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4-12 08:2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教育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教育心理学

篇1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整合;发展;超越创新

纵观教育心理学近十年的不断发展,虽然这期间并未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其实质性也并不是没有改变。近些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和研究视角有所改观,从关心个体特征的单一取向逐步向对个体、情绪和压力以及社会情境等多因素进行整合研究转变。对于这种转变不是将多种心理元素和外部条件简单地组合,或是将曾经被忽视的因素添加进来,从而进行考察研究。相反,整合取向的教育心理研究鉴于初期的简化和单一研究方式的失衡,正尝试着将学习与教育置于多维框架中进行研究,尤其是体现在社会情境中的独特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

在这个重视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而忽略了心理的重要性。纵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和教育的实质性整合是保证生命力的所在。例如:在20世纪初期,教育心理学因为缺乏教育所需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宣告失败。20世纪中期,教育心理学因不屑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效果不得已体现。而20世纪后期,教育心理学因扎根于教育实践领域,拥有了解决实际教育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也取得了丰硕的效果。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使教育心理学拥有了深入研究的发展动力,直接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早期的研究者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找出一个对教育实践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律,但是由于学习规律并未立足于实际情况和具体的实践教育,因此,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没有达到显著的效果。后来,研究者将教育与心理相结合的教育心理学就具有明显的整合特征优势,从根本上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性。目前,教育心理学在写作和阅读等领域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效,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上的一大标志性成果。

(三)身心机能的整合性发展

用整合的框架讨论各种因素的互相结合、互相利用和各种依存的关系,也是揭示了身心机能的形成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身心机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多种心理成分的共同作用,同时也取决于个体特征与外部条件因素之间的互动。而自我调节能力就是作为身心机能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研究者所采用的整合研究的方式体现为:尝试综合考虑认知、动机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对自我调节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形成的影响。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使用大量的自我调节方法;二是顺利完成任务的能力感;三是制定好各种预期的目标。而自我调节学习也包括三个过程,就是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馈。强化思维的整合特性,无论是对形成机制的探索还是品质的培养,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个体情境的整合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一)个体情境的整合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受到生态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共同影响,再加上学校教育的脱轨,导致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缺失、社会延迟等状况,学习的研究取向就从单一的认知逐步转化成情境化的认知。然而学习的情境理论认为:知识已经不再是头脑中确定认知的表向,而是一种生活的实践;学习也不再是学习者头脑的认知活动,而是不断参与实践的活动过程,并且逐渐形成共同体核心成员的过程;学习也不再是单独的活动,而是与社会环境互相交流的活动。只要是学习就不可能脱离情境的设定,情境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境和场景设定的不同,所产生的学习氛围和效果也就截然不同,所受到的具体情境特征的影响也就不同。

(二)教育整合中社会环境的取向

个体与情境的取向整合趋势同样也在教育技术中有所应用,将教育技术整合于学习和教学活动中,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化。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既可以是对真实环境的模拟,也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与他人共同学习的平台,前者是教育技术的传统优势,后者则是日前教育技术着重探讨的主题。教育技术的整合不仅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平台,也是一个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和便利的条件。目前的教育心理学中,尽管对不同层面的社会系统的探讨仍处于初步阶段,但当代的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开始关注个体的认知、情境以及情绪的变化,教育心理学的整合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教育心理学是结合新的技术,与未来的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相融合的一门学科。迄今为止,人们不再对教育心理学整合的意义和功能进行怀疑,而是有效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整合,不再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姚梅林.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超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篇2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情况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因此,教育心理学即使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在实际的应用中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问题,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活动。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就是帮助教师掌握健康师生关系的法门,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研究学生“学”的心理规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师“教”的规律。从而指导教师如何去教,学生如何去学。心理学在教育学中的研究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性质、特点和分类;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的研究,同时也是教师主宰主观教育世界的法则。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表现在:

1.为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教学是教育工作的基础,而管理是教育的关键,两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有序的管理环境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只有合理的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动态变化,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有助于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受到父母的百般宠爱。由于处在青春期心理变化反复无常这一特殊的阶段有些的同学比较的叛逆甚至有些学生无视学校管理制度的存在,做出一些无法弥补的错误。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学生、更好的促进教学专业的发展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学校的教育活动及教师的教学水平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来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最终使教育取得成效。

3.有助于完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现在的社会是经济型社会,压力也慢慢的蔓延到学校。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每个学生都在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中成长,面对着升学的压力,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困惑及人才竞争工作的压力,然而保持健康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在学校这座大染坊里利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和生活的正确认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三、在教育工作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为完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意义还必须将其应用于教学工作实践中: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认为:“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通过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实现师生感情的双边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情感,认知,心理等各方面的情况,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建立在平等地位上的交往会使期待实现最大化,罗森塔尔曾在“罗森塔尔效应”中指出,教师的期待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会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所以,教师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确立对学生的积极的期待,以引导他们更好的发展。

2.确立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指导是教学,这种方法的不足是缺乏师生互动,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乐观。现在的教学观,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改进教学方法,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消除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型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在教学中每个教师都希望被自己的学生喜欢,希望自己的学生是最优秀的,组织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满意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中学生是处于青春断乳期,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妄想等心理问题,教师这时就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应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施加影响。

四、结束语

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探讨,本人认为,为了让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更要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只有教师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法则,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公社,周喜华.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彭松林.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读书文摘,2014.

[3]史丹萍.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

[4]杨桂凤.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0.

[5]闫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周军.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2.

[7]贺建,刘毅敏,杨旭,李卫刚.当代中国大学教育与心理学[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

[8]庄春.对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

篇3

关键词:教育心理;对外汉语;要素;成果;进步

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同时它也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它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教学过程和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还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它有其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见,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正常学生群里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但其具体的研究范畴是围绕着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过程的展开而展开的,那么,如果我们想发挥出教与学的有利相互作用就必须搞清楚这一过程包含的要素。一般来说,这一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个要素,基本上将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这三大过程交织在一起。

再来看外语教育心理学,显然是教育心理学中语言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方面。这里我们有必要分清几个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基本概念。首先,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一组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第一语言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首先接触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其次,我们来区分一下母语与外语,这是一组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两个概念。母语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一般是指外国的语言。通过对比分析这四个概念,我们不难看出,母语不一定是第一语言,外语也不一定是第二语言,我们不能将它们互相等同。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再来思考,本文是想分析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心理,首先要对对外汉语教学做出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讲,这里指的对外汉语教学就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并且是一种针对外国人进行的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在语言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集中、强化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接下来就分别从教育心理学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中包含的五个重要要素来分析,它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成果的进步。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的教育心理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个人因素体现出来的影响教学效果的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生理、认知、情感三大方面。下面来分别看一下它们是怎样影响学生学习的。

(一)从生理因素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跟语言习得有关的生理因素主要就是年龄,我们都知道目前比较受学术界认可的语言习得“关键期”也叫“临界期”假说,是由伦尼伯格提出的。他的理论认为,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此比较容易习得语言。这是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这一假说现在也被广泛运用到第二语言学习中,所以,一般认为,2-12岁也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所以,这就启发我们,在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角色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存在的,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方面具有不同优势。但是每个学习者都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也都不一样,我们不能认为所有人的学习语言最佳年龄段是固定的,也不是学习语言越早越好,还要看后天的学习时间长短和努力程度。我们一定要分析教学对象,根据不同年龄的学习者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从认知因素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语言学习的认知因素一般包括智力、学能、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

1.智力因素

大体来说,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成功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组成的综合能力。人的智力水平多用智商来表示。尽管智力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教师还是应当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有所了解,要特别鼓励智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培养他们学习汉语的自信心。

2.语言学能因素

如果教师发现某些学生其他科目成绩都不错,但学习外语却十分吃力,这就说明其缺少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即语言学能,它包括对语音编码解码的能力、语法敏感性、强记能力和归纳能力等。语言学能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到第二语言学习的速度,老师要了解学生哪部分的语言学能不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反复练习,强化记忆,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

3.学习策略因素

学习策略主要是指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我们可以看学习者是否有求解的意识,首先,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任务预习课文,培养学生对汉语知识的求知欲;其次,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很容易自己推理,造成母语的负迁移等问题,教师要及时纠正;另外;实践和记忆是学习语言比较重要的环节,教师一定要带领大家进行大量的练习,从模仿、重复到记忆,以达到学习效果。

篇4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生教育,重要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因材施教”等,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更愿意和随和的老师进行沟通或者互动。此两者并不存在根本上的差异,从教育的目标上来讲,不同风格的教师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都会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由此可知,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长期从事学生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都会或多或少地运用到一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工作者并没有很好地重视这一方面,包括一些教学业务能力很突出的教师在内,能够主动花费时间、精力研究教育心理学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教师仍然是很少一部分。为达成教学目标,大部分的教师专心于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或思考,希望通过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来进行很好的施教,这是值得鼓励的事情。只有深入了解教育心理学,清晰认识学生的阶段心理和性格特点,并做出相应的教育方式调整,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标。

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生共同特点就是学习基础差、自我意识比较突出、个性差异较大等,另外此类专业对于就业性要求更直接,学生要进行角色的转变和调整。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并能够完成学生适应社会的心理转变,对于教育工作者是需要重视并推广的课题。不少职校辅导员就反映学生难教,管理上做不到得心应手。在这方面,就更应该强调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运用了,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能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教育问题,从而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并进行修正;能帮助教师结合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可以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通过这个理论,把学习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类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完善。以此为依据,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此阶段正是价值观确定及对自我认识要求强烈的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思想差异进行认真分析与疏导,帮助学生度过心理上的困惑,让每个学生充分认清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开阔的眼光看待即将进入的社会环境。思想问题解决了,学生自然对于学习有了新的认识,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内而外的一种求知。

2.罗森塔尔效应的应用有助于教师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

很多人熟悉教育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它也是在教育领域中很被推崇的一个教育理论。通过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做实验被肯定的学生得到了教师更多的期望与欣赏,老师正面的、积极的态度鼓励了这些学生,由此学生的信心得到加强,成绩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当前的职校学生而言,欣赏与肯定是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这些学生大部分在校成绩不甚理想,信心不足,加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是学生学好学习任务的前提。欣赏和肯定则是增加学生学习信心的有效途径。

3.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应用为如何修正学生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内容是关于行为主义理论,在这个理论中,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教学过程也经常涉及,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后果会对行为发生作用,所以通过对影响行为后果的办法来改变或者修正行为,教育中常常称作正强化或负强化,如果教师对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行为进行肯定与鼓励,那么学生下次进行同样行为的几率就会有所增加,通过不停的强化从而使良好的学习行为变成学生固定的学习行为。正强化的方法一般为表扬、改善学习条件、安排重要事情等,负强化则主要实施为批评、降级、处罚等,教师可以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这些方法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与修正。

4.情感教育的应用

在对学生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就是思想转化,就是班主任或辅导员所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转化成为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而这种转化,需要借助于师爱这种情感的触动和催化。也就是说,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某一种要求和意见,只有被学生认作为是出于真正的关怀和爱护时,学生才会产生对班主任或辅导员的信任感,才会对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被愉快地接受。相反,同样的要求和意见,如果被学生认作是班主任或辅导员故意的刁难、恶意的打击,学生就会引起抵触情绪和行动上的抗拒。因此,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真诚的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充分应用这种情感对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对后进学生,常常使他们冰冷的心感到无比温暖,使他们感到班主任或辅导员是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尊重他们,他们就会渐渐亲近班主任或辅导员,对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对立情绪就会逐渐消除,只有在这时,他们才能接受班主任或辅导员教导和劝告,才能尽心尽力地按班主任或辅导员的要求去做,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见,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正是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的诚挚的爱,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协调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从而为更好地转化他们奠定了基础。

5.促进教师的教学提高

教师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实践,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一方面促进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另一方面使教师对于自身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拓宽了教学视野。所有的老师不可能以同一个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根据个人情况,教师可以确定自己的教育特色或者风格,或严师型或亲和型等,通过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发挥自己的优势所在,达成同样的教学目标。

6.巧妙的应用心理暗示

什么是暗示?暗示一般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在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反应的心理现象。不管是对在班级中学习好或成绩不好的学生,暗示的作用都是积极有效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或辅导员可以用技巧性的语言或表情,给予学生有效的诱导和暗示,从而使学生逐渐改变原有的自卑感和不好的态度,达到学生向自己说自己心里话的目的,从而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在这提出的是,这一方法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作用更加明显。

三、结语

作为研究学校情景中教与学基本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是研究的课题,而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合理运用的有效工具,只有运用好这个工具,教学过程才能是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学相长的过程。充分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施教或者是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压力或者烦恼,教师教中有乐,学生学中有趣,有利于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鲁茜“. 罗森塔尔效应”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2011.

[2]耿丽巧.浅谈斯金纳强化理论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2011.

[3]纪筠.试谈“罗森塔尔效应”[J].心理世界,2005.

篇5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新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合理的运用教育心

理学相关知识有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给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材料,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体育教学;应用

1、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高教学水平及促进学生的发展

1.1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以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都与学习动机有关。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需要,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体育技术前,应先做示范,对技术动作进行讲解,让他们知道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而且有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让学生对其产生好奇心,然后教会学生一部分不太难的动作,让他们练习,对练习的效果及时进行反馈,对那些练习好的学生给予表扬,练习不到位的学生要个别辅导鼓励他们,这样学生之间会产生竞争心理,他们不仅在上课期间而且在课下也会努力的练习,这样就激发和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体育教学的进行。

1.2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

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学习,所以很多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各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来体现的这也就意味着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的也是可行的,在体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于某一项技术动作让学生多做练习掌握动作要领,体会动作的细节,这样才会牢固的记忆和有效的应用;结合体育本身的特点教授一些身体技能,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教授思维方法,先给学生做示范,并要求模仿,让学生逐步掌握各种思维的方法;体育教学中创造行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在体育课上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可能的条件下,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提供足够的时间促进创造的出现。然后是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接受学生提出的各种奇特问题,并表扬他的好奇心。

1.3运用合理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与品德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与方品德,例如,考虑原有的态度特点有效的说服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树立好的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学生的行为;对于其不良的态度与品德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2、教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有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这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心里的发展是不同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对象,了解其特点因材施教。在童年期相当于小学时期,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某一个体育动作应该跟他们分解示范,让他们看清细节;在少年期相当于初中时期,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在教授体育技术时可以完整的跟他们示范一段动作然后再进行单个动作的讲解;在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抽象思维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在体育教学时可以教授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动作,跟他们讲解动作原理再加上动作示范,他们会很快的接受不同的技术动作。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在智力、性格、和认知方式上存在差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在照顾到大部分同学的基础上应该对部分学生特别的注意,争取使所有的学生共同发展。

2.2根据有关的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在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练习动作和健身方法时,还应该给他们讲解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体育是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有一个好的身体,能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现在学校里推行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向他们讲解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还促进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发展。

2.3采取合适的教育措施应对体育教学中的意外情况,提高教学艺术,培养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的做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用四个词语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教育机制,对于学生的怪问题、怪动作、教师自己的差错、突发事件等课堂的意外情况,需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比如转移话题、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把尴尬事件化作善意的笑谈。例如当示范一个技术动作时,突然做错了,应该及时的对学生说这是错误的动作。面对复杂的教育情景,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加强教育理论修养不仅是体育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注重实践锻炼,获得教育经验;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2.4积极维护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进步。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地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任务挺大,学的科目多,要做的作业多,学习压力大,在上体育课时通过做体育活动调整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的压力,好多学生认为体育课不重要不去上,要么就是去上不听老师的指挥随便玩,实际上跟着练习一些动作,不仅弥补了整天坐在教室没时间运动的不足,还缓解了大脑的疲劳,学习效率会更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自己要积极的维护心理健康而且还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让他们知道怎样学好,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知道怎样教好学生。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正如现代语言学博士H.H.Stern指出“没有可以不懂得心理学教学理论而教授语言的”,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而言,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学以致用。

一、介绍

(一)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科和教育学科交叉的产物,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及其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其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学主要侧重于正常学生群体的心理规律的研究,考察这些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是如何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因此,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对高职学院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英语教学

高职是和本科教育不同类型层次的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等一线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随着近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专业能力的拓展及今后的就业留学都有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兴趣不浓厚,对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上有畏难情绪,缺乏明确目标,学习上非常被动,学习习惯差,有的甚至自卑感较强,不敢开口,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不小难度。

二、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

(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是由二十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桑代克提出的,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教育界处于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还有著名教育家华生、斯金纳等。其主要贡献是对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了相对客观的研究和分析,对学习的规律、动机、实质进行大量研究,提出一系列理论及学说。如斯金纳曾提出“操作性条件作为一科学系统应用在日常教学当中”,对促进世界传统教学的发展与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最早发源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该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一套完形说,与当时的联结说形成对立。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有著名学者贾德、布鲁纳、奥苏泊尔等。该学派建立了“完形———理解、领悟、认知———发现科学学习说”理论,肯定了认知及意识的能动作用。现代认知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即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相对立,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及马斯洛。此学习理论基于自然人性论,主张人格或人的自我实现,相比于理论学习,他们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熏陶及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中曾说最持久且最深入的学习模式为自发学习,马斯洛在《心理学的依据和人的价值》中指出,个人人格的有效形成往往来源于自我压力。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果

(一)运用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提高英语听说教学效果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刺激———反应为原理的机械性语言操练,即为学习者提供语料输入,然后使他们能运用所掌握的语料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无论是强调语言机械训练,认为一种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的听说法,还是把外语学习归结为刺激———反应过程,强调图像和录音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而达到语言习得目的的视听法,都频繁用到听、说这两种输入和输出的技能。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可以运用视、听、说等手段积极刺激学生,引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并且用情景法和交际法强化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化为自己英语运用的能力。

(二)运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知识重新建构自己新的认知体系。而人们进行阅读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运用已有知识对新信息进行理解;二是借助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和有关专业知识及逻辑思维能力,对信息的再加工达到深层次理解。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广泛接触世界各国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等知识,拓宽视野,扩大知识容量,调整知识结构,弥补学生词汇量不够的短板。另外,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学生与学生合作学习,以便最大限度使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影响教学效果。

(三)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高英语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即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外部因素都是通过学生这个内因起作用。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学生的自身兴趣及由此所产生的求知欲,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尽量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消除学习压力和负面情绪的环境,敢于表达自己,勇于改错,主动表现自己,最终激发英语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提高的目的。

(四)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智力因素一般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内容,非智力因素包括态度、意志、刻苦性、信心、心态等内容。诚然,英语学习好坏与智力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但是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对于英语的成功掌握更加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不怕困苦;培养学生集体的观念,互助合作;培养师生和谐的关系,教学相长。只有多管其下,英语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一些著名理论干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

马斯洛需求动机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安全的需求,被认可的需求,归属感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与学习者需求相关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会到自我实现,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进程并不均匀,起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遗忘量先大后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此规律引导学生学习并及时巩固和复习当天的知识,对于需要大量记忆的英语学科来说发挥最大的学习效率。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核心理念是教师对于学生的鼓励和期望能给学生以良好的激励,以此提升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可以大力鼓励学生,给予正面表扬,多注重进步的方面,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良性发展。

四、结语

21世纪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的飞速发展必将促进跨语言跨文化的人际交流,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积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深入研究英语教学理论,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2]孙丽娟.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研究高职英语教学[J].语数外学习,2013,02.

[3]张子一.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探讨高职英语教学.[J].中国信息化,2013,05.

[4]朱纯.外语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王琦.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0,53.

[6]胡春洞,王才仁.《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篇7

(1)动机障碍。一般的动机障碍指的是学生认知或者期望与实际体育教学在情感上出现的偏差,一旦学生对实际体育教学出现期望或者认知较低的情况,很难激发其参与的热情与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学习和开发潜能的效果;当其对实际教学的期望或者认知较高的时候,通常会使其机体过度兴奋,注意力分散,在体育运动的时候容易失控,引发潜在危险。

(2)注意障碍。注意障碍就是通常所说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注意障碍在体育教学中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从形成动作技能的规律看,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某个体育动作没有建立精确的内抑制,注意依然处在动作泛化时期,很难分配协调注意力,最终发展成注意障碍;另一方面,学生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因为外界因素的作用引发的内心恐惧,对体育活动产生心理恐惧,从而出现注意障碍。

(3)记忆障碍。记忆障碍指的是识记、保持、回忆或再现过程中出现异常或者困难的现象。引发中职学生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记忆障碍的因素通常是烦躁、焦虑、忧郁、压抑等,这些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大脑记忆力有严重的影响。在实际的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波动促使大脑皮层在某个不确定区域形成兴奋中心,从而对记忆中枢产生抑制作用,以致学生对之前非常熟悉的技能和知识记不起来。

(4)恐惧障碍。恐惧障碍在体育教学中是单纯性的,其实质是对体育动作的惧怕心理。学生在存在难度或有受伤风险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因为自我保护心理引发的恐惧与抵制。如跨栏动作,很多学生因为担心被栏架绊倒而出现了恐惧心理,从而在进行此体育活动时出现心理抵制和焦虑,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心理学知识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1)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按照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生深入观察和主动认识某事物的基础是对其有浓厚兴趣,学生在此状态下可以准确、迅速、可靠地对其产生强烈的感知。中职体育教学提高的基础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要着重进行心理意识的培养。比如,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生性好动,缺乏耐心听取教师详细讲解运动原理和知识要点,这就会影响教学效果。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对学生的心理波动进行干预,引导学生耐心听取老师的讲解,更加科学规范地学习篮球知识。

(2)提高教师的心理素养。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中职的体育教师应积极提高心理素养。在上课时,老师要注意补充关联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养以便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自信心。教师要加强对于普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校可以定期对体育教师开展心理学的辅导和培训,增强体育教师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进其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改善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教师在中职的传统教学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要想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树立平等的人格意识,就应该在意识、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实现师生平等。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的知识,从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心理入手,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彼此之间的心理隔阂,为体育教学创造良好的基础。

篇8

[关键词]教师 心理学 教育教学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对于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也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人的心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具有自控性特征。绝大多数个体,其心理处于不断变化中,通过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能够不断完善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教师作为教育系统中知识经验的所有者和传授者,其职能在于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经验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并形成一定的心理结构。教师学习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学习心理学,有利于准确掌握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有效联接教育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达成教学目标。

学习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古代把教师的职能归结为六字“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学到知识,明白做人的道理,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各个环节都不能缺少对学生心理的把握,针对性格不同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育效果必然倍增。可以说,了解学生心理是教师传授科学知识的必备条件。很难想象教师与学生在没有良好沟通的情况下,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斯德蒙•莫里斯在1977年《管理学》一书中指出:“非言语活动是先天的,许多信息可以从这些活动中获悉。作为教师,课堂中的非言语暗示是孩子们重要的思维来源。”此处的非言语暗示,就是在对学生心理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

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矛盾,而是相铺相成的。教师了解学生心理,从而在学识上、思想上、行动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不断修正和完善。良好的沟通又是学生准确揣度教师心理的一个前提。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深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他们处于充满复杂矛盾的人生过渡期,自信心增强,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显现,外界对其的良性作用无疑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是学生经常的接触者和导师,他们往往更充分地把握学生心理,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息息相通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和学生的目标趋近于一致,不致出现南辕北辙的对抗状态。据此可以发掘学生创新学习的生长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联结教育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可以说,学生在心里对某事物的认同,比数别人十遍单调的说教还有效,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然提高了教学的效度和教育的力度。

2.学习心理学,能优化教师个体心理结构,增强师生互动的实效性。

不同的教师在心理上有较大的差异并呈现不同的特点。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不同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自觉地驾驭和控制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从而克服盲目性,增强科学性,而且可以引导教师进行心理品质的自我训练,提高自控能力和抗挫能力,增强心理的兼容功能,强化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凸显人格魅力,从而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指出:当低级的需要因有报偿而得到满足时,新颖的高级需要就有涌现的趋向。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学会合理确定自己的行为预期,同时不断优化个体心理结构,以乐观、豁达的心态看待教育实施――反馈过程,特别是那些细微的回应信息,组建心理自励机制。这样在不断的自我实现中创造出有序的后续行为,教师心理的偏差或失衡也能得到缓解和矫治。师生之间会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学教育体系将会呈现出良性运转的态势。

因此,教师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优化个体心理结构,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归属与爱的需要,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树立起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并且教师之间及其与领导之间形成合作、协调的关系,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来影响学生,真正实现言传身教。教师在这种不断完善过程中,提高自己各方面修养,并且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学生的积极影响相应也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学习心理学,有利于调适群体心态,辨证对待社会的多极影响。

教师个体心理结构的形成和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群体心态趋同的现象不可避免,社会的多极影响,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其特定的职业特点,特别需要加强心理品质的锻炼,积极抵御社会的消极影响。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的同时,采取更个性化的柔性手段应对,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现状,加强心理诊断,让他们掌握心理学的普遍规律和技巧,善于利用心理学中的某些方法,如自我暗示、心理换位等方式来调适个体心态,能使教师对当下的生存现状持一种宽容和期待的心理,并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来优化教育行为,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手段实现教育的价值。这种前瞻性的行为,必然带来持续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篇9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66-02

1.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

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1 逆反心理严重。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其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往往养成了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1.2 心理承受能力弱。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其父母因忙于生计,大多无暇顾及他们,不少人成了"留守儿童",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交谈,将自己封闭起来。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尤其是父母的离异,也造成了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1.3 心胸狭隘,虚荣心强。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1.4 应试教育扭曲了学生的心灵。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以及众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体育活动既是一项身体活动,又是一项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的体能, 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而且体育活动对于增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2.1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重要的指标。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长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学生常因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对未来前程的担忧而持续产生紧张、焦虑和不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这些不良情绪得到改善,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2 体育锻炼有益于帮助提高智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脑细胞的功能及工作效率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智力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大脑耗氧量是人体耗氧量的25%,运动时可达到3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有益于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稳定、知觉敏锐精确、记忆状态良好、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活等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同时体育锻炼使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情绪等得到发展,有助于兴趣广泛、动机良好、情绪稳定,对提高智力具有促进作用。

2.3 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意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其内涵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2.4 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理愉快、精神饱满,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锻炼可改变这一现象,因为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入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体育运动能使人们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融洽关系。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令人心情舒畅、振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3.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3.1 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竞争上岗的形势日益严峻,加上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原有的意识形态被打破,教师地位与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导致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心理失衡。现实与期望的巨大反差,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失落感,如对事物看法的偏激,工作的懈怠,对前途的迷惘等。有部分教师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难解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疏导,加之敬业精神缺乏,对待学生态度的简单粗暴,往往把学生当成喧泄的对象,从而获取内心满足和平衡。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师的角色未能发生真正的转变,他们错误地认为,对学生打不行,难道骂也不成吗?因此,对学生出现的过失,往往恶语相加……

由此可见,加强体育教师心理辅导势在必行。只有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建立一支业务能力过硬,自身心理健康,具备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懂得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的体育教师队伍,才能充分发挥体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功能。

3.2 优化体育教学环境。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购置充足的体育器材,改善体育教学和锻炼环境。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包括学校和家庭的物质环境、文化心理环境、组织制度环境等,特别是校风、班风、家风、教风、学风等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潜在因素。更重要的是,体育课堂内的心理气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激励、维护和调控作用。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又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使师生成为朋友,课堂成为乐园,师生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体育运动环境。让学生产生激动、愉快、自豪、跃跃欲试的感觉,从而乐于接受体育,对防止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

3.3 因材施教,加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体育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然后,因人而异地开设体育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比如,给予那些由于受家庭或学校不良影响的学生多一些关心、爱护和帮助,并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以免他们的不良情绪得不到发泄和正确引导而产生心理疾病,影响心理健康。关注那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他们也会因多次练习后仍不能达到要求而产生失望和心灰意冷的情绪,失去锻炼的兴趣。体育教师要耐心辅导,不断发现他们的优点,以表扬、鼓励为主,保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自信心、上进心,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功能,使学生情绪稳定,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3.4 体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和手段。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而不同的教学任务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教法要体现多样性和多选择性。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4.结 语

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标的发展下,学校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标准与体育学科特点有机结合并具体化。因此,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充分运用体育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心理及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

参考文献:

[1] 杨永峰;;学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成才之路;2011年21期.

[2] 李晓东.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学校体育学.2008(16).

[3] 徐龙,吴卫东.浅议中学心理健康教育[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01).

[4] 李春汇,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合作教育[J].体育学刊,2005,12(1):111-113.

篇10

创新教育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提出的,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知识不断更新,高新技术不断产业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在于创新性劳动的水平、质量和效益。也就是说,人的创新能力开发到什么样的程度,社会就前进到什么程度。学校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同志多次强调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这就给当前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个体头脑中发生内化的结果;只有学习者自己才能真正地占有自己的头脑。高中学生已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他们能根据学习目标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观察事物。他们也有很强的独立思维能力,喜欢自主讨论问题发生的原因,解释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等。这为高中物理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能力是当代社会高级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后天的教育中完成的。物理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职责,通过在教学中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创造性地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的智力系统呈开放的状态。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有志、有识,善于发现问题、喜欢寻根问底、标新立异的创造型人才。

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原则

1.师生民主、平等的原则

教学中,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活跃学生的思维,确立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大胆的质疑、探究的主动性,教学中能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和老师、同学争辩,能够从与别人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创见。

2.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重视个性发展的原则

学生的素质各有差异,个好各有不同,我们老师都要足够地重视。耐心地解答。也许一个普通的问题里面蕴含着重大的创新。

3.重视学法指导的原则

创新教育的侧重点并不是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是否学会了“会学”,教学中应该渗透学法指导,强化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更多、更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4.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采取灵活评价的原则

实施创新教学必然导致学习结果的多样性、丰富性。统一的评价手段即标准答案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热情。

5.改进实验,开展全方位教学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