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孩子的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0 16:0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初中孩子的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初中孩子的教育

篇1

论文摘要: 当前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父母学历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失当、教育影响不一致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家长应提高素质、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同时家庭、学校、社会构建起“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秀的家庭教育能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农村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却令人担忧。本文拟从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妨碍了孩子的自主精神的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发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特征。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对其行为过多干涉和制止,孩子必须服从父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或是变得服从、压抑、退缩,或是变得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放任型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进行批评和引导。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由散漫、自以为是、冷酷等不良性格特征。民主型的家长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与孩子人格平等,关系融洽,对孩子理智施爱,爱严结合。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创设了自由规范的发展空间,孩子往往充满自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创新精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一)学历低

目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0%。他们是经过人才筛选后剩下的。有的学者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正面、积极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负面、消极的教养方式。而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程度低,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有效的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学历低,家长对读书学习没兴趣,家庭中缺少文化氛围,相当一部分家长闲暇时间自娱自乐,没有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对农村家长的调查表明,回答“孩子做作业时你家的电视或电脑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问题时,回答“没注意过”的占12.95%,回答“开着,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学习”的占35.7%。

(二)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表现在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三个层面。在发展观层面上,一些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注重结果。脑子里只有分数,认为分数代表着孩子的一切,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单纯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发展。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如果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所谓。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认识。在亲子观层面上,许多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养动机往往是养儿防老、光耀门庭;在教养观层面上,一些家长有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变好,还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管养,学校管教”。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教育观会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三)教育方式失当

许多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出人头地,当孩子不听话或发展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不愿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而是动辄大喊大叫,令孩子不知所措。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就会粗暴地责骂孩子。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学会了以粗对粗,顶撞家长和老师。另外,农村初中生家长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甚至有些还是重体力劳动,劳作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很难跟孩子和风细雨地交流。当子女不听话或做错事,甚至有时是被误解时,许多家长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狠狠训斥,严厉惩罚。

(四)教育影响不一致

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教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带有情绪性,心情愉快时,和孩子交流,反之,对孩子不理不问;也有的家庭,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再集中教育孩子。以上诸多情况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改善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农村初中生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提高孩子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首先应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开始。农村初中要开办家长学校,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应自觉参加“家长学校”的文化补习和教育专业培训,订购家教报刊,学习教子理论。家长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首先要捧起书本来,身教重于言教,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与孩子一起成长,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使学习成为每个家庭必要的生活内容,从而构建学习型家庭,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家庭教育新理念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教育素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发展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长要使孩子全面发展,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次,家长要有正确的亲子观,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观念,把教育孩子看作是为社会尽义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把孩子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再次,家长要有科学的教养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家长要做到教养结合,及时纠正,否则会使孩子形成“恶习”,要认识到树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合理地教育和引导。另外,家长还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长的职责,每一位家长要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并主动与学校配合。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效果与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的矛盾,逆反心理强,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就容易心理反常,或烦躁不安,粗暴凶狠;或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或不听劝告,与人对立;或公开反抗,桀骜不驯。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影响学生的因素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非常重要,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错误的。但在这三者中,农村学校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地去协调这三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有效地接受社会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辨别能力。比如,要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现代社会,想要让孩子关掉网络,像戒毒那样戒网,是不可行的。处在网络时代的老师与家长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不如顺应时代潮流,正视现实,引导孩子健康、文明上网。其次,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让孩子成为“留守少年”,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父母双方还要经常性地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教育立场、观点应一致起来。另外,还要做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让他们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使家庭教育影响取得一致,否则孩子无所适从,这样会抵消教育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总之,我们要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一致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使这三个方面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1]曾天德.当前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及其对策[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0,(5):11-14.

篇2

不幸,孩子们在争玩具时发生了矛盾。农村孩子顺口骂到:“!”“哥哥骂人,我不跟你玩了!”城里孩子委屈地说着,依偎在妈妈身边。

屋子里的气氛阴郁了。妹夫鄙夷的目光扫了一下舅子夫妇。这时夫妇表情尴尬,几乎同时出手打了儿子一巴掌,妹妹则把儿子手里的玩具只往侄子手里塞。然心里却难受着……

农村夫妇为了躲避气氛,于是拉着孩子走出房间,想到社区里转转换换空气。

刚一出门,只听到“叔叔好!阿姨好!”再下一个楼层,又听到“张爷爷好!李奶奶好!”单元楼道里,整个楼梯间洋溢着沁人心脾的芬芳。于是这时夫妇禁不住忏悔地叹道:“我们没有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己的孩子骂人,在于自己平时做了孩子的反面教员”。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民办教师,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去年才住进城里。不是当了几天城里居民就笑话农村居民不会教育孩子;而是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比城里差。他们的生活语言,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矛盾冲突中的语言,尤其是邻居之间矛盾冲突时的语言,都很庸俗、随便,甚至低级、粗野,脏言脏语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最好教材”。因此,农村小学、初中学生的生活语言中有很多不健康的成分。骂人成了潜移默化的品质。“!”“老子……”之语成了生活交际语言。有些女生竟然也信口开河,不亚男生。

显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要培养中小学生的文明语言、思想品德,还应从孩子的家长着手,并且要从幼儿家长着手。

作为家长,关心孩子上幼儿园比上小学还关心;关心孩子上小学比上初中还关心。我们应趁着家长的“关心”,从幼儿园就要开好家长会。把家长会这块阵地一直占领到初中毕业。借用家长会办好文明语言、思品教育讲座。幼儿家长会,要以礼貌语言、礼貌行为等知识为讲座内容。力求教会家长共同当好老师。教育家长在有孩子的场合,千万不要说脏话,切莫忘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小学家长会、初中家长会,最忌的是把家长会简单地当作向家长汇报学生成绩的汇报会。要借用这块阵地办好文明语言、思想品德教育讲座,使家长加深理解,对学生的思品教育比文化教育更重要、更必要。尤其让家长学到一些怎样引导和教育孩子的知识,以配合学校老师共同教育学生。

这个设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从家长这方面,农村家长来开会,先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名列第几,各科具体多少分。很少家长问及到孩子的思想品德怎样,语言文明与否。

从教师这方面,尽管老师都懂得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德育第一。但是评选三好学生,具体操作中,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自觉不自觉地掂量着某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把成绩作为重要砝码。这当然是应试教育和评比教学名次,把老师培养成了这种不自觉的习惯。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具体操作中,首先应是思想品德的言传身教。而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文明语言的培养,单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是不够的,家长的言传身教更为重要。想到这,我们就积极地、自觉地在家长会上,汇报学生学习情况时,巧妙地引入思想品德教育和文明语言的培养方法,这样讲座就办起来了。

小学1年级至3年级的讲座内容,以文明语言和拾金不昧为主;4年级至6年级讲座以团结同学、热爱同学的内容为主;初中家长会以法律常识为讲座内容。对初中家长的法制讲座是十分必要的。

篇3

关键词:初中生;暴力行为;相应措施

中学生暴力行为,是指中学生违反纪律道德规范或国家法令所实施的各种类型的暴力行为,可分为一般暴力行为和暴力犯罪行为。最近几年,媒体报道中学生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面对这样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禁自问:当今的中学生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如此崇尚暴力?如何恢复我们校园的宁静与和谐?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简单分析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初中生的暴力倾向是受到了社会暴力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的。在当今的商品社会中,暴力文化越来越冲刺着当下人们的浮躁的心,尤其以初中生为主要群体的青少年更是暴力文化商品的主要消费者,影视、音像制品、电子游戏里暴力情节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生来说,暴力文化很有可能一步一步地扭曲了初中生的价值观,因此,可以说暴力文化是校园暴力的催化剂。

缺失和错误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暴力性格的形成。家庭治疗师海灵格说过:“孩子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父母”。 当代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可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家长固执暴躁的性格无形中滋生了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性格倾向;有的家长经常忙于事业,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孩子出现不良思想不能及早发现并加以控制;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直接根源,喜欢用暴力惩罚子女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最易产生攻击行为。家长管教方法过于严厉或家庭气氛紧张等家庭状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消极影响,如此一来,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通过暴力行为来寻求自己的存在感。

学校道德教育的不到位是校园暴力的主要根源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校园暴力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面镜子。然而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老师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在应试教育面前,道德教育只能为升学、分数让路,无形中就被被冷落或忽略掉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暴力倾向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甚至会愈演愈烈,由此校园暴力事件就很难避免了。另外,学校对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往往采用不当的处理方式来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如打骂、惩罚、特别是以暴制暴的处理方式都会滋生初中生的暴力倾向。

学生自我辨别能力差,是非观念不清也是导致初中生暴力行为的原因之一。一些初中生分不清善恶丑、黑与白,他们中有的认为同学友谊就是哥儿们义气;有的认为学雷锋、助人为乐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的认为勇敢就是斗殴、干危险的事等等。这些错误的思想意识常会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面对频发的初中生校园暴力事件,社会各界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学校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但同时也是防止校园暴力的主要力量。学校有必要设立心理咨询与辅导室,聘请心理专业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疏导,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应制定校园暴力发生的应急预案;设立正规严格的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安装摄像头等。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以身作则。作为一个教师,言行举止是最容易被学生效仿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学法懂法守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真正做到进德修业,为人师表。

作为家长,首先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当孩子做好某件事时,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当孩子做错某件事时,不应采取打骂的错误教育方法,应耐心地教导,尊重孩子的人格,理解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自信地成长,快乐地成长。另外,家长也应该认识到自身学习的重要,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良好的榜样。

篇4

【关键词】家教;缺失;文明;科学

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出门打工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打工者队伍的不断壮大,缺失家庭教育的农村初中生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使得“问题”孩子越来越多。5+2=0,这无疑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压力。因此,我们有必要积极行动起来,探索在这一新形势下解决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便更好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使得广大农村地区的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家教方法的缺失,家教时间的缺失,监管的缺失,亲情的缺失,教育理念的缺失。基于以上原因,作为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必须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学习先进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实施文明家教、科学家教,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一、文明家教,和谐家庭

(1)文明家教,首先要做到惩戒方式的文明化。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科学性。知道咒骂和殴打对孩子造成的心灵伤害远远大于肉体的痛苦。对犯错误的孩子进行惩罚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家长必须给孩子一定的反思时间,让孩子明白他为什么要受到惩罚,最后要表明他对于这个错误的态度,表现出悔改的意愿。有的家长对孩子罚站甚至是罚跪几个小时,面对强势的体罚,孩子表面上认错了,可心里却起了个“大疙瘩”。我们罚站,只需要5~10分钟就够了,罚站完毕后立刻和孩子交流,指出其错误所在,表达对孩子的原谅和理解之情,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慰藉。这里还必须指出,坚决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殴打孩子。

(2)文明家教,从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做起。由于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都很少,所以众星捧月,娇惯孩子。这无形中造成了孩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乱丢乱放东西,不会做家务活,做事不分主次,懒惰自私,娇气任性等等。对此,家长可以准备一些彩色的卡纸,剪成心的形状,在每一张上面依次写出孩子从起床开始到睡觉为止应该做的主要事项,挂在明显的地方,让孩子随时能够看到,以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3)文明家教,从奖励孩子的优点开始。这种奖励以精神为主,物质刺激为辅。由于农村条件所限,家长可以奖励孩子一个苹果,一根香蕉或者一本好书之类的。尽管东西不值钱,但还是可以满足孩子的虚荣心,给他们以鼓舞和力量,对于做事更加自信,促使他们自我完善,努力做得更好。

(4)文明家教,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入手。由于现在大多数孩子的家长都在外打工,对孩子的直接教育越来越少,很多时候只能通过电话联系。所以如何抓住有限的时间对子女进行教育,一定要制定计划,周密安排,不求面面俱到,只要点上攻破。一次只针对某一两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育。

二、科学家教,提高效率

(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家长或监护人的素质。前几年搞得轰轰烈烈的家长学校现在已名存实亡,所以政府要组织社会和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习班,打工者走到那里,家长学校就办到那里。让家长学校进社区、进工地。让农村孩子的家长或监护人明白由于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带来的家庭教育的发展变化,弄清城镇化进程中打工者子女家庭教育所存在和出现的新问题,了解留守儿童、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状况,了解他们在此阶段的情感需求和生活需求,弄清那些社会现象导致他们沾染上了不良习气等等。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要给他们介绍一些具体的案例,指导家长或监护人做好农村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工作。

(2)家长要在家庭教育上多下功夫,采取恰当的策略。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家长要给孩子暗改的机会。同样的错误,不同的惩戒,一次比一次严厉。目的是让孩子明白他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不能再发生。家长面对孩子的错误,不要大发雷霆,要努力克制,使自己冷静下来。要有针对性地指出其错误的原因,使孩子明白错误的危害性,自觉地去改正。每次家教要达到一定的效果。

(3)呼唤亲情,沟通心灵。在调查中发现36.82%的学生认为家长和自己交流非常少,这就导致初中生与家长产生“代沟”。如果处理不当,“代沟”就会逐渐加大,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亲不爱自己了。所以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既要使其受到惩戒,又要使其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爱。所以农村家长尽管在外打工,但是要多抽时间与孩子平等交流,找机会多谈心,使孩子的心灵得以慰藉。

(4)严宽适度,不能过分民主。家教太严,抑制孩子个性的发展,令其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太宽,则容易宠坏孩子,使其变得自私、固执、任性、胆大妄为。所以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必须的,适时适当的惩罚也是必须的。不要剥夺孩子的快乐,要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 现状 改进 新课程 全面发展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修正家庭教育中的偏差,把青少年培养成有能力、有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细胞,是一切教育之源,是培养思想品德高尚、心理健康、学习优秀人才的“一个学校”,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彭佩云语)。为此,我对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偏差作了调查、剖析,并对其偏差修正的策略作了粗浅的探究。

一、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偏差的现状、原因

(一)家庭教育偏差的现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今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现状呢?我对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组织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家庭教育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令人担扰。主要表现有:(1)“是树就成材,是草就烧柴”的信念,对孩子放任自流的占10.01%;(2)百依百顺,百般袒护,过分溺爱娇纵的占5.34%;(3)滥施惩罚或棍棒惩戒式的教育方法占5.21%;(4)把初中生当成笼中的小鸟、绳索下的宠物进行严苛管束的教育方法占15.73%;(5)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和教育的占10.4%;(6)家长与孩子缺乏情感交流,孩子得不到父母正确指导的占12.2%;(7)用大量的钱奖励孩子,造成挥霍浪费,形成坏习惯,奖励不当的占3.95%;(8)总是拿自己孩子的不足之处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攀比心强的占24.06%;(9)按家长的主观意志要孩子学这学那,强制学习的占21.35%;(10)父母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孩子的占10.42%。在调查中也发现,父母对怎样教育孩子感到非常困惑,对孩子感到失望和灰心的家长很多很多。什么原因造成偏差和困惑呢?

(二)家庭教育偏差的原因

通过对家庭教育偏差的普遍性进行仔细的分析,认真的探究,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素养的偏低性。这里指的是家长文化素养的偏低性。据抽样调查显示,家长的文化层次结构是:大学文化占2.31%,高中文化占8.85%,初中文化占76.19%,小学文化占9.77%,小学末毕业的占2.76%。这种以初中、小学文化为主的家长群体,认为自己很难教育好孩子,于是采取撒手政策,把教育孩子全部担子推给学校、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重要因素。

2、观念的落后性。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缺乏“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缺乏“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也缺乏“注重思想道德教育”、“言传身教”、“独立性的培养”等观念,仍然是灌输“家长权威”、“不让孩子动一下手”、“孩子利益至上,处处维护孩子”、“教是教、做是做”等观念。由此决定一部分家长教育言行无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把青少年当作没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只知顺向接受的活的器皿,处于家长掌控下的附属物。一部分家长“过分溺爱”、“迁求放纵”,把孩子当成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性格放纵或娇横、自我、孤立。家长中存在的这种极不科学和合理的观念,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根本原因。

3、认知的差异性。在对成绩、思想表现相差不大的学生家长调查、采访中发现,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往往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的认知差异,这是由于自身认知水平及所受教育程度差异的制约而造成的。如有的家长不惜血本、化大力气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一心想开发其智力;有的对孩子做事不放心,干预过多、保护过多、包办过多、控制过多;有的一心想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却不清楚孩子的自信心该从哪些地方去培养;有的明知不能有攀比心理,可又遏止不住自己的内心,忍不住去攀比等。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主要因素。

4、方法的单一性。调查中发现约81.4%的家庭由于文化结构或家庭地域因素,直接导致在教育孩子时方法的单一性。如有的“重养轻教”,只是出钱给孩子吃和穿,对孩子的思想学习情况“不闻不问”或很不了解,处于“放任不管”状态;有的“重智轻德”,只告诫孩子“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别的事情不要管”,“不要做班干部”;有的“安分守己”,只嘱咐孩子“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去拈到别人”;有的“简单粗暴”,平时很少同自己的子女“沟通”、“引导”,当子女出现违纪问题时,不是耐心疏导,而是训斥,甚至错误地认为“打骂就能管住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粗暴的教育方式被这类家长奉为金科玉律。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又一重要缘由。

5、家庭的特殊性。这里指的是由于家庭形态出现“分化”,造成家庭残缺或组合的特殊性。离异后的单亲家庭教育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有的家长为了补偿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而溺爱孩子。有的家长因心理受到挫折后,频繁地参加社会娱乐活动,把教育孩子放在一边;或者面临重新组建家庭,而对孩子放任自流,重新组织的家庭,由于成员情感的复杂性,使家庭教育缺少了亲和性。这是造成家庭教育偏差的特殊因素。

二、家庭教育偏差的修正策略

“学校应当指导家庭”。(马卡连柯语)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必须“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语)我认为修正家庭教育的偏差主要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

策略一:提高家长教育通识、开展亲职教育活动

所谓“亲职教育就是父母教育”。(方建移语)因为家庭教育的任务首先是父母教育,而父母教育又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亲职教育通过实现父母素质的提高,以保证家庭教育的成功。

1、专题讲座(营养式学习)。孔子曰:“好学进乎知”。父母要从容地面对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首先必须加强学习。当孩子出现了问题,再去学习,要解决其问题就会多走弯路,正如病急乱投医,即使花费很多心血,其收效也不大。因此,学校要每学期召开全体学生家长会、年级段学生家长会、班级学生家长会各一次,举办“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社会学及提高父母自身素质、育儿方式、管教态度”等相关知识系列讲座。这种营养式的学习,是父母提升自己,“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手段,也能达到诊治孩子问题和预防孩子问题的目的。

2、团队训练(助长式的练习)。如果说学校每学期各举行一次讲座,着重于广泛、普遍的家教知识、理念的传播,那么小范围班级部分学生家长的团体互动训练是一种助长式的有关父母育儿能力、技巧的实质性的练习。如针对“怎样提高亲子沟通及参与孩子学习的能力”、“怎样对待孩子的顽皮行为”、“怎样使孩子更有约束力”等主题进行具体策略的探讨和能力、技巧的练习。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质性的练习,能使更多的家长受益,并在育儿时以改善策略,提高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效益。

3、亲子同修(综合式的教育)。父母教育的过程是父母和孩子互动交往,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亲子同修可通过父母与子女共同参加家长会、共同学习、共同劳动、共同服务于社区等形式。在亲子活动的过程中,由于父母与孩子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这样父母既可以把握孩子的脉搏,找到启发孩子的切入口,又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学习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使自己的教育贴近子女需求,寻找到教子的智慧和良方。亲子同修不仅能促进亲子沟通,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且是修正家庭教育偏差成功的关键,也是教育的秘诀。

4、个案辅导(论病式的改变)。正如“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家庭教育在预防阶段需要注意共性。当孩子的问题一旦到了诊治阶段,父母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针下药进行诊治。如某学生成绩差,行为习惯又差,了解到其家长是典型的“放任型”和“棍棒型”的教子方式,于是,进行个案辅导,与家长一起仔细分析此学生的情况,以及其所采取的教育方式的危害,还要详细指导其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

策略二:办好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有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的学习等活动。”(方建移语)我认为:办好家长学校是父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重要形式,又是学校与家长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重要途径。

1、坚持定期开课和不定期开课相结合。家长学校的开课要能吸引家长,逐步变要求家长来,为家长自己要来。讲课的主讲人要认真研究家长、家庭及教育的情况,要仔细备课,做到讲课切合实际,有针对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体生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进行“家庭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沟通”的定期讲课(一学期两次),分四讲:第一讲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第二讲:沟通的内容。第三讲:沟通的方法。第四讲:沟通的态度。家长学以致用,掌握沟通方法,使家长和孩子谈得拢、合得来,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升,品行更好。同时到社区、各村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不定期的开课,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做法可增进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使家庭教育偏差得到及时有效的修正。

2、坚持学校重点指导和家长“现身说法”相结合。当前“父母难为”是现代父母的共同心声,据分析主要是由家长在教养子女时出现偏差所造成的。针对少数学生存在的品行、学习习惯问题及单亲教育问题,可邀请这部分家长来校并对其作重点指导,如“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等。与此同时,请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在家长学校上课时现身说法,进行家庭教育体会交流,使家长们听后受到启发和鼓舞,从而促进其教育水平的提高。

3、坚持家访和访校相结合。家访和访校是家庭与学校建立情同手足密切关系、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地修正家庭教育的偏差。家访时教师要与家长交流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及讨论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并要做好记录,便于教师总结经验。另外,还要欢迎家长来访校。学校公示每星期某日为“家长接待日”,并由校长、德育处干部、教师接待,接受家长的咨询。还要不定期邀请家长到校参加“一日开放”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自己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以便协同学校进行教育。

4、坚持表彰先进和推广经验相结合。“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思想的影响越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坚持表彰先进和推广先进经验是最亲切、最形象、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此,学校要每年评比“优秀家长学员”。同时请他们总结经验,又请他们在家长会、家长学校里与其它家长交流,把他们的先进事迹编印成册,赠送给家长,积极推广其先进经验。这样能深深吸引其他家长,使他们争相效仿,互相促进,从而达到共同修正家庭教育偏差之目的。

策略三:开设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位专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因此,家庭教育中加强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初中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和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学校可根据家庭教育自身特点,由心理辅导室担任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任务。

1、精心开设心理辅导课,不断提高家长心理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的环境、气氛、家庭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对孩子心理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无论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的言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风,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家长不注意教育过程的示范作用,这样的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心理辅导课,使家长懂得要教育出有健康心理,高素质的人才,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己思想道德、文化业务素质;平时家长又要以高尚的精神、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及时修正家庭教育中的偏差,要真正成为孩子的楷模”。“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修正家庭教育偏差的方式。

2、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始终不是一个消极的被动者,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讲究艺术。如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普遍较高,对其子女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此,心理辅导室教师可通过 “父母良好的动机与人才的成长”、 “要善于鼓励孩子,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注意倾听孩子意见和见解,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等系列辅导课,使家长懂得家庭教育要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在家庭教育偏差修正中自觉做到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性格的不足及缺陷;接受自我,既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不自欺欺人,认识现实,正视逆境,具有遇事不乱、应付自如的心理品质;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创设一些利于孩子意志磨练的情景,引导孩子不断树立目标,并让他们自主地发展兴趣爱好。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家长的教育偏差就能降到最底限度,孩子健全的人格逐渐形成。

3、发挥心理辅导室的效能,及时矫正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室首先要营造一个安静、温馨、亲切的氛围,这样有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使其心态尽快恢复正常;其次,辅导教师要具有扎实的辅导专业知识,能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说出心里话,将谈话尽快切入主题;再次,允许学生保留一定的隐私空间,从不追根究底,也不挫伤学生的心灵。这样心理辅导室就成了受家庭教育偏差的学生或问题学生渴望解决心理问题的乐园,使他们信心倍增。

“家庭教育是家庭永恒的功能”。站在大教育的角度看,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是内容最广泛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一个“终身教育”。要修正家庭教育的偏差“今后的路程更长”。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家庭教育偏差的修正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而且家庭教育必将展现出一片亮丽的天空和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赖志奎、方善森主编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三版

《教育心理学》 邵瑞珍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4月第一版

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时代的变迁在青少年这一代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留守初中生主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的烙印。留守学生在一些地方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大,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也值得广大教育者和家长深思。

        一、信仰的迷乱与缺失

        留守初中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享受着丰富的家庭物质条件,感受到的是优越的社会环境,但他们缺少了劳动,缺少了艰苦的磨炼,在他们当中许多人也缺少了正确、科学、高尚信仰的支持,存在着信仰的迷乱与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仰的多元化。调查显示,他们的信仰选择,既有高尚的信仰,又有低俗的信仰,既有科学的信仰,又有非科学的信仰,既有理性信仰,又有非理性信仰等等。

        2.信仰的非理性化。非理性主义对留守初中生的影响虽不大,但还是存在的。在他们的信仰世界里,部分学生还存在着迷信、盲从、盲目信仰的倾向,他们对一些现实问题,不会加以理性思考,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3.信仰的非科学化。部分初中生对激烈的升学竞争难以适应,因而对现实感到失望,甚至厌学,转而向神灵求庇护,使神秘主义和有神论在他们心中蔓延,他们对星相学、预测学很有兴趣,荒废了学业。

        4.信仰的世俗化。在当前的教育中,由于有些教师思想教育的世俗化、功利化,甚至有个别教师信仰教育中的悬空化,导致部分留守初中生只重视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他们不谈理想,不要信仰,更不愿为伟大理想而献身,他们奉行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遇危不扶,有难不帮。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刺激下,世俗化、功利化的心态使部分学生变得自私,他们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把金钱和利益看得至高无上,高尚信仰趋于淡化。

        在有些留守初中生的思想境界中,由于没有正确、科学、高尚信仰的支持,使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一些不良影响没有一个强大的对抗精神力量,所以他们很容易被不良影响所感染,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心理问题,出现了厌学、早恋、网恋等行为问题。

        二、理想的迷茫与低俗

        理想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按性质分:有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之别;按内容分:有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我们通常所说的“青年人应当有理想”,主要是指有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初中生理想的迷茫与低俗化很明显。

        在对留守初中生进行“我的理想”的问卷调查和谈话中,四分之一的学生对理想认识模糊或根本没有理想,他们的理想肤浅,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总说:“我对未来没有什么想法,只想自由自在地过日子。”“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还不清楚。”“想这么多干什么,长大再说。”也有许多留守初中生对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的进行了思考,他们好像是通过透视远处父母的所作所为,懂得了生活的艰苦和人生的不容易,这些人比非留守初中生更早、更多、更踏实地思考未来,但他们常常很苦恼,不知将来做什么好,自己没能给自己一个肯定的、清晰的答案,心理很是迷茫,如一个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写道:“我们的父母都在远处打工,有的挣钱多有的挣钱少,我不知道我会成为他们的哪一种,难道象他们那样一辈子都去打工吗?不去又能做什么呢?我不知道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生活消极,学习没有动力。”约五分之一的留守初中生存在理想迷茫的苦恼。

        留守初中生理想的低俗化很明显。留守初中生中狂热的追星族很普遍,他们对于明星的身价百倍,日进斗金,所到之处灯光、闪光灯、狂热fans的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非常崇拜,这表象辉煌的一切无不深深吸引着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在他们眼里,处于人们视线金字塔尖的明星几乎成了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社会的熏陶,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在大多数留守初中生认为拥有财富和权力就是意味着拥有了一切,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成功人士驾乘名车,出入豪宅,在留守初中生的眼中充满了无比的诱惑,虽然机会和风险双生双栖,盈亏都由自己承担,但是,他们则更容易被繁华的表象所吸引,他们的注意点更侧重于物质的追求与享受。

        理想是中学生腾飞的翅膀。一名胸怀远大理想的中学生,他一定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他的生活一定非常充实,他会按照自己确定的人生目标,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没有理想,就没有行动的方向,没有奋斗的动力。留守初中生中理想的迷茫与低俗化,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缺少推动的原动力,即使有外部力量推动,他们的学习也缺少坚强和长久的努力,如果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或有一些困难,逃避的思想便很容易产生,也很容易产生厌学、逃学、上网、早恋的行为了。

        人生境界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日常事务,衣食住行、各种应酬等;第二个层次是事业,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业;第三个层次是审美,也可以说是思想和认识的境界;这三个层次一个比一个高级,一个比一个更接近人的精神内核。一个人如果缺少信仰和理想,就只能在第一个层次中生活,他的精神内核就得不到补充和发展,他就处于不思进取的停滞状态。

        三、亲情关怀的缺少

        亲情是指亲人之间的感情。亲情是人世间最真至纯的情感,它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最能激发进取,因此,亲情是教育最好的源泉和支持,亲情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成长、生活有着丰富的滋润和营养作用。亲情教育是不可以,也不可能取代的,孩子渴望亲情,也最需要亲情的温暖。但留守孩子的亲情教育刚好是最缺少的,也是最不能得到满足的,也是他们感到最委屈的地方。在对留守孩子“什么是家”的调查中,回答最多的是“父母就是家”,即使家里建有很好的房子,大部分的留守孩子还是认为父母才是家。可见,父母是孩子最无私的帮助和依靠,父母的亲情关怀是最无比的温馨和安慰,在留守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在身边的陪伴,缺少父母温馨的亲情关怀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不足。留守孩子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与亲情关怀缺少有关。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好坏、对错、是非等判断力较弱,正处在一个生理急速变化,心理发育不稳定的阶段,如果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就可能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就可能会致使有些留守学生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教师同学甚至亲人生了隔膜感。

  四、父母教育的失当

        家长爱孩子是人之常情,孩子得到爱的满足是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但是有些外出打工的家长,一般一年回家一次、二次,在家时,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给孩子,甚至把变味的爱也撒向孩子,对他们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是溺爱放纵;不在家时,出于一种补偿心理,孩子要钱给钱,要物买物,他们要干什么就同意干什么,使一部分“留守学生”形成了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的坏习惯。有些外出务工者在长期的打工生涯中慢慢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如有父母认为“上不了学,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这种思想潜移默化,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有些外出打工的家长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学校缺少配合,他们工作地点经常变更,居无定所,学校、学生与他们沟通交流非常困难,不要说平时,就是遇上急事,也往往是束手无策。有的打工家长,思想狭窄,教育水平低下,只是一味地强调,他们用汗水和心血在外务工供养孩子生活、学习很不容易,对孩子一味地强调考试分数,即使孩子考了99分,也还是不行的,要求高,加大了留守孩子的心理压力。

      &nbs

p; 五、隔代教育能力不足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辈大多是既没有教育的精力和体力,也缺乏教育的能力,隔代管教、监护工作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溺爱,一是粗放管教。爷爷、奶奶年纪大,孙辈是个宝,小孩要钱给钱,要吃给吃,对小辈往往过于溺爱放纵,对小孩的一些不合理愿意、行为不加予反对、否定、约束,使失去约束的留守孩子特别顽皮任性。有一些老人,一生辛苦一辈子,好不容易把儿女拉扯长大成人,现在他们又要照看孙子、孙女,身心已经疲惫,能力已经不足,因此,他们对留守孩子只能是粗放管教,教育方法简单,每天上学就行,至于在外面干什么,就不管了,想管也管不了。这样就使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约束、引导处于一种松懈状态,留守孩子的思想、行为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六、管教出现真空地带

        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隔代教育往往又力不从心,缺乏家庭管护,加之节假日又是孩子们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样造成了留守孩子在校有教师管,在家少人管、节假日无人管的恶性循环,出现了管教上的真空地带。他们年纪尚幼,思想单纯,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节假日他们在水塘中游泳,在鱼塘边垂钓,在国道上飞车,在网吧中沉迷……在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的同时,他们的思想也失去了约束和引导,随意、散慢、任性得以助长。

        七、学校教育的不足

        一是以往学校对留守孩子的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相应的对策。二是学校管理留守孩子力不从心,教师编制紧,教学任务重,造成教师没有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很难及时发现留守孩子存在的问题。三是教师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调。

        八、社会环境的影响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高消费等各种消极没落的生活方式的影响,赌博、贪污、暴富等各种社会弊端的存在以及生存空间的制约等等,使有的留守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偏离,只讲个人,不讲集体,只讲利己,不讲社会责任,只讲自由,不讲纪律;有的心理素质较差,意志薄弱,对生活缺乏足够的认识,战胜挫折缺乏勇气;有的不爱劳动,传统美德水准下降,是非观念不强,个别甚至出现偷盗、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留守初中生是时代的产物,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所难免,但愿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能解开他们的心结,能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帮助和呵护。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特别是理想教育的几点建议[eb/ol].

hefei.gov.cn/n1105/n32932/n193134/n193510/16117188.html 

[2] 罗晓燕.理想是中学生腾飞的翅膀[eb/ol]. 

篇7

摘 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家长和老师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家庭要支持学校的工作,借助家长的力量帮助学校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老师的课堂效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的交流合作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初中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的合作提出建议和具体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家长;合作;探讨

引言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的两个基本保障。家庭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的榜样。学校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给他们教授知识。要想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只有将家庭和学校有效的结合起来,相互合作,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

一、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的价值

初中时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开始,在这个阶段,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通力合作,在家里,家长能够很好地教导孩子;在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才能把孩子塑造的更加的优秀,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体系,明白是非,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人。这将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帮助初中生形成健全人格

初中阶段是每个学生性格、人格逐渐成型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渴望脱离父母的监管,渴望做一个成年人。但是大多数的初中生并不知道自己应当怎样做,他们没有承担成年人的责任与义务的心理准备。在这个阶段,家长要和班主任有效地沟通,帮助学生在这个时期养成健全的人格。家长与老师的合作形式就是相互反映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在良好的沟通下,针对学生遇到的情况制定有效地解决方案。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是非观念,帮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二)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社会在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注重这些方面的教学工作。初中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应试教育,而是符合时展的素质教育。教育改革的道路是非常漫长的,这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合作。家长要改变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维,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用的人才。

(三)强化初中生的道德修养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在初中时期,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叛逆的现象。这时家长不能和孩子硬碰硬,要想办法对他们进行有效引导,还要及时和班主任老师沟通,反映学生出现的情况。老师和家长一起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让他们养成优秀的品德。初中生的价值观还不够成熟,通过家长与班主任的共同努力,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给他们灌输做人的道理,促使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的好少年。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趋势不断增大,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要教育孩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只有学会怎样做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二、加强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的措施

(一)班主任要与家长进行平等交流

家长在和班主任老师进行沟通时,要平等的交流,这样班主任与家长才能良好的合作。双方在沟通时,要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只有做到有效的交流沟通,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现中,有的家长在与老师交流时显得唯唯诺诺,不能平等的进行沟通。这样的做法不利于班主任与家长的合作,对孩子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二)提高家长的参与热情

要想班主任和家长良好的合作,还要提高家长的参与热情。有的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自己就不用再操心,这种想法导致家长与班主任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家长与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出现脱节现象,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当学生成绩出现下滑现象之后,要从家长和学校两个方面寻找原因,家长不能只责怪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当,还要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管教是否到位。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家长就要提高自己参与教学的热情,积极和老师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和班主任老师一起促进孩子的学习。家长还要支持老师进行教学活动,全方位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班主任应该营造合作的氛围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占主导地位。要想做到家长与老师积极合作,就需要班主任老师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氛围,让家长在合作的氛围中明白与老师沟通交流的重要性。班主任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应当保持诚恳的态度,用一种积极的心态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有了相同的教育理念,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办法就是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家庭要支持学校的工作,借助家长的力量帮助学校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初中时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开始,在这个阶段,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才能把孩子塑造的更加的优秀,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体系,明白是非,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人。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给他们灌输做人的道理,促使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的好少年。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趋势不断增大,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要教育他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只有学会怎样做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加强班主任和家长的合作是促进初中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家长与老师共同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莫克琳.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师,2014,(18):21-22.

[2]黄宣燕.浅谈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问题及对策[J].成功(教育版),2013(3):192.

篇8

一天,同学小李给我打来电话,张口就问今年中考招生省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以及择校生与非择校生分数线的差距,还让我帮忙打听本市几所比较好的小学和初中的情况。我开始以为她是在帮别人打听,细细一问才明白,她竟是为自己女儿将来升重点高中做准备!我吃了一惊,小李的女儿还不到两岁,正在一家早教机构接受所谓的“早期教育”,离中考还有十多年的时间,即便是未雨绸缪,也未免太早了吧?

小李听出我语气中的惊讶,赶忙解释说:“你有所不知,按照现行的教育政策,择校生升省重点高中的分数线比非择校生高出几十分,如果孩子小学和初中不择校,中考时可以享受非择校生的待遇,但小学和初中就不能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如果从小学就开始择校,中考时就不能享受非择校生的待遇。”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小李想出的两全其美策略是――在好的小学和初中附近买一套住房,让孩子将来就近入学。

接下来,小李絮絮叨叨地向我询问:这几所学校的孩子之间是否有攀比现象?老师是否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为她怕孩子在攀比中处于弱势,伤及自尊;又怕老师以家长的地位和财富来区别对待孩子,让孩子吃亏。她又反复询问学校校风是否良好,是否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成绩?因为她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不要承受太大的压力……小李说得有理有节,而我则听得目瞪口呆。

放下她的电话后,我陷入了沉思之中。教育政策必然会逐渐随着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进行调整。小李是一名教育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目前又在大学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拥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业背景,在现实面前为何竟没有丝毫的洞察力?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可是如果我们过多地关注不可控制、不可预测的外界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又有多大的帮助呢?如果我们不经过理性的思考,不懂得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原则和方法,并在生活中坚持不懈地实践,那么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与小李的交流,促使我开始认真地思考这个天下父母都关心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首先,不要把对现实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只有让孩子自由地成长,他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愉悦和美好。在现实中,有许多孩子不快乐、不健康,就是因为父母在其发展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使成长受到阻碍,精神受到压抑。小李对现实充满焦虑,难免会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这就等于在孩子的情绪情感发展方面设置了一个关卡,孩子要以自己的力量冲破这道关卡是何其艰难啊!因此,作为父母,我们能为孩子所做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为孩子的自然发展扫除一切障碍,给予孩子自由,不包办,不干预,为孩子的自然成长留有足够的空间。

篇9

“别来管我,烦不烦啊?”这句话在中学生的口中早已屡见不鲜。为什么从前听话的乖乖女,会变成如今的“野蛮女生”;为什么从前妈妈怀中温顺的小羔羊,会变成如今桀骜不驯的“野马”……这一连串的为什么,都会令我们感到很寒心酸鼻。

从小学生成长为一名初中生,无论是在生理、心理、体貌、性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初中生不服从老师或家长的教育管理,常与教育者“顶着干”、“对着干”,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我行我素,充满着敌意。这种现象若长期持续下去,将会严重影响到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到学习成绩的提高,甚至影响到学生将来融入社会的能力。鉴于此,及时分析初中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从而科学、有效地引导初中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进行自我控制,塑造健全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二、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1.自身的因素

孩子在成长时,有两个特殊时期有逆反心理:2-5岁是第一个反抗期,12-15岁进入第二反抗期。在第二个反抗期表现得尤为突出,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成人意识也逐步萌发并迅速发展,他们积极追求成人的社会地位,并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不再愿意接受家长和教师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但是,初中生思维还不成熟,认知的偏差程度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偏激,固执己见,自尊心很强但不能正确的维护自己的尊严,一旦受到挫折、失败可能一蹶不振,对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看成是吹毛求疵,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坏孩子。”

2.家庭的因素

当孩子进入第一个反抗期即2-5岁时,一上街孩子总是不停的要买各种零食,各种玩具等,如果不买,就大哭不止,耍赖躺在地上,甚至砸东西、打父母,那时家长总以为孩子还小,他们没意识到每一个生活?节都可能蕴含重大的教育意义,儿童教育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可能助长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一个坏毛病,此时他们总以哄骗、屈服、放纵的方式去搞定孩子,而不去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的原因,长此以往,养成了孩子刁蛮、任性、孤傲的性格,一旦在生活中他们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了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

其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批评一直贯穿在孩子的成长中,整天在孩子面前唠叨,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得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使得孩子惧怕,与之产生隔阂,排斥家长。比如孩子说谎,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二是迫于压力。孩子宁可承受说谎带来的痛苦与折磨,也不告诉家长,这说明家长和孩子在相处方面出了问题,孩子在潜意识中惧怕,排斥家长,说了反正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信任与帮助,反而还会被一顿打或者骂。长此以往,就养成了爱说谎的“坏孩子”。

第三,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教育方法上仍然秉承“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大大超出了他们心理的承受能力,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野蛮的教育方式其实完全没有任何教育要素,它只能进一步拉开孩子与家长的距离。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年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缺少理智,恃强凌弱,在爱的名义下施暴,不过是一个野蛮无知穿着西装的野人。暴力教育可能会解决眼前问题,但它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懂事,反而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重大隐患,创痕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最终造成孩子心生怨恨、抵触情绪,破罐子破摔,索性与家长的教育要求背道而驰。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可能越来越听话,在进入第二个反抗期的时候,他又怎能不是那个最逆反的“坏孩子。”

3.学校的因素

从教学上来看,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仍然用考试、分数、优生等这样一种八股教条来衡量学生的优与差。繁重的作业、考试会使孩子内心产生厌学情绪,并且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而是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感到压抑,使得学生把老师的合理要求、正面的教育视为是专门针对他们的,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做本来愿意做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对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大的过错,教师也要“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结果是“差生”不喜欢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情感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引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三、逆反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

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自我意识得到发展、独立意识得到增强,拥有敢于打破传统束缚的精神,但仍存在诸多消极影响:

(1)在他们眼中,抗洪抢险、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皆是爱逞能、爱冒险的“傻帽”,为了百姓谋利益而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却被看作是在收买人心,对于身边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同学,他们则讽刺为故意和老师、同学“拉关系”的“伪君子”等,他们无端的怀疑先进人物的动机,对别人的先进事迹和成绩都持否定的态度;

(2)对学校、老师、家长进行的思想教育采取盲目的抵触情绪,认为这些只是些大而空的话;对社会、学校、家长倡导的一切事物都持否定态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态度,以偏概全的看待社会上出现的个别阴暗面。

(3)有些青少年由于?N种原因,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做出一些过分行为,比如屡禁不止的校园暴力事件,甚至有的与老师公然对抗,上演了一幕幕如安徽蒙城群殴老师、山东平度群殴老师等教育悲剧。

四、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面对心理逆反期的初中生,采取简单急躁的教育方法,只能事与愿违,应以爱心和尊重为前提,注重沟通和交流,以春雨润物的耐心、细心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如果引导得当,有可能将其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推动学生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反之则可能会成为个人报复心理和反社会行为的温床,危及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1.增强自身情绪调控能力

首先,家长或教师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应引导初中生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多课外阅读,读古诗、读宋词等,修身养性,使之逐渐形成辩证的思维观,增强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正确分析、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客观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觉抵制或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其次,作为子女或学生,要正确对待家长、教师的教育帮助。家长、教师的有些方法,语言可能不恰当,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所以要多体谅、多理解。

2.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艺术

一是加强沟通,多陪陪孩子。一起看电视,一起看书,多带孩子户外运动、旅游,释放压力,开拓孩子的视野,融入孩子的世界,不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青春期的孩子,如果“需要”长期没能满足,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因此,对孩子内心需要的了解是父母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就需要父母,平时多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与孩子的共同爱好和兴趣,在活动中增进对孩子的了解,掌握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及时化解孩子内心的矛盾,要给“不准”一个充分的理由,从而消除逆反心理滋生的土壤 。

二是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不能一味的操办,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主,不要总是把他们当成孩子来看,应该给他们足够的自由,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总是处处被管制。遇到事情,也应多给孩子商量,充分尊重孩子。

三是给孩子充分的鼓励和赞扬,不要把他当成坏孩子看。虽然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是,我们人总是喜欢听好听的,赞美自己的话。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特别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评价,希望得到好评和赞美,特别是在最亲近的人之间,为此,为人父母要减少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多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3.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一是公平、公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 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处理问题。在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并注重班级群体舆论的正确引导,从而使教师处理的问题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更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照,为他们提供闪光的机会,从而避免学生因逆反而产生的对抗心理。

二是理解、尊重鼓励学生。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心情和处境,杜绝粗暴的惩罚、无休止的唠叨、无端的干涉和盛气凌人的训斥,要充分尊重、信任、关心学生,全面评价学生,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扬优点、长处,克服缺点、毛病。一旦他们有了进步,就应立即表扬,否则,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强化,就会丧失信心,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更要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自信,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烟消云散,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

三是注重事实,耐心劝导学生,讲究语言艺术。在批评和矫正学生的错误时,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不要让学生感觉到害怕、委屈和仇恨。特别是遇到学生与教师“对着干”时,教师要理智并冷静,防止把话说过头或对学生有过激行为,更加地激怒学生,避免安微蒙城殴师的悲剧,事后再心平气和的处理,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篇10

各位家长:

上午好!

衷心感谢各位家长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的家长会!很开心的看到家长们如此重视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孩子的事情就是大事!学校是为了一切孩子,家长是一切为了孩子,我们更是为了孩子的一切!所以今天召集大家聚在一起,谈谈孩子的大事。

如今,新教育初中部已经是一个拥有着600多名学生的大集体,未来,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庞大。任何时候,初中部都会把学习放在重中之重。在新教育初中部,你们随时都能看到认真教学、悉心辅导的初中部教师们,他们为每一个孩子倾注了所有的爱和责任,相信每一个学生,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作为老师,我们深知每一个孩子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未来,也清楚的知道我们肩负的担子很重,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希望得到各位家长的全力配合。谁也别等,谁也别推。对于工作来说,再苦再累那也是分内的事;对于孩子来说,再难再痛那也是责任和义务。

寒假的到来,对所有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个考验,希望所有的家长能在这段时间里多花时间,耐心地陪伴孩子成长。在这里,给大家说说我们老师们的想法,给家长提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1、教育孩子在生活上不攀比,让他们懂得量力而行;给他们灌输劳动光荣的思想,有时候也要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他们也是想给家长做一些事情的。

2、要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不要让孩子整个寒假都是抱着手机和电脑,鼓励孩子不携带和使用手机等信息设备,我们发现学生在校使用手机严重地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休息。家长们都知道,当孩子把时间和心思花在这些上,学习和成绩也就被夺走了。没什么,也别没时间和孩子一起坐着看会儿书,其实花钱在教育上是一种最明智的投资,只要钱花得值,钱花了咱就再去挣!

3、在你对孩子嘘寒问暖的同时,别忘了抽点时间与他耐心细心交流沟通,适时了解他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要因为施加压力过大,寄予期望过高导致学习缺乏动力,丧失信心。更要合理定位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懂得努力去学,我们就应该要多给他耐心和信心。

4、尽量给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因为父母关系不和经常闹矛盾,或者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如边自己麻将打牌边数落孩子)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5、不要给孩子传播不良信息。譬如某某还是小学文化,在外面打工一年能挣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等等,因为我们心中清楚,这种情况实属个例并不多见。我们应该看准社会的主流方向,让他们懂得用知识、能力去武装才是真功夫、硬本事!

6、随时与学校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寻找教育孩子的最好办法。更欢迎家长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