社会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然而,再美丽的花也有它盛开和凋落的周期,昔日红遍中国的《百家讲坛》如今却不得不面对因大众审美疲劳而带来的尴尬。“帝王将相”的故事已经开始让观众昏昏欲睡,曾经的“学术明星”也在大众的激烈争辩以及冷漠的反应中体会着或被“掌掴”或被“传纸条”的无奈与痛苦。《百家讲坛》在今天到底暴露出来怎样的弊病,在未来又该用怎样的“良方”去医治?本研究将立足这些问题,力图通过对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的收视率以及不同地区收视群体的横向收视差别的分析以及三个市场中总体收视率最高地区的收视率纵向(时间)变化的分析来勾勒出《百家讲坛》的收视轮廓,以便为“明日黄花”的《百家讲坛》找到一个新的出口。
(接上)
六、典型地区纵向分析
上面对于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百家讲坛》的收视情况进行了一个横向比较,从中可以看到《百家讲坛》在不同地区上的收视差异和特点,但是如果要想完整的分析出《百家讲坛》的收视情况以及在未来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单个典型地区收视的变化分析。下面就以北京这个典型地区为样本,对《百家讲坛》的收视进行纵向的分析。
(一)典型地区的选取说明
[图8A]
数据来源:AGB Nielsen Media Research
[图8B]
数据来源:AGB Nielsen Media Research
在展开纵向分析前,有必要对纵向分析典型地区的选取进行一些说明。在纵向分析中之所以在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地区中选取北京地区作为纵向研究的样本,原因主要有两条:第一,北京地区《百家讲坛》的年均收视率在三地区最高,年均收视千人数也最多(如图[8]所示)。第二,在各月收视率的变化上,北京的波动也最大(如[图8A]中所示)。因此,选取北京地区作为分析和研究的样本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二)北京地区的收视变化特点
1、总体收视“波浪起伏”
[图9A]
数据来源:AGB Nielsen Media Research
[图9B]
数据来源:AGB Nielsen Media Research
总体来看,2007年全年《百家讲坛》北京地区的收视是呈波浪式起伏的,[图9]为北京地区全年收视曲线图和各月收视率列表。从图中可以看出,《百家讲坛》在北京地区的收视在3-5月和9-11月两个阶段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结合2007年《百家讲坛》播出的节目表可以发现,两个阶段尤其是9-11月份出现明显收视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重播节目影响收视率
通过2007年《百家讲坛》播出的节目表显示,3-5月以及9-11月两个阶段出现收视下滑的一个原因是由于《百家讲坛》安排了大量的重播的节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收视率的表现。[6]
(2)“红色讲座”影响收视率
[图10A]
数据来源:AGB Nielsen Media Research
[图10B]
[图11A]
数据来源:AGB Nielsen Media Research
[图11B]
但是,重播还不是《百家讲坛》收视率下降的唯一因素,其实一些《百家讲坛》安排的经典讲座的重播也并未使《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下降,如[图11]中所示,一些经典的《百家讲坛》节目在重播时的收视率依然坚挺。通过[图10]和[图11]的数据曲线和对应播出的节目可以发现,一些“红色讲座”登录《百家讲坛》也是影响月平均收视率下降的一个原因。[图10]中5月1-5月4日播出的《百家讲坛-红旗渠的故事》的收视率就要明显低于当月其他一些节目的收视率。如果说这里面还有“五一”长假影响的话,那么[图11]中红色讲座《百家讲坛-杨子荣》则也映证了这种推断的可信性。[图11A]中7月收视率曲线直白的显示,7月1日-7月5日播出的《百家讲坛-杨子荣》的收视率为7月最低的收视率。
(3)过于学术化的讲座影响收视率
[图12A]
数据来源:AGB Nielsen Media Research
[图12B]
除了节目风格的改变以及重播是导致收视率下降的原因之外,一些过于学术化的讲座也是《百家讲坛》收视率下降的一个诱因,[图12B]显示,9月18日-9月30日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主讲的《玄奘西游记》系列讲座是首播,但是他的收视率通过[图12A]的收视曲线显示,并未有明显的上升,并且相较于重播的讲座的收视率还有所下降。究其原因,在于《玄奘西游记》的内容相较于《王立群讲史记》,《易中天品三国》和《于丹讲论语》的内容来说更加的小众化,一些佛教内容的加入使节目显得有些学术化较强。一些内容很难在观众中产生兴趣和共鸣,从而使一些观众放弃收看最终收视率下降。
1、在收视起伏中收视人群表现各异
上面提到北京地区的《百家讲坛》收视经历了“起起伏伏”的态势和变化,尤其是从[图9A]中可以看出,8月到12月北京地区的《百家讲坛》的收视率更是经历了“从低谷到”的转变,在这期间,不同的收视人群在收视起伏中呈现出不同的典型的特点。
(1)各年龄段收视群体总体收视起伏与总体收视波动相吻合
[图13]
数据来源:AGB Nielsen Media Research
通过[图13],再结合[图9A]可以看出,各个收视年龄段的收视曲线基本都与总体收视率曲线的走势相同,呈现出“先抑后扬”的态势,但是这其中也有“异端”,55-59岁这个年龄段的收视率走势就有些与众不同。在9-10月份这个阶段,这部分人群的收视率是上升的,而在10-11月却又有所下降,但是在11月-12月间,这个部分人群的收视也是上升的,且上升的趋势要高于其他人群,这其中原因不得而知,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这里姑且作为一个遗憾以供以后进行研究。另外,15-19岁这部分收视人群的收视从8月开始到12月一直以来都是下降的。
(2)公务员,高中生的收视率持续下降
[图14A]
数据来源:AGB Nielsen Media Research
[图14B]
数据来源:AGB Nielsen Media Research
在职业收视轮廓方面,大部分职业群体8月-12月的收视变化与总体收视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但是这其中公务员群体的收视曲线却一直在下行(如[图14A]所示,),虽然从[图14B]中可以看到,10月-11月这部分收视人群的收视率有所抬头,但是从11月开始这部分人的收视率却又出现了回落,并且从[图14B]的公务员全年收视情况来看,总体也是呈下行的态势的。
[图15A]
数据来源:AGB Nielsen Media Research
[图15B]
数据来源:AGB Nielsen Media Research
与公务员收视情况变化想类似的还有15-19岁年龄段高中生阶段的人群,在[图15B]8月-12月的收视曲线中可以看到,北京地区15-19岁这部分收视人群的收视率是在一路下行并在持续在低位徘徊的,这和8月-12月整体收视情况“先抑后扬”是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其他的教育程度的受众的收视变化还是和整体的变化是一致的,并且其他学生阶段的收视变化也和总体收视保持一致并增长强劲(如[图15A所示]),这从[图15B]15-19岁高中生年龄段收视低迷但是学生收视率在11月后出现上扬(如[图14A所示]) 便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
(三) 纵向分析小结
综合北京地区收视的变化,尤其是3-5月,8-12月这阶段的收视情况,以及2007年《百家讲坛》的收视节目表的情况可以纵向分析出以下的一些推论。
1、《百家讲坛》在北方市场拥有固定的收视群体
这从4月份,9月份,10月份随着《百家讲坛》节目多以重播节目播出为主随之带来收视率下降而随着新的节目的出炉整体节目也随之回暖便可以看出,如果说不是固定的收视人群来关注《百家讲坛》,就不可能出现节目一重播收视率就变化的问题。当然,《百家讲坛》也应当更加具有魅力,著名的电视剧《西游记》已经在电视荧幕上播出了20余年依然可以收视强劲,除了一代代新的受众之外,老观众的“百看不厌”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重播可以接受,但是前提应当是而且必须是“百看不厌”的精品,在这一点上显然《百家讲坛》还要更进一步。
2、《百家讲坛》不应当定位不稳
虽然说目前在社会以及舆论上对于《百家讲坛》的内容皆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存在颇多非议,但是毕竟是靠着这样的定位才吸引来了庞大而固定的收视群体。在[图10]到[图12]的分析中可以看到,随意的加入与《百家讲坛》整体地位不符的内容讲座,必然会造成收视的下降,而产生收视下降的原因,根据数据综合的显示就是固定受众的流失。这样的数据分析结果的启示是,如果将来《百家讲坛》进行改革,绝对不可以是“狗尾续貂”,片面的“小修小补”,必须是“彻头彻尾”从节目定位到核心理念的颠覆式改变,否则造成的结果必然会是已有收视人群的流逝以及新兴收视人群的“难产”。
3、《百家讲坛》需要新内容和新面孔
王立群,阎崇年、于丹、易中天这些被《百家讲坛》捧红的学术明星如今已经成为了《百家讲坛》的常客,虽然说他们的出场就代表着收视率的上扬,但是通过分析发现,他们过多的处境也会让观众产生“收视疲劳”。因此,新内容、新面孔的出现就变得十分重要。2007年11月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讲授《李清照》,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走上《百家讲坛》讲授《武则天》,北京地区的总体收视率顿时又开始上扬(如[图9A]所示)的情况正说明了这一观点。但是新内容和新面孔的出现也需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自然是讲授人要有丰富的学识和语言的表现力,毕竟作为演员最少的电视节目,讲授人的魅力对于观众的吸引有着很大的作用;第二,就是讲述的内容不能太边缘化和学术化,早期的《百家讲坛》收视率之所以萎靡不振就是因为过于学术的内容窄化了收视的人群,收视率一直无所进展。
4、《百家讲坛》在北方市场面临着潜在收视群体的流失
高中生阶段是获取知识的黄金时期,但是从[图15]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场中高中生阶段的学生的收视率却不令人满意,即便是在《百家讲坛》新人登场,整体收视率上扬的情况下,15-19岁高中生年龄段的收视人群却在流逝,而这些在未来几年主要的潜在收视人群的收视率的流逝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说目前还无法得出为何这部分人群以及公务员人群收视流失的真正原因,但是找到它并对症下药是十分紧迫以及重要的。
七、结论与启示
通过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横向比较分析以及典型地区——北京地区的纵向的分析,我们可以从2007年《百家讲坛》收视表现中得出如下的几点结论:
(一)《百家讲坛》机会与挑战并存
通过三个地区横向的收视分析以及北京市场的纵向收视轮廓分析可以看到,以讲述人文科学知识为主的《百家讲坛》在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地区有着巨大的收视群体,而在南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媒体认同度的缘故,收视率呈现出“越南越低”的趋势。但是,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收视率较低的南方地区收视人群整体素质较高(广东地区收视人群学生、公务员居多,上海地区暑期学生收视率上扬)的事实表明,《百家讲坛》未来在这一地区有着强劲的收视潜力。而在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地区,虽然说整体的收视率一直较高,且在经过了“起起伏伏”的收视率波动后,在年终整体收视率又回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公务员、高中生等素质较高,潜在的收视人群的流失却给未来的《百家讲坛》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让北方这些收视人群重新拿起遥控器选择《百家讲坛》并同时不使具有潜力的南方地区的收视人群流失,是未来《百家讲坛》所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二)《百家讲坛》的内容需要变化,理念需要革新
从北京地区8-12月的收视曲线以及对应播出的节目可以看出,新面孔、新内容对于《百家讲坛》是多么的重要,数据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一个节目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才可以有持久的生命力。但是这种革新仅仅是“治标之策”,《百家讲坛》要想让所有的收视的群体都有一个大的变化,唯有“刮骨疗毒”的理念革新——突破现在“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怪圈才可以有长久的发展。
(三)《百家讲坛》在雅俗共赏的前提下定位不宜多元化
“雅俗共赏,让学术走向民间”是《百家讲坛》得到大众收视认同的一个根本的原因。未来的《百家讲坛》由于现实中暴露的问题确实是需要一些改变,但是“面向大众”的这个前提不应当动摇。此外,《百家讲坛》定位可以改变,但是由于其节目自身的特点,应当坚持单一的价值取向和地位,否则定位多元化带来的必然是收视群体的分散化,而没有固定的收视群体,是任何一个节目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总之,通过2007年《百家讲坛》三地的收视横纵向分析可以看出,《百家讲坛》只有不断的自我的超越和自我的更新才可以有更大的前景和更光明的未来。
[注释]
[1]冯韶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级研究生,负责本文表格的制作,数据挖掘,论文框架的搭建以及分析小结,结论的写作;王莹,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研究生,负责本文原始数据查询,整理,数据描述,研究背景研究写作以及文章最后的校对。
[2]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20180.htm
[3]娄可伟,《电视媒介传播精英文化的有效路径——谈的文化传播力》,《中国电视》,2007年12期
[4]陈明,丁智擘,《百家讲坛—成功背后的隐忧》,《视听界》,2006年02期
篇2
他与杜甫关系怎么样?他是怎么死的?
《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玄奘。
真实的玄奘身世如何?《西游记》中对他的描写是不是有根据?
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使他敢于徒步十多万公里,远去西天取经?
提到狄仁杰,我们第一反应可能是神探,狄仁杰在武则天当政时期,
曾经两度出任宰相,竭尽全力为武则天服务,
但也不遗余力促成武周王朝回归大唐,这样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为什么被称为神探?
历史总有说不完的谜案吸引着我们,也引来众多高校教授登上《百家讲坛》,
为我们讲解历史不为人知的一面。
小编盘点了近70名教授120多个讲座主题,看看教授来《百家讲坛》最爱讲哪个历史人物?
哪个朝代历史最受欢迎?哪个大学、哪个专业的教授最多?
最爱讲的历史人物
教授最爱讲的历史人物大致有三类:一是圣贤类,比如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庄子等,这样的圣贤人物时间上比起其他历史人物离我们更久,在影视剧、小说中也很少见,所以我们对他们知之甚少,也很难体会这些思想家深层次的智慧、思想,但是这样的人物对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有深入了解的价值;二是人物故事为大家所津津乐道,这样的历史人物在影视剧、小说中最为常见,比如包拯、狄仁杰、太平公主、唐伯虎、武则天、唐玄宗与杨贵妃等,这些历史人物我们耳熟能详,我们所知道的是他们的文学形象(为艺术家所主张)以及民间形象(为街头巷尾所论),但他们的真实面目又是如何呢?教授喜欢给这样的人物还原历史;三是有传奇经历的诗人,这样的人物充满才情,但是作诗并不是他们的理想,他们或存在着多重身份,或人生经历一波三折,或他的诗歌吸引着我们,让我们不禁产生疑问,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到底拥有了怎样的人生际遇。比如陆游,我们知道他的诗歌成就很高,但是却不知道他是个武艺高强的文人,陆游在秦岭上演过现实版的武松打虎,这两种形象的反差很吸引人。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大家最为熟知,李煜是怎样把这多重的人生角色集于一身的呢?在他故国的雕栏玉砌边,他究竟留下了哪些永生难忘的往事?在他的传奇而复杂的一生中,他又品尝过什么不同于一般的滋味呢?这些都是登上《百家讲坛》的教授想要传达的。
哪些朝代的历史更受欢迎
不出意料,唐朝是教授最爱讲的朝代。唐朝作为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不仅可说的皇帝众多,比如唐太宗、唐玄宗、唐高宗。唐朝还见证了一个绝无仅有的红妆时代,它属于那些才华横溢、野心勃勃的女性,她们有的文采斐然,有的老谋深算。她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攀向权力的巅峰,差一点打破了男性的霸权,改写了历史,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在文化上也涌现出了大量名家,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所以唐朝的诗歌也是教授们绕不开的一个领域。
篇3
“北有《百家讲坛》,南有《文化中国》。”这是栏目在社区进行节目推广时对观众叫出来的口号,《文化中国》成功了,这不仅得益于对《百家讲坛》的成功模仿,其鲜明的文化特色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
“大文化”的栏目定位
《文化中国》栏目明确了“轻松读历史,快乐品文化”的创办宗旨。“轻松”、“快乐”宗旨的确立表明了栏目的大众定位,“历史”、“文化”又明确了栏目的选题范围。
从栏目的具体内容设置来看,《文化中国》无疑比现在的《百家讲坛》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具有“大文化”的栏目定位。栏目现有展现悠久厚重的传统文化的古典精品类选题,如《庄子的智慧》;有反映中国当代文化精粹的时尚荟萃类选题,如根据电影《画皮》引申出的对中国鬼文化的探讨,由电影《赤壁》引发对历史的思考;也有表现丰富多样地域文化的百花园地类选题,《永不消逝的羌族文化》和《少数民族奇趣婚俗文化》是这类专题的代表。还有精彩纷呈的人物故事类选题,如《高俅:平步青云的秘笈》、《孝庄秘史》等。由以上专题可看出,《文化中国》不仅注重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关注当前的文化热点,选题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各个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全方位的透析,使观众更加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浓厚的文化氛围
作为一档以传统文化为栏目定位的《文化中国》,无论是在栏目的名称、片头的设置,还是主持人的服装搭配和场景设置,处处都透出一股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与栏目的文化定位暗暗契合。
在节目的片头,是一系列代表中国文化的古代文物,千手观音、兵马俑、相生相克的五行学说等都是中国文化的典型象征,在栏目中间的片花里还穿插了一个典型的中国戏剧演员的形象。这些画面都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内涵,不仅突出了栏目的文化定位,还给人一种视觉享受。其次是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中国”标题,庄重而不失活泼,几个金黄的大字现在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标识。
在每次节目的开始都有一段古筝弹奏,之后是主持人今波例行的那句“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历史”,如今这句话也成为《文化中国》的招牌式语言,让人听起来倍感亲切。主持人的服装也体现了中国特色,不论是长袖还是短衫,这些经过改良的唐装也是对栏目文化定位的另一种阐释,加之字画的背景、青瓦的墙壁、典雅的圆桌等场景设置,似乎在向观众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无不传递了一种文化的特有韵味,娓娓道来而意味深长。
编排上的互动交流
《文化中国》没有现场观众的设置,依然保持了主持人的设置,采取了主持人与嘉宾谈话的互动方式来讲述文化历史,一般是由主持人和嘉宾共同完成。主持人和嘉宾共同针对同一个话题进行讨论,有问有答。《文化中国》中的嘉宾以讲故事、设悬念等技巧讲述中国历史,主持人今波则站在大众立场,在大众和专家之间穿针引线,成功搭建“雅”与“俗”的桥梁。主持人与嘉宾的良性互动使观众在谈话中感受到大众化“俗”的亲近,也接受了学术性“雅”的熏陶,所以这种访谈式讲座往往比起讲座式讲座更生动、更亲切。
《文化中国》栏目为了强化电视表现手段,在栏目中成功运用了现实场景、图片、文史影像资料和部分情景再现等纪实手法来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如在《揭密绍兴师爷》的系列专题讲座中,今波亲自到绍兴师爷博物馆,再现了当年绍兴师爷简朴的生活环境,使观众对绍兴师爷有了更加直观生动的理解。
个性化的主持风格
《文化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主持人今波功不可没,其幽默风趣的主持风格深得受众的喜爱。今波往往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可见其文学功底颇为厚实,他大气而不失诙谐的气质形象、雅俗共赏的主持风格以及擅长沟通的人格魅力都赢得了方方面面的好评。特别是他能幽默地释疑破题,自然地转移话题,委婉地提出问题,巧妙地化解难题,将主讲内容一步一步推向,更令人赞叹。
篇4
关键词: 王夫人 接待黛玉 东廊三间小正房
在《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在外祖母的惦念和期盼中,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了贾府。拜见贾母后,黛玉去拜见大母舅贾赦,接着拜见二母舅贾政。贾政“斋戒去了”,王夫人接待了她。
那么,王夫人在什么地方接待了黛玉呢?
其实,王夫人接待黛玉的具体地点有三处可选择。一是“正经正内室”的“堂屋”荣禧堂;二是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三是东廊三间小正房内。
从荣禧堂的地理位置和室内的待漏随朝墨龙大画、赤金九龙大匾等饰物,以及《红楼梦》后面章节可知,这里是贾政接待皇亲国戚、朝中要员的地方,虽然黛玉是侯门千金、当朝探花之女,但毕竟是个孩子,而且是个女孩子,在荣禧堂接见,自然不太合适。不在荣禧堂接待黛玉,小说还有一个解释是“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
于是,老嬷嬷们引黛玉入正室东边的耳房,嬷嬷们的做法,是缘于对女主人王夫人日常生活习惯的熟稔,是因为王夫人经常在此接见客人。但王夫人并没有在她时常居坐宴息这个地方接待黛玉,而是让丫鬟回话:“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那边”就是第三处可用以接待黛玉的地方——东廊三间小正房内。弃东边三间耳房而选定东廊三间小正房,是王夫人明白无误的“指示”。外甥女大老远来,又是初次上门,哪儿不好接待呢?为什么要东挪西搬地折腾一番呢?王夫人肚里的“小九九”,的确耐人寻味。
我们看看这两处地方的各自特征。
正室东边三间耳房是这样布置的:
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余陈设,自不必细说。[1]
东廊三间小正房的陈设是这样的:
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两下比较,不难发现:正室东边三间耳房的布置色彩浓艳,阔绰气派;东廊三间小正房里的陈设显得朴素简单。为什么在朴素、简单的地方接待黛玉呢?好歹是客,而且是第一次进贾府,第一次正式上门来拜见二母舅及舅母。王夫人的做法有看轻黛玉的意味。
其实王夫人轻视黛玉在前文已有表现。前文在贾母处,王夫人曾嘱咐王熙凤:“该随手拿出两个(料子)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赏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乍读起来王夫人似乎很关心外甥女,为她做新衣,无微不至。但细读“随手”二字可体会出,她对事这件事处理得很随意,对于为黛玉选什么样的料子、什么花色、什么图案,她并不“上心”,只要给了就行,管她喜不喜欢,给她什么她就得要什么。可见,黛玉在她的心目中,并没什么位置。送给黛玉衣料,实际上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是做给外人尤其是贾母看的。
笔者认为,王夫人这样做的原因,还跟她要交代黛玉的话有关。周思源在《亦石亦玉话宝玉》中说:“王夫人可不简单,王夫人是小事不管,统统交给王熙凤,她一心抓大事,抓什么大事?接班人问题。”[2]她和黛玉说了什么呢?大体这些:宝玉是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其实,不光姊妹就连丫鬟都敢沾惹他:“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其关键字眼是“你只不要睬他”,“你别睬他”,“只休信他”,甚至不要和他“多说一句话”。说到底,就是希望黛玉离宝玉远点。这是给黛玉“打预防针”。而之所以选这东廊三间小正房接待黛玉,是因为这里僻静些,不易被人撞见听到内容。
王夫人不喜欢黛玉,不希望黛玉成为她的儿媳。这在《红楼梦》后面情节有含蓄表现。王夫人抄检大观园,是在袭人与王夫人的一番语重心长的交谈之后,袭人所谓“日夜悬心,又不好与人说”,“二爷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的事,其实说的就是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这才引得“王夫人听了这话,如雷轰电掣的一般”,这才是抄检大观园的根因。而所谓“秀春囊”只不过是个由头而已。在这一节中,王夫人询问凤姐儿时说:“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去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儿,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心里很看不上那轻狂样子。”一般来说人的“轻狂样子”多从“眉眼”处表现出来,而这“眉眼”又都像“林妹妹”,可见,林黛玉在王夫人眼里向来是“轻狂样子”,她心里很看不上,只是,贾母在一天,她就得“维护”她一天。在金钏、晴雯、司棋、芳官等丫鬟中,晴雯是最冤的,受到的迫害也是最残酷的。
岳晓东博士在《〈红楼梦〉心理诊所(14)》中提出,王夫人是因怨恨黛玉而迁怒晴雯。[3]这一点,红学著名学者刘心武和李希凡都有共识。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学专家李希凡在《〈红楼梦〉王夫人论》中提出,假如曹雪芹有时间完成他的杰作,最有可能对宝黛爱情施以终极打击的应该就是这位不言不语、心有主见、关键时刻很会下毒手的家长。[4]
黛玉从进贾府的那一天开始,就成了王夫人的心病。古时,对于儿女婚姻,崇尚亲上加亲,黛玉是贾母的心头肉,贾母把她从扬州接来,除了要亲自照料外,恐怕也有婚事的考虑。(事实上,贾母就把宝黛二人安排在一起成长。)即便没有这一打算,两人一旦日久生情,这桩婚事,由贾母做主,极有可能“水到渠成”。这是王夫人不愿看到的。因为她心中早已有了满意的儿媳人选——年龄与宝玉相仿的“四大家族”之一的亲外甥女宝钗。李希凡在《《红楼梦》王夫人论》中说:“从王夫人在家务管理上的‘任人唯亲’来看,她选‘帮手’做管家人都要选来自王家的侄女和侄女婿。那么,若在宝钗和黛玉中选择儿媳,她自然会选自己的亲外甥女宝钗,且家大业大的贾府其实很需要钱……”在《百家讲坛》节目,《刘心武揭秘黛玉身处险境之谜》中,刘老师就认为:“首先要把她排除的就是王夫人”,“她一有机会就从宝玉的婚姻中排除黛玉”。[5]
宝玉和宝钗是姨表亲,与黛玉是姑表亲。在将来考虑宝玉婚事时,如果两位姑娘都合适,但姑表亲要比姨表亲要更亲一层,黛玉仍然占优势。这也是王夫人心里感到不安的地方。
所以,王夫人在见到林黛玉的第一天,就给她打“预防针”,让她和宝玉保持距离。而这些话,黛玉因年龄小,尚且不懂,但成年人、明眼人一听就明白。所以,得选一个僻静一点的,自己不常来,别人不好找的安全地方。
于是,王夫人就选定了在东廊三间小正房接待黛玉。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第3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2]周思源.亦石亦玉话宝玉.CCTV-10百家讲坛,2004-12-08.
[3]岳晓东.《红楼梦》心理诊所(14).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情境教学;语文课堂;激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语文课机械而单调,差不多都是教师的一张嘴加一支粉笔再加一个固定的模式:先读课文,再分段、归纳段意,接着讲解课文,最后总结中心思想。整节课就是教师讲学生记,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厌倦情绪,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样的语文课是“死”的。要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设法让我们的语文课“活”起来。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展现“生活”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中学生虽然社会生活阅历不丰富,对人生体验也不深刻,但他们正处在“花季”年龄,站在人生的“第二起跑线”上,对生活充满热望,所以要把教材中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在教《童趣》时,我给孩子们讲了自己的故事:“小时候,老师做过一件既快乐又内疚的事:夏天在老家院子里,在枣树上找到三五个毛毛虫,用小木棍把毛毛虫折磨的奄奄一息,然后把毛毛虫放到蚂蚁洞前,再耐心地等待蚂蚁家族把毛毛虫搬回家,当看到毛毛虫被蚂蚁咬得不断翻身的时候,我又快乐,又内疚,快乐的是我给蚂蚁送来食物,内疚的是我残忍地伤害了毛毛虫。(同学们听得很入神)接下来我就和学生互动:你们小时候做过什么有趣又坏坏的事?大家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小时候做过的有趣又坏坏的事。最后引出今天要讲的作者沈复的童趣,这样孩子们既快乐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又很好奇作者有怎样的童趣。既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又拉近了学生间的距离,使其相互了解,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使学生振动起飞向生活及历史广阔蓝天的翅膀,使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内容鲜活了起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把握就更全面深刻了。
二、再现“图画”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状物、叙事、写人和绘景表情达意时,总寓于自己的胸中之“境”,这“境”就是画,文与画是相通的。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能够较迅速、真切而又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也能培养审美情感。
中学课文中的小说内容大都配有插图,它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可以“就地取材”,借助绘画不仅可再现情境,还可借以显示作者的为文之法。在学习《口技》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侧面描写的作用,我简笔勾画了一幅“绿叶扶花图”,并题以“绿叶扶得红花艳”,使学生直观而又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平常手法的非常效果。
借画为文,依文绘画,形象与抽象沟通互现,使学生生动深刻地理解并感悟到两种艺术的魅力。
三、渲染“乐曲”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的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在有的时候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春》这一课,有多种教学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引进音乐,取得了好效果。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后,我给学生放了瓦格而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学生通过瓦格而纳的音乐,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原野之上。在学习《论语》时,我首先让学生看百家讲坛《论语》的视频,当百家讲坛熟悉的前奏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吸引住,于丹教授诗一般的语言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去学习,乐学,爱学,想知道《论语》究竟有多神秘,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在我们求学的道路上乃至人生道路上有什么温馨又哲理的启示。
四、体验“角色”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让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站在角色的位置上深入体验,文中的“事”好像就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好像就是自己说的,把课文内容“复活”到眼前。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可采用以下不同方式。
可一人扮多角。主要通过个人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妻”、“妾”、“客”三人回答邹忌“问美”时的话,只有一二字的增减和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关系的亲疏远近的不同。我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他们的语言,仔细揣摩三人的微妙心态,把握说话人的语气,理解作者处理人物语言的精细。
篇6
这里所说的纯文字阅读,是指对那些纯文字的传统意义上的书籍进行的传统意义阅读。就拿《论语》来说,同样都是关于《论语》的解读图书,从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著的《论语集解》到现代学者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这些都是有史以来对《论语》的注释、解读都非常好的著作,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对他们知之甚少,不要说很少的人读过这些书目,就是知道的也很少,甚至很多学生仅有的一点点关于《论语》的知识还是在课本中学到的,如果不是因为“百家讲坛”,因为于丹,会有更少的学生去更多更深入地了解《论语》。再来说说《红楼梦》,很多学生虽然看过,但看过的大都是电视剧,有看过书的也是压缩本或者连环画之类的,没有几个人真正读过三卷本、四卷本的那种纯文字书籍的《红楼梦》。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纯文字阅读在中学生阅读中产生的危机呢?
首先,阅读习惯的改变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中学生认为,课业负担重,没时间阅读是导致阅读习惯改变的原因。在广州的调查中,77.8%的学生“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挤满了。”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在双休日,有43%的学生躲在家里“用来做大堆作业习题”;25.7%的同学忙于“参加各类兴趣班辅导班”。即使有的同学会有时间买书,也有46%的学生反映所买的书中教辅书占了一半。现在甚至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改变了自己的阅读习惯。更多的学生选择了看影视作品、网络、图片书籍、压缩本、连环画等这些简单、方便、易行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少的学生去读纯文本文字,大多数学生认为那种纯文字的书籍看起来很吃力,太难了,也看不懂,更多的学生只是把阅读名著当成是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来完成。
其次,阅读目的的改变也使得中学生的阅读越来越轻文字。调查显示,35.5%的中学生阅读的目的是“无聊打发时间”,只有10%选择“习惯”、“渴望”,中学生阅读越来越追求休闲时尚,通吃一切文化快餐。因此,一些时尚类的图书以其大幅精美的图片和时尚新颖的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另外,读纯文字书籍的中学生阅读的目的更多的是功利的。多数学生读这类书籍是为了考试或完成老师、家长布置的任务。以免考试中会出现相关内容,有些同学不得不去读他们本来不爱读的一些纯文字书籍,并且在读之前先搞清哪些部分是重要的,哪些不是,重要的部分会去认真读,不重要的部分可能根本就不去读,这样,这些纯文字书籍被他们读得支离破碎。
再次,阅读心理也成为影响中学生阅读越来越重要的因素。目前,中学生的阅读存在着明显的从众和追求流行的心理。什么书最近的宣传力度大,人们都去读,他们就跟着去读。比如“百家论坛”系列,电视上做得轰轰烈烈,书店里抢得风风火火,中学生就跟着凑热闹,出来一部书就去买一部书,根本不管内容是什么;有些中学生是有选择地去买,可是也是选择那些销售更好的,或者很多人看过都说不错的,根本不去考虑自己是否需要,也不去自己衡量书籍本身的价值,只要“人家都说好”,自己就“买来看看”,还有就是追求流行:“大家都在看,我也就想知道知道,大家都知道了我不知道不是落伍了吗?和大家也没有共同语言了。”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从文字发展的角度看,从汉字到文字书籍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和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工具。汉字的本身就是图画语言的发展,如今的象形字依然保留着其明显的特点。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简化字,作为一种符号的文字,早已不仅仅是它字面的含义,其引申、派生出的含义相当丰富。而由汉字组成的文字书籍不仅是我国古老的瑰宝,也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珍宝。文字书籍的文化传承作用、教化作用收藏作用都是不可代替的。即使文字书籍已是“古董”,那也是无价之宝,值得中学生珍视和阅读。
二、从信息的角度来看,网络阅读虽然是鲜活的,但网上的东西更像是影像,绚丽、清晰、转瞬即逝。而文本阅读是理性的、缜密的,文字带给人的是有纵深感的东西,可调动人的想象,反复体会,但却是模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晰的反倒是短暂的,模糊的却是丰富的,而且文字书籍可以收藏起来,永久保存,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之所以万古流芳的原因所在吧。所以,在网络时代,网络阅读和文字阅读这两种方式是有区别的。前者像电视图像一样,比较直接,具有当下性,比起书籍来说,它的评述评论更新、更快,后者则是抽象符号,需要思考。所以,虽然是在网络时代,但是文字阅读这种阅读方式还需要流传下去。另外,书籍中保存了悠久的文化传统,当我们阅读时,会进入文化传统中思考,从这一点看,无论是电视,还是网络,都是无法达到的。另外,问卷调查显示,有63.9%的中学生是“想到什么看什么”,这样就导致了以大众文化产品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情况。虽然大众文化的价值不能否定,但一个民族一旦只有大众文化,或人们只热衷于大众文化,传统书籍、经典作品却无人问津,那么,势必造就大批无思想深度的“文化大众”,整个民族素质必将下降。所以说,提倡系统的文字书籍阅读大有必要。
篇7
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
由于我平时上课任务比较重,和学生语言交流时间较少,我就采用了书信与谈话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开展了《老师我想对你说》和《自我介绍》活动,规定学生把自己的爱好、家庭成员组成、在小学的成功与失败以及自己的志向和需求告诉老师。两篇简短的笔谈交流拉近了我和同学们的距离,我知道了学生最需要的是关爱,最缺少的是理解。如高宇卫同学说:“老师,你不知道,我多可怜,姨妈不喜欢我,外婆常说我是累赘,唯一理解我的母亲为了我们的生活又常年在外奔波。”这些催人泪下的语言,使我感受到身上所承担的责任。
二、把从学生处获得的信息反馈给家长,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
我班寄宿生多,即使没有寄宿的同学也大多“寄人篱下”,我就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条件,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家长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督促家长定期与不定期地和孩子交谈,让孩子感受亲情,学会理解,也从中知道了不少学生犯错误的根源。如我班学生徐勇从小学三年级起至今,父母双双在外打工,由一个90岁的姥姥代管,孩子学习怎么样,思想有何变化,父母一点也不知晓,有一次,这孩子偷喝了别人的牛奶,一经了解,我才知道,他不是想偷而是想喝。父母不在家,又没有钱,只得去偷,于是我就跟他父母联系,提出要一个家长回家管理孩子的建议,但是经过了解,得知他父母如果不打工就断了生活来源,于是我就请求他们回家和孩子一起过一个生日。这样一来,徐勇变了,懂得要为今后的幸福努力学习了。
三、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我充分利用双休日,看一些教育管理的书籍,提高自身修养。如最常见的《湖南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杂志,并经常与同事交谈取经,看一些有关学生教育的电视,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现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抓住切入口,更好地管理好学生。
四、建立和谐班级
对于留守学生来说,建立和谐班级容易使他们找到灵魂的依傍,弥补他们内心缺失的爱。为此,开学至今,我借助学校运动会、不让爱你的人失望、诗歌背诵和诗歌创作大赛等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让他们体会团结协作的快乐,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使他们生活在快乐、和睦的氛围中,让他们在班级里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成长的快乐,使他们感受到在这个集体中谁也不能少。
五、用阳光雨露滋润学生心田,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我班学生高宇卫是一个缺少爱、心理有些偏执的孩子,一个星期四的早晨,不知什么原因跑到四楼走廊,爬到扶栏上,八年级学生问他“你要干什么?”他不出声,八年级学生把他拉到老师办公室,我亲自把他领了回来,亲切地对他说:“你有什么不高兴和委屈,就和老师说说。”他只是一个劲儿地哭。我就给他讲了《百家讲坛》中的一个小故事,结尾的一句话是“你母亲千辛万苦、走南闯北,就是知道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是她今后的骄傲。”听到这,他不但没有停止哭泣,反而哭得更大声了,一会才从牙缝哽咽着说出一句话:“我太让我母亲失望了,我是为了缓解压力,才爬到扶栏上看看风景。”我知道这孩子缺少爱,心理太压抑,才做出如此不可理解的举动。我就撒了一个谎,违心地说了《百家讲坛》上另一位母亲教子成功的故事,最后一句话说:“你父母在上次和我交谈的过程中,说给你算了一命,先生说你今后一定是一个成功人士。”他终于笑了,并说了一句:“我明白了,我一定会努力的,再也不干蠢事了,不让您失望,不让我母亲为我伤心。”之后,我针对这件事情召开了一次“珍爱生命”的主题班会,唤醒那些迷途学子,并经常对他们嘘寒问暖,细心诱导。
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篇8
1.为往圣继绝学,从自己做起,从扎根的教育抓起。
语文教师肩负着继承弘扬发展传统优秀文化的艰巨使命。宋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投身教育事业,理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自我的修身做起,学习儒家经典,力行学做谦谦君子,从儒家的根“孝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近年来,老师越来越难当,学生在家里对父母不恭敬,来了学校对课本、对圣贤、对老师缺少恭敬。《弟子规》成为中小学生的必读书,从孝敬父母抓起,有助于良好学风与做人态度的培养。相信一个孩子有了孝心,时时处处想到让父母放心、宽慰,这个孩子就将不让人担心了。学习《弟子规》,不是喊口号,而是要抓落实。我利用课前二到五分钟时间与学生共同学习《弟子规》,适当讲解并穿插古今小故事,得益最大的是自己,大多数孩子都能有所觉悟,可喜的是个别孩子学习态度有明显的好转。
2.央视《百家讲坛》可以成为教材最好的补充与注本。
央视《百家讲坛》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鲍鹏山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曾仕强的《易经的奥秘》和《胡雪岩的启示》、于丹的《论语心得》和《庄子的智慧》、吕立新的《水墨齐白石》、钱文忠的《三字经》等,都是我课堂教学最好的补充。比如讲《逍遥游》、《愚溪诗序》关于天人合一的理论时,就可以引用曾仕强教授《易经的奥秘》中对“亦一亦二”的解释。
3.关于作文教学。
3.1我对学生耳提面命,审题,如果没有把握做到出奇制胜,就老老实实按常规思路去考虑,掌握各类文体的基本要求和各种题型的操作要领,注意结构安排,要自圆其说,语言要得体,表意要明确。如果能较恰当地用上一些成语、诗文名句或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什么的,就会使你的文章大为增色。
3.2我开诚布公地告诉学生,作文得分常常会受到阅卷老师当时的情绪和心境的影响,因此,除了不能跟命题者叫劲之外,如何博取阅卷人的欢心就成了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比如,字迹清楚、卷面整洁、语句通顺、结构合理,自然会让阅卷老师感到心情舒畅。
3.3我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跟学生说,写记叙文也好,写议论文也好,你心里究竟怎么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出来要像真的一样,哪怕懵住阅卷老师一会儿也行。事实上,你心虚气短,你腹中空空,你自己都觉得不知所云,但写作文那会儿,一定要表现得煞有介事、理直气壮、情真意切等。
4.关于阅读教学。
4.1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净化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要融入“人文味”,只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4.2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要想使语文课堂“育情”,只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才能达到。
5.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高中语文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个性化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学生对于应用性目标、审美性目标、探究性目标可能各有侧重,教师应该指导他们通过适当的选修课实现自己的目标。
6.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篇9
托尔斯泰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中外名人都用他们成功的人生佐证了阅读的重要性,特别是中职生更离不开广泛的阅读。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于阅读教学,大纲要求“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总量一般不少于200万”。受基础教育实际情况的影响,学生未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与高中学生相比,中职生拥有非常充裕的课外阅读时间,同时为学业和今后的工作着想,他们也应该把课外阅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基于现状,我校开展了《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研究》,经过近两年的探索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研究表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调动中职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主要做法是: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使教育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向学生提供当时当地无法看见和看清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或者无法听到和听清的各种音响,将所讲的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从而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声形色并茂,扩大了教学的功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学速度,节省了教学时间,减轻了学生负担,最终得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丰富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生认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语文学科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因素,通过教师的开发和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信息化意识,而且能够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另外,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还可以借助生动的动画、美妙的音乐,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调动阅读兴趣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它对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的成果,加速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发挥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中职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多,如果学校不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那他们总会找点“事”出来。
因此,定期组织学生看电影,评电影,引导学生阅读原著,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视频,学会阅读方法。《百家讲坛》的内容知识很丰富、人物形象生动,很好地普及了学生的历史知识。例如:易中天的《品三国》、鲍鹏山《新说〈水浒〉》,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的经典名著之余,极大的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名著阅读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网上阅读,扩展学生课外阅读
互联网是一本向着世界打开的书。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和共享,使人们可以不在受时空限制自由交往,随着阅读具有事实性,交互性和广域性的网络阅读时空,使学生阅读的范围不在局限课本、课堂、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域和资格的限制进行自主阅读。
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地发掘和利用资源,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网络成为课外阅读的重要载体,开拓语文实践活动的新形式――网上阅读。网上阅读的重点是引导学生 “读什么”和“怎样读”。教师要通过课文这个例子去见“缝”插“针”,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补充材料扩展学生的阅读,并及时向学生推荐有关的阅读材料。
同时,多媒体网络系统多样化的交互形式,还促进了协作与对话,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进行阅读辅导,分层次阅读内容,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学生也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评价。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等方式进行网上交流,展示自己的个人主页,互相推荐一些好的读物,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探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异地同步的协作化阅读。
另外,多媒体网络系统还能以其最快捷的形式将学生所需要的内容传递到桌面,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与远在天边的人进行特定形式下的阅读交流,获取更有益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扩展其课外阅读,于不经意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篇10
薪火相传
《悠悠长水》一书,定稿七十余万字,记下了谭其骧先生学术生命的光辉。自1978年入学复旦,葛剑雄先生专任谭先生的助手,就开始整理材料,处理信件,担任科研教学助理,甚至随同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在谭先生的谆谆教导下,葛氏了解到一位历史地理学者应有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在与老师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更真切地体会到老师的道德风范。
尊师重教,是顾颉刚先生门下特色。顾先生尊重先生,一如谭氏对顾先生的尊重。在顾先生的帮助下,谭氏得以在北大图书馆、学刊、学校任职,不仅在学术上得以提高,又稍解生活的艰辛。同样在谭氏的推荐下,葛先生参与了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如《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修订,《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分册》的编纂等。时至如今,作为当代历史地理研究的权威,葛剑雄先生极其重视人才培养,以提携后进为己任,可谓顾颉刚先生精神的践行者。
学术发展
与顾颉刚,谭其骧两位先生一样,葛先生一生勤于著述。散文。编辑的书籍除外,《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简明中国移民史》、《中国移民史》、《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葛剑雄自选集》……一本本考证绵密、论证精详的著作,在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上都可称为举足轻重。
葛先生认为,“历史地理本身就涉及历史、地理和不少相关的人文、社会和自然学科,需要较广的涉猎和触类旁通。”正是历史地理这门学科对学人基础的要求极高,除了具有聪颖的天资外,刻苦钻研又坚持不懈的治学尤为重要。而在这方面,葛先生用自身的实绩说明了作为顾氏的传人,他当之无愧。
功夫在书外
曾有一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