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1 08:4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

篇1

(一)将网络安全教育主题加入到学校课程中,并且制订灵活的时间表

2010年,欧盟公布了一份青少年网络安全调查报告,在被调查的30个欧盟成员国中,有24个国家将网络安全主题列入到学校课程中。在很多教育体系中,网络的使用是教学目标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是信息和通讯课程(ICT)的考查内容,同时,其他学科也有所涉及,共同配合,以提高学生在个性、社会性、健康方面的竞争力。在一些国家,采用常见的方法是补充网络安全的定义,例如,在比利时,“E-Safety”是为更新后的信息和通讯课程(ICT)特别设计的专业术语,涉及更广泛的能力和态度。这些态度包括严格仔细地操作计算机,爱护设备和软件,警惕有害的或歧视性的内容;能力包括认识网络病毒、垃圾邮件和不安全的弹出窗口,并认识不寻常和不可靠的信息。在捷克共和国,网络安全措施包括在更广泛的教育计划框架范围内,旨在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以防止排外情绪和种族主义。[4]

(二)网络安全的多种问题包含在教学内容中

在欧盟,网络安全课程的内容广泛,贴近实际生活,多种多样,主要涉及三大类问题。首先,个人隐私安全问题得到普遍的重视,“隐私问题”列入课程,教导学生不泄露任何个人信息,包括个人地址、学校名称、电话号码等。其次,网络行为安全问题也是重要的教学主题,这一主题又被细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如何与陌生人交流,教导学生在和陌生人交流的过程中懂得保护自己;第二类是网络文明问题,教导学生不要偷用别人的用户名,不要散布谣言,不要对他人进行网络欺凌等。最后,下载及版权问题和如何安全使用手机也是欧盟各国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负责校园网络安全

在所有的欧洲国家中,负责操作校园网络系统的教师,必须有特定的教师资格,并经过特定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知识的培训。在希腊,国家教育部通过国家教育程序直接向计算机学科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课程。在法国,培训分两个步骤进行:先由专家对学校校长进行培训,然后再由校长对本学校负责教学的团队进行培训。在其他许多国家,例如西班牙、卢森堡、瑞典和英国,负责培训的部门会为教师提供特定的自学材料和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在线课程。

二、对我国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的启示

(一)将网络安全教育的主题灵活地渗入到学校课程中

欧盟将网络安全教育的主题列入学校课程中,并采用了许多灵活的教学形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欧盟的经验可以加强我国的网络安全教育。首先,我们要将网络安全的主题列入到学校课程中,并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目的性和系统性。接下来,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当前网络安全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融入到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中,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全面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将网络安全教育与实际相结合,强调教育内容的实用性。除此之外,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将网络安全教育的主题渗入到不同的学科中,并配合灵活的时间表,这对提高我国网络安全教育的质量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对教师进行专门化的培训

欧盟国家负责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大都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反观我国目前现状,负责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只是普通的计算机科任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网络安全知识的培训。目前,我国的学校也没有对网络安全教育教师的专业化进行要求。所以,加强网络安全教师的专业化是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5]各地区教育部门可以向欧盟学习,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负责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让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更具有计划性和专业性。

(三)加强手机上网安全教育

根据2011年4月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手机应用较为活跃。有72%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使用手机在线聊天服务,使用手机搜索和手机音乐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也达到了62%和58.2%。由数据可见,手机上网已然成为青少年上网的一个主要渠道。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学校对青少年手机上网持强硬的反对态度,强制要求中小学生禁止使用手机,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学习欧盟对青少年上网的开放包容和正确引导的态度。与其强制反对,不如将手机上网安全的各种各样问题加入到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中,引导青少年正确安全地使用手机进行上网,让青少年学会安全便捷地利用网络。

(四)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篇2

有人说过,“谁掌握领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这句话不完全对啊。不过这点在股市里体现的挺好。从此可见掌握网络是何等的重要,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也从中体现出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演讲稿一

同学们,上网就像步入社会,你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学到有益自己身心健康成长的东西,学到课本里没有学不到的东西,在这里你可以得到世界上成千上万的网友的帮助。但在这里也可能受到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网站的影响,思想受到的侵害,也有可能做出犯法的事。为此,请大家熟记以下上网安全守则:

1、没有经过父母同意,不要把自己及父母家人的真实信息,如姓名、住址、学校、电话号码和相片等,在网上告诉其他人。

2、如果看到不文明的信息或图片,应立即告知父母。

3、进入聊天室前要告知父母。必要时由父母确认该聊天室是否适合学生使用。不要在各个聊天室之间“串门”。在聊天室中,如果发现有人发表不正确的言论,应立即离开,自己也不要在聊天室散布没有根据或不负责任的言论。

4、不要在聊天室或BBS上散布对别人有攻击性的言论,也不要传播或转贴他人的违反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甚至触犯法律的内容。

5、尽可能不要在网上论坛,网上公告栏、聊天室上公布自己的E-MAIL地址。如果有多个E-MAIL信箱,要尽可能设置不同的密码。

6、未经父母同意,不和任何网上认识的人见面。如果确定要与网友见面,必须在父母的同意和护送下,或与可信任的同学、朋友一起在公共场所进行。

7、如果收到垃圾邮件(不明来历的邮件),应立即删除。包括主题为问候、发奖一类的邮件。若有疑问,立刻请教父母、老师如何处理。

8、如遇到网上有人伤害自己,应及时告诉父母或老师。

9、根据与父母的约定,适当控制上网时间,一般每次不要超过1小时,每天不超过3小时。

上网要注意安全,如果不加防范,网络的危害并不小,以下几方面应当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

一、网上娱乐谨防过度。

二、网上交友谨防受骗。

三、对网上内容要有取舍,自动远离不良信息的网站。

四、网上逗留谨防“毒黑”。也就是要防范病毒侵扰和黑客攻击,不要随便下载不知名网站的程序和附件。

最后,我们一起来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演讲稿二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现在全世界通用信息技术,网络的出现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观。网络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健康积极的,又有腐败消极的。网络是载体,本身无对错,学好学坏,取决于主观选择。我们应该正确地把握网络带给我们的利与弊,这有利于我们合理地运用网络。

中学生上网有以下好处:

1、可以开阔视野;

2、加强对外交流;

3、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

4、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

同时也存在以下弊端:

1、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2、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3、网络的诱惑性造成中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通过我们调查分析,大多数学生都不懂得如何正确对待网络问题,不懂网络的利与弊,有一半的中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网友,他们把上网聊天看作是有趣的事情,许多同学认为通过上网聊天可以认识很多陌生朋友,可以互相交谈,互相帮助,互相倾诉,十分方便地与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仅仅小部分同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提供帮助,也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作为中学生自身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不要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侮辱、谩骂语言聊天,不轻易和不曾相识的网友约会,尽量看一些和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有益的信息,并且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制力。要在感性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中学会五个拒绝:一是拒绝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二是拒绝网络侵害;三是拒绝不良癖好、不良行为;四是拒绝黄、暴力的毒害;五是拒绝进入未成年人不应该进入的网吧。总之,中学生要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演讲稿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网络安全,重于泰山”生命是尘世间最美的事物,它如同明镜里的鲜花一样动人却易凋零,宛若清水中的明月一般皎洁却易破碎。生命的灿烂光辉与支离破碎仅有一步之遥,这更进一步说明生命需要我们倍加的珍惜与呵护,注意安全则显得至关重要。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多发展,互联网这一新生事物也就应运而生。但它在带给人类方便、丰富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带给人类无尽的烦恼。特别是青少年嗜网成瘾的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多少青少年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甚至夜不归宿,更有甚者因过度劳累而猝死网吧?它不仅影响了许多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给无数的家庭带来痛苦,更影响了社会的安定。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注重网络安全,珍惜青春年华,远离网络危害。

网络的负面影响: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网络改变了青少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上网是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思潮泛滥。这种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另外,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其实,我们要树立的生命安全意识并非只是网络安全,还有防拐防骗等安全。他们无一不是在提醒我们: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对于关爱生命,不能只成为空泛的辞藻。难道只有失去之后才会醒悟?我们今后该怎么做,不是更应该令人深思吗?

《钢铁是怎应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树立安全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使我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欢笑,使我们的生校园充满生机,使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篇3

【关键词】学生 上网行为 原因 引导 策略

近几年来,网络在经济建设以及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文化交流方面起着积极而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网络也充斥着大量、暴力、迷信、赌博等糟粕,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少数网吧管理不规范,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进网吧浏览不健康信息或长时间玩游戏。有的学生长时间泡在网吧,致使视力急剧下降;有的学生为了省钱上网,不吃不喝,导致严重营养不良;有的学生沉迷上网,不愿上学,荒废学业;还有的学生因上网走上偷窃、抢劫的犯罪道路,网络因此被称为“电子海洛因”,让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一、中学生沉溺网络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学生为什么会深陷“网”中难以自拔?仔细分析,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探究新鲜事物。网络是一个浩瀚的信息海洋,其中天文、地理、科技、文化、娱乐等无所不包,对于他们来说有无穷的未知数,因而也就有了无穷的吸引力。

第二,网络提供了一个虚拟环境,让青少年实现一种“心理补偿”。在网络中他们自己说了算,不受任何限制,能让青少年尽情地展示、自由地宣泄,即使说错了也不必担心别人的批评,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学生”、“子女”等既定“弱势角色”的束缚限制,满足其内心潜在的“逆反心理”。

第三,网络还满足了青少年的交际需求。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平时缺少与人交往的机会,而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青少年的交际需求,在现实中满足不了的需求,他们要转而寻求其他途径,网络的出现便给了这样一个机会。通过上网聊天、交友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摆脱了心中的孤独感,故而对网络产生了一定的归属感和依赖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网民中,约50%的人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约25.2%的人进入聊天室聊天或在BBS上经常发言。

正是因为网络能够满足诸多难以从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的需求,才对青少年学生具有了极强的吸引力。

二、中学生上网行为的引导策略

作为教师,该如何对待青少年学生的上网行为呢?放任自流的态度自然不可取,但要“一棍子打死”,不让孩子接触网络也是不现实的。

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场所和大众娱乐的便利工具,其优点是其他工具难以替代的。若因为网络存在负面影响而禁止青少年接触网络,只能是因噎废食。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强化教育的引导功能,即教育者要充分利用中学生领悟能力强、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引导中学生的网上行为朝着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网络能力素质。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应通晓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成为学生网络生活的导航者、心灵的守护者和时尚的引导者。但目前教师往往由于工作较为紧张,而忽视了自身网络素质的提高。由于对网络的了解不够全面,教师基本上不知道学生在网上的行为,当然也就无法对症下药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了。因而,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网络水平,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才能进一步的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指导,以免学生误入歧途。

(二)加强网络知识、网络道德的教育,使全体学生都能正确认识网络。一是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在青少年中普及网络知识,大力灌输网络的正面功能,并传授有关信息采集、处理的基本的技能,更好地利用网络为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再是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及网上信息辨别能力的培养。要大力宣传团中央、教育部等八部门于2001年11月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学生了解上网的规范,培养网上的文明行为习惯。这方面,教师要必须首先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教师如果没有相应的网络素养教育,他们就没有能力教育自己的学生。

(三)指导学生提高网上识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学生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想不到的伤害。因此,学校要加强网络的两面性宣传,让学生通过了解社会上一个个青少年因轻信网友而受到伤害的案例,使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学会如何自我保护。

(四)对于已经上网的学生,宜“疏”不宜“堵”,应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接触媒介时,如果得到成人及时、正确的指导,就能从媒介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帮助。教师也应当做网络时代学生的“网上导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网上活动加以控制和引导。比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从网络中下载的图片、文章等资料辅助教学,定期向学生推荐内容健康的优秀教育、科技、新闻网站等;并可在组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到网上查找资料、积累知识。同时要加强同学生家长的联系,共同做好对学生上网行为的监督和引导。这样,就可以变消极地抑制网络不良影响为积极地发挥网络积极作用,变“堵”为“疏”,引导青少年正确、健康地使用网络,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有效的求知工具。

(五)作为教育者,需要反思日常的教育活动的利弊得失.从而改进现实教育工作。在沉迷网络的青少年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一些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转而到网上寻找精神寄托的。要通过改进教育方法、内容,满足青少年求知、交际、宣泄、自我实现、追求自尊等需求。要积极推进教学民主,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及时发现、排解学生心头的“疙瘩”。从而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过度沉溺于网上聊天、交友、游戏的学生“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网络与人们学习、生活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学生的上网行为并不是如洪水猛兽一般难以控制,要想让他们更好地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关键还在于社会、学校、家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只有引导得法得当,网络就会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

就会成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又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网络传播;心理影响;应对策略

信息时代的降临给小学生提供了开拓潜能的大舞台,但也极大的冲击了小学生的心理,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样也是巨大的,比如信息过量引发的“信息综合症”、人际交往失衡症、信息垃圾引发的伦理道德失范症等。面对小学生在信息高速工路上“违规”、“翻车”或“触电”的情景,我们不可能熟视无睹。值得庆幸的是小学生年龄较小,可塑性强,如果有正确的引导就可以将网络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让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发挥无遗,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绿色的网络家园。

一、引导小学生正确处理信息与合理利用互联网

网络技术和网络,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因此,要教会小学生做网络社会的主人,大胆的走进网络。但是,如果放任学生在互联网世界中驰骋,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失方,其危害不亚于网络游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法规加强对网上信息的管理,堵塞一部分不良信息。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教育和引导,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粕。提高小学生对事物或事件的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和对复杂现象的分析和选择能力。在网络条件下,还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运用和掌握信息的能力,理清观念,让学生知道有了电脑和网络,学习更方便、更有趣,但不能代替教学中的基本功训练和必不可少的背诵记忆,电脑无论多么先进,也不能代替人脑。

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互联网信息,我们可以搜集一些与小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网址,介绍他们上一些专开放给学生们使用,具有一定学习价值的网站,让上网的同学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去实现自主学习。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丰富校园网的内容,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增进青少年网络知识、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培养网络道德的活动,如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网页设计大赛、网上论坛等,培养小学生健康向上的学习情操。

二、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时代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培养小学生和谐的人格

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相比,具有广泛性、间接性、安全性等独特优势,通过互联网交往学生更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和终极关怀。倘若每次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只会倾向于在网上寻求安慰,久而久之,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只愿意在互联网上寻求虚拟但完美的人生,而消极地对待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造成学生对网络的依恋心理,甚至成瘾不能自拔。最终导致一系列心理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因此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等。引导小学生既要通过网络扩大交际面,又要注重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使学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的情感,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从而也让小学生在实践中明白,在现实社会交往中,不可苛求别人必须象计算机一样认同并接受我们自己的观点,也不要随意将网络生活带到现实生活中,要学会善与理解他人与人协调工作,让集资更好的融入集体,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走出来。正确对待网上交往,既充分利用网络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面,又不忽视网下朋友。同时,学校或家长还应当通过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把握孩子们的心理态势,及时矫正孩子们的心理缺陷,完善其人格。

三、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社会是人类开拓的一个新的生存空间,基本上还没有法律规范,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体验来约束自己,大量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规范制约,又无新法可依的真空状态。目前出现的一些网络犯罪问题,就是利用了网络规范的不完善性。针对网络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各地各部门也积极想办法引导和控制。推出“电脑伦理十诫”、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对大中小型网吧进行整治、明文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等。这些措施的设定,充分说明大家已对网络道德的培养达成共识。但事实上这些倡议和规定并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让小学生一开始就有规有距,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养成习惯,避免等到问题成堆后再回头纠正。在校内上网,也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建立健全的学校教育管理中心,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观察小学生的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的“功”与“罪”,过滤掉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有害信息,为小学生开辟“绿色网站”通道。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上网者对不良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促进小学生形成健全正确的网络道德,提高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律能力、抗诱惑能力。

总之,在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的今天,它为小学生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为小学生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有助于小学生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有助于拓宽小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加强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小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开发小学生内在的潜能。但因为小学生知识面尚不丰富,对事物的认识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稳定的观点和态度,因而我们要清醒的看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心理上的。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科学地使用互联网,做到两利相衡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引导小学生健康地成长,以使小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黄静萍.谈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健康心理维护[J].教育科学论坛,2003.

篇5

通过工作实践,我认为家长、教师应辩证地看待学生上网。为了让孩子学习网络知识而对其上网采取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无疑是饮鸩止渴,但因网络带来的一定的弊端而抵制网络或杜绝网络又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行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怎样才能兴其利,去其弊,让网络成为我们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好帮手?我认为关键是规范中小学生上网行为,那么如何规范中小学生的上网行为呢?必须加强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以下是我对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保证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教师为人师表,必须率先垂范。教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个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增进对学生网上生活和网络道德发展的指导。特别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更应该注意对学生上网进行正面引导。学校还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二、树立“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青少年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多元价值观往往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剥夺学生选择的权利,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所以,道德教育的目的再也不能仅仅是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必须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形成道德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引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性。因而,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德育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措施。而要建立“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三方面:

1.合理取舍网络信息

在互联网上,如果不具备敏捷的判断力,就有可能被大堆的垃圾信息所淹没。提高青年学生对网络文化信息的判断力,是缩小校园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根本措施。学校应重视网络知识培训,提高学生使用网络的水平。在培养学生的网络能力同时,教会学生自己辨析网络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抵御信息污染的能力,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到更多、更新、更有用的信息,达到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美德的目的。为了帮助大家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网址,并介绍他们上一些专门开放给学生们使用,具有一定学习价值的网站,让上网的同学学会运用网络去自主学习。

2.努力规范网络行为

由于学生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接触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因此,经常会发现学生在网络上的“不正常”行为。例如一些同学自恃计算机水平高,他们通过网络强行控制别人的计算机,随意删除别人的软件及作品,破坏别人的工作和学习。对于这些“不正常”行为,我们要认识到它的潜在危害很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一旦不正常的行为养成习惯,步入社会后,将很难改变。现在可能只是到别人的电脑里取一些作业答案,明天可能就是到别人的银行账户里取一笔金钱;现在可能只是恶作剧,删除掉一段文字或一幅图画,明天可能就是真做实干,到别的企业里毁掉一批数据或资料。对于以上这些行为,我们应当尽早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是非分辨能力,使其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3.注重学生身心健康

青少年时期是身体日趋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一些孩子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而无法实现这些需要,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往往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心理闭锁,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和师长心存隔阂,甚至有敌视心理。这就需要教育者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辅导。教师和家庭教育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网络沉迷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改正沉迷网络的不良习惯,并使其懂得学会控制和有节制;学会寻求社会帮助,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成功体验与感受。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信箱,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开辟心理咨询专栏,甚至可以利用OICQ进行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心理教育观念和模式,应当给学生“网民”提供“影响”“选择”“服务”和“引导”,而不是进行“说服”“说教”或“灌输”,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心理生活为中心,促进“网络人”的身心健康。

三、采取“变堵为疏”的教育措施

现在许多中小学生倾情于网上聊天和游戏,如2005年7月30日,北京沉迷网游的16岁少年小韬向父亲要钱未果后,扬言杀死父亲。当晚,父亲发现儿子房间的桌子上居然放了一把菜刀,绝望的父亲用地上的哑铃将儿子杀死。2006年3月22日中午11时许,甘肃省武威市青年许福斌因不满父母对其上网的责骂,将父母杀害,而后从父亲身上搜得现金27元,继续回网吧上网……诸如此类网络迷航案例屡次发生,上网聊天和游戏对他们来说是轻车熟路,让人遗憾的是除了网络聊天游戏外,相当一部分学生竟连电脑的基本操作都不会。“身在曹营心在汉”、“人在学校心在网上”,无心顾及学业。更有甚者,为了上网和朋友约会,无视学校纪律,随意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有些学生一旦上网被阻挡,就出现焦虑、忧郁等情绪。我认为“变堵为疏”应该是我们正确引导网络一代的最好方式。具体做法有:

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

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例如:针对部分沉迷于网络而影响了学习的现象,可以开展“网络与学习”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上网与学习这对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也可以举办一场“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题的辩论赛或开展“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和研究”的探究活动,通过辩论、调查、研究,达成共识,让学生对上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把学校网络资源利用起来,校园网要在课外活动时间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向青少年学生开放,吸引青少年参加,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是管理好孩子的一个好方法。还可以建立孩子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开设他们感兴趣的栏目,只有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才能改变他们一上网不是聊天就是玩游戏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