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1 08:3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篇1

教学内容是指在不同的科目中具体的事实、观点、原理、问题和处理方法。教学目标的明确表达,在很大限度上给教学内容的设定指出了一个大概的方向。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要考虑很多问题,如目标的相关性、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及其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能不能被接受学生,是不是符合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等等。

二、教学内容的趋势

(一)明确培养目标,立足全体学生

信息技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科学素养。所以,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应该基于所有的学生,尽量避免生僻理论的出现。依据中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二)注重实践,加强实验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应注重实用性,没有实际操作,整个课程教学内容将不能够达到想要的目的和效果。所以,应加强软件和硬件的建设,为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创造条件。

(三)培养兴趣,重视应用

信息技术是个新兴的课程。当学生接触新的事物时都会有着很大的兴趣,但后期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将不断深入,有些知识必须去不断被重复练习,不仅无聊,还增加了难度,这会造成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这时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让学生自己了解信息技术的实用性,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

(四)注重学科渗透,反映发展动态

信息技术概论的教学内容在论述本科目知识时,也应该涉及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也能够帮助学生扩大和深化知识结构。

(五)联系社会,开放办学

为了满足学生在未来的工作需求,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量走出学校,以反映社会的需求。比如组织学生访问大的网络公司、更新速度较快的网络通信部门,邀请专家来校授课互动等,尽量把最新的国际信息技术展示给学生。

(六)编制多种内容,适应学生需要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不同的人不同层次的需求。一些人认为应该建立跨学科的课程内容,另一些人则提倡设置综合课程,还有些人认为除了必修课,也能够设立有地方特色的各种各样的选修课程,让学生自己选择。

三、信息技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务必要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才能使自己的学习自主性等到应有的发挥。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发展逐步从量变到质变,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实用性强,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相关工作,在结合教学内容、符合实际情况的条件下创新的设计,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二)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教育工作者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面对学生的态度不够好,总是缺乏信任,对学生的创造力并不能给予肯定。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过程中。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进行时,当谈到的探索和复杂性的课题时主要是由教师来解决的。教师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避免教学活动与教学目的偏离,教学任务的延迟,学生创新效果不好等,导致其思维习惯受到影响。这种行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大阻碍,是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错误。所以,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中,教师务必足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自助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实践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注重它的实践性,在教室里给予学生某些表现的机会,这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会增加很多,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喜悦,使他们对这门课有浓厚的兴趣。这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其中,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时,务必新旧知识相互穿插,以便于学生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关于那些启发性的问题讨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处理,这样可是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创新能力。此外,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假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教师应该及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时搜索和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课堂上和学生交流探讨,在交流中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分析其处理方案。假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就需要相关的教师来解释和指导了。这种教学方法在实际进行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得到提高,增强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力逐步强化。

四、结束语

篇2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一)配套设施跟不上

很多地方存在“有软件没硬件”、“有硬件没软件”、“有计算机无网络”,即使订了教材,教师也安排正常课时上课,但是配套设施的不足往往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讲了没法用,有理论没实践,对于技术性和实践性如此强的学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说,学生也根本搞不清楚上这门课到底为了什么,所以只能应付了事。

(二)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我国设立教育技术专业的历史并不长,培养的人才也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学校的需求,现在站在中学教育技术工作岗位的教师很多不是教育技术相关专业毕业的,而是从其他教学岗位转轨过来,通过培训走上教育技术岗位的,这类教师往往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不少教师仍以自己“权威”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其他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照本宣科,以一种完成课时任务的姿态去应付这门课。至于上机实践,对他们来说,挑战性就更大了,有时根本无法应对。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上机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它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未来公民的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在实践的初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基于上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现状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一)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过去在中学开计算机课的时候,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学校的领导对这门课认识不够,加上自身对计算机接触不多,所以很少去关心,致使一些学校软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证教学的需求。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很多学校领导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对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关注较少,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也很模糊,所以导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身兼数职,不受人重视,把大多数时间耗在教学以外的杂事上,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

(二)教材编排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没有统编的教材,采用“一纲多本”的形式,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是以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以教材内容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应用为主体。在实际应用当中,由于对课程宗旨领会不够,很多学校在选择教材时比较盲目,造成所选教材不符合自己学校的学生现状,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灵活把握教材,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讲授教材,不能立足于学生现状和生活实际,导致课程的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三)信息技术教师素质

1.专业技能不高

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已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了在职培训,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了专业知识和教学业务等方面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长期的努力。

2.没有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IT行业的动态,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还要学习与教学内容有关或无关的其他知识,硬件和软件都不能缺。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他们走入未来社会作好充分的准备。

三、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解决策略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笔者的解决策略如下:

(一)“两课”有机整合,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标准》中综合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然后主动地去查阅资料,获取相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最后用板报、网页、多媒体报告等形式展示成果。可见,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机地整合,统一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取舍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解决信息技术课时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会为信息技术提供大量活生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们能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应系列化,各学习阶段应衔接,教学内容应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反对“唯实用论”和“纯工具论”

篇3

【关键词】农村中学 信息技术教育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中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就显得困难一些。然而农村却又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落后的地方,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怎样看待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它的意义、内容和途径是什么?笔者以肤浅之见,就教于方家。

一、农村中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和意义

1.开展信息技术课是时展的客观要求。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新时代,知识经济逐渐成为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各国间科学技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民族文化凝聚力的竞争日益加剧。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各国国民素质的竞争,开发人力资源,发展人力优势,是各国提高国际竞争的关键。信息技术在迅速改变社会的同时,也给教育以更大的发展空间,人们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广泛交流,从而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这样就能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发展。

2.农村中学开展信息技术课是改变当前农村落后面貌的需要。我国是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脱胎而来的国家,由于种种社会原因,国民素质不高,特别是农村,他们较为封闭,与外面交往甚少,对现代科技缺乏了解,往往还停留在以前的传统技术上,这导致农村经济困难。因此,加强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3.加强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农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积蓄能量的需要。农村学生相对城市学生而言,普遍缺乏对外面信息的了解,缺乏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缺乏一技之长。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寻求更好更快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向学生传授较为实用的信息技术知识,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

二、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基本内容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具体内容主要有:

1.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计算机基本知识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感性认识计算机,为操作计算机奠定基础。计算机基本操作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和基本技能。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获取、利用信息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总的要求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从而使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三、开展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

1.改革信息技术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重点考虑实用性和适用性。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既要考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也要考虑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培养和实际运用的需要。为此,我们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时代要求强化两个方面:(1)面向大多数学生开设的,应让学生掌握应用性强的计算机技术,为他们将来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面向少数特长生开设的,要为他们将来能够成为特殊领域的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在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要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观念更新。

2.精减信息技术理论教学,加强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课教学,重点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在上机实践操作过程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认真分析、正确使用信息等习惯,并能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的方法、学到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完善硬、软件设施,优化教学条件。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以计算机硬件为基础的。但笔者走访了几所农村中学,发现学校计算机数量偏少,且计算机配置普遍不高,致使一些学生认为操作起来“不过瘾”,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明显不适应计算机教学的需要。但我们计算机老师不能因困难就此罢手,可建议学校配备一至二台高档次计算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发一些小软件,还可带动学生一起开发小软件,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达到提高学生主动操作训练的目的。

篇4

一、VB的特点以及发展过程

Visual Basic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

Visual Basic是Microsoft公司在1991年推出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Visual意为“可视化的”,asic的可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在Visual Basic中既继承了其先辈Basic所具有的程序设计语言简单易用的特点,其编程系统又采用了面向对象、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用一种巧妙的方法把Windows的编程复杂性封装起来,提供了一种所见即所得的可视化界面设计方法。给广大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学习、使用、研究和开发Windows环境下的应用程序带来了福音。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推出了VB 6.0。在开发环境、功能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充,尤其在数据库管理、网络应用方面上更胜一筹。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新兴的课程,作为会考科目,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也只不过才2年的时间,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根据该学科的特点,还是可以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学生的教学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的。下面就来探讨一下VB在中学教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VB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手段

VB是中学生初次遇到的一门计算机语言,对于一门新课来说,里面必定含有许多新名词、新符号,经教师讲解后强制灌入脑中就形成了自己的知识,这就是理论教学,这也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即记忆到理解的过程。

1 多媒体课堂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或通过示范性的操作实验和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与讲授法结合使用。多媒体课堂演示法就是通过电教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这是教授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也是现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老师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它很好地体现了理论与操作的有机结合。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有着不同之处,它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它不是那种纯理论的教学。学生在学习VB的时候,就会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刚接触VB的时候学生对其图形界面一无所知,不懂得如何操作,在什么地方操作,不懂里面的专业术语。而在多媒体的教学课堂上,通过全屏幕广播,学生可以紧跟教师的思路,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的操作步骤和过程,通过教师的操作和同步讲解,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弄明白一些在课堂里无法理解的术语知识。而且在脑海中也能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即知其然。

2 讲授法。理论知识的传授,主要的就是运用讲授法来实现的。在掌握了VB的基本的图形界面和操作后,就要进一步学习编程了。现在学生需要学习的是纯理论的东西,在课堂上学习反而效果要好一点。学生对于传统的黑板还是很有依赖的,而且在教室里学习气氛好,没有机器的噪音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也有利于学生记笔记,为以后的学习和复习留下宝贵的财富。而在机房里由于环境差,空气浑浊,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学习。使得学习效率大大下降。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在掌握了VB的基本的编程语法后,必须练习编写能够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功能的程序,这就需要进行上机操作,来检查学生编写的程序是否存在语法错误和是否能实现预期的功能。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它的实践性很强,注重操作,与纯理论的语、数、外的教法不同。它更多的是让学生去操作和实践,在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学会理论知识。要想教好这门课程,就必须将传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地结合。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般按照1:3的教学比例进行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及教学法的渗透,将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运用到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之中,但不能忽略上机操作实践的重要性。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手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这才是真正的对知识的掌握!由于刚接触VB,学生对BASIC语言的编程方法和技巧谈不上什么理解,还处于对老师讲解的模仿和照搬上,作为教师要有耐心,从基础讲起。更要有信心。

高中生的个性倾向性如兴趣、理想等开始表现出来,但是具有具体性和不稳定性。比如高中生具有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有时会对感兴趣的活动达到着迷的程度。因此我们在该阶段一定要培养学生对VB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这门课在教育界立足和扎根。兴趣是天才的摇篮。早日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编程的兴趣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是很有利的。

三、学生如何学

我们如何学习VB,有什么技巧?也许你会问,我以前没学过任何一种语言。我能快速上手吗?别担心,没问题!VB的语法和QBASIC语言是基本相同的,也就是说它的语法是最容易被初学者所接受的。另外VB提供的是可视化的开发环境,我们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构建出程序的界面;而且VB提供了丰富的控件组,省去了我们自己写代码实现这些效果的麻烦,这样我们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程序功能的实现上。所以VB学起来简单,用起来方便。高中生首次接触到编程,可能会觉得有一些难度。但是不要紧,很快你就会入门的!

其实VB的学习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一个初次接触到VB的高中生,他们又应该如何去学习呢?

第一步:先将书看一遍,知道书上讲的大致内容。对于不懂的知识点、专业术语、操作过程等,在书上做一下标记,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步:在多媒体教室里,老师通过多媒体广播向学生展示操作过程,同时讲解操作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及书上所提及的专业术语。这时候就要认真听。将自己在预习时不懂的知识搞懂。同时记好笔记,已备课后复习。同时要注意老师的整个操作过程。

第三步:自己上机操作!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上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熟悉VB的图形界面、功能菜单。可以调试我们编写的程序,看是否能够编译通过。慢慢的我们对VB的语法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把书上的程序换其他的语句来编程调试。依此来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

在学习VB的过程中,上机操作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很多的问题都是在上机的过程中发现的,很多的知识和技巧也都是在上机的过程中学到的。所以在学习VB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去上机练习!去尝试着编一些程序!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因此学生首先不能畏难,一定要树立起学好的信心。按照老师的指导,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提高我们的水平,慢慢的我们就知道如何自学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就会发现你的VB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并逐渐对一些编程软件产生了兴趣。

对高中生的要求是比较低的!只要了解VB的基本语法,会对简单控件的编程,也就足够了。当然学有余力的人可以钻研一下VB与多媒体的结合、与数据库的链接以及高级控件的编程。可以试着开发一个系统来实现一些功能。远大的动机、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对我们学好VB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极快,需要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课老师的教学、教研、科研任务非常艰巨。因此信息技术课老师的劳动强度很高。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老师还兼任网络的管理维护、兼任各部门计算机的维护。由于计算机很容易出故障,特别是很容易出现误操作和软件方面的故障,计算机病毒的泛滥也造成计算机经常出故障。计算机和网络的维护工作非常繁重。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老师还要开发应用软件,有的学校的信息技术课老师还要给其他老师设计或帮助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有的学校的信息技术课老师还承担应当由打字员或录入员来完成的简单机械劳动。总之一句话,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师资严重缺乏。

篇5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 信息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正悄悄地对人类社会进行一次技术改革,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正在不断地发展与深入。而信息技术的推广与使用也极大程度地影响、改变我们的传统教育,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功能特点,科学而有效地使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课程的教学相结合、相融合。信息技术,即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以及相关产品制造、技术开发和信息服务。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工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学生教学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教育在现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做好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观点如下:

1.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状况

由于掌握信息技术是踏入社会参加工作必需的技能,因此,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关注程度在逐渐的提高。但是由于该学科的学习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制约,同龄学生中计算机相关知识及操作水平相差较大,且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课堂所能传授的知识较少,这是现阶段限制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

2.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议

2.1提高全体师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程度。

计算机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工具,在教育中承担较重的作用,利用计算机能够完成相关工作文档、计算、统计分析等相关任务。要充分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缺乏将使自己成为可怕的“文盲”,不了解信息技术的人将在社会上寸步难行,与社会脱节,无法独立生存,因此应全面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学会让计算机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2.2培养学生对“信息素养”的敏感性。

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有关途径,如:利用媒体、互联网、书籍、报纸等收集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将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对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始阶段,通常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部分内容需要反复的、大量地训练,极大程度地消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该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知识的热情。

2.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潜力进行挖掘,鼓励学生勤于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思考、创新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只有将学生放置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该学科的教学内容应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环境下。

3.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正确理解

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资源。但是一些非法分子也利用网络传播的便利性,在互联网上散布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给青少年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和不良影响。因此在完成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任务后,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鼓励学生积极抵制不健康内容的传播。针对青少年喜爱玩网络游戏的特点,教师要采取不回避的态度,要对不同游戏区别对待,对健康、益智类游戏,允许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进行游戏,而对于一些不健康游戏,则明确告知学生禁止的理由。同时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约束力,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劲头。

篇6

关键词:信息素养 现状分析

目前,农村大部分地区的中学及部分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校虽然都积极地响应号召,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起步较晚,尤其是农村,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因此,往往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偏离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针对现在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作如下分析: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一)配套设施跟不上。很多地方存在“有软件没硬件”、“有硬件没软件”、“有计算机无网络”,即使订了教材,教师也安排正常课时上课,但是配套设施的不足往往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讲了没法用,有理论没实践,对于技术性和实践性如此强的学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说,学生也根本搞不清楚上这门课到底为了什么,所以只能应付了事。

(二)观念转换滞后。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

(三)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难以取舍。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阶段的总课时量不少于68节,但是目前不少学校只开设七、八年级,并且每周课时数仅为1节,与国家教育规定相差甚远。由于课时量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

(四)教育目标定位不准。随着计算机课向信息技术课的转变,现在计算机已成为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在教学中,有很多教师把计算机理论做的大量的讲解,这就脱离了“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这种先进的现代化工具,都具有使用和操作计算机的能力”的教学目标。虽然教师在理论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学生也花去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但结果不仅是收效甚微,而且严重偏离了这门技术开设的宗旨,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五)没有实践平台,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计算机本就是熟能生巧,注重实际操作的一种工具。农村很多家庭根本就没有计算机,而且父母对什么是信息技术,什么是计算机一窍不通,那么,课堂上作出的一切努力,就跟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了关系,也就谈不上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既不如数学中的加减乘除来得实用,也没有游戏机那样容易掌握,上网没有手机来得方便,以至于每个星期的一节课成了他们在紧张学习之后一场娱乐。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过去农村中小学没有开设这门课的条件,就连学校办公都很难赶上信息时代,现在,虽然开始了信息技术课,但很多学校领导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对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关注较少,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也很模糊,所以导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身兼数职,不受人重视,把大多数时间耗在教学以外的杂事上,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

(二)信息技术教师素质

1.专业技能不高: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已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了在职培训,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了专业知识和教学业务等方面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长期的努力。

2.没有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他们走入未来社会作好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资源缺乏。农村中小学机房计算机不够,出现两个或三个同学共用一台的现象,出现损坏后得不到及时维修和更换,导致现在中小学很多机房处于瘫痪状态。

三、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解决策略

(一)转变观念,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考上大学,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再次深造的机会,开设好信息技术这一学科更能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更能为提前跨入社会的学生奠定基础。

(二)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三)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在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技术的同时,强化与加深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总之,我们只要本着事实求是的观点,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矛盾观来分析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敢于正视这些问题,采用科学的态度,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把这门学科建设好、组织好和管理好。只有这样,信息技术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篇7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必须注重信息技术教育的“双基”的培养。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当前,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面临着继续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和发展“两基”的成果;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任。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发展“两基”成果的必由之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重视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小学信息技术中的Windows操作系统知识、打字基本功的操作、画图工具箱的应用、图块的操作等,都是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有了这些基础,就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信息技术,同时也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电脑个性化的设计,功能开发的多样化都是创新精神的结果。计算机功能之广泛,曾有人这样来形容:只要你想得到它都能做得到,就怕你想不到。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身特点也是创造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我们必须积极利用。如:在教学WINDOWS桌面属性的设置时,关于桌面墙纸、屏保等的设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时机,学生也倍感兴趣,设置了具有个性的桌面属性会马上就显示出来,从而体会了成功的感觉。另在“画图”、 “文字的装饰与排版”等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时机,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3.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信息素养。

何谓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获取、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它包括有效、自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查找、收集所需信息的能力;对收集和查找到的信息进行确认、记录、筛选、鉴别、整理、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提取、评价、组织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并认识个人对此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和修养的要求。主要包括:①对信息的意识、兴趣和认同感;②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③对维护信息安全性、完整性的意识;④对使用和发展国产软硬件的感情和信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信息素养,是21世纪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时代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当今教育主题的多元化,要求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综合实践课,“立体式”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篇8

随着当前我国时展的脚步逐渐加快,人们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中学信息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更是引起了重视和关注,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逐渐得到了重视。该文将对当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展开全面研究和分析,同时结合当前教育实际的发展情况,对当前该门课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出一定意见,以期对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良好的参考作用,进一步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脚步不断提升,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逐渐成为当前教育环节中的重点内容。其中,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一项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从而促使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所以,在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对中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1]。基于此,该文将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展开研究,全面分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对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1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信息技术的教育过程中,其新颖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兴趣,同时兴趣也是学生探索创新的主要源泉。只有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对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调动,从而做到认真听讲,主动和师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探讨,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丰富和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用更为丰富和趣味性的方式将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信息技术课程趣味性的挖掘,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吸引,良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激发其创造热情奠定基础[2]。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利用信息技术对现实环境进行模拟,有效地利用网络交互性特征,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集体性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观念和见解,并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想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发生激烈的碰撞,一旦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学习的热情就会不断高涨,这对于进一步刺激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将产生重要帮助。

2中学信息技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1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激发

在中学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只有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才能良好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并且,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培养,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激发产生重要的帮助作用。所以,在对中学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培养,在正确的引导过程中,帮助其对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更好地将创新能力和自身的知识水平发展从量变向质变发展,让其创新能力得到良好培养和发展[3]。在这个过程中,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实践性和灵活性也将得到良好发展。所以在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在满足实际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设计,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开发和培养,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创新能力。

2.2对学生给予足够的信任

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教师的教学态度极为重要。通常情况下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展中,如果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能保证足够端正,或是经常对学生报以不信任的态度,那么将对这门课程的开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4]。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涉及到探究性或是复杂性较高的课程时,多由教师一人完成。教师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怕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难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这样教学任务就不能及时完成,最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品质就将受到影响。但是这种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十分不利,甚至是教学环节中一项重要的失误。所以在开展中学信息技术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和肯定,从而让学生能独立自主的对教学任务进行完成,这样学生的各项潜能才会充分得到发挥,这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十分有效。

2.3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在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开展的过程中,该课程教师应该对其实践性予以充分的重视和关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充足的表现机会,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都能得到有效提升,使得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喜悦时,还能将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提高[5]。并且这种方式还能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激发,这对今后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产生十分有效的帮助。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自身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探索欲望上也将产生明显差异,因此教师在对课程进行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新旧知识的紧密结合,也就是在对学生实际条件进行满足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安排和设计,让学生能独立自主的对问题进行解决,从而帮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更好地对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同时在对中学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和困难,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其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从而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思考,之后再将问题在课堂上提出,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共同研究和讨论,不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发现,运用合理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对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教师就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帮助。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应用,不仅能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良好扩展,同时学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也将得到全面的提升,从而帮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自主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3结语

通过对上文的研究,我们能清楚的认识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得到良好培养和发展,其不仅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重要帮助,同时还将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起到有效的调动作用,不仅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良好作用,还能在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奠定良好基础。由此可见,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引起重视,全面提升其在中学教学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邹荣.浅析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4,125(5):115.

[2]汤海鲛.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5,61(5):314.

[3]陆晓维.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55(14):161.

[4]程昌铭.中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38(6):78-79.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28-001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那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一、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许多高校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G0438034连接,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

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对在校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用网络进行信息、信息导航、信息交流,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促进信息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支持环境。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四、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

五、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信息教学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教育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信息技术所强调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需要我们的进一步思考。

一、信息技术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目前,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的主要途径。原始“黑板+粉笔”的形势对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有很好的作用,然而,却缺乏创新性,已经落后。相比较而言,信息化教学更具有丰富的知识,带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作用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做到的,也因此,说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性。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史,讲述计算机发展过程中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传记,中外计算机发展的差距,计算机应用及发展前景等。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史,来引导学生发奋学习,使他们拥有坚韧的毅力,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充分理解“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这话的深刻含义,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时代的主人。

二、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教育的最终目的已由单一传授已有的东西转变为诱导人的创新能力。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计算机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2)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首先,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成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远距离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的教学。其次,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协商”、“问题提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了客观条件。

2.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1)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在计算机教学开始时,就让他们在业余时间不断积累有关计算机的各种知识,到对计算机了解到一定程度时,我把他们积累的各种知识,定期举办成一个展览会,让学生们在这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

(2)我结合字模块教学,与语文,数学,科技,体育等学科共同联合举办不同主题的电子板报竞赛。关于字模块教在其他学科中丰富多彩的应用,我也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我发现在教会学生制作课程表,写通知,排版等简单的操作,但还没有更深层次的应用时,学生学着学着,兴趣就不浓了。为此,我与语文、数学、科技、体育等学科教师进行探索,发现实行老师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综合类电子板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电脑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指导学生正确接受新知识,运用新方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影响之大是其他任何事物所不能及的。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兴趣,为创造提供服务。兴趣爱好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成就学业的先导。拥有强烈的创新兴趣,学生才会对新知识充满好奇,才会不断发挥想象能力进行创造。而这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正确指导学生接受新知识,运用新方法。

4.转变学生思想,有效进行创新

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从玩的思想到我要学懂得思想转变,在课堂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5.营造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创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