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税务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13 08:1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上市公司税务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特点
上市公司,即公开发行股票,并在获得批准之后,股票能够在证券交易所中进行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不同于其他企业,因此财务管理的目标、对象等也不能够与其他企业相提并论。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为企业价值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管理的对象为企业的资本运作,以财务决策作为管理核心,以投资、融资以及资本管理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共性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资金作为上市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基础,不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上市公司的资金管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筹资、投资以及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第二,上市公司比较注重对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类关系的处理活动,不论是投资、筹资还是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财务方面的最终表现形式都为货币形式,因此处理好各种货币之间的关系,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以及整体内部管理水平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第三,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相对于一般企业公司来讲,综合性更强一些。上市公司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各种生产、供应、销售等情况,都能够通过财务信息反映出来,而财务信息对于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与负责人来讲,都能够帮助其进行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与决策。并且上市公司中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对公司中的效益、投资行为、资金调度以及管理等进行综合体现,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公司内部情况,辅助管理者进行决策。第四,上市公司中的财务管理是动态的管理,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与普通企业相比,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更为复杂。由于信息存在不对称或是不完全的情况,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在进行决策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例如利率、主观意识以及市场结构、需求等,因此财务管理必须要辅助决策者,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
二、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出以下问题。
1、现金流通与融资问题
上市公司普遍现金流通稳定性较差,此问题在我国房产行业中的表现尤为突出。我国房产市场中,政府政策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每次政府出面进行调节房价时,房产商的业绩便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资金链条随之出现变化。并且我国上市公司相对于国外上市公司来讲,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过度依赖股权融资的方式。通过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上市公司总体过度融资程度为91.41%,过度股权融资金额为691.114亿元。过度融资不仅会令上市公司股权发生稀释,同时也会为上市公司带来募集资金的使用问题。综上,都会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严重影响。
2、信息披露与风险问题
就财务信息披露来讲,我国上市公司相对于其他公司比较健全,但是也并不是毫无漏洞。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提供者,本身就是上市公司,因此在很多上市公司中都会采用一些手段、方法来粉饰财务报表,这便导致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出现。而信息不对称,便会使得一些与上市公司利益相关的个体,无法发现上市公司中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另外,上市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风险还不仅仅为信息披露风险,还包括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行业风险等等,由于上市公司较一般公司来讲,规模较大,因此风险也相对较多。那么上市公司能否在这些风险出现之前便意识到并开始规避风险呢?这是上市公司长久以来便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风险的识别、规避与公司的内控制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套行之有效、完整健全的内控制度是能够帮助公司将风险消灭在萌芽中的。但是根据调查了解,我国多数上市公司中的内控制度并不健全,例如内部审计制度的缺失,审计制度的功能与价值得不到发挥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上市公司中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管理水平。
3、费用与资本控制问题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是通过产量、工时等来进行成本计算,这种计算方法具有合理的一面,例如对于制造业的公司来讲,此制度的应用十分具有优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分工逐渐朝着研发、物流等趋势发展,但是在这些领域中,使用产量来计量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必须要引进一些新的成本计价方式,如作业成本计量等。另外,对于上市公司来讲,营运资金是公司能够维持日常生产与经营的必要资金准备之一。营运资本的利用对于公司提高短期利益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多数上市公司都是采用宽松的营运资本方式,营运方式的选择对于公司来讲至关重要,如果处理不好,便很容易使公司陷入到财务危机与困境中。
4、投资经验问题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来讲,特别是国企上市公司,在进行投资过程中,多数都缺乏相应的、充足的经验。在海外投资过程中更是如此,由于对国外贸易规则不甚了解,对企业经营状况无法把握,因此经常会因为投资而出现一些不良财务状况。加之我国上市公司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无法及时处理不良财务状况。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的管理者通常会对业务与生产管理方面的工作比较重视,从而忽略了公司中的财务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的综合性、规范性、严谨性、统御型以及价值管理等特征,是其他任何一项管理都无法比拟的。公司内部的管理人员没有对财务管理给予重视,也不重视能够从财务管理中得到各种信息,往往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危机出现。
三、提升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建议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现金流通与融资、信息披露与风险、费用与资本控制以及投资经验、重视程度等。想要提升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就必须要从上述问题入手,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提升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
1、提高现金管理效率,拓宽融资渠道
上市公司需要的日常现金应当分为三种:交易性需要、投资性需要以及预防性需要。现金收支的管理也应当遵循现金流量同步、使用现金福流量、加速收款以及推迟应付款支付的原则。现金最佳持有量要根据成本分析、存货等实际情况来进行确定。当上市公司中持有最佳现金量时,必然能够提升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上市公司要提高日常资金管理工作,必须要从跟踪、报表以及审批等方面入手。加强对资金审批的控制,设定有效的、科学的、适合的资金审批权限与程序,对于各级审批额度要明文规定,如果审批的金额超过自身权限,那么就必须要交由上一级来进行。上市公司要定期不定期地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与监督,不仅要通过报表来了解日常资金使用情况,同时还要建立起专门检查的部门,通过他们来找到资金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要对资金进行逐笔跟踪管理,将业务人员、负责人的绩效与之挂钩,这样便能够有效提升资金管理效率。另外,对于上市公司融资渠道单一的情况,企业中的管理者、经营者应当通过多样化手段,来拓宽融资渠道,例如与金融机构之间建立起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与担保机构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等。
2、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在新形势下,上市公司如何才能够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一直是困扰上市公司的主要问题之一。首先,要明确划分公司内部的管理层级,规范财务人员权责,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能够贯彻执行,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其次,要划分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员工的权责,让公司中的所有人员都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最后,企业要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风险管理控制制度等财务管理制度,让财务管理制度能够真正成为管理财务工作中的依据,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合理分配利润,科学调控债务
上市公司应当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适合的股利支付方式,这样不仅会对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更加会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出股利分配政策,首先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考量,包括资本保全、企业累计、净利润、超额累计利润、无力偿付等各方面的限制与规定,其次要对股东因素、公司因素以及其他因素进行考虑,包括股东的稳定收入、避税,防止控制权稀释等,对公司因素的考虑包括盈余的稳定、资产的流动、公司的举债能力、投资机会、资本成本以及债务需要等。其他因素主要有合同、外部环境等。
另外,上市公司应当利用财务杠杆,来合理地调控债务比例。根据改进之后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来看,如果公司净经营资产净利润高于税后息利率,公司的经营差异率是正的,借款能够增加股东的收益,如果是负的,借款便会减低股东的收益。因此,上市公司应当充分重视财务杠杆的力量,利用财务杠杆来调节债务比例,让公司的经营差异率保持为正。
4、增加经验,提升素质
上市公司经常会面临投资风险,因此必须要累计投资经验。通过主动学习、培训、进修等方式,来增加公司管理者、决策者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上市公司中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也会影响到公司的财务管理,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仅仅要能够处理好公司日常的投资、融资活动以及复杂的财务关系,同时还能够在资本市场中通过运作,为公司带来实在利益。因此,上市公司必须要通过组织学习、培训、进修、调研等,来增加经验,提升内部人员素质水平。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逐渐加深,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上市公司数量剧增,这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经济实力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如何才能够保证可持续、稳定的发展呢?本文根据目前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于海霞: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科技投资,2012(4).
[2] 张梅: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权限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10).
篇2
1构建适合上市公司税务内控体系的重要意义
1.1上市公司纳税风险的来源
纳税风险来源于纳税人在计算和缴纳税款方面承担的各种风险,进一步讲则是纳税人因负担税款、违反税收法律规定等原因而可能遭致利益受损的可能性。企业因纳税风险而带来的利益损失更多是和税收政策遵从和纳税金额核算有关。主要包括交易风险和遵从风险:交易风险是指企业各种商业交易行为和交易模式因本身特点可能影响纳税准确性而导致未来交易收益损失的不确定因素。遵从风险是指企业的经营行为未能有效适用税收政策而导致未来利益损失的不确定因素。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发展以及税务征管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因对有关纳税事项进行了错误的处理给企业带来的信誉危机和经济损失愈加严重,纳税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变得越来越重要和急迫。
1.2上市公司构建税务内控体系的意义
(1)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经营发展中涉税事项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也就是建立一个程序化、具有可操作性的内控手册,一旦控制住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点,即使具体办事人员不懂税务知识,只要能按设计好的程序操作,同样能将涉税风险降到最低。
(2)随着交易内容、核算体系的改变,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税务内控制度。实践一段时间后,企业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评,根据业务的变化对内控进行优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易风险和核算风险。
(3)有助于提高企业纳税意识,也有助于企业财务利益的最大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定规模,企业会越来越重视纳税工作,纳税工作与纳税意识的加强一般具有客观一致性和同步性的关系。
(4)能加强企业与税务机关的工作联系,便于对办税人员进行税法和税务知识的培训。7大类23个税种的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和账务处理,都需要通过办税人员的计算付款。明确设置税务内控体系能加强征纳税主体之间的直接联系。
(5)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税务内控体系根据税法中税基与税率的差别,根据税收的各项优惠和鼓励政策,进行投资、筹资、企业制度改造、产品结构调整等决策,尽管在主观上是为了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但客观上却是在国家税收经济杠杆的作用下,逐步走向产业结构优化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道路,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促进资本的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2构建适合上市公司税务内控体系的方法
2.1建立税务内控体系的方法
第一,建立完善的税务内控制度,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设立专人专岗,收集各项财政税收政策的最新变化,对其整理、分析并确定与企业相关的有效收集涉税业务信息;
(2)构建良好的财税信息的沟通平台,及时将各项信息传递至有关人员有关岗位;
(3)根据企业业务特征、所在行业税负特点、所在地区的税务环境以及有关税法规定等制定企业纳税规划或计划(年、季度、月);
(4)分析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做好采购、生产、销售、工资方法、费用报销、资产处理、利润分配等企业存在(或潜在)的各种纳税环节的分析,并根据税法加以控制;
(5)及时申报纳税、缴纳税金;
(6)做好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企税关系;
(7)建立涉税档案,保管好各类涉税资料、凭证;
(8)建立纳税应急措施;
(9)定期对企业纳税情况进行自检,及时纠正错误。有条件的话,可以聘请有实力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税务中介机构)进行业务指导、监督;
(10)定期对有关领导、员工进行财税培训。
第二,按年度编制办税人员工作手册如表1所示。
第三,编制各税种流程图及风险控制矩阵,标注风险控制点,如上图所示,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流程。
第四,建立完善的税务审批程序。
(1)执行:它是整个办税工作体系正常运作的实际操作部分,主要指办税岗位上的办税人员依照税法和相关会计法规,从企业税收筹划的角度出发来处理税收相关工作。办税人员应当根据确立后的税收筹划方案的主要内容来进行相关的办税工作,具体包括办理税务登记(开业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统一购买账簿、凭证,负责发票(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发票)的领购和管理,负责本单位各种应交税款的计算和纳税申报,缴纳税款、滞纳金及罚款,办理减税、免税、退税事宜,报送会计报表和相关资料,协助税务机关进行税务清算、检查等。必要时还要办理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等。
(2)内部监督: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内部稽核制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办税工作也离不开稽核,这样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稽核制度建立一个监督体系来监督办税工作,全面防范企业涉税风险。
建立好税务内控体系,并不等于完成了税务内控工作,内控的真正建立,不仅需要单位高层领导的重视,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贯彻执行,还需要对各涉税岗位进行培训。培训要包括税收政策、内控制度和意识形态几个方面,从而加强领导和员工的法律遵从度,提升员工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税务内控体系的重要作用。
2.2建立税务内控体系后对涉税风险的管理
(1)建立风险控制环境:包括建立涉税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纳税文化和要求。企业管理层在建立书面涉税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时,应明确以下几点:企业应遵守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照章纳税;企业应积极争取和企业相关的税收优惠;企业和分支机构必须要设置税务负责人;企业涉税风险管理部门从交易开始时参与。
(2)评估涉税风险:就是企业具体经营行为涉及涉税风险进行识别和明确责任人,是企业纳税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要考虑以下几步:理清企业有哪些具体经营行为;分析哪些经营行为涉及纳税问题;这些经营行为分别涉及哪些涉税风险;所有涉税风险中,哪些是主要风险;和这些涉税风险相关的工作岗位有哪些;这些岗位的相关责任人是谁等。
(3)制定涉税风险控制策略、设计控制措施。涉税风险控制策略包括:避免涉税风险、保留涉税风险、降低涉税风险、利用涉税风险。上述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是在企业管理层批准或授权的前提下由企业涉税风险控制部门执行的。设计控制措施是指为完成涉税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针对已识别的风险和相关责任人进行授权、调整以及责任的分配等。
(4)信息交流和沟通:加强与上市公司的沟通互动既是个性化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个性化服务的前提。上市公司对税法的高度认同和对税务机关的信任,也是影响其遵从行为的重要因素。上市公司通过主动加强与税务机关的互动沟通,一方面深化上市公司对税收政策、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征管措施的认识和理解,交流双方感情、达成充分互信,排除合作障碍问题,共同营造和谐、共赢的征纳关系。加强对风险管理涉及部门和人员的培训和沟通。涉税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应让风险管理涉及部门和人员所熟知。涉税风险管理的流程和结果应被书面记录。
(5)监控实施效果:监控实施效果就是再检查涉税风险管理的效果,并对涉税风险管理效果进行总结的流程。涉税风险控制是一个过程,上述活动并没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上述活动是持续进行的,其目的是使企业保持对涉税风险连续的识别、分析、计量、控制及改进的能力,所以上述活动贯穿于企业内部日常经营行为中,以应对企业所处环境的快速变化。
篇3
企业的税收负担与国家的经济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相关,长时间以来,税负问题.一直受到上市公司.的密切关注,对其的研究牵涉到多个学科,涵盖了税收、会计、经济以及财政学等一系列的领域,就研究内容方面而言也颇为详实。本文的目的,就是对企业税收负担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从税收和非税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并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政府的有关部门及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税收负担;影响因素;税收因素;非税收因素
一、引言
对于企业实际税收负担的研究,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税收负担的研究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上都越来越细致,但国外的背景与政策与我国都不相同,其研究结论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却不太符合现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趋势。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对于税收负担的研究开始较晚,而现有的研究和结果大部分是针对理论分析所得,且大部分是对于税收改革之前税收负担的研究,尤其是国内目前研究大都着眼于整体行业的税收负担研究。本文将税收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从两个角度入手,即税收和非税收因素,而后者又涵盖了行业和个体两部分。个体因素一般包括:公司规模、债务水平、股权结构、资本结构、盈利能力、管理层激励等。
二、基于税收因素的研究
1.法定税率。Gupta和Newberry(1997)通过运用1982-1987年和1987-1990年的两个面板数据,发现美国1986年的税制改革对公司所得税税负有显著影响。Richardson(2007)对澳大利亚税制改革前后的92家上市公司的实际税负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同时得到了此结论。2008年国内开展了新企业所得税之后,法定税率调整为25个百分点,低税率则为20个百分点。李增福(2010)研究了税改之后,我国上市公司现实税负所产生的变化情况。结果看到,法定税率的减少,有助于降低企业所承担的现实税负情况,这一点和王延明(2002)实际税负和法定税率敏感度较弱的结论有所差异。其认为原因主要是随着新税法的执行,区域差异减少,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性愈发显著,针对取消、延缓税收优惠政策的上市公司,因为设置延缓期不仅仅有效地控制了所得税,同时也切实地完善了新旧税法之间有效的过渡。
2.税收优惠政策。就政府而言,也可通过该政策完成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目标,加大宏观调控的执行效力。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合法避税,降低企业的税费。对于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税收负担的影响,最早Siegfried(1974)考虑了税收优惠政策,分析得出了生产和矿业的ETR,结果看到ETR为39个百分点,这一点较之于法定税率的52个百分点有着不小的差距,作者提出这方面的差距源于特别条款和税费抵扣等一系列的因素。我国李增福和徐媛(2010)提出税法实施过程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税收优惠,企业的避税活动,如此也导致名义税率常常无法充分地展现出企业所应缴纳所得税的具体情况。汤寅昊(2013)以我国钢铁行业的2007-2011年的数据作为样本,研究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税负影响最大,且显著为负。
3.税收征管。Michael(1972)就税收征管对实际税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研究了纳税个体是否在严格的监督及约束纳税的情况下会故意的少报收入来避税,以及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一是惩罚率越高实际申报额也越高。二是加大稽查力度会使实际申报额升高。三是税率对收入的影响不能确定。袁建国、后青松及范文林(2015)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1年至2013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了税收负担、税收征管等因素对所得税有效税率的影响。研究显示,税收征管强度越低,税收负担越重的公司,有效税率与法定税率的差异就越大。
三、基于非税因素的研究
1.行业因素。通过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到,产业政策将会对企业的税收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也会使得各个行业间的有效税率出现显著的不同,企业所在行业类型同样会对其避税活动造成显著的影响。Rosenberg(1969)通过研究显示,美国农业、纺织业、地产业等多个行业的避税活动较之于其他行业要更为显著。而Zhan和Adjikari(2003)也将马来西亚的酒店业和制造业作为研究的对象,也发现这一结论。我国学者也曾经开展过对此的研究。丁琳(2000)分析了我国21个行业多达百家企业的税收状况,得出结论即各个行业的税收负担具有一定的区别。张伦俊和李淑萍(2012)也得出此结论。面向单一行业的税负情况,我国也同样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李国平和张海莹(2010)研究了某县煤企的实际税收负担水平,结果表明,企业实际税收负担水平高于应缴税费负担水平。王素荣、徐明玉(2012)以地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地产业税负要超过其他行业的税务压力。洪群联(2012)针对2005到2009年间国内服务业税务状况展开了系统的研究,结果看到,服务业税负的增长较迅速,金融、批发和零售业是税负压力最为显著的行业。
2.资产规模。规模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最基本的特征,关于资产规模与所得税税负的关系存在两种假说。第一类观点是Siegfried(1974)提出的的政治权利假说。该假说提出公司规模越庞大,则其越具备相应的实力和动机进行政治游说,并且有足够的资金聘请专业人员来进行税务筹划。这个假说最早由Porcano(1986)进行了实证验证,作者使用美国的数据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资产规模与企业税收负担呈负相关。该假说得到了多人的支持,如Richard和Lanis(2007)的研究也得出此结论。而Kitao(2010)认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税务部门拓展税基,同时对大企业给予给多的税收优惠,从而激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此政府不仅仅可以取得更大规模的税收,同时也可以显著的缓解企业的税负压力。第二类观点是由Zimmerman(1983)提出的政治成本假说。该假说提出,公司的规模愈大,则其就越易于遭受公众的监督,同时税务部门的监管工作也更可以有效的开展,所以其税负压力较之于中小企业更加显著。Hanlon(2010)提出若大企业运用一系列的资源实施税务筹划,则往往会由于遭受媒体的负面关注而产生一系列的损失,形成政治成本,ETR也相对较高。基于以上两种假说,国内学者对于资产规模与税收负担关系的研究结果也各不相同。王延明(2003)研究结果表明:从1997年开始,资产规模和ETR之间呈现出正向相关性,然而资产负债率在次年和ETR则表现为负向相关。安福仁和马之超(2012)使用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19个行业的上市公司有关财务信息,结果表明固定资产规模和企业应纳税款二者间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刘建权(2013)通过研究发现,我国资产规模比越大的上市公司其税负也越大,而这一点也和政治成本假说相统一。
3.债务水平。由于税法规定股利是从税收利润中支出,而负债利息却可以在税前扣除,所以企业的融资结构会对其ETRs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理论上来说,财务杠杆高的公司,其税收负担就越低。Richardson和Lanis(2007)的研究证明了资产负债率与ETRs存在显著负相关。但也有不同的观点,Defond(1994)和Sweeney(1994)利用就企业债务状况和盈余管理二者间的关系实施进一步的分析,结论为负相关。作者提出企业为减少债务违约开支,将不会应纳税所得额进行控制,而是利用提高会计利润的措施实施盈余管理,所以企业的债务水平与应纳税所得额无关。我国的刘建民,李桂英,吴金光(2013)通过分析了45家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另外,王素荣、张新民(2006)的研究得到的结论却恰恰相反,其提出因为债务资本在一定意义上和权益资本相近,可以为企业产生投资回报,同时在财务杠杆的影响之下也可以为企业创造更显著的价值。企业会充分地运用负债资本提升企业收益,以期尽可能地提升杠杆效应所带来的影响,导致企业应税所得基数显著提高,进而使对应的税务负担提高。张金海(2015)的研究也得出了这一结果。
4.固定资产密集度。由于税法规定折旧和摊销可以税前扣除,理论上而言固定资产密集度与资产的折旧抵税效应相关联,前者越高,后者越大,从而导致企业税收负担也会越低。Stiekney和MeGee(1982)、GrantRichardson(2007)等的研究都发现资本密集度越大,公司税收负担越低。但也有不同的结论,Miao(2009)发现有效税率与资本密度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我国税法要求,固定资产折旧可以在当期税前进行抵扣,不仅如此税法支持企业实施加速折旧,因而就理论角度来说,资本密集度愈高,折旧幅度越大,应纳税所得相应的较低,税收负担自然会明显减少。但国内学者王延明(2002)、朴姬善(2005)实验研究显示,国内资本密集度和ETR均值的反向相关性并不显著。
5.管理水平。Doyle(1999)提出,公司股东如若采取基于业绩对经营者实施奖励的薪酬制度,则企业的ETR将会得到明显抑制。Graham和Tucker(2006)通过分析显示,通过实施管理者股票期权,有助于其积极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扩大减税的规模。Desai和Dharmapala(2008)通过分析显示,就公司治理而言,若赋予企业高管股权激励,可以有效地减轻企业的税负压力。但是Philips(2003)通过对应的研究了经理人和首席执行官的薪酬和实际所得税之间的关系,结果看到经理人的税后收入和企业所得税税率之间呈现出负向相关性,然而首席执行官的税后收入和企业所得税之间则无显著关联。我国刘华等(2010)提出,增设涵盖了薪酬激励的管理层激励将会对公司税务筹划产生显著的影响,进而导致实际税率有所减少,同时公司的所有权属性同样对此产生显著的影响。相应的,吕伟、李明辉(2012)从2001年到2007年将接近四千家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看到伴随管理层薪酬、股权激励的提升,企业的实际税负将会明显减少,重点是由于管理层获得了更强的动力来承担更显著的税务筹划风险。
6.盈利能力。对于盈利能力与税收负担的关系,Jansen(2005)通过实证分析也发现了其和ETR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作者认为企业盈利能力越强,相应的应纳税所得额就会越多,因此企业的税收负担就越高。但Adhikari(2006)将马来西亚公司的有关数据作为研究的基本目标,结果上也充分表明,盈利水平和ETR间有着明显的反向相关性。我国的曹书军,张婉君(2008)通过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发现在税收优惠广泛普及的情况下,企业的获利水平和股权结构方会对ETR造成显著的影响这一结果,同时得出结论资产负债率与ETR呈负相关关系。周国栋(2012)以2006-2010年我国A股上市的能源企业为样本,研究得出了盈利能力对企业税负有负相关关系的结论。刘爱明和刘冬荣(2011)、王新安、张力多(2014)也支持这一结论。
7.股权结构。国企和非国企的效用函数具有一定的差异同样给企业的税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Spooner(1986)提出企业中的国有控股有助于缓解企业的税负压力。然而,再将国有股权比重视作为税收负担的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未曾看到国有控股和企业税负之间具有显著关联。而TaoZeng(2010)验证了股权集中性水平与国际持股对国内上市公司税负方面所带来的影响性,结果看到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有更低的实际税负。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最大股东是国家的企业更多的是追求社会目标,而不是以税后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就国内而言,叶康涛(2005)分析了国家性质对公司盈余管理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研究发现,公司在表现为国家控股的情况下,有着更强的能力掌控非应税项目进而科学避税,进而减少企业税负。曹书军和张婉君(2008)通过分析发现,股权结构和税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系,其提出通过国有大股东控制的公司,大股东可能会利用积极地缴纳税款来提升地方财政收入,进而赢得政府对其本人或者是企业的支持。邢星(2010)的研究支持了这一结论。
四、结语
篇4
一、引言
自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Scholes)与马克?沃尔夫森(Mark A.Wolfson)等人提出有效税务筹划理论之后,非税成本研究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问题,然而受非税成本难以识别、构成较为复杂等因素的制约,非税成本识别与计量一直被认为是会计领域中的经验税务研究难题之一。
“非税成本”概念最早追溯于有效税务筹划理论,通常采用列示方式进行界定,如斯科尔斯、沃尔夫森等人(1992)认为非税成本涉及成本(Agency costs)、财务报告成本(Financial Reporting Costs)、管理成本(Management Costs)、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和监管成本(Regulatory Costs)等。本文认为,非税成本是因纳税行为而产生的,除税金(税款)之外的一切形式的显性和隐性支出,主要包括财务报告成本、交易成本、成本、违规成本和税收遵从成本,而财务报告成本因利益相关者不同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债务契约成本、税务稽查成本、资本市场监管成本和政治成本。
基于非税成本的内涵和构成,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非税成本指数,尝试对中国上市公司非税成本进行识别与计量,以期推进与非税成本相关的经验研究。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随着实证研究方法的发展,“非税成本的量化问题已经慢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1]。学者们尝试以不同方式识别和计量非税成本,一般是根据研究需要寻求替代变量反映非税成本水平,如Ayers等[2](1996)选择商业风险(Business risk)、所有权结构(Ownership structure)、规模(Size)、公司经营年限(Year)、行业(Industry)等指标计量非税成本,借以研究企业组织形式与税收的关系;Lillian和Newberry[3](P13)(2001)选取所有者类型(Ownership Type)、债务限制(Debt Constraints)、红利计划约束(Bonus Plan Thresholds)、账面盈利类型(Book Income Patterns)等指标计量非税成本,以研究税收成本、非税成本与会税报告差异(Book-Tax Reporting Differences);Hodder等[4](P302)(2003)选取成长性、监管成本、财务杠杆等非税成本的计量指标,研究税与非税因素对银行组织形式选择的影响。此外,少量文献提出采用设定取值区间的方法计量非税成本,如Engel等[5](1999)在研究信托优先股时,通过估计企业为改善资产负债表而愿意付出的最高成本与最低成本计量非税成本。相对而言,国内对非税成本识别与计量研究起步较晚,现有实证研究在尝试计量非税成本时,主要分析财务报告成本的计量问题,并通常以财务杠杆指标替代财务报告成本,如王跃堂[6](89)(2009)、李增福和郑友环[7](P120)(2010)、盖地和胡国强[8](P23)(2012)等。
非税成本识别与计量研究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某些关键问题仍未解决,主要涉及:(1)过于侧重财务报告成本的计量,忽视了其他非税成本的识别与计量;(2)在分析多项非税成本时,未考虑各非税成本计量指标间的相关性,也并未综合考察各非税成本项目;(3)选取非税成本替代变量时,未结合我国的税制结构和经济制度环境。鉴于此,本文试图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非税成本指数,借以识别与计量我国上市公司的非税成本。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非税成本构成较为复杂,不仅涉及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报告成本,还涉及市场完备性的交易成本、成本等,并且各非税成本计量指标之间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了从众多非税成本指标中找寻综合因素,以全面反映各计量指标所包含的主要信息,减少信息处理工作量,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非税成本指数。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确定非税成本指数的步骤如下:(1)对原始样本X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对非税成本的各个研究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2)计算非税成本各个研究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矩阵,确定评价指标是否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采用KMO检验(Kaiser-Meyer- Olikin)和巴特利球形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判断各非税成本变量采用因子分析的合适程度。(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公共因子个数,以主成分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为标准选择非税成本的公共因子。(4)求因子负荷矩阵并进行因子旋转,使公共因子的贡献率较分散,每个指标仅在1个公共因子上有较大载荷,而在其余公共因子上的载荷较小。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使非税成本各项目在公共因子上的作用更明显,更便于解释。(5)计算每个公司的非税成本在所有公共因子上的得分,得到非税成本公因子得分矩阵,根据因子得分矩阵计算因子得分。(6)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采用加权求和方式,计算非税成本因子得分的综合得分,即构建非税成本指数。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1. 数据来源。本文所采用的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均来自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CCER)、锐思数据库(RESSET)和国泰安数据库(CSMAR)。其中,违约成本数据根据RESSET数据库中“重大事项违规处罚”子库和CCER数据库中“上市公司违法违规数据库”子库所整理,其他数据来自RESSET数据库中“非金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子库和国泰安数据库。
2. 样本选择。本文选取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包括上海证?唤灰姿?和深圳证?唤灰姿?A股。样本选取区间为2007―2011年。在样本选择时,剔除以下上市公司:(1)由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业务特殊,其适用的金融行业会计准则与其他行业不同,为此,遵从研究惯例,将金融类上市公司予以剔除。(2)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凡冠以S*ST标示,表示公司经营连续三年亏损,处以退市预警,并且还未完成股改;上市公司冠以SST标示,表示公司经营连续二年亏损,被给予特别处理,并还未完成股改。鉴于该部分上市公司尚未完成股改,为此,剔除研究期间内被处以SST、S*ST的所有上市公司,共涉及14个研究样本。(3)剔除存在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根据以上原则进行样本筛选,最终确定5 156个研究样本。
(三)变量设计
根据上文界定,非税成本包括财务报告成本、交易成本、成本、违规成本和税收遵从成本,且财务报告成本可进一步划分为债务契约成本、税务稽查成本、资本市场监管成本和政治成本。结合非税成本构成,选取16个研究变量以反映上市公司的非税成本信息。非税成本变量设计如表1所示。
1. 债务契约成本。债务契约成本属于财务报告成本,它源于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债务契约,是企业违反债务契约限制性条款而带来的损失。债务契约成本主要与企业债务规模有密切关系,因此,笔者分别选取了“财务杠杆(FLEV)”和“企业借款比率(DEBT)”两个指标以计量债务契约成本。
2. 税务稽查成本。税务稽查成本是与税务管理部门相关的一项非税成本,是由于企业“会税差异”或收益波动异常等原因而引起税务部门关注并面临税务稽查所产生的相关费用开支。本文选取税款变动率(COT)、会税差异(BTB)和纳税评估(TA)变量反映税务稽查成本。
税款变动率(COT)用于反映企业税款变动情况,当企业上期应纳税款与本期应纳税款存有较大差额时,尤其是本期应纳税款较之上期应纳税款有大幅度减少时,将会引起税务部门的注意,可能因此而面临税务稽查而产生一系列成本开支。税款变动率由以下公式计算而得:
税款变动率=(上期应纳税款-本期应纳税款)÷上期应纳税款
其中,当上期应纳税款和本期应纳税款都为0时,直接将税款变动率设定为0;当本期应纳税款不为0而上期应纳税款为0时,税款变动率取值设定为1。①同时,考虑到财务报告成本主要与企业所得税有关,因此,应纳税款仅指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额。
会税差异(BTB)指标用于反映上市公司税前账面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当会税差异较大时,说明企业存在较多的所得税调整项目或存在不当盈余管理行为,将很可能引起税务稽查部门的关注。为此,设置会税差异指标用于反映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税务稽查成本的高低。
为了考察企业是否存在调节收益的情况,税务机关设定了一系列纳税评估指标。根据我国目前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税务机关需对企业进行纳税评估,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对纳税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通常,纳税评估指标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等,通过这些指标的配比关系查找疑点,确定需要进行税务稽查的单位。在正常情况下,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基本同步增长,当两者有以下三种关系时,表明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支成本费用、人为控制应纳税所得额的问题:第一,两者的比值小于1,并且都为负值、数值差异较大时;第二,两者的比值大于1,并且都为正值、数值差异较大时;第三,两者的比值为负数,且主营业务收益变动率为正而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为负时。可见,纳税评估指标主要分析财务报表数据变动情况,一旦企业纳税评估指标超出预警值,就有可能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异常情况,使企业面临税务约谈、调查核实、移交税务稽查部门查处等一系列税务检查,从而产生税务稽查成本。为反映税务稽查部门的纳税测评指标,需设置两个纳税评估变量,分别是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之差、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之差。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3. 资本市场监管成本。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上市制度规定中常运用会计数据监督和控制上市公司。根据《股票上市规则》规定,必须连续盈利三年及以上的公司方可申请上市。此外,证监会还基于企业财务报告的利润状况,规定了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等制度。因此,本文选取经营亏损(LOSS)、ST处罚(ST)、*ST处罚(*ST)和PT处罚(PT)四个哑变量反映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监管成本。其中,经营亏损哑变量取值设置为:若上市公司当期或上期发生亏损,则取值为 1,否则取值为 0;ST处罚哑变量取值情况为:当上市公司被冠以ST处罚标示,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 0;*ST处罚哑变量的取值情况为:若上市公司被冠以*ST处罚标示,则取值为 1,否则取值为 0;PT处罚哑变量取值为:若上市公司被冠以PT处罚标示,则取值为 1,否则取值为 0。
4. 政治成本。政治成本通常无法准确计量,一般选取企业规模、大股东持股性质、行业垄断性、资本密集化程度、集中程度等变量替代。Zimmerman[11](P121)(1983)、Daley等[12](P198)(1983)、刘斌与胡媛[13](2006)选择企业规模作为企业政治成本替代指标之一。此外,第一大股东持股性质、行业垄断性也可以作为政治成本的替代变量,如苏文兵等[14](2011)选取政治成本的三个替代变量――企业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性质和行业垄断性。罗斯.L.瓦茨等(2006)提出政治成本的替代变量可有四个,即企业“规模”“风险”“资本密集化”和“集中程度”,其中集中程度也称集中比率,为了反映某一行业的竞争水平,被定义为“该行业中若干最大企业的销售额占该行业总销售额的百分比”[15](P154-155)。可见,政治成本的替代变量通常是一组指标。这是因为“会计程序差异的研究便只好借助互不关联的独立变量来替代相互抵消的选择动机以及对变量的选择效应变动方向的检验”[15](P154)(罗斯.L.瓦茨等,2006)。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两个指标计量政治成本。一是企业规模。大企业往往是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是监管部门监管和调控的重点对象。大型企业所受到的政治压力要远高于其他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企业规模越大,其可能面临的政治成本也越高。根据Zimmerman[11](P121)(1983)、Daley等[12](P198)(1983)等研究发现,以总资产、净资产或者销售净额的自然对数反映企业规模,替代政治成本的效果是一致的。因此可选取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企业规模。二是企业股权性质,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性质。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前身多是国有企业,公司经理和董事长一般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公司经营状况直接决定了经营者的政治前程,国有股权性质的上市公司所面临的政治成本要高于非国有股权性质的上市公司。因此,设置企业股权性质哑变量,当上市公司是国有股权时记为1;否则记为0。其中,国有股权的定义为:上市公司第一控制人为国家单位、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并且国有股权持股比例达到30%及其以上。
5. 成本。通常情况下,成本替代变量选取管理费用率、营业费用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指标,如Ang等[16](2000)、Singh等[17](2003)、宋力与韩亮亮[18](2005)、肖作平和陈德胜[19](2006)等。本文中的成本与企业的税务筹划行为相关,如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税务筹划时,一个企业被分立为几个子公司或分公司后,由于管理机构与人员的增加造成多层委托关系以及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从而提高了人进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概率,增加了可能产生的监管成本和潜在损失,即为成本。因此,选用公司集团化程度(GROUP)度量成本,当上市公司为企业集团时,GROUP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6. 违规成本。违规成本是指企业在缴纳税款过程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而违反税收法律规定所发生的一系列费用开支。根据目前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对违反税收法律规定,“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可见,违规成本可以通过企业违反税收法律规定而受到税务处罚次数及处罚金额予以反映,企业接受税务处罚次数越多、处罚金额越大,其违规成本越高。因此,选取税务处罚(PENAL1)哑变量和税务处罚程度(PENAL2)两个指标反映上市公司违约成本。若上市公司受到税务处罚,则PENAL1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PENAL2表示上市公司所受税务处罚程度的大小,用税务处罚金额的自然对数表示。
7. 税收遵从成本。税收遵从成本是上市公司为遵从税收法律规定,因缴纳税款活动所发生的除税款之外的费用开支,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由于税收遵从成本构成复杂和数据收集困难,其计量难以操作。根据税收遵从成本的基本构成,本文认为税收遵从成本大小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1)企业主体税种的规模与差异。一般而言,企业主体税种规模越大,课税种类越多,所花费的货币成本、时间成本或心理成本越高,税收遵从成本也就越高。此外,企业课税种类存在差异也会导致不同的税收遵从成本。(2)各税种应纳税额计算的繁琐程度。如印花税的应纳税额计算相对简单,而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额比较复杂,因此,缴纳印花税的税收遵从成本要远低于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税收遵从成本。(3)纳税申报方式的便捷程度。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我国纳税申报方式有直接申报、邮寄申报和数据电文。具体申报方式可以分为网上申报、电话申报、邮寄申报、到银行申报(入库代申报)、上门申报等形式。不同纳税申报方式的便捷程度存在差异,企业选择或必须采用不同纳税申报方式,其所产生的税收遵从成本也大相径庭。
受数据采集的局限性,暂不涉及企业主体税种的规模与差异、各税种应纳税额计算的繁琐程度、纳税申报方式的便捷程度对税收遵从成本的影响。在计量税收遵从成本时,主要考虑企业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选用税款规模(TCC)指标度量上市公司税收遵从成本,计算公式为:
尽管交易成本也属于非税成本,但是交易成本主要是因市场的不完备性所产生。在不完备市场条件下,只要存在交易行为就会产生交易成本,考虑到所选取的A股上市公司处于同一市场化经济背景下,公司面临的交易成本大体相当,为此不予考虑。
四、实证分析及结果
(一)因子分析
1. 变量标准化与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对上述16个非税成本研究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对指标的影响,生成16个标准化的非税成本变量―Zscore(FLEV)、Zscore(DEBT)、Zscore(COT)、Zscore(BTB)、Zscore(TA1)、Zscore(TA2)、Zscore(LOSS)、Zscore(ST)、Zscore(*ST)、Zscore(PT)、Zscore(SIZE)、Zscore(STATE)、Zscore(GROUP)、Zscore(PENAL1)、Zscore(PENAL2)和Zscore(TCC)。因子分析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免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所引起的权重偏倚,使用因子分析的前提是非税成本研究变量之间应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通常需要进行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采用KMO检验(Kaiser-Meyer- Olikin)和巴特利球形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判别各非税成本变量采用因子分析的合适程度,其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KMO检验主要考察非税成本研究变量之间的偏相关性,检验结果为0.560大于0.5,基本可以进一步做因子分析。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统计量的Sig.值为0.000,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由此否定了相关矩阵为单位矩阵的零假设,认为非税成本各变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综合KMO检验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结果可知,非税成本的16个研究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可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
2. 因子确定与识别。表3列示了公因子对初始变量方差的提取情况,反映变量的共同度。由公因子方差结果可知,非税成本各研究变量的方差提取基本上达到60%左右,因此,公因子对非税成本各研究变量的解释效果大体可以接受。
表4列示了方差解释表,表4中所列示的“旋转平方和载入”为已旋转后的新公因子方差贡献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由表4可知,前7个公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并且解释的累计方差达到了65.709%,可以说明总体近70%的信息可以由前7个公因子解释。由公因子的特征值可知,提取的因子数为7个。由于在抽取(Extraction)时选用的是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因此,所抽取的因子即为非税成本的主成分。
根据方差解释表内初始特征值中的方差贡献值绘制碎石图(Scree plot),如图1所示。可见,非税成本第一个公因子的方差解释贡献最大,随后的公因子方差贡献趋于平缓。
3. 因子旋转
为使每个指标仅在1个公共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而在其余公共因子上的载荷较小,以获取非税成本主成分的实际意义,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因子旋转成分载荷矩阵如表6所示。经因子旋转后的矩阵显示,每个非税成本变量主要与某一个因子相关,见表6中字体加粗的数值。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因子旋转方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12次迭代后收敛。
4. 因子得分
因子得分的估计方法有加权最小二乘法、回归法等,其应用较为广泛的是Thomson于1939年提出的回归方法。假设Factor1、Factor2、Factor3、Factor4、Factor5、Factor6和Factor7代表非税成本主成分的因子得分。采用回归法计算非税成本因子得分,结合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7所示。
(二)非税成本指数构建与分析
1. 非税成本指数的构建
非税成本指数的构建需要根据非税成本研究变量的7个公因子得分进行加权求和。通常,加权求和权数选取因子的方差贡献值或贡献率。本文选择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计算非税成本指数的权重。根据表4方差解释表中“旋转平方和载入”一栏的“方差的%”可知,非税成本7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1.764%、11.294%、11.015%、8.586%、8.278%、7.773%和6.997%。因此,非税成本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2. 非税成本指数的分析
运用上述主成分因子得分公式和非税成本指数构建公式,计算样本上市公司的非税成本主成分的因子和非税成本指数。非税成本各主成分因子分布情况见表8。非税成本主成分因子描述性统计显示,非税成本7个公因子的取值范围都较大,但其均值基本接近0,可认为其分布比较均匀。
非税成本指数基本上可反映上市公司非税成本状况,其分年度分布情况如表9所示。
非税成本指数表示上市公司所负担的非税成本的高低,由非税成本指数分年度描述性统计可知,非税成本指数的最大值为6.413 7,最小值为-4.885 3。非税成本指数反映了上市公司的非税成本水平,非税成本指数(Z-nontax costs)取值越高,表示企业所面临的非税成本也越大。
五、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尝试通过构建非税成本指数对我国上市公司非税成本进行识别与计量,不仅丰富了企业非税成本识别和计量理论,也为今后非税成本相关实证研究提供了思路。但在实证检验中,受非税成本构成复杂、某些数据较难获取等因素影响,其具体计量指标的选取可能不充分或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比如,税收遵从成本大小可根据聘请税务审计收费情况反映,但因企业税务审计收费未对外公开披露,为此,退而求其次,文中选用企业应纳税款的自然对数代表企业税收遵从成本。此外,文中也并未考虑企业主体税种规模与差异、各税种应纳税额计算繁琐程度、纳税申报方式便捷程度对税收遵从成本的影响。总之,受客观条件限制,非税成本各计量指标的选取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今后通过改进研究方法或数据收集方式加以完善。
受非税成本难以识别和计量的影响,对涉税经济事项的分析,尤其是经验研究常不考虑非税成本的经济后果。如盖地、李彩霞(2012)在研究税收成本、非税成本与组织形式选择时,并未将非税成本引入经济模型,“后续研究是构建税收成本和非税成本对企业组织形式选择的具体模型”[20]。针对中国税制结构和经济环境,在对非税成本进行识别和计量的基础上,采用经验研究方法分析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的权衡问题将是国内未来的研究趋势。
篇5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负担纳税财务运作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整体税负情况分析
房地产开发销售公司所涉及的税种主要有契税、耕地占用税、流转税及各种附加费、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及印花税。其中,在房地产投资开发环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受让方必须缴纳3%-5%的契税,同时取得土地若为集体土地则还需一次性缴纳耕地占用税;在房地产的转让环节,房地产转让方要按转让土地使用权和房地产营业额的5%征收营业税;按实缴的营业税税额征收7%、5%、1%不等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3%的教育费附加;按产权转移书据所载金额的0.05%征收印花税;在房地产收益环节,转让方要按转让房地产增值程度征收30%-60%的四级超额累进税率的土地增值税;自2008年起按转让房地产的收入减去准予扣除的项目后的余额征收25%的企业所得税,在此之前所得税率为33%;在房地产取得环节,受让方需缴纳契税和印花税,契税一般按成交价格的3%-5%征收,印花税按产权转移书据所载金额的0.05%征收。
以下以2002-2006年房地产开发销售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和2002-2006年中国税务年鉴相关税种数据为基础。根据2002-2006年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和证券之星的行业分类,属于房地产开发销售的上市公司共44家,去掉上市不足五年及后转型为房地产开发销售公司等后,选取其中28家公司进行测算,主要测算三个指标(见表1)。
按照会计核算要求,公司利润表中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项目反映公司经营主要业务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所得税项目反映公司按规定从本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公司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的各项税费项目反映企业按规定支付的各种税费,包括本期发生并支付的税费以及本期支付以前各期发生的税费和预交的税金。用以上三个指标与主营业务收入对比一定程度可以反映企业的税收负担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房地产开发销售公司税负呈上升趋势,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收入从2002年的4.24%上升到2006年的7.17%,所得税/主营业务收入从2002年的3.46%上升到2006年的4.63%。而支付的各项税费/主营业务收入从2002年14.72%上升到2006年的15.82%。根据2002-2006年《中国税务年鉴》数据,用房地产业的契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等税种收入合计数与《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总收入之比作为分析本指标,则2001-2005年房地产业的税负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经营总收入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历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经营情况统计(1991-2005);2001-2005年的房地产业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均取自《中国税务年鉴》2001-2006年度全国税收收入分税种分产业(房地产业)收入情况表,契税用《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历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经营情况统计(1991-2005)中土地转让收入的2.5%估算。
近年来全国房地产业的税负水平逐年上升,由于统计数据原因,有些税如耕地占用税未计算在内,契税是大致推算的,将上述因素考虑在内,房地产企业税负在12%以上,这个税负水平远大于许多行业。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新形势下的税收负担分析
从表1和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2005年和2006年年来房地产税负增加主要是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及营业税及附加增加导致的。这与这两年的税收政策是一致的。
篇6
关键词:营业税 增值税 建筑企业 税负
一、引言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规模日益扩大,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建筑业产值已经从1994年的不到5 000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超过4万亿元,建筑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94年不到10%发展到2011年的20%。建筑业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可以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然而,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许多企业既是产品的生产企业,又是产品的安装企业。建筑企业缴纳营业税,而营业税以纳税人全额收入作为计税基础,不可避免会存在重复征税,制约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从2009年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增值税改革,生产型增值税转化为消费型增值税,这一改革能够有效地减少重复征税问题,比较科学合理。但目前我国的增值税营业税并存,仍存在严重的重复征税问题,从制度上人为地割裂了增值税抵扣链条,造成税负失衡。
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财税[2011]110号), 第一阶段明确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实行部分行业交通运输业和部分服务业“1+6”模式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1”即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包括陆路运输服务、水路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管道运输服务;“6”即现代服务业的六个行业,包括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第二阶段2012年8月“1+6”模式由上海市分批扩大到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和厦门、深圳等地;第三阶段国务院定于2013年8月1日将“1+6”行业推向全国;第四阶段“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营改增”的改革,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等九大行业全部实行“营改增”,企业减负的力度将更大。虽然建筑业尚未纳入试点范围,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明确了建筑业适用11%的增值税税率,为建筑业加入增值税试点做了铺垫。
从“营改增”试点地区情况看,试点运行平稳,好于预期,截至2013年2月,试点企业已达112万户,平均每个试点省市每月大约增加5% 的试点企业。说明改革政策有吸引力,更多经营者愿意参与到改革中来。从税负变化看,试点企业共减负550亿元以上,95%的企业实现减负或税负无变化,只有5%的企业税负有所增加。而所有小规模纳税人、个体户都实现减税,减税幅度达40%。改革解决了重复征税问题,完善税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如上海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0%,使经济增长增加0.6%,增加就业14万人。当然,在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为建筑企业“营改增”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关于建筑企业税负变化的测算模型与方法
(一)指标的选取
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因履行纳税义务而承受的一种经济负担,税收负担在不能完全从企业转嫁出去时,成为企业经营中的成本,税收负担的轻重将会影响企业绩效,将建筑企业纳入增值税的范围,会对该行业的税负产生重大影响。在销售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影响企业税负变化的主要是进项税额的抵扣。构成进项的抵扣税额是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建筑企业的生产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间接成本是为组织和管理施工项目而发生的管理性费用,占企业费用比例较小,对企业税负影响不大;主要是直接成本构成施工项目实体费用,包括材料费、人工成本、机械使用费和其他直接费用,4项费用占生产成本比例的大小,直接影响企业税负高低。直接材料、机械使用费和其他直接费用占成本比例越高,税负就越低,与税负成反比例关系;由于工资费用是无法形成增值税的进项抵扣的,因此,直接人工与税负成正比例关系。其次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机械设备金额的大小等也是影响企业税负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以企业的直接成本和购进固定资产机械设备等因素分析改革后的税负变化。对于测算样本企业新增固定资产设备数据,只包括与施工业务的机械设备,不包括企业的厂房以及企业新增的无形资产数据;企业总收入中只取建筑施工收入与相配备的成本数据。数据的选取见表1。
(二)研究假设
由于目前在直接材料中存在简易征收增值税的辅助材料,如商品混凝土实行6%税率简易征收增值税等,以及有部分无法提供抵扣发票的辅助材料,如砂子、石灰等。在目前情况下企业直接材料和其他直接费用可抵扣金额全额按17%税率取得不切合实际,本文对直接材料和其他直接费用采取综合的税率6%、8%、10%三档来测算企业的实际税负;假设劳务行业已实行6%的增值税税率。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由于上市公司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比较完备,以CSRS(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标准,选取沪深两市建筑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虑以下因素对数据进行剔除:(1)样本企业2012年年末亏损的企业;(2)财务数据不齐全的企业;(3)按照以上条件,共计有17家满足要求,其中13家土木工程建筑业,4家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样本数据来源手工直接取自上海证券交易所XBRL online 和网易财经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财务报告的附注信息。数据处理采用EXCEL和SPSS13.统计软件。
(四)分析方法
本文的分析方法是以样本企业2012年年报数据为基础,根据影响企业的税负的因素,测算出税收转型后样本企业的税负;只对测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应交增值税=主营业务收入/1.11×11%-(材料费+其他费用)×综合抵扣率6%-机械使用费×17%-劳务分包费×6%-工程分包×11%-新增设备×17%;应交营业税=主营业务收入×3%。
表2为假设材料费和其他费用的综合抵扣率为6%时。根据企业2012年数据的测算结果,建筑行业上市公司税负的增长处于56%-156%,增长幅度较大,且有50%的公司集中于91%-155%的税负增长比例。建筑业上市公司在实行“营改增”试点改革后,如果主要材料费和其他费用的进项税额很低且只有6%,则短期内面临着税负的大幅增长。国家应制订完善的进项税额的抵扣政策,避免改革对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不能有效发挥“营改增”带来的优势。
表3为假设材料费和其他费用的综合抵扣率为8%时。根据企业2012年数据的测算结果,有部分企业税负在实行增值税后减轻,占到35%(17家上市公司中有6家公司税负减轻),且税负减少比例达到15%的有5家,增值税避免重复征税的优势有所体现。同时税负增加的企业中大多数的税负增加在30%以下。
表4为假设材料费和其他费用的综合抵扣率为10%时。根据企业2012年数据的测算结果显示,企业基本上可以从“营改增”税制改革中受益,税负明显降低在30%以上的有9家,降幅100%以上的有3家,其余3家税负仍增长,主要原因是3家企业的人工费偏高,占到生产成本30%。
四、分析结论
本文针对建筑企业建立“营改增”税负变化的预测模型,选取13家建筑业的上市公司,设定了6%、8%、10%三档材料和其他费用综合进项税抵扣率对企业税负进行预测,与税改前企业税负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进项抵扣率比例与税负呈线性反方向变化;当综合进项抵扣率达8%,“营改增”前后的税负一致,当高于这一比例是税负减轻,反之,税负加重。“营改增”后企业税负是增是减,并非固定不变,主要取决于当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随着“营改增”行业的范围扩大,可抵扣数额范围的扩大,建筑企业从长期来看,税负会减轻,企业能从税制改革中受益。
五、建议
通过对建筑企业“营改增”税负变化的分析,本文就政府和建筑企业如何做好应对工作,保证企业在税制改革平稳过渡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方面。建筑企业改征增值税,其抵扣范围波及较大,为保证改革顺利进行,首先应将建筑业上下游关联度比较大,并且链条较长的行业先改征增值税,如劳务、设备租赁实行“营改增”政策,然后再实施建筑企业营改增。目前交通运输业、租赁服务业已经改征增值税,为建筑企业改征增值税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其次要规范砂、石、砖、灰等企业的管理,为建筑企业能取得增值税发票提供保障。
2.企业方面。(1)改变企业的发展模式,加强企业施工设备技术更新,提高机械作业,优化资产结构。由于直接人工比例直接影响企业税负高低,企业应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机械使用比例,减少人工使用,提高施工效率。(2)加强建筑企业生产成本管理,做好企业的纳税筹划。在目前征收营业税方式下,不存在抵扣问题,营业税与生产成本关系不大,改征增值税后,应纳税额与生产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材料、设备采购租赁、直接人工的比重等直接影响企业的税负,企业要时刻关注进项税,充分考虑增值税进项税的抵扣问题,把纳税筹划渗透到企业各个经营活动环节,达到合理控税,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效益目的。企业要分析对比自购与租赁、直接成本比重较大的项目是否采取劳务分包等,通过权衡利弊,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J
参考文献:
1.程双华.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务与管理,2013,(2):20-21.
2.谷江涛.漫谈“营改增”及其对建筑企业的影响[J].财政税务,2013,(2):66.
3.朱军良.建筑业营改增对发票管理的影响[J].财务与会计,2013,(2):38-39.
篇7
关键字:上市公司;股票期权;薪酬激励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27-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股份制公司的增多,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谈起这个话题,就不得不说一个新的激励工具一股票期权。在国外,越来越多的公司广泛对其经理人员实施股票期权报酬激励,股票期权报酬激励也引起了企业管理创新的。鉴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国内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深入,股票期权势必将成为国内上市公司激励企业管理层的一项重要手段。本文简单介绍国内上市公司期权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及对我国未来上市公司期权的发展的展望。
一、股票期权的概述
(一)含义
股票期权是指公司所有者向经营者提供的一种薪酬激励,其激励对象主要是高级管理人员或者是对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普通员工,公司向这些人提供一种在一定期限内按照约定价(行权价)买入固定数量公司股票的选择权,且这种权利不可以转让、质押或者偿还债务。持有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决定购买公司股票的时间,并且购买后无任何限售条件,因此购买股票的行权价格与股票售出价格之间的差额就成为经营者的收入。
(二)分类
期权主要可分为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欧式期权是指只有在合约到期日才被允许执行的期权,它在大部分场外交易中被采用;美式期权,是指可以在成交后有效期内任何一天被执行的期权,多为场内交易所采用。
二、上市公司设置股票期权行权条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在正确审视并分析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前提下,公司应该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合理预测,并判断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对本企业的影响。若公司发展方向与经营策略符合行业发展趋向,那么在一个健康的融资市场里公司未来的股价势必是上升的,反之下降。在制定股票期权行权条件时必须充分考虑公司实际情况。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的现状及问题:
自我国实施股权分置改革以来,股权激励蓬勃的发展。适当的选择股权激励会对企业业绩的提升带来积极作用。2012年上半年我国共有160个上市公司初次公布股权计划,其中有87个计划已经进行了股权激励授予,72个计划通过董事会审批,1个计划通过股东大会审批。通过股权计划的公司当中,70%的企业选择了股票期权,28%的企业选择限制性股票,不到3%的企业选择了股票增值权。在使用两种股权激励方式的企业中股票期权是共同选择。之所以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选择股票期权,我想是因为股票期权的激励效果略好于限制性股票和股票增值权。
那么,现阶段我国股票期权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自由流动的经理人市场
至今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经理人的选拔中市场的作用较小,在国企中,大多数国企经理人员上位主要还是靠上级行政任命,导致企业培养的经理层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用行政手段而不是经济手段去管理企业。会用非市场化的手段为个人某取利益,如:在灰色收入、贪污浪费等,表面上看似乎是管理者个人的问题,而实际上反映出中国上市公司的深层激励制度的缺陷。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高度集权,导致了民营企业人才流失。与此同时公司对经理人的考核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会侵蚀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无法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家积极加入到职业经理人的队伍中来,导致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失去了有效的激励对象。
(二)股票期权的税收优惠措施不健全
从国际发展的趋势来看,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公司和个人,往往能够享受到税收优惠,例如美国1986年修订的国内税务法规定,公司授予高级管理人员股票期权时,公司与个人都不需要交税,股票期权行权时,也不需付税。而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对股票交易行为除了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外,还对个人的股息、红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实施股票期权计划企业授予该企业员工的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些规定不利于股票期权计划的实施,在无形中加大了公司的成本,减少了经营者的实际收益,难以达到激励的目的。
(三)政府对证券市场过渡的行政干预
我国证券市场是新兴市场,市场还不成熟、法规还不健全,政府干预证券市场缺乏有效的市场调节手段,更多的表现为行政手段使用过多而由此产生股票价格的非理性波动,最终的结果可能导致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失灵。
四、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解决对策及展望
(一)加强经理人市场建设
目前我国经理人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运作极不规范,因此应尽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与市场化的薪酬体系相适应的经营者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经理人个人信用档案,使职业经理人市场信息完全畅通,减少寻租行为的发生,同时建立竞聘制度,强化对经营者的市场监督。建立健全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在实际中,应构建科学、有效的经营者业绩评价程序,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经营状况进行考核,并采取相应鼓励或者惩罚措施,使公司的股票期权制度能真正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
(二)促进股票期权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1.划分股票期权种类,鼓励持有人长期持有
美国将股票期权分为激励型股票期权和非激励型股票期权。激励型股票期权:期权的受益人必须是授权公司的员工;期权行权价必须不低于赠予时标的股票市价;受益人每年可行权买入的股票在赠予时的市值不超过10万美元等等。非激励型股票期权是指未满足激励型股票期权要求的股票期权。激励型股票期权受益人在授权日和行权日均无需纳税,而在行权后售出股票时与资本增值收益一并按资本利得税税率(20%或28%)纳税。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期权接受人如果出售股票时距授权日已有2年,同时距行权日已有1年,则其所得应按长期资本利得征税,应税收入是行权日公平市场价格与出售价格两者中较低者与行权价的差。如果持有股票在1年至18个月,则长期资本利得最高税率为28%,如果持有期超过18个月,则最高税率降为20%。如果期权持有人出售股票的时间不满足上述要求,则其收入作为普通收入征税,最高税率可达39.6%。如果发生亏损,则变成长期资本损失,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从以后的长期资本利得中抵扣。股票期权持有人持股时间越长,其享受的税收优惠的幅度也越大,这有利于鼓励受益人长期持股。非激励型股票期权行权时,期权接受人所取得的行权收益作为普通收入纳税。由此可看出,激励型股票期权对员工的吸引力相对较大。
2.对公司给予税收抵扣优惠,鼓励期权计划的推行
目前的税收政策对公司用于实施股票期权而支出的费用是否能够税前扣除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实践中绝大部分公司都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了扣除,使企业节省了企业所得税税款。为了鼓励股票期权在我国的发展,调动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同时本着适当减轻公司税负的原则,应根据具体股票期权的类型允许公司在税前扣除。对非激励型股票期权,因为员工在行权时已经根据行权差额按“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了个人所得税,应该允许公司将员工的行权差额抵扣当期的应税所得额,在税前扣除。由于股票期权计划的成本经常数额庞大,如果全部允许其扣除,则可能导致公司的避税行为,所以应规定一个最高的限额。而实施激励型股票期权的公司则不能抵扣优惠。分别适用不同的税收政策,从而体现税法的公平原则。
(三)政府适当放松证券市场的管理权限
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初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推进证券市场的自由化和有效监管成为金融领域发展的重要任务。推进证券市场的自由化主要包括主体设置的自由化、市场交易的自由化,进一步放松管制,使市场交易规则发挥应有的作用推进证券市场的有效监管,主要是要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使政府将该监管的事务能够真正做到位。我国应结合国内外证券市场已经暴露出来的一些弊端,转变行政管理、政策管理的思路,积极引导我国证券市场成熟市场的证券法治。
篇8
关键词:税务会计 教学改革 意义 存在问题 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53-02
前言
税务会计是当前市场上热门的岗位之一,但是我国各大高校对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尚未及时与市场需求和用人标准进行对接,使得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跟不上市场变化形势。为了适应学生未来就业要求与企业对人才的选择标准,笔者认为应当对当前的税务教学课程进行改革。
一、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为了适应当前市场对财务会计人才的选择标准,进行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重大。
(一)改革的重要性
1.符合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为了适应未来国际化的竞争,我国自2006年以来,开始实行了新会计制度改革,对企业税务会计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高校对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符合国家会计教育理念与方向。比如:在教学中引入以往不常见的“公允价值”、新型会计业绩计量方式、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等教学内容,这些变化可以让学生更贴近当前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用人要求,也更符合新会计准则的标准。
2.符合当前大学生能力教育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大高校纷纷扩招,导致了大学生质量良莠不齐,降低了社会对大学的期待与评价。尤其是在会计行业,许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难以迅速接手公司业务,反而需要公司进行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人力成本。因此,高校应转变教育观念,推动税务会计教学课程改革。一是提高学生的会计基本功。通过教学改革,让学生更早的接触税务会计实务,包括税务的法律,税务业务操作、会计基础操作等;二是训练学生的会计敏感度,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能力,训练学生从企业的各种业务信息中分析税务会计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提高对税务会计业务的整合和统计管理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在现代企业中的管理中,税务会计岗位不仅要处理各种报表、业务、凭证,还需要一定的判断力,及时对管理层提出建议甚至预警。加强课程教育改革可以有效地弥补以往对该方面的教育缺失,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改革的可行性
1.教材改革。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选用的《财务会计》教材,是结合当前市场形势与国际竞争要求所编写的,一改以往的以会计六要素为基础的教学程序,而是从会计基本原理入手,逐步向岗位要求扩展,把税务会计的具体工作内容,各种方式通过教材向学生们一一展示,把知识点融入到日常学习中,突出实务操作案例的导向作用,并对注册会计师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资产评估专业、财务管理等后续教育课程进行了拓展。
2.教学方式改革。我校近年来对于税务会计专业,一直坚持“学习原理,结合实践”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实习,把书本中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成实际工作能力。这种教学与练习并行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迅速掌握税务会计专业知识提供了途径。
二、税务会计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问题
当前我校对于税务会计教学,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税种分类、账务处理和纳税筹划。首先,由于课时限制,教师难以对各种理论知识展开讲述,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记忆有余,理解不足;其次,对于税种分类和纳税筹划这两个大的科目内容部分重叠,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第三,学生在纳税筹划的学习中由于缺少实际操作与实践经验,导致掌握起来较为困难。
(二)教学方式问题
虽然我校在教学方式上坚持正确的方向,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案陈旧,案例教学单薄。对于税务教学虽然进行了多媒体应用,但是部分教师的教案和课件更新速度不够,导致案例陈旧,不符合当前形势的需要。并且我校的多媒体缺少与网络的连接,没有充分挖掘互联网资源,使得教学案例缺少深度,难成体系。
(三)对学生的实务练习缺乏监督
对于税务会计这门科目来讲,专业化程度较高,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必须辅助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课程。但是当前的教学人员数量不足,虽然对学生提出了实践的要求以及提供了一定的联系渠道和资源,但是由于缺乏对学生的监督,导致学生练习效果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而且,由于我校学生领导团队建设尚未完善,内部没有深挖学生监督的潜力。
此外,由于学生自身基础薄弱,虽然根据课本可以掌握固定的会计操作流程,但是在面对各种实际问题的时候,缺乏解决能力,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因此,加强对于学生实践练习的监督与指导非常重要。
三、具体改革方案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财务会计属于应用型学科,在当前市场要求的导向下,教学目标应该设定为:侧重提升学生分析会计信息与解决税务账务能力。具体教学原则应是学习基础,提高能力,加强实践。
税务会计的课堂教学目标应结合当前国家对于企业税务管理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对于学生财务会计相关技能方面的教学,比如:出纳知识、货物往来结算、企业库存核算、固定资产折旧计算、企业无形资产核算、成本核算、其他资产核算、职工薪酬计算、税务支出计算、避税纳税技巧、企业年度、季度财务总账报表制作等。通过这些税务会计基础工作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而不是通过理论知识来指导学生实践。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制作各种报表的能力、注重培养会计行为与经济后果意识、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
(二)提升教材内容
提升教材内容是进行税务会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1.编写税务会计辅助教材。当前大部分高校对于教材的选择缺乏科学依据,比如国家统一编写的《财务会计》教材理论基础坚实,但是更加侧重于会计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与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不是很适应,因此需要专业教师与校领导群策群力,共同编写符合各大高校情况的应用型辅助教材。
2.提升教案、课件的升级与更新。当前高校对于税务会计课堂教学的课件,大部分是由教材编写部门制定的教案和PPT课件。这些教案和课件有独立的教学系统和结构性,在日常教学中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这些课件并不是万能的,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对于税务会计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以往的教案和课件已经无法适应今天的教学目标。专业课的教学人员要在这些经典课件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与升级,增加当前市场上税务会计案例和实务分析,提升课件的时效性。
(三)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为了确保学生未来能快速适应社会竞争,高校必须注重会计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要提高教师专业力量,除了通过正规渠道引入高水平教师之外,还可以从社会上引入学校所需要的高水平会计课程讲师,优化教师组成结构。教师团队的组成,应在考虑教师学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师的职称、专业与实际教学水平,保证学校师资队伍的专业性。社会招聘教师要与校内教师培养相结合,在尽量挖掘内部教师资源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社会资源。
(四)改进教学理念,强化税务会计职业能力教学
为了应对越来越正规的税务会计行业,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包括税务会计范围内的税务法律法规、税收行政执法、税务金融及上市公司税务财务工作等知识,以及会计工作的日常办公设备操作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对于税务会计的工作要求,还应练习学生处理企业会计相关业务的能力。
1.熟练掌握相关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处理各种管理内容。比如:操作“用友通”等会计电算化软件处理相关经济业务。
2.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处理涉外业务。
3.能运用税收专业知识,处理相关的税费交纳、合理合法避税、仓储管理、投资风险分析等业务。
4.利用法律法规,处理各种财务纠纷。
(五)创造实践环境
税务会计本身就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按当前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参加的实践操作机会非常少。大部分学生只能在学校内部参与上机操作。在进行税务会计课堂教学的改革时,要加强学生实践渠道的建立,比如,提高学生实际上机操作时间与完善教师现场答疑制度。完善对于学生实践的监督,提高实践锻炼效果。还可以与社会企业形成合作,一方面为企业提供财务专业劳动力,减轻企业财务人员工作量,另一方面借助企业力量,为学生建立稳定的实习渠道。
(六)对传统教学课程考试的改革创新
教学效果评价与考核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对此,可以学习国外相关经验,建立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并行的“双轨”考核机制。一是借助校内教师评价、学生会评价、考试评价给出学生基础理论分数,二是借助社会力量,给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评价,建立立体的考试评价机制。建立两者相结合的客观评价考核机制。
总结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税务法律逐渐完善,企业在税务财会工作上必须进行更加规范、更加严格管理,会计的计算方式也变得更加复杂,许多传统的会计计税、计算、统计方式都难以适应当前市场和企业的发展速度。所以,高校必须加快对《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从实际需求出发,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税务会计人才,推动我国财务教育工作的发展。
[科研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4]GHB1210,课题名称:应用型高校《税务会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 卢蓉.新环境下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院报,2011(1)
[2] 刘晓丽.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
[3] 汪福来.高职院校税务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浅谈[J].科技信息,2009(1)
篇9
[关键词]公允价值;相关性;可靠性
公允价值的导入既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也是引发诸多争议的焦点。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后,伴随着资产价格的上涨和股市楼市的红火,人们对公允价值的看法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引入公允价值使财务报表更加逼近经济现实,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相关性。反对者则认为,在会计计量中大量运用公允价值,不仅导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大幅波动,而且为盈余操纵提供巨大空间,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相关性与可靠性孰重孰轻,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哲学性命题。强调相关性的,必定推崇公允价值会计模式;而偏好可靠性的,则坚决捍卫历史成本会计模式。这方面的争论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赞成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人士指责以“硬资产为重心、以投入为侧重”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导致相关性缺失,已不适应以“软资产为核心、以产出为导向”的知识经济,严重低估了上市公司的资产价值,误导了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反对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人士则提出,可靠性是确保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的必要前提,不可靠的信息是不相关的,对投资者也是毫无用处的。以下就“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采用逐一探析。
(一)公允价值导致公司利润剧增
截至2007年4月30日,沪深两市已公布2006年报的1474家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3718.17亿元,同比增长46.8%。到2007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净利润更是高达1144.73亿元,同比增长达99.99%。据此,关于公允价值导致上市公司利润剧增的说法甚嚣尘上。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因果倒置的观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良好,尤其是2007年第一季度净利润的显著提升,是宏观经济形势和股权分置改革双重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在新会计准则中导入公允价值所致。当宏观经济形势向好,股权分置改革给投资者带来财富效应时,采用历史成本将抹杀这些“改革红利”,而采用公允价值则将改革成果予以明示,对投资者的决策更具相关性。况且,如果继续沿用历史成本而不是公允价值,上市公司2007年第一季度对外披露的经营业绩增幅可能更大。
(二)公允价值加剧经营业绩波动
公允价值的导入,将导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波动,这是公允价值经常被诟病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公允价值将加剧经营业绩波动不是绝对的,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为例,如果上市公司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投资的股票存在着活跃的交易市场,则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将其股票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两类金融资产均必须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在各个资产负债表日的变动计人当期损益,而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在各个资产负债表日的变动先计入资本公积,待出售时再将资本公积转出,作为投资收益。就交易性金融资产而言,由于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均按公允价值计量,出售金融资产时确认的损益对当期的影响将明显小于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影响。换言之,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且将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通过多次而不是一次性反映收益,是缓和而不是加剧了经营业绩的波动。
至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在出售前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在出售时才一次性确认损益,其对业绩波动的影响与历史成本完全一致。
(三)公允价值增加公司税收负担
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并将不同资产负债表的一些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变动计人当期损益,将导致上市公司确认一些“未实现的损益”。许多人因此担心这种做法将增加上市公司的税收负担。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财政部在引入公允价值的同时,也改变了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一规定意味着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已由应付税款法改为资产负债债务法。根据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只要所得税法维持其原有的计税基础,即使上市公司在会计核算上改按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也不会增加税收负担。假设B公司2007年1月4日以每股27.60元的价格购买1000万股中信证券股份,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007年12月31日,中信证券的收盘价为60.80元。2008年7月,B公司将持有的1000万股中信证券股份以每股65元出售。如果B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率为33%,则A公司2007年度应确认的收益为22,244万元,并确认lO,956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这部分所得税并不需要在2007年度支付,不存在增加A公司税收负担的问题。到了2008年7月出售中信证券股份时,A公司才需要将这10,956万元的所得税连同出售时应计的l,386万元所得税支付。不论是采用公允价值还是历史成本,B公司出售中信证券的税收负担均为12,342万元,而且支付时间也不存在差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外,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已就实施新会计准则的所得税问题进行了协调,上市公司的税收负担不会因为导入公允价值而增加。
(四)公允价值不如历史成本可靠
学术界和实务界通常认为,以公允价值计量所生成的财务信息,其可靠性不如历史成本。笔者认为,在评价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的可靠性时,不应一概而论。根据我国新会计准则和FASB于2006年9月颁布的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公允价值可分为三个层次:活跃交易市场对资产和负债的报价;类似资产和负债可观察到的市价;运用估值技术所确定的价值。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由于需要在估值模型中大量运用假设并对资产和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其可操纵性明显高于历史成本,可靠性却逊色于历史成本。但第一和第二层次的公允价值,其可靠性毫不逊色于历史成本,且比历史成本更不容易纵。只要存在着活跃交易市场,公允价值信息能够随时获取、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所生成的会计信息甚至比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更加可靠。可靠性是相对的,历史成本也不见得总是可靠的。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同样需要大量的估计和判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诸多带有主观色彩的待摊和预提。
(五)公允价值难以厘清受托责任
传统上,反对公允价值的学派一直主张公允价值难以厘清公司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只有采用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才有利于评价公司的管理层是否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因为历史成本模式体现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绝对真理。投资者为了评价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受托责任,除了关心投入要素的历史成本外,更关心投入要素的现行价值是否保值增值。从信息需求的角度看,投资者对自己投入多少十分清楚,不需要上市公司利用定期报告反复提醒他们投入了多少,投资者最需要获取的是投入要素在报告日的价值变动信息。仅仅依靠上市公司提供以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投资者显然无法获取投入要素的潜在产出价值,而缺乏这类信息,要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受托责任进行有效评估,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换言之,受托责任的界定和评价应当拓展和延伸,既要考虑投入产出比,还要考虑上市公司管理层对投资者投入要素的价值管理。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Value Based Management),呼吁上市公司提供公允价值信息。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软资产”对于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和核心竞争力的维持和提升至关重要,但“软资产”具有投入与产出严重不对称的特点。历史成本模式过分关注“软资产”的投入面,无法让投资者评估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是否对“软资产”的产出面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
(六)公允价值必然是合理价值
将Fair Value翻译为公允价值,容易令人产生误解,误以为公允价值必然代表合理的价值。其实,在英文里,公允价值强调的是公平与否,而非合理与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的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根据FAsB第157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最新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可收到或清偿一项负债应支付的价格。这一定义包括三个关键点。(1)有序交易,它包含三层意思:假设在计量日之前的一段时期里就已经存在交易市场,该交易所涉及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买卖是习以为常的;该交易不是一项被迫交易;该交易是一项假设易。(2)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即公允价值计量所涉及的一定资产或负债将在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出售或清偿。(3)市场参与者必须符合四个条件:独立于报告主体,不是报告主体的关联方;熟悉情况,掌握信息,有能力对资产或负债进行交易;自愿而不是被迫地进行交易。
(七)公允价值一定是真实价格
公允价值不一定是合理的价值,也不一定是基于事实易的真实价格。公允价值既可以是基于事实易的真实市价,也可以是基于假设易的虚拟价格。实际上,从公允价值的最新定义可以看出,FASB强调的正是基于假设易的虚拟价格。首先,在对有序市场进行说明时,FASB明确指出,出售资产或清偿负债的交易是计量日的一项假设易(Hypothetical Transaction),即假设拥有资产或承担负债的市场参与者在交易日将出售资产或清偿负债。这说明,资产或负债是否实际出售或清偿,并不是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其次,在阐述公允价值的计量目标时,FASB指出,公允价值的计量目标是为了确定市场参与者如果将其拥有的资产在计量日出售可以收到的价格,或者将其承担的负债在计量日清偿应当支付的价格。这意味着公允价值实质上是计量日的一种虚拟价格。换言之,历史成本强调的是真实交易和真实价格,而公允价值则超越了真实交易和真实价格的范畴,延伸到了假设易和虚拟价格。公允价值内涵和外延的拓展,主要是为了更加准确、及时地反映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经济实质,因为很多衍生金融工具最终可能结算也可能不结算。
(八)公允价值造成净利润与现金流背离
篇10
[关键词] 上市公司;利益分配;制度
[中图分类号] F830.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8-0137-03
[作者简介] 李思敏,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证券投资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证券市场;(江西 南昌 330013)
吴江,农行江西分行营业部经济师,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研究方向为经济金融管理。(江西 南昌 330008)
根据现代金融理论,股东财富最大化被假定为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时的理性标准,上市公司战略目标与经营决策的形成,是由公司的管理层作出的,管理层作出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公司所有者的利益,即股东的利益,这也是有关公司问题的新古典主义观点。根据这一理论和观点,股东的利益应高于一切,管理层的利益则要从属于股东利益,因而公司所有经济活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目的。然而,根据管理实用主义理论,上市公司管理层可能受管理自我主义、对权力的欲望等驱使,造成管理者以自身利益取代股东利益。股改后的公司仍将以拥有广泛的所有者为特点,维持所有者与管理权相分离。这就决定了股东和管理层的关系仍是人的关系。在这种关系模式中,作为人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事,这必然引起上市公司成本过高、利益分配不公。
一、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利益分配不公现象
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市公司流通股股本为2662亿股,占股本总额的36%。其中,A股为2082亿股,以A股IPO平均价格6元/股计算,A股股东在上市公司的IPO融资和增发配股中,总投入为12500亿元;若以两市上市公司平均股票市价4.9元计算,市值仅为10200亿元,流通股股东一级市场总体亏损额为2290亿元。截至2003年底,14年来1300多家上市公司累计分红为1844亿元。其中,流通股东分红仅有600多亿元,扣除20%的分红所得税,实际只有500多亿元,占流通股东在一级市场资本投入总额12500亿元的4%,平均年回报率只有2.8‰。从2001年、2002年、2003年上市公司每年的股息收益率来看,并将股息收益率与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比较,统计结果表明,连续3年股息收益率均大于同期存款利率的上市公司也只有48家, 2001年股息收益率在5%以上的公司只有3家,2002年有6家,2003年有12家。3年每年股息收益率均在5%以上的公司只有2家,连续3年平均股息收益率超过5%的公司6家。2002年公司盈利平均增长8.5%,高管薪酬增长19.5%,2004年上市公司高管最高年薪平均值在持续3年的高涨之后已突破20万元人民币,达到23.6万元,比2003年的19.9万元增加近4万元。(上述数据资料来源:2001-2005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及WIND资讯)据WIND资讯统计,至2006年3月披露年报的179家上市公司中,前三名高管年薪酬总额最高分别为535万元、476.36万元、432.19万元。上述数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管理层长期不能为股东带来利益时,其经营方式虽可能有问题,但更大原因可能是管理层以其自身利益取代了股东利益。上市公司应当为公司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和更理想的分红,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实现利益分配的公正、科学、合理。
二、国外上市公司利益分配比较
以美国为例,其在上市公司利益分配方面强调股利支付方式和支付率,股利支付方式和支付率是公司股利政策两大核心内容。1956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翰・林特纳(John Lint-n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1961年,米勒和莫迪利亚尼所提出的著名“股利无相关假说”,则成为股利政策理论的基石,这成为美国上市公司以后采取现金分红的理论依据,公司管理者将自身可以支配的“闲余现金流量”等很大一部分盈利返还给投资者。从美国上市公司利益分配来看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分红占上市公司利润比率较高。美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占公司净收入的比例在20世纪70年代约为30%-40%;到80年代,这一比例提高到40%-50%;同样,90年代以后,美国公司税后利润中约有50%-70%被用于支付股利,即使在行情低迷、经济滑坡的情况下这一比例也高达40%-60%。
2.现金股利与税收差逐步扩大。如美国以前税率分别为15%、28%、31%、36%和39.6%。(不同申报身份的纳税人适用不同的税率),这种高税率,也导致美国现金分红减少,世界著名的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对此作出了解释,他列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分红避免了股东与公司被双重征税,并且也不必在支付红利上费什么精力,这样就可以把红利重新投资以获取更多的投资收益。2006年1月7日,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一项“取消个人股息税”计划,这无疑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及增加分红、提高投资者收益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3.账簿查阅权为股东固有权。公司章程或股东间关于股东不得查阅公司账簿文件和增加股东查阅账簿记录的条件的约定无效。若公司对股东的账簿查阅请求书审查后,不能证明股东对此存有不合理需求,即应允许股东查阅公司账簿。若公司无正当理由拒绝股东行使账簿查阅权时,股东可以向法院提起查阅请求之诉,由法院责令公司为股东提供特定的公司账簿。
4.独立董事本人和直系亲属都不能接受该公司超过10万美元的直接酬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2003年11月4日宣布,在纽约证交所和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的6000多家公司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必须占多数。独立董事将被赋予关于公司治理、公司审计、董事提名和薪酬制定等方面的监督权。独立董事不能受雇于其担任独立董事的公司,其家属也不能在该公司管理层任职,独立董事本人和直系亲属都不能接受该公司超过10万美元的直接酬劳。此外,独立董事也不能担任同其任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关系密切的另一家公司管理层的职务。
5.要求上市公司详细披露主管与董事会成员的津贴、退休福利以及总体薪酬情况。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2006年1月17日一致通过提议,要求上市公司详细披露主管与董事会成员的津贴、退休福利以及总体薪酬情况。这是14年来美国公司薪酬披露规则最大的一次修改。根据规定,企业须在其授权委托书的摘要和分析部分明确解释给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薪酬和福利的具体动机,并说明董事会在确定高管的具体薪酬时都考虑了哪些因素。同时 ,鉴于股票期权在公司高管收入中占到越来越大的比重,新规则还规定企业须披露高管所获股票期权的货币价值,并将这一数字与企业高管的工资和奖金信息一并披露。
6.实行长期激励计划。与短期激励相对应的是长期激励,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拥有自己的长期激励计划,而且也越来越将注意力放在长期激励上。1965年长期激励在CEO的总报酬中所占的比例是20%,而1999年则上升为70%。美国公司CEO的长期激励计划主要有:股票期权、股票购买计划、限制性股票、股票赠与等方式。
三、我国上市公司分配不公原因分析
管理层利益在公司发展战略或各种规划命名下名正言顺暗中取代了股东利益,人超越了人地位,管理层权力得到扩张,必然引起股东利益的损耗,增加了成本。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1.中小股东的权利难以行使。中小股东是单独个体而非联合体,体现的是个体和管理层关系,表决权、选举权、监督权难以抗衡管理层,对结果影响甚微。由于受多方面条件限制,也难以参加一年为数不多的股东大会进行行权。这使得管理层来自中小股东的外部监督大大减少,这必然导致管理层利益取代股东利益进一步膨胀。
2.大股东和管理层合作瓜分中小股东利益,国有股股东有其名难符其实。大股东和上市公司关系更为密切,利益关系更为突出,因而对上市公司关注程度更高,管理层难以逾越大股东作为,受经济利益驱使,大股东和管理层合作侵吞国有股股东和中小股东利益成为可能。而国有股缺乏代表,形成所有者缺位,监督和权利同样失去功效。
3.独立董事直接薪酬制度阻碍独立董事职能发挥。中国证监会对独立董事的定义是:“不在上市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它职务,并与其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是基于聘用关系从上市公司直接领取报酬。从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中查阅,独立董事年薪高低不一。从上市公司拿薪酬必然妨碍其独立性,独立董事难以做到为大多数股东说话。据调查分析,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几年来,损害中小股东利益事件和分红等方面没有明显改变。说明当前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效率大打折扣。
4.缺乏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激励,对于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来说,必须能充分激励其高管用最大的意愿来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为公司服务,为股东谋求利益最大化。我国未建立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机制,也导致管理层在实现企业目标即股东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动力不足,甚至违法侵占股东利益进行自我利益补偿。
四、完善上市公司利益分配制度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利益分配指利益分配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在利益分配公正、科学、合理的情况下才能充分调动上市公司利益各方积极性,从而为公司长远发展、为股东带来更多利益提供良好的基础。具体对策如下:
1.改革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引导中小股东行权。随着信息化产业的发展,股东大会网络化完全可以实现,这样使得更多的中小投资者能参加股东大会表决、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了解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监督上市公司管理层经营、决策程序,从而更能洞悉管理层决策动机,以免管理层利益和权力过度膨胀。通过建章立制,明确上事公司每年应当召开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最少次数,以加强上市公司内部监督和管理。2004年度对1135家上市公司统计,平均召开董事会会议6.15次,但其中竟有200家左右上市公司年内仅召开了1-3次董事会,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季度一次,这显然是不够的,在董事会出席方面,1135家上市公司中全体董事每次都到会的也仅仅只有91家上市公司。
2.实行独立董事间接薪酬制度,保证独立董事独立性。所谓独立董事间接薪酬制度是指独立董事以外部人身份介入公司事务,履行监督内部人的经营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保护中小股东和其它利益相关者权益的职责,其劳动报酬不从公司直接领取,而由非赢利的自律性中介行业协会根据一定的规章发放给独立董事薪酬的制度。中国证券业协会下设立独立董事委员会,负责对独立董事的注册、任职资格审查及派遣,对年度工作考核等进行管理,合格者发放相应薪酬。
3.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截至2006年3月,我国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建立了管理层激励机制。目前,实行股权激励的有60余家,有的实行股票增值权或虚拟股票期权,有的实行股票期权,有的采取职工持股计划等。为此,必需建立统一激励规则,该规则应当体现高薪奖励与业绩“捆绑”, 与经营绩效提高挂钩,评估与考核则应以新增利润和资产增值为依据。将薪酬中的部分作为变动薪酬,新增利润的多少与变动薪酬的高低成正比。同时规定,变动薪酬中的一定比例,须等到离职后的若干年才能兑现。高管激励应与企业给高管的薪酬首先应达到一定的市场水平,与同行业同等规模的企业不能差距太大。否则,若薪酬缺乏竞争力,难免导致高管的工作效率及主观能动性低下。要实行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机制,其首要条件是建立完善的业绩评估和监督体系:包括建立上市公司内部治理评价指标,经营和财务评价指标;建立企业家、经理人市场,使业绩好的经营者会被更多企业争相高薪聘请,引进管理层的竞争机制等。
4.进一步降低直至取消股票交易印花税。我国从1990年起开征股票交易印花税以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印花税率,这主要结果是导致了过高的交易成本。中国的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位居世界第二位,如此之高的税率尽管有抑制过度投机、增加财政收入等多方面的作用,但是也同时降低了证券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降低了股东收益,不但没起到实现合理收入分配调节作用,反而使收入分配更加不合理。在当前上市公司利益分配及创造财富能力较低的情况下,征收过高的印花税显然十分不合理。
5.引入双层股票结构。双层股票是一种同股不同权的股票结构形式,这和我国流通股与非流通股表现出来的“同股不同权”完全是不相同。在德国、法国、荷兰等一些欧洲国家,为了限制大股东投票权,防止内部人或大股东控制,对其持有某上市公司股票超过一定比例后,一票一权改为二票一权,甚至限定其投票权重在15%以下,其目的是使小股东免受少数取得公司控制权的大股东的利益侵害。我们国家在引入双层股票结构方面仅仅是在履行其表决权方面适用,对其价值应不受任何影响,且对我国股权结构不会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3).
[2]惠宁,任永平.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延安大学学报,2003,(6).
[3]张秀生,王汝津.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分析[J].经济评论,2005,(5).
[4]黎志成,张国宏.国有企业新型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及改革探析[J].经济经纬,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