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0 16:0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一对一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对外汉语;“一对一”课堂教学;口语教学;教学技巧
对外汉语“一对一”教学模式,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一名教师指导一名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与集体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异。“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针对性更强,学生主动性更强,学习者学习目的更明确。该模式下的对外汉语口语课也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一对一”课堂教学中对外汉语口语课的特点
“一对一”课堂教学模式与集体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有着很大的差异性。
首先,教学针对性强,教师只教授一位学生,针对该学生的汉语水平,学习动机,以及该生的学习要求等都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对于该生的语音缺陷教师可以进行大量针对性的口语练习,而在集体教学中教师只能针对学生的普遍问题进行练习。
其次,教学互动性较强。口语教学注重的是互动性,在“一对一”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大量互动,学生的问题也能够得到及时详尽的反馈,口语得到锻炼的机会比集体教学模式下的要多。
第三,教学灵活性强,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来调整教学进度,也可以按照学生的需求选取相关的教材以及知识点,授课时间也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学生的时间来安排教学时间。
第四,师生感情容易建立。该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关系会比较亲近,师生之间的态度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一对一”教学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主导作用这一辩证关系。
二、“一对一”课堂教学中对外汉语口语课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一对一”课堂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活动单一,“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下,因为只针对一个学生,教师往往会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讲解与练习。特别是口语课,教学练习显得更为重要,然而教学活动形式往往只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对话练习,集体教学形式中丰富的小组活动在“一对一”模式下就难以实现。特别是在进行交际练习时,学生交际练习的对象只是教师,学生虽然可以模仿,但是无法参考其他学习者学习情况,从而很难自己主动发现所存在的问题。
其次,师生之间容易产生疲劳感。因为学生单一,课堂气氛往往比较严肃,又因教学活动不丰富,待学生学习热情冷却后,师生之间就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以及疲劳感。
第三,教师对待学生偏误态度容易偏颇。教师教学只针对一个学生,常常会产生两个极端,或是对待学生语音偏误特别严苛,有错必纠。或是对待学生语音偏误较为宽松,因学生不多,无法对偏误进行比较,教师没有认识到这是学生出现的偏误,而认为是偶尔出现的失误,因此会将其忽视。
第四,学生缺乏学习竞争意识。在学生的学习中,因为没有其他学习者作对比,学生往往不了解自己的学习效率高不高,在最初的学习兴趣下降之后,学习动机就会下降。
三、“一对一”课堂教学中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技巧
在“一对一”课堂教学模式中,要上好口语课,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来提高教学质量。根据“一对一”课堂教学的特点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讨论。
(一)教学内容的处理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取有针对性的教材以及教学内容。要选取适合该生汉语水平的教材,教材的外语注释部分最好是该生的母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如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为了解商务汉语,那么教学内容就应围绕这一目的来进行选取。
其次,教师要对教材吃透,制定授课计划,在某一口语课前进行具体备课并写出教案。虽然授课对象只有一位学生,但是教师上课之前也要准备充分,如何讲解教学内容以及进行练习都要提前准备。
口语教学虽然重视交际和语境,但也不能偏废语言结构。在教授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应先讲解词汇,然后是句型,最后是篇章的讲解。让学生逐渐掌握各类词汇和句型的用法,最后能够将其运用到语流之中。
(二)课堂活动的组织
与传统的集体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一对一”课堂教学的课堂活动很难进行小组活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动更丰富有趣就更需要一定的教学技巧。
1.基础性的对话训练
可通过师生问答、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内容,教师通过领读,学生自己读等方式熟悉课文,然后师生角色扮演进行对话练习。
2.情景教学
教师设置情景,师生根据该情景进行对话。初级阶段如买东西、问路,中高级阶段学生掌握了更多语料,则可以进行较为复杂的对话,如同样是买东西,但是教师应加入一些讨价还价的环节进去。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带学生到实地进行学习。例如学习“问路”这一主题时,可以带学生到校园里,教师和学生先后描述如何到达目的地,然后进行实践到达目的地。
3.增加互动
口语教学应体现互动性。“口头交流,不仅要追求语言形式的正确和语言运用的得体,作为互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说话双方要互相领悟交际的内容和意义,最终达到交际的意义”。“一对一”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与教师互动,在教学中应体现这一特点,以学生为主角,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教学中可能无法进行“表演”、“辩论”、“演讲”等需要多人进行互动的活动,但是,教师可以自己创设条件,让学生投入到多人互动中去。例如,设置调查问卷,让学生自己对中国人进行谈话及调查。又如,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特别是有争议并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尽量挖掘能够运用的词汇进行说话。除此之外,还可以口头描述及复述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4.运用教具及肢体语言
“一对一”教学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气氛严肃,课堂较为枯燥,因此需要教师调动气氛,增加趣味性。教师可以运用手势、图片、实物等各类方法进行讲解。还可以给学生看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图片。或是教师给若干图片以及相关的词语,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描述该图片。
5.适当纠错
首先,纠错要适当,“一对一”教学中无其他学习者作对比,教师难以把握学生的普遍偏误,有的必然偏误教师就容易忽视。又因教师把全部精力放在对该学习者的教学之上,有的教师会对学习者的错误都进行纠正。因此不能够有错必纠,但也不能够忽视学生容易出现的偏误。
其次,要讲究纠错技巧。例如,当学生出现偏误时,教师可以再问一遍问题,或是让学生再说一遍。并把正确的句式套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句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用动作提醒学生,课堂后对该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也要注意,在学生说话的时候不要打断学生,要注重学生话语准确性和流利度的结合。
(三)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指第二语言教师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交往中有意识使用的目的语系统的变体。在“一对一”的口语课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技巧。
1.尽量运用汉语
“一对一”课堂教学中,初级阶段时在教学中有时用母语进行解释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也要适量运用学生母语,不能直接运用学生母语进行教学。并且在用学生母语进行解释时,应先说汉语,引起学生注意与思考,再用学生母语进行解释。当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汉语基础时,就尽量运用目的语,避免夹杂学生的母语或媒介语。
2.适当夸张、放慢或简化
在“一对一”课堂口语课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运用合适的语言。如果学习者汉语水平较低,教师应放慢语速,适当简化、详细化,降低难度让学生听懂,要体现“i+1”的原则。避免在解释生词的过程中出现另一个学生还未学过的生词。如果表示强调时,在发音过程中可以较夸张,或是长时间停顿。教师的讲解还应简练,不要进行长篇大论,应该运用多种方式将讲解简化。
3.发音准确、规范
教师的发音应当准确、规范,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一对一”教学针对性强,在教学中就更应发挥其优势,重视学生的语音训练,特别是发音的准确性,以及重音、停顿、语调等的训练。教师要起到示范作用。
4.语言要不断调整
教师的语言是不断调整的,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而变化,与学生当前的汉语水平想匹配。如果学生已经到高级,而教师仍然使用简单的话语,那么对于学生当前水平不匹配,学生也会模仿教师只会使用简单的句式来表达内容。
(四)教师的提问
提问是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活动,问答是语言交际中最常用的会话形式,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提问的技巧
与集体教学不同,“一对一”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学生都能够进行回答,并且能够得到教师对答案的反馈。首先,要综合运用各类提问方式,提问分为很多类型,如机械重复型、明知故问型、封闭型、开放型等等。其次,提问要注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汉语程度。
2.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
提问能力,是交际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是在实际的口语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能力却不强。汉语的提问方式比较复杂,特别是运用疑问代词进行提问的句式也常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一对一”教学模式中,学生的问题都可以得到教师及时的反馈,因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较高,但有时候学生却苦于无法用汉语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疑问,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提问方面的训练。除此之外,对于教师的问题,学生常常会将回答简化,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回答完整的句子,而不只是用简单的字词进行回答。
“一对一”课堂教学模式中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有许多优势,学生主动性强,教师可以因材施教,能够针对学生具体的发音问题进行纠正,学生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教学效率较高。同时也要注意与集体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不同,在教学中还应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杨主编.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2]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3]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4]黄明珍.对外汉语一对一教学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篇2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文化教学在我国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核心位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对外汉语主要面对外国学习者,由于外国学生所处的环境与中国不同,其地域文化与中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学习汉语言的时候,必须首先做好文化教学工作,掌握文化教学的基础和特征。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语言和文化的有机统一
在对外汉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效的语言传递,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对外汉语基础常识;另一方面能够带领学生领略中国文化,感受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真正魅力。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了各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折射出中国劳动人民的思想和灵魂。因此,将文化教学有效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当中,显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和提升对文化的参透能力。可以说,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有利于语言和文化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双重教育模式,让留学生掌握汉语言知识的同时,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认识。
(二)有利于学生汉语言理解水平的提高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文化教学,实现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统一,则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留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利于留学生对汉语知识和中国文化的深层次认识。与此同时,通过文化教学的不断渗透,能够提升留学生的汉语言认知力,有利于留学生学习汉语知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浓厚兴趣的培养。由于对外汉语的主要学习主体为国外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不多,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融入文化教学思维,从中国文化的层面入手,来引导留学生进行对外汉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将会取得实质性的成效,有利于留学生对外汉语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能够达到预期制定的学习目标。
(三)有利于学生实践交际能力的培养
对外汉语这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对象为前来留学和深造的外国学生,由于外国留学生对汉语知识和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不多,加之经常以母语交流为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给学习汉语知识带来一定的困难,严重影响到汉语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由于外国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汉语知识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留学生甚至并不知晓何为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汉语言之间的必然联系。所以说,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融入文化教学,通过文化教学,能够加速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掌握速度,实现两国文化的对接、交流和互动,进而来提升跨国语言交际能力和汉语言实践能力。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对外汉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理念过于陈旧的问题,依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形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自我讲解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对外汉语应用实践能力不足。同时,由于文化教学内容的缺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存在欠缺问题。
(二)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
目前,绝大多数教育机构在对外汉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从留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也就是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讲解的课程难度设置不合理,从而严重影响到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留学生对对外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可以看出,传统机械的文化教学方式,对于留学生学习对外汉语而言,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效。
(三)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问题成为影响和制约高校等教育机构发展和创新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机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特别是对外汉语方面的人才十分短缺,部分教师对中国文化理解欠缺,以至于在文化教学过程中,不能通过正确、科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最终给学生学习对外汉语带来阻力。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策略
(一)树立语言与文化教学并重理念
对外汉语作为一项系统性、复杂性较强的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双重教育教学模式,方可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真正需求。研究发现,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在对留学生进行对外汉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汉语教学,并没有将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忽略了文化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一些高等院校教育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不存在直接关联,仅仅作为一种单纯的教学,跟其他课程一样,只要完全按照课本知识,就能够达到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这种教育教学方法是枯燥无味的,根本无法从本质上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积极主动性,也无法达到最终的汉语言教学目标。从某种层面来讲,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只有将二者有机关联起来,方可增强教学效果,提高留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积极主动性,进而能够满足留学生对对外汉语学习的基础需求。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高等院校必须创新文化教学理念,树立汉语言、中国文化并重教学理念。
(二)改变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汉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满堂课的讲解为主,并不需要学生过多的参与互动、交流,在这种教学环境中,难以培养起学生学习汉语言知识的积极主动性,甚至引起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反感情绪。实践证明,任何一门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交流和互动环节,那么均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环节几乎不存在,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以听写为主,整个课堂氛围并不活跃,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特别是对外汉语的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根本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成效。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我国高等院校在对外汉语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创新工作,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一是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将中国文化作为教育的核心和基础,让中国文化真正渗透到对外汉语这门课程之中,让对外汉语运行于中国文化环境之中,也就是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其国家背景、历史文化、知识层次、文化种类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高等院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授课方案,以此来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能力;三是对外汉语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只有先进行基础汉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方可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和了解之中,也就是说,学习汉语知识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所学知识方可得以升华。
(三)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篇3
关键词:教师 心理学 教育教学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对于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也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人的心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具有自控性特征。绝大多数个体,其心理处于不断变化中,通过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能够不断完善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教师作为教育系统中知识经验的所有者和传授者,其职能在于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经验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并形成一定的心理结构。教师学习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心理学,有利于准确掌握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有效联接教育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达成教学目标
学习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古代把教师的职能归结为六字“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学到知识,明白做人的道理,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各个环节都不能缺少对学生心理的把握,针对性格不同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育效果必然倍增。可以说,了解学生心理是教师传授科学知识的必备条件。很难想象教师与学生在没有良好沟通的情况下,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斯德蒙?莫里斯在1977年《管理学》一书中指出:“非言语活动是先天的,许多信息可以从这些活动中获悉。作为教师,课堂中的非言语暗示是孩子们重要的思维来源。”此处的非言语暗示,就是在对学生心理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
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矛盾,而是相铺相成的。教师了解学生心理,从而在学识上、思想上、行动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不断修正和完善。良好的沟通又是学生准确揣度教师心理的一个前提。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深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他们处于充满复杂矛盾的人生过渡期,自信心增强,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显现,外界对其的良性作用无疑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是学生经常的接触者和导师,他们往往更充分地把握学生心理,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息息相通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和学生的目标趋近于一致,不致出现南辕北辙的对抗状态。据此可以发掘学生创新学习的生长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联结教育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可以说,学生在心里对某事物的认同,比数别人十遍单调的说教还有效,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然提高了教学的效度和教育的力度。
二、学习心理学,能优化教师个体心理结构,增强师生互动的实效性
不同的教师在心理上有较大的差异并呈现不同的特点。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不同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自觉地驾驭和控制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从而克服盲目性,增强科学性,而且可以引导教师进行心理品质的自我训练,提高自控能力和抗挫能力,增强心理的兼容功能,强化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凸显人格魅力,从而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指出:当低级的需要因有报偿而得到满足时,新颖的高级需要就有涌现的趋向。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学会合理确定自己的行为预期,同时不断优化个体心理结构,以乐观、豁达的心态看待教育实施――反馈过程,特别是那些细微的回应信息,组建心理自励机制。这样在不断的自我实现中创造出有序的后续行为,教师心理的偏差或失衡也能得到缓解和矫治。师生之间会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学教育体系将会呈现出良性运转的态势。
因此,教师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优化个体心理结构,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归属与爱的需要,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树立起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并且教师之间及其与领导之间形成合作、协调的关系,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来影响学生,真正实现言传身教。教师在这种不断完善过程中,提高自己各方面修养,并且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学生的积极影响相应也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学习心理学,有利于调适群体心态,辨证对待社会的多极影响
教师个体心理结构的形成和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群体心态趋同的现象不可避免,社会的多极影响,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其特定的职业特点,特别需要加强心理品质的锻炼,积极抵御社会的消极影响。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的同时,采取更个性化的柔性手段应对,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现状,加强心理诊断,让他们掌握心理学的普遍规律和技巧,善于利用心理学中的某些方法,如自我暗示、心理换位等方式来调适个体心态,能使教师对当下的生存现状持一种宽容和期待的心理,并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来优化教育行为,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手段实现教育的价值。这种前瞻性的行为,必然带来持续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篇4
一、新旧关联,旧中引新。
教学中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教学“铵盐的性质”时,可先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然后选择NH4Cl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疑问:实验室制取氨气时,能否用(NH4)2SO4、(NH4)2CO3、NH4NO3、(NH4)3PO4代替NH4Cl?小小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敲开了疑问之门,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二、平中出奇,新颖别致。
好奇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例如,讲授“原电池”一节时,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锌片与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进一步验证锌与稀硫酸反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的结论。然后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同时插在稀硫酸中,发现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定能收到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
三、引发急诊,加深理解。
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解答习题时出现的错误,有的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有的是具有共性。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中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分类设疑引发急诊,在急诊中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和分析,达到知其所错,以求防错的目的,加深了理解。
四、难其所难,以求化难。
难点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认知过程中的“鸿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能结构,在难点之处质疑问题,或引起学生的重视,集中注意力听讲;或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对难点作探索思索。这样在难点得到解决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加深了理解,强化了记忆。
篇5
关键词:中学美术 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能力
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展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学美术课的美学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中学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
一、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审美教育,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科学,而且要懂得艺术。认为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生活。他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比如有不少青年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扑克、画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有的人由于受到品的毒害而上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扑克和画刊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寻求感官刺激,它们用纯自然主义的手法甚至变态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亵渎情爱,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学抵制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可能会比讲抽象的道理或硬性制止学生看品的效果更好。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上之外,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三、中学美术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与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属于纯美术之外,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譬如,要盖一幢大楼,设计时必须考虑大楼的外观,要考虑大楼的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而造型、色彩就属于美术范畴。大楼的设计者除了具备力学知识、土木建筑结构知识上,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审美修养,否则就难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再如纺织业,从布料的花样设计到成衣的款式设计和色彩搭配,无一不与美术密切相关。
篇6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与国外文化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也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为跨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中,我国大学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导致我国英语的整体水平下降,所以,在大学的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利用好文化多元化的优势,在讲课的过程中引入一些国外的文化,帮助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理解。本文通过对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进行分析,了解跨文化对于英语学习的帮助,提升大学英语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一、全球视野下的文化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文化的定义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广义的文化,一种就是狭义的文化。文化在广义中主要就是指人类在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一都成为文化,这种文化所包含的种类非常多,比如说我们常见的艺术、教育和文学等都属于广义的文化。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所留下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都属于狭义的文化,这种文化一般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于生活中所出现的现象进行总结,得出的一些观念,在人们心中长期驻扎,早已根深蒂固。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十分综合的个体,在文化这个个体中,每一个学科对于他都有着不同的描述和不同的规定,但是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来看,文化与文化之间就有着非常明确的界定。国外的一些学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于文化就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大概有44类之多,经过人们的分析和总结,人们发现,不管是那些文化或者是某些地方的文化都是人们社会实践过程的一种折射和表现,各地域的人们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出不一样的文化内容。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及训练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好一门语言,首先就是需要充分充分了解这种文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一般都是让学生在记忆单词开始,然后学习一些语法知识,通过一些题目的训练来将强英语的学习,听声英语能力,这种方式对于英语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能够让W生在考试的过程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在现在的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学生,英语成绩十分理想,但是英语口语能力十分低下,甚至连简单的英语对话都出现很大的问题,所以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提起做够的重视,这样才能够帮助从根本上提升英语的学习成绩和英语的口语交际能力。学校让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在英语方面的交际能力,试想一下,学生连一些简单的对话都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怎么能够顺利的与别人交流?比如说,在我国上世纪,存在着很多的人因为一些个人问或者是家庭问题导致很多人都没法办法完成学习,但是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汉语这个大环境下,对于汉语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所以与人交流就变的非常容易,还有一些,国外的孩子,对于母语的表达是非常流利的,这就是因为在这个语言文化的渲染下,人们耳濡目染的就能够学会这种语言,所以,文化的学习和文化的交流对于语言的学习是非常具有帮助的。
2.课堂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训练。对于英语课堂中的跨文化训练来讲,主要就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表层方面,也就是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直白的体现,还有一种就是深层的文化,这种文化主要表现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政治、等多个方面。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的英语知识前,通过一些方式方法,寻找一些具体的文化背景和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对背景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英语并且能够很好的表达出来,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提升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了解,在根本上提升英语的口语能力。
三、交际法语言文化教学模式
在我国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交际法是一种在近现代刚刚崛起的一些新兴的语言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方法最开始来源于英国,并且取得不错的成效,然后面向全世界推广,并且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交际法的产生使各国对于外语的学习和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交际法语言教学模式,主要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某种语言使,让学生能够通过口语的表达进行阐述,这样除了能够提升学生对于外语的学习外,还能够提升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对于语言的文化文化背景有着深刻的了解,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所以,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去深入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有深刻的认识,从根本上学生的整体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中,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而且不可避免的,想要学生学习好英语,就需要让学生对于英语的文化背景有着深刻的了解,这样除了能够帮学生学习英语,锻炼学生口语能力外,还能够加强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提升学生英语的整体水平,使英语的学习和教学带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塞缪尔.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 2013.9.
篇7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同义词的辨析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初期的基本语法完成后,阻碍学生学习进步的便是词汇量。词语扩展是迅速增加词汇量的好方法,但学生常常因为不明白两个词的细微差别而混用,因而时常闹笑话。特别是到了中高级,词汇量的增加使留学生在使用同义词的过程中有了更多困扰,因此同义词对比一直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同义词除了准确地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外,同时肩负的任务还有准确地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情、态度。以及适应各种语体风格的需要等等。正因如此,同义词的辨析工作就变得更为重要了。
掌握和运用好同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同义词的不同方面的差别。辨析的角度可为“意义、用法及其语法功能、色彩”三个大方面。其中又包含了若干小项。另外还有方向感等方面的差别。下面我就来一一举例说明。
在意义方面的比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词义的轻重不同。比如“希望、盼望、渴望”,词义由轻到重。“希望”只是一般的态度,“盼望”就加强了主观的意愿,“渴望”则更进一步表示了主观意愿的强烈程度。再比如“安静、寂静”,单从形容环境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表示没有声音。但在词义轻重方面却有不同的表现。
第二方面:词义的着重点不同。有些同义词的它们的意思虽然相同,但各自的侧重点却不同。如“正确、准确”。它们都有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或者预定要求、没有误差的意思,但“准确”的侧重点在于“准”,主要是从效果上看的,而“正确”的意思着重在“对”,主要是从性质上说的。再如“兴旺、兴盛”,“兴盛”的着重点在于“盛”。即事情的昌盛,而“兴旺”着重于“旺”,即事情的旺盛,如“人丁兴旺”,“家业兴旺”。
从用法及其语法功能这个角度来看,同义词的辨析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同义词的适用范围不同。
如“抵御、抵抗”,二者都是动词,都可表示用力量制止进攻,区别在于:“抵御”常用于自然界事物或敌对力量,“抵抗”一般用于敌对力量。也可用于病菌、寒冷等。
再比如“面临、面对”,“面对”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使用范围较宽,而“面临”一般指抽象的事物,使用范围较窄。
第二方面:适用对象不同。
如“倾注、倾泻”,“倾注”的比喻义用于抽象事物,指把精力集中某一目标上或把感情心情地吐露出来,多用于爱的感懒“倾泻”的比喻义只能指把感情尽量地吐露出来,多用于恨的感情。“倾泻”还可用于被比拟为能流动的东西,如月光、光华,而倾注则不能。
再如“勤奋、勤恳”;二者都可以形容工作,“勤奋”还常用于学习,“勤恳”还常用于劳动。
第三方面:词语的搭配不同。
如“保持、坚持、维持”,“保持”搭配的词语不仅可以是是“水平、水土、传统、习惯、性质、本色、作风、局面、状况、关系、卫生”等等名词性宾语,而且还可带“警惕、沉默、联系、先进、安静”等等动词或形容词宾语;“坚持”所带宾语可以是“真理、原则、路线、立场、主张、方向、道路、方针”等名词性宾语,也可是动词性宾语,如“学习、进步、团结、领导、斗争”等;“维持”一般只能带“秩序、现状、生活、生命、治安、水准”等名词性宾语。
第四方面:语法功能不同。
如“赶忙、赶快、赶紧”,都表示动作行为迅速而急迫,但“赶忙”一般只用于陈述句,不能用于祈使句,而“赶快、赶紧”既可用于陈述句,也可用于祈使句。
再如“万万、千万”,都表示“绝对”、“无论如何”,但“万万”多用在表示否定意义的句子中,“千万”则是肯定句、否定句中都可使用。
再如“突然、忽然”都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但二者词性并不相同,“忽然”只能是副词,而“突然”既可以是副词,又可以是形容词。
再如“舒服、舒适”。“舒适”只能重叠为AABB的,而“舒服”可以重叠为AABB,也可以重叠为ABAB。
同义词关于色彩的对比可分为感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
第一方面:词语的感彩不同。
如“成果、结果、后果”,分别是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再如“气势汹汹、威风凛凛”都有声势大的含义,但前者是贬义词,后者是褒义词。再如“气概、气势”前为中性词。后为褒义词。
第二方面:语体色彩不同。
如“愣神儿”是口语,而“发呆”是书面语。“整一顿”是方言。“吃一顿”是普通话。
另外,也有人从方向感上对同义词进行区别。
如“关心、关怀”,“请示、询问”上级与下级的差别;“传递”与“传播”的差别是:“传递”是单向的,“传播”是多向的;“抱怨”和“埋怨”的区别是:“抱怨”只对别人,不对自己,“埋怨”可是别人,也可是自己。再如“和气”和“慈祥”表示的是人的外貌表情,而“善良”多表示的是人的内心。
以上便是在作同义词区分时的各个角度。所选的词也多是我在教学中遇到的。
一组同义词要从多角度进行比较,以上不同方面,只要有差异,都可加以对比说明,细致的比较工作对于学生掌握两词的不同点有很大的帮助,对比越细致,学生对词汇的了解就越充分,但同时又会产生一个负面问题:学生在使用这些词时的反应时间会很长。在使用一个同的时候,学生会在大脑记忆库中先搜索与之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选择,然后才能做出决定。这远比机械记忆来的时间长,因此,为了避免麻烦,很多同学到了中级的时候,说话、写作仍旧保持着初级词汇的水平,只有在做题时才去动脑筋分辨那些同义词。即便这样,由于同义词的相似性,学生对它们还是非常容易混淆的。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如果学生只学了一个词,说句子时可以不假思索,但只要是这个词与其它词对比过了,就总是有学生犯错,如“于是”和“因此”,虽然它们的所用之处完全不相同,“于是”后是连接另一件事,“因此”后连接的是同一件事的结论,但即便是最好的学生,也会在使用时发生错误。由此看来,如何教授同义词更是应该好好思索的问题。
看起来有些两难:教得太细致,会不便于记忆;教得太少,又会使本来就很相似的同义词在某些时候无法区分。因此,“度”很重要。重点突出是一定要把握的。
使学生自己会区别同义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因此在平时授课时要注意对词素的解释。同义词的辨析方法虽然多,但我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因词素不同而造成的词之间的意义的细微差别,就是因为这些细微差别,所以才引出词义轻重不同、适用范围不同、适用对象不同、搭配不同等各方面的不同,因此区别词素义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
【关键词】微课 英语教学
在国内,最早提出这微课一概念的是广东省的胡铁生老师。在一次教学资源评比中,参赛的课堂教学录像时间长,评委专家根本无法一一看完,于是胡铁山老师就产生了围绕一个小知识点制作微视频的想法。这一想法就诞生了微课的概念。胡铁山老师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载体,围绕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
微课是漳州立人学校的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是立人学校走在时代前沿的一个重要创举,大力提倡微课的教学,深入研究微课的制作,是立人近几年来工作的重心。作为一个英语老师,在班级实施微课,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实施微课教学体现的是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现代的民主型的教学模式。
一、微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特点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
1.时间简短,容量丰富。微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若时间太长,难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初中英语教学中“微课”运用,能使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进程,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有对性,大容量、高效地组织教学。
2.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旨在将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考点等梳理得透彻,排除冗余繁杂的的干扰,最大化地提高学习效率。相对于常规教学,虽然它的教学时间较短,但内容更加精简,主题突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3.实施方便,效率提高。微课视频格式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流媒体格式,教师和学生都可随时随地流畅地在线或线下学习和欣赏教学视频。
二、微课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应用
在立人学校初中部,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体现利用现代化技术转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呆板无趣的教学模式,将枯燥的课堂赋予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导入新课。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的才刚开始接触英语,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英语教学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初中英语课程的学习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因此,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静心设计导入视频,做成微课,让学生欣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难点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每堂课有自己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可能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录制视频,做成微课,提前播放给学生看。例如,there be句式的的教学包括定义、构成、动词的使用、各种句式的运用,可利用微课针对性强的特点,将知识化整为零,采用片段式教学,减少学生学习的认知负荷。
3.复习旧课。对于初中生来说,英语知识的学量又冗杂,英语每堂课都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语法和句型,所以单单利用课堂中的45分钟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一段微课视频,让学生复习旧知识,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巩固知识。
三、微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1.微课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学习比较枯燥无味,每天还得记忆大量的知识点,笔记等,使得不少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不大。而微课集图片、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就目前课堂模式来说能最大限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语言氛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2.微课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在课下选择微课资源进行学习,从而弥补课堂学习中未掌握的知识点。微课的时长不超过十分钟,学生能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碎片时间来进行学习,相比较那些冗长的学习资料,更能使学生轻松完成自主学习。初中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学习习惯养成,学习效率更容易提高。
3.微课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教学过程比较呆板无趣,而微课教学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微课辅助课堂教学,教师对课堂设计会进行更细致地推敲,从而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4.微课有利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微课就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需要,课堂需要,把相关内容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微课制作简单,形式新颖,通过微课可以进行资源的积累、分享和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有助于优秀教师先进教学思想和经验的传播,便于普通教师借鉴和模仿。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学困生;高中美术;成因
一、学困生及其成因
普通高中学困生的表现及成因:
1.家庭环境不良。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对事物的态度、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是子女模仿的榜样。经过调查,农村普通高中学困生的家庭生活环境主要有两种:一是农村种养殖个体户或城镇商人家庭,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没时间管孩子。二是留守学生,父母双方在外打工,与爷爷奶奶生活或与亲戚住在一起;或父亲在外,靠母亲专职管理,但母亲管不住孩子。
2.学校教育失当。首先是课程内容单一枯燥。各学科间的知识是有一定联系并可以相互影响的。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只重视参考科目,其他科目上课“混”的现象严重,切断了学生对其他方面知识的兴趣,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激情。
其次是教育手段简陋单调。当今在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己成为信息时代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情况下,信息传播手段多元化、丰富化、图象化的信息化时代,学校现代教学设施欠缺,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简陋、落后,许多农村学校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城镇学校,教师教学仍然停留在印刷术时代。
再次是教师教学观念陈旧。21世纪,新知识不断猛增,“知识本位”的课程观已经不能涵盖现代知识的全部内容。应试教育下,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积累,而不重视知识的搜集、信息的处理和运用;教学只重视教育的结果而不重视教育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现状。
最后是师生间情感缺失。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长期的按分数选才的人才选拔模式,使学校不得不确立唯分数论的目标,而不是先考虑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因为有升学任务或指标,学校只对上级负责,也就是完成升学指标(小学、初中、高中都较严重)。因为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所代班级多,无暇和学生间直接交流谈心,导致师生间情感距离疏远。
社会环境不良。学校教育是一块小净土,但总抵不过社会这个大染缸。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物质生活逐步丰裕,小富之后各种不良的社会习气又沉渣泛起,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表现随处可见,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滋生,社会上适合于青少年活动的场所缺乏,为了消磨时间,缺乏鉴别能力的学生被这些粗俗文化吸引,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并由此导致吸烟、酗酒、早恋、攀比消费等成人化的不良生活行为,淡化并转移了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追求,腐蚀了学困生的品质,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学生自身的因素。普通高中学困生的形成除了上述外因以外,也有他们自身的a因素,在心理品质上表现更突出些。第一是缺乏生活体验自理能力差。当代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一切有家长代劳,很少安排自己的生活,即使机械的做了许多比较成功的事,但由于没有自己的思维,就像别人的脑袋长在自己的肩膀上,很难产生成就感,所以学习动机很差。第二是许多孩子从小就是与电视或电脑为友,没有形成正当的兴趣爱好。第三是缺乏积极的自我认知耐挫能力差。学困生以往的学习经历中经常受到打击,很少体验成功,在学习上产生了自我认知的偏差,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便放弃了对学习的追求和热情。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渴求成功情感的需求遇到挫折就退缩。
二、高中美术教育是学困生实现价值的舞台
(一)美术高考为学困生搭建成才之桥
首先,美术高考为具有美术特长的学困生创造了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对于具有美术特长的学困生,由于高校招收艺术生的文化成绩要求不高,他们只要付出一点努力,就可以有机会达到高考录取要求,这是高中美术教育吸引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为高中美术教育对学困生实施转化创造了一个舞台。
其次,高中美术技能学习完整的制作过程,使学困生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宰者,他们在制作自己作品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能动精神,这有利于他们创造力的发挥。
再次,高中美术教法的特殊方式能够吸引学困生。高中美术专业教育能够转化学困生,第一表现为美术专业学习教育过程的个别性、合作性,学习方法的探究性,教学手段的直观性受到现在图文时代影响下新新一族学困生的喜爱;第二是美术教学的个别式教学方法能够更好的实施因材施教,有利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动机;第三是圆形坐位为主的开放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协调师生良好民主关系;第四是评价结果的模糊性、多元性,有利于培养学困生自我效能感。
(二)美术学习规律易于被学困生认知
1.学困生能学好美术并且从高中阶段开始美术专业学习不晚。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并且各种智力是独立存在,文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能说明他们的语言和数学一逻辑智力处于弱式,但并不能说明他们在视觉一空间智力方面也处于劣势,文化成绩差点的学困生对美术专业学习成败的影响并不大。从生理发展的角度看,儿童的艺术经验自然发展倾向与青春期(14、15岁)联系不大,除非有人教导或自学。而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他们美术经验的提高正需要指导加以提高。所以,高中阶段学困生能学好美术并且从高中阶段开始美术专业学习也不晚。
2.高中美术专业的知识框架可以通过教育指导得到促进。人们总是认为学习美术天赋很重要,这种观点贻误过许多人。美术作为一门学科,有自己的基本框架结构和认知规律,美术学习可以通过教育指导得到促进,特别是在二度空间上表现三度空间是难以靠自学得到的。
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教育;对策
所谓情感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情感教学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向学生们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包含各种情感,注重对情感因素的积极利用,以此使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树立一种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合理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健全的心理。历史是对国家和世界的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的一种书写,其中包含了人的主导作用,必然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应该生硬的灌输书本知识,而是应该结合历史描述的情境,将教师的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开展一堂血肉丰满的历史课,使学生不仅掌握相关知识,还领会历史的深刻含义。
一、初中历史情感教育的内涵
首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涉及到两方面的“情感”,一方面是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充分利用各种情感因素的促进作用,在僵硬的知识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用情感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有助于知识的吸收,从而使教学成果得到合理的优化;另一方面,学生接受了知识,会引起自身的情感共鸣,日积月累对于不同的事件会培养不同的合理的感情倾向,形成大众意义上的情感品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正常的发展,人格得到逐渐的健全。将情感教育的理念迁移到历史课中,就是历史课情感教育。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的视点投在人的内心情感与精神的世界,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首先体现在有充足的教学内容可以发挥;历史学科涉及的范围很广,有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规律的总结等,这些方面都能引起学生的好恶感受,都能影响学生的感情和道德品质;第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情感教育的理念;它规定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了解国情,对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继而形成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健全人格;还要求关注当今的国际形式和全球性的问题,比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观念等;历史学科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学科,情感教育的标准主要以这些考查内容为评价的标准;此外,将情感因素融入教学之中,能够使课堂更具人性化,形式方法也较灵活。
进行历史课情感教育时,教师首先应该对情感教育理论知识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且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一个具体的把握,结合历史科目的内容特点和学科要求,充分调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情感因素的带动作用,使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主能动性增强,学生将正确的情感取向融入对历史科目的认知过程中,借助历史的内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意,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要紧紧围绕历史学科的发展轨道,捉住学科的特色和本质,不能偏离主题。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具体开展策略
1.利用历史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记录,其中掺杂着各种各样的感情因素,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情感教育,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和认知规律。比如在中国历史中,四大发明证明了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曾经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内心会升腾起一种自豪感;而在学习清政府割地赔款时,师生会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感到愤慨,对中华民族遭受的耻辱感到深深的痛心,从而树立起保家卫国的观念;在学习抗日爱国将领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而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时,师生感受到的是一种伟大的英雄主义和爱国情怀;初中历史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在上课之前,在备课阶段首先应该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具体的把握,感受到情感的侧重,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将自己体会的感情传递给学生并以情动人。
2.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风格表达历史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初中历史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照着课本念相关内容,那么学生会因为枯燥无味而打不起精神来,更不必说引起情感共鸣、培养情操了;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该运用有感情的语言,从语言中能够觉察出情感的倾向,是喜还是悲;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很大,随着语言的起伏变化,学生更容易融入教学的情境,更容易受到感染;除了口头语言之外,教师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语言,通过此,可以传递特定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的思考和变化。
3.创设历史课情感教育的情境
现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教师应该借助这些新的手段,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的内心深处接受正确的思想,从而提高精神境界。比如,在学习“”时,可以在课堂前几分钟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以此导入新课。悲怆的音乐仿佛使学生看到了东北人民在日军的铁蹄下惨遭蹂躏的悲催,痛恨侵略者的行为,渴望和平并且感悟到今天的和平生活是多么可贵,应该加以珍惜;并且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来;此外,与历史相关的影像资料也是非常丰富的,纪实资料和电影电视资料比价多,利用这些资料教学的好处是,学生能够收到影像和声音的双重感染,情感教育的力度增加,更容易影像学生的情感。
总而言之,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历史课程教学的内容,重视情感教育的运用。通过情感教育的渗透,丰富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全面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