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经济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11 08:3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冶金经济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冶金经济与管理

篇1

摘 要:当前,冶金行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空间缩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这已经成为众多冶金企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冶金行业应该加强预算管理,从而提高冶金行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本文从全面预算管理现状以及全面预算管理方面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便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优化,以便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从而推进企业管理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

关键词:冶金行业;全面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优化

当前,由于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冶金行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空间缩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这已经成为众多冶金企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现代化管理手段,是指在经营目标的指导下,利用预算对各企业的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更为有效的管理企业和最大程度地实现经营目标。它为企业搭建了一个统一、高效的管理平台。而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涉及面广、综合性和制约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但是也是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在全面预算管理背景下加强冶金行业财务管理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是摆在当前冶金行业管理者以及财务人员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冶金行业预算管理的内容及意义

一般来说,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众多企业为实现经营战略目标,通过预算的方式对公司日常经营行为、投资行为和筹资活动等进行合理规划、预测及描述,并依据预算对其执行过程与结果进行计量、控制、核算、分析,进而开展考评和奖惩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全面预算管理被看作是企业为实现战略规划而实施的内部管理活动,是企业的战略行为。全面预算管理是通过预算的方式是实现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的一系列过程,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全面控制约束力。同时,全面预算管理也是一种激励机制,有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效益最大化。

作为企业自身进行的一种控制行为,全面预算管理把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目标通过预算的方式进行量化并层层分解,使下属单位的经营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提高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化解和防范财务风险。而当前由于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国际经济危机因素的影响,我国冶金行业普遍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空间缩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对于冶金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及执行的能力。财务预算以企业经营战略为指导,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及资源的全面分析,把企业发展战略逐步落实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并且通过对企业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可以及时发现企业预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通过对企业预算的有效监控,推动冶金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有助于冶金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冶金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预算是优化冶金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通过预算,可以在企业内部整合各种资源,对相关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系统规划,确保冶金企业的资源配置状况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相互配合,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在进行预算的过程中,可以对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及经营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并有针对性采取应对措施。当然,预算不能完全解决冶金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但可以大大降低潜在风险,推动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对战略规划进行调整,提高冶金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冶金行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对于未来经营发展状况的总体规划,是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方式,对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化解和防范财务风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冶金企业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制度不够完善、观念还比较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观念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预算管理的实际效果。我国冶金企业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观念比较落后等问题,这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冶金企业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冶金企业很多员工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够清晰,甚至把预算看作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导致一些部门对预算管理工作不够配合,没能发挥协同作用。还有部门预算执行部门,如采购部门、运输部门、生产部门以及检测部门相互推卸责任,影响到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

(二)预算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国内很多冶金企业还没有建立负责预算管理的专门机构,一般是由财务部门负责企业预算的编制、执行及管理工作。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以财务部门为主导,往往会削弱财务预算的执行力,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和专业的管理机构导致全面预算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因此,我国冶金企业必须通过完善制度建设,设置专业的预算管理机构来提高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三)预算编制科学性不足

对于冶金行业来说,财务预算要通过年、季度等方式体现出来,时间跨度较大,而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通常是以历史指标值为参考的。因此,在进行财务编制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冶金行业未来市场走势以及企业未来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科学预测和准确判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冶金企业的预算指标体系涵盖面窄,对经济发展状况的预测不够准确,项目不够完善,也不能真实准确反映企业整体及其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这就很难发挥预算编制的作用。

(四)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

当前,国内冶金企业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编制而轻执行的情况,缺乏科学完善的监督体系,造成预算在执行过程中主观随意性较大,很多项目资金遭到挪用,致使预算与执行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偏离。很多冶金企业在进行预算评价时缺乏严肃性,不能发挥监督作用。这就影响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

三、冶金行业预算管理的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对冶金企业的预算编制模块进行优化

为了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冶金企业应当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对预算编制模块进行优化,建立年度预算与滚动预算相结合的预算模式,合理解决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职能划分问题,对相关预算数据及时更新,提高预算工作的准确性。同时,在对生产成本进行预算管理过程中,通过及时调整产品价格等方式减少由于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而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并通过这种模式对产品利润状况进行科学预测,提高冶金企业预算管理水平。

(二)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企业财务预算

由于企业财务编制在企业内部具有执行力和约束性,在一般情况下,不能随意变更或者调整。但是,如果编制预算时的经济市场环境发生较大改变,包括技术手段、原材料价格以及市场需求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冶金企业也应当对预算进行必要的调整,使预算更具有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增强了冶金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制度是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障。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必须建立在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基础上。一方面,冶金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制度,对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组织体系、预算内容以及考核制度等做好明确规定。另一方面,要制定具体的全面预算管理办法。要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以及预算编制情况制定具体的全面预算管理编制、审批以及预算执行、考核奖惩等办法。只有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才能提高运行企业经营质量和效率。

(四)提高企业员工预算管理意识。为了全面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制度,必须提高冶金企业广大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全面预算管理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和舆论氛围。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是企业贯彻执行预算管理的重要保障,是发挥财务管理作用的重要条件。预算管理涉及到企业各部门,只有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与协作,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五)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和奖惩力度。要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制度,必须要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部门或员工个人的绩效评价挂钩,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及奖惩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预算的执行。一般来说,企业在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时,应当以企业正式下达的预算方案为依据。在考核工作结束之后,企业要认真按照相关规定,进一步落实相关责任,并及时兑现奖惩措施。

四、结语

由于容易受到市经济场因素的影响,冶金企业普遍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空间缩小等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这已经成为我国众多冶金企业的共识。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冶金企业必须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不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通过对预算编制模块进行优化、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和奖惩力度等方式强化冶金企业的财务控制,不断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作者单位:大唐内蒙古鄂尔多斯硅铝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长胜.企业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戴丽,姜臣宝.钢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4).

[3] 肖文.工业制造企业预算问题解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2).

篇2

一、企业实行资金集中预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防范经营风险的有力措施

内部资金管理是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一点近两年国际上倒闭的公司和我国关闭的一些企业充分给予印证。形成内部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突出表现在对资金投向控制、资金筹措管理、资金灵活调度和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上,对资金实施集中管理是实现上述4个方面资金控制的有力措施,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内部经营风险。

(二)提高经济效益的保障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血液”,没有集中控制,资金循环就难以正常运转。电力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资金分散、调度失控、形不成拳头,就威胁企业正常生产和建设,生产经营、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就难以为继。

资金管理与生产经营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资金,生产经营就无法正常进行,生产经营的好坏又直接影响资金运动的速度和效益;资金运动的快慢和效益反过来又影响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资金与生产经营之间的良性循环,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统一预算管理是资金管理的重点

(一)资金可分为四类:成本性资金、资本性资金、投资性资金和专项资金

成本性资金是生产经营活动耗费的资金,资本性资金是工程建设和资产改良消耗的资金,投资性资金是以营利和控制为目的进行的股权和债权性投入的资金,专项资金是以解决职工福利等问题,有特定用途的资金。这4类资金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发生流量的结构比例是不同的。在一个单一的建设生产周期,企业从筹建期开始,资本性资金大量支出;建设周期完成,成本性资金流量占主导地位;专项资金根据国家财政政策,不同时期流量有不同表现;在企业实力增强后,投资活动流量增大。在多个建设、改造、生产和投资周期交错情况下,对资金流量控制这项工作就变得越来越复杂。

(二)加强现金流量分析、预测,严格控制现金流入、流出

现金流量控制是企业资金控制的手段。日常现金流量的控制,是实现现金流量平衡的基础,各部门应按照期间内现金流出量和流入量实施控制。通过定期编制现金流量表,分析经营、投资、筹资各项目的资金占有使用情况,分析其规模、比例、流向是否合理。结合企业经营目标,合理确定下一阶段资金流向,确保良好的支付能力,保证到期债务及时清偿,克服资金利用上的短期行为造成资金循环受阻。

(三)严格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

收支两条线管理能够有效实施现金流出流入总控制,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一个重要技术性手段。不论是专项资金还是营业资金都要全部一条线上缴;经费、工程支出和专项支出等开支,要按另一条线拨出,防止坐支、垫支和挪用现象。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适用于同一会计核算主体中,上一级会计核算主体对下一级会计核算主体的资金有效控制。

(四)优化资金投向,加强工程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资金投入之前的控制和管理,建立项目的经济审查制度,各类项目立项前要进行经济评价,实行效益否决制。要按项目的轻重缓急予以排队,先生产,后建设,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工程建设中的控制和管理,以控制工程成本为中心,努力降低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加强工程投资计划管理和概预算控制。跟踪管理,不准超计划和超预算,以拨代报、以拨代支。

(五)建立健全资金的评价和监督管理制度

新的财会制度实施以后,企业在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上获得了应有的自,但并不等于就没有任何约束了。国家在赋予企业这种自的同时,也赋予了企业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为此,企业的资金使用和分配,都要进行经济分析和财务评价,以效益为主要指标,实行效益否决制,减少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

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最终要通过资金的流动来实现,通过资金的流动情况,能够及时、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资金的监督重点是预算执行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益,还要监督预算的合理性、合法性、内控制度的严密性及项目决策的经济性。

(六)建立和健全资金的预算管理制度

全面资金预算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强化资金的预算管理有三点:其一,要利用先进预算作为资金管理的工具,对企业的现金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控制了现金流量就控制了企业的资金运动;其二,在预算的编制上以现金流量表为核心。确定其理想现金流入、流出曲线,根据每天现金流入、流出实际情况,绘制出现金流量实迹,找出理想与实际现金流量间的差距,分析其原因,采取措施,使收、支心中有数,合理安排余量资金;其三,在预算的执行上以货币量化手段考核,对基层单位上报的当月现金流量表进行全面审核,保证资金使用最优化,根据预算拨付资金,还要建立定期预算分析制度、预算跟踪制度、预算考核制度和年终决算制度。

(七)明确资金集中管理体制和责任制

财务部门是组织预算管理,资金筹措与配置,指导资金投向,资金过程控制的监督的职能部门,要建立财务部门对二级会计核算单位、控股公司和实质性控制公司财务业务垂直领导和监督审查制度。实行会计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委派制度,落实权责,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预备投资单位的资本纽带关系;在股权管理中,加强财务部门对业务归口管理和派出董事的监管,把出资人的权利落实到位,加快投资回收,提高保值增值能力。建立总会计师对各类经济实体财务业务集中领导的财务领导体制。

(八)建立健全资金审批制度

篇3

关键词: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2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的市场竞争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在此社会背景下的以农户为基础的小规模农村生产模式中的问题也在逐渐的暴露出来。本文首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这一概念进行论述,接着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意义进行详细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相关对策。所以,对于合作经济组织的自发建立用来应对市场风险这一做法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

1 关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概述

随着社会共有制度的提出,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资料进行统一的分配,进而完成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里,农村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可以总结为3个阶段:初期的合作化阶段,生产模式的改进、土地制度的改革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在这个阶段中,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强,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实际情况发生很大的偏差,失去了公平性和科学性,严重威胁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合作社阶段,合作社在这个发展阶段已经逐步适应了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民的积极性也随着生产活动报酬的增加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2 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意义

2.1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想促进农业的发展就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只有不断推进农业龙头产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但是如果不能将农户进行有效地统一,那么仅仅依靠农业中的龙头产业也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对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进行积极的探索,同时要对合作社成员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保证农业龙头的订单可以达到客户的要求。另外,还要不断地提升农民的地位,并充分运用农村专业合作社来实现农业质量的提高,并对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加以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解决农村领域的相关问题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虽然我国农村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可是想要与世界先进农业化进行接轨仍然还有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在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以一家一户为基础的小规模生产,在这种模式之下,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并且拉大了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国外领先的合作社经济管理差距不断加大。由于我国农民组织程度不高,加上对品牌化的认知不足等,往往导致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增值能力差,直接影响到农业发展的整体效益。所以,在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汲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积极营造一个农民自觉、积极参与的农村合作组织,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解决农业领域的相关问题。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结构主要有政府和农户2大主体。但是,在这2大主体之间并没有合适的组织支撑,因此,这种现状导致一些制度无法得到落实。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合作社不仅是农民自助服务的组织,还是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方式之一。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在国际贸易纠纷之中,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身的优势把农民和农业生产紧密融合起来,给市场竞争的完善带来了许多有利方面。总体来看,农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政府和农户之间的纽带作用,可以促进政府根据农业发展状况对农业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让r业生产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进步。

3 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对策

3.1 完善壮大新农村专业合作社

我国当前的新农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联合社与基层社这2种组织。新农村联合社能够推进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的原因是:通过对基层合作社进行组建然后再组建联合性社团,能够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的规模化;为政府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建议作为政策支撑;高质量的服务于社内成员;对建立国际化交流体系意义重大。在农村的实际发展中,应该推动基层社、联合社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不断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2 以合作为基础加快国际化经营进程

在不同的地区新农村专业合作社之间有着竞争和互助2种关系。开展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只有借此为合作社的成员提供实效强大的专业服务,才能不断地促进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我国的新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上仍有很大的空间,只要加强合作交流,才能提高整体竞争力,促进农村各项经济的快速有序发展。

3.3 健全相关的机制

专业合作社和综合合作社是根据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不同等进行划分的。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机制进行完善,同时还要加强对专业合作社以及综合合作社关系的协调等,根据地域不同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的不同需求对当地进行产业发展的相关指导,并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在运行机制方面,政府应当协助合作社的相关人员进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机制构建,并且明确利益分配、资产归属等内容,只有完善相关的机制,才能保障合作社的正常运转,进而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

3.4 强化专业人员的素质培养

想要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缺少专业人才是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因此,要不断强化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和素质培养,另外,还要对人员配备进行优化,尽可能的去选择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积极的保障。

3.5 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交流合作

团结互助永远是合作社之间发展的不变主题。而在国际上所说的合作,则是指的从地方到国际的广泛合作,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合作社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根据我国的现状来看,合作社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活动,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合作社的竞争力,还有利于我国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也有着长远的意义。

4 结语

从我国农村的发展情况能够看出,只有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才能不断促进政府和农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进程中,应该借助完善壮大新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为基础加快国际化经营进程、健全相关的机制、强化专业人员的素质培养等相关的手段。只有对农村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分析,才能不断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发展,最终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健增长。

参考文献

[1]姚晓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域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展望,2015(11).

篇4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现代企业想要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拼人力、拼技术、拼销售,更重要的还得拼管理。资金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注重加强管理。资金作为企业经营和生产的根本动力,加强资金管理,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增加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提升,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廉政建设。本文首先阐述了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就资金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措施和建议,以期对现代企业的资金管理起到抛钻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企业;经济管理;资金管理;作用;对策

0 引言

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最终目的,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的,而资金管理则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资金管理不仅能控制成本,追求效益,同时也能为企业所有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并能对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客观科学的财务信息。资金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环节,资金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 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1.1 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根本保证

企业存在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只有相应的前期资金投入,才能保证后期的获益。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无论是生产所需要的物资原材料,还是人力物力资源,机械设备的投入使用,科技技术的更新,企业活动的其他投入,都是依赖于企业的资金,因而一个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企业资金的有效管理,企业必须建立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切合实际的资金管理体制。

1.2 有效的资金管理能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供基础信息

企业要想获得巨大的收益,投资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而所有的投资行为必然有成功,也有失败,要想在投资行为中避免失败。这就要求,在投资活动之前做好相应的调查研究,并做好相应的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及相应的监控工作,加强资金管理工作,遵从自然的经济规律,进行合理的资金规划,为企业的投资行为提供有效的信息,保证投资行为的正确和获利。

1.3 有效的资金管理有利于促进资金的流动,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资金的运动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始终,一直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加强资金管理手段,加强资金的调控管理,及时对流动资金及不动资金的分析和管理,准确掌握资金的使用情况,并据此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和使用计划,进一步提高企业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率,既能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也能保证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有效的资金管理,不仅能加速于企业资金的流转速度,而且能为企业的再生产、扩大投资经营活动、赢取更大的效益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1.4 有效的资金管理有助于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

企业管理的所有环节中,资金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资金对于企业管理人员的个人品质和品行的考验最为严峻。人在面对大量的资金时,有时会经受不住诱惑与考验,可能发生贪污犯罪行为,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资金管理,制定严格的资金使用控制制度,确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因此,加强资金管理,不仅能使企业经济活动运行的更加规范、健康,也能防止企业内部现象的发生,并有效保证企业干部员工的廉洁清正。

2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资金管理的现状

2.1 资金使用分散,使用效率低下

大多数现代企业的资金管理较为分散,各个部门和下属单位的资金管理各自为政,与总公司及财务部门的资金管理要求不相一致,总公司资金关于与部门和子公司的管理相脱节,影响了资金的周转使用,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利于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开展。更有甚者资金管理权责不清,内控不严,管理混乱,影响整个企业的管理和运营。

2.2 资金的使用缺乏规划

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对于资金的使用和投入缺乏规划,前期的资金投入没有相应的调查研究,缺少相应的科学分析,资金的投入有违实际需求,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影响企业的效益。资金流动的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控,资金的管理流于形式,没有发挥作用,资金的使用和流转混乱,以个人意志为主进行资金的管理,造成资金的浪费,入不敷出,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开展及企业形象的建立,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3 财务部门管理规范,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财务部门是实行资金管理的最直接的部门,财务部门管理不规范,直接影响了资金的管理。财务部门孤立操作,不仅不能及时的掌握各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也不能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资金分析,造成企业决策失误。财务部门人员直接接触资金,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业务能力差,不能正确的分析和统计资金的使用,资金管理的失误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企业的效益,为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 改善现代企业资金管理的建议措施

3.1 提高认识、完善机制

企业的管理层首先要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加强企业内部财务、资金、计划等全方位的顶层管理设计,明确各级资金管理部门的职权,既要给予财务部门一定的权力权限,同时也要用制度和规范有所限制。对于资金要集中管理,不允许越级管理和分散管理。对于预算计划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分析,实地考察,争取制定最符合自身生产需求的,既保证生产,又不会浪费。对于资金管理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长效机制。

3.2 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应加大资金管理的投入,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严格规范资金管理业务流程,建立资金管理的信息平台,强化事前科学分析、事中规范监督、事后责任追究的管理责任机制建设,保证资金管理的全程信息流控制,有利于信息的监控和各部门的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规范资金管理的效率。

3.3 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强化人员管理

建立健全企业资金账户管理、融资管理、票据管理、等相关工作制度,保证资金管理所有环节工作都有制度可以遵循,加强各个环节工作的开展,保证所有的工作都不走过场,而是合理的、科学的进行。企业资金管理分工明确,实行“谁管理,谁负责”。同时采取合理的监督措施,适时向广大员工群众公开相关资金管理内容,接受大家的家督。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金管理需要专业的实用型人才,企业要通过多种渠道,或引进、培养等手段为资金管理招募储备人才,并定期对其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资金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适应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3.4 强化资金管理风险意识,建立预警监测机制

资金作为企业经营经营活动中的重要要素,其管理风险也会对企业造成较大影响,如有的企业不顾自身的基础和资金能力,热衷于铺新摊子,不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盲目投资,造成企业严重损失。因此,企业资金管理中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相关预警机制。完善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严格的资金分级审批标准和权限,从授权审批、不相容职务分离、内部审计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从资金供给、投放、周转效率、债务风险水平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预警监测指标体系,认真分析资产负债率、带息负债比率、经营现金流等重要指标变动情况,重点关注到期债务,对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提前做好应急预案,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大多数的企业管理层已经认识到资金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只有注重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财务部门的独立管理,强化资金流管理各部门职能的有效统筹和管理整合,不断提高财务部门人员的风险意识、业务素质和德素平平,并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和有效措施,强化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等改善资金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楼雯洁.论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新经济.2013(13中);42.

[2]焦宏光.论财务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管理视野. 2011,(7下):151-152.

篇5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事业单位;资金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7.15.363

2016年,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接近16万亿元,支出总量超过18万亿元,财政收支形势不容乐观。近几十年来,伴随我国经济腾飞,事业单位的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但是资金管理始终不够科学高效。资金是组织运转和发展的“血液”,也是事业单位大力发展公共事业的价值基础,当前我国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如何把有限的财政预算用到“刀刃”上,是事业单位必须正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事业单位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2016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速回落,估计2017年财政收入仅增长3.0%左右,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压力进一步增大,事业单位资金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加强资金管理首先有利于单位将现金流量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及时防范财务风险,维持预算收支平衡,避免资金出现“断流”;其次,加强资金管理有利于事业单位及时掌握各部门以及下级单位的资金使用状况,对专项资金加大监控力度,对投资活动实施实时动态控制,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最后,加强资金管理有利于事业单位从整体上优化资源配置,控制单位资金流转,降低资金运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统筹安排筹资与投资活动,增强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能力,更好地向社会提供公共和公益。

2 当前事业单位资金管理面临的挑战

事业单位是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单位,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因此事业单位过分依赖国家财政,习惯了粗放式管理模式,缺乏资金管理意识,资金管理水平较低,有规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广泛存在;预算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设置的预算指标不合理、不科学,执行过程中缺少硬性约束,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大,预算超支成为常态;有的单位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盲目进行项目投资,立项、申报、审批等流程把关不严,导致超预算支出,而且项目划拨的专项资金不能完全发挥效益;而且,资金管理方式和手段相对传统化,通常注重后期管理,却缺乏对资金使用过程的动态控制,资金使用审核不严,资金管理的权责不够明确,导致资金使用计划与实际严重脱节,资金管控流于形式,大量闲置资产没有发挥作用;没有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不正之风盛行,公款私用问题突出,私设小金库问题屡禁不止,一些人违规使用资金或者挪用资金,资金的使用和支出缺乏相应的监控,造成资金流动混乱,对单位资金管理造成了损害。

3 经济新常态下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突破

3.1 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资金是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价值基础,资金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为此事业单位必须完善资金管理体系,做好资金风险预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首先,事业单位应增强资金管理意识,建立资金管理体系,完善资金审批制度,规范资金管理流程,根据单位的运营情况和外部环境建立相应的财务控制模式,以保障资金流动和经费支出的科学性、计划性、有效性;其次,资金流转面临着多种风险,企业要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风险监测体系,随时监控项目投资风险、企业债务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等,及时对风险做出预警,合理规避资金风险,确保经营管理与资金管理同步协调,以维护财政资金的安全;最后,要建立健全资金使用考核机制,落实资金管理问责制度,实现资金管理的权、责、利相统一,充分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避免预算超支、资产闲置和资金沉淀等问题。

3.2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资金管理的重要方法,也是实施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应改变传统的预算管理方法,建立健全预算体系,深化预算编制方法,根据单位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各项经营指标,自下而上逐级编制资金预算,并优化预算分配结构,提高预算分配的科学性,把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与落实到各部门以及下级单位,明确相关责任人,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切实纠正粗、疏、漏、乱等现象。单位要确保资金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一般不允许更改,对于特殊的超预算支出必须经过申报和审批程序才可变更。而且要重点关注预算偏差、资金异动、大额支出等,认真分析预算与实际出现差异的原因,实现对资金的实时动态控制。同时加强动态考核和监督,把预算执行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实行奖优罚劣,保证预算管理的执行力,防止出现编制、执行两张皮的现象。

3.3 加强资金收支管理

一方面,当前事业单位收入项目复杂,存在着事业收入、经营收入、财政补助、上级拨款、专项资金、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内容,容易出现管理混乱和资金截留等问题;另一方面,盲目投资、超预算支出、挤占挪用、公款私用等问题广泛存在,影响了单位资金管理质量。为此,单位应加强资金收入工作管理,准确划清各类收入的界限,切实保障资金收入的安全和效益。同时对支出进行分类管理,提高经费使用透明度,严格按照预算和计划使用资金,禁止以拨代支、以领代报,或者随意变更资金用途。在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应采用资金周报、月报和大额资金使用情况表等形式实现动态控制。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有利于统一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控制多头开户及资金账外循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事业单位应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专门的资金管理账户,统一调配各部门所需资金,并对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控,避免资金沉淀和资金冗余,从而实现资金的集中化管理。

3.4 落实专项资金使用

专项资金是具有指定用途或特定事项的资金,在公共支出中所占比例较大,要求进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在项目投资的前期,首先必须开展可行性研究,全面评估项目前景和效益,落实项目申报和立项审核,做好项目的前端控制,对于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专业的风险控制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做出风险评估报告,客观评价项目风险和效益。其次把项目纳入单位的项目库,确保项目的基础资料全面、真实、完整,并核查项目资金支出是否准确无误,然后制作项目支出的明细表,以便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出预算资金的用途。另外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要加资金使用过程控制,设置专门的资金管理人员动态监控资金流向,避免专项资金遭到截留、挪用和滥用。最后单位要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汇报项目进展,反馈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专款专用,让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5 积极推行公务卡结算

中央财政预算公务卡简称公务卡,用于事业单位职工日常公务支出及财务报销业务,具有一定的透支额度。在国库集中支付背景下,事业单位的所有财政性资金都被纳人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公务卡结算替代现金结算,可规范资金管理,防止,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延伸。事业单位要积极推广公务卡,提高公务卡的使用效率,同时建立与预算编制相结合的公务卡结算制度,明确公务卡的使用方法、结算范围、报销时间、报销流程、还款时间等,积极推行公务卡结算,使公务卡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事业单位要加快建设财务信息系统,加强横向联网,与财政部门、银行、税务部门等有效衔接,实时监控公务卡信息,并与国库支付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同步,实现对财政资金的动态监控。

4 结 论

多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事业单位的规模不断扩大,发挥的作用也愈加明显。目前,我国共有事业单位100多万个,事业编制人数为3100多万人。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资金管理牵涉到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放缓,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日渐紧张,为此必须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规范资金运作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王祺.浅谈如何提高财务资金风险管理水平[J].商情,2014(17):23.

[2]李松森,孙晓峰.国有资产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篇6

关键词:营运资金管理 业务流程 经营性营运资金

一、引言

营运资金与业务流程关系密切。王竹泉等(2005、2007、2009)提出了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根据营运资金的功能及理财目标的不同,将企业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性营运资金和理财性营运资金两大类。前者是指经营活动领域中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后者则是在投资、筹资等理财活动中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差额。对于经营性营运资金,按照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的不同又进一步分为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成品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生产渠道的营运资金(在产品存货+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和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材料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并提出采用营运资金周转期(经营性营运资金周转期+理财性营运资金周转期)①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评价的思路。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不仅从内容上丰富了营运资金管理的内涵,克服了按要素对营运资金进行管理时只考虑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忽略其他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等主要内容的缺陷,而且可以将营运资金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晴雨表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分析发现,对于以生产为主的制造类企业,由于理财性营运资金大多是生产经营过程中附带产生的,其管理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因而,提高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是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

业务流程是流程再造的对象,是指一系列相关联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共同将企业输入转为输出,可以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理论界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对业务流程做出了不同的分类。最为常见的分类是按照业务流程内容的不同将业务流程分为采购流程、生产流程、销售流程、财务流程等,这种分类方式生动直观,并且可以深入挖掘到流程的细节,帮助企业对局部流程进行改造或重新设计。王田苗、胡耀光(2002)从业务流程与顾客接触的直接程度分为核心业务流程和支持业务流程两大类。核心业务流程包括物流作业活动、管理活动、信息系统等直接与顾客感受相关的活动,而支持业务流程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员、培训、技术开发、资金等,用于支持和保证核心业务流程。这种业务流程的分类模式有助于企业在进行流程再造的过程中把握重点,更有针对性的提高流程对客户的相应速度。明杰、钱平凡(1997)根据活动连接的二维尺度――合作程度和中介程度的不同将业务流程分为间接-隔绝模式、间接-合作模式、直接-隔绝模式和直接-合作模式四种,其中,间接-隔绝模式属于高中介低合作方式,各个活动能够依次参与流程,活动间没有信息交流,活动间的I/O不确定性很低;间接-合作模式属于高中介高合作方式,各个活动依次参与流程,活动间有信息交流,活动间的I/O不确定性高;直接-隔绝模式属于低中介低合作方式,各个参与活动都直接促成流程结果实现,互相独立,活动间无信息交流,I/O不确定性很低;直接-合作模式属于低中介高合作方式,各个参与活动都直接促成流程结果实现,各个活动相互独立,相互之间有信息交流,I/O的不确定性很高。上述业务流程模式的划分基本上是从有利于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角度出发的,对于指导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实务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些分类模式却不够细致以至于不便于企业对业务流程再造财务效果进行直观的评价。本文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业务流程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及流程动力的位置的不同,把企业的业务流程分为推式传统业务流程和拉式精益业务流程两种。两种流程在组织结构、信息共享程度、流程简化程度以及关键业务流程(包括采购流程、生产流程和销售流程)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具体区别见(表1)。本文将直接从关键业务流程出发分析不同的业务流程对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

二、采购模式对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

采购活动是企业连接上游供应商的基本活动,采购模式一方面是判断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关系的一个指标,另一方面,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原材料存货以及企业应付账款管理,并决定后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能否采用先进管理理念,因此对企业整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一 )采购驱动 一般来讲,企业采购驱动因素主要有两个:补给库存和订单需求。当企业以补给库存作为采购的动因时,采购部门的职能倾向较为明显,进行存货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存货采购成本与储存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客观上承认存货储存成本的合理之处,然而,从顾客角度来看,顾客不会因为企业的材料是否在仓库中储存过或储存时间的长短而给予相应的价值,同样的,企业也不能因为生产所用材料曾经在仓库中耗用了成本而要求顾客给予补偿,因此,材料在仓库中储存的行为本身属于不增值的行为,理应从企业业务流程中删除。相对于补给库存来说,企业以订单需求来作为采购动因才更符合当前市场环境的逻辑,即因为企业当前有订单需求,因而需要生产并采购生产所需要的材料,采购行为因订单驱动而产生,虽然以订单需求作为采购动因不一定意味着零库存,但若要实现零库存,则企业必须以订单需求作为采购动因。从营运资金管理角度来说,以补给库存作为采购动因不可避免的导致相对高水平的材料库存,并且在材料储存、搬运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材料的毁损、变质以及人为偷盗等责任事故,增加材料成本,即使材料由于管理严格未发生任何毁损,搬运、整理过程中的人工成本也会造成在产品、产成品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采购渠道、生产渠道以及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下降。除此之外,补充库存的材料采购方式增加了材料储存搬运环节,在不影响销售时点的情况下使材料采购时间提前,延长生产周期,此举一方面增加了存货资金占用,加大了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导致企业现金短缺时间的延长,增大了企业对外筹措资金的可能性,因此以补给库存作为采购动因还可能会导致理财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下降。而以订单需求作为采购动因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材料储存对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和理财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不利影响。事实上,供应链JIT采购模式所追求的正是通过订单拉动实现零库存和即需即购的目标,不仅降低材料储存成本,降低材料资金占用,而且还会降低在产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实现整个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水平的跨越式提升。同时,推迟材料采购的时间还会在客观上实现应付账款推迟支付的效果,提高应付账款管理水平和现金管理水平,带动理财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升。

( 二 )供应关系 供应关系是指企业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衡量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短期、竞争性的供应关系是指企业在采购材料过程中没有同供应商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按照传统的“货比三家式”进行质量价格比较,在质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选择价格最低的供应商。通常这种供应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材料的购买成本,但搜寻议价的成本却很高,很难从根本上降低材料的总成本,同时由于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如果企业在行业中话语权不强的话,很难要求供应商分时段按需准时供货,提前采购并储存材料则是其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造成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降低。但如果企业在行业或区域中的话语权很强的话,这种供应关系却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材料购买成本的同时,实现分时段按需供货,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在产品和产成品的成本,提高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但需要注意该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升是建立在损害供应关系基础上的,难以持久。而通过与供应商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是采用供应链手段对材料存货进行管理的前提,无论是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还是更加合理的联合存货管理(JMI)等先进管理理念的运用都需要建立在双方战略关系基础上,可以在双方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分时段按需供货,可以减少材料库存资金占用,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而且利用战略关系采购,减少搜寻和谈判成本,全年大批量的采购可以使采购成本较低且价格稳定,不仅可以提高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 三 )采购组织形式 采购组织形式有独立采购和统购。独立采购必然意味着相对较小的采购批量,对应着较高的材料价格,同时各事业部单独设立采购部门将加大整个集团的订货费用,使材料总成本上升,造成在产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的上升,从而降低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同时,还可能造成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下降。另外,各事业部单独进行采购还有可能造成供应商对企业集团各事业部给予不同的信用水平,不能利用集团整体采购数量和整体实力强的优势获得更好的付款条件,容易造成应付款管理的混乱,降低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统一采购不仅节省大量的部门重置费用,而且也可以变单个事业部的小批量采购为整个集团的大批量采购,可以更好的控制采购渠道,降低材料采购价格和材料库存,便于对应付账款进行管理,提高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另外,采用供应链JIT采购模式还有助于企业实施同步化供应链计划,为企业提高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打下基础。

三、生产模式对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

传统的生产模式主要是面向流程的生产,侧重于从降低生产成本角度追求大量大批生产的一种顺向生产模式;而供应链精益生产模式主要是面向订单的生产,侧重于以最短的响应时间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单件小批生产的一种拉式逆向生产模式。两种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与生产管理体制、生产组织过程、物流组织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对产品生产周期和期末在产品存货数额产生影响,甚至会进一步影响到产成品存货的价值,对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 一 )生产过程与生产管理体制 生产过程是决定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并可以通过对生产渠道的影响来进一步影响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一般来说,生产过程主要有面向职能和面向订单或面向流程两种过程形式,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也多是对传统影响速度较慢的面向职能的生产进行再造,以形成面向订单的高响应速度的生产过程模式。面向职能的生产过程设计多为依据规模经济理论和专业化分工理论,为了实现大量大批的快速生产,强调各部门、各车间之间职责的专业化分工,但忽略了部门和车间之间的协调,往往造成供应链上游的车间或部门不考虑下游部门或车间的实际需求,为了保证自己职责的完成,采购部门多会过多的储存存货防止生产中断,生产部门会不考虑销售情况而储备大量的在产品和产成品存货,上游车间不顾下游车间的实际情况储备大量的在产品等,而补充存货也成为这种生产模式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造成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大幅度下降;而面向订单的生产过程首先强调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其次才强调各部门职责的分工,使各车间形成同一的生产目标:满足顾客的需求。客观上形成生产环节下游的主导地位,以下游的实际需求来拉动上游的生产,形成订货型存货供应模式,降低在产品结存数额,缩短生产周期,在加快顾客响应速度的过程中实现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升。在不同的生产过程下形成不同的生产管理体制。生产管理体制通过影响生产工人处理问题的速度来影响产品生产周期,进而影响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一般来说,传统的生产管理体制中生产工人地位较低,生产车间出现问题需要到处去联系职能科室以求问题的解决,这种方式将耽误车间问题的处理时间,容易发生较长时间的停工,导致产品生产周期延长;而在供应链精益生产模式下,生产工人地位较高,各职能科室将围绕车间转,主动发现问题给予解决,此举将加速车间问题的处理,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生产管理体制的变革也是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以提高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重点。

( 二 )生产组织过程 现代生产实际上已经从过去的大量大批生产转变为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单件小批生产,客观上形成了由于生产准备成本增加而导致在产品、产成品成本的提高,提高了产品资金占用水平,降低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合理高效的生产组织过程将能够有效缓解上述问题。在生产组织过程中,企业可以将生产流程重新梳理,对传统的按部就班的生产流程进行分析,利用科学的平面布置、将生产工人按照生产对象为主、生产工艺为辅来进行专业化安排,优先进行通用工艺的生产,推迟个性化缓解的生产,既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大量大批生产来降低生产准备成本,又能够有效实现产品的个性化特点;既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又能有效降低在产品、产成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 三 )物流组织 企业的生产经营都离不开物流。物流的敏捷性是制造敏捷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讲,物流运输时间主要受工厂平面布置、物流运输方式的影响。在工厂平面布置确定后,物流运输方式将直接决定物流运输时间。传统的物流组织方式是“以生产计划为指导的‘推动式’,物料和信息的流通方向一致”,下一道工序一般从仓库领料或半成品来进行生产,整个生产组织全部依赖库存,导致较高的库存的同时,延长了在制品流动的时间,增加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占用,降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为了降低零部件库存,日本丰田公司提出了JIT生产体系,实现“在必要的时间、对必要的零部件进行必要数量的配送”,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降低零部件库存(肖修剑、王田苗,2001),这种“拉动式“物流组织形式极大提高了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另外,针对上述被动式物流组织形式,王田苗(2002)等提出采用以生产“拉动”为基础的主动式配送方法,要求物流配送部门主动跟踪生产订单的调度、调整和执行过程,以实现通过对生产计划以及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及时向工位进行原材料等的配送,降低物流运输时间,提高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 四 )质量管理 传统的质量管理较为注重主体工序的质量,这种质量管理方式一方面需要专设检验员,增加产品生产成本,延长产品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另一方面事后的检验不利于从根本上减少不良品和废品的数量,也会导致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降低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而全面质量管理侧重于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将产品检验工作提前交给所有的生产工人,注重对不良品和废品的预防,将有利降低不良品和废品的数量,降低完工产品成本,提高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同时节省检验时间,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由此可见,企业将生产流程由推式传统模式转变为供应链精益生产模式将大为提高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四、营销模式对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

营销模式以其直接面对顾客的特点而成为企业业务流程的核心环节,该环节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顾客的满意度、销售收入,因此其不仅影响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还会同时对采购渠道和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产生影响。本文根据营销渠道和销售物流两个环节的不同理念将营销模式分为传统送货营销模式和供应链配送营销模式两种。供应链配送营销模式与传统送货营销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两者信息介入程度的不同以及物流在销售环节的主动响应的程度不同。

( 一 )营销渠道 营销渠道分为传统的以分销为主、直销为辅和现代的以电子商务直销为主、分销为辅两种方式。采用传统的营销渠道将会导致企业负担巨额的渠道建设成本,但对顾客的需求响应速度却比较慢,造成企业利润数额及质量较低,传统的分销模式还要求企业在分销商、商处保留一定的产成品存货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增加产成品存货库存,降低了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传统的营销渠道还不利于企业掌握顾客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不利于提高企业销售预测的准确性。企业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就必然会在采购模式和生产模式中采用存货补给模式,进而降低采购渠道、生产渠道以及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而现代以电子商务直销为主、分销为辅的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克服传统营销渠道的缺陷,提高营销渠道、生产渠道和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另外,电子商务网上直销还会给企业带来新的资金结算方式,帮助企业实现第一时间收款,减少应收账款,提高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如戴尔就是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建立“集信息搜集、原材料采购、生产和客户支持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的网上电子商务平台。网上电子支付使戴尔创造了负营运资金占用记录”(韩睿,2005)。

( 二 )销售物流 销售物流是产成品和半成品由企业流向顾客的重要环节。随着企业生产方式由大量大批生产发展为单件小批个性化生产后,销售物流也由传统的取货制或送货制转变为物流配送。一般来说,传统的取货制或大量大批的送货制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备货,备足货后采用低成本的运输方式运送至客户,时间一般较长,因此对产成品资金占用较多;而当企业生产的产品批量变小后,采用传统的送货方式就会提高单件产品的运送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如果企业为了降低送货成本而等待较长时间才进行送货,则会丧失顾客,降低收入及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因此,企业选择销售配送来实现物流和商流的统一将成为最佳选择,即可以提高企业对顾客的响应速度,有效降低产成品库存,还能降低送货成本,提高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五、海尔集团业务流程再造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变化分析

1998年以来海尔就一直致力于流程再造和商业模式创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两次大范围的业务流程再造分别是1998年的“市场链”流程再造和2007年的“信息化”流程再造。本文选取了海尔集团1999年到2008年十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

( 一 )海尔集团业务流程再造简介 1998年开始的“市场链”流程再造为海尔集团进行财务业务整体化营运资金管理提供了体制保证。在此次流程再造中,海尔集团结束了各事业部各自为政、营运资金管理技术与政策极度不统一的散乱局面,成立了产、供、销三大体系,客观上形成了采购、销售统一对内、统一对外的管理格局,并建成了海尔物流本部和商流本部,统一进行存货物资的运输和配送。连接产、供、销三大运营体系的电子商务平台也在2000年正式对外运行,使信息平行流动成为可能。所有这些都为海尔集团采取更加国际化的营运资金管理技术成为可能。此次业务流程再造历时多年,直至2004年方宣布流程再造成功(肖志,2009)。然而,随着海尔集团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国际国内竞争的日益激烈,海尔集团在“市场链”再造中形成的统一销售的体系此时却无法适应顾客需求急剧变化的市场,于是2007年4月开始的“信息化”流程再造提出用1000天实现流程系统的创新,将原有的横向分割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变革为产品与顾客距离更近的按产品线划分的纵向模式,新形成的白电运营集团(冰箱、洗衣机、空调)、黑电运营集团(彩电、AV产品等)、数码及个人产品运营中心(电脑、MP3等)、全球运营中心(海外推进本部即海外市场部)、创新市场中心、金融运营中心等六大子集团直接与市场对接、直接与物流公司对接,此举在新的环境下可以更好的加快顾客响应速度,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升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本文将结合海尔集团业务流程再造的背景分析业务流程再造对海尔集团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

( 二 )海尔集团十年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变化 依据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本文计算了包括营运资金净额、经营性营运资金周转期、理财性营运资金周转期和总的营运资金周转期等指标,并同时计算了经营性营运资金周转期内部结构指标,包括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和营销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等指标,以充分论证业务流程再造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图1)绘制了海尔集团十年间经营性营运资金周转期、理财性营运资金周转期和总营运资金周转期变化趋势图。从中可以看出,海尔集团营运资金周转期在经历了前三年的波动后呈平稳下降的趋势,表明海尔集团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在稳步提高。经营性营运资金周转期曲线同样经历了前三年的波动后平稳下降,而理财性营运资金周转期曲线则呈平稳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海尔集团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在不断提高。由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营运资金与业务流程关系密切,业务流程的变化对经营性营运资金绩效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 三 )海尔集团业务流程再造对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的深入分析 将海尔集团经营活动各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绘制成图(图2)可以看出,海尔集团三个渠道中,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后稍有上升的趋势,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稍有波动,从2001年的8天开始下降到2003年半天,此后略有上升,从2006年开始进入稳步下降期。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在经历了2001年的最低点后不断上升,至2006年到达最高点58天,此后不断下降。无论是1998年开始的“市场链”再造还是2007年开始的“信息化”流程再造,海尔集团都在尽力打破传统的“推式”思维定势,致力于创建以“拉”为核心理念的业务流程体系。首先海尔集团较早的进行了订单式生产,改变了卖方市场时代先购买存货储存,再生产产品储存,最后再销售的理念,而是将订单作为一切行为的起点,由订单拉动生产,由生产拉动采购和物流,由物流直接进入销售,基本消除了原有的原材料和产成品仓储而造成的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差等环节。其次,在每个具体的流程中海尔集团也注重“拉式”业务流程的构建。在销售流程中,海尔集团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同销售终端客户建立联系,在对终端客户销售海尔产品的盈利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预算可能实现的订单,同时关注终端库存的变化情况,以供应链企业销售作为拉动集团销售的动因,这为海尔集团将全面预算建立在相对准确的订单预测的基础上提供了可能。在产成品仓储流程中,海尔集团结合销售流程的“拉式”理念,提出“车等货”的概念,实现产品下线直运,变“仓储性”仓库为“过站式”物流中心,不再将产成品的储存作为运输和销售的前提,而是由销售订单驱动物流,再驱动生产,利用仓库进行产成品的分拣、装运,加速产成品的库存周转,2009年海尔集团成品库存周转下降为5天左右。在营销渠道中的“拉”的理念使得海尔集团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即保证了市场份额的扩大,利润的增加,同时也维持了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绩效的基本稳定。在生产流程中,海尔集团从1998年开始就进行生产模式改造,实行面向订单的小批量生产,且海尔集团“日清日高、日事日毕”的管理文化以及5S现场管理确保了每天的订单当天完成,生产现场不留存货,并时时运送,最大限度的减少在产品存货,加速在产品库存周转;生产周期大大缩短,从订单产生到生产完毕,5-6天就可以交单。此外,海尔集团持续的生产管理体制的变革以及组织部门的变革对具体生产模式的应用起到了总体的支持作用,不可忽略。十年来,海尔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一直较为平稳且有下降趋势,近5年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保持在1天左右。原材料采购和储存流程中“拉”的理念体现的最为明显。海尔集团改变了原材料的采购模式,取消了可能造成原材料高库存的分包采购,按照物资的类别分别推行寄售采购模式和标准采购模式。在寄售采购模式下,海尔集团可以实现分时序供货或日供货,即采购的物资只在生产领用前几个小时内入库,最多提前一天入库,因此,材料入库时间完全由生产拉动,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先储备原材料再领用生产的“推式”流程模式,将这部分原材料的周转期缩短至1天以内。而对于适合采用标准采购模式的长周期物资,海尔集团借助供应链管理手段推行VMI(供应商管理存货)计划和模块化供应商管理,尽量将标准采购转化为寄售采购,不能转化的,则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将下单周期由原来的月下单变为周下单,以缩短供应商提前交货期,最终使海尔集团原材料周转天数下降为2天左右。由此可见,业务流程对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企业可以通过业务流程的变革或重组或再造来实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升,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利润空间。海尔集团2009年收入增长4.5%,利润却增长55%,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此高质量收入的扩大与业务流程再造带来的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升密不可分。

六、结论

综上分析,传统上营运资金我们一直将营运资金管理作为长期资产的一种依附存在,认为营运资金本身不能够创造价值的观念导致企业主要是基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和降低成本来对营运资金进行管理;而实际上,营运资金对企业来说,同长期资产一样重要。首先,营销渠道营运资金是企业收入得以实现、长期资产得以补偿的重要环节,该环节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是企业一切活动的驱动环节。其次,库存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是企业效益管理和成本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明确企业各种产品生产、运输和存储消耗的实际成本,企业才有可能准确计算利润,为下一步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因此,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对于评价企业过去决策的正确与否以及指导未来决策至关重要。第三,业务流程再造归根结底是管理者思想认识的提升,是企业从单纯注重利润最大化向追求用户满意最大化的转变。没有思想观念的转变,任何看起来合理、科学的业务流程安排都会因为实施业务的人员观念的落后而无法真正发挥作用。正如海尔集团认为2007年的“信息化”业务流程再造是组织、流程和人员的再造,道出了人的思想在业务流程再造以及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中的重要程度。因而企业应该切实转变营运资金管理观念,从思想上和实际行动上重视营运资金管理,做到全员认识到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人人心中有营运资金,才能真正提高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注重全员、全环节营运资金管理。营运资金管理一向被认为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事情,然而,通过本文分析发现业务流程与营运资金关系密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改善离不开对业务流程的有效安排和管理,而业务流程将会涉及企业内的每个人员及每个环节。金融危机发生后,“超过80%的人认为供应链和制造性部门对其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赋有非常高的责任”(Jim,2008)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企业应该通过对每个员工、每个环节的细致管理来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目前关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方法体系……企业在业务流程再造的绩效评价方面也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来评价企业流程的绩效和企业流程再造的绩效”(王田苗、胡耀光,2002)。通过海尔集团十年业务流程再造历程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对比证实了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业务流程再造关系密切。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指导企业作出更加科学的业务流程再造决策。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渠道关系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平台建设”(项目编号:70772024)和中国海洋大学人文社科规划重大项目“中国全球化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创新研究”(项目编号:H09ZDA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明杰、钱平凡:《再造流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海尔集团官方网站》:《海尔集团年度财务报告(2000~2008)》。

[3]韩睿:《戴尔的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年第2期。

[4]王田苗、胡耀光:《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流程再造与信息集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会计研究》2005年第6期。

[6]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7]王竹泉等:《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7-2008》,《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8]肖修剑、王田苗:《一种面向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下的工位配送方法研究》,《制造业自动化》2001年第8期。

篇7

关键词:现金流量 流入流出结构 企业 经济管理 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178-02

经济管理归根结蒂还是企业资金的管理,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而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要科学地进行财务分析,可利用现金流量表实现。了解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都可以通过现金流量来实现。如果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基本良好,那么他的现金流量表中各部分现金流量结构应该相对较为合理,现金流入、流出无重大异常波动;同样,现金流量表也可以反映企业最常见的失败原因、症状。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常作为企业的现金流量的三大类(如表1所示)。可以运用现金流量结构和现金流量比率来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行分析。

1 现金流量结构分析

1.1 绝对数值的分析

解读现金流量表的第一步,是在分析现金流量表时,研究和分析各项目反映的绝对值,这也是进行相对值分析的基础。采用排列组合的方式,企业的净现金流量呈现表2所示几种情形。

但这只是从现金流量表绝对数值得出的表象,只做到这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计算比较各个项目,总额及各个项目的内部组成结构,这样才能进一步揭示现金流量表反映的财务信息。

1.2 相对比值分析

现以CD公司为研究背景,探讨基于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的方法,其中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由流入结构,流出结构和流入流出比分析三者组成。

1.2.1 流入结构分析

(1)项目流入结构分析。

①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是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也是CD公司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全部来源,表明企业主营业绩突出,销营状况良好。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的现金流入和本期收到前期的应收帐款是提供劳务的现金流入的两大部分。根据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企业当期销售商品。应收票据及本期收到预收帐款形成的现金流入两项。

②投资收回占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的66.7%,分得股利占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中的20%,处置固定资产占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13.3%,应重点关注收回投资形成的现金流入的具体项目,企业应当理性分析经营方针,因此此时企业变卖资产有可能是为了缩小经营规模,也有可能为了转变经营方向。

③发行普通股股票占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的66.7%,借款占占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的33.3%,这表明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是发行权益性证券,对于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保障债权人的利益是有益的。

(2)总流入结构分析。

如表3所示,经营活动是企业现金流入主要来源,在CD公司总现金流入中所占百分比为83.1%,这说明CD公司获取现金的能力是较好的,财务风险较低,意即经营状况良好,有着合理的现金流入结构较,现金总流入的5.6%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它表明CD公司不是专业性的投资公司,如果CD公司有比较充足的现金持有量,为了避免资金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应当考虑是否有新的投资机会,现金流入占11.3%为筹资活动产生的,说明融资也是企业现金流入的一个主要途径,为了避免产生财务信用危机,应重点分析融入资金的用途。

1.2.2 流出结构分析

(1)总流出结构分析。

经营活动是最主要的流出内容,占CD公司的现金总流出的64.3%,说明现金支出结构较为合理,生产经营状况正常,投资活动流出占CD公司的现金总流出的3.8%,仅是总流出中的一个很小的比例,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占CD公司的现金总流出31.9%,需要对其流出具体项目进行进一步分析。

(2)项目流出结构分析。

①购买商品是经营活动现金总流出的主要部分。接受劳务占购买商品支出的60.5%,人工费用属于正常的范畴,占经营现金流出的绝大部分,支付职工占购买商品支出的29.9%,二者合计占经营活动现金的90.4%。

②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中,全部为购置固定资产,表明企业本期尚未找到较好的投资项目,或者已经完成了初始投入。

③发放股利支出占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中39.8%,偿还应付债券占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中的60.2%,它表明CD公司进入了偿债期,同时还需要支付权益性资金使用费,结合现金流入百分比,应重点关注经营状况的变化,因为企业偿债及发放股利现金主要来源于经营活动,企业期初现金的持有量此时也应该结合考虑,并对股利分配政策进行合理调整,避免因为此时经营状况的变化导致的资金压力。

1.2.3 流入流出比分析

经营活动的流入流出比是指企业1元的经营流出可换回的经营流入,该值一般越大越好,CD公司为1.32,投资活动的流入流出比为1.5,该指标值较小是当公司要产生大量的现金投资支出,比如处于扩张时期时,该指标值较大的情况是公司处于衰退期或缺少投资机会时。

CD公司的筹资活动流入流出比为0.36,表明还款等支出大于借款等流入。

2 现金流量比率分析

2.1 偿还债务能力分析

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分析的三个主要指标。企业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资产是现金,因此,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可以用现金流量和债务的比较来反映,它是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的进一步补充,具体应用时还必须要考虑到企业会计期初的现金持有量,下列指标仅反映某一会计期间现金流量与债务的比较。

篇8

关键词: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经济管理;行为分析与改进建议

1劳动就业服务中心

1.1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的性质

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统揽城市的就业管理工作,承担落实国家有关就业、再就业政策工作,指导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展工作,具有承担就业和失业管理、失业保险基金和再就业资金管理、就业促进政策管理、就业再就业培训管理、农村劳动力开发培训和转移就业管理等主要职能,是与民生最为贴近的行政事业单位之一。

1.2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发展方向

党的十三中全会公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作为国家重要的行政事业单位,转变自身服务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未来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1.2.1推出就业新举措

劳动就业是稳定社会的安全网,也是调节经济发展的遥控器,推出就业新举措是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工作的题中之义和应有重心。实践共享理念,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安全网”、“减震器”的作用,实现劳动就业保障“全覆盖”,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培训、就业、维权”相统一,强化就业人员技能培训,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市场。

1.2.2开辟人才培养新模式

组织相关高层次人才为城市经济发展“会诊把脉”,把握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节奏,制定与其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方案,集中利用社会资源,提升劳动就业人才的整体素质,促进人才与城市经济发展重点项目的对接,实现有效就业;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充分调动人才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培养一批,成就一批,提高劳动就业服务水平。

1.2.3探索提升就业技能新途径

充分利用政策优惠扩大招生规模,推动劳动力就业技能学习;推进劳动就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严格落实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扩大职业资格证书覆盖范围;推动劳动就业培训品牌工作发展,开展特色培训,形成培训品牌,打响知名度,提升劳动人员就业接受率;分门别类,开展有规划、有重点的集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就业人员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就业培训服务。

1.2.4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必须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完善市场配置体制机制,用先进科学的制度管理方式激发用人单位、求职主体和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和建设性,解决人力资源市场机制落后的问题;人力资源市场市场化运营,既注重社会效益,也重视经济效益,通过采用先进的服务体系,寻求多元经济来源;完善劳动就业相关法规政策制度建设,保障就业保障执行力度,提升就业保障监管水平,确保监管成效,实现劳动就业法制化运行。

2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经济管理行为

2.1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经济管理行为的重要作用

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作为一种行政事业单位,兼具两种属性,一种是为社会就业管理工作提供公益性的服务的非营利性属性,因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为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另一种则是由它的职能性质所决定,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服务平台均是以市场为主体,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因此保障劳动就业服务中心顺利发展,需要切应当规范其经济管理行为。

2.1.1提升资本效益

经济管理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是实现资本效益的最大化,获取最大效益。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由政府拨款,理应进行经济管理,将政府用于服务人民的资金用到提升服务人民工作水平上,经济管理能够有效防止铺张浪费和资金滥用,能够有效提升资本使用效益,实现资本效益最大化。

2.1.2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

劳动就业服务中心虽然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就业服务的行政事业单位,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需要和现实,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经济体制逐渐以市场为中心,经济来源也呈现出以公有制经济来源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来源并存的现象,经济管理模式能够有效考虑“市场”在劳动就业服务中心职能发挥中的作用,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发展模式。

2.1.3减轻国家财政压力

规范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经济管理,提升项目资本的使用效率,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提高国家财政资金使用水平的重要途径。

2.2当前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经济管理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2.2.1思想观念落后

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等、要、靠”思想严重,没有形成主动多元获取建设资金的思维,更不存在管理国家下拨的项目资金的思想,发展思想落后没有活力;由于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的项目资金主要是由国家进行下拨,使得其资金不存在风险压力,导致其领导及工作人员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经济风险防范意识,资金使用较为随意,经济管理可有可无。

2.2.2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往往没有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使得新形势下经济管理无法可依,无理可据,采取经验主义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或者指定了相关规范制度,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难以保证其执行的力度,不能发挥出经济管理制度的应有作用。

2.2.3缺乏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

经济管理的不受重视导致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在设置部门机构时并不考虑聘用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对单位资本进行管理,影响了单位经济管理的水平和相关配置。

3加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经济管理行为的建议

3.1更新经济管理理念,提高财务风险意识

更新单位经济管理理念,以成本效益理念为基础,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单位经济管理市场化,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提高单位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经济风险意识,提高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3.2深化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内部管理制度,严格财务预算

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内部管理机制,设置单位经济管理专职专岗,制定相关规范制度,推动经济管理模式制度化;严格单位财政预算,加强单位资产审查,开拓资金来源渠道,用健全的资金使用制度保障专项资金专项利用,优化资源配置,盘活资本使用。

3.3培养聘用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

聘用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对单位财务进行管理;对原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篇9

各区、县劳动局,各企业主管局、总公司劳动处:

现将劳动部《转发财政部〈关于提高国营企业职工福利基金提取比例调整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教育经费计提基数的通知〉的通知》(劳险字〔1992〕17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为了搞好企业劳保医疗制度改革,推动我市大病医疗统筹试点工作,各区、县、局、总公司要积极开展大病医疗费统筹试点,并不断扩大试点面,可将按(92)财工字第120号文件规定提高的3%福利基金作为职工大病医疗费统筹基金的部分来源。

附件:劳动部《转发财政部〈关于提高国营企业职工福利基金提取比例调整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教育经费计提基数的通知〉的通知》(略)

篇10

为保障企业离退休、退职等人员基本生活,经市政府批准,现对1998年贯彻实施企业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制度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1997年12月31日前符合养老条件,经批准按月领取养老金的企业离退休(职)等人员,从1998年7月1日起调整基本养老金。

二、1937年7月6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企业离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离休金100元;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参加革命工作的企业离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离休金90元;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30日参加革命工作的企业离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离休金80元。

三、企业退休人员(含占地农转工养老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每人每月增加基本养老金20元;

第二部分:为解决不同时期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偏低的问题,下列人员在增加第一部分养老金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再增加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具体标准为:1993年12月31日前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40元;1994年1月至12月期间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30元;1995年1月至12月期间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20元;1996年1月至12月期间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其月基本养老金水平在本次调整待遇前低于500元的(含按国家和北京市统一规定发放的各项价格补贴、生活补贴及个人帐户养老金,下同),每人每月增加10元,低于450元的,每人每月增加20元。1997年1月至12月期间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其月基本养老金水平在本次调整待遇前低于550元的,每人每月增加10元,低于500元的,每人每月增加20元。

四、企业中按月领取养老金的退职人员、退养人员、原临时工养老人员,每人每月增加养老金40元。

五、原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经国家或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建制转为企业前,已在机关、事业单位办理离退休的人员(含机关、事业单位已办理退休的劳动合同制工人),不列入此次城镇企业离退休人员调整基本养老金的范围,可按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调整离退休金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按原劳动人事部劳人险〔1983〕3号文件规定,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领取原标准工资100%退休费的老工人,按本通知第二条规定标准增加基本养老金。

七、按本通知规定增加的基本养老金,作为发放离休人员及享受标准工资100%退休费的老工人,每年1?2个月生活补助费的基数。

八、按本通知规定调整基本养老金所需费用,参加北京市退休基金社会统筹的,在统筹基金项下开支,未参加的按原渠道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