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4-12 08:2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术创新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物技术;创新;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FQ81文献标识码:A
一、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征
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它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建立的、为创建新的生物类型或新生物机能的实用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而言,生物工程技术包括转基因植物、动物生物技术、农作物的分子育种技术、纳米生物技术、重要疾病的生物治疗等;基因操作技术包括人类功能基因组研究、重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等;生物信息技术包括生物信息的获取与开发、加工与利用,以及结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药物筛选、小分子药物设计等;创新药物和产业化开发上,将重点建立完善的药物筛选体系、研制重要药物品种、实验室建设、药物制剂技术等。生物技术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1、大科学工程研究方式的出现。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基因组的研究,使得生物技术的研究从作坊式转而进入了大科学的运作方式。基因组研究以人类基因组为代表,其研究对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要在整体上破译遗传信息,不可能用以前零敲碎打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其他学科的一些运作方式,包括大规模、高通量、信息化的工业运作方式。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产业的巨大带动作用,引起实业界浓厚的投资兴趣,投资量逐年递增。
2、精细分析和广阔综合的统一。生物技术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整体乃至群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研究,以及生物技术与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的前所未有的整合,使得很多生命系统复杂问题的解决出现了可能。
3、科学进步和技术革命互为因果。生物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与技术革命相关,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也是越来越模糊了。
4、基础与应用的结合。生物技术与医学、农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这些应用学科的基础,也能从应用学科中获取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很多重大社会需求的问题会构成揭示自然规律的一些重大科学工程的出发点,如对艾滋病、肿瘤、人口控制、抗病虫植物等方面的研究。
5、产业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各种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到实现产业化的距离较之以往大大缩短。
二、生物技术的创新前景
世界生物技术在21世纪的发展取决于技术平台的宽度和高度,预计未来将形成几个新的生物技术平台,这些平台的建立,将使生物技术的发展令人难以预测。
生物技术已有三个平台,即DNA重组、细胞培养和DNA芯片,已经取得了相当成果,培育出了新的生物技术产业。预计在本世纪还会形成几个新的平台。
1、基因组平台。目前已有数十种微生物和4种模式生物的基因组全序列已进入数据库,人类基因全序列草图也刚完成,这意味着有数十万计的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可供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操作,从而大大扩展了生物技术的产业范围。
2、生物芯片平台。它是分子生物学与化学和物理领域的多种高新技术的交叉和融合。从DNA芯片延伸到含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硅片最终将与纳米技术相结合,使离体操作的芯片发展成为可在活体内执行某种功能的组件。
3、细胞生物学平台。它是克隆动物和克隆组织器官的基础。
4、生物信息学平台。目前,生物信息学已经广泛用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研究,但是随着大多数基因和蛋白质功能的阐明,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发展前景,这就是在计算机上模拟细胞内和机体内的生化代谢过程,甚至模拟进化的历程,这将使生物学真正进入理论生物学的新时期。
5、神经科学平台。目前,国际上正在酝酿开发神经生物学的大计划。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如感觉、认知和思维终将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上被解析。除了可以预计的上述5个平台外,还会有新的平台出现,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是难以估量的。
三、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的核心,对人类解决面临的食物、资源、健康、环境等重大问题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十几年是世界生物技术迅速发展时期,无论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药、轻工食品、海洋开发及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生物技术将是21世纪的主导技术之一,甚至可能引发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各方面必将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1、农业生物技术。近几年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发展之快,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量增加的作用之大,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中研究最活跃的是应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动植物体内,对家畜、家禽及农作物进行品种改良,从而获得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达到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2、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海洋生物技术这一新的领域。海洋生物技术作为加速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改良海洋生物品种、提高海产养殖业产量和质量、获取有特殊药用和保健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新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国家已将海洋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轻工、食品生物技术。轻工、食品行业是生物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农副原料加工直接制成商品,如发酵制品、酿造等产品;二是以生物技术产品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形成的新产业,如低聚糖加酶洗涤剂、高果糖浆等;三是以生物技术为手段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从而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
4、医药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热点,近十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投放大量的人财物力研究和开发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已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基因治疗技术和新型生物药剂方面的开发应用最为广泛。
5、其他生物技术。随着世界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技术除广泛应用于农业、海洋、食品、医药等领域外,在其他诸如环境保护、石油化工等领域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生物技术的发展培育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大有前途的产业领域。生物技术投资包括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生物技术诱发生产力的提高是公共和私人部门投资于生物技术领域的主要动因。基因组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的巨大经济效益吸引着投资商和企业向这一领域汇集。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生物技术逐渐在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占据了“龙头”地位。例如,20世纪末,美国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中51%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在全球500强大公司的前50位中,生物制药企业有13家,其资本利润率接近20%,远高于信息产业。可见,生物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无论是在研究水平和投资强度、还是在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上,美国均领先于世界。美国拥有世界上约一半的生物技术公司和一半的生物技术专利;美国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占全球生物技术产品市场的90%以上。
目前,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用于医药工业,用来开发特色新药或改良传统医药,由此引发了医药工业的重大变革。众所周知,医药业是一项高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则如皇冠上的宝石,耀眼夺目却有些可望而不可即。其原因是:它需要资金、技术大规模地投入。于是,一种能汇聚市场上一切偏好风险的投资者的资金,并将之投入到需要融资的企业中去的新型投资方式――风险投资就应运而生。
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产业。我国在部分领域,如人类基因组研究及疾病相关基因研究、植物基因图谱、转基因动物、基因芯片、干细胞研究有明显进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不低于25%。虽然中国生物科技领域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落后,但中国生物技术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美好的前景,它必将成为中国高技术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成长点之一,并跻身于国际先进生物技术的前列。
(作者单位:1,2.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生命科学学院;3.武汉江夏区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竺.“新世纪之初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中国科学院网,2001.11.
[2]“The Biotech Century”by Jeremy Rifkin,Penguin Putnam,Inc.Marc-h.1999.
[3]钢都.“生物技术产业:本世纪的亮点”,中国经济信息,2001.1.
[4]“The Biotech Investor's Bible”by George Wolff,Wiley,John&Sons,Incorporated,June 2001.
[5]“The Coming Biotech Age:The Business of Bio-Materials”,Richard W. Oliver,McGraw-Hill Professional,November 1999.
[6]李建华.“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模式初探”,经济管理,2000.11.
[7]周彦兵.“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与展望”,生物学通报,2001.4.
[8]马述忠,黄祖辉.“关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中国软科学,2001.8.
篇2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往往是人们易于混淆的两个概念。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将这两种概念区分之后,沿用至今。技术创新是企业应用新的理论原理、技术、方法等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优势使企业得到发展和实现收益增加的过程。换而言之,技术创新是以技术发明成果的技术实现和商品实现为基本特征的“技术经济”过程。创造发明,是人类对尚未知晓而又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停探索过程,成功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大致包括:新现象的发现、新概念的定义、新原理的证明、新理论的形成、新工艺的流程和新设备的发明,通常是在实验室中完成。创造发明的经济目标具有不确定性,有些发明是出自客观需要,有些则是出自偶然的机会。同时,两者在行为目的、管理方法和实践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创造发明是技术创新根源所在,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只有当新的创造发明转化为社会商品或实用技术时,才能称之为创新。技术创新应该是以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的成果应服从企业的战略需要。技术创新是否是有效的创新取决于企业内部的技术实力、人才储备、知识储备、与外界的技术交流、投资力度和市场环境,其中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
2充分理解技术创新的几个重要因素
2.1观念创新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是前提条件。超前的观念意识才能孕育出新技术,观念是存在于人脑中一种无形的意识形态,时刻影响着人的活动,因此,观念创新是基础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主要的经济活动,是企业家才能的具体体现。实施技术创新要求企业领导者切合实际的分配人、财、物等资源,需要领导者参与决策管理及进行组织。因此,这就是首先要求企业领导要有积极的创新观念。
2.2市场营销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在作为经济学概念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是占领市场和实现企业产品市场价值的重要环节。企业营销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充分掌握市场需求;二是要研究企业满足市场需求所需具备的条件;三是要充分了解市场特点及竞争状况等外部环境因素。这就要求营销和技术有机结合。2.3.3企业管理创新起着技术创新的保障作用。管理决策者的任务是解决技术创新的步骤、目的和调动人员的积极性,而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和激发主观能动性则是管理决策者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管理决策者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因素为核心,建立有效机制:一是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二是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三是技术创新的人才机制。只有在完善的机制作用下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成功。3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原因分析任何企业均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行为主体,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之前,均会对创新行为进行可行性、风险性及是否能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增长进行预测和评估。只有成功率较大、收益较高、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创新,才能对企业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离不开经济利益、企业家才能、企业文化、市场竞争及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推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企业所追求的经济利益,这也是企业主动开展技术创新的源动力。
3我国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经济改革已处在深水区域,每前进一步都举步维艰。如何使我国经济既快又好的转型和发展,国有企业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骨干企业,排名在50位之前的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虽在战略规划、技术储备、人才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经过近3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国际相关企业相比总体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依然很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观念的滞后导致创新能力不足;二是创新管理机制落后致使创新效率低;三是创新激励制度及高级技工的缺乏导致创新基础薄弱。以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等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已刻不容缓[4]。企业改革再次处于攻坚阶段及关键期。工业发展近百年的历史证明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力度才能加快技术创新的前进步伐,加快推动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才能使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得以增强。由于我国企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片面追求企业规模,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研发环境较为落后等因素导致高端人才的流失,致使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无法完全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再大的企业也因此居于从属地位。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决策要点
4.1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相适应
企业战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满足顾客需要和应付竞争情况。技术创新只有在满足企业战略需要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战略服务。企业要完全掌握主动权,实现其战略目的,技术创新需要在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正确的战略对企业经济的持续增长起着重要支撑作用。这种支撑的源动力来源于技术创新。
4.2创造技术创新所需的良好环境
由于我国的现阶段国情所决定,技术创新的环境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正是技术创新环境相对落后,致使高端人才的大量流失,导致创新能力的不足。人力资源亦是技术创新所需的最为核心的资源。好的创新环境才能有好的技术创新。良好的环境应包含经济、文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只有环境改善了,技术创新的效率才能大幅提高。
4.3加大技术创新所需的基础研究投入
企业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只有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和建树,形成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技术特点及优势。基础研究的成果在市场需求不明的情况下不必急于把新技术投入产品市场,可以做为技术储备,在必要时投放市场,以保证企业的领先地位。
4.4加强基础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
不是所有创新的技术都能转化为市场所需商品,实验室技术理论的成熟并不能代表市场技术的成熟。技术孵化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有限,更为缺失的是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试验室技术一旦成熟就急于投放到市场,就会出现边生产边改进,使企业陷于被动地位。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脱节,从基础研究出的成果应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专注于新技术的孵化,使新技术能迅速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
4.5企业应加强统筹和归一化管理
篇3
【关键词】煤矿;机电技术创新;自动化研究
0引言
当前一些先进的煤矿企业、矿井甚至一个采煤工作面的生产能力就能达到500-1000万t/a,例如同煤集团塔山煤矿年生产能力达到了1500万吨。生产能力的提高,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机械设备应运而生,就采掘工作面的装备而言,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电牵引采煤机的使用已达到100%,单台装机功率达1530kw,截割牵引速度为10-15m/min,最大牵引速度达到45.9m/min,产量达到40-75t/min;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的功率达到1600kw,长度400m,输送机槽钢板厚度达到60-70mm;带式输送机的最大运输能力已达3500t/h,功率1400kw,带宽1.5-1.6m,带速3.5-4.7m/s,最大水平运距2000m(多点驱动);部分断面掘进机的最大重量达120t,截割头功率达500kw,可切割抗压强度超过100mpa的岩石,最大掘进断面70m2。这些先进机械装备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生产能力,而且使煤矿劳动生产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1先进的机械装备及电力电子技术
设备的大型化、大功率化,对电力技术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随着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并发生了质的飞跃。它已由50年代的SCR、80年代的GTR、MOSFET发展到现在的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IGBT、SIT。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还将高电压、大电流的功率器与控制电路集成在一起,形成智能功率控制集成模块。目前最先进的为同步机内装式交流变频提升机,其主回路和磁场回路均采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变频和整流,由于采用交流电机,没有电刷问题,提升机容量可以大幅度增加。电力电子技术在控制采煤机牵引速度上也得到应用,主要是交流变频调速和滑差调速。此外,电力电子技术还应用与带式输送机的调速或软启动控制、风机调速和水泵调速,除了可以提高调速性能外,更主要可以节省能源。以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的开关磁阻电机因其启动力矩大、启动电流小、可以频繁重载启动的优点,特别适用于矿井输送机、电牵引采煤机及中小型绞车等。
2机电一体化
2.1相关概述
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技术”和“产品”的内容,是机械系统和微电子的有机结合,是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性能的新一代产品。机电一体化是传统机械工业被微电子技术逐步渗透过程所形成的一个新概念,它是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相互交融的产物,是集多种技术为一体的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目前,对机电一体化的定义有各种各样的认识,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将被赋予新的内容。机电一体化不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为达到取长补短、互相补充的目的而将电子设备的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融合到机械装置中,使知之更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英国、日本、美国和中国生产的部分电牵引采煤机,装备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和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对采煤机的运行工况及参数进行采集、处理、显示、存储和传输,提供操作指导或控制采煤机做出相应的处理,对电机、轴承等部件进行故障自动诊断。计算机技术与液压控制有机结合,实现了液压支架定压双向邻架或成组自动移架,避免对顶板和支架产生冲击载荷。此外,引进的工作面供电设备采用了微机控制技术,实现故障查询、闭锁、先导保护和控制功能,也是一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煤矿运输设备的机电一体化进程也十分迅速,近几年来,引进的电液控制软启动在带式输送机上的应用达到很高水平,它利用计算机与液压技术相结合,不仅具有良好的启动、停车、调速和功率平衡等功能,而且能监测设备各部分的工况,对不正常状态进行保护,显示故障类型。
2.2计算机控制与网络
随着煤矿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安全技术的高速发展,井下各种监测监控系统逐渐增多,如果这些监测监控系统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各种系统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信息不能互通,势必造成通信线路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系统维护量增大,整体可靠性差,维修、维护困难,信息不能综合利用等缺陷。计算机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煤矿的广泛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现在,计算机控制和网络可以覆盖到煤矿井下现场、覆盖到单台设备、单个数据测量点,在地面的任一网的计算机经授权均能直接查阅有关信息,或向井下发送有关信息,各级管理者可以在车间、区队、矿井、企业乃至世界各地实现统一调度、控制和管理。这些网络、控制系统都改变着传统煤炭行业技术和产业结构,给现代化矿井的优化调度、科学管理等带来革命性变化。
2.3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主要特征
机电一体化产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的主要的特征是:
柔性化。机电一体化产品往往只需通过软件改变指令即可达到改变传动机构的运动规律,而无须改变硬件机构。
智能化。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按照预定的动作顺序或被控制的数学模型,有序的协调各相关机构的动作,以达到最佳控制目的。其控制系统大多数都具备自动控制、自动诊断、自动信息处理、自动修正、自动检测等功能。
最佳化。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某一功能或某一控制规律的方案大大增多了。在设计产品时,可以使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佳化。
2.4机电一体化是多学科领域综合交叉的技术密集型系统工程
它包括了机械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系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
⑴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它把其他高新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结合,实现结构、材料、性能上的变更,从而满足减小体积、提高精度和刚性、改善功能和性能的要求。
⑵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是实现信息处理的工具,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计算机与信息处理部分控制着整个系统的运行,直接影响到系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⑶系统技术。是从全方位的角度和系统的目标出发,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将总体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找出可以实现的技术方案。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联系的保证,它包括了电气接口、机械接口、人-机(对话)接口,以及远程控制与检测接口等。
⑷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内容广泛,它包括高精度定位、自适应、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控制。
⑸传感与检测技术。传感与检测是系统的感受器官,其作用是将被测量的信号变换成系统可以识别的、具体确定对应关系的有用信号。
⑹伺服传动技术。伺服传动是由计算机通过接口与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类型的传动装置相连接,从而实现各种运动的技术。
4发展趋向
煤矿机电技术及装备的主要发展趋向应当是:跟踪产业科技前沿,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煤矿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为主导的核心技术,以其高适应性、大型化、大功率化、遥控和自动化占领技术制高点;开发以微处理器和微机为基础的矿井设备工况和健康监测以及微处理器、计算机和专家系统的应用等,将逐步成为现代化煤矿机电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敖敏骏.探索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与实践[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15期.
2朱登山.朱伟伟.现代煤炭机电技术应用及前景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4期.
3周良.浅谈矿井通风与安全监控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6期.
篇4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现代林业发展;思考
[引言]:
在我国新时期背景下,大力发展林业是势在必行的一件重要任务。陆地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整体中占百分七八十的比例,说明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占据主体地位,为了维护生态平衡,首先要保护的便是林业,只有林业发展得到完善,陆地生态系统才能够维护健康平衡的发展模式,整个生态系统才能够支持一个高质量的环境。
1、现代林业技术推广的涵义
现代林业技术推广就是将最新科研出来的林业科学技术和技能以及新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融合到传统的林业经营管理中,使林业更有效率地生产、经营。而林业科技的推广就是促进林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目前我国林业整体发展水平来说,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行业,林区都是位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是特别优势的山区,要将现代化的林业技术推广,首先要从人的观念改变,消除陈旧的、落后的经营观念。现代林业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森林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与林业、生物多样性与湿地保护、荒漠化防治、城市林业、乡村林业、林业生物质材料与生物能源、林产品生产与贸易、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
2、当今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2.1管理及经营落后
当今,我国的林业发展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经营理念及经营模式。在很多人脑海中仍然存在着林业发展是“靠老天爷赏饭吃”的思想。不遵循科学依据,忽略对林业技术的创新以及对现有管理资源的开发利用。这种想法及做法一直影响着我国现有林业的发展,对我国林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2与社会经济链脱节
我国现有林业发展不具有科学性及创新性。在林业发展中过度依赖国家科学研究院及高等院校。林业发展不应该是独立的个体,应该和社会经济体制相结合。依附社会经济体制摆脱“单兵作战”的现状。且林业发展的科研经费结构尚不完善,资金来源相对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发展,导致了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低下。
2.3对林业技术创新缺乏重视
当今,林业发展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少与林业相关的技术人才及科研人员。并且在林业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稳定地区,创新意识薄弱,在苗木的引种,管理,审查上也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3、林业技术创新促进现代林业发展
3.1建立健全完善的林业技术创新体制
现阶段,在林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森林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机,还有就是长期以来都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影响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并且导致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所以,为改变当前林业的发展状况,必须加大技术的引进和投入,并且加强林业技术的创新,建立健全完善的林业技术创新体制,提高林I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实现林业结构的优化配置,实现林业技术创新和现代林业发展的共同进步,良性发展。
3.2加强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关乎着发展的速度与好坏,当然在现代林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与当前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聘用大量的新型技术人才,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加快林业的发展速度。具体做法有:第一,加强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念;第二,对林业部门的组织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第三,林业部门要提高对林业教育的重要力度,并将其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从而满足林业技术创新的人才需求。
3.3加强装备与技术研发力度
装备与技术是林业发展的前提。林业如果想要快速的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额装备和过硬的技术。首先,林业部门应该改进现有的装备和技术,将陈旧的装备替换掉,技术加以改进。找出现有技术收手段的不足而后进行“翻新、再造”。对现有的机体进行优化处理,以此来达到现有资源最大化的目的。将林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相结合,使创新成果转化率逐步提升。运用新兴的管理体系,让员工之间相互合作,达到人力资源最优化。建立一个以林业快速发展为愿景,以打造林业技术世界第一为目标的人力资源团队。
3.4优化林业产业的人员结构
人员是林业技术创新和现代林业发展的主体,所以作为林业单位应该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的人员结构。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中人员主要依靠自身的工作经验开展相关的工作。自从实现林业技术创新以来,不仅减轻了林业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作为林业人员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在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得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完善。当前新型的林业发展模式不仅体现在人员素质的提升,还体现在人员结构的优化,帮助当地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为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帮助。
5、加大资金投入
在进行林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必须以强大的资金支持为前提。在政府方面,适当出台对应的技术创新优惠和鼓励政策,在主导地位上加强林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对部分技术创新成果显著的林业单位,可采取提供研究经费补贴、减免税收等手段提高林业单位的动力和热情。在林业单位方面,深刻地认识技术创新和发展的紧密联系,加强对林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大力引进先进的林业技术和理念、不断改善林业技术创新的办公环境和科研环境、提高福利待遇、建立有效可行的鼓励机制等资金支持途径,都可以有效地加强林业技术的创新,为林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尽快实现林业的绿色化和规范化。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林业技术创新,进而实现了现代林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出了当前林业单位的指导地位。尽管在林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不足,影响到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所以林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林业工作人员也应该加强团结意识,共同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工作,进一步实现林业产业结构的转型,促进现代林业的稳定发展,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现代林业 技术创新 发展
创新,是当今各个行业发展都面临的问题,主席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志林。”由此,创新也是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但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因此,如何正确的进行创新成为了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对林业技术进行创新的意义
林业技术对于林业发展有着至关主要的意义,所有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林业技术的创新能够提高林业产品的质量
传统的林业产品存在着不少的缺点,例如抵抗能力弱,很容易遭受病虫的侵害;生长周期长,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因此,继续对生产林业产品的技术进行更新,林业技术的创新也是针对传统林业技术下产品的弊端进行创新。因此,林业技术的创新,能够有效地提高林业产品的抵抗能力,缩短生长周期,提高林业产品的经济效益和质量。
(二)林业技术的创新能够改善林业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成本高,经济效率低下。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由人工进行管理,人工成本较高,最终的经济利益就较少;
2.管理系统复杂。由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仍旧采用的是传统粗放型,因此在管理中,整个管理系统显得十分冗杂;
3.管理度不精确。由于现金采用的管理模式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很少,很多的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管理,所以所得到的管理结果也不够精确。主要表现为,很难够得到关于林业产品生长周期,以及光照、水分、土壤等条件的精确数字和要求。整个管理的模式不够精确和科学。从而也导致了林业产品的成活率较低,使用率不高,浪费高,成本也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4.管理革新存在问题。管理模式进行革新时,忽略了现代技术对于管理革新的作用。
所以对林业技术进行创新,实质上也是对当今林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善。好的管理模式能够及时发现林I中产品培育的一些问题并得到解决。要想推动林业管理模式发展,可以在新的管理模式中加入信息技术的运用。例如可以推广数字林业管理模式、智慧林业管理模式等等,采用新的管理模式,推动林业的新发展。
二、当今林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当今仍旧采用传统的林业运转模式,这也导致我国当今林业发展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经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总结,主要由以下几点:
(一)缺乏创新意识
要想进行创新,首先就要形成创新的意识,即为什么要创新?如何进行创新?
但是现今对于林业的发展所缺少的,恰恰就是创新意识。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至今仍旧有不少林业工作人员认为,林业的发展只是和气候等自然因素有关。这也是至今仍旧采用传统林业管理模式的原因之一。这也使现今林业的发展创新,仅仅只是停留在改革管理模式等一些较为浅显的原因上,而忽略了林业技术的改革和创新。
(二)发展方向有误
实际上,当今对于林业的发展存在着不少误区,首要就表现为改革发展的方向有误。更加具体的说,就是现今林业技术的发展有悖于市场经济规律。这里所指的市场经济规律就是指市场对于林业的需求。也就是说,当今林业技术的改革创新、林业产品的生产不符合市场的需求。
(三)注重理论知识的发展,忽略实际的运用
虽然对于林业技术,现在也在不断的研究和改革创新之中,但是迄今为止,不少研究的成果都存在一个问题,即过分注重理论知识,忽略了实际的运用。林业技术的确急需创新,但并不是指“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而是指能够实际运用,能够实际促进林业技术运用的技术。
三、应对林业技术创新的林业发展的相应措施
(一)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
所谓现代化管理模式,就是在管理中引入现代化技术。在管理中引入现代化技术,能够精确的掌握整个林业产品的生长环境变化、生长周期等因素,也能够减少人工管理成本的投入,降低管理成本,将资金更多的投入技术创新的实验和研究当中去。也能够一改传统模式所存在的一些弊端。
(二)提高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
上文我们有所提到,现今并不是缺乏技术创新,缺乏的是能够实际运用技术的创新。但这也不是意味着,就要减少理论知识的探索,而是要加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因此不能够只是“纸上谈兵”,应该加强对能够实际运用技术的探索。
(三)简化梳理管理模式
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管理过于冗杂。从林业产品的培育、生长、成品这一系列过程,所涉及的到的管理方面很多。但是过于繁琐的管理过程会降低管理的精确度,同时还会增加管理成本,因此还可以从管理流程和模式入手,简化和树立管理模式。
(四)培养正确的创新意识
现在林业的创新是存在的,只是更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创新,实际运用能力不高。这也是创新意识出现了问题。因此要培养正确的创新意识,将技术创新在理论和实际运用双结合。
四、结语
林业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我国的环境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林业关系到我们国民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因此要正确的对林业技术进行创新,并通过创新推动林业的发展。加大科学技术在林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综上所述,本篇文章提出了对于当今林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解释了为何要进行创新?创新对于林业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如何进行创新?由此,我们应该重视林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推动林业有效创新,为林业的发展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艳翠.现代林业发展与现代林业技术的关系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3).
篇6
内容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是促进一国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虽然我国近年外贸发展迅速,然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屡遭重创,其根源就在于我国出口产品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因此技术创新是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基本条件。对此,我国要从政府、行业、企业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技术发展战略,强化行业协会的作用,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保持外贸的长期稳定增长。
关键词:技术创新 金融危机 对外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持续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0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4.77%,不仅高于同期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也高于我国同期GDP的增速;贸易规模也迅速提升,由1978年的世界排名第34位上升到2007年世界排名第三;同时,由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进出口调控政策效应开始显现,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然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虽比上年增长17.8%,但增长率却回落5.7个百分点,增速为“入世”以来首次低于20%,可见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影响范围是广泛的,外贸正面临着特殊时期的严峻考验。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
加工贸易比重过高。同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具有增值率低的特点,尤其是我国加工贸易多为低技术生产环节,而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在利用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进行生产转移的同时,则把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研发、关键零部件生产以及品牌、营销等产品高附加值部分仍留在了国内,赚取高附加值部分的利润。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占历年出口总额的比例都占一半左右,这些低附加值产品又主要出口到这次金融危机的中心地带美欧各国,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各国居民收入减少,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国内外因素的影响,自然出口萎缩,2008年8月开始增长率一直呈下降趋势,11月份开始至2009年6月出口总额总体上呈负增长(见图1),虽有专家预计在未来这种降幅有望收窄,但很明显这一负增长趋势还将继续。
高新技术产品整体效益不高且附加值率低。目前,外资企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其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比重超过50%,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但它还不是世界高新技术知识生产和应用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这种结构性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量上不断提高,可其整体效益和产品附加值却没有多大的起色。因此,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长速度放缓现象就表现得更加明显,大批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一带的出口型企业经营困难、倒闭,仅2008年上半年破产倒闭或已陷入困境的外贸企业全国有约6.7万家,金融危机的到来,给中国主要从事简单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出口企业尤其带来了巨大压力。 而在这些经营困难的企业中,相当部分都是从事简单、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企业。
经常遭遇贸易摩擦。我国加入WTO以来,出口产品不断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或国外不断变化、日趋严格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限制,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感受到知识产权纠纷带来的压力。WTO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39%,同期新实施的反倾销措施也比2007年增加了6%,而我国仍然是其它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发起反倾销调查的主要对象, 2008年上半年发起的新的反倾销调查有85项,其中37项是针对我国的出口产品,约占总体数量的43%。另外,在技术贸易领域,更多的国家设置了超严格的标准,使我国出口产品面临严峻的考验,我国出口产品所面临的贸易环境更加复杂。
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出口产品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从目前来看,我国现有的这种以劳动力和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商品在市场上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我们可以预见,这种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方式,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在未来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必然后劲不足。因此,可以说技术创新是我国提升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技术创新与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
(一)技术创新可以促进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升
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国际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额的持续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199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总出口比重只有5.9%;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商品出口额首次突破1/5达到20.8%;2008年达到了29.4%。可见,我国的外贸出口结构正在逐渐地优化。
有效减少贸易摩擦。我国频繁地遭遇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特保等调查,动辄被调查国课以高关税或限以配额或限制出口速度,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而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达到国际上的通用标准而减少贸易摩擦的发生频度,尤其是金融危机背景下,技术创新无疑成减少外贸摩擦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它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而言,一国或地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该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反之,竞争力就越弱。如图2显示,我国出口商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90年开始一直呈现逐年递增势头。虽然如此,但这还不足以说明我国出口产品与世界贸易强国的产品具有同等竞争力,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单一的依靠价格的优势已经很难保证商品的竞争力,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可以使商品更符合国际市场的需要,从而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
(二)对外贸易可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
“干中学”效应。在出口过程中,国外的消费者会对产品的性能进行反馈,使出口企业能根据市场的需求改进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这些在进口和出口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学中称作“干中学”(Learning-by-doing)效应。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之一是产品的增值链加长,即一种产品的生产可能包括几个国家的共同参与,比如我国手机产业的发展,就充分的利用了“干中学”效应。最初我国的国产手机是将韩国、法国等外国手机成品直接进口,贴牌出售;直到2000年,少数国产厂商才开始引入法国WAVECOM模块,中国手机制造才开始步入半散件引进阶段;2004年下半年,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来自中国台湾联发科技生产的MTK手机芯片,在中国大陆横空出世,为我国手机国产化提供了技术基础。此后,我国手机企业一直在不断的积累、学习,来完善自己的制造工艺,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的手机出口大国,因此对外贸易是一国进行技术升级的最直接渠道。
技术外溢效应。技术进步并非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发明,在许多情况下,只是意味着学到了别人已有的先进技术,先进技术的拥有者有时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而是在贸易或其它经济行为中自然地输出了技术,称之为技术外溢。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开始采取激励政策,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力度。截止2007年11月底,全球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超过了190个,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3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7471亿美元,全球500强已有近490家在内地设立了企业和机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超过1160项。无论外国企业怎样对技术保密,但是为了在国际市场上增加销量,企业必须演示和说明其新产品特点、功能、使用方法等,这样就使我国企业有机会得到新产品的相关信息,再通过技术外溢进行学习、模仿和创新,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开发相似产品。
技术创新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政府的宏观策略
加大投入,提高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现代技术创新不再是偶然的发明和发现,而是在保证高投入条件下有意识的、系统的工作。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强度是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阶段的上升而提高,一个国家的创新产出和其研发投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政府要加大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支持力度,增加对企业高新技术出口产品技术开发的专项资金支持,尤其要激励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以提高我国整体科技水平。
健全和完善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环境。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促进技术创新的经济政策和法律体系。在法律上,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在财税政策上,积极营造刺激创新的环境,充分重视税收优惠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风险投资和中小企业政策上,要改善市场环境,发展创业风险投资,鼓励外商风险投资来华投资,支持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政府间的对话,减少贸易摩擦。中国已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发期,频繁的贸易摩擦给我国外贸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影响。从目前的贸易格局来看,发达国家利用自己拥有的先进技术,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知识产权、贸易技术壁垒等新的手段控制市场,已严重影响我国商品的出口,如何利用自身的实力来与他国进行协商,是我国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行业协会的中观策略
加强创新意识,为企业搭建学习平台。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已经看到了技术创新在对外贸易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使得技术创新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针对于此,行业协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有计划的组织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对重点产品出口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开发,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使其更具规模和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充分发挥作用,制定行业标准,为企业维权。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中国的不少行业在国际贸易中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特别是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让受影响较小的我国企业吃了不少亏。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国的企业没有标准,而标准制定企业却可以在行业内自由发挥。对此,行业协会就要充分的发挥自身作用,联合企业制定出行业标准,以此来为自身维权。
(三)企业自身的微观策略
加大研发经费投入, 深化“产学研”联合。目前,我国还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集应用性研究和基础研究于一体的大型企业,企业要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大研发的投入,加快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地开发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与对手竞争,增强核心竞争力。另外,企业应积极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联合开展创新活动,联合申报科技项目。可以通过为高等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等方式,吸引高校与其合作。
重视人才的培养,为创新提供保障。企业一方面要多渠道增加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从而变就业压力为资源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应该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自己服务,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金融危机中很多国外的“金领人才”失业,正是我国企业“人才抄底”的好时机,应适时招聘这些人才,一方面可以利用他们先进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新鲜血液,为企业的进一步技术创新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技术创新在我国虽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就其与对外贸易的关系来讲,其影响已经相当突出。在笔者看来,我国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适度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且应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我国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从根本上对技术创新予以保障。完全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产品的对外贸易竞争力将大幅提高,中国也将从现在的贸易大国逐步成为真正的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李玉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辨析[J]. 中国国情国力,2005(6)
2.胡俊文.国际贸易[M].清华大学出版杜,2006
3.何骏.技术创新的国际互动链[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有效措施
一、环境友好型农业及技术创新概述
环境友好型农业是指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的农业经济生产建设和发展,这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首先就要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避免环境污染的铁律,通过加大农业技术研发和投入的方式进行创新发展,在对农业生态提供充足保护的同时,大幅提升现代农业的产能。农业技术创新是在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的指引下以实现环境资源和农业生产平衡发展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技术研究,进而实现农业经济、技术和受益的稳定、持久发展。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起步较晚,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以及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都低于发达国家,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以及研发基础设备短缺是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二、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在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时的发展现状
(一)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难度大我国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发展起步较晚,多为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由于我国对农业技术创新研发的重视程度不足,且投入的资源有限,使得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并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对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理解不深入,因此,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创新难度较大。
(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性不足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向创新型农业技术方向迈进,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过强,导致我国自身农业技术的创新型发展不足。此外,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的农耕思想制约了我国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农业人才梯队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创新性发展不足。
(三)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经济收益风险较大由于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需求较大,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应用加以佐证,研发的成果往往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使得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长信具有较大的经济收益风险,影响着农业经济的边际效益。此外,土地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创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容易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增加了经济收益的不确定性。
三、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发展关乎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加大资金和研发力度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然而,科研人员也要注重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加大技术成果的应用率,切实解决当前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建设所遇到的困难,对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良性指导作用。
(二)完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机制我国要想摆脱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建设的发展效果就必须完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机制。依靠完善的政策法规以及行政体制来规避单纯依靠人为自觉性的弊端,进而在制度上给予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研发支持,为农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健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制度关注和重视只能提升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资金的投入力度才是提升农业技术创新效果和转化科研成果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健全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制度可以将技术创新由理论落实到实践,将理想转化成现实,通过资金环境的优化来提升农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中来,进而对实现我国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篇8
关键词: 高科技企业 技术创新战略 战略类型 战略分析方法
一、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职能的提升
“战略”一词与企业经营联系在一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时间并不长,最初出现在西方经营名著《经理的职能》(巴纳德著)一书中,而“企业战略”的广泛应用是在1965年(美)经济学家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论》一书问世后。企业战略是指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企业以超越对手,发展自己为目的,以争夺顾客,争夺市场为主要内容,所展开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根据它实施的范围、层次分为总体战略、经营单位战略和职能战略。高层战略注重做正确的事来改进效能,底层战略注重正确地做事来改进效率。完整的企业战略过程包括战略的分析制定、组织实施和协调控制。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就是高科技企业为达到一个长远的,全局的技术创新目标而制定的方针和政策,是对某种创新趋势进行控制的行动准则,属于总体战略下的职能战略。但由于技术创新在当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实际上从战略职能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战略已突破了底层次战略的“正确地做事”的界定,要求具有帮助企业“做正确的事”的作用。
当代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职能主要包括:(1)高科技企业通过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明确了本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技术创新的目标,使企业有充分的准备面对变化迅速的技术发展趋势,而不被一时得失所迷惑。在环境突变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采用应变战略,不至于忙乱和束手无策。
(2)高科技企业有了技术创新战略,就有了技术创新发展的总纲,为各种中、短期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一个长期的、统一的主题和指南。这有助于企业尽量捕捉机会,以一贯的战略敏锐感发现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等。
(3)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能使高科技企业最合理地利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达到较佳的协调和综合效果,即所谓的“1+1>2”。技术创新是一个技术、资金密集性的活动,通过分析外部环境来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目标、战略模式,制定科学的实施过程,做到物尽其用的资源配置,这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是意义重大的。
(4)技术创新战略的存在能统一职工思想,增强凝聚力,通过职工不同程度地参与战略的酝酿、决策和实施,有助于形成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行为,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全员创新的企业文化。
(5)历史地看,技术创新一经出现就会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那些未获得潜在的超常利润的企业便会渴望分享其利,从而形成巨大的模仿。众多的模仿使有限的率先创新大面积地扩散,由技术扩散引起的投资亦会导致投资过剩形成经济停滞。只有再开展新一轮的技术创新,经济才会有全面的复苏和繁荣。这样反复,经济出现了周期,其中技术创新是主要因素之一,企业通过制定战略,可把握技术创新中的趋势,顺应其发展,不但可以生存,还可以获得超常利润,发展壮大。
(6)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投机性风险,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来自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对称信息和不完全信息,而战略具有联系内部与外部的特点,其制定过程是个开放式的信息接受、反映、决策、反馈、再决策的循环改进过程,它能够减少这种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
二、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的重新划分
当前高科技产品开发的方向是多功能化及高能化、微型化及大型化、智能化及简单化、多样化及个性化。顺应这种潮流,高科技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使命,即以技术创新活动为手段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使企业长期持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而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目标则是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使命的进一步具体、明确的解释,其构成了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内容,反映了高科技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技术创新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水平。它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以往对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的描述是总体战略目标下的子目标,没有单独的使命。例如,为达到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则技术创新贡献率应达到某种程度。这里,考虑到技术创新战略层次和职能的变化,对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期望结果加以总结,无非有两种:一是经济效益的攀升,二是长期获取经济效益的能力即核心技术能力的提高。进而,我们将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分为两类,包括经济目标和技术目标。经济目标具体包括:市场份额、产品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技术目标具体包括:对现有产品生产方法的根本改进、对现有产品的渐进创新、采用别人开发的技术、对率先创新者的模仿。从依存关系来看,经济目标是核心,技术目标的制定是为了实现经济目标,技术目标的不断实现确保了经济目标实现的持久性,经济目标的实现为下一步技术目标奠定了基础。
三、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类型的重新划分
直到目前为止,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他将技术创新战略分为;1、成本领先战略。2、技术领先战略。3、歧聚战略。从具体应用来看,英国学者弗里曼将技术创新战略按创新时机和创新程度分为:1、进攻型战略2、防御型战略3、模仿型战略。英国的教科书中根据安索夫对经营战略的分类将技术创新战略分为:1、市场领先战略。2、追随者领先战略。3、应用工程战略。4、模仿战略。然而,现有这些分类没有区分开高科技企业对技术目标和市场目标的不同追求。因此,如果对现有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类型按照两种不同的战略目标划分,则有:一是追求技术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二是追求经济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包括:
1、领先战略。该战略是要求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做到始终“领先”,总是要得到第一笔丰厚的超额利润,或者在长期内形成知识产权的垄断获取利益。它需要企业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力量,只有那些“航母级”高科技企业更加钟情于此战略。
2、追随战略。该战略的目标是企业不抢先研究和开发新产品,而是当市场上出现成功的新产品时,立即对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进行仿造或加以改进,并迅速占领市场。该战略的优点是:避免了应用研究及可能进行的基础研究所需要的大量投资;克服了新产品在其最初形态时所可能带有的缺陷。高科技企业选择这种战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高水平的技术情报专家,高效率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极富有弹性的研究开发组织等。当然,该战略也有缺点,那就是企业受新产品技术专利保护的影响和市场开拓的有限性制约。
3、模仿战略。当企业缺乏技术专家、缺少实验设备以及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时,企业宜于采用此战略方法。但选用该战略时,企业应具有良好的信息系统,能迅速、及时地掌握其它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开发动向和成果,使企业具备进入市场竞争的能力。该战略的缺点是由于模仿,有可能利润较少,同时企业技术水平将永远落在技术输出企业的后面。
4、引进先进技术的拿来主义战略。这种战略虽然是低档次的战略,但对于缺少技术、资金的企业不失是一条捷径,其关键在于及时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的转化。
5、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由掌握现有高科技产品的生产技术到对产品的改进,这种转化的核心在于培育技术创新能力,该能力来源于吸收先进技术,消化理解后的再认识,对外在技术由使用到内化的过程中。战后的日本许多企业依此成功,如被称为“创新之神”的索尼,其实质就是对当时先进产品学习后的二次创新。
经济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包括:
1、“集中一点” 战略。该战略大多为中小型规模的高科技企业使用,由于其资源有限,往往无法经营多品种的产品以分散风险,所以最好集中兵力,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的经营。采用这种战略往往过分依赖于某种产品或技术适用的特定细分市场,一旦市场变化、需求下降,就会给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因此,为了尽量减少风险,采用这种战略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界定好的细小目标市场上站稳、站牢。
2、特色经营战略。该战略侧重于树立歧异性,包括产品本身差别化和营销战略理念的特色定位。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变化,对个性追求的增强,高科技产品为每个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服务的理念已逐步被认同。特色经营战略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敏感性的下降使企业得以避开激烈的价格竞争,从而能够比较长远地树立起优势地位,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3、联盟战略。选择该战略的高科技企业通过与其它企业合作,获取互补优势,利用合作伙伴的分销渠道,较易地将产品扩展至合作伙伴的市场。它分为高科技大型企业之间的“强强联盟战略”、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强弱协作战略”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弱弱联合竞争战略”。 尤为重要的是:传统产业与大量代表新兴产业的高科技企业的结合,创造新的营销渠道,如网上购物交易,网上咨询、市场调查等业务的展开,这在客观上增强了传统企业对高科技企业的依赖性,为高科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切入战略。该战略注重于填补市场空白点,可以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品牌的知名度在消费者心目中提升。这是根据部分的高科技企业机动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强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切入点的特征为:(1)、产品寿命周期较短,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加以生产,传统企业反映跟不上技术变化的产品领域。(2)、由于许多高科技产品个性化需求很强,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产品,一般大企业追求规模经济而不愿插足这样的领域。(3)、技术和市场风险较大,但市场前景明朗的领域。
四、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分析方法的评析
战略选择是建立在透彻的战略分析基础之上的。如果从战略发展史上考察,自从战略管理理念被提出以来,主要有两种分析方法:一是传统的“以环境分析为基础”的战略分析方法,它源于波特的市场引力理论和“五力量模型”,即产生利润的主要可能性均来自市场、取胜的关键在于确定有吸引力的竞争领域。而决定行业潜在盈利的在于五种力量——现有公司之间的竞争、新进入者面临的障碍、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潜在产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以该理论思想为基础,扩展至政治、经济、社会、行业,形成我们经常在教科书中看到的宏观环境分析、中观环境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二是1990年,由Hamel和Prahalad提出的“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他们认为“一个组织是由相对独立的资源、能力、竞争力组成的,这些要素是该组织战略选择的依据,即战略分析的出发点。”由于上述资源的相对独立性,其它企业的学习成本提高,因而拥有这些要素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当这些要素组合具备工作能力后,竞争优势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势能转化为动能”。这种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资本,它是一种融于企业文化中的员工所掌握的技能和创造力,它具有区别于一般能力的特征:1、核心能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即核心能力应提高企业的效率,可以帮助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做的更好。2、核心能力应当是异质。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的差异。3、核心能力应当是难以仿制的。4、核心能力应当是很难被替代的,不存在替代品的威胁或威胁很小。5、核心能力是局部优势。它只在向客户提供服务或产品过程的某一、两个环节或方面存在,即企业并不是在每一个环节都优于竞争对手,因为这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做到。这种方法在现代尤为流行。
“以环境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实际运用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在90年代初发展至顶峰。这段时期正是战后西方发展的“大和平时期”,世界市场以卖方市场为主、需求旺盛,企业在成立和投资时,注重研究所投产业和细分市场的定位,以期获得超额利润。此时的企业定位作用胜过对资源的利用,而且企业所处的环境是相对静态的,即产品生命周期较长、技术创新的作用是局部的。但是随着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以来的技术革命和90年代的金融危机等等,环境变化日益难以把握,技术创新的力量往往导致环境的彻底变化。相对静态的环境分析产生的战略落后于发展,而试图动态化进行环境分析又因其磅礴而难以描述。今天的科技使人们难以想象明天的“景色”。这样,原有的外部环境分析无法使企业技术创新准确定位,而相对既定的企业内部资源似乎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战略导向。这种叫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成为当代许多企业成功的经验,如SONY的精密制造技术、CANON的光学元件技术等。这样,高科技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不失为技术创新战略发展的方向。
从当前来看,核心竞争力分析成为战略分析的主流,相比之下的环境分析似乎不再重要。但,核心竞争力分析也只是作为企业家战略分析的突破口、着手点,而非万能的。我们知道,战略的作用就在于长期规划、在于与对手竞争中获得持续优势。如果离开环境谈战略,就如同一个人在闭门造车,推不出去;即使推出去了,也是个落伍的低级品,这样就恰恰失去了战略的意义。
故此,综合运用两种主要理论进行分析才是最佳的选择,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扬长补短,既有环境分析来了解客观变化,又有核心能力或专攻技能的分析做到主观上心中有数。这样制定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方能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主要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 华夏出版社 1997年版
篇9
关键词:企业;持续发展;技术创新
一、企业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与技术创新的联系
关于企业持续发展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界定。大致可归纳为三种观点:一是强调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二是强调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强调企业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共赢发展。企业持续发展问题主要是研究企业在其所选择的领域内,如何适应环境变化,不断地生存和发展。企业持续发展不仅涉及到企业发展目标、战略与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还与经济、社会、生态子系统的持续发展和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可将企业持续发展定义为:企业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技术与制度要素,在实现企业持续盈利增长和能力提高的同时,保持与环境、资源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持续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企业技术创新和持续发展是两个重要的企业管理概念,二者联系密切。技术创新是从新技术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或推广应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当企业持续拥有独特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时,企业就可能通过创新形成并维持自己的持续竞争优势。发展趋势表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持续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甚至交叉使用评价标准与指标,故本文将二者放在一起来研究。
二、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框架
(一)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含义。从企业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可认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持续创新及协调发展环境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能力。作为一种能力体系,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能力组合的概念,具体由要素、环境和时间等3个维度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要素维度涉及企业系统内部支持发展、实现企业盈利增长和能力提高的各种要素,包括企业的核心资源与能力,属于核心竞争力的范畴。实现要素维度持续性的能力组合主要体现在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能力上。前者涉及技术投人、实施和产出,后者涉及人力资源、组织、管理、领导、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环境维度涉及企业发展的各种环境,包括产业、社会与资源环境。如,行业发展前景、竞争对手融洽度、社会认可度等。实现环境维度持续性的能力组合主要体现在企业协调与各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能力上。时间维度涉及企业发展的长期性。实现时间维度持续性的能力组合主要体现在企业持续获得与利用资源从而持续满足自身及各利益相关者未来需要的能力上。因此,在分析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时,要尽量看到长远和间接方面,也就是一方面要看到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即企业潜在的价值生产能力或企业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另一方面要看到企业发展对各利益相关者带来的影响。
(二)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特征
1.创新性。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创新性对另外两个特征即协调性和持续性都有重要贡献。企业系统的创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进行市场竞争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具体涉及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及增强企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的节能、减排、净化和环保技术创新等。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体制和机制创新,具体涉及组织结构创新、决策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创新等,它源于企业对外部先进制度的学习和借鉴,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在特定时期的发展需要和面I临的环境选择适当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性特征集中反映在要素维度内。
2.协调性。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强调协调企业同发展环境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包括与竞争对手的协作能力及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需求的能力。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广义上可指影响企业经营活动或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所有个人与团体,包括投资人、债权人、经营者、员工、顾客、竞争对手、社会、环境等。作为受资者和债务人,企业要努力使股东的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收益得以实现;经营者和员工处在企业这个大家庭里,企业要为员工提供满意的劳动报酬、工作与全面发展的条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创造顾客,为了协调与顾客的关系,企业需要不断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提高产品与服务的性价比;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关系是竞争环境下的合作关系,合作基于两者利益的互补,因此企业需要了解竞争对手的利益需求,加强与竞争对手的技术交流、信息共享和研发合作;企业所在的社区和政府部门为企业提供了基础设施和其他相关资源,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保持与社会协调发展,在纳税、提供就业和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积极行动,有助于同社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从中获益;企业注重绿色理念,加强对环保的投资,有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提高,从而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协调性特征集中反映在环境维度内。
3.持续性。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强调通过持续创新,培育持续竞争优势,不仅保证企业自身的持续生存和发展,而且能持续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未来需要。这一特征表明,企业持续发展不应超出其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时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当前需要应以不牺牲各利益相关者的未来需要为前提。因此,企业发展要通过持续的技术与制度创新,长期拥有核心能力与核心资源,提高适应市场和创造市场的能力,同时重视环保及绿色技术的应用,改善企业形象,降低企业建立和维持同未来利益相关者之间良好关系的成本。时间维可以反映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持续性特征。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按照对技术创新过程投入、实施和产出阶段的理解,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以分解为3个方面: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实施能力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反映可以投入技术创新过程的各种可供资源数量和质量状况,包括有形资源投入和无形资源投入。前者主要表现为用于自主创新的R&D经费、人员、设备投入和用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改造的非R&D投入,后者主要是指企业组织所积累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涉及创新的目标、战略、思想来源等。技术创新实施能力反映技术创新过程各个阶段资源运用与组织管理的状况。具体涉及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能力因素。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反映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的效果。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可分为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前者是技术创新的直接成果,表现为新产品、新技术等成果的数量增加和技术水平提高,后者是直接产出经过市场化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与影响,表现为技术创新净收益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与成本降低、市场占有率提高等。
三、企业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一)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三维度分析思路,笔者构建了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篇10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工具和互联网文化和金融业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的一种新型的金融类型。但是互联网金融绝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机械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便捷、透明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广大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模式的接受,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型金融模式及新型业务。从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分析入手,进而介绍当今互联网金融实现的技术创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法预测互联网金融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进一步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和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技术发展路径和技术创新方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技术;技术创新;技术进步
一、引言
创新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源泉,不进行创新的公司必然死亡。实践已经证明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它们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与进步,才能不断地促进企业的持久发展。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工具和互联网文化和金融业相结合的新型金融模式,所以互联网金融绝不可以照搬传统的金融模式来为自己服务并作为发展自己的手段,互联网金融必须在借鉴传统金融的一些好的方法和手段同时加强互联网金融技术创新、互联网金融工具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和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创新来促进自身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
二、技术创新和进步相关理论
(一)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推广应用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可见技术创新理论是一种科学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技术创新活动有如下特点:一是综合性,技术创新是技术和经济(教育、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技术能力也是技术与经济、教育和文化相结合的综合能力。二是系统性。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一种单项活动或某一环节。三是创造性,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创造性过程。四是技术的开发,生成与技术的有效应用的统一,五是与市场紧密联结。
(二)技术创新的地位、内容和作用
技术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内容,也是众多企业关注的核心。技术创新是企业家的特殊工具,企业家可以利用这一工具来开发新的市场。技术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定向研究成果,对产品技术、工艺技术、技术系统进行创新、研究和推广;(2)进行工业化、商品化开发的小试技术成果和中试技术成果的二次开发;(3)具有技术进步性和创新内容的技术改造项目;(4)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开发的引进技术国产化;(5)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和生态研究的开发项目;(6)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项目;(7)其他新的技术开发。(1)技术创新有助于经济增长;(2)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技术进步概述
广义的技术进步指经济增长中不能用要素投入来解释的任何其他因素之和。技术进步有不同类型,包括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节约的资本在比例上大于节约的劳动。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节约的劳动在比例上大于节约的资本。中性型技术进步,劳动和资本同比例的减少。技术进步过程遵循从研究开发到技术创新再到技术扩散的规律。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技术进步极大的提高生产率;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技术进步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技术进步能够降低劳动强度。
三、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进步
(一)支付方式创新
支付方式创新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的优势在于其基于互联网的PC端有较好的Web支付客户体验,并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与销售渠道。“第三方支付”作为资金支付结算的环节,按发展历程分为:“线下支付”、“线上支付”和“移动支付”。目前,第三方支付积极开展业务创新,通过条码等技术手段模拟实现了近场支付的功能(支付宝的二维码支付)以及类似Square模式《的移动支付产品(如快钱推出的“快刷”),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未来潜力巨大。
(二)投融资方式的创新
互联网金融投融资方式的创新实际上是部分取代了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大幅降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及交易成本,某种程度上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替代民间金融的有效尝试。网贷资金具有“短、急、小”等特点,目前多集中于银行忽视或不重视的区域。由于准人标准过低及监管缺失,虽市场需求反应敏锐但面临未来金融监管收紧及银行体系挤压及收编的可能性。
(三)服务方式创新
无论是传统金融行业还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它们都必须把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和完善服务措施摆在突出位置。如果在其他方面做得还不够理想,那么在服务方面加强建设和改进将会使企业获得比较优势。
(四)产品创新
除了参与者更多外,互联网理财的另一个明显趋势是,产品类别不再局限于货币基金,而是向万能险、投连险、债券基金等扩张。2月14日,支付宝推出了一款名为“元宵理财”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7%。这款产品曾被外界猜测为“余额宝2号”,但它对接的是两款1年期万能险理财产品,到了3月底,阿里巴巴又推出“娱乐宝”理财与增值服务平台。
(五)金融模式创新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大体有第三方支付模式、网络贷款平台模式、大数据金融模式、众筹模式、信息化金融机构模式和互联网金融门户模式六大模式。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地发展和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各方面的不断创新,未来一段时间里,互联网金融模还会出现一些更新更适应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的模式。这不仅有利于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身创新,也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其他方面的创新和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的发展。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技术路径
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个“新事物”,金融监管总体上应当体现开放性、包容性、适应性,同时坚持鼓励和规范并重、培育和防险并举,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促进公平竞争,构建包括市场自律、司法干预和外部监管在内的三位一体的安全网,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一是关注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这应当是金融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通过增加金融服务供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也可能会放大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准入门槛低,可能会使非金融机构短时间内大量介入金融业务,降低金融机构的特许权价值,增加金融机构冒险经营的动机;二是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在精心呵护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精神和普惠性的同时,必须及时惩治各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良莠不齐,少数互联网企业运营中基本没有建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体系,而是披着互联网的外衣不持牌地做传统金融,有些平台甚至挑战了法律底线;三是加强信息披露,强化市场约束。信息披露是指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其经营信息、财务信息、风险信息、管理信息等告知客户、股东等。准确充分的信息披露框架:有助于提升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和单家企业的运营管理透明度,从而让市场参与者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及其内在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发挥好市场的外部监督作用,有助于增强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任度,奠定互联网金融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助于避免监管机构因信息缺失、无从了解行业经营和风险状况,而出台过严的监管措施,抑制互联网金融发展;四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应保持良好、顺畅、有建设性的沟通。互联网金融企业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良好、顺畅、有建设性的沟通,是增进相互理解、消除误会、达成共识的重要途径;五是加强消费者教育和消费者保护、强化行业自律和加强监管协调。强化消费者保护是金融监管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许多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点。要引导消费者厘清互联网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业务的区别,促进公众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性质,提升风险意识。
五、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技术途径
(一)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内在联系
我们可将金融创新理解为是金融领域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的总合。金融创新是指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创造新的金融市场、金融商品、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及金融调节方式。金融创新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的汇合,这些因素包括不断发展的电子通信技术、变化中的金融管制环境、日益增长的金融机构竞争以及动荡不定的金融市场。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金融的发展使金融的风险管理、信息处理、筹融资、资源配置、支付清算等功能进一步完善,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服务和资源,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提出新的需求,推动其发展,同时,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也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和提高了经济效率,支持了金融发展。
(二)技术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首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成本逐渐降低,利用电子技术取代人工成为现实,从而形成了从前台到后台、从交易处理到内部管理、从档案管理到文件传输等全方位的电子化体系。另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POS机、Al,M机等客户服务系统的稳健发展,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的服务形式出现,Intornet正在给全球银行业带来革命性转变。
其次,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机构利用信息技术降低了有关业务的经营成本和人工成本,简化了大量的工作,效率得到巨大的提升。现如今,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形成了贯穿整个金融业的信息流通网络。各种金融机构联系更加紧密,各大交易清算系统一也建立了内部联系。在这种新形势下,只有满足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的金融交易产品才能在现有的金融交易网络上流通,比如资产证券化。
再次,大数据技术:一是流处理,伴随着业务发展的步调,以及业务流程的复杂化,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数据流”而非“数据集”上面。二是并行化,大数据的定义有许多种,以下这种相对有用。“小数据”的情形类似于桌面环境,磁盘存储能力在1GB到10GB之间,“中数据”的数据量在100GB到1TB之间,“大数据”分布式的存储在多台机器上,包含1TB到多个PB的数据。三是摘要索引,摘要索引是一个对数据创建预计算摘要,以加速查询运行的过程。四是数据可视化,可视化工具有两大类:探索性可视化描述工具可以帮助决策者和分析师挖掘不同数据之间的联系,这是一种可视化的洞察力。
最后,云计算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
六、结论
互联网金融将是未来金融的发展方向,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互联网金融将会是一个高增长、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其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价值也将会是不可估量的。同时,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从诞生之日起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当前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这是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这些问题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和技术措施解决的。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类型必须在一些关键领域和关键方面实现创新发展才能在未来激烈竞争的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借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也可以说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
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百度搜索[EB/OL],百度百科[EB/OL]
[2]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O2O将成创投热点.中国金融信息网[EB/OL]
[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EB/OL]
[4]黄震.P2P网贷平台热的冷思考[J].中国报道,2013(2)
[5]张萌.网络金融的风险控制分析[J].时代经贸,2013(4)
[6]童楠,陈建刚.金融遇上互联网[R].国金证券专题研究报告,2013
[7]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R].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2012
[8]万建华.(2012)点评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与未来金融业变局[J].新金融评论
[9]杨涛.互联网金融挑战大财富管理[N].上海证券报,2013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