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数字化范文
时间:2023-04-12 08:2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教育数字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医学研究生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83-02
一、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应用前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知识传播的途径和结构。传播知识迅捷、海量和易得的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冲击了传统科学知识传播的格局。处在新媒体冲击下的医学科学教材、书籍、杂志等也在多媒体教学中脱颖而出[1]。国际数字出版论坛(International Digital Publishing Forum,IDPF)2010年1月的统计显示,虽然仅占全部图书市场销售的3%,教材较上一年也有四倍的增长。2011年7月开始,随着iPad走进美国高中,随即引发了电子教材的开发。
世界正进入“无纸书籍”的学习新时代,电子课本以及教材包已经悄然迈入教育的殿堂。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及教育部近期开展的“三通二平台”建设之际,电子课本以及教材包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抓手[2]。医学研究生教育也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的优势,从国内教育应用状况中探索医学电子课本的示范应用。
二、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必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医学教育资源也愈加丰富。医学教育逐渐成为由教室、实验室、计算机室、模拟接诊室以及教学医院等组成的完整、丰富的教学单元。选择最新、最前沿的内容进行讲授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生先进教育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阶段,教学活动大型化、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单一化的状况仍然在很多高等医学教育中存在,传统封闭型、记忆型和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还被很多医学院校继续采用。
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CAI)正逐渐进入现代医学教育。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医学院医学教学中逐步推广和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利用计算机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3]。同时,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正在国内兴起,不出国门,也能接受世界顶尖名校的免费教育。一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运动正席卷中国。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的一种产物。
三、医学研究生教育难点
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在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都合格的医学人才,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技能,进而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4]。这些医学研究生毕业后必须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医学实践并完成更高层面的专科培训和继续教育。同时,现代社会还要求他们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能够以患者为中心、实践为导向,具备向公众提供全面的卫生保健服务所应有的各方面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5]。
但是现阶段,一部分医学研究生教育仍然以讲授、实验、分组实习的传统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实验课时相对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学能力,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其创新精神。绝大多数医学院校也提到有必要持续减少课堂讲授时间,而不断增加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加以问题为导向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病案CBL(Case-Based Learning)以及基于团队合作TBL(Team-Based Learning)的学习等,将模拟或模型教学应用于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各个方面[6]。与此同时,更好和更时髦的教育系统――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作为新一轮的全球学习革命,正在用技术完成教育资源民主化。这场从硅谷和MIT发端的在线学习浪潮,旨在“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MOOC终将满载着顶尖高等学校的精英课程,往免费精英大学教育的未来一路奔去。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势必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优势
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优势不言而喻。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使得医学研究生教育中一些难以口头表达、难以肉眼观察到的实物、过程实现最方便、生动和形象的动静态模拟,对于形象理解这些实物和运动过程有着极大的帮助,能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开放性极大地丰富教学形式,使教学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可以借助计算机惊人的运算速度和海量的存储,提高医学信息量;在计算机特有的查询功能协助下,可以使人们在信息的海洋中快速定位所需信息和内容;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集合了多媒体的技术优势,由声音、图像、视频及动画等丰富的多媒体元素构成[1]。基于宽带网络技术的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在保留了类似传统书籍和杂志“翻页”阅读方式的同时,增添了纸质书籍和杂志所不具备的动画、音乐、声效、图文等精彩效果。
五、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部对改革教学模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从多媒体元素聚合角度看,明显优于常用的演示文档(Power Point),在教学活动中有着很大的发挥余地;此外,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可以在调动研究生的视听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7]。例如在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中建立和应用全数字化人体真实结构三维模型,即数字化可视人体(digitized visible human),无疑将大大改革解剖学的教学,医学研究生可以在计算机上手动跟踪每一个结构(如骨骼、肌肉、血管及神经等),将对现代研究生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有着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8]。
六、结语
及时准确地将世界新技术革命、医学研究发展以及医学新学科发展信息反映在医学研究生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借助计算机技术新兴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特有的优势,将在多媒体教学中脱颖而出。从事医学研究生教学的导师应主动学习并且有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新技术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相信医学数字化可视三维教材势必会在现代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应用优势,为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掀开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步金梅.Iebook医学科普教材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300.
[2]吴永和,马晓玲,杨飞.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阐释与研究――基于标准研究、产业发展与教育创新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3,(1):17-28.
[3]梁茜,张万红.浅谈中外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及其差异[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32-435.
[4]黄婉霞,张立威,王家骥.中澳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比较与思考[J].中华全科医学,2012,(3):472-474.
[5]Nikendei C,等.德国医学 教育[J].汪青,编译.复旦教育论坛,2010,8(1):93-96.
[6]M.Brownell Anderson Steven L. Kanter.北美医学教育,2010[J].刘瑞梓,译.复旦教育论坛,2011,9(4):91-96.
篇2
关键词:地域文化资源;地方高校;艺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04-02
一、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的主要类别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书法名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将襄阳地方文化艺术孕育得多姿多彩,襄阳市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专业课程及教学模式。襄阳地域文化资源从艺术类型方面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1.襄阳历史遗留下的名胜古迹如:枣阳雕龙碑史前文化遗址;宜城楚皇城遗址;有“铁打的襄阳”之称的襄阳古城墙和“华夏第一城池”的护城河;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习家池”,诸葛亮躬耕之地、刘备三顾茅庐的古隆中;因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此隐居而名闻遐迩被后人称为“圣山”的鹿门山及鹿门寺;广德寺中印合璧多宝佛塔等等。
2.襄阳考古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如:雕龙碑彩陶、春秋战国青铜器、战国玉器、战国漆器、汉代画像砖、宋代墓室壁画、明清瓷器等等。
3.极具襄阳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珍品如:老河口木版年画、保康皮影戏、黄杨木雕、老河口木雕、保康石刻、襄阳竹编、草编、南漳刺绣、书法、绘画、奇石、传统建筑、古堡寨、古民居等等。
4.襄阳历史人文资源如:春秋时期的玉石鉴赏家卞和、楚国大文学家宋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三国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宋代大书法家和画家米芾及其子米友仁等等。
5.襄阳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如:传统音乐“沮水呜音”、“薅草锣鼓”等,传统舞蹈“端公舞”、“高跷花鼓”等,传统戏剧“襄阳花鼓戏”“宜城兰花筒”等,曲艺“保康独臂皮影”、“枣阳市鹿头皮影戏”等。
二、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开发
襄阳丰富的地方文化遗产、艺术资源要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就要与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开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方面的专业课程,引导襄阳地方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学生了解本土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资源,学习和研究其文化内涵与艺术成就,继承和创新地方传统艺术。
目前国内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基本上是采用西方的教育模式,缺乏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地域文化的因素,把襄阳本土和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和高校课程开发及教学应用相结合的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襄阳地域特色文化艺术资源的教学开发研究着力于探究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的课程价值,整合传统课程形式与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特色课程,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性和系列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历史理论研究、技能技术传授及资源元素开发应用转化等几个方面:第一,开设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方面的鉴赏课程;第二,设立襄阳地域文化和艺术研究工作室;第三,开设具有襄阳地域文化和地域艺术特色的专业化课程;第四,设立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第五,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符号元素的设计应用课程。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课程和教学开发,构建具有襄阳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高校艺术课程和教学体系。
三、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开发的意义
1.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培养和提高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通过襄阳地域文化和地方民间艺术等课程教学的开发,可以开拓地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和艺术视野,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大门。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艺术不只是大学课程里和课堂上那些抽象的理论和枯燥的练习,艺术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艺术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艺术就存在于民间。同时,把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与地方高校艺术教学相结合,可以使美术、艺术设计和音乐、舞蹈等艺术类专业课程丰富多彩的感染力、趣味性和多元化等优势在艺术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艺术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并在对襄阳地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获得更深入、更专业的认识和了解的同时,产生热爱襄阳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树立起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怀和理想。
2.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提高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要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除了要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在开发地域文化资源特色的艺术课程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地域特色艺术课程的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如在专业领域里寻找和发现地方文化资源及其价值,分析和研究其内容,在专业和教学中实践运用,开发相关专业课程,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等等。
3.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促进襄阳地方高校特色艺术教学体系的形成。襄阳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艺术成就灿烂辉煌。如襄阳考古出土的古代文化艺术资源有:彩陶、青铜器、画像砖、漆器、玉器、陶瓷等;襄阳地方民间艺术资源有:民间版画、刺绣、纺织品、木雕、石雕、编织、奇石赏石、建筑、地方民居、地方皮影戏、地方戏剧等等。这些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是本地重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在艺术教育上给予重视、保护和继承,但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在襄阳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和教学中得到体现和开发运用。因此,作为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模式,就必须把本土的文化艺术和历史遗产资源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起来,进行收集调研整理,全面深入的分析其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运用价值,并加以系统化的研究和保存。在此基础上,把其中最优秀的地方艺术精粹提炼出来,运用到艺术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的特色学科和教育教学体系。
4.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推动襄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对襄阳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和教学的开发与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地方优秀的文化艺术。襄阳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如:老河口木版年画、保康独臂皮影、老河口木雕、南漳刺绣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教育的开展也有助于襄阳民间艺术的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中开设这些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课程,能够使襄阳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资源通过地方高校学生艺术专业教育得以继续传承。尤其应在教育过程中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对本土文化艺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之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的运用、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项仲平,等.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范兆雄.论我国现代课程资源短缺问题[J].教育探索,2003,(03).
[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篇3
【关键词】中职 电子专业 教学 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21-01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目的旨在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是生产、技术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结合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实际发展情况,中职电子专业教学应进一步淡化学科色彩,适当弱化深、偏、难的理论,突出知识的应用,对有关电路的定理、定律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数学或理论推导,突出正确理解和应用。对难度较大,求解上较复杂的例题、习题进行删减,着重安排巩固基本概念以及锻炼实用技术的练习。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加强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掌握电子专业必备的公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面向多个相关岗位群和职业群,拓宽学生从业范围,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过去采用的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教学方法弊端诸多,教师在上理论课时学生由于基础差或者内容枯燥而提不起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差。再上实训课时,理论知识又忘记了,甚至会出现理论和实训内容相脱节等情况。因此,在中职电子专业课程上采用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趋势。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我校电子专业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施行了围绕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改革的一系列探索,主要措施如下:
一、理实一体化教材的改革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改革。原来的教材大多理论知识居多,实践动手环节少,也有一些新编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教材但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又很难开展。因此,自主编写一本合适的校本教材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我校电子组教师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做了仔细研究和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企业对员工专业能力的需要,结合我校学生和实验设备实际情况把教材主要内容分为十个项目,教学内容由理论学习和动手操作两大模块构成,每个模块下又分为四个部分:理论学习,电路连接、焊接、调试、测试,故障检测,电路分析。每个项目各自独立又互相兼顾,难度由浅入深,基本涵盖了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理实一体化教师的培养
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需要有一批专业能力和实践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能上好理论课,也能带好实训课。每位专业课教师都要对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熟练操作和使用。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理实一体化教师队伍是中职学校的又一项重大基础性建设工作,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通过组建青蓝工程,由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加强了新老教师间的交流学习。教师利用寒暑假进厂实践,了解企业生产现状、工艺过程和岗位特征,增强教师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每年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加强专业师资力量。
三、理实一体化的硬件环境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一个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训要求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心。多媒体教室,完善的实训设备,充足的实训材料三者缺一不可。
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室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实训演示过程,更好地理解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要求。电子实训台,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电子检测仪器,焊接设备以及实训耗材等实训设备是完成高质量教学目标的必备保证。在每学期开始前,就要根据教学计划把一学期的实训材料采购齐全以满足在校学生正常的学习需要。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
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实施较为灵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任务,甚至不同水平的学生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拘泥于固定方式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们应探索追求的目标。
教师可以先讲授知识点再让学生动手实践,也可以先让学生实践再总结知识点。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仅要求完成最基本的部分,对于学习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完成提高难度的任务。难度较大的项目可以采用分小组教学模式,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再进行小组评定。对于一些暂时缺少实物的项目可以采用在计算机上通过相应的软件如multisim完成模拟仿真实验,在软件的仿真应用过程中,同学们即获得了感性认识,同时也对电路原理和工作过程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五、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评定
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采用过程化综合考查的方法,消除了过去一张试卷决定分数的弊端。通过对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实训项目完成情况,理论考核成绩,与他人合作,自主创新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多元化考核。在评价方式上,更强调运用完成项目的方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评价标准上,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达到项目教学的目标要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程度,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评价主体上,提倡学生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促进对自身学习效果的反思。
结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把教学场所由原来的教室搬到了实训场,把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理论和动手能力更为扎实,还使得自主学习、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等能力得到锻炼,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了所需的人才。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是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建平.浅谈中职电子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的设想”[J].科技传播,2010
篇4
【关键词】电子专业现代教育技术理实一体化
一、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方向转变,这一状况使得技师学校的生源质量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基础弱,学习态度不够严谨。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了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动手操作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师传授的一些专业知识。另外,还有部分学生由于选择技师学校本身是由于迫不得已,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积极性,因为受考试失利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技师院校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信心,这些原因都导致电子专业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高。如果教师不知道做出改变,依然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就很难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难以实现技师学院的教学目标。因此,电子专业教师应该认识到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优势,了解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概念。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将专业技术与理论知识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技术服务等综合在一堂课中,之后同一个教师进行集中的教学。由于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场所选在实验室或者实训车间,在这种边教边实践的教学中教师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学生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电子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优势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技师院校新兴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原来的传统教学方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现代技术被融入到了教学中。因此,技师学校想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也现代教育技术应该积极的融入现代教育技术。
2.1有利于改善教学氛围
现代教育技术指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技术类院校的学生大多都对信息技术有着较高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此提高电子专业的教学效率。
2.2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在电子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进行应用,能够更近一部的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是与互联网相通的,所以电子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更多的教学资料,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技术教学还能够将一些需要教师动手操作的实践部分更加细致的展现出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2.3有利于教师资源的配置
现代教育技术在电子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虽然电子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这使得电子专业的教学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加深教学方法的改变,并且使教师认识到新型教学方法的优点,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三、电子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理论知识衔接不紧密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合在一起开展教学,由于教学场所是实验室,此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对于学生的管理就会放松,学生会由于自制力差而随便说话或者走动。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难以得到集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自身能力难以得到提高。教师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会因为不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状况而无法有效地开展教学。针对这类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自身原来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解。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践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了解学生的实践状况了解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另外,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教学内容的难以程度选择教学方法。要较难的部分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针对一些较难的部分,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教学的形式开展教学,将教学过程中较难的部分录下来,到校园网或者班级的群中,随时供学生进行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2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不理想
很多技师学校的教师都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实际地电子专业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充分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理实一体教学法对于电子专业教学的影响,所以在电子专业教学中教师会先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之后根据教学内容对进行实践操作,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观察,之后进行模仿。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展现出来,过程过于形式化从而导致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类问题,首先要改善教师的态度,使教师认识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意义,之后明确理实一体化正确的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不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简单的放在一起,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进行融合,选择合理的方式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3.3教学重点不明确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完理论会对实践部分进行教学,但是在对实践操作部分进行教学时,教师只是单方面的讲解,并没有明确教学重点。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目标,导致学生在理实一体化课堂中浪费过多的时间。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教师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操作方法,并没有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明确教学目标。另外,还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于问题较多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电子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保持学生的这种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现代教育技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1创设学习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尤其是技术类学院在教学中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更需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情境创设开展教学。情境教学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自主的解决问题。例如:电子专业的教师在对《单片机应用技术》这一课程中的走马灯程序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在开始课程之前教师可以先收集一些走马灯相关的视频,如果学校附近有类似的场景教师也可以拍摄下来。在理实一体化的电子专业课堂上将准备的课件播放出来,教师可以在学生不了解走马灯程序的情况下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学生学生观看视频后的想法。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会产生较强的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有效的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开展,在学生进行设计时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由于学生积极性较高,所以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自主的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2丰富教学资源
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开展教学时,电子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会习惯性将重心放在实践教学部分,由于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的理论教学进度难以达到统一。这就导致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还有学生在研究实验,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可以采用微课教学的方法,将课堂教学过程根据不同的内容制作成小视频,到班级公共平台,这样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就能够较为轻松的进行学习,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对《电子线路安装与检修》中的电路部分进行教学时,在开展实验时就会有学生完成实验速度较快,而有的学生较慢。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可以在对实验部分进行讲解时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先让学生紧跟教师思路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利用其它时间利用微课视频学习实验,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4.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评价机制
在利用理实一体化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作业不再是单纯的布置书面作业,这就使得教师的评价模式变得不全面。为了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在评价过程中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完善评价机制。在建立评价体系时教师可以加入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等元素,使学生能够通过评价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例如:在学生制作出走马灯程序后,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让教师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评价,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评价,之后学生总结教师以及同学的评价,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篇5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电子书包;中小学;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3/15-0078-04
新课程改革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已经不再是新鲜的话题,这里的信息技术更多的是指数字媒体技术,从简单的投影、电视、交互电子白板到现今一对一数字化环境的创建,我们见证着技术与课堂的整合进而融合。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现今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试点项目,虽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教学平台,开发移动端的学习工具及应用,但具体实施效果参差不齐、喜忧参半。在配置了相应的软硬件设备、电子资源和工具后,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如何使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发挥其优势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因此,研究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环境下的具体应用模式是十分关键而且非常必要的。
一、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一对一(每个学生至少拥有一种计算设备)的概念出自关于无线和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国际研讨会(WUMTE2002)和智能辅助系统的国际学术会(ITS2004)上专家所作的主题演讲。Papert教授指出,当每一个人都可以买得起一枝铅笔的时候,必然改变个人的学习方式,同样,当每个人自己都可以拥有只属于他个人的一本书而不是与他人分享的时候,这将再次改变个人的学习方式,与此同理,当每个人都拥有并能够经常使用属于他个人的计算设备时,学习方式将再次改变。[1]
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并存的热门术语是“电子书包”。目前,对于电子书包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电子书包是承载着学习资源的终端设备;电子书包是支持教与学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如电子教材、学习工具等;电子书包是支持学生课前、课中与课后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本研究认同第三种观点,该观点更能体现信息技术对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的支持作用。
国外对电子书包的叫法并不多,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这一术语较为成熟,而国内电子书包一词使用更为普遍。唐瑞指出,可以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看作是国外普遍对电子书包项目的另外一种称呼,因此,为更全面、系统地研究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应用情况,本研究中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和“电子书包”视为同一概念。[2]
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近几年,随着平板电脑的兴起和普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阶段开始尝试试点、不断推广并逐渐走向常态化,但探索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从目前全国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试点项目的实施手段来看,可以将试点项目分为三种。
(一)移动终端+APP应用+投影等
基于移动终端及其承载的APP应用来实现课堂教学中基本的活动,通过屏幕广播系统实现传送资源、广播屏幕内容等功能。在APP应用如此盛行的今天,更多的适合于学科教学的应用也不胜枚举,这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该种方式更加适合于课堂教学,如移动终端可用于承载教学内容(如iBooks),教师也可以通过某一具体学科应用来展示学习内容(如星图),学生借助工具(如思维导图)完成基于任务的创造活动等。教师和学生均可以通过投影向全班学生进行展示、分享。
(二)移动终端+课堂交互系统+投影等
基于移动终端开发的课堂交互系统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实时对话,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资源,课上通过课堂交互系统向学生分发试题或作业,学生作答结果可直接反馈到教师端,同时,系统对客观试题的作答结果进行初步的统计,教师可以根据整体作答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准确、及时的判断,由此调整并确定后续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可以查看每个学生的作答情况,以发现学困生及其学习难点,有利于后期向不同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辅导,实现个别化教学。
以上两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范围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难以延伸到课外,而且教师占据着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得以体现。
(三)移动终端+学习平台等
与前两种实施方式不同,有的试点项目从学习平台的角度入手。有了学习平台的支持,结构化的学习资源,如教师的讲义、作业等可以永久存储,非实时的互动交流也可以顺利完成,使得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尽管其对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功能优势明显,但对平台的功能丰富性、操作便捷性也提出了挑战。从一般的学习平台的功能来看,其主要具备课件播放、资源共享(上传与下载)、互动讨论、作业提交等功能。然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仍需要支持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其应该具备支持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功能,如广播课件或学生作品、实时统计学生答题情况等。
目前,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的实施正逐渐从试点学校的试点班级的试点学科逐渐走向更大范围的融合,如更多科目、更多年级等等。在强有力的技术和平台支持下,如何充分发挥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并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是研究者需要关注的课题。
三、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的应用模式分析
本研究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角度以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试点项目实施的实践视角,对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的应用模式进行分析。有研究者指出,当前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还没有相对完善。尽管有些研究者试图总结出一些模式,但是整体上是宽泛的、不完善的,欠缺可操作性的指导。[3]因此,本研究基于大量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及实际课例进行分析。对于目前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应用模式,可以按照学习发生的情境分为课内型、课内外互联型以及课外自主型三种。
(一)课内型
1.互动讲授型
教师保留其在传统课堂上的讲授、指导等角色,同时借助技术手段,如课堂交互系统,主导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和实施,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有限组成部分,该种模式称为互动讲授型。这种模式常见于识记、理解等低层次教学目标的达成,如讲授新的概念、定理等规定性知识。该种模式下,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掌控课堂节奏及进度,技术支持主要是用来帮助教师展示教学内容及与学生进行交互,是相对初级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
2.协作探究型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边缘参与者,起引导作用,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协作、探究活动,该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此种模式下,教师需要准备好相应的学习资源以支持活动的开展,如: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利用APP应用或自制电子教材创设情境,学生进行基于任务的探究学习,丰富的媒体资源以及交互设计有效地支撑了学习活动的开展;在数学学习中,利用认知工具帮助学生搭建思维支架,延展教学内容,等等。在这种应用模式下,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更多地承担了前期的活动组织、技术支撑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等,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内外互联型
随着可汗学院的名声大噪,由此发展起来的学习模式“翻转课堂”也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翻转课堂”是通过学习平台来实现课堂内外互联的有效模式,该模式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等技术的支持,联通课前、课中及课后,扩展教与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范围。学生在课外通过技术支持来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内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互动完成知识的深层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记录及时了解学生各阶段的学习表现。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扩大课堂容量和内容深度。[4]
(三)课外自主型
建立在强大学习平台等技术基础上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可以延伸到课外,学生的学习范围大大扩展,课外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此种模式下,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对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支持,如提供网络课程、学习工具、学习活动等学习资源。同时,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如通过提问或发消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另外,学生可以基于大量的资源,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非正式的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四、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中实现常态化应用的建议和构想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基于移动终端、学习平台及网络资源而实施的,较之传统课堂教学,它的实施更加复杂,更需要如电子资源、学习工具及平台等技术方面的有效支持。从目前全国的试点项目开展情况看,项目推广情况并不乐观,其中最大的阻力来源于一线教师的额外工作量及教学实施能力方面,具体说来,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巨大困难主要有资源问题、平台功能问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问题。现就以上各方面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构想,以助力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应用实现常态化发展。
(一)建立丰富全面的资源库,适应多版本的教材需求
学习资源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中尤其是课内外互联模式以及课外自主学习模式下,学习资源对学习活动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因此,为保证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中顺利进行并实现常态化,建立丰富全面的资源库是必须且迫切的。由于我国各地的教材版本数量较多且差异较大,为确保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全面开展,在制作学习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地方特色,以满足其差异化需求,同时,要根据适用对象的特点,对媒体进行丰富的设计。在建立资源库时,要建立一套可靠的技术标准,一方面要实现对已有数字化资源的可重用,另一方面要支持多种学习平台对资源的无缝对接,实现学习资源的方便调用和持续使用。
(二)设计开发通用学习平台及学科个性化学习工具
学习平台可以支持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支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平台的诸多功能,如上传下载资源、答疑讨论等,有助于教师基于学习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并完成教学实施。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基于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技术工具,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困难,为其搭建脚手架,如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梳理等。学习平台为教师教学或学生自学提供了基本的支持,想要丰富学习活动及降低学生学习困难,一些学科个性化的学习工具是迫切需要的,如物理学科中的虚拟实验工具、英语学科中的发音打分工具等。在建设学习平台时,要内嵌基本的学习工具,如:思维导图、点名、分组等,同时,要根据具体学科的特点设计学科个性化学习工具。
(三)重视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实验效果来看,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尤其是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础上的学科教学技能方面有所欠缺。目前,进行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大多数是依托于高校资源(尤其是教育技术相关专家)与技术公司开展。在部分试点学校,教师的教学设计多是借助教育技术专家或相关研究者的帮助完成,在项目开展的前期需要专家的引领,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一线教师应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否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常态化和持续性实施。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不断影响,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要对应有所提升,尤其是基于新兴技术的学科教学能力。因此,要充分认识并重视教师基于技术的教学技能培训,通过提升其信息技术素养及能力以实现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长期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德怀,梁仁楷.1对1增强学习技术和即时互动反馈科技[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2):8-10.
[2] 唐瑞.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研究现状综述[J].中小学电教,2013,(9):11-14.
篇6
关键词: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综合实验台;一体化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何召兰(196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工电子教学与实训中心,教授;张凯利(196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工电子教学与实训中心,高级实验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基金项目:本文系哈尔滨理工大学自制教学仪器设备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2X2B190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59-02
“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工科高等院校所有电类及部分非电专业的必修课程。[1,2]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基础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电子实习以及课外的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和各类电子大赛等。这些课程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如何合理安排这些教学环节,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为了确保学生很好地掌握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电路设计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教学环节必须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巩固理论,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为了实现该教学目标,近年来实施了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台。该实验台课完成了“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开放实验、创新实验以及电子实习等,以满足各实践教学环节的需求。
一、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1.实践教学的改革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对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实践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技术方法,从多方面、多渠道加强基础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课程设计、电子实习以及各类电子竞赛。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和创新的多元化实践考核方法与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4,5]
2.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受教育体制、社会环境及就业压力等影响,当今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人生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针对这种现象,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步入大学前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大学生活中的自主创新学习模式。
3.建立电子技术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完善管理制度、监控体系,制定自主学习成效的评估标准,提出确保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模式顺利实施的执行方案,提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有效平台。提供合适的实际工程项目,教授学生结合项目进行学习,做中学、学中做,动静结合。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途径与实施方法
1.竞赛吸引、项目驱动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需要从兴趣入手。以组织学生参加电子类竞赛项目包括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和美新杯物联网竞赛等为契机,结合实践课程环节建立完整的创新意识培养体系。在课程设计和电子实习中引入以往的电子竞赛题目,将课程设计和电子实习作为一个整体环节,允许学生自由组队采用项目申报的形式完成某个竞赛题目,以作为课程设计和实习成绩,从而激发学生对电子设计的兴趣。成立电子协会吸纳学生,开放基础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组织校电子竞赛,在大范围培训学生的同时,通过竞赛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创新实验室。实验室学生的成功也将在广大学生中起到榜样作用,更加激发其对电子技术实践的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由点到面、逐步扩散
本科教育已经是大众化教育,尤其是近年来本科院校的扩招,使教师很难兼顾到所有学生。通过电子协会,培训少数未进入课程但对电子设计感兴趣并具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学生。实验室由高年级学生定期组织培训和讨论并向这部分学生开放,培养精英学苗。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在实验、课程设计和电子实习教学过程中又会带动其他学生,辅助教师进行指导,将积累的实践知识传授给其他学生。多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完成创新实验、开放实验及各类竞赛等。通过这种反应堆式的互帮互助,将知识传授给每个学生。课题组成员经常参加国家、省级教学研讨会,通过会议交流,将改革成果和经验推广到其他工科院校。
3.各环紧扣、自成体系
各教学环节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和电子实习,课堂外又有创新实验、开放实验和各种电子类竞赛。理论、实验不分家,在理论教学中结合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完成对理论的应用和升华。课程设计或电子实习的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布置的任务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后续实践课程,事先设计各模块,利用EDA实验室进行仿真,验证设计电路的合理性。理论课和基础实验为课程设计做铺垫,而课程设计为电子实习做铺垫,电子实习又为创新实验及竞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一系列教学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巩固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这样环环相扣可以使各教学环节自成体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动静结合、水到渠成
静中思、动中学,不强迫、不放弃。针对对电子设计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良好平台,实时指导,松弛有度,理论与实践结合,使他们成为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佼佼者,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打好基础。不放弃没有兴趣的学生,通过实例引导,同学带动,激发其关于电子技术的兴趣。细化考核方式,多方面测评结合,既不束缚学生的手脚,又稳把基础关。在扎实的基础培训的基础上再鼓励学生改变创新,动静结合,依据科学的培养规律,遵循合理的科研过程,使“电子技术”实践课程因势利导,水到渠成。
三、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台设计方案
为配合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的改革及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及实施,研制了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台。
1.综合实验台的外观设计
整体结构采用背靠背对称式,将实验、实践所需的常用仪器、仪表及工具等统一规划于实验台内,外露操作面板,实验台双侧完全相同,外观如图1所示。
2.综合实验台的功能及特点
所设计实验台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于一体,同时承担“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实习、创新实验及开放实验等。Ipad通信口实现了实验室的网络化管理,学生提前在网上预约实验、课前预习,做实验前要完成预习问卷,直至成绩合格方可进行。教师实时监控学生完成情况,并给出成绩。实验台的设计注重先进性、开放性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的便利性,形成适应学科特点及自身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可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杨素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房国志.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3):109-111.
篇7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数字化教学平台 优点 思考
一、数字化教学平台在高一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点
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网络课,无论与传统课相比,还是与仅是在教室里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课相比,都具有鲜明的优势。
(一)从教学的角度看
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网络课有利于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网络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1]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变“要我学”而为“我要学”,学习效果当然得到了增强。
首先,网络课利用网络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而不是传统课上单一由教师提供学习的信息。在网络这一浩瀚的资源库里,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学习,而不是所有的学生学习同一项内容。事实上,课堂上除了需要共性的学习外,更应该有能够激发起学生兴趣的个性化学习。而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使用,把这一可能性转变成了事实。
其次,平台创设了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学习与活动中,较好地融入课堂。在这样的氛围里,借助网络平台,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大胆发言,学生的参与面较广。比如在《琵琶行》这堂课中,学生们能够聆听到梦幻一般的《春江花月夜》古筝曲,在深深沉醉于其中时,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下属于自己的美的文字。
第三,能够及时与多位同学同步交流,能够借鉴其他同学思考的优缺点,转而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记得上《诗情飞扬》这堂课时,有一个环节是以“夏”为题来写一首诗。有一个男生最早上传了他的打油诗,结果看到其他同学有模有样的诗歌后,受到启发,又重新写了一首诗,许多同学都发帖子称赞他写得有进步。
第四,相比较传统课而言,通过讲台上的主控制台,教师能够较快较全面地得到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流程,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这样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提高了。
第五,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可看、可听、可说,可动手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兴趣盎然,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总之,学生对网络课有积极参与的意愿,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学生就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自己学习的潜能。比如《诗情飞扬》这堂课,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上时,学生在“大展拳脚”这一学习环节,即以“夏”为题,写属于自己的诗歌,在较短的时间内,热情投入,创作出了很多很有意蕴的诗歌。当教师利用主控制台,带领学生一起品评交流,并且请同学谈自己的创作构思时,学生们连连赞叹,说才发现班级里居然有很多诗人,另一方面没想到自己也能写诗,有了写作的自信。
(二)从教师的角度看
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开设的网络课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
首先,促进教师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从备课时备“要教给学生什么”,转变为备“学生需要什么”。从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总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最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其次,促进教师积极参加计算机教育培训,提高运用计算机尤其是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能力,因为教师应用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数字化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有效使用。
再次,促进教师积极拓宽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运用数字化教学平台,牵涉到如何能更好地把课程资源与学科进行融合的问题,选择哪些课程资源,怎样使用,都需要教师进一步提高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比如在备《琵琶行》这篇课文时,为学生挑选哪一首乐曲,什么时候播发音乐等问题,都需要好好构思设计。
最后,促进教师积极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网络课与常规课有相同处,更有不同处,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方面加强学习,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总之,使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能促进教师积极探索、主动学习,始终站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沿,做一名不断突破自我、提高自我的教育工作者。
(三)从学生的角度看
网络课的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首先,能够促进学生提高操作电脑的能力。打字、上网搜索相关学习资料,既需要速度,也需要准确率。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操作电脑水平低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时,学生会有意识地勤加练习。
其次,能够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培养并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上网搜索信息时,要求学生具备筛选信息的能力;参与问题讨论时,要求学生积极思考,把自己的看法及时通过网络呈现出来;创作文段时,要求学生用心思考、写作,尽力把自己最好的文笔展现给同学们;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时,更需要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无论是写文段还是评价其他同学,每位同学的所思所感都能通过网络一一呈现。
再次,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增强。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在喜欢网络课这一新颖的教学形式的前提下,充分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而事实上,当通知学生准备上网络课,并预先布置一些思考题时,学生都认真记录,并做好准备。比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有一个“心灵感悟”的谈论版块,要求分析“眼泪”的丰富含义,写下你感悟到的“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个思考题是在前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提出来的,等到下一节课开始,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输入电脑时,不少学生都拿出预先写好的内容直接往电脑里输入,可见他们事先都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最后,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新课程强调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也就是教师承认学生具有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和满足感,使学生在宽容、支持、和谐的环境中获得个性的调适与完善。
二、数字化教学平台在高一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问题与思考
虽然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网络课拥有诸多优势,能够促进教师、学生的发展,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但有一些问题,仍值得我们思考。
问题一:网络课的设计中,一定要加入动画或视频吗?
在网络课件中加入动画或视频,肯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但是不一定非加不可。首先,要看教学内容是否需要。比如我在上《雷雨》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性格,就需要再现课本中的剧情。其次,即使加了,也不能滥用。比如,视频播放的时间不应太长,次数不能太多,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反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问题二:网络课中,除了主要利用计算机外,是否就不需要传统媒体的加入了?
看到不少的网络课,包括我自己上的网络课,基本上都把原本需要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放到了电脑上,这样可以很方便地直接展示给学生看。但是有些内容的展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会按照预设的顺序进行,等到最后集中展示,反而不利于内容的及时生成与归纳。那么,把传统媒体,如黑板、幻灯等与计算机有机结合,应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心理学中关于“注意”的理论告诉我们,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指向性,二是集中性。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对客观事物的选择。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方向上的保持和深入。怎样让学生保持注意呢?“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就必须明确某一学习活动的目的,以及为了达到这一总目的所安排的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2]那么,如果能够利用黑板,学生边归纳,教师边板书,则既肯定了学生的思考成果,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促使其他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边想边听边记,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注意,从而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成效。
问题三:怎样处理好完成教学内容与充分给予学生以互动时间之间的矛盾?
网络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网络课的互动性很强,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在需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学生思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打字速度慢又会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堂课的时间就比较紧,只能压缩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的看法是:
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来看,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紧凑。每堂课安排学生通过网络交流的问题数量不能太多,学生的文字输入量尽可能少一点,采用选择题与讨论题相结合的方式会比较好。如果文字的输入量较多,则可以考虑单独安排一堂课。
问题四:计算机在网络课中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曾经观摩过这样一堂语文网络课。上课前,教师抛出了讨论的问题,然后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讨论,同时对其他同学的评论给予再评论。全体学生埋首于电脑前,手指翻飞,飞快地输入文字。教师在主控制台前浏览学生的文字,通过加星的方式不断给予评价,偶尔会提醒学生关注一下某一位同学的观点。绝大部分学生只是盯着电脑屏幕打字,很少抬头看一看老师。整节课中除了听到噼噼啪啪敲击键盘的声音外,几乎没有其他声音。通过学生的屏幕,当然能看到学生火花四溅的活跃的思维,但更多的是让人感到困惑:没有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这样的课能算是一堂好课吗?我认为,网络课中,计算机只是辅助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工具,像传统课中教师运用表情、肢体语言和口头提问等方式与学生交流,这样的方式在网络课中也应该适用,以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问题五:语文学科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最适合于上网络课?
在运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我比较多地采用了“自主式设计”中的“资料展示模块”、“课堂交流模块”、“作品展示模块”,有时也会采用“在线测试模块”、“在线调查模块”,此外,还利用网络,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但是其中真正能体现网络课的优势的,而且使用率较高的,主要还是“课堂交流模块”和“作品展示模块”,以及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所以我认为,最适合于上网络课的内容应该是跟这些相关的。
首先是写作教学。网络写作能把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能够使不同主体间的交流更为充分;能够改变作文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形成在互动交流基础上的形成性评价,减少了教师作后评改一锤定音的压力,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我在《琵琶行》一课中要求学生描写音乐的环节就是一种作文教学。
其次是研究性学习。针对某一个研究课题,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总结。如果课题比较大,就可以组成小组,由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如我在《雷雨》一课中要求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就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研究性学习。
最后是探讨交流性的内容。针对某一个问题,通过网络阐明自己的观点。如果问题带有思辨的特点,则更能激发学生的交流愿望。如我曾经开设过一堂名为《魅力汉字》的网络课,提出的问题是“你对网络语言大量进入生活的情况赞成吗?为什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再如《雷雨》一课中对周朴园是否爱梅侍萍,是否对梅侍萍有真感情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非常投入。
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网络课使得教师、学生、计算机三方密切联系,构建了人―人、人―机、机―机的立体三维网络,大大增强了三方的互动性。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并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与创造力。而教师也在不断地摸索中取得进步,提高了教学水平。对于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逐步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档案信息化策略
21世纪是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类信息技术的推广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捷。信息资源共享让我们用最小的投入获得资讯利益的最大化,各种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的传递已由传统纸质方式逐步向数字化信息转换,多年来在公众眼里较为神秘的档案信息资源也不例外,互联网上纷纷出现大量的公共档案数字信息资源。
受大环境的影响,高校传统的档案管理也在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与其它信息资源相比,档案信息具保密性、政治性,这就使得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的开发受到一定的限制,院系级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建设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高校艺术系院数字档案建设的必要性
近几年,随着高校艺术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艺术院系的各类档案数量迅速增加,有限的存储空间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把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信息即可解决这个日渐突出的矛盾。
院系级的档案信息除了文书档案信息外,还有教学档案信息。院系级的档案管理能直接反映出院系的教学管理、教学活动等情况。由于艺术专业的独特性,大量的档案信息是在师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直接产生形成的,用传统的存储方式会丢掉许多有价值的教学信息,而数字档案信息的开发改变了这个窘况,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可采用摄像、录音等技术手段对原始材料进行及时有效的存储。
与艺术专业院系相比,其它学科专业院系的教学档案管理相对容易,艺术院系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院系教学档案载体的多样性,我们有时必须用不同的储存介质(图片、磁带、CD、VCD)来保存同一个教学档案,因为这样教学档案信息才会更加详实、可靠,同时档案保存的时间较过去也有所延长。
以美术系为例,各个专业方向的教学效果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平时作业和考试试卷来衡量,用传统方式来保存这些极具价值的教学档案除了需要大量的人力对此进行整理外,还需要大量的存放空间,纸张的吸湿特性更增加了档案管理的难度,因此数字档案建设势在必行。
以音乐系为例,《声乐》这门课程的教学档案,如用传统的方式,我们只能通过教学目标要求、考试评分标准及成绩册上面的分数来衡量教学效果。如此一来,该门课程的教学档案信息显得过于简单。但是如果通过采用录音、录像等科技手段真实记录考试过程,就能让我们把“声音”这一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确实存在的原始教学档案有效的保存起来。当学生对教师是否严格按评分标准做出相应的成绩评定产生质疑时,声像档案的详实性、可靠性就会有效发挥重要作用。
二、高校艺术系院教学档案数字化的开发与建设
凡是利用价值较大的教学纸质档案都应尽早转化为数字档案。对于办学规模较早的高校艺术系院来说,专业方向越多,教学档案的数量就越大,学生试卷、学生名册、学生各项过级率统计、学生成绩册、学生的专业实践等,都是纸质档案居多,保管成本较高、易磨损、检索和利用效率较低,这给档案资源共享造成了相对的障碍。通过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可将学生名册、学生成绩甚至教师的教学课件都挂上网,既能提高教学档案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又能为校园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提供最为基础、详实的数字信息数据。
如若原始的纸质教学档案数量较大,便可通过图文软件,对纸质教学档案进行扫描,实现数字信息的转换。这样做除了准确率高,便于管理之外,还比人工录入要快了许多,更重要的就是档案信息的利用者还可以看到档案最为原始的特征,比如美术系的专业课试卷,试卷原始的纸张颜色、教师批改的成绩等,这些都能更加有效的说明教学数字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高校艺术系院教学档案数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艺术系院教学档案数字化档案建设离不开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支持。它的重点是整个数字化系统,该系统的各个环节都应保持一定水平,通过局域网络进行各环节的联系,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数字系统的综合能力。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无法正常使用。
在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工作之前,相关部门应该进行精心地组织准备工作。首先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数字化转换工作不仅技术要求高、操作有一定难度,并且还需要资金、时间投入,通过对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可提高档案数字化转换的工作效率;其次,对要进行数字化转换的非数字化档案,进行数字化之前的认定,并提出明确的转换意见,经部门领导和学校主管部门领导同意后,方可进行数字转换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档案数字化转换工作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高校艺术系院传统的教学档案数字化转换成功后,档案查询者通过互网络就可利用这些档案信息,这就对档案信息网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供远程服务时,档案管理软件方面要做到有入侵预警机制,采取防火墙、身份鉴定一系列的措施确保教学数字档案的安全,同时采用现在流行的Fair fox网页浏览器,提供远程利用,有效防止病毒软件入侵。
教学课件是教学档案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此一来,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就成为高校艺术系院教学档案数字化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我们可通过技术加密,建立内、外网两个管理系统,通过网页访问权限等设置,对一些重要的教学档案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高校艺术院系的教学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它需要技术、资金支撑,我们只有从档案的利用率出发,合理分出轻重缓急,才能完全做好教学档案数字化的转换工作。
参考文献:
[1]周振朝.高校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山西大学学报,1999.1.
篇9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种不良倾向
1、有的是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术,缺少有质量的阅读。
2、语文味丧失,非语文的东西喧宾夺主。
3、语文训练直奔主题,缺少过程与方法。
面对以上几种不良倾向,我们如何来改变呢?这些年来,我一直致力于让我的语文教学进入“严谨求实与洒脱随意相结合”的境界,这种境界也是我慢慢树立起来的语文教学观,我会向着这个目标做不懈的努力。那么如何做到让语文教学既严谨求实又洒脱随意呢?下面就这个理念,阐述一下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二、语文教学的基本境界——要做到严谨求实、回归本位
语文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去努力规范学生的用字用词用句以及行文,正确地传播祖国的语言文字,即语文教学要做到严谨求实。
1、通过语文基础知识训练,来规范学生的用字用词用句。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训练,主要指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多义字的音和形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成语、俗语、惯用语、俚语的正确使用,以及病句辨析等练习形式。通过系统的训练,学生在字词句的使用方面,会越来越准确规范。
2、正确处理好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同时语文也具有人文性,而人文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要求教师通过文本教学去渗透到学生的精神中去。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了,语言文字才能同人的思维、思想乃至精神和谐统一。
3、在习作和口语交际中,时时注意字词错误的纠正。在作文训练中,不少老师单单把注意力放在对篇章结构等“写作技法”的教学指导方面,对字词应用这个基础环节往往忽视了。
这种现象的集中表现是,不纠正习作中的错别字及运用不恰当的词语,导致学生积重难返,甚至有些学生到了初三都不知道自己曾经写了那么多错别字。这种现象实在令人堪忧,也让我在纠错中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感觉力不从心,但我从不松懈。我不但在学生的习作和口语交际练习方面严格把关,更注重自己在日常写作和课堂教学中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规范性,我时刻提醒自己,要给学生做个表率。
三、语文教学的崇高境界——更要做到洒脱随意、超越升华
我认为,语文要想成为吸引人的一门课程,首先你这个老师要成为有独特性格和魅力的人,还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和诙谐的谈吐,如此,你这个人和你驾驭的课堂才会变得洒脱随意,学生才会跟随你动起来,课堂才会活起来。
1、做个博学多才的语文老师。我每天都要抽时间阅读中外名著,了解鲁迅与祥林嫂,了解巴尔扎克与葛朗台,以便能在课堂上纵横驰骋。无论是古代的李清照与辛弃疾还是现代的冰心与朱自清,无论是英国的莎士比亚还是法国的雨果,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一些经典散文,我都能如数家珍,让学生在惊异的同时,也被那些优秀的文化典籍深深地吸引。有了丰厚的语言积累,我在课堂上就能灵活运用饱含诗意的导语、过渡语,学生往往情不自禁地生出几分赞许。我也会涉猎哲学故事,了解一下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也会阅读历史书籍,了解“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由来……总之,达到了博学,就可以纵论古今、引经据典、妙语如珠。
篇10
关键词 医学教育;信息化
AbstractInformationization of education has deeply influenced the medical teaching. It changes the connotation and teaching manner of medical school. The educational effect is then optimized. We must keep up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and actively apply it into med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bring up high quality student.
Key wordsMedical education;Informationization
跨入21世纪,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就是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加速现代化进程的过程。所谓信息“化”,是指一个过程,就是人们在一个系统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的传播整合,并最终再创造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特别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IT在教育中应用的计划。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教育信息化就是依据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应用IT技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数字化和改进,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共享教育资源,最终增强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教育的信息化对当前的医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促使传统医学教育内涵变迁[1]
传统医学教育的教室由桌椅、讲台、黑板、实物等教育设施组成,现在增加了投影机、视频展台、屏幕、录音机、电视、计算机等设施。传统的教材主要是纸质载体,现在增加了多媒体光盘、网络课程等多媒体数字化教材,这使以往枯燥抽象的课堂讲授变得生动和易于理解。传统的教育思想是封闭的、孤立的,与外界交流较少,现在的教育思想是开放的、融合的,与外界交流较多。特别对于日新月异的医学知识,信息化使新知识、新思想传播迅速,交流方便,碰撞激烈,易于创新。
二、信息化融入医学教育系统之后
信息化融入医学教育系统之后,促使医学教学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敦促教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了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世界为学生提供了如鱼得水的学习机会。大多数的学生对电子课程和网络的学习表现出极高的兴趣。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也将有根本性的改变,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知识源,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传授已有的医学知识作为主要目的[2],更应着眼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传授医学信息获取渠道,培养学生获取医学专业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对于研究生更能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医学教学的效果受信息化影响得以优化
医学教育的内容有其特殊性,侧重于理解和记忆,传统的纸质教材艰深抽象,使人望而却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得用传统教材难以讲解清楚的、抽象的医学知识能直观、立体、形象地展现,使以往无法在课堂进行展示的医疗操作和手术技术通过视频资料得以传播。从而使医学的教与学过程由线性变为多维、单向转为互动、呆板变得生动。有效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教育信息化将对传统的医学教学产生巨大影响,以往的方法已不再能满足现代临床教学的要求,信息化改革将改变医学教育的内涵,优化其教学效果,并督促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因此改变医学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医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以学员为主体,开展医学信息化教学[3]。目前,医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还比较匮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积极实践医学教学信息化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才能跟上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为医院输送一流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运武、陈琳(2008).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 开放教育研究[J].14(3):37-46.
[2] 段玉斌、毕 辉、裴建明、王俊杰、于国亮(2008). 基础医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西北医学教育[J].16(3):493-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