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儿童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3 08:1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户外儿童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瑞典儿童保护与教育的国家机制
1、政府部门承担儿童权益保护与教育的主体责任。瑞典内阁政府在多个部门中设立专门负责儿童事务的机构,承担着儿童权益保护与教育的主体责任,其中主要部门包括司法部、卫生社会部、教育研究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反歧视委员会等。司法部主管司法行政,包括起草瑞典的各项法案,与儿童事务相关的法案,如家庭法、社会法、教育法等,均由司法部起草。卫生社会部主要负责家庭政策、儿童权利、残疾人权利、医药和退休金等事务。下设社会保险署、儿童代表署和国家青少年问题群体管理署等部门,其中社会保险署向公众提供保险和各类补贴的服务;儿童代表署在瑞典代表儿童利益参与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监督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在瑞典的实施;国家青少年问题群体管理署负责酗酒、吸毒等问题青少年的管理,对他们进行矫治与教育。教育研究部部长由副首相担任,主要负责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青年事务。下设教育署、学校改进署、特殊教育署、民族教育署、青年事务署五个署。国家反歧视委员会(平等监察署)旨在推动所有人有同等价值和权利,主要职责是提出立法建议,研究、传播法律,受理反歧视投诉并调查和处理。目前反歧视的重点是性别、种族、、残疾、性取向、年龄等七个领域。文化部基于媒体对儿童教育的影响于2011年1月设立了国家媒体署,该署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儿童和青年人正确使用媒体,审查并决定电影分级,主要服务对象是儿童和儿童工作者。财政部主要职责是依据瑞典预算法,参照瑞典12个部下属各署上报的预算,提出预算提案,提交国会审议通过;同时审计各个署预算执行情况。
2、议会建立了儿童权利保护的监督机制。瑞典新宪法规定了议会监察专员制度,议会选举产生四位监察专员具体行使监督职能,监察专员任期四年,其中一位是儿童监察专员,专门负责儿童事务,代表议会监督儿童权利是否依法得到保护。儿童监察专员的工作职责包括:受理公众投诉,所有人包括儿童均可通过网络、寄信等各种方式投诉,但匿名投诉不受理;登记公众投诉,接到投诉后,由监察专员下设的行政部门进行登记;开展调查,儿童监察专员调查情况可以把相关机构和人员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了解情况。儿童监察专员采取的处理措施包括对有关机关和人员提出建议,对有关人员提出批评和警告,对的人员提讼,对发现的法律漏洞提出修改建议。
3、非政府组织在儿童权利保护机制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在瑞典,儿童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社会各界特别是一些非政府组织也积极致力于儿童保护事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瑞典拯救儿童组织、瑞典儿童社会权利委员会。瑞典拯救儿童组织成立于1919年,是瑞典拯救儿童权益方面最大的组织。主要工作是关注和解决一些突出的儿童问题,如近年的难民儿童问题;还针对瑞典执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状况定期提交附加(影子)报告。该组织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公司和私人捐赠,三者基本各占1/3。瑞典儿童社会权利委员会成立于1999年,全国共有专职人员80人,志愿者700人。主要工作是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为受虐儿童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值得一提的是,为有效保护儿童权益,该机构与儿童的所有往来联系均采取匿名方式。该组织的经费10%由国家提供,其他渠道占90%。2010年该机构共接听孩子电话126000次。
二、瑞典儿童保护与教育的政策法律
瑞典没有儿童权益保护的专门法律,但在家庭法、社会法、教育法、儿童代表法、反歧视法等法律中涉及到相关内容。这些法律规范成为儿童权益保障政策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
1、儿童、家庭福利制度完善。瑞典建立了一整套兼顾普遍性和高水平的儿童、家庭福利制度,使有子女家庭与无子女家庭保持基本相当的生活水准,利于双亲平衡好工作与家庭。具体而言,儿童和家庭福利政策覆盖到儿童的生育、抚育、看病、医药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父母津贴、儿童补贴、抚养补贴、住房补贴、领养孩子的补贴、孩子生病残疾的补贴、儿童抚养津贴等。父母津贴包括母亲怀孕津贴、父母产假津贴、父母临时津贴等,旨在补贴资助符合条件的父母和家庭,最终达到保护儿童的目的。儿童补贴是16岁以下子女享有的补贴,旨在消除有子女与无子女家庭间的差别,目前的津贴标准是每月每个子女1050瑞典克朗,至子女16岁时止,多子女家庭可领取大家庭补贴。抚养补贴指婚姻或同居关系破裂时,若不抚养子女的一方无能力支付或不支付抚养费,由社会保障部门先行支付的补贴,该补贴旨在确保单亲家庭的子女过上与双亲家庭子女同样稳定和正常的生活。住房补贴是经济困难的单亲母亲或父亲依法领取的补贴,支付数额取决于子女数量与家庭收入等,旨在让经济困难的家庭有足够的住房面积。
2、儿童教育体系完备。瑞典建立了从幼儿园到老人的全程教育体系。该体系包括学期教育、义务教育、义务后教育三个阶段。瑞典秉持传授知识与能力、公民意识培养并重的理念,这样的教育不仅为瑞典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力资本,还为社会和谐提供了社会资本。在瑞典,对儿童的教育主要由学校负责,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62年起,瑞典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一般情况下,孩子1-5岁接受托幼一体的学前教育,6岁上学前班,7-16岁阶段接受9年义务教育,17-19岁接受三年高中教育。目前公民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部免费。瑞典学前教育的重点是儿童保育和教育,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托儿所(幼儿园)在瑞典的福利系统中非常重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瑞典非常重视平等问题,所有孩子不论穷富都进入同样的教育系统,尽量避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每所学校要确保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不论其性别、种族或民族出身,宗教或其他信仰,性取向或残疾。高中教育在瑞典被视为整个教育系列中的关键环节,因为它在终身教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继续学业,为今后接受高等教育、从事职业和当一名合格公民做好准备,所有孩子都可以进入高中学习。
3、儿童监护制度健全。瑞典家庭法确立了健全的儿童监护制度。关于儿童的监护人,根据瑞典家庭法,父母双方是子女的法定监护人。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必须有监护人,监护人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和教育的义务和责任。父母双方结婚的由夫妻进行共同抚养;如果父母没有结婚,孩子的抚养权则属于母亲。夫妻双方离婚的,如子女未成年,夫妻双方仍应当共同承担抚养义务。夫妻离婚时,由卫生社会部的家庭顾问帮助促进双方自行达成协议,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可以到法院。法院会尽力促使双方和解,不能和解的将做出判决。法院解决子女抚养问题须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并注意了解和考虑孩子的意愿。如果法院认为父母有虐待、遗弃等行为可能会伤害子女,有权将孩子暂时交给寄养家庭抚养,寄养家庭由社会部负责遴选。夫妻离婚后不与子女生活的一方有探视子女的权利,但必须征求子女的意见,另一方父母有协助的义务。父母必须根据孩子需要和自身经济状况支付孩子抚养费,直至孩子满18岁或者进入义务学校或者综合高中时止。如果离婚后一方父母不支付抚养费或者支付数额达不到协议或判决的标准,可向社会保障部门为孩子申请抚养补贴,由社会保障部门先行支付后向不支付的一方父母追索。关于监护权的变更,分为双方协议变更和一方要求变更。如果父母双方达成变更孩子监护权的一致意见,应当向社会福利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社会福利委员会批准与否取决于此申请是否符合孩子的最大利益。父亲或母亲一方要求变更孩子的监护权,必须到法院,法院会权衡孩子利益以及孩子自身的愿望做出裁决。未征得监护人同意擅自带走或滞留孩子的,监护人可以向地方法院请求将孩子送回。
三、瑞典儿童保护与教育工作特点
1、理念先进。在瑞典,“儿童最大利益”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关于儿童的一切行动及涉及儿童的所有事务,均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这一理念在儿童福利、儿童教育及儿童监护等制度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在家庭法、社会法、教育法等法律中得到充分表达。如瑞典卫生社会部专设儿童代表委员会(署),以了解、反映儿童的诉求。瑞典明确将儿童福利定位于普遍性儿童福利制度,儿童每月享受儿童津贴;瑞典通过资助家庭,为有儿童的家庭提供母亲怀孕津贴、抚养补贴、住房补贴等多种政策支持,使子女享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夫妻离婚解决子女抚养问题时,法院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未成年子女的意愿和利益,等等。
2、机制健全。瑞典将保护和照顾儿童视为国家责任、社会责任,并建立了政府主导,多机构协作的国家机制。首先,瑞典实施三级政府管理,国家、省政府、市政府构成三个纵向管理系统。每个系统有相对明确的分工和相对独立的运行方式,中央政府负责道路、铁路、航空、法院、大学;省政府负责医疗保险、牙医保险、公共交通、制定地区计划等工作;市政府负责社会服务、学校、孩子照管、环境、保护、紧急事件服务、老人看护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工作。各级政府任务明确,工作相对独立,高效运行。其次,瑞典儿童保护工作大多是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多机构参与的方式开展,充分调动社会各种资源共同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以瑞典性别平等工作推进方式为例,1980年国家颁布《平等机会法》,中央政府成立性别平等部。因性别平等与所有的部门和机构都有交叉关系,故同时在各部委设性别平等处,由专人负责监督其分管机构执行平等机会法;在各省行政部门聘请性别平等问题专家参与性别平等的培训和推进工作;教育研究部在小学、中学和高中开展性别平等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国家平等检察署接受性别不平等、种族歧视等方面的投诉和调查工作;NGO组织以独立身份进行调查。多部门、多机构的参与和合作,自上而下,左右交叉的工作网络使得瑞典性别平等工作得到快速推进,并成为世界上性别平等程度最高的国家,目前,女性就业率达74%,女性参政率45%,大学本科生中女性达65%。
3、体系完善。儿童保护体系完善。瑞典的儿童保护体系从内容上看,包括了生活、学习、照料、住房、看病、护理、伤害等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从时间上看,包括了孕育、出生、婴幼儿、儿童、青少年阶段。瑞典儿童保护体系具有内容广泛,保护项目细致、具体、易操作等特点。目前,瑞典儿童保护体系大致涵盖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家庭基本生活保障、儿童权益保障三方面。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包括儿童补贴、领养补贴、残疾儿童护理补贴、儿童抚恤金、教育补贴等;家庭基本生活保障包括父母保险(父母补贴、临时性父母补贴、怀孕补贴)、老年生活补贴等;儿童权益保障主要针对不良环境、家庭的儿童权利保护,凡家长有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或存在家庭暴力等问题,政府将采取强制抚养措施将儿童保护起来。儿童教育体系完善。与瑞典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瑞典建立了从幼儿园到老人的全程教育体系,该体系包括学期教育、义务教育、义务后教育三个阶段。值得一提的是,瑞典重视早期教育,将学前教育完全纳入教育体系当中,由教育部门统一规划和实施。
4、形式灵活。儿童保护服务提供方式大致分为三类,即政府直接提供服务、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委托NGO和私立机构承办。公民在选择服务时可自由选择,如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可根据家长的意愿到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就读。如果上私立学校,市政府将教育经费按照学生人数下拨到私立学校。医疗服务也是如此,自2001年起公民可在全国范围内的任何其他地方获得与所在省同等的健康医疗保障。政府鼓励多种形式的服务,一方面希望通过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多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提供服务也可减少政府机构的人员配备。如国家教育部青年署仅有75名工作人员,每年国家预算加各种项目经费约有10亿瑞典克朗。因此,大量工作是以项目的形式与NGO组织、省市一些机构和部门、高校等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完成。教育形式与内容灵活多样,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融合。瑞典存在着相当比例的私立或者非政府举办的学校,它们接受政府拨款,按照国家教育大纲实施教学,但是可以贯彻自己的办学理念。同时,政府也在鼓励特色学校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形式的存在为儿童和家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在学校教育之外,瑞典有多个机构和社会组织关注和支持青少年的教育或者关注儿童权利,如国家媒体委员会、国家青年事务理事会、儿童代表署,以及拯救儿童和儿童救助会等非政府组织,它们分别从不同方面关注青少年的受教育权利,为儿童提供法律、心理帮助和咨询,为家长提供教育支持等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教育网络和家庭教育的支持系统。隶属于社会部的国家青少年问题群体管理署,则承担着类似于我国工读学校以及少管所等机构所承担的对不良青少年的教育和矫治功能,但其职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管理和教育更为专业。
四、启示与建议
启示之一,家庭政策的完善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应当成为今后我国推进改革、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重视家庭、以家庭为核心是我国文化的悠久传统,但是对比瑞典完善的社会福利政策,特别是贯彻促进工作与家庭平衡的一系列家庭福利政策,以及家庭法等法律制度,目前我国尚缺乏完善、系统的,以促进家庭和谐、支持家庭维系与发展为目标的法律与政策措施。关注家庭,重视家庭工作,加强对家庭的支持,在社会管理中形成以政府综合职能部门为核心,广泛吸收社会组织参与的合作机制,可以作为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一种选择路径。
启示之二,政府职能应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完善。瑞典政府的职能相对简单,社会福利、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政府机构的设置很多以落实理念、解决问题为宗旨,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不断面临新的社会问题,如果能够围绕社会管理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政府的机构与职能设置,围绕重要问题,推进不同部门、机构之间的整合与重构,将更有利于应对新的矛盾与问题。
启示之三,家庭教育的立法应当更加注重对现有资源的整合,通过支持与引导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法律制度的建立都有各自的背景与传统,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在相对缺乏相应支持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制定家庭教育法整合和创设相应的制度还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的立法思路应当以机制创设与制度整合为手段;以促进政府、社会关注家庭教育、加大相应的经费与资源投入,促进家庭和谐、教育发展为目的,有必要考虑将法律调整的范围延伸到对家庭的支持与引导方面,成为健全家庭政策的组成部分。法律的名称也可以考虑确定为《家庭教育促进法》。
综上所述,就目前促进中国儿童保护和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1、重视学前教育,明确0—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主管部门。学前教育对促进儿童发展、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价值,加快学前教育发展,要在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目前,我国0-3岁儿童早期教育是多部门分头在做工作,没有牵头负责部门,早教机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早教市场混乱,建议国家明确0-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牵头部门,形成部门负责、其他相关部门和组织配合的工作机制,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2、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改革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针对目前一些特殊家庭疏于教育、无力管护,导致子女成长环境恶劣的问题,近期国务院颁布的新一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儿童监护监督制度,除应设立和完善父母监护权的中止、消灭制度以外,要逐步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体,以社区、学校等有关单位和人员监督为保障,以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建议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落实。
篇2
一、S镇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为了深入了解S镇留守儿童接受学校教育情况,笔者选定了S镇其中两个村(SS村和SE村)、三个幼儿园(JZ园、JF园和NG园)和3所小学(JY小学、JX小学和乡村NE完小)为考察点,通过实地调查得知,目前S镇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如下三种:
1.公立学校教育所谓学校教育,这里指由政府组织和认可的教育机构,对留守儿童实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正规教育,它包括公立幼儿和公立小学设立的学前班及公立小学教育。学校教育又分为“非寄宿制”学校教育和“寄宿制”学校教育。“非寄宿制”学校学习。农村留守儿童在非寄宿制学校学习,并不能得到学校及老师们特别关注和特殊爱护。留守儿童按照学校规定,白天在学校接受课堂教育和管理,即“早去晚归”式的上学形式。学校正规教育,也不可能将“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分类分班进行特殊教育。(假设有某所学校按“留守”和“非留守”分别给予学生授课,那必将会引起社会有关“公正与否”的争议)。因此,学校教育,其主要活动不可能对留守儿童采取特殊的教育形式。也就是说,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但是,留守儿童长期缺失父母的关爱,在学校一般情况下是得不到任何补偿的。况且小学教师每天的工作非常繁重,农村过多的留守儿童,老师精力和爱心也是有限的。近些年来,在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号召下,各地基础教育已经开始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全国各地基础教育倡导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种关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层面的关爱活动。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号召和组织党员教师与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结对进行帮扶,辅导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学校为留守学生设置专用电话室,供留守儿童定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话,沟通感情。二是以班主任为主体的教师个体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教师个体对那些家庭困难、学习成绩波动较大的留守儿童给予较多的关怀。但这种关心,仅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关心的方式、频率取决于教师的个人意愿,不具有长期性和计划性,关心的内容也多停留在浅层次的生活关心,缺乏针对性。在非寄宿制学校读书的留守儿童,一旦放学回家,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祖辈疏于管教或不服管教,他们就有可能处于一种自由散漫甚至是无人管教的境地。“寄宿制”学校学习。所谓“寄宿制”学校,学校保障从上周日晚到下周五下午吃住学习都在学校的学生其基本生活、学习和安全的全天候管理的学校。“寄宿制”学校,既解决了偏远山区农村儿童上学难问题,又是弥补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笔者实地考察了S镇“寄宿制”学校二种儿童教育形式:一是(3-6岁)儿童学前教育;二是(7-12岁)学龄儿童小学教育。S镇学前班儿童教育存在“低龄化”问题。由于该镇地广人稀、生源较少且经济发展落后,全镇76个自然村,仅2个自然村有民办幼儿园,其他自然村,都是以村小附设的学前班为主要形式,其入校儿童含3—5岁的幼儿。该镇学前班存在严重的“幼儿化”问题。而在教育问题上,学前班又存在着严重的“小学化”倾向。教学内容以算术、认字等知识学习为主,教师均为非幼师专业。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对“寄宿”在学前班内的“幼儿”没有任何的“低龄”关照。S镇在寄宿制小学学龄儿童教育现状。多数寄宿制小学,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都采取了一定的关爱行动。白天课堂学习,留守儿童与“非寄宿”儿童一样,学校并未给予他们过多的关照。而在晚间,针对“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学校有时会组织教师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情感教育和自强不息等心理辅导活动。对留守儿童更多的是常规生活管理和晚间学习作业辅导。然而,农村寄宿制学校还存在着不少办学困难:一方面,缺少基本设施和教育管理人员,没有学生食堂、学生浴室和户外活动设施。乡村小学师资不足,一线教师除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寄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寄宿教育过于强调秩序和集体目标。学校为规范寄宿生活,便于管理,减少安全隐患,通常安排两节晚自习,要求寄宿生统一在教室学习,重复白天的学习内容,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压力,使寄宿学生易生厌学情绪。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这种强调纪律秩序和集体目标的寄宿生活,扼杀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觉得生活沉闷无趣。这些都不利于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2.民营托管教育所谓民营托管教育,就是留守儿童父母将留守儿童委托给“受托方”的一种教育形式。随着农村务工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其教育托管问题也成为农村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地方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以盈利为目的而自发地办起了一些针对留守儿童的托管机构。笔者为了区别于寄宿制学校,不妨将这类“受托方”通称为“民营托管教育机构”或“民营托管机构”。根2013年S镇工商所和教育部门摸底统计,在集镇小学及幼儿园周边已经有50多家“民营托管机构”。笔者于2013年对集镇JY小学、JX小学4—6年级部分班级共121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两所小学约有43%的留守学龄儿童已经住在了民营托管机构,还有部分学前留守儿童也进入了民营托管教育机构。托管教育机构的类别,目前S镇自发产生了三类民营托管教育机构:第一类为社会人士举办的托管个体户或者由一人牵头、多家合办的托管教育机构。这些托管机构多为居住在学校周边的居民构成,他们利用居家地理位置优势,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其教育软硬件条件普遍较差,只能维持留守儿童基本生活要求。第二类为幼儿园附设的托管部。S镇6所民办幼儿园均设立了托管部,托管部不仅面向本幼儿园,还对外招收需要托管的留守儿童。托管的留守儿童可共享幼儿园的活动设施和教师等教育资源。与第一类托管机构相比较,第二类托管机构其教育环境相对较好一些。第三类为集镇学校的在职教师兼职举办的托管机构。在托管机构兼职的教师,由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能及时地发现留守儿童问题。这些教师通常富有爱心,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能为留守儿童提供较好的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行为教育等。但是,由于地方教育部门禁止在校教师从事校外盈利性教学辅导活动,这类机构属于教育主管部门明令禁止的民间教育组织。上述三类民营托管机构,尽管其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不尽如人意,但它作为一种伴生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生事物,的确对于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外出务工人员及当地部分干部群众的肯定和欢迎。这种托管机构的应时而生,也说明了它具有生存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尽管武陵民族地区S镇民营托管教育机构数量在不断的增多,也能为农村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解决儿童寄宿抚养或教育管理问题,然而,民营托管教育机构本身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民营托管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第一,民营托管教育机构身份的合法性问题。这些托管机构没有得到地方行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属于无证经营,不受行政法规保护。因此,它们只能在“地下活动”,还常常会受到地方恶势力的敲诈勒索,也随时存在着因为效益或社会问题而自生自灭的风险。当前,地方政府寄希望于这些托管机构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管问题,但是,由于这些民营机构没有合法身份,不便直接出面予以保护和支持,致使这些民营托管机构生存尤艰。第二,监督和评价机制缺失问题。托管机构由于是自发成立的,所以它的性质界定、责权划分、资质审核、监管评价等机制还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未将这类机构纳入其工作监管范围。只是当这些民营托管机构出现突发事件或意外安全事故时,地方政府或教育部门才进行事态干预和过问处理。所以说,这些民营教育托管机构目前尚处于无政府监管和无序竞争状态。第三,缺少教育管理质量评估标准。现有的托管机构自身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质量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民营托管机构本身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机构本身缺少主观积极的服务意识和动力,部分由教师主办的托管机构,对其托管的儿童,只满足于督促孩子们完成作业,而缺乏对托管儿童的情感关怀。绝大部分托管机构以盈利为目的,仅仅负责留守儿童的饮食、住宿、安全等一些最基本问题,忽略了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需求。托管机构大多室内活动空间狭小,因害怕承担安全风险,限制托管儿童户外活动。创办者和从业者个人素质普遍偏低,没有从教经验,不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对于3—6岁的留守幼儿,心理发展还十分敏感和脆弱,在最需要得到父母关爱的时候,却长期远离父母,更无法在托管机构得到情感的补偿,这些对于他们日后的性格发展和人格养成都将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3.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所谓“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是指父母外出务工后把孩子交由男女双方的某一亲族(包括留守儿童的祖辈和其他家族亲属)代管、代教,故而称之为“兼管式”。这一“兼管”形式,在民族地区农村比较普遍。笔者实地调查看到,未进入学前教育和托管机构的儿童,主要是托付给家族亲戚代管代教;入学了的学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后,也是需要家族相关亲属兼管的。就是上了寄宿制学前班和接受了小学教育的儿童(包括托管机构里的儿童),他们到周末也是要“回家”的,这个“家”,实际上就是家族亲戚兼管式的“家”。因此,家族监管式教育仍然非常重要。家族兼管式教育主要有如下三大类:第一,直系祖辈兼管教育。我们把外出务工人员将留守孩子交由其亲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为管理教育形式称为直系祖辈兼管教育。这类兼管方式,其优点在于留守儿童能得到祖辈或家族亲情的呵护,兼管者的权威性和责任心以及其教育耐心都比较高,因此,留守儿童能得到“家”的温暖和亲情(当然,祖辈的亲情是不能替代父母的关爱)关怀。同时,家族亲属兼管,其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示的。在民族山区,家族兼管者大多数属于年老力衰、体弱多病的老人,他们只能满足留守儿童吃饱穿暖等基本生活需求,且多数兼管者是文盲或半文盲,无法辅导孩子们学习,有的对孩子还过分溺爱,致使留守儿童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第二,旁系祖辈兼管教育。有些家庭由于多种原因,其直系祖辈无法兼管留守孙辈,外出务工人员只好将孩子托付给血缘关系较近,平日来往较亲密的非直系祖辈代为监管教育,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旁系祖辈兼管。这种情况与上面所说的直系祖辈兼管差别较大,孩子离开了自己原有的家,既离开了父母,又要到一个陌生“新家”生活,加上旁系祖辈的权威性、耐心程度、应有的义务性以及对孩子性格了解等,也远不如直系祖辈。留守儿童过去很少与这些旁系祖辈共同生活,兼管者就像是孩子们心中的“熟悉的陌生人”。加之“兼管者”对寄养在家的留守儿童,多数抱有临时“代管”思想,对留守儿童也不愿过多过严地管教,除保证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需求和安全外,极少有教育措施。第三,其他亲族的兼管教育。还有一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是把孩子寄托给其他亲族,如兄、弟、姑、舅、姨等家,请他们代管代教。一般情况下,这样寄托兼管的时间比较短,当务工父母条件一有好转,他们就会将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或者另想办法,如送到前面所提及的民营托管机构。综上所述,公立学校寄宿教育、民营托管教育和家族兼管式教育,已构成了目前S镇留守儿童接受寄宿教育的三大形式。尽管这三大教育形式各自存在着明显不足,然而,它们为解决农村外出务工者代为抚育孩子的问题,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监管问题,确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事实上,也为地方政府解决了有关留守儿童托管方面的社会难题,分担了部分社会责任。
二、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只有深入调查和研究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际情况,才能发现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笔者认为,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虽然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是,仍未纳入各级政府议事和处事的工作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浪潮”已出现了20多年,带来了农村务工经济的大发展,也支持了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与此同时,由此而产生的“流动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生存问题,已逐步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近些年来,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已经得到了劳动力输入地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与帮扶,有关城市“流动儿童”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解决和改善,并出现了好的前景。然而,有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劳动力输出地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所有的工作仍然是“漫步”在领导报告号召范围中。既没有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规划和方案;也没有保障农村留守儿童享受亲情教育的有效途径。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教育行政部门既没有制度性的要求,也没有纳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评价体系,当然,就更不可能进入地方各级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因此,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虽然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但最终却没有取得解决问题的实质性成效。随着第二代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大,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那么,这必将会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进而将会影响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监管教育“市场混乱”,缺乏应有的基本规范和监控措施S镇是武陵民族地区最大的乡镇之一,常住人口近6万人。随着农村市场经济意识的加强,在S镇存在大量留守儿童需要教育托管的背景下,当地某些经济头脑灵活的人,纷纷办起了接收留守儿童托管的私营教育机构。且随着托管机构的增多,加之政府对这类民营机构缺乏监督,久而久之,儿童托管“市场”必定会出现“无序”竞争之“乱相”,有些地方甚至还发生了儿童意外事故。每当重大事故的发生,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对这些民营托管机构进行“整治”。如此反复的“整顿”,托管机构私营者人心惶惶,只好转入“地下”,有的干脆停办。儿童托管机构你停我办,“地上停”“地下办”,且各个私营机构价格各异,办学托管条件没有统一标准,教育管理方式“五花八门”。对于这些民营儿童托管机构的“混乱”问题,政府既不能阻止其产生,也不敢对其实施关停。因为,政府没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有效办法,而现实社会又迫切需要这些民营机构接纳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尽管这些托管机构存在许多问题,但它的存在,确实缓解了政府的压力,解决了部分家庭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困难。于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只能是今天有事管,明天又不管,睁只眼、闭只眼,任其自由发展,自生自灭。对于农村儿童托管机构市场的“混乱”,这不能不引起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3.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农村其他儿童相比,他们父母不在身边(至少有一方不在身边),长期缺乏父母的亲情教育。然而,这种亲情教育对于3—12岁的儿童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亲情教育对于这个年龄段儿童来说,可能会产生如下4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亲情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儿童的情商。儿童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眼见父母与亲友的交往,父母在家庭“红、白”喜事的操办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人间亲情、友情、恩情等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在家庭和睦的气氛中轻松自然地接受了这些人间温情,因此,他们会天性地信赖父母、依存父母。3—12岁的儿童是从开始说话能表达自己的基本所需中逐步完善语言的。因此父母在身边和不在身边大不一样。第二,亲情教育能增强儿童自信心和安全感。父母在身边,儿童有一种自然的安全感。在他们的心目中,只要父母在身边,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们都是安全的。第三,亲情教育能增强儿童集体观念。3—12岁儿童,如果父母常在身边,他们能逐步体会和形成“家”的概念;7—12岁开始,他们便能比较和判断“别人家”与“我的家”有什么不同,并漫漫形成家庭“好”与“坏”等概念。这就是最初的“集体”概念。第四,亲情鼓励能增强儿童学习自信心。孩子上小学初期学业成绩的优劣,与父母及时鼓励和指导有着很大关联。因为孩子初入学,突然间端坐在教堂内,不自由的感觉会油然而生,如果父母不及时地给予纠正和指导鼓励,很可能就会有厌学情绪产生。只有在父母和老师共同引导和指导下,孩子才能度过入学适应期。上述有关儿童的亲情教育,对于当前农村大批留守儿童来讲,由于父母在外务工长期不在身边,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亲情教育缺失,这也许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些许遗憾甚至是阴影。所以说,对于这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和特殊性,给予他们更多的亲情关爱和温情补偿,努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和开朗性格。然而,目前S镇现行的公立学校寄宿教育、民营托管机构教育、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三种托管教育模式都忽视了对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重视,导致留守儿童得不到亲情补偿和教师的特别关怀。而农村民营托管教育机构、亲属兼管教育,多数都是停留在儿童吃饭、睡觉、卫生、安全等基本生活教育管理上。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其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较,缺乏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特色性。
三、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基于前面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要将其纳入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之中,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留守儿童问题既是民族地区农村社会问题,也是关乎民族地区农民工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既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也会影响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进而将会使“民工族”代代循环,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难以得到根本好转。留守儿童是民族地区未来的主人,培养好农村下一代是和谐社会的百年大计。在社会快速转型期,我们更应该关心这一特殊的群体,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管理及教育工作。这一特殊群体,他们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帮助和关爱,他们需要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社会温暖和关怀。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拿出有力措施和方法,切实地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有关问题,要像对待义务教育工作一样,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管问题。
2.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行、社会参与式的儿童管理机制,完善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地方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与财力扶持。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全面统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首先,政府应出资在民族地区农村办一批示范性的幼儿园,解决好农村幼儿托管问题。其次,在市场自发办起了不少“民营托管教育机构”并得到了社会认可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运行优势,对于“民营托管教育机构”进行正确引导与规范,并给予政策扶持,促使其成长为一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生力军。政府保护性地指导“民营托管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让它们按要求和规范履行其职责,加强对“民营托管教育机构”的督导和评价,使它们在合法的前提下,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得到健康的发展。第三,政府可将“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与农村社区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儿童的安全性和生活保障性,使“家族亲属兼管式教育”得到社区的扶持、监督和协助。譬如,湖北秭归县的“幸福村落”建设,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幸福村落”建设中,实行村民自治和互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成功经验,值得各级地方政府借鉴。
3.丰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内容,提高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在完善了各类留守儿童教育体制后,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保障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笔者认为:首先,教育部门应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规范留守儿童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方式,突出“情感教育”和自立教育,设计有关留守儿童教育评价标准,使教育工作者真正关心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其次,应将民族文化、地方文化融入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活动中,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热爱民族文化,逐步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第三,尤其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开朗自信教育和集体观念教育,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第四,教育主管部门要把留守儿童的管理问题、检查评价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切实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篇3
关键词:儿童游戏幼儿教育实施策略
我国对儿童教育一直持有高度关注的态度,1989年就颁布了《幼儿园工程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引导幼儿教育向科学化及规范化方向发展。按照规则的要求,幼儿教育必须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健全幼儿身心发展。根据儿童的认知特性及智力发展规律,游戏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儿童教育中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基本原则,全面促进儿童德智发展和身心健康。但是目前我国的儿童教学,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错误思想的诱导下,逐渐偏离《规则》的要求,严重忽略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阻碍儿童的健康发育。面对如此教学窘境,我们急需通过理论研究,引导儿童教育走向正规,下文重点透析了儿童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
1.儿童游戏的益处
立足儿童的认知特性我们不难发展,在游戏中儿童的思维会保持较为活跃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儿童的智力及身体才能得到全面提升。譬如儿童在“看图识字”游戏中,能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同时会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儿童透过教师提供的图片会深入探究问题,也会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孩子的智力才能得到稳定的提升。
2.游戏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策略
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与青年及成人有巨大差异,研究报告显示儿童认识周遭事物大多是透过一定的游戏完成的,家长及教师的知识灌输起到的作用不及游戏。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儿童而言,游戏既是生活与锻炼,更是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儿童游戏引导学生在“玩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探索。
2.1游戏与健康活动的整合
在儿童发育阶段,适当的体育锻炼至关重要,但是对于孩子而言极为枯燥。为了使儿童愉快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就需要从儿童认识特性出发,将游戏与体育锻炼有机结合。例如:我园为了有效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开展了“增强体能”活动,但是一开始,儿童的积极性并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教师通过商榷决定在锻炼中融入“小马过小桥”、“兔宝宝来跳绳”等富有趣味的游戏,这样的游戏极大提高了儿童的锻炼热情,儿童都踊跃参与到锻炼中。通过这样的儿童游戏不仅激发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
2.2通过游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因此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虽然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策略多种多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游戏教学是儿童最乐意接受的方式之一。为了有效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我园将生活习惯的有关事项编入儿歌中,在歌唱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儿童的健康意识。如:洗手:“拧开龙头放小水,淋湿小手抹香皂,香皂香皂香呀搓一搓,手心全是小泡泡,洗完用水冲一冲,将手轻轻甩三下,拿出毛巾擦一擦。”通过这样的儿歌游戏,孩子在吟唱中,逐渐地将良好的洗手习惯刻在脑海中,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3游戏与科学的结合
科学知识如果只是进行理论教学,就很容易僭越孩子的认知能力,同时会使知识变得抽象且枯燥,这样的教学显然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自然降低教学的效率,因此在科学知识教学中,也应该有机融入儿童游戏。例如:在数学的识数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有效掌握10以内的数字,教师采用“幸运闯关”游戏,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游戏,各个小组的学生通力合作进行积极抢答,而答对的小组可以获得红旗奖励。在这样的游戏教学中,每个孩子都保持极大的积极性,他们都团结起来讨论学习,这样就将原本单调的教学活动变得饶有趣味,由此获得良好效果。
2.4游戏与社会活动相结合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一定的游戏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体验和参与社会活动。例如:在国庆节后,我园组织了讲故事活动,要求学生讲述国庆期间的所见所感,学生兴致勃勃地分享了国庆期间的社会活动,如参观博物馆、逛动物园、参观文化宫等。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增加了对社会活动的体验感受,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2.5游戏与语言互动的有机整合
孩子的思维一般有具体性,换言之,孩子一般都能较好接受具体化事物。对于语文教学及文化教学,其中存在一些抽象知识,不利于学生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游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譬如:在讲“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时,通过组织学生演绎故事情节,将学生分成不同角色,在模仿演绎过程中,学生都十分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游戏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3.儿童游戏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3.1游戏整体引入法
游戏整体引入法,即将游戏整体融入教学活动中,让游戏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策略。例如在数数教学时,就可以在教学伊始实施游戏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猫钓鱼”的游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钓鱼活动,在玩耍过程中让学生尽情玩耍,最后要求学生数出自己所钓的鱼的数量,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在游戏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3.2游戏部分引入法
所谓游戏部分引入法,即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适当的游戏以调动学习氛围,配合教学开展的一种策略。通过研究学习,我们发现游戏部分引入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3.2.1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法即是在导入课程时引入游戏的教学策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目的主要是在教学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人文故事课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演绎相关故事如《沉香救母》,以此激发学生对传说故事的兴趣。
3.2.2插入法
所谓插入法,实际上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深化孩子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数数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完成后,进行“拔萝卜”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练习数数,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教育中,儿童游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在游戏过程中锻炼身体。总而言之,儿童游戏对幼儿园教育大有裨益,应该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耕青.基于儿童的幼儿园创造性游戏的实践探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5.
篇4
一、“以儿童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
与“五四”时代新教育运动的教育家以“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相一致,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儿童”,他曾这样写道:“旧式的教育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新式的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的。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偏重社会而忽略儿童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注重社会而兼顾社会的。”(引自《旧式教育与新式教育的分别》,载《陈鹤琴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042页)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教育观念是以社会为中心的,如《三字经》、《弟子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启蒙读物,无一不是以遵守社会规范和禁止行为为前提,很少顾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为儿童创造包括“好动”、“模仿”、“好奇”、“游戏”等特性的成长环境与条件。
在“民主”与“科学”的世界性新教育潮流中,尊重儿童的权利与价值,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本能、兴趣和习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学习和创造能力日益受到教育家们的认同。
美国教育家罗格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总之,新教育尊重儿童的个性,以儿童生活的需要为转移。旧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不问儿童能否接受,总要强迫儿童学习。”(引自《新教育的精神》,载《陈鹤琴全集》第六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74页)
在陈鹤琴看来,儿童作为独立个体,不仅是成人的预备,也具有自身的价值和人格,爱护儿童的天性,如“好动”、“好玩”、“饶舌”、“多嘴”等经常被为“顽劣”现象而经常被禁止的行为实际上正是培养儿童个性的途径。他将学校教育的要素归纳为儿童、教材和教师,其中“三者的关系,儿童是主体,教师度量儿童的能力与个性,用种种最适宜的方法,把教材介绍给儿童。”(引自《幼稚教育》,载《陈鹤琴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016页)。实际上,以“教”定“学”和以“学”定“教”并不仅是教学方式问题,而是不同教育观的反映。
反观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不是“以儿童为中心”,或仍旧是“以社会为中心”。比如,有的党政部门为了弘扬国粹,让幼儿园或小学生穿起汉服,行作揖磕头之势;有的地方甚至开了私塾。与此同时,许多家长怀着“望子成龙”的期待,千方百计不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换来的是什么呢?或许是取得较高的成绩;或许是升入一所好的学校,然而他们的童年却被扼杀了;他们不会玩了;他们没有小伙伴了;他们关心和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少了。现在人们批评的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实际上也是成人意志代替儿童意志的表现。儿童不是成人的附属,所有的儿童有权利拥有自己快乐的童年。
在教育过程中,家长的作用应该怎样体现呢?除了照顾生活、辅导学习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之外,为儿童创设适合的环境尤为重要。陈鹤琴认为,家长应为儿童营造(1)游戏的环境;(2)劳动的环境;(3)科学的环境;(4)艺术的环境,包括音乐的环境、图画的环境、审美的环境;(5)阅读的环境。
二、以“做人”作为教育的目标
历来的教育无不是以培养“人”为目标。古代教育家认为,人的德行是教育的结果。与陶行知等新教育倡导者一样,陈鹤琴将培养具有生活能力、有个性和创造力、全面发展的“儿童”作为教育实践的目标。他将“做怎样的人”作为幼稚教育的第一目标,包括(1)合作的精神;(2)同情心;(3)服务的精神。他在鼓楼幼稚园,制定《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列举了包括卫生习惯、做人习惯、生活技能、游戏运动的技能、表达思想的技能、日用的常识,共计185项,他认为“做人”的教育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做起,儿童不仅要“从小教起”,还要“从小教好”。1928年后他在上海办学期间,写了一首《学做人》,后被作为《工部局小学校歌》,其中将“爱国、爱人、爱学问”作为办学宗旨。
在西方现代教育家看来,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同时要学习做人的方法,即怎样在人群生活里生活。陶行知先生曾将他所倡导的“生活教育”学说诠释为“为了生活的教育”(Education for life)实际上,“做人”教育并不是一句空话,也与普通的“德育”教育不尽相同。“做人”除了思想品德教育之外,还应包括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控制环境,利用环境的能力,以及“优美的做人方法”(罗格语),不仅能够控制自然,并且能够享受自然。
陈鹤琴在“活教育”目的论中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将做“现代中国人”的条件定义为:(1)健全的身体;(2)建设和创造的能力;(3)合作的态度;(4)服务的精神;(5)世界的眼光。足以可见,老一辈新教育倡导者并不是要培养“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书呆子”,而是希望培养自动、自觉、自省的现代小公民。
在我们的学校里,应该怎样进行“德育”教育?或者,我们的“德育”教育能不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我们的幼儿园是不是培养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育”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体现、一种行动,而不仅是“宣传”与“说教”。不久前,杭州一所小学开展“德育”教育的题目:“好习惯造就好人生”。
从小不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培养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情绪,“德育”与“做人”也不会真正实现。
篇5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167-01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投身到城镇化建设大军中,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劳动者子女仍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祖父母或者亲友代为照顾,父母教育的缺少导致这些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往往会遇到比同龄人更多的困难,对于他们的学习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工作经验以及学习心得入手,谈一下我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一点思考。
留守儿童教育反思:
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情感认知、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此时的他们应该在父母的关心、爱护下快乐的成长、快乐的生活。但由于受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的制约,在农村地区还是出现了不少的留守儿童现象。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家庭教育的缺少就会导致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情感认识发育不完善,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难以积极面对,给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很大的阻碍。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有效的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给以学生更多的关爱,更多的指导,以便能够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更好的进行学习生活。另外教学中还需要教师能够注重留守儿童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以便能够让他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深化对于知识的认知。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学生的性格了解比教师要清晰的多,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家长认识的更为明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善于和学生家长(监护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以便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情感特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策略,更好的引导他们进行有效学习。工作中,教师一方面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以便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引导。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新学期开始了,小班孩子们哭哭闹闹了一星期左右后,就基本停息了,可有个叫王家奇的小朋友,高高的个儿,每天来园的时候哭闹个不停,小手紧拉着奶奶的手,不停地求奶奶要早点来接他,一直折腾了一个月。
为了改变王家奇小朋友的这一情况,我对他进行了特别观察,家奇小朋友是个生性好动、富有爱心的孩子:看见别的小朋友哭,他会跟着流泪、还会用他稚嫩的小手为别人擦眼泪;有小朋友要上厕所,他会递上手纸;有小朋友要喝水,他会帮着去接水,有时候也在我身边要求帮我接水,而且总会说“老师,我做你的孩子!”很是可爱。可是家奇小朋友也非常调皮,不管是上课还是游戏都喜欢做出各种古怪的动作,无法闲停下来:吃饭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已经安静地坐下准备吃饭了,他还在大声地讲话,或在饭桌旁跑来跑去,把饭菜撒得一地,不仅他自己不能好好吃饭,还影响了其他小朋友;上课的时候,家奇很多时候都是拉着其他小朋友大声的说“悄悄话”;户外活动的时候,王家奇就更象是一头脱了缰的“野马”,根本就不听指挥了。一天,我正在组织小朋友们进行“老狼、老狼几点钟了”的游戏,家奇小朋友则自己一个人跑到操场上打滚,尽管操场上到处有水,湿漉漉的,等到他滚腻了,又跑到滑梯边窜上跳下,甚至头朝下从滑梯上滑下来,不管我怎叫就是不归队。
篇6
吴悠6岁那年,我为了替某项亲子活动踩点,带着吴悠来到了浙江临安天目山大峡谷景区。
天目山大峡谷是数亿年前形成的火山冰川峡谷,谷内有很多巨石景观。作为一个成熟景区,开发商在峡谷两岸建造了数公里的长廊,路也铺得平平的,十分好走。我带着吴悠来到峡谷,看到的却是另一条路――一条从峡谷中沿着溪流向上爬的路,路上全是大大小小的石头。一条不寻常的冒险挑战之路!
在离入口不远的第一座横跨溪流的小桥处,我指着上方50米处的长廊问吴悠:“你看,我们到那里去,一共有3条路。第一条,最简单,最容易,直接沿着长廊的小桥过去;第二条,就是直接从面前的两块大石头上一大步跨过去;第三条,先从左侧爬上一块大石头,路上有一点滑,还需要绕过树枝,然后爬到上面,走坝上的石墩子过去。你想选择哪一条?”
吴悠看了看,选择第二条路,她跨了过去,随即又跨了回来,说:“走左边!”
我又接着问:“走左边,最挑战,走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吴悠想也不想,就说:“安全!”
我继续追问:“什么是安全?”
吴悠答道:“不要摔跤,不要掉下去。”
我补充道:“每一步都要踩稳当,往上爬的时候,重心略微靠前。如果你要抓树枝助力,不能抓枯树枝,至少要抓比大拇指更粗的树枝。记住了吗?”
吴悠大声回答:“记住了!”
接着,我就跟在吴悠身后,陪着吴悠爬上巨石,跨过坝上石墩子,抵达目标长廊。打那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是向上的路,除了完全无法攀爬的悬崖,吴悠都要从峡谷里沿着溪流向上爬。看得出来,她非常有成就感,玩得很开心。 爬石头还有什么好处?
爬石头的好处太多了。例如,力量的锻炼、平衡的锻炼、感知自然……
那么这样的活动,为什么只能由爸爸带着玩呢?
因为,天下的妈妈大多数不想把自己的孩子弄脏,爬石头一定会弄脏手、弄脏裤子(甚至弄破裤子)。更主要的原因是妈妈担心孩子会受伤,所以倾向让孩子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于是,很多年以后,有些妈妈会问,为啥我家儿子如此胆小,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机会去冒险。
为什么不走寻常路,要去冒险挑战?
马克・吐温说过,“若想感觉安全无虞,就去做你本来就会做的事情;若想要真正成长,那就要挑战能力的极限,也就是暂时地失去安全感。”对于孩子而言,每一次成长都意味着突破自己原有的能力极限,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其实,成人也是如此。所以,在我带吴悠成长的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为吴悠创造一些冒险挑战的机会,通过这种突破极限的体验,来引领吴悠成长。吴悠每次完成冒险挑战,自信心就会增加一点。 冒险一定是危险吗?
绝非如此。相反,冒险可以提升孩子的安全技能。能够冒险的前提是要能充分评估风险,并且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就如我在吴悠准备向上爬之前所问的问题,什么是安全?在那样的情境下,孩子会对自身可感受到的自然环境、身体条件进行评估;而孩子注意不到的、缺乏经验的部分,则由我们大人来提醒,并进行安全保护。
久而久之,孩子就建立了安全意识,甚至不用大人提醒,我女儿吴悠在户外自己就知道要评估风险,知道哪些危险行为是不能做的。 如何选择挑战级别?
当我和吴悠进行冒险挑战时,通常我会让吴悠自己选择挑战级别,除非她的要求超出我对安全可控的范围,才会被拒绝。
从整个人生来看,我们一路上都需要做各种各样的选择。所以,我会通过这样的户外挑战,来培养吴悠为自己选择的能力。也就是说,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愿意为自己想要的结果努力,甚至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如果她自己评估下来,觉得自己做不到,也可以安心于更保守的选择。总之,是为自己选择,就要学会承担选择的后果。就像,选择最难的道路,成功了,获得较大的喜悦,但也有可能落水。而选择最安全的路,当然不会受伤,不过,相对而言,可能就少了趣味性。明白有得有失的道理,也是一种体验学习。 悠爸小提醒:
冒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生活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每次冒一个安全的小险对孩子而言是成长,一下子给个巨大的挑战,可能有副作用哦。
冒险教育,安全第一。如果父母的安全确保能力不够,那就需要降低冒险挑战级别。
即便是冒险挑战,带着孩子在外面玩,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选一张做作者头像)
篇7
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中,学前教育人数与高中阶段教育人数相差不大,其所占比例相当大(见表1)。现代青年父母普遍接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因此幼儿教育产品市场广阔。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户外活动越来越受重视,许多幼儿园每天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积极开展户外活动,不仅有助于幼儿动作协调发展,提高运动能力,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放松情绪,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户外大型儿童玩具属常见幼儿教育装备,主要配置在幼儿园等幼教场所,也可以用于公园、别墅、居住区以及旅游景点等户外场所。此类教育装备产品产品设计注重安全性、新颖性、美观性,在国内外都很受欢迎。目前,国内的户外大型玩具以组合型滑梯、旋转滑梯为主,此外还有健身器材、儿童跷跷板、充气弹跳设备等。
二、国内外大型儿童玩具发展现状
1.国内市场现状与问题
大型儿童玩具深受儿童喜爱,目前国内涌现出多种品牌的连锁大型室内儿童乐园,其玩具也是在大型超市、商场、西餐厅、连锁餐厅等商业环境广泛应用。儿童娱乐场所的面积一般为30~300m2,因此这些大型玩具设施已不局限在室外,市场前景更加广阔。大型儿童玩具普遍存在安全性、趣味性、益智性和行为引导性不足的问题。幼儿园常见的大型玩具组合包括滑梯、攀登架、铁索桥等。这些玩具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增强体质,但很多幼儿园都把大型玩具敞放在水泥地上。由于幼儿安全意识淡薄,无人看护时玩起来你争我抢、推推挤挤,容易发生不安全事件,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此外,幼儿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想尝试新玩法,例如在滑梯上用双膝跪下倒滑,或两手拉着护栏从下往上爬等,这些玩法都非常危险,极易导致安全事故。
国内大型儿童玩具的生产和销售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产品色彩、造型、结构趋同,产品的娱乐功能占主导,缺乏教育功能,不能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唤起幼儿对已有知识的印象,不能促使他们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
2.国外市场与产品设计
国外户外大型儿童玩具生产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用在家庭庭院,与国内相比造型更加新颖。例如传统的木马玩具,在国内永远以马的形象出现,造型单一,而国外就出现了与传统木马脚部相同的绵羊造型玩具,两者功能相同,但后者结合了纯白色的软垫羊毛造型,显得更加可爱、舒适、温馨。国外的大型儿童玩具更注重充气结构,安全性强,且具有容易移动、与具体运动相结合、成人和儿童共用的特点,强调亲子和教育特性[1]。
三、大型儿童玩具的开发
1.教育性是开发的基本原则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关注儿童成长,必须重视儿童对玩具的使用,重视玩具的学习功能。目前市场上的大型儿童玩具在样式和功能上都缺乏创新,具有益智功能的玩具多为桌面玩具,大型玩具很少体现这一功能。好玩具应该对幼儿起到启迪心智、培养兴趣、增长知识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装备的意义。现代学前教育领域公认的蒙台梭利(Montessori)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主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接触、研究,形成智慧[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提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4种基本学习重新产品设计组织[3]。而学前教育倡导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认知,通过过程型课程认知周围环境和明白道理,养成观察、体验等良好的认知习惯。
2.多感官体验的大型儿童玩具
大型儿童玩具造型囊括了产品色彩、结构等外观和内在的技术环节。目前,国内的大型益智儿童玩具造型看似缤纷多姿,实则杂乱无章,产品设计理论相对单一,为幼儿成长考虑较少,仅局限于仿生形态(例如动物和卡通形象等)和简单运动引导(爬、滑等)方面。感官教育可以让运动机能尚在发育阶段的幼儿从不同的游戏方式中享受无穷乐趣[4],颜色、数字、形状均是独特的运动体验,充分利用幼儿的触觉、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的体验能力,强化记忆,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以感官体验为基础,将手眼协调能力、安全意识、色彩认知、合作意识等作为产品产品设计的目标,可以提高造型的新颖性和教育性[5]。
3.基于数字交互技术的大型儿童
玩具幼儿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数学,而且通常通过各种图形培养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对其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数字化虚拟交互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幼儿进一步提高图形理解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虚拟交互式的教学用具和应用软件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教师越来越多地采用电子游戏等人机交互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针对2~10岁幼儿可以采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对幼教课程所授内容进行全方位数字剖析,将知识进行数字化模拟,将图形图像演示与题目解析通过人机交互实现,结合到室内大型儿童玩具中,也是一种基于教育功能的产品开发方向[6]。
四、“红绿灯主题乐园”的构想与思路
1.产品设计构思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18万以上的15岁以下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数十万儿童致残。在步行交通事故中,危险人群为5~9岁儿童。查阅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事故档案可以发现,儿童期交通事故的责任方多半是受害儿童,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的车祸在交通事故中占较大比例。例如,低龄儿童穿越马路时没有成年人带领,不走人行横道,在公路旁玩耍,红灯亮时横过马路,12岁以下儿童骑自行车上马路,骑车下坡不减速、猛拐等。幼儿园的安全教育一般在中班阶段即5周岁开始,但由于幼儿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记忆时间有限,教育效果并不突出。由于儿童身高与成人的差异,其视域也有所局限,因此对高高在上的交通信号灯并不敏感,即使曾经接受过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所以有必要把交通信号灯与儿童玩具结合起来,这样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就能直观重复“红灯停,绿灯行”的常识,同时加深对人行道斑马线的印象。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将交通信号灯与十字路口结合起来,将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结合,形成“红绿灯主题乐园”大型儿童玩具产品设计(如图1所示)。
2.造型和结构产品设计
该产品设计整体造型上以十字路口的空间形态为基础,设A、B、C、D四座亭子,东南西北伫立,两两之间设主干道;对角线连接,设为支干道,交叉处设枢纽。这样在四条主干道繁忙的时候,小朋友就可以选择支干道继续通行。A座和C座造型相似,都为帽子顶棚和小汽车造型护栏;B座和D座为彩带顶棚和校车造型护栏。AB连接的主干道和CD连接的主干道做成人行横道式样,地面黑白间隔,道路两端各设置一个红绿灯和一个闸。红灯亮,闸放下,禁止通行;绿灯亮,闸抬起,安全通行。“人行道”的护栏则做成小朋友手拉手造型,既生动形象又贴近主题,具有亲切感。AC对角线的支干道为桶状通道,幼儿需要爬过去,BD对角线的支干道则为普通栏杆过道。交叉枢纽的地方就像一个“安全岛”,呈圆形,以支干道的水平面下沉20cm,是一个圆坑状的彩球池子,增加娱乐性。其中黄色校车的窗口上有帽子造型,小朋友把头停在窗口,就会呈现在车里戴着帽子的样子,可以拍照留念。颜色方面,儿童对鲜艳、明度较大的颜色都比较喜欢,将红黄蓝绿设为基础色,在明度上做了调整。
3.功能实现
玩具有两种使用方法:一是在日常使用时,盖上彩球池子的盖子,不影响通行;二是打开彩球池,教师带领幼儿拿彩球做竞赛游戏。入口在A座,同侧D座设置攀爬入口,分散人流量。连接处采用通用的螺钉连接交通信号灯色彩变化通过电子技术调节,信号灯造型做了简化处理,高度降低到幼儿的视域范围内,4~6岁的幼儿观察信号灯时仰角不超过30度。如果有幼儿违反信号指示,将会听到语音警告。考虑到与实际交通环境的适度吻合,各通道要求至少能满足3名幼儿同时通过,因此该设施比普通大型儿童玩具更宽,整体尺寸更大(如图3所示),适用于小区公共环境作为娱乐型景观以及幼儿园娱乐和辅助教学。由于结合了电子元件,需要靠近路灯等公共电源体系。
五、结束语
篇8
关键词 隔代教育 学前儿童 性格
1研究背景
所谓隔代教育,就是指由祖辈来承担儿童的学前教育,包括祖辈的一切教育思想、教育活动和教育方式,甚至日常生活对儿童的影响。所谓三岁看老,这说明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隔代教育对W前儿童性格塑造有利有弊,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在发扬隔代教育的积极影响的同时,尽量避免隔代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不利影响,我们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2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我们首先来为老人正名,我们的父母半生为事业为家庭奔波,退休本该到了享清福的年龄,却还要为年轻父母带孩子,将自己的时间奉献给孙辈,父母的爱,对后代的爱,是我们不能否定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2.1隔代老人教育儿童责任感强,有利于养成儿童懂事,负责任的性格
双薪家庭是现在社会的主流,越来越多的孩子难以享受到全职妈妈的照顾,相反,工作压力大,早出晚归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心有余而力不足。隔代老人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挑起了教育儿童的大梁。隔代老人退休在家,没有工作压力和时间限制,会把大把的时间放在儿童身上。对于儿童出现的问题,会一遍一遍纠正;儿童的饮食,会精心的挑选制作;儿童的玩具,会及时消毒清洁;还有儿童生活习惯,会一直督促指导。久而久之,儿童会变得懂事,听话,也会不自觉的向老人学习,养成负责任的好习惯。
2.2隔代老人教育儿童有耐心,有利于儿童养成不急不躁,有耐心的性格
每天父母上班的时候,有的儿童还没起床,父母下班回家,还需要自己的时间放松,在有限的时间内,父母对孩子的耐心就会大大减少,对孩子敷衍或者回避孩子的问题,甚至直接把不耐烦的情绪发泄给孩子。老人在耐心这方面,表现的也会比父母强很多,他们会心平气和的给孩子讲解问题,跟孩子沟通,面对孩子无厘头的问题,也不会表现出不耐烦的语气。儿童会从这种相处中,形成自己的性格特点,儿童接收到的是耐心,反馈出来的也是耐心,所以儿童会养成不急不躁,有耐心的性格。
2.3隔代老人比年轻爸妈更有经验,有利于儿童成为能够把握情绪,活泼开朗的人
隔代老人虽然没有像年轻父母一样,看过早教书籍,参加过早教培训,但是老人的经验是从养育孩子的实践中总结探索出来的,比从书本上获取的间接知识更有价值。老人可以根据经验很快的察觉到儿童的情绪变化,帮助儿童排遣消极的情绪,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隔代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影响将会陪伴儿童一生的发展。我们在感谢老人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隔代教育中的弊端,因为这些弊端如果不及时避免,也会影响儿童的一生。
3隔代老人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消极影响
我们一直就不否定隔代教育对儿童性格的塑造存在消极影响,隔代亲,就是这种过度的亲,才导致了隔代教育中的消极影响。
3.1隔代老人对儿童过分关爱,导致儿童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双全的儿童越来越多,他们都把自己的爱竞赛式的给儿童,也就导致了过分的关爱。他们舍不得自己的儿孙吃苦,舍不得儿童进行体力劳动,能带代劳的一定亲力亲为,甚至连儿童吃饭都怕累着。对于儿童的要求,更是尽一切能力满足,而且为了哄儿童开心,还常常超常满足儿童的要求。这种过分的关爱,导致儿童从小养成了霸道、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只一次在商场看到,儿童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拉着爷爷奶奶的衣角嚎啕大哭,演变到后来,已经不是单纯为了买玩具,而是必须要自己的意愿被不打折扣的满足。这样的孩子,性格中从小就有霸道、任性的因子发酵,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愈变愈烈。
3.2隔代老人对儿童过度呵护,导致儿童缺乏冒险、创新精神
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用这句话来形容老人对儿童的呵护一点也不为过,从早上一睁眼,眼里都是儿童的一举一动。儿童蹲下摸摸泥土,老人急于阻止,太脏了,怕儿童弄脏手;儿童饶有兴趣的看看邻居家的狗狗,老人急忙拉着走了,怕狗狗身上有细菌,还怕狗狗伤了儿童。这种过度的呵护,过度的阻拦,会让儿童缺失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他会慢慢形成远离未知的潜意识,就会失去冒险、创新精神,不利于儿童性格的养成。
3.3造成亲子间的疏离,埋下儿童性格不健全的隐患,容易胆小、自闭
从小跟老人长大的儿童,跟老人比较亲,心里也渴望亲近父母,但是却不知道怎么亲近,慢慢就会造成亲子间的疏离。儿童性格里会缺少安全感,尤其是看到别的小朋友由妈妈带着,自己只能羡慕的时候。儿童便会觉得是自 (下转第19页)(上接第11页)己不好,所以父母才不想陪着自己,如此下去,儿童就会不自信,甚至会自卑。因为缺乏安全感,会变得不爱说话、害怕说话,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闭。
隔代教育给儿童性格塑造带来的问题可能不止这些,但是仅仅是这几个问题,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年轻父母应当正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关注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措施。
4解决消极影响的建议性措施
有问题出现,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出现。下面,我们来探讨几条建议性措施,在探索中,解决问题。
(1)全家人注重交流,教育方式、目标达成一致,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沟通,积极解决。
隔代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老人跟父母之间各有各的教育思想,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思想来教育孩子,这些思想中甚至还会有冲突的部分,会使教育事倍功半。全家应当统一思想,对孩子的教育目标达成一致,每个人对儿童的标准都是一样的,而不是各持一理,分散用力。对于儿童教育中,行为出现的偏差,也应当及时交流,共同为儿童性格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2)年轻父母多把工作之余的时间用在儿童身上,带儿童参加户外活动,弥补隔代教育导致儿童缺乏冒险、创新精神的不足。
年轻父母爱玩、需要自己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但是为人父母,有时间还是应该陪陪孩子,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无可代替的。年轻父母,业余时间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不仅可以带给孩子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还会帮助孩子逐渐建立起探索未知的思想,会激发孩子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弥补隔代教育的不足。
(3)注重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儿童存在的性格缺陷,有意识的引导儿童。
隔代老人和年轻父母,都要适当学习儿童性格塑造方面的知识,及时发现儿童性格中某一方面的缺失,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的引导儿童塑造这方面的性格。
好性格会影响儿童的一生,虽然隔代教育会给儿童性格的塑造带来这样那样的影响,但是,只要我们用爱配合科学的方法加以辅助,就可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帮助儿童塑造受益一生的性格。
参考文献
[1] 颜农秋.珠三角单亲家庭存在的问题及社会对策[J].人口研究,2004(06).
[2] 孙丽燕.20世纪末中国家庭结构及其社会功能的变迁[J].西北人口,2004(05).
[3] 杨建军,徐燕萍,李晓东. 单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研究[J].中国妇运,2004(10).
篇9
关键词: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有效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幼儿体质,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体现,它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幼儿的终身发展必须具备健康的体魄。①
但目前在体育活动的开展中,出现这样的一些现象: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活动内容缺乏挑战性,没有能力上的发展;活动材料单调无趣,场地设施没有充分利用好;活动量把握不好,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幼儿在活动中缺乏自主性。由此可见,有效的开展幼儿体育活动尤为重要,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它不仅是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还要根据幼儿的各方面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通过对幼儿开展体育锻炼,发展其独立生活和智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那怎样才能更有效的开展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呢?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有效开展的对策。
一、合理利用园内环境设施
《纲要》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园内各种直观形象的设施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还能使其在环境的作用下充分有效地得以开展。②
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园外墙上的各种图案、挂饰、地面上的线条、点、园内的大型户外设施等,组织幼儿开展走、跑、跳、钻等基本体育动作练习。例如:可以利用攀岩墙上的小动物,组织小班幼儿玩体育游戏《找找小动物》,幼儿可以根据教师的指令“摸摸小动物跑回来”;又如在让幼儿练习投掷这个动作的时候,怎样才能让幼儿学习好正确的站姿,掌握投掷这个动作要领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园内设施开展活动,如:足球场上的足球网或攀岩墙都是一个非常好的练习场地,不仅可以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下练习,还能轻松的掌握投掷这个动作要领。因为这些有趣的设施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兴趣点,在练习过程中,幼儿能根据这一特定环境,下意识的向目标投掷,往远处抛,自然的将脚一前一后站好,身体向后倾,而不用生硬的根据教师的示范强调,就能轻松地掌握动作要领。
由此可见,有效地利用幼儿园内的各种环境设施,可以生动形象的、自然的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放松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游戏中。真正的让环境融入到幼儿活动中,从而锻炼幼儿的自主探索、动作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体育活动的真正意义。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幼儿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个年龄段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分层次的采用形式多样的、生动有趣的、新颖的教学方式,丰富体育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创新和丰富体育活动的教学形式,让幼儿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英语在体育教学中的简单运用
目前,幼儿园对双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很多幼儿园都引进了英语课程,在体育教学中,把简单的英语游戏和日常口语渗透到活动中,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把英语口语和体育教学有机的结合,起到锻炼作用,让幼儿始终保持新鲜感、兴趣浓,使课堂更加的丰富有趣。如:在一开始整理队伍时,可穿插一些热身的手指游戏:hands hands up up up,hands down down down, hands up, hands down listen to me,be quiet;在进行活动时可以穿插一些简单英语口令:加油come on,一个跟着一个走one by one,解散hands out,跟着我做foiiow me等;活动时的游戏内容也可以渗透英语游戏,如:捉小鱼Go Fishing,老狼老狼几点钟Wolf,Wolf,How many? 因为有些英语游戏的玩法跟中文的玩法类似的,能让幼儿容易接受,能在轻松、愉快学习。因此,英语巧妙地融合到体育教学中,不仅能轻松的学习简单英语口语和游戏,还能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篇10
“现在很多家庭,老爸的任务就是赚钱,为了自己的奥迪、老婆的迪奥、孩子的奥利奥奔忙,而疏忽了对小孩的教育和陪伴。”儿童教育品牌拉比盒子(Rabbi Box)的创始人王雯吉告诉《广告主》,他们的产品轻松有趣,能让有限的亲子时间效率更高,特别为忙碌的父母设计。
Rabbi是犹太语里老师与智者的象征,Rabbi Box则是一只满载智慧的盒子:它专注于3-7岁的幼儿,为他们设计研发创意动手产品,按月快递到家。像杂志般,每月的盒子都有一个主题,星空、色彩、万圣节……范围广阔,无所不包。
素有“永远的朝阳行业”之称的婴幼儿教育大致可分两类:其一是国内随处可见的线下培训类,诸如舞蹈艺术班、钢琴兴趣班、××亲子培训中心,遍地开花。另一类则瞄准家庭教育市场。“欧美国家通常十分重视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产业发展也比较成熟。”王雯吉介绍说,“反观中国的儿童家庭教育行业,多以光盘、读本为主,产品种类单一。”
时间推移,80后纷纷步入家庭生活,曾被冠以“叛逆一代”的他们有着迥异于父辈的教育观念。加之如今的小朋友多沉迷于电视机,或者在iPad上打游戏,年轻的爸爸妈妈担忧不已。他们希望孩子能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度过一个欢乐的童年,而单薄的光盘读本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王雯吉和他的两个朋友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于2012年初创立拉比盒子。对一家创业公司来说,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在不花太多钱的情况下更好更快地推广产品理念,这时候,门槛低成本少的社交媒体顺理成章地成为首选。
在微博上,激励用户主动创造内容是@拉比盒子的重要策略之一。顾客收到盒子后相关微博,就能在下月的产品中收到额外奖励,它可能是一个橡皮泥模具,也可能是一支粗杆水彩笔,或者其他小玩意。由于操作简单,很多妈妈都愿意配合分享,并上传自家宝贝打开盒子后不亦乐乎的照片。王雯吉表示:“比起官方账号的自卖自夸,消费者的真实评价更利于传播,而且覆盖面广。假设有一千个妈妈‘盒你分享’,那么波及范围可达几十万人次。”
与用户互动则是@拉比盒子的运营重心。它以客户服务为主要职责,将品牌名称等设为搜索关键词,但凡有人发微博提到“拉比盒子”,无论询问也好,投诉也罢,客服人员抓取后立马跟进,为他们答疑解惑。
时下热火朝天的微信,拉比盒子也早已入驻,但目前使用方法简单。首先是每天推送趣味的亲子内容,依靠朋友圈的传播带来粉丝的自然增长。其次是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发生盒子压扁或者素材损坏等购买问题,粉丝只要将损坏图片拍下微信给拉比盒子,客服部即刻联系调换,比400热线来得方便。
王雯吉认为,社交媒体上充满机会和挑战,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宣传推广打开了一扇大门。传统的媒介广告费用高昂,回报周期长,实乃中小企业不能承受之重。而在社交媒体上,每家公司都可以积极尝试,找寻适合自己的营销玩法,效果立竿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