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管理审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4-11 08:3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同管理审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合同管理审计方案

篇1

合同是保护当事人双方正当权利、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在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合同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完备性进行审计,做好合同管理审计工作,促进合同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践经验,对烟草商业企业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审计的要点做一些研究探索。

【关键词】

烟草商业企业;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审计

一、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审计简介

1.开展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审计的意义。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烟草商业企业的管理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开展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审计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管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指导作用,促进工程建设项目有序进行,确保工程质量,保障企业利益。企业需要高度重视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才能使合同管理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保障,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2.工程合同管理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工作实践,在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审计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合同签订阶段和履行阶段。在合同签订阶段,主要存在合同签订要素不完整、合同文字用语不够准确严谨、合同条款不够规范全面、存在合同漏洞等问题,容易引起歧义和纠纷,最终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在合同履行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当合同履约过程中需要变更时未及时变更导致经济损失;二是未按要求发出书面信函致使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三是应当行使的权力未有效行使,比如对承包人的违约责任的追责;四是对书面等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资料不够重视造成不良后果。

二、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审计的要点

1.工程建设项目合同商务谈判阶段的审计。审计人员在工程建设项目合同商务谈判阶段的审计需关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谈判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有没有具体的谈判方案和要求。二是参加商务谈判人员的构成是否具有代表性,技术、经济、质量、安全以及监理、咨询部门各方面的人员是否到位。三是有关专业部门和人员在进行商务谈判时,商谈的合同条款是否全面、合法、公允,与合同文件、招标文件和投标承诺是否一致,具体条款在合同中有无体现。对有争议条款的讨论是否充份明确,合同各要素的谈判是否全面,是否有未达成一致的意见。四是商务谈判是否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商务谈判过程是否做好记录并形成会议纪要存档备案。五是合同审批流程,抽检各审核环节合同审核情况,审计相关合同管理人员的签字是否齐备。

2.工程建设项目合同通用部分的审计。对工程建设项目合同通用部分的审计主要需关注以下七点:一是合同文件是否齐全,合同签署过程中的流程是否符合烟草行业和建设单位的相关规定。二是合同各方的主体单位是否具备法人资格,各种签章是否齐全,名称是否一致。三是通过当地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招标监管的项目是否进行合同备案,备案合同与实际执行中的合同是否完全一致。四是合同额与中标金额、合同工期与中标人所递交的投标文件中承诺工期是否存在差异。五是合同条款是否完整,是否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六是合同中的计价形式、洽商变更、清单错漏项及风险约定是否清晰,合同条款中合同款支付的方式和支付进度及合同履约等约定是否符合行业和建设单位的相关规定。七是合同中关于“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的表述条款是否清晰严谨。

3.工程建设施工合同审计。工程建设施工合同的审计主要需要关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施工合同是否就承包范围、结算方式、价差的调整、措施费及风险费、甲供材料和设备的价格、采保费、总分包之间的配合与责任、工程索赔以及工程变更部分价款调整等内容予以明确。二是施工合同是否明确总承包管理、配合、服务费计价原则;安全文明施工费应按照国家或省级、行业建设主管部门的规定、不得作为竞争性费用。三是施工合同中是否明确约定施工单位结算申报金额与审定结果对比当审减金额超过10%或地方规定最低比例时,超过部分审计费用由施工单位承担。四是施工合同中对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是否符合行业和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五是施工合同中是否明确履约保证金规定的比例、提供的方式、退还的时间及履约的责任和义务。六是施工合同中是否有变更洽商的计价原则和审批权限等条款,是否有调价的原则及依据。七是施工合同中廉政建设协议、专用账户共管协议、安全文明施工协议、文件整理移交及档案管理协议、工程质量保修书、预付款银行保函等合同附件的合法合规、合理及可操作性。

4.勘察、设计及其他咨询类合同审计。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勘察、设计和其他咨询类合同是合同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审计时需要注意:一是委托人对勘察设计完成时间的要求、委托人对勘察、设计工作内容、工作质量的要求等是否满足项目实际要求。二是设计合同中关于设计单位对于项目建设整个过程中技术的配合与支持是否到位,审计合同对于其酬金的支付是否与其提供的技术服务深度匹配,权责约定是否明确。三是其它技术咨询类合同委托人对受托人工作内容范围的要求、工作质量及提交工作成果时间的要求是否满足工程建设项目整体进度的要求,双方的权利与责任约定是否明确等。

作者:许名卉 单位:湖南省邵阳市烟草公司

参考文献

篇2

通过审计人员定期对各建设项目开展现场审计,及时发现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将信息反馈给集团决策层,建设项目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固定资产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内部审计可有效的维护建设项目投资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有效加强项目管理的效益和效率。

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审计应在投资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审计,本文着重介绍施工过程的建设管理内部审计工作重点。

1 建设管理的过程基本上都可以归纳为PDCA的循环过程。

P就是PLAN,计划,所有的管理都应该事先做好计划;

D就是DO,执行,制定了计划以后按照计划执行的过程

C就是CHECK,检查,执行了以后要定期进行检查工作;

A就是ACTION,改进,要根据检查结果制定出改进方案;

以上步骤在建设过程中循环进行,我们建设管理的重点也就是检查在建设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是否遵循了以上过程。

2 建设项目管理审计主要内容

建设管理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三控、两管、一协调”

所谓“三控”,是指控制进度、投资和质量;“两管”,是指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一协调”,是指协调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政府等各方面的关系,建设管理中安全管理部分更应该作为重点进行关注。

因此,建设项目管理可以定义为质量、进度、投资、合同、信息、安全、协调七个内容。

3 质量管理审计重点

根据现行的建设法规,建设项目要实施建设项目监理制度,现场建设质量管理应该由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3.1 监理公司对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

监理公司要根据项目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理计划即《监理规划》、《监理细则》,在施工中要及时检查工程质量,在工程质量检验记录上签字确认,服务于业主,按时提交监理月报,按时组织监理会议。所以对监理公司的管理工作要审查以下几个方面:

3.1.1 检查按照《监理规范》规定要求的监理资料是否齐全

3.1.2 检查现场监理人员数量、专业结构是否合理

3.1.3 检查监理大纲、监理细则是否经业主建设管理人员审批

3.1.4 检查监理是否及时检查施工过程并签字

3.1.5 检查监理日志是否齐全,监理月报是否及时交付

3.1.6 检查见证取样资料是否齐全

3.1.7 检查是否定期执行了监理例会并进行了会签

3.2 现场建设管理人员质量管理过程:

3.2.1 人员配备

3.2.2 施工组织设计审批

3.2.3 监理大纲审批

3.2.4 进度计划审批

3.2.5 业主单位建设人员是否记录了完整的施工日志资料,包括记录内容要有规定

3.2.6 工地会议制度是否健全并执行,可以结合监理工地会议,检查会议纪要是否齐全

3.2.7 检查施工单位管理制度及现场技术人员数量、专业结构是否合理

3.2.8 检查图纸会审、施工交底记录

3.2.9 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人员签字是否齐全

3.2.10 检查施工材料质量证明文件及复试试验报告是否齐全

3.2.11 检查到场设备质量合格证、质量保证书、装箱单、开箱检验报告及签字是否齐全

3.2.12 检查工程质量检验记录是否齐全

4 进度管理审计重点

进度管理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检查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及审批工作

一般施工单位进场后正式施工前都应编制总体进度计划和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并经监理和业主审批。

检查进度计划审批过程是否规范,进度目标是否符合合同要求,施工计划编制时间

4.2 检查施工进度计划检查及分析工作

施工过程中要定期进行施工进度计划的检查工作,并在监理会议及工地会议中进行进度偏差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检查是否定期进行了进度月报与进度计划的对比检查工作,检查是否进行了进度偏差原因分析工作

4.3 检查施工进度计划调整及审批工作

经检查后发生进度偏差的要及时进行进度计划调整,修改进度计划并报监理和业主审批;

检查发生进度偏差的时点是否进行了进度计划调整和审批工作

检查是否根据修改进度计划调整了相应的机械设备人员物资数量

4.4 在我公司项目中还要重点检查设备采购订货计划、设备到场计划是否经过审批,是否与整体进度计划是否衔接,检查实际到场时间是否与进度计划一致

5 投资管理审计重点

投资管理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5.1 检查预算编制及审批工作

5.2 检查施工单位上报的进度投资是否经过现场造价人员计算和审批,对照周进度报表、月进度报表进行了投资对比,检查是否超出了预算控制价

5.3 检查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是否在月投资额中进行了计算,但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按照规定不做为进度款拨款依据

5.4 检查进度款拨款的审批过程,每笔款项拨付是否对应着相应的合同

5.5 检查进度拨款计算过程是否正确,比如付款比例、扣款数额和内容是否符合合同和建设管理规定

5.6 检查隐蔽工程工程量是否经过签字验收

重点检查土方工程是否绘制了三通一平后开挖前及总体厂平后的标高测量图,检查建构筑物及管道土方开挖后是否进行了土方收方工作

5.7 检查材料认质认价过程资料是否齐全,是否按照规定审批

6 合同管理审计

合同管理审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6.1 检查施工合同是否及时签订、具体合同内容是否符合公司要求

6.2 检查现场分包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招投标,分包合同是否按规定审批

6.3 检查大宗材料、设备是否执行了招投标

6.4 检查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审批及投资计算

6.5 检查合同审批流程是否合规

7 信息管理审计重点

管理的证明就是资料,完整的建设过程资料就能说明项目管理过程的合规,信息管理的审计要点为以下两方面:

7.1 项目的档案管理

根据《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的要求,现场审查其档案资料是否齐全有效

7.2 检查现场是否有专职档案资料管理人员

合理的人员是管理的保障措施,检查现场是否有专职的档案资料管理人员,是否按照公司的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定履行了相应的职责。

8 安全管理审计重点

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8.1 检查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建立

8.2 检查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情况

8.3 检查安全管理工作是否定期和不定期排查

8.4 检查安全管理整改措施是否制定并执行,各种会议中对安全的要求是否执行

9 协调工作审计重点

业主单位现场的协调工作重点主要包括:

9.1 与当地政府的协调工作,主要是三通一平工作,正式供电的协调工作是否及时完成;

9.2 项目合法手续的办理工作;

9.3 项目所在地村民的协调工作;

9.4 协调监理公司、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当地各种关系

9.5 检查是否定期进行了工地会议以便于展开协调工作

9.6 检查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是否及时以便于证明设计单位、建设管理人员的协调工作是否到位

通过建设项目的内部管理审计工作,可以促进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提高建设项目的管理质量和水平,能够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参建各方及时纠正问题,改进工作,防范管理风险,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

篇3

一、煤炭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在煤炭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合同管理风险指在合同的管理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利益损失或损害存在的可能性。风险贯穿于合同管理的整个过程,涉及到合同管理的各个方面,既存在合同自身产生的风险,也包括外部因素导致的法律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合同标的的实现,同样也制约着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一)合同准备阶段的风险

一是合同策划风险,主要体现在:合同策划的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或者业务目标不一致;故意规避合同管理的相关规定,如将需要招标管理或需要较高级别领导审批的重大合同拆分成标的金额较小的若干不重要的合同。二是确定合同对象的风险,主要体现为:将不具备履约能力的对象确定为准合同对象;将具有履约能力的对象排除在准合同对象之外。三是谈判风险,主要表现为:对合同标的、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技术标准、价款的确定与支付方式、履约期限、地点及方式、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争议的解决方式和地点等涉及合同内容和条款的核心部分,乃至关键细节等忽略或做出不当的让步,可能导致企业权益受损;对可能存在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之事项的忽略。

(二)合同签订阶段的风险

一是合同文本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合同内容和条款可能存在不合理、不严密、不完整、不明确或表述不当,可能导致重大误解等问题;合同内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国家产业政策等。二是审核风险,主要表现为:合同审核人员未能发现合同文本中的内容和条款不当的风险;虽然发现了问题但未提出恰当正确的修订意见的风险;合同起草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合同审核人员提出的改进意见或建议,导致合同中的不当内容和条款未被纠正等。三是合同正式签署风险,主要表现为:超越权限签订合同;合同印章管理不当,为不符合管理程序的合同加盖了合同印章;签署后的合同被篡改等。

(三)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

一是合同相对方履约能力降低或丧失的风险。在煤炭经营中,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形势、政策法规、客观环境的变化与影响,与其相关的合同相对方的履约能力是不断变化的,往往会出现对方履约能力下降或者丧失的可能性,从而对煤炭企业的经营造成影响。二是合同变更或转让造成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应当变更合同内容或条款但未采取相应的变更行为;合同变更未经相应的管理程序,导致合同变更行为不当或无效;合同转让行为未经原合同当事人和合同受让人达成一致意见,使合同转让行为无效;合同转让未经相应的管理程序,导致合同转让行为不当或无效等。三是瑕疵履行带来的风险。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市场、价格等因素会发生变化,但由于违约责任约定不明或责任较低,违约所获得的利益大于违约责任的代价时,对方就可能降低履约质量或者直接违约,从而给合同履行带来风险。

(四)合同履行后的风险

一是履约完毕后对合同相对方及合同执行情况的评价存在的风险。对合同相对方分析评价客观真实的缺失,给以后合作埋下长期的法律隐患;在合同执行评价中未进行全面与重点相结合,造成评价失真。二是合同归档保管的风险。合同保管不善或丢失,涉及当事人在诉讼中可能面临提供证据不充分不足、不能提供原始证据、非原件证明力不被采信等举证风险,导致不利甚至败诉的后果。

二、内部审计参与企业合同

管理的责任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在完善企业合同管理、控制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参与企业合同管理,担负以下具体责任:

(一)监督防范责任

内部审计通过参与合同谈判、审核合同文本以及查阅合同履行结果,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分析判断合同管理各个阶段的风险,在准确及时识别合同管理风险的基础上,坚持原则,反映问题,规避防范,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担负监督责任。

(二)总结评价责任

无论是管理审计还是经济效益审计,内部审计都会围绕着经济合同执行情况的评价开展工作。对于煤炭企业合同风险的阶段构成、形成原因、损失程度作出分析,根据不同风险严重程度逐级排序,为下一步的风险处理提供决策基础。内部审计须加强自身人才队伍建设,具备专业化系统化的评价方法,科学有效地担负起风险评价的责任。

(三)咨询服务责任

咨询服务是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功能,也是内部审计转型的重要方向。由于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对风险的相关因素采取措施,识别、化解和转移风险,规避防范,分担和降低风险损失的影响,合同管理风险的应对也同样如此。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应抓住这一转型机遇,积极拓展企业内部咨询服务业务,关注并参与到企业合同管理风险的应对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在合同管理中提供帮助、健全管理,更好地履行咨询服务责任。

三、内部审计参与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的路径

(一)重大合同审计制度化

无论是煤炭生产企业还是煤炭贸易企业,其经济活动大都以合同的形式予以体现和实现。重大合同涉及企业的战略规划、发展策略以及经济效益,合同条款众多、金额巨大,稍有异动就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建立重大合同审计制度,内审部门既担负起了监督的责任,也发挥了参谋的职能,能够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审查到事前预防的职能转变。

(二)合同风险预警及时化

在对煤炭企业合同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当发现重要的合同风险比如合同主体不具备履约资格、合同相对方财务状况不佳以及诚信缺失、合同个别条款变更后致使合同目标无法实现等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应按照审计制度及时提醒业务负责人及公司高级管理者,并在预警的同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应对方案,将损失降低到最小,以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合同风险总结常态化

篇4

一、施工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涵义及特点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涵义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以企业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根据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助企业管理风险,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独立、客观的签证和咨询活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独立审计所关注的风险性质不同。现代风险导向独立审计仅仅是从审计角度出发,强调的是与审计主体有关的风险;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所关注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与现代风险导向独立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关注风险的范围更加宽泛,并且与企业的目标、战略、经营等紧密关联。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西方学者开始致力于研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新范式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从二十世纪90年代末开始,企业内部审计进人了风险导向阶段。2005年,我国内部审计协会了第三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将风险管理审计纳入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中,标志着我国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基础,顺应国际大趋势的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的确立,但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际应用仍不多,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 一是施工生产协作关系复杂,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协调难度大,建筑施工涉及面广,协作关系多。在企业内部,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和不同产品上组织多工种综合作业;在企业外部,要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地方单位等协作配合,面临关系较为复杂。内部审计部门发现企业内、外部风险时,面临协调难度大的问题,包括对外部单位协调难度大,对内部各经营管理部门协调难度大。二是施工生产管理层次及其组织结构不易保持固定的形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内容、程序和方法更新快。施工企业的生产管理层次和组织结构需要根据工程对象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设置,在施工的不同阶段根据具体情况还要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象涉及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由于施工生产管理层次及其组织结构不易保持固定的形式,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也会不断变化,因而内部审计也要不断更新审计内容、程序和方法。三是施工企业产品具有非重复性、单件性的特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可控环节多,审计侧重点变动快。建筑产品由于种类繁多,功能和要求各异,不可能进行批量生产,每一件产品都必须根据用户要求,进行单独的设计和施工,即使采用标准设计,也会因为地质、气候以及各种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需要对基础、材料、施工组织、施工方法做修改,从而带来一系列单件性生产的特点。因而在对这种单件性、非重复性生产施工项目进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时,要注意生产经营可控环节的风险内部控制,审计侧重点要根据项目施工的特点来确定,审计方案、审计方法都要因项目而异。

二、施工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过程

(一)内部审计计划阶段 运用风险导向方法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从其第一步就应该关注各种风险,并将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贯穿与内部审计工作的各环节中。施工企业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很重要的一步是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以风险大小作为选择审计对象的基础,并制定年度内部审计计划。年度内部审计计划主要包括确定可供审计项目与风险因素、工程项目风险评估、确定审计工程项目的审计次序、编制工程项目审计计划等四个阶段。在年度计划的制定和项目计划编制中,以工程项目风险对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对高风险工程项目和重要工程项目优先安排审计资源。

(二)内部审计实施阶段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是围绕各个工程项目展开,按项目实施过程将工程项目分为项目施工准备阶段、项目施工阶段、竣工交付决算等三个阶段。施工准备阶段。在获取招标信息时,重点审查中间人、人等可靠性,社会公开招标信息来源的真实性、项目的确定性、竞争对手的数量及强弱态势。在项目投标报价时,审查项目业主资信好坏,业主资金到位情况、项目相关信息的充分性,分析政治、经济、自然、社会风险性,审查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报价方法的不当性。在签订施工合同之前,审查合同内容,重点审查强制性条款、合同表达不清楚、条款遗漏等。在办理开工手续时,业主自行办理开工手续的,审查办理周期是否过长;施工企业协助办理开工手续的,审查业主强制分担费用的风险。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采取与企业管理层及时沟通、现场纠正、提出审计建议等方式,促使企业管理层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教育,规范运作,严格管理。项目施工阶段。在合同管理方面,审查劳务分包商选择恰当性、外部条件考虑的周全性、合同条款遗漏、合同表达的错误等;在质量管理方面,审查施工设计的安全性、缺陷性、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规范、标准选择的适当性、施工准备、新技术论证的充分性。在进度管理方面,审查进度计划的到位、材料进场的及时性、施工人的组织、施工工艺的熟练程度、工序衔接合理性等。在成本管理方面,审查工期超过合同规定的业主索赔、材料浪费、金融风险等。在安全管理方面,审查是否出现人身伤亡事故、结构出现质量隐患、设备出现安全问题等。通过审查,提出在施工过程中增加风险控制功能的意见,拟订分级预警方案,提出完善内控平台建设的建议,不断提高控制风险能力。竣工交付决算。在资金回收时,审查是否存在变更款项回收困难、工程款拖欠、索赔困难等风险。在保修期限内,审查业主承诺的奖励是否有保证、业主的使用责任、施工中存在的失误等,提出相关的管理建议,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三)内部审计评价阶段 以促进工程项目改善控制缺陷为主要目标,促使企业不断完善其内部控制流程。在评价阶段,对施工企业面临及潜在的风险归类,鉴定其风险性质,并加以判断,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预测风险发生的后果和损失额。通过审查评估,确定可接受审计风险,并量化固有风险。可接受风险主要根据审计项目对整个施工企业的重要程度及高级管理层的要求来确定。内部审计部门还应针对风险整合、风险完善和风险管理方案提出审计建议,寻找可行性方案,并根据已识别风险及其风险分析,评价所采取应对风险措施的有效性。针对业务部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与业务管理部门共同分析问题成因,找出漏洞,促进工程项目改善控制缺陷,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加强关键业务环节的管理和控制,杜绝风险隐患。

三、施工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能抛开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不仅要了解行业风险、相关法律、外部环境等,还要了解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内部情况,对风险因素要进行全丽的考虑。针对我国当前施工企业发展实际,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推行并不能抛开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因为账项和制度基础审计仍然在企业查错纠弊、实现经营目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施工企业应针对实际经营情况。将三种审计模式结合使用。在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中,既不能缺乏风险导向的审计意识,又不能因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优于账项基础内部审计、制度基础内部审计,而认为内部审计应排斥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内部审计,单纯崇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做好各部门的相互协调工作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施工企业从上至下全体员工都能充分意识到防控风险的理念,尤其是企业管理层各部门要做好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工作,才能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真正实现为企业价值增值。从施工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特点和实施中我们不难看出,风险导向审计涉及到施工企业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包括投标报价、物资采购、合同管理、财务管理、工程施工技术、安全、质量等多个部门,这就要求内审部门具有很强的协调能力,在发现问题后能上行下达,充分与领导和各管理部门沟通,督促其自觉防控企业风险。

篇5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校建设工程项目逐年增加,工程规模不断扩大。为加强工程项目造价控制,抓好基建工程风险防范,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建设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工作。随着跟踪审计工作的深入,如何做好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成为高校审计部门亟待解决的课题。

当前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由高校审计部门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但往往受审计力量的限制难以开展。二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施。该方式目前被普遍采用,其优点主要是通过专业机构进行审计,符合上级要求,解决了审计力量不足问题[1]。但因公开招投标普遍是以最低价中标,中介机构又是以盈利为目的,委托方难以对中介机构的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把控[2]。鉴于此,温州医科大学另辟蹊径,按照市场价值从社会中介机构中精心挑选工作经验丰富的造价技术人员与单位自有审计力量相结合,组成审计组,不断探索依法审计、造价控制和提供咨询的管理审计模式,对仁济学院洞头校区迁建工程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

二、项目概况

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迁建工程为温州市洞头区重点项目,实施目的是建设一所在校生8 000人规模的本科学历大学,发展教育事业,增强文化辐射力。该工程规划面积29.16万平方米,投资估算15.31亿元,总建筑面积28.17万平方米,计划在约5年内分两期实施。工程主要实施内容为教学楼、行政楼、学生宿舍楼、图书馆、风雨操场、会堂等。一期分五个标段,一标段8栋宿舍楼,二、三标段6栋教学楼,四标段9层塔楼图书馆、风雨操场和会堂,五标段足球场及室外附属道路及绿化工程。五个标段分别公开招投标由四家不同的施工单位实施,由两家监理单位中标。学校成立校园建设工程部负责项目的建设管理。

2014年底项目进场施工开建后,学校审计组即入驻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为确保审计质量和人员稳定,审计组按略高于市场行情价格加额外奖励的机制聘请工程专业人员,会同审计、会计等小组成员每周2―3天进驻施工现场,参加每周的工程施工和监理例会及日常现场巡查,从而及时掌握工程进展,在时间和精力上确保审计投入的力度。

三、主要做法和成效

为实现规范工程管理、提升建设水平、提高投资效益,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合理,有效遏制腐败现象发生的目标[3],审计组在全面梳理项目前期准备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等各阶段风险点的基础上,紧扣主线,结合该项目建设规模大、投资额多、建设期长的特点和自身人员力量,编制详实的审计实施方案,选择适时定点跟踪介入法对该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在各阶段或期间对设计、监理、施工质量、合同管理等进行全方位审计。

(一)紧盯关键节点,有效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1.对校园建设工程部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发现部门留档的设计变更联系单存在编号缺号现象;部门存档的联系单与施工单位存档的联系单存在签证不一致性情况;对同一事项重复签证、签证意见不明确、对联系单签证的工程量有误。审计组要求校园建设工程部加强签发联系单的管理,签发的联系单应有对变更事项客观性描述,如对变更原因、发生部位、发生时间、工程做法、发生工程量的描述,并且附件齐全。校园建设工程部完善了制度建设,加强了风险防控。

2.对合同管理情况审计。施工合同是工程款支付、工期处罚、质量标准及工程结算的主要依据,?订一个严谨的合同,对于规范管理、减少竣工结算争议,保证学校的利益以及降低风险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审计组从合同管理制度建立情况、合同会签、合同履行情况等方面开展审计,指出校园建设工程部未建立合同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未明确规定管理内容、原则和要求,难以系统地对合同的起草、谈判、审批、签订、跟踪控制、纠纷处理、合同终止等内容进行管理;指出合同签订环节中个别合同条款互相矛盾、条款约定不明确等漏洞;帮助对合同执行中的不规范地方进行查缺补漏,指出工作中的风险点,提出整改要求。校园建设工程部积极配合整改,重视和加强了合同管理。

3.对招投标活动进行审计。如校园建设工程部提出对仁济学院管道燃气工程进行施工招投标,审计组发现两个问题:一是该工程布置在软弱地基上,建议应先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再行施工以免发生建筑物沉降事故;二是招标图纸中有约300米用于连接市政燃气管网的管道,据了解当地在5年内不会开通管道燃气,审计组建议该300米管道等燃气管网开通后再行施工。校园建设工程部采纳了审计组的意见,上述两项暂停招标。

4.监督关口前移,有效预防风险。一是对设计文件审计。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设计深度和质量是否满足施工要求,技术和经济是否有效结合进行审计。仁济学院燃气瓶组间工程在招标前发现燃气图纸要求持力层为利用强夯法处理后的素土层,而现场已有完工的其他标段的建筑,如进行强夯将会对其他建筑有影响,审计组提醒校园建设工程部修改方案,校园建设工程部决定延迟开工,将强夯法改为堆载静压法,规避了原方法对其他建筑体的破坏。

二是针对特定项目开展风险点分析排查,就加强安全、质量、工期、造价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意见,做到未雨绸缪。该工程的回填矿渣粒径大于200mm,而《浙江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对200mm以上的矿渣属于何种土石层没有明确界定,试桩工程结算审计时施工单位提出矿渣应按岩石层计算。按碎石层或按岩石层计算对试桩工程影响差额为10万元,但考虑到该先例一开,后续标段都会要求按岩石层计算,将会造成约500万元的损失。在审计组的努力争取下最终按碎石层计算,为学校规避了风险。

(二)有效控制工程变更

1.提前做好预防性工作。如招投标中心未对商务标?M行不平衡分析,审计组对四标段进行投标报价不平衡分析,发现部分子目清单单价偏离较大,涉及金额较多、易发生工程量变更,提醒校园建设工程部对这些项目的变更加以特别的关注,尽量不变更或谨慎变更。如四标段的挖土方标底价40元/立方米,投标价80元/立方米;墙面刷白乳胶标底价9.92元/立方米,投标价27.14元/立方米。

2.做好变更的风险控制。审计组对工程变更联系单及设计院出具的设计变更联系单的完整性和符合性、签证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如施工单位曾提出将图纸设计的橡胶地板变更为塑胶地板,审计组认为实际无需变更,同时变更又会引起材料价格上的争议,校园建设工程部采纳了意见。

3.对工程量清单及造价进行审核。由于审计力量的有限,审计组将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委托设计咨询企业进行编制,但仍会对咨询成果严加把控,对编制说明的全面性、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清单及定额套用的合理性等进行审计,尽量增加其准确性及全面性,为以后的工程量清单及造价减少争议。智能化工程上,审计组在开标前发现工程量清单多算了9万米的电气配管刻槽及修复,多计费用约240万元,给予纠正,避免损失。

4.指出不合理内容,主动提出变更建议并被采纳。审计组指出设计图纸中将架空层地面也做保温,实际完全没有必要,建议校园建设工程部取消该不合理的内容,意见被采纳,校园建设工程部和设计院进行沟通,取消了该项设计,节省造价约9万元。

(三)做好隐蔽工程审计

隐蔽工程所占工程造价的比重大,在工程结算时容易引起纠纷,成为结算审计矛盾的焦点。

1.隐蔽工程审计的重点在工序、规格是否与施工图或变更相一致、是否与工程量清单内容相符合、校园建设工程部存档的隐蔽资料是否存在缺陷,如施工记录与现场情况是否一致、工程联系单是否全面等。在四标段的桩基钢护筒审计中发现校园建设工程部和监理单位对钢护筒的厚度没有书面记录,施工单位申报的施工记录的厚度与审计人员在抽查现场测量的厚度不一致,牵涉造价千万元。审计组让施工单位提供购买钢护筒的发票及入库验收材料进一步比对来佐证确定。

2.对结算时不可见的项目在施工前进行风险提示。大型机械和施工降排水属于技术措施,其工程量是按实结算的,该两项机械在实体项目完成后便退场,如无现场记录则事后无法确认。审计组提前告诉校园建设工程部人员及监理单位应及时记录施工现场实际机械数量。

3.审计组在多个隐蔽工程施工时采用拍照、摄像等手段做好现场记录,为今后结算阶段保留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教学楼及宿舍楼的外墙保温系统,图纸设计时底漆未详细说明是何种材料。施工单位申报的材料型号单价为65元/平方米,后审计人员发现施工单位采用材料单价为42元/平方米,该工程共10万平方米,审计节约造价230万元。

(四)盯紧造价审计,经济效益显著

1.审计组在其他方面突破创新的同时,对造价审计绝不放松。根据学校制度规定,30万元以上重大变更项目需经审计处审计后再行支付,2015年至今共完成30万元以上变更的项目涉及金额15 880.03万元,核减1 427.37万元,经济效益良好。

2.对工程进度款支付情况审计。工程进度款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地扼制工程款超付,保证学校利益。审计组通过审计发现校园建设工程部在审核进度报表中不规范:个别月份无审核明细资料、个别工程款当期超付等问题,要求校园建设工程部完善工程款支付审核规定、规范工程款支付行为、根据工程进度严格按合同约定支付,以防出现错付、超付情况。

(五)强化施工监督,确保施工质量及安全文明施工

1.对施工质量及安全审计。质量、安全作为施工的重大控制目标,也是审计组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浇捣混凝土工作时,审计组派专人驻扎现场,对混凝土浇捣、模板安装、钢管支架、墙体砌筑等工序进行监督,提出问题,要求整改,有效地控制砼蜂窝麻面、烂根、露筋、砂浆不饱满等质量通病。发现施工现场脚手架的剪刀撑、扫地杆设置不够;卸料平台无限载标识及安全标识、洞口未设置防护栏杆;钢管、扣件及其他配件无整理、随意摆放等安全文明施工问题,要求校园建设工程部督促施工单位立行立改,确保安全文明施工。

2.对监理单位审计。监理单位是对施工单位的建设工程质量、造价、进度控制的最关键的监督者,他们职责履行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审计组按照监理合同约定的监理内容对监理单位的履职情况进行审计,包括监理人员的资格、配备、考勤等,监理对开工条件、图纸会审、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组织方案的审查,对现场质量的管理检查情况,对工程联系单的签证情况,对建筑材料的检查、见证取样情况,对工程款支付的审查情况,旁站记录等情况,发现监理单位对个别进场材料的品牌规格审查不严,旁站记录不规范、工程款支付审查不严谨等,要求限期整改,并对监理没有履行到位的情况进行处罚,通过审计,加大对监理单位约束,督促监理单位更好地履行职责。

四、启示

一是要全方位审计。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目的是促使各方面自觉执行国家政策、法规,使工程实施处于受控状态,使建设项目实现规范、有序、有效运行。因此,除了中介机构重点关注的造价审计和施工单位外,还要积极拓展审计内容和对象,审计内容方面,要涉及前期设计、招标、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程安全管理、监理质量、工程联系单管理、中期变更款项审计、工程款的支付、合同管理情况等多方面;审计对象要延伸到监理单位、基建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设计单位、相关检测单位等各相关方。

篇6

信息系统自身对数据的处理也存在因系统设计缺陷而产生错漏的风险,这些问题都是IT审计应高度关注的重点。为此,在确认IT审计重点时,要牢牢抓住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及系统涉及业务的关键控制节点,考虑在信息系统实现控制功能时,可能会影响哪方面的控制力度以及建设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信息环境下的控制风险。根据该思路,内部审计在对运营票务收入业务进行审计时,考虑到漏管模型(见图6)对票务收入的影响,审计人员利用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价辨识可能的收入损失区域和控制失衡与风险区域,从而确定审计重点:首先对整个票务收入业务进行梳理,划分出制票、定价、售票、充值、扣值、退票、特殊情况票务处理、运营资金管理、收入结算、车票管理、清分、财务会计入账13个票务收入子流程;再进一步梳理子流程内部的控制流程图、数据流程图和报表流程图;然后识别出流程中可能存在的48个风险和62个控制措施,编制13个子流程的内部控制矩阵最后在对内部控制矩阵中各项手工和系统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从而辨识出票务收入流程中售票、充值、扣值及退票等交易记录收集及处理、收入结算、清分和财务会计入账四个高风险区域,作为下一步执行有效性验证的重点内容。审计结果也证明,以传统的内部控制缺陷为启示,运用内部控制理念梳理风险的方式对提高IT审计重点的定位准确性有较大帮助。另外,在IT审计测试过程中,海量数据验证的要求和有限审计资源的矛盾也是审计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广州地铁也采用了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方法确定测试内容和重点,以提高审计效率。在票务收入验证项目中,在风险评估识别出四个高风险领域后,对高风险领域的控制进行有效性测试时,涉及了近2亿的海量交易数据和文件产生、传递、处理和输出的验证,每一项验证过程,都可能涉及几百万条数据间的分析、筛选和匹配等,涉及的数据处理工作量极大。因此,在审计过程中,通过风险评估方法,在票务收入系统的过百项数据处理操作中确定了交易数据及文件上传正确性及完整性、交易数据合法性及正确性、各类车票收入正确性及客流量统计的正确性四类指标为高风险区域,从而明确数据验证的重点,制定数据验证的方法,达到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了内部审计有效性的效用。

企业管理流程的信息化给审计带来的另一个挑战在于信息化建设往往增加了管理流程中的控制活动,甚至是调整了控制流程,使得审计人员不能迅速掌握流程的控制点并厘清评价逻辑,影响了审计的全面性。为此,广州地铁在IT审计中引入了内部控制评价的思路,通过梳理并确定流程风险和关键控制点,区分手工控制和系统控制,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的控制手段制定不同的测试程序,确保IT审计评价的全面性。比如,在运营票务收入保障评估项目中,针对风险评估的四个重点区域,通过数据验证的方式评估其控制的有效性。对于中低风险区域,采用常规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按照一定的抽样比例进行抽样验证,确保对票务收入13个子流程的48个风险点和62个控制活动的全覆盖。从审计结果看,共发现问题或缺陷24个,其中4个高风险区域中通过数据验证的方式共发现问题或缺陷17个,通过常规内部控制评价手段发现问题7个,从而全面地评价该业务的管理。整合审计模块,加大IT审计效用1.开展“1+IT审计”,提高审计全面性。近年来,随着信息系统在经营开发、工程建设、职能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广泛运用,广州地铁开始打破以往各审计模块独立开展审计项目的局限,逐步将IT审计融入到其他审计模块的项目中,采取“经营绩效审计+IT审计”、“内部控制审计+IT审计”、“工程审计+IT审计”等“1+IT审计”模式,强化IT审计在审计业务中的支柱作用,做到只要被审计对象或被审计单位的核心管理模块使用信息系统,则合并开展相关系统的IT审计。通过这种跨模块的审计结合,较好地形成了各审计模块“优势互补,并肩发展”的局面。比如在后勤中心管理审计项目中,IT审计通过对饭卡充扣费系统以及小卖部售卖系统的审计,发现了相关信息系统存在了账户使用和维护、基本数据的维护方面存在着内部控制缺陷,进而引导财务管理关注饭卡及小卖部的财务控制问题。大力推广信息技术,运用IT手段开展绩效评价。为实现审计的增值效用,广州地铁越来越多地运用绩效评价手段开展审计项目。而在信息系统环境下,绩效评价工作不可避免的涉及系统数据的整理和抽取,这时对系统极为熟悉的IT审计模块又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比如,在开展运营物资绩效评价项目及运营委外维修管理绩效审计项目过程中,IT审计人员通过分析系统的报表和数据结构,设计出符合项目目标的数据提取模型,要求运维人员根据设计的模型从系统后台提取数据,大大提高了取数的效率。同时,IT人员通过数据处理软件,迅速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绩效审计工作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而在票务收入保障审计项目中,IT审计则针对业务处理的核心系统——自动售检票(AFC)系统,分析业务逻辑和系统处理机制,针对系统的应用控制,设计了8大类29子类47个数据验证主题。运用了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2个月内完成了对AFC系统中10天总共超过3亿条的运营数据的验证工作,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

完善监管体系,确保企业健康、规范运作对于广州地铁这种资产规模、人员规模均较大,组织架构复杂,发展迅速的企业而言,合规性保障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并且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大,如仍以传统的文件查询、账册查询为主要审计手段,则难以防范信息系统环境下的操作风险和系统风险。IT审计的建立,将监督触角延伸到系统安全、系统的稳定性和信息控制上,确保监督体系覆盖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角落,促进了公司规范运作和管理。IT审计通过对信息系统所承载的业务流程进行审查,不仅关注手工控制,同时还检验系统控制的有效性,进而全面地评价业务流程的管理状况及效率。比如,广州地铁内部审计在对资金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评估时,发现该系统后台缺乏维护责任部门,使用部门与后台维修两个重要职责未分离,存在资金支付控制失效和资金安全保障突破的风险。该做法明显未执行信息系统安全控制政策、新系统验收和委托运维等职责界面不明晰,导致资金系统验收后未进行系统运维交接。审计发现该问题后,管理层高度重视并要求立即整改。随后相关部门将资金系统委托给运维,统一优化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模式,明确各部门在信息系统建设中职责、多项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运维管理制度,重新梳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体系。又如,在票务收入验证项目中,审计发现由于系统设计的数据校验条件过于复杂或相互矛盾,部分有效的交易记录被系统自动拦截到了异常库,未与羊城通结算;另外,因系统检修人员在维修后未及时更正时钟的时间,导致部分车票使用时间计算错误,存在票款收入流失的风险。审计发现该问题后即引起了业务部门的重视,随后公司便建立了定期AFC系统数据验证机制,以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要求业务人员定期检查系统异常库的记录,确保公司收入的正确、完整。近几年来,广州地铁开展了合同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票务收入信息系统等10余个IT系统的审计工作,对信息系统的控制有效性和数据真实性进行了审计评估,共发现233个信息系统的控制缺陷和系统缺陷,并及时进行了改进,确保了广州地铁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在信息化时代下依然能遵循“内部控制”要求,也使得公司在信息化环境下仍能不断改进管理、优化流程,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

搭建内部控制与信息技术桥梁,助力信息化发展,构建高效、可靠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确保企业战略实现随着广州地铁线网规模加大,建设速度加快、人员架构逐步膨胀、外部监管日益严格,为保证在此情况下各个环节的信息能得以完整保存,各个管理单元之间的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各项管理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广州地铁先后在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资产管理、设计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安全监控、合同管理等领域引入信息系统。对于这些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情况,IT审计通过对信息系统项目立项、需求调研、方案设计、系统测试、项目验收等过程开展审计工作,促进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化工作,提高信息系统建设的品质;其次,IT审计通过对信息系统规划、实施和运营各阶段的(费用/效果)指标的核查、评价等工作,检查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督促IT管理部门关注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促进信息系统使用价值最大化,减少系统建设浪费的情况。比如在对合同管理系统的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该模块的1个功能存在功能缺陷,4个功能由于在系统建设过程中业务管理模式改变而系统未调整到位导致无法使用;同时,审计人员在对系统功能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系统中有5个功能在上线后没有使用或使用极少,系统功能的“建而不用”导致系统建设成本的浪费损失。审计提出问题后,项目建设团队及时对不能使用的功能进行了调整,保障了系统的正常运行。针对没有使用或使用极少的功能,项目建设团队与合同管理部门对功能进行了优化调整,使该项功能更加符合业务管理要求和使用习惯,以推进系统功能的使用。另一方面,IT审计定期总结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将已掌握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改进建议与IT建设部门及业务部门共享,为各类业务的信息化工作提供咨询服务,提高信息系统的运作效率和实施效果,这也是IT审计在公司管理运作中的增值效用。比如,在对ERP系统进行审计时发现,系统无法针对单个供应商或者合同统计历史支付信息,造成财务无法及时便捷地掌握到对应于供应商的支付信息,不能及时判断是否存在超付的情况,也给审计核查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审计提出该问题后,信息管理部组织供应商对报表进行了优化,确保了管理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IT审计有效地协助了相关部门优化信息系统设计方案,使得公司在大规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能准确把握建设方向,而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与信息系统的结合,也构建了公司高效、稳定、全面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帮助广州地铁加快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建设工程项目 过程审计 施工阶段全过程审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建设的投入也不断增加。由于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力量较弱,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审计实践中,通常局限于对建设工程竣工结算的委托审计上,而过程审计则非常薄弱。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意见(教财[2007])29号》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大中型建设工程应实施全过程审计,也可根据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结合内部实际情况,对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部分阶段或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为此,本文就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建设工程项目过程审计作些探讨。

一、建设工程项目过程审计的三种模式

根据教育部“教财[2007]29号”文件精神和目前部分高校的实践探索,目前高校建设工程项目过程审计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审计模式。

1、施工阶段全过程审计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学校内审部门委托社会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对建设工程施工准备及实施阶段涉及工程造价相关内容进行审核,进而对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进行全过程造价控制。具体内容包括:委托社会咨询机构编制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制定造价控制的实施流程,对承包人报送的工程预算进行审核,确定造价控制目标;根据施工合同、进度计划,编制用款计划书;参与造价控制有关的工程会议;负责对施工单位报送的每月(期)完成进度款月报表进行审核,并提出当月(期)付款建议书;承发包方提出索赔时,凭据合同和有关法律、法规,提供咨询意见;协助业主及时审核因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发生的费用,相应调整造价控制目标,并向业主提供造价控制动态分析报告;核定分阶段完工的分部工程结算;会同业主办理工程竣工结算,提供完整的结算报告及各项费用汇总表;提供与造价控制相关的人工、材料、设备等造价信息和其他咨询服务。

2、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学校内审部门借助社会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内审与外审相结合共同对建设工程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控制和评价。具体包括:立项阶段审查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核投资估算;设计阶段审查设计招投标文件、设计合同,审核项目设计概算;招投标阶段审查招标文件和招投标程序的执行情况;施工阶段的审计内容即为上述施工阶段全过程审计模式的具体内容;竣工结算阶段审查结算资料的完整性,并委托社会咨询机构进行工程结算审计;最后进行竣工决算审核。

3、建设工程重要环节过程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一般以内部审计为主,结合咨询社会咨询机构,对工程量清单、施工合同、工程变更、隐蔽工程、材料采购、工程进度款支付等重要环节进行审计监督。

二、高职院校审计模式的选择

建设工程项目过程审计的上述三种模式中,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模式将审计工作全面拓展,将事后、事中审计向事前审计延伸,审计部门全面参与基建项目的前期工作,包括立项、设计、招投标等关键环节的工作,因而对建设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的效果会较好。但这种模式对审计力量的要求最高,审计介入过程最长,投入的审计成本也会较多。目前有部分高校已开始探索。

施工阶段全过程审计模式,改变过去单一的结算审核模式,将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延伸,对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全过程实施造价控制。这种审计模式主要由内审部门委托社会咨询机构进行,审计能取得一定的造价控制效果,而投入的审计成本也会较前一模式低些。目前多数高校采用这一审计模式。

建设工程重要环节过程审计模式,则是对施工阶段全过程审计模式的进一步简化,主要对施工阶段中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几个重要环节介入审计。这种模式对审计力量有一定的要求,但不是很高,而审计成本相对较低,这也是目前高校较多采用的一种审计模式。

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力量大多较弱,目前开展建设工程项目过程审计的高职院校极少,而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职院校对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也应当实施过程审计。鉴于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力量和上述三种审计模式的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可首选施工阶段全过程审计模式,也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建设工程重要环节过程审计模式。待将来条件成熟,可再选用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模式。

三、施工阶段全过程审计模式的应用

学校内审部门负责学校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全过程审计工作,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进行施工阶段全过程造价控制,协调处理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做好对受托的社会咨询机构的监督工作。学校建设工程管理部门要支持和配合审计部门开展全过程审计工作,及时向审计部门提供与工程造价相关的资料,及时通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有关情况,提前通知审计部门参加与工程造价相关的工程例会与重要活动,协同审计部门及时解决全过程审计中遇到的问题,并协调工程建设监理和施工单位等各方落实审计意见。

社会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受学校委托,实施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全过程造价控制。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根据施工图纸,编制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要按照招标要求和施工图纸,依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的计算规划认真编制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严格控制清单编制误差率。在编制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和学校沟通;对编制的工程量清单必须进行内部复核,编制的各专业工程师、专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咨询公司的总负责人应当一一签字确认。

2、审核招标文件。要对招标文件条款的合理性、合法性、严谨性、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通过对招标文件各条款的审核,使招标文件内容严谨合理。

3、审查施工合同。施工合同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最重要依据。施工单位在起草合同时,有可能会加入部分与招标文件不一致的内容或隐含某些工程结算时对自己有利、逃避自己责任的条款。因此认真审查合同,签订严密的施工合同,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合同管理,可以减少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维护合同双方利益,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审查施工合同,首先审查合同的合法性,是否符合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项目招投标的精神等。其次审查合同的合理性,有关条款的描述是否清晰;费用和计算数据有否误差,语言文字是否严谨、规范,重点避免日后索赔的伏笔,有关合同附表、附录是否齐全等。施工合同应与招标文件的条款相吻合,不能更改招标文件中的主要条款,只能是对招标文件的补充和完善。另外,在合同签订后要做好合同文件的管理工作。补充协议、重要的会议纪要、工地联系单等作为合同内容的一种延伸和解释,必须完整保存。

4、审核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很多结算项目是按经发包方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来计算确定的,所以工程造价与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工程结算造价。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进行审核,提出改进意见,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从而可以降低工程造价。

5、审核因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发生的费用。设计变更、工程洽商和现场签证的审核,是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重中之重。因为存在这种可能,在投标时因部分清单项目中标单价偏低,施工单位无利可图甚至亏本,他们会采用更改设计的或采用签证的方式,取消或减少该分部分项工程,改为其他能产生较好效益的做法。因此,通过审核可以在满足使用功能、工程质量、工期进度、国家规范、验收标准、施工要求等的前提下,减少变更降低造价。审查设计变更、签证费用时,首先定性审查是否有合法的手续和依据,是否符合现行的有关规定、施工合同和项目招投标精神;其次定量审查费用计算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是否有变相的重复计取等。

6、对索赔问题提供咨询意见。索赔是在施工合同的实施过程中,合同一方因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而受到损失,向对方提出的赔偿要求。索赔问题是双方争议最大、最难解决的问题,咨询单位应凭据合同和有关法律、法规,提供咨询意见。

7、编制用款计划书。咨询单位应根据施工承包合同,总体、单体进度计划编制用款计划书,以便学校及时筹措资金,合理安排用款计划,从而保证工程进度。

8、审核承包人报送的每月(期)完成进度款月报表,提出当月(期)付款建议书。工程进度拨款控制是实施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重要内容。施工单位会按合同规定和工程实际进度情况提出工程进度款支付申请,咨询单位对施工单位报送的每月(期)完成进度款月报表进行审核,并提出当月(期)付款建议书。

9、提供与造价控制相关的人工、材料、设备等造价信息和其他咨询服务。施工单位会根据合同内容及需要重新认价的变更依据提出单价确认单。咨询公司根据合同内容审核判断该单价是否需要重新认价,对材料设备价格、综合单价进行审核确认。咨询单位依据自己所积累的资料和经验,向学校提供与造价控制相关的人工、材料、设备等造价信息和其他咨询服务。咨询形式可灵活多样,应有施工现场办公,规定到现场办公的次数,也可利用电话、传真、邮件等通讯工具进行咨询;既应有书面咨询报告,也可口头咨询解答等。

10、会同学校办理工程竣工结算。咨询单位对施工单位提交的结算资料进行审核,并会同学校办理工程竣工结算,提供完整的结算报告及各项费用汇总表。

11、人员的配备。咨询公司应该组建一个专业配备齐全的项目管理部,其项目负责人应该是一名精通工程造价、施工经验丰富且又具备一定设计知识的造价工程师,同时配有建筑专业的造价员和安装专业的造价员。

【参考文献】

[1] 曾令如:论高校开展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审计效益的实现[J].财务与金融,2010(4).

[2] 张忠林、秦洪伟:跟踪审计在高等学校工程项目审计中的作用及应用[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2).

篇8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职责、作用

一、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风险因素及表现形式

企业的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并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现代企业风险因素很多,包括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是指外部环境对企业目标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科技快速发展、行业竞争、资源及市场变化、自然灾害及意外损失等;内部风险是指内部环境对企业目标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组织治理结构的缺陷、组织经营活动的特点、组织资产结构的性质及资产管理的局限性、组织信息系统的故障或中断、组织缺乏保密意识、泄密事件频发、组织人员的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未达到要求等。

二、目前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缺乏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在内的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降低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缺乏正确的业务流程,影响管理层识别和评估风险;缺乏风险意识,没有积极、主动、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无法进行风险预警,在企业迅速扩张的过程中管理失控;缺乏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的目标发生偏移;缺乏岗位责任考核制度,工作效率低下;缺乏业务操作规程,存在事故隐患;缺乏对企业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内部控制失效。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职责

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风险管理审计成为内部审计的关键程序,分析、确认、揭示风险已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

(一)实现企业目标,内部审计有责任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

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风险日益增大,降低风险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因素。内部审计站在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促进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风险管理过程,形成良好的法人治理环境。向管理层提供创造性思维,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通过内控制度的评价,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从而完善企业管理,降低、转移或化解风险,提高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最终实现企业目标。

(二)内部审计是构成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机制

目前,国有企业建立的各级风险管理组织都隶属于管理部门,不具有独立性,其意见有时会屈从于管理部门的压力,使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受到限制。在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独立于管理当局,其意见可以直接报送董事会,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

从企业外部看,外部审计站在独立、客观的角度,关注企业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复核、测试,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影响企业的风险管理。但他们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过程不十分熟悉,提供的风险信息不能贴近内部管理,不能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承担责任。而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过程更了解,在风险管理方面比外部审计更具优势。

(三)内部审计是风险控制程序的重要补充

内部审计人员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分析企业存在的风险因素,警惕影响企业目标的重大风险。在审计计划阶段,内部审计应考虑企业活动存在的各种风险,在评估风险优先次序的基础上,按照风险的大小分配审计资源;在审计实施阶段,通过检查、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发现风险管理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在审计报告阶段,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的建议。

四、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防范和监控等方面参与风险管理,报告企业潜在的重大风险,提出应对措施。通过落实审计建议,督促企业采取有效风险控制措施。

(一)识别风险

识别风险实质上是对风险进行定性研究,收集、整理可能发生的风险,形成风险列表。从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信息管理、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通常要关注的主要风险有:信息量不足或不真实导致决策错误;信息系统故障或中断;自动付款系统设计存在缺陷,未设计供应商的身份验证控制,不能识别虚假供应商;随意对外担保,存在或有负债;资产流失、资源浪费和无效使用;客户投诉率增高,企业信誉受损;年终未对所有的应收款项进行询证;大宗采购业务未按程序招标,合同签定、付款审批、验收保管未做到职责分离等。

(二)评估风险

评估风险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确认和分析。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分析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估风险对实现企业目标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定量分析方法是对已被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估计,通过公式:风险值=风险影响×风险概率,计算出风险值。例如,内部审计人员调查了某施工企业四项业务:(1)对外投资350万元,失败的可能性为80%;(2)对外借款1000万元,不能收回的可能性为60%;(3)应收的工程款3000万元,出现坏账的可能性为40%;(4)对外担保金额2000万元,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风险50%。根据前述公式计算的风险损失排序为:(3)1200;(4)1000;(2)600;(1)280。由此可见,第(3)项业务可能造成损失的金额最大,应优先列入审计日程。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的数据难以获得时,应采用定性方法。定性分析方法的复杂性和困难在于主观判断结果发生的不准确性,不同背景、不同经验、不同职位的人对同一风险的判断可能不同。比如,上级主管出于整体考虑,认为某部门经营风险很高,而该部门负责人则认为风险已在控制范围之内。采用定性方法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内部审计人员处于特殊的独立地位,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风险的假设条件,对风险进行评价,提出专业意见。

(三)应对风险

内部审计在识别风险并进行相应的评估以后,根据风险的影响程度采取应对措施。风险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回避风险,即采取措施回避可能发生的风险。例如,在工程承包合同签订前,审计人员进行程序评审和合同文本评审,保证合同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对合同条款评审,尤其是合同价款、工程材料、工程期限、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安全保证、工程款拨付、质保金等敏感条款,要经过仔细商榷,杜绝合同管理失误的经济责任。

2、降低风险,即采取措施将风险降低到企业可接受的范围。例如,在签订对外担保合同时,审计人员根据担保法的有关规定,检查企业是否对被担保人经过详细的资信调查,对被担保的项目是否经过仔细的研究,是否经过民主决策,有无因程序不当造成的连带责任。

3、转移风险,即通过转嫁或与他人共担将风险转移。例如,承包工程垫资和工程款回收。对工程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落实招投标,在签订分包和采购合同时在条款中写明,业主付款后,再按业主付款的比例支付分包工程款和材料款,合理转移风险。

4、接受风险,即风险已经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不必采取任何措施。例如,在汇率波动较大的时期,大额进出口贸易会导致较大的汇率风险,企业一般会采用外汇期货来保证将汇率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企业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向银行贷款等。

(四)防范和监控风险

风险管理部门根据风险性质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内部审计对制定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评价和检查。评价风险防范措施主要考虑风险的可回避性、可降低性、可转移性、可接受性,检查风险防范措施是否充分、得当。例如,审计人员通过询问控制计算机资料室的人员,确定是否有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系统文件;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总要在会计资料文件中表现出来,审计人员抽取一定样本量的原始凭证、账簿、报表等书面文档,检查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向客户询证应收账款余额、对存货进行实地盘点、审查银行存款对账单以核实银行存款期末余额等,对账户余额进行实质性测试,以检查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等。对于存在的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内部审计人员应提出改进措施的建议,协助企业完善风险反映方案,强化企业的风险防范管理。企业的经营风险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有可能增大或减小,因此,内部审计要时刻监控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并确定随着某些因素的消失或出现而带来新的风险。

内部审计机构促进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过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供风险管理的组织保证。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降低经营风险,为企业的科学快速发展扫除障碍,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企业增加价值,是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审计探索与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篇9

关键词:供电企业;物资管理;审计

作者简介:王欣欣(1975-),女,山东德州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德州供电公司,经济师。(山东 德州 253008)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220-02

物资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也是内部审计监督的重要对象。与供电企业其他专业管理相比,物资管理业务流程链条长,涉及的业务部门多,这也是物资管理的症结所在。而在对县级供电公司的内部审计中,无论是常规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资产经营审计,还是根据特殊需求开展的专项审计调查或其他风险管理审计,物资管理始终都是审计关注的重点对象。本文结合内部审计工作实际,剖析在当前物资管理集约化形势下物资管理的现状,并从内部审计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分析物资管理的审计要点。

一、县级供电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网、省电力公司对精细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深入,以及ERP系统物资模块的上线运行,纵向比较而言,近几年县级供电公司物资管理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良传统和习惯,以及相对落后、简单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形成的种种潜在和遗留问题,仍然是当前物资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电网资金投入日益增加,对电力物资的技术含量、质量及供货方式都提出来了新的要求,也对企业物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县级供电企业物资管理普遍存在管理薄弱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物资管理模式不统一,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机构及内部控制较为健全,但职能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流程不规范,信息不共享;一般管理人员精细化意识不强,管理粗放,手段落后,执行力差,导致物资管控力度弱化,管理效率和运行效益低下,系统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等。

1.物资需求计划方面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两级招标”体制采购模式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市县供电公司自行采购物资的范围越来越小,物资采购方面的风险也相对减小。但物资需求计划编制的预见性和准确性不够带来的弊端日益明显。如:一些物资未能预先做出计划,造成为完成工作必须应急采购或越级采购;部分工程采购的物资多年未使用,造成库存积压或合同履约困难;对上级计划了解不深,批次计划多次超出申报范围;由于物资计划报送不准确,造成工程在计划竣工周期内,ERP系统中物资数量、金额无法确定,影响工程决算速度,部分项目在工程送达审计时,仍然不能提供准确的设备材料具体发生额。

2.物资标准化管理方面

部分单位对物资采购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应用还不够熟悉或存在抵触情绪,与落实物资标准化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经常出现非标现象。标准化技术规范书编制水平不高,需多次审核才能通过,影响审核、上报进度。

3.物资信息化管理方面

ERP线内、线外流程各县不一,与业务同步操作性差,事后补录现象十分严重,物资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也不能满足ERP等管理的要求。

4.物资合同管理方面

部分县公司合同签订数额与中标通知书相差较大,甚至出现供应商更换现象。

5.物资仓储配送方面

仓库陈旧,仓储管理较为粗放,仓库库存能力弱。配送主要依赖供应商,几乎无自我配送能力和途径,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应急物资准确及时投放的能力无法保障。受仓库库容等现状影响,某些县公司为节约材料二次运输、转场资金,对购自关联公司及当地供应商的物资办理虚拟入库现象较多,造成物资账实不符。甚至有的大量物资存放基层,基层又存在管理粗放不规范,其整体管理情况值得探究。物资采购到货未严格执行“三方”验收制度,而是由物资和生产部门对到货产品进行抽检。针对物资设备运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项目部门不能准确地逐级反映。基层供电所普遍存在账实不符,甚至有物无帐的现象。

6.废旧物资管理方面

由于受实际仓库条件限制,废旧物资收缴后基本存放于各供电所仓库或院内,废旧物资竞价处置后,由物资部门和供应商统一到现场回收。废旧物资回收存在工程项目部门提供的应回收清单与实际回收物资不符的现象,应收未收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废旧物资处理业务流程不健全,领用、收回、处理缺乏监督,有领无缴、欲交无收、处理随意等现象较普遍。

7.集体企业物资管理

在县公司层面,集体企业物资管理与物流服务中心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物资采购制度按照主业物资采购程序、模式进行操作。

据此,提高县级供电企业物资管理水平,进一步防范物资管理风险刻不容缓。

二、新形势下物资审计的要点

实行物资集约化管理是解决传统物资管理效率低的必由之路,而市县供电企业是国家电网公司推进物资集约化管理、建设一体化物流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地市公司要对县级供电企业的物资管理制度建设、物资采购管理、仓储配送管理、废旧物资管理等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考核。作为内部监督机构的内部审计必然要对物资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笔者认为,针对县级供电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内部审计在开展物资审计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物资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制度健全方面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1)物资管理体系及组织机构建立健全情况:层级是否清晰,流程是否具体完整,分工与职责是否明确,运行是否高效顺畅。

(2)现有的管理制度是否存在漏洞或盲区,是否导致潜在的管理风险。

(3)物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的健全完善情况:工作标准是否明确,是否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2.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方面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1)大修、技改和农网完善工程制度标准与审批流程的执行情况,是否发生虚列、挪用项目资金,或擅自变更、置换项目等影响投资、造成企业损失的行为。

(2)物资需求单位报送计划是否及时、准确,需求计划管理执行是否严格,是否发生计划外私自采购,或以肢解项目、不当理由等方式规避采购等违规违纪行为。

3.物资采购及监督管理方面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1)是否发生规避采购、虚假采购、串通采购、排斥潜在供应商等行为。

(2)供应商准入、推荐、评价和淘汰机制建立及执行情况,评审专家、物资管理及采购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是否发生收受贿赂、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违规违纪行为。

(3)采购方案是否公正合理,审批手续、过程资料是否规范齐全,物资采购工作纪律和廉政承诺书制度是否执行到位。是否发生以明显高于市场价直接采购、价外加价收取回扣私设“小金库”等违纪违法问题。

(4)物资采购合同签订管理规范,是否发生擅自变更采购结果等实质性内容,以及合同履行不力等行为。

4.物资设备运维及质量管控方面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1)物资采购到货是否严格执行“三方”验收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及执行是否能确保新设备,“零缺陷”投产,是否发生违反合同偷换材质、变更关键技术参数以及审验不严等行为。

(2)项目管理部门是否客观、准确地向物资部门反馈物资设备运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物资部门是否及时进行整改和采取惩戒措施。

(3)设备运行、退役及在库的物资设备台帐、资产卡片等技术资料是否完整,设备实物管理是否混乱、账实是否一致。

5.物资仓储管理方面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查阅各级仓储管理机制、制度建设和库房、人员配备等有关资料,对管理体制、必备设施的完备性和计划的真实性进行评价;对仓储现场进行检查,对仓储管理的规范性和账物的一致性进行评价。

(1)物资出入库流程是否健全、明晰,岗位是否分离,执行是否到位,流程记录单证是否齐全;是否严格按合同及配送单验收货物,是否存在代管代存物资及虚拟入库现象。

(2)工程验收是否到位,采用将工程决算书物资耗用情况与工程现场核对方式审查工程物资领用情况,关注领用数量与实际使用数量是否一致、规格型号是否一致以及剩余物料退库处理情况。

(3)物资库存账、卡、物是否相符,是否实行统一调拨、统一利库,加快物资周转,有无混存混用现象。是否定期进行物资盘存,有无因赶工期而物资计划上报程序未流转结束直接从仓库借用材料,或因工程项目时间发生变化而出现工程互相挪用材料等造成领用物资与项目现场安装物资规格型号不符现象。

6.废旧物资管理情况方面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1)废旧物资内控管理体系是否完善,运行是否顺畅有效,监督机制是否健全。

(2)废旧物资管理制度是否完备,管理流程是否科学合理。

(3)资产实物报废是否严格执行利旧鉴定及审批程序,相关责任部门编制填列废旧物资回收清单,废旧物资能否全部及时回收,是否存在应收未收、擅自截流处理废旧物资,处理库存物资产生的货币资金是否及时全额上缴本单位财务部门,是否存在私自截留、私设“小金库”等违纪违法行为。

(4)废旧物资回收移交、设备利旧续用是否办理调拨或入库手续,财务资产管理程序履行情况。

(5)是否建立完善废旧物资管理及出入库台帐,并分类划区存放,定期盘点核对,是否发生废旧物资与设备材料混放、账务不符等问题;在对改造扩建、大修技改等工程下达项目时,是否同时下达了工程应回收废旧物资的品名和数量。

(6)废旧物资出售是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实行公开拍卖或集中竞价方式进行变现处置。是否发生处置过程不规范、移交监督不到位、内外勾结谋取私利等问题。

(7)集中处置程序是否合规,二次利用使用单位是否办理留用手续,变卖处理是否履行审批手续,是否采用竞价出售等方式处置。

7.集体企业物资管理方面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1)集体企业有无完善的物资采购领导机制和监督机制。

(2)物资采购制度是否健全、完善,程序是否规范。

篇10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大型国有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均提出了明确的科技产业化战略目标,崭新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控制必将对财务监管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文章从企业经济合同监管的必要性入手,阐述了目前在内部控制和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会计事前监督在经济合同管理过程中的体现形式和具体方法以及在具体监管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的关键问题,为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财务监管提供理论与方法借鉴。

关键词:

事前监督;合同管理;财务监管

随着产业经济格局的转换、买方市场的形成和新科技革命能量的蓄积,国有企业生存环境、产业延伸与升级以及管理理念的改变,经济增长规模与经济发展质量都将拓宽企业财务管理的深度与广度,而这一切又必定影响并改变着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会计事前监督的具体内容与表现特征,使财务监督的内容、方法、手段等发生根本的变化。

一、经济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在产业化转型阶段面临的信息复杂多变,生产经营活动合同几乎涵盖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企业为经营发展的需要与客户签订合同,形成要约关系并行使合同权利与履行合同义务。在新兴经济业务决策阶段如果发生误判,将会给国家和企业造成无法预计的损失和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股东权益的保障程度都与具体合同的约定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合同在法律层面所具有的约定性和强制性使其在经济业务中具有规范作用。一个通盘综合考虑的合同应同时具有保障权益和规避风险的作用,需要在合同决策阶段对该合同涉及经济业务进程中所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完整的分析和预测,并在合同中形成明确的约定,进而能够有效规避可预计风险的发生。即使之后的经济活动发生了纠纷,合同约定的违约责任也可以有效保障企业的权益,使问题能够在合同自身的框架内得到解决,降低合同纠纷和法律诉讼的可能性。

二、合同管理中会计事前监督的意义

财务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部门,负有对内对外两种责任。对外报告企业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为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企业运营状况进行投资决策支持;对内向管理层提供优化资金管理方式、有效规避经营风险、保证资产效率的规范化体系和制度。经济合同在决策分析阶段所具有的监管性质与财务监管中会计事前监督有密切的相关性,给会计人员进行会计事前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若在经济业务决策阶段财务监管及时介入,利用并发挥会计人员的专业优势,则能够有效地规避经营和财务纠纷的发生,这就是经济合同管理会计事前监督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体现。会计事前监督可以充分利用财务人员在合同签订决策阶段的独立性和掌握本单位经济情况的专业性,在合同签订中有效保证合同内容的公平。因此,会计事前监督介入经济合同管理发挥财务监管职能,可以对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以合同监管为手段,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具有前瞻性的事前监督和管理。

三、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一些企业财务部门对重要经济合同从决策、评估和签定全流程存在监管失位。合同决策签订阶段企业一般只会由企业的高层、合同主管部门、法律顾问和纪检监察的相关负责人员参与,财务部门即使参与也是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参与而不是监督活动,没有明确财务监管在该阶段应负的责任,虽然可以发现一些风险和问题,但随意性较为明显。而真正开始纳入财务监管体系和流程已是合同签订事后,此时,财务人员被动地接受由业务部门转来的合同文本和结算单据。这种经济信息的不对称使财务人员对企业经济业务的掌握不全面,进而导致财务数据失真,出具的财务报表与企业真实的经济理念和业务脱节。这样的财务信息既不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也与现行新会计准则要求相背离。要改变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财务人员需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运用水平,努力完善财务监管体系。更取决于企业管理者能否站在现代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充分认识到财务监管的意义和价值,在企业经济活动的关键过程和环节设置财务监督,关键决策过程应更多地从财务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

四、合同管理中会计事前监督的方法和环节

(一)合同决策阶段

1.该阶段会计事前监督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合同标的是否符合企业经批准的经营范围,符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双方企业是否具有履行经济合同的能力;如果是销售、担保、融资需重点关注对方企业资信的可靠性和第三方出具的信用评级,筹集充裕资金的能力,取得的担保是否切实、可靠以及过去往来账款的兑付状况;金额较大、周期较长的复杂合同,在决策阶段需要进行对方财务信息的识别。

2.合同是否符合企业定价和采购政策的规定,所涉及数量、价款、金额和计算方式等财务数据的准确性,资金来源、资金使用和结算方式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财税法律法规的规定。

3.涉及参股、投融资和担保的经济合同,在充分考虑资金时间成本的基础上,应当就合同资金的筹措和使用提前进行规划和部署,统筹考虑企业当期成本、费用、收入和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必要时针对单项合同应有详细的资金筹措或使用报告,并经管理层批准。

4.对合同中规定的产品保修中可能形成的预计负债是否充分估算,合同约定验收条款导致的与所有权相关的权利和义务、风险和报酬的转嫁对财务确认收入的影响是否通盘考虑并测算。

(二)合同签订阶段

1.根据合同要求,需要开具的票据是否符合税务部门的规定并提前做好纳税筹划,销售合同涉及增值税票是否有进项进行抵扣,采购合同票据涉及的物品名称是否符合总承包合同的要求。

2.合同中规定的折扣、佣金、返利条件是否符合国家法律、企业价格政策以及经销商协议,合同中规定的安装费用、运输费用、培训费用、保险费用、维修费用、培训费用、赔偿费用、合同违约金、保证金、定金条款等是否已做出了明确约定并符合企业利益。

3.合同设置的收/付款方式、金额和节点是否符合企业利益。

4.企业的经济合同应作为重要的财务档案专人管理并纳入监管体系,严禁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在决策和订立过程中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三)合同履行阶段

1.在经济合同履行阶段应密切关注其实际履行情况,针对不同类型合同建立不同的收益成本核算体系,制定有效的费用管理控制办法;针对金额较大、周期较长的合同,在合同履行阶段,财务部门应该配合法律机构对合同方的信用情况和财务信息进行有效跟踪识别和动态监控。

2.根据合同条款审核执行结算业务,凡未按合同条款履约、发票开具严重超期、信用状况或对方财务信息发生较大变化的,财务部门应及时向业务部门和管理层预警并提出相应的方案或补救措施。

3.在会计期末应根据经济合同的不同类型,及时按履行情况确认收入,同时,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及配比制原则来进行费用的归集和成本的结转。

五、会计事前监督与其它企业管理制度的关系

对于采用现代化方式管理的企业来说,经济合同的会计事前监督应纳入整体财务监管体系中。若脱离系统管理的理念,单纯强调会计监管往往会造成管理失衡,影响企业全面的经济发展。只有各制度的相互衔接和补充进行完善的系统管理,才能实现为企业经济合同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合理有效规避风险,综合提高企业合同管理水平。

六、结语

在讨论对企业经济合同的财务监管过程中,财务部门既不能流于形式订立简单、抽象、可操作性不强的制度;也不能一味的从财务角度强调资金安全性和成本而夸大经营风险。这就要求监管从业人员在具备丰富的财务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企业管理背景。在监管过程中充分利用专业的知识和财务资源,帮助企业识别、规避和控制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风险。并站在企业发展的高度综合权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为管理层提供全面系统的财务分析。

作者:蒙海莹 胡君燕 单位:昆明船舶设备研究试验中心

参考文献:

[1]李国丽.合同管理审计的方法及在会计事前监督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