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能源管理规范范文
时间:2023-04-13 08:1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同能源管理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合同能源管理必将成为高校节能工作的核心机制
所谓合同能源管理,简单的说就是节能服务商通过和客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帮助客户节能降耗,并与客户分享节能效益,以此取得节能服务报酬和合理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其实质是一种以减少能源费来支付节能项目部分或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其突出特点是:零投入、零风险,客户不用出一分钱,也不负责设计施工等所有事物,一切节能改造的工作均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且客户还能按合同比例分享节能利润,合同到期后所有节能设备和节能收益均归客户。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机制根据客户和节能服务公司各自所承担的责任以及用户向节能服务公司付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和节能设备租赁型四种模式。目前,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占据主流,同时节能量保证型项目增长迅猛,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和节能设备租赁型项目也纷纷涌现。
1、国家政策助推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解决了我国企业和单位节能投资意识不强、节能资金不足、效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促进了各种高效节能措施的推广,减少了能源消耗。2010年我国政府全面出台政策法规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4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为落实意见的实施,财政部及国家发改委又先后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需求及节能服务公司审核备案有关事项的通知》。相应的全国各大省市也纷纷按照意见精神结合自身情况出台了相关规定和办法促进节能工作中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应用。如《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扶持办法(试行)》、《河南省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机构管理办法》、《山西省合同能源管理奖励资金管理办法》,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施税收扶持、完善相关会计制度、改善金融服务、明确申请合同能源管理奖励资金的依据和程序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积极培育节能服务这个新兴行业。
2、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双赢双促作用
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面向市场的节能新机制,在高校有其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首先,合同能源管理解决了高校节能资金短缺问题。节能服务公司与高校通过签订合同能源管理合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和项目设计、实施、维修等一系列节能管理服务,使高校在缺少资金及专业管理人员的背景下节能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其次,节能服务公司为高校提供了专业化的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其充分发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技术先进、管理全面、服务专业的特点,使高校由自我管理转变为专业管理,解决了节能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的问题,有效地减少了项目成本,稳定地提高了节能效率。高校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不仅获得了节能收益,而且将无偿得到高效节能设备,长期受益。再者,合同能源管理在高校的实施具有深远的社会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合作中不仅能为节能服务公司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还能为其储备大量的技术及人才力量,有效地促进了节能服务公司的快速发展。显然,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节能工作实现了高校与节能服务公司的双赢,不仅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而且有利于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壮大。
3、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种种优势
(1)高校能耗高,节能潜力大,市场广阔。近几年,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大高校校园建筑面积都有了大幅度增加,高校已逐渐成为重要的能源消耗单位,建设绿色节约型校园势在必行。此外,很多高校建校时间长,设备陈旧,能源利用率低,管理粗放,浪费严重。虽然近几年各高校都加大了用能管理力度,进行了一些节能改造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具备较大的节能潜力和广阔的节能市场。
(2)高校体制健全,信用好、风险小。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技改的项目回报期一般较长,节能服务公司普遍担心在改造项目结束后用能单位以其没有支付能力、政策变化、体制改革、领导更换等各种理由违反约定不支付款项。在社会诚信和商业诚信相对缺失、司法成本偏高、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节能服务公司对合同能源管理这种中长期的投资普遍感到风险性较大。高校情况则不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人员稳定、管理规范、信用良好,具有健全的财务制度,避免了因单位机构改革和人员变动带来的风险,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优质客源。
(3)高校用能稳定,易于核定节能量,操作简便。节能量的计算与核定涉及节能效益的分配,是合同能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在校园建设基本完成、学生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用能主要体现在教学、科研、生活几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高校节能量的计算方式比较简单,与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服务合同的具体条款上易于达成一致。
二、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资金短缺造成的合作困难
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主要集中于两种模式:节能效益分享型和节能量保证型。前者要求节能服务公司负责筹措,后者则要求高校用户方自筹大部分资金。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双方由谁出资,都存在困难。高校的核心职能是教学与科研,其资金多用于此。随着学校的发展,基本能耗资金压力越来越大,能用于规模化节能改造的资金是少之又少,因此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多希望采用节能效益分享型,由节能服务公司筹措资金规避资金压力。而多数能与高校匹配的节能服务公司均为技术型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有限,项目基本都需要融资实施,加之国家对此类项目现有扶持政策的不完善,银行等金融业又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不熟悉,缺乏相应的项目评估体系,致使节能服务公司对外融资困难重重。此种情势下,势必造成不少数目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因为资金问题而搁浅。
2、高校管理人员节能意识淡薄
高校一般建校时间长,能源管理者管理思想陈旧、成本意识差,用能习惯粗放,只要保障了正常的科研教学秩序,能源开销花多花少一个样,效率高低无人问津;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能源管理者对未来一段时间的能源价格存在侥幸心理,如改造过后,能源价格波动,则得不偿失。由此造成高校方节能改造工作均较为保守,不到迫不得已,不会主动地实施节能改造。再者在现有的高校能源管理体系中,能源供给方与管理方一般均隶属于高校后勤系统,属于自供自管,而高校的能源管理者与使用者――广大的师生、教职工则分属不同部门,一方面造成能源管理者监管起不到实质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得能源管理者又对使用者的不良用能行为、习惯无直接管理的能力,长期以来造成能源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淡薄。而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更需要各环节的良好管理与支持。
3、高校对合同能源管理认知的偏差
在高校方节能意识、管理意识不足的不良影响下,再加上国内对于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宣传的偏差,多数高校能源管理者对于合同能源管理的认识非常有限,仅限于节能效益分享模式――用户“零投资”,“零风险”即可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对其他模式的了解甚微。对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流程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认识不足,对过程中双方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缺乏了解。另外,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目前又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加之高校相关管理人才的缺失,使得高校多数项目合作都是在摸索中进行。合作中双方一旦出现分歧,由于认知的偏差,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4、高校可实施节能项目的局限性
近年来通过对一些高校实施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在选择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项目上还趋于保守。实施的项目都是一些成熟技术在小范围的推广尝试,而在大规模新技术应用上面则缺少魄力,这也与高校能源管理的核心职能――维持稳定的教学、科研秩序的性质有关,大范围、高新技术的改造在高校实施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虽说高校节能项目潜力巨大,但其规模有限,对节能服务公司的吸引力不足。另外,高校节能项目主要集中在建筑节能上,不同于工业节能项目的规模大、节能量大,使得节能服务公司规模化的改造能力体现不出来,单位成本上升,难于管理,收益率降低。这与节能服务公司承担的巨大资金及技术风险不成正比,因而节能服务公司拒绝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可能性较大。
5、相关政策及法规的不完善
高校作为教育事业单位,在能源管理方面,国家的政策压力及其在各领域都应起到的社会示范作用,是其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实施节能项目改造的主要动力。现有的国家能源政策不完善,高校执行不力是高校节能减排工作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使得高校这些“特殊”单位有空可钻,有机可乘;再者国家针对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相关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的缺失,现有的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一般多针对大型工业节能项目,对于高校来说申请难、审批难、兑现难,兑现周期也较长,自然无法刺激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展开。
6、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缺失
目前我国在权威的第三方评估体系的建设方面滞后,项目实施过程中在能耗审计、节能量计算上分歧不断。双方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合作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节能潜力是多少,实际节能量是多少。这些仅靠双方协商达成共识是不太现实的,我国正是缺少这种权威的双方均认可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告诉用户节能潜力是多少,实施后节能量是多少,通过第三方使得双方在信息上均衡,否则双方的合作就无信任可言。
三、加快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对策
1、多措并举,合力应对资金短缺问题
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需资金按合作模式的不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采用节能量保证型时的高校方与节能效益分享型时的节能服务公司。现阶段实施的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主要是节能效益分享型,高校方不愿意主动承担资金压力与风险。若国家及地方政府积极地政策引导,例如对自筹资金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高校给予一定的政策性奖励(资金)或在融资时相同条件下优先保障节能量保证型的项目,激励高校方积极自筹资金,资金上不全依靠于节能服务公司,这样不仅能极大地促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而且还可以使节能服务公司专注于专业技术的开发,获得更高的节能效率,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用户。
目前多数高校确实存在资金压力及融资困难等问题,自筹资金无望必须采用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时,项目资金压力就全部倒向了节能服务公司方面。节能服务公司多数要面临融资局面,如何解决融资难问题,是双方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这就必然要涉及到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融资难源于银行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和节能服务公司的不熟悉、不信任。针对此问题建议先由银行对节能服务公司建立信用档案,实行信用评级区别对待,对一些信用良好的节能服务公司在贷款利率及额度上实行宽松政策积极扶持,使有技术、有实力的节能服务公司得到迅速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同时金融行业内部成立或者由政府设立权威的银行认可的项目评估机构,对需要融资的项目进行评估,认定其技术风险等级与预期收益情况,银行以此来判断此项目的可投性。对一些技术风险等级较高预期收益不稳定的项目进行规避,对一些技术成熟且预期收益稳定的项目积极放贷,同时适当引入保险业服务,对项目进行投保,降低项目风险。这样银行既规避了风险又拓展了业务,在逐渐熟悉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后,此类项目融资难的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2、责任到人,强化管理人员的节能意识
对于节能意识淡薄这个问题,除了高校管理方加大宣传、自觉培养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管理者缺少有压力的行政性命令和明确的节能目标。没有了这些硬性的指标,一些管理者就得过且过,侥幸心理重。我国政府应当效仿国外政府对公共事业机构尤其是高校下达明确的节能目标及阶段性时间表,既要切合实际又要保持相当的压力,积极配合、按时完成的进行奖励,拒不配合、到期未完成的给予处罚,使得高校能源管理者无空可钻,必须付之切实有效的节能改造工作。对于管理意识不足、管理不利的问题,必须先解决能源供应者与管理者、能源管理者与使用者关系的问题。高校应摒除能源供应者与管理者为一家的现状,在高校设立独立于能源供给系统之外的管理机构,切实起到能源监管的作用;同时协助能源管理者积极与使用者沟通,使能源管理延伸到使用者内部,建议在各机关单位部门、各院系内部建立能源管理小组或者节能管理小组,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动态化立体管理模式。
3、加强宣传,全面认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
在强化节能意识与管理意识的同时,要想促进合同能源管理在节能改造项目中的应用,各级主管部门应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形式,比如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管理者培训,增设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相关课程,校内的节能新机制宣传等,以此加强对合同能源管理的客观全面的宣传,使各级主管部门、用户深入了解学习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培养相关人才,掌握其特点、模式、实施流程,消除双方在机制认识上的偏见,提高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自身意识和能力。
4、搭建平台,促进高校节能项目整合
高校节能项目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双方合作中的一大障碍。节能服务公司具有规模化的节能项目改造能力,希望通过规模化降低单一成本,提高整体收益率,而高校方一般不可能一次性提供大规模的项目平台,基本都是“前期试点”加“逐步覆盖”的模式完成改造。此类项目规模有限,有时还存在多点分散的问题,需要一个良好的节能组织平台――例如高校节能联盟,或建立一个高校节能项目协作平台来协调解决。平台既分享各高校用户节能减排经验与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心得,又可整合意向高校项目资源,化零为整;同时可以采取收取项目管理费用代替中小用户与节能服务公司达成规模化的节能改造项目,吸引节能服务公司与之合作,这样项目双方的意向匹配度就会高很多。由此高校方、节能服务公司、平台(联盟)相互促进,三方共同发展。
5、完善法规,强化经济调控手段
针对法规及政策不完善的问题,国家及地方政府应依照我国国情或当地经济状况,制定切实可行并带有明确阶段性目标的节能减排计划,严格执行。对于按时提前完成的高校进行奖励,对于完成不力的高校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比如取消相关单位、管理人员评先资格,扣发相关单位及人员的精神文明奖,使节能减排工作成效与高校相关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切实推动高校节能减排工作即推进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除了上级给予的行政压力,我们愿意看到的是高校方在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地进行节能减排工作,选择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这就要求国家及地方政府在经济调控手段上要到位。现有的相关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多针对大型的工业节能项目,建议国家及地方政府推出针对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相关政策,突出可操作性,例如《关于促进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中小项目的财税细则》等,利用经济调控的杠杆实现推进高校实施此类项目。另外,针对高校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自身的特点,相对规模较小、节能量较小,单一项目能够获得的财政及税收补贴数目少,高校碍于繁琐的申请、审批程序,相关部门应考虑设立高校中小节能项目申请、审批、支付的绿色通道,方便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及时落实到位。
6、完善机构,成立权威的第三方评估组织
推进高校实施能源管理项目的重要一环就是建立权威的第三方项目评估机构。我国应在有相关技术能力的权威部门下设立此类组织,用于对项目的节能基准、节能潜力及项目实际节能量作出具有权威效应的评判。以此来平衡用户和节能服务公司在技术层面的信息度,杜绝欺诈行为的发生,起到项目监督、风险提醒的作用,消除双方在节能基准判定方面的顾虑,使双方达成公平的合作。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3-GH-1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史兆宪:能源与节能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2] 阮丹:高校建筑节能减排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3] 魏新兴:合同能源管理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应用探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3(2).
篇2
——第八冶炼厂2005年企管工作总结
2005年,在公司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第八冶炼厂实现了由建厂到一次性投产成功的辉煌跨越。企业管理工作从零起步,按照公司领导“建设现代化示范型工厂”的要求,围绕着建设“生产规模大、运行效益优、综合实力强、职工素质高、厂区环境美”的目标努力探索企业管理的新思路,新理论,用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初步开拓了八厂管理现代化的局面。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方面先行一步,并逐步推向纵深向严、细、精、实的效益化管理拓展,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为我们在即将来临的2006年全面推进八厂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总结一年的企业管理之路,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思想上重视,开展全员性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教育培训
早在八厂建厂之前的铅烟气治理工程建设期间,公司领导就指出:八厂要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树立起水口山管理现代化的示范和样板。遵照这些精神,八厂建厂之初即高度重视企业管理现代化理念的教育培训工作,组织了全员性的职工培训工作,将“遵章守纪、严格执行生产、技术、安全三大操作规程”作为重点内容向全体员工讲清讲透。使八厂员工这支来自不同单位的职工队伍从思想上做好了接受现代化企业严格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思想准备。
二、按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了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使企业管理走向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轨道
建厂之初,我们按照“建章立制,建设现代化八厂”的要求全面开展了企业管理制度的编制、审核工作。通过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立足于我们自己的管理目标和工艺特点制定了11大系列管理标准206项,重点突出生产管理、人事管理、现场管理、财务管理等,将“人、事、物、钱”等要素置于管理制度的约束之下。
与此同时,我们从建立岗位责任制着手突出员工的职责意识,使员工“想主人事,尽主人责”得以制度化、持久化。由厂行政办着手编制了全厂近200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并将岗位职责在本岗位醒目位置张贴、悬挂,使职工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夯实了管理的思想基础。
建厂以来,我们的管理职能部门能各尽其责地做好管理工作。各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先后以文件形式下发各种管理制度24份,使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补充,解决了管理标准没有细化,不利于实际管理操作的问题。
三、扎扎实实地抓好现场管理,夯实了基础管理。
按照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和公司管理方针,八厂将现场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面子工程”摆在突出了位置。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职能部门长抓不懈,按照物料摆放有序,作业场所清洁,厂区环境优美等要求抓好现场管理“5S”要素的落实。将关系八厂生产安全、正常的厂区禁烟、现场定置等作为重点,全面整治“脏、乱、差”,坚决堵塞“跑、冒、滴、漏”。使八厂的现场管理工作与现代化的工艺设备一道成为公司的一张名片,给前来参观、考察的各级领导、同仁及新闻媒介以良好的形象。
抓好现场管理,我们着重突出了班组的现场管理,通过班组长现场管理教育培训,细化班组建设考核制度等夯实了管理的基础。立足于班组抓好了影响生产的“人、机、料、法、环、资、信”等要素的细节管理。今年以来,我们对现场管理采取了以整改促提高,用处罚维护制度严肃性的做法。通过组织现场管理月度大检查,职能管理人员每日巡查,先后对底吹炉车间等车间、科室下发现场管理整改通知单31份,对鼓风炉车间等4个单位处罚通知单7张。使岗位职工受到教育和触动,维护了现场管理制度的严肃性。
通过现场管理的细化,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劳动人事制度管理、质量管理、设备能源管理等各项工作有了较好的实施氛围,促进了各项管理的协同,共同保证了投产目标的一次性成功和生产任务的完成。
四、以物流管理为突破,探索成本管理的新举措,服从服务于达产达标任务。
八厂是一个环保、技改工程,也是一个“民心工程”、“希望工程”,只有通过发挥效益,这些目标才能实现。我们深刻领会了企业管理要为企业增效服务的精神,以物流管理为核心全面推进企业的成本管理。为此,我们专门就物质的采购、管理与发放,废旧物件回收利用、外售产品的生产管理等制定专门管理制度,对价格、质量、物流成本等从严控制。运用现代化信息设备,通过网上比价查询,信函要约比价、合同评审,招、投标等全方位地开辟了降成本、增效益的途径。经过几个月的运作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为进一步推行车间成本定额管理,实现目标成本预算制奠定了基础。
当然,正确认识我们取得的一些成绩,认识这些成绩的取得来源于公司的正确领导,来源于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同时我们必须看到2006年度我们企业管理工作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其中一些就是2005年我们工作中尚做得不足,急需加强的项目,总的说来有这样一些。
1、员工对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适应过程缓慢。表现在对规范化、制度化的严细管理有抵触、畏难心理,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企业挖潜增效、兴业强企的必要。甚至个别基层干部也怕管理,懒管理,既不主动接受制度约束,也疏于管理部下。
2、一部分员工习惯性违章、违纪的陋习加重了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压力。部分人员素质尚不够高,不仅不能遵守好厂规厂纪,对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执行情况也不如人意,需要外力的监督;
3、成本管理的难度依然较大。我厂投产的短时间内,工艺、设备、人员的磨合远未能达到最佳值,物质消耗高给成本管理带来较大压力;
篇3
编制:
审核:
批准:
*******公司
二〇二一年四月三日
为及时获取国家和政府颁发的有关法律法规,查找、消除违法违规现象,进一步规范公司生产经营行为,2021年3月综合管理办公室组织各单位对企业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进行了识别与符合性评价。
本次识别出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447项,其中综合法规15项、安全法规198项、环保法规21项、工艺能源法规25项,质监法规33项、设备法规22项、电气仪表法规41项、销售法规85项,内容比较全面,适用于公司生产运营的管理,是各项制度的编制依据,公司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具体如下:
二、安全法规本次辨识评价新增10项。
1、安全生产运行过程中法律法规手续遵循情况:事业部能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劳动卫生等相关部门的法规性要求,劳动用工和职业病防治各项工作符合要求,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能够遵守,安全生产过程中法规性手续全部办理齐全有效;针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使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使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安全生产行政法规全部有效遵守与执行。
2、危险化学品管控:结合危险化学品相关法规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危化品登记证并按照三年延期与重新登记要求进行了延期办理与登记工作,符合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化学品登记有关问题的复函、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办法、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等法规标准要求;开展了危化品分类、分级并进行了标识,规范了危化品安全标志与包装、存储措施并进行了落实,编写了危化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符合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腐蚀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危险货物品名表、危险货物包装标志、剧毒物品分级、分类与品名编号等法规标准要求。
3、特种作业人员管控:根据规定要求开展了特种工种培训、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并定期进行再培训,按规定进行取资格证并复审和换证,制定了年度培训计划并分解到月,分专业进行培训,建立健全了安全培训各项台账,建立了一人一挡制,符合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关于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等法规要求。
4、劳动防护管理:制定了劳动防护管理办法,对劳动防护工作进行了规定,辨识确定了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并定期进行发放,建立了发放台账,对各种防护设施进行了培训学习与日常监督检查,确保了员工会使用与保持完好备用状态,对所有进行生产运行活动、产品及服务以及进入装置现场的相关方的管理,各装置为从业人员提供了由定点厂家生产的安全帽、安全带、劳保鞋、防护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尘口罩、工作服等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并经检测符合《安全帽》(GB2811-2007)、《安全带》(GB6095-2009)、《防护鞋》(GB21147-2007)、《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651-89)、《焊接眼面防护用具》(GB/T3609.1-2008)、《劳动防护手套通用技术条件》(GB12624-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 2626-2006)等国家规范要求;各装置通过对员工与相关方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了正确佩戴、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自觉性,正确佩戴、使用率达到了100%,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规标准要求。
5、消防安全、防火防爆管理:根据法规要求制定了消防管理办法对相应管理工作进行了规定,建立了消防设施台账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了消防设施完好备用;制定了防火防爆管理办法,规定了防火防爆管理要求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辨识确定了防火防爆区域重点管控;对重大危险源、危化品仓库、罐区消防工作重点关注,明确了管理责任,规范了标识与标志,对设施进行日常维护保养与定期检测,消防部门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与维护保养,开展了消防外部培训,符合《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火灾统计管理规定、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火灾事故调查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企业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组织条例、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泡沫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消防安全标志、室外消火栓通用技术条件》等法规标准要求。
6、职业安全健康装置、设施、健康安全资金保障:根据法规标准制定了职业卫生管理办法,明确了管控责任,建设了厕所、更衣室,配备了急救药箱及常用药具,制定了防暑降温措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高温作业分级》(GBT4200-2008)等法规标准要求。公司有专门的安全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和为职业健康安全提供资金保障;辨识确定了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危害区域重点管控,建立了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每年组织涉及职业危害的员工进行健康查体,并向员工告知了职业健康查体情况;对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进行了建档控制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了完好备用;每年对职业危害因素由法定单位进行检测并出具职业危害检测报告,对检测结果进行公示并告知员工;符合《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有毒作业危害分级监察规定、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职业性健康检查管理规定、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有毒作业分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等法规标准要求。根据职业卫生管理要求对职业危害与防护等进行了重点标识,对监控点悬挂了安全标志,按照导则要求使用安全色以更好的警示作用,对职业危害区域进行了明确标识,符合《安全色、安全标志、安全色卡、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空气中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定方法、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职业安全卫生术语》等法规标准要求。
7、安全控制技术保障:根据法规标准要求辨识确定了高危作业管控规范,对非常规的风险进行控制,制定了动火、登高、受限空间、盲板抽堵、吊装、断路、挖掘、检维修等管理规范,同时制定了临时用电、管线打开、作业许可管理规范等,并严格落实执行,对高危作业管控进行了监督管理,开展多种多样的监督手段加以控制,制定了安全考核标准进行监督绩效考核;符合《厂区动火作业安全规程、厂区设备内作业安全规程、厂区盲板柚堵作业安全规程、厂区高处作业安全规程、厂区吊装作业安全规程、厂区断路作业安全规程、厂区动土作业安全规程、厂区设备检修作业规程》等标准要求。
8、生产设备安全技术:根据法规标准要求制定安全设施管理办法,对安全设施进行了相应规定并开展了监督检查,对机械设备防护工作进行了重点要求,严格落实DNT禁止触摸部位的管控,所有防护罩齐全完好有效,平台、爬梯、护栏、直梯等防护到位,设计安装符合要求,能够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在高点罐顶为防止人员滑落,在现有护栏的基础上增加了不锈钢防护网,更有效的进行安全防护,对直梯进行了上锁封堵,防止了人员随意攀爬;对各装置界区进行了围栏防护,防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出装置的行为,规避风险,生产设备防护符合《机械设备防护罩安全要求、机械安全防护装置 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固定式钢斜梯安全技术条件、固定式钢直梯安全技术条件、固定式工业防护栏杆安全技术条件、固定式工业钢平台、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等法规标准要求。
9、不可接受风险评价的合规性情况:通过对办公区、生产运行活动、产品及服务中产生的危险源进行有效识别,确定其危害性和管理方式,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符合具体要求。
10、不可接受风险控制的效果:通过辨识和建立不可接受风险清单,对清单中有害因素实行分类控制,重点监控,使得办公区、运行活动、产品及服务中存在的不可接受风险均控制在萌芽状态,安全事故隐患已得到有效遏制。
11、员工合法权益的维护:为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公司每年适时组织员工进行了健康体检,并及时为员工购买了工伤保险、意外伤害险,有效的维护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二、其他职能法规
1、综合法规新增法规8项,包括新颁布的《民法典》及《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等7项标准,适用法规及其他要求共计15项。及时与到期或新进人员签订了劳动合同,按规定为职工交纳了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转岗及新进厂员工均进行了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操作。公司销售、采购合同的签订、人员用工的管理、管理体系的运行均符合要求。
2、设备职能本次识别出22项适用的综合性法律法规,新增法规1项,内容比较全面,适用于公司设备管理、设备维修、人员培训等过程,是设备管理制度的编制依据。公司各种设备的管理、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要求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3、环保职能本次辨识出21项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新增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4项。公司环保目标、指标、制度的制定、环保设施的建设及投用、环保监测信息的公开符合法规要求。
4、电仪职能在去年29项适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新增12项,共计41项,涉及内容比较全面,涵盖了电器仪表的所有工作过程,电气仪表的安装、检测方法及频次符合法规的要求。
5、工艺职能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要求,严控生产过程指标与产品指标,组织进行工艺流程HAZOP分析,不断提升工艺安全管理和能源管理水平,结合部门实际情况认真开展法律法规培训、宣传、教育并贯彻实施,对体系的运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次辨识适用法规25项。
6、质检职能结合公司实际运行状况,对33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逐项进行了对照、评价,完善了质量管理办法及程序,每季度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了出厂及中控产品的质量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三、不足
篇4
能源是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能源始终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能源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居民生活用能条件极大改善。能源的发展,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能源资源禀赋不高,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拥有量较低。能源消费总量近年来增长过快,保障能源供应压力增大。化石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减少对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逐年下降。中国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依靠能源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全面提升能源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动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努力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能源保障,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能源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快速增长,实现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全面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作出重要贡献。
——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11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1.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一。其中,原煤产量35.2亿吨,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成品油产量2.7亿吨。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达到1031亿立方米。电力装机容量10.6亿千瓦,年发电量4.7万亿千瓦时。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石油管线长度超过7万公里,天然气主干管线长度达到4万公里。电网基本实现全国互联,33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17.9万公里。国家石油储备一期项目建成,能源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能源节约效果明显。中国大力推进能源节约。1981—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82%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0%的增长。2006—2011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7%,实现节能7.1亿吨标准煤。实施锅炉改造、电机节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一系列节能改造工程,主要高耗能产品的综合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新建的有色、建材、石化等重化工业项目能源利用效率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8000万千瓦,每年可由此节约原煤6000多万吨。2011年,全国火电供电煤耗较2006年降低37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幅达10%。
——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中国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011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3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已投运核电机组15台、装机容量1254万千瓦,在建机组26台、装机容量2924万千瓦,在建规模居世界首位。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470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光伏发电增长强劲,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超过2亿平方米。积极开展沼气、地热能、潮汐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8%,每年减排二氧化碳6亿吨以上。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建成了比较完善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复杂区块勘探开发、提高油气田采收率等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建造成功。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装置实现自主设计和制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直接液化和煤制烯烃技术取得突破。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60%以上,井下600万吨综采成套装备全面推广。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大型空冷等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广泛应用,70万千瓦水轮机组设计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自主设计、建造和运营能力,高温气冷堆、快堆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3兆瓦风电机组批量应用,6兆瓦风电机组成功下线。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制造产业链,光伏电池年产量占全球产量的40%以上。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用能条件大为改善。积极推进民生能源工程建设,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与2006年相比,2011年中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达到2.6吨标准煤,提高了31%;人均天然气消费量89.6立方米,提高了110%;人均用电量3493千瓦时,提高了60%。建成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工程,全国使用天然气人口超过1.8亿。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累计投入5500多亿元人民币,使农村用电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青藏联网工程建设成功,结束了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推进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解决了3000多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在北方高寒地区建设了700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解决了4000多万城市人口的供暖问题。
——环境保护成效突出。中国加快采煤沉陷区治理,建立并完善煤炭开发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2011年,原煤入选率达到52%,土地复垦率40%。加快建设燃煤电厂脱硫、脱硝设施,烟气脱硫机组占全国燃煤机组的比重达到90%左右。燃煤机组除尘设施安装率和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加大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力度,抽采量达到114亿立方米,在全球率先实施了煤层气国家排放标准。五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减排二氧化碳14.6亿吨。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能源领域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煤炭生产和流通基本实现市场化。电力工业实现政企分开、厂网分离,监管体系初步建立。能源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完善。开展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制定了风电与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制度,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等制度。加强能源法制建设,近年来新修订出台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以及《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
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中国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发展能源,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左右。中国能源的发展,不仅保障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对维护世界能源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需求会继续增长,能源供应保障任务更加艰巨。
——资源约束矛盾突出。中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和7.5%。虽然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较快,但目前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比较低,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能源消费还将大幅增长,资源约束不断加剧。
——能源效率有待提高。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有待改进。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能源密集型产业技术落后,第二产业特别是高耗能工业能源消耗比重过高,钢铁、有色、化工、建材四大高耗能行业用能占到全社会用能的40%左右。能源效率相对较低,单位增加值能耗较高。
——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大量耕地被占用和破坏,水资源污染严重,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有害重金属排放量大,臭氧及细颗粒物(PM2.5)等污染加剧。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化石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仍占主体地位,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增大,迫切需要能源绿色转型。
——能源安全形势严峻。近年来能源对外依存度上升较快,特别是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32%上升至目前的57%。石油海上运输安全风险加大,跨境油气管道安全运行问题不容忽视。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增加了保障国内能源供应难度。能源储备规模较小,应急能力相对较弱,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体制机制亟待改革。能源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不断积累,价格机制尚不完善,行业管理仍较薄弱,能源普遍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体制机制约束已成为促进能源科学发展的严重障碍。
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是由国际能源竞争格局、中国生产力水平以及所处发展阶段决定的,也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密切相关。中国将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努力实现能源与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能源发展政策和目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维护能源资源长期稳定可持续利用,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中国能源必须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的发展道路,全面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
中国能源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国际合作、改善民生”的能源发展方针,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努力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节约优先。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努力构建节能型生产消费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消费模式转变,加快构建节能型国家和节约型社会。
——立足国内。立足国内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着力增强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完善能源储备应急体系,合理控制对外依存度,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多元发展。着力提高清洁低碳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比重,大力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积极实施能源科学替代,加快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保护环境。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统筹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积极培育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能源发展模式。
——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依托重点能源工程,推动重大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有利于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国际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大力拓展能源国际合作范围、渠道和方式,提升能源“走出去”和“引进来”水平,推动建立国际能源新秩序,努力实现合作共赢。
——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和区域能源发展,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尽快消除能源贫困,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用能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7%。
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将为实现此目标不懈努力。
三、全面推进能源节约
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要实现能源资源永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节约能源的道路。
中国始终把节约能源放在优先位置。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就提出了“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发展方针。2006年,中国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2007年,《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全面部署了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实施“十大节能工程”,推动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形成3.4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重点企业生产综合能耗等指标大幅下降,节约能源1.5亿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
2011年,中国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把降低能源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倒逼机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强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以及城乡建设和消费领域用能管理,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优化产业结构。中国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节约能源的战略重点。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落后产能。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善外贸结构,推动外贸发展从能源和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加强工业节能。工业用能占到中国能源消费的70%以上,工业是节约能源的重点领域。国家制定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目录,淘汰落后的工艺、装备和产品,发展节能型、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装备。建立完善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体系,强化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组织实施热电联产、工业副产煤气回收利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节能产业培育等重点节能工程,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
——实施建筑节能。国家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推行绿色建筑评级与标识。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行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和能效公示制度,建立建筑使用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度,严格建筑拆除管理。制定和实施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实施“节能暖房”工程,改造供热老旧管网,实行供热计量收费和能耗定额管理。
——推进交通节能。全面推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合理引导绿色出行。实施世界先进水平的汽车燃料油耗量标准,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加速淘汰老旧汽车、机车、船舶。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提高铁路电气化比重,开展机场、码头、车站节能改造。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应用,科学规划和建设加气、充电等配套设施。
——倡导全民节能。加大节能教育与宣传,鼓励引导城乡居民形成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严格执行公共机构节能标准和规范,发挥政府机关示范带头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积极开展小区、学校、政府机关、军营和企业的节能行动,努力建立全社会节能的长效机制。推广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推进节能型住宅建设。
四、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1.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0%。
——积极发展水电。中国水能资源蕴藏丰富,技术可开发量5.42亿千瓦,居世界第一。按发电量计算,中国目前的水电开发程度不到30%,仍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一半以上需要依靠水电来完成。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移民安置的前提下,中国将积极发展水电,把水电开发与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切实做到“开发一方资源,发展一方经济,改善一方环境,造福一方百姓”。完善水电移民安置政策,健全利益共享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落实已建水电站的生态保护措施,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效益。做好水电开发流域规划,加快重点流域大型水电站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河流水能资源,科学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到2015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9亿千瓦。
——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核电是一种清洁、高效、优质的现代能源。发展核电对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核电发电量仅占总发电量的1.8%,远远低于14%的世界平均水平。核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中国对境内核电厂开展了全面、严格的综合安全检查。检查结果表明,中国核电安全是有保障的,在运核电机组20年来从未发生过2级及以上核安全事件(事故),主要运行参数好于世界平均值,部分指标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继续坚持科学理性的核安全理念,把“安全第一”的原则严格落实到核电规划、选址、研发、设计、建造、运营、退役等全过程。制定和完善核电法规体系。健全和优化核电安全管理机制,从严设置准入门槛,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完善核电监管体系,加强在建及运行核电厂的安全监督检查和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国家核事故应急机制,提高应急能力。加大核电科技创新投入,推广应用先进核电技术,提高核电装备水平,重视核电人才培养。到2015年,中国运行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
——有效发展风电。风电是现阶段最具规模化开发和市场化利用条件的非水可再生能源。中国是世界上风电发展最快的国家,“十二五”时期,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发展并举,优化风电开局。有序推进西北、华北、东北风能资源丰富地区风电建设,加快分散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稳步发展海上风电。完善风电设备标准和产业监测体系。鼓励风电设备企业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加快风电产业技术升级。通过加强电网建设、改进电网调度水平、提高风电设备性能、加强风电预测预报等途径,提高电力系统消纳风电的能力。到2015年,中国风电装机将突破1亿千瓦,其中海上风电装机达到500万千瓦。
——积极利用太阳能。中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十二五”时期,中国坚持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利用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在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太阳能资源丰富、具有荒漠和闲散土地资源的地区,以增加当地电力供应为目的,建设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和太阳能热发电项目。鼓励在中东部地区建设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加大太阳能热水器普及力度,鼓励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太阳能采暖和制冷、太阳能中高温工业应用。在农村、边疆和小城镇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和太阳房。到2015年,中国将建成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1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集热面积达到4亿平方米。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中国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有序发展”的原则,发展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在粮棉主产区,有序发展以农作物秸秆、粮食加工剩余物和蔗渣等为燃料的生物质发电。在林木资源丰富地区,适度发展林木生物质发电。发展城市垃圾焚烧和填埋气发电。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进沼气等生物质供气工程。因地制宜建设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基地。发展生物柴油,开展纤维素乙醇产业示范。在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前提下,推广地热能高效利用技术。加强对潮汐能、波浪能、干热岩发电等开发利用技术的跟踪和研发。
——促进清洁能源分布式利用。中国坚持“自用为主、富余上网、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的原则,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在能源负荷中心,加快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城市、工业园区等能源消费中心为重点,大力推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因地制宜在农村、林区、海岛推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建设。制定分布式能源标准,完善分布式能源上网电价形成机制和政策,努力实现分布式发电直供及无歧视、无障碍接入电网。“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个左右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以及10个左右各类典型特征的分布式能源示范区域。
五、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发展
从世界范围看,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仍将是能源供应的主体,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统筹化石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加快建设先进生产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
——安全高效开发煤炭。中国煤炭工业坚持科学布局、集约开发、安全生产、高效利用、保护环境的发展方针。按照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的原则,推进陕北、黄陇、神东等14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优先建设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和特大型矿井。实施煤矿升级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采煤机械化程度和安全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矿区循环经济,加大煤炭洗选比重,合理开发煤炭共伴生资源。按照能源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长产业链、高附加值的发展导向,有序建设煤炭深加工升级示范工程。鼓励建设低热值煤炭清洁利用和加工转化项目。加强煤炭矿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做好采煤沉陷区和影响区的生态综合治理、土地复垦等工作。
——清洁高效发展火电。中国坚持低碳、清洁、高效的原则,大力发展绿色火电。鼓励煤电一体化开发,稳步推进大型煤电基地建设。积极应用超临界、超超临界等先进发电技术,建设清洁高效燃煤机组和节能环保电厂。继续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严格控制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新建煤电机组同步安装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加快既有电厂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改造。鼓励在大中型城市和工业园区等热负荷集中的地区建设热电联产机组。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合理建设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调峰机组,积极推广天然气热电冷联供。严格控制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新增除“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之外的燃煤机组。加强火电厂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以及碳捕捉与利用封存等技术应用示范项目。
——加大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中国将继续实行油气并举的方针,稳定东部、加快西部、发展南方、开拓海域。推进原油增储稳产,稳步推进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重点石油规模生产区勘探开发。加强老油田稳产改造,提高采收率。加快天然气发展,加大中西部地区主力气田产能建设,抓好主力气田增产,推进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逐步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优化炼油工业布局,建设若干大型炼化基地,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炼油集聚区,实现上下游一体化、炼油化工一体化、炼油储备一体化集约发展。
——积极推进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是增强中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国将加快煤层气勘探开发,增加探明地质储量,推进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等煤层气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优选一批页岩气远景区和有利目标区。加快攻克页岩气勘探开发核心技术,建立页岩气勘探开发新机制,落实产业鼓励政策,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实现到2015年全国产量达到65亿立方米的总体目标,为页岩气未来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大页岩油、油砂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加强能源储运设施建设。综合考虑目标市场,产业布局调整,煤电、风电、核电、天然气发电、抽水蓄能等电源点建设和进口能源,以及资源地的水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等因素,统筹谋划能源输送通道建设。加快既有铁路干线扩能改造和新建铁路煤运通道建设,提高煤炭跨区运输能力,建设配套港口码头。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北电南送规模,完善区域主干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先进输电技术,提高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加强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提高油气管输比例,完善区域运输网络,建设沿海大型油气接卸站。严格落实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律法规,确保油气管道安全运行。统筹资源储备和国家储备、商业储备,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和煤炭储备体系。提高天然气调峰能力。建立健全煤炭调峰储备。
六、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能源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统筹城乡能源协调发展,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广大农村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用能条件,提高能源基本服务均等化水平,让能源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
——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增加财政投入,通过扩大电网覆盖面和发展分散式可再生能源,着力解决、新疆、青海、云南、四川、内蒙古等省区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在无电人口集中地区,建立并完善承担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的电力普遍服务体系。2015年前基本解决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对改善农村民生,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能源管理和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用电条件,建设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工程,到2015年建成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1000个太阳能示范村。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
——加强边疆地区能源建设。改革开放以来,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用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国家对边疆地区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这些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和民生能源工程建设,积极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新疆和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四省藏区电网建设,扩大电网覆盖面,提高供电可靠性。制定和实施能源发展规划,加大电力资金支持,“十二五”期间直接援助资金将超过9亿元人民币。加快“气化南疆”、“气化北疆”等民生能源工程,继续加强新疆与西北电网联网工程建设,推进“疆电外送”能源大通道建设,尽快将新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偏远农牧区建设一批太阳能发电、风光互补电站等新能源设施,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
——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用能条件。加强城镇电网改造和升级,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做好电力供应保障,优先确保居民生活用电。加快发展天然气,建设和完善城市供气管网,让更多的居民用上天然气。在北方采暖城市,因地制宜发展热电联产机组,进一步改善居民供暖条件。
七、加快推进能源科技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能源科技进步在促进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保证能源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科技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自主创新的基础比较薄弱,核心和关键技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一些关键技术和装备依赖于国外引进。中国将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和完善适合中国特点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2011年,中国《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这一首部能源科技专项规划,确定了勘探与开采、加工与转化、发电与输配电、新能源等四大重点技术领域,全面部署建设“重大技术研究、重大技术装备、重大示范工程及技术创新平台”四位一体的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能源科学技术研发。在地质、材料、环境、能源动力和信息与控制等基础科学领域,超前部署一批对能源发展具有战略先导性作用的前沿技术攻关项目,争取在能源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以应用为导向,鼓励开展煤矿高效集约开采、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高效清洁发电、海上风电、太阳能热发电、先进油气储运、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输电等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继续实施“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两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增强能源领域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推进能源装备技术进步。依托重大技术装备工程,加强技术攻关,完善综合配套,建立健全能源装备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提高重大能源装备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重点推进大功率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燃气轮机、三代核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等关键设备技术进步,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装备。加强对能源装备产业的规划引导,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实施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围绕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在大型先进压水堆、高温气冷堆、煤层气开发利用、页岩气勘探开发、煤炭深加工、储能、智能电网等领域,加大资金、技术、政策支持力度,建设重大示范工程,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完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依托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在煤炭资源勘探、煤层气开发利用、页岩气勘探开发、海洋工程装备、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智能电网技术、先进核反应堆技术等领域,继续建设一批国家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加强自主研发和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国家对技术创新平台的支持政策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做好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建立和完善能源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
八、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改革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中国将坚定地推进能源领域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快构建有利于能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改善能源发展环境,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加快能源法制建设。完善能源法律制度,为规范能源市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能源安全提供法律保障。中国高度重视并继续积极推进能源法律制度建设,目前正在研究论证制定能源法以及石油储备、海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核电管理等方面的行政法规,修改完善《煤炭法》、《电力法》等现行法律法规,推进石油天然气、原子能等领域的立法工作。
——完善市场体制机制。中国积极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凡是列入国家能源规划的项目,除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以外,均向民间资本开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管网建设、电力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发展煤炭加工转化和炼油产业,继续支持民间资本全面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加强和规范煤炭勘探开发权管理,逐步取消重点合同煤和市场煤价格双轨制,完善煤炭与煤层气协调发展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稳步开展输配分开试点。积极推进电价改革,逐步形成发电和售电价格由市场决定、输配电价由政府制定的价格机制。理顺煤电价格关系。探索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额交易等制度。成功实施成品油价税费联动改革,运用税收手段合理引导能源消费。不断完善理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完善能源市场体系,发展现货、长期合约、期货等交易形式。
——加强能源行业管理。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促进能源行业科学发展,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必须加强能源行业管理。重视能源发展的战略谋划和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规划、政策、标准等手段实施行业管理。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简化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对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建立公开、公平、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加强能源统计预测管理,健全能源统计、监测和预测预警体系。
九、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在能源发展方面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能源发展,不仅保障了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也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和保持全球市场稳定作出了贡献。
中国是国际能源合作中负责任的积极参与者。在双边合作方面,中国与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能源对话与合作机制,在油气、煤炭、电力、可再生能源、科技装备和能源政策等领域加强对话、交流与合作。在多边合作方面,中国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能源工作组、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世界能源理事会、国际能源论坛等组织和机制的正式成员或重要参与方,是能源的观察员国,与国际能源署、石油输出国组织等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国际能源合作中,中国既承担着广泛的国际义务,也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中国在能源领域坚持对外开放,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中国先后出台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等政策文件。中国鼓励外商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开展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鼓励投资建设新能源电站、以发电为主的水电站和采用洁净燃烧技术的电站,以及中方控股的核电站。鼓励跨国能源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
中国能源企业遵循平等互惠、互利双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参与境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能源工程技术服务合作。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开发的能源资源,90%以上都在当地销售,增加了全球能源市场供应,促进了供应渠道的多元化。中国能源企业在对外投资合作时,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和风俗习惯,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积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际能源贸易仍将是中国利用国外能源的主要方式。中国将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开展能源进出口贸易,优化贸易结构。综合运用期货贸易、长协贸易、转口贸易、易货贸易等方式,推进贸易方式多元化。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国际货币体系、过度投机、垄断经营等因素对能源市场的影响,维护国际能源市场及价格的稳定。
能源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人类福祉。为了减少能源资源问题带来的纷争和不平等,实现世界经济平稳有序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需要国际社会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为了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中国主张,国际社会应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加强对话与交流。加强能源出口国、消费国和中转国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开展能源国际合作的基础。国际社会应进一步密切双多边关系,加强在提高能效、节能环保、能源管理、能源政策等方面的对话交流,完善国际能源市场监测和应急机制,深化在信息交流、人员培训、协调行动等方面的合作。
——开展能源务实合作。各国应秉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勘探开发互利合作,丰富和完善合作机制与手段,增加全球能源供应,促进供应渠道的多元化。共同稳定大宗能源产品价格,保障各国用能需求,维护能源市场正常秩序。发达国家应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积极向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提供、转移清洁高效能源技术,共同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国际社会应携手努力,帮助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能源贫困,扩大能源服务,促进可持续发展。
——共同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公平合理的国际能源治理机制是维护世界能源市场稳定的重要条件。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维护能源生产国和输送国,特别是中东等产油国地区的局势稳定,确保国际能源通道安全和畅通,减少地缘政治纷争对全球能源供应的干扰。通过对话与协商的方式,解决重大国际能源问题,不应把能源问题政治化,避免动辄诉诸武力,甚至引发对抗。
结束语
能源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富民强国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将努力解决好能源问题,坚定不移地走能源可持续发展道路。
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能源需求还会增加。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必须立足国内增加能源供给,稳步提高供给能力,满足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能源的需求。
能源安全是全球性问题,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可能离开国际合作而获得能源安全保障。中国能源发展取得的成就,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密不可分。中国未来的能源发展更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走能源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人类能源发展史上新的探索和实践。中国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构成威胁。中国将在平等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下,进一步加强与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国际能源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世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国际能源市场及价格的稳定,确保国际能源通道的安全和畅通,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讯)
资料检索
在出席巴基斯坦各界友好人士座谈会时的讲话(李长春,2012年10月17日,伊斯兰堡)(10月18日《人民日报》)
深化互利务实合作 世代传承中孟友好——在孟加拉国各界友好人士招待会上的讲话(李长春,2012年10月20日,达卡)(10月21日《人民日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10月26日“中国政府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10月26日“中国政府网”)
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25号)(10月22日“中国政府网”)
篇5
冷的是受大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有些软件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估计未来年报显示的数据会让人比较沮丧。
但市场也有火的一面:平台化、软硬一体化、协同社交、大数据分析给软件产业带来了阵阵春风。从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到云服务,都有很多相关产品、战略的重大:微软了Windows 8、Windows 2012、SQL Server 2012,甲骨文融合应用软件可实现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自由切换,SAP进一步明晰基于SAP HANA的战略,IBM推出社交商务解决方案、IBM BigInsights,用友软件推出全新的NC6……
在平台化方面,企业更关注模块之间的连通性,以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融合应用,因而供应商们更注重保证平台的开放性,以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基于自己的平善应用。在软硬一体化方面,更多一体机出现,简化用户使用,便于维护,降低总体拥有成本,让用户有了更多选择。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下,社交、协同也被炒得火热,除了消费级的社交,大型IT厂商基本上都已收购社交软件厂商,预计2013年产品的整合将完成。在云计算方面,各软件厂商争先宣布其产品支持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的应用模式。同时,更多的云计算应用已经落地。虽然2012大数据已经够火了,但大数据分析在未来几年会继续火下去。
在具体的领域和行业应用方面,智慧城市无疑会拔得头筹。如何落实“顶层设计先行,方案产品在后”的思路,避免智慧城市“就是一个大箩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装”的诟病,让人们真正体会到城市的“智慧”,是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需要直面解决的问题。
微软Windows 8
对微软而言,Windows 8的是与微软成立、Windows 95的同样重要的。Windows 8将一系列新功能和新使用场景带入Windows,采用了现代用户界面,优化了触控功能,支持鼠标、键盘,跨越台式机、笔记本、一体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平台。Windows 8是微软从芯片组到使用体验完整重塑用户体验的划时代产品。它将引领一个全新时代,带来令人兴奋的使用体验,同时为微软的合作伙伴创造全新的发展机遇。Windows 8引入了一套新功能:
·提供了用户了解并喜爱的桌面元素,为用户带来一个美观、高度个性化、快速而流畅的现代用户界面;
·能够很好地支持鼠标和键盘,并且针对触控功能进行了优化,用户无需再在平板电脑的便利性与PC强大的办公功能之间做取舍;
·Windows 8适于工作和娱乐,用户只使用一台设备就能同时进行创建和消费;
·Windows 8通过与用户所重视的人、应用程序和信息相连,成为用户个性化、独一无二的设备。
·在用户需要的时候以用户想要的方式运行——通过触控、鼠标或键盘,用户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轻松地将工作和娱乐融合在一起;
·Windows 8通过Microsoft Office提供办公软件,并与用户常用的硬件和软件兼容,此外,Windows还可通过SkyDrive进行同步;
·Windows 8安全可靠,提供全面多用户支持,以便用户能够安全地共享自己的设备;
·Windows 8可同时提供便利性和移动性——将PC的强大功能和性能与平板电脑的便携性相结合。
天作e-HR管理软件
管理软件行业的新秀——北京天作科技有限公司于2012年初了重量级产品——"天作e-HR"(天作人力)。产品一亮相,其非凡的用户体验和流畅的功能设计即受到天作新老用户的热烈追捧,引发行业瞩目。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HR管理软件或系统的设计风格过于传统、严肃、单调。天作e-HR不拘一格,别具匠心,吸收了当前国内优秀的软件设计优点,是一款赏心悦目、清晰明朗的高实用性办公工具。如今,"天作e-HR"已经深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流人群"80后"的青睐。
除了界面风格以外,天作e-HR最大的优势是在功能和交互方面能够全面满足HR的实际需求,将具体的人力资源工作从头到尾拆解成精细的步骤,依靠各项强大稳定的功能模块实现后,各模块之间的交互引导清晰明了、流畅通达,特别在薪酬管理、员工管理等重要功能上做到了精密的设计和性能的提升。
天作e-HR系列产品为社会服务业、中小型工商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与IT整合解决方案,为HR业务中的组织规划、职位体系、排班管理、考勤管理、职员管理、合同管理、薪资管理及综合报表等关键业务提供可视化流程管理,为中国广大中小企业的管理规范化、发展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IBM智慧商务解决方案
“智慧商务” (Smarter Commerce) 是一种独特的方法,帮助企业在数字技术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增加为广大客户、合作伙伴和利益相关方所提供的价值。它通过社区、协作、流程优化和分析,帮助企业在购买、销售、市场活动和服务客户等各环节寻求更智慧的途径整合运作流程,加强互动。智慧商务旨在帮助行业和客户通过部署智慧商务的解决方案,提升服务客户、迅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加速业务模式的转型与创新,帮助企业在历经数字化转型的市场上迅速适应高涨的客户需求,在行业转型和企业模式变革的大潮中尽快占据商机,成为行业领导者。
目前,IBM正在帮助全球2000多个品牌进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转型,积极助推全球各大行业的领导者——如安海斯-布希英博啤酒集团(Anheuser-Busch InBev)、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公司、欧迪办公(Office Depot)、Radio Shack公司和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Virgin Atlantic Airways)等,探寻连接客户的新方法,以加快市场营销、销售、供应链和客户服务等关键业务流程,推动业务增长。
智慧商务解决方案自2011年4月以来,已在金融、零售、物流等诸多行业落地。如在零售行业,IBM 智慧商务已与全球各大行业的零售商开展深度合作并颇具成果,其中便包括许多时尚品牌,如 Abercrombie and Fitch、Urban Outfitters、Crocs 等等。在中国,IBM 则协助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智慧商务领域进行创新转型,构建以WebSphere Commerce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平台,扩大其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领域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并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的用户体验。
在行业实践中,IBM 智慧商务通过为企业建立多渠道客户交户平台、跨渠道及多品类订单执行管理、供应链优化、供应商管理及精准营销,协助企业及其合作伙伴实现从“生产及企业内部流程导向”向“终端用户需求导向”的成功转型,成为中国主体消费群最为青睐的品牌之一。不仅如此,IBM 智慧商务解决方案能帮助企业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整合价值链,最终形成无边界业务,即形成员工、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之间动态的复合型网络,并利用具有个性化客户关系的服务与深层次业务架构提升客户的忠诚度。
IBM智慧城市之镇江案例
2011年,江苏省镇江市政府提出“智慧镇江、智慧旅游”的城市发展战略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创建智慧的交通系统成为政府着力投入的重点项目。智慧的交通系统包括全面升级该市各大交通中心、400多个公交站点以及1000多辆公交车等。镇江市政府希望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更好地实现整个系统的升级,用科技改变生活,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让市民生活更加丰富、便捷、高效。
IBM智能运营中心(IBM Intelligent Operations Center)解决方案整合了IBM多款行业领先的软件产品,提供灵活的部署模型,适用于不同信息化水平的城市部署,能够帮助城市决策者协调城市内部的各种机构和各项资源,提供整合的数据虚拟化、实时的协作和深入的分析,帮助城市中的管理机构为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做好准备、协调和管理响应工作,并持续提高城市运营效率。此外,智能运营中心还能帮助城市管理者预见问题,使异常的中断对城市服务和运营造成的影响最小化,将现有系统和将来系统开放标准并连接整合,为维护城市基础设施、促进资源规划、并确保各项资源为紧急情况做好准备。该方案的通信功能使得人们可以跨机构共享信息,并使处理工作同步化。
通过IBM智能运营中心解决方案实现的交通系统中央指挥中心,可以利用公交车调度系统来提升公共交通的效率。届时,公交车和公交车站将配备智能设备,将交通流量数据传输到智能运营中心。IBM的分析软件再利用这些收集得来的信息监控管理全市80多条公交线路并进行车辆跟踪,服务提示,出行者随时可以获得公交时刻信息和延误预报。该解决方案为城市管理者提供统一视图,覆盖各个行政机构和部门的城市公共服务。管理者利用相关信息和分析技术来预见各类问题,将交通中断所造成的影响最小化,并调配资源应对各种计划内和计划外的事件。IBM智能运营中心拥有出色的灵活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能够通过系统扩展全面支持各类城市服务。今后,镇江市可根据城市发展需求扩展这一解决方案,进而将公共安全、公众事务、水务、能源管理以及建筑楼宇等其他服务项目的城市管理统一纳入其中。
IBM社交商务解决方案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应用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方式。随着物联网、传感网络将物理系统与社会系统越来越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互联经济开始渗透到工业生产、商业流通、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成为影响全球企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外部力量。在这种背景下,企业面临着向社交型企业转型的大趋势,如何将社交商务引入自身发展,以高效的“身手”实现企业的全面转型,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此,57%的CEO认为,发展社交商务是首要任务,并有超过73%的CEO正在进行重大的投资,以提升公司借助可用数据获取洞察力的能力。
今天,企业对社交商务的认知程度已经发生了转变,即从最初认为社交商务能为企业业务锦上添花,到现在纷纷认同将通过社交商务的方式引领社交型企业转变的共识。一方面,企业期望通过社交的方式,让商务运行更加有效、敏捷;另一方面,不同于传统商务,社交商务可以打破企业内外界限,整合内外部的资源。IDC的数据显示,企业社交平台市场的业务价值到2016年将达到45亿美元,也就是在未来四年内将增长43%。可以说,企业社交软件市场迎来了强势增长的黄金期。
IDC的排名结果显示,IBM企业社交软件连续三年稳居全球市场份额头把交椅。凭借丰富的服务经验和市场领先的社交协作产品,IBM逐步加深社交商务在企业中的应用与拓展,并持续为企业提供领先的社交商务理念与技术,帮助企业完善和加快部署社交商务的实施。
目前,超过35%的财富100强企业都已采用了IBM的社交软件产品,其中包括前十大零售商和银行中的八家。IBM社交商务软件和服务的独特之处就是将社交网络能力和分析技术结合到一起,以帮助企业搜集信息,深入剖析与员工和客户对话,创造互动并将其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价值。
利用IBM的社交网络平台IBM Connections,用户只需一键点击即可启动即时协作,同时还能在组织内外建立社区,借以提高客户忠诚度,加快实现业务结果。IBM Connections既可在本地部署,也可在云端访问。
IBM BigInsights
InfoSphere BigInsights是IBM大数据平台的核心构成部分之一,是Hadoop系统领域的代表产品,也是IBM在管理和分析Internet级别数据量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强大易用方案。
BigInsights并不仅仅是数据仓库的替换方案,它对传统数据仓库进行了补充和延伸,整体构成一个更广义的Internet级别的海量数据仓库。IBM将其在数据管理上的丰富经验与Hadoop开源平台高效整合,使得BigInsights相较于普通的Hadoop开源工具在可用性、可管理性、安全性方面得以大大提高,成为最主要的静态大数据分析工具和平台。
BigInsights基于开源Apache Hadoop的框架实现,并在此框架上增加了IBM独特的技术优势,如管理能力、工作流、安全管理,并融入了IBM研究实验室的独特和领先的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技术以及文本数据分析挖掘。所有这些增强功能都是为了更好地使得该方案能适用于复杂的、海量数据的分析。
分析功能是BigInsights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它的分析模块是完全由IBM研发的。IBM Cognos和SPSS两款产品目前主要是用于传统领域的业务数据分析,而BigInsights将专门用于大数据分析。BigInsights中加强了文本分析的功能,提供了一系列文本分析工具,并使用高级语言进行自定义规则,如文本格式转换等。此外,BigInsights还能够做预测分析(Predictive Analytics)。与IBM SPSS不同的是,BigInsights是在Hadoop的基础上完成的。IBM还提供了许多算法和工具,如主题建模等。
目前BigInsights提供两种版本,一种是企业版(Enterprise Edition),用于企业级的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另一种是基础版(Basic Edition),去掉了企业版中的大部分功能,用户可以免费下载,主要提供给开发人员和合作伙伴试用。能源、金融、教育以及传媒等行业已经拥有了BigInsights的客户,而令IBM津津乐道的Watson的背后就是BigInsights在进行分析。
IBM SPSS
作为业内极富盛名的预测分析软件之一,IBM SPSS软件能够利用领先的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解决商务问题,预测变更,采取行动来提高业绩,包括如何通过更好地吸引客户最大化营销的投资报酬,通过更明智的交叉销售提升客户价值,改善客户保留率增加利润,使用调查分析增加客户忠诚,提早发现欺诈行为减少企业风险等。
通过使用SPSS 预测分析解决方案分析已有数据,企业能够发现意想不到的模式和关联,并开发模型来指导一线员工与客户的互动——企业可以因此留住高价值的客户,并向已有客户销售更多的产品,从而更有效地开发成功产品,或识别和最小化欺诈及风险。
SPSS具有Windows风格的友好界面,这就使熟悉微软公司产品的用户学习SPSS Statistics操作时,很容易上手。SPSS 易于操作,易于入门,结果易于阅读,对统计软件的学习不会冲淡统计的主题,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将精力集中在社会研究方法、市场研究方法、营销的业务问题上,而不是忙于编程和统计。一般稍有统计基础的人经过几天的培训即可用SPSS 做简单的数据分析,包括绘制图表、简单回归、相关分析等等。SPSS针对初学者、熟练者及精通者都比较适用,提供了数据获取、数据管理与准备、数据分析、结果报告这样一个数据分析的完整过程,因此非常全面地涵盖了数据分析的整个流程,特别适合设计调查方案,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制作研究报告中的相关图表。
对于常见的统计方法,SPSS的命令语句、子命令及选择项的选择绝大部分由“对话框”的操作完成。因此,用户无需花大量时间记忆大量的命令、过程、选择项。
此外,SPSS还具有配置方案灵活,支持多种操作系统等优势。
IBM移动开发平台
2012年,IBM开创性地整合了WebSphere、Rational、Tivoli、Lotus等核心软件产品在移动和社交方面的优势,提出了全面的移动解决方案,在整合产品、提升效能、突破创新上进一步深化,并吸纳和融合如Worklight这样顶尖的移动技术,帮助企业利用“移动力”拓展移动客户,改善运营效率,实现业务转型。移动开发平台IBM Worklight V5.0和IBM Mobile Foundation V5.0可支持多平台移动应用的开发和交付,为企业用户提供面向 HTML5、混合式和原生应用程序的开放、完整、先进的移动应用平台。相关解决方案和产品如下:
WebSphere Cast Iron能够帮助客户轻松地将移动应用与各种云和后端系统连接。
IBM Worklight让客户能够为多种平台一次性开发移动应用及其支持架构,并在任何移动平台(包括苹果iOS、谷歌Android,Windows Phone和黑莓RIM等)上面运行。通过DeveloperWorks提供的免费新资源,IBM还为开发商提供在构建安全的移动解决方案方面所需的技术技能培训信息,这些移动解决方案的范围从简单的应用程序到基于Web的集成架构以及本地架构。
IBM Endpoint Manager软件允许用户从端点清除企业数据和应用程序,该统一功能涵盖了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以帮助客户提供一个单一的解决方案,有效地管理和保护所有端点。
IBM Quick Win Pilot可帮助客户部署移动战略。IBM DataPower可帮助IT企业快速安全地将企业数据和服务显示在移动设备上。在试用期结束时,客户能够实现IBM移动技术定义的用例并取得实效。此外,IBM DataPower设备的新功能可以帮助IT企业快速安全地将企业数据和服务显示在移动设备上。
文雅科SVF Essential Suite
文雅科SVF Essential Suite是一款在报告单、账单、发票等领域改变企业信息系统中报表开发和应用的工具,凭借其适用范围广、输出方式多样、易于使用等特点,能够大幅提升各类商务报表的开发效率,特别是以往设计报表时经常涉及的请款单、传票、订货单、报价单、明细书、出货指示书、检验标签等业务相关的所有报表,均能短时间内完成设计开发,报表开发工时可缩短为原先的十分之一。出色的功能和使用体验使得SVF自问世以来迅速成为日本国内市场份额第一的报表系统,2010年市场占有率高达49%,截至2011年2月采用企业多达17000家。其中,日本东证一部上市的企业中90%都在使用该软件。
SVF的优势十分明显,其广泛的应用范围让SVF适用于作成企业对内对外的各种报表,且不依赖使用环境、能够进行多种形式的输出,从而实现报表运用的最佳化,在构建报表领域的系统时能够做到标准化、一元化、通用化。投入中国市场的SVF Essential Suite Ver.9.1是面向中国企业量身定制的最新版。它主要由报表设计产品(SVFX-Designer)、接口产品(SVF Connect SUITE)、报表运用产品(SVF for PDF、SVF for Execl)、(SVF for Java Print)若干部分组成。
Aspect Workforce Optimization
Aspect Workforce Optimization (WFO, 劳动力优化平台)将客户联络中心与企业后台办公系统有机地整合起来,为客户联络中心提供战略性的劳动力优化管理、质量与绩效管理、录音监控、访问调查、电子化培训以及分析报告,可帮助企业提高前台和后台运营的生产率,同时显著降低成本。从目标规划、过程检验到持续性改进,Aspect WFO提供全面的支持,而不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联络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其中,Aspect排班管理系统包括了灵活的工作任务计划、调度和追踪工具,使企业呼叫中心管理者能够更好地聘用和考核座席代表,动态分配前端和后台员工资源,以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完成内呼、外呼和混合呼叫等业务。目前,Aspect在全球呼叫中心排班管理软件市场拥有31.5%的份额,而在北美地区市场更是以36.8%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Aspect WFO主要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排班管理:确定呼入、呼出、混合与后台资源的适当组合,同时利用灵活的预测、排班和追踪工具优化企业专家的使用。
质量管理:记录并评估座席绩效,获取客户反馈,并利用语音分析功能改善业务流程,满足法规要求,降低风险以及提高员工绩效。
绩效管理:通过使座席确保专注于最具影响力的关键绩效指标 (KPI)、提供记分卡以及自动启动的警报与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绩效。
金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
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初步形成了以“三大库”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建设工程。园区目前已经建成了企业法人库和空间地理信息库,人口库也在建设过程中。在这些系统建设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多个系统间的数据交互,园区在数据共享交换方面积极地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从2006年开始,园区先后建设了DXC(数据交换中心)、UDS(统一数据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行政权力前置交换等平台。
与金蝶合作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项目为园区建立起一套满足区域电子政务资源共享交换的体系,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产品的配置实施为基础的技术架构体系;二是满足服务的生产者、管理者和消费者对服务的开发、管理和使用要求的标准规范体系;三是满足平台的管理和维护人员对平台的日常管理以及服务深加工需求的管理服务体系。
通过建设,园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初步打破信息孤岛,提供整合园区政务信息的能力;支持三大库及政务系统数据和服务交换的需求;引导电子政务生态系统健康、人性化发展;使信息中心职能从开发管理中心转变为资源加工中心;使得各开发商的行为标准化、规范化;使SOA理念在园区电子政务建设中得到实践。
整个平台通过服务总线进行应用、服务的接入,服务总线基于金蝶Apusic企业服务总线实现,服务总线架构在Apusic微内核之上,以金蝶Apusic应用服务器和金蝶Apusic消息中间件为依托,提供数据访问、数据传输、服务封装、数据同步功能,能够将数据库操作、结构化文件操作、非结构化文件操作适配成标准服务,并在服务目录中注册。
航星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
航星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是航星科技在档案信息化领域首次提出以业务应用为核心,基于标准与服务为核心设计理念,面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全方位档案管理的综合性软件平台。
该产品基于J2EE体系架构开发设计,以航星科技协通应用支撑平台为基础,采用当前最新平台化开发与构件技术、海量数据存储、全文检索、工作流引擎、OCR、协同通信、数据加密与安全管理等多种技术手段,具有强大的档案业务管理和应用延伸能力。
该产品基于OAIS为核心功能标准,充分引用OAIS参考模型,为档案管理部门履行长期保存数字信息职责提供基本功能描述,具体功能包括接收、数据管理、归档存储、存取、访问和保存规划六大部分。它面向标准与服务,建立档案信息管理统一标准体系与规范,包括元数据标准、业务标准、接口标准、开发框架标准及服务标准等。它支持档案信息管理体系自定义,覆盖文书、科技、实物、照片、会计、工程等多种档案类型,允许用户进行各种专门类型档案信息结构的灵活定义与扩充;支持多种组卷方式,可根据业务需要设定相应的组卷规则,能够实现对各种专门类型档案进行自动组卷、自动生成档案管理所需案卷号、件号、起止号等各种序号。它按照档案生命周期全方位的管理目标,围绕档案采集、档案管理、档案应用实现案卷管理、文件归档、电子库房管理、统计报表、工作流、借阅管理等基础档案管理功能,建立安全的、高效的、方便的档案信息管理及业务应用平台,实现整个档案业务工作的流程化、数据化、自动化。它采用工作流引擎技术,实现档案业务流程的快速定制能力,提升档案业务灵活性与适应性,打造流程化的业务应用中心。它集成现代通信手段,突破业务应用时间与空间限制,提高档案业务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它采用了三维安全设计(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能够针对不同的用户类型进行科学的授权与管理,将系统管理与业务应用相分离,使得用户操作简便、易用,为档案工作者提供人性化的科学管理工具。
用友NC6 大型企业管理与电子商务平台
用友NC6是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综合运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应用技术等,针对大型企业信息化需求开发新一代的NC产品。
用友NC6采用SOA理念和J2EE架构设计,通过构建大企业私有云来实现集团企业全产业链管控,从而为中国集团企业提供一个支持客户化开发、全面快速响应本地化、合规化应用需求和创新需求,以及个性化配置、集成、实施、运维、管理一体化的企业管理和电子商务平台。
在平台方面,NC 6实现三大创新:其一,通过企业动态建模平台支撑全球化、多集团、多组织应用的企业动态建模平台,满足中国集团企业成长性要求;其二,通过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实现高效集成,是无缝整合、低TCO企业级应用集成解决方案;其三,应用管理平台涵盖从业务诊断到设计开发、构造部署、快速交付等环节,可实现从运维服务到监控管理的解决方案全生命周期管理。
用友NC6通过持续完善构建大型管理软件平台(UAP),全面支撑高效和高质量的企业管理软件开发,支持异构系统间的整合应用,将UAP打造成支持客户化开发、个性化配置、集成、实施、运维于一体的企业统一信息化平台,从而实现大型企业集团的实时敏捷管理。
用友NC6所在的NC系列产品已经历经用友公司15余年的持续研发与创新,从第一代的集团财务管理软件,到第二代的集团管理高端ERP软件,再到当前第三代以聚焦多集团、多组织、国际化,通过动态企业建模、高性能云计算来实现全产业链管控需求,帮助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快速转型和全面升级。
航天信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系统
为贯彻国家有关食品药品安全的文件精神,解决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新模式、新的运行机制和新的建设机制,并设计开发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系统,借助现代RFID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软件技术等,建立起一套完整、规范、长期有效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和指挥调度监管系统。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系统包括远程监管、稽查办案、资源共享、协同办公、应急指挥、分析决策、公共服务等几大业务板块,包含十二个子系统,分别是协同办公子系统、许可证审批与诚信子系统、从业人员子系统、公共服务子系统、短信平台子系统、台账管理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企业终端信息管理子系统、移动执法子系统、地理信息应用子系统、指挥调度子系统、呼叫中心子系统,其宗旨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使国家职能部门能对食品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食品药品安全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能。系统中包含了城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建设所需的监管中心平台、品种监管与追溯系统及食品供应相关企业节点系统建设方案,具有先进性、全面性、即时性、共享性、分析性、互动性等六大优势特性,可用于城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广泛适用于餐厅、药店、农、林、牧、副、渔等各类食品的安全监管与追溯,并可推广至化妆品、保健品领域。
目前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辽宁朝阳市、辽阳市、本溪市、锦州市、抚顺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系统、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首都食品安全控制系统、青岛市药监局基本药物电子监管采购项目、北京口岸进口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等项目。
达梦DM7.0
DM7.0是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新一代高性能、高安全性的大型通用商业云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开放、可扩展的体系结构,以及高性能事务处理能力、低廉的维护成本。
作为新一代支持云计算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DM7.0较之上一代产品有近数百项新增和改进特性。其中最为重要并最具创新性的特性有:具备大规模并行计算(MPP)技术、海量数据分析技术、大规模并发处理技术、行列混合储存、高安全性。
DM7.0创造性地融合了当今信息处理的各种前沿技术,实现了数据库技术从追赶到技术领先的跨越。其众多的企业级特性的实现使得DM7.0完全能够满足大、中型企业核心业务系统的需要,是理想的企业级数据服务平台。同时,DM7.0具备目前主流国外产品宣称的高级特性或替代解决方案,如集群、主备、多版本并发控制等,在PC服务器级别的硬件环境下,其性能和国外数据库产品相当,产品可定制性强,定制周期短,运行稳定,表现良好,备受用户青睐。
2012年5月,DM7.0顺利通过公安部信息安全产品检测中心、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监测中心安全四级认证,达到了目前国内数据库的最高安全级别。目前,DM7.0已经成功运用于上海浦东政务云、三峡地质灾害云、湖北公安云、商务部产业安全云、成都电子政务云浙江人口云、中国环境监测云、盛大文化产业云等重大项目。DM7.0将成为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新的起点。
盈世 iCoremail
盈世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旗下的iCormeail是于2011年推出的国内首个云计算邮件系统平台。
iCoremail依托成熟、功能强大的Coremail XT邮件系统,并借鉴专业的Corpease尚易企业邮箱运营经验,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企业邮箱SaaS托管运营服务。iCoremail能够为客户部署专属独立的邮件系统,所以在稳定性、安全性上更具优势,可避免与普通企业邮箱使用统一大平台时产生的干扰。
除了功能强大的技术核心及业内领先的信息安全技术外,iCoremail在服务方面亦具优势:业内首家电子邮件技术研究中心、服务超过十万家企业的企业邮箱运维团队、全天候的免费技术支持热线、全天候平台监控服务,以确保用户在使用企业邮箱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均可享受到国际主流电子邮件通讯服务的安全保护。无论是服务器架设、带宽需求、产品功能的定制还是与办公OA产品或不同软件的融合等需求,iCoremail都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灵活配置。
此外,为实现海外通邮10m/s的速度,盈世在全球部署服务器,通过业内首创的海外云镜像技术,实现极速、高成功率的海外邮件收发。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iCoremail邮件系统云计算平台上实现,多家企业享受到了云镜像先进的服务。同时,iCoremail邮件系统托管在2012年完成了一系列的创新升级。在硬件方面配置了顶级网络资源:在国内搭建了网易核心级BGP双通机房及香港核心级机房,在国外搭建了美国核心级机房及亚马逊全球AWS云服务资源;在服务部署方面:技术团队会基于客户现在使用的版本量身定制升级计划,并与每个客户一对一确认升级进度;在增值服务方面,利用云计算技术融合了企业即时通讯、动态密保、Coremail Push等功能,其中Coremail Push已完美实现移动日程同步功能。
航天信息企业税务会计软件
航天信息企业税务会计软件是航天信息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为帮助企业提高涉税业务处理效率、规避涉税业务风险、合理进行税务筹划而提供的新一代企业管理软件。
作为业内首款融合企业税务会计功能的ERP产品,航天信息企业税务会计软件能够通过新增的企业税务会计、统计分析等模块,同时支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消费税等各类涉税业务的缴纳核算,全面覆盖包括所得税账务处理、所得税预缴申报表处理、账务报表处理、所得税申报表处理、企业年度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处理、所得税申报表生成等业务环节。并且,它针对不同核算类型而预置的税额计算、涉税分录、取数等公式,能够支持用户从总账科目取数、从财务报表取数、从其他纳税报表取数、直接录入数据等与税务工作相关的各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