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育叙事范文
时间:2023-04-11 08:4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体育教育叙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韶关市韶钢第一中学:曾韶山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全社会对教师素质的期望和重视,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逐渐地深入开展开来。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生们最喜爱的学科之一也随之进入深化改革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次本人积极参加了全市高中教师网络培训学习,在这里我就体育学科的学习体会进行个人的一些总结:
一、体育与健康教育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形成,强壮的身体不是随便就可以得到的,必须要经过积极、持久的锻炼才能造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兴趣是发展的动力”这样最通俗的一句话说明了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一个人生存的重要性。那么,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最好的锻炼机会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所以体育教师必须要坚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表现在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以及用心教学,以心教人的认真态度上,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身体特殊情况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学生积极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体卫艺是一家
篇2
一、“固步自封”的知识局限,会影响教学的之发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了人类的文明,人类的发展无一不与传授知识密切相关的?
作为教师,自身感到时代赋予的责任是多么重大﹗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无论从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都没有就此而停止过。这就让我们作为教师的进行深思,靠原有的知识能满足今天的学生需求吗?对学生来说,就好比茁壮成长的一棵棵小苗,更须充足的阳光雨露及各种“养料”。教师给予学生的不正是他(她)们需要的“养料”吗?为了使这些小苗长势茂盛,教师更应该设法给小苗施加利于他(她)们成长的“养料”。他(她)们有了这些“养料”会对自己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脑会变得聪明发达;手脚会变得灵活敏捷;做人会变得得体圆满;学习会变得日益提高。
就目前的一些状况,教学中免不了有一部分年龄大的教师,从知识的结构看,与年轻的教师稍有差距。虽然存在着一些差距,但是只要扎实工作与学习,有一颗上进的心,那么也会使自己积极起来,拼搏起来,仍能适应今天的教学需要。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足以说明人的努力与拼搏精神。今天的教学发展,就需要有拼搏型的教育者。而固步自封的思想,不但适应不了今天的教学发展,还会影响教学的发展。
二、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需要有创新精神
为了使新型的教学方法得以体现,作为教师,应抱远大的理想,去追求实现人生的最高目标。
在教学中已不是老式的“满堂灌教学”而是凸显启发探究精讲多练;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所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就是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教之前,学生自主学习(或进行预习),将课中的知识难点,先进行尝试性学习,初步解决疑难。无论学生碰到的疑难问题,是否解决。教师都放手让他们去做。全体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围绕教师要进行教学的课文进行探索。并留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对的给予鼓励,错的当场改正。多以表扬鼓励为主,不予批评。批评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语气要温和得体,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平等的,正像时间老人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一样。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有适应时代所需的教学方法。
所谓“时代所需”,就是要在教学中,能适应今天的教学,而适应今天的教学就得努力拼搏,探究教学方法。只有在探究中吸取经验,加大力度,才是真正的努力创新。做到了这些,教学效果就会明显,学生的成绩就会提高。
三、 提高与为教学质量要与实际相联系
在教学中,教学条件具备的学校,能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及成绩的提高,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当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只能靠教师多动脑筋,设想一些既提高学习成绩,学生又易接受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每一种新教学法的产生,都是以传统的方法为基础并改革创新,最后得出适应于教学的新方法。在学习中,凡是学校不具备一些电化教学,不必强求。只要教师心中已经有这种认识,有这种紧迫感就可以了。搞好教学工作,是全社会教师的共同责任。因此,每一位教师,要认清形势,开拓进取,才不损教师的光辉形象。
四、 提高与为教学质量是形势所需
当前,学生的识字能力,用词造句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讲还是不能达到要求的。
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实际作业中答卷中,口语交际中,作文的篇章情况等。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语文知识不雄厚一些基本的知识,学生模糊弄不清,导致语文知识的连贯性差,用词造句的能力差,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差等。据此,作为语文教师,把上述问题作为具体突破,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这样会更好些。
只要相关的语文知识弄懂了,对于上述知识难点,学生就会迎刃而解。这对提高语文质量大于好处。提高语文质量,这是人人值得关心的问题。因为语文是各科的基础学科。学好语文对于学习各科都有好处,是形势所需。
综上所述,文中所述四方面的问题,是提高语文质量的重要问题。作为语文教师的你们是否有同感呢?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3
关键词:继续教育培训;更新理念;培训方法;总结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18-01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是承担中小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主体,作为一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研究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当地教育教学服务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本文以作者多年的继续教育培训经验和深入实际对参加培训教师的了解和研究,就如何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谈点自已的观点和方法以期和大家共勉。
1.培训者必须更新培训理念
1.1 要树立以培训对象为中心的理念。培训者必须将培训对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了解他们现实的需求,更要了解他们潜在的需要,还要去研究他们发展的需求,在培训的内容、模式上,应该尊重培训对象的选择,在充分尊重培训对象的基础上来确定培训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转变培训理念就要求培训者要尊重培训对象的现状和需求,按需施教,这样才能提高培训质量。
1.2 要树立培训者首先是一个研究者的理念。教师培训,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项事业,是一门科学,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培训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面对、需要研究、需要探讨。这就要求培训者首先要是一个学习者。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转变角色,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成果,只有首先成为一个学习者,才能做好培训者。同时培训者还是一个研究者和合作者。培训者必须要研究教学、研究培训,要与团队合作与培训对象合作,才能提高培训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促使其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工作的方法和规律,提高培训质量。
1.3 要树立培训对象是重要培训资源的理念。培训者在培训时不仅要开发文本、环境和社会资源,同时要将培训对象作为重要的培训资源,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同样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要特别注重开发生成性的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培训工作的实效性。要转变将培训对象仅仅作为是被动的接受者的传统观念,要将培训对象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和资源的提供者,要尊重他们的创造,尊重他们的经验,注意在培训中互动和交流时生成资源的捕捉和开发。
2.培训内容的设立要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
2.1 设置培训内容时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确立科学的培训内容是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培训内容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研结果要进行分析,要从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出发来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对象的需求往往从现实出发,多是自己实际工作要碰到的难点和困惑,往往重操作、重技能、重现实的多,而对能力素质的提高、考虑发展的需求较少。作为培训工作的组织者必须站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既要注意教师现实的需求,又要考虑他们发展的需要,既要解决他们操作层面的问题,又要研究他们理论支撑和知识拓展的核心问题,总的来说,教师培训工作应以提高实施新课程能力为突破口,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培训内容模块,帮助培训对象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其可持续的发展。
2.2 培训内容设置的现实性。通过调查分析,在现阶段教师培训内容主要应在下述几个方面:现代教育理论,解决教师理论基础,以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增强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教学管理及班主任工作;新课程标准学习,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开展新课标的基本理论学习,让教师们把握新课程的原则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为老师上新课程理念下的展示课,启发和引领教师去适应和实施新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进行教育科研能力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引导教师们立足岗位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不仅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和成果应用,可以极大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3.培训时要选择有效的培训方法
培训方法是为培训内容服务的,培训者在进行培训时要选择科学合理、有效的培训方法。
3.1 反思性教学法。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即反思性教学。指教师凭已有的实际教学经验优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深入的思考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期达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目的。在教师培训中倡导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把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融会贯通,反思重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2 教学案例研究法。教学案例研究法是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中的问题、过程的记录与再现、反思与探讨。培训中的教学案例研究活动能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教学实践问题。教学案例让教师进入特定的教学事件和情境之中,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分析,产生丰富的、个性化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案。教学案例研究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审视教育实践,在真实背景和个人体验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训者在分析教学案例时,不仅要从案例中指出理论要素,从经验上升为理论,更要从案例研究过程中使受培训者得到实践性知识,得到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启示。
3.3 问题切入法。从培训对象本身存在的困惑出发,结合培训目标,就某一带共性的问题由培训者列出专题,在进行讲座的前提下,将问题作为深入进行研讨的专题,让培训对象共同参与,这种研讨有利于激活培训对象潜能,促进提高培训对象总结反思能力,还有利于教学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要做好培训后续工作
篇4
然而,在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时,科学教师中却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一方面,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各级培训,现场、远程、名师工作室各种学习,频繁的培训活动令教师应接不暇;另一方面,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与教学需求脱节现象严重。在不同场合、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活动中,课程内容难免交叉重复,同一主题往往有不同的专家站在不同的角度阐述,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却难以得到解答……笔者在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怪象:签到比学习更重要,学分积累比能力提高更受关注!这样的继续教育培训,其效果可想而知。
正因如此,为挖掘合适的继续教育内容,丰富继续教育的形式,笔者在本区小学科学学科教师培训中,尝试实施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 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的主要做法
行动学习是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行动中收获知识、积累经验、反思成长的学习。我们以本区科学教师为主组建行动学习小组,每次选择学科教学中的一个实际问题,推选行动学习小组中经历过成功解决该问题的一位教师充当培训者,通过简短的讲座介绍该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与小组成员一同研讨分享反思的教学经验。学科教研员主要担任促进师角色,负责行动学习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研讨的激发、引导。为了确保培训效果,在开展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时,需要遵循以下规则。
⒈内容由团队成员共同确定
每次“反思型讲座”的内容须由行动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确定。主题来自教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具体困惑,或担任培训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功的教学经验,做到“摆出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请大家指导”和“拿出自己最擅长的经验在团队中分享”。
⒉培训者有相关的教学体验
问题来源于实践,而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必须经过实践检验。作为培训者,对自己讲座的主题应当拥有自信,观点应当来源于解决教学问题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思考之后的心得体会,使参加培训、聆听讲座的行动学习小组成员能够理解和认同问题解决的思路、原理和方法。笔者所在区一般区内小学科学教师培训为每两周一次。我们会在每次培训结束前确定好下一次活动的培训主题,并推选出承担讲座任务的教师。有时在确定主题之后,行动学习小组成员还会集中讨论一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论是主动请缨还是“赶鸭子上架”,担任讲座任务的教师都要在两周之内就讲座的问题进行相关教学实践体验和深刻的反思总结。
⒊讲座后及时组织研讨
参加培训的教师听完讲座之后,要及时反馈,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补充相关的教学经验,或质疑讲座内容的适切性,或对讲座技巧进行评价。所以,即使有教师不自觉地把“讲座”变成了宣读论文,甚至有的“讲座”内容本身就值得商榷也没有关系,因为讲座后的研讨中,行动学习小组成员会毫不客气地指出不足,当然也会毫不吝啬地提供帮助。除了现场交流,促进师还会组织教师在QQ群内进行文字上的评议交流。有些培训主题,经过一段时间反思、沉淀之后,又会萌生出新的观点。事实上,仅在上学期的行动学习中,本区小学科学教师利用QQ群就积累形成了多达数千字有价值的教学观点。
⒋规范促进师的干预
作为促进师,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多观察、多欣赏,少干预。只有当行动学习出现了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团队成员没有觉察,或者团队内部无法解决该问题且会影响到培训效果时,才需要促进师“挺身而出”发表适当观点。比如一次研讨中,当有位教师谈到模仿教学录像实验却失败,因此质疑该实验操作真实性时,有小组成员提出演示实验是否可以“作假”,促进师认为有必要澄清这个问题,于是主动承担了下一次的讲座任务,在指导教师处理类似困难的同时,亮出自己的观点,即科学探究在课前要有自己的体验,即使是录像课中的经典实验也要亲自体验才能带进课堂,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选择的材料有细微的差异,出现的实验现象都可能会不同。课堂教学要基于真实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习经历必须是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当然,在本区开展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过程中,这样的干预事件是很少的。
二、 实施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的效果
实施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相比于传统的培训,能够立足于教师的教学需求,丰富培训的内容,提高了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因而提高了继续教育的效率。
⒈增强了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一个主动钻研、自觉学习的过程。在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中,教师承担“讲座”任务,是有别于以往的“说课、上课”等教学交流活动的。主讲人不仅要讲清楚自己的教学体会,还要进行相关的教学分析,这就要求主讲人主动钻研相关的教学材料,体验教学的过程,反思教学的效果,分析教学的行为,为听众提供经过反复推敲的教学参考资料。
作为一线科学教师,一般不会主动争取展示自己的教学观点,潜意识里会有回避问题的倾向,而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是以一种常态化的形式出现的,团队成员需主动面对、积极思考、参与行动、经历学习、收获成果。
⒉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在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中,对于承担讲座任务的教师来说,每次经历都是一次解决教学问题的实际行动,是一次有效的研究过程;作为参加活动的教师,既要听懂主讲人的经验,又要在交流环节表达自己的教学观点,有时还要进行必要的辩论,许多观点在辩论中越来越明晰。团队成员的行动体验汇聚成了鲜活的教学案例,同一教学问题的解决有不一样的解决策略,能收获有差异的教学效果,这些经历体验、思考、分析的观点更具有解决教育问题的代表性、规律性。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研究的实战平台,教师们的教学研究能力在实战中逐步提高。
依笔者所见,在行动学习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讲座文稿,都是上乘的原创经验,观点涉及具体的实验操作、科学概念的归纳、课堂教学的组织技巧以及探究方法的运用等多个方面,行文严谨,见解独到,其质量大大高于以往专门组织评比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论文。
⒊加大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
教师成长需要拥有可以共同分享的同伴,通过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凝聚在一起、健康地成长。“反思型讲座”区别于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交流,这种行动学习的主要特点就是讲座的现场性、互动性,并且讲座的内容是所有参与者共同熟知、共同关注的话题,营造了一个彼此都有思考、互相都有话语权的交流环境。因为有了这样的分享,相似的教学经历会在团队成员之中产生共鸣,或者认同,或者争辩,心与心之间走得更近,学习活动也就自然地变成了彼此之间交流的桥梁。
教师继续教育中的矛盾有时还来自于讲台上下的互不理解,因此,适当的换位思考有助于更多地接纳他人的优点。在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中,听课的教师也“挑刺”,当观点相左时也会针对主讲人发出“尖锐”的反驳声,但基于讲座之后的交流机制、基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各种声音都能够摆出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被反对者在接受批评的同时还有解释的机会。另一方面,当主持讲座的人信心满满,讲述独到见解的时候,收到的除了鼓励、认同,也有建议,甚至批评。这样,主讲人会更加理解传统培训中授课教师的辛苦。在理解与被理解的过程中,台上台下的参与者走得更近,继续教育的效果自然也会更好。翻看本区小学科学教师的网络聊天记录,浏览每次讲座后教师的收获感言,经常可以看到豁然开朗般的感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原来可以这样解决啊……”“XX老师的解决思路固然有效,但我认为如果这样做,效果会更好……”沟通,对于教师来讲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良好的沟通需要参与者有足够的听、恰当的说以及充分的思考。正因为在培训活动中有着充分的交流机会,教师成为了积极的研讨活动参与者,在主动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耐心细致地聆听他人发言过程中,收获了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观点。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合作式学习;过程评价;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在教育中的深入,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信息化、网络化不仅使社会更加开放,而且使教育资源更加容易获得,学习时间和空间都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特别是对广大需要继续教育的学生,信息技术的这种跨时空特点,给学生兼顾工作与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超越传统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学习方式,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自由控制学习内容、进度,自由选择教师,自由参与全球各地教师的交流,通过在线方式与教师探讨感兴趣的话题,享受到与在校学生一样的教育环境。教育信息化不仅为参与继续教育的学生提供了极大自由度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教师通过开设网络课程、微课、MOOCs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由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注重因人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创造性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团队成员紧密合作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合作学习是合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获取新知识、形成新知识结构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合作化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交流,同时有利于学生通过交流对新旧知识的吸取巩固,产生知识的碰撞或者灵感的火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团队中其他同学、老师甚至与课堂以外其他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合作,对生成的理解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化。何克抗教授在解读《美国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时也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成效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文章在研究高校网络课程辅助教学中也发现,在颠倒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对学习成效有重要影响。
二、高校继续教育中信息化“合作式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技术支持不足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为现代化学习方式的开展提供了条件,用于教学的信息资源不仅包括诸如多媒体计算机、移动学习终端设备等硬件系统,还包括各种教学演示工具如PPT、视频、微课,信息检索工具如谷歌、百度及大量的网络教学平台如各大论坛、微群、QQ群等,这些条件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超越时空的便捷,如果能加以利用,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但事实上,在继续教育学习中这些信息技术使用效果并不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因素
虽然表面上有大量的资源可以在网络上获取,但由于成本、安全、吸引力等因素,在网络上想获取所需的资料并不容易,比如著名的网易公开课及各大慕课、微课网站,为了提高访问量,课程内容基本上以经济、文史类课程为主,基础科学、工程技术课程相对很少,而且主要以概论、导论课为主,很少有完整的体系课程内容,面向继续教育学生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虽然国家精品课程网上有一部分针对性的课程,但却需要付费而且也缺少视频资料,因此访问人员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访问并不积极。
2.学校因素
绝大多数高校内部有大量的图书、微课、精品课程等数字资源,但一般都只限于在校网内部如学校内部数字图书馆使用,学生即使在学生寝室使用都受限,更何况很多继续教育的学生要身兼学习与工作,并不在学生寝室居住,有的学校对继续教育的学生还进行额外的限制,因此继续教育学生使用校园内部资源比例普遍不高。同时,高校图书馆的数字阅览室设计以独立查阅、独立工作为主,一般不开设专门区域供小组讨论,W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化学习时,只能先独立查找资料,然后再找教室、宿舍等地方集合讨论,这种方式对合作式学习中灵感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除去对学生使用校内资源限制,高校对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干预政策也限制了教师推行信息化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因素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操作者,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素质直接影响合作式学习效果,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往往没有足够的独立师资,要依赖外来师资,外来师资在信息化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重要性,参与积极性不高,即使已经建立起的网络课程,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课程内容更新缓慢,很多课程网络形同虚设,学生访问量少。另一方面,虽然也有很多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但据文献的581份样本调查显示,在有66.1%的接受过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中,63%的教师都是自学或者参加自费培训,32.4%的教师从未参加过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因此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层次不齐。
(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式学习”积极性低
目前我国移动网络的普及率极高,根据201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稳居世界第一位,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动端网民数已超过5亿,成为网络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但如此巨大的信息技术便利并没有提高学生“合作式学习”的积极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间交流缺乏
文献的调查结果显示,当遇到困难时,在学生群体中,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询问身边的同学、资料、询问老师、打电话给异地的朋友及其他。对于继续教育的学生,同学间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沟通,同学关系一般比较生疏,所以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碰到困难能及时向同学请教,继续教育的学生碰到困难不能独立解决时,往往会束之高阁,现代通讯工具的发展虽然使时空对交流的限制几乎不存在,但继续教育学生间的交流并没有因此增加。文献的研究也显示,现代学生交流恐惧程度总体上高于普通人群。实践中发现学生可能在虚拟的网络中非常活跃,但现实中却因为害羞、不自信、缺乏交流技能等原因,具有交流厌恶甚至恐惧心理,从而产生回避、退缩的行为。合作式学习不仅需要小组交流,而且需要与教师和其他知识相关体进行必要的交流,学生的这种交流缺乏状态使其在“合作式学习”过程中具有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不善于记录、总结等特点。
2.信息技术技能不足
文献的调查发现,在学习中碰到问题更倾向于通过微大众网站寻求帮助,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百度知道或问问占63.64%,专业论坛占16.16%,图书馆网站只占13.13%,而对于其他重要工具比如Microsoft Office、“云课堂”学习平台等掌握情况并不乐观。由于技能的缺乏,学生在碰到问题不能迅速找到专业的解决方法,常规专业检索工具使用能力的不足也降低了学生交流的效率。
3.学习动力不足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重视,“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合作是未来工作、社会适应乃至国力竞争的基础,“合作式学习”对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及创新精神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对继续教育学生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意愿不强,虽然参加继续教育学生主观上的希望能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增强自身能力,但由于时间、精力及自身素质等方面的限制,学生投入到课外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在小组“合作式学习”研讨中就会采取不发言或少发言、少参与的行为,从而使学习效果大大打折。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信息技术支持力度
1.扩大信息技术开放程度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合作式学习”提供了超越时空限制的便捷,虽然不可能完全解决各种需要付费的信息资源的开放,但继续教育学院应保证学校现有资源对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无限制开放,如绝大多数学校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图书馆网站及BB平_。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学校可以实时开发、开放移动数字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
2.加强学生信息技术培训、宣传
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信息技术技能不足,主要是缺乏相应的指导,绝大多数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计划中都没有开设文献检索类课程,也没有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安排。虽然绝大多数继续教育的定位是提升职业技能,但现在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掌握基本文献检索技巧可以培养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技术、经济等各领域的变化。同时,针对学生在信息摄取方面关注点倾向于娱乐、社交,对新信息、新技术、科技的关注度低的现状,从新生进校、教师上课、学生各种活动方面加大对新信息技能的宣传。
(二)加强信息技术辅助工作管理
1.提高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文献强调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重要作用,提出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作为课程实施的主导者,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要实现从“重教”向“重学”的转变,信息化“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实施可使课程教学方式从封闭单向向开放互动转变。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提高信息化“合作式学习”的重要性的认知程度,针对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独立师资少,绝大多数授课老师来自于其他学院,师资管理难度大的现状,应制定多种鼓励措施,促进教师实施信息化“合作式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与教师所属二级学院积极沟通,允许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犯错误,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由,减少对教学的行政干预,从教学管理上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2.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
针对高校对教师进行系统性信息化技术比例低,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的现状,应对参与继续教育教授的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对常规的信息技术如基本的操作系统软件、office系列软件和专业检索软件及一些专业多媒体软件如“图像、声音的采集与处理、“Flash、Author ware课件制作”“网络课程设计、教学网页设计”等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并进行效果评价及反馈。
(三)改变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1.加强课堂教学过程评价
虽然学习主要是自主的过程,但要达到“自主”,需要一个督促、强迫的过程,人都是有惰性的,当可以通过“浑水摸鱼”的方式达到目的时,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再努力了,因此完善的成绩评价体系就非常有必要了,“合作式学习”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获得过程相结合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学习过程中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程度、深入探究能力及参与程度、信息化应用程度,如作者在运筹学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小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体系,按照2:3:5的评分比例进行成绩核定,从共对180名学生的实施效果来看,这种多元评价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评价结果与知识的掌握相关性也比较高。
2.融入理想教育,建立课堂文化
针对学生在进行“合作式学习”中参与意愿不强,课外学习成果不理想的状况,应该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了解学生学习目标、课外学习具体困难,通过建立各种网络交流平台、课堂沟通的方法,通过专业的分析引导、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及时解决学生的困难,提升学习动力。作者运筹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课程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很有趣,非常有用,但也有的学生觉得一点用都没有,觉得有用的学生能提出很多延伸性的问题,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利用课内外各种平台,建立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从而引导学生从喜欢课程开始去实现学习目标。
四、结语
“合作式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现代化的信息化平台为这种合作超越了时空,使学习效果得到更大的改善。通过实践发现在实施信息化“合作式学习”过程中将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信息技术工具融合在一起面临诸多挑战,仍需进一步探讨,以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2]马金钟,赵国宏,徐鹏.基于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颠倒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260).
[3]朱成林,吴媚,谢艳秋.高校学生群体信息交流行为调查研究[J].图书馆学科,2014(8).
[4]赵红利.大学生交流恐惧心理现状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79).
篇6
当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在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结合郑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深入分析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设想。
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历史悠久、发展成熟的专业之一,也是普及率较高的专业。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80%左右的本科院校设有该专业。与其他传统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其特色和优势,它不仅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民族精神的重要教育使命,还承载着塑造国民性格、培养国民人文素养以及捍卫母语尊严的重大社会责任。因此,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客观需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具有战略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存在着许多与市场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更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调查显示,半数以上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期间所学课程存在知识信息量小,体系单薄,内容陈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上述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持续下降,招生生源呈现停滞甚至萎缩的迹象。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它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动态概念,并随着社会变化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而适时改革。针对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和人才市场的变化,郑州师范学院从2003年三校合并之初开始就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与改革,从专业模块细分到教学计划的几次调整和论证,已经取得了许多瞩目的成绩,如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科研水平、学生考研率一次性就业率等都在全校名列前茅。但如果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体系方面依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郑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例,经过反复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课程观念上,重文学轻文章;重视作品的感性体验,疏于学理的探究提升。目前的课程方案是以教育颁布的相关规定设计的。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学科专业课程中,语言、文学和文章的比例分别为8∶9∶1。而在1991年4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通用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文学和文章的比例为40∶109(共149篇课文),不难看出,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内容和未来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是相反的,如此本末倒置,必将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上的残缺,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能力的发展。
课程观念存在的另一重要问题是重视作品的感性审美体验,而疏于理性的探究和提升,特别是在文学类课程上,教师往往醉心于对经典之作的审美共享,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体成长的需要,它还有传承民族文化、塑造国民灵魂和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职责和义务,因而,在欣赏经典作品美妙意境的同时,必须对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叙事逻辑、文学思想、学术价值等深层次学理进行归纳总结,对文学现象内在的文学创作规律进行深入发掘。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学术轻师范,重理论轻实践。目前,郑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三个板块:一是公共基础课程,是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一般是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占总课时的20%左右;二是学科专业课程,如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写作、文学概论等,占总课时的72%左右;三是教育专业课,这主要是为学生掌握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而开设的课程,一般为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材教法等,占总课时的8%左右。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进一步强化的现实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传统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已不能满足作为未来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教材设计开发等方面的知识需求,必须加大教育类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从另一个维度来分析,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计划中,公共必修课约占总课时的30%,专业必修课约占50%,选修课约占20%;理论课程约占78%,实践课程约占22%。在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实践经验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背景下,实践环节课程的比重更需进一步加大。
(三)在课程内容上,重学科专业轻文化基础。这主要体现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者的比例上和教学上。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它们二者的比例为5∶1。而如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要求更加苛刻,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广博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因此,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内容必须体现出对人类生存意义和终极价值的关怀,以及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
转贴于
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主要表现为“繁”“偏”“旧”。所谓“繁”就是知识信息繁乱绵密,条理不清,重难点不突出;所谓“偏”就是偏离教学目标和学生个性需求以及未来职业需要,观点偏颇偏激,缺乏科学求真的精神,而“旧”主要是指因教师视野狭窄、观念落后导致传授信息与社会的严重脱节。因此,如何“删繁就简”、“去偏求正”、“除旧维新”就成为汉语言文学改革和发展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本文由收集整理内容改革的设想
随着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型和高校的持续扩招,汉语言文学这个传统的人文学科的命运正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也越来越显窘迫。因而,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规定和设计,既是汉语语言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一)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郑州师范学院课程改革的创新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再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是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似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广告文案等等都为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2.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极强的人文色彩和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母语和传统文化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力,并影响学生气质、人格的形成。因此我们在教学别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为此,我们特设了学术论文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目的就在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浓缩核心课程的理论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依据专业现状,我们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是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合理取舍。能够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往往是核心课程以及经典著作所阐释的深刻道理,因而我们重点抓好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美学等核心课程内容的建设,舍弃一些无关紧要的课程内容。其中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已经成为校级精品课程。二是浓缩核心课程,凝练文学理论精髓。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中,着力打造核心课程的核心价值,提炼人文知识的核心理念,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核心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如将人文素养的理论核心分解到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以便教师的有效传播等。
(三)重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实践精神
1.课程内容强化基于名作精读的学理归纳,关注人文学科的叙事逻辑,培养学生“思”的能力。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凸现学理归纳。如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语法、词汇的零散讲授中归纳出汉语言的发展规律;从《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名作的故事情节中总结归纳出文学创作规律和为人处世之道。这些总结和归纳,在规划课程内容的教学大纲中都有所体现。其次,注重培养毕业生“思考”能力,课程内容凸现人文科学的叙事逻辑,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帮助学生寻找文学创作灵感。如外国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概论等课程在课程内容上都集中体现人文科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而在其他的课程中,都在内容中体现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教学内容。
2.推动实践课程内容的实验化,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讲课、写作、课件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在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合理调整的同时,对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进行修订,依托教学技能实验室、微格教室等实验资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
3.课程内容凸现方法论诉求,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的能力。与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尤显重要。因此,在专业课程内容中我们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在文学批评、文学概论等课程中
转贴于
引导学生学习名家文学评论技巧,总结归纳文学基本规律的方法等。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说:“我们不应该往学生的脑袋里装家具,而是教给他们方法,帮他们搭个框架,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方案”
- 上一篇:旅游经济管理专业
- 下一篇:工程建设法规与合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