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经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11 08:3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经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经济管理

篇1

您好!

我是一名待业的大学生,就读于江西省宜春市宜春学院,属经济与管理院,所选专业是全国以呈热潮形式的电子商务专业,我将于20xx年5月分毕业参加工作,值此锻炼机会来临之际,特试向贵单位自荐,在此很感谢领导您抽出时间来审阅我的简历!

我一直很关注贵公司的招聘信息,我了解到贵公司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大集体,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很强的专业性知识,是我一直渴望的工作场所,我很乐意,也很期望能到贵公司工作,为其兴盛繁荣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在大学的几年时间里,我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积极参加社会各项活动,努力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虽不敢说自己已收获了累累硕果,但是自信自己还是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积累了很多的实际经验,本人工作责任心强,勤恳踏实,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亦注重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具有高度的****性和纪律性,生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

若贵公司愿意接收,我将不求安逸的工作环境,保持吃苦耐劳,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奋斗,我会虚心学习、积极工作、尽忠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为公司的利益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我将服从公司的安排和调动,以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自己最大的工作业绩来回报公司,恳切希望您和您的公司给我这个机会,诚恳希望得到贵单位的接约或给予面试的机会,以期进一步考查我的能力,盼望贵公司的答复!

在此祝福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万事顺心!

祝您的公司一切如意,万事亨通,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篇2

食品产业的GDP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首位,然而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近些年政府在此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但效果并不显著。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饮料苯含量超标等食品安全事件,给食品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原因可分为技术因素和道德因素,从实际发生情况看,主要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多因道德因素而起,食品产业是典型的道德行业,有形的技术问题解决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而无形的伦理道德障碍则会产生更多不利的影响,一方面导致食品产业的信任危机;另一方面直接影响食品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和经营规模的扩大。 

食品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食品行业的经营管理者,其职业素养和伦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更关系到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高校是否进行食品经济管理伦理教育,对于学生在将来的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行为和伦理决策能力有深远的影响。在这方面,企业伦理学教学应该而且可以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食品经济管理专业商业伦理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企业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伦理学与企业管理学的交叉学科,这一性质决定了企业伦理学一方面要以促进企业管理为目的,另一方面则要以伦理考量为基本方法和手段。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管理与经营活动如何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以全面实现企业的责任。 

我国对于企业伦理学教学的学科体系还在不断完善中,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该门学科的研究与对话,形成一套适合我国企业伦理学教育的教学模式。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做法是将商业伦理方面的内容融合在其他专业课程里面,用一章左右的篇幅来讲授,这表明商业伦理课程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伦理学教学必须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为什么教,即企业伦理学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什么?(2)教什么,即企业伦理学教学的内容应该有哪些?(3)怎么教,即企业伦理学教学的方法应该是什么? 

目前企业伦理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商业伦理认知,以知识的灌输为主。结果一个教学周期结束后,学生的商业伦理知识增加了不少,但是,伦理推理和伦理判断的能力几乎没有提高,将伦理分析的技能应用到真实的情境下作正确的决定的能力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企业伦理学教育需要教师把握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和课程设置特点,让学生在知识层面、技术层面以及价值观层面进行完善。 

国内的企业伦理学主要突出企业管理中的信息、知识与公平竞争,国内外的伦理学比较,以及跨国经营中的伦理问题,主要采用“理论+案例”的模式。国外的企业伦理学更注重全球环境中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所遇到的问题,用案例的形式讨论伦理决策等经济大环境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采用“案例+伦理+案例”的教学方式。对于食品经济管理专业来说,就需要结合食品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特点以及食品行业的特点,突出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与食品产业发展、食品安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设计符合食品经济管理专业的企业伦理课程。 

二、食品经济管理专业企业伦理课程设置的原则和教育目标 

企业伦理学课程有三个层面的问题要考虑,一是学生要肯学,学了以后,要有实质性的提升,不管精神层面的提升、知识的提升还是技能的提升;二是老师要愿教,最好能把专业教学与学科发展结合起来;三是社会要接受,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总之,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上要能够充分体现食品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食品行业特点。 

(一)教学目标 

通过企业伦理教学,让商业伦理进入学生的大脑,要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明确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相应责任,提高学生的道德反思能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培养具有新商业文明的新一代食品经济管理人才。 

培养学生食品经济管理的行业伦理意识,使他们形成从企业伦理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行为习惯,能够正确判断复杂情境中的应然关系,善于维护和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推理判断能力,增加学生了解伦理问题的能力和道德推理能力,将伦理分析技术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对伦理两难问题作出正确的决定,使他们在遭遇或面对伦理困境和道德悖论时,能够运用伦理价值和原则提出富有创见的应对方案和措施。 

总之,通过企业伦理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企业伦理思维,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材料的选择,都服从于一个明确统一的目标,促进学生形成内在的责任意识、伦理意识和伦理思维判断能力。 

(二)教学原则 

1.基础理论知识的把握。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在企业决策中恰当处理伦理问题,对伦理道德水平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有大量的知识积累,综合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将中外著名学者的观点进行整合,依据社会环境,给学生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发展趋势,同时布置理论和案例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让学生认识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理论基础。 

2.协调经济与伦理的关系。企业处理各种关系,无论就其表面还是其本质来看,都是在扮演特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关注企业活动领域内各种复杂关系的同时,企业伦理学必须思考和辨析企业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包括企业所有者、客户、员工、供应商、媒体、消费者、政府、竞争对手、公众、社会等。分析企业应该何时、何地、在什么情况下进行何种伦理决策,为企业今后的伦理问题提供伦理判断原则。对食品行业来说,在教学中就要抓住食品行业本身的特征和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作出有针对性的分析。 

3.道德情操的开发。企业领导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如果企业领导者实行德行领导,正直廉洁、关心下属成长、遵守社会规范和仁厚诚挚,那么这种领导方式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能力,如何以一种公开的伦理方式行事,对下属起模范带头作用;如何在组织内有效地设立预警机制和伦理热线;如何为员工建立切实可行的伦理准则;如何开展有效的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培训;如何设立奖惩制度使员工遵从伦理规范;如何有效地向下属灌输商业伦理价值观。总之,通过教学实践,要使学生认识到管理者在企业中的伦理责任,和对企业及员工伦理的影响,并有意识地进行伦理领导,做“经济人”和“道德人”有机统一的德行领导者。 

三、企业伦理学的教学策略 

如何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达到企业伦理学的教学目的,是企业伦理教学的关键。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企业伦理课的老师要懂伦理学,还要懂经济学、管理学,能融会贯通,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进行企业伦理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通过成立企业伦理学教学与研究组织,使教学与研究的交流活动能够更加正规化,也可以通过建立网站,共享相关教学资源,使教授伦理学的老师有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而教伦理学的老师应该向教其他专业课如市场营销等专业老师传授伦理学知识。通过加强不同学科之间老师的交流,使从事企业伦理学的教师同时掌握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是可以并且应该做到的。 

   (二)加强伦理教育力度 

在课程设置中,要对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经济人”假设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批判,使学生不仅注重经济指标,更要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分析我国食品产业出现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企业的影响是什么,对行业的影响是什么。 

(三)加强商业伦理教育和现实结合的力度 

我国有丰富的伦理教育资源,儒家伦理、社会主义伦理都有大量的宝贵思想可以为我国商业伦理建设实践服务。但是,这必须把商业伦理教育与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仅重视个人的职业道德教育,更要重视企业的责任教育,不能空洞说教,不然,就达不到企业伦理教育的效果。 

(四)教材选择 

作为选修课程的企业伦理学,并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教材往往受编写者个人兴趣、认识和篇幅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如果只选用一种教材,就难免会使教学内容趋于简单化和片面化;而反过来选用多种教材也不太现实。最好的策略是教师根据企业伦理学的知识模块,用讲座形式覆盖主要教学内容,将教材的有关章节纳入讲座体系作为精读材料;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则另外指定有关阅读材料。这样安排,除了可以最大限度地使教学内容做到合理、全面外,还在于选修课的课时一般并不充裕,教学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只是给学生打开一道知识之门,好让那些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继续探索,重在呈现知识的宽度,并不要求在知识深度上作过多挖掘。当然,这样的安排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对企业伦理学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据此安排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尽量全面掌握著作信息,选择其中最佳者作为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外阅读。中国文化是我国企业伦理学教学的知识和理论价值来源之一,可以把传统文化引入课程,但是如何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需要慎重对待,如何与食品行业相融合需要深入探讨。 

(五)注重基本概念的教学,充分发挥其知识枢纽功能 

概念是特定知识系统对研究对象的独特把握方式。企业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是理解和运用企业伦理学知识的关键路径和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可以先运用准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突出其关键特征,再呈现概念实例;也可以反过来,先举例再分析共同属性,最后揭示概念。 

(六)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教师教授商业伦理时通常使用课堂讨论、教师讲述、阅读指定课本、案例分析、商业剧情讨论、专家报告及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根据认知发展规律,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讲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课堂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培训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可帮助学生分析伦理困境和发现可行的解决方案;邀请企业界的经理人员与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中面对的伦理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角色扮演法可帮助学生熟悉伦理困境情况,帮助学生透过不同的立场去讨论伦理问题而作正确决策。 

教师讲述知识传授是企业伦理学教学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但离开具体情境和对现实问题富有说服力的思考,就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于案例的实际操作中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把握现实问题的主动性。此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集企业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伦理问题,或激励他们针对现代企业中普遍遇到的伦理的热点问题采用故事讨论、道德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并就其核心问题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中畅所欲言,在业务中掌握企业伦理学的专业知识,了解他人对企业伦理与社会价值的见解,丰富自己的道德观。教师还可以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管理咨询项目,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培养伦理选择能力、伦理判断力、伦理推理能力以及伦理评价能力。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将学生引入讨论的重点中来,并最终作出点评。 

除了案例教学外,老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工作实践或媒体报道中选择一个热点企业伦理问题,围绕问题写成一个小组报告,包括问题描述、伦理分析等内容,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其他学生可以向他们提出问题。为增强学生对现实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可以布置个人作业,要求学生描述一个现实中的伦理问题,要求必须是自身经历或观察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在教学组织中,还可以让学生置身于道德冲突的情境中,进行情景模拟和命题辩论。首先可由教师展示从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所经历的真实事情,从中提取出案例或情景,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行动,而是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决定其伦理判断,学生每次辩论的时候,都会涉及好多企业伦理学知识,教师从中做点评引导。 

四、结语 

对食品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企业伦理学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企业伦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食品行业道德职业规范,从而培养自身的伦理意识,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使他们形成从食品企业伦理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行为习惯,能够运用伦理价值和原则提出富有创见的应对方案和措施,体现企业伦理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邬勇.美国商学院的商业伦理教育及启示[J].江苏商论,2005,(4). 

[2]周祖城.面向现实问题的MBA企业伦理学教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 

[3]欧平、周祖城.全国MBA企业伦理学教学研讨会综述[J].伦理学研究,2008,(1). 

[4]张增田.工业企业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教学策略[J].教育与现代化,2008,(9). 

[5]刘雪梅、宋玲、蒋春艳.对我国MBA《企业伦理学》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展望[J].当代经济,2009,(11). 

[6]柯丽敏.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商业伦理教育现状和课程设计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11). 

 

Thinking of the Business Ethics Course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n the Food Economic Management Speciality 

 

JIANG Qi-jun 

(Economy management college,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06,China) 

 

篇3

[关键词] 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经济管理;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B

我国现代化建设初期,对专业技术性人才和生产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理工科高校十分重视专业技术性人才和生产型人才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仿佛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势。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技术上熟练,而缺乏相关经济、管理素质的求职者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理工科高校的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境地。面对这一现象,理工科高校应转变观念,重视对于理工科大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培养,使他们在求职生涯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目前,有些理工科大学已经看到了自身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的提高,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他们对策的有效程度并不高,存在着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经济管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许多理工科高校的管理层与领导层已经出台了一些措施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的经济管理素质,但是许多只是一些“表面文章”,并未发挥实际功效。例如,一些理工科高校在课程中添加了几门与经济和管理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数是选修课,考试仅通过简单的理论测试即可,毕业成绩单上的经济、管理学科仅是一个名字,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具体的经济、管理的技能;这些科目的开设密度较低,一周只有一至两节课,学分也比较低,完全把它当做一种点缀;这样一来,老师的要求不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学生就马马虎虎应付一下,成绩合格就万事大吉,对于真正的能力提高则被忽略掉了。高校的严格要求与高度负责,才能影响学生的心态,因此,高校的经济管理课程这样的零散、不成体系化,是无法提高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的。

(二)经济管理素质教育的途径较为单一

理工科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的素质教育仅靠课堂教学来进行,这种途径单一的教育侧重于理论而没有相关的探究与案例分析教学,使教学成果并不明显,学生的掌握程度也不高,经济管理素质还是没有得到培养。经济管理类课程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花大力气,经过多重途径进行探索才能取得进展,仅靠几节选修课,基础知识都未必能讲述完全,进行相关的扩展与研究更是不可能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是很难依靠单一方式取得成果的。

(三)经济管理类的师资不足

理工科高校要开设经济管理类课程,并进行素质教育,需要一批专业的师资队伍,否则,教学效果很难突出。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性强,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并没有涉猎,因此没有相关的基础,如果随便找其他专业的老师依据课本讲解,是很难有成果的,还可能误人子弟;另外,在理工科高校教授经济管理类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但懂得专业的经济管理知识,而且需要掌握相关的理工科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两者的密切结合,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经济管理类知识,才能提高这方面的素质。

(四)适合理工科学生的经济管理类教材缺乏

对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真正有用的经济管理类教材,是结合本专业编写的,能够将理工科的学科特色和经济管理类学科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起来。但是,理工科门类众多,并没有专门对应某一专业的经济管理类教材。这样的弊端是,即使学生能够通过经济管理类的一般教材掌握一些相关知识,但无法跟自己的专业具体结合起来,因此在实践中是很难应用的。

二、应对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经济管理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

理工科高校在抓好学生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要将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放在显要的地位上,通过一些实际措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一方面,可以将经济管理类课程放在必修科目的行列,并且以学生实际参加的经济管理活动和实验探索作为成绩考核的参评标准,目的是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为了自己以后的发展,多多参加经济管理的探究活动与实践活动,在行为上得到锻炼,使这方面的素质提高;另一方面,除了在课程资源上有保障以外,还可以请专门人员开讲座,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而不是满足于课本的理论知识,一般来说,讲座都是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是讲解者的研究结果,因此,比较有效;再者,理工科教师应该加强专业素养和拓展自身的知识水平,不仅对学生讲解经济管理素质的重要意义,还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经济管理的思想,让学生真正取得进步。此外,学校可以组织经济管理能力方面的竞赛,要求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将经济管理的思想蕴含在其中,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接受经济管理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佳的成果。

(二)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加大经济管理素质教育的力度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教育的方法其实有多种,关键靠师生的发掘,因此,认识到经济管理类教育的重要性后,就要活跃思维,寻求各种方法进行教育。首先,课堂教学是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课内和课外两个资源,让大学生牢固掌握经济管理类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实践做好铺垫工作;在课程设置上,加到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比例,并在期末考试的综合测评中侧重于此方面,显示其重要性。第二,要鼓励学生参加经济管理类的科研与探究实验,并给予这些学生适当的奖励。第三,建立模拟的实训基地,由老师带领研究课题,将经济管理类常识与所学的理工科专业联系起来,模仿企业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具备实战能力。第四,利用假期或者空闲时间,到企业进行实际的考察和感悟,体会所学专业与所学技能是如何结合的,明白经济管理素质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可以由企业的技术工人讲解经济管理思想在实践操作中的应用与侧重方面,从而为以后的教学和学习计划指明方向。

(三)吸引、培养经济管理类的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的优劣与学生的接受、掌握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关联,因此,高校筹建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十分必要的。首先,理工科高校应该以优厚的待遇招募经济管理类的人才前来出任教师;第二,高校对于已经工作的教师应该进行定期的评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积极的途径加以解决,还要对这一部分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使自身的素质提高,保证教学质量;第三,理工科教师也应该对自己提高要求,不满足于自身专业技能的局限,积极学习经济管理类知识,并了解经济管理类知识在专业里的运用,在教学中不断接受前沿的科研成果,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更新,保持领先。

(四)合理编制教材,合理设置课程

如今理工科高校使用的经济管理类教材都不配套,只是一些宏观教材,与理工科的学科特点结合性不强,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也不利于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真正具备经济管理类素质,因此,编写适合理工科高校大学生适合的经济管理类教材迫在眉睫。教材的内容应该体现经济管理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并且加入一些与理工科专业相结合的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实践中经济管理类知识是怎样运用到理工科的学习中的;在经济管理类的课程设置上,应该做到细分,不应该笼统,经济管理类课程既应该包含基本的理论知识,又应该设置实际操作的实践探究课程,使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接轨;理论课和实践课应该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三、总结

为了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不仅要抓好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使其具备过硬的专业本领,还应该重视经济管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专业课程与经济管理知识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理论应用于实践之路,满足社会不同岗位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乐.谈理工科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2008(4)

[2]周光迅.对理工科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石油教育,2009(3)

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竞争力

1 解读竞争力

竞争力是对象在竞争中显示出的能力,是一种相对指标,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表现出来;测定竞争力需要确定一个测定目标时间,但真正要准确测度出来又是比较难的。基于此,我们把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竞争力描述为:该群体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并且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能够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三个方面:①核心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②外在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形象、气质、仪容、仪表、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与人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③环境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毕业生所毕业的学校、学院的品牌效应、毕业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等方面。

一般说来,核心就业竞争力是该群体大学生获得工作机会的重要基础。外在就业竞争力是他们获得工作机会的重要方面,因为旅游行业是窗口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气质、仪容、仪表、与人沟通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在求职过程中,这也是最被用人单位看重和容易被判别的能力。上述这两种就业竞争力是学校、教师、学生有能力改变的两种能力。133229.coM相比较而言,环境就业竞争力一般是学校、教师、学生难以改变的或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的能力。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关于就业竞争力的研究仅限于毕业生核心就业竞争力和外在就业竞争力。

2 该群体大学生竞争力的swot分析

本文将“swot”分析法运用到就业竞争力中并给予了一定的阐述,主要是想通过对毕业生其个人因素及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分析,对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所启发。

第一,优势(strength)。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目标不是高级管理人才或是高级技术人才,而是培养生产、管理、经营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基于此,该群体大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随时灵活熟练处理生产第一线问题。此外,他们普遍具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学习能力强。

第二,劣势(weakness)。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危险,对于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说,在这就业的竞争中更加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他们手中的这一张文凭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了“弱势文凭”。但是,近几年,该群体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选择一些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的用人单位;其二,对单位待遇期望值过高,忽略了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例。

第三,机会(opportunity)。近些年,国家政策的扶持、学校的就业指导、自主创业、实习基地、职业培训等多种方式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了很多的机会。以国家政策为例,全国好多省份相继出台了允许毕业生先落户后就业、自由进入的政策等,文件的出台,为毕业生就业开设了绿色通道,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威胁(threat)。目前,国家处于发展的转型期,人才培养结构的重心由中专向大专以上层次转移,在“大众化教育”这个大背景下,就业形势严峻。此外,毕业生还承受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 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三峰叠加”的压力。与此同时,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企进入中国市场,在带来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提高了就业门槛;国内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也在“水涨船高”。很多高职高专学生可以胜任的岗位,用人单位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会要求本科学历甚至更高。

3 如何适应环境,打造竞争力

作为该群体大学生,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可从以下几个步骤打造竞争力:

第一,寻找市场机会。该群体大学生的市场机会应该说是很多的,可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在旅游与休闲行业自主创业。面对这些机会,重在如何进行细分,并选择自身的目标。在旅游企业对旅游消费者进行需求管理的同时,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也要对旅游企业进行需求管理,及时发现企业的需要,从而更早地发现自身的发展机会。

第二,独特定位。定位理论,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市场营销学,由阿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提出,原意指“确定品牌在顾客心智中的位置”,定位的关键是企业要设法在自己的产品上找出比竞争者更具有竞争优势的特性。全过程大概包括三大步骤:①分析目标市场的现状,确认本企业潜在的竞争优势;②准确选择竞争优势,对目标市场初步定位;③显示独特的竞争优势和重新定位。那么,结合这一理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应当如何做呢?从客房群(就业方向)角度看,可选择旅行社为主的相关企业;从竞争的角度看,该群体需要明确自己与非旅游专业的学生相比,优势在哪?比如掌握旅游基础理论、旅游操作实践能力强。同时也与同专业的、不同办学层次的学生相比,有没有优势?最关键的是,与同一个层次、同一专业的学生相比,自己有没有核心竞争可定位于技术领先者,因为该群体大学阶段主要在学习相关旅游技能。

第三,制定竞争及发展战略。竞争战略着眼于怎样竞争,而发展战略着眼于怎样发展。专科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不仅需要竞争战略,也需要发展战略。这就像部队一样,不仅需要谋划打仗,而且需要谋划发展,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竞争。

4 结 论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基石和有力支撑。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客观、辩证地实现自身利益相对最化大,既是自身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以小带大、带动整个旅游业的升级与发展的需要。

篇5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管理 瓶颈 对策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体层出不穷,各种新闻信息汹涌而来,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严重的冲击,这就对大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打破这个局面,实现大学生管理的发展与进步。

一、大学生管理所遇到的瓶颈

新的社会环境,新的发展要求,给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找出大学生管理的问题所在,是摆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对我国大学生管理所遇到的瓶颈做了简要总结,具体如下:

1.大学生管理工作者管理意识淡薄。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不强,这是当前大学生管理所遇到的瓶颈之一。多数管理人员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没有必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工作,没有必要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做过多的约束,所以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便有所松懈,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疏于管理。另外,大学生的生活自由性比较强,也无法建立起学生、家长与学校的有效沟通机制,三者之间不能够做到长久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就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问题。所以,高校大学生管理人员一定要重视大学生管理工作,增强管理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

2.大学生管理制度滞后。大学生管理制度是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大学生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淡薄,意识不到大学生管理的重要性,所以也没能够做好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一方面,这主要表现在我国高校缺乏规范的大学生管理文件,没有明确的规章管理制度,好多程序不太严谨,大多数制度的制定都是从学校的角度考虑的,而忽视了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不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没能够得到有效保护,缺乏对大学生合法权利的有效救助,不能够通过法律来对大学生的权利进行保障,造成了大学生管理环节上的不规范,导致高校的规章制度发挥不出其应有的功能。

3.大学生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有赖于高素质的管理队伍,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缺乏专业的大学生管理团队,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管理水平不高。一方面,近年来,高校学生人数与日俱增,而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与学生人数不匹配,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管理队伍规模发展滞后;另一方面,管理队伍缺乏专业的人才,多数高校的管理人员是兼的或者是临时的,并且缺乏对大学生管理人员的培训,所以这就导致了管理团队专业素质不强。

二、大学生管理对策分析

针对大学管理瓶颈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解决,笔者认为,做好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大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增强大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是解决大学生管理问题的首要任务,高校学生管理者一定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管理工作。各个高校要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学生管理人员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大学生管理工作当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建立良好的学生管理队伍,发挥学生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大学生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是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基础,是进行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保障。高校要大力建设大学生管理制度,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学生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开展学生工作会议,对近期学生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做到及时解决,不断优化大学生管理手段与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管理,建立班级管理制度,积极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学习,不断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强化其纪律意识,使其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管理制度。

3.加强大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所以高校应该大力建设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到大学生管理队伍中来,充实大学生管理队伍,扩大管理队伍规模,以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进行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积极组织大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综合素质,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大学生管理人才队伍,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做好人才保障。

总之,新时期大学生管理工作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管理工作处于特殊的瓶颈时期,急需要广大管理人员打破这个局面,促进大学生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高校大学生管理者应该增强大学生管理意识,充分重视大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大学生管理制度,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高校还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打造一流的大学生管理团队,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保驾护航。

篇6

大学生创业已经获得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注,然而大学生创业企业普遍面临着用人机制不健全、激励措施不完善、人才流失等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本文旨在关注目前大学生创业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促进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一、引言

随着我国“双创”口号的持续推进、国家优惠政策的全面支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之路。在大学生创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更加突出。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成了我国社会进步、企业快速成长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创业企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吸引核心人才的加入,如何留住优秀员工成为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问题。因此,关注大学生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解决目前面临的困境,能够使其具有持续的竞争力,促使大学生创业企业拥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实现企业的蓬勃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

人才成为大学生创业企业快速成长的首要因素。如果大学生创业企业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掌握着所处行业的核心人才。但目前大学生创业企业存在许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如起步时规模小、招人难、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员工培训不到位等,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瓶颈。

1.招聘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创业企业缺少一套完整的招聘及使用机制。首先,招聘时过于重视应聘者的学历与工作经验,而没有对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做进一步的测试与比较。其次,在开展招聘工作时没有制定长期的人力资源计划,只着眼于短期的需求,忽略了企业长期的需求,缺少动态、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最后,由于很多大学生创业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的管理体系不完善,没有独立的人力资源部门或负责招聘的人员,因此,管理者可能就会选择无事的人去负责招聘,而非专业人士的招聘也许会使招聘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大打折扣。

2.激励机制不科学

大学生创业企业缺少行之有效的薪酬政策。大学生在创立企业时,往往都是由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一起构建的,实现他们的梦想就是其奋斗拼搏的动力。因此,往往加班加点还乐此不疲。但是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工作成就感远不如创业者那么强烈,他们更需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措施。而创业者往往没有看清这一点,口头激励多于实物奖励,员工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又或者很多企业使用均衡薪酬制度,优秀人才的价值没有得到认可,能力不足的员工存在侥幸心理,会导致公司内部优秀员工心理不平衡,降低工作效率,诱发人才流失。

3.员工职业规划不明确

大学生创业企业初期在招聘人才时由于规模较小、各方面发展不完善,因此企业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管理体制,用人比较灵活,哪里需要去哪里,员工自身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对自身认识不足。此外,由于大学生创业企业创始人阅历不足、经验尚浅,还未认识到对员工职业规划引导的重要性,仅仅做一些简单的工作规划。因此,在企业和本人双方都不重视的情况下,员工职业规模模糊不清会对企业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对员工培训开发不重视

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相比,大学生创业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开发十分谨慎,认为培训开发的重点在于高层,对新员工培训人力资本价格昂贵,成本收益不成正比,又或者担心在员工身上倾注心血最后却为他人做了嫁衣,所以仅仅是对新入职员工做一些简单的导向培训。但对于很多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来说,怀着对企业、自身的憧憬进入企业,却发现这个企业并不能给自己更大的学习机会和晋升空间,因此也可能会导致人才流失问题。

三、大学生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解决对策

人才对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自身管理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创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寻求行之有效的对策来解决当前的困境,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的人才招聘和使用机制

大学生创业企业要想解决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首先应该制定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招聘计划。在进行招聘活动时,要根据岗位特点对学历、工作经历、个人能力等方面作出较为全面、客观地评定,针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员工可以破例进行其他方面的考核。另一方面,企业也不能忽视内部招聘的积极作用,内部员工对企业的方方面面更加了解,能够快速的适应工作。其次,可以将内部晋升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在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同时企业还应该建立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以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2.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

大学生创业企业在制定激励措施时,首先要考虑薪酬的激励作用。大学生创业企业应该设计出一套富有弹性的薪酬制度来吸引人才的加入,如:与公司人才长期发展相适应的薪酬制度;采用期权、人才持股等方式将优秀人才的长远利益与公司利益相连接,让人才和企业的利益休戚相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提高公司福利待遇。其次,管理者应该以战略性的眼光来制定激励措施,满足员工全方位、多层次的需要,注重目标激励、爱好激励,完善奖惩制度,实现员工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3.重视对员工职业规划指导工作

大学生创业企业应该加强员工职业规划的管理。在对员工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时,首先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位员工的兴趣、特长与能力,引导员工正确认识自己,帮助他们培养职业兴趣、选择合适岗位,使他们在所在岗位上有所成长,弥补员工入职前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同时大学生创业企业也应该建立长期动态的职业规划发展系统,与员工进行有效沟通,便于及时对职业规划做出调整,让员工完成职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公司的发展。

4.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与开发

对毕业大学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实施有效的培训开发可以激发员工的潜能,让员工在更大范围内感受企业文化与管理者的人文关怀;此外通过培训还可以帮助他们追求人生价值。对于每个公司而言,开展培训工作是他们应尽的义务,统一的培训工作有利于减少企业管理成本,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通过培训开发计划,能够促使大学生人力资本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提升毕业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整体实力。

四、结语

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管理在大学生创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留住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成为了大学生创业企业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学生作为新兴的创业群体,对其创业企业的管理冲突也愈演愈烈。因此,大学生创业企业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重视对于员工的人文关怀,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解决创业企业目前面临的一系列人力资源问题,促进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实现我国中小企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树根,王伟,屈振辉.大学生人力资源的价值形成、基本特点与需求趋势[J].社会科学家,2012,188(12):88-90

[2]胡伟国.大学生的素质拓展与人力资源开发[J].教育评论,2007(4):63-65

[3]余长春,罗明,黄蕾.基于战略性激励视角的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2008(11):183-186

[4]余长春,彭本红.构建大学生人力资源能力体系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6):472-475

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 大学生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D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360-01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应用对大学生教育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涵盖了教学、科研、行政、学生管理、论坛、信息互动等多个方面,深入到大学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但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教育管理中的各种新问题也日益显现,有的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信息系统,有的影响到大学生的行为、意识,已经成为各高校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而紧迫任务。因此,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是信息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新问题

互联网的特点给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这种挑战既体现在针对信息化系统本身的技术方面,主要为以窃取信息为目的的攻击行为;又可表现为对大学生行为、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如何帮助学生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是高校和教育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些影响的持续作用,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一)网络信息获得的平等性,极大地限制了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可知可控。

互联网提供了多种形式的通信方式,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互联网传播使传统媒体影响力相对下降,对信息、舆论导向的控制力相对弱化。很多大学生在无限边界的网络中发现信息,并寻找相关的问题根源;一些社会问题通过网络的催化、放大作用也会使部分学生更加偏激,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思想意识形态的走向,极易导致大学生行动上的偏差或激化;高校内部事务也容易被学生知晓,稍有不合理则反响较大,形成校生对立情绪。这些情况容易使一些局部性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性化的问题社会化。由于大学生获得信息更加及时,使得高校对学生的行为、思想不像以前那样容易把握,对部分突发事件也无法预知。

(二)解读传输信息的平等性,极易造成对大学生的信息误传和信息“滥用”。

信息时代,网络为各种言行提供了自由、平等的空间。在各大网络的公共论坛、社区、博客等栏目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帖子。大到对国家大事的评论,小到对某个人、某件事情的评论。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发表信息的个人不需要公布其身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具有偶然性,也不必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这些都为高校大学生滥用信息权提供了机会。另外,大学生解读信息的不准确也会使其对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产生不认同。正是由于他们现处于一个容易冲动的年纪,稍有不顺,就会产生不满、厌倦的情绪。与以往不同,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络的瞬间无限传播作用,直接将他们的某种不满情绪传递给较多的人。一旦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将一些热点敏感问题在网上加以蓄意煽动或恶意炒作,散布一些攻击性、煽动性和颠覆性的信息。这种信息的多样化,加之对某些专题的理解缺乏正确的指导,使部分学生对教师、对学校的权威性产生怀疑,甚至对大学生群体,甚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其后果可想而知。

(三)网络便利性极易产生“群落”现象,影响着大学生社会生活的正常交流。

网络的无区域性,加之大学生的群居性,使得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这一趋势仍将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用到社会人们沟通彼此的重要平台。主要体现在:一是意见交换。与观点相同的人进行更多的交流;二是消遣与娱乐。与兴趣爱好相同的人适时交流;三是网上交往。在网上交流所见、所感、所悟,成为虚拟世界的“知心朋友”、“亲密朋友”。于是,随着即时通信成为人们沟通和重要工具,对同一话题感兴趣的人,逐渐形成一些针对某一主题的“圈子”,定期组织各种活动,如QQ族、网上奴隶、车友会等群体化活动。

(四)网络的虚拟性、信息的不确定性,影响着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健康形成。

网络改变了现实中的许多模式、程序与规则。在网络中可以不以真实身份发表言论,既不用接触真实的人,也不用担心对方的喜怒。在网络中可以找到心灵的寄托,也会试图隐藏或者伪装某种东西,做出现实社会里根本不可能做的事,说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说出的话。网络的虚拟性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带给大家一个自由、平等的环境,但缺乏真实情景中的情感流露和人格感染,时间长了,就会使使用者产生孤独感,也使人们的各种行为方式都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而这种规则如果带到现实生活中,会对人际交往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更加疏远,使得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简单、偏激,处理问题的方式更加简一、情绪化。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

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种种影响与冲击,一方面要求高校应做好自身的教育管理工作,在管理流程的适度透明、信息内容的监控、舆论的引导等方面做好规范化工作,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精神文明,并将其纳入德育教育体系中,增加网络文明的教育要求,学会利用网络中的正面或负面的事件,正确引向学生参与讨论,最终实现在思想理念、意识形态等方面为他们把关定向。

(一)重视信息化网络环境积极教育功能的挖掘。

网络作为一种信息化平台,已成为现代资讯传播的重要载体。它使各民族的文化得以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各种文化的共享。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工具,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而言,互联网具有许多难以比拟的优势,可以实现信息源、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的紧密结合,且受众具有更好的选择自主性,这都为文化的宣传提供了契机。当前,很多高校积极利用校园网络作为载体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把理想、信念、道德、文化等教育内容放到校园网络平台上,在这个新型的宣传阵地上,发挥互联网开放、交互、共享、兼容等优势,提供了更广泛的内容,便于大学生互动,更容易让大学生理解、接受,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他们关注的诸多热点、难点等问题,将其思想统一社会主流意识之中。

(二)发挥信息化网络对学生社会意识培养的作用。

信息化平台的使用,让高校教师、学生打破了时空限制,教师可以了解更多的专业领域内的发展动态及信息;学生可以看到、听到以前无法感知的事物。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及时获得大量信息,有助于提高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视野的开阔也带来了观念的更新,效率、创新、服务、竞争、民主、法治等现代化观念较原来更容易被了解,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教育水平。信息化平台的推广与应用,还有助于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对涉及学生各种管理活动,网络都给予了大学生更多的监督权,有助于高校管理方式的改进。

(三)发挥信息化网络满足学生正常生活需求的作用。

电子邮件使学生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研讨感兴趣的问题,降低了联系成本;利用互联网,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全世界的信息中心、图书馆所拥有的各种资料,跨越区域边界;网上购物、电影电视、网络游戏和音乐下载等娱乐应用也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更便利的休闲方式。很多高校在满足业务办理、信息交流的前提下,建设了多媒体库、课件库、校内论坛等主题,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娱乐、交流的空间,给大学生提供了交流、学习、展示才华甚至宜泄情绪的机会。

(四)加强信息化网络对学生人生观道德教育的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阶段。网络环境下如何在让大学生使用处理和解读信息的同时,提高其辨别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既需要改善内部的管理方式,又需要在意识上做好大学生的引导工作。要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网络的虚拟性和不真实性,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网络精神文明的建设,自觉控制好自己的言行,增强解读、分析信息的能力,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避免沉迷于网络的情况发生。

(五)注重加强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防范和管理。

改进高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是做好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保障。目前,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应用较多,对安全方面的投入较少。为此,一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安全策略,防止来自内外部的攻击,提高自身的安全;二是要教育在校大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依据有关信息安全方面的标准,由专业人员采取适当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实施保护。

参考文献

篇8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摘 要:“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随着他们长大进入高校,高校的学生工作者面临着如何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笔者结合以往关于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与实际工作试图寻求解决留守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30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留守经历高职学生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LJKJY1426B)

收稿日期:2015-04-16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涌现。在这一背景下,形成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现在这些“留守儿童”长大成人,进入了高校。目前尚未有学者进行留守经历的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系统研究。笔者从以往关于留守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相关研究中试图寻求解决留守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现状

主观幸福感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主观上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社会支持是指以个体为核心,由个体和他人通过支持性行为所构成的人际交往系统。它包括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也可分为三个不同来源: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它支持。以往的研究者指出,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梁彦红、王秀华对大学生(高职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得出,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社会支持状况良好,主观幸福感越高。相反,社会支持状况不佳,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大学生,体验到消极情绪较多,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低下,总体上自我评价幸福的程度会比较低。在已有的研究中,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大学生中,对于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的相关研究较少。

2 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笔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由于其留守高职学生特殊的成长生活和教育环境而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在来访的学生中有相当的一部分人曾经处于留守阶段或者正处于留守阶段,他们表现出情绪不稳定、人际交往能力不足、自我评价低等特点。

(1)自我评价偏低。留守儿童 “父母关爱的缺失”所带来的心理成长困惑,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让他们较多地体验到消极情绪。而其他的监护人对其心理发展需求的疏忽或者教育方式不对,可能会导致其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即使父母偶尔回到身边,但并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教育有些甚至采取简单的打骂方式,忽视了孩子的需求,从而使孩子出现自我评价降低,出现自卑、自我否认、自我厌恶等问题。

(2)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家庭是个体身心成长的重要环境,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留守儿童因为家庭主要成员在其成长过程中的缺失,缺乏亲密的亲子关系,在家庭中他们难以获得适当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表明,家庭支持解释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42.5%。而在学校的同伴群体中,又因为自我评价的降低导致缺乏社交安全感和信任感,其自卑,敏感,内向等性格特点更不利于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使他们更加退缩,更加封闭,孤独感在社交需要和社交障碍的矛盾中更加突出。

(3)情绪不稳定,负面情绪较多。由于性格上的自卑,自我评价低,同时缺乏一个安全和信任的外界环境,留守经历的高职学生情绪更加不稳定,更加敏感多疑,感到抑郁、焦躁、恐惧、无助等,而这种消极负面的情绪体验又不能通过家人朋友得到很好的疏解和宣泄,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压抑、否定、退行等消极的防御方式。

3 提高留守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对策

大量的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大学生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具有较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较高的自尊。那么在高职学校要做好留守大学生心理工作,矫正他们不良心理问题,提升他们主观幸福感,就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寻求家庭支持补偿亲情。新生入校时,高校要对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学生工作队伍如辅导员、班主任可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交流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鼓励家长多关心学生,指导他们如何有效的帮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从家庭的角度寻求更多的支持,弥补亲情的不足和情感的缺陷。同时也可以鼓励班级同学在班级里给予留守大学生家庭式的温暖。通过各种方式弥补他们亲情缺失,使其家庭支持系统得到修复,以引导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2)增强朋友支持,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大学生活中,朋辈群体的作用非常大,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与朋辈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退缩的行为,因此,要教会他们学习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纠正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认知偏差和消极情绪,提高人际交往的有效性,从而结交更多朋友,正确理解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学会面对由于自己性格缺陷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3)增强自信,提高自我评价。在学习和生活中,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型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并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及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加强他们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重新寻求自我定位,认识自身价值,提升自尊。

(4)专业心理疏导,培养良好情绪。辅导员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结合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及时了解其生活动向,经常与其沟通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并给与及时的指导帮助,教会他们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使其能正确认识到留守经历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以积极的心态调整自己。

4 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依旧会有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短时间内还将存在,因此,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数量规模会逐渐扩大,对他们心理健康工作的关心依然是我们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

2 丁新华,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

3 Adela Y,Noreen E M,Thomas JY.Social support and wel—being nearly adolescents.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M].Thousand Oaks,2001(2)

4 辛自强,池丽萍.快乐感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1(5)

5 梁彦红.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0(5)

6 王秀华.高职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4(4)

7 王玉花.儿童期留守经历、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

8 张建人.黄懿.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6)

9 丁新华.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

10 倪林英.高职大学生自尊、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8)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

大学生就业涉及千家万户,也是关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国家到学校,从家长到学生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反思当前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以便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时代背景和原因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一、要求大学生提升就业求职能力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当前高校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要求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从就业市场来看

就业形势严峻成为促使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原因。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每年毕业生人数都在六七百万,要找到一个如意的工作确实不容易。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大学生只有提升就业求职能力,方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2.从学生自身来看

就业期待与本身就业能力的不相符,这也是促使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求职能力的内在因素。“90后”大学生对就业的期待非常高,一般都优先考虑公职单位。公职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很高,考核过程也非常复杂、严格,需要求职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社会技能。但在校大学生自身能力并不是很高, 往往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大学生提升就业求职能力也是使个人期望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的必然选择。

3.从国家和社会的视角来看

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也促使学生不断提升就业求职能力。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就业求职能力。

4.从学校来看

学生的就业求职问题已经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推动学生就业,提升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成为学校工作的热门话题。在学校的强力推动下,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诸多因素要求大学生努力提升自己的就业求职能力。不过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帮助当代大学生提升就业求职能力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提升的理念问题、模式与方式问题、提升的内容问题、提升的指导问题、提升的主体意识问题、提升的平台与环境问题等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求职的成功。

1.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模式与方式存在问题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有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方式存在问题,理论教育多,实践指导少,严重影响了学生就业求职的各项活动。

2.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内容存在问题

这方面主要体现为在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的开展中,就业心理训练、专业训练、职业规划和竞争能力训练等方面做得很不够,尤其是各类就业求职实践训练开展得很不够。

3.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指导存在问题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对高校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指导力量整合不够,教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存在很多不足,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不充分,家长提供的就业帮助不足,国家提供的就业求职扶持力度不够。

4.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主体意识存在问题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自身对就业求职能力的提升主体意识不强,没有形成一套真正科学化的就业求职能力提升计划和措施。

5.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平台与环境存在问题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开展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时,没有很好地为学生提供好各种求职就业的实践平台,相关平台建设不够。

6.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评估机制存在问题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还没有真正地根据学生的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估机制,导致对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的问责力度不大。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就业求职的现状和能力提升现状,我们应该努力调动各方力量,主动参与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的提升工作,构建科学的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理念,拓展和更新提升的内容,整合创新提升的模式与方式,努力营造良好的提升平台和环境,以此方能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

第一,构建符合创新的价值理念,引领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健康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时,要树立科学化、系统化、人性化的价值理念,将这些理念贯穿于大学生就业求职的全过程,推动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和人性化发展。

第二,根据各方需要,不断拓展、更新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内容体系。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时,要根据当前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设计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内容,力求将专业能力的拓展、职业能力的发展等纳入其中,并很好地整合、创新。

第三,把握人才成长的规律,大力开展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各种训练。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时,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除了注重理论的提升外,还要尽量开展促进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各种实践活动,充分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的各种就业求职能力的实践训练。

第四,努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形成促进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合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时,坚持以学生为主,推动学生就业求职能力的自我提升;坚持以学校为辅,努力为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的提升提供各种服务,尤其是在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平台和环境建设上多做文章;家长也应该积极帮助和教育学生,从经济和心理方面多为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的提升解除后顾之忧;从国家视角,我国应该从国家战略发展和各行业具体发展的政策等方面,努力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岗位。

第五,健全评估机制,不断增强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驱动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时,应该根据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情况,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考核体系,并严格执行,力求形成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外在驱动力。

总之,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复杂而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从多个视角和多个路径去探索与尝试。目前,最关键的是坚持以学生就业求职能力的提升为中心,从提升理念、提升内容、提升模式与方式、提升的主体力量调动、提升效果的评估等各个方面努力,将专业发展、职业发展的要求融入其中,形成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从而推动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和自觉化。

参考文献:

[1]毕景艳,应三潮.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新途径――自我效能培养[J].中国人才,2007(11).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科研项目管理 .NET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大学科研的飞速发展,在校大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学术科研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科技项目、 学术论文著作等科技所取得的成果数量快速增长,科技信息管理与统计的工作繁重随之而来、 管理效率低下的审核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所以,如何更为有效的管理及审计高校大学生的技术信息,及时掌握大学生的科研动态和准确的统计大学生科研的成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外学者对大学生的科研管理系统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发达国家的学生非常注重自身科研管理系统的开发。特别是一些著名学校,更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开发相应的科研管理系统,挑选和留住最佳人才,同时不断提高这些人才的科研效果。

1 编程环境

在后台数据库方面,虽然现阶段采用与兼用性很好 Microsoft Access暂时能够满足需要。但SQL Server 2005提供的非常傻瓜的缺省安装和使用模式,其上手难度并不比Access大。另外,SQL Server 2005可以兼顾小、中、大规模的应用,有着远远比Access强大的伸缩性。鉴于分院科研管理以后的发展需要,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5。

输出输入界面开发工具则采用。的像C一样的执行速度和开发使用的方便性使得它比其他编译—链接—测试的语言的性价比高得多。因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基于Microsoft Windows的应用程序都要访问数据库,因此使用开发的用于各种大小和复杂程度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前端应用程序的数目也越来越多。

2 功能需求

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对大学生科技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编制有效的管理部门如何高效有序地处理头绪繁杂的日常事务,相对分散的大学生科研人员如何方便快捷地获取、共享科研信息,一直是高校科技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人才为依托,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建立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势在必行。

本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了科研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保证系统的规范性、可实现性、安全性。该系统使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以科学、规范、有效地方式达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效果,提高了学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通过对各学院科研现行业务流程的分析,得到新系统业务流程图如图1所示。

3 研究目标

高校的科技工作是全社会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国家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大量科研项目。大学生科研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随着高校科研项目数量和体量的增加,使科研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管理难度加大,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改进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更为科学完善的项目管理方法。实现科研项目的无纸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已成为各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科研成果的管理主要存在应用范围比较窄、水平比较差和效果不太理想等问题。因此,应该根据不同院校自身的条件和需求,开始设计开发大学生科研管理系统,以加强和深化大学生科研管理工作,为学校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设计开发本系统时,既要实施一套国际化管理理念,又要能够满足中国特殊的科研管理环境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高效管理,使科研管理都能专注于资源的发展和规划,并能达到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水平的目的。

4 总结

在本课题完成的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最终还是把问题解决了。虽然完成作业的时间比较长,但收获还是很大的,首先要有很好的知识功底,还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相信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能够更快的完成,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刘鲁.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