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活动范文
时间:2023-03-22 17:5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彩的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下课铃刚响过,同学们像鸟儿一样飞出教室,操场上便热闹起来了。
大楼前面有一大块空地,同学们喜欢在那里跳短绳。绳子像彩带一样飞舞着,同学们个个轻巧得像燕子似的在绳子中穿梭。校园的另一个角落里有两个同学在赛跑,他俩谁也不甘落后,一头的汗水也顾不得擦一把。旁边有几个同学在踢键子,一个人数,一个人踢,踢的人满头大汗,数的人口干舌燥,但他们还是玩得那么起劲,还有两个同学坐在椅子上聊天,我想他们一定在谈什么趣事吧。还有一些同学在操场上进行足球比赛。“球进了!”他们欢呼起来,连旁边的大树摇动着树权,仿佛在为他们喝彩。
上课了,同学们又像一只只兔子往教室里钻,操场又恢复了宁静,大树和花儿也好像在回忆着刚才同学们精彩的瞬间。
篇2
班级活动促进学生特长和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又适合自己的活动,这样学生就可以按兴趣、爱好、特长组织在一起,共同促进,使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这也有利于班主任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特长和能力的发展。班级活动有助于学生主创精神的培养。学生是班级活动的主人,有的班级活动需要由他们自己来设计、组织、管理,即便是以班主任为主组织、领导的班级活动,同样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设计、管理,这些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都有积极的作用。班级活动还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使他们在交往中培养起健康的、丰富的感情,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二)班级活动是组织、建设良好班集体的有效方法。
第一,班级活动有助于班集体的形成。一般来说,组织、形成班集体总是以协调一致的集体工作和有益的班级活动开始的。如果一个班级不开展或很少开展活动,是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集体的。
第二,班级活动有助于实现班级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促进班集体的发展与完善。班集体是实现班级的奋斗目标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和巩固起来的。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而组织相应的具体活动则是班集体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重要形式。只有在班级活动中,学生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如果没有活动,学生就不会感到集体的存在,也就不会主动的关心集体,为集体的利益而奋斗;而有了活动,学生则会精神焕发,并促进学生间的交往、团结和班集体的巩固与发展。
篇3
姜堰市实验小学康华校区四(9)班沈婷
“叮铃铃……”下课了,同学们像一匹匹骏马飞奔出教室,涌向操场。
平静的操场顿时沸腾起来了,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玩警察捉小偷,还有的拍皮球……
你看那是什么?多好玩呀!一群一年级的小朋友在教室外的走道上吹泡泡,他们吹的泡泡形状不一,有圆形的、有水滴形的、有扁圆形的……实在是太神奇了!他们吹的泡泡有时飘向天空,有时落向大地,还有时漂浮在空中。我伸手想摸一下落向大地的心形泡泡,谁知泡泡真像一个调皮的小朋友一样,一点也不听话,我手一碰到它,它居然“自杀”了。
你快睢!那边孙晟和李阳正在PK乒乓球呢。孙晟先发球,“他发的球真猛呀”,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李阳肯定接不到了”。谁料李阳也不慌不忙拿起拍子对着乒乓球使劲一打,乒乓球打到了桌子上,立即“反弹”了回去。他们俩谁都不甘示弱,不肯认输,就这样,他们你来我往,不分上下。
你看,还有打篮球的呢!只见一个同学右手拍打篮球,用眼紧盯着篮球框,正准备投篮球框,可是突然又有一位同学跑了出来,挡住了他的去向,那个同学急了,猛地蹦起来,就在那一刻,他把篮球投进了篮球框里。
篇4
关键词:少先队 活动 丰富多彩
少先队有很多工作,开展活动是少先队工作内容之一,也是少先队的生命所系。在新的时期,怎样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为少年儿童开拓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是每一位少先队辅导员的责任。
一、少先队活动必须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从中可知,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所以,少先队活动必须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活动有意义,促进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
1.回归家庭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地方值得少先队员学习和体会,引导少年儿童多多体验家庭生活,如设立家庭服务小岗位,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提高自身生活能力的同时,也能使其感受到生活之不易。比如,少先队可开展为父母洗脚活动,感受中国孝文化,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
2.回归学校生活
少先队员的一天大都在学校度过,学校是小队员们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少先队的活动必须回归学校生活。回归学校生活,意味着少校队员可为老师服务,如开展“争做一日班主任”活动,让少先队员换个角度观察学校生活,便能提高其遵守学校、班级纪律的自觉性。
3.回归社会生活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学生应与社会多接触,更多地了解社会。因此,少先队活动必须回归社会生活,组织队员开展“当一日农民”“在军营生活一日”等活动,使少先队员了解各行各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劳动、通过体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开展“我们生活的社区调查”活动,关注社区和家乡的发展,增强小小主人翁精神。
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力,丰富与发展新时期的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工作的重要任务,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基础手段和方法,是少先队组织以队员为主体开展的群众性实践活动,它可以培养队员多方面能力,使其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因此,辅导员要在活动中为队员提供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嘴、动情的机会,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活动实实在在的美。因此,开展好少先队活动,一方面,给学生带来活力;另一方面,给校园增加无限的光彩。
二、少先队活动必须联系其他课程
目前,我国正在深化新课程改革,增加了综合实践课,提倡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学习。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少先队员知识整合能力可能差一些,所以需要少先队通过举办活动,培养和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与我国少先队代表会提出的“少先队教育的基本途径――实践”不谋而合。因此,从特点与性质方面来看,少先队可组织集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活动,深化活动。少先队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将主题活动与课堂联系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同时,加强少先队活动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任何一门课程均讲究实用,各个学科均注重实用性,所以可尝试组织课外课程,寓教于乐,让少年儿童在活动中受到启发、感受到乐趣。比如,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可利用清明节,组织学生到野外踏青,让少先队员感受春的气息。同时,要注意到,在我国古代的诗歌中、现当代散文中,有不少赞美、讴歌春天的篇章,老师可借此良机,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现当代散文的独特魅力。而美术老师,可要求学生描摹春天,让学生感受春天原野的生机与活力。在这些活动中,辅导员只担当辅导者的角色便可,维持秩序,维护学生们的安全,并协调教学的进度,提高课外课堂的有效性,也提高队员们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这些活动,其得到的各种锻炼、收获的各种体验,可谓是无价之宝,队员们的创造热情不但提高,而且顺利实现少先队活动的目标。
三、少先队活动必须与现代网络相结合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拓展了活动的空间,同时其也成为一种先进的手段和方法。在目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将人们的生活与网络隔绝,那个世界是无法想象的。因此,对于少先队辅导员来说,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还必须与网络相结合,将少先队员带进具有魔幻色彩的网路世界。
比如,组织少先队开展“手拉手”活动,以往开展此活动,由于地域、交通条件的限制,活动收效甚微,但通过网络,少先队员可结成对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进一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少先队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四、结语
少先队的工作是比较繁杂的,也比较琐碎,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作为一名辅导员,如何更好地开展少先队活动,使小队员们融入活动中,能够从活动中收获快乐、知识和成长的感悟,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在本文中,笔者从回归生活、与其他课程相联系及利用网络等三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崔培玉.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之中[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0,(03):51-53.
[2]刘静静.让学生在少先队活动中快乐成长[J].教师,2013,(05):24.
篇5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学习活动,离开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探究、动手就不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可能培养出有生命活力,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现代教学在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的有目标、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过程。
1.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是动态变化的交往实践行为,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指向性很强的活动,而不是学习者的随心所欲,执行者的天马行空,是一种缤纷多彩的学习活动,包括教师的讲解、叙述、引导、指导、辅导也包括师生的展示、演示、讨论、对话交流、实验操作,还包括组织各种参观、专题调查活动,包括释疑问难,激励评价等。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既要满足学习者的内在需求,更要关照他们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获取和形成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与生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而有效地参与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内化所学知识,有意义地建构起学习本身以及生活本身所需要的东西。现代心理学多项研究证明,学生学习接受社会经验,不仅是建立在简单的重复记忆基础上的识记过程,而且更是一种主动理解、吸纳与变化的过程。任何一名学生都不是从零开始学习活动的,他们是在环境与他人的影响下,用自己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感觉、记忆表象等等,去认识、接纳、理解新的信息,并积极地作出带有个人特点的解释。这种接受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探究、碰撞与融合的过程,是一种“同化―顺应”的过程,所以“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
3.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没有主角、配角之分,师生是这个舞台上平等交流的主体,在这个舞台上,在生生之间、师生间的互动中,师生们共同学习、体验、交流,从而实现师生情感交融,心灵共鸣。
教学中教师要以情动人,用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强化教与学的动机和意志,并由此产生强烈的互动,从而促使教学双方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4.良好的情感交流还可以调节教学双方情绪和行为,通过情感感染,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师生的话语、语气、表情、眼神都可以向对方传递情感信息,产生一种情感效应,甚至产生一种移情作用。学生会更加喜爱阅读教学内容,师生互动更优化,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构建具有人文性的有效互动课堂,使以文本为主的课堂教学充满鲜活的生机。
篇6
我们跳好兔子舞,等待着紧张激烈的游园活动,老师一指示,教室里就沸腾起来。有的同学在教室里抢先排好队伍,有的同学跟着小伙伴到其它班级里去碰碰运气。而我,则拿着些零食,与叶雨婷和孔玲烁到走廊上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挑战。
我们首先挑中的是六(18)班的“眼力大考验”,排完长长的队伍,终于苦尽甘来,轮到我们进去玩游戏了。裁判员给了我三根筷子,让我开始进行游戏。我的脚底下有一个瓶口狭窄的啤酒瓶,游戏规则就是将筷子投入啤酒瓶,按命中率加分。第一次,我将筷子投下去,没有投中,筷子落在了地上。第二次,我闭上左眼,比一下,闭上右眼,比一下,终于将筷子扔了下去,但还是没投中。只剩下最后一丝希望了,我索性乱扔了一回,奇迹发生了,筷子竟然被我投进了啤酒瓶,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最终我因此而得了10分。
接着,我们又来到五(16)班玩“漂洋过海”我们排着队伍,等待着。这是将乒乓球吹过盛水的纸杯的游戏,我目睹着一个个同学以不理想的成绩离开赛场,一股焦虑涌上我的心头因为在我认为,这些同学都比我强,连他们都吹不好,更何况我呢?我焦虑地走进了比赛场比赛开始,我用尽浑身解数吹着,第一次过去了,第二次过去了,谁知第三次就不是那么顺利了,球被我吹到了杯外,我赶紧将球捡回,继续挑战。游戏结束,我吹过四次,得8分,还不错。
除此之外,我还玩便了所有游戏,取得了满意的成绩,这次“六一”节,我十分开心。
篇7
一、围绕教育目标,为幼儿创造一个动态的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美丽的环境是一个部位主体的、多彩的、有吸引力的教科书。要充分利用多维空间,如教室的墙壁、幼儿园门口的地面、窗台、教室的拐角等,为孩子创设延读性的、可迁移的、可随时更换的区域内容,让每一处环境都能发挥它的教育价值。比如:教育内容可以随季节变化投放不同的材料,根据幼儿需要,课程内容的安排,随机调整更新,实行动态设置,让幼儿始终抱有新奇感。另外,在创设中既要注意各活动领域本身目标内容上的系统性、连续性,又要注重各活动领域之间的平衡性、渗透性;既要重视环境对幼儿情感的熏陶,注意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多种信息刺激和学习的机会,又要重视精神环境对幼儿情感、个性品德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总之,在环境创设上要体现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如:我在进行“我是大班的哥哥姐姐”主题活动时,在自然角让孩子料理班级的小动物角和小植物角,创设了“大带小”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当哥哥姐姐,无形中营造了“大带小,小向大”学习的良好环境。在活动中,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幼儿的意愿,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适合幼儿特点的活动区
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为孩子创设角色区、探索区、美工区、音乐区、阅读区和运动区等不同形式的区域活动体系,以及能体现班级特色的主题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并且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的场所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如:在开展“我爱我家”主题教育时,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创设相应的主题环境……在这些活动中可以更多地发现孩子们智慧的潜力、创新的火花。
三、开展区域活动的几点要求
1.活动区要根据教育目标来创设。创设活动区要有一定的计划性,要根据近期的教育目标和孩子的发展水平有意识地选择和投放一些材料。如:中班学习《物体和弹性》,我们相应地为幼儿准备了一些气球、皮筋、弹簧、皮球、棉花、海绵等东西,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弹性的秘密。
2.活动区投放材料要丰富得当。为幼儿提供多功能材料,给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老师投放材料的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如:把一些泡沫、碎布、蛋壳、树叶、空瓶、纸盒、石块等废旧材料投放到操作台后,孩子们会把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在他们富有创造性的小手中变化莫测,转眼间会被制成娃娃、汽车、蝴蝶等他们所喜欢的玩具。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会从中体会到成功和快乐。
3、区域活动设置要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需要。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并且发展速度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活动区设置方面,既要考虑到“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如健身区为个别幼儿提供了足球,为一般幼儿准备了跳绳、毽子、沙袋等,通过锻炼弥补幼儿弱项,使幼儿平衡发展。 转贴于
4.在开展区域活动的基础上,突破班级特色。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及生活实际,中班突出了“游戏识字”主题环境创设,设立了“字宝宝乐园”、“字图匹配”、“对对子”等区域,使孩子们在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字意、认读汉字。大班根据季节的变化,孩子的需求,设计了“有趣的树叶”、“昆虫模特”、“十月,是你的生日”、“水族箱”等为主题的环境创设。这些活动,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突出了班级特色,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5.加强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
(1)实施教育观察先行。蒙台梭利曾对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做过精辟论断,他指出,惟有通过观察、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配合幼儿的成长需要。因此,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成为站在幼儿背后慈爱的、沉静的观察者,主要观察幼儿对活动区投放材料的使用情况、幼儿活动操作时的表现、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及幼儿认知的社会性发展等,真正从观察中获取准确的信息。为了使幼儿观察科学有效,可做观察记录,为指导幼儿作好充分准备。
(2)在活动区中教师应是指导者、参与者和支持者。区角活动气氛宽松,形式多样,幼儿可自由选择玩什么和怎么玩,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获得经验,体验成功和愉悦。现在的幼儿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孩子正是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和鼓励者,采取设疑、提建议等灵活隐性的方式支持幼儿的活动,给孩子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篇8
一、活动设计要有针对性,切合学生的性格特点,是学生喜闻乐见,愿意参加的。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做事之前对事情的进展及结果有所预见,则往往成功,没有预见或设想错误则往往失败。我们开展某项活动,必须对活动有充分的准备,做好活动的设计工作。
例如,初一6班的武××,米××两位同学基础特别差,学习习惯又不好,武××还是个轻微的弱智者,为了不让他俩掉队,我们设计组织了“谁来帮助他”的活动:
1、让学习委员谈武××、米××学习的现状。
2、由武××、米××谈自己想学好的愿望。
3、教师谈从哪些方面入手就能使他进步(如听课提醒,记下作业等)。
4、由大家讨论这些事怎么来做,由谁来做。
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出了不少的主意。最后,被大家情绪激动起来的王倩、王婧媛,自告奋勇帮助他们。一学期来,王倩、王婧媛做了大量的工作,武××、米××进步很大,王倩、王婧媛的行动,受到了武××、米××及家长的赞扬,受到了同学们的尊敬。学期末评选特长生时,大家一致推选她俩为我班的“学雷锋标兵”。
这个活动的设计是成功的,它有三个特点:
1、活动的针对性强。
2、活动本身富有激励性和挑战性。
3、活动激发了帮教者争强好胜的心理。
二、活动的准备要充分,要用胜利的结果鼓舞人,教师要激起他们一试身手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充满必胜的信念。
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素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学校德育处的重要工作。学校每学期都要按照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任务,设计组织艺术节、越野赛等学生喜欢的活动。对于这些活动,作为班主任,我们用不着去设计,我们只要按要求去做就行了。但是,学校的安排并不能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还需要我们做两个方面的准备:
(一)思想准备: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那么怎样为活动“正名”呢?
1、讲清活动的目的、意义。
2、讲清活动达到的目标。
3、活动可能遇到的困难,具有挑战性的地方在哪里。
4、需要我们做哪些方面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比如20__年的艺术节,我开始就给学生讲,这是我们进入初中以来遇到的第一次大型活动,如能取得第一名,将是好的开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我们要力争第一。可能遇到的困难是舞蹈的编排,没有道具;具有挑战性的地方是:就看我们想不想;能不能尽最大努力去争取第一名。
为了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班主任讲了三点优势:
1、班主任老师组织艺术活动多次获奖,富有指导经验。
2、我们有不少同学小学时就是艺术骨干。
3、别的班还没有开始,我们可以先下手为强。
经过老师的思想动员,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积极地出点子、想办法,于是利用国庆节放假期间练合唱的建议,被他们第一个提了出来,成为班主任采纳的第一个合理化建议。
(二)物质准备:
对于活动过程需要的资料,物品等要提前安排,让学生寻找或作准备,如我们练合唱买的和借的录音带等。对于这些小事,班主任要亲自过问,以免因个别环节没有准备好而影响了学生的情绪或积极性,以使整个活动在顺畅的过程中进行。
三、活动的组织要得力,要培养骨干,以点带面,协调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绝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对于初一的新生来说,活动的组织者还必须是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委。
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发现、培养特长生,让他们先行一步,以点带面。
2、培养骨干分子,确定活动的基本框架。
3、制定阶段性目标,分解活动过程。
4、采纳合理化建议,尝试过程推进。
四、活动的指导要有重点、要具体。鼓励及时;批评点到为止。教师语言要富有暗示性和激励性。
相对来说,初一的学生,艺术骨干还不十分突出,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既有技术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如贺羽、闫安安两位同学在学校艺术节、社区科技节中取得了第一名或一等奖的好成绩,我在指导上,一使抓稿子修改,二是抓朗读技巧,同时对她们训练过程中的畏难情绪、自满心理多次指正、批评;对于进步及时肯定、表扬,整个过程靠上去,不相信她们“会了”、“行了”的话,而要亲自看着她们反复演练,告诫她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最后,她们获得了好几项奖励。获奖后,我引导她们总结经验,她们感慨地说:“演讲没有先前想象的那么容易,但获奖后觉得当时得付出还是值得的,通过这次演讲,我才知道了要想获奖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五、活动总结要全面,经验讲全,教训讲透,重视过程,表扬先进,以达到活动的目的。
从前搞活动,有时虎头蛇尾,不了了之。那学期,我没有那样做。我想:活动不搞便罢,要搞就搞好。做,就要达到目的,或得到成功的经验,或得到失败的教训。因为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的过程。那学期的活动,每次活动之前,我都有开场白,最后有小结,哪怕是一两句话。
如艺术节歌唱比 赛后,我引导学生总结为:
1、我们练习的时间长,投入力量大。
2、有“专家”指导。
3、有失误,如歌唱后没有齐呼口号。
在得知我们班取得了艺术节年级第一的班会上,我总结道:“我们取得第一个第一,预示我们进入初中成功了一半,这是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拼搏的结果。这学期还有越野赛、拔河比赛,我们能不能取得三连冠?”大家齐说:“能”。活动的结果鼓舞了志气,振奋了人心。是活动就会有成功的喜悦,也会有失败的教训。
比如,我们在和初一5班拔河比赛,虽经多次演练,仍屈居亚军。学生士气有些低落,怨声载道。我发现了这一问题,及时总结:拔河比赛,我们也是成功的。一是我们提前进行了演练;二是我们的实力确实不如五班,人力不济;三是我们人心还不齐,劲还没有往一使。得到这个教训,暴露了存在的问题,我们“吃一堑,长一智”,不也很好吗?
总之,一学期来,我们20__级6班,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突破口,相继取得了第五届艺术节年级第一名,越野赛年级第一名,拔河比赛年级第二名,几乎取得了三连冠的好成绩。在孤岛首届科技节上,又创造了辉煌,我班有8人次获得三等奖以上奖项,其中贺羽、闫安安、许国梓三人获三个一等奖。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士气。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争强好胜心理素质的形成,为建设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篇9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48-01
幼儿美术教育中要求孩子们善于将眼、手、脑协调运用,从而让孩子们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那么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幼儿创造力,培养美术作品的艺术创新思维呢?
一、培养幼儿兴趣,让幼儿想画
1、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从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兴趣是幼儿参与任何活动的首要前提,但兴趣又是短暂的,易受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果只是单一的美术材料往往使幼儿感觉单调乏味,也无法使其对美术活动保持长久而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体验到了丰富的生活材料所带来的快乐。如在活动区为幼儿准备丰富多样的绘画工具,除了各种纸张、彩笔、油画棒、颜料、剪刀、固体胶、橡皮泥、牙签、棉签等之外,还提供各种废旧材料如:碎布、毛线、吸管、蛋壳、水果网袋、纸杯、泡沫板等。幼儿可以在活动区自由选择各种材料,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尽情创作出千姿百态的作品,如在“娃娃”的主题活动中,有的幼儿会用彩笔,油画棒画出可爱的娃娃,有的幼儿会用橡皮泥捏出憨头憨脑的小娃娃,有的用废旧纸杯、毛线做出纸杯娃娃等。由于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这也在无形中增强了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创作兴趣。
2、运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激发幼儿作画的欲望。在活动中运用富有童趣的语言会让孩子产生轻松愉悦的游戏心理,使他们更加喜欢参与活动,轻松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我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用讲故事、说儿歌、猜谜语等方式引导幼儿作画。在活动开始时,我总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和捕捉充满情趣的点,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激发幼儿活动的欲望。如在教小班孩子画栏杆时,我先出示了一幅小鸡图片,画面上一群毛茸茸、圆滚滚的小鸡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视线,这时我惊讶地喊:“哎哟,这么可爱的小鸡,离开了温暖的家,它们会走丢的,怎么办呀?” 随后引出了主题 ,让小朋友学习画大栏杆,将可爱的小鸡围起来。
3、利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激发幼儿画画的兴趣。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精神,在游戏中孩子是快乐的,开心的,满足的,开放的,孩子们畅游在赤橙黄绿中游戏 ,穿梭在横竖曲直间游戏,用他们天真无邪的目光欣赏解读生活的美好,用稚嫩的笔触挥洒着对世界的体验,在游戏中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比如在涂色练习中,小班幼儿缺乏耐心,往往是只涂一点儿就不想继续下去了,为了让他们掌握涂色的方法,我便教他们用擦桌子的方法涂色,擦桌子时一定要慢慢擦,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一点一点都擦到,擦干净,才会看到漂亮的桌布。有些孩子涂的时侯就会在嘴里嚷嚷:“快!快!我快看到漂亮的桌布了 ”。在染纸活动中,我准备了不同颜色的彩笔水,然后拿出折叠好的宣纸,告诉小朋友:“我现在是魔术师,法力无边,变―变―变”,看到各种不同的颜料在我手中的宣纸上慢慢的渗透,融合,他们好奇地睁大了眼睛,等我展开宣纸之后,看到了眼前色彩斑斓的画面,孩子们都欢呼起来 :“老师,真漂亮,我也要当魔术师”,染纸的技能就在孩子们“变、变、变”的叫声中不知不觉中学会了。
二、引导幼儿发现、观察、欣赏生活中的美
1、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随机观察。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所表现的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启发幼儿善于发现美,这是萌发幼儿审美情感的前提。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主动观察、了解周围感兴趣的事物,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大自然的色彩、世间万物的形态,从而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培养生活情趣,提高审美修养。
2、观察要有目标,学习正确的观察的方法。观察要有目标、重点,切忌盲目观察。如外出时观察马路两边的楼房、路上行人的活动、奔驰或停在路边的汽车,在幼儿园观察自然角植物的生长变化、户外活动时小朋友游戏的场面等,还要引导幼儿随意及时地表现美、创造美,为幼儿今后进行美术活动积累素材。
三、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为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提供帮助
幼儿生活在一个开放的、高科技的信息时代。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丰富多彩,让他们接触人物、动物、花鸟、山水、建筑、民风民俗、影视动画等大千世界所有美好的东西,扩展他们的视野;在风格技法上,应接受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流派,可运用毛笔、水彩笔、油画笔、刻刀,甚至计算机等各种可接受手段;使之形成一种开放的意识,塑造开放的人格。所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应及时给予孩子们必要的引导和指引。
要指导幼儿,首先要了解幼儿,要了解幼儿,就要首先进行观察,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进行分析,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帮助幼儿发挥创造,实现设想,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幼儿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注意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进行记录。
教师要明确活动目标,对不同的幼儿给予具体指导,再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要有重点地指导个别幼儿,促进幼儿创造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对探究中出现失误的幼儿,教师要引导其探索最佳方法,对水平较高的幼儿,要提高要求,幼儿在探究新材料时,指导幼儿有新发现,玩旧材料的幼儿要鼓励其玩出新花样,另外还可注意调控偏区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指导时方法也可多种多样:教师可用设问的方式进行指导;可以让幼儿摆弄实物进行指导;可以利用提示性语言对需求帮助的幼儿进行指导;可以通过情绪感染进行指导;也可以以幼儿玩伴身份直接进行指导;可以利用体势暗示进行指导等。
总之,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实施对于加强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对于幼儿的综合素质提高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美术教育对于幼儿加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面值得我们幼儿教师不断的总结、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分析、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材料,幼儿的各项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因此,要让幼儿对区域活动兴趣盎然,我们必须注重游戏材料投放的多元性、可变性、层次性、探究性、趣味性,使每个孩子获得成功和自信,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首先,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参与游戏活动,班级创设活动区域,提供的材料不仅要丰富,而且要具有多元化的探索价值和多种可变性,要涉及教育活动的诸多领域。根据各区域的特点,投放适宜的材料,引发幼儿产生与材料交互作用的兴趣。如:在科学探索区,用废旧材料制作各种汽车,然后放到汽车展示区展示,幼儿再用这些自制汽车玩开汽车的游戏;把在美工区做的蛋糕,送到娃娃超市,再由妈妈买回娃娃家给宝宝吃。在区域游戏中,通过对操作材料的再创造和有效组合,使幼儿的思维空间变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多元化发展的网络,进一步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提升。再如,我们平常用的瓶子就有若干玩法:用于音乐区,让幼儿打节奏,发展幼儿的节奏感;用于科学区,装上各种豆子,摇动瓶子,把声音相同的瓶子放在一起,发展听力;用于数学区,可进行排序、比大小等活动,发展思维能力;用于运动区,进行套圈、保龄球等游戏,发展幼儿投掷及手眼协调能力。
其次,多元化的材料要给孩子留有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以挖掘材料的可变性引发幼儿以物代物、一物多用,提高材料的使用价值,并以此来激发幼儿接近材料,能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它们。如一根普通的小棒,在音乐区里是“小指挥”使用的指挥棒,在娃娃家里是筷子,在美工区是孩子们用来舀浆糊的工具。
幼儿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相同年龄段的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观察、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美工区装饰盘子中,因同一年龄段的幼儿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就要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提出不同要求,提供不同的材料:盘子、圆形的纸、各种形状的彩色小图形、剪刀、彩笔等。能力弱的可以选择盘子和小图形装饰,能力稍强的可以自己用剪刀剪自己想要的图形,能力强的直接在圆形的盘子上作画装饰。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提供给他们适合的操作机会,使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就感。
另外,在同一种材料中也可设计出多元化的层次。如在手工区“美丽的项链”这一游戏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大小颜色各异的珠子、纽扣、尼龙线、毛线、鞋带等,我们将这一游戏分成几个阶段。初级阶段:幼儿选择电线、尼龙线或毛线自由玩串珠游戏,体验串珠的乐趣。中级阶段:教师提供各种图卡,幼儿按照图卡进行串珠活动。高级阶段:幼儿自己设计珠子排列规律,并记录。这样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多层次需求又能节约资源,大大提高了材料的使用价值,更让幼儿在这个游戏中持续兴趣盎然。
多元化材料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引起幼儿的兴趣,才能引发幼儿产生探索的欲望。通过多元化材料的趣味性来不断支持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促进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如在“趣味工坊”中投放了激发幼儿编织的毛线、彩带、纸条、打包带、菖蒲叶、芦苇叶等各种材料,小班幼儿可以利用芦苇叶打结、编手镯;中班幼儿利用芦苇叶编制糖果、小鱼等;大班幼儿则利用菖蒲叶编制篮子、垫子、动物等。无论多么有趣的材料,如果总是一成不变,也会失去其原有的魅力,而多元化的游戏材料更应体现它的动态性。因此,当幼儿对原先投放的材料兴趣减弱时,应及时随着幼儿能力的提升及主题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换、添加,使其呈现动态性。我们还可将主题活动中收集到的资料、物品、新累积的经验等投入其中,并授予其新的目标和要求。
幼儿随着年龄增长,经验越来越丰富,教师在投放区域材料时应体现年龄跨度,照顾不同年龄幼儿的能力差异和发展需要。所以,在区域投放多元化材料,既要有买来的现成高结构材料,还应有自制的半成品及各种废旧物品等低结构材料。例如用牙膏盒、药盒组合成汽车,瓶盖做轮胎,用纸杯做成五彩的花,用碎纸片装饰图画,用废报纸做娃娃的衣服、裙子,用一次性碗装饰成可爱的帽子……这些由多元化的低结构材料自主创作的成果,更多地满足了幼儿的成功感,让幼儿从中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并发展了各种能力。
皮亚杰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我们通过对区域游戏材料的多元化不断地探索,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