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1 08:3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

篇1

[关键词]单亲家庭 品德教育 中学生

我校高中3个年级原有单亲学生共57人,占学生总数的10.18%,而通过最近一次的调查统计,单亲家庭学生人数上升到91人,占学生总数的16.25%。从2007年9月份开始,我们通过问卷、谈话、走访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等,对单亲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成因不断探讨,并试图结合高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出具体的指导策略。

一、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

1.忧郁离群,喜欢独处。单亲孩子幼小的心理遭受过沉重打击,亲情交流受到限制,逐渐封闭自己,到十六七岁时,就自然表现出一种孤独感,比较忧郁,没有其他同学那种对集体明显的融入感,喜欢独处。

2.缺乏自信,敏感善变。特殊的家庭关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伤痕,使他们常常觉得低人一等,比较自卑,表现为对他人的言行过于敏感,尤其不愿与人谈自己的父母,遇到这样的话题常主动回避,也不愿因家庭情况,在班上被特殊对待。

3.思考社会,感觉迷茫。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但亦有许多波折。有的单亲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反而关注社会的阴暗面,加上大多数单亲家庭比较贫困,孩子比较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4.独立早熟,意志坚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虽然心灵受到过创伤,但为了回报单身父母的爱,减轻父母的痛苦,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往往比较强,还会放弃娱乐和休息,在挫折面前不退缩,不气馁,用高分来安慰家长。据我们的调查,我校70%的单亲学生学习十分刻苦,有超出一般同学的毅力。

5.任性放纵,逆反强烈。有的单亲学生对家庭有一种厌恶感,父母如果有意愿再婚,学生的这种厌恶感往往会演变成一种逆反心理,借此来表达对家庭的不满,晚回家甚至不回家,上网吧、抽烟、喝酒,用钱没有节制等。有的单亲学生干脆谈起了“恋爱”,希望从对方身上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他们的初衷往往是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出内心的不满,但是,由于十六七岁的孩子本身思想并不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一旦“身陷其中”就“难以自拔”。据我们了解,我校这部分单亲学生虽然极个别,却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果放松其教育,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后果也是严重的。

二、教育策略探索

如何教育单亲子女,无论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而其现状更令人担忧,可谓是问题重重。就我校而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知识,面对突然而至的单亲学生群体,起初确实有点棘手,但我们课题组经过较长时间的论证和摸索,初步形成了以下共识。

1.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网”,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家庭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把学生在家的生活、学习及了解到的心理现象及时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的工作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献出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我们建议在家长学校中设立一个单亲家长班,给予单亲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指导性建议,并不时举办专家讲座或请成功的单亲家长现身说法。

2.把关爱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父爱和母爱相互结合的家庭温暖是子女成长的良好土壤。对单亲学生要分析不同情况,让他们重新找回过去在家庭教育中失去的爱,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加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者。”我在一次周日中午,请班里的3名单亲学生到自己家里帮忙搬书桌,等学生到了以后,我和学生开始整理书桌,我的妻子就在厨房做饭,等书桌搬完,饭菜已经做好了,于是,“顺便”留他们吃饭,5个人一桌,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爱的温暖、家的温馨!有的孩子当时眼睛里就噙满了泪水,有的学生上了大学还写信回来说“那一次,久违的暖流再次再我胸中涌起,它总会激励我去关心别人。”把关爱和教育相结合起来,在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中是至关重要的。

3.营造民主温馨的班级氛围,用集体的力量融化心灵的冰霜。我们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深刻感受到,“伙伴的教育”要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为持久和深刻。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种效应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如发动学生布置教室时,发挥单亲学生的力量。我校有一位班主任说到,他看到几位单亲学生在周记中写到:“让琅琅书声伴随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等等,觉得是一个好的教育契机,他结合这两句话表扬这两位同学对班级的关心和学习的踏实勤奋,并建议把其中一句作为班级奋斗目标,另一句作为班级格言,受到全班同学的欢迎。既教育了同学,又不经意间激励了单亲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的价值。

总之,营造民主温馨的班级氛围,树立良好的班级舆论导向,让学生关注的角度不再是家庭的贫与富、衣服的美与丑,而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4.加强性别角色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单亲学生缺乏完整的家庭之爱。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性格上。例如,自小缺乏父爱的男孩往往缺少阳刚之气,女孩则缺乏与异性亲切交流的训练,长大后往往冷漠、拘谨、沉默寡言;二是在性别上。由于长期与一种性别角色接近,容易模糊性别印象,例如,父女型单亲家庭的女孩经常会出现“假小子”现象;三是在青春期教育上,通常是一片空白,容易使单亲学生缺少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鉴于此,我们认为培养单亲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让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外,学校还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青春期教育,要让单亲学生能够妥善处理同异性甚至同同性的关系。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缓解过重的学习压力。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不容忽视的课程。我们建议,中学要尽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尤其关注像单亲学生之类的特殊家庭学生,通过授课使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技巧。另外,针对单亲家庭普遍比较贫困的问题,学校可以大力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让重点高中的单亲学生放下包袱,奋勇前进,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完善自我,回报家长,回报祖国!

篇2

儒家义利观高校困难学生义与利的关系处理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取义舍利与重利轻义的抉择取决于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儒家义利观是中华民族传统义利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针对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看待义和利的思想实际,深入理解和借鉴儒家义利观中的优秀成果,探求儒家义利观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中的价值体现,运用切实有效的实现策略对学生的义利观进行引导,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义利观现状分析

从目前来看,高校学生的义利观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他们多数能够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个人主义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例如,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反哺之意。他们在面对社会好心人资助时,往往更多的是看重“他能资助我多少钱”“他能资助我几年”“我去他的公司锻炼实践能获得多少报酬”“总共就这么点钱,评选的要求还这么高”等利益方面,他们在思考反哺社会时,往往占主导的是“公共场所捡垃圾多丢人啊”“做文明交通协管员好累啊”等个人问题,这些都不符合正确的道德标准。学生的这些想法凸显出他们的利己主义,他们内心认为社会的捐赠是理所当然,受之无愧,这些都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道德之鸿在义不在利,善恶之别在心不在迹,这是中国传统义利思想的主流。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大学生得到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将会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有些学生为利而不择手段,以至见利忘义、贪利害义,待他们大学毕业走入社会后,对社会发展会有一定的抑制。由此可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义利观教育已迫在眉急。

二、儒家义利观中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内容

儒家义利观经过历史的洗礼与发展,在传统义利观中占主导地位。儒家义利观在高校贫困学生教育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现传统道德向现代道德的转型,从而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帮助贫困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舍生取义”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步意识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时代赋予了舍生取义新的内涵:舍生衍生为舍弃个人利益,取义衍生为国家和人民的一切公共利益。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句话表明个人只有在集体中与他人直接或间接的知识、情愈意志等方面的交流才能有全面发展。因此,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个人的得失在大义面前要以集体利益为重,进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儒家义利观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1.儒家义利观有利于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学校可以对儒家义利观进行改造和变换,使之符合社会主义义利观的要求,进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我们可以将儒家义利观中的“重义轻利、先公后私、以天下为己任”转换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不损害他人利益”,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其作为自己抓学习、求进步、强素质、作奉献的风向标,用健全的人格促使自己不断前行、回报社会的关爱。

2.儒家义利观有利于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和谐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焦虑、郁闷、自卑、无奈等情况,从而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甚至产生厌世情绪。儒家所提倡的“君子忧道不忧贫”告诉学生一个正直的人要安贫乐道,只要自己始终坚守传统道德操守,并表现出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积极为班级、学校和社会服务,即使再贫穷,也会被他人尊重。“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则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功利价值观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形态。钱财要取之有道,不能由于金钱的诱惑而损害同学、朋友间的友谊和他人的利益。

3.儒家义利观有利于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儒家义利观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长河中不断被洗礼、凝结、升华,凝聚成“大公无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浩然正气,成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精神之一。随着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大学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多元化扩展。义与利的冲突日益加剧,重利轻义的思想在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中萌芽,集体利益的主体地位在他们心中逐步被个人利益所取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展是自然界的规律,学生应该以发展为目标,刚正不阿,不屈不挠,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奋斗。我们要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有在自身得到发展的前提下,社会才能进步,我们共同的中国梦才能得以实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我们应该自强不息,舍生取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质健康;高中学生;大连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71-03

一、前言

高中学生处于向成人发育的最后阶段,身体的各器官及其系统机能趋于成熟水平,是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逐步定型期,这一阶段的健康状况将影响到成年、中年甚至是老年的健康水平。其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上的发展和提高更应该受到高度重视,提高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公平教育的重要体现。中学阶段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最佳时期,家庭在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学校、社会的有效引导和政策支持,必定会给青少年一生的健康带来保障。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近五年大连城市及农村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高中学生群体,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详见表1。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平台获得近五年大连市小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中与健康体能相关的测试数据。(2)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 2003对测试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并分类,制作图表。(3)访谈调查法。访谈对象来自大连市教育管理部门及部分小学的相关教育教学人员和在校学生家长等共32人。访谈内容涉及学校体育教学综合情况、“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开展实施情况以及社区、家庭体育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三、结果与分析

1.身体成分。高中学生超重和肥胖比例明显增加,城市多于农村。标准体重呈下降态势,农村好于城市,偏轻体重略有下降。总体上近五年反映大连市高中学生围度、宽度和厚度以及人体密度的指标呈下降态势,说明高中学生的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以及身体的匀称度欠佳,针对目前20%的超重倾向40%的偏轻态势,合计超过60%的高中生亟待提升身体成分水平,无论家庭还是学校、社会必须引起足够关注度。

2.心肺耐力。(1)循环机能。高中学生优良以上水平稳步提升,城市接近50%,农村超过了70%。应该看到,城市尚有50%的发展提升空间,科学饮食和体重的维护是使之得到改善和提高的有效途径。因此,提升此项健康体能素质对于偏轻和超重倾向的高中学生必须从改善身体成分开始。家庭、学校甚至社会都要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应对。(2)呼吸机能。高中生呼吸机能水平良好以上水平近五年有所下降,超过45%的高中生处在及格水平,平均尚有20%的高中生不及格。总体上农村略好于城市,但整体上70%的高中生此项健康体能素质较差,说明高中生的体重、身高、胸围等指标发育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家庭、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3.肌肉力量。(1)上肢力量。高中学生上肢力量近五年持续增长,但优良以上比例平均仍不足50%,平均超过20%不及格,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总体上农村好于城市,家庭、学校都应通过增加相关体育活动,迅速让此项素质得到有效提升。(2)下肢力量。高中学生下肢力量良好以上水平持续增长,不及格率显著下降。农村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均好于城市,处在及格以及不及格水平的农村也明显低于城市,说明总体上高中学生的下肢力量农村好于城市。目前,城市高中生处在及格水平的超过40%,不及格率仍超过10%,现状令人堪忧。下肢力量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这是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正视的。(3)腹部肌肉力量。女生的腹肌与髋部肌肉力量与未来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高中女生的腹部肌肉力量水平尤为重要。近五年大连城市高中女生腹肌力量优秀、良好以上比例呈上升态势,50%处在及格及以上水平,尚有超过15%的不及格人群,此项身体素质对女生格外重要,更应该受到高度重视。(4)柔韧素质。城市高中学生柔韧素质有一定程度提升,超过40%的高中生近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大连城市高中生相应的关节和肌肉缺乏运动,身体的柔韧性差就会影响高中学生的体育活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甚至是一生的健康与生活质量,柔韧素质是身体健康素质的要素之一,必须尽早引起家庭、学校教育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5)健康体能综合评定。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持续上升,但仍没有突破及格水平。城市男生上升幅度最大,农村男生达到良好水平。总体上农村好于城市,城市女生健康体能最差。健康体能综合评定达到优秀的比例仍偏低,特别是城市学生。应该清醒地看到城市超过50%的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是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农村稍好。虽然,近五年的情况有了较大幅度好转,但目前的状况仍不容乐观!

四、结论

目前,高中学生超重和肥胖比例明显增加,偏轻态势更加严重;循环系统机能水平、上下肢力量、柔韧素质有一定程度提升,但仍有50%左右的提升空间;多数高中生呼吸机能水平有所下降,半数高中女生的腹部肌肉力量水平较差。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仅处在及格水平,总体上农村好于城市,城市高中生不及格比例偏高,女生健康体能素质值得关注。总之,近五年大连市高中学生健康体能状况总体上依然没有显著改善。

五、建议

1.落实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情况。政府要统筹协调,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市政规划应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需求,要注意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综合利用,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条件的改善。目前,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的情况还不理想,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开放的情况也并不乐观。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氛围才会形成。

2.逐步完善家庭教育机制。在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是成功的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份保障,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可能脱离家庭的投入和支持。家长依赖学校、学校漠视的现象并不少见,必须跟进家庭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度以及责任意识,高中阶段是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的重要阶段,也是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养成的定型阶段。因此,必须加紧完善家庭教育机制,为中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和保障。

3.尽快出台高考体育考试制度。把体育成绩作为升学手段,是使教育由围绕“主课”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跨出的坚实步伐,更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有力对策。体育加试是未来人才激烈竞争的一个体现点,把体育纳入高考科目,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并以此使学校、家长和学生改变对体育的态度,必然会提高体育的社会地位。高中学生体质不佳,对大学生活,甚至工作都会有不良影响。提出高考增加体育考试内容是为了让高别是高三学生回到阳光下、操场上,保证开课时间,让高中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好,这无疑对学生一生的健康都有益处。

参考文献: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锻炼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王燕.关于我国中考加试体育工作的研究综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2).

[3]万健根,于西增.中学生体质健康的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7):72-43.

[4]苟雅宏.社会支持基本理论研究概述[J].学理论,2009,(12):74-75.

篇4

从心理治疗着手:

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

小徐(化名),小时候是一位乖巧的孩子,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对他宠爱有加。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自己开始了放纵,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导致价值观扭曲,仇视家人,仇视社会。到会所时,经老师的心理矫正后,他自己写到:曾经想用自制鸟枪打死舅舅,未遂;曾经计划炸某乡政府,未遂;偷某老师的手机,得逞经会所教育后,不仅改掉不良行为,而且,在亲友的资助下办起了建筑公司。灾后重建中大显生手,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现已经是拥有近百万资产的老板了。

据悉,龙泉快乐家庭教育会所从2005年6月成立以来,已经经历了四个多年头。会所本着“教育无痕,贵在有方”的宗旨,取得了可喜成绩。会所从成立到现在,先后接受了600余名有这样或那样困难的青少年。其中,吸纳了有抑郁倾向的问题青少年13名,被确诊为抑郁症的2名;有自闭倾向的青少年15名,被确诊为自闭症的2名;有沉迷于电脑游戏的青少年41名,其中,有深度网瘾的6名;有多动倾向的青少年29名,被确诊为多动症2名;而对这些青少年,会所针对具体个性,从心理治疗入手,良好习惯训练开始,同时强化不良行为的矫正和相关知识的弥补使他们走出了阴影,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100%的会员都有非常显著进步。其中,先后被大学录取的30余名;升入上一级学校的110多名;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就业自谋生路的50余名。

热心公益事业:

巡回培训和关爱留守儿童

在致力于公益事业方面,会所做了一些工作,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好评。先后在龙泉驿区房管局、水务局、龙泉驿河社区、航天小学、同安福圣社区、茶店小学、双溪小学举行纯公益家长培训,参训家长达到3800人次。

据了解,这样的讲座都是由李均董事长亲自准备、亲自主讲,因为其理论高度和实际案例非常能说明问题,受到参会家长的高度赞扬。李均在茶店小学的讲座刚一完,几个家长就围了上来,用自己教育孩子的实例跟李均进行认真的交流。一位在龙泉湖开农家乐的家长,还坚持不让教育会所一行人走,邀请到他开的农家乐里举办相关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不仅如此,会所工作人员一行走进龙泉中学,举办3场讲座,让家长明白,爱分数但更爱孩子,分数是爱孩子的副产品。其中,《高中生十大心理矛盾及对策》等受到了参会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许多家长明白了怎样管理孩子高中的学习与生活。

在结合家长培训的同时,还专门举行3场与同学面对面交流,即:首先围绕高中的班级文化建设与高中同学进行班级文化的探讨;其次,专题讨论现代高中学生“十大心理矛盾”;再次高中学生的三大问题解密(与前途和将来有关的学习问题;与人格成熟、有关自我完善的问题;与性发育有关的青春期问题)。年轻的高中学生,思想非常活跃,与会所工作人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李均董事长立即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解释、说服与探讨,让这些学之骄子心服口服,收到了与平常班队会无法相比的效果。受益的高中学生达到1800多人次。不仅如此,会所还利用暑期在会所举办了国学经典诵读,《论语》鉴赏等,受教育的青少年达300余人次。

当前“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已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同时,会所也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今年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龙泉家庭教育会所先后两次出资5000余元,承办了由区关工委主办的“留守儿童”暑期快乐游,并义务为同安、黄土等街镇提供“留守儿童”教育、咨询和关爱工作相关服务。在两次“留守儿童”暑期快乐游活动中,让90多名“留守儿童”真实地感到龙泉的飞速发展。

服务社会:

以关注家庭教育为己任

功夫不负有心人。龙泉家庭教育会所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单位和学校的理解、支持。如:某小学学生袁某,因学校搬迁,对新学校和新老师的不熟悉而产生对学习的恐惧感,进而发展到不进班里学习,深夜逃出学校,给管理住校老师带来不少的麻烦。学校及时与会所联系,并派专人与会所配合教育袁某。会所董事长李均亲自出面,不仅无偿帮助他,帮其矫正心理问题,而且由会所出资帮助他,让他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先后经过五次心理矫正,效果显著。像茶店小学这样关心、支持会所工作的还有许多学校和单位。

篇5

关键词:高中;学生;教育管理

高中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且高中阶段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难免会出现学生教育管理难的问题。那么,如何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促进学生更理智地去面对学习压力,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分析:

一、高中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中都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性格特征等实际情况实施适合学生的教学体系,并做好针对性辅导和沟通工作,及时为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管理中,学校要确立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舒适、健康的教育环境。总之,学校要尊重每一名学生。

二、学校要将强制化的管理方式转变为规范化的管理方式

高中学生喜欢独立,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果学校对其实施强制化的管理方式,势必很难达到管理效果。基于此,高中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做好引导工作,促进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律自制能力,促进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道路发展。例如,在班规班纪、校规校纪,寝室的规章制度等方面都要确保有章可循,并做好引导和管理工作。

三、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要坚持身体教育和生理心理教育并重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身体素质教育中,要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通过各种符合学生生理发展需要的体育项目,不

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心理教育中,做好沟通和理解工作,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针对高中学生容易出现的早恋现象,教师要利用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知识为学生讲解和引导。此外,还应该加强生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健康地成长。

四、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与学生父母达成共识

一方面,加强学生家庭沟通,更能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实施学校教育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家庭沟通,可以与父母达成共识,与家庭教育同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晓飞.论新形势下高中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及其对策[J].魅力中国,2009(32).

[2]杨瑞,冯文全.试论高中学生的网络生活管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

篇6

关键词:职业高中;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33-02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特定的对象职业高中学生。根据职业高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多科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日常的、专门的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性问题的教育与心理问题、心里障碍的咨询与辅导,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发展。

一、影响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学习方面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职高学生学习基础差,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等原因又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造成精神上萎靡不振,记忆效果下降,厌学情绪普遍,学习风气较差。

2、人际关系问题

与家长的关系问题:家长的专制、不理解或家庭的伤痕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与教师的关系问题: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使学生遭到创伤,产生对抗心理、压抑心理、厌学心理等。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体现在同学关系不融洽。有些学生由于遭受考试失败,未能考上重点高中等挫折或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强烈自卑感,从而自我封闭、内向、不愿与别人交往。

3、单亲家庭的问题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职业学校学生中有自卑、焦虑、烦恼、或对他人缺乏信任感与安全感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比例要高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同时调查数据还表明,形成这部分学生上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家庭问题。

随着离婚率的升高, 单亲家庭正悄然融入社会。据本校的不完全统计,单亲家庭子女大致占14%左右,这些学生一般由父母中一方抚养,缺乏正常的父爱或母爱。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心理偏差,但表现不同,轻者自卑、郁郁寡欢或行为乖张,重者猜忌,对别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有强烈逆反心理。

4、自我意识问题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应比较接近现实,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又不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善于正确地自我接纳,然而许多学生都不能做到这一点,致使心理常常处于失衡状态。

5、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产生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如果家长采取简单粗暴、严厉训斥的方式对待他们,常常使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并具有畏惧、不信任人等个性缺陷。调查数据表明我校有25%的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使学生产生厌恶和反抗情绪。许多学生与父母或某一方性情不和,关系紧张;有的学生冲父母发泄;有的拼命压制自己强忍怨气,但又感到很压抑。

二、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把心理健康教育考察列入课程计划之中,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编写适合职高生特点的教材及参考资料、实施要点和活动设计,使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应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激发他们参与心理健康训练与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身心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性教育。

2、适当开设心理卫生课

根据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人格因素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适当增设心理卫生课。开设心理卫生课的目的使学生懂得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职高学生心理卫生课的主要内容有:性教育及其心理卫生,对早恋问题作恰当的引导,对考试焦虑的心理卫生指导,对厌学情绪的心理卫生指导,对学习习惯的心理卫生指导等,使学生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为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打下了基础。

3、营造有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

这样的环境是指学生生活在有安全感的、愉悦的、和谐的氛围中。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营造充满爱意的心理气氛。教师要能够理解接纳学生、分享学生的感受,认真倾听学生,耐心地启发学生,积极地引导学生,能有效地将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教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守聆听、保密、疏导、交友的原则,使学生容易接受来自教师的各种帮助。

篇7

一、在中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开展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培养他们的文明礼仪习惯,促使他们形成乐观、豁达、健全的人格,才能让中学生更好地发挥才能,在这个意义上,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提高中学生自我能力的内在需求。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是接受道德熏陶教育的过程,有利于社会化道德情操的培养。对于当代中学生而言,文明礼仪教育应成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怎样用礼仪规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对于中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营造和谐心理氛围的基础。文明礼仪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综合反映。因此,文明礼仪教育是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交际能力,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二、初中班主任如何开展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一)加强引导,营造氛围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模仿能力、从众心理很强,思想和行为都有很大的反复性。学校、家庭、社会良好的礼仪氛围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帮助学生将礼仪知识入耳、入脑、入心,最后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因此,学校要结合礼仪教育,有计划地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板报、橱窗、广播等形式宣传各种礼仪知识,营造礼仪教育的氛围;家长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加以引导,如:餐桌上、待客时、交谈中等等,以自己良好的礼仪形象和家庭的文明气氛给子女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结合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和社会舆论也要倡导文明礼仪,提升国民素质,重振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誉。每个成年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约束自己的言行,为青少年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

(二)理论学习,领悟内涵

1.编制“个人礼仪和学校礼仪要求”人手一份,放大一份贴在教室的前面。利用下午第四节时间,一边学习礼仪常识,一边示范动作,规范学生的谈、站、坐、起姿,同时注意学生的仪表和言谈。这样使学生对文明礼仪规范要求有了认识和理解,体味着文明礼仪的魅力,并最终形成行为习惯。

2.诵唱“文明礼仪行为规范”三字歌。利用课间、班会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齐声诵唱。如“站如松、坐如钟、面含笑、敬师长、孝双亲、守秩序、懂谦让……”“三字歌”主题鲜明,易学易懂。他们边唱边做,既规范了行为动作,又品尝着文明礼仪的乐趣,促进了班级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

3.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学校文明礼仪知识》竞赛。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竞赛不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上,更重要的要求学生行为动作规范性。如注重同学间的礼仪、团结协作精神等。这样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他们在体悟中心情愉快,从精神上享受文明礼仪教育。

(三)开展活动,陶冶情操

1.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活动。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就必须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我们一是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等行为规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知识。二是围绕在生活中常出现的不文明现象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对文明礼仪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三是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校报、校园网等各种方式宣传文明礼仪知识。

2.文明礼仪行为的实践训练。言传不如身教,听过不如做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一定要有具体行为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教育,逐步养成良好习惯。一是举办文明礼仪指导讲座,邀请有关专家教师教会学生灵活运用不同场合下的文明礼貌用语,学会端庄、大方、整洁的仪表修饰以及各种规范的表情动作。二是开展模拟礼仪训练。在课堂上搭建社会舞台,开展鞠躬行礼、问好、升国旗、集合列队等模拟训练,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身临其境,将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弥补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

(四)家校结合,共同开展

篇8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都采用为“传知”和“育能”设计的“智能型”教学模式,但对于以德育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来说,这种模式却并非最佳和最有效。“应试教育”的影响又把智能型模式异化为应考型模式,从而更背离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和教学规律。因此,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必须优化其教学模式。

首先,理直气壮地让学生明确掌握思想政治基本观念。教师要通过运用活动情境法、故事情境法、演示情境法、诗歌名言法、榜样示范法、问题情境法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定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接受并积极参与教学,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这是针对学生普遍不愿学政治课的情况,为扭转课堂上的消极心理定势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存在逆反心理,上课时就会同教师处于情绪对立状态。这个问题不解决,这节课必然失败。旧的模式大都忽视这个问题,一开始就沉闷乏味。思想政治课堂要创设一种能使学生扭转消极心理定势和形成积极心态的情境,造成学生愿意接受教学内容、主动参与教学、师生和谐的情绪状态。例如通过讲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故事入手,说“古人讲有亡国者,有亡天下者,率兽食人,亡天下也。”这里的“天下”明显指华夏民族所在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的意识是何等强烈。当时的中国人就已经认为“政权中国”可亡可代替,但是“民族中国”决不能亡。通过这些内容的解释克服学生心目中的国家民族淡薄意识。

其次,认真为学生解释他们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困惑”。教师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基础上,消除学生的疑惑和情感障碍,使他们“理通情顺”,形成坚定的信念。“解惑”既是情感教育过程,又是进一步“明理”的过程。“解惑”,使情理交融,认识和情感都得到升华。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习中的认知和情感不一致或不同步,“理通而情不顺”,是“知而不信”和“知而不行”的重要原因。它往往导致教学过程的中断。“理通而情不顺”的重要原因往往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所疑惑。疑则不信,疑惑是“笃信”的主要情感障碍。因而“解惑”是变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造就科学信仰和坚定信念的关键。

再次,关注和指导学生所学的思想政治基本知识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师运用行为指导法、活动指导法、社会实践法、品德修养法、作业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明确各种条件下应采取的行为对策,促使学生积极践行所学的理论要求和行为规范,并逐步养成习惯。促使学生“知行统一”和“言行一致”。它既是行为教育过程,又是意志训练过程。从品德发展过程看,“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才是完整的人格。由“知”到“行”,一方面需要信念的推动,另一方面要经过行为教育。行为教育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学生从课本上了解和掌握的一般只是抽象的理论观点和原则性的行为要求,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面对的却是复杂的环境和具体的行为对象。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经验,不善于确定行为对象和选择行为方式,因而要他们在掌握知识以后,立即能够应用,马上做到“知行统一”,是很困难的。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架起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即开展行为教育活动。行为教育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课堂上,一般只能做到使学生了解行为要求和掌握行为的基本方式。要使行为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并成为他们的习惯,有待课后的训练和锻炼。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行为要求和行为方式的教育外,还必须加强课后的督促和指导。特别要注意与学校德育的其他活动和措施的密切配合,巩固和发展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效果,落实行为教育的要求。

二、改变思想政治课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的落脚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能把教材中的知识、道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和行动。同时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间接经验。学生接受些间接经验,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而且还要解决正确与错误、知行不一、理论与实际不符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除教材具有可读性和教师在教育中深入浅出联系实际讲解外,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的认识实际,并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用学到的知识和真理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正确分析社会现象,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学生的这些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才能有利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闯题的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所以思想政治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提高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必将产生终身受益的影响。例如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学生中深入地开展群众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从而树立学生的正确理想和信念。

三、改革思想政治课堂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不少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分清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功能和目的方面的区别,分不清水平考试与选拔考试的异同。由于迷信高考,他们一切以高考为定向。有些学校从高一开始就针对高考抓教学,紧扣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考点进行深度讲解,然后设计类似于高考政治试题来考核学生,结果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导致学生片面发展。我们应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通过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可是,传统的学业评价侧重于认知领域即学科知识的考查;虽然随着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以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的转变,近年来,思想政治科考试在注重知识考查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运用政治术语正确表述等学科能力的考核,但仍有许多能力难以考评,如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学科研究能力、批判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从理论上说,思想政治课是“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或主导力量,但事实上,思想政治课评价跟其他智育课程的评价并无什么差别。因受纸笔测试形式的制约,命题人员很难通过一纸试卷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政治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考核。思想政治课应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学习和生活实践,考查学生社会调查、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学科研究能力、批判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9

摘 要:目的:了解青少年的生殖保健方面的现况,探索在青少年中进行生殖保健方面教育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随机抽取某高校556名年龄为17~21岁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所有资料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接受过医学生殖保健相关教育的学生对生殖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和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受过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前者多选择以学校教育作为生殖保健知识的来源,后者多选择的是书刊,家庭教育是两者选择最少的。结论:接受过医学生殖保健相关教育的学生对生殖保健的知晓率和关注度明显高于普通高中学生。各高校仍应继续采取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并同时注重家庭教育。

关键词:生殖保健;青少年;健康教育

生殖健康是指生殖过程中没有疾病和其他身体方面的失调,是一种机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在此状态下完成的生殖过程。它包括:母亲的健康、婴儿的健康、计划生育和性健康四个要素.中国健康教育,2002,18(1):39.

篇10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素质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自我的了解,以及对社会的了解,有助于缓解中学生的焦虑等情绪。从心理学角度来来说,学生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学习,能够培养乐观的心态,促进人格的完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1促进中学生人格的完善

心理健康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人格品质,中学生拥有较好的人格品质时,才能够认识到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联,并不断对自我进行完善,提高自身的抗打击能力,在面对困难时能够运用积极心理学来自我暗示,理性面对困难并积极寻找解决困难的方式。中学生处于人格与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因此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完善的人格与强大的心理素质,丰富中学生的人生经验。

2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包括认知结构、情绪、反省等,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相符合。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是最早对焦虑做出研究的心理学理论,他认为焦虑是自我在受到威胁时发出的一种警示,对于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焦虑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将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融入到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减少因青春期的特点所带来的迷茫与焦虑,提高中学生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

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以及国际格局开放带来的文化与文明的多样,都冲击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中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途径,当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后才能够积极面对社会带来的各种挑战,才能够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3提高中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能够提高中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当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以后才能促进心理的健康,提高心理素质。随着个体社会化程度的增加,只有积极地融入到社会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形成健康的心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之所以拒绝和外界的交往是因为自身心理防御机制的存在,而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或者半意识情况下做出的应对冲突、挫折的方法,是一种自我机能的反应。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从而放松对周围伙伴的警惕,积极融入到群体中去。

中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个人利益,忽视他人的利益,并对他人怀有很深的敌意;另一类是以他人为中心,过于在于他人的看法与情绪,将自己的情绪建立在别人的看法与态度上。存在上述两种中的任意一N情况,都会造成中学生在人际交往的障碍。因此,就需要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本我与超我,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问题,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4提高中学生爱护生命的意识

中学生因自身认识有限,当面对困难的时候容易造成心理的扭曲,如果不能加以引导,很可能采取极端的方式。从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来看,普遍使用的都是传统的教育方式,这与新时期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背离,无法满足中学生当前对心理健康需求的渴望,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所在。当中学生无法从家庭、学校、社会寻求到心理帮助,再加上自身的认识有限,就很容易发生自杀事件。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疏导通道,能够积极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挫折,给以自己积极地心理暗示,培养学生使用积极心理学内容去面对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使用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积极心理学能够暗示中学生提高爱护生命的意识,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所带来的影响。

5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多个方面对带来的影响做出了论述。中学生由于各方面还处于完善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丰富中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中学生提高应用心理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以促进人格的完善与综合能力的提高。中学生只有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够有底气去积极迎接未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