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范文
时间:2023-04-02 04:1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父母之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习作”: 这次习作,要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可以写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别的感人的事,要表达真情实感。写完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再认真改一改。
拓展思路
父母之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只求付出不求回报。你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中讲过的父母之爱,也可以写还没来得及讲述的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其他感人的事。此外,爱是相互的,你可能也为父母做过些什么,这些都是极好的习作素材哦!记住:只要是爱的故事,无论大小,无论远近,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写,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习作提示
在习作中,怎样才能表达出难忘父母之爱呢?
首先,应该精心选材。动笔之前,你可以将父母关心你的事像放电影一样回忆一遍,然后将初步选定的故事认真进行比较、分析,看哪些事最让你感动,最后从中再选感受最深的一两件事来写。经过层层筛选,有了生动的材料,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如一位同学写:寒风中,爸爸骑车送他上学,把外衣脱下来穿在他身上,自己却冻得发抖。事例多么真实,多么感人!
篇2
爱孩子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只有“适宜”的爱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过度保护、过高期待、过分控制、过于放任以及忽视幼儿自身发展需求等方面的现象,对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有鉴于此,教育部将今年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确定为“给孩子适宜的爱”,旨在引导和帮助广大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理性把握爱的“温度”和“尺度”,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倾听幼儿的心声,陪伴幼儿共同成长。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家长进行科学的引导,以期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我们推出本特辑,希望能为幼儿园的家庭教育宣传工作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支持。本特辑所有照片均由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提供。
“父母之爱”作为世界上最无私、真挚的爱,被写进了人类乃至所有生物的基因里,人人都有给予孩子父母之爱的本能,这种爱与生俱来、无处不在,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怎样给予孩子适宜的爱是当今的一个热点话题。笔者认为,了解孩子如何看待和理解父母之爱以及对父母之爱有怎样的期许,对于我们探讨如何“给孩子适宜的爱”至关重要。
怀着这样的意图,笔者来到四川成都市区一所普通的社区幼儿园,用一周时间对该园20名大班幼儿进行了访谈。访谈主要采用焦点团体的方式,即3~4名幼儿一起围绕一组问题进行谈话,包括“你的爸爸妈妈爱你吗,你怎么知道的”“你觉得爸爸妈妈怎样说、怎样做时最爱你”“有没有觉得爸爸妈妈不那么爱你的时候”“爸爸和妈妈的爱有什么不同”等开放式的问题。在幼儿作答后,笔者会适时加以追问,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与之相应的,笔者对这20个孩子的父母(包括17位母亲和4位父亲)也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主要以“你以怎样的方式爱孩子”“你觉得以怎样的方式爱孩子最恰当”等问题为线索展开。访谈结果显示,孩子对于父母之爱不仅有深刻的体会,更不缺乏体会之上的思考和评论。
一、孩子眼中的父母之爱
1.爱是无微不至的呵护与照顾
——爸爸妈妈给我买我最喜欢的公主裙、发卡,还有冰淇淋。
——妈妈因为爱我,所以在我睡着踢被子的时候来帮我重新盖好。
——妈妈每天给我做饭,帮我洗澡,忙上忙下。
谈起父母之爱,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父母对自己物质需求的满足。买玩具、买好吃的、送礼物,等等,都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父母浓浓的爱意。除此之外,孩子们频频提及父母尤其是妈妈在生活上给予的照料,洗澡、做饭、盖被子等日常生活细节都被孩子们记在了心底。说起这些爱的片段,孩子们滔滔不绝。
而家长们谈到自己对孩子的爱时,也或多或少提到了物质上的满足与生活上的照料,可以说,这是家长们眼中“父母之爱”最直接的体现。
2.爱是亲密的举动和美好的语言
——我喜欢爸爸把我放到他的肩膀上。
——爸爸妈妈和我手牵手就是爱我。
——妈妈会说爱我,爸爸就不怎么会说了。
孩子们说爸爸妈妈爱“我”的表现就是“说温柔好听的话”,是“对着我笑眯眯”,是“每天都会亲亲我”。一个小女孩还专门画了一幅“爸爸妈妈把我举高高”的图画来描述自己最享受的爱的场景。
美好的语言、表情和亲密的接触,或许是最不经意的爱的流露,但孩子们把它们看得非常重要。访谈中有孩子满脸幸福地谈到“妈妈每天都会说爱我”,还有孩子很老成地说:“我知道爸爸妈妈爱我,但是如果他们能说出来就更爱我了。”也有一个小男孩不能确定爸爸是否爱他,原因是“爸爸没有说过”。大概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含蓄”,很多家长并不习惯像西方家庭成员间那样频繁地用口头语言和亲密举动来表达爱。特别是有的爸爸抱着“父爱深沉”的观念,刻意回避对孩子示爱,生怕影响了父亲的权威。但孩子们的回答告诉我们,他们更喜欢父母把爱表达出来。
3.父母之爱是天下唯一恒久不变的爱
——爸爸妈妈在我表现乖和不乖时都爱我,永远爱我。
——爸爸妈妈一直都会爱我,只有陌生人才会有时爱我有时不爱我。
访谈中,我们发现家长们或多或少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中有一些是孩子尚不能理解的。他们担心自己坚持原则严格要求孩子不看电视、按时睡觉等会让孩子反感,自己责备孩子时会被孩子误读为不爱他们。然而访谈结果显示,孩子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似乎并不像成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孩子们似乎都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还有好几个孩子确定地说爸爸妈妈打骂自己“也是为了我们好”。一个男孩说:“爸爸妈妈本来就爱自己的孩子,所有人都爱自己的孩子,我长大了也一样。”
纵然孩子们都确信父母对自己的爱,但也有孩子提到不喜欢父母威胁说不爱他了,因为“会让人很伤心”。
二、孩子期望的父母之爱
倾听孩子的声音,我们发现孩子们在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也有一些别样的期许。
1.“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最快乐”
——我不喜欢妈妈看电脑折腾到太晚,因为这样就陪不了我了。
——我的梦想就是爸爸妈妈天天不用出差,一起陪我出去玩。
——我的妈妈会陪我,她很爱我,我的爸爸主要是靠工作养我。
访谈中孩子们无一例外都谈到了父母之爱的关键词——“陪伴”。“陪我出去玩”“带我去旅游”“陪我去音乐教室”都是孩子们所看重的父母之爱,吃饭、睡觉、遛狗、打球、看电视这样平常的事也因为“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而变得格外美好。当笔者追问“希望爸爸妈妈多陪你还是多挣钱”时,20个孩子中18个孩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在他们眼中,“钱”远没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重要。而另外两个看似“现实”的孩子,在笔者追问之下也表示,选择“多挣钱”不过是对爸爸妈妈需要挣钱养家的理解而已。
访谈中,家长们也都认同陪伴孩子是爱孩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然而有超过半数的家长表示工作和照顾、陪伴孩子很难两全,都把“陪伴不够充分,不够耐心”列为自己认同但没有得到改善的问题,而其原因不外乎是经济压力大等。
接受访谈的爸爸仅有4位,但他们都表达了“父亲应该为了家庭在外打拼”的观点。一位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他虽然也承认自己给予孩子的陪伴不够,但确信“这是对家庭负责的做法”,因为孩子“要吃好的、穿好的、要学钢琴、要买玩具”,所以“努力挣钱是自己最重要的任务”。与此相应的,受访的妈妈中也有不少都认为自己的丈夫给予孩子的陪伴不够,并对此多有怨言。大多数孩子在谈论家长的陪伴时也都是谈到妈妈。就像前文那个孩子说的“我的爸爸主要是靠工作养我”,他似乎认为,没有了陪伴,仅仅是生活上的供养并不足以称之为“爱”。
当父母一心争取事业的成功,专注于给孩子更加殷实的未来,而把孩子全天候地交给祖辈托管时,当父母一味忙着自己的事,只把大量玩具、零食堆在孩子面前时,当父母总是让电视、Ipad代替自己陪伴孩子时,是否看到了孩子眼中的失望和落寞?请不要忘记,孩子心里最期盼的是爸爸妈妈用心的陪伴。
2.“希望爸爸妈妈能听听我说话”
——爸爸妈妈要听我讲话,不要总觉得我说错了。
——有别人在的时候爸爸不要只理别人不理我,不要说我太烦。
——我想学跆拳道,但是妈妈不给我学,她说我够沸(方言,意为“淘气”)了。
——我不喜欢爸爸说我买玩具是“败家”,我不喜欢“败家”这个词。
访谈中,家长们个个都表达了为孩子“赴汤蹈火”的决心,但孩子们在对父母的拳拳心意表示感谢的同时,也提出了“被理解”的诉求:他们希望爸爸妈妈为他们选择兴趣班时能考虑一下他们的想法,做菜时能参考一下他们喜欢的口味,买书、买玩具时能听一下他们的意见,安排活动时能考虑一下他们的主张。
此外,还有好几个孩子谈到了不赞同父母给予他们的评判。他们希望父母能够听听他们的解释,理解他们的想法,而不是急于作出评判。纵然年幼,孩子们也不喜欢大人把“烦”“败家”等不好的词语用在他们身上。
不考虑孩子的意愿,不假思索地认定孩子镨了,草率地评判孩子,这些都反映了部分家长落后的儿童观。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年幼不懂事,所以认为不用太在意孩子的“幼稚”想法;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所有物,所以理所当然可以替孩子做主;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含辛茹苦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平时嘲讽两句也不是问题。
埃里克森的儿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在儿童期已经开始“有意志”地决定自己要做和不要做的事情了,在学龄初期则会出现更多的自主探索和口头表达,这是儿童自主性和主动性发展的重要契机。家长们一方面在各种“育儿宝典”里寻找培养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妙计,另一方面却常常以“保护”和“教育”之名替孩子拿主意,忘了要询问和尊重孩子的意愿。卢梭早就告诉我们,“儿童是有自己的独特想法的,成人着想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它,那简直就是愚不可及”。聆听孩子,家长才可能给孩子想要的爱。
3.“我做错了事情请跟我好好说”
——做错事情时,我最害怕爸爸生气,我喜欢他好好跟我说。
——我犯了错,爸爸妈妈不要不管我……如果他们不管你,那就是真的不爱你了。
——如果我知道哪里做错了,下次就会忍住的。
很多孩子都谈到不喜欢家长对他们发脾气,不喜欢被打骂,他们都希望自己犯错时家长能“好好说”。他们并不像成人所想的那样反感父母批评甚至惩罚他们,他们更害怕爸爸妈妈从此对他们不闻不问。他们老成地表示:“如果不管你,那就是真的不爱你了。”他们似乎已经意识到家长的纵容不是好事,而忽略则更可怕。
孩子们几乎都知道家长发脾气和惩罚他们是因为他们“不乖、犯错误”,所以他们尽管不情愿,也只能接受。当然,他们更希望家长能“好好说”,“知道哪里做错了,下次就会忍住。”
控制情绪是做家长的一门大学问,家长看到孩子出现自己不能接受的行为时,打骂或许解气,却也因此深深伤害了孩子。况且很多时候孩子的“错”并不是真正的错,只不过是不合家长的心意。爱孩子就要始终把孩子的发展放到第一位,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愿意“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之沟通,耐心地听孩子说,跟孩子讲道理。如此,孩子一时的犯错就会成为他们学习和发展的契机。
4.“大家都要相亲相爱”
——我希望爸爸妈妈手牵手。
——爸爸妈妈当然要相爱,不然就很糟糕!
——爸爸一出差,我就可以在大床上让妈妈搂着我睡觉,你以为我很喜欢这样对不对?其实我更希望爸爸不出差,一家人欢欢喜喜。
——我不喜欢妈妈说奶奶的坏话,也不喜欢爸爸说老师的坏话。
访谈中,许多家长坦言,自己几乎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孩子身上,因而难免忽略了自己的另一半。有的家长还频频为了孩子的事与另一半起争执,觉得“这都是为了孩子好”。然而他们恰恰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孩子拥有最敏感的心灵,父母之间小小的争执、不愉快的气氛对他们来说都可能是莫大的压力乃至伤害,他们希望家人相亲相爱。
还有孩子谈到了爸爸妈妈对其他人的态度。一个孩子悄悄说,她不喜欢妈妈说奶奶的坏话,也不喜欢爸爸说老师的坏话。这让我在感慨他懂事的同时,也心疼他的敏感和焦虑。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孩子真的在悉心地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心里。
篇3
父母给予了我的生命,也给予了我爱,父母的爱是无私的,那样伟大。是父母的爱让我幸福、快乐、是父母的爱让我健康成长。
记得在暑假的时候,我在小区里玩一不小心把头磕破了,爸爸知道了立刻送我去医院,虽然爸爸今天有一个关于自己工作的饭局,但是爸爸还是毫不犹豫的送我去了医院,因为我磕的太重晕了过去。经过爸爸体贴的照顾我,我很快的醒来了。
当我醒来,看见爸爸在一旁细心的照顾我,我感动的快要落泪了,爸爸一见我醒来
高性能的不能用语言来形容了,我问爸爸;"爸爸您今天不是有一个关于宁工作的饭局吗?”爸爸轻轻的告诉我“只要你没事爸爸宁肯不要这工作了”。我的眼睛湿润了。父母的爱是无私的,让我们好好珍惜这无私的爱吧。
篇4
记得在两年前的中午,一件平凡的事,却深深的打动了我。
那天中午,我们正在青岛旅游,我们到达宾馆后,非常非常的渴,因为我们刚去海边游了很长时间的泳,爸爸就撕开了他从郑州带过来的茉莉花茶,他把泡好的茉莉花茶递给我说:“儿子,你不是说你喜欢喝茉莉花茶吗?我就专门买了一盒,第一壶里面有一些有害物质,你喝第二壶吧。”“茉莉花茶?”我突然想起我曾在我第一次喝茉莉花茶的时候,说过我喜欢喝的,但事情已经过了好久了,在我的记忆中,爸爸从来都是马虎大王,可他却记得了我这随口说出来的一句话,我非常感动。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件事情,因为他让我感受到了爸爸对我的温暖。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说完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后,该说母亲了,相信大家都知道,并且都会唱吧!是的,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我对此很有感受。
我清楚的记得六年级发生的一件事。
那天是星期三,老师布置的很多作业,我写到了九点还没有写完,在那时候我发现在我正前方多了一杯热牛奶,一块巧克力,还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儿子,很晚了,先喝杯牛奶,吃块巧克力补充一下。”后面画了一个正在微笑的脸。霎时,我感觉一股暖流在我心头流过,那不仅仅是一杯牛奶和一块巧克力,那更是母亲对我的关爱啊!
我觉得母亲是平凡的人,但她们心中的母爱是最伟大的。
篇5
就像苏州有个小男孩跟自己的母亲吵架,妈妈告诉她:"孩子啊,你都上高中了,妈每天打工,妈现在下岗给人家做清洁工,一个月才800块钱,你考试考这么点成绩,妈妈好难过…
儿子说:"妈妈,我不是故意的,我马虎了嘛!""孩子啊,如果妈妈马虎了,人家一分钱都不给啊"那可恨的儿子把门一摔,就离家出走了。多么小的一件事情,十几年的养育之恩呐,就这样轻轻一摔都可以放弃?妈妈发动家里所有的亲戚去找,都找不到这孩子。
晚上八九点了,小男孩一个人在街头,走在江边,他又冷又饿,流着眼泪,恨着自己的妈妈走到一个大排档那里看着人家吃东西,眼泪汪汪地站在那里,酒店的老板端了一碗面条:"孩子啊,是不是跟家里吵架了?
是不是饿了?赶快把这个吃了,吃完就回家吧。"小男孩接过面条,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忽然扑通一下,给那老板跪下了:"老板啊,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啊,我要感谢你,你比我妈妈好多了…"老板听过以后,说:"孩子啊,就凭你这句话,这碗面我都不该给你吃啊!我们俩素不相识,你连我姓什么叫什么都不知道,我就给了你一碗面条你能这样子感谢我?你妈妈把你从小养到大,吃了那么多苦,你怎么不感谢母亲啊?!"孩子恍然大悟地跑回家里,看到妈妈晕倒在床上…
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呐。学员们,不要以为这是发生在别人家的事,这个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如今犯下错误的孩子就是你啊!
那滴答的响声不是时间的脚步,那是你父母的眼泪砸在地上的声音,那是你父母的心在滴血的声音啊。现在,请有父母在座的学员用你的手拉着你身边家长的手,不要不好意思…
学员们,听我给你们算笔账,在你还是个学生,每天背着书包上学的时候,有的每天能跟父母吃吃饭,有的住校只能周末回去一次,假如上过大学,你每年就只有两次假期才能看到父母亲,工作以后就只剩下春节了,而如今,如果不是父母来探望你,你一年都见不到他们!所以你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没有多长了,好好珍惜今晚在这里,不要等到有一天父母离去的时候,你才恍然大悟,喊着爸爸妈妈对不起,那已经来不及了,他们为你幸苦,为你付出,就为了有一天你回来了,还能有个温暖的家!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请到场的家长同志坐在那里不要动,在接下来的过程里无论发生什么,家长请不要笑,你的笑会伤害孩子的自尊,那是一种虚荣的笑容,不是发自你内心的…请所有身边有家长的学员站起来,面朝你的家长。
学员们,站直了,虽然今天你们是囚子,但你仍然是个男人,听我告诉你,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不孝顺的孩子从来都没有正面看过自己的父母亲,所以请今天父母在座的学员们看一看你的父母亲,父母没到现场的学员,回忆一下你的父母亲,看看他们头上的白发,看看他们穿的衣服,看一看、想一想他们这些年为你操劳,看看你的妈妈。
一个曾经年轻美丽的母亲啊,自从你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妈妈就放弃了她所有的爱好,妈妈没有再去唱过歌,也没有再去跳过舞,妈妈上班的路上想着你,下班的路上也想着你,小时候你生病去医院,妈妈抱着你跟医生都跪下了,长大了犯了罪,妈妈为了你给法官给警察跪下了,妈妈为了你,从来就没要过面子,可你怎么做的?在最冷的冬天,妈妈顶风冒雪来看你,你都没有说过一声:妈,您幸苦了;
篇6
在头脑中浮现。
从我还在母亲肚子中的时候,
你们爱我的心,
无微不至。
你们为我做的,
难以言尽。
为了我,
你们放弃了自己的爱好。
为了我,
你们努力的工作。
为了我,
你们省吃俭用。
为了我,
你们睡的晚起得早。
你们的头发上,
不知不觉得多了一丝白色,
我的心里默默地流泪。
你们微笑着,
给我爱喝的乳汁。
即使你已那么消瘦。
微笑着,
给我买我爱玩的玩具。
即使你是那么贫穷。
我虽享受着天伦,
但心中还是有些苦涩。
我虽不能回报父母的爱,
但也不会抹去它。
这深沉的爱、
篇7
国 宏
我的父母一辈子不懂什么叫“爱情指数”,却已相濡以沫地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父母的姻缘是在战场上缔结的。那是在1952年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时任侦察排长的父亲与时任营部卫生员的母亲在硝烟弥漫的战壕中相识了。一次战斗中,父亲腰部受了伤,组织上派母亲护送父亲回国疗伤。于是,这对战场鸳鸯带着一身硝烟和弹孔在北京举行了简朴的婚礼。战争结束后,父亲和母亲复员回到了农村老家,成了地道的农民。父母均是军队干部,留在大都市是件很容易的事,出身名门望族的母亲不顾家里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跟父亲来到了环境恶劣的农村。当时,老家的条件很差,父母住的是生产队牲口棚改成的两间土房,连个窗户也没有,冬冷夏闷,一年四季总是湿漉漉的。就是这样的环境,母亲也毫无怨言,每天和父亲一起扛着锄头下地,晚上拖着一身疲惫回到土房中。
那时家家都在生产队里挣工分,一年到头拼死拼活也分不到几个钱,而且这时大哥和大姐已经出生了,家里的生活非常困难。父亲和母亲就利用劳作的间隙,到甸子上去割草,晒干了卖钱,补贴家用。有一次,母亲在割草时误踩了马蜂窝,铺天盖地的马蜂把母亲蜇得头如麦斗,半个多月才消肿。后来,父亲和母亲又开始养鸡、养鹅、编筐,贪黑起早地忙个不停,才使家中的生活状况逐渐好起来。
在我的印象中,父母平时总是形影不离的,但却极少聊天,好像俩人之间无话可说。父亲从未给母亲过过生日,以至于后来竟忘了母亲生日的确切日子……父母从没吵过架,这一点让村人很是纳闷:生活在油盐酱醋中的现实世界里,哪有锅勺不碰锅沿的?可他俩就没有过矛盾。当我们向二老问起这件事时,他们的回答竞出奇地一致:“谁对听谁的呗!”
父亲爱吸烟,母亲年年春天都在岗子上开垦出一小块荒地,种上东北有名的关东烟;父亲爱吃咸鸭蛋,母亲就抽空养了几只鸭子,把鸭蛋攒起来,腌好。母亲喜欢花,父亲就从岗子上刨来马兰、芍药、月季、细粉莲、季草等,栽在小园里。母亲喜欢剪纸,父亲无论到哪儿只要发现硬纸片什么的,就带回家交给母亲……每每听二老讲起这些轶事时,我们都会惊喜地喊:“爸、妈,这就是爱情啊!”二老睁大眼睛,直愣愣地看着我们:“啥爱情啊,我们哪懂什么爱情啊,就是他喜好这口儿,就给他弄呗!”
进入晚年后,二老便不再种田了。闲暇时,二老就在乡间的小路上、篱笆间、青纱帐中、柳荫下,慢慢地走,他们略倾的身影被火红的夕阳拉得很长,很长……
父亲今年八十整,母亲今年七十有九,如此高龄的他们,依然不懂啥叫爱情,依然不知道自己的婚姻中“爱情指数”是多少。
看证相亲
刘 卫
前一阵,居委会主任龚大妈为了消除所在社区独身老人晚年的孤寂,决定为他们牵线搭桥,使其“梅开二度”。我下社区摸情况,这样的老人共有5位,其中退休工人郝大爷较为急迫,想找一位贴心知己。龚大妈要我极力办成这桩好事,给其他老人作个示范。
通过网上公布资料和走访,我们很快在附近几个社区物色到3名条件相当的人选。
第一位“出镜”的是罗婶,人近五十,眉清目秀,浑身透着精明劲。郝大爷看了照片,马上就相中了。可见面前,罗婶要求他带好各种证件。郝大爷迷惑不解,相亲看证,这叫什么事?龚大妈劝道,带就带呗!您老的择偶观也要与时俱进。信息透明,以免以后“扯皮”。
那天,双方约会的地点安排在居委会办公室,彼此扯了几句淡话,我们借故退出。罗婶转着弯切入主题。郝大爷光顾看人了,这才从包里掏出有关的原始证件。
劳模证、技术等级证罗婶似乎没多大兴趣。仔细看完房产证,她羞答答地问:“老郝,这套两居室你真的拥有全产权?”郝大爷拍着胸脯保证,假一罚百。罗婶含蓄地说,她想马上搬过来,儿子等着腾房结婚。成亲后,这房子就是夫妻的共有财产,假如您中途变心,房子得平分。原来是相房救急啊!郝大爷气坏了,愤然离开。会面不欢而散。
第二位是来自农村的胖嫂,更年轻,四十出头,动作麻利。她丈夫前年外出打工不慎身亡,为抚养上高中的女儿,她在餐馆帮工。胖嫂文化不高,相亲这天,她还特地叫上弟弟。胖嫂说,只要他能出足女儿的学杂费和生活费,以后家务活全包了,保管把他伺候得舒舒服服的。
末了,胖嫂提出还要看郝大爷的健康证和最近的就诊病历。郝大爷神气地说,自己身体棒,又注意锻炼,除了感冒吃点药外,就没害过大病。这时,胖嫂却不知怎地打住了话头。事后她托龚大妈带话:看大爷红光满面的样子,起码得活到90岁,她不想耗费“青春”“招呼”他几十年。这是嫁妈养女,又急于得自己的财产啊!郝大爷对此很窝心。
等郝大爷的情绪稍稳,我们上门为他安排最后一次约会。莫名其妙地,那位似有修养的女士同样提出,要看郝大爷各种有效证件。她称现在假事盛行,把丑话说在头里好。
篇8
有一个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他每天都撑一把伞蹲在房间的墙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样。
心理医生想了一个办法。有一天,心理医生也撑了一把伞,蹲坐在病人的旁边。病人很奇怪地问:你是谁呀?医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
过了一会儿,医生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病人就问他: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走来走去?
医生回答说:蘑菇当然也可以走来走去啦!病人觉得有道理,就也站起来走走。
又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一个汉堡包开始吃,病人又问:咦,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吃东西?医生理直气壮地回答:蘑菇当然也可以吃东西呀!病人觉得很对,于是也开始吃东西。
几个星期以后,这个精神病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他还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素材点拨】
一个人可以带着过去的创伤继续活着,只要他把悲伤放在心里的一个圈圈里,不要让苦痛浸染了他的整个生命,他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快乐地生活。
当一个人悲伤得难以自持的时候,也许,他不需要太多的劝解和安慰、训诫和指明,他需要的,只是能有一个人在他身边蹲下来,陪他做一只蘑菇。
【适用主题】
方式与结果 策略 对症下药 理解 友情……
父爱与母爱的不同
母亲对孩子说:“你是我身上的一块肉。你别负了我,否则我跟你拼命!”
父亲对孩子说:“你是我辛苦养大的孩子。你要是不听我的话,我就把你踢出去!”
惑与苛,这就是母爱与父爱最大的差异。他们一个重“情”,一个重“法”。只是当重“情”的太“泥于情”,重“法”的又太“泥于法”的时候就产生了问题。“泥于情”的易“惑”,“泥于法”的易“苛”。
“惑”的表现会让子女不能捉摸,搞不清妈妈的情绪。太溺爱子女的母亲,把孩子看成私有财产,造成孩子不能独立,或是把自己的情绪压力放在子女身上,让孩子喘不过气来。
“苛”的表现则太无情。好像在军队里,一个命令一个动作,亲子间甜蜜的感觉全失去了。甚至有些“严父”在子女的眼中,简直有点可怕。他成了“执法者”,不再是“施恩者”。
其实我们每个人,不论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否父母双全,都应该同时学习这两种爱的特质。
【素材点拨】
我们要有母爱的牺牲和父爱的责任,也要有母爱的“情”与父爱的“法”。我们更要知道,在人生中有许多情,如同对待母亲的爱,需要小心维护;也有许多情,如同对待父亲的爱,需要小心培养和赢得。
我们要把这两种特质,很平衡地放在心中,才能造就“完整的人格”。
篇9
成长于经济繁荣一代的80后在对待爱情方面与70后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他们对金钱并不太看重,反而追求内在之物。在影响爱情的各种因素中,性格、长相和学历排在了前三位,70后所注重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都被他们排在了后面。
即使是最看重的性格因素,也只占了不到50%,多元化的因素在80后的爱情中起着主导作用。过去,人们对80后的爱情有很多片面理解,觉得这代人更实际,比如“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其实,这种感情观不是主流,罗曼蒂克的爱情并没有远去――
缘分中的爱情
平泳佳不英俊,却有着洋洋得意的神态。他向我解释说,他在整个高中时期都是这种神态。那时候他办了一个网站,在学校里他有专门的办公室,是上海不少报纸上争相报道的最年轻的CEO,17岁,就是全校知名的人物。这种心态使得毕业照上的他也与众不同,别人都是穿着整齐的校服,只有他穿着普通衣服,占据了校长旁边的有利位置。
他的妻子许瑜洁,是他的高中同学,可是像妻子这种相貌平平的小女生,当时与他完全没有交集。
两人相识多年之后才发现,人生真是有缘分这回事。只有在一定阶段,一定场合的相遇,才可能发展成爱情。他们就读的幼儿园相隔不远,她经常去他所在的幼儿园玩耍;他们的父母在同一单位工作过,彼此是熟人;他们两家的房子相隔不远,两人每天走相同的道路;他们的单位也相隔不远,甚至两人天天坐同一班公交车上下班……
这是一个典型的几米漫画中《向左走向右走》的故事,两个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近在咫尺,彼此却直到陷入突如其来的地震中时,才终于有机会在一起。平泳佳说他和妻子都有这种感觉,是缘分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所以他们的心愿就是,一定在有生之年拍一部故事片,把他们的爱情故事好好地演绎一遍。
“为什么我们以前就一直没有遇见?”两人一起发问。和许瑜洁聊天,平泳佳说自己有两种感受:一是彼此之间的相通,比如他说到某个高中老师,许瑜洁能立刻接上;而另外一种感觉,则是害怕。“是上天让我们在一起的吧?”平泳佳说自己谈过多次恋爱,可是从来没有这种天注定的感觉。两人生日只差5天,这点也让他们兴奋不已。也许外人看来这不过是凑巧,可是他俩却认为这是上天注定的缘分。
平泳佳掏出一个模型,一个玻璃盒中罩着的,是一辆上海街头常见的公交车小翻模,与众不同的是,这辆公交车模型上贴着两人的结婚照片,还有种种爱的誓言。原来这是结婚那天他们所租用的986路公交车的微缩版,所贴的结婚照片,则是他们打印出来的。“打印了两套,大的贴在真公交车上,小的贴在模型上。”他们觉得,他俩一定是那天上海最拉风的新郎和新娘,车身上贴着他俩的巨照,所有的朋友都坐在公交车上和他们一起行进在这辆车常走的路线上,路边行人都好奇地看着这辆奇怪的花车。
因此,与一般人比,平泳佳和许瑜洁更享受他们的爱情。“命运把我们拴在了一起。”平泳佳说,他把和妻子在一起的每一天过得格外认真,不太会争吵。
两人出门去玩总带上三角架,这样就能记录下生活中所有细节,包括买结婚戒指时营业员的名称和享受某顿大餐时厨师的名字,然后每天回家整理这些材料,到年底做一本精致的书,每年出一本。这个“和你在一起”系列已经出到第三本,读者是自己的妻子。这三本书,每张照片都经过精心修饰,一本有几百个页码。只有享受爱情的人,才会不分昼夜地在那里忙着这些琐事吧。除了出书,两人还在朋友帮助下拍摄了一部4分半钟的MV,是《向左走向右走》的翻版,表现两个人一直素不相识,突然认识后的幸福感。
世俗事务似乎在平泳佳的爱情故事中没有出现:比如房子,比如双方家长的态度,比如结婚的费用。平泳佳说,因为双方住在一个小区,父母又认识,家庭经济状况相差无几,典型的门当户对,父母非常愿意双方的结合。他和许瑜洁都有父母买给他们的房子,他们也就住了,这也是他们这代人很普遍的状况。
流浪中的爱情
其实,80后在对待家庭问题上有时会呈现出两个极端,一个是与家庭联系极其紧密;一个则是和家庭相当疏远。刘一青就是后者。
这家隐藏于上海街巷的小酒吧是刘一青经常喝酒的地方,她和老公菲力克斯也相识于酒吧。在这个城市各个隐秘的角落喝酒,是她的爱好。作为自由摄影师,这些年,刘一青一直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她的婚姻也一反常态:丈夫是德国人,典型的“浪子”类型,每隔两年就换一个国家生活,即使是在上海两人也是租房住。丈夫现在已经去了爱尔兰,他所拥有的物品都装在一个箱子里。在传统的父母看来,这太不稳定了,不会是持久的婚姻。“由于我从上大学开始就向父母灌输我要过独立生活的想法,这么多年下来,他们已经能接受我的一切决定了。”
刘一青说,大学毕业后,她就不断打破父母希望自己循规蹈矩的意愿。她的工作都是以自己的兴趣为准,有钱的时候,她就迅速放弃工作,拍自己喜欢的、那些不可能在杂志上发表的、也没有什么商业用途的照片;没钱了,她会再次找个工作随便做一段时间。她喜欢和一大群朋友一起玩,长期以来,也有适合她的男孩出现,可是,刘一青说,她很“寒”两个人在一起的状态,只要是只有两个人,她就很尴尬,没话可说。哪怕要试着交往,她也会叫上一堆人在一起。事实上,这也是80后爱情的一个特征。
菲力克斯,16岁就开始独立生活,他比刘一青小几岁,不过对人世的态度要比她坚硬多了。“我最佩服他的地方,是他所有的物品都在一个箱子里,两件衬衫,一条裤子,一件羽绒服,包括电脑和几个小物件。”刘一青说自己第一次看见菲力克斯的箱子,就被感动了,“人需要的东西实际上并不多”。
在来上海前,菲力克斯在东南亚一带流浪,做DJ,也做软件工程师,那段时间来上海也仅仅是为了休息。因为身体不舒服,他不愿意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就选择在酒吧喝酒。刘一青说她那天见到菲力克斯的第一眼,就被他身上那种哀伤气质吸引了。
在认识了刘一青后,菲力克斯就到上海工作了。他依旧做软件设计,刘一青注意到,虽然随身物品甚为简单,但是菲力克斯并非不重视生活。他对饮食特别在意,所有吃的东西都从越南的有机农庄快递到上海,包括新鲜肉和蔬菜。这种对生活细节的重视,也让刘一青迷恋,她发现了与自己的生活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刘一青说她喜欢这种流浪的感觉,她不久后也随他去了爱尔兰。“他教我如何放下外物,你看他是DJ,在上海的时候,唱片和DVD堆得满屋子都是。可是一旦离开,这些东西全部送给朋友,一点儿也不留恋,这种随时随地能够离开自己附属物的态度,很让我迷恋。”
很多人把刘一青的这种选择视为不成熟。而事实上,整个世界的青春期都在延长,现在45岁的人都被视为青年,中国的80后和西方青年的选择越来越同质化,他们都不太看重金钱,而是更看重爱情和家庭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遥远中的爱情
和爱人一起浪迹天涯,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不切实际。不过,更不切实际的爱情不是一起流浪,而是距离遥远地相爱。
蔺瑶在一家证券公司工作,这两年一直保持着业绩领先的位置。她此前是一名图书编辑,由于母亲要退休了,为了保证客户资源不流失,她被母亲要求进入这个新行业。不过,蔺瑶一点也不排斥自己的新工作,她觉得做证券可以迅速地掌握大量社会知识,而且收入要比图书编辑丰厚,在这一点上,她很现实。
她和老公谭光磊认识于做图书编辑时。当时很多国外小说的版权在台湾出版商手中,在台北工作的谭光磊开始与大陆出版商联系,各种版权。没有见到蔺瑶之前,他一直以为蔺瑶是个厉害的老大姐,因为台北出版业论资排辈很严重,只有具备一定资历者才能像蔺瑶那样独立处理版权,而且她砍价厉害,谈吐也很成熟。“我们约着在北京书展的时候见面,彼此只是出于工作上的客套,完全没有那个心思。”
蔺瑶说,当时她25岁,处于恋爱的年龄,与谭光磊初次见面的时候虽然什么都没有说破,可是谭光磊那种想亲近的感觉她却能感受到。“其实我也对他有好感,我们属于一见钟情式。”
回到上海后,谭光磊第一次在QQ上向她表白的时候,她说自己傻了。“我吓得赶紧关了QQ,不和他说话了,因为确实离得远,不太可能。”可是回想两人认识的场景,她却觉得很美好。于是她开始了默默观察,每天晚上两人继续在网络上聊工作,越来越觉得他是个有事业心的男人。平时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砍价还是砍得很凶,两人都装事情没有发生过。第二次在北京书展见面,话还是没说破,晚上回到酒店后,蔺瑶终于给谭光磊发了短消息,表示两人可以交往。正好那天谭光磊的手机坏了,半天没反应,弄得她心里忐忑不安。
说是冲动也罢,相恋也罢,两个人正式确立了关系,两人相遇永远在各地的书展上,面对的永远是一次次的分开。蔺瑶还记得他们第三次见面是在法兰克福书展,白天两人在各自的摊位上忙碌,晚上终于能找个小酒店一起吃饭了。他订好了座位,出来迎接她,用手摸摸她的头,这是他们俩第一次有了恋人式的接触。“可还是不知道说什么,也许就是因为相处太少的缘故,平时在网络上谈的也都是工作。”
一直到结婚,他们两人都是在世界各地的书展见面,美国、墨西哥、中国,每年相处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似乎这种局面婚后也难以改变。不过两人都不觉得有什么关系,蔺瑶反倒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大格局”,别人的约会都在咖啡馆或电影院,他俩的约会反倒是在世界各地的机场,他们称之为“世界型约会”。比如去墨西哥书展,他们约会在东京机场;去以色列书展,他们则约会在泰国机场一起出发。
婚后,生活并没有多大改变,两个人仍然是一个在台北,一个在上海,只是相聚时间更多一些。蔺瑶觉得这样的好处是,两人都更加尊重和珍惜对方的感情。与刘一青一样,他们充分信任对方,不因为不在一起就把对方监督得很紧。“我们俩常常回味在一起的每一句话,只要想在一起,老天也会让开一条路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这段感情呢?”
网络正成为80后一个典型的恋爱渠道,这也是他们与70后不同的地方。很多80后是不见面先恋爱的,甚至有些人开始仅仅是游戏搭档,最终也能成为恋人,这在70后看来很难想象――相比起70后那些常规的恋爱和结婚,蔺瑶的感觉是:这种蛮特别的爱情,味道更好。
编后
你相信这个世界还有真爱吗?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是,一定有。要相信爱,要勇敢爱。
人的一生,也许就是一个在世界上寻觅真爱的过程――我们无非是想找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携手共建一个家,共同经历风雨,共享雨后彩虹。不管是70后、80后还是90后,我们想象中的那个家都是这个样子的:房子无需太大,有个小卧室,有个小厨房,自己可以烹饪。最好还有个小书房,因为这里可以制造回忆,可以制造快乐,闲下来的时候我们一起读读写写。这样一个干净的家,温馨的家,舒适的家,就很唯美了。
所以,请你以心为方向,循着爱的痕迹,去建造一个心灵港湾,让自己的灵魂得以靠岸停泊与栖息。
篇10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常可见到一些孩子不缺乏营养但身高总比同龄人显得矮小、生长发育情况似乎也比别人晚半拍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和医生首先考虑的是生理或遗传上的原因,但新的医学研究发现,得不到父母足够的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医学上称为“心理性矮小症”。
“心理性矮小症”是指孩子缺乏父母的,因亲情隔阂,在成长过程中精神上受到压抑,致使孩子生长发育产生了障碍而出现的矮小症。孩子缺乏为什么长不高呢?这是因为当孩子长期生活在精神压抑、无人关心或经常挨打受骂、歧视冷漠的家庭环境中时,压抑的情绪就会导致体内某些激素分泌不足。因此,如果孩子长期缺乏,或者有精神上的压力和心灵的创伤,都可导致神经、体液、内分泌等功能紊乱,致使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有助于长高的激素分泌量大大减少,从而引起孩子的生长发育障碍,出现营养充足却个子矮小的现象。
既然爱有如此的魔力,能使人体得以长高,那么,对于有心理阴影的孩子,父母除了在饮食上细心照料孩子之外,还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谐幸福的家庭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宽松良好的成长氛围。平时应尽可能多地给孩子以和感情交流的机会。无论工作多么劳累,每天或每个周末都尽量留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讲故事,做亲子游戏,或外出游玩,以增进亲子交融;有条件请保姆的,父母也不能做个甩手人,每天应至少陪伴孩子两小时左右,不能因工作或生活的忙碌而冷落了孩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气氛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夫妻恩爱、和睦温馨的家庭中,孩子过着无忧无虑、井然有序的生活,倍感温暖和幸福。父母的关怀,周到的照顾,无疑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成长。
幼儿“心理性矮小症”疾病的出现,与现在特殊的社会环境――离婚率高及大量父母外出打工有着密切的关系。有近四成的孩子最怕父母吵架和离婚。试想,夫妻感情不和,经常吵嘴打架,甚至闹离婚,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哪里还有心思顾及孩子?更有甚者,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或者再婚的包袱加以虐待。生长在这种家庭的孩子感情上很痛苦,精神上很压抑,天真活泼的天性被扼杀,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离异后的父母应以积极的态度表达对孩子的,创造条件让孩子多接触同龄儿童,帮助他交朋友,鼓励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
而对于本文中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的,可以通过电话、视频、写信(可让代养人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复述给孩子听)等“有声有色”的方式间接进行亲子沟通,缓解孩子远离父母的亲情孤独感。在自己的假期或孩子的寒暑假,尽可能创造与孩子欢聚一堂的机会,给予其足够的关爱,同时请代养人多给其言语和动作上的关怀。
当孩子进入托儿所时,应及时与保育员或老师多沟通,给性格明显退缩、生长较慢的孩子多一份关爱。因为从生理上说,只要能给孩子足够的父母般的爱和温暖,即使是模拟亲人的和家庭的温暖,也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