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3-04-11 08:4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68-02
1 解读竞争力
竞争力是对象在竞争中显示出的能力,是一种相对指标,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表现出来;测定竞争力需要确定一个测定目标时间,但真正要准确测度出来又是比较难的。基于此,我们把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竞争力描述为:该群体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并且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能够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三个方面:①核心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②外在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形象、气质、仪容、仪表、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与人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③环境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毕业生所毕业的学校、学院的品牌效应、毕业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等方面。
一般说来,核心就业竞争力是该群体大学生获得工作机会的重要基础。外在就业竞争力是他们获得工作机会的重要方面,因为旅游行业是窗口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气质、仪容、仪表、与人沟通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在求职过程中,这也是最被用人单位看重和容易被判别的能力。上述这两种就业竞争力是学校、教师、学生有能力改变的两种能力。相比较而言,环境就业竞争力一般是学校、教师、学生难以改变的或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的能力。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关于就业竞争力的研究仅限于毕业生核心就业竞争力和外在就业竞争力。
2 该群体大学生竞争力的SWOT分析
本文将“SWOT”分析法运用到就业竞争力中并给予了一定的阐述,主要是想通过对毕业生其个人因素及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分析,对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所启发。
第一,优势(strength)。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目标不是高级管理人才或是高级技术人才,而是培养生产、管理、经营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基于此,该群体大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随时灵活熟练处理生产第一线问题。此外,他们普遍具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学习能力强。
第二,劣势(weakness)。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危险,对于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说,在这就业的竞争中更加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他们手中的这一张文凭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了“弱势文凭”。但是,近几年,该群体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选择一些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的用人单位;其二,对单位待遇期望值过高,忽略了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例。
第三,机会(opportunity)。近些年,国家政策的扶持、学校的就业指导、自主创业、实习基地、职业培训等多种方式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了很多的机会。以国家政策为例,全国好多省份相继出台了允许毕业生先落户后就业、自由进入的政策等,文件的出台,为毕业生就业开设了绿色通道,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威胁(threat)。目前,国家处于发展的转型期,人才培养结构的重心由中专向大专以上层次转移,在“大众化教育”这个大背景下,就业形势严峻。此外,毕业生还承受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 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三峰叠加”的压力。与此同时,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企进入中国市场,在带来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提高了就业门槛;国内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也在“水涨船高”。很多高职高专学生可以胜任的岗位,用人单位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会要求本科学历甚至更高。
3 如何适应环境,打造竞争力
作为该群体大学生,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可从以下几个步骤打造竞争力:
第一,寻找市场机会。该群体大学生的市场机会应该说是很多的,可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在旅游与休闲行业自主创业。面对这些机会,重在如何进行细分,并选择自身的目标。在旅游企业对旅游消费者进行需求管理的同时,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也要对旅游企业进行需求管理,及时发现企业的需要,从而更早地发现自身的发展机会。
第二,独特定位。定位理论,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市场营销学,由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提出,原意指“确定品牌在顾客心智中的位置”,定位的关键是企业要设法在自己的产品上找出比竞争者更具有竞争优势的特性。全过程大概包括三大步骤:①分析目标市场的现状,确认本企业潜在的竞争优势;②准确选择竞争优势,对目标市场初步定位;③显示独特的竞争优势和重新定位。那么,结合这一理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应当如何做呢?从客房群(就业方向)角度看,可选择旅行社为主的相关企业;从竞争的角度看,该群体需要明确自己与非旅游专业的学生相比,优势在哪?比如掌握旅游基础理论、旅游操作实践能力强。同时也与同专业的、不同办学层次的学生相比,有没有优势?最关键的是,与同一个层次、同一专业的学生相比,自己有没有核心竞争可定位于技术领先者,因为该群体大学阶段主要在学习相关旅游技能。
第三,制定竞争及发展战略。竞争战略着眼于怎样竞争,而发展战略着眼于怎样发展。专科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不仅需要竞争战略,也需要发展战略。这就像部队一样,不仅需要谋划打仗,而且需要谋划发展,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竞争。
4 结 论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基石和有力支撑。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客观、辩证地实现自身利益相对最化大,既是自身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以小带大、带动整个旅游业的升级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2
新华社等媒体纷纷对这一事件展开报道,追踪收费后的“面面观”,包括凤凰古城卖票4天赚227万元,小贩一天卖出18元商品;游客量不及往年四成;家住古城景区内的小伙带女友回家被索票;游客反映一天被查七次票,等等。
在人们的追问和媒体的调查下,有些事情浮出水面,有些事态起了变化――比如,有报道说,2001年,一家公司以总价9.36亿元与凤凰县政府签订了经营权转让合同,收购了古城8大景点50年的经营权;今年2月,凤凰县政府以土地入股占49%股份、相关公司占51%股份的形式,成立凤凰古城景区管理服务公司,对景区实行整合经营,每卖出一张148元的门票,政府从中获得60元左右的收入;4月15日,该县政府作出票价政策微调,给予学生及周边居民优惠等等,县政府还承诺,从长远来看,凤凰古城旅游规范时,门票政策会取消……一波三折,围观者有些目不暇接。有媒体评论直指当地政府与民争利,称这是一场“公私利益的合谋”,并断言收费不会让凤凰“涅”。这当中,有些细节尚待核实和回应,但媒体报道中透露出“政府入股”、“分账”的内容令人忧心。近日,河南嵩县宣布,在所有A级景区对游客实行分区域、分时段门票免费政策,与凤凰收费的新闻形成鲜明对比。
景区门票3年一涨的怪圈如何破解?优势景区捆绑冷门景区的经营方式是否可取?景区经营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情况如何改善?日前,“责任中国――2013中国市场大调查”记者采访了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王衍用。
捆绑销售应该有个度
记者:就凤凰古城收148元门票这件事,您认为政府是出于什么原因考虑?
王衍用: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分开来看它的动因和提价基础的考虑,首先凤凰古城是社区,再就是古城,还是景区,如果从社区的角度来讲,我们不应该打扰他们的正常生活。从古城保护的角度来讲,应该对游人有一定限制,现在的人是人满为患,环境容量太大,导致古城在文物保护方面受到很大的破坏和干扰。从旅游景区的角度来讲,我们要保护游览的质量和纪律。应该是考虑限制人流的进入,这个方面有两个方式。 一提高门票的价格。二实行预约的制定。他们就选择了前者,提高门票价格,带来两个效应,第一从正面的角度,我为了保护社区人民的生活,保护古城的历史文化,第三个保护旅游者的游览质量和秩序,但是我们为什么不采取后一个措施,而且提价148元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不提48元,或者100元,社会上对这样一个公式还不够知道,引起大家的非议,导致了可能很多人就认为凤凰县借凤凰古城目前的旅游者到访率比较高,为了增加地方的经济效益然后把门票给提上去了。
记者:您觉得门票提上来之后,对凤凰的旅游带来什么影响?
王衍用:首先是负面的影响,比如大家认为是无端提高门票的做法,导致游客形成了进入的瓶颈和很高的门票价位,首先大家会持一个反面形象的认知,说凤凰古城太不讲社会的秩序和公德,尤其是像古城市区这样的,好像大家都认为去看一下,这是我的一个权益,或者自然的行为方式,所以负效应应该是很明显的,所以他们这样的做法是不太明智造成的原因。
记者说:现在有这样一个说法,148元是套票的价格,游览项目不仅仅包含这古城,还包括此前需要另外收费的像沈从文故居、杨家祠堂等九大景点,而这些景点的游览总费用要高于148元。有网友质疑这有"捆绑销售"的嫌疑,只想在景区赏景,不想游览景点的游客白白多花了148元,您对此怎么看?
王衍用:我觉得这是两层意思,首先从社区的角度是不应该要钱的,我去看沈从文故居要钱是可以理解的,首先第一步就错误了,我进这个门就需要钱,这是第一个错误。第二个错误,他解读的含义好像就是我把这些票累积起来是148元,我还优惠了,我只对一些景点有兴趣,别的景点没有兴趣,强迫我去看别的,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你可以用不同类型的套票给他,比如说几个组合,同一类的景点88元,另外的是128元,全部的组合是148元,这样的做法去做,大家还能理解,目前这种做法确实是不太合适。
记者:也不难看出,这次凤凰古城的景区票价调整也暗含其要整合旅游资源,打出"组合拳"的意图。同时,景区"大而全"的经营理念,与游客的多元需求之间似乎不是很吻合。您认为,未来景区的发展模式是怎样的,优势景区带动或者说捆绑冷门景区的经营方式是否可取?
王衍用:实际上景区的经营模式不应该一概而论的,因为景区的性质不一样,自然性的景区都是观光为主,可能文化类的景区都是文化体验这类的为主,首先两大类的景区经营模式不应该完全是一样的,如果一样的话,那就是一刀切的做法,不符合某个类别性质景区实际的情况。 第二,捆绑销售这个问题,他应该是这样一个概念,比如说我是周边的游客,比如说临近县的人,首先我对热门景点感兴趣,我对C级的景点也会有兴趣,对远城的人来讲这种捆绑销售是不可取的,所以捆绑销售应该有个度,或者应该有不同的菜单,不同的产品出来,他现在把冷点的景区想把它做起来,强迫加到热点景区卖到远来的旅游者是不行的,旅游当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从业者也好,还是管理者也好,旅游心里这个问题要搞得明白,你不能违背别人的心理诉求来做一个拉郎配组合式的产品,这是不科学的,包括甚至说你当地一个农家乐的休闲景点,你拉给一个国外游客,这不是很荒唐的事情吗?他们在市场意识上太弱,我说的市场,不是说来多少人的市场,就是旅游者的深层诉求,我来这儿主要想看什么?你根据这个,把周边的景区再营销我可能就接受了,但是给所有人都来组合的东西,这也是很不明智的做法。
莫把整体形象搞坏了
记者: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旅游都会选择自由行,大大提高行程和酒店选择自由度的同时,还可以避免与旅行社的各种纠纷。因此,自由行旅客需要自己预订下榻酒店,新的收费规定会不会对古城内的客栈、餐饮以及酒吧的消费价格造成影响?
王衍用:首先来讲,比如我作为自由行,自由行的游客最大是追求自己的自由度,我愿意选择什么,不愿意选择什么,如果你给门票价格的限制,我进去首先要掏148元的门票,比如说我就想来消费社区文化,看看老百姓怎么休闲,生活的,我在一个酒吧里头泡半天,对于这些人,148元的门票是一个障碍,这样就让他们放弃了凤凰古城的游览,更多的是形成消息的反馈,他自驾游的游客就跟别人说,你们再也不要去凤凰古城了,整体看负效应是很大的。他表面上涨了148元的门票,我可能捆绑销售,实际上综合看,或者长远看都是赔了,而不是赚了,所以也不是很不明智的选择,眼光放得太窄。
记者:在中国的南方,像湖南凤凰古城的古镇还有很多,比如丽江、乌镇、阳朔和朱家角等等,这些景区也是国内旅游的热门景点,目前都还没有对古镇景区收取费用,而如果凤凰首开先例,您认为其他景区会不会纷纷效仿,这将给旅客的出行成本带来多大的影响?
王衍用:我想或许有个别的景区景点会效仿,但是绝大部分不会效仿的,因为他们社区这样一个空间是不应该去收费的。第二个,收费了以后肯定会出现负效应,比如像丽江,乌镇这样特别适合旅游者泡在街上慢行,在城市里发呆,或者体验一下文化,当地的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丽江和乌镇这样的古城和古镇对当地全方位一个拉动,他可能再去做这种傻事情。或许凤凰古城目前人满为患,这个城已经是不堪重负,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我们做一种预订的做法,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凤凰古镇是淡季,什么时候人少一点,刺激大家去一下,热季的时候有一些预告,再有一些辅助措施,这是一个办法,不是光用148元去解决的,整体的形象搞坏了。
记者:如果这些 古城都效仿凤凰这样的话,给游客带来出行的成本会有很大影响吗?
王衍用:出行成本是这个概念,首先大家放弃选择这个旅游目的地,这是带来最大的影响。本来我很希望到这个地方看一看,结果发现你设置了一个大门槛,搞了一个东西我可能就放弃这个地方,这是很大的失误,产生一个负效应。即便是我来了,我原来想待两天,或者三天,当然我讲的是中低层的消费者,比如我就带了2000块钱,原来没有这个门票,我或许还能多待一天,现在有了,我可能就提前走了。第三个,给心里的影响,他感觉你这个城市特别不仗义,不厚道,古城应该有古风古韵,你搞得特别商业和势力,也会影响他们的心情,比如娱乐购物,也会减少一些东西,这种做法都不是好的结果。在这些古镇景区内,市场迅速扩大与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滞后的矛盾普遍存在,严重制约景区的接待能力。据悉,凤凰古城门票价格里就包含所谓的"两费一金",即古城维护费、古城的资源保护费和古城的营销宣传费用。
中国旅游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记者:怎样的定价体制更适合国内景区的经营情况?有没有什么国外案例可以借鉴?
王衍用:我们从最基本的要素来讲,定到什么价位上?从国内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来讲,景区少收门票,乃至不收门票。不收门票我是不赞成的,社区景区是不收的,但是景区景点是要收的。景区的门票价位低了,政府全盘来考虑问题,就是很好的形象,后边那一大堆消费就是很多的钱,是在你保质保量保服务的情况下,因为首先是看景区,景区就很高了,那我就不去了,如果景区适中,我们就想来了,后边的收入自然的就进来了,温柔的给你一刀,我们慢慢地切过来,我们现在是首先门口就立了一个彪形大汉,把人吓跑了。实际上很多国外景区都是不要钱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博物馆不收费,都是跟西方学的,比如他有很多古镇大家去参观,古镇参加一个活动,吃一顿饭买个东西,肯定不要钱,有一些要钱的,就是大的国际公园之类的,他跟我们的经营理念和指导思想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我们把旅游直接的经济收入看的太重,对间接经济的带动,生态环境,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这些东西我们都视而不见,你老注重今年来了100万,明年来了120万,后年来了130万,但是对于这些景区少来人,可能效益更高,我们现在只看数字,不考虑品质的问题。我给很多地方的人讲了,比如说新疆、内蒙古东部有什么概念呢?今年来100万,明年来80万,后年来60万,这才是你们的奋斗目标。第二个条件,他来了60万,每个人的消费,比100万的人消费都高好几倍,这样的奋斗目标是科学的。
记者:那相较涨价时的跟风,部分景区的降价优惠却显得微乎其微或难以为继。今年春节期间,著名景区连云港花果山景区向属"猴"的游客免费开放,只需凭身份证就可以免费游览花果山,对于这种临时的且有点突发奇想的优惠举措您怎么看待,景区自身的降价措施怎样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王衍用:我觉得一个很好的创意,对一些老的景区完全可以搞这种具有创意方式的营销活动,他会给这个景区带来很好的效应,比如说花果山跟猴有关系,对属猴的人减一下门票,这是很开心,很自豪,其他人看见很好玩,所以说正面的创意,或者说营销的方式我们是应该倡导的,应该给予鼓励的,这个不是恶意炒作,也不是说一些低俗的景区搞一些花姑娘的概念,因为旅游就是创意,你就是那些东西,用不同的视角和兴奋点让大家来买单,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他属猴的少花了钱,但是不属猴的来了,就多花了,我们就扯平了,所以对引领大家的消费都是好事情,都是正面的影响,我们应该是积极鼓励引导和赞赏的。
记者:最近,岳阳楼景区推出背《岳阳楼记》免费登楼活动,受到热捧,您怎么看这种创意?值得别的景区借鉴和推广么?
王衍用:我觉得给属猴的降价和免费是一样的,这个是从文化的角度考虑的,因为《岳阳楼记》是中国的名篇,大家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张扬它,是我们应该的文化素养,我觉得这个是很好的事情,这个很好效仿,因为很多中国的旅游景区,很多地方都有文化内涵,都是有故事的,所以有文化的东西,找一个诗词歌赋或者其他的,就可以减免门票,或者是降价,这是很好的举措,我觉得其他的旅游景区都可以效仿他。
篇3
[论文关键词]经营性实训基地 旅游管理 内涵 问题
[论文摘要]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对其内涵的界定、特征的探索和现存问题的研究,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立、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的内涵
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目前,对经营性实训还没有进行统一的界定,笔者试图在生产性实训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尝试性界定。刘家枢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或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很显然,生产性实训的重点是在生产性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对于经营性实训而言,则重点强调的是“全真的经营性”。因此,校内经营性实训是在全真的经营性实训基地中,通过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全真的经营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经营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习与就业无障碍对接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特点
(一)多样化的建设模式
现如今,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是多样化的,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
1.学校自主建设
这是较为传统的建设模式,实训基地所需的场地、设施设备、人员等均由学校提供和配备,建设完成后对外营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对其有绝对的管理和控制权,方便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在盈利后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很显然,这种模式的主要缺点便是如何解决人员的配备问题。经营性实训场所和普通的生产性实训场所不同,普通的生产性实训场所可以在需要时“开工生产”,而全真的经营性实训场所则需要遵守企业经营的时间,按时、按要求营业,完全由学校自主建设的实训基地,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常见的处理方法有两种:第一,由学校老师兼职管理,学校老师,大多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缺乏经验且精力有限,若仅由学校老师对实训基地进行教育和管理,往往由于管理不当,导致惨淡经营甚至亏损;第二,外聘有经验的专职的人员对其进行经营和管理,这种方式在经营效果好时,是不错的选择,但若经营效果不理想,便容易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
2.校企合作建设
(1)筑巢引凤型
学校和企业双方协商,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由企业派遣管理人员,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组织学生开展经营和实训,这类似于酒店行业聘请专业的饭店管理公司对其进行管理,在利益分配上,双方协商拟定。这种方式既能实现实训基地的正常经营,又能完成实习实训,同时,还能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资金,但缺乏对企业的约束。
(2)合作互补型
学校和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共同出资建设,实训基地建成后共同管理,组织组织学生开展经营和实训,并共同分享利润和承担风险。这种模式较好的解决了“筑巢引凤型”存在的问题。
(3)赠送、赞助型
企业和机构赞助部分设备,学校配套完成实训基地建设,基地建成后由学校自主经营和安排实习,企业在方便的情况下提供一定人员支持。这种模式企业对学校是无偿的赞助和赠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仍然主要由学校负责,显然,虽然学校所付出建设费用相对较低,但没能解决“学校自主建设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二)仿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在全真的经营环境中完成实习实训
将旅游企业真实的管理模式引入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立完整的企业组织机构,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产品的采购、生产、销售推广、对客服务、投诉处理等,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旅游企业管理模式,在熟练掌握服务技能的同时,了解感受企业的真实环境,实现学习和就业的有效对接。
(三)实训基地功能多样
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与传统校内实训室相比,功能能更加多样化,更能满足培养学生和服务社会的需求,具体如下:
1.教学实训功能
在真实的经营性环境中培养和锻炼学生,使得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更为实用,另外,为保证实训基地的正常和顺利经营并取得相关经济效益,学生会接触到包括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营业推广、服务质量、投诉处理等多个方面,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除基本服务技能之外的沟通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全方位锻炼学生。同时,在指导学生的实训中,教师的相关技能和知识也会随之提高和完善。
2.培训功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培训功能体现在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校内培训主要可以通过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对老师和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校外培训则是利用实训基地,对社会企业职工、下岗职工、农民工等进行技能培训、岗前培训等,最大化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3.职业鉴定功能
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利用先进的设备和培训模块,依托学校现有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通过与相关行业、部门和培训机构合作,可实现对学生和社会人员的技能鉴定,如:咖啡师、调酒师、导游资格认证、西点师、会展策划师等。提高毕业生的持证率,并对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
4.经济功能
经营性实训基地与普通实训基地的最大区别便是可以通过全真的经营环境来锻炼和培养学生,显然,在经营正常的前提下,实训基地是可以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这可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实训基地的后续建设获取资金,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助学功能
在经营性实训基地中,同学们既是学生又是员工,因此,对于员工,学校可以根据其业绩和岗位发给工资,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其助学功能。
(五)按照市场规律建立保障性机制
校内经营实训基地建设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建设的,追求学校、学生、企业、教师多赢的目标,因此需按照市场规律建立协调、持续的保障性机制。这种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了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效益的原则和目标,减少物资、资金及其他要素的浪费。
(六)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是“消耗型”,即仅通过实训设备、实训材料的投入来进行模拟实训,是一味的消耗,这种实训方式受资金和学校导向的影响很重,经常会出现“断粮”的情况;而经营性实训基地则是循环的可持续的实训,学生实训中的产品可以在实训室中售卖,在回收成本的同时还能实现盈利,这不仅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同时还能会实训室的后续建设进行储备,因此,经营性实训基地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育教学的稳定性和经营任务变动性之间的矛盾
高职教育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的,具有相对稳定的模式和计划。但是,企业的经营任务是围绕市场需求来制定的,众所周知,市场需求是千变万化的,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企业的经营任务势必会随之而调整。因此,经营性实训室的经营任务和教育教学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2.教学安排与经营时间的冲突
教学安排常规情况下是由学校统筹安排,虽然遵循个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但在时间上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尤其对于非实训类课程的安排更是如此,而经营性的实训场所既是按照全真的企业来经营和运行,就需要有稳定的、不间断的营业时间,这势必会和教学安排产生冲突。
3.实训功能能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经营性实训基地兼具了经营和实训的双重功能,是在满足实训的前提下经营,通过经营来完善实训,很显然,实训是其存在的基础。但是,为了实现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实训,并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其能通过节约原材料、节能等方法来控制支出,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这与大规模实训中对原材料等资源的消耗产生矛盾。
4.师生积极性难以调动
虽然经营性实训基地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并用其给学生和指导教师发放一定补贴,但“僧多粥少”的现实决定了补贴不会太多,师生积极性的调动变成为实训基地正常运转的一个难题。
5.教学目的与人员选拔之间的冲突
高职院校建立实训室的目的是为了在校期间更好的锻炼学生,从而提高其职业技能,因此,对所有在校生而言,都应该安排其到实训室中学习和实践。但由于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于在经营性实训基地中工作,这便造成了教学目的与人员选拔之间的冲突。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校外实训基地;存在问题;原则;途径
一、校外实训基地的含义
1.实训基地
所谓实训基地就是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一般是围绕所学专业的相关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技能训练场所,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2.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指校企双方合作,用企业生产与经营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训需要的实训场所,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重要方式。
二、现今校外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1.校外实训基地地区分布不均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通常设立在发达地区,而个别欠发达地区因为区内的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基地建设滞缓。发达地区的旅游院校因为发展快、起步早和数量多等优势,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早已与一些高层次的旅游企业签订了合同,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机制,相当于终生“预定”了高层次企业的职位,而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即使想要联系那些高层次旅游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也会因此而产生困难与阻碍,也使得欠发达地区的学生积极性降低。
2.校外实训基地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目前许多旅游院校虽已建立了一些校外实训基地,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持以及一些经济上的原因,导致这些实训基地处于“废弃”状态。还有一些旅游院校虽然建设了校外实训基地,但最终由于后续管理及使用措施无法跟上实训基地处于“只建不用”的尴尬局面,有些校外实训基地在与旅游企业签订了合作协约之后也没有被利用,这种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不高的现象严重导致了校外实训基地资源的浪费。
3.个别校外实训基地缺乏稳定性
这里所说的“个别校外实训基地”指的是那些依靠个人关系或者学校的名人效应而建立起来的基地,现在这种现象几乎存在于每个基地建设的初衷里,而一般这样的合作关系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在基地的建设初期,旅游企业一般会碍于个人的情面,十分重视与旅游院校的合作关系。但由于校企双方并不存在互惠的利益机制,这种合作方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进入“休眠”状态。另外,靠个人关系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实习及技能的培训没有长远的培养目标、完整的培训计划以及长久有效的合作机制,这样对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发展会造成一定的阻碍。
4.校外实训基地的功用偏离
目前有些旅游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仅仅是为学生寻求实习场所或就业机会的存在,有的甚至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而草草签约,总之校企的合作模式仍处在较低的阶段,没能很好的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功能的发挥偏离初衷。另外,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时,部分旅游院校由于过多的考虑专业及教学的需要,导致了基地建设的雷同和重复,这也造成了校外实训基地的资源浪费。
5.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混乱
由于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相关法规还未出台,以及企业在承担职业教育社会责任方面的缺乏,使得部分企业参与学校的产学结合的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够,校企双方也无法建立长效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从而导致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处于松散无序的状态,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分布也较为分散,数量较多,也会给学生的实习管理情况造成麻烦。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途径
1.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原则
(1)数量适度原则。在校企双方建立实训基地的时候要保证基地数量适中,过多的基地会导致利用率不足,而过少的基地会导致实习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所以学校在建立基地的时候不能过多注重实训基地的数量,更多的要注重质量,使得每个实训基地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只建不用”的现象;同时作为实训基地的企业每次接受的实习生数量不能过于庞大也不能过少,接受学生数太少不利于实生整体的工作安排,而需求量太大又会导致需求数量超过学校实际提供的实习生的能力。
(2)长期合作原则。学校要寻求可以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的优秀企业,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时候校企双方要签订长期有效的合作协议,只有长期合作才能减少学校在寻求新企业的时候耗费的时间,也可以减少校企双方间在磨合期间消耗的人力物力。
(3)择优考虑原则。学校在寻求校外实训基地的时候要优先考虑那些实力强大的企业,同时这些企业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使命感,能够在若干年内持续接收学生实习,最重要的是要保证这些企业所提供的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具有能够给予学生能力上提高的能力。
(4)互惠互利原则。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时需要许多的人力物力甚至是金钱上的投入,而这些都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承担,但是这种头在以后会得到更多的收益,所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建立在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学校会为企业提供合适的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带来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企业会为学校提供实习所需的工作岗位,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配合学校的教学改革,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5)合理管理原则。学校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具体数量要依据各专业规模来划定,这样既能满足学校的实践需要又能满足企业所提供的岗位需求,尽量集中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还要跟企业明确社会责任,同时避免各专业实训基地功能之间的重复,尽量提高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率。
2.建设途径
(1)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学院根据专业本身发展的需要,通过与企业共建、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来实现的,较侧重于对学生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开始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各级劳动部门也可根据实习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和认证。政府应该加大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的投入,鼓励企业的社会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根据每年的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程度将各基地划分为一二三等,每个等级都施以合理的奖励,这样既可以鼓励各企业踊跃参与到建设中来,也可以鼓励参与其中的企业建设好各自的校外实训基地。
(2)校企双方要着力于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在选择校外实训基地的时候应选择那些管理有序、现代化水平高、效益好的优秀企事业单位,经过协商,签订长期有效的实训合同,保证学生能在校外实训基地中得到学习和锻炼,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与发展不能靠个人关系,对于那些依靠个人关系而建立起来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应根据建立时间的长短来补偿双方在建立初期的损失,这样才有利于校外实训基地的稳定和有效。
(3)对校外实训基地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学校寻找企业伙伴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并不难,但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后期的管理及运转是困难的。因此如何管理好校外实训基地就显得很重要。首先,要遵守前面所说的互惠互利原则来保证合作的长久;其次,在签订合作协议的时候就要商讨并制定出严谨科学的管理制度,明确双方的管理责任,学校方面最好可以派出一名责任心强的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一切问题;再次,学校与企业之间要经常沟通,有问题就要马上解决,不能等着问题已经造成后果了之后才去开始想解决方法,要珍惜双方之间得来不易的友谊;最后,要定期对实习生进行考核和评价,根据相应的接过给予一定程度的表彰,形成激励机制。
(4)学校要积极在技术及理论上给予合作企业支持。学校要积极与合作企业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保证双方的合作关系可以长久稳定的持续下去,也可以促进校外实训基地的健康有序发展。首先,学校要积极主动将企业带进校园中去,可以开展一些有关企业主题的讲座和报告,由企业派出的人员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提高企业在学生中的知名度,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又可以巩固双方的关系,增进双方的感情;其次,学校也可以多举行一些到企业参观学习的活动,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鼓励学生到企业学习,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了;再次,学校也可以多为企业排忧解难、出谋划策,解决企业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或者成立相关的研究所,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革新中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必须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使用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充分地利用,才能使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校企双方要建立长久稳定健康的合作关系,互帮互助、互惠互利,使这种合作模式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这样既可以促进校外实训基地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的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启新,张耀武.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
篇5
相关热搜:经济管理 经济管理专业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在二战后,随着世界信息化浪潮得到了很快发展。我国旅游业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21世纪,旅游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旅游管理的一个方面,我国学术界对快速发展的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检索较新的相关文献,对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作为旅游信息化的一部分,国内对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们探讨了许多相关的概念,例如,刘文波等(2000)探讨了旅游网络化经营,曹军辉等(2001)探讨了信息化决策,傅细三(2009)探讨了旅游信息化,比较接近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探讨。刘晓虹等(2001)认为旅游业的信息化管理是旅游业领导部门统一组织和规划,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利用旅游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加速旅游经济发展。此外,还有郑向敏(2002)对“旅游企业信息化”的探讨,等等。
二、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它是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众多学者探讨了旅游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田丹等(2000)、钱益春(2001)都认为旅游业的信息密集性决定了信息化发展道路。唐俊雅等(2002)认为旅游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一些学者研究了旅游信息化中技术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吕宝水、王菊园(1999)分析了信息技术对铁路旅游的意义,杨丽(2002)说明了信息技术在旅游统计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地区案例研究中,一些学者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说明了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陆亦农等(2000)对新疆旅游业的探讨,廖真萍等(2001)对云南旅游信息网络的分析,等等。
三、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从现状来看,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着不足之处,理论界对此进行了探讨。
对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总体情况,孙静(2003)认为中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模式单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胡云(2004)认为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整体水平不高,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技术应用不成体系,缺乏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人才;盘红华(2008)结合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趋势,对旅游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张补宏等(2011)论述了旅游信息产业这一新业态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发展低碳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推动我国旅游新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低碳旅游的健康发展。
在地区案例中,石长波等(2009)认为黑龙江在旅游信息化程度及经济、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建设目的地营销系统的充分条件;王杨帆(2009)概述了西安市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廖钟迪(2011)总结广西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对于信息化网站的建设,杨春宇等(2002)认为我国旅游网站发展要解决搜索引擎、交易安全性、信用建立的问题;刘庆广等(2004)认为我国旅游网站存在总体发展水平低、信息更新缓慢、效益不高、信息库应用功能单一等问题。
四、发展对策研究
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如何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如何适应旅游的要求,众多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对策。
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总体方面,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包括,彭滋霖等(2000),成剑英(2003),胡云(2004),孙静(2003)等。例如,胡云(2004)探讨了管理模式和思想要现代化,完善信息网建设,行业管理要规范等发展对策;孙静(2003)分析了要掌握旅游信息规律、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等发展对策。
对于网络营销管理方面,赵云昌(2001)强调要以人为本,转变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杨絮飞(2001)探讨旅游业网络营销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组合策略;史灵歌(2004)认为中小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实应加强有关各方的协调与沟通,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以电子政务促电子商务;王嘉(2006)认为在新经济时代,推动旅游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强化信息开发,保护网络营销。在具体案例上,林卫红(2000)对广州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要理顺体制,建立权威性的旅游综合信息网。
一些学者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探讨对策,张美英等(2003)认为旅游信息化发展应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胡磊、董莉莉(2004)分析了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数字化对策。在地区实例中,罗怡(2001)认为应结合GIS和网络技术,来设计昆明市旅游信息系统,薛亮等(2002)分析了青海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原则、结构、设计等。
五、研究简评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对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涉及的面是比较广泛的,当前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在我国目前的研究中,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相关概念众多,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该领域研究的多样化。
2.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研究范围广泛、充实,学者们探讨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例如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网络营销、信息管理等等,都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相联系。
篇6
【关键词】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意义;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自然而然也打动旅游业发展。其中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因而也成为全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过分高度关注经济利益必然会引发生态旅游经济区高负荷运转,忽略环境保护,违背生态旅游最初意义。所以做好现存管理机制下的生态旅游经济对促使该行业更好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最重要能实现人和环境和谐相处,进一步推动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朝着健康、标准、规范等方向快速发展。
1生态旅游经济管理重要意义
1.1生态旅游社会生态价值链
大自然是科学发展的最大资源,为科学研究提供环境,因为可以从自然中找到工程科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等法则,旅游资源还为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人文学科研究场所。众所周知,无限制的资源开发和频繁的大型人类活动必然会破坏环境,生态旅游有利于保护生物、水资源、人文形态、游览观光、原始环境、历史古迹、土地资源的保护,一定程度能有效避免因人为因素引发的各种灾害。
1.2保护不可再生资源
如果从资源架构角度分析,旅游景观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不管是交通工具、科学、人口等发展或经济全球化都冲击了旅游发展,再加上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过大的消费都使旅游资源逐渐匮乏。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分即物质循环,但地球岩石圈含有较大的物质惰性,所以在一定时间内会抗拒人为物理变化。
1.3满足人类生活品质需求
旅游活动则涵盖在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中欣赏人文景观,能达到锻炼体魄和适当运动目。因为生态旅游活动过程中属于休闲类活动,能净化人的心灵,从而满足心理和生理等不同层面需求。再加上人类的生活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中也需要借助生态旅游进行有效调剂,所以当前很多人都愿意花钱外出旅游,满足精神物质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1.4传承延续优秀历史资源
西方文化的侵蚀会逐渐丧失传统民族特点,也会失去属于中国的旅游资源,如果无法借助生态旅游理念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保护,必然会造成文化没落。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民族祖先运用智慧和血汗铸造而成的,更是前人留下伟大的遗产之一。在旅游过程中能充分感受到历史变迁,这些痕迹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教育作用,更是留给后代子孙最为宝贵的精神物质财富。
1.5有利于经济效益提升
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能直接或间接对经济效益产生影响,例如常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消费,能起到带动经济发展作用。或旅游者在旅游中增加行为支出,总而言之,加强生态旅途经济管理对推动区域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目前生态旅游行业存在问题
2.1盲目开发生态资源
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很多生态景区都没有经过前期缜密科学调查分析就开发利用资源。为了急于追求经济效益,在开发新景区时缺乏总体规划和科学事实论证,严重浪费部分不可再生资源,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目前我国在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缺乏完善执法力度和监督管理机制,极大威胁自然环境。
2.2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生态旅游是建立在自然环境基础上,但很多生态旅游景区都开始修建娱乐场所、索道、宾馆等设施,除了会使生态景观和建筑设施之间格格不入,还会使自然景观失去原有的风格,破坏生态平衡。
2.3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随着旅游资源所属产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常常会采用粗放经营方式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严重破坏自然资源。再加上我国旅游行业在发展中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长期以往形成管理漏洞。部分生态旅游景区存在严重的监督机制欠缺和管理人员能力不足情况,种种因素均会抑制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3加强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措施
3.1完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开发特色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和其他旅游资源不同,需要做到科教、自然、保护、创收等多种条件于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生态、经济等效益的相统一,而决定此方面因素在于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生态旅游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管理模式,必要时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争取从政策、机制、法律、体制、监测、基建、宣教、科研等多方面建立相对科学完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此外生态旅游管理内容不单单局限于自然景观中,可从环境保护、环境容量、旅游市场、旅游设施、社会区民、旅游者、导游、经营者等方面多加考虑,严格控制生态景区游客量并监督人类对自然影响,进一步优化生态旅游景区管理。此外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应充分考虑因地制宜因素,发挥地方优势特色,由此一来就需要深入研究景区覆盖的自然资源,从而吸引更多地旅游者,提高景区经济效益。
3.2加强景区规划评估工作提升景区服务质量
生态旅游开发人员在建设景区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当地景观构成要素和相关资源,从而制定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方案。一般生态旅游资源明确强调,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因此开发者要评估旅游资源并在报告中明确阐述不同资源发展趋势和附带的优越性,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目的,最重要是避免因盲目投资影响生态旅游业未来发展,可以说科学评估和规划工作能保障开发模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此外还需提升生态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培养景区服务人员良好服务态度。毫无疑问,旅游者除了注重优美的景观,还十分注意旅游服务态度,要求景区服务人员热情、耐心、诚恳的解答旅游者疑问,以准时、公正、高效的服务精神换取旅游者满意。同时对旅游景区通讯设施、电力、水等供给水平进行大力改善,进一步提升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设施水平,必要时可引入信息化网络建设,提高景区服务质量。
3.3贯彻生态旅游创新理念实现合理布局规划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最终目标为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创新管理。①创新管理制度;生态旅游景区可定期培养生态旅游人才,可运用会议和专题讲座等方式,促使工作人员提升自身技能,实现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②创新管理;生态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可充分借鉴国外内先进景区管理经验并结合区域特色对生态旅游景区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此外生态旅游管理人员应贯彻保护环境思想,做好开发规划,一方面能保证开发成功,另一方面能避免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以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进一步认真调查当地生物资源、地质资源及各类环境质量资源,有利于针对因旅游活动带来对环境的影响做好准备并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保证生态旅游环境质量品味。
4结语
总之,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是经济发展、旅游管理以及生态环境管理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快速发展的经济无疑对生态旅游产业形成一种挑战,因此就需要生态旅游管理部门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情势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方案,积极完善管理机制和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做好生态景区规划与评估,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大众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由此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宝鼎,刘佳.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内涵、原则及发展路径探索[J].商业经济研究,2013(36):127~128.
[2]吕莹,王树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内涵、原则及发展路径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4(13):409.
篇7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 特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80-03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增强,我国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局发展迅速,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纷纷依托各个学科办起了旅游管理专业。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虽然依托的学科不同,但是培养的目标却大体相同,比较宽泛,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毕业生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的情况出现。财经类院校是诸多开办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根据自身教育资源的特点,避开其他院校人才培养的重心,发挥自身优势,走差异化人才培养道路,为社会培养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旅游专业人才。
一、财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培养基于“四种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旅游业发展对高等旅游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培养什么人是高校办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于人才类型的划分及标准,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比较认可的分法是将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划分为学术型(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大类。学术型人才即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从一般研究人员到中科院院士都属于这类人才;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谋取利益的人才,从一般技术员、工程师到工程院院士都属于这类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规模最大的一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高等教育优化发展结构时也指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服务领域是旅游业,旅游业是服务业,只有牢牢把握这个产业特质,培养产业需要的人才,人才培养才能落到实处。服务业要求从业者在职业素养上有高度的服务意识,在技能上要求实践性和操作性,在管理上要以人为本。对旅游者来说,旅游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对旅游从业者来说,旅游就是要从游客出发,为旅游者提供各种体验的过程。由此,旅游业的特质决定了旅游专业具有高度的应用性而非学术性,要求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紧密地与实践相结合。不论是在专科层次还是本科层次,其产业性质是不变的,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相关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更要有实战技能。产业发展需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高等旅游本科教育中,许多高校没有把握好旅游业的产业特质,办学中过多地注重学科知识的体系性、逻辑性,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的产业需求相脱节,教学方式未与实践紧密结合,导致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就业率和高流失率的情况出现。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旅游业发展对高等旅游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突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外语能力为导向。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突现特色,必须在培养方向上有所导向,这个导向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发展对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以及依托财经类院校的学科优势及办学优势进行思考。结合广西财经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历史和办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突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外语能力为导向。
1.实践能力是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学术型人才是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谋取利益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显著特征就是他们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所学能所用。突出实践,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实践需要去掌握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地从事实践活动。旅游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在于,它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旅游业是服务业,服务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相关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更要有实战技能。旅游管理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解决旅游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注重操作是实践能力的关键。
2.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是财经类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截至2011年,全国已经有505所普通高校开设了旅游管理的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到了14万。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有综合性大学、林业院校、师范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等,类型多样。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要办出特色,必须充分发挥财经院校的特色和优势。财经类院校培养的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经济管理类学科是财经类院校的优势学科,经营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是经济管理类院校学生的十分重要且突出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使其成为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旅游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工作中高级管理人才应该成为财经类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3.外语能力是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旅游业是一种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具有明显的涉外性,外语能力是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能力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物资、人员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世界范围内各国和各地区的旅游业日益融合成整体,旅游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必然引发的效应之一,无论是在覆盖范围、时间跨度还是经济、文化内涵上都在不断拓展与深化。旅游行业的国际化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掌握扎实过硬的外语应用能力。因此,外语应用能力应该成为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
二、基于“四种能力”导向的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财经教学为特色,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目标。财经类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着财经类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等问题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旅游业发展对高等旅游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已经成为许多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共识。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谋取利益的人才,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应用型人才也有层次之分:一是技能型人才,即在旅游业一线从事实际操作活动的人才;二是技术型人才,指从事旅游业的管理、策划工作人才;三是工程型人才,即把旅游管理学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专科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后两种,而财经类本科院校的优势学科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经营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是经济管理类院校学生的十分重要且突出的能力。因此,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的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培养旅游管理技术型人才。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经济与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旅游行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旅游企业服务、管理流程,旅游营销、策划能力突出,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外语能力为导向,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财经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应在参照上述规定的前提下,突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外语能力为导向。一是重视实践课程和实践教育,提高实践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课程体系结构可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两大模块,理论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专业,要贯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议在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所占总学分的比例在20%左右。二是在理论课程中突出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外语能力为导向。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中应主要包括管理类、经济类学、旅游学类学科。其中,工商管理方面的课程应为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经济学是管理的基础,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经济学课程也应作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主要指旅游学类课程,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外语、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等旅游学基础课程。此外,专业主干课还可根据各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的主要就业方向设置专业主干课程,酒店管理方向可开设酒店管理概论,旅游管理方向可开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景区管理方向可开设旅游资源与开发。三是选修课主要根据旅游业的需求方向开设课程,让学生以特定的方向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学习并熟悉岗位要求和掌握相应技能。同时,还可根据财经类学校的师资力量开设相应课程,提高学生的策划能力。如会展策划、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电子商务等。
(三)以认知实习、教学实验、专业实习为三个系统,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建立认知实习系统。在第一个学年的两个学期内安排若干个学时,教师可结合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组织学生到本地的旅游线路及线路上的一些景区景点、饭店、导游过程等,通过参观、与旅游从业人员交流、实地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旅游行业的构成要素、管理环节、工作内容等,提高学生对旅游专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二是建立教学实验系统。教学实验一般在实验室进行,通过实验,加强对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实验室可以根据就业方向分别设置饭店管理模拟实验室、模拟导游实验室、旅游企业管理实验室等。在第二、第三学年根据专业课程学习,在不同的实验室中通过开设不同的实验项目让学生掌握不同岗位的基本流程、基本技能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建立专业实习系统。主要由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组成,在第三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或第四学年第一学期组(下转第90页)(上接第81页)织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可以按学生的就业方向设不同的实习模块,如饭店实习、旅行社实习、旅游景区实习等。由企业给学生安排岗位,实习时间为3至6个月,通过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四是实践教学应注重把实践教学与取得旅游业的各种从业资格证结合起来,如导游证、全国计算机技术等级证书、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一专多能、一人多证”,促使其向应用型、职业型、技能型方向发展。
(四)以岗位职业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其岗位技能的重要途径,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在专业学习之余,要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讲座、学术科研活动及各种学科竞赛和专业竞赛等活动,成立旅游协会等学生团体,搭建更多的活动平台。建议探索以“211”行动为载体和平台增强学生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211”行动,是指在一个学年中,开展“两个比赛”,即模拟导游比赛、旅游营销策划比赛等;组织好“一个节庆”,即旅游文化系列活动,重点向全校介绍旅游文化;举办“一个学术节”,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年度的某个月份进行学术交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术活动。
【参考文献】
[1]陶金国.财经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0(4)
[2]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3]熊婧,刘华梅,高萍.关于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2(9)
[4]陈才. 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段)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J].旅游学刊,2003(7)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2013GJA2242013A05)
篇8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196-03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管类专业在高职院校里成为热门,专业设置越来越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构建合理的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彰显经管类职业的特色要求,使有限的职业基础课课程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实现职业基础课与职业技能课的无缝对接,对于提高高职经管类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现状分析
1.从课程设置来看,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通识课程和职业特色基础课程没有分设,混为一体,造成通识课程体系不完整,专业特色基础课多、杂、乱。
根据我们的调查,高职经管类的专业开设门类多,专业方向广,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不尽相同。当前各院校热门专业主要集中在:会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信息管理、建筑经济管理等。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不尽相同,其职业基础课一般开设: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基础会计、经济法、数据库应用、财政与金融、概率统计、信息管理导论、财务会计、消费者行为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学概论、旅游业管理、旅游财务管理、旅游经济学、现代酒店管理、旅游景区管理、力学基础与电工基础、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建筑概论、建筑材料、建筑设备与建筑机械、工程建设定额原理、经济法与建筑法规等。包括了职业基础的通识课程和职业特色基础课程两类,对职业基础通识课程和职业特色基础课程没有分设,混为一体,少数院校开设专业时,为了体现专业特色,对专业特色基础课没有认真精选,多、杂、乱。使得有的专业的职业基础通识课程仅剩1~2门,有的专业又多达6~7门以上,造成同属经管类的不同专业职业基础通识课的构成、职业基础的通识课程与职业特色基础课之间的比例都存在很大差距。考虑教学条件和教学时数的制约,造成通识课程体系不完整,没有形成经管类专业应具有的职业基础通识系列课程。如某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会计、信管、营销等专业分别开设了4~6门的职业基础通识课程,学时占相应专业职业基础课累计学时的73.2%、 86.6%、 76.9%;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仅开设了2~3门职业基础通识课程,仅占该专业职业基础课累计学时的21.5%和27.9%。各专业都开设的职业基础通识课程仅有经济学原理、基础会计两门。从课程门数和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方面看,所设课程远没有形成系列化,无法达到经管类职业要求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
2.从课程的课时设置来看,在开出的职业基础通识课程中同一门课程学时设置上,各专业差距较大,课时设置不合理,没有真正体现高职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要求的全面含义。
所开出的基础会计、管理学、经济学等职业基础通识课程,同一门课程各专业的学时设置上不统一,甚至存在很大差异。以经济学课程为例,会计专业开设的经济学周学时4学时,总学时为60学时;营销专业开设的经济学周学时5学时,总学时为72学时;旅游管理专业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经济学周学时2学时,总学时为36学时。职业基础课学习是为职业技能课学习打基础的,与职业技能课相比,其理论性更强,教学内容更广。职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要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并不是可以随便删减,课时设置过多没有体现“够用”的原则,课时设置过少也达不到“必须”的要求。“必须、够用”就是要以经管类职业技能课教学的需要为度,以经管类岗位的就业需要为度,以高职学生学习和认知的能力为度来组织教学,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有合理的课时设置做保障。因此,各专业在同一门课程的课时设置上应该合理的设置,差距不能太大。
3.从教学大纲的编写和实际教学内容来看,拘泥于某一本教材。教学内容基本上是该学科理论内容的浓缩,缺乏相对高职学生的针对性。
教学大纲的编写忽视高职教育的特点,拘泥于某一、二本教材,教师的教学服从于教材,照本宣科,针对性不强,没有因专业、因时间、因学生施教,对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不足。
在教材选用上,为力求统一,大部分课程选用的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或者本科专业规划教材,但教学内容上改革力度不够大,虽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但基本上还是维持该学科主要理论内容的浓缩,仍沿用传统的知识编排体系,教学目的不明,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严重滞后于实践。
4.从教学方法、手段来看,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高职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受教学条件的制约,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不足,尽管增加了一定的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但没有规范的实训基地,仍然不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动手操作;要开展实践教学,任课教师除了做专业知识上的大量贮备、专业训练的前期准备外,还要联系实习单位,等等。几乎与整个实践教学相关联的所有工作完全由教师承担,使得部分教师存在畏难情绪,加上实践性教学的工作量计的较少,使得很多教师即使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但实际工作中,尽量少做或者不做实践教学环节。
二、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指导思想
以“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立足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构建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既要使高职经济管理各专业类群的职业基础课课程具有综合性、通用性,又要体现各专业的特点。所设课程的内容既要具有应用性,又要体现针对性,删除那些脱离实际、陈旧过时的内容,并使教学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比较适中,处理好先修课与后续课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各门课之间内容交叉、重复与脱节的问题,使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得到有机衔接和协调统一。同时,应使各门职业基础课程学时之间的比例合理、职业基础课课程学时与各该专业其他课程学时之间的比例合理。在实现专业基础课系列课程自身整体优化的同时,也使专业基础课课程与其他课程实现更高层次的整体优化。
三、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1.课程体系的模式
将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的模式设置为:平台课程+模块课程,平台课程是各个专业要求通识的职业基础课程,即《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基础会计》等;模块课程体现不同专业方向的职业基础课,这部分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如旅游专业的《旅游学概论》等,信管专业的《信息管理导论》,市场营销专业的《消费者行为学》,建管专业的《建筑概论》等。
2.平台课程的组装
建立通识职业基础课平台,打通原来几个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综合,构建成新的统一的大类专业的基础课群,对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类职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经济管理类职业在社会活动中具有与各方面接触频繁的特点,要求的人才应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全面的职业技能,一定的创造能力,较强的应用和发展能力。所以,此类专业课程模式,要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平台式模式,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强了适应性,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群。
平台课程的设置应不受专业方向限制,强调培养学生从事经济管理类职业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储备。建议各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开设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经济应用文写作、统计学、会计学原理等课程。
3.模块课程的组装
建立专业方向基础课模块,专业方向基础课模块,是一个体现专业方向的职业基础课模块,由学生根据其专业方向选学其中的1组,这类课程主要是为学生以后能够深入地理解职业技能类课程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和实践操作中的理论问题打下基础。
模块课程的设置应该体现专业方向和特色,为后续的专业教学提供知识储备。每个模块以2―3门课程组成。要考虑知识点组合和知识的链接,充分考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4.平台课程与模块课程的比例关系
根据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培养目的,笔者认为,平台课程与模块课程的课时比例大约为7:3。在职业基础课体系中,通识职业基础课为主体,应占整个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总学时的70%左右。专业方向基础课模块,是对通识职业基础课的有意义的、必要的补充,占整个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总学时的30%左右。
四、高职经管类专业职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化
1.教材建设
一是要精选教材。教材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通俗易懂;现在的高职高专教材很多,要选择优秀的高职高专教材,也可结合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编写教材。二是以基本教材为依托,建立辅助教材。建立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库、案例库、实验库、资料库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2.教学内容的整合
职业基础课学时较少,如何使有限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学时产生理想的效益,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高职的职业基础课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基本的“职业能力”,为职业技能课学习打好基础,教学内容的整合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基础性、实用性、专业性。一是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知识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基础知识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要强调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分析工具、基本的分析方法,删除掉过深的理论、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等,也就是说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要求的“必需性”,删除可有可无的;在知识量上,突出专业能力的“够用性”,减少延伸性知识。二是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要跟上社会的发展,所学的知识、技能对经管类岗位很实用。三是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要求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含量,服务于专业教学,实现与专业技能课无缝对接。
3.教学方法的优化
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由“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由“单一式”教学转变为“多样式”教学、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一是课堂教学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师要熟练运用启发性的传授式教学法、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对比式教学方法、头脑风暴法、模拟训练法等。二是增强教学实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在现实环境中讲解相关知识和方法。三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 高雪申.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20).
[2] 严新华,李静,王晋.高职高专教育经济类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动因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 许秀林,董杨琴,黄伟.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Thinking about the course system in vocational-base lesson optimization as a whole
in the vocat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LI li
(Economy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Ankang college,Ankang 725000,China)
篇9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产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5-0070-07
[作者简介]邹蔚然(1984—),男,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经济管理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何 雄(1971—),男,湖北黄冈人,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经济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经济和管理研究。(湖北武汉 430074)
Title: A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Pattern from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to Tourism Ones
Author: Zou Weiran & He Xiong
Abstracts: There are many challenges to achiev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due to sunk costs, singular industrial structure, massive unemployment, and deteriorated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tential advantages of tourism i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for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and points out four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ects of transformation feasibility: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capability, regional competition and coupling factor, the tourist consumption bearing capacity and infrastructure of these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After examining these factors, the paper divides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to several types. Finally, several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tourism in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cluding dominant model, transition model, and adherent model, are suggest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Key words: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tourist industry,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我国拥有400多个资源型城镇,其中有80多个已经或即将面临资源枯竭。伴随着资源枯竭的是一系列的问题:经济发展停滞、环境污染严重、失业人口庞大,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不可持续发展态势。因此这些城市迫切需要寻找对策,转型产业结构,以求得以可持续发展。在其可选择的转型路径中,旅游业因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可充分利用资源枯竭型城市中的沉淀成本和失业人口、通过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带动大批相关产业并减轻城市的生态环境压力,是一个解决目前资源枯竭型城市困境的良好选择路径。
然而,并非所有资源枯竭型城市都可以向旅游业转型。旅游产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本文试把影响旅游业转型的因素分为——区域影响因子和城市发展条件两大分类以及城市交通通达度、客源地居民人口结构和消费规模、区域竞争与耦合因子、城市消费承载能力与基础设施建设四小类,并分别阐明各个因素对于旅游产业发展可行性的影响机理。通过对上述影响因子的分析,试图归纳出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旅游业转型模式。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优势
(一)采掘业沉淀成本的利用
沉淀成本是指企业无法通过转让或再出售得到完全补偿的那部分成本,如采掘业生产过程需要的厂房和专业设备。在企业试图退出采掘业时,此类资本由于其专业性通常很难寻找到买家,即使能找到买家,也会因为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导致阿克洛夫“柠檬问题”现象的存在,使得这些资本的出售价格低于正常折旧后的价值①。
新兴的旅游项目工业遗产旅游是对沉淀成本的很好利用,工业遗产旅游以参观工业遗址、体验工人特殊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并在实地厂房模拟工人工作为主要卖点,让游客了解工业文化、特色型职业的生产、生活,体会不同于一般的体验刺激。同时,资源型城市特殊背景使得这些工厂遗址成为中国工业时代的象征,这种历史意义也同样存在旅游价值②。
篇10
[关键词] 知识转移;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与知识转移研究》(2011GG379)。
【中图分类号】 F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098-6
一、研究背景
(一)选题意义
民办高校发展至今,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一方面充实了我国目前的教育市场,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运作机制、教育规模、办学格局和管理教学等方面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做了一定的改革,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冲击和促进。但是,民办高校同样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学校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学质量不够高,教学特色不明显等。在教学及其质量成为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的背景下,探讨民办高校教学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概念来自于创新研究领域,美国技术和创新管理学家TeeCe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够帮助企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并促进技术扩散,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Jensen和Meekling解释知识转移时认为,知识转移包括存储知识、处理知识的能力和知识输入/输出大脑的途径。Holtham指出知识转移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传递,学习知识的时候,即知识转移时,必须有重建的行为,而且要具备应有知识,才能完成转移。
本文中的知识转移是指教师头脑中的知识通过讲授、演示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并能够进行应用的过程。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吸收和知识的应用等阶段。
2.民办高校。在本文中,民办高校是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简称,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本文中涉及了烟台南山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工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产业文化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9所山东省内的民办院校。
3.经济管理类课程。经济管理是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事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的高级管理。本文中的经济管理则是指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和财会,而经济管理类课程即指这三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旅游学管理、酒店管理等。
(三)调查研究
1.量表设计及数据收集情况。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不是单因素、单方面引起的,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参照目前学校教学的实施情况,分别设计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和财会三个专业的“基于知识转移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的调查 问卷。此次调查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问卷的方式进行,我们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52份,有效问卷515份,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有效问卷177份,工商管理专业有效问卷120份,财会专业有效问卷218份。样本学校来自济南、青岛和烟台三地,涉及山东英才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产业文化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工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烟台南山学院、南山集团下属企业等学校和企业,接受问卷调查的学校和企业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学校师生和企业员工的个人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调研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研学校和企业及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学校和企业信息包括学校或企业规模、所属领域、所处发展阶段等,个人信息主要由年龄、性别、工龄、最高学历、职位等构成。第二部分是各专业教学评价问题,选项借鉴了Schuler(1989)累计型、效用型和协助型划分方法,采用5分制记分,均为正向记分。从影响教学的九至十个层面,共计50多个问项。
(表1)填表人所在企业(学校)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2)填表人个人基本情况表
2.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在本研究中,我们把问项共分为教学和学生素质两大类,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对影响因素的各部分问项进行的KMO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KMO值(教学)为0.661、KMO值(学生素质)为0.87,工商管理专业KMO值(教学)为0.663、KMO值(学生素质)为0.708,财会专业KMO值(教学)为0.855、KMO值(学生素质)为0.863。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本次问卷统计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值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均适合于因子分析。
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 α最小值为0.659(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素Cronbach α信度系数),最大值为0.89(财会专业教学因素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三个专业的信度Cronbach α值都超过0.5。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二、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中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算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斜交旋转法(promax),选择荷重大于0.5且其特征值大于1(Eigen values over 1)的因子作为主要解释因子,实现变量的归类。同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重新对三个专业教学评价指标进行二级分类,构建出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的分层递阶的课程教学指标体系。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本研究对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3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10个因素和2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1.94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59.615%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专业课的主要构成情况,即本专业的应用知识所占比重情况,因此命名为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与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准备情况相关,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准备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所用的方法、手段和课程考试改革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与课程考核方式及平时作业设计相关,因此命名为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F5由2个项目组成,涉及到教师工作量及其引起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职业资格测试通过率,反映了教师工作效率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因此命名为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F6由2个项目组成,与教师的基本构成情况相关,因此命名为教师基本结构因子;F7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规划设计,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F8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是否利于教学应用,因此命名为教学应用状况因子;F9由1个项目组成,涉及课程教学中作业布置的多少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F10由2个项目组成,涉及教学所使用的教材的质量,以及学生教学班级人数方面,属于教学质量保障的条件,因此命名为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7.75),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10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85),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0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参加各种演讲、讲座、交流会等、学生情况,是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应用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表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影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35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9个因素和4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3.52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59.898%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6个项目组成,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及教学效果评价有直接关系,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F2由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上课之前需要准备的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践教学准备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所采用的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手段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队伍流动性和知识掌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F5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用与考核的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包括教师职称、年龄结构、学历等,基本反映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此命名为教师素质结构因子;F7由3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学规划方面的内容,因此命名为教学规划因子;F8反映了期末考试课程改革的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考试改革因子;F9反映了教学所需的教材与设备方面的内容,属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命名为教学质量保障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课程与实践教学集效果评价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10.753),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9教学质量保障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5.319),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情况,是所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F2由2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考研情况,是对知识运用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提升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结果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学生工作就业与所学专业的一致性和工作中所需的计算机水平,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专业性与技能因子。
2.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表4)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三)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影响财会专业教学的38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9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8.43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66.802%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规划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F2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结果,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F3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的相关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实施因子;F4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考核相关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F5反映了教学应具备的硬件条件,因此命名为教学硬件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职业资格测试,因此命名为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F7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队伍流动性和知识掌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F8反映了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式,因此命名为实践教学模式因子;F9反映了一个教学单位适当的人数构成,因此命名为教学单位人数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课程教学规划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12.547),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9教学单位人数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342),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情况,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 F2由6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工作效果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学生科研、计算机操作等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高低情况,是知识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提升因子。
2.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财会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表5)财会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指标体系是基于样本学校和企业教学实施的基础所建立,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定量指标部分比较容易把握,指定特定部门定期进行收集相关数据即可保证及时性和准确性。定性的指标相对棘手一点,因为具有主观的评价尺度多、不容易把握统一标准的特点。定性指标的设置要尽量做到合理和有效,评价方法要科学、简单、易操作,评价过程要严肃、认真,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对被测评人不能带有任何个人的偏见和好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价过程和结果要公开,每一项评价指标都要详细说明,做到评价有据。要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学生和学校,在评价反馈的沟通过程中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和解决途径,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知识转移的目的。
三、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三个专业教学因子排序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课程教学准备因子、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教师基本结构因子、课程教学规划因子、教学应用状况因子、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课程与实践教学准备因子、课程教学手段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教师素质结构因子、教学规划因子、课程考试改革因子、教学质量保障因子。财会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课程教学实施因子、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教学硬件因子、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实践教学模式因子、教学单位人数因子。
(二)三个专业教学因子中相同或相似因子的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第一个因子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和教学应用状况因子,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第五个因子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和财会专业第六个因子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相近,但从整个指标体系所处位置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最为注重课程知识的应用。旅游管理专业中课程教学准备因子和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也存在,并且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和第八位,但财会专业没有这一指标,仅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与财会专业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相近,这两个因子在三个专业教学中排位较靠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是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工商管理专业第一个因子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和财会专业第二个因子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所表达的含义基本一致,但工商和财会还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基本结构因子与工商管理教师素质结构因子相类似,同是对教师素质的重视。课程教学规划因子也是三个专业教学的注重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中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与工商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中的教学质量保障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教学应关注的重要内容。
(三)三个专业教学因子中不同的因子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子中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和财会专业教学因子中课程教学实施因子、教学硬件因子、实践教学模式因子、教学单位人数因子不是三个专业共同拥有的指标,这些指标的不同是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两者对实践的表现又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如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作业的形式练习,财会专业则通过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并配合教学设施设备来进行。而工商管理专业则与其他专业的指标都较接近,无差异性较大的指标,这也间接说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缺乏明显的特色。
(四)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三个专业学生素质因子排序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应用因子和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知识提升因子、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学生工作专业性与技能因子。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工作效果因子、学生知识提升因子。在以上因子中,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和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是三个专业一致体现的,是学生知识转移和素质提高的重要表现。此外,工商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还十分重视学生知识的提升。这些因子是我们教师教学实施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梁镇,李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成长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66-171.
[2]梁镇. 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5).
[3]梁镇,陈立文,丁雷. 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Zhao Jing. Design of Reusable User-Oriented Onlin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C].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Part Ⅳ),2012,6:765-768.
[5]Wang parative Study on Onlin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Chinese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C].Proceedings of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T in Medicine & Education(ITME2009),2009,8:190-194.
[6]Chaczko, Zenon.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based on data driven evaluation methods[C].7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ITHET,2006:931-946.
[7]刘艳彬,周耀烈. 大学本科教师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5):40-43.
[8]钱雪亚,钱晓倩. 教学质量评估的标志设计和有效性检验[J].统计研究,2003,(2):51- 53.
[9]万海桦.国内外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与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4):148- 150.
[10]波.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维度结构及测量[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69:111-115.
[11]孟少英,孙诚,田志宏. 构建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4,(3):9-10.
[12]侯彦利.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财经类课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3:138-141.
[13]王忠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0,(3)3:33-35.
[14]李静,孙昌盛. 美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