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化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2 08:2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职业化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结构性就业能力;职业化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27-03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主攻方向与重要支撑,必须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指就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程。所谓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要以人力资本作为技术与运营管理的支撑,在技术集成和服务不断向高端化发展过程中,技术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会随其有一个上升过程。为此,需要人才供给结构作出相应调整,为产业升级提供相匹配的人力资源供给。①

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方面的特点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关于人才需求变化及培养综述

1.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转型,导致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形”结构性失衡

有两类人才供不应求,一类是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另一类是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而大学生和普通白领出现“假象过剩”。

2.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调整人才培养层次

辜胜阻、王敏、李睿认为,一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二是大量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三是数以亿计的职业技能型人才。②

3.高等教育大众化伴生出大众化和多样化的人才结构

根据世界银行人类发展部资深教育专家王一丹博士和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教育科学院原院长胡瑞文两位专家学者关于职业技能教育的研究成果显示,由于白领工作职位的大量饱和和蓝领职业在未来10年的需求,加上逐年增加的求职者,未来1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将有超过四成比例的人成为蓝领工作者。③

4.教育发展方式关系到结构性就业与失业

贾继娥、褚宏启认为教育结构调整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在诸种转变方式中居首要地位。教育结构调整的要点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包括继续教育阶段的职业培训,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④

5.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提高劳动力素质

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说,中国经济只有实现了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两方面的转型后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⑤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提高劳动力素质,特别是人力资本(专业人员)的劳动力素质,提高它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⑥

以舒尔茨、贝克尔为代表的经典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对生产力和市场资产的投资雇主支付给雇员的工资收入是与其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的,而教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教育水平越高,工资收益也就越高。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投资行为。⑦

6.为加快产业升级提供人才需求结构化教育服务

从企业所需人才的学历结构来看,本科及以下学历最多,对博士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人才上。从调查中发现,企业更看重的是各类人才的能力和经验,而非学历。具体如表1所示。

二、大学生结构性就业能力教育培训现状

笔者针对指导的学生课题组调研报告《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能力的现状调研――以宁波为例》,总结了结构性就业能力教育培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缺少系统的指导

在就业之前是否接受过就业指导或者是否做过职业规划都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有49%的同学做过职业规划,而有51%的同学没有做过职业规划,比例上看各占一半。据接受访谈的毕业生讲,没有做过职业规划,只是走一步看一步,不知道如何做职业规划或者怎么去做就业前的准备,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

根据对毕业生所在学校是否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的调查数据统计,超过80%的学生知道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其中仅有24%的学生参加了就业指导课程培训,76%的学生没有参加就业指导课程培训。

2.大学生专业学习与未来岗位对接的认识模糊

通过问卷,针对“您认为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是否注重与社会的对接”的问题,有21%的受访者认为高校专业教育不注重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对接。有75%的受访者则选择了“一般”选项,只有4%的受访者表示高校培养人才注重与社会的对接。

3.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未受重视

如图1所示,“您认为毕业生就业最缺乏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回答实际操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选项的分别为72%、64%和60%。当前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并未能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对“是否会考虑跳槽”问题有不同的答案。有一部分的受访者表示在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便会考虑跳槽,这样的人不受企业欢迎。因此,企业更愿意招聘敬业爱岗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能力的毕业生。

如图2所示,就毕业生就业具备的能力调研分项统计来看,协调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两个选项为100%。毕业生想要有好的职业发展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包括口头交流和写作技巧。而在调查中,受挫、抗压等心理素质占93%,基本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动手能力为91%。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要具备实践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大学生结构性就业能力的教育培训措施

1.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1)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培训。2012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发挥技工院校等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的作用,面向高校毕业生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强化技能操作训练,努力提升高校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⑨

(2)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2013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有关部门大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开展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大力促进就业公平,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领导。并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实施办法,切实抓好贯彻落实。⑩

2.改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加强实战训练

(1)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在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1)完善和调整课程结构。职业素养应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增设适应行业要求的课程群;设置基于专业、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通用能力、技术特色的课程模块;改革公选课,实施适合行业需要的文科与工科互补的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课程教育,并设置职业资格考级科目供学生选学。

2)利用和挖掘工作场景资源。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以职业人角色训练。根据笔者的实证研究,开发和利用学校各部门的办公室资源,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了解知识点,帮助学生适应实际工作,进一步得到锻炼,提高技能,形成对专业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认知。

3)贯穿于教育管理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的实证研究对班级管理作为实践课堂活动进行探究。人人担当班干部,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引导学生热爱专业,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积极倡导学生通过实践培养综合能力;重视过程和细节的管理,有针对性地讲评和指正;加强对认识实习的管理,补充和完善认识实纲。笔者以个案班级为单位,通过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究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为学生将来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及顶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基于就业需要的自主创新性学习。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根据对宁波市大学生的就业调查,大学生就业上岗尺度是以用人单位“拿来就能用”的实际标准来衡量。为此,高校应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和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毕业生零适应期、准员工化。当前大学生就业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份工作,只有解决了生计问题才有可能考虑职业发展前景,因而职业能力是第一需要。为此,要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自主创新性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觉制定并主动完成学习目标,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获得新体验的学习活动。它是以发展性和主动性为基本特征,以自主性、整体性为主要目的、以人格塑造和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3)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项目化综合性实训。

1)引导学生进入职业人的角色,结合专业特点安排学生选择课题,要求深入企事业单位,采访与未来工作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形成PPT。通过班会交流加强了学生对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要求对接的理性认识,并从观念到行为均作出正确的选择。

2)导师制。导师应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提出具体指导建议,并指导学生设计并参与课题的研究。

3)增加基于职业化的实务项目课程及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通用能力的提升。

3.发挥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

(1)职业培训机构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是在学生入学之前就制定的,在制定之时很难预料几年之后社会的需求状况。根据教育部要求,要严格执行专业教学计划,高校对于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不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作出应对和调整,必然导致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专业和数量、质量需要与高校的培养之间产生不平衡,造成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不能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实现有效对接。作为对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职业培训机构的最大优势在于搭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平台,深入企业调研,掌握用人的需求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因此,针对大学生与就业矛盾的难题,职业培训机构能更好地将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成功对接。

(2)借鉴国外的职业培训经验,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体系。

1)职业培训适应社会需求,缩短技能的淘汰周期。美国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意识到社会生产需要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大的灵活性,需要增加更高技能和创造性的工作,并使一些技能的淘汰周期变短。为此,重视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

2)建立职业培训体系。9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政府加大了职业的培训力度:一是1994年正式成立了“澳大利亚全国职业培训研究所”;二是召开全国职业培训会议;三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较系统的“职业培训训练制度”。英国新设立了学习与技能委员会,在全国有9个下属委员会。

3)免费培训的对象、方式及运行机制。瑞典、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实行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伙伴培训”机制主要是在美国实行,培训机构签约后按合同实施培训计划,并获得政府拨付的培训资助。

4)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法国在一些行业实行培训机构、企业和学员三方签订“培训与聘用”合同的办法,并在培训结业后至少到签约企业工作1年以上等条款。

4.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培训的服务机制

(1)设立结构性就业研究机构或职业培训部。为适应产业升级与转型的需要,着力于教育改革和调整的研究,或是借助职业培训学校的平台,围绕产业结构升级与专业教学大纲和计划的滞后性问题进行专项研究,为培养大学生结构性就业能力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和实践模式。

(2)重组高校学生工作机构。大学生就业成为当下学生工作的重心,学生处与教务处联手建立大学生职业化教育教学联合工作中心。为解决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专业教学大纲和计划的滞后性的问题,搭建相关信息和社会实践实训工作平台,共同负责对毕业生岗前培训及考评。

(3)重视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档案工作。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化教育及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凭证式材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以利于大学生提高职业素养,进行自我管理,并作为大学生择业应聘工作岗位具备相应条件的支撑材料。

(4)加强师资和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为培养适应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和管理人员除了具有教师资格证以外,具备相应职业化的工作状态,应该掌握专业相应的技能,并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和能力,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成为专业领域的职业技术资格的考评员,形成考评专家库,以利于指导学生提高职业素养,以便学生顺利就业。

(5)建立健全毕业生岗前培训合格考评制度。毕业生专业技能的考评标准;毕业生职场通用能力的考评标准;毕业生具备职业技术资格的实际应用能力考评标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考评标准。

注释:

①②辜胜阻,王敏,李睿.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J].教育研究,2013,(3).

③专家:未来十年内超过四成大学生成为蓝领[EB/OL]..

④贾继娥,褚宏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2,(1).

⑤厉以宁委员:中国需实现两方面转型方可成为真正经济强国[EB/OL]..

⑥吴敬琏.我们的经济为什么失衡[EB/OL]..

⑧来自《2012年杭州市十大产业及相关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

⑨人社部财政部: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可享补贴[EB/OL]..

⑩来自《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参考文献:

[1]辜胜阻,王敏,李睿.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J].教育研究,2013,(3).

[2]专家:未来十年内超过四成大学生成为蓝领[EB/OL]..

[3]贾继娥,褚宏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2,(1).

[4]厉以宁委员:中国需实现两方面转型方可成为真正经济强国[EB/OL]..

[5]吴敬琏.我们的经济为什么失衡[EB/OL]..

篇2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不足。自我的认识是做出正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对自我的认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我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的认知;另一方面是对自我能力的评估。(2)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于20世纪传入我国,虽然传入的时间比较晚,但是随着近年来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大学生开始关注就业,关注职业生涯的规划。尽管大家开始关注就业领域,但是真正落实到实践的学生还是少数,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投机的意识,总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到时候能找到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因此应届毕业生眼高手低,频繁跳槽成为一种普遍现象。(3)大学生对于自身的目标定位不明确。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导航仪,但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抱有一定的投机心理。照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就是学生对自己的目标定位不明确,未能将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化发展的趋势结合起来考虑,对自己的将来进行规划。(4)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满意度低。专业是选择职业的基础,然而所学非所用、所乐非所适、所愿非所能的现象却较为普遍。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大学生在选择自己所学专业之时要么就是听从家长的意见,要么就是听说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好,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一项自己喜欢的工作,本身就能带来一种满足感,生活也会变得妙趣横生。另外就是学生对其所学的专业了解程度不够,这也从另一方面导致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降低。(5)学校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的指导。2008年,教育部在出台文件,要求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同时将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希望能确保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但是要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素质高的稳定的职业指导队伍却非易事,因为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起步晚、底子薄等多种因素影响,职业指导课程目前在大学还是新生事物,大多数高校都是借鉴国外大学职业生涯指导课程,未能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化发展的大趋势结合起来。

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树立自我的正确认识,准确评估外部环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就要树立自我的正确认识,准确评估外部环境,从而选择最佳的职业生涯规划路径。认识自我以及评估外部环境包括以下方面:准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性格、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理性判断自己的职业能力、准确评估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准确评估社会环境对从业者的要求。(2)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前进用不衰竭的动力,当今社会,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创新型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的竞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将是衡量新型人才的标准。大学生要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就必须有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选择前沿知识来丰富自己,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3)加强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转变学生传统择业意识。加强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首先要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建立专业化的指导工作队伍,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其次,要转变大学生的传统择业观念,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和产品的更新速度加快,失业的威胁也逐渐加大。(4)制定科学合理,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职业理想。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首先必须注意,职业理想必须与社会现实相合。而全球化就是当今最大的现实,职业理想是在社会现实的反映,它决定和制约职业理想和其它理想,任何离开社会现实去谈职业理想,都是片面的。现在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必须在这个大环境下来设计自己从事的职业追求,这样职业理想才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肩负着祖国未来的一代人,在全球化以新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今天,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大学生就业指导》.人民出版社

[2]关培兰,张爱武.《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结合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已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热点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是提高和培养大学生毕业以后从事相关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伦理观念。目前,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于存在本土化不够,并且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渗透,从而影响了其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并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份,能够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较欧美起步较晚,虽然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不足。“由新浪网、北森测评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的人只占有16%。”第三,当代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中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单单是人数的增加,更是因为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最后,当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也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之一。

(2)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助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方式。当今高校的大学生,对于自身价值更为关注,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民主意识普遍增加,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填鸭式灌输模式形成鲜明的反差。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日益增强的开放意识的需求,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多的注重大学生对职业的探索和认识,能满足对新观念和新事物的追求,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有效实施。由于起步较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育体系,不如思想政治教育体程那样完善,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够明显。而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是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机构都已很完善,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适当的应用。有助于其教育过程的有效景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内在契合

(1)教学对象的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对象都是大学生。每个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的不同,而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断走向人性化,根据工作对象的个体特点出发,尊重个性的发展和选择的权利。而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并出做自己的职业选择。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了共通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中的应用有了可行性。

(2)过程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具有理论性,但更重要的还是具有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实践,为实践服务的具体体现。”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并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并通过实践来检验成果。

(3)教育内容的互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规划职业生涯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本身,不仅反映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方向和具体选择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实现途径,而且体现了职业教育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引用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不仅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化,并且可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1)以职业生涯规划课为依托,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这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性质和方向的关键。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真正的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最终做出符合自身实际需要和社会客观需要的职业选择。“例如,在低年级阶段,可以举办全球技术与经济、工作与职业,人口与劳动力走向等讲座,进行就业市场介绍,制定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社团、各式社会实践和学校集体活动。”在高年级大学生中,进行职业观和职业技能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等。以上这些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助于转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观念。

(2)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基本特征是实用性和实践性。鼓励大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表现。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能力培训、创业活动、与专业相关的市场调研活动等实践活动,使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深入人心,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因此,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可为学生自我发展,展示自我提供平台,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缩短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期,减轻社会化过程的阵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加强高素质、职业化、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水平、高素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水平的迫切需要。具体来说,第一,要建立一支具备职业生涯规划业务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素质要求的专业教师队伍;第二,要加强对指导老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将长期进修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是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方向阳.职业学习与就业全程指导[J].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

[2]满东升.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08)

[3]屈善孝.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4]任凤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5]徐建思想政治教育对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路径分析[D]南昌南昌大学,2012

[6]黄一岚,黄新敏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3(3)

篇4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启示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对外开放的继续深入,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模式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包统配就业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供需双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带来大学生择业难与就业后暴露出的信心不足、缺乏职业能力、大学生自愿性失业和啃老族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的问题凸显,成为社会和高校关注的焦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在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自2003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12万人,增加到现在的680万人,10年间翻了3番,在当下的中国高校扩招浪潮中,如何指导毕业生正确就业,掌握科学的就业理念,具备良好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目前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新形势,国家教委开始认识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存在的重要性,1996年起就开始督促各高校建立就业指导中心,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从指导理念、组织机构、人员素质、专业背景、方式方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都满足不了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各方的需求,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亟待改进。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偏重于对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例如为他们提供就业政策解读,招聘信息和提供就业咨询,进行求职技巧辅导,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忽视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就业指导工作偏重于高年级就业指导,忽视低年级的职业生涯教育,这使得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美国不仅是全球最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职业指导的国家,其对大学新生从入学开始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形成一套规范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以高校为中心,社会各方通力合作,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卓有成效。因此,通过借鉴美国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经验,对我国高校更好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 美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就业指导的国家,20世纪初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就在美国产生,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随着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取代职业辅导的地位。70年代,生涯规划教育在美国得到推广,也传播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前苏联等国;8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长期的实践中,国外学校确立了以形成“自我概念、发展潜能”的全人辅导模式,并辅之以矫正、补救的心理咨询和训练项目。

针对8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美国在遵循市场调节就业原则基础上,通过政府、高校、社会机构和用人单位四方配合形成社会各方参与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积极开展大学生个性心理测试和培训,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塑造完善人格和发掘学生的职业兴趣,就业指导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美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专业水平高,高度职业化,学历层次高

美国大学比较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除了在高校建立就业指导中心,还配备齐全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一般按照学生人数1:200配置,岗位分工明确,有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秘书等。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呈现出高学历、专业化、职业化的特点。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需具备高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等硕士或博士学位,为学生提供诸如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服务,而就业咨询人员必须要拥有教育学、心理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此外,一般工作人员需具备学士学位。所有的工作人员多需经过培训和考试,持证上岗。

1.2 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学习生涯始终

美国大学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生涯,从学生入学开始,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就开始着手收集学生的个人信息,并提供心理测试、能力评估、个性特征、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大一就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树立职业意识和人生理想。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结合学生的特点,拟定计划,提供可行性的就业指导。例如在大三,学校通过多方渠道收集企业、雇主信息,告知学生针对企业需求,及时强化自身知识结构,同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在大四,对学生制作求职简历、面试技巧提供培训,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

1.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处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

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中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评估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缺点,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学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出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理想。

2 对中国的启示

2.1 加强就业指导,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篇5

摘要:本文在探讨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完善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新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三个认识误区

1.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其实不然,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规划从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职业历程,它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规划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2.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在大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将就业教育列为大四学习的重点内容,且认为大四的就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影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规划者自身兴趣、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个动静结合、交替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1.理念缺失。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2.机构缺失。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旧靠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专业教师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的要点掌握得比较好,但要他们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半路出家”的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学生只有在大四就业时,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大学期间”占15.9%,“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缺失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购买率低。据调查,社会上86%的人对职业规划有过了解,但仅有8%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服务,购买率仅为9.79%。其次,高校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关注更多的是“进口”和办学质量,对“出口”的关注却并不够,投入得也少,领导的不重视,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及其工作开展的环境。最后表现在家庭教育上。在我国,家庭教育以灌输为主,以“严”著称。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有的兴趣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家庭环境里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环境。

二、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新事物,人们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笔者认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兴趣,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级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笔者以为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

(四)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1.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要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首先是成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以满足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这些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通过政府的资助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第三,可以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其次是要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

2.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接受培训后,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1)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2)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3)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生涯规划经历、过程、经验和教训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好的内容。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创业开发课程,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也得到了训练,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最后,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比如写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社会实践等。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①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②梁国胜、燕雁,《大学生就业遭遇职业生涯管理难题》,《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26日。

篇6

关键词 高职新生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完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On Vocational College Freshmen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MA Junhua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Guangdong 518175)

Abstract Career planning is a major issue in life, and it's the power source to achieve their goals in life. Therefore,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increased emphasis on college as a student entering the final leg of the society,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In order to do a better job during college career planning, should be grabbed when freshmen enroll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freshmen;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improve

随着我国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不少高校得到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同时理论界也有不少学者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但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较少,本文从职业生涯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入手,在分析高职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完善高职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 职业生涯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生涯即历程、人生经历和生活道路。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人一生中的职业历程。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在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教育背景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选择某一职业作为奋斗目标,并为了实现职业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的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最早起源于美国,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最早提出了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的观点。根据这一观点,帕森斯提出了职业选择的三原则:了解自己;了解工作;匹配,这三原则为后面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在帕森斯三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类型论,他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的人格特质等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和延伸,同一类型的职业通常会吸引相同人格特质的人。因此,霍兰德根据提出了六种不同类型的职业生涯: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另一名著名职业规划大师舒伯以新的方式对生涯发展进行思考,提出了生涯彩虹理论。该理论认为职业发展是人生成长的一部分,他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衰退5个主要阶段。这三种理论不仅为高职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内容框架。

2 高职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性

2.1 高职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通过上文理论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认识自己不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更是做出正确规划的关键。笔者通过对本学院768名新生的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自我的认知不全面、不深刻,比如,兴趣爱好:喜欢看书、听音乐、喜欢人多的热闹的环境;优点:勤奋、有奉献精神,等等。在所有学生中无一人通过专业机构提供的测评方式了解自己。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知识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要学好这堂课首要的是要意识到这堂课的重要性。在调查中发现,84%的学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更没有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再次,就业目标不明确,过分依赖父母社会关系。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是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专业,自己对专业的认知不够,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该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

2.2 高职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新生入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有利于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很容易迷茫的阶段,尤其是高职大学生。他们在高中阶段要么成绩不理想,老师和家长对其都不抱太大希望,自己很容易自暴自弃;要么是高考时发挥失常,还深陷在高考失败的阴影中。入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其以前未接触过的,人本能的新鲜感会激发其对未来的设想,通过正确的引导,不仅可以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从长远来看更利于其成才。其次,有利于新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进而提升综合竞争力。在高职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通过专业认知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动力。

3 完善高职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职业生涯规划更是贯穿着人的一生,它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十字路口,也是整个人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重要的一环,因此,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与大学生活、学习同步。

3.1 抓好新生第一课――入学教育

针对上面提到的高职新生复杂的心态和脆弱的心理,高校应认真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并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要让新生了解从中学到大学改变的不只是校园,还有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在学习内容方面由以前的语、数、外、数、理、化……变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内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习方法也由以前单纯的填鸭式变为课堂教学与实践和自学相结合。其次要组织新生深入学习职业教育的内涵、培养特点、本专业的研究领域及对口就业范围,这些可以通过专家讲座、辅导员班会、参观、学长介绍等方式让新生认知。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或者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自我认知。

3.2 提升高职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水平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开始得较晚,在进入大学前几乎没有涉及,因此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美国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提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孩子6岁开始,当然,中美教育体制不同,我们不能一刀切地去效仿。但是这为我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参考,在做出专业选择前的高中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必要的。由于高中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新生尚无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针对这种状况,高校应该在新生入校后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不局限于课堂,要把生涯规划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大学期间,并通过讲座、体验等活动提升高职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水平,进而建立终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3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基本都是在大二或大三才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指导课,只有极个别的高校是从大学一年级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很大的差别,就业指导课主要侧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以及求职材料的编写、求职礼仪、面试的相关技巧等,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在知己知彼、确定目标、做好计划及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就业指导是其系统中的一部分。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性、职业性更强,并且其学制是三年。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结合起来,从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就要开设相关课程。

3.4 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有正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的却寥寥无几。大学生职业规划咨询室主要是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指导意见,其咨询主要内容为:自我认知,帮助学生深入剖析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特长、能力优势及对人生价值的看法;职业探索:拓宽学生收集职业信息的渠道和技巧;求职技巧:帮助学生完善简历、提高面试的能力和技巧;职业决策:帮助学生面对多种职业选择时,运用理性、科学的方法分析,做出最合适的决策;求职心理调适,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求职中遇到的挫折。大学生职业规划咨询室为大学新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可以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 马俊华.析辅导员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J].管理学家,2011(12).

篇7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 就业 目标

大学教育对于每个大学生的成长都是极为关键的,经过大学四年的历练和洗礼后,一部分人成为综合素质全面的职场精英,一部分人成为精通专业知识的科研人才,还有一部分人始终迷茫,到离校的那一天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路在何方。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倘若大学期间没有树立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四年的生活就可能在迷茫困惑中流逝。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1.1高校职业规划课程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就业工作部门以及就业指导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取得了较大程度的进步,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程度不够、缺乏针对性、缺乏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体系等问题。尽管高校普遍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一体化的职业生涯辅导体系,目前学生在校期间能接触到的职业指导和培训主要来自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和定期讲座,仅仅掌握了应急性的就业政策、必备的就业流程与求职常识,对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的了解偏少,更不能将自身特点与求职联系在一起。

1.2 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大多数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解为通过一个测评软件来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等信息,根据测评结果迅速定下职业生涯的目标,而在日常生活中依然缺乏努力的方向,以至于目标被空置。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一个“从内而外”的过程。无论市场上的测评软件如何全面、丰富,也只是对人的单方面能力和心理进行的预测和判断。大学生对测评工具缺乏科学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偏激的结果。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2.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目标

生涯规划是一个过程,规划的功能就在于为生涯设立目标,目标是可以为人生带来希望和意义的。大学生处于生涯阶段的探索期,也是职业理想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他们的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摆脱了对老师、家长的依赖,独立走向社会,并且拥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阅历,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此时,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并且根据理想与目标合理规划好大学生活。

2.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大学实行的“学分制”使得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同时宽泛的学习方向也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过于盲目,无法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在职业发展的探索中,很多大学生将希望寄托于学校,希望辅导员或其他就业工作人员能明确指引自己就业的道路。然而,由于个人知识水平的局限性,任何人都无法掌握所有的、准确的就业信息,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更多地需要大学生自己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也可以培养和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顺利就业

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中总存在一部分人,平日拿着简历像无头苍蝇一般四处求职,最终却难以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也有一部分学生找到工作后不久便跳槽,甚至频繁跳槽。有调查表明,大学毕业两年内离职率接近75%。一方面,社会上关于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大学生对就业持有消极态度,随意就业;另一方面,“刚就业,便跳槽”导致企业对于聘用的大学生存在疑惑,因而形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恶性循环。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尽早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从而明确求职方向,使得就业的道路更加顺利。

3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措施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事情,存在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指导应循序渐进,在不同的阶段制定相应的目标,并采用恰当的培养方式和途径。

3.1 一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

开展专业就业前景指导,将“职业的发展应从进入大学校园开始”这一思想全面灌输给学生,帮助学生尽早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同时,开设系统的、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完成自我探索与对外部工作世界的探索,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及适合的发展方向,并客观分析社会对人才、岗位的需求情况,从而树立明确的职业方向,真正做到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做起。组织新生与高年级学生进行座谈,听取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与就业方面的经验;鼓励学生参与与自己兴趣相符合的社团活动,锻炼各方面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社会,深入了解各行业的不同信息。

3.2 二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

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处于大学职业生涯中的定向期。在这一阶段,角色转换顺利完成,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并且对社会大环境、社会需求、所学专业、职业发展方向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这个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应该重点在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方面入手,要求学生深入掌握专业课知识,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活动,锻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举办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心理辅导方面的讲座;举办各类校友活动,为学生提供与往届优秀毕业生交流的机会。

3.3 三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

大学三年级临近毕业,面临着升学、出国留学、工作、自主创业等多种选择,属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分化期。这一阶段要深入了解每名学生对于将来的打算,从而进行个性化分类职业指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设立专门的自习室,为打算升学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开设各类实用型的升学辅导讲座,或邀请考取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回校进行经验交流;对于打算择业的学生,从择业心态、求职经验、简历制作技巧、面试技巧、企业招聘经验等多方面进行辅导,并开展模拟招聘专场、简历设计大赛、求职技能训练营等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寻找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进行提前实习,深入一线;为意向创业的学生开设创业指导课程,邀请专业人士进行集中授课,充分利用创业孵化基地,扶持毕业生创业项目。

3.4 四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

对于很多大四学生来说,关键词就是实习与求职,这一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在于如何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具体方法有:在求职高峰期前开展就业程序、政策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签约的具体程序及注意事项;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招聘会、社会大型招聘会、考研辅导班;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实习;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督促已有意向单位的学生完成签约手续,帮助学生顺利入职;对于个别消极就业或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单独的面谈,切实解答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就业。

4总结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除了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外,还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全校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来完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必然越来越重视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认可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通过逐步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可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将来的就业打下稳定的基础,提高就业竞争力,并且使职业生涯规划朝着为事业服务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昶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J].惠州学院学报, 2002,(5) .

篇8

要害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新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三个熟悉误区

1.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其实不然,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规划从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职业历程,它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规划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2.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在大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将就业教育列为大四学习的重点内容,且认为大四的就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熟悉上的误区必将影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规划者自身爱好、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个动静结合、交替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1.理念缺失。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2.机构缺失。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然靠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专业教师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治理工作的要点把握得比较好,但要他们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半路出家”的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学生只有在大四就业时,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大学期间”占15.9%,“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缺失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购买率低。据调查,社会上86%的人对职业规划有过了解,但仅有8%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服务,购买率仅为9.79%。其次,高校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关注更多的是“进口”和办学质量,对“出口”的关注却并不够,投入得也少,领导的不重视,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及其工作开展的环境。最后表现在家庭教育上。在我国,家庭教育以灌输为主,以“严”著称。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有的爱好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家庭环境里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环境。

二、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新事物,人们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熟悉上的误区。要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笔者认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熟悉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帮助个人正确熟悉自己,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爱好,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级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笔者以为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熟悉、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

(四)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1.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要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首先是成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以满足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这些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通过政府的资助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第三,可以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其次是要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

2.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要害。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接受培训后,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1)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2)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3)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治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生涯规划经历、过程、经验和教训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好的内容。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治理理念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创业开发课程,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也得到了练习,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最后,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比如写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社会实践等。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①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②梁国胜、燕雁,《大学生就业遭遇职业生涯治理难题》,《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26日。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规划教育

对于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一直是整个社会比较关心的问题。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现有的教育体制,就是为了让我们高校毕业学有所成,在各个行业中发光发热。所以,在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义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十分眼严峻。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经济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总遭遇困境;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也存在很多关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很多大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招聘,职位表现出困惑,迷茫,缺乏清醒的职业定位。同时应聘者中少有真正满足招聘单位需求的人才。这反映出了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到底是知识型的,还是实用型的?这些问题的产生,为我们现今的教育敲响了警钟,也说明了对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迫在眉睫!

开展大学生职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概念模糊,不清楚自己今后适合做什么工作,也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在今后发展中可以如何利用。二是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不足,没有计划没有目的地考证。三是大学生各年级职业压力不同的不平衡的问题。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背景,他们的职业意识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低年级的大学生对于专业了解需要一定的过渡期,常常浪费精力;高年级的学生则一方面要完成规定的学业,另一方面还要奔波于就业的压力中。上述问题的解决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并且帮助他们对对未来生涯做好规划。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我国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近年来得到了高校和整个社会的重视。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基本要求

知识的学习上,要有广泛的学习目标,自愿主动的广泛涉猎各个类别的学科,力争提高全面素质,不要只注重几门课程的死记硬背,为分数所累;还要知道怎么学。应当先学什么, 后学什么, 着重学什么。

关于能力,最有代表性的有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谋划能力、交际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以上能力在大学生日后的求职过程中也是贯穿始终,缺一不可,但是对于每一项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慢慢提高。

(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原则与目标

1.指导原则

(1)协助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与弱点有更切合实际的判断,

(2)帮助大学生树立稳定的自我概念,让他们依照自己的兴趣与能力等个性特质,尽最大努力,培养积极适应的态度,发展自己的特长。

2.目标

(1) 使学生加深对其所学专业的认识,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增强大学生学习专业的自觉性,培养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目标。专业的学习活动是大学生最普通、最直接的生涯探索过程,选择一个适当专业,也是为未来的生涯决定了具体的方向。

(2) 协助学生自我了解,提高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评估是一个人选择事业生涯的思索起点,由于多数大学生毕业后即踏人社会,参加工作,对于生涯的进一步认识及行动计划的订立,各项训练计划的参与和选择、决定职业等方面,都需要具体落实,充实大学生的工作知识和能力,帮助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以便使个人的生涯得以充分发展。

(3)协助学生步入工作世界。生涯安置是指透过一连串有计划的服务,协助学生顺利地步入工作世界。有计划的服务,包括就业资料的提供、履历表的准备、求职面试、求职过程的了解等。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发展策略

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对于教育系统和学生本身都有要求,单凭一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在大学生真正进入到工作岗位之前,拥有正确的求职观念,养成较高的职业能力,这对于大学生本人和整个社会都是巨大的优势。随着科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的进行也更加通畅,这也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提供助力。以下策略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中很有必要。

首先,着眼社会需求,有效引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确保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第一, 能够培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以及提供正确的自我评估的教育和指导。第二, 当学生主动进行职业生涯探索时, 能够为学生提供自我认识的机会, 并为学生提供与学生职业发展设想相适应的实训、实践机会。第三, 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指导。第四, 在学生职业选择后, 能够为学生提供心理调适方面的指导和帮助。通过讲座、研讨、咨询等形式, 力争让每一位刚刚步入高校的学生都能非常清楚地了解自身特点, 明确今后的职业目标, 确定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对自己、对社会无疑都将大有裨益。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 问题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毕业生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工作,而是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新形势下,面对严峻的就业挑战,大学生该何去何从?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拓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正确而有效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迫在眉睫,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概况及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概况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大学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所做出的计划,它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主要通过对自我客观立体的探索、对职业世界深入全面的了解,依据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对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的变化,目前,教育部已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各级各类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研究。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全面开设,对于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满足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对于大学生而言,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也有利于自身规划意识的提高及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1.提高自我认知,增强自我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自我认知为切入点,其首要内容就是进行自我探索,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了解全面而立体的自我,能够对自身进行正确而全面的定位,从而减少择业时的盲目性、避免陷入就业过程中的误区。此外,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对职业世界进行探索,了解职业的内涵、就业形势及影响就业的环境因素,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建立危机感,增强主动性,增强自我规划的意识。

2.提高就业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纸上谈兵,更不只是理论的灌输,而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提高。通过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对自我有较清晰的认识,也能够掌握自我探索的技能、生涯决策的技能以及求职技能等,这都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及就业信心。此外,有效的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有利于其结合自身特点对知识、技能、素质的学习和提高,并能充分发掘自身潜能,锻炼各方面能力,从而增强社会竞争力。

3.有利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新的职业不断出现,人们的择业观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找到一份工作,而更多地是要考虑到职业的发展前景、人岗匹配及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注重大学生个体特性,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最大化。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匮乏,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依靠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由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担任,虽然他们对学生工作和学生就业比较熟悉,但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相关的理论储备与专业性技能不够。其次,由于这些老师平时都有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且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加之人员变动较为频繁等,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于老师跨学科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个体咨询,对于老师的沟通、表达、理念等方面的要求跟高,目前的师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建设不完善、缺乏科学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人发展的一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理应涵盖整个大学阶段,实行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而事实上,很多高校受现实条件的制约,一方面课时较少,另一方面缺乏科学性,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规划教育体系。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系统性、连贯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来。这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大大弱化,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往往很有想法,可能会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与未来,但随着课程的结束,这种积极的影响也日趋减弱,很多学生的职业规划仍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付诸行动,更难以取得理想成效。

此外,由于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决定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讲求个性化的指导,而目前职业规划课程以相同的内容面向所有学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也是导致目前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内容、方法有待改进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虽然目前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大多贴近学生实际,但也很大程度上存在理论脱离现实,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特别是有些老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强。在教学方法上,虽然大部分老师都能够综合性地使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课堂活动等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但仍存在部分案例陈旧、缺乏针对性、为了活动而活动等问题,此外,还有些老师过于偏重自身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忽略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鉴于当前建立完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仍有很大困难,应当从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当前师资队伍入手。只有选拔和培养一支具有较扎实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职业测评工具运用,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良性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的政策倾斜或考核奖励,鼓励任课教师加强自身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提升自我技能。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学者或成功的企业家来讲座授课。

(二)建立职业规划辅导长效机制,课堂普及教育与课后个体咨询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规划辅导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不仅体现在时间跨度上要涵盖大学四年,也包括内容范围上的广度与宽度,也就是说,职业规划教育不一定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后咨询辅导,也应该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同时,分层次、分步骤、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大学四年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有通过多方位的,持久而系统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规划职业,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当然,由于大学四年学生不同阶段的任务目标不同,相应的规划辅导内容也应有所差别,针对学生大一至大四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阶段性目标细分,进而提高规划的实效性。

对于学生个体化差异的问题,可尝试将课堂上的普及教育与课下个体咨询、专题活动相结合。由于课堂上面对的是所有同学,教学内容也具有概括性、一般性等特点,无法对个性化的学生做出针对性的辅导,另一方面,由于课时较少,也难以取得良好的规划效果,而普及教育与咨询辅导相结合可以有效破解这一难题。通过建立职业规划咨询室,配备专业的职业规划老师来进行个体咨询,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清自己,主动思考,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做出更加有效的职业规划。

(三)注重实效,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

职业规划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兴趣、进行职业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和进行职业规划的自我责任感。首先,教学内容上一定要“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可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来引入知识的讲解。其次,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在案例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另一方面要比较新颖、典型,可以是学生的师兄师姐亲身体会,甚至是老师自身的经验教训,这样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具有可比性与借鉴性。第三,教学形式上尽可能辅以游戏、提问互动、讨论分享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测与完善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其课程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但是,仅仅有课堂上的参与和实践还远远不够,大学生还应当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职业规划。高校可以组织一些专题活动,如心理测试、生涯人物访谈、职业规划技能大赛等,此外,可邀请校外专业人士进行简历撰写指导、模拟求职等等。鼓励学生在制定个人规划之后,勇于寻求机会实践或专业实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检测自己的规划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个人能力是否胜任工作等,从而及时地调整自身的职业目标规划。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初探.廖国声.理论研究,2012,3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及方法研究.亓小林.科教导刊,2010(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