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3-04-12 08:2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篇1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高效课堂 导入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46-01

目前,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建设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建设高效课堂,课堂导入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的引入,不仅是一门专业技术,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是导言,是开端,是序幕,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引入新课,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如果一堂课的开始教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地投入新课的学习,教师本身有激情,学生也就有激情,这节课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建设高效课堂的导入教学艺术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1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法

此方法常用于讲评课、练习课。即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如“今天我们评讲试卷《整式的加减》”,直接引入,简单明了。但这种方法在新授课中要少用,例如:勾股定理的学习本来是非常有趣的,如果教学时,老师采用“今天我们学习勾股定理”直接引入法是最简单容易,但引入效果一般都不好。它不易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因为所提出的新课题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使学生感到茫然,不能集中思维和注意力,缺乏学习的心向。经常用此法引入,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宜采用此法。

2 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法

此方法常用于概念教学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正数与负数时,老师叙述:“哈尔滨的一个村落,小张戴着帽子、围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身上。(停留数秒,让学生感受此时创设的情境)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请问,此时此刻的温度是多少?”,生1:零度以下10摄氏度 生2:零下15摄氏度……虽然“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但在同学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变“苦学”为“乐学”。

3 设置障碍,问题引入法

此方法常用于应用题教学课。波利亚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引入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典型的问题,设置悬念,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12个乒乓球作为礼物送给3个同学,应该如何分配?”“平均分。”“假如把这12个乒乓球作为奖品,奖给在运动会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同学,又该如何分配呢?”在学生积极思考后,老师可以说:“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中,都会遇到很多不能平均分配的问题。例如,我们喝的酸奶中的水、牛奶、糖的成分会一样多吗?”由此就可以引出按照比例分配的概念,这样使得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学生操作,试验引入法

此方法常用于性质定理教学课。新课程理念要求开放学生的双手,给学生操作的机会,操作实验引入法,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操作,积极地思考,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操作而引入新知识的过程提高了观察力,思考力,使知识引入自然,使抽象的问题通俗易懂,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引入时,要求学生在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并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观察这三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这样引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学习很自然,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5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法

此方法常用于定理和性质运用的教学课。即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引课的特点是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如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第二节课时,运用复习引入法,把上节课讲到的理论重新复习一下,就能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感到生疏,有利于新课的展开。

6 故事讲解,资料引入法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2―0020―03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研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近年来,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认真贯彻《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在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主线,聚焦课堂教学,以抓课标、立规范、建机制、搭平台、强队伍,创新教研模式,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素质为策略,在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持服务和专业发展中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究与实践,对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助推老师专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积极推进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1. 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研发教学与评价指导意见,规范教学行为。为了帮助教师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与评价方法,从2010年开始,甘肃省教科所组织学科教研人员基于课程标准研制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指导意见和教学评价指导意见。首先,对全省义务教育新课程学科教学现状进行全面调研,教师普遍反映课程标准要求比较宏观,专业性比较强,基层教师难以深刻领会和运用,需要进一步解读指导。因此,我们组织专家团队基于课程标准研制各学科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教学评价指导意见,作为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和指导,帮助教师学习和掌握课程标准要求,树立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基本认识。其次,为了增强科学性和操作性,在教研机制上创新,整合省、市、县三级教研部门力量,组建甘肃省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专家库,在全省范围吸纳一大批教学研究专家及兼职教研员,建立了覆盖基础教育各学科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科教学教研专家团队,发挥基层教研部门职能,整体提升全省教研水平,实现教研协同创新,集体研发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16个学科的教学指导意见和教学评价指导意见以及甘肃省普通高中15个学科的教学指导意见,对国家《课程标准》进一步细化,更有效地提出教学指导意见和教学评价指导意见。再次,确定将义务教育阶段的“两个指导意见”在白银和酒泉两个市进行了半年的试点使用,进一步修订完善之后,印发到了全省各地各校使用,推进了《课程标准》的落实,成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2. 基于教师专业标准,开展教学技能大赛,深化教学改革。为搭建甘肃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平台,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从2013年起,教科所与省教科文卫工会联合举办“甘肃省中小学(学前)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暨观摩研讨活动”,将中小学(学前)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纳入甘肃省百万职工职业技能素质提升工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设计、教学技能、学科素养考核为主要内容,把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提升到了新的层次。为了办好这项活动,我们注重整体谋划,系统设计,基础教育全学段贯通,全学科覆盖,每年举办一期,涉及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学段共18个学科,三年一周期,循环滚动式进行,省、市、县三级联动,自下而上分级搭台,优秀者参加省级大赛,学科教师参加观摩研讨交流。技能大赛从设计和实施上,均超越传统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根本在它于基于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师专业技能标准,以学科教学改革为导向,以教学技能标准为引领,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这项教研活动,为我省广大教师搭建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和促进专业发展的平台,引领学科教学方向,传播教学新理念,探索高效教学模式,交流教学经验,对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提高我省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基于个性化发展服务,实施“教研小分队”行动,探索教研新方式。教研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教学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为了加快教研转型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的个性化需求,省教科所组建了由教研员、高校专家、一线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研小分队”,整合省内优质资源,源于基层、服务一线、贴近教学,开展了新型教研方式的尝试和探索。“教研小分队”通过专家报告、名师献课研课、互动研讨等方式,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传经送宝,受到一线教师青睐。通过活动的有效设计和实施,有针对性地帮助基层教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活动组织实施中注重省、市、县、校等各级教研部门的有效参与,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学校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活动层次和内涵不断提升,教研与科研并重的发展思路在活动中得到很好的实践,小分队在“提升教研工作内涵和质量,促进新型教研文化形成”发展方向的指引下,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促进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彰显教研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强化了各级教研部门工作职能。开展以有效的学科教学研究指导为抓手的“教研小分队行动”,是推进《课程标准》的落实、促进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和重要举措。

二、以课堂教学有效模式建构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1. 聚焦课堂,推进教学方式转变。开展名师现场献课示范引领活动。每年我们分学科定期组织在全省或选送到全国参加教学评比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进行名师献课示范活动,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在教研部门引领下,各地课堂教学改革在区域内整体推进,通过同课异构、校际联盟、区域观摩等多种形式的探索,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探索、实验、推广了一批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涌现出了一批亮点学校。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研讨交流。各级教研部门把有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验作为教研中心工作,重心下移,指导辖区学校通过“聚焦课堂―打造高效课堂”的教研活动,倡导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研究中升华,要求老师提升专业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责任与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依据学情、教情,凝聚共识、人人参与,进行了有内涵有深度的教学改革实践。与省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每年的高中校长论坛中均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主题之一,以此为契机,推动全省高中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开展优秀教学模式(方法)总结推广。为全面促进各地各校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并及时总结教学改革经验,发现问题、解决疑难、科学引领、共享成果,从2015年开始,我们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全省中小学优秀教学模式(方法)征集评选活动,通过征集评选活动,以评促建,规范教学模式构建,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对征集评选出的优秀中小学教学方式(模式)在全省各学科的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或重大研修活动中进行展示、交流、推广,全面推进教学改革试验与研究。

2. 课题驱动,破解教学改革难点。以教学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改革,是我所在新课程背景下深化教科研工作的重要策略。一是注重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组织与管理。每年进行一次教学课题立项申报评审、立项课题中期检查、课题结项评审,并定期举办教师科研方法与课题研究指导培训,以课题研究为驱动,引导教师树立科研意识,注重研究过程的体验与参与,基于教学重难点问题的解决,通过课题研究提升广大教师的课程教学理论水平。二是促进专项课题驱动。高中课改启动之初,为了加强省课改样本校建设,设立了高中课改样本校专项课题,围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14个方面,每校设计一项课题,进行先期研究实践,每年定期进行课题成果阶段交流,发挥了样本校的示范辐射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课改,2013年,省教科所与省高中课改办联合设立了课改专项课题,聚焦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整体设计谋划,由学校骨干教师领衔,破解课改推进中的重难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我所在全省中小学建立了50多所教育科研实验校,通过设立教科研实验校专设课题,推进校本教研机制建立,并持续进行课题研究的规范化指导,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实验校一批名师正在崛起,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了有益探索。

3. 同课异构,搭建研讨交流平台。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级教研部门为了深入落实课程改革理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持续组织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系统搭建诊断问题、研讨交流、总结经验、提高实效的教研平台。省、市、县、校四级教研以“推进有效教学”为目标,每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研讨交流观摩活动,通过“同课异构”、 “优质课”竞赛等教学观摩活动,让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交流中碰撞升华。通过学习、比较、借鉴与反思,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发生了变化。一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单一教学目标正在被知识、能力、情感价值三位一体教学目标所取代,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二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代学的教学构架正在被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所取代,更加注重教与学的有效性和多样化;三是传统教学手段和方式正在向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融合方向转化,更加注重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四是教师的角色也正在由教书匠型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更加注重对教学的反思探究与自身专业发展。

三、以远程研修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科教师专业素养

1. 开展骨干研修,提升学科领头人的课程领导能力。一个地区教学质量的高低系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所学校学科课程教学实施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组长的课程领导能力。为此,高中课改启动后,我们连续四年组织每一所学校的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进行课程标准执行能力提高培训,把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做为学科领军人物,分期分批组织集中研修,按照需求进行研修模块设计,将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材解读、学校学科课程建设与领导、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教学案例分析等相整合,确保了高中新课程的平稳有序有效实施。

为了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课程实施能力,省教科所从2008年开始,基于甘肃基础教育教研网平台,先后组织开展了五期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科骨干教师远程研修,取得空前的效果。来自全省各地的累计37622多名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参加了远程研修,对进一步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组织全员研修,提高全体学科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我省自2010年进入高中新课改以来,为转变全体高中教师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每年持续精心组织省内高中教师新课程网络远程研修,进行递进循环式培训,为高中新课程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网络远程研修活动中,不仅有专家引领、骨干带动,建立了“学习―反思――研究”的教研机制,还开展了教学小课题研究,加强教研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注重教研实效,形成教学问题的课题化,课题研究的有效化。网络教研远程研修致力于教研与培训模式的创新和整合,为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边缘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依靠教研系统的体系优势,赢得了我省中小学校和教师的青睐,对全面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师专业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顶层设计科学,基于教师需求、研修模式创新、机制建立完善,创立甘肃网络教研特色,受到我省各市(州)、县(区)和学校青睐和积极响应,也受到兄弟省份教科研部门的广泛关注和学习推广。鉴于出色的成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授予我所“新课程教师研修基地”。网络研修的开展,探索实践了由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学校组成的三位一体网络研修管理新模式,成为网络研修取得成效的有效保障;丰富和完善了我省中小学主题教研、校本教研、校际教研、区域连片教研、网络教研等五位一体的多元教研模式,丰富教研内涵,增强了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以项目实施为依托,大力推进考试与评价改革

1. 开展学业质量监测,注重分析反馈指导改进教学。省教科所从2007年起基于国家项目“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在甘肃开展三年实验研究的成果,初步建立了基础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与分析反馈省级层面的工作机制,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验与研究。一是2007年甘肃作为中西部唯一省份,首次参加国家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项目并开展监测工作,举办“国家甘肃省中小学学业质量分析项目”反馈会议,邀请教育部领导和专家通过丰富详实的分析报告,对我省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的现状进行了科学的诊断与评价,指导各市(州)以及项目县学习与研究国家报告,改进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二是组织省内学科专家,分学科解读国家报告,分片分区进行反馈和指导,为改进基层教育教学提供支持。三是组织研制“甘肃省基础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与反馈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促进和提高全省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的建议,受到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此项目的实施,使我省率先开展学业质量监测研究与实验工作,开辟了新时期教科研发展新领域,学业质量监测与评价将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也将成为撬动甘肃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的支点。

2. 研制“学科质量标准”,推进课程标准落到实处。2011年,由我所组织设计、被国家审批确定的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义务教育学科教学质量基本标准及评价办法研制”圆满完成。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为:一是积极协调在国家专家支持下,联合试点市县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学科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办法的研制,并经国家专家审定定稿,研发学科质量标准和评价办法解读,编印学科质量标准、评价办法和两个文本解读,配发各试点市县及样本学校教师用于指导教学。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个学科教学质量基本标准和评价办法近日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将对进一步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产生重要意义。二是每年定期组织召开本项目研讨交流和培训会议,推进试点市县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团队专业能力建设,落实项目目标,定期编发项目工作简报,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组织研制义务教育阶段四个学科质量监测工具,研制《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实施指南(试点实验用)》,组织研制测试数据统计分析报告、监测学科分析报告、数据分析报告解读。此项目的实施,探索形成了由教研部门主导,教研人员、高校教师、中小学骨干教师三位一体协作攻关的专业支撑团队机制,建立了一种有效的合作探究或协同新模式。

3. 推进“三考”改革,发挥考试与评价的导向功能。近年来,省教科所不断深化全省基础教育考试与评价改革研究,积极开展中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考(简称“三考”)的改革研究与命题服务以及专业团队建设等工作,每年分学科研制出版《甘肃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命题指导纲要》、《甘肃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与解读》(《甘肃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命题指导纲要》)、《高考试题与评卷质量分析研究》等丛书,指导一线教学。每年春季和秋季分别组织全省高三学科教师进行高考复习研讨与专题培训,每年3月和4月分别组织实施全省高考诊断考试,基于课程标准,研究考试大纲,诊断查缺补漏,分析反馈指导,有效科学导向,不断提高了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考试与评价改革研究与实践中,我所建立了一套科学、高效、完备的工作机制,组建并培养和培训了一支命题专家团队,赢得了各市(州)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篇3

谈到信息技术课,就不能不提到在学生心目中,信息技术课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他们怎么看待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他们心目中信息技术课是什么样子。为此我在学生中做了调查。由于学生层次不同,条件各异,接触信息技术的深度、广度不同,在谈到信息技术课时,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但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对信息技术课怀有感激和兴奋的心情。认为信息技术课确实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从最初的入门到入迷,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有此观点的同学占少数,主要是以前对计算机缺乏了解和必要的接触。随着神秘感的消失,新鲜感也没有了,但总的来说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

另外一种看法是对信息技术课“深恶痛绝”。我刚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不禁有些诧异,到底是什么导致如此强烈的对抗情绪呢?有这几点原因:(1)学习内容重复单一。初中学了什么,高中还学什么,而且是单纯的重复,并没有从重复中进一步深入。(2)教学仅局限于教材。很少有老师能对教学内容范围进行有效拓展。教材编写也存在问题,有的内容很不严谨。(3)为考试而学。考试考什么,你就必须学什么,不考的就不可以学,就是你发明Linux,只要你不会发E-mail,你就是不如其他人。这部分学生占大多数,普遍认为“上课学的是早已会的内容,想学的老师又不教”,因此产生抵触情绪,上课时无心听讲,“自学”其他东西。

当然,也存在极少数学生就是贪玩,只对“玩”的内容感兴趣。

信息技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我们必须分析自身原因。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学科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基本在搬用传统学科教学的方法和评价体系。

一、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差异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有两个极不相同的地方,一是教学内容来源的差异;二是对教学环境的依赖性,这两个差异必须引起我们充分的关注。

传统学科教材是将人类长期总结的、最基础的、比较稳定成熟的知识体系,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通过教育专家进行选择、组合、编写形成的。但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则是直接取材于社会生产、活动中正在使用各种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这些软件不是为了开展教学活动设计的,而是面向社会实际需求设计的,其制作的指导思想就是好学、好用,而不是为了“好教”。传统学科中,一旦教材定型后,教学过程、教学顺序基本可控,可以说,教材对教学有较强的控制性。但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却缺乏这种控制作用,因为信息技术还要依赖一个重要因素――软硬件环境。用户在软件上的切入点是十分随机的。编写教材时,我们可以武断地决定,哪些内容编入教材,哪些内容不编入教材,但是一旦进入计算机环境后,这一切控制权都荡然无存了;我们可以按自己的理想编写出三本不同程度的WORD教材,小学、初中、高中的,但是我们却没有三种不同层次的WORD97软件,一当进入真正的WORD软件环境,一切就都平等了。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系统

篇4

一、围绕一个中心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认真做好全省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

.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

.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编辑印发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年年鉴》。

.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

.举办××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民主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

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

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

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

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

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项不能结账报销。

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

.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们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高品位的教研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师发展论坛、高考改革研讨会、农村课改研讨会、教学调研诊断、名师巡回讲学等。

.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中会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高声誉的教学评比。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奖、教学调研报告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高规格的学科竞赛。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初中数学竞赛、初中科学竞赛、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等。

.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

.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

.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高效益的教研网站。浙江教学研究网、“携手博客”网络。

篇5

1.问题提出的背景

多年来,我们努力推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化学学科教学改革,试图改变传统的教法和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无法和新课程标准同步实施,网络上的化学学科的教学资源是分散和不系统的,同时受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认识等问题的制约,师生在搜集、使用化学信息技术资源时往往费时费力,收效甚微,存在着较多的无效劳动,影响了师生应用化学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应用往往停留在公开课、观摩课的层面上,制约着化学学科在深层次上应用信息技术。因此,为师生提供系统、丰富、使用方便的化学教学信息技术资源,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以中学化学新课标教材信息技术资源为核心的“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和应用工作,将中学化学学科的每一节课程都建成了化学主题资源网站,并进行了相关的应用研究。实践证明,“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能,推进信息技术和化学学科的整合,促进教学改革,效果明显。

2.“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定义

“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是以化学学科的每一节课为专题,紧紧围绕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新教材内容设计所涉及的问题,以满足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需要,将涉及这节课内容的所有相关资源,经过筛选、加工形成的一个主题网站。教师和学生只要登录这个网站,就能得到和这节课相关的优质信息技术资源,为师生节省了大量的信息搜索时间,并且为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教学建议,构建了基于教学资源网站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破解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实效,使信息技术和化学学科教学整合变得简单而易行。为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项目分析

“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模块主要分为四大类:教师备课、上课用资源、学生自主学习类资源和公共素材类资源(师生共用的资源例“媒体素材”)。

主题资源网站的基本结构是“基本栏目+拓展栏目”,基本栏目包括:教学设计、自主学习、课件、量规集、媒体素材、知识拓展6个栏目。拓展栏目包括:“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在线答疑和在线测试”3个栏目。

主题资源网站的建站思路实现了“以教为主”向“教与学并重”的转变,内容既有教师备课、上课使用的大量信息资源,又有供学生学习使用的大量素材和供学生动手练习操作的小软件平台,如仿真实验室、实验天地、论坛、网上留言、在线答疑、在线测试等。教师可以方便地根据“教学指导意见”的建议来组织教学,学生也能根据“学习指导意见”的建议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

以高中化学《氮的循环》一节为例说明“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设计思想和各模块内容设置(如图1所示)。

1.教学设计模块(如图2所示)

该模块主要分为“教案”“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5部分。这5部分模块的内容都是我们组织骨干教师根据现行新教材精心撰写的,经过相关评审后上传的资源和现行教学非常贴切。

其中教案模块包含了在各级评选中获奖的多份多角度的优秀教案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实现了网络集体备课,克服了教师传统备课抄抄写写的无效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

2.“课件”模块(如图3所示)

“课件”模块中的课件是我们根据现行新教材组织骨干教师精心筛选、制作、开发的。特别适合于教师备课时参考,上课时应用,也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兼容公共模块功能。师生很喜欢这个模块的内容。

3.“量规集”模块(如图4所示)

这个模块式是当前教师很欢迎的模块,它包含了本节课所需要的多份练习题,供教师选择参考,为教师提供了比较丰富,贴合实际教学的题库,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

4.“媒体素材”模块(如图5所示)

这个模块是公共模块,内容非常丰富,它涵盖了本节课内容涉及的各类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材料,是师生教与学的媒体大全,内容既宽泛又实用,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5.“示范课例”模块(如图6所示)

“示范课例”主要为教师使用“主题资源网站”教学提供示范的课堂实录,供教师观摩参考。

6.“知识拓展”模块(如图7所示)

该模块就是将涉及本节内容的相关知识、事例、现象等资源系统的集成起来,供师生参考,对提高师生的知识面和科学素养的意义较大。例如氮循环(1)中“氮循环的很多环节上都有特定的微生物参加。固氮作用,有电化学、光化学固氮和生物固氮,生物固氮重点阐述了豆科植物的根瘤固氮……”。

7.“自主学习”模块(如图8所示)

该模块主要是为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学生按照“学习指导意见”的建议,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顺序。

8.“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是为教师应用主题资源网站而设计,对教师如何使用这些资源提出了建议,是教师使用这些资源的导向性的信息。

9.“在线测评”模块(如图9所示)

“在线测评”模块中设计了有关本节课内容的测评题库系统,供学生在线自己测评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10.“在线答疑”模块(如图10所示)

这个模块是师生在线交流本节课内容的平台,实现了师生教学信息的互动,效果较好。

三、主题资源网站在教学中的应用

1.备课流程

主题资源网站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全面、系统、形式多样、高质量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备课时可以根据学生、教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优化使用这些资源。

教师备课时的流程是:

第一步浏览“教学设计”中,“教案、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模块内容;浏览“课堂教学指导意见”中的内容,根据其建议取舍使用资源的类别;浏览“示范课例”中的优秀课堂实录,学习其使用技巧;第二步浏览相关的其他资源,第三步综合所有教学因素形成自己教案(如图11所示)。

2.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主题资源网站

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基本可以定义出3类使用方式,第一类是不具备多媒体条件的传统教室上课模式,主题资源网站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教师备课环节中,帮助教师拥有“一桶水”。

第二类是具备多媒体条件但不具备网络交互条件教室的上课模式,除备课环节外,主题资源网站在课堂上主要作用是提供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链接和演示。在此模式中教师也可以根据上课需求重新组织相关资源使用“网站生成系统”形成课堂教学的主题网站(如图12所示)。

第三类是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上课模式,对于交互性强的教学内容可安排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人手一机进行教学。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站中的“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栏目来组织教学。“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具体阐述分析了本节课应用本站资源的教学结合点,在每个教学结合点上突出4个基本要素:一是要说明在什么地方使用教育资源;二是要说明使用教育资源可以预期达到的效果;三是要说明使用教育资源的方法及推荐指数;四是要列出各个教学结合点使用的教学资源,并做好相应链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指导意见”的建议使用相关的交互模块,例如在线模拟操作、答疑、测试反馈等,实现真正的网络化教学。

3.及时更新的教学反思

在主题资源网站“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模块我们还设置了互动平台,教师上完课后可以将课后反思,及时上传到该平台上共享,实现了教学反思的适时互动。

4.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流程图13所示:

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指导意见”的建议进行。“学生自主学习指导意见”是学生学习的学案,内容包括资源导航(介绍本网站提供了哪些可供学生学习的教育教学资源)、预习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完成课堂学习基础知识的准备)、课堂学习(介绍如何通过本网站资源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拓宽学习(如何开展课后拓宽或活动探究)等,同时“在线答疑、在线测评”栏目又给学生提供了在线交互学习的平台,学生边学边练,练习后能及时得到反馈评价,实现了自主学习评价,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如图14所示,学生如果选择组装实验装置,那么他可以进入“实验天地”,自己模拟组装实验装置。

四、注意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

(1)建设学科主题资源网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统一规划,加强合作、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劳动。

(2)制作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教师水平不均衡,部分主题资源网站只片面追求功能大而全,内容主题不明确,针对性不够,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3)如何做到主题资源网站的建设与应用同步协调发展是影响主题资源网站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应由相关的政策措施来保证。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行为;互动;问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466-01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由于是新设课程,在教材、教法、理论支持方面都需要研究,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探讨该学科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辅助教学,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1.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是近年新设的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列入教育计划作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信息技术课在高中还要求通过统一考试会考,其成绩直接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是否能毕业。

2.信息技术课中学生行为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体。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应充分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着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给学生学习的自,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的学习行为投入学习,真正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3.信息技术课中教师行为

信息技术课中教师行为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做的所有工作。备课是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要完成好教学任务,教师必须要备好课,要求教师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在这一环节上。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在备课过程中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3.1备好教学大纲和指导意见。要完成好教学任务,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分析大纲,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还要研究信息技术教学教育部发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特别注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课程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领会指导意见中的主要思想。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水平。

3.2备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在备教材时,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各种途径,准备好教学中需要素材资源和补充的知识点。

3.3备学生。要备学生,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力来分析。找出差异,因材施教。可用的方法是对他们进行分组,在组中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帮带的作用,有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3.4备好硬件和软件。信息技术课程为更好进行教学,多数安排在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中进行,方便教学和学生的上机练习。教师上课前要对教学中用到的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的硬件设备调试好,并安装好必备的教学和练习软件,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运行正常。

3.5备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3.6备好教学组织形式。信息技术科教学组织是指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和如何组织学生上机。它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好理论知识,还要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并对操作中发现问题进行分析加以解决。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好教学时间和练习时间,教师要掌握教学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及学生练习巩固。

4.信息技术课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相互联系,而且各自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起着主体的作用,具体来说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体。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应充分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利用教师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因素,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应关心和爱护学生,在课堂中亲切充满善意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师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中进行教与学的交流,不但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还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相反冷冰冰、嘲弄讽刺的教学语言,则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以至降低教学效果。我们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我们更应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小点可取之处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地给予表扬与赞许。

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运用研究过的教学教法,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如运用任务驱动和协作学习这两种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随着解决问题的进程,学习与掌握相关知识及相关操作。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习作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要让信息技术课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环节,使学生和教师获得双赢。

5.信息技术课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信息技术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在教学管理中领导不够重视,不注意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2)不注重信息技术教育,只强调学科教学。(3)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投入不多,学生使用机会少,课时没有开足,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操作实践。

具体的问题是网络教学困难。网络教学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小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扩大获取知识的途径。从目前来看,网络教学开展不十分顺利,影响网络教学的因素有:①网络的传输速度慢,影响教学效果;②因特网中所呈现的某些不良信息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③教师缺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经验。同时,观察了解到,目前许多学生学会上网后,主要的兴趣在于通过网络玩游戏、聊天、看电影、听音乐,并没有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来使用。

如何避免网上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干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教材中缺少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许多信息技术教材中只讲因特网的长处,而忽略了因特网不利的一面。要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做好,以上的问题需要逐步解决好。

6.信息技术课的反思与设想

要把一门学科教好,不光是备好课,上好课。还要做好反思与设想,这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会总结才会有进步。在教学中自己有了一些认识,一些想法,但并不是很成熟。自己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重组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学情化繁为简,教学方法生动灵活,精讲多练加深印象,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信息技术知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

要把这门学科教学好,也不是简单的事,尤其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教学,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各方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的。最终使学生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在挑战困难,增强自信心与创造能力等方面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参考文献:

[1]李杨炜.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小学电教

[2]李 艺 李冬梅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

篇7

一、全面实施《行动计划》

以《行动计划》的实施作为全室的中心工作,遵循“规划设计、打好基础、全面动员、面上推进、重点突破”的思路,认真抓好落实。

⒈认真规划。学校要围绕质量提升这一目标,按照《行动计划》的要求,认真制定好行动规划和实施方案。在《行动计划》的三个目标中,有效课堂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两个方面是当前工作的薄弱环节。学校要立足校情,全面分析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实际、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找准制约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确立目标,很好的修订本校实施方案。改进行动可以是以课堂为突破、学案为抓手、备课为载体,也可以是作业设计与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方面为切入点。同时,要强化成果意识,把提高教学质量的预期成果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明确成果目标,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好每学期的重点实施项目,分阶段、分步骤加以实施。

⒉抓好基础。以调研为手段,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不断规范,探索建立新型教学常规,为《行动计划》的推进打好基础。校级调研工作要正常有序开展,工作计划要及时报教研室备案。开展培训活动,把全体教职工的思想统一到教学工作上,统一到质量提升上来。

⒊面上推进。一方面以建立新型教学常规为突破口,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把落实教学常规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严格管理的同时重视人文关怀,让制度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和引领者;另一方面要抓实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重点是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即学科教学素养的提升。搞活研讨活动,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形成集体备课、共同研讨的制度,建立学习型组织。在深化学科主体教学研究的同时加强学科间沟通与交流,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互相配合,共同研讨,形成新型的教学共同体。

⒋点上突破。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突破口,加强常态课的改进与管理。明确改进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措施,有具体的成果和展示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积极开展“高效课堂”的系列教学研究活动:走进教材,各年级教师都要对教材内容系统学习,完整把握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科学处理教材;走进学生,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研究,寻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与无效行为,因材施教,关注差异;走进课堂,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研究,优化教与学的方式;走进练习,改革学生作业内容和完成作业方式,拒绝惩罚性作业和无设计作业,重视发展性、实践性作业设计。加强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的研究,每学期重点在1—2所学校组织现场会,同时其他各校也要进行一定规模和范围的成果展示活动,教研室将在教育局的安排下对各校进行考核,其考核结果作为评选《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先进学校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深入开展调研工作

三级调研工作在原来的基础上向纵深推进,建立健全调研工作跟踪管理制度,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调研,督促改进。尝试开展培训式调研,重点指向学科课堂教学,将调研工作由诊断、评价功能逐步转向培训与指导,全面推行学科调研工作。

⒈区级调研。围绕优质高效课堂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两个重点,开展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专项调研。立足于梳理经验、发现典型、查找问题、指导改进,在中小幼等不同层面的学校打造1-2个典型,同时对存在薄弱环节的学校进行指导。本学期区级调研工作中学(含高中)开展5-6次,小学3次,幼儿园3次。

⒉片级调研与互动。采取教学管理工作互查和校级联动课堂教学研讨的方式加强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升。要发挥片级调研工作在互相交流、学习、借鉴中的作用,使各片内的教学研讨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形成区域内新的教研合作机制。

⒊校级调研。充分认识校级调研工作在提高校本管理和校本教研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行校级调研工作,按照调研工作开展的要求,围绕教学常规的执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与落实、课堂教学等方面开展调研,做到规范教学行为与改进指导教学并重。每学期初,各校要制定好详细的校级调研方案,并报教研室备案,防止校级调研工作流于形式。

⒋学科调研。学科调研工作要能有效地发现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科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个学科都要整合学科中心组成员的力量,发挥学科中心组成员的作用,每个学期要开展1-2次学科调研工作,提炼学科工作的典型经验,梳理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学科管理,优化学科活动,落实学科常规,提高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不断强化常规管理

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落实教学常规工作,使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

⒈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全部课程,维护课程实施的严肃性,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做为调研评价的重要依据。

⒉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召开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修订《丹徒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试行)》,发挥《管理制度》正确的导向作用。加强校本化教学管理制度的研制,努力形成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特色。

⒊开展管理人员培训。开展一到两期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教学管理人员评课活动。按照教育局的工作意见,教学管理人员要积极开展“课堂改革我先行”活动,每学期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带头上好一节公开课,做好一次专题讲座。

⒋评比教学常规管理先进校。启动教学常规管理考核工作,研究制定《丹徒区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量化考核表》,在本学期开始评比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先进校。

四、切实加强研究工作

⒈课堂教学研究。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加强常态课管理,分学科研究制定常态课改进计划。要正确理解把握课堂教学结构“三个必须”提出的根本目的,全面推行“三个必须”的要求,促进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而有效的转变,同时,要不断深化课堂教学研究,丰富课堂教学内涵,形成校本化、学科化的教学特色。加强理科实验教学,重视阅读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密切关注常态下的教师课堂行为:一是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与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不清的现象比较普遍,要关注教师的课堂是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每节课要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二是教师的科学指导。课堂教学中有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如何才能进行有效指导;三是学生自主学习状态怎样,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得到调动;四是检测与反馈是否及时适当,有没有开展当堂检测;五是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剔除与矫正。每个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有效课堂专题研讨与展示活动。本学期将举行全区“有效课堂”专题教学研讨与观摩活动。

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急需,也是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自主学习既是学习方式,更是课程的目标;实施自主学习要适应学生发展的学段特点和个性差异;要特别关注非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适性而教”,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要围绕《丹徒区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区域课题开展研究,各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准切入点,制定规划方案,开展案例研究,组织各种活动,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方法和教学策略。教研室将组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讨活动以及论文、案例评比工作。

⒊使用优质教学资源的研究。加强使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实践和研究,搞活校际之间的联动研究。强化成果意识,重视资料积累,多出优秀案例和教学反思。发挥优质教学资源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作用,加强各类教学资源的应用研究,提高教师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⒋加强学科建设。成立全区“中小学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形成区、片、校相互配合的教学研究体系。发挥学科中心组的作用和义务教育阶段区级学科基地的作用,围绕优质高效课堂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重点问题,制定好学科基地活动方案,定期开展好学科基地活动,使学科基地成为学科建设与学科质量提升的重要阵地,成为全区教学改革的实验基地和示范基地。

⒌课程建设。参与并支持学校课程建设。学校课程必须安排固定时间和教师认真组织实施,不断加以完善。加强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研究,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我室将在教学调研中关注学校课程计划执行和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10月份,将组织开展中学校本课程方案评比活动。

五、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⒈教研员队伍。要进一步明确学科教研工作目标就是建设区域学科优秀教师群体、打造区域学科教研工作与课堂教学改革特色、全面提高区域学科教学质量。教研员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要有扎实的教研功力。开展争做优秀“研究员、教练员、指挥员”的主题教育活动,带头研究学科教学、研究教师和学生、研究教学管理,提高研究能力;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指导学科教学、指导教学管理,提升指导能力;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科学谋划学科发展,增强引领能力,为基层学校提供更好的服务。教研员要坚持做到“八个一”,即每学期读好一本书,研究好一个围绕学科有效课堂教学、常态课改进计划或者学科领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课题,培养指导一名青年教师,开设一次专题培训讲座,开展一次高质量的学科调研,提炼一个学科课堂教学经验,蹲点一个学科教研组,建设好一个学科基地。努力把教研室建设成为教学研究的学术中心、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心、咨询和指导的服务中心。

⒉学科中心组成员队伍。完善学科中心组成员管理与活动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研讨交流和专题培训活动,发挥他们在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⒊骨干教师跟踪管理。组织开展好骨干教师“有效教学”评课活动,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在推行《行动计划》中的示范作用、表率作用。

⒋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坚持研训结合,边研究边培训,重点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训等方面加强业务培训,着力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指导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引导教师关注日常教学,以发现、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方式,提升专业素养。大力推进网络教研,扩大教师合作交流范围,构建新型教师发展平台,形成重实践、重研讨、重反思、重合作的研究氛围。组织开展教学论坛、教师教学技能展示和比赛等专项活动,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

六、不断完善质量监控

加大质量监控的力度,组织开展好学生学习质量监控与分析工作,使围绕质量提升的监控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细致、准确。

⒈加大随机监控。立足常态,在各种形式的调研中加大随机监控力度,选择部分学科,根据教学进度和计划,围绕常态课教学目标,设计监控试题,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⒉组织好专题监控。围绕重点工作,开展专题调研监控,在全区营造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完善工作措施,形成质量提升的工作机制。

⒊做好阶段性监控。对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学业质量进行阶段性监控,及时准确了解学科教学现状,发挥监控的指导与改进功能。

加强测试质量监控结果的分析研究,在做好认真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改革教学管理,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评价和教学指导的科学化水平。淡化监控的评价功能,强化监控的指导与改进功能,发挥网上阅卷在质量监控中的作用,提高监控的科学性、准确性。

七、抓好高中教学工作

⒈认真规划。树立“高中三年一盘棋”的观念,在认真分析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好高中各个年级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抓好落实。

⒉开展调研。围绕集体备课、作业管理、讲评课效益等组织开展对高中的调研工作,了解高中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水平。

⒊分学科开展高三复习观摩研讨活动,着重研究各学科指向高考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与方法。组织教师参加市高三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活动。

⒋认真组织开展好高三年级测试。加强考试过程管理,对考试进行客观统计分析,为各项工作提供指导的依据。

⒌加强高三命题研究。以暑期举办的高中语数外命题高级研修班为契机,加强命题工作指导,提高教师命题研究能力。

八、加强教科研管理指导

切实加强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努力提高教科研工作水平和实效。

⒈成立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对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领导、工作目标等提出具体要求。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出台《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和《学科课题过程管理指导意见》,进一步就学校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申报评审、管理指导等提出明确的运作规范。

⒉强化学科课题研究的有效指导。建立学科课题过程资料跟踪管理制度,发挥教科研工作对学校的指导与服务功能。以区域自主学习、质量改进等课题为抓手,促进学科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选好自主学习课题研究点上的学校,加强研究工作过程指导与管理。同时,各个学科要以学科基地为依托,确定自主学习研究课题并开展研究,使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⒊完成各项教科研常规工作。按照计划做好课题的立项、申报、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各级论文评比工作。

九、统筹协调各类教育

⒈职业教育。围绕课程改革,引导开展校本“主题式”研修活动,努力实现课程模式“企业化”、课程内容“项目化”、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以课改促办学特色的突显,以课改促教学效益的提升。丰富活动载体,拓宽师生的视野,推进“名师工程”,扩大“双师型”和骨干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改进技能教学方法和措施,推动学校技能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切实落实阶段性目标,确保学生考工合格率。全面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引导教师深入学习省厅颁布的《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和区教育局制定的《丹徒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镇江市综合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教学进度建议》。本学期将对其执行情况作专项调研,促使学校在教学过程管理、环节管理上做到精细化、长效化。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

⒉幼儿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着重围绕队伍建设、保教管理、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等方面开展教研工作。要倡导学习,积极培育学习型组织,引导保教人员学习教育理论,拓宽知识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强化课程管理,提高园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加大区级教研和园本教研的力度,帮助教师解决保教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开展课堂教学专项调研,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与指导,为教师搭建活动平台,锤炼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进一步规范保教管理,优化一日活动,提高常态下幼儿活动的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各幼儿园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认真制订方案,预设研究成果,夯实研究过程,期末进行展示。

十、其他工作

在着重抓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珠心算实验研究、读书活动、教学基本功竞赛等工作。

⒈开展好珠心算实验研究。把珠心算实验研究作为区域特色着力打造,按照《珠心算实验研究规划》,认真组织开展好相关活动,做好典型的培植与经验的推广工作,使全区珠心算实验研究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⒉继续推进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各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读书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极创建“书香班级”和“书香校园”,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让每一位学生亲近书本,养成爱读书、好读书的习惯。本学期将在各校“校园读书节”评比的基础上举行“丹徒区小学书香校园”表彰活动,十一月份组织开展“丹徒区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比赛”。

⒊做好第七轮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工作。按照大市第七轮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的要求,做好区内相关学科基本功竞赛评比、选拔和指导工作。

⒋组织好专题教学研讨与评课活动。开展命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形式的专项评比活动,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技能和素养。

篇8

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落实教学常规工作,使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

⒈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全部课程,维护课程实施的严肃性,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做为调研评价的重要依据⒉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召开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修订《丹徒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试行)》,发挥《管理制度》正确的导向作用。加强校本化教学管理制度的研制,努力形成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特色。

⒊开展管理人员培训。开展一到两期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教学管理人员评课活动。按照教育局的 ⒊骨干教师跟踪管理。组织开展好骨干教师“有效教学”评课活动,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在推行《行动计划》中的示范作用、表率作用。

⒋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坚持研训结合,边研究边培训,重点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训等方面加强业务培训,着力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指导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引导教师关注日常教学,以发现、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方式,提升专业素养。大力推进网络教研,扩大教师合作交流范围,构建新型教师发展平台,形成重实践、重研讨、重反思、重合作的研究氛围。组织开展教学论坛、教师教学技能展示和比赛等专项活动,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

六、不断完善质量监控

加大质量监控的力度,组织开展好学生学习质量监控与分析工作,使围绕质量提升的监控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细致、准确。

⒈加大随机监控。立足常态,在各种形式的调研中加大随机监控力度,选择部分学科,根据教学进度和计划,围绕常态课教学目标,设计监控试题

,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⒉组织好专题监控。围绕重点工作,开展专题调研监控,在全区营造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完善工作措施,形成质量提升的工作机制。

⒊做好阶段性监控。对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学业质量进行阶段性监控,及时准确了解学科教学现状,发挥监控的指导与改进功能。

加强测试质量监控结果的分析研究,在做好认真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改革教学管理,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评价和教学指导的科学化水平。淡化监控的评价功能,强化监控的指导与改进功能,发挥网上阅卷在质量监控中的作用,提高监控的科学性、准确性。

七、抓好高中教学工作

⒈认真规划。树立“高中三年一盘棋”的观念,在认真分析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好高中各个年级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抓好落实。

⒉开展调研。围绕集体备课、作业管理、讲评课效益等组织开展对高中的调研工作,了解高中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水平。

⒊分学科开展高三复习观摩研讨活动,着重研究各学科指向高考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与方法。组织教师参加市高三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活动。

⒋认真组织开展好高三年级测试。加强考试过程管理,对考试进行客观统计分析,为各项工作提供指导的依据。

⒌加强高三命题研究。以暑期举办的高中语数外命题高级研修班为契机,加强命题工作指导,提高教师命题研究能力。

八、加强教科研管理指导

切实加强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努力提高教科研工作水平和实效。

⒈成立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对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领导、工作目标等提出具体要求。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出台《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和《学科课题过程管理指导意见》,进一步就学校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申报评审、管理指导等提出明确的运作规范。

⒉强化学科课题研究的有效指导。建立学科课题过程资料跟踪管理制度,发挥教科研工作对学校的指导与服务功能。以区域自主学习、质量改进等课题为抓手,促进学科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选好自主学习课题研究点上的

学校,加强研究工作过程指导与管理。同时,各个学科要以学科基地为依托,确定自主学习研究课题并开展研究,使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⒊完成各项教科研常规工作。按照计划做好课题的立项、申报、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各级论文评比工作。

九、统筹协调各类教育

⒈职业教育。围绕课程改革,引导开展校本“主题式”研修活动,努力实现课程模式“企业化”、课程内容“项目化”、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以课改促办学特色的突显,以课改促教学效益的提升。丰富活动载体,拓宽师生的视野,推进“名师工程”,扩大“双师型”和骨干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改进技能教学方法和措施,推动学校技能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切实落实阶段性目标,确保学生考工合格率。全面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引导教师深入学习省厅颁布的《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和区教育局制定的《丹徒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镇江市综合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教学进度建议》。本学期将对其执行情况作专项调研,促使学校在教学过程管理、环节管理上做到精细化、长效化。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

⒉幼儿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着重围绕队伍建设、保教管理、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等方面开展教研工作。要倡导学习,积极培育学习型组织,引导保教人员学习教育理论,拓宽知识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强化课程管理,提高园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加大区级教研和园本教研的力度,帮助教师解决保教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开展课堂教学专项调研,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与指导,为教师搭建活动平台,锤炼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进一步规范保教管理,优化一日活动,提高常态下幼儿活动的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各幼儿园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认真制订方案,预设研究成果,夯实研究过程,期末进行展示。

十、其他工作

在着重抓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珠心算实

验研究、读书活动、教学基本功竞赛等工作。

⒈开展好珠心算实验研究。把珠心算实验研究作为区域特色着力打造,按照《珠心算实验研究规划》,认真组织开展好相关活动,做好典型的培植与经验的推广工作,使全区珠心算实验研究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⒉继续推进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各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读书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极创建“书香班级”和“书香校园”,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让每一位学生亲近书本,养成爱读书、好读书的习惯。本学期将在各校“校园读书节”评比的基础上举行“丹徒区小学书香校园”表彰活动,十一月份组织开展“丹徒区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比赛”。

⒊做好第七轮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工作。按照大市第七轮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的要求,做好区内相关学科基本功竞赛评比、选拔和指导工作。

⒋组织好专题教学研讨与评课活动。开展命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形式的专项评比活动,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技能和素养。

篇9

感悟历史,构建系统知识网

历史教学绝不是单纯地复述历史,而是在科学的认识上阐述历史。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客观地再现了历史的进程。教学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有助于学生形成由基础知识、基本线索、阶段特征构成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体系。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构筑知识结构,就是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

重要史实、史料的补充。这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形成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史实给学生介绍和分析。这个问题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

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

确定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要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得到发展就要优化培养目标,就要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高三历史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备课包括研究课标与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研究教材与学生、研究历年高考题与当今世界热点,在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

重要史实、史料的补充。史实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熟悉而补充一些必要的史实。如讲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时可引用《汉书・食货志》的有关文字来说明西汉初期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情况。

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入和渗透。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考查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平时教学时就要重视将相关学科知识,特殊是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入和渗透进历史教学之中。

做足自己,答出亮点

在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学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

篇10

一、关于目标的依据与叙写

在本文所涉及的八节录像课中,有四节课是教师一开始就通过课件给学生呈现了课堂学习目标,有两节课是教师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呈现了学习目标。其中,《〈钠的几种重要化合物》的学习目标包括四点:⑴能正确书写氧化钠及过氧化钠与水、与二氧化碳、与酸的反应方程式,并知道两者所属的物质类别;⑵能说出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上的异同点,并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⑶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査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⑷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提高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专题复习课则罗列了"高考化学知识内容表"中有关的全部内容和对应要求。其实,《钠的几种重要化合物》学习目标中有关"过氧化钠与酸的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所不要求的,而有关"获取信息”和"敢于质疑”的要求在《钠的几种重要化合物》的教学中并不典型,而且不是一节课所 能实现的。对于《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专题复习课,虽然教案设计的教学时间为两课时,但要在两课时内完成"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全部内容的复习教学任务还是很困难的,也是不需要的。所以,有关"学习目标的依据与叙写"以及学习目标是否有必要呈现给学生,是值得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思考的问题。

制定学习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一般来说,学习目标的依据主要包括政策要求、学情基础和教学实践等几个方面。其中,政策要求主要包括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教材和考试说明等文本材料,政策要求决定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和规定性;学情基础是指学生的个人背景、已有知识基础和学段关联知识要求,学情基础强调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和个性化;教学实践主要包括教师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具体教学实践尝试,教学实践检验教学目标的操作性和持续性。所以,"教师只有经过对政策、学情和实践等多重依据进行研究,打通政策要求、学情基础与教学实践的联系,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而又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限于篇幅等因素,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相对比较笼统,如就"钠的重要化合物"而言,没有单独的条目,而是与铝、铁、铜等金属及重要化合物合并描述,具体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所以,教师首先"要学会分解课程标准,即如何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与资源等具体情况,将课程标准特别是内容标准部分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为了防止教师个体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差异可能导致的教学结果明显不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一般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都组织相关专家对课程标准作了初步的分解,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指导意见或教学要求。在江苏版的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有关"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要求有"了解钠……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了解氧化钠……分别与水、酸等物质反应的情况”,"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与酸的反应,初步学会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以及"通过……|性质的实验探究,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对……转化关系的比较和归纳,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等,另外在教学建议中还指出,"过氧化钠与水、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可在过氧化钠特殊用途中列举"。

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等政策要求的语法结构主要是"行为表现"或"行为条件+行为表现"。完整的学习目标通常需要清晰地回答谁来学、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等四个问题,所以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就应该包括"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其中,行为主体就是学习者,规范的学习目标的句式应该是"学生应该(能)……”,不过书写时可以省略。行为表现包括希望学生完成的任务或达成的结果,叙写学习目标的行为表现可以陈述学习成果,也可以陈述学习任务。行为表现通常又由行为动词和核心概念(名词)两部分组成,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核心概念(名词)是行为动词指向的对象。行为条件是指由学情基础和教学实践等组成的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或完成学习任务的特定限制或路径。表现程度是指学生达成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可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关于"钠的几种重要化合物",分解学习目标过程中所涉及的行为动词、学情分析、行为条件、行为表现及程度等有关要素如表1所示。由此制定的学习目标为:⑴通过与氧化钙的比较了解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等反应的性质;⑵通过实验探究和与氧化钙的比较了解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等反应的性质,并知道两者性质和类别的差异;⑶通过对比实验以及与碳酸钙的比较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溶解性、与酸反应、热稳定性等方面的异同以及两者的转化关系,初步学会根据性质的不同鉴别两者的方法;⑷通过有关的探究实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从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形成结论等方面发展科学探究能力;(5)通过对钠的几种重要化合物的学习,知道观察、实验、比较等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主要方法。《有机合成》

卤素原子、羟基、羰基或醛基、羧基等官能团的常用方法。⑶逆合成分析法。研读课本第66页,体会"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用"逆合成分析法"分析二乙酸乙二酯的合成,并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其合成机理。全部学习过程仅用210个汉字进行设计,而且除了"知识回顾"以外,"有机合成"中的问题与教科书第65页"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基本相同,"逆合成分析法”让学生阅读教科书后所要分析的合成机理与指定阅读范围内例题的思路完全一致。161《原电池》学案中的学习过程包括:⑴知识梳理。"同学们,你对原电池已有哪些了解呢?请回顾整理。"⑵随堂练习。将反应"Cu+2AgN〇3=Cu(NO3)2+2Ag”设计成原电池,画出装置图并写出相应的电极反应方程式。⑶科学探究。从两极材料、蔬果种类等方面控制相关变量"探究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如果不是学习目标中有"认识盐桥的作

综上可知,学习目标的制定和叙写,既要综合考察政策要求、学情基础和教学实践,又要全面考虑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这样才能使学习目标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可测量性。由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必须依靠教师教学实践的预设与调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体性的发挥也受到教师预设与调控的限制,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给学生呈现学习目标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如果一定要给学生呈现学习目标的话,可以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自我检测与修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获取有关知识的路径,并实现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二、关于学案的编制与呈现

现在的各级各类公开教学活动几乎都要使用学案,本文所涉及的八节录像课也无一例外。其中,仅凭学案中的学习过程很可能被误判为化学2中原电池的第2课时,而不是选修4。所以,关于学案的编制又是一个值得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思考的问题。

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是20世纪90年代从基础教育的实践领域兴起的。虽然有学者对学案持否定的态度,但由于学案在促进学生明晰学习目标、形成知识结构、优化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巩固学科知识以及在促进教师智慧共享和专业成长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目前学案在基础教育各科教学中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2011年2月和11月,《化学教学》编辑部分别在上海市和江苏省扬州市主办了有关学案的专题研讨会,就学案的内涵、意义、功能和任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不过,学案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格式和规范。一般认为,学案只要能体现"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主体性、适切性、丰富性和选择性等原则”,并包括"学习目标、知识结构、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问题探究、学业检测等"内容,就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上文所提到的《有机合成》和〈〈原电池》的学案就存在着相对单一和不够完整等缺陷,对学习活动起不到应有的引导作用。

与课前、课中及课后相对应,学案有预习案、课堂案和巩固案之分。[91《有机合成》和《原电池》的学案中虽然都有知识回顾和反馈评价的栏目,但都是在课内完成的,所以它们实际属于课堂案。《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的学案明确地分为两个部分:⑴课前学案。包括知识链接(金属的化学通性)、新课学习(阅读课本第49-51页)和科学探究(铁与水蒸气的反应)三个部分。⑵课中学案。包括探究钠与水的反应、探究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探究铁与水的反应和小结金属与水反应的共性与差异性。《乙醇》学案也由课前学案(旧知回顾: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和机理;新知学习:常用的几个概念--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羟基、有机物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初步认识乙醇--物理性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被酸性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的氧化、生活中的用途)和课堂学案(活动1:实验探究乙醇与钠的反应,认识乙醇的分子结构;活动2:实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活动3:梳理有关乙醇的知识框架,指出乙醇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时各自的断键位置等)两个部分组成。所以,《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和《乙醇》的学案都包括预习案和课堂案两个部分。《钠的几种重要化合物》的学案中有"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学案"和"课后拓展"等三个部分,虽然这些内容只有_张八4纸的容量,但同时包括了预习案、课堂案和巩固案。

在八节录像课中,没有给学生分发学案的镜头。但从学案的结构可以判断,由于《钠的几种重要化合物》的学案中有"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因为只有一张A4纸的容量,所以只能连同"课堂学案"和"课后拓展"一起在课开始前或上课前一天分发给学生;而《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和《乙醇》的"课前学案"和"课中学案"或"课堂学案"是分开印制的,所以可以在课开始前或上课前一天给学生分发"课前学案”,课开始前再分发"课中学案"或"课堂学案";其他的学案都属于课堂案,应该都在课开始前分发。有时实际情况并不如此,许多时候笔者观摩一堂公开课,学生课前已经在学案上书写得密密麻麻,也就是说,不管是预习案、课堂案还是巩固案,教师都一并事先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进行预习,也就是所谓的"先学后教"。其实,教学这门艺术也是讲究时机的。"教学最佳时机是由时间、空间、内趋力及要害问题四大要素构成的,其呈现出临界点、关键契机、枢纽部位和重要关节四种表现形态。教学最佳时机具有必然性与偶然性、内隐性与外显性、易逝性和可重复性、发展的多向性与个别差异性等特征。"M教学最佳时机的形成是由多个方面决定的,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不得其力、不得其问题之要,都不能构成教学最佳时机。把握教学最佳时机,则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失去教学最佳时机,则事倍功半,甚至一事难成。所以,学案的呈现时机也是值得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思考的问题。

从教学最佳时机的角度考察,并不是所有的学案都需要在课开始前或上课前一天分发给学生,特别是像"证明醋酸为弱电解质的方法""乙醇分子结构的推导"等实验方案或探究程序,不应该通过学案向学生在事先和盘托出或明确提示,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设计,并在师生的讨论中不断完善而"生成",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因为探究是学生与生俱来的需要,否则他们会对提前公布的"食谱"由于缺乏"探究性"而失去"期待"或"食之无味"。另外,像《有机合成》《原电池》等只有粗略教学流程的学案(有的可能是隐藏了关键的实验方案或探究程序留给课堂"生成"),也没有必要分发给学生,因为那最多只能充当"课堂笔记"或"答题纸"之用。

三、关于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化学教学由于受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教材和考试说明等政策要求统一性与规定性的限制,以及学科对象、方法等所具有的客观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已经没有太大的空间,而主要的权力是教学内容的组织。但从八节录像课以及笔者所见的其他课堂教学来看,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仍然是值得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思考的问题,其中,理解课程标准的政策要求、理解教科书的设计意图以及理解学科知识本身是教师进行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重要前提。

(一)教师要理解课程标准的政策要求

《原电池》的第三个学习任务是从两极材料、蔬果种类等方面控制相关变量"探究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教师提供了"黄瓜、西红柿、猕猴桃、土豆、锌片、铝片、铜片"以及"检流计、导线、小刀"等材料。学习活动包括在教师的引导下猜想可能的影响因素、设计实验方案、实施方案并形成结论等。开始不到三分钟,学生就猜想出了蔬果的种类(教师纠正为"电解质溶液的浓度"、电极材料、电极插入的深度(教师纠正为"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电极之间的距离等四种可能的因素。最后形成的结论是"电解质溶液的浓度越大,电流越大;电极材料活性差异越大(负极越活泼),电流越大;电极之间的距离越小,电流越大;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越大,电流越大"。整个过程耗时约十六分三十秒。一节课共设计三个学习任务,其中一个学习任务占用1/3左右的时间,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应该思考的是这个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在选修4中,课程标准对原电池的要求与电解池合并描述,具体是"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111。江苏版的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具体为"通过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探究活动,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能正确书写简单原电池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及电池反应方程式"[121。可见,"探究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不是高中化学的学习任务,虽然人教版教科书在原电池部分设置了"科学探究"的栏目,也只是局限于"用不同的金属片设计、制作原电池并进行实验"[131。当然这并不是说,高中化学教学就不可以组织学生去"探究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但在课堂教学中用这么多的时间来探究一个非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问题是不适宜的。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提出猜想,课后再实施具体的探究,应该是一个更好的处理方案。所以,理解课程标准的政策要求是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的一个前提。

(二)教师要理解教科书的设计意图一次笔者应邀参加初中化学教研活动,执教教师提前发来了《溶液的形成》的教案,其中,关于溶液概念的教学设计了四个活动:⑴初步认识溶液。由蔗糖、食盐溶于水的实验,建立溶液及溶质和溶剂的概念;由蔗糖溶液、稀硫酸、稀盐酸认识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⑵探究影响溶解的因素。由碘和高锰酸钾分别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实验,认识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不同。⑶证明乙醇能溶解于水。由乙醇溶于水的实验证明乙醇能够溶于水。⑷说说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笔者没有初中教学的经历,对其中安排"证明乙醇能溶解于水"学习活动的原因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找到了一位特级教师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的同题教学设计(获得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其中也有"酒精能否溶于水"的探究活动,看后更加重了笔者的疑虑。《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的课题1,从教科书来看,几个关于溶液实验的设计意图如表2所示,其中在"蔗糖溶于水"基础上的"乙醇溶于水"实验,主要是用以说明溶质的状态可以是液体,而不是为了探究乙醇能溶于水的性质。"硫酸"则在教科书中"溶液"之后的第10单元,学情基础表明学生并不能准确说明硫酸的状态,平时实验中所见到的只是硫酸溶液。原来这个不符合教学逻辑的设计,是教师没有理解教科书的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中有关溶液实验的设计意图,特级教师的课如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因此,理解教科书的设计意图是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的又一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