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生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2 08:2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学生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学生教育

篇1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单单只是传道、授业及解惑,而是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具备视野开阔,学科专业水品要高,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水品以及沟通能力。当然,总结下来要想当好新时期的教师,无疑就是要树立新的教师观。

1.教师不代表权威

陈旧的教育比较强调教师的尊严,学生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需要听取,非常注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这也导致了教师的权威地位,致使学生的想法被忽略、拒绝,长此下去对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会失去。因此,要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对等的关系,就要把学生当成有主见、有思考能力的人,尊重他们的选择,对学生自己的意见要允许他们发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及创造性。

2.教师只是作为对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

识能力的一个培养者现今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实施,网络教育也逐渐开展起来,科学文化知识覆盖面也不断扩大,且速度也逐年上升。在短短的几年间,教师不可能完全把学科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也不是过去单一的角色,即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培养各种能力与积极个性的人。所以,其教学中心应是“学”。

3.在学生的人生中,教师只是引路人

教师为了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潜能有更好的掌握,观察及交流沟通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学生能正确把握人生目标、方向,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能力等特点,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学生有更高远的奋斗目标。当然,另一面上,教师要想作为学生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就需起到自身经验与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试、自我选择,鼓励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动机,并能使其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二、创新教育应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在传授知识及培养能力两者之间把关系处理好,就一定要在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上加重培养,从而引起学生的质疑,进而去调查、探究。教师应做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不同的需求都要满足,对个体之间的不同也要关注。在教育环境的创设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很好运用知识、掌握知识。

三、只有对教学方法设置的加强,才能创新教育

(一)为激发兴趣应采用背景音乐,创造艺术氛围

学生上课进出教室时,其背景音乐一定要选择明快、活泼且节奏感强的优美歌曲或者是乐曲。这样在音乐课中可以创造不一样的艺术氛围,对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的过程中会激发起兴趣与向往。

(二)为引发兴趣应采用范唱、范奏

为了使中小学学生的情感得到共鸣,可以采用教师或学生范唱、范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对《天鹅》欣赏时,会大提琴的学生可以进行演奏,这对课堂教学会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三)为增加兴趣应采用电教、媒体等教具

对音乐教育的感染力、时效性的增强离不开电教及媒体。教师可以在开头,就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效果,在中间营造出花团锦簇,结尾时抛砖引玉,这样能让音乐课更加形象、生动,让知识成为一体化、网格化。这样,在现代化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产生愉悦之感。

四、结束语

篇2

关键词:自动扶梯;中小学生;危险性;安全教育

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自动扶梯在商场越来越被普遍应用,农村中小学生也不再陌生,但对自动扶梯正确乘坐却懂得不多,对他们进行乘自动扶梯安全教育迫在眉睫。

一、认识乘自动扶梯所存在的隐患

1.部分中小学生没有按“乘客须知”规定乘坐自动扶梯,主要表现为:将头和身子探出扶手外,上下扶梯时没扶扶手带,离开扶梯不及时抬脚,在自动扶梯里打闹等。

2.部分自动扶梯安装存在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扶梯与建筑物之间的“三角区”多数仍旧未封闭,成为容易伤人的危险“剪刀口”,此外,大部分自动扶梯梯级与裙板之间的间隙未安装毛刷等防碰防夹装置。

3.商家安全隐患意识不够。主要表现为:没有在自动扶梯的显著位置设置醒目的安全提醒标识;紧靠自动扶梯摆放货架;用自动扶梯运送货物;严重超载,宣传教育不够到位等。

二、教师必须对中小学生进行乘坐自动扶梯安全专项教育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安全意识。通过召开期初、期中、期末主题班会,分发宣传画册、展板展出等对中小学生进行乘坐自动扶梯安全知识宣传教育。

2.教会学生如何安全乘坐乘坐自动扶梯。

(1)不要在乘扶梯时玩手机。

(2)小学学前班的学生乘电梯时尽量别穿洞洞鞋,更不要让他们单独乘扶梯。

(3)不要踩在黄色安全警示线以及两个梯级相连的部位,更不要在扶梯上走或跑。

(4)不要将鞋及衣物触及扶梯挡板。

(5)不要在扶梯进出口处逗留。

(6)不能将头部、四肢伸出扶手装置以外。

(7)不要蹲坐在梯级踏板上,随身携带手提袋等不要放在梯级踏板或手扶带上。

(8)不要将手放入梯级与围裙板的间隙内。

(9)不要逆行、攀爬、玩耍、倚靠或争抢。遇到扶梯倒行时,迅速紧抓扶手,压低身姿保持稳定,并和周围人大声沟通,保持冷静,切忌拥挤踩踏。在北京地铁事故中,一位女士就这样保护了自己。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小学 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一、引言

数学作为中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提高人的抽象能力、空间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一定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数学的思维活动。同时,《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关于数学教育目标的定位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具有初步的创新意思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改变以往传统机械式地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被动接受,重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变得至关重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借助有效的教学方式,诱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证明和推理、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分析和借鉴问题的能力。所以本文基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工作经验,浅谈几点关于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式,以期对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改善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1]

二、数学思维方法对学生的作用

古人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人的名言道出了数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掌握了各种数学思维方法,解题能力会显著提高,有利于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提高和促进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数学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思维习惯。同时,开展数学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在数学中主动地进行实验和观察、猜想和推理,从仅仅的单纯知识传授到多方位关注学生的知识、素质和思维能力几个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完善和升华。

三、中小学学生数学思维方法培养的建议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途径一方面可以是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维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解题练习,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只有先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这种能力。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初中老师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始,通过学生的学习爱好来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而初中学生正处于对新事物特别好奇的阶段,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其中老师可以利用反问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其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要想通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老师在备课时下一番功夫,需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使教学情境生动、形象,教学氛围要轻松、活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中要尽可能地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所以老师不能脱离目标,对那些只知道玩的学生要进行制止,并积极地引导他们向数学思维能力方面学习、发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这些教学方法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加强注重对概念的学习

概念是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构成知识的重要基本成分,它反映了事物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数学学习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了数学概念的作用,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属于理科学科,只要学会相关计算就可以了,概念这些属于文科性的东西,是否掌握无关紧要,这可就大错特错了。对于数学概念的学习,不但要牢牢记住它,做到信手拈来,而且要真正理解它,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同时对定义、公式、定理及推理都要有透彻的理解。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概念,才能充分运用它去解决各类数学问题,才能学好数学。[2]

3.培养学生的多种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不是单一的一种,而是分为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在当今社会,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却往往忽略了这点。所以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多种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无论老师采用哪种方法,首先老师应注意到逆向思维的重要性,只有老师明白了逆向思维的重要性时,才能够更好地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应用逆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量避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更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新,从而成为当今社会所需的人才。

4.引导帮助学生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帮助学生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整体的框架,从而将学习过的各模块数学知识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深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完善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5.找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切入点

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和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养成刨根究底、深入探索的良好习惯,同时学会使用组织化策略,即通过将几个独立的信息单位组织委一个新的模块使任务简单化,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加强变式练习,提高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水平。

中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有一定的深度,更要有一定的广度。因此,我们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在数学的这片蓝天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 农村中小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1.引言

心理素质是指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个体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_1]。研究表明,心理素质(如自信心、独立性、意志力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及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有重要作用。自2001年9月,教育部制定颁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起,全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目前,许多大中城市的中小学校已开设了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建立起心理咨询室等服务组织和机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远在农村的中小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教育经费的短缺和环境的落后,其心理素质教育的状况一直令人堪忧。在农村中小学校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4.3%的学校没有建立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组织或机构,近91.5%的学校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已建立起来的为数不多的专门组织或机构也大都形同虚设[2]。而另一项调查结果却显示,农村在校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约占13%,有心理问题的初中生约占15%,有心理问题的高中生则高达25%。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相当不乐观,亟需有效实用的解决办法。因此,本文根据农村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及其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从体育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区别于在其它学科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研究论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是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2.体育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关系

体育教学和心理素质教育之间彼此依赖、相互促进,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体育教学可以用来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2.1两者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有重叠

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知识,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自信心、意志品质和合作精神等。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性任务,即有意识地主动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形成正常的智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养成乐观进取、自信自律、不畏艰险、友善乐群的健全人格;二是积极适应和防止性任务,即培养学生对社会环境、人际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由此可见,体育教学所要求的许多目标,与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品质及适应性两个维度的目标密切相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心理素质教育也是体育教学课程目标中的主要领域目标之一。

2.2体育教学能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

心理素质是一个由认知、个性品质及适应性三个维度,共22种心理成分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组织系统。大量研究表明,体育教学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Weiss(1991)的研究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和锻炼有助于参加者自我观念、自尊心及自我效能感等人格品质的提升。Etnieretal(1997)的研究认为,体育活动和锻炼与个体认知功能的提高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兰自力和刘英杰(2002)的研究显示,体育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意志力、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等。上述研究结果证实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

2.3运动技能的掌握依赖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运动技能。心理学家认为运动技能的掌握需要经历互相联系的四个阶段:一是认知阶段,主要任务是理解训练项目,该阶段需要参加者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二是分解阶段,即将整套动作分解成若干动作,逐步尝试、学习;三是整合阶段,即把分解的动作联成整体,形成固定程序化的反应系统,这个阶段尤其要求参加者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四是自动化阶段,即通过长期的锻炼将一长串的动作联合成一个熟练的整体并固定下来,长期锻炼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参加者意志顽强、自信心足、成就动机高、情绪愉快而稳定等。掌握运动技能的四个阶段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各阶段的顺利完成都需要以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

3.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

学科渗透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在不同学科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对于完善个体心理品质的过程具有不同的作用,本研究从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及课堂氛围三方面论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区别于在其它学科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

3.1体育教学组织的活动性是完善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重要保障

根据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活动性原则可知,活动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最重要的方面。纵观各种学科的教学组织形式,除了体育学科可以有针对性地、灵活地实施各种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之外,其它学科在实际应用中都要受到自身课程特点的限制,如语文、数学等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因其本身课程量和课程内容的限制,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但其能够用于心理素质教育的时间相对体育课程而言比较少,且灵活性差。

3.2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是完善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学中各种各样的热身游戏、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形式多样的比赛,使得体育教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活动设计,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如选择热身游戏可以结合心理素质训练的目标,对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进行完善;不同的体育项目本身也具有不同的完善功能,如长跑能够磨砺人的意志;形式多样的比赛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如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合作精神,促进人际交往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体育课程,使得体育学科渗透式的心理素质教育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不仅是其它学科所欠缺的,也是其完善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途径保证。

3.3愉悦的体育课堂氛围是完善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

体验性原则是心理素质训练课的三大原则之一,活动之后的体验感受和分享对于能否达到预期的心理素质训练目标至关重要。相比较其它学科而言,体育学科的考试压力小、内容丰富而易懂、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多,这使得体育教学更容易营造出和谐的、愉悦的、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良好课堂氛围。许多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或比赛最容易使人进入流畅状态,体育运动是流畅状态的主要来源(Jackson,1995,1996)。流畅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内部体验状态,是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发自内心的乐趣和享受。因此,各种热身游戏、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比赛之后,愉悦课堂氛围中的体验感受和分享使得体育学科渗透式的心理素质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对农村中小学生的特殊作用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中小学是个体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同时,个体也面临着许多可能出现的身心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在此阶段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其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及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心理素质训练课、心理咨询和学科渗透。但是,由于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短缺且环境落后,大部分学校难以开设心理素质训练课或建立心理咨询室,即便部分学校勉强建立起来,也常常由于整体条件的薄弱及重视程度的限制,使其形同虚设。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以其特有的优势:一方面能在不增加人力、物力及时间条件下实现目标,符合经济、实用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确实能在完善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作用,符合有效要求。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5、总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课程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及灵活性,课程对完善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效果;还是从农村中小学校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条件等方面来考虑,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无疑是目前用来完善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该教学方式在推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要保证体育学科渗透式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性,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以及如何在完成体育教学既定任务目标的前提下,恰当地、有效地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等,上述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冯正直等.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6(3):57-62.

[2]刘强.农村中学心理教育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4):26-28.

[3]张敏.两亿农村学生缺少心理健康教育[N].新华每日电讯,2003-8-1,(006).

[4]粱久学.体育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陈旭.心理素质的结构与心理素质教育[J].社会心理科学,2001,(1):9-12.

[6]Weiss,M.R.Psychologicaleffectsofintens-ivesportparticipationonchildrenandyouth:Self-estee-mandmotivation[J].Champaign,IL:HumanKinetics,1993:39-70.

[7]Etnier,J.R.,Salazar,w.,Landers,D.M.,Petruzzello,S.J.,Han,M.,iGNowell,P.Theinfluenceofphysicalfit-nessandexerciseuponcognitivefunctioning:Ametaanalysis[J].JournalofSportandExercisePsychology,1997,19,249-277.

[8]兰自力,刘英杰.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4):100-102.

[9]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孙远,张大均.学科渗透式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J].乐山师范学院,2003,18(6:):10-13.

[11]杨锡山,范德华.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12]Jackson,s.A.Factorsinfluencingtheoccur-renceofflowineliteathletes[J].JournalofAppliedSportPsy-chology,1995,7,138-166.

篇5

关键词: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对策

20世纪90年代中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从欧美国家引入中国后,我国就开展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是对象仅限于在校大学生,对于大学前的小学、中学阶段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大多数人真正的职业意识恰恰是起源于中小学阶段的,而我国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没有为中小学生开设相关的职业规划课程,因此很多学生错过了职业规划教育的黄金时期,影响了一生的职业发展。

一、中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

(一)社会层面

全社会普遍缺乏对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正确认识。首先是教育理念上的误区,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以学生成绩为首要目标,忽视了学生的能力、素质、特长等积极因素的作用,忽视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其次,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对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统一管理和要求,更没有一套完整的法规来加以保障。

(二)学校层面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注意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逐步产生职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他们已经很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为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需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但是,目前我国各中小学学校没有相关的理论课程、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没有相关的咨询机构、没有提供接触职业的机会等,导致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

(三)家庭层面

学生与家长的亲密关系、对家人的信任度以及被家人认同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职业的认同感,进而影响其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身和职业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目前中国社会的家长们还没有意识到家庭在孩子的职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是缺乏主动意识,将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推给学校去解决。

(四)学生个人层面

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世界充满了求知的渴望,个人的兴趣爱好在这一时期也趋于稳定。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一方面由于万事依赖家长,缺乏独立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得不良影响,忽视甚至漠视了对未来职业的规划。

二、解决中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问题的对策

(一)社会层面

在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上,我国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大各方面投入力度。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专门辅导机构,大力提供各方面支持,鼓励并规范“校企合作”、“校社合作”、“校会合作”等办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在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配置等方面作出规范化管理,培养一批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再次,要发挥社区、企业的作用,给中小学生提供见习、实践和职业体验的机会,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以后的成功就业打下基础。

(二)学校层面

1、完善课程设置 中小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配备专职教师或者聘请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师,全面系统地向学生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二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潜移默化的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

2、加强师资培养 师资队伍欠缺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瓶颈,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中小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努力建设一批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同时还需要加强相关教师的技能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辅导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社会资源,比如邀请本地商界、政界、学界、文艺界的成功人士到学校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交流,也可以邀请本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给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3、建立职业咨询与指导机构 中小学校可以组建一个职业咨询与指导机构,它可以实现课堂外更有效的职业指导服务。指导教师通过谈话、心理测试、专业测评等多种方式解除学生疑惑,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路径。高中阶段可以将高考志愿的填报指导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学生对各专业的理解,为学生选择大学和专业提供科学指导,避免填报志愿时候的盲目性。

4、开展职业体验活动 中小学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较强,学校要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学生深入当地企业参观、到劳动实习基地见习等,让学生感受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亲身体验工作场景,获得职业的初步感受,这些都能够让学生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增加对于职业的理解。

(三)家庭层面

1、要提高沟通频率 家长应当尽可能的多花时间与子女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尤其是对于叛逆期的中学生,家长一定要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了解他们心中所想以及对于未来的追求,要尊重他们的理想和愿望,给他们创造了解外部世界的机会,从而发现自身的优劣势以及兴趣所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给孩子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中小学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更多的是要让孩子接触他人、接触社会,这样才能锻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给孩子灌输一些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去主动接触社会,独立从事一些社会性的活动。

3、全力配合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形式,在中小学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家长应该保持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另一方面学校应当积极探索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有效合作方式,比如召开家长座谈会、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聘请有能力的家长担任兼职职业指导师等。

(四)学生个人层面

篇6

关键词:中小学;性教育困境;性教育展望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5-0005-03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还有许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这在青少年性教育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至今,我国还没有形成中小学性教育的课程设置,实施中小学性教育只能隐含在相关学科知识中进行。而性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它是培养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健全和谐人格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热点新闻助推社会公众关注青少年性教育

国家一直非常重视青少年性教育问题,并在中学生物课中设有专章讲授相关知识。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的21世纪,不断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性教育理念,一些学校针对现有的性教育落后的现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然而,学校的性教育课设置却显得力不从心,行进维艰。2011年夏秋之交,北京、上海的小学超前性教育读本引发社会热议,莫衷一是;学校的性教育课设置经历了从“谈性色变”到“欲语还休”的过程,让整个社会颇为尴尬,很伤脑筋。2013年5月8日海南万宁发生的“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其中6名被害人都是未满14周岁的六年级学生,此后互联网、新闻媒体又相继公开报道了多起涉嫌猥亵或案件。一时间,性教育问题再起波澜,社会各界热切希望中小学开设性知识和性安全教育课程,弥补教育面临的“真空”,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防范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

二、当前青少年性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家庭没有肩负起青少年性教育的重担

人类早期,儿童性教育大多是由家长实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50~70年代时,西方文化已经形成自己完整的人类性认知体系,将性作为一种自然的生理和心理现象,认为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最珍贵的礼物,并逐步在中小学开设性教育课程。例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将“纯洁教育”改为“性教育”。我国是一个性文化相对保守的国家,甚至对生育这件非常普通的事情应进行的教育都成为一件极其为难的事情。在家庭教育中,青少年性教育一直遵从自古流传下来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存在着一味回避和封闭信息的态度,造成长期的蒙昧状态。青少年性教育萌芽发展缓慢,对“性”讳莫如深,一旦孩子自然流露对性的好奇时,家长只能消极缄默,或尴尬搪塞。与子女沟通和谐的家长,一般都会在孩子四年级左右的时候被追问到相关的性知识,但是如何教育,却要么束手无策,要么莫衷一是。不过不少家长都认为学校在这个阶段应该向孩子讲授性教育知识。而那些与子女交流困难的家长,因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育状态,一发现孩子对性好奇,就会禁止、呵斥甚至是打骂,以致反而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二)素质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落实

目前,许多学校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教育的管理并没有摒弃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理念,这严重阻碍了中小学性教育课程的发展。就本质上看,中小学性教育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保护自己、珍爱生命的素质教育。如果青春期性知识教育不纳入考试的范围,就等于放任自流,甚至名存实亡。据调查,非考课程的老师讲课缺乏激情,学生听课没有兴趣,应付差事,草草收场,效果极不理想。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仔细研究、认真对待,从转变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入手,并与法律教育、道德教育等结合起来,塑造自心健康、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

从师资队伍来看,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各级各类学校数目可知,全国中、小学学校共有320533所。如果一所学校至少需要2名性教育教师,全国至少需要64万名性教育专业教师。如此庞大的师资缺口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补足的,因而,任用非专业教师在所难免。非专业教师任教需要专业培训,使他们能胜任教学工作。这些培训既是知识传授,以增强其对性知识和犯防范意识的理解认识,又要帮助教师清除封建意识,加深对性教育意义的认识,而后者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法律在保障青少年性教育上比较滞后

法律的发展对青少年性教育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沉迷网络以及赌博、吸毒、等行为。”该条文中明确规定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要对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进行教育,其中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等教育都包含有与青少年相关年龄段的性知识。第十九条规定:“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进行青春期教育是1992年提出,经2006年和2012年两次修改后一直沿用的提法,其实质与核心就是性教育,这是中国人谈“性”色变的心理在法律文本措辞上的真实体现,法律也无奈地选择了等待。

(四)媒体低俗“黄毒”监控难度大

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人因一味追求物质财富,而忽略了道德、法律的规范和制约,甚至在利益趋使下,肆意通过网络媒体、小杂志等传播低俗文化,误导青春萌动、涉世未深的中小学学生,使他们沉迷在网络“黄毒”、游戏暴力等虚幻情节之中。而这些“黄毒”监控难度大,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作,稍有松懈就会“死灰复燃”。因此,为了子孙健康成长,保障中小学性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刻也不能放松对网络媒体、小杂志的监控力度。

三、推进我国中小学生性教育发展的前景

我国青少年性教育需要从传统的家庭性教育向学校和社会性教育发展,并形成以学校为主的三者结合教育模式,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性道德、性伦理和性文明修养,虽然我们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众多困难,但前进步伐不可阻挡。

(一)预防未成年人犯的法律建设工作已经启动

目前,对侵犯未成年人性犯罪惩治力度还不够严厉,以及社会上的封建残余思想和歧视女性等性观念的影响,对未成年人这一弱势群体缺少强有力的保护,以致对未成年人的犯事件频频发生。前文提到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一直沿用的提法是“青春期教育”,这虽然和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但是当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把犯罪的黑手伸向青少年时,我们不应该思考怎样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2013年7月最高法表态赞成废除宿罪就是一个可喜的开始:2014年1月四川邛崃两男子宿13岁,检方认为“明知不满14岁仍发生性关系符合罪犯罪构成”。这成为全国首例宿被诉罪的案例。这充分证明了法律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才会使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的对未成年人进行的犯犯罪得到法律的应有惩罚,同时,也预示着青少年性知识和性安全教育已不必再遮遮掩掩,破除神秘、普及法律赋予的权利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中小学性教育课程设置条件基本具备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0年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将性教育的全部主题归纳为六个关键概念――关系;价值观、态度和技能;文化、社会和人权;人体发育;;性和生殖健康。这必将有利于我国进一步确立中小学性教育的课程价值和地位,学校的性教育也必将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法律解读、心理健康辅导等全面的素质教育。社会各界也为中小学性教育课程设置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各省编写了以性教育及其相关知识为内容的地方必修教材,社会各界知名学者编撰了许多有关中小学性教育的书籍。这些都说明,期盼已久的中小学性教育课程已经初露端倪。

(三)各地中小学性教育课程试点班形成规模

中小学性教育课程的设置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地根据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开设了相关的课程试点班,并且已经初现成效。以四川省为例,成立了以成都工业学院为重点研究基地的四川省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和省性教育协会,以周边高校作科研支撑,附近中小学为课程试点,大规模、全过程地开展性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它必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性教育实践与研究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前卫性教育教材.家长签署同意书方能授课[EB/OL].新华网()2011-8-22.

[2]王丽莉,徐 韵.中西方儿童性教育比较[J].山东教育,2007,(36).

[3]毛海波.国外性教育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性教育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3).

[4]中小学性教育队伍仍是支杂牌军[N].中国青年报,2013-6-25,第3版.

[5]余雅风.通过立法保障青少年性教育的实施[J].中国教师,2011.

[6][美]哈特.法律的概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篇7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学生情感 激发

小学生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小学生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用爱憎分明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以及身体动作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朗读时面部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手势中的握拳摆手等等,让学生在你的各种表情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中景界,身临其境般地去领悟文章内涵。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蕴藏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如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中的情感,我们在这里也作了些思考。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借助多媒体,运用富有感染性的乐曲,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的共鸣点,从而理解教学内容,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优美的音乐还能够帮助学生消除疲劳,使他们迅速进入和谐、优雅、静美的境界,优化他们的学习环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太过于抽象的语言描述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难以理解的,适当的实物展示便能将这一不足,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带给我们的优势,可以从网上下载了许多草原的美丽风光的图片,让学生们看了以后,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就会很高,学生有了兴趣自然的导入,同学们就让我们随课文踏上那充满无限魅力的草原吧,这样学生兴趣盎然的走进了课文。又如教读《称象》,课前让学生到电脑室,让他们认识一下电脑。实物展示已经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了它们,有了实感体验,学生就更好地理解课文,上课时也就有话可说,有利于语言的表达。

二、发挥图画在语文教学中的趣味

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表现出生动有趣的画面,创设吸引学生积极思维的情境,其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双方始终处于“活化”状态。其实,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绘画的环节,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在《会走路的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用小鸟和驯鹿的简笔画,代替了文字板书,使学生更直观、更易于理解。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沟通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学科的联系,把语文学习中的读与唱、画、演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培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三、教师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

教学语言对语文教师而言,是极好的煽情、启智工具,语文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优化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更凝练,更优美,更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利,从而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发挥自身的长处,让学生去欣赏你、钦佩你,并逐渐感受到你的人格魅力,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仪表端庄、谈吐幽默、情绪饱满、和蔼可亲,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挚友,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甘苦,从而深深地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情感。教师在讲课时,要用最贴切的词语表述教学内容。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最后组织成诙谐的语言。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掌握好语言的度,要控制声音的表现力,要在每句话中强调重音,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说话的节奏感要张弛有度,争取在重音和停顿中达到统一。如果能够利用好说话的韵律感,那么课堂气氛就会活泼、幽默、生动,教学内容就会易于被学生消化。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语言暗示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在面对难题解决困难时,教师要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语文教学的空白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它包含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共同探究,学生与学生相互启发、合作探究的过程。王船山在《诗绎》中记到:“无字处皆其意也。”的确如此,书法作品的“飞白”、绘画作品中的“留白”、文学作品中的“空白”、经典乐曲中的“余白”都是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体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素养。而随着现代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所以也包含师生与媒体的对话过程。所谓课堂留白就是指上一次对话结束后,下一次对话进行前的时间空白。艺术的留白主要包括空间留白与时间留白。前者以绘画为代表,后者以音乐为代表。而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文本组成的多向度对话过程,其对话活动的空间比较固定,而教学过程则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具有不可重复性,所以说课堂教学艺术是流淌了时间艺术。在独立的空白时间里,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的空间,想象具有激活的空间,情感具有陶醉的空间,此空间是心灵思想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白昊.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教师校本研究的适切选择[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 (2).

篇8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探索中小学阶段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促进青少年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目标任务

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通过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训练,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律、自护、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最终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实现习惯养成教育一个月成效明显,一学期基本养成,一学年逐渐规范的近期目标。

三、主要内容

按照《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优秀传统礼仪教育,开展日常礼仪专项训练,引导中小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知书达礼、孝亲敬老等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宽以待人、自尊自律、善于合作等良好品质。

(二)抓好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加强节约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和卫生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强身健体、讲究卫生等良好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加强家庭教育、升学择业、人生规划等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专心听课、规范书写、爱好读书、独立作业、合理表达、质疑探究、创造创新等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主要措施

(一)文化熏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以特色学校创建为目标,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标语、板报、橱窗、校园网等载体,彰显养成教育文化,为实施养成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着重就“管理文化、校训、办学理念、学生守则、校纪校规”等方面积淀学校文化,营造文化氛围,推进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让学生在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榜样示范。一是提高师德修养,发挥示范作用。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教育教师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教育教师要语言文明、服饰得体、举止大方、礼貌待人、和蔼谦逊。教师要时时、处处、事事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二是树立学生榜样,发挥带动作用。要制定并公布“优秀班干部”、“优秀团(队)员”、“三好学生”、“文明学生”、“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标准,经常开展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三)督促激励。充分发挥政教处、班主任、学生会、共青团、少先队的管理监督功能,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采取学校行政值周检查、教师值日检查、学生值日检查、学生互查、家长督查等办法,全面、细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不良习惯予以教育和引导。建立激励、表彰机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日评比、周评比、月评比、学期评比、年度评比等形式,带动全体学生加强良好习惯的养成训练。

(四)自我约束。加强学校团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的组织作用,把团队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学校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组织要发挥优势,培养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情感,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学校要大力支持学生群团组织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能力。

(五)家校互动。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长学校、班级交流群、校信通、电话交流、家访等形式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让学生把在学校训练和培养的好习惯带回家,使之能够得到督促与强化。

五、活动安排

一是实行“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活动。各校要把习惯养成教育与德育主题活动有机结合,实行“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活动,以活动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各校“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活动安排一定要认真,全学期有总体计划,每个月形成书面实施方案,切实做到活动主题鲜明、活动内容具体、活动形式丰富、活动要求明确、活动效果明显。各校要把每月的活动主题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让活动有氛围,让学生有感应。

二是开展“+1-1”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假期坚持培养一个好习惯,改掉一个坏习惯,开学后举行主题班会,让学生讲故事、谈感受、说体会。

三是组织好习惯养成知识竞赛活动。各学校要加强《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好习惯30条的宣传及学习,组织好习惯养成知识竞赛。县教体局将在每年五月份组织全县的好习惯养成知识竞赛活动。

四是建立个人好习惯养成成长档案。各学校为学生建立好习惯养成成长档案,记录每学期学生自评、组评、班评、家评情况,督促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每学期各学校将学生个人习惯养成情况如实记录在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评价表中。

五是开展“最美学生”、“文明学生”、“三好学生”、“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将好习惯养成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估中,根据综合评估评选 “最美学生”、“文明学生”、“三好学生”、 “新时代好少年”,并参与县级优秀学生评选。

六是充分利用节庆日活动,促进行为习惯养成。利用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规范言行,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开展如入团、入队、入学、毕业等仪式教育活动,创新方式方法,展示学生个性,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校园节(会)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磨练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六、保障措施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覆盖面大,涉及面广,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抓好这项工作,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各方面的保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学校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各学校成立“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各校校长要负总责,亲自抓,实行校长负责,全体教师人人参与的全员参与制度。

(二)广泛宣传,认真学习。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积极宣传发动,通过集中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共识,提高认识,将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逐步转变为广大师生、全体教职员工、家长和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三)优化环境,全面育人。广大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在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要转变教学方法,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处处体现环境育人的影响,同时,形成全方位、多渠道齐抓共管的教育教学氛围,树立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四)突出重点,注重课堂。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通过课题研究,深入开展校长、教师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活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征文活动比赛等形式,在学校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注重强调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紧抓不放,常抓不懈。

篇9

一、指导思想

中小学招生工作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坚持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缓解升学竞争,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我县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价体系,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协调、优质发展;为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二、中小学招生计划

(一)小学一年级:20*年12月31日前出生的本县户籍适龄儿童2990人,均应全部依法入学,另有外地民工子女约1000人,共计划招生97个班级。

(二)初中一年级:全县小学毕业生3750人,计划招生75个班,全部依法升入初中学习。

(三)高中一年级:全县初中毕业生3846人(其中本县户籍毕业生3774人),计划招生76个班,其中:普高36个班,1800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到外地就读中专、技校、职高的考生)40个班,1800人;使高中段学校招生人数达到3600人左右,初中毕业生升学比例在95%以上,普高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比例达到1:1。

三、有关招生政策规定

(一)普通高中学校指令性计划招生录取的对象必须是*县户籍的考生。外县(市)户籍的本县初中学校应届毕业生原则上须回原籍报考,确有特殊情况需在*借考的,必须经教育局批准后方可到县招办办理借考手续。借考考生不参加本县普通高中学校指令性计划的录取。

(二)*一中录取的考生,要求综合素质评价等第不少于2个"A"(优良),且不得有"E"(待合格);*三中、*二中录取的考生须1个"A"及以上且不得有"E"。

学业考试成绩相同考生的录取,主要参照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其参照顺序是:初中阶段被县级以上党委、政府表彰的模范人物;初中阶段获县级及以上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综合素质评价3A;综合素质评价2A1P(P为合格);标志性成果的项数。

(三)省重点普通中学只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

(四)初中、小学一年级新生原则上在户籍所在地乡镇、街道办事处(片)学校就读。个别确有特殊原因要求到异地就读者,必须持户籍所在地学校出具的同意异地就读的证明,经教育局同意后到借读学校报名。

(五)外来的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高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在基层从事工农业技术业务工作的,子女就学时与所在学区学生一视同仁。企业"绿卡"持有人,其子女入学享受*市民同等待遇,并可优先挑选学校。

(六)普通高长生录取与高中招生的政策性加分

1、普通高长生录取(原则不超过指令性计划的5%)条件:

(1)初中阶段参加市级及以上正式体育比赛获个人前六名的考生和团体前三名的主力队员;

(2)初中阶段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创新项目省二等奖及以上或获*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证书的考生;

(3)初中阶段获数学、自然科学竞赛,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全国中小学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省二等奖、市一等奖及以上的考生;

(4)初中阶段参加市级及以上体育比赛达到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标准的考生。

以上各类比赛获奖必须由教育部门组织或参与组织方有效,其中(2)、(3)两条中两人及以上的获奖项目,只限第一作者(姓名)有效。

2、政策性加分录取条件

(1)符合国家可以生育两胎政策,且已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农村户籍的独生女考生,可以在学业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加5分投档(其中:*一中及县外学校加2分投档)。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可以在学业考试成绩基础上加5分投档。

①归侨华侨子女;

②少数民族考生;

③港、澳、台籍考生;

④驻武部队现役军人子女。

(3)根据《*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省军区政治部转发民政部、教育部、总政治部关于优抚对象及子女教育优待暂行办法的通知》(浙民优〔20*〕196号)和《关于20*年高中段招生加分政策的补充通知》(金市教基〔20*〕18号)文件精神要求,符合下列条件的,作如下规定:

①烈士子女可以直接升入职业高中就读;报考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可以在学业考试成绩基础上加20分投档;

②残疾军人、因公牺牲军人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子女可以直接升入职业高中就读;报考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可以在学业考试成绩基础上加10分投档;

③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部队现役军人子女可以在学业考试成绩基础上加20分投档;

④驻地部队团以上干部、荣立二等功或三等战功以上、被大军区级以上或省级(含省级)以上表彰、因公牺牲或致残(六级以上)、从事飞行或舰艇等艰苦工作、驻海岛部队的军人子女,报考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可在各科总分基础上加20分投档;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第41条规定,因公致残的*干警与因公致残的现役军人享受国家同等待遇;

同一考生如符合同一条中多款的,不能累计加分;同时符

(5)县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应届毕业生升学享受优惠加分的,根据武教〔20*〕71号文件规定和金市教基〔20*〕5号文件精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总分从750分调整为630分)作如下调整:初中三年内必须参加正常的训练和比赛并要有县教育(体育)局组织参加的市级以上体育竞赛经历。市级以上体育竞赛中达到国家三级运动员标准的或经考试体育成绩达到国家该标准的,文化课成绩加100分;经考试体育成绩达到国家少年级运动员标准的,文化课成绩加40分。本县范围内相应学校予以录取。

享受第(5)款的少体校考生,符合前四款条件的也不再加分。

(七)县城初中、小学招生对象户籍迁移的时间截止至2007年12月31日。

(八)严禁虚假的招生信息和进行有偿招生。各校所做的招生宣传广告,必须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九)其它有关招生工作的具体事宜,在与本计划和实施意见不相矛盾的原则下,由县招生办公室制定《*县20*年中小学招生工作实施细则》,并负责解释。

四、中小学招生工作实施意见

(一)小学招生

1、为了保障学龄儿童的身心健康,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入学年龄应严格控制在20*年12月31日前出生。各校对本学区户籍的生源情况要进行调查摸底,对外流生源要作详细登记。

2、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小学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确保本学区户籍的适龄儿童依法全部入学。个别学校由于生源严重不足,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采取隔年招生的办法。

3、县城新办小学一所,校园设县职业技术学校江山校区,溪里小学、郭洞小学整体撤并至该校。招生范围为溪里小学、郭洞小学原招生学区和城区部分借读生,溪里小学、郭洞小学整体撤并至该校;县城原三所小学学区范围不变,招生对象以行政区划为主,按户籍属地和就近就地为原则,由街道办事处教育办公室负责组织招收。*小学、实验小学今年不再招收借读生。

4、要严格控制班额,全县各小学班额均不得超过45人。

(二)初中招生

1、各初中必须保证本学区户籍的小学毕业生全部依法入学。各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本学区户籍的新生,也不得以所谓的"差生"为由收取任何费用。

2、各初中学校要按新划定的学区组织招生,不得跨学区进行招生宣传。对本学区户籍的小学毕业生情况要进行调查摸底,对外流生源要作详细登记。

3、*初中20*年秋学期停招新生,整体撤并入实验中学。

4、城区初中实行"郊区划片,城区分档"的办法招生。郊区三角店小学、溪里小学、古竹小学学区户籍的小学毕业生到武阳中学;明招小学、武东小学、*小学学区户籍的小学毕业生到实验中学。城区三所小学以毕业学校为单位,以本学区户籍为依据,按性别和毕业考试成绩以1:1比例录取到两所初中学校。

5、县少体校招收新生1个班,具体招生方案由教育(体育)局另行下文。

6、各初中要严格控制班额,每班不得超过50人。

(三)高中招生

我县今年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实行指令性计划与择校生计划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方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行自主招生。

1、*一中招14个班,700人。指令性招530人(含5%的特长生招生计划),择校生招170人。指令性计划按以下指标全部定向到初中学校:

(1)10%的计划按各校规范办学的考核结果(考核办法由教育局另行制定);

(2)20%的计划按各校当年参加学业考试的学生数;

(3)30%的计划按各校当年学业考试成绩优秀的人群(成绩优秀指全县总分从高到低前20%的人群);

(4)30%的计划按各校当年学业考试成绩良好的人群(成绩良好指全县总分从高到低前70%的人群);

(5)10%的计划按各校当年学业考试成绩的倒数10%的人群(该部分人群占本校学生数的比例越高,分解计划时的比例就越低)。

*一中指令性计划招生录取设置最低控制分数线,最低控制分数线原则上按指令性指标数的1:1.8划定。在最低控制分数线内按分解到各初中学校的指标数,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学业考试成绩相同的考生在录取时,依照本文第三部分"有关招生政策规定"中的第二条执行。指令性计划招生中,若某校的有效生源小于分解到的指标,则多余指标收回。

*籍从外地回来报考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不单独计算指标,在综合素质评价等第符合条件的基础上,学业考试成绩不低于实验中学和武阳中学录取分数线平均分的,*一中作为补缺予以录取。

2、*二中招8个班,400人,其中择校生招80人。

3、*三中招14个班,700人,其中择校生招168人。为鼓励特长教育,发挥三中现有艺术教育的资源优势,今年招美术班70人(列入指令性计划),实行单独招生。专业课由学校自行组织考试,在专业成绩上线的考生中以综合成绩择优录取(综合成绩的计算:〈文化成绩+专业成绩×6.3〉÷2)。

4、*县职业技术学校招30个班,1390人。*县职工学校和县继续教育中心的学前教育专业并入县职业技术学校。

5、*一中5%的指令性计划可用于招收符合条件的特长生。其招生方案由学校按有关政策规定自行制定,经教育局审批后向社会公布。录取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于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前报教育局批准并抄告县招生办公室。

6、*一中指令性计划的招生录取,考生不需填报志愿。*二中、*三中的指令性计划招生均需填报志愿,录取时按志愿、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等第一次性取足。

7、普通高中学校择校生的招生,由考生自主选择,学校自主录取。招生时严格按上级有关文件的规定执行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三限"政策。

8、职业高中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有关学校和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确保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达到1:1,进一步巩固"创强"成果,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9、高中学校班额不得超过50人。招生结束后,各校必须将录取名单报县招办备案。

五、加强对招生工作的领导

招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政策性强,纪律严明,时间紧,任务重,关系社会稳定。同时,它又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县"战略和实施《义务教育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有关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认真做好各项招生工作,增大招生工作的透明度,实施"阳光工程",不折不扣地完成招生任务。

(一)各乡镇、街道、有关学校必须加强对招生工作的领导,乡镇、街道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关心本辖区范围内学校的招生工作,帮助学校解决具体困难。各校必须由校长亲自挂帅,组建精干的工作班子,建立工作责任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少年儿童都能授完法定的课程。要妥善解决好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小学生 环境素养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公民的环境素养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中小学校作为城市生态环境文明的重要窗口,中小学生环境素养水平的高低,将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文明程度。因此,选取典型学校为研究对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清当代中小学生的环境素养状况,探索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如何潜移默化地培育和提高当代中小学生的环境素养,对于破解生态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的中小学生,借鉴《中学生环境素养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了一套围绕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等环境素养指标的兼顾效度和信度的《中小学生环境素养网络调查问卷》,并以重庆北部新区星光学校的中小学生为测评对象,通过分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对200名中小学生环境素养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中小学生环境素养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为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伦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等,调查方式为信息技术课堂环境素养网络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收回200份有效《中小学生环境素养网络调查问卷》。现状调查结果如下:

1.全校中小学生对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开展环境素养教育,参加环境保护各项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但生态环境知识仍然缺乏。统计结果分析表明,大多数中小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生态概念和环境热点比较了解,98.2%的学生听说过“酸雨”,96.2%的学生听说过“富营养化”,92.3%的学生知道“CNG清洁能源”,99.5%的学生知道“雾霾”。由于这些内容不论是在学校课堂上,还是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都比较高,所以学生们掌握的也比较好。但是,只有60.5%的学生知道“6.5世界环境日”,只有60.3%的学生知道“重庆市环境保护五大行动计划”,只有61.9%的学生知道“黄标车”环境保护标志,只有61.8%的学生知道“消落带问题”。由此可见,中小学生对很多生态环境知识还较缺乏,环境知识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通过环境素养教育,全校中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但环境伦理观依然淡漠。调查结果表明,98.7%的公民认为垃圾分类重要,也有高达99.1%的公民认为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会破坏生态平衡,这说明中小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还是比较清楚的。但是,回到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仅有40.3%的人听说过“人与其他生命物质都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这个说法,关于“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与人类贪欲的膨胀密切相关”仅有55.2%表示赞成。

3.中小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高。有68.7%的中小学生认为当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状况比较严重,另有23.5%认为不太严重;在对环境问题的发展的关注度上,也有50.9%的公民表示只是偶尔关注,另有20.6%的人表示从不关注。

4.当前中小学生的环境行为还不能自律。调查结果显示,经常能做到随手关灯的公民占到82.9%,经常自带购物袋到超市购物比例只有29.8%,经常将“生活污水回用”的只有33.9%;经常使用一次性产品只有33.2%,有56.1%偶尔使用,从不使用的只有10.7%。

二、中小学生环境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阶段中小学生环境素养教育远不能适应经济社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只有环保决策和教育管理部门重视生态危机意识的教育,才能真正把生态危机意识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起到提升中小学生环境素养的作用。

2.中小学生普通缺乏生态平等意识。所有的物种都是平等的,都拥有同等的天赋价值。用生态文明教育中小学生深刻认识到不仅人与人之间在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上要平等,而且人与其他生命物质都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还要保护好后代人在生存与发展上的平等权利。中小学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与督促中小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养成关爱生命、不折花木、不乱踩草坪、爱护小动物等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反对虐待动物、吃野生动物的不道德行为。

3.中小学环境素养教育应该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与人类贪欲的膨胀密切相关。落实到具体的日常行为,要求学生不追求奢侈豪华,远离奇珍异味,不铺张、不浪费,珍惜环境资源,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持之以恒。

4.许多中小学生环境意识淡薄,他们没有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危机的严重性,不知道世界及国家、地方的生态恶化现状。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等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开辟专门的生态环境专栏,让所有中小学生都知道我们的地球已经满目疮痍,许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资源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稀缺,生态环境濒临崩溃,等等。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培养中小学生环境素养的主要途径

1.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与环境素养教育相融合。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其进行环境素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传授环境保护知识,培养其对保护生态环境,对人与自然的正确态度,进而形成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行为模式。开设环境信息技术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微课”观摩和电子图片展示等手段,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进行案例教学,如在上文字处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制作环保主题的电子小报,学动画创作时可以指导学生创作环保电子相册,举办校级环保类的公益广告创作比赛,开展“我是环保小卫生”“谁在乱扔垃圾”等环保主题的DV创作竞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环保的立场、观点和想法,加深学生对环境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使环境素养教育真正成为伴随中小学生成长的终身教育。

2.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加强中小学校绿色环保教育。环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环境素养的培养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接受能力和学习精力的特点,分教育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最终提高其环境素养的整体水平。

中小学生环境素养与绿色学校环境目标的内涵相一致。结合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开展环保教育,开设环保讲座、课程和环保研究性学习活动,以环境情感、环境认知、环境化理、环境技能和环境行为为基础,围绕“知识、意识、技能、态度、参与”这五个方面来明确和完善绿色学校评价体系,提升学校绿色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以各级教育部门和环保部门齐抓共管的学校环境素养教育管理体系和中小学生环境素养水平的评价体系。

加强教学管理人员、教师环境素养的教学管理和技能培训。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以中小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和开展以环境素养主题的优秀“微课”评选活动为抓手,对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环境素养教育和培训,营造一个热爱大自然的“绿色”校园环境,成为绿色环保的导师,从而使培养出的中小学生会带着全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向高级学校,成为具备环境素养的高级知识分子!

3.发挥班级博客在家校互动环境素养教育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讨论通过的《21世纪议程》强调“从小学到成年都接受环境与发展教育”,每个人终身都要接受环境教育。在对中小学生开展环境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的环境知识、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和整个家庭的环境素养,在提高家长自身的环保素养的同时,家长的“身教”胜于“言传”,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们成长为坚强的“环保小卫生”。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个班级博客的战斗堡垒作用,搭建起学校与家长、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生态环境危机问题的网络平台,让大家意识到世界只有一个美丽的地球,提高家长们的环境素养。在班级博客中通过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征文、环保专题FLASH等形式,提醒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环保习惯,如主动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自觉不使用或重复使用可回收塑料袋、尽量节约用水用电用气、尽量少驾驶私家车或尽可能多地选择公交和轨道交通方式出行、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等。

四、结语

现阶段中小学生环境素养教育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许多中小学生环境意识淡薄,普通缺乏生态平等意识,家庭环境意识教育仍比较薄弱。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微课”观摩和电子图片展示等手段,培养中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引导他们从行动上参与环保,提升他们的环境素养,让中小学生带着全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向高级学校深造。

环境素养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且是一种技能,是广大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开展环境素养教育,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使环境素养教育真正成为伴随中小学生成长的终身教育,长大成为有环境素养和责任感的城市公民。

参考文献:

[1]翟金德.论现代城市公民的生态素养及其培育[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