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同风险防控范文

时间:2023-04-12 08:2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合同风险防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合同风险防控

篇1

摘 要 核电是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目前核电企业已成为市场电力供应重要来源,在国家的保障能源供应安全、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对于法制建设要求、不断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核电企业自身发展要求,作为法律风险防控中重要一环,合同法律风险管理越来越受重视。建立和完善核电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推进合同管理效率,优化合同管理体系,是追求卓越核安全文化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核电企业 合同 风险防控

目前从核电企业商务合同部门的工作流程来看,主要有采购合同和总包合同两个合同管理种类,其中采购合同管理是针对核电企业所需的物项或服务所进行的活动,包括从提出采购需求开始一直到验收物项或服务为止的全部活动,包括外委服务、紧急采购、零星采购等合同管理。而总包合同管理是针对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的报价、合同谈判、条款确认、合同执行等管理工作。核电企业归口商务合同部门作为合同管理主体,需要建立一套从前期准备、签署以及合同义务履行相对完整的合同管理和法律风险管控体系。

企业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存在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偏差而导致企业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并因此给企业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在日本福岛核事件发生后,国际核法律界正在反思国际核法律体系,国内也在推进《能源法》和《原子能法》的拟定和出台工作,核电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厉的外部法律环境,从企业内部来说安全和质量控制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要求核电企业将合同管理作为利润源之一。因此合同管理面临更多压力和风险,其中的合同法律风险包括交易主体的合格性、合同签订前法律风险(包括要约、承诺、承包商选择和控制、签订前的内控流程)、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以及合同管理风险包括合同管理组织体系的风险、合同管理人力资源风险、合同管理制度风险、合同管理流程风险和合同信息管理的风险以及核电企业特有核法律风险。

为了做到对合同法律风险的有效防控,核电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经营性质和范围,与合同管理模式相匹配,建立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做到从承包商选择开始到合同签订的过程文件逐渐审批,层层监督,建立科学完整的合同管理体系,包括:一个核心:追求卓越的核安全文化和全员的法律意识;二个体系融合建设:合同法律风险管控与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法律风险管理体系融合建设;三个支柱:归口管理的合同管理部门建设、合理的合同管理流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四个屏障和四个“有”原则的落实;实体、个人、管理、组织屏障和有人负责、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监督;五个阶段风险管控:合同主体风险、合同内容合法性风险、合同签订风险、合同履行期风险、合同管理风险;六个内外部力量推进持续提高;审计、效能监察、质保监查、廉洁建设、自我评估、对标管理。

编制实用性强的合同范本,从条款入手,将合同风险降到最低。按照合同类别特点编制参考合同范本,其条款应尽可能涵盖此类合同所要约束所有内容,合同条款尽最大可能严谨、周全,明确约定有关质量、数量、价款、履行地点、履行期限、履行方式、履行费用、违约责任、所有权转移、风险负担、争议和纠纷的解决等条款。参考合同文本初稿应该让企业法律顾问审查把关,待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投入使用,从而做到合同条款的合理详尽、并能更好的维护甲乙双方权益,规避风险。

建立合格供方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合格供方库的承包商,需通过主体资格审查,判断对方当事人是否具有签订合同的行为能力,审核承包商相关资质,或者委托认证中心进行主体资质审查,审查包括查明对方当事人的经济实力、信用情况和不良行为记录,并掌握相应单位的证明材料。将资格审查合格的供方,分门别类放入合格供方库中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对供方库中的合格供方进行质保评价和源地审查,随时将考核不及格、承揽项目表现差的供方从供方库中删除,并补充新的合格供方。企业的一切经济合同签约对象都应该来自于合格供方库中,防范由于签约对象的不合法而导致的合同风险,从而更好的规避合同执行风险。

篇2

关键词:煤电企业;合同风险;防范;控制

一、印章管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企业的公章和合同章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在煤炭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尤其是在因为合同争议引起的诉讼或者仲裁中,与煤炭企业有合同争议的一方,往往因为持有加盖煤炭企业公章或者合同章的合同,尽管煤炭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授权人,没有在合同上面签字,仍然要求煤炭企业履行合同甚至承担违约责任。实践经验表明,这种争议一旦发生,煤炭企业往往面临“囚徒的困境”:如果按照对方的要求履行合同,自身的利益将蒙受巨大损失;如果不按照对方的要求履行合同,对方提讼或者仲裁后,法院或者仲裁委员会一般都会根据民法、合同法“双方对格式合同的理解存在争议的,应该作出对格式合同的提供方不利的解释”这一原则,判令煤炭企业履行明显有利于对方的合同甚至承担违约责任。

可见,煤电企业必须加强对企业公章和合同章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以“专人管理、专人负责、用印前须如实请示、用印后须如实登记”为主要内容的公章或合同章管理制度;其次,严格执行合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细化量化考核标准,强化执行,奖优罚劣,提高员工的执行力、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委托授权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长期以来,煤电企业在实施区域化扩张和推进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在某些地区甚至某些行业设立了办事处、代办处甚至商,将一部分加盖公章的空白介绍信或者合同,提前发放。这些机构甚至个人的经营方式,缺乏煤电企业的分公司和子公司长期形成的程序性和规范性,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委托授权的性质,加上办事处、代办处甚至商出于自身利益优先的惯性,在一定程度上给煤电企业带来表见行为、狭义无权等风险。这种风险与印章管理风险相比较,更具有不确定性、隐蔽性、潜伏性,防范与控制的难度更大。

因此,在公司治理结构日益规范化的形势下,煤电企业首先要逐步取消办事处、代办处甚至商的方式,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成立与公司总部同步治理、规范管理的分支机构;其次,按照“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加强对分支机构的规范和控制,最大限度地消除表见行为、狭义无权等行为。

三、合同签订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合同法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可见,煤电企业在签订合同前,如果对对方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等主要条款把关不严,很可能对合同的履行带来风险。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审查当事人资格和身份。签订合同后是不是能够真正履行,当事人资格和身份非常关键。承办人一定要在审查对方营业执照的同时,要求对方承办人出示本人的身份证、授权委托书原件、授权委托书。必要时,煤电企业应该派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主管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法务人员+财务人员等的调查组,去对方所在地进行审查对方的年检注册和历年的奖罚情况、是否存在重大诉讼案件、不动产的抵押担保、拖延缴纳税费等情况。如果发现对方的主体资格、经营情况、商业信誉、财务风险存在问题,尽量不要贸然行事。其次,审查合同条款是否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有无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的情况,有无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有无含糊不清和容易引起岐义的地方。如果存在这些问题,将导致合同部分甚至全部无效,给公司的经营带来许多不确定性风险,因此应该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重新起草。第三,审查合同关于违约责任、争议解决办法、诉讼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的选择等条款是否存在不利于本煤电企业的条款,未雨绸缪,及时删除。

篇3

1.找准风险来源

工程施工企业应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业务特点、企业内部管理特点,找准风险来源,而不能照搬教科书或其他企业的经验。工程施工项目存在合同总价高、施工周期长、受环境影响大、成本变化多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工程施工企业面临不同于其他企业的一些特点,因而有必要做到风险防控的个别化、差异化。

2.科学防控风险

工程施工项目风险防范应从科学防控的角度出发,在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设上做到系统化、科学化、常态化。工程施工项目风险防范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即风险防控只是手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才是目的。

二、工程施工企业常见的各类风险

工程施工项目是一个有机系统,需要各方面、各部门、各阶段均做好风险控制工作,才能有效完善项目管理,减少甚至消灭潜在的风险。从笔者的管理经验来看,工程施工项目常见的各类风险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投标风险。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是由于招标人处于强势地位,买方市场因素决定了投标人的权益难以得到切实保障,投标人的信赖利益极易遭受侵害。第二,合同风险。工程施工中的合同风险主要表现为受到外界政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合同双方的制约责任是否平等,材料价格是否闭口等。第三,资金风险。资金风险严格来说是合同风险的内容之一,但是资金风险会关系到施工方的现金流转,交易相对方一旦在资金拨付阶段违约则会对施工方造成利益损害。第四,廉政风险。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廉政风险表现为暗箱操作、权力寻租、商业贿赂等,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不但会对施工质量产生难以弥补的损害,同时还会引发其他风险如法律风险、信誉风险等。第五,安全风险。工程施工需要做好安全保障,安全保障措施如果不到位,极易发生安全事故,会对项目施工造成妨碍以及产生损害赔偿责任等重大风险。第六,支付风险。施工企业内部的成本开支和现金报销是否符合既定的规章制度和流程,直接关系到资金安全,如果支付和报销制度管理不善,将会引发一系列内部风险。第七,管理风险。工程施工企业内部管理风险也应得到重视,相关管理环节如合同管理、印章管理等也是企业风险防控的重要方面。

三、工程施工项目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所谓外部风险,是指工程施工企业在与合同相对人的商业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投标风险、合同风险、资金风险等。外部风险的防控需要加强对商业交往过程中交易相对方资质、信誉、资金的审核和考查,同时需要预先采取风险防控预案,做好商业风险的防范;所谓内部风险,是指工程施工企业在内部管理、内部运作中产生的风险,包括廉政风险、安全风险、支付风险、管理风险等。内部风险的防控需要加强工程施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建设,消除制度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笔者分别从外部风险防范和内部风险防范两个角度探讨工程施工中的风险控制:

1.外部风险控制

外部风险控制应找准风险来源,针对不同的风险种类、风险性质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第一,就招标风险来说,投标人应严格审查招标人的主体资格,核实招标人建设工程预先审批手续是否完备,以防范投标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同时,还可以适当地对招标人的商业信誉及建设资金展开一些必要的调查;第二,就合同风险的防控来说,应在合同缔结过程中对每一个合同条文仔细审核,邀请法务部门在缔约阶段即提前介入。在合同解除、违约金等重要条款上应防范隐含的风险。合同履行过程中,工程施工企业应善于利用不安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等积极主张权利;第三,就资金风险的防范来说,工程施工企业应要求对方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支付义务,约定违约责任,并善于通过担保手段主张权利。

2.内部风险控制

内部风险的控制主要应立足以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应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标准的内部规章制度,并善于结合工程施工企业的特点,防范本企业内部的各种风险。主要应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有:第一,针对廉政风险,应加强企业内部的廉政教育,促使企业内部工作人员遵守廉洁从业的各项规定。在重大事项上应强调集体决策,防范个人专断和暗箱操作;第二,在安全风险的防控上,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并完备各类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第三,在支付风险的防控上,应加强内部计量支付和现金报销制度的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审批流程,使每一笔资金流向都符合规定且有案可查;第四,在管理风险如合同管理、印章管理等方面,要注重合同、印章及各类资料的使用和保管,防范商业秘密泄露,防止印章的乱盖、盗盖。

四、小结

篇4

关键词:煤炭经营;风险防控;物流贸易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605(2016)2-0071-04

引言

从2003—2012年,我国国内能源市场经历了近10年的黄金期,其中煤炭价格持续处于高位运行。市场旺销,刺激了煤炭企业产能的持续释放,使当时山东省内煤炭年产量达到了1.5亿t左右,而预计到2015年需求量则为3亿t,按此推算,每年约需从省外调入1.5亿t。特别是2008年迎峰度夏期间,山东省因煤炭供应紧张导致多年不遇的“电荒”,给山东省未来能源保障敲响了警钟,为应对突发事件对山东能源市场的影响,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省内各煤炭矿业集团纷纷开展了外部煤炭经营业务。笔者所在单位也抓住煤炭资源紧缺、市场行情持续上涨的有利时机,除经营本集团生产的煤炭外,迅速开展外部煤炭经营业务,拓展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新开辟的经营业务虽然带来了可观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经营风险,特别是在煤炭市场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大幅下滑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导致经营风险压力愈来愈大。因此,外部煤炭经营风险防控对煤炭商贸企业意义重大。

1构建外部煤炭经营风险防控体系的背景

1.1当前社会信用体系状况需要企业构建经营风险防控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了长足的发展,市场机制越来越成熟,为广大企业营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但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市场经济在我国毕竟发展时间尚短,市场机制仍不完善,特别是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面对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必然会产生一些不法行为,给企业经营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形成难以防范的风险。而煤炭市场更为复杂、混乱,一方面煤炭交易吞吐量大,运输路途长、交易环节多,质量变数多,容易产生监控的盲区和漏洞;另一方面交易中信用信息采集难。因此,煤炭商贸企业在目前这种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构建起经营风险防控体系十分必要。

1.2经济形势发展需企业构建经营风险防控体系

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煤炭产能过剩,下游钢、焦、电企业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逐渐显现,煤炭市场的量价自2013年年初均以跳水式下滑。另外,国家提出今后经济发展要由以高资源占用和环境破坏为代价转变成以改革和创新为驱动力。为此,国家要求山东省到2015年压减煤炭消耗7000万t。经济发展的转型和增速放缓,给煤炭市场带来了新的变数。作为煤炭商贸企业经营外部煤炭,不仅要在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把煤炭卖出去,还要卖个好价钱,寻找和维持客户难度增高,交易中更容易出现风险。因此,构建外部煤炭经营风险防控体系日益迫切。

1.3煤炭商贸企业经营方式需要构建经营风险防控体系

在煤炭市场的黄金期,外部煤炭经营的风险相对较小。这是由于当时市场上煤炭货源相对短缺,客户大多是预付货款争取货源。而自2013年初,煤炭由卖方市场变为了买方市场,煤炭商贸企业先买入、后卖出,两头在外,甚至需要先垫付货款,托盘经营,经营方式的变化使企业的经营风险陡然增加。因此,构建外部煤炭经营风险防控体系成为企业的重中之重。

2外部煤炭经营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

2.1外部煤炭经营风险防控体系的定义

外部煤炭经营风险防控体系旨在围绕企业经营目标,通过建立一套涵盖“市场调研、经营决策、合同签订、预算管理、两金管控、资金支付、结算管理、现场及煤质管理、绩效考核”的经营风险防控体系,做到对经营风险的事前预警、事中跟踪、事后考核分析的链条式动态管控,以规避各种经营风险,从而实现外部煤炭稳健经营、高效运营和价值最大化。

2.2外部煤炭经营风险防控体系防控的主要内容

外部煤炭经营风险防控体系针对外部煤炭经营中的战略、运营、财务、法律等方面的风险进行防控,主要包括:合同主体资质审核、合同条款完备及执行情况、市场信息调研、大额资金支付、两金动态管理、交易操作规则、本企业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及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等方面涉及的各项经营要素明确职责、完善流程、加强考核。

2.3外部煤炭经营业务风险因素

1)公司的组织架构体系因素。一是组织机构不完备,职责权限不明晰、业务流程不完善,可能导致职能交叉或缺失,是影响实现经营战略的重要因素;二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不利于对外部煤炭经营节点的管控。2)经营战略因素。经营战略缺失会使企业无法有效利用内、外部有效资源;会使公司发展失去方向,员工缺少奋斗的目标,无法有效的规避各类经营风险。3)制度机制因素。一是风险防控机制缺失容易导致员工片面追求业务规模而忽略风险因素;二是绩效管理不到位,不利于激发员工风险防控的积极性。4)公司主要领导对经营风险防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经营风险防控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4确定外部煤炭经营风险类别

公司把外部煤炭经营风险分为二级。一级风险包括:战略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二级风险包括以下4个部分[1]。1)战略风险。主要是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宏观经济变化、行业前景风险、竞争对手风险。2)运营风险。主要是客户主体资质确定风险点、预付款及大额资金支付风险、煤炭采购环节风险、煤炭运输环节风险、煤质管理风险、煤场管理风险、两金管理风险。3)财务风险。主要是货币资金管理风险、原始票据合法合规性风险、结算风险、岗位责任制风险、涉税风险。4)法律风险。主要是合同、法律事务方面风险点、员工遵纪守法、职业道德风险。

3制定外部煤炭经营风险点规避措施

3.1建立经营风险防控组织体系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根据内部防控需要和现行组织机构设置及相应岗位的职责范围,成立了以经理为组长、副经理和总法律顾问为副组长的风险防控领导小组。其成员有营销管理科、财务结算科、劳资预算科及各营销业务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一是完善合同管理,规范合同主体资格审查、合同签订和审批流程,监督、检查合同签订、履行情况。预防和减少合同纠纷。二是掌握市场动态,规避因市场起伏造成的经营风险。三是实施资金风险管理,执行大额资金会签制度,完善资金支付流程,控制资金风险。四是实施结算风险管控,监督结算进程。五是制定经营风险防控考核办法,建立奖惩明确的绩效考核制度。

3.2制定具体管控实施细则

公司为把经营风险防控落到实处,先后制定了资金管控实施细则、结算管控实施细则、授权与审批制度、合同管控实施细则、业务流程管控实施细则。

3.3建立外部煤炭经营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工作是公司经营风险防控体系的组成部分,旨在对经营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点,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提前规避潜在风险。1)公司抽调专人成立经营风险预警小组,由财务经理、总法律顾问任组长。2)明确风险预警小组的工作方式和内容。一是每周召开一次风险防控会。会议由财务经理、总法律顾问主持,各业务部门负责人、风险防控小组成员参加,内容是对上周签订的合同和下周要履行的合同进行风险分析、筛查并提出风险规避方案。会议结果以纪要的形式下发,作为经营业务的规范、指导性文件。二是财务科按月撰写经济分析报告和经济活动分析会材料,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结算、两金、经营指标进行分析。对业务部门签订合同由风险预警小组成员进行会签,并提出潜在风险点。填制经营防控预警表,对每笔付款、开票进行登记,详细、动态账务业务进程,对存在的风险逐级汇报给财务经理和总法律顾问。三是将全面预算工作和经营风险预警工作有效结合起来,严格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确保各项经营活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3)制定风险预警指标。一是合同预警指标:货款回收期、结算期、结算方式、经营范围、业务实质、税负测算、利润预测、合同有效期等情况。二是财务预警指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库存、近3个月应收账款等变动情况。三是经营预警指标:同比销售收入、净现金流、销量、单价等变动情况。四是财务核算预警指标:3个月以上的应收账款变动、存货账实相符等情况。4)建立客户信用档案。由合同管理科对客户的季年度合同履约率、客户的资质有效性进行统计分析及财务结算科对客户的开票、付款、回款等结算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后,由合同管理科根据、合同履约率、货款回收期、现金占回款比例、担保情况及客户资质等建立客户信用档案。5)预警风险点处理方式。经营风险预警小组将发现的各类风险点逐级汇报给财务经理、总法律顾问。财务经理、总法律顾问根据相关岗位职责,责成相关部门采取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承担的应对策略逐步降低经营风险。

3.4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建立资金使用的责任追究制度,对未按业务流程办理付款、结算业务的;盲目决策给公司超成重大损失的;违反规定程序支付大额资金的;回款资金应打入收入户未打入的;手续不全,违反规定付款的;占用资金达到3个月以上的业务主办人员、科室负责人、分管领导实行责任追究并分别处以经济和行政处罚。

3.5加强绩效考核力度

公司为做好外部煤炭经营风险防控,专门成立了由经理任组长的绩效考核小组,并制定了《绩效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规定,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与各分管领导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明确职责分工和年度承担的经营指标和分管的重点工作任务。实行集团公司考核确定的工资总额不变,各副职不平均分配,按经营业绩完成情况加权平均的方法兑现薪酬。各分管领导所管属部门完成年度考核指标的110%以上者,按单位负责人的90%兑现年薪;各分管领导所管属部门完成年度考核指标的90%以下者,按单位负责人的70%兑现年薪;各分管领导所管属部门完成年度考核指标91%~109%者,按单位负责人的80%兑现年薪。对公司各业务部门考核5项指标:一是销售利润;二是销售费用;三是流动资金周转限额;四是两金占用;五是银行承兑汇票收支比例。根据考核结果,兑现效益工资。3.6开展“每月一讲”活动公司为全面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强化业务能力,建立“每月一讲”员工专题业务培训制度。培训内容包括团队建设、商务礼仪、商务谈判、营销管理、法律事务、煤质知识、煤炭加工、税收政策、公司财务、公文写作等知识。培训采取专题讲座与互动式研讨相结合。3.7建立有效的经营风险防控工具公司为更加直观的进行经营风险防控,建立了一系列表格作为工具,旨在有效的实现外部煤炭经营风险防控。通过相关表格的填制,开展相关业务的事前风险因素预警评判、事中相关业务的动态管控和跟单管理、事后考核、分析完善。

4外部煤炭经营风险防控管理模式的成效

1)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近3年的运行,公司开展外部煤炭经营收入和利润增长了10%~18%。2)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两金”占用大幅下降,实现了当年发生外部煤炭经营业务疑似风险和潜在风险事件及风险点为零的管控目标。3)营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外部煤炭经营风险防控管理模式的运行,实现对公司对上、下游客户的风险管控,客户间摩擦和猜忌逐步降低,建立了融洽的外部关系,提高了企业的信誉,营造了良好经营环境,为企业今后经营打下坚实基础。4)推动了企业管理大幅提升。在构建外部煤炭经营风险防控体系的过程,公司不断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水平,提高绩效管理的严肃性,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强化员工培训和团队建设,从而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企业采购 内因型风险 防控

采购在企业生产及供应链中占有重要地位。采购成本是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主体和核心部分。采购与供应管理对利润具有杠杆效应,当采购成本降低一个百分点时,企业的利润将会上升更高的比例。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竞争进一步加剧,采购所面对的风险日益增多。强化企业采购风险防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企业采购风险

风险,是指某一行动的结果有多种可能而且具有不确定性。采购风险是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之一,指在采购过程中由于各种意外情况的出现,使采购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偏离的程度和可能性。采购风险分为两种类型:内因型风险和外因型风险。

内因型风险是指企业在采购过程中由于采购计划、采购询价、供应商选择、采购决策、合同评审、订单处理、验收入库等某个环节出现意外情况,使采购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偏离,主要包括计划与存量风险、选择风险、合同风险、验收风险、责任风险。外因型风险包括意外风险、价格风险、采购质量风险、技术进步风险、合同欺诈风险。

内因型风险可通过规范管理加以防控。本文主要按照物资采购流程,着重探讨强化企业采购内因型风险防控的方法。

二、企业采购内因型风险控制范围

按照COSO内部控制框架,企业采购内因型风险控制范围可包括:组织采购;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合同会签审批;对入库物资的数量、金额及应付账款进行记录;在货到票未到的情况下,对已接收的存货进行暂估入库会计处理;向供货商支付货款。

三、企业采购内因型风险的种类

企业采购内因型风险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种类:

(一)计划与存量风险

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可能导致生产停滞或资源浪费。

(二)选择风险

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方式不合理,采购定价机制不科学,采购定价方式选择不当,授权审批不规范,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质次价高,出现舞弊或遭受欺诈。

(三)合同风险

未订立合同、未经授权对外签订合同、合同对方主体资格未达要求、合同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可能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合同未全面履行或监控不当,可能导致企业诉讼失败、经济利益受损。

(四)验收风险

验收标准不明确、采购验收不规范、对验收中存在的异常情况不作处理,付款审核不严,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质量不合格、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体现为在数量上缺斤少两;在质量上鱼目混珠,以次充好;在品种规格上货不对路,不合规定要求;在价格上发生变形等。

(五)责任风险

许多风险归根到底是一种人为风险,主要体现为责任风险。如: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未能把好合同关,造成合同纠纷;或是采购人员假公济私、收受回扣、牟取私利等。

四、强化企业采购内因型风险防控的主要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强化企业采购内因型风险防控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健全完善企业采购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完善相互牵制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例如,采购与询价两不相容职能,是涉及价格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只有对采购与询价两不相容职务实施分离,才能规避价格风险。

(二)加强反舞弊教育,强化考核机制建设,提高业务人员综合素质

加强对员工尤其是采购业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不断增强员工法律意识。重视职业道德建设,每年定期开展反舞弊教育,警钟长鸣,提高采购人员遵纪守法意识和综合素质。

强化考核机制建设,引导业务人员按制度采用合理的采购方式,正确选择供应商,科学定价,规范授权审批,严格验收标准和验收程序,培养企业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内因型风险防范能力。

(三)源头防控供应商风险

立足于从源头上控制物资质量风险、供应中断风险和价格成本风险,实行统一管理、动态考核、扶优汰劣、分类分级管理的供应商管理。对每个供应商,每项合同的价格、质量、交货和服务热情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每天即时自动更新,实现对供应商的动态、量化考核。根据动态量化考核结果,按物资品种定期供应商业绩排名,向排名靠前的供应商实施定货倾斜,培育主力供应商群体,不断提升供应商整体质量。

(四)加强合同会签和合同台账管理

加强签约监督:审查签订经济合同当事人是否具有主体资格,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审查经济合同主要条款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要求;审查经济合同主要条款是否完备,文字表述是否准确,合同签订是否符合法定程序等。加强合同台账管理,统一归档管理,做到合同保存完整齐全。

(五)加强企业采购全过程全方位监督

加强从计划、审批、询比价、招标、签约、验收、核算、付款、领用等所有环节的全过程监督。重点加强计划制定、签订合同、质量验收、结账付款四个关键控制点的监督。

加强内控审计、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的全方位监督。督促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采购机制,全方位规范完善企业采购管理,堵塞管理漏洞。

(六)大力推进公开透明的电子化采购

当前,过程公开透明、信息高度集中的电子化采购是推进采购管理改革、提升采购管理水平的革命性手段。将采购业务全流程嵌入电子化采购平台,实现网上提报需求计划、网上询比价或招标、供应商网上报价、定时开标、网上合同会签、网上跟踪采购质量和进度、网上评价供应商、网上核销合同。电子商务系统网上采购公开业务全过程,实行业务操作分段制衡,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暗箱操作,可以实现“决策民主、操作公开、过程受控、全程在案、永久追溯”的管理理念,业务操作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干扰可以有效控制,实现有效控制采购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企业采购管理辅导手册.2012.

[2]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手册.2012.

篇6

关键词:企业法律 风险 防控

市场竞争在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增多的风险。这些风险中有自然风险、销售风险、投资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等等之分,商业类风险随机多变,具有不可预期性和防控性,而法律风险则是可防控的,如果未正确对待法律风险,将给企业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所以,防控企业法律风险需要企业建立健全一系列的体系和制度,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带来的损耗,节约经营成本,使得企业在危机四伏的经济战场中能稳健前进。

1、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 、成因及特点

《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提出的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所谓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预期与实际结果发生差异而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对于企业而言,如果企业预期结果与实际出现的结果可能发生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将给企业带来损失或损害,这就是风险。

1.1企业法律风险的成因

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根据引发法律风险的因素来源,可以分为企业外部法律风险和企业内部法律风险。所谓企业外部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以外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等外在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包括立法不完备,法律变迁,执法不公正,竞争对手或合同相对人的人为因素及不可抗力等。由于引发因素不是企业所能够控制的,因而企业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外部环境法律风险的发生。所谓企业内部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内部管理、经营行为、经营决策等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表现为企业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环境认知不够,经营决策不考虑法律因素,甚至违法经营等。

1.2企业法律风险的特点

企业法律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①法律风险的可预期性。法律风险的可预期性也是企业整个法律风险防控工作的价值所在。

②法律风险的普遍性。现代市场经济下导致的激烈竞争,市场经济行为的频繁和企业管理机制的复杂必然给企业带来相当普遍的法律风险。

③法律风险的多样性。企业法律风险的多种表现形式导致了法律风险的多样性特征,这本身也就是企业法律风险的复杂多样化。

2 、企业法律风险的表现形式

企业法律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①企业设立的法律风险。企业设立阶段常见的法律风险有企业形态选择的法律风险、出资的法律风险、股东资格的法律风险、行为限制的法律风险等。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企业设立不成功,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设立登记及设立必备条件上的生疏。

②企业治理结构的法律风险。我国公司法关于治理结构确立了公司组织机构由从事公司经营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为公司最高领导机构。公司章程是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纲领性文件。但是很多中国企业的章程都是照搬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范本,条款简单,公司决策、执行及监督的职责划分不明,缺乏可操作性,根本不能满足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巨大的法律风险。

2.1企业经营的法律风险:

①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的法律风险。债权债务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业务而形成的应收应付。对债权债务的控制,实质关系到公司与客户、供应商合作关系的维护与利益调整。如果企业未对债权债务的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势必造成企业死账、呆账的大量增加,从而制约企业经济的发展。

②企业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合同法律风险是指在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利益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合同作为一种实现合同当事人利益的手段或者工具,具有动态性,双方当事人通过合同确定的权利义务的旅行,最终需要确定某种财产关系或者与财产关系相关的状态的变化,得到一种静态财产归属或类似的归属关系。

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风险。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各个环节中,从面试、录用、签订劳动合同直至离职,都有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尤其将于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作出了较大的调整。企业的任何不遵守法律的行为都会造成法律风险。

④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风险。 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日益增多。这类案件涉及的赔偿金额较高,往往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⑤企业财务会计及税收法律风险。财务会计制度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财务会计制度完整全面地揭示了企业资金运动地基本情况等经济信息。对于组织企业资金运动、处理企业与个方面得财务关系起着重要作用,由其发生的法律风险影响重大。税收法律风险则指企业涉税行为引起的法律风险,包括偷税、漏税、避税等。企业财务会计及税收是整个法律风险防控中的最薄弱环节。

⑥企业诉讼法律风险。企业诉讼的结果将对企业的利益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企业诉讼涉及到调查取证、参加庭审、协调关系等复杂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妥,对案件的结果都将产生影响。

3、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立

3.1建立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所遵循的原则

①事先防范。事先防范与事后救济相比,事后救济的成本高、效果差。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防范。

②事中控制。企业的运营时动态的,法律风险的存在也是动态的,对法律风险进行的防范与管理也应该是动态的。比如,法律风险的过程控制是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管理工作的关键因素,它对有效控制法律风险,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③事后补救。主动开展司法救济和维权工作,控制和化解风险。在企业发生法律纠纷或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活动,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挽回企业的经济损失。

3.2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

根据企业面临的环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从防范法律风险的角度构筑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主要内容应涉及九个子系统:即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企业合同风险防范体系;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企业人力资源法律保障体系;企业重大重组项目风险防范体系;企业法律风险预警机制;企业法律风险救济机制;法律培训;企业法律风险年度评估等。

3.2.1提高和强化法律风险意识。提高和强化法律风险意识是识别风险、化解风险的前提,也是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思想基础。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原总裁杰克•韦尔奇在回答别人问他最担心什么时说:"其实并不是GE的业务使我担心,而是有什么人做了从法律上看非常愚蠢的事而给公司的声誉带来污点并使公司毁于一旦。

3.2.2建立科学的法律事务工作流程。科学的法律事务工作流程使得分工明确,效率提高。企业应建立起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统一负责,企业总法律顾问或分管有关业务的企业负责人分工组织,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具体实施,有关业务机构相互配合的重大法律事务管理工作流程。从而在发现风险,及时预警,有效应对等各方面组织协调配合有度。

3.2.3广泛搜集风险信息,清理排查风险点,不断完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在平时应广泛搜集风险信息,做到未雨绸缪。积极排查风险点,集中清理,建立并及时更新风险信息库。

篇7

关键词:房产租赁业务风险 防范措施 管控机制

一、房产租赁业务面临的风险

(一)租赁标的法律风险

房产出租首先遇到的是房产是否有权出租的法律问题。例如,租赁房产标的若是“划拨”,则未经人民政府批准,不得出租;经批准便出租的,不管原因,应将租金中的土地收益部分上交国家。房产标的证件不全的租赁,就不符合房屋租赁合同法相关法律,应该取消房地产租赁业务。

(二)房产租赁合同风险

租赁合同风险是房产租赁的主要风险。签订合同的双方都要承担合同风险,在签订前与执行中都要承担风险。合同就是租赁执行的必要条件,没有合法合同的租赁就是最大的风险,而且规范的合同也维护了租赁双方的权利义务,但也是风险、纠纷最容易发生的地方。需要防范的租赁合同风险有:

1、承租主体风险

承租主体选择不当是造成的风险的起因。防范这样的风险应先审查承租人的营业执照、资信状况、营运能力和履约能力等基本情况。本身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一方,不能作为签订租赁合同的一方。

2、租赁期限不明产生的风险

合同中期限不明,导致权利义务的执行也不明。甚至在租金、折旧、使用权等方面问题上,不但要精确到月,而且要精确到天,在某些特殊时段的特殊租赁的补充说明也很重要。

3、租金产生的风险

租金怎么收,是否会形成时滞,形成清欠风险,租金收不回来等是租赁中最敏感的问题。承租人违约、发生变故、破产等人为的不交租金或是失去还租能力,均会引起租金风险。如果在合同中出现租金承担不明确,房屋出现的像水电费、维修费、物业费等不必要的损失与纠纷也属于租金风险。尤其是企业房产租赁,这些风险会造成较大损失。对于资金的延付与拒付对应在合同中,也要写好相应的赔偿责任,由此产生的风险就不会给清欠等问题带来很多麻烦。

4、改扩建产生的风险

一般合同上都要写明“未经出租人同意,不得改扩建房屋”,承租人擅自变动房屋需要承担一切后果。出租人如果同意扩建,双方就扩建费用等事宜要写清楚,若写不清楚,又没有责任控制,所产生的过错,费用由双方按照过错分担,其中涉及的纠纷往往对出租方不利。

(三)承租人带来的风险

承租人带来的风险一般有以下几点,擅自改变用途;违章搭建和装修不当;安全环保问题;从事违法活动等等。

二、房地产租赁风险防范措施

(一)房屋产权明晰,合同文本规范,签订前经法律专业人事审核

首先出租的房产产权必须明晰,属于企业有权出租资产。其次合同约定条款、文本格式符合法律要求,经过法律专业人事的审核,是有效的房屋租赁合同。合同制定规范严谨。严格按照《合同法》拟定合同,充分考虑租赁期间特殊情况的发生,逐级上报公司法律事务办、集团公司审核,提升合同的法律效应,有效规避租赁法律风险。

(二)慎重选择客户,寻求优质承租客户资源

资信优良客户的选择是实现房产收益保值增值的关键,把承租客户的整体实力作为考量的重点,通过实地调研、多方取证,充分了解客户的资信状况,优中取优,以确定信誉良好、经营风险小、合作意愿高、付款及时的租赁合作对象,以保证房产收益的长期稳定性。

(三)建立以客户测评风险评级为基础的客户信息系统

定期对现有客户进行合同履行等级测评,建立承租客户的风险测评档案。对延期付租,违反租赁合同的客户建立黑名单,预防后期租赁风险。持续不断地收集与企业房产相关的内部、外部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确立不同地域房产的客户行业定位,优选出资信优良、获利能力强的优质客户行业群。

(四)深入调研,找准市场定位

合理租金定位,减少、避免房产空置率。空置是房产财务风险的直接体现,空置就意味着房产经营不善;因而企业要随时了解、调研房产所处地域的市场状况,制定出合理的房产租赁价格;减少、避免房产空置率,实现企业房产收益的最多化。

(五)服务人性化、优质到位

定期回访客户,与客户建立良好承租关系,以优质的服务做出企业口碑,使客户留得住。通过回访,可以清楚的掌握客户的最新动向和物产使用状况,及时了解客户的服务需求。在服务中,充分考虑客户的特殊要求,在保证公司基本利益的基础上,换位思考,采取个体化方法和人性化服务,尽量做到一事一议、一户一制,化解问题、解除顾虑,增强客户的租赁信心,有效巩固租赁成果,提高房产的续租率。

三、强化房产租赁风险防控流程内部管控机制

(一)建立风险防范内控体系

对于房产租赁业务管理首先要从合同管理上把住关,建立财务、法律、市场调研等多部门共同管控的风险防控内部监督机制。分析房产租赁业务中合同文本、承赁客户、租赁价格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从风险发生的环节出发,结合业务流程针对该风险提出防控体系的构建。

(二)强化合同制定和审核流程,建立多部门联签制度

企业或业主应规范合同起草、制定、审批、签订、履行等一系列环节,在起草租赁合同文本时要形成规定制式标准,完善条款,把能预计到的风险降到最低,把可能会出现纠纷的环节尽量在合同中体现出来。合同文本签订前经过法律专业人事的把关,加强合同文本的审查,成立专门的复查小组重点对承租人的资信和履约能力进行核查。合同文本审查通过后,经过多部门联签和公司审批方能生效。

(三)细化日常管理,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

首先要制定台账。对于企业的房地产租赁,承租人、使用人、租赁价格、期限、用途等等信息都要统计好,以便有据可查,为后期租金回收打好基础。尤其是对可能出现法律纠纷的事情,要做好事前的责任说明。其次要对租赁过程做好监督管理。出租人应定期对出租房屋进行检查监督,检查承租人执行合同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制止,及时提出整改要求。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烟草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D926.5; F426.8 文献标识码:A

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早在2001年初就为吕立山等著名法律界人士所高度重视,2004年6月,国资委也出台了《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2006年后又相继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等相关文件,应当说市场经济的逐步繁荣促进了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产生和不断完善。

那么究竟什么是企业的法律风险呢?我们认为,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基于法律或合同约定,由于企业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法律主体的作为及不作为,而对企业产生的负面法律责任或不利后果的可能性。这个定义阐明了构成企业法律风险的三个基本要素:首先,风险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法律对其有相关的规定或合同对其有相应的约定;其次引发风险的直接原因包括企业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及企业自身或其他当事人作为或不作为;最后,风险发生后会给企业带来负面的法律责任或后果。据此,我们以部门法分类和企业生产经营主要环节为经纬度,把烟草企业最常见的法律风险归结为以下几个领域:

1、合同法律风险

(1)合同主体不适格的法律风险

(2)合同形式不当导致的法律风险

(3)合同内容瑕疵导致的法律风险

(4)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不当履行、不当变更、不当解除导致法律风险。

2、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1)商标法律风险

(2)专利法律风险

(3)著作权法律风险

(4)企业商业秘密法律风险

3、劳动用工的法律风险

(1)劳动用工形式选择带来的风险。

(2)试用期条款带来的法律风险

(3)规章制度带来的法律风险。

(4)违约条款带来的法律风险。

(5)培训和竞业限制条款带来的法律风险。

4、市场营销的法律风险

(1)产品或服务质量瑕疵的法律风险

(2)有奖促销的法律风险

(3)营销价格确定的法律风险

(4)广告内容违规或未经审批程序的法律风险

5、招投标的法律风险

(1)应招项目未招标的法律风险

(2)未按规定招标公告的法律风险

(3)招标文件设置不合理条件排斥潜在投标人的法律风险

(4)联合体投标的法律风险

(5)多个投标人对的同一品牌商品进行投标的法律风险

(6)没有明确评标标准和方法的法律风险

(7)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的法律风险

(8)未严格按照招投标文件签订合同的法律风险

(9)中标人中途不履行合同或转让中标项目的法律风险

6、诉讼中的法律风险

(1)超过诉讼时效

(2)不符合条件,包括诉讼请求不恰当、对象不明确等

(3)举证不能或超期举证

(4)不能提供准确送达地址

(5)对方无财产或无足够财产供执行

(6)仲裁条款无效

产生前述法律风险的原因,我们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环境因素变化导致法律风险

(1)政策调控导致的风险

(2)法律变动导致的风险

(3)经济波动导致的风险

(4)自然原因导致的风险

2、企业主观认识因素导致法律风险

(1)依附权利导致的风险

(2)企业家经营理念蕴藏的法律风险

3、风险防控策略不当导致法律风险

(1)法律风险防范识别不够全面、系统。

(2)企业法律工作还不能真正介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

(3)企业的法律工作局限于处理具体的法律事务。

(4)无法将法律风险管理责任分解到各个部门

通过对企业常见法律风险形式及发生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应当用管理的方法解决法律问题,才能真正建立起符合企业需要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

1、法律风险管理流程的创新

企业要走出法律风险管理面临的困境,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风险管理流程。所谓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即是将风险作为管理对象,以合理、有效的控制风险为目标,并遵循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按此要求建立的法律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这样几个环节:首先要对企业的法律风险进行识别,其次要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再次要对风险评估进行结果分析,确定控制对象并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对风险控制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监控并反馈。

2、法律风险管理方法的创新

新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模式下,必须确定一套标准的方法和工具,供企业在进行法律风险识别、评估、分析和控制等管理活动时使用。这套工具应该尽可能标准化,即不同的人使用相同的方法和工具得出来的结果应当基本相同,不应该有明显的差别。

3、法律风险识别的创新

一是要在建立法律风险管理流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风险识别系统性的要求,组织完整、有序的风险识别活动;二是要在确定法律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的过程中充分考虑风险识别系统性的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法律风险识别方法。

4、法律风险分析的创新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必须实现法律风险分析的定量性,即指可以用具体的数量值来表示风险的大小,包括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度大小。这种方法应当包括具体的评估纬度、明确的评估标准以及评估结果数量值的数学公式等。

5、法律风险应对的创新

在传统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模式下,通常只是从保障企业经营安全的角度出发,采用简单的避免风险的控制态度。这种单一的风险应对策略导致法律风险管理在很多时候被业务部门视为业务发展的障碍,并进一步导致了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之间矛盾的激化。要解决这一困境就必须实现风险应对策略的多样性。首先要明确究竟哪些风险应对策略可以适用于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其次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明确企业选择风险应对策略的整体思路和原则,最后要在风险管理流程中设置合理的风险应对程序。

篇9

关键词:电力企业 业务外包 劳动用工 风险防控

近年来,在国家调整用工战略、严格管制劳务派遣用工的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呈现出了不同层次的劳动用工需求。虽然我国有足够的劳动力总量,但电力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呈现出结构性短缺的现象,并且电力企业出于发展综合性和基于效益的考虑,部分非核心业务会选择业务外包的模式。

一、业务外包模式下的电力企业劳动用工背景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电力企业实现了高速发展,这也对电力企业的劳动用工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提出了新要求,以期积聚核心技术人才,提高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入推进,以及我国劳动法的变动,电力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再次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1.公司企业实现跨越发展

2006年至2015年期间,我国公司资产总额和企业建设投资总额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由于用工层次的多样化,以及对技术水平的要求提高,企业用工现状并不乐观。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在“十二五”期间,电网建设投资、售电量、销售额都有了稳定增长,但是在此期间的用工总量却呈递减趋势。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并没有稳定的人力资源作为保障。

2.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特点

在我国电力企业的长期发展中,用工结构产生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象:电力企业的员工总量超额,一线员工却呈现结构性短缺。近年来,我国电网迅速发展、企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对企业员工尤其是一线企业员工具有稳定的需求,然而我国解决企业员工结构性短缺问题,寻求替代性措施还需要较长的周期,因而从本质上解决企业员工的结构性短缺是一个难题。但是我国企业员工素质的大幅度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增多,为技术业务的外包提供了保障,使培养建立稳定的企业业务外包团队成为可能,并给企业对业务外包员工的高效管理提供了介质。国家电网公司推行劳动计划和“三定”(定编、定员、定岗)等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索电力企业业务外包模式下的劳动用工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是解决我国电力企业员工结构性短缺问题,推进业务外包模式用工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3.法律环境变化对企业用工模式的挑战

我国企业主要采用三种用工模式,即直接用工、劳务派遣用工和业务外包。直接用工是指员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劳务合同,并且员工只为雇用单位工作,与该用人单位构成劳动关系或者劳务关系。劳务派遣用工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支付报酬,把劳动者派向其他用工单位,再由其用工单位与派遣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并向派遣机构支付一笔服务费用的一种用工形式。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将部分业务承包给外部服务提供商,由外部服务提供商负责此部分的用工的管理行为。这三种企业用工模式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顺应了经济发展规律,产生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在我国电力体制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目前的用工模式遇到了新的挑战。以劳务派遣用工为例,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下,劳务派遣用工以其灵活性、低人工成本(相对正式员工)等优点对解决国有企业编制限制和工资限制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劳务派遣用工与正式员工之间存在明显的身份、薪酬待遇等差别,劳务派遣用工对同工同酬的诉求日趋强力,这一点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由于现在国家对劳务派遣用工有了明确的规定和严格的限制,业务外包的模式成为解决电力企业用工问题的一个可行措施。

二、电力企业业务外包模式下的劳动用工风险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为实现战略经营目标,通过合同或协议等形式将业务职能的部分或全部交由外部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一种管理行为。业务外包模式下的劳动用工存在的风险包括自然人业务委托制存在的风险和单位业务委托制存在的风险。在电力企业业务外包模式下,劳动用工存在的风险只涉及单位业务委托制存在的劳动用工风险。

单位业务委托制是指企业作为发包方将业务发包给另一个作为承包方的企业,两个企业订立承包合同,建立承包关系。电力企业业务委托制是指电力企业将己方的部分非核心业务发包给另一个企业,由承包方按照承包合同的要求完成电力企业委托业务。即承包企业根据承包合同,完成发包方交由的委托业务。正常情况下,承包的业务完全由承包企业的员工完成,承包企业的员工不受作为发包方的电力企业的控制和管理。但是现实中存在“假外包真派遣”问题,即虽然电力企业与承包企业签订了承包合同,但电力企业却直接介入生产。完成委托业务的员工,实际上是受到作为发包方的电力企业的实际控制和管理。表面上是业务外包,但实际上是劳务派遣。外单位委托制容易模糊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界限,从而给作为发包方的电力企业造成不确定的风险,如同工不同酬或事实劳动关系。

三、电力企业业务外包模式下的劳动用工风险防控措施

电力业务外包模式下的劳动用工风险防控措施较为复杂。除了应当将业务发包给有资质的法人组织外,还应当在管理上做好风险防控。电力企业业务外包模式下劳动用工的风险防控,一方面要尽量把业务外包给有资质的法人组织,另一方面要在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发包范围以及合同的明确性等方面实现有效转变。

1.实现电力企业管理对象的转变

电力企业转变管理对象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转变。从宏观方面来看,不在是像以前一样单纯管理员工,而是转变为管控业务。电力企业根据合同约定将业务委托给承包方,从而也同时失去了对该业务的控制权。该项业务该如何操作生产以及需要达到一个怎样的标准,都由承包方决定。作为发包方的电力企业只负责在合同到期时,向承包方收取合同约定的生产成果。这种做法一方面是为了利用承包方的专长和经济优势,弥补电力企业自身在生产技术、设备等方面存在的生产劣势,从而实现作为发包方的电力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电力企业和承包方之间形成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电力企业仅需要在合同到期时验收生产成果,而承包方的义务则是如约交付合格的产品。从具体层面来讲,改变这种做法,在发包企业――电力企业将业务发包给承包方以后,仍然对承包企业的员工实施控制的做法,转而间接管理承包方。业务转包以后,不在控制业务的操作,只负责按照合同约定验收业务成果。电力企业可以监督承包方,但不能控制或者支配承包方员工的生产。

2.实现电力企业管理方式和承包范围的转变

电力企业不再直接管理承包方的业务操作,而是通过监督承包方的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生产流程,进而对承包方的生产进度和生产质量进行监督,即避免作为发包方的电力企业的直接介入生产管理。在电力企业外包业务方面,虽然“包工不包料”和“部分包工包料”都不违反我国民事法律的规定,但是为了规避风险,电力企业要求承包方付出一定的仪器设备,这会使劳务关系更加稳定。例如采取“部分包工包料”的形式。

3.电力企业应增强与外包企业合同约定的明确性

承包合同双方当事人――电力企业与承包企业在订立合同时,应当明确合同的名称,并且合同名称要与合同内容一致,即合同名称为业务外包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应该是外包合同的内容。如果合同名称与合同内容不一致,就可能按照合同内容定位合同的性质,从而给电力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本篇文章着重对电力企业业务外包模式下的劳动用工风险现状、以及风险防控措施做了研究,以期建立符合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的业务外包劳动用工风险防控机制,降低电力企业业务外包风险,提高电力企业的劳动用工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对电力企业业务外包模式下的劳动用工体制改革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措施及建议。

参考文献

篇10

一、旅游企业财务风险基本概念

旅游企业经营领域涉及较为广泛,以游览、娱乐、住宿、购物、餐饮为经营主线,其财务管理特点基于旅游产品特点。就旅游企业来说,产品生产大多在服务上,其产品特性完全是服务性产品特点,如生产销售同时发生、不可储存性等,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近年来,随着竞争的激烈化,旅游企业面临的风险因子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企业处理好投资、融资、筹资及日常的财务工作,尽可能降低财务风险,保障内部组织的稳定运营,为企业竞争提供必要基础。旅游企业的财务风险,总的来说包括内部风险及外部风险两类,内部风险主要指内部管理失调引发的风险,包括投资、筹资、决策等方面。外部风险主要指经济、政策、文化环境的变动。这些风险因子都会对旅游企业的收益造成影响,对旅游业长期发展不利,因此,旅游企业必须熟练掌握财务风险分析及管理工具,强化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二、旅游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分类

针对旅游企业,财务风险可分为可控风险与不可控风险两类。其中,不可控风险不受企业自主意志影响,被动性强,是所有企业都会面临的风险,来自宏观条件,如国家产业政策、企业主营业务区域状况等。可控风险主要包括筹资、投资、资金回笼及收益分配四方面,可通过自主决策避免或解决。

(一)不可控风险不可控风险主要是旅游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以5.12地震为例,由于民众对地区灾害性时间的担忧,游客多数会选择其他地区旅行,直接减少了四川地区的旅游业务流量,若企业以此地区为主营,由于企业资金长期占用于收益小地区,这些地方的旅游企业经营风险就会极高。此外,国家政策上,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企业可能会被迫出现转产或经营调整,不同性质的旅游企业受到的影响也会不同。

(二)可控风险可控风险是企业内部经营风险。一般的,旅游企业可控风险主要表现为偿债能力不足、现金流量呈现负数、依赖短期借款引起的资金周转不灵等。这类风险的成因往往来自企业内部,如决策失误、资产负债评估能力不足、竞争过强、财务控制能力不足等。以财务控制为例,旅游企业财务控制难度远远高于工商业企业,一方面,企业应收账款控制难度大,流动资产占用高,另一方面,应收账款存在虚增企业利润,企业难以把握自身实际财务状况,直接为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三、旅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旅游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财务风险意识不足、人力成本及宣传成本支出占比过大、资金管理效能不佳、投融资风险度量不足、内部控制不到位、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等。从普遍性入手,本文总结旅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如下:

(一)强化业务流程控制要实现高效的财务风险防控,旅游企业必须强化业务流程控制,强化财务管理刚性。首先,在旅游项目开展过程中,企业将所有业务纳入合同化管理中,避免由于客户要求、费用、行程上引发的不稳定因素。第二,在提供旅游产品时,旅游企业要严格按照旅游合同办事,按照合同内容,依据景区计费标准行事,制定严密的计调单,若要开辟新路线,则需进行专项调查之后确定。第三,要按计调单编制及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合理划分行程中团队成员职责,形成相互制约机制,避免超预算、资金结算错误等风险。第四,旅游行程责任分配前置。要在出行前将计调单、安排、服务标准等要求事项部署下来,以便实现行程中费用控制。因此,计调单刚性必须足够,要严格按照计价单控制成本,严格审查,该报销尽快报销,不该报销坚决不报。

(二)强化财务控制首先,旅游企业应完善内部各项财务工作细则,按现有会计准则、会计法等相关法律,结合行业特点及企业特点制定本企业财务会计明细操作规范,强化风险监控。第二,要注重会计工作的实际执行,强化经济活动的系统记录与分析,使企业内部资产及财务状况得以正确反映。第三,要强化资金和费用管理,提高预算科学性,要严格按照旅游主线及行程开展预算,避免预算超支及预算不足。

(三)强化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首先,风险评估指标设置应以企业资产负债率为基础,当资产负债介于40%~60%时,企业资金配置最为合理,低于40%资金充裕且可能发生限制,高于60%企业资金紧张,负债较高,应启用财务预警,控制负债增加及比例。此外,流动比率也应作为风险指标的组成,应将流动比率控制在1.5倍,避免企业资金链风险。其次,在风险防控设置上,旅游企业应当首先强化员工及部门财务风险意识,在规范财务基础工作的同时不断强化制度性建设,在大财务管理架构上,计调单、会计核算凭证等进行标准规范,对收支预算、资金回款等项设置专用管理办法。最后,旅游企业可引进外部监察机构,利用抽查、倒查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评判,提高管理接入的及时性,避免事后控制。

(四)强化财务队伍建设团队凝聚力上,应当营造以人为本的团队氛围,为财务人员树立信心,提高凝聚力;在岗位设置上,应实行轮岗,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避免长期任职出现的岗位漏洞;培训机制上,可采取持续教育与专项教育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企业内宣传财务风险知识,联合专业机构制定培训计划,营造风险防控氛围,另一方面可开展主题明确、重点明晰的财务风险防控教育活动,如竞赛、案例交换等,提升财务队伍素质,避免因人员疏忽导致的财务风险。

(五)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旅游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主要包括信息咨询、电子政务、旅游电商三大系统。策略上,旅游企业应当从强化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建设、完善安全保障体系三方面入手。实际操作上,一方面,政府应为企业构建信息技术宏观条件,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企业要强化门户网站建设,如提高网站信息详尽程度、组建论坛、构建客户交流机制、同行联合网上宣传等;优化电商模式,如构建个性化网络平台、开展虚拟旅游经营等;大力开展网络营销,如交换友链、Email推广、自媒体推广、竞价排名推广等。第三,要强化多方合作,如旅游相关部门协作、银行网上协作、网络公司协作等。第四,可开展CRM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实现客户回流。第五,强化系列服务。第六,加大员工专业培训,如导游技能、财务技能等。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