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4-10 16:0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制度

篇1

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行规范运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一、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一)建立岗位职责制度。根据机构的工作职责和人员编制情况。科学设置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基本职责。每年将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具

体岗位,切实做到机构工作人员分工合理、任务饱满、职责明确、便于考核。

(二)建立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可从“德、勤、绩、效”四个方面设置具体考核标准。其中,“德”主要是反映职业道德水平和遵守服务准则情况;“勤”主要反映出勤和走访服务对象情况;“绩”主要反映完成岗位职责和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情况;“效”主要反映工作效率和创造性工作、合理化建议等情况。以上四个方面分别占总评分的20%、20%、40%和20%,年终进行考评,评定结果可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级,对考核优秀的人员,适当给予奖励。对积极开发新的服务项目、工作成效突出的人员,可设单项奖。对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人员应予辞退。评分可通过服务对象评价、员工相互评价和领导评价综合评定。

(三)建立业务培训和学习制度。街道(乡镇)社区工作人员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标准按照部和省的统一规定执行。县(区)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要组织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业务轮训,经考核合格领取国家规定证书的才子上岗,逐步实行全员持证上岗。同时,街道(乡镇)机构每半个月应安排一天的业务学习,社区工作人员应每月组织一天的业务学习。对培训学习情况应做好记录,每年组织一次综合考试,考试成绩列入年终考核评分的内容。

(四)建立资料台帐管理制度。各街道(乡镇)机构都应根据本规范要求,明确资料台帐的设置、记录、责任、管理等要求,设立备齐资料台帐。

(五)建立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制度。依照本规范,对工作人员的操作规程、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管理、服务行为规范等方面作详细、明确的规定。

(六)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对各类业务经费的收支行为和管理要作详细规定。专项经费要专款专用,单独设帐,按时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审计和督查,

(七)建立社区(居委会、村)工作人员管理制度。根据规范要求,进一步明确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要求、行为规范和绩效考核办法、实行竞争上岗。

二、健全社会监督制度

篇2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居民;健康干预

1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1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数量相对不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主要是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员承担,她们先承担着在服务站的医疗工作,包括对病人诊断,进行静脉输液、肌内注射、换药。此外,还需入户为居家的病人提供上门服务。同时还承担着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宣传等工作。因此,人员相对不足。

        1.2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在社区工作人员中,医疗大多为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护理大多为退休人员,而预防保健专业人员更是缺乏。因此,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现象,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更为缺乏。而对家庭的概念,家庭的功能,家庭因素与健康及疾病的相互关系等知识则比较缺乏,不能有效地利用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缺乏相关的人际沟通技巧,心理学知识及独立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社区卫生服务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在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没有严格要求医护人员进行有关的护理文书记录;对医护人员入户时所携带医疗物品及着装没有统一要求;对居家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没有进行检查督促与质量反馈。因此,在大量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没有留下文字记录,给研究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与科研工作带来不便。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控制只局限于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入户干预质量、健康教育成效缺乏监督机制,全凭着医护人员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来完成工作,但对技能上的差异及处理上的错误就不能及时发现。

        1.4对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力度不够:据社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调查显示,对健康指导及体格检查的需求量比较大,对家庭病床及上门护理和康复服务需求量相对较少。 

因为传统观念及宣传力度不够,居民对社区服务的人员素质,服务质量均不够了解,因此造成社区居民一些小病也往大医院,而不是先去社区卫生服务站。

2对策

        2.1充实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注意角色转变:根据卫生部新医改的精神,卫生部门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将工作重点从治疗护理工作转移到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工作中。尤其是加强社区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同时,我们还特别注重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角色转换,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尊重病人,帮助病人,与病人及家属建立伙伴式关系,而不是以专家自居,要树立无私的奉献精神,不计较工作时间,不计较个人得失,树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良好形象。

    2.2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通过培训将基层医护人员转变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通过半脱产,短期集中学习,自学,函授等多种途径,进行与社区服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训,除巩固原有的基本知识外,还增加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人际沟通学、健康教育学与促进学、康复护理学等知识,重视社区服务人员的能力培养,包括专科技能的训练,管理与指导能力与同行合作的能力。培养并提高工作人员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有较强沟通技巧,使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人员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篇3

在本文中,笔者以北京市社区档案管理现状为例,谈谈对加强社区档案工作的认识。

一、北京市社区档案管理现状及问题

北京市社区档案工作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2003年,北京市档案局和北京市民政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全市社区档案管理工作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全市16个区县档案局结合《意见》要求,都制定了社区档案管理规范性文件,并通过培训、现场指导、检查等方式方法加强对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

经过10多年的发展,社区组织和规模有了很大的变化,社区居委会及社区服务站等社会组织承担着越来越多政府主导下的社会职能工作。社区档案工作同样随着社区各方面的发展而变化。社区档案内容涵盖了社区组织机构与管理、党建、共青团妇女、统战、老龄、综合治理和人民调解、人口与计划生育、卫生、文化教育体育、社区服务与管理、社会保障工作等各个方面,既为社区建设留下历史见证,也为社区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为深入了解全市社区档案管理情况,北京市档案局在2013年10月对社区档案的门类、数量、管理状况、经费保障、人员情况及信息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发放调查表对全市16个区县220个街道(地区)办事处,2662个社区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对部分社区实地走访。从调研的结果来看,社区档案工作存在档案门类较多、数量较大,库房及设施设备不能满足安全保管的需要,信息化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等状况。

(一)社区档案的门类和数量情况

各社区一般保存有文书、科技、会计、声像、电子、实物等多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并编制了案卷目录、归档文件目录等必要的检索工具。文书档案是社区档案的主体,主要包含民政救助、劳动保障、计生、老龄、残疾、治保调解、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申请、社会化管理等业务工作档案。截至2013年10月底,全市社区室藏档案总数1828587卷/件,其中文书档案1425302卷/件,会计档案29108卷,科技档案9785卷,设备档案9089卷,照片档案418987张,实物46544件,电子档案151298件(图1)。

(二)社区档案管理情况

各社区档案工作一般归属社区党委分管,社区承担的社会服务职能的增多以及各类型业务档案的增加,迫切要求社区党委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工作,加大建章立制,配备库房、档案专柜等。

1.社区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情况。社区逐步建立了归档、保管、借阅、鉴定销毁、换届交接等一系列档案管理制度。全市2662个社区中,有1990个社区制定了归档制度,占74.8%;有2124个社区制定了保管制度,占79.8%;有1598个社区制定了借阅制度,占60%;有1115个社区制定了鉴定销毁制度,占41.9%;有1423个社区制定了换届交接制度,占53.5%(表1)。

2.档案专用库房及硬件建设情况。2662个社区中,有484个社区配有独立的档案库房,占18.9%;有2182个社区配有档案专用铁皮柜,占81.9%;有855个社区保管档案场所配备了防盗门窗,占32.1%;有1540个社区配备了灭火器,占57.9%(表2),档案保管还存在一定隐患。

(三)档案管理人员及经费情况

1.社区档案管理人员普遍存在人员少,且流动性强的特点。绝大部分是兼职档案员,兼职基本都在3项工作以上,有的甚至兼7、8项工作;从身份上看,有的是正式在编人员,有的是聘用人员。据统计,2662个社区档案人员中,专职档案人员89人,仅占3.3%;兼职档案人员2573人,占96.7%;正式在编人员1803人,占67.7%;聘用人员859人,占32.3%(表3)。

2.档案经费情况

全市所有社区都没有专门的档案业务经费,档案管理工作所需经费一般从社区办公经费中支出。

3.档案信息化发展情况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际需要,社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得到一定发展,整理和保存了一定数量的电子文档、数码照片和视频等。2662个社区中,有357个社区配备了档案专用电脑,占13.4%;有462个社区建立了计算机档案检索目录,占17.4%。

(四)社区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档案管理是社区开展党的建设、社区自治、社区文化、社区服务和社区安全等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虽然各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着各区县社区的档案管理水平不均衡,同一区县不同社区之间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不平衡的状况。

1.档案管理意识比较薄弱

(1)部分社区档案工作还未形成正常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社区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档案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档案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档案管理所需的人、财、物无法得到很好保障。

(2)市、区街道业务主管部门干涉过多,他们为便于本部门专业工作需要,要求社区按照本部门规定建专卷,既干涉了社区的自主管理,又导致社区档案不能集中统一管理,且重复建档,给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造成较大的影响。

(3)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对档案工作不理解,认为社区搞建档又多了一项工作,是给自身找麻烦;少数人甚至认为社区不需要建立档案工作,社区服务中产生的文件材料上交上级对口业务部门即可,本社区不需要归档。

(4)部分社区档案管理人员缺少档案法制观念,不熟悉档案法律法规和相关业务知识。

2.档案业务保障基础薄弱

(1)档案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不到位

社区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部分人员身兼多职,精力不足。档案员队伍不稳定,变动频繁,有些社区甚至没有配备相对固定的专兼职档案员。部分档案人员很少参加档案业务技能培训,缺乏基本的档案管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胜任和完成档案管理工作。

(2)硬件建设无法适应档案工作需要

随着社区服务职能的拓展,大量各门类和载体档案产生,档案保管硬件建设无法适应工作需要的矛盾凸显。全市2178个社区没有专门的档案库房,有761个社区采用分散保管的方式,档案保管专柜的容量不足,档案设施设备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在各个社区普遍存在。

(3)档案业务经费不足

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所需经费是从社区办公经费中支出,而每年的社区办公经费也仅仅2万元左右,能够用到档案管理上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档案整理保管必备的档案装具、专柜等都不能予以保障。

3.档案管理不规范

(1)档案工作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档案工作制度还不健全。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一些社区业务工作形成的档案基本处于谁形成谁管理的状态,部分社区还缺少归档、保管、借阅和换届交接等基本的档案管理制度,在文件归档整理时,有的按上级业务部门要求整理,有的随自己工作方便整理,既没实现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也没有按照档案标准规范化整理,且造成文件材料归档不齐全,严重影响了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档案信息化工作相对滞后。由于社区经济条件有限,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大部分社区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仍然采用传统纸质手段保管档案,产生的电子文件也没有归档,不仅影响了社区档案的完整性,也不利于今后的开放利用。

二、做好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社区档案工作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档案工作的新领域。做好社区档案工作,需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业务主管部门及社区的共同努力。各级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组织社区人员学习《档案法》等,提高社区人员的档案法制观念;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社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宣传社区档案工作与社区建设、与城市文明建设的关系,真正把档案工作作为社区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做到社区档案工作与社区各项工作同步。

(一)加强顶层设计,严格规范标准

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与省级民政、社工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相关部门对社区档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做好全省社区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工作,协调与民政、社工等部门共同制发。积极组织地市县级档案局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宣贯,确定工作目标,提出工作标准,明确工作要求。同时加强对社区档案工作的宏观监督指导和调研工作,发现社区好的做法,及时认真研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做好宣传和推广,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区域社区档案工作全面提升。

(二)加强沟通协调,做好培训指导

地市县级档案局要加强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与本行政区域组织、民政、社工、街道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积极为社区档案工作营造良好环境。二是协调成立社区档案工作领导小组,由地市县级档案局牵头,民政、社工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重点做好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确保社区档案工作所需的人、财、物等得到充分保障。建立社区档案工作管理网络,形成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街道―社区居委会三级档案管理网络。地市县级档案局研究制定本地区社区档案工作标准,并同街道办事处一起按照标准抓落实,努力使社区档案工作朝着规范、标准、有序的方向发展。三是组织培训街道和社区档案管理人员,提高其档案业务知识和能力。四是积极与街道档案管理人员沟通,调动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指导街道办事处档案人员通过上门指导、检查考核等方式,进一步促进社区档案工作取得新进展。

(三)加强支持保障,促进齐抓共管

街道办事处作为社区直接的行政管理部门,要关心和支持社区档案工作,切实做好社区档案工作必需的人员、经费、库房、装具保护设备等基础保障,为社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社区档案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民政、社工、劳动保障、计生、文明办、安全综治等多个部门,只有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抓好社区档案工作。社区各项工作直接受街道办事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街道办事处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应统筹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有关档案的各项制度、办法,统一归档、整理标准;与相关部门达成共识,建立社区档案协同管理体系,对社区档案资源进行整合,集中收集、整理和保管,确保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保管有序、利用有效。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人员要经常指导社区工作人员做好社区业务工作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并对社区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

(四)加强建章立制,抓好层层落实

社区领导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社区主管机关(主要是街道办事处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争取社区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为社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要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档案工作,选用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同志担任专(兼)职档案人员。

要在构建和谐外部大环境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小环境,最大程度上保持档案管理人员岗位的相对稳定,通过提供晋升机会和待遇等方法,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吸引力,使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得更好。

社区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强以下几项工作:1.加强自身档案业务知识的学习,通过参加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组织的培训,不断提高档案业务技能和能力,同时提高使用现代化技术设备管理档案的能力。2.做好社区各项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整理及档案保管、借阅、统计、鉴定和移交、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制度,使社区档案工作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3.指导社区工作人员做好社区业务工作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并开展相关业务培训,确保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归档齐全完整,规范整理。4.做好本社区档案的安全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

篇4

一、年社会人才工作总结

年以来,我市社会工作人才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人才办的指导下,按照全市人才工作计划,积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市社会工作局面和人才队伍建设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积极部署,建章立制,社会工作环境日益优越

今年来,我局认真调研,牵头起草了《社会工作人才规划》,同时,年内将以市委、市府的名义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社区工作人才的要求、待遇等方面作了原则性规定。县统一全县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探索社区经费拨付方式,起草了《县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和社区经费管理办法(讨论稿)》。路桥区已为社区专职工作者办理了住房公积金。临海市的社区工作人员工资自年以来,已经由508元、608元、708元每月,提到了现在的平均年薪3.5万元(含奖金、社保);市已初步拟定社区工作人员的加薪制度,预计自年始社区主任、社区党委书记均可参加乡镇、街道基层公务员的选拔。

(二)加强培训,夯实基础,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不断提升

年以来,市民政局鼓励民政系统和社会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辅导培训,专门组织各县市区慈善总会及有关乡镇分会的专职社会工作人才赴浙江大学培训。同时,在民政系统内部,采取中心组学习会、干部大会、培训班、专家讲座、参观交流等多种方式,分层次组织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学习政策,掌握社会工作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试点地区和单位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市近两年接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培训的人数有260人,其中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的16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的24人。

(三)积极探索,夯实基础,不断推进社区建设

通过搭建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为民服务平台,社区工作者发挥自身特色,参与建设了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面向困难群体和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网络、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网络。黄岩、路桥、温岭等地的社区志愿者,以“爱家园、护家园”为主题,在各自小区开展清洁整治活动。还利用“春风行动”、“邻居节”等服务形式和载体,倡导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活动。如黄岩组织举行“支持世博、邻里同乐”绣香包活动,对小区内的健身器材进行“体检”。仙居组织志愿者在车站广场举办文艺演出,为居民搭建起增进了解、交流感情的良好平台。

(四)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力

年,由阮孟合局长任组长,组成社会工作人才专题调研组,其撰写的调研文章《社会转型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基于市的实证分析》在浙江民政论坛上获得二等奖。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人才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面向社会广泛报道全市社会工作开展情况,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老百姓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五)发挥优势,多方协作,志愿社工队伍蓬勃发展

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工作队伍的努力,更离不开热衷于社会工作事业的社会各界群众。如今,志愿者已经成了社工队伍的最重要补充,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工作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在9个县(市、区)均建立了义工分会,各级社区志愿组织达724个,义工队伍总人数已发展到28000余人,各类义工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二、年社会人才工作安排

根据我市社会工作人才发展情况,结合各地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任务,年,我们将努力实现三大发展目标,完成七大发展任务,强化三项保障措施。

(一)发展目标

目前市具备社会工作专业背景或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工作者只有40人。按照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育,力争每年新增50名,进一步扩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提升社会工作人才专业能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1、加大外部引进。重点引进具有硕士以上社会工作专业学位;副高及以上专业职称;三级及以上社会工作师;获得省级及以上政府奖励的专家学者;重点机构或紧缺岗位的本科以上专业人员等。

2、加强内部培育。委托具有培训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社工理论与实务的培训,同时鼓励有条件者参加社工职业资格鉴定与职称评定。

3、强化专业服务。推动社区党群工作、社区服务、社会救助、人口计生、医务、学校、家庭等相关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领域与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女、残疾人、流动人口等工作领域的社会工作专业化。

全市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在市、县(市、区)、街道的民政、教育、文化、卫生、劳动、、人口计生、公安、司法、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部门;另一类是针对特定的服务对象,按一定的比例,在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机构、学校、医院、社区等设置社工岗位。

(二)发展任务

为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全面发展,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重点做好七大任务:

1、贯彻职业标准,加强行业规范。根据社会工作者职业标准的要求,推进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的认证工作,鼓励和引导专业岗位使用具备职业资格的人员;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机构准入制度,加强行业规范建设。

2、加强专业培训,提升人才素质。完善培训计划,优化课程设置,邀请社工理论和实务专家,对管理人员进行社会工作轮训,对社会工作人才和社会工作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同时,加强与高校联合,举办高层次的社会工作研修班,对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部门领导岗位、社工机构负责人进行专业提升。

加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力度。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在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优先录用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并在社工专业领域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者;通过专题培训、讲座、到社会工作机构实习锻炼等形式,对政府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施社会工作轮训;对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部门的新进公务员进行社会工作培训,要求两年内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3、拓展实务领域,充实专业人才。

(1)在党员服务机构、社区(村)等党群工作领域内充实具有社工资格的社区党群工作专业人员。

(2)在新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3)在公办中、小学和民办学校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4)在一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5)在养老院、儿童福利院、救助站等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机构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6)在县(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民政管理和服务岗位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7)在县(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残疾人服务岗位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8)在县(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人口计生工作岗位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9)在县(市、区)、各乡镇街道(社区)流动人口工作岗位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4、建立激励机制,强化自身建设。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引入激励机制,探索社会工作职业薪资指导价,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薪酬管理制度,吸纳更多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健全包括一线服务、项目运营、专业督导与机构管理在内的社会工作人才体系;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的自身建设,提高专业团体的自主管理、自主运作和自我发展能力,强化机构的诚信自律,树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良好形象。

5、开发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研究开展各类社工服务项目,包括养老机构社工服务、福利机构社工服务、社区社工服务、司法援助社工服务、人口计生社工服务、行为矫正社工服务等,拓展项目服务人群,提升项目服务质量,规范项目委托与管理的流程。

6、培育民间组织,加强政社互动。培育更多的民间性专业社工机构,激发民间组织参与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自主创业,建立社工机构间的分工、协作与竞争机制。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成立社工协会,发挥其在实施行业管理、团结社工、发展专业、服务社会方面的作用,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加强政社合作互动,发挥社会工作在整合资源、和谐共建方面的专业优势,使社会工作人才成为联系政府、社会与市民的桥梁。

7、成立评估机构,加强专业督导。成立专业的社会工作评估机构,运用专业手段,从第三方的角度对各类社会工作项目、机构及个人业绩进行评估;在社工实务中建立社工专业督导机制,促进一线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提升。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调动和整合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单位的积极性,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篇5

1、在举办医院社康部、医务科、质控科、护理部和防保科的指导下,社康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包括全科、专科、护理、药房、医技及计划免疫等专业小组。每专业小组设立组长,并制定落实岗位责任制;制定各组及各班(岗)岗位职责。社康中心主任应对本部门员工定期进行岗位职责考核。

2、负责成立本社康中心医疗质量控制小组,主任担任组长;成员为各专业小组组长,不断加强社康中心医疗质量管理。质控小组每月就本社康中心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进行自查,质控考核结果与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挂钩。

3、社康中心的主任,应每月召开一次各专业小组工作会议,针对各专业小组提出的医疗安全及医疗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制定改进措施。

4、社康中心主任应每月统计中心各项工作的工作量;制定本中心二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并对工作人员的每月的绩效工资按照工作量进行二次绩效分配;对社康中心各项业务工作做好质量控制。

(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1、加强医务人员对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主要包括《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广东省病历书写规范》、《深圳市基本医疗制度》、《深圳市常见疾病诊疗规范》、《深圳市医保管理办法》以及举办医院的各项医疗管理制度等)的学习和掌握。对相关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要求熟练掌握,并定期进行考核;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做到依法行医。

2、社康中心应贯彻执行医疗技术准入制度,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准的科目提供诊疗服务,严禁超范围执业;及时督促协助社康中心医务人员办理执业注册,避免非法行医。

3、社康中心应根据国家收费标准及医保相关规定,及时核对调整医疗收费价格;社康中心主任应直接管理物价,确保社康中心医疗收费价格不高于举办医院。杜绝乱收费。

4、建立社康中心电话回访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对门诊患者进行电话回访并做好记录;社康中心主任要定期抽查回访执行情况。

(三)服务流程管理

1、制定适合本社康中心的医疗工作流程,包括全科及专科医疗,护理、药房及收费挂号等流程;并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不断调整优化服务流程;社康中心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执行。

2、建立社康中心医疗安全应急处理预案(应包括公共卫生事件、停电和火灾等突发事件等)并定期进行演练,确保社康中心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并将预案落实执行情况作为社康中心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控制的重点内容进行定期检查,充分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医疗缺陷和纠纷管理

1、根据临床医疗、护理缺陷评定标准,建立社康中心医疗差错登记本,并定期组织讨论。

2、对重大差错、纠纷应立即上报医院社康部及其他有关部门。

3、制定社康中心的奖惩制度,并贯彻执行。

4、发生医疗纠纷,应注意妥善保存相关医疗客观资料,包括病历、处方、处置单、诊疗过程涉及的药物、安瓿、器械等各种医疗文书和医疗用物。

(五)员工和公共关系管理

1、严格执行社康中心工作人员岗前及岗位培训制度。要求新进社康中心人员熟练掌握内、外、儿、妇科常见急证的处理、院前急救技术、外科常用操作及急救设备的运用等基本技能,并进行理论及实际操作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在岗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急救技术的演练及考核,考核成绩与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奖金挂钩。在岗工作人员每年需到举办医院参加临床继续医学教育学习15-30天。

2、社康中心主任应根据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状况及业务特点合理搭配排班。

篇6

【摘要】 根据社区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各种问题,如:政府重视度不够、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匮乏、资源配备不足、社会对护理学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部分居民保健意识不成熟、社区护理人才的缺乏、社区护理管理有“失控”环节等,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管力度和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医疗服务机构、确定社区护士选拔标准、对社区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努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抓好社区护理质量管理、制定卫生保健网络与社区护理管理网络等,从而实现社区医院的目标。

【关键词】社区护理 问题 发展对策

社区护理将护理服务对象从病人扩大到健康人群,服务范围由医院走向家庭和社区,工作内容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扩大到预防保健和提高人群的生活与生命质量等多方面服务。社区护理在我国目前不断发展完善的医疗卫生事业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也是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社区护理目前现存问题

1.1政府重视度不够、管理体制不完善。

1.2资金匮乏,资源配备不足 国家在医疗卫生服务事业中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资金不足导致一些服务站内只具备基础的医疗设备,缺乏先进的医疗仪器。

1.3社会对护理学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 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护理从属于医疗,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护士职责被认为是以协助医生完成医疗工作为主,未被提升到促进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对于护士的社会价值不能充分认可,尤其对于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因此,患者的从护性低,影响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

1.4部分居民保健意识不成熟,生活质量不高 社区卫生服务不能得到普及, 社区卫生服务的资源也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1.5社区护理人才的缺乏 开展社区护理工作辛苦、待遇低,甚至工资都难以保证,易挫伤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大多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都还未摆脱眼高手低的坏习惯,导致社区护理人员学历普遍不高。另外由于社区护理工作的繁忙, 导致规范化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没能得到很大的重视,缺乏综合型的全科护士。

1.6社区护理管理有“失控”环节 社区护士数量、知识培训不足,社区护理经验和解决其健康问题的能力和应变力参差不齐,还有些护理部基本不管社区护士,使得社区护士所提供的技术与服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安全因素,社区管理制约机制不完善,缺乏规范性的社区管理。

2 发展社区护理的对策

2.1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管力度和资金投入 完善社区护理的运行体制及管理体制,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管。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措施,使社区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同时注意改善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 提高社区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完善社区护士的职业资格准入等方面的制度和法规;配备先进的医疗仪器,并适当提高社区医护工作人员的待遇。

2.2建立多元化医疗服务机构,促进社区护理的发展。

2.3确定社区护士选拔标准 社区护士的选拔标准为:身体健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态度;具备丰富的护理经验;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判断力,不怕吃苦、素质高、亲和力强,均为骨干护士,经培训合格后竞争上岗。护理管理者在社区一线工作人员中选拔,要求责任心强,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做到团结、激励每位护士。

2.4对社区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 护士培训内容包括护理操作技能、专科护理技术等。同时,护理部应每月召开一次社区服务对象和护士共同参与的座谈会,为二者提供沟通平台,保证了护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在护士中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力争建立良好、健康的护患关系;聘请心理学专家进行讲座,丰富护理人员的社会、人文知识。

2.5努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加大对社区护士的上岗培训,使护士具有独立判定病情的能力和对各种危险征兆的鉴别能力。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的设置, 还要开设具有社区护理特色的课程,拓宽知识面是社区护士的必修课。

2.6抓好社区护理质量管理 社区护理中质量管理是个难点,社区护士工作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复杂性,需要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结合自身经验完成护理工作。每月召开例会,传达有关文件精神,反馈护理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交流护理经验,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2.7制定卫生保健网络与社区护理管理网络,成立社区护理服务中心实现电子呼救网络,让大医院内的诊疗规范等资源与社区共享,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共同体 ”,并实现畅通的“转诊通道”,自成体系、配套并运转协调,或应聘大医院专家在社区坐堂行医,为居民提供低价、就近、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实现社区医院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篇7

【关键词】 计划免疫;流动儿童的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73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97-02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以“携家带口”的方式进入城市,使流动儿童数量出现大幅度的激增[1]。这就使得流动儿童的免疫管理成为城市卫生服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之一。如何使其与城市中的同龄儿童得到一样规范、及时的健康服务,就更是防疫工作中的难题[2]。所以本文以积极探讨免疫工作中流动儿童的管理为思想,以无锡地区对流动儿童的免疫管理为依据,总结可靠的、适当的管理方法。

1 流动儿童当前存在的共性问题

1.1 流动儿童自身特点 我们从无锡地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中,也得到了流动儿童的父母由于打工的因素,导致其居住的地方不确定,总是随从父母搬迁,并且手机更换频繁,难以联系;也由于流动儿童的父母来自不同的地方,工作的不同,使得他们居住分散,这是流动儿童自身的两大特点,这也同样给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在调查流动儿童时带来很多困难。流动儿童大部分来自农村,居住环境、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容易引起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1.2 监护人的认识不够 首先大部分流动儿童的家长来自偏僻的农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卫生防病意识不够、预防保健知识不足,这是给免疫管理带来困难的首要因素;其次有的家庭收入不稳定,经济状况不乐观,导致流动儿童不能接受规范的基础免疫;最后部分家长对疫苗不了解,道听途说,害怕正常的疫苗接种后反应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反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免疫接种。

1.3 管理机制的不够完善 农村经济落后,经济发展为其主要的目的,所以对于儿童的免疫规划管理不具有重视性,这也使得父母的不重视,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循环。再加上,流动儿童的不不确定性,及人数的增多,使得管理在认识、投入和行动上尚未形成合力,管理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城市基层卫生防疫机构在人员配备、经费落实等方面还是老机制、老模式,无论在精力和认识上都不能满足需求,矛盾突出。

2 应对的管理策略

2.1 加大计划免疫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意识 我们从无锡对流动儿童较为成熟的管理方式中得到,只有在政府权力的支持下才可以,基层才可以尽心尽力的做好。政府可以加大计划免疫政策的宣传力度,这也需要公安、社区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尽力协助政府做好宣传,如在流动人员办理暂住证时,公安协管人员就会协助询问儿童的健康免疫情况,给予适当的宣传和引导,这样就会使得父母对计划免疫有一定的了解,不再会对接种免疫存在顾虑的盲区。如果社区工作人员发现流动儿童会主动关心和询问,同样会起到宣传作用。如果能在4.25计划免疫宣传日期间,重点针对农贸市场、车站、城乡结合部等流动儿童较多的地方以免疫管理为主题宣传活动,这样会使他们更加积极去了解免疫防疫,让他们真正的懂得免疫的好处与重要。同样,他们也会将免疫防疫的知识带给他们的老乡,甚至家乡,这样也同样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样就可以以一带十,促使流动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需求。

2.2 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积极动员各个部门参与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的工作中,使其变成一个全社会性的系统工程,这也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广泛开展流动儿童免疫的教育,这样才会收到有效的成果。如果由政府牵头,公安、工商、卫生、妇联、计生、广电、街道居委会等多部门配合行动[3],各司其职,协调管理,互通情况,社区部门要起主导作用,他要做好流动儿童的排查摸底,完善暂住人口的信息采集,每月将流动儿童以月报表的形式交接给基层防疫部门,防疫人员收到信息后,进行核查工作,一查到底,无卡建卡,查漏补种,做到户户有落实,对计免适龄儿童开展经常性的调查摸底和查漏补种工作,并真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对流动儿童数量的不确定性,以及确定其的免疫接种情况,为后来的免疫防疫管理奠定基础。同时与社会各部门保持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将其上报给卫生免疫部门,由免疫部门拨款,给儿童接种免疫。只有各个部门协调合作,共同处理流动儿童免疫工作,才能推动流动儿童免疫管理长效有序的发展。

2.3 建立健全流动儿童规范化管理制度 社区工作人员为基层免疫工作人员提供全面准确的辖区内流动儿童基本情况,有免疫人员负责建卡,信息系统登记入册、核查免疫接种情况及日常接种外,由专人负责对社区上报的未到位儿童进行追踪核查,以确保流入儿童准确性,以及明确流出儿童去向说明,这样才能使得流动儿童的不确定性减少。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要定期到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新建居民点等流动儿童聚集地主动搜索,以得到新增流动儿童的数量及免疫情况。最重要的是每季度防疫人员下到社区进行核查,填写调查表和季度核查小结,以提高了流动儿童的建卡率。只有建立健全流动儿童规范化管理制度才能使得流动儿童得到和本地儿童同样严格规范的免疫接种。

对于计划免疫中流动儿童的管理,无锡地区的预防接种工作开展的较好,2011年就建立了现代化预防接种门诊,有专业的电子信息平台,可以随时查看各类疫苗的接种率及应种未种的儿童名单,并及时电话联系家长进行预约接种,确保计划免疫的及时性。所以,只有用心努力去做,就会做好,就会使得流动儿童得到更好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苏亚兵.泰州市口岸镇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08,10(04):26-27.

篇8

一、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基础工作不断完善

1、建立了《社区劳动保障站工作职责》《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企业退休人员管理制度》等工作制度,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2、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摸底工作,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花名册、信息表,及时掌握动态信息。

3、加强与企业退休人员的沟通联系,发放联系卡,及时为企业退休人员发放退休联系卡,几个月来,己发放了950张。

4、充分利用社区墙报、宣传栏、上门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和政策,促进劳动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完善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体系,不断拓宽服务内容

1、按居住范围划片,将退休人员分成30个自我管理小组,并将社区工作人员划片挂包,每月汇报一次,同时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增减变动工作,每月及时上报各类报表。

2、拓宽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1)帮助辖区内下岗困难人员、残疾人员共计37户,75人申办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每月发放低保金6365元。

(2)积极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再就业优惠证》两保补贴2600多人,实现再就业598人,并发放春风行动关怀卡280张为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共13人积极申报办理小额贷款,申报的资金达60万之多。

(3)按照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有关文件精神,6月1日至6月3日对居住在本社区范围内的企业退休职工进行资质年检,其中市属退休职工280人,县属企业退休职工559人,圆满地完成了退休人员年检工作。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继续做好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退休人员和各种优抚对象的服务工作,实现服务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2、加强社区就业与再就业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和下岗人员的就业与再就业能力。

篇9

实处,贫困居民是否真正享受实惠。

社区居委会,作为直接做群众工作的基层组织,承担城市低保的基础工作,在加强低保动态管理工作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抽调到社区参加群众工作期间,和社区低保专干、改制企业留守工作人员一起探讨学习。从实践中体会到,社区在城市低保动态管理中可以充分发挥重要作用。

一、宣传作用。

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宣传法律、法规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低保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目前,城市低保现状大都进多出少,部分群众误认为城市低保可以终身享受。这些错误认识必须通过社区干部工作者的正面宣传来加以引导,使那些通过努力能够有能力解除低保的群众真正认识到享受低保是党和国家对自己暂时困难的一种救助,自己必须在享受低保期间努力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尽早推出低保。而这些政策和观念,要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就必要依靠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宣传阵地的作用,对城市低保动态管理制度进行广泛宣传,特别是对低保对象群众更要加大宣传力度。只有让居民特别是低保对象充分理解低保动态管理政策,才能为“应退尽退”减少阻力。

二、管理作用

社区干部对本辖区情况底子清,情况明,有着对辖区内的低保对象进行科学管理的优势。首先可以对低保对象进行科学分类,就是把低保对象分为“常补对象”和“非常补现象”两大类。常补对象主要是指城市“三无”人员和老、弱、病、残等靠低保对象以及其家庭成员的努力而无法改变家庭生活状况的人员,如无儿无女的老年人、无亲无故无劳动力的残疾人等;“非常补对象”是指低保对象及其家庭成员中有劳动能力,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家庭生活状况的人员。其次是要做好分类管理。一是要做好档案分类管理。要把常补和非常补对象的档案分柜存放,分别进行管理。是要实行低保对象资格审核制度。二是要实行低保对象的审核制度。根据确定的分类对象,对常补对象资格可一年一审,非常补对象实行半年或每季度一审。在审核过程中,准确掌握低保对象家庭的收入、家庭成员的就业变化情况,及时上报民政部门并协助做好动态管理的相关工作。

篇10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兴海县社区建设工作情况作交流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构建网格管理服务,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一是为发挥社区的服务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开通了便民服务热线。为进一步方便对社区居民的有效管理,我县按照“区域相邻、居住相近、管理方便”的原则,从原来的单一管理体制,将县城4个社区合理划分为18个网格,以网格单元为基础,成立网格工作小组,分片管理、责任到人,形成了以“人在格中,事在网中”的工作格局,有力提高了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的社会效能。二是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平台”、社区调委会、治安联防队、志愿服务队等。开通了便民服务热线,建立了“情系万家”便民服务微信群、QQ群,积极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等活动。

(二)理清社区职能职责,实现社区职能归位。以服务支撑基层社会治理。为切实规范社区职责任务,减轻基层组织工作负担,落实“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的要求,印发《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通知》,主要从依法确定社区工作事项、清理规范工作机构和牌子、压缩社区创建达标评比项目和台账等方面,进一步理顺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与职能部门及基层政府的权责关系,减少社区过多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促进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共梳理出涉及县属和驻县17个单位,准入事项包括4项50个科目,精简取消社区公共管理、印章使用范围、达标评比、台账等事项目录共19个科目。

(三)开展阳光议事协商,实行社区民主决策。转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和《青海省城乡社区协商实施办法》,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指导全县城乡社区协商工作。建立健全社区工作协商委员会制度,规范协商程序,丰富协商形式,充分运用协商成果。充分做到了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解决群众的难事、难题,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力。

(四)推进社区居民公约,实行居民自我管理。完善社区民主监督制度,印发《关于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定完善工作的通知》,全面提高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水平,依法制定和完善居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约、议事决策规则,提高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各社区基本建立了完整配套的规章制度,建立“五必查、五必访”,“六必报”“六清五掌握”等工作机制。全县7个社区基本建立居民公约等相关制度,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工作机制。 

(五)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支持参与社区治理。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做到精准“点穴”,开展扶贫救济、养老服务、妇女儿童福利关爱、文体活动、劳动就业等内容丰富的服务,提升基层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近期计划在精准扶贫异地搬迁“安多民俗文化村”依托现有的基础设施、公建设施优越资源,实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把城镇社区服务延伸到了农村。该项工作于2016年起,在大米滩村开展实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培育发展了1个社区卫生整治协会,近50余名志愿者为改善社区人居环境提供志愿服务,加强了城乡社区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了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区建设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社区治理主体职责不清、社区自治机制不健全、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与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改革新形势、社会治理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社区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丰富多彩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