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范文
时间:2023-04-10 16:0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由科技人员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简而言之,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的企业。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
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愿组合、自负盈亏”的组织原则,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适应能力,它们除具有一般企业的特点外,还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征:1.规模小与大型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合一,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做出决策。2.专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3.高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生产的大多是高科技产品,其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单一性,很少进行多种途径的代替研发,在成长过程中,技术、市场、财务、环境等方面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三、技术创新模式与选择
技术创新是一种技术经济活动,是新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是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和优势,是最有能力、最有条件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群体。同时,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立身之命,是企业活力的增长点,因此技术创新模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的重要组成。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协同创新,其中自主创新要求企业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能力,这不利于中小企业内在优势发挥,因此不适合中小企业选用;后两种模式对于资金短缺、技术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尤其是协同创新比较适用于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三种创新模式在研发能力、创新效益等评价指标方面各有优劣。见表1和外部环境,可以选择其中某一种技术创新模式,也可以采取两种或者多种创新模式的组合。
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以下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环境两方面进行探讨。1.政府应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1)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活动。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法律法规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通过立法,维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技术创新计划,大力鼓励产学研结合,使大学和科研院所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2)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完善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国家要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设立专门的担保机构,降低商业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同时,完善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创新基金等相关政策。(3)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体系。国家要大力发展创新集群,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兴产业基地等,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共享。2.企业自身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内部环境(1)建立促进创新的激励制度。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评价系统,采用多种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建立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知识型员工积极性,有效地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2)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并切实遵循。企业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生存环境等,培养全员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激发科技人员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努力打造协作创新的工作氛围。(3)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知识密集型组织,对快速响应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运作效率等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指标有较高要求。所以企业应选择合理的知识管理系统,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同时要加强知识管理信息组织建设,做好企业内部知识管理支撑,提供功能强大的搜索工具,便于对现有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实现知识共享。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在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是重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未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目前的激烈竞争环境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适应市场变化,在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李姗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粟进,宋正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5):156-163.
篇2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新三板 风险投资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由科技人员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科学研究、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中国加入WTO之后,为适应宏观金融环境的要求,国有银行加大了对信贷制度的改革,信贷要求更为严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不容乐观。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融资难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且严重限制了其发展。因此,对创新融资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重点是寻求企业新型的融资渠道,进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外源融资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直接融资是指直接与资本所有者协商融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主要包括企业所有者直接的资金投入,以及各种借贷资金的投入等。直接融资的方式主要有资本、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但是由于国内对上市企业要求严格,而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又较小,因此很难在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上市。间接融资方面,中小企业外部融资中的间接融资主要是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获得资金。在美国和英国,商业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但是在我国,由于金融体系不够完善,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阻碍,并且由于中小企业自身体制尚有欠缺,使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具有较高的成本和风险。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不依赖于外部资金,逐步将自有资本转化为企业资本的过程,它主要是通过企业的利润留存、折旧及定额负债等进行资本的纵向积累的一种融资方式。其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企业自身的积累;二是某些暂时闲置的可用来周转的资金。但是内部融资的资金规模有限,企业若完全依赖内部资金周转,很难有长足的发展。
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创新融资模式
(一)政府扶持模式
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基础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弱,不能及时获取有效资金,从而错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产多是新兴科学技术,发展潜力巨大。美国小企业管理局是独立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小规模的政府机构,其使命是向小型企业提供资金援助与多方面的问题咨询,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普通民众更高效、更快捷地创办小企业,以促进小企业及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该机构是美国小企业最强大的财政支柱,有总额超过450亿美元的商业贷款、贷款担保以及风险资金。
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税收方面给予税收优惠:优惠税率或宽松的税收政策;其次,划拨财政资金,促进地方财政鼓励政策,或者获取社会资源的支持;最后,可以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发放低息贷款。
(二)新三板融资模式
过去的10年,我国的主板和中小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未来的10年,随着结构调整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主线之一,有助于推动结构调整的创业板和场外交易市场必然会获得强大的增长动力。新三板企业的资金需求,常常体现出规模小、速度快、频率高的独特性,而高效、便捷、低成本是新三板融资的特点,也因此形成了其独特的投融资功能。而新三板从开办之初就坚持“为高科技高成长企业提供投融资平台”,试图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是搭建一个供非上市股份公司实现股份流通的平台,而且是加强挂牌公司信誉度、优化挂牌公司治理结构、促进挂牌公司私募融资的平台,试图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新三板运行的这几年,挂牌公司数量稳步增长,其中不乏久其软件、北陆药业等登陆主板和创业板的优质企业。可以说新三板正在逐渐成为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基础和前台,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表1为新三板市场2012―2014年融资情况。
从行业分布情况看,制造业在新三板的行业中占比最高,共883家挂牌公司,占总挂牌企业数的56.17%,总股本为339.73亿股,占比51.6%;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60家挂牌公司,占比22.9%,总股本为84.85亿股,占比12.89%;其余行业的挂牌公司家数均未过百,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分别为57家、55家和38家。
其次,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可以进行风险投资,由于中小企业很难取得信贷支持,他们需要一种可适应周期长、高风险与高收益共存的股权资本为之服务,这种资本称为风险资本。风险投资主要是由风险投资公司进行风险判断、资金投入、经营管理的综合工程,其投资对象一般为高新技术项目(产品)、起步不久、急需资金的新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周期长,高风险高收益,风险投资不在于不断地获取股息和红利,而在于一次性为投资者带来的巨大的市场回报。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风险投资,首先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其次规模小更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因此,风险投资也是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自我改革融资模式
企业自身制度不健全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想改善企业融资难的状况,从企业内部出发,诊断企业内部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企业的信用意识淡薄,常常发生失信行为,造成企业信用不足,使得企业难以满足银行的担保条件,很难在银行取得贷款。因此企业应该加强自身信用管理,及时偿还银行贷款,在各个金融机构取得良好的信誉口碑,使债权人对企业有足够的信任。其次,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造成财务报表信息不完整等,使投资人和银行无法准确地了解企业的内部信息,从而造成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此,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财务部门,并配备专业的财务、审计人员进行财务核算。最后,科技型企业自身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经营风险较大,经营风险虽不能完全消除,但企业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尽量规避风险,企业自身拥有的创新高端技术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能够引导投资者进行风险投资。
(四)银行支持模式
银行是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而我国的企业更是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但是银行较为严格的贷款条件总是将很多中小企业拒之门外。因此,若银行能够降低融资门槛,使更多企业融得资金,将会大大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尽管银行为中小企业贷款要承担较高的风险,但是如果后期企业发展好,银行的利润也是比较可观的。银行在前期贷款时可以规定较高的利率来规避一部分的风险,但利率也不可过高,中小企业本身规模较小,过高的负债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其次,政府应鼓励商业银行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针对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提供相对应的金融产品,并且在原有金融产品的基础上提供新的信贷业务、金融衍生品,探索应收账款抵押的方法,将知识产权、商标权纳入质押范畴,丰富商业银行放贷类型。进一步推广知识产权抵押贷款,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有知识技术、专利许可以及版权等知识产权,作为商业银行贷款的质押品,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抵押品不足的缺陷。
(五)国有大型企业带动发展融资模式
我国的国有大型企业规模大,资金充足,国内外的融资渠道广泛,而且政府的支持力度较大,因此国有大型企业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投资发展形势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型企业良好的管理理念和完整的财务制度也可以改善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的局面,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当前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加强战略管理创新、提高市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必然选择。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管理对国企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少到多、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发展历程,逐渐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中小企业的存在缓解了就业压力。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目前举步维艰,尤其融资情况不容乐观,限制其自身的发展,但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来自社会、政府的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一定会实现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X
参考文献:
[1]刘光超.直击新三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篇3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科技型中小企业倾向模仿式的再次创新,这就造成企业内部研发能力持续疲软的状态,也让企业陷入了“技术引进――技术落后――技术再引进”这样的怪圈,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很难找到合适的发展环境与机遇;而且在知识与信息的收集、处理、保存等方面的能力较弱,使得创新产品与市场不相适应,进一步造成创新效率变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结果。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源基础薄弱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受到企业内外部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人力、物力、财力等创新资源基础相对薄弱,并且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支持方面仍有待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只依靠自身较为薄弱的创新资源开展高成本的技术创新,如今很难
做到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以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亟需改变
创新模式正在由传统的封闭式的逐渐转向为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式的。在这种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吸收有利的资源而只是通过自身不断地积累是很难做到创新投入的持久。经济全球化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小的竞争压力,想要生存下来并且有一个好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往的创新模式亟需转变。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适应外部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只关注内部资源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持续创新这种状态是困难的。若想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整合内外部资源以及不断得到有用知识是有效手段,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到外部寻找创新资源必不可少。开放式创新模式,不仅可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与新兴技术以及科学和市场前沿接触机会,而且能增加对外界知识的了解,从而降低投资不确定性,可以更好地让其把握正确创新机会,提高它的外部竞争力。比如与技术标准机构合作,将技术标准转化为储备知识资源,能有效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想更好的成长必须要进行开放式创新。
(二)优化企业创新成本结构的必然选择
开放式创新一方面能够让企业以一种更为广泛的开放性渠道来取得外部有用资源,从而与内部创新资源进行协同合作,另一方面能够让企业将相关技术外包研发或出售,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成本。比如通过与技术中介机构合作,能够减少科技交易费用与获取有效信息成本。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只通过内部有限资源实行高风险、高成本创新行为来顺应飞速变化的需求是越来越难,只有将其部分地交还给市场才能够为创新成本结构带来新的下调动力。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通过合作能将技术失败或淘汰的风险降低。
(三)破解“创新困境”的重要途径
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中,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平台等方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帮助,形成自己的“智囊团”,为企业出谋划策和提供相应的支持。通过和消费者密切沟通能够帮助企业把握准确的市场需求从而改进或设计合适的产品;通过和供应商合作的方式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通过和界内其他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寻求战略联盟伙伴,实现在研发、生产与营销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以及能力互补等等。开放式创新为企业成功破解它的“创新困境”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可行性
(一)开放式创新已被实践证明为确实可行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内部研发,技术许可,网络合作,外部利用知识等方面较其他类型的中小型企业以及大型企业,特点更突出,偏向更明显,许多学者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了研究,开放式创新已被实践证明为确实可行的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已普遍存在,并且被实践证明为确实可行的创新模式(李文元,梅强和顾桂芳,2011;陈艳和范炳全,2013)。匮乏的资源和自身孱弱的实力,迫使企业去外部寻找能够进行补充的资源,促使它们加强和外界的联系与合作(Braun,A.,Mueller,E.,&Adelhelm,S.,et al.,2012)形成了促进开放的推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与开放式创新范式相匹配的群体(Salvador,E.,Montagna,F.,&Marcolin,F.,2013),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理论也需要科技型中小企业。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特质也牵引着其朝着开放式创新方向前行。
(二)“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开放式创新提供了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思维越来越宽泛,当今世界已然进入了大数据的时代,使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广,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从“封闭式――半开放式(即产学研合作)――开放式”创新模式逐渐转变,开放式创新将成为主导模式。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开放式创新提供了条件,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愿意接受开放式创新并为之付诸行动。虽然开放式创新这种新模式有提高成本的风险,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开放式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趋势,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企业意识到如果不能与外界良好的联系沟通和合作共享,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可能会被淘汰。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要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并且要面临稀缺的知识、资金储备以及更多知识外泄带来的风险,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积极的开展联合研发,进行技术许可的意愿。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实施策略
(一)开放思维拥有开放意识
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思维拥有开放意识,突破以往传统的创新思维是走向开放式创新之路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当今,创新资源和创新思想不可能全部内生,善于发现、将外部有用资源逐步内部化才是取得成功且做大做强的重要核心能力;创新活动受行业边界以及时空的界限等影响越来越小,以何种形式与选择何种创新源达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将是决策的重心。在内部,从经营管理的众多方面仔细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创新需求;在外部,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及时有效的关注与之有联系的各个领域,来寻找创新机会以及可利用的各类创新源。
(二)开放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在开放的环境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自身学习能力特别是技术方面的学习能力十分重要。技术能力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里面是最重要的,而技术学习与企业的创新绩效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中小企业技术能力偏弱是事实,但长期内若不能改变这种局面,企业就不可能有持续的生存发展空间。从长期来看,若是缺乏技术发展作支撑,各类创新活动成效就无法长久。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学会在开放创新的环境中寻求更多的学习渠道,尽可能地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培养起技术方面的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学会多从外部知识源汲取各种所需的知识营养成分,在外部创新源流入或者和外部创新主体合作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与经验。
篇4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组织模式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有12万家之多,其研究开发投入保持年均40%以上的增长速度,科技人员数量年均增长约43%。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者,而且还是新颖产业的创造者;不仅是培养企业家的摇篮,而且还是高收入就业岗位的提供者。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最具有技术创新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和就业等方面的重要力量。社会各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阶段时期的组织模式尚未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总是要通过一定的组织模式来实现,组织模式影响着组织效率,而组织效率又影响着技术创新的成败与效率。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应根据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组织整合及设计。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阶段划分及组织特点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涵义: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求创新为其核心,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小规模企业实体。这类企业往往由科技人员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范围内的一种或多种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规模小、机制灵活,而且技术含量较高,其各阶段具有不同的组织特点。
1、种子期。种子期是指科技人员或机构对已选出的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生产可靠性研究、技术难点研究和中间实验,此时项目处于创意、发明或实验初级产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投入资金进行成熟样品的试制和形成产业化的生产方案,以验证其创意的可行性及经济技术的合理性。从组织上来说,此时企业员工数量较少,组织结构较为单一,高层团队一般由家庭成员、同学或朋友组成。分工一般不是很明确,没有明确的部门设置,企业员工一般身兼数职,属于全攻全守状态,办事效率比较高,但往往权责不明确,没有很好的激励机制,他们的价值主要依靠创业精神维系。
2、初创期。初创期是指生产出可供市场出售的新工艺、新产品和服务,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过程。此时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商品化转化,技术真正运用于生产当中,产品生产工艺较为成熟,并开始向用户介绍新产品的特点和用途。这时期组织的特征是:企业员工数量不多、规模较小,适宜建立一种简单的组织结构形式,一般为直线职能制结构,使决策集中、职责分明、执行效率高,有利于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和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但遇到重大决策还需要企业员工共同参与解决。
3、成长期。这一阶段企业以“市场导向”为指导思想,有了自己的主导产品,且逐渐稳定,企业以扩大市场份额为战略目标,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定的地位,生产能力已经形成,销量开始大幅增长,开始形成规模经济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从组织上看,原有的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企业迅速变化的需要,此时的企业应采用矩阵制的组织机构。因为矩阵制的组织机构有利于加强各部门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便于集中各种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加速完成某一特定项目,使组织具有整体性和灵活性,顺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4、稳定期。稳定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成长和扩张,产品的技术日趋成熟,企业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价格销量趋于稳定、产品销售利润达到顶峰、市场逐渐趋于饱和。此时,有能力生产此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多,市场竞争的焦点逐渐转向价格、质量、服务、品牌和竞争,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速度开始放慢。此时的企业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总体生产能力达到高峰,发展相对平稳。原先矩阵式的结构对于稳定期来说效率将相对偏低,因为矩阵式组织结构围绕的是部门职能,规模和业务的扩大使得部门间的合作不再那么容易。
5、蜕变期。到达蜕变期,企业就开始出现很大的分化,企业在稳定期如果能够抓住机遇,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那么它就进入了蜕变期,否则便将进入衰退期,甚至生命的终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蜕变不仅仅表现在其品质内涵上的转变,且在企业的技术档次、经营业务水平、人才素质、组织结构、信息管理、营销事务等方面都发生深刻的质变。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各阶段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
1、种子期——新产品开发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种子期时规模小,创新的主要目标是产品创新,进而引发市场需求。根据这一目标,科技型中小企业种子期可设立新产品开发部,该部门负责人由产品发明人担任,通常由其自己完成产品的研制、鉴定、试销等工作。设立该部门的主要目标是:负责企业产品创新策划、组织产品创新方案评价和组织新产品的鉴定和试销。
2、初创期——产品经理制。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过种子期的发展,产品已初步成型,但仍有许多不足,且产品还没有形成市场规模。在初创期,企业应公开招聘既懂产品开发,又懂市场营销的专业人才来负责,即对企业经营的产品大类分别设置专门经理人员。对一个新的产品或一组新产品,从新产品策划到新产品投入市场,都由一位经理全面负责。每位产品经理直接受总经理领导,单独承担全部计划和管理控制工作,也可以领导一个小组来完成所承担的任务。产品经理在企业产品创新中起核心作用,在新产品市场营销起决策作用,在企业现在产品改进或延伸中起组织作用。这种组织形式可协调现有产品产销和新产品开发的冲突。
3、成长期——矩阵式创新小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成长期时,企业创新的主要目标是扩大产品市场规模,降低产品成本和进行管理创新。如果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实施的技术创新规模居中,但创新的任务较为繁杂,则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小组来完成计划的创新任务。通常,创新小组可由企业研发、生产、营销和财务等职能部门人员组成,这些人员在一定时期内脱离原部门,直到完成特定创新任务;创新小组多数直接受总经理领导,并具有制定新产品研发、产销方案的权力;创新小组应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任务,企业高层主管对创新小组充分授权,完全由创新小组成员自主地决定工作方式;创新小组的职能一般比完备,在创新过程中有较高的效率。创新小组的这些特点,易使小组所有成员都有与自身任务相适应的信息传递分工,对实现小组目标负有共同的责任。
4、稳定期——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稳定期时,面临着下一代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这时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应是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实施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和新一代产品研究开发需要专门设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主要职能是: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对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自主开发;参与企业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重大关键技术的引进和技术决策的咨询;与企业外部技术供给者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吸引企业外部人才以各种方式来企业工作;对企业内其他技术机构提供指导、咨询和服务;对企业占有的科技成果进行技术经济评估,促进成果在企业内外的推广应用。
四、结语
总之,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特定的技术创新活动要求建立相应的企业组织。特定的组织形式只适应特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合适的组织形式必然制约企业的技术创新。当科技型中小企业组织形式制约企业技术创新时,企业便需要适时进行组织变革。企业所实施的技术创新有不同的特点,对于组织形式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企业一方面需要根据具体的技术创新活动来选择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当现有的组织形式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时,则应进行组织变革。
【参考文献】
[1] 傅家骥等: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 池仁勇等:工业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创新基金; 科技型企业; 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73-00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于1999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我国第一支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为政策着力点的政府专项基金,创新基金重点扶持产业化初期(种子期和初创期)、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风险较大、商业性资金进入尚不具备条件、最需要由政府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渡过创新发展的“死亡谷”。
经过十多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国家创新基金的设立和实施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意义深远的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
一、我市国家创新基金立项情况
苏州市获得国家创新基金资助的项目数和经费数均处于全省前列。截止2011年,苏州市共计申报创新基金创新项目1173项,在已受理的974项中,批准立项446项,立项率达45.8%;共完成创新基金项目验收277项,已公布验收结果231项,验收合格率达82.68%。获得中央财政2.6亿元资助,地方财政投入1.4亿元,并引导企业投入约10亿元,银行贷款及风险投资约10亿元的投资规模,支持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为增强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立项项目所属技术领域看,我市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领域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在这些领域申报和立项项目较多,分别占立项数的26.9%、25.1%、16.1%、16.1%,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及高技术服务业基础相对薄弱,是我市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近几年发展趋势较快,立项项目数较2008年前有了大幅的提升。创新基金项目的实施推进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二、我市实施国家创新基金取得的主要成效
1.培育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水平高的产品
我市许多中小型科技企业得到了创新基金的支持,坚定了自主研发的信心,部分技术创新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奖励,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大批相关行业的兴起。
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承担的“ES-160电动振动试验系统”项目,在振动台动圈、驱动线圈及功率放大器功率转换性能及可靠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振动行业的水平。通过创新基金的立项支持,进一步激发了公司的创新能力,相继开发了35吨超大型振动台、7吨大位移振动试验系统等高新技术产品,并先后完成了“神舟六号——十号”、“嫦娥系列”、“天宫一号”、“轨道交通”、“大飞机”等多项国家尖端科研试验项目,提高了大飞机工程、轨道交通、石油勘探等重大项目的可靠性,满足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迫切需求。
2.促进技术开发能力强、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迅速扩大规模
我市立项的国家创新基金项目中,有20个项目由于技术创新水平高,市场发展前景好,从2004年起相继列入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每项获得750元万元至1500万元的政府科技资金资助,使项目成果的产业化上了新台阶。
张家港国泰华荣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锂离子电池凝胶电解质”的实施,使公司在凝胶电解质体系技术、聚合工艺、电解质组份和配比等方面提升了技术水平,带动动力电池电解液、超级电容器电解液等产品的发展。2007年“3000吨/年高性能低成本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解液”项目列入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得1500万元政府科技经费资助。2011年公司销售收入4.6亿元,利税1.1亿元,现已成为国内最大、世界第三的电解液生产企业。
3.推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我市有70%的创新基金项目实施了产学研合作。企业依靠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人才的优势,提升了产品的技术创新水平;通过技术合作,企业科技人员得到锻炼提高,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苏大维格数码光学有限公司通过“微米结构图像高速激光直写设备的研制与应用”项目的实施,公司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获得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使得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年均成长性达到30%以上。公司与苏州大学等国内高校建立了长期的良好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了“江苏省数码激光图像与新型印刷工程中心”、“教育部数码激光成像与新型显示工程中心”。近年来,公司承担了“金属基亚微米结构紫外激光刻蚀技术与系统”和“用于平板显示的大幅面微纳米压印制造工艺与装备”2个国家“863计划”项目。
4.推动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
创新基金鼓励高端人才技术创业,鼓励科技人才到技术创新第一线,主办或领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进行科技创业,开创了我国科技人才职业发展新路径和高端人才创业就业新方向。
近年来,我市一批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技术特长的科技企业家、新兴产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创新能力强的技术专家纷纷成长起来。
5.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助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通过创新基金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了苏州市的资金支撑体系,对加强银企合作、科技投融资担保等机制,引导银行贷款支持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根据调查统计,我市2011年创新基金在实施项目共吸引风险投资和社会资金4.5亿元,充分发挥了创新基金的引导作用,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我市鼓励创投机构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2011年,我市创投机构投资初创型中小企业超过200家,投资额超过20亿元,获得部、省创投引导资金风险补助经费达6329万元。迄今为止,我市创投机构共获得部、省两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3598万元,这对我市创投业的发展,以及引导创投企业投资初创期科技企业,进而促进我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投融资环境,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完善的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工作机制
国家创新基金之所以取得很好的实施效果,除了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扎实的工作部署外,与建有一套完善规范的管理工作机制是分不开的。项目的管理流程为:项目申报(网络及书面)--评审--立项--合同签订--监理--验收,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管理要求和责任部门。
我市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机制:
1.实施以省辖市科技管理部门为项目组织单位,并实行市、县(区)两级联动的工作机制。
2.配置专业能力强的服务机构进行创新基金服务工作。
篇6
关键词:产业集群;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中图文献号:F273.1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5.02.004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小微企业是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我国中小企业拥有全国约65%的发明专利,创造了约80%的新产品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企业中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据初步估算,目前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30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着成长风险高、技术创新能力依然薄弱等诸多问题,相比传统大企业更倾向于集聚,对外部发展环境的要求也更高,通过产业集群方式提升创新能力与效率的需求也更加迫切。目前,我国对产业集群现象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各类扶持政策陆续出台。例如科技部通过对32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与39家试点培育集群的引导建设,力图推动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优化产业集群创新创业生态,提升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对于增强集群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实力,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这一现象早已有之,在过去的100多年中,世界各国的学术界、政府和产业界一直在探索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马歇尔在1890年对外部经济描述的理论中就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产业集群现象,随后又有许多学者对集群进行了各种研究,如B.T Asheim与A. Isaksen在区域创新理论中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联系起来[1]。波特在竞争优势理论中正式提出了产业集群的理念,认为“集群是特定产业中相互之间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2]。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集群的优势与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不断显现,从而使得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升温。例如,曾忠禄在1997年的文章中对产业集群进行了定义[3];聂明等学者概括了所有的集群都具的8个共性[4];盛世豪与王龙等研究人员研究了产业集群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机制与存在的问题[5][6];李大庆等学者对产业集群中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协同创新模式选择上的问题作了研究[7];王缉慈认为集群内的各个主体通常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产业集群中的各个主体通过联系和互动,在区域中产生外部经济,从而降低成本,并在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学习氛围中促进技术创新;但需要指出的是集群中相互学习并促进创新的效应可能产生,也可能不产生[8][9]。
目前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共性认识是,集群内的各种创新主体应通过交流、合作和协同,提高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与竞争力[10][11]。其中,创新主体既包括大中型的区域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各类中介机构,也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内各个主体在技术创新、成长发展上等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采取协同创新方式是利用产业集群优势的最佳途径之一。产业集群内个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高校与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主体为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创新组织模式,能够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与竞争优势[12][13]。
目前国内尚未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明确界定。世界上通行的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指标主要包含三个要素,即从业人数、实收资本数与经营额。而对科技型企业界定指标则一般包括四个指标:研发支出在产品销售额中所占比重;科研人员与研发人员占全体职工的比重;产品的主导技术是否属于所确定的科技领域。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改革》课题组研究的定义,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拥有一定科技人员,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专有技术或先进知识,通过科技投入开展创新活动,提品或服务的中小企业[14]。
2 理论分析
2.1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动因
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提出这样一条假设:大企业有利于创新。尽管学者对这一假设持不同观点,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创新方面具有互补性。中小企业在需要灵活性的短周期创新中具有优势,而大企业则在需要雄厚实力的长周期创新过程中占据优势。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单一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呈现出的劣势也是存在的,比如创新能力薄弱、创新资源不足等。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这些企业普遍缺乏基础研发能力。面对这样的不足,通过产业集群与其他创新主体合作进行协同创新,从而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是中小企业克服自身创新能力与创新资源不足的最好方法。一套完善的公共资源体系能够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中进行协同创新能获得的优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创新能力与资源互补。例如高校、科研院所是新知识、新技术的源头,金融、技术服务、咨询等各类服务机构则是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同时,集群内部围绕主导产业聚集的众多产业链上关联企业之间的互动也是重要的创新资源。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创新型产业集群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在区域的高等院校数平均为11家,技术检测、产品认证、研发中心等平台数量平均达30.5个,每个平台服务的企业数超过5家;集群内还进驻了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法律、财务、人才、专利等中介服务机构平均每个集群内达到50家。集群内创新配套资源丰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充满吸引力。而如何利用好集群内各种创新资源,真正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协同创新局面,需要中小企业谨慎的选择协同创新的模式。
2.2 协同创新的模式
在产业集群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的合作对象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其他企业,这里企业包括产业链上游的供货商,产业链下游的顾客,以及同行业竞争对手。供应商能够帮助企业明确潜在的技术问题、现存的技术困境,帮助企业获取产品开发与改进等相关的关键技术信息。顾客反馈则能使企业迅速捕捉到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与趋势,从而降低企业创新的市场风险。另外,同行业竞争对手之间通过分享知识与技巧,能够减少创新实践的风险;同时企业也应当通过衡量竞争对手的技术水平与技术战略,形成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化发展,使自身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通过评价自身所处产业集群的背景环境,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有以下三种协同创新模式:
一是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产业联盟的协同创新模式。这其中包括沿产业链纵向结合,以及与同行开展横向联盟。这种协同创新模式要求联盟内部的企业之间具有创新资源的互补性,使得创新资源能够在企业之间共享。例如泉州微波通信产业集群,以泰克通信、雷克微波、泽仕通科技等为代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同组建了泉州数字微波通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二是中小企业依附于集群中大型骨干企业开展协同创新。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中小企业可以从合作过程中亦最低成本获得新知识和新技术,风险在于中小企业不易获得创新过程中的核心技术,最终可能导致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丧失。例如,以海尔、海信等知名大型企业为中心、相关配套企业为基础聚集形成的青岛数字化家电产业集群;以东风汽车集团为核心,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十堰商用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
三是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高校与科研院所不但能产生新知识与新技术,还能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例如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产业集群,以中地数码、适普软件、武大吉奥、立得空间、华正空间为代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
不能忽视的是,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也发挥着极大作用,这其中包括研发投入、科研人员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市场准入、政府采购等方面。在集群内各创新主体进行合作时,政府能够通过提供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为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创造条件;同时还能够通过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协调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创新成本。政府还通过竞争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制度改革等手段为集群内市场机制的发挥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有义务纠正创新系统的缺陷,建立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并为企业提供各种战略性信息。同时,科学的政策绩效评价体系也能够产生正向引导作用,帮助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
3 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产业集群虽然发展迅猛,成效显著,但是我国产业集群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许多政府主导的集群发展模式不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但有一些产业集群在形成过程中仍然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出现了所谓的“形象集群”,缺乏核心的集群主导产业和产品,只是“物理”上的集聚而非真正意义上产业协同网络下的产业集群,支持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政策体系也不够完善,因此这样的产业集群不能真正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发展。
3.2 产业集群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与活力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产业集群内企业自主研发投入明显不足,集群内各类主体创新合作的意识相对淡薄,国际市场竞争力较低。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情况是,大型企业缺乏创新动力,满足于已有市场,虽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资源,但是不愿冒风险进行创新;而中小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抱有强烈的创新意愿,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开拓市场,做强做大,但却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以及多样化的创新资源。中小企业希望能与大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协同创新,也希望能获得来自政府的资助,但缺乏可靠的引导与有力的支撑。
3.3 集群内中科技型小企业与其他主体之间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
面对产业集群内多元化的创新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应针对自身发展阶段与特点选择合作对象与相匹配的协同发展模式。同时,如何引导大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与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敞开大门,与小企业进行创新技术与资源的合理对接,是一个主要问题。产、学、研各个主体之间充分合作,才能真正实现集群的协同发展。
3.4 产业集群缺乏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产业集群内各个主体之间应该形成一种合作共赢、良性竞争的氛围,才能更好地发展。现在一些地方的集群缺乏合作精神,企业之间不愿进行合作,集群内充斥不良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的氛围,主要是由于缺乏协同创新精神,和根植于本地区的合作共赢氛围。政府的当务之急是要引导各地的产业集群营造一个像硅谷一样的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的区域创新文化环境。
4 结语及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的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针对我国产业集群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建议我国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方式,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政策完善与落实,着力提升产业集群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与效率。
4.1 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引导和政策协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
政府在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应逐步从“决定者”变成“引导者”,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考虑产业的区域禀赋优势,而非“一厢情愿”的“圈地运动”。要积极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和培育良好的软环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用地、企业注册、项目申报等方面开辟“一站式服务”。要重视高水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引入,发挥“领头羊”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衍生和集聚发展效应。此外,还应加强科技、产业、财税等政策在产业集群中的协同和落实力度,激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力。
4.2 不断完善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研发水平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面临“有活力、没能力”的普遍现象,在研发资源、检验检测等方面存在“短板”。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的投入力度,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硬件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投入力度,通过“创新券”等财政补贴支持方式,引导公共科技服务机构、大型企业等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4.3 深入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促进集群内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中企业协同联动
引导集群内企业、大学、科研院所采取市场化方式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竞争前共性技术开发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加强合作研发和人才流动,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的格局。
4.4 培育和营造良好的集群创新文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优良土壤”
要适应创新大众化趋势,营造更加公平开放的集群创新生态,鼓励一切有益的微创新、微创业和小发明、小改进。通过优化集群内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扶持和壮大一批科技型小微企业。积极引入众筹模式、建立产业集群创新基金等新手段,吸纳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加大对集群内典型企业的宣传力度,培育和倡导创新文化。
参考文献:
[1] Asheim, B.T., A. Isaksen. Localisation, agglomeration and innovation: Toward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Norway? [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997(5), 3:299-330.
[2] Michael E. Proter.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11).
[3] 曾忠禄.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 南开经济研究,1997,(1).
[4] 周素萍. 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生成及成长研究[M]. 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
[5] 盛世豪,王立军. 产业集群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机制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08): 68-72.
[6] 王龙,康灿华.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动因、问题及对策[J]. 科技管理研究, 2005,(02): 85-86.
[7] 李大庆,李庆满,单丽娟. 产业集群中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4):117-122.
[8] 王缉慈.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 王缉慈. 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M]. 科学出版社,2010.
[10]刘友金. 集群式创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组织形式[J]. 经济学动态,2004,(5): 40-43
[11]Maria. L M.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and the dynamics of countries; specialization in technology[R]. Italy:CESPRI,2001:9-11.
[12]彭纪生,吴林海. 论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及构建[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 (12).
[13]陈劲,杨银娟.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 科学学研究,2012,(2): 161-164.
[14]李纪珍,陈志军等.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改革研究课题报告[Z]. 2014-2015.
The Main Issue and the Way to Improve the Synergetic Innovative Capability of Small Technology-Based Fi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LIU Xiaodan, CHEN Zhijun, XU Shibo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P. R. China, Torch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 Beijing, 100045)
篇7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流程;风险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是具有专门的高新技术人才,知识与技术较为密集,其从事的日常经营活动主要包括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专业和科研成果商业化的企业,从创业开始到发展壮大的过程实际上是高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过程,是从实验室的成果到走向市场的过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对资金需求以及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其采用的融资方式也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融资是一种具有很强周期性的动态融资过程。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需资金规模较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这样小规模资金提供贷款的成本偏高,甚至可能使贷款的边际收益为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风险性和高失败率也是风险厌恶型银行为之提供贷款的另一大障碍。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只能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
(二)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金融缺口存在刚性。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靠自己的能力,这种金融缺口很难缩小。加上自身信用短缺,不能为中小企业融资建立起有效的担保体系,造成了银企之间互相缺乏信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刚性的融资障碍,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三)高科技产品投资大,投资周期长,且贷款流动性差。由于高科技企业技术与产品以及市场的高风险性,资金所有者或金融机构在资金融通上普遍采取谨慎性原则,不愿承担较高风险,中小企业融资代价较高,造成中小企业融资较难。
(四)融资制度安排低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程序复杂,一般最短也要经过两个月以上的时间,有的甚至要半年左右,这让生产周期短,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望而生畏,而且贷款即使申请到也往往成了明日黄花。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流程和风险补偿创新
(一)构建基于融资流程创新的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资信评估是一种综合评价,其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充分体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和要求,既要用定量的方法去判断,也要用定性的方法去分析。因此,通过从探讨和解析理论出发,分析一般企业信用的影响要素,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来研究,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
(二)政府的宏观导向及政策突破
首先,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各项政策扶持力度。第一,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立法,从国家的高度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建立制度;第二,成立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政府管理机构;第三,建立合理的中小企业融资组织体系;第四,建立能够为中小企业银行有效服务的辅助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很重要的是信用问题。应尽快建立健全有政府出资的信用担保体系,以降低投资主体的信息收集成本和融资主体的道德风险。
其次,发挥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导向作用。第一,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拓展。应当创造条件适当引入国外的风险投资基金或国外的机构投资者,有效扩大我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从而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更多风险投资的支持;第二,风险投资组织形式的主流化。在风险资本组织形式上,目前宜以公司制风险投资机构为主,逐步引入有限合伙制基金形式,在风险投资机构内部,注重设计有效的法人治理机构;第三,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退出机制,实现良性循环。
再次,发展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第一,从现有政策性银行派生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部门,并通过立法强制,保证政策性银行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比例;第二,新设政策性科技型中小企业银行。允许地方财政发债或担保发债,解决地方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
(三)构建以政策性银行为核心的融资体系。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领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市场失效,从而需要市场以外的力量予以介入或干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融资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发展初期。政府在管理中小企业上具有信息优势和资源优势,可以推荐经营好、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给政策性银行机构,贷款后还可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这很好地弥补了银行在信息方面的不足。
(四)构建以商业银行为基础的间接融资体系。首先,建立起一个以民营中小银行为核心的多元化的间接融资体系。因此,政府应首先尽快以立法的形式来确保中小企业的利益和融资渠道的畅通,工作的重点应当逐步转到对中小银行机构的监管上来;其次,融资制度的创新。包括银行担保业务的创新和信用评级体系的创新;再次,融资工具的创新。包括资产证券化的创新、融资租赁的创新和银行期权的创新。
(五)构建资本市场融资体系。构建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体系。直接融资体系主要是建立覆盖创业板和场外交易市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特别是在技术产权交易基础上建立的场外交易市场。不同层级的资本市场,分别对应于不同的融资规模和允许使用的资金交易方式,依靠各自适用的制度框架所提供的技术支持以计算处理因信息不完全而带来的潜在的放贷风险。资本市场的层级越高,融资规模越大,需要披露的信息量越多,融资风险也就越大。资本市场层级结构跨越了非正式的银行制度和正式的银行制度的连接点,形成了一种涵盖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资金交易方式,并在地理意义上按融资规模由小到大向外扩展的倒金字塔式的空间结构。
(六)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的构建。创业者或业主完全依靠个人力量为企业融资,包括个人积蓄和向亲戚朋友借钱,是创办企业的首选资金来源。除业主筹资外,亦可动员员工筹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内部自我融资,即是以部门管理,员工都投资,以入股的形式进行融资,这样公司流动资金增加,有利于公司设备的增加和厂房的扩建。
三、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保险和风险补偿保障体制对策建议
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保障体系建设,在现有相对开放的金融体制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立和完善融资信用保障体系。
(一)科技保险介入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科技保险是科技与保险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一是要开发产品,制定措施,出台鼓励科技保险创新发展的支持政策;二是要统筹考虑,稳步推进,实施科技保险创新试点。
(二)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强化内部管理,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内部监控系统。
(三)加速建立外部信息服务体系。一方面由国家通过税收等法律、政策积极引导,促进社会信息服务机构的建立;另一方面由各商业银行、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组织,采用会员制,由感兴趣的中小企业参加组建中小企业联合会,定期对其信用情况进行排序、公布。
(四)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开展财务业务。金融机构通过财务这种长期、连续同中小企业打交道的方式,可以直接获取企业在资金运用方面的信息,准确把握企业的资信情况。
(五)建立最接近于中小企业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信息不完全是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因素。由于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同中小企业可以保持零距离接触,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了解被投资人所从事的经营活动、财富状况、社会关系等,从而取得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息优势。
(六)加速建立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社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因此,在妥善处理好融资信息的前提下,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信用担保是进一步解决银行惜贷问题的有效方式。
(作者单位:河北省科技管理信息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程全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管理模式 四点一体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83-02
兴源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兴源环境”)成立于1992年,2004年导入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11年9月,公司在深圳创业板成功挂牌上市,在市场占有率不足6%、2005年经营亏损的情况下,率先走入资本市场,成为行业内首家上市公司,始终站在技术创新的“风口”,成功实现了就地转身、凤凰涅磐,形成了颇受各界关注的“兴源现象”。
一、产品创新模式
为了使专一的主营业务专业化,公司确立“大型化、自动化、专业化、系统化”的产品创新蓝海战略,凭借“大型化、自动化”同压滤机生产小企业开展差异化竞争,凭借“专业化、系统化”同大企业开展差异化竞争,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相继开发了全自动啤酒麦汁压滤机、全自动悬梁式隔膜压滤机、全自动油脂分提隔膜压滤机、全自动海藻胶隔膜压滤机、全自动快开式隔膜压滤机和污泥深度脱水干化一体机等专业化产品,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全自动啤酒麦汁压滤机及其污泥深度脱水干化一体机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路径颇具代表性。
1.全自动啤酒麦汁压滤机创新实践。“兴源”麦汁压滤机从产学研合作、产品试制、关键人才引进、组建事业部、重点客户的开拓到国内第一品牌、国际知名品牌,用了5年时间,公司从门外汉到最具竞争力的啤酒麦汁压滤机供应商和服务商,较为完整的诠释了产品创新过程,从“0”到“1”,再从“1”到“100”。
找导师:2005年,公司与浙江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签署技术开发合同,开展麦汁过滤工艺基础实验研究,浙江大学为兴源环境麦汁压滤机的研究完成“启蒙”。
寻客户:2006年,公司与河南漯河奥克啤酒公司签署试制合同,使兴源环境在啤酒行业业绩有了“零的突破”。
建团队:2007年,公司引进项目关键人才,组建项目团队,加快项目产业化进程;完成技术创新第一阶段“0”到“1”的过程。
拓市场:2007年开始,产品进入世界最大的啤酒企业百威英博集团――平阳英博双鹿啤酒有限公司,并开始批量进入青岛啤酒、华润雪花啤酒等知名啤酒厂商。“兴源”啤酒麦汁压滤机已成为国内市场第一品牌、国际知名品牌。
在产品创新的同时,公司注重项目立项、专利申请、标准采用和申报科技奖项,完成从“1”到“100”的过程:该项目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等;荣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0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取得实质性采用国际先进标准证书。
2.污泥深度脱水干化一体机创新实践。随着国家对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含水率要求的提高,带式压滤机和离心机不能一次性把含水率降至60%以下,为了抢占先机,公司充分利用杭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单位开展污泥处理处置研究,并取得成功。
污泥深度脱水干化一体机最先使用于厦门水务集团下属多个污水处理厂,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市场迅速打开,通过城镇污泥、自来水污泥、疏浚污泥、工业污泥的深度脱水工程效应,公司在污泥处理处置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度有了显著提升。
同时,积极申报科技项目、专利、标准和科学技术奖:污泥深度脱水干化一体机被列入了多个科技计划项目: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装备产业化”水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火炬计划、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等,在提高产品知名度、认可度同时,获得了较大的政府补助;在技术标准方面,制定了《污泥深度脱水干化一体机》企业标准并备案,并作为第一单位起草了《污泥脱水设备》行业标准,现已;取得专利11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3.产品创新带来的技术创新平台获取。较多的产品创新成果及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公司先后成功获取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企业研究院、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浙江省研究开发中心、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浙江省创新型示范企业等,有力支撑了企业进行持续的产品创新,形成技术创新良性循环。
二、知识产权管理模式
公司已建立了包括专利、商标、专有技术、装备技术、著作权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企业知识产权体系。其中,兴源环境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超过70件,在国内分离机械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尤其专利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1.专利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企业要求需获得对其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
2.在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创新型企业、科技奖励和荣誉申报等评价指标中,发明专利均是重要指标。
3.在申报政府支持资助的项目中,一般都要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专利权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好依据;在客户招标中,也越来越重视产品是否有专利权。
4.保护自身免遭知识产权诉讼。
5.打击竞争对手或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在“技术专利化”的同时,兴源环境在2015年荣获知识产权领域的最高资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充分显示了政府对公司知识产权工作的肯定。
三、技术标准管理模式
凭借技术标准制修订和技术标准资质的获取,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行业话语权上大有可为。公司管理层对标准足够重视并努力实践,在与行业排名前列企业的竞争中,争取到了全国压滤机标准化工作组秘书处单位,紧紧把握行业话语权,行业资源向公司倾斜。表1为公司近年主导或参与制修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情况。
四、品牌管理模式
实施以“产品质量、标准和服务”为核心的三维品牌战略体系。品牌培育的基础是产品质量。公司坚持“兴于品质,源于科技”的经营理念,实施技术和质量“双轮驱动”战术,除了坚持搞好技术创新以外,狠抓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已通过环境管理体系、量管理体系、职业安全体系、测量管理体系、标准化良好行为和CE认证,并实施“6S“现场管理,建立了较为完善管理体系。
实施“专利标准化”标准发展战略,主导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品牌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度。
不断完善对内、对外服务体系,以公司利益为最大利益,上游工序为下游工序服务,提供合格的实体和程序给下一个班组、车间、部门;在对外服务上,客户并非唯一的关注焦点,还有供应商、服务商、行业机构、政府机关及社会,全方位培育公司品牌。
五、总结
产品创新是开拓市场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前提和根本,知识产权、标准和品牌是开拓市场的基础,开拓市场是全面自主创新的目的,这个有机体共同推动了公司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建成“四点一体”的稳固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内生驱动增长企业,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智慧选择。
参考文献:
[1] 杭州兴源过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度报告摘要_财经.网络(http://finance.ifeng),2013
[2] 杭州兴源过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环保产业,2014(6)
篇9
一、申报企业情况
1. 申报企业基本情况
包括企业名称、通讯地址、注册时间、注册资金、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主管单位(部门)名称。
2. 企业人员及开发能力论述
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学历、所学专业、主要经历、技术专长、创新意识、开拓能力及主要工作业绩。
企业人员基本情况,包括企业人员总数、大专以上人员数;主要管理人员数、文化水平、年龄结构;技术开发、生产、销售人员比例等。
新产品开发能力情况,包括企业上一年技术开发投入额、其中研究开发投入额、研究开发投入占企业年销售收入比例;科研开发队伍情况;与本项目相关的技术储备情况等。
项目技术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学历、所学专业、主要工作经历、技术专长和工作业绩;项目技术负责人与企业之间的任用关系。
3. 企业财务经济状况
上年末企业总资产、总负债、固定资产总额、总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净利润、上交税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款周转率。
今后三年企业的财务预测。
二、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成熟性分析
1. 项目的技术创新性论述
(1)详细说明本项目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内容,描述项目的技术或工艺路线、产品结构、基本算法原理等(可加图示)。
(2)论述项目创新点,包括技术创新、产品结构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产品性能及使用效果的显著变化等。申报企业应在不泄露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尽可能详细地说明本项目的创新点、创新程度、创新难度,并附上权威机构出示的近期查新报告、检测报告、实验报告或其它能说明项目技术水平的证明材料,已有产品或样品的可附照片或样本。
(3)详细描述项目的技术来源、合作单位情况;说明项目知识产权的归属情况。其中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的项目,需附上相关的合作开发协议书和有关技术资料;购买技术再开发的项目,需说明再开发的主要内容并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企业自主开发的项目,需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或技术鉴定报告。
(4)简述本项目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并将本项目在克服现存主要问题方面与国内、国外同类产品现行指标进行较详细的比较(可以表格方式说明)。
2. 项目的成熟性和可靠性论述
详细说明项目目前进展情况、技术成熟程度、有关部门对本项目技术成果的技术鉴定(或验收)情况;本项目产品的技术检测、分析化验的情况;本项目在小试、中试或生产条件下进行试验或小批量试生产的情况,包括项目质量的稳定性、收率、成品率;本项目产品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的考核情况等(可提供用户使用报告)。
三、项目产品市场调查与竞争能力预测
1.本项目产品的主要用途,目前主要使用领域的需求量,未来市场预测;项目产品的经济寿命期,目前处于寿命期的阶段。
2.本项目产品国内主要研制单位及主要生产厂家研制、开况;在建项目和已批准拟开工建设项目的生产能力,预计投产时间。
3.分析本项目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替代进口或出口的可能性,预测本项目市场占有份额,以及近期内市场占有率的增长情况,并说明预测的根据。
四、项目实施方案
1.项目开发计划:详细描述项目各项研发工作、生产准备工作、市场开拓工作的进展计划,以甘特图(注)的形式列出,并明确标出完成各项工作预计所需时间及达到的阶段目标。此处列出的各项指标应与“总论”中“阶段目标”的描述相吻合。
2.技术方案: 论述本项目需要进一步完善或新研发的技术内容,并说明在每项研发工作中将采取的具体技术方法、工艺流程和预计实现的技术参数。提出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备选方案。
五、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1、投资预算
近期完成的投资额(指企业自2002年3月1日之后,提出申请的时间之前该项目已完成的投资)并分项说明资金来源及主要用途。估算本项目在执行期内的计划新增投资。
根据项目计划新增投资情况,撰写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包括厂房、机器、设备等)和流动资金估算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其他费用)。
2、新增资金的筹措
对新增投资部分,需阐述资金筹措渠道、预计到位时间、目前进展情况。具体包括:利用银行贷款并已获得贷款的,在附件中须提供贷款合同,尚未取得贷款的,需说明目前贷款的进展情况,若银行已承诺贷款或担保机构承诺担保的,须附银行承诺证明或担保证明;企业自筹资金部分,须详细说明筹措渠道、筹集额度,如果是股东增资,须说明是现有股东增资,还是吸收新股东,并附上股东会决议等材料;地方政府拨款部分,应说明拨款部门、资金使用方式、资金到位时间,已经拨款的,须附相关证明文件;申请创新基金部分,需明确说明申请种类及其金额。
3、资金使用计划
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筹资方式,撰写资金使用计划。对创新基金部分,需单独开列出明细表说明主要使用方向(支出范围须与《申请书》中“申请创新基金主要用途”相一致;即固定资产购置费:主要是指试验、生产用仪器、设备的购置费和安装费、商业软件购置费、样品样机试制费等;研发及中试费用:主要包括项目在研究、开发和中试中的材料费、燃料及动力费、调研费、咨询及信息费、项目评审论证费、培训费、技术转让费等;贷款贴息;与项目直接相关的其他支出)。
六、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1.产品成本分析
按财务制度的规定,估算项目产品的年生产成本(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制造费等)和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管理费及相关财务费用),并提供计算生产成本的基础;说明对生产成本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以及可采取的对策。
2.产品单位售价与盈利预测
根据产品的成本和市场分析,预测本项目产品进入市场的单位销售价格,并撰写该项目五年的盈利预测,包括收入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上述预测分析要求列表计算。
3.经济效益分析
篇10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most powerful engi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innovative enterprises. Many scholars have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developing green supply chain. This study focuses on innovative industry to take specific environmental tools conditions and supply chain,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ols of industrial supply chain, and some factors.
Key words: science and innovati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upply chain
1 ? 介
随着科技创新的思想应用于产业中,对环境的影响关注越来越大,政府、民间社会组织和消费者越来越提高对产品提供者的要求,并制定供应产品社会环境标准,促使产品提供者采取绿色化的供应链。供应链中的企业自己最初提出的标准并未满足地方和社会标准实现可持续发展[1]。
科技产业可持续性先行者采取社会和环境管理的多方合作形式,并且政府不同程度进行管理。在环境问题中引进企业投资被认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力的动力,企业的投资根据范围、机构设计框架和实施机制而变化。近期针对价值链管理中的企业投资形式的研究较多,并将其在实践中实施。但是,出于绿色资源考虑的过程和条件,科技产品企业中采取可持续化发展工具的特殊类型的研究还较少。
科技产品的供应链对能源、生产和其他产业的影响不同,体现自身的特征:(1)科技创新型产业产品原材料的分散化和特殊性;(2)科技产品交易供应链的市场高集中性;(3)科技产品生产流程对产品质量和安全影响的可视性。特征一对环境和劳动力水平监督的难度很大,跨地区评估环境影响的做法不统一。特征二为相关部门对供应者的环保实践方式提供可操作的机会。特征三体现的产品差异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由于科技创新型产品链条对生态系统的扩展性影响,不仅占据一定数量资源,使用科技型人才,而且原材料和生产对环境影响较大,使得科技产品零售商在供应链生产阶段采取可持续性工具,实现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科技型中小企业采取具体可持续发展工具,受到来自环境压力、原材料来源地、上游供应企业和终端市场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不仅分析企业采用可持续金融工具的条件,而且探讨采取的具体的可持续发展工具。
2 可持续化发展工具
中小企业一般采用在供应链中进行可持续融资工具来获得竞争优势和扩大市场份额,使用这种工具也能跨产业提高品牌形象,尤其对科技产品产业更是如此。
可持续性逐渐被作为产品质量的特征,能够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溢价收益。对于科技产品交易的企业,使用可持续性工具能够增加库存科技产品价格,而且,公司也可以此应对市场风险。科技产品产业的分散化的供应链自身呈现大范围的风险,如原材料条件的不确定性(社会的、政治的、气候的和生物的因素)和第二级、第三级供应商的违法或者不安全的操作。企业可以通过自我加强管理,提高供应链的可追溯性和责任性,以确保高质量和可信赖的产品供应[2]。
科技产品企业所采用的可持续化发展工具类型非常多样化,有宽松的形式,从产品生产到销售,有严苛的第三方监督整个过程的形式。根据企业是否采用单方或者合作工具,或者角色类型(私人、公共和其他)所采用工具的情况,可持续化发展工具大多以市场为基础设计和实施的。根据范围和环境严格度区分工具类型的特征,范围依据供应链中的角色(生产者或者零售者)划分宽窄。严格度的标准包括:(1)供应链中提供者是否符合具体标准或其行为表现出普遍合规性;(2)供应链中企业实施的工具中是否采取保护生态系统的措施;(3)供应链中企业、相关的第二方或独立第三方是否承担所负责任。可持续化发展工具按照严格程度排序,并当做对环境影响度的潜在指标。
(1)低严格度工具。在企业内部和原材料供应地进行的可持续化投资称为最低严格度工具。这种工具将考虑资源使用限制和遵守当地环境法律法规,由企业自身设计和实施不受独立第三方审计,而且,如果企业不符合要求,只需使用可持续性的改善做法就可以。这种直接投资的企业一般关注个体项目,在整个供应链中无需其他相关方实施可持续化的做法。
(2)中等严格度工具。中等严格度工具的实施范围包括多方利益相关者、零售商和第三方认证企业。在对企业约束准则中包括资源使用限制,但并不要求供应商符合这个条件,只要求供应链中有企业符合这个要求即可,还要求在供应链企业中只有生产者要求进行第三方审计。主要出于环境污染和可循环原材料考虑,所以要求生产者要遵守保护环境系统。一般地方对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的情况下,要求有第二方机构对排放物情况进行审核,这种情况下企业认证项目中的资源限制一般高于当地的环境保护规定,获得更高的可信度。
(3)格度工具。更高一层的严格要求包括原料地名称、禁止和延缓生产和销售。原料地名称由政府批准并授权给生产者使用,并对其进行约束,主要是保护资源和环境友好做法。禁止和延缓生产和销售是对资源使用保护的最严格的工具。一般有第三方机构进行审查,对生态系统影响是最大的。
3 影响可持续发展工具选择的因素
企业为实现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在供应链中如何投资选择工具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3.1 原料地的挑战与机会
(1)高环境风险。各种各样的产品生产不同程度对环境造成破坏,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矿产资源的开采导致大批土地的破坏,稀有金属的提炼引起的可持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释放、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水污染,等等。环境的破坏和人们的关注对科技企业的潜在声誉造成很大影响,因此,生产企业对上游供应链进行风险管理,可以维护自己的声誉和品牌。如果对企业的影响比较低,企业也不会主动采取措施进行环境保护。
(2)可控成本的技术。企业要求供应商采取的具体技术的成本一定是可以承受的,除非过高的成本能转嫁给消费者,从将来的市场份额来弥补。如果企业的环境控制成本较高,并且无法从市场中获得补偿,企业将无法生存,所有对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技术所花费的费用是企业能够在销售中回收弥补回来的,不然成本过大企业无法承受。
(3)原料地环境保护力度强。如果原料地的环保措施严苛,企业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就高,因为只有采取了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才能继续生产。
3.2 协调上游供应商
垂直供应链中企业与供应商实施和监控可持续性发展工具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企业能够对供应商进行管理,而且设置的标准具备可行性和可信性。不同科技产品可以设置不同的可持续性发展工具协调供应商[3]。
3.3 终端市场特征
(1)终端市场品牌认可度高并且原材料可以显见。高品牌认可度不仅会带来高的价值,而且还存在高的风险。如果品牌认可度高,消费者对于可以了解到产品生产过程的企业信任度高,这有助于企业采取相对严格的可持续化发展的工具,提高信誉。对于有的科技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亲客户性的亮点设计,提高产品的特色,这种做法是可以提高产品的品牌价值的。而对于看不出原料地的产品,消费者无法知晓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企业可以使用非竞争性工具,承诺广泛性可持续性发展措施,就可以不必投资严格的可持续发展的工具。对于品牌度低的商品,企业可以承诺遵守零售市场的规定,进而获得消费者的信赖。这种可持续的发展策略适合企业对企业之间,供应商可以确保遵守所设标准,提高品牌价值的方面属于零售商的责任[4]。
(2)原材料生产所属地理特征明显并且质量所属地影响大。如果产品质量与特殊原材料和价格工艺有关,企业最好保护该地的环境和传统生产习惯。如果产品产地属性不明显,来源各地并服务大众市场,最好采取第三方认证,能够体现企业承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果产品质量与地区有关,企业可以从第三方认证转到产地认证,既确保产品质量和价值提升,又可以承诺采取环境保护的措施。
根据以上影响因素,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可以采取可持续化发展的工具(如图1)。企业决策开始的时候存在环境风险和意识风险[5]。如果产品和地区不存在这些情况,企业没必要采取可持续化发展的方式。如果具体发展工具的选择有赖于各方压力、协调各方和同业竞争,企业就需在商品、地区和终端市场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