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4-12 08:2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工作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工作管理办法

篇1

一、 管理办法:

⒈科技服务的主要内容为:横向科技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含非学历证书的技术培训)等符合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可从事的科技服务活动。

⒉学院所有科技服务合同一律到学院科技工作主管部门登记立项、编号,财务部门据此编号进行建帐,实行统一归口管理(见附件1)。

⒊各种科技服务项目均应签订有关合同,该合同院内保留三份,任务接受部门(包括系、信息中心、处室等),科技主管部门、财务部门各执一份。

⒋科技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检查项目的完成进度和合同执行情况,协助解决项目进程中的有关问题。

5.项目的完成以院财务部门结算工作结束为准,项目完成后才可进行创收分配。此前只能预支必要的项目支出。

二、创收分配方法:

⒈创收金额的核定:

科技服务的创收金额(毛收入)=项目合同金额-项目专用设备购置费和主材购置费-学院资源占用显性成本-以合同形式出现的外单位协作费和鉴定费-税金

⒉创收金额的分配:

⑴非培训类科技服务:创收金额扣除3%的中介费和5%的管理费(交学院),余下部分学院与部门按2:8分成(即学院提成20%,部门留80%)。

⑵技术培训类:创收金额扣除3%的中介费,5%的管理费,余下部分学院与部门按4:6分成。

⒊各部门在所得费用中包干使用。部门应留出包干费中的10%作为部门科技发展基金,该基金使用权归各部门。

⒋上述创收金中转入校基金部分的数额,60%转作奖励福利基金,30%作校发展基金,10%作科技主管部门开发基金。

5.科技主管部门开发基金的用途与管理:

⑴用作科技主管部门日常办公费、业务费及其它必需的开支。

⑵用作对外业务往来活动费。

⑶上述费用开支每年由科技主管部门提出预算,经分管院长审批后,报院财务部门备案,由科技主管部门掌握使用。

6.创收分配的支付程序:先由承接项目负责人(或部门)经科技主管部门核定分配比例,再由院财务部门进行结算,然后再到科技主管部门核准、清项,经主管院长批准后由财务部门支付清帐。

三、本院各部门及所有专职教师或工作人员从事的科技服务项目必须按上述有关规定归口管理,对于未归口管理的项目,学校将不承认项目成果的一切待遇。

为了推动我校科技服务工作的顺利起步,经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凡2005年12月31日前在本校科技主管部门登记立项的所有科技服务项目,实行“学校免提成”的优惠政策(显性成本除外)。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二年五月十六日

主题词:科技服务 管理 创收 分配办法

主 送:各系、各部门

**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 2005年5月19日印发

附件1:

**学院科技服务项目登记表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项目所属部门

部门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

项目类型

非培训类

篇2

一是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深化科技系统“树构争”活动为载体,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强化工作作风建设,抓好班子和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科技干部队伍。坚持务实、认真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注重工作实效。

二是以扶持工业20强和后备10强企业为重点,以培育知名企业、知名品牌为目标,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份额。积极引导新上的高科技工业企业项目向科技工贸小区集中,进一步培育壮大科技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加快发展生物技术、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业经济向科技集约型转变。

三是以完善科技体制机制为保障,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创新机制,不断探索新的管理办法,使科技工作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政策、项目、经费和技术方面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活力。组织好申报科技进步奖工作,以此带动企业的科技创新。

五是加快都市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依托“六大农业特色基地”,重点对颐菲农业生态园、圣农生态科技园等园区进行升级改造,壮大规模,提升档次。大力推进高科技含量的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玉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积极开展科技知识进农村活动,充分发挥“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作用,抓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完善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篇3

摘要:通过回顾车站在科技管理方面的主要工作,分析目前工作状况以及科技项目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加强车站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从完善机制、人才资源开发、项目过程控制管理几方面内容简要阐明加强车站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几点看法和推动科技进步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车站;科技;项目;管理

随着铁路现代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投入运用,要适应这种新形势、新变化,必须用科学的思想、现代化的手段来管理企业,走以科技促发展、用科技保安全、靠科技创效益的发展道路。而车站科技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铁路系统科技发展水平,因此,抓好车站科技项目管理,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车站科技发展迫切需要改善提高的重要工作。

一、对项目和项目管理的认识

对科技管理部门来说,项目是一个很熟悉的词汇,通常是指规划、计划、方案、工程、任务等,申报项目、确立项目、实施项目、验收项目、评审项目是每个科管人员都耳熟能详的业务流程,但从项目管理的专业化角度,项目和项目管理的真正内涵和规律还未被真正理解,项目通常是一次性的工作任务,项目管理是对整个过程全方位的管理,项目和项目管理组成为项目管理系统知识体系,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运用众多的管理知识和技术的集合。因此学习、研究和应用项目的涵义以及项目管理的方法,对科管人员来说,意义非凡。

二、车站当前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车站的科技项目管理是对车站各部门的科研项目情况进行严谨的需求调研、慎重筛选出科技含量高的课题、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对确立的科技项目进行过程监测、进度控制、完成后的验收办理、鉴定评审等管理。近年来,车站创造了一些科技成果,但随着铁路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特别是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的重大变化和设备方面质的飞跃对铁路科技发展带来了极深远的影响,这些新变化造成车站科技项目管理出现许多不适应的方面。

1.在思想认识方面还有局限。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车站在科技管理方面存有落后的思想观念,认为车站管理是传统的生产管理,对经验的需求高于技术,对科技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明确的科技工作方针目标,自主管理能力比较差,科技创新的源动力不足,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自身的科技工作基础比较薄弱。

2.管理体制建设滞后。车站的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自05年以来车站制定的科技管理办法未能与时俱进加以修订,造成研发过程中出现程序不规范,课题重申报轻管理,少数立项课题拖延时间,仓促研发形成结题质量不高等现象。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造成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低下,参与和关心程度不够。一些自主研发的项目经费不能及时落实,成本支出上有困难。

3.科技人才建设缺乏创新。科技人才是企业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战略资源,随着铁路装备现代化加速推进,铁路职工技能不适应的矛盾也日益突显,拥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技术水平的科技人才尤其缺乏,车站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引进人才的途径比较少,加上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使得铁路的人才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车站的培训力度不够,培养的方向侧重于一线生产岗位的实践和锻炼,注重经验的培养,开展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举措较少。这都对车站的科技人才的储备造成很大影响。

三、加强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几点想法

1.完善机制,提高科技管理的规范化。一是应进一步完善领导组织机制,确立科技管理网络。成立科技管理职能部门及科管专(兼)职人员,担负起贯彻路局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实科技工作计划、制定适合车站的科技工作目标和科技管理实施细则、推进车站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责任。二是应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管理制度。要针对车站科技工作的薄弱环节,从制度上给予加强规范。使科技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制定项目立项的流程、课题管理的方法、科技经费的使用、科技奖励办法、人才培养制度等。三是应进一步明确车站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以车站的行车安全、运输组织和经营管理的需求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保安全、增效益、提高管理水平方面的科技课题上。

篇4

目评估工作的总体思路,在总体思路的指导下提出开展具体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评估;镇江

1 镇江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的现实意义

通过评估,能及时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出台相应措施提供依据,保证项目的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开展评估,制定出一整套严格的可行性论证程序和评估标准,能尽量避免计划项目的决策失误,促进决策的程序化和科学化。对于现阶段的镇江而言,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还有其突出的现实意义:

1.1 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是践行“科教兴省”战略的有效途径

江苏是科技大省,但还不是科技强省。在从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的转变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扛苏科教资源丰富的一大优势,积极创造、培育有利于将人才、科教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环境;另一方面要遵循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抓好科技管理的内在建设工作,把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作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一条有效途径。顺应这种思路,镇江的科技计划项目评估应从基础的、常规的科技管理工作抓起,将标准化、规范化引入科技项目的验收评估,实现科技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努力把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这一有效途径有机集聚到“科教兴省”的总体战略中,形成一股合力,释放最大的能量。

1.2 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为“沿江开发”战略实施提供科学支持

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在21世纪头20年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镇江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市域均为沿江开发核心区域的城市,实施沿扛开发的意义更为重大。镇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吸收世界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创新,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并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形成优势产业,从而在技术和经济上实现迅速赶超。而这其中,对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进行评估,科学地评价项目进展情况,其作用意义不言而喻,不仅为项目合理实施、圆满完成提供科学保障,更为镇江实施沿江开发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科学支持。

1.3 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是发展“三带一群”产业集群经济,改善投资环境的有力保障

从优化全省产业布局人手,着力建设沿沪宁线、沿江和沿东陇海线三大产业带,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即“三带一群”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江苏面向新世纪、谋求新发展、增创新优势的又一战略举措。在镇江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进行根本性的转变:由资本与劳力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演变到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投入要素的技术含量和要素组合的效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站在世界竞争的高度,将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的绩效评估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工作互动实施。

1.4 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地方科技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加强地方科技工作,要以“三个提高”为目标,即提高科技进步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提高科技工作和科技管理部门在党委和政府中的地位,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科技计划项目评估工作的开展顺应了这些目的和要求,将会有力地促进科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 镇江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的总体思路

镇江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的总体思路贯穿于整个评估工作的全过程与各方面,必须体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前瞻性与现实性的和谐统一。

2.1 认清形势,明确目标

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做好科技评估工作是基本前提。镇江地处“长三角”都市圈,是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大力推行科技评估工作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必须树立明确的科技评估目标,即改革原有的成果鉴定、项目评审等评估制度,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优化政策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壮大科技评估机构,实现科技评估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市场化、法制化。

2.2 科学部署,合理规划

科技项目评估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镇江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的评估工作,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相对较少。在此条件下,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科技计划项目的评估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做到科学部署、合理规划。要成立专门的科技项目评估建设小组,对镇江的科技评估有一个合理、清晰的规划,包括科技评估机构的空间布局、评估重点、人员培训、时间安排、实施进度、政策法规建设等等。真正做到统筹兼顾、重点突出、措施得当、落实到位。

2.3 完善政策,优化环境

科技评估工作的顺利展开与良性运行,完善的政策环境、完备的法规条例是其可靠保证。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必须以镇江科技经济发展现状与规划为主要依据,参照国内国外中央地方各类各级政府对同行业的政策进行。当前,我省科技厅颁发的《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管理办法》、《江苏省高技术计划管理办法》、《江苏省攻关计划管理办法》等虽有提及加强科技评估之处,但真正明确指出开展科技评估工作并予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法规条例仍很少。因此,完善政策法规、优化政策环境对于镇江的科技评估工作而言,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4 政企合作,培育市场

突出以民为主,培育评估市场是针对我国科技经济社会现状而言的。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政府主导”模式,多数工作由政府包办,民间中介组织缺乏,企业被包容于政府城墙之内。改革开放唱响市场经济主旋律,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主体,中介服务机构日益兴盛,以科技评估机构为载体的科技评估活动也逐步开展起来。镇江科技评估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要由政府牵头引导,政企合作,以发展民间科技评估机构为主,规范行为,形成有序竞争;另一方面,原有政府中的成果鉴定、科技评审等职能应积极进行体制转换,逐步纳人科技评估体系,强调科技评估在科技与企业之间的作用,培育市场。

2.5 加强监管,规范行为

科技评估工作的有序开展与顺利进行,离不开行业监管和评估规范。我国第一个科技评估活动行业、技术规范――《科技评估规范》于2001年4月颁布。该规范是我国科技评估行业的自律性文件,它以国际普遍认同的评估原则为依据,吸收了国际评估领域的新思路、新理论、新方法,它同时也是我国科技评估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浓缩。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评估的行业规范及制度井未完全建立起来。法制建设跟不上科技评估实际工作的前进步伐,专门的监管机构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对镇江而言,情况更是如此。为此,有关部门应结合镇江的市情实际,加快制订镇扛科技评估规范实施细则。

3 镇江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的对策建议

在开展科技计划项目评估工作过程中除了要很好地贯彻上述总体思路之外,还必须明确开展科技

计划项目评估的具体对策。下文将从科技评估机构的组织管理、机制建设、能力建设、评估人才队伍建设、网站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3.1 加强科技评估机构的组织管理

根据国家科技部颁布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结合镇江实际,该市的科技评估机构建设应从以下方面人手:

――配合国家对科技评估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建立顺畅高效的业务联系机制。

――市科技局作为市科技评估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科技评估工作的总体组织、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镇江可由科技局牵头,建立科技评估中心,接受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及省科技评估咨询中心的监督与指导,主要职能包括:指导全市科技的评估工作,营造有利于科技评估工作的环境氛围,保障科技评估工作的健康、有序与规范开展,作为认证机构核发科技评估机构资格证书,对各类科技评估机构进行监督考核。

3.2 加快科技评估机构的组建与运作机制建设

参照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的运行机制和运作模式,结合镇江科技评估多方面的实际情况,经调查研究并综合各方意见,对镇江科技评估机构的组建与运作机制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根据省科技评估咨询中心的具体授权,市科技评估中心初步审查本市评估机构的资格条件,推进本市科技评估工作发展,指导、监督、管理本市评估机构的工作,负责评估机构的年检与结果备案。科技评估的主管部门不能直接从事科技评估业务,不能以任何方式干预评估机构开展评估咨询活动。

――从事科技评估业务的机构必须持有科技部统一印制颁发的科技评估资格证书,该证书由国家科技部统一印制。

――科技评估依法实行有偿服务。科技评估业务具体收费情况,可由委托方与评估机构在委托评估合同中商定。

――与其他省市一道,积极推行科技评估机构资信等级管理制度。

――评估中心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实行按需定岗、按岗聘人、按能上岗的用人机制,探讨建立以组织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薪酬分配制度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

3.3 加强科技评估能力建设

――深入学习科技评估理论。借鉴国内外普遍认同的评估基本原则,学习研究评估领域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在总结镇江科技评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类评估业务,研究确定评估标准、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信息的获取、分析与整理以及评估报告书的编写等等。

――研究制定科技评估工作的各种规范,提出科技评估机构自身建设的行业规范、行为规范、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等。

――积极开展国内外同类评估机构和组织间的交流合作,组织考察国内外发达的科技评估机构与组织,学习先进的科技评估制度与经验。

――举办市际科技评估培训活动,系统学习国内外科技评估理论与实践,联合其他省市的科技评估机构共同召开科技评估研讨会,定期开展学术交流。

3.4 加速科技评估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评估也要以人为本,合格的科技评估人才是科技评估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镇江的科技评估人才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

――求贤若渴、惟才是举,千方百计吸引各类专业人才进入科技评估行业,逐步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具备各种专业知识的专职与兼职评估专家相结合的评估人才队伍。

――建立科技评估行业协会,制订行业章程、从业规范条例,使协会成为自律性组织。

――有分别、有步骤地对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岗位培训,吸收国内外评估业的先进经验和手段,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3.5 创建“镇江科技评估中心网”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科技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便利。我国的不少评估机构已经或者正在建立科技评估网络市场,逐步开展网上网下相结合的评估方式。鉴于网络对科技评估工作的巨大促进作用,我国先行的科技评估机构都已建立了各自的专门网站,例如,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网、长春市科技评估中心网、武汉科技评估中心网等等。镇江的科技评估中心的网站在创建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定位准确。按照“立足镇江,面向江苏,辐射全国”的要求,努力探索、创造与本地科技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评估专业特色,做到硬件做强、软件做优、特色做亮。

二是设计合理。强调网站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要求信息快捷、操作简便、标准实用、界面友好,能较好地为市场服务。

三是联系紧密。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同类评估网站的链接联系,信息能在省内外、国内外间实现顺畅传递。

四是信息安全。网站要注意非公开资料的保密性,采用先进防护技术,维护网站安全。

参考文献

[1] 徐冠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Z].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02-20。

[2] 王永顺.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全

省科技工作新局面[Z].在全省科技局长工作会议上的讲

话、2002-12-28.

[3] 樊春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科技计划功

篇5

河南省医学会隶属河南省卫计委,是河南省卫计委二级机构,承担着我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工作,是我省医务科技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基地,肩负着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河南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授予与登记管理,根据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颁发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全继委〔2006〕11号)和省卫计委、人事厅颁发的《河南省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办法》(豫卫发〔2002〕20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河南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及登记管理办法。目的是使卫生人员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不断更新知识,以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适应医学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推动人才进步,也是保证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河南省医学会作为河南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的管理单位,负责对全省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质量控制,组织管理机构健全。采取广泛的方式宣传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以我省医学会不同的专科分会学术年会为主要培训载体、以各医院为主体申报的继教项目为依托,着重培养卫生技术人员业务能力、专业技术,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能够让医务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参加到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中来。

结合我省医学会各个专科分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的开展,从工作实际出发,了解我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管理的现状,更好地规范管理各个专科分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针,为我省医务科技工作者服务,探索为我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我省医学科技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1 明确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归档内容

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材料构成和形式不同于其他档案。在建立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工作中,我们规定存入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材料有以下几种:

1.1 国家、我省有关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规定、实施办法或细则和学分授予、项目管理、评估制度等制度文件。

1.2 我省每年制定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通知、计划、总结、方案,继教项目申请、备案,反映继续医学教育基本情况和发展状况的各类综合统计资料。

1.3 我省举办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通知、讲课资料、音像资料、照片、学分记录培训情况、日程等有关资料。

1.4 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动态管理资料花名册、每年度学分登记表和达标情况统计表等。

1.5 继续医学教育对象的继续教育证书和周期审验证明材料等有关材料。

2 规范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材料收集与整理

2.1 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收集。一是日常收集和集中收集相结合。注重日常原始材料的积累,及时掌握继续教育动态,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收集。二是收集和鉴别相结合。对收集到的原始材料,去伪存真,切实反映继续教育项目真实性,原始材料归档。

2.2 管理类档案材料的分类整理。对管理类的材料,如:文件、花名册、登记表、学习资料、讲义等,在整理时按照文书档案的归档要求,进行分类、组卷,并纳入文书档案统一编目,著录卷内目录,拟写案卷题目,制作封皮,装订成册,存放于文书档案柜内,由专人保管。对录像、光盘及照片等材料分别按照声像档案和照片档案归档方法和要求保管。

3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管理

3.1 材料收集。对继续医学教育档案材料各个收集单位、个人严格要求,纳入考核,做好材料收集的及时性。

3.2 材料审核。认真规范上交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有关材料后,严格把握学分管理,进行登记审核。

3.3 材料的时效性。严格按照继续医学教育档案要求,在规定时效内进行项目申报、备案,完成项目后及时进行登记,以便做好医护人员考核依据凭证及时性。

3.4 材料归档。做好收集、审核、登记后,及时归档,必须完整、准确、真实,不得涂改,便于以后查阅。

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管理工作做到位了,才能科学合理公正地出具统计数据,为医务科技工作者提供年度考核、晋升、聘任、注册四挂钩,极大提高继续医学教育规范化管理的力度和效率,保证了年度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工作的完成。

4 发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作用

继续医学教育档案是医务科技工作者从事医务工作、科研、教学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其丰富而翔实的材料反映最基本的职能活动,是实施培训规范、规范培训程序、完成培训目标的指挥系统,可以反映出继续教育工作的整体情况,是衡量继续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继续医学教育档案材料为医务科技工作者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奖优罚劣提供了切实的依据,为了解人才成长和发展情况,制定中长期培养规划和实施计划提供了参考资料。同时,继续医学教育档案也是医疗工作者职业生涯的记载,可促进医务人员充分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从而整体上提升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5 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我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目前还没有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但是,该系统的使用对医技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档案进行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对继续医学教育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继续医学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与纸质化管理同时并存,提高了档案管理安全性,便捷了档案管理,拓宽了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管理渠道。继续医学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避免了过去传统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中的不规范、手段滞后、依靠人工查询信息的局限性、继教学分上传的延迟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审核的繁琐性,进一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和档案管理同步进行。采取信息化管理后,使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和医务工作者的继续医学教育现状、档案查询同步进行。

其次,能够随时提供全面完整详细的数据信息。“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能提供完整、全面、翔实的数据和信息,便于查阅继续医学教育现状,我省目前医务科技工作者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情况一目了然,节省人力,高效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审核,便于查阅。信息化管理使每一个医务科技工作者个人继续教育档案清晰明确,及时了解培训进修动态。

6 思考与建议

6.1 向先进国家学习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及时更新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做好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动态管理,对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6.2 继续医学教育档案是一项系统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

6.3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材料比较分散,涉及每个地市、每个单位,每个人员,要求各地市医学会及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必须加强工作主动性,加强密切联系,及时收集,督促收集,及时归档,必须专人管理,多部门参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

6.4 学分制形式化。学分制应切实根据医院学科发展需要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发展需要而制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应该具有实用性、多样性、灵活性、先进性等特点,避免单纯的“挣学分”。学分制未设定分类标准,根据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及不同年资分类进行制定达标标准。

6.5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优化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创新培育模式。

6.6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信息化管理和终身制继续教育相结合,形成一套健全的制度。

6.7 为扩大提高我省医学工作影响力,吸纳国际化、全国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我省召开。

6.8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倾斜基层,加大基层培训力度。

篇6

信息科技与核心业务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对于核心业务的作用表现在支撑和引领两个方面。支撑是指及时响应业务需求,保障业务持续运行,被动的成份大;引领是指积极改造农发行的经营管理方式和市场运作模式等,指引和带领业务发展,主动的成份大。发挥作用的手段主要是信息科技理念、方法和技术。近年,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在全行的经营管理中,信息科技定位已逐步提升进入战略层,长期目标应是“把信息科技打造成为农发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二、信息科技工作架构调整目标

强化总行、丰富省级分行、夯实二级分行、弱化县级支行职能,适度打破机构层级限制,实施流程管理。横向上,在总行层面打造程序研发中心、数据中心、IT治理中心,在省级行层面打造特色业务研发中心、省级数据中心、项目管理中心、服务管理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在二级分行层面打造服务管理基础平台,将县级支行作为服务管理平台的延伸,总体上构成:总、省行两级中心,二级分行基础平台,县级支行平台延伸的信息科技工作架构;纵向上,确立打破机构层级限制的“IT治理”、“服务管理”和“安全管理”三大流程,机构负责制的“项目管理”、“基础架构管理”和“教育培训”三大职能。

三、信息科技主要职能和流程的内容

一是IT治理流程,包括信息科技工作的规划、监督和相关管理工作;二是服务管理流程,参照ITIL建立,包括配置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等子流程;三是安全管理流程,包括风险评估、应急体系建设等;四是项目管理职能,指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研究和实施,根据项目类型划分为软件研发和硬件部署等;五是基础架构管理职能,包括硬件、软件、网络和机房等IT基础架构的运维等;六是教育培训职能,包括专业技术和应用普及培训。

四、信息科技主要职能和流程的运作模式

1.IT治理流程。总行在信息化建设中处于战略层,主要负责制定规划和标准。省级分行处于战术层,主要是根据省内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情况,制定规范和办法。二级分行和县级支行则属于操作层,主要是执行相关制度。其中二级分行保留了对部分制度再细化的职能。可见,IT治理流程工作主要集中在总、省行,且主要工作方式是总行提出思路,省行贯彻落实。总行由信息化建设委员会负责,省行则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二级分行及县级支行没有必要成立相关机构。(见图1)

2.服务管理流程。服务管理是提高信息科技专业程度和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将成为自上而下贯穿农发行信息科技工作的核心流程,国际上公认的最佳实践是ITIL。(1)服务管理架构。服务管理实行二级中心平台(总行和省行),一级基础平台(二级分行)和一级平台延伸(支行)的架构。总行、省行参与全部流程,二级分行与县级支行的区别在于二级分行提供服务台。总行对分支行主要扮演技术支撑、知识管理和专家的角色;由于下级行没有问题管理等流程,所以省行是省内服务管理的中心平台,也是全行服务管理体系的工作重心,承担大量具体工作;二级分行参与本级及所辖支行的事件管理流程,主要职能是服务台,是服务管理的基础平台;县级支行虽然参与事件管理,但是仅限于协助二级分行处理服务请求。图2是参照ITILV2编制的流程分布情况。(2)服务台。服务台设置在总行、省行和二级分行。总、省行服务台仅受理本行终端用户的服务请求,二级分行服务台受理本行及所辖支行的服务请求,支行兼职技术人员作为现场工程师,协助二级分行解决支行问题。省行建立省级专家库,作为二线工程师,为二级分行技术人员提供支撑。县级支行终端用户服务台职能角色定义如图3:(3)专家库。其一,部分技术领域需要大量实践经验,具有这些实践经验的人员往往来自基层;其二,有些问题很难判断问题出现在业务层面还是技术层面,业务和技术复合型人才日益受到欢迎,这些人员可能来自基层和业务部门;其三当前总、省行存在人员不足的问题。所以,为了更好的服务业务,解决疑难问题,应建立专家库,宜建立总、省级两级专家库,注意所建立的专家库也可用于履行其他信息科技职能,比如程序研发和项目管理。为了保障专家库履行职责,激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4)知识管理。从信息科技工作的本质和农发行的实际情况来看,服务管理、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是优化当前信息科技工作机制的三大管理思想。虽然知识管理并未作为信息科技的一项基本职能提出来,但是由于信息工作知识化程度高的特点,此项工作应始终贯穿在各项工作之中。而且,信息科技专业也可以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全行战略,并在专业内首先推行。服务管理流程是践行知识管理思想的一个良好切入点。比如,通过对流程中不断累积的服务请求的总结和归纳,就可以形成故障处理的经验。

3.安全管理流程。(1)理念内置于流程。信息安全并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岗位的问题和责任,已经贯穿于整个信息科技工作,应将信息安全理念内化到管理流程和操作步骤中,渗透到信息科技工作的各个环节,降低人员操作风险。(2)风险评估。在总、省行定期开展风险评估。总行评估本级,同时为省行提供评估方法和工具,省行评估范围从省行到支行,评估结果可作为信息科技检查考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见图4)(3)应急机制。切实把应急处置工作作为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总行主要负责制定预案管理办法,省行制定预案模板,二级分行细化模板并制定预案,支行负责执行。省行还要定期组织演练,开展应急培训。(见图5)

4.项目管理职能。(1)二级软件研发中心。软件研发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除了继续加强总行级研发中心的建设外,为了响应区域性业务需求,应建立省级研发中心。省级研发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综合报表省行平台的应用和开发,考虑到区域资源的整合,也可建立跨省的研发中心。省级研发中心可以弥补总行研发中心灵活性不足的特点,同时可以起到培训总行级研发后备人才的作用。为了提高响应特色化业务的效率,总行应适当放宽软件研发的限制,允许省级分行自行选定一定范围的软件建设项目。可以建立各省级分行共享的软件研发项目管理平台,一方面通过平台实现代码共享,对省级分行开发的特色化项目成果积极进行推广和鼓励,另一方面减少重复研发和重复投资。(2)省级项目管理中心。这里的项目管理不包括软件研发项目,基本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此项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省级分行。一方面各地在资质单位、施工环境乃至售后服务方面差异很大,难于施行统一的项目管理方法;另一方面此项工作的专业技术性较强,二级分行和县级支行缺乏相关人才和培养机制。为做好此项工作,一方面省行应不断总结和完善适合本省的项目管理机制,另一方面总行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适当开展项目管理培训和交流,促进项目管理科学化、系统化。

5.基础架构管理职能。(1)二级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是基础架构管理的核心内容。数据大集中和综合报表平台建立后,核心业务数据主要集中在总、省行。目前,总行“两地三中心”的灾备体系已经建立,应着手提高省级数据的安全性,可建立省级异地数据备份中心,存放核心业务数据,条件具备时,数据备份范围可扩大到重要用户数据。(2)四级监控体系。除数据中心外,各级行机房是是基础架构管理的重点,当前,总、省、市三级自动监控体系已经建立,应弥补农发行在支行机房环境动力系统监控上的空白,形成全方位的监控体系。

篇7

一、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的基本情况

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以下简称出版资助计划)设于2012年2月,是中国科技协会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联合设立的资助计划,预计连续资助五年,每年资助金额高达420万元。该计划一年收稿两次,分别在每年的4月和10月,每年评审两次,分别在每年的5月和11月。出版资助计划以“提高学术出版,培养科技人才”为目的,主要资助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综合性的科技著作。

截至2012年年底,共收到申报著作94部,申报著作涵盖管理科学、物理、化学、建筑、材料等学科。每部申报作品需通过3个环节:形式审查、同行通讯匿名评审和专家组议评。最终,2012年共有36部著作接受出版资助计划全额资助,资助金额为286万元。

出版资助计划2012年申报著作按学科领域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出版资助计划2012年资助著作按学科领域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1和表2可知,管理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综合交叉类著作申报的较多,而在2012年出版资助计划资助著作中,管理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综合交叉学科较多。这说明申报稿件和资助著作的学科分布和数量较为一致 。

二、出版资助计划与国内其他科技类图书出版基金的对比

目前国内有一些科技类图书出版基金(或计划),笔者主要针对一些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出版基金和出版资助计划相对比,如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泰山科技专著出版基金和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并主要从资金来源、资助额度、资助方式等方面来对比。

(一)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是1997年设立的,资金来源有5个渠道,主要是:国家财政专项补助;各级政府部门、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赞助或捐赠;存款利息及各种收益;受资助的专著出版后的盈利上交部分;其他收入。用于弥补受资助的学术著作在出版过程中所发生直接费用的不足部分,且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的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

(二)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

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成立于 1989年12月,成立以来,中国科学院曾两度增加拨款,现已累计投入出版基金5000万元,择优资助科技学术期刊600多种(次)、图书1000多种,年投入资金额度400万元,是资助出版科技书刊种数最多的出版基金。

(三)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

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是我国第一个出版基金,是由中国人民总装备部(时为国防科工委)为促进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确保国防科技优秀图书的出版,于1988年3月24日正式设立的。该出版基金坚持“传播科技知识,为国防现代化服务”的宗旨,服务于我国国防科研、试验、生产和教学,在国内外累计发行123万余册图书。

(四)泰山科技专著出版基金

山东科技出版社于1988年设立了泰山科技专著出版基金,每年拿出50万元资助优秀科技专著的出版,资助率较低。

相比于以上科技出版基金,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是最年轻的出版资助基金。每年的资助金额420万元是最多的,资助方式是全额资助,且资助金额不需筹集,全部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赞助,平均资助金额达7.9万元/部,部分著作的资助金额已经超过了10万元,也是科技出版基金中部资助金额较高的科技出版计划。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是比较适合科技工作者的一项科技著作资助计划。

三、出版资助计划目前存在的问题

和很多出版基金一样,出版资助计划在取得一定工作成果的同时,也有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作为一项年轻的科技出版资助计划,如何在众多的资助基金中斩露头角,如何切实保证申报著作的数量和质量,宣传工作如何更深一步地开展,如何调整发展方向和管理思路,资助年限有限等问题。根据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调研,提出以下对策。

(一)主打品牌,宁缺勿滥

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是科技出版资助基金中最年轻的一项资助,好多科技工作者并不知道这项计划,这样,早期申报著作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保证。从2012年的申报工作来看,申报著作的质量确实没有达到预期,这就需要评审工作委员会切实以申报著作的质量为评审标准,唯有确实达到资助条件的著作才能获得资助资格,切不可为了完成资助著作的数量而放宽条件,如果资助著作的质量不过硬,读者看了不太满意,同时会对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出版的科技著作产生潜在的消极作用,在科技工作者中也会认为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丛书质量不过关。久而久之,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丛书就会没有市场,而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也就没有高水平的申报著作,其如何执行下去都会成为难题。

前文提及的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等,虽然资助金额并不高,资助条件苛刻,但是已经在科技界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科技工作者申报该项基金,一定意义上并不是为了资助金额,而是为了能够列选该项基金的资助丛书,也相当于承认了资助著作的学术水平。这就是品牌效应。所以,在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执行的前两年就需要从严评审,严把质量关,宁缺勿滥,切实树立起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的品牌。

(二)被动等稿变成主动约稿,形成重点资助方向和学科

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丛书应该形成重点资助的方向和学科,这样才可以有的放矢去打造自己的品牌。2012年的出版资助计划主要是等待科技工作者积极申报,被动等待的申报著作存在数量不多和著作质量不高的特点,但是由表2可知,2012年资助的36部著作中没有重点资助的方向和学科。学术专著领域广,可以选择重大研究项目、重点课题作为重点资助的方向和学科,并改变过去的被动等稿为主动组稿,与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委及北京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建立固定联系,重点约稿,最终形成自己的重点资助方向和学科。

(三)加强宣传,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和其他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相比,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的资助金额是最高的,每年420万元,且是全额资助,资金来源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不需筹集。因此资助金额充足,来源有保障。但是由于出版资助计划是2012年2月设立的,社会的知晓度还不高,宣传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1)建议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每年举办的各学科年会会议进行现场宣传,可以拍摄宣传短片,在会议候场的时候重复循环播放,由于参加年会会议的人员多为科技工作者,宣传的效果会非常显著。

(2)在百度网上设立“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词条,有利于申报者直接查询。由于科技工作者主要集中在学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也要在各学科学会的网站、高校科技处网站、科学院研究院所的网站等公开《申报通知》,以提高有效人群的知晓度。还可以在期刊、报纸等媒体上刊登《申报通知》等。

(3)科技著作有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应注重宣传2012年的已资助著作,社会效益自不必言,出版后更需要宣传,以更大可能地提升科技著作的经济效益,也同时宣传了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吸引更多高水平的科技工作者积极申报,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四)合理管理,突破资助年限的瓶颈

《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该计划从2012~2016年共资助五年。五年之后,该计划何去何从?是继续由三峡集团出资资助还是终止资助?还是另有办法不需三峡集团继续出资?笔者认为,如果通过合理的资金管理,实现长期资助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1)每年420万元的资助资金如果当年没有用完,可以顺延至下一年,如果下一年还是没有用完,可以继续顺延,这样,到2016年底,该计划可以顺延几年资助。如果将这五年的资金2100万元全部存入国家银行,每年产生的利润用于资助出版,可以有效节约资助的本金。

(2)出版资助图书产出的部分利润可以上交用于资助出版。

(3)可以通过一些企业或团体捐赠或拨款等方式筹集资金等。

通过合理合法的财务管理,实现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的长期资助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愿望,同时也是为了最终长期实现“繁荣科技出版,培养科技人才”的目的。

篇8

制定政策 采取措施 科技优势更明显

河北农业大学是一所有着103年历史的高校,现为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拥有24个学院、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66个本科专业,有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4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十五”以来,学校科技工作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体,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两翼,始终以提高学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学校自身建设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广大教师、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学校的科技工作有了长足发展。

“十五”以来,为吸引和稳定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校出台了《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回国人员科研启动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了“9816”科技工程计划;出台了《河北农业大学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意见》、《河北农业大学横向课题管理办法》;出台了《河北农业大学科研发展基金实施办法》:该基金包含了高水平论文与专利成果科研后补助基金,应用基础研究发展基金(国家和省基金项目配套基金),“9816”二期计划,非生命学科和新兴学科科研发展基金等,实现了特色突出、系统配套的校内人才培养和基金资助体系,仅2005年学校就拿出913.6万元用于科技发展。以上政策体系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学校科技的创新式发展。目前全校参加科学研究的教师已达到908人,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742人的专兼职科研队伍。

为了加快科研梯队建设步伐,学校于2004年制定了《河北农业大学科技将帅选拔培养计划》,目前已培养不同研究领域的首席专家11名,骨干专家25名。实践证明,这些骨干已成为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和争创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的核心力量。同时,学校还出台了《河北农业大学非行政兼职拔尖科技人员享受特别津贴管理办法》,以充分调动广大非行政兼职拔尖科技人员专心从事科学研究,争创高水平成果的积极性。

加大产出 促进转化 服务地方经济

“十五”以来,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03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河北省省长特别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省部级二等奖26项,市(厅)级奖励221项。学校获省部级奖励等级、数量和获奖率连续五年位居全省高校前两名。学校已获鉴定的科技成果145余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的成果112项,占77.2%;一级学报以上数量由2001年的40篇增加到2004年的108篇(其中三大索引论文29篇);出版科技著作155部;2005年的专利申请达43项,同年授权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学校将成熟的成果与企业联合进行开发转化,建立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运作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该校研发的白杨杂种741杨是于70年代进行有性杂交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具有生长快、材质优良,树干通直、树形美观等优良特性。90年代初,郑均宝教授带领课题组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利用国家“863”科技成果,经近10年的研究,成功地将部分改造的Bt CryAc基因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转化了741杨(该项目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品种在已有优良白杨品种741杨基础上,增加了对主要磷翅目害虫的抗虫性,具有高抗性,可避免或减少施用化学农药,减轻对人、畜和野生动物的危害,减轻对水、土资源的污染;同时可控制美国白蛾等主要危险性害虫的蔓延,保护生态环境。学校就“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的推广与开发与北京国宗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在河北、天津、山东、河南、陕西建立了10个育苗基地和环境释放点,在山东荷泽建立了转基因741杨速生丰产林基地,共育苗741杨2000万株,其中1000万株苗木已应用于造林。

蔡西村是献县最贫困村之一,全村有489户2000多人口,耕地面积3678亩,多数为沙性土壤,较瘠薄。农业结构以小麦,玉米为主,生产水平较低。1998年前全村人均收入仅400元~500元。针对该村实际,学校计划把蔡西村发展为蜜瓜生产专业村。经过多次动员和反复讨论与论证,各户多方筹集资金,1998年12月该村建起97个高效日光温室,全部栽种伊丽莎白蜜瓜。从设施规划、品种选择、到栽培管理技术,马德伟教授全程跟踪服务,使每个温室产量达到4000公斤左右,蜜瓜一项全村收入94万元。1999年全村在原有基础上,又新增建日光温室99个,同时又引进滴灌系统、CO2施肥、设施嫁接栽培、反光幕、叶面肥等新技术,蜜瓜的产量和品质又进一步提高,同时还注册了”沙龙”牌商标。到2005年全村的经济收入有了大幅度增加,人均年收入提高了四倍,广大农民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蜜瓜节水栽培技术的推广使献县蔡西村由穷困迈向小康,在省内、国内树立了榜样。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光明日报》、《沧州日报》等多次报道。农业部、中国农学会授予”科技兴村”先进称号。现在,蔡西村正积极提高栽培和管理水平,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篇9

一、引言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焦点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重大的战略任务。气象部门作为一个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是国家整体科技人才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气象科技人才满意程度的差异和趋向会导致显性工作缺勤率和离职率的提高,影响工作组织契约的良好实现和工作绩效结果,并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工作能力和潜力的发挥,及工作动力的持久迸发,最终引发人才显性和隐性流失的风险。气象部门要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全面提高气象队伍整体素质,拓宽气象服务领域,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针对江苏省气象行业开展调查,获取了827份有效问卷,重点对气象行业工作的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以及对培训、研修的继续教育培训的态度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调查分析

1、气象行业科技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调查

对江苏省气象科技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发现,大部分处于基本满意到比较满意的区间,其中3.3%的气象科技人员对本职工作非常满意,41.4%的人对工作比较满意,45.3%的人对工作基本满意,但也有9.55%的气象科技工作者对工作不太满意,还有2.4%的人对工作很不满意。随着年龄、职称、职务的升高,工作满意度越高,但随着学历的升高,工作满意度反而越低。聘用制员工工作满意度相对较低,市级气象科技工作者和机关行政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较高。

2、气象行业科技人员对生活的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江苏省气象科技人员对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43.4%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活满意度处于“一般”状态,比较满意的群体达到41.1%;回答“非常满意”的群体比例仅为2.78%,回答“很不满意”的占1.45%,生活满意度的总体分布基本上满足左右对称。

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状况来看是比较满意的,其中5.6%的气象科技人员认为目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非常好,48.9%的人对认为目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比较好,40.2%的人认为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一般,但也有4.7%的气象科技工作者认为目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不太好,仅有0.36%的气象科技工作者认为目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很不好。结果表明机关行政人员的工作环境感知较好,职务越高,对环境越满意。

3、气象行业科技人员对工资满意度调查

从气象行业科技人员的工资收入状况中对工资满意度的调查中得出,29.7%的人认为不太满意;48.7%的人认为基本满意,占被调查总人数比例最大;4.1%的人认为很不满意;16%的人认为比较满意;1.2%的人认为非常满意,占被调查总人数比例最小。

从本单位的目前的分配制度是否合理的调查中,气象行业科技人员有47.2%的人认为分配制度基本合理,占被调查总人数比例最大;26.6%的人认为不太合理;18.8%的人认为比较合理;5.2%的人认为很不合理;14%的人认为非常合理,占被调查总人数比例最小。认为分配制度基本合理和不太合理的气象科技工作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3.8%,占大多数。

从目前收入分配制度最主要的问题调查中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有17.7%的人认为收入与付出相比太少;27.5%的人认为收入高低没有与业绩和劳动挂钩,占被调查总人数比例最大;15.4%的人认为收入分配不能代表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只是少数管理者的意志体现;21.2%的人认为收入过于平均化;15.1%的人认为收入差距过大,占被调查总人数比例最小。

4、气象行业科技人员对科研、培训满意度调查

在对近三年参加科研项目的调查数据显示,没有参加过科研项目的气象科技工作者高达39%的比例,有50.9%的人参与过1-3项,8.4%的人参与过4-6项,参与过7-9项和10项以上的气象科技工作者比例均仅为1.5%。这表明,在气象部门科技工作者参加过科研项目的比例并不是很高,主持或主研项目的群体普遍性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对江苏省气象行业科技人员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困难调查中,对所列的9个可能的科研工作困难中,所有的选项一共被选中了1312次,其中申请课题困难被选择了314次,占所有选择次数的23.9%,有37.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此项,因此申请课题困难被人们认为是科研工作中最大的困难。其次是自身能力较低,难以有提高的机会,占所有选择次数的20.1%,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它。再次是科研设施或科研条件较差,占总次数的12.2%,有19.8%的人选择了该项;选择了立项经费太少,难以支持的人也比较多,占总次数的15.2%。“其他”也被选中了155次,占总次数的11.8%,其余的选项被选中的次数均不足5%。

调查数据显示,对参加培训、研修等继续教育的态度中,有42.8%人认为非常需要;有41.5%人认为比较需要;认为一般的占12.9%;而认为不太需要的占2.0%,不需要的仅有0.7%。可见,对参加培训、研修的态度还是非常积极的,并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对调查有关参加培训采用了多选的方式,其中有71.1%的选择“单位组织或资助”,11.9%的选择“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或资助”,13%的选择“学会等科技社团组织”,16.9%的选择“自费参加社会培训”,另外有15.7%的表示没参加过培训。结果表明多数人还是有参加培训的机会的,方式主要是由单位组织或资助,还有小部分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或资助,以及一些社团资助的。

三、对策建议

总体来说,在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工资的满意度以及对科研、培训等几个方面,江苏省气象行业大多数科技人员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对目前的生活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还是认可的;对目前的工资水平处于基本满意的状态;对参加科研、培训的态度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在激励机制方面仍存在欠缺,还有不断提升的空间。鉴于此,本文拟就存在的不足对症下药提出如下建议对策:

1、加大对高学历、中青年的培养力度,建立基金,形成一批科技骨干队伍

调查中发现高学历科技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比较低,政府应加强对高学历的科技人员的培养,一是要改善他们的工作状况,譬如在员工的薪酬、福利方面,对高学历科技人员要有一定的政策机制,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高学历科技人员薪酬体系。二是建立各类专项基金,用于资助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对培养和稳定优秀中青年起到很好的作用,为气象行业培养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队伍。同时,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为中青年科技人员建立展示自我的交流平台;聘请国内外专家担任顾问专家,加快高学历人才成长。

2、建立科研成果、论文相关的嘉奖制度,给予成果激励,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调查发现,气象科研开发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回报效能和受重视感相对较低,应加大对他们的重视程度。由于这部分科技工作者的全部精力都花在科研上,与其他需求与愿望相比,他们更需要的是获得关心、友谊、支持和荣誉等。为此,政府应加大对科研人员成果嘉奖制度,设立各类多样的奖励制度,分别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制定奖励措施和管理办法。按不同类型、档次、级别的成果和论文进行奖励,不断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受重视感,以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

3、建立合理的物质性激励,提高科技人员生活的满意度

根据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激励水平=效价×期望值。要提高科技人员的激励水平,就是要提高物资资源的期望值。使他们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丰厚的报酬。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签于此,将他们的实际表现和物资奖励直接挂钩。给予适当的奖励,包括奖金、奖品、晋升工资、享受住房、医疗保险等物资待遇。在工资分配上应该做到区别对待,建立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在工资分配上应该充分在广大基层调研,制定民主、科学且大多数群体能够接受的收入分配政策,尤其是基层气象科技人员要提高其收入、从而带动其工作积极性。同时,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建立起完善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保证工资与GDP同步增长,以提高气象工作者的收支水平,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

总之,对于气象科技人员起主要作用的激励因素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个人成长与发展、报酬、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的工作,公平、福利与稳定等。其中,气象科技人员最看重个体与事业的成长与发展,并对此有着执着地追求。但目前对其各项激励有着不足之处,达不到科技人员的需求。因此,要加强激励力度,调整激励结构,才能真正发挥气象科技人员的优势,发挥最大的作用,为气象事业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2011年度中国气象软科学研究课题“气象行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的调查研究及政策建议”([2011]第064号sk2011001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天勇.现代人才的激励措施[J].经济经纬,2003,(5):116-118.

篇10

20xx年12月中旬至20xx年4月下旬,我局根据市委统一部署,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整个学习实践活动中,紧紧围绕中央的有关精神和市委的实施方案,把学习实践活动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部署,认真组织理论学习,积极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深入进行自主创新相关的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对局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认真查找和深入剖析,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惠民力度、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等方面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整改措施,顺利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现将学习实践活动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周密组织,扎实推动学习实践活动全面展开

我局在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中央和市委有关精神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科技创新的实际,确立了“强化科技创新,力促转型发展”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精心制定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扎实推进每一阶段、每一环节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

1、大力推进思想解放。这次的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次思想教育活动,更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是认真学习理论。我局始终坚持把理论学习摆在学习实践活动的突出位置,精心安排了各阶段学习内容。先后三次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局机关集中学习时间都在20小时以上,以学习促进认识提高。二是广泛开展讨论。针对社会各界往往对科技工作了解不多、认识不足的状况,我局以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和联系。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互动平台,开展了“科技工作还缺什么”的大讨论,在科技局网站主页上开辟了活动部署、工作动态、信息简报、讨论专栏、互动交流等5个专栏,上载了十余篇调研报告和学习心得,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积极实践的生动局面。通过大讨论,社会各界既加深了对**科技工作的了解,也增强了对科技创新紧迫感和重要性的认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三是深入调研考察。调研工作既是摸清底细、认清差距的现实需要,也是局机关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基层联系的重要渠道。为此,我局将深入调研考察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统一部署和安排。围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力促产业转型发展”这一主题,确定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快创新机制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等八个方面的调研课题,并将每个调研课题分工落实到每个局领导和各相关科室。在调研中,先后走访了我市10个镇(园区、街道)、5个相关部门和150多家企业,同时在1月5日还组织局机关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赴江阴市科技局进行学习交流。最终形成了8个方面的专题调研报告。通过调研考察交流,使我们认清了科技工作现状,找到了思想与工作上的差距,进一步拓展了工作思路。

2、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征求意见过程既是密切群众联系、改进工作作风的必然要求,也是体现局领导班子宽广胸怀、开阔干部眼界的具体举措。一是主动征求意见。采取网上征求、书面征求、座谈征求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领局机关同志主动深入基层和社会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先后召开各类人士座谈会6次,寄送征求意见表100份,从各方面征求到各类意见建议36条。二是广泛吸纳意见。在对局领导班子《分析报告》民主评议过程中,通过网上全文公开、书面征求、大会征求、座谈征求、上门征求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仅寄送的征求意见函就有90多份,征求到对《分析报告》的评议、修改意见8条。对所征求到的意见建议都进行认真吸纳,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订了整改方案。三是认真组织群众评议。精心制定了评议方案,召开了机关全体党员及中层以上干部的评议大会,向各镇、园区、街道、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寄送评议表及评议材料100份,全面达到预期要求。

3、认真解决突出问题。我们把能否解决问题作为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根本目标。一是主动查找问题。征求意见建议活动结束后,我局及时对征求上来的群众意见建议汇编成册,分发给每位局领导和机关各科室(中心)进行认真阅读,并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逐条分析。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查找了局领导班子自身存在的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思路;对照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认真查找了影响和制约科技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阻碍,努力提高科技工作的指导性和有效性;对照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认真查找了科技系统自身建设中存在的不良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工作方式。经认真梳理归并,形成了3个方面、36条综合意见建议,作为局领导班子检查分析的参考依据。二是深入剖析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局于2月18日专门召开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对近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刻剖析。找出当前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素 质创新创业人才不足、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等六大突出问题,除从大的宏观层面分析了问题的成因以外,重点查找了局领导班子本身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思路还不够宽、重点还不够突出、开拓步子不够大、统筹协调不够有力、作风不够深入等五大主观问题,并从思想观念、学习和工作研究等多方面深刻剖析了原因。三是切实解决问题。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局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按照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了“强化科技创新,力促转型发展”的工作方针,重点抓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进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等六个方面整改任务的落实。目前六个方面的整改任务已经全面展开,特别是在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4、着力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既是思想解放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最终成果的重要内容。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落实科学发展的关键,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力求重点突破。一是着眼前瞻性部署,建立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引领机制。活动中我们体会到,科技工作既要立足当前,更要谋划长远,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迫需求的同时,加强超前部署,占领事关全局的战略制高点,使科技创新能够切实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为此,我局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切实加强科技创新的前瞻性部署,启动实施了“双百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专利、标准、品牌‘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型企业三年培训计划”等带有前瞻性部署的科技创新重点工作的实施。二是着眼提高绩效,建立以创新产出为目标导向的工作考核机制。科技部门过去往往比较重视项目和投入,对绩效、产出关注不够。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我们主动转变观念,自加压力,建立以创新产出为目标的多层面科技工作考核机制,引导科技系统将科技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增强创新绩效上来。加大对地方科技统计工作的指导、培训力度,健全科技统计工作网络,完善以科技产出为重点的统计监测体系,强化科技部门的工作导向。三是着眼支撑发展,建立完善结对联系服务机制。为了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助推企业转型发展,我局在今年的“企业服务年”活动中,确定了105家重点规模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重点联系对象,力争通过局领导及相关科室的结对服务,引导企业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帮助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协助落实各类创新创业政策,最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四是着眼持续创新,建立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载体条件和“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虚拟平台,积极探索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和促进柔性人才流动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不断健全有利于人才集聚的良好机制。五是着眼营造环境,加大国家政策的导向和运用。为了认真把握政策取向,提高政策运用水平,切实把“国家60条”、“省50条”和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等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切实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我局会同市财政、市税务部门建立了科技促进政策协调小组和科技优惠政策会办机制,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政策的落实。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市委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办、指导检查组对我局的学习实践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指导。市委常委、组织部李江部长直接领导我局的学习实践活动,李部长对我局的学习实践活动非常重视和关心,关键环节直接领导,并多次亲临我局具体指导;市委指导组也及时帮助和指导我局的有关工作,为我局的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强了组织保障。局党组多次专题研究,及时根据市委有关要求以及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调整、部署。局领导班子各位领导按照分工要求,主动参与、密切配合,以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直接推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学习实践热情,保证了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注重实践,科技创新服务科学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学习实践活动重在学习,贵在实践。局领导班子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实际工作之中,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全市科技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从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看,对我局学习实践活动情况满意率和解决突出问题情况满意率均达到98.4%以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新的深化。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科技工作实际,必须牢固确立三个观念:一是“发展”的观念。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不放松,不断丰富科技工作服务发展的内容和手段,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作用;二是“引领”的观念。开拓性做好科技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以超前的思维进行超前部署,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发展新优势;三是“群众”的观念。科技工作要坚持惠及百姓,要从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划科技工作,注重统筹兼顾,充分调动和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活力。

2、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的突破。我局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检验思想解放与否和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志,出台了一整套制度性文件,着力完善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建立了科技创新的引领机制,制定完善《**市“双百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并建立相应机制,确保有效运行,构筑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力地推进科技创新向纵深发展。制定了《科技创新主要工作目标及责任分工》实施意见,建立了20xx年18项重点科技工作整体目标任务完成的目标责任机制、督查考核机制和典型示范机制,确保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制定了《科技局结对联系制度》,从企业实际出发,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帮助企业整合好创新资源,协助企业落实各类创新创业政策,较好地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3、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有新的提高。今年以来,我局紧扣“强化科技创新,力促转型发展”这一主题,围绕推动全市50家以上企业各对接一所科技院校、建成一个企业研发机构、实施一批科技转化项目、创造一批知识产权、引进一批科技人才的总体目标,开展了创新典型现场观摩、科技创新大会、创新创业人才座谈会、“双百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启动仪式、“863”新材料领域下地方进企业科技主题活动、科技知识培训和科技系列宣传等七个方面系列活动。今年一季度,全市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2亿元,同比增长2%;按新标准重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4家,目前已进行公示阶段的有5家。载体建设加快推进。调整和修订了《**市三创载体建设规划》,全面启动了“双百家”企业研发机构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已完成三创载体建设面积6万平方米,组织申报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知识产权工作全面展开。分别到环科园、开发区等单位举办专利知识培训3期,培训人数达360多人;1-2月份,全市完成专利申请166件,其中发明专利35件,实用新型专利50件,外观设计专利81件。科技项目申报开局良好。积极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的调研,及时了解全市科技项目情况,在省科技项目指南后,组织企业申报省科技项目简表173项,经省厅组织专家第一轮初评后有133只项目已正式申报。

4、科技部门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有新的气象。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针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采取更扎实、更有效的措施,加强指导和服务。局党组坚持把抓好领导班子建设作为推动系统自身建设的关键举措,班子成员紧密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对各镇、园区、街道科技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强调工作重心下移。建立了局领导工作联系点,每位局领导对口联系,帮助基层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以推进政务公开为契机,帮助和支持各镇、园区、街道科技部门改善基础条件,增强了各镇、园区、街道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组织力量对涉及机关作风建设、基础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规章制度进行梳理。

三、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果,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长效、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