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素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0 16:0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素养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内外各种不良网络文化内容的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深入,引发了很多问题。面对因上网而引发的各种问题,通过强制的办法使青少年拒绝网络是不切实际的,只能理性面对,对其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是网络信息时代对人才教育的要求。
一、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化安全
网络文化指以网络为平台,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形式为表现形态,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产生影响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安全指网络文化中包含的各种信息内容的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特别是多媒体内容)缺乏严格的监管和监控;二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的消费缺乏正确的引导。
二、网络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W络媒介素养是指儿童与青少年接近、分析、评估网络媒介和利用网络媒介创造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增强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其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的辨别、分析、解读、批判和利用能力。其核心是强调青少年要积极利用网络媒介,教会青少年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识别、树立起批判意识并且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青少年是网络媒介的主要受众之一。从身心发展特点来看,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期,具有旺盛的知识欲求,强烈的好奇心,极强的模仿性,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是他们的道德信念和价值判断标准尚未成型,对外界的认知以及辨别能力也不够完善,这决定了未成年人极易被大众传媒所带来的负面信息、消极因素以及价值观念各异的信息所影响和浸染。这不仅会影响青少年道德观念和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甚至还会影响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网络文化安全视角下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
网络文化安全分为三层,即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网络制度文化安全和网络精神文化安全。从网络文化安全的角度来看,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积极构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预警平台和评价指标体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其管理对象趋于复杂化,而社会问题也趋于网络化,这给我国的网络文化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网络立法不够健全和完善,网络法规的可实施性不强,网络文化安全缺乏必要的检测和管理,使青少年深受网络文化负面价值的毒害,如“网瘾”、“网恋”、“网络孤独症”等。应将网络文化中的不健康内容采用技术手段过滤掉,给青少年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努力:2007年国家八部委在全国各网吧强制推行网络防沉迷系统,以挽救日益增多的网迷少年;2009年7月份工信部在全国正式推行“绿坝”软件,以屏蔽不良网络信息。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在重视网络文化的弊端、抑制其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应看到网络文化的正面价值,使其发挥积极的功效。因此,要充分认识我国网络文化的特点、功能和发展趋势,建构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防范体系的政策建议,用于指导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政策法规建设、安全防范系统体系结构和系统平台的开发、网络文化监控系统的研制和网络文化安全预警平台的研发。
(2)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出台保护青少年的网络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加强网络管理,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性保障。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24亿,同时《2011年度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指出,大约60%的网络游戏玩家是青少年。因此,要给青少年一片洁净的网络天空,首先应该从办网者做起,要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兴起网络文明之风。其次,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能够健康成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台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已迫在眉睫,并让其成为网络行为的一种硬性外在约束。但是要将这种外在约束促成青少年网络行为规范的内化,以形成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使青少年成为自觉维护网络社会文明的网络使用者,还需要借助网络管理的约束力,因此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还必须和网络管理相结合。
(3)利用多渠道加强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培养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国家和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大众传媒,而学校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积极宣传网路文化安全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让网络信息时代的青少年应具备计算机网络和使用网络检索信息的基本知识,对网络信息具有判断、筛选、解读的能力。因此网络文化安全教育的首要内容应是加强网络知识教育,让青少年掌握最基本的网络技术;其次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使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价值、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注意保持健康的网络心理和防止来自网络的威胁;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及大学课程中要设立网络道德教育课程,使广大公民在网络社会中能够遵纪守法和道德自律,同一切“黑客”和“黄、毒、赌”非法网民划清界限,进行坚决斗争。尤其要把网络技术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鉴别分析和解读能力,在利用网络媒介的过程中成为媒介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4)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学校是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更应大力推广和普及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学校课堂。除此之外,还需要借助社会的各界力量辅以学校教育,如家庭、媒体和社会组织等。家庭方面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因为家长是孩子的最佳保护站。对于家长在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该做些什么,研究员卜卫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要树立适合儿童的计算机教育观念;不要怕孩子利用计算机玩电子游戏;要帮助孩子们利用计算机满足自己的特别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网上安全规则;指导孩子采用过滤软件;鼓励孩子使用作出安全承诺的网站;对孩子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提高他们判断信息、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利用媒体、社会组织,发挥其传承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功能,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和社会氛围,给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导向。
当今时代网络环境复杂,树立网络文化安全意识,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提高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任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而了解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化安全对青少年的影响,对开展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起着重要作用。这是网络时代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有助于促进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谷志远,梁俊娟,杨文阳.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络文化安全视角.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5):21
[2]卜卫.媒介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2(11):17
篇2
在新加坡,“Cyberwellness”成为网络素养教育中的一个专业术语,被赋予了健康和安全地使用网络的含义。另一例子是,新加坡网络素养教育的先行者“触爱社区服务社”(TOUCHCommunityServices),是新加坡一家知名公益组织;其精通中英双语的一位华裔项目经理,将“Cyberwellness”翻译成“网络健全”,以试图包含网络健康和网络安全两大内容。[5]公益组织:新加坡网络素养教育的先行者在新加坡网络素养教育史上,公益组织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起到了推动网络素养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开拓性作用。新加坡公益组织的这种先行开拓性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最早在新加坡发起网络素养教育的是一家公益组织;其次,新加坡其他公益组织积极跟进,互相合作,联手推进网络素养教育的发展;再次,新加坡公益组织与国际知名网络素养教育机构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在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向国际社会输出自己独特的网络素养教育理念和实践。公益组织“父母网络顾问组”(ParentsAdvisoryGroupfortheInternet),最早在新加坡推出网络素养教育项目和活动,成为新加坡网络素养教育的拓荒者。新加坡网络素养教育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1999年,一家名为“父母网络顾问组”(ParentsAdvisoryGroupfortheInternet)在新加坡正式成立,旨在教育公众和父母如何安全使用网络,使网络发挥积极和正面的作用。该组织是一家非营利性公益组织(Non-profitorganisation),各项教育活动主要由志愿者或合作机构开展和承办。短短几年时间,“父母网络顾问组”就吸引了数百名志愿服务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包括教育工作者、商界人士、退休人员和家庭全职主妇等。志愿者们自愿奉献,以引导孩子恰当和理性地使用网络为自己的使命,致力于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使用环境。[6]作为新加坡网络素养教育的先行者,新加坡“父母网络顾问组”开展了一系列提升公众和父母网络素养的对外拓展性项目(Outreachprogrammes):1999年,创建了PAGi网站,用作志愿者与父母交流思想和发现问题的平台;2000年,在编写关于安全上网教程的基础上,面向父母开办了名为“安全网络之旅”(MakingtheInternetJourneySafe)的讲习班;同年还面向学校、业界和社区举行了安全上网主题的巡展(Roadshows)。[7]新加坡其他公益组织积极跟进,密切配合,使得萌芽状态中的网络素养教育很快在新加坡遍地开花。除了独力进行一些拓展性的网络素养教育项目和活动之外,新加坡“父母网络顾问组”还与其他组织、机构和团体合作,举办网络安全培训班,以期让更多的不同族群和语言背景的公众受益。据悉,“父母网络顾问组”的合作伙伴分别有: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下属教育培训公司“theONELearningPlace”、印度裔新加坡人的自团体“theSingaporeIndianDevelopmentAssociation”、马来裔新加坡人自助团体“MENDAKI”、新加坡草根组织“thePeople’sAssociation”、新加坡社区公益团体“TOUCHYouthServices”,等等。[8]新加坡“父母网络顾问组”与其他公益组织和团体的联手合作,使得健康上网和安全上网的理念,为更多族群的父母和孩子所认知和践行。新加坡公益组织还与欧美国家的网络素养教育机构合作,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做法,将之灵活地运用到新加坡网络素养教育的实践之中。
新加坡公益组织早期的网络素养教育,是在国际相关组织的帮助下,通过互相合作的方式,才得以有效地展开的。例如,在美国网络素养教育相关组织“网络天使”(CyberAngels)的帮助下,新加坡“父母网络顾问组”组建了一个名为“网络妈妈和爸爸”(CyberMums&Dads)的团队,创建了一个网站,专门教育孩子如何安全上网。再如,美国的“在线因特网研究会”(TheOnlineInternetInstitute),前来新加坡面向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开设了关于网络安全的讲座。另外,新加坡“父母网络顾问组”还加入了国际性组织“互联网内容评估协会”(theInternetContentRatingAssociation),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向国际相关机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2001年,“父母网络顾问组”还与新加坡“国家因特网咨询委员会”(TheNationalInternetAdvisoryCommittee)携手,举办了新加坡首个以网络安全为主题的国际性会议;该会议名为“安全冲浪2011”(SafeSurfing2001),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者代表达400多名。[9]“安全冲浪2011”这一国际性会议的召开,加深了新加坡政府对网络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得新加坡网络素养教育从“民间呼呼和先行”的萌芽阶段,很快进入到“政府回应并积极介入”的发展阶段。与之相应地,新加坡民间公益组织,由此也完成了网络素养教育拓荒者的任务,开始肩负起网络素养教育政府合作伙伴的新使命。公益组织:新加坡政府推进网络素养教育的合作伙伴梳理新加坡网络素养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史,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特点:公益组织是新加坡政府推进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两者密切合作,共同努力,使网络素养教育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公益组织与新加坡政府的密切合作关系,主要体现在公益组织所开展的网络素养教育项目和活动,往往能得到新加坡政府职能部门的资助和支持。换句话说,以廉洁高效着称的新加坡政府,对公益组织推广网络素养教育的诉求,回应非常迅速,并注重发挥公益组织的特长和积极性。新加坡知名公益组织“触爱社区服务社”(TOUCHCommunityServices),堪称新加坡网络素养教育领域的翘楚;其与新加坡政府的一系列互动和合作项目,可以说是公益组织作为新加坡政府职能部门合作伙伴的典型例子。“触爱社区服务社”成立于1992年,所提供的公益范围非常广,服务对象包括儿童、青少年、老人、低收入家庭、病残者等。1998年,“触爱”创办人LawrenceKhong荣获新加坡总统授予“公共服务奖章”的最高勋衔。2001年“触爱”在其所设的“青年服务队”(YouthServicesGroup)之下,新设立了一个专门从事网络素养教育的服务中心,名为“触爱网络健全”(TouchCyberWellness,以下简称“触爱”),向在校学生和社会青少年提供网络健康使用培训和网瘾咨询等服务,成为新加坡媒体素养教育先行者之一。自成立至今,“触爱”已为新加坡超过280所的学校提供了网络健全教育课程,所服务的青年、父母、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人士更超过80余万人数。“触爱”之所以能将其网络素养教育推广得如此成功,是与新加坡政府的支持和资助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触爱”的许多网络健全教育项目和活动,是在与新加坡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中顺利展开的。根据“触爱”网站资料,其与新加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有过不少合作项目,其中主要有:2001年,“触爱”开发了一个名为“CRUSH”的项目,旨在帮助在校学生安全地浏览网页和使用网络;这一项目得到了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MediaDevelopmentAuthority)的资助。2004年,触爱”与媒体发展管理局再次合作,编写了网络健全教育大纲,以帮助其他教育机构和公益组织更好地传播健康上网的理念。2005年,“触爱”受媒体发展管理局委托,为其他政府授权的教育培训中心进行师资培训。2006年,“触爱”与新加坡国家青年理事会(NationalYouthCouncil)合作,专门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编写了一本《网络时代的离线指导》(TheOfflineGuidefortheOnlineGeneration)手册。2008年,“触爱”在新加坡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MinistryofCommunity,Youth&Sports)的支持下,出版了《父母网络健全手册》(CyberWellnessHandbookforParents)一书,该书同时被新加坡教育部发送到政府学校小学三年级至中学3年级的父母手中。2011年,新加坡媒体发展局发起了“网络健全运动”(CyberWellnessCampaign),“触爱”成为该活动的独家讲授者和论坛主持者。[10]由于其出色的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触爱”荣获“2011年新加坡青年奖”(TheSingaproeYouthAward2011),该奖项是新加坡社会服务中社区和青年类的最高荣誉。“触爱”之外,新加坡其他公益组织也得到了新加坡政府职能部门或多或少的资助和支持(这里不再一一例举)。作为新加坡政府的重要合作伙伴,公益组织借力于政府,将网络素养教育推上了良好的发展轨道。公益组织:新加坡网络素养教育的“无冕导师”本着利他利民利国的精神,新加坡公益组织还承担起网络素养教育领域的“无冕导师”职责,促进了网络素养教育的健康发展。新加坡公益组织的“无冕导师”作用,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师资培训”,即为学校教师、私营教育机构讲员以及社会工作者,提供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培训;另一方面是“教材编写”,即开发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或项目,编写教材或指导手册,并将相关资料在网上公开,为有意进入网络素养教育领域的人士免费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新加坡公益组织承担了大量的网络素养教育师资培训任务。例如,知名公益组织“触爱”,于2003年至2005年期间,在新加坡国家教育学院(NationalInstituteofEducation),培训了约2000名教育工作者,教导学员们从青少年的视角看待网络使用问题,了解网络沉迷的原因等。2005年,受新加坡政府职能部门媒体发展管理局委托,“触爱”培训了5家商业性的教育训练中心,以帮助他们能独立地为青少年提供关于健康安全上网的教育项目和咨询。2006年上半年,“触爱”培训了200名社会工作人员,使他们成为训练有素的从事网络素养教育人士。[11]另外,“触爱”还大量培训青年志愿者,从2001年到2005年期间,“触爱”共训练了600多名青年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是从上过网络健全项目的学生中挑选出来的,“触爱”称之为“网络健全大师”或“青年同领导师”(peermentors),负责指导学弟学妹们如何健康地上网,养成良好和理性的网络使用习惯。
培训师资之外,公益组织还承担了网络素养教育的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活动策划等工作。例如,“触爱”专门开发了一个网络素养教育的网站(planetcrush.org/),进入该网站,上面关于网络素养教育的网络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包括:(1)教学参考书,如《父母网络健全手册》(CyberWellnessHandbookforParents)、《新加坡流行电子游戏父母指导手册》(Parents’GuidetoPopularGamesinSingapore)、《网络时代的离线指导》(TheOfflineGuidefortheOnlineGeneration)等;(2)教育项目,如学校教育项目(EducateSchoolProgramme)、青年体验项目(ExperienceYouthProgramme))、装备成人项目(Emp
篇3
关键词:德育教育;安全教育;小学班主任工作;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自我防范及保护意识的教育,学生在成长中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是其快乐健康成长的必备能力;只有学会自我保护,远离危险,学生才能拥有幸福,享受美好的生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小学班主任需及时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及良好的应急心态。
一、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1.可以促进班主任和学生的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相对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教育,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互动性,在实际的互动活动中,班主任通过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清晰地掌握到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从而在进行语文等其他学科教学时可以帮助教师针对性、系统性地辅助教学。例如学生心态开朗、性格好动,那班主任可以利用其心态和性格采取激励式教学,鼓励其努力学习。同样,在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实践互动中,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以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不仅可以拉近学生和班主任之间的关系,还能为学生和班主任创建良好的互动沟通平台,进一步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发展[1]。
2.德育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学习风貌。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较宽泛,其不仅要求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三观,同时还要求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素养,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关于德育教育,小学班主任有必要,也必须在学生的成长学习中逐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班主任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学,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社会意识。其次,班主任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善于观察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生活细节,深度剖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心理素质相对较弱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辅助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态,建立学习的信心。学生在小学学习生涯中通过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可以不断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认知水平,树立自我正确的人生三观,逐步提高自我个人的综合素养;同时,在不断的德育学习中,对于我国的道德法律意识逐步得到提升,自我的责任义务感也会得到强化,从而在日后的社会学习中为自己做好知识积累。
3.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小学生因为社会阅历不足,危险意识不高,所以,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中,国家明确提出教师要加强小学生的安全教育。班主任是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第一安全负责人,班主任有义务对学生展开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观念。通过安全教育知识普及和实践演练,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危险情况会有自我的判定意识和防范意识,在危险或意外情况发生时,学生可以快速地进行防范或采取相关措施,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安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自强自爱的保护观,树立学生正确的自治意识。学生在漫长的学习成长中,只有自强自爱,才能做到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因此,小学生必须在不断的安全学习中培养自立自爱的保护观,保护自我,健康成长,为家长和教师减轻不必要的担忧。
4.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是班主任践行新课改理念的积极配合。在小学教学中,班主任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是新课改教育目标的亲身践行和积极配合,作为小学生的第一负责人和教育者,我们需及时转变自我的教育观念,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全力支持并配合国家的教育政策改革,以身作则,为全国的教师和小学班主任做好榜样,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以培育出德、智、体、美全方位优秀的青少年为教育目标,为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做好培育工作。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现状
1.德育教育缺乏科学的教学目标。德育教育是培养小学生价值观和健康心理的重要环节,但是很多班主任在具体的教学中却过于追求形式化,以培育学生的理想为主,缺乏关于思想政治和道德法律意识引导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关注更是微乎其微,这种形式的德育教育非常不利于小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德智学习。同样,很多班主任在教学中因追求学习效率和成绩,所以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自我情感较丰富,加上家长的过分保护,所以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不高。小学班主任应在进行主要学科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家长共同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安全教育缺乏社会实践性,内容固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班主任的安全教育内容和形式应予以创新和完善,很多班主任在学生的安全教育中经常遵循传统的知识教学和说教,而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性,所以学生在面对危险或意外情况时,其自我保护的意识相对并不高,究其原因与班主任的教学形式存在一定的关系。小学生因为社会阅历浅,所以社会安全意识较低,但同时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所以班主任在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一定要结合生活,结合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同样,班主任对于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进行创新和完善,贴合社会去创新,以满足学生的生活实用性为基础[2]。
3.教学渠道单一、班主任的教学理念和素养有待加强。班主任是学生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执行者,在教学的渠道上应联合家长、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榜样观、配合学校组织相关的校外活动等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德育学习和安全知识学习的认知观。很多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专业领域和水准上还需进一步提高,只有具备一定的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理念及技能,才能确保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三、小学班主任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相关措施
1.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提高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专业水准。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守护人,除了对所教学科要进行学习教育之外,对于学生的生活表现以及心理状态、思想等都要及时地掌握和了解,一方面便于和家长共同做好家园共育的工作,另一方面方便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具体教学中要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技能、知识的增长和丰富,提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做到结合生活,联系社会,促进教育的实用性和全面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德育和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定期参加教师探讨会、二次进修学习等[3]。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工程素养 培育
一、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原因
所谓工程素养是指从事工程实践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一种能力,是面向工程实践活动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所以,“高素质、高技能”的本质是要具备从事专业的潜能和适应性。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日益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新工艺、高新设备被现代企业应用,而且更新速度很快。这对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员工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现实下,一个具备工程素养的专业技术人员或员工就能很快适应这个发展,就不会被淘汰。目前,企业的很大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或员工都来自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故对职业院校在校生工程素养的培育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学生具备工程素养的现实意义
一个具备工程素养的毕业生在就业选择、应聘成功率等方面无疑是占较大优势的。走向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专业岗位的要求,这样在职场的起步阶段就领先了一步。不仅如此,具备了工程素养还能更快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从而为个人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几个方面
1.德育素质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培养是进行其他素质培养的前提,是把一个学生培养成才最起码、最重要、最优先的条件,是推进另外三项工作的抓手。这个工作各个学校都是作为重中之重来实施的,也具备完善的、完整的制度与工作经验,因此,德育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灵魂。
2.安全素质
我在几个学校做过调查,提到安全这个概念,很多学生和很大一部分专业课教师的理解是片面的、狭义的,回答最多的是“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和“操作安全”。当然,不是说这三方面安全不重要,我们要把安全素质的培养贯穿在职业教育中,就一定要培养学生“广义的安全观”。所谓“广义的安全”的概念,包含了国家安全、民族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国际安全、区域安全、生态安全、企业生产安全等很多方面。每一个大类下还有许多分枝,比如“企业生产安全”项下就包含“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工艺安全、环境安全”四方面的内容。对学生安全素质的培养虽然不必把每种安全都要详细地学习一遍,但至少要让学生知道安全的概念是宽泛的,今后无论思考什么问题、做什么计划、设计什么东西、付诸什么行动,首要考虑的是安全问题。“安全无处不在”这个理念的把握是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
3.理论素质
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理论缺失”。与其说这是一种观点,还不如说是一种偏见。这是把普通高校的培养模式与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混为一谈了,何况现在已有很多普通高校也看重技能培养。我曾在企业服务近20年,深深地了解到在企业当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到了一定高度后,如想再往前发展,理论的功底就是决定性的因素,也碰到了很多例子。
当然,在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中,要做到理论培养和技能培养并重,就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专业课课程标准,在理与实的课时分配上仔细推敲,确定一个合理的比例。学生理论扎实了,对他们今后自身的继续教育和专业上的发展就奠定了基础。因此,理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基石。
4.技能素质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技能意味着就业、生存、发展。
要培养出高技能的学生,首先要有高技能的专业课教师。我认为专业课教师提高技能水平的路径有三条:一是认真地到企业顶岗锻炼;二是积极投身产学研工作;三是刻苦地训练技能。
在技能教学中,一定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做中提高”。对有些实践性强的专业课,要与兄弟院校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依靠专业团队探讨和设计项目化教学方案实施教学。如条件许可,可带学生直接到相关企业的工艺段边干边学,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组合成双导师,这样效果会更佳。
在对学生的技能教学中,要创造出一个企业生产场所的情境,即“实践情境”。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按企业的工段、班组分组;发放相关的标准工艺文件;安全生产教育;按企业的生产管理形式组织生产(即使这个生产是最简单的);生产过程的监控与指导;生产总结与台账制定;实行质量检测制度评价成绩。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今后进入企业就会很快适应企业的运作方式,做的事情将会很规范、很专业,会少犯很多错误。而企业遇到这样的毕业生,第一印象会认为这是值得企业再投资培养的员工。因此,技能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主干。
总之,对职业院校学生工程素养的培育应从以上四个方面加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专业的不同、课程的不同加以侧重,注意随时总结、随时修正、随时补充,只要是对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发展有利的东西就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备高工程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篇5
关键词:兰州大学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54.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6-0119-04
自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是其中之一。“本科生要在这个信息环境下生存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就必须把信息素养作为个人素质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每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生存和学习技能。”[1]信息素养的培育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研究以及探讨的重要课题。
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以应对当今日益复杂的信息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是高校图书馆一项重要工作。笔者在研究中对兰州大学学生的信息素养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兰州大学本科生进行实证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本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而且可以为图书馆如何加强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这一问题提供数据以及相关对策分析。
1 信息素养概述及研究进展
1.1 信息素养的兴起与发展
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主席委员会在1989年发表的信息素养进展年度报告中指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1995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委员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nd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制定的关于学生信息素养的九大标准,涵盖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方面的内容。2001年美国大学及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Research Libraries ACRL)在德克萨斯州召开了全美图书馆协会会议,审议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e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包括5大标准和22项性能指标。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Mike Eisenberg博士和Bob Berkowitz博士共同创立了一个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信息问题解决方案,提出了信息问题六个主要技能领域,即任务定义(task definition)、信息检索策略(information Seeking strategies)、定位和获取(location and access)、信息利用(use of information)、综合(synthesis)、评价(evaluation),该系统方案又称为Big6技能。2004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借鉴美国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情况,全面修订了2001年《信息素养标准》,推出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和实践》(第二版)其中包括6大标准、19项指标和87项具体观测点,成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各类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参考。在日本,信息技术教育也受到高度重视,他们将学生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理解为信息素养的核心,于2002年6月由日本文部科学省编写了《信息教育的实践与学校信息化》新的信息教育手册,其第一版的信息教育手册于1990年7月出版[2]。
1.2 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主题分布
笔者以“university student”和“information literacy”为主题关键词,在ISI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234个检索结果。研究的内容与主题主要有:
一是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如Johnston, Nicole讨论了在线学习模式是否是提高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方式;DeVoe, Kristina M研究了数字时代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项目;Bell, Judy Carol研究了以图书馆和网络为基础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课程;Heinze, Nina、Schnurr, Jan-Mathis探讨了如何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发展高校学生信息素养。
二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素养培训。如Conway, Kate比较了研究生与本科生信息素养情况;Nyamboga, CM探讨了印度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Carr, Sandra、 Iredell, Helena、Newton-Smith, Carol、Clark, Catherine针对医学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信息素养技术发展的价值所在进行了研究;O'Dwyer, Linda、Kerns, Stephanie C针对医学专业三年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的改革进行了研究;Baro, E. Emmanuel;Fyneman, Biokuromoye研究了尼日尔三角洲大学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情况。
三是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概况介绍。如Mittermeyer.D分析了大学生入学时应该具备什么信息素养。
四是研究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如Li, Tingting、Peng, Hui基于信息素养教育来研究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Chen, Kuan-nien、Lin, Pei-chun阐述了信息素养在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中的重要性;Wang Aiyun、Wu Heping探讨了高校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
1.3 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本科生信息素养情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分析;二是对于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概述;三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构建;四是理工科或者医学学生的信息素养调查。
2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2.1 研究方法及思路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向兰州大学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本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以期了解兰州大学本科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现状。
本文选取信息需求、信息源选取和信息查找、信息获取能力及技巧、信息评价和处理、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信息素养认知和信息教育状况[3]这六个方面进行研究,其选择依据是借鉴了马费成教授调查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时所选择的六个标准。这六个方面作为问卷题目设计的依据,通过分析兰州大学在校本科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发现学校对于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不足之处,指出信息素养教育对于高校本科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学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
2.2 样本说明
本次调查对象为兰州大学本科一年级到三年级的不同专业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其中,男生的问卷为51份,女生的问卷为43份。从专业分布来看,本次调查涉及了兰州大学下属20个学院的30多个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生比例为1:1.5。
3 兰州大学本科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与分析
3.1 信息需求状况
调查发现,兰州大学72.3%的学生的信息需求主要是查阅资料和网上娱乐,56.4%的学生主要运用网络浏览新闻,53.2%的学生则主要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除此以外,网购、网上读书、网游也是学生上网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得出,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已经主要依靠网络媒体来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并且通过它来进行社会交流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3.2 信息源的选取和信息查找
88.3%的学生在众多的信息资源的获取来源中,首先选择互联网资源,但纸质媒体(图书、报纸、期刊等)、卫星电视、数据库检索等其他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
从信息资源获取途径可以看出,本科生很少选择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来搜索信息,大部分都通过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来获取所需信息。其原因有二:一是本科学生没有强烈的科研需求,而是在学习最基础的学科知识,对于学科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接触很少;二是大部分同学对于学校图书馆网站上的数据库检索路径与方法都不甚了解,也很少参加图书馆关于使用数据库的培训讲座。调查显示对于数据库检索的路径和方式不太清楚的学生占61.7%,完全不知道的占13.8%。也就是说,大约75%的本科学生不会使用数据库检索自己所需信息。对于图书馆举办的数据库的培训讲座, 43.6%的学生知道但从未参加过,41.5%的学生不知道讲座信息,也就是说8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图书馆数据库培训讲座。
3.3 信息获取能力和技巧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除了互联网以及纸质媒体之外,有44.7%的学生是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的,75%的本科生不会使用数据库检索自己所需信息,另外,只有14.9%的学生经常使用搜索引擎或数据库检索中的高级检索功能,51%的学生偶尔使用高级检索功能,33%的学生则根本没有使用过高级检索功能。高级搜索能力的欠缺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应该作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训的关键内容[3]。从上述分析可见,本科生运用数据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技巧还有待加强。
3.4 信息评价和处理
信息利用与信息评价能力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信息评价与信息获取息息相关,从信息的粗选到信息的精确定位始终伴随着信息评价。高校学生评价信息考虑最多的五个指标分别是准确性、权威性、时效性、经济性、易获取性。”[3]
通过调查本科生学习资源的主要渠道,发现88%的学生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互联网上的信息虽然更新最快、时效性最强,也容易获取,但是其权威性和准确性却不高。从数据上显示,大部分学生就是通过使用这种权威性和准确性都不高的媒体来获取学习资源的,而真正准确、权威的信息来源例如纸本书资源和数据库,却是鲜少问津。
这一方面显示出学生对于权威、专业信息的检索水平和检索工具使用很不熟练,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学校针对学生的检索能力培训力量不足。
3.5 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
“大学生作为最大的上网群体与大学生本身具有的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意识、信息伦理道德等信息安全素养的反差,使得大学生难以辨认信息优劣和真伪,容易上当受骗甚至犯罪。”[4]所以,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问题是信息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该部分主要从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两个部分进行探讨。在这两个部分中,我们主要讨论学生的意识和态度、行为和政策了解(见表2)。
在信息安全意识方面,据调查,所有的同学都从不或很少通过网络恶意攻击他人,具有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或态度;在信息伦理方面,有44%的同学经常使用盗版软件,38%的同学很少使用盗版软件,30%的同学从不使用盗版软件。可以看出,大约70%左右的学生都很少或者从不使用盗版软件,具有抵制、反对盗版活动的伦理行为,版权意识强烈。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考虑不用盗版软件。可见,经济问题是学生选择使用盗版软件的首要问题。同学们也总是主动抵制不良信息,具有良好的信息伦理行为。但是绝大多数同学的信息伦理意识不高,在查找、搜集信息时,对是否触犯他人的隐私权问题了解很少甚至不了解,也不知道什么是知识产权。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引用他人文章时是否会注明出处这个问题时,只有50%的同学表示在引用他人文章时会注明出处,42%的学生则表示在引用他人文章时偶尔会标明出处,还有8%的学生在引用他人文章时从未标明过出处。这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调查者是偶尔或者从未在引用他人文章时标明出处的,显示出本科生的信息伦理行为水平不高,学术态度不严谨。
3.6 信息素养的认知和信息素养教育状况
对于兰州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情况,可以从以下几组数据获得:在回收的94份有效问卷中,只有22个学生表示,其所在的院系开设过信息检索相关课程,占总调查人数的23.4%;只有10个学院的学生表示自己所在的院系开设过信息检索相关课程,占调查过的22个学院的45%。兰州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中心面向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设了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包括《信息伦理》、《信息检索》(分理工类、医学类、社科类开设)、《实用信息技术》、《信息利用与论文写作》等课程被列入到了学校通识选修课程计划。但由于开设的这些相关课程没有进入到学校的必修课程计划,所以并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甚至有超过50%的学院根本就没有开设这些课程,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本科教育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的严重缺失,也严重阻碍了学生在本科这个重要阶段对于信息素养的养成。
4 结论和对策
4.1 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培养
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88.3%的学生在众多的信息资源的获取来源中,首先选取了互联网资源。高校学生已经主要依靠网络媒体来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并且通过它来进行社会交流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所以,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将网络媒介作为主要的教育平台,通过互联网与同学进行信息素养相关知识的教育与互动交流,由单一传统的授课模式转变为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素养教育。
4.2 学院与图书馆互相协作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从调查数据可知,大约75%的本科生不会使用数据库检索自己所需信息,8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图书馆数据库培训讲座。学校图书馆在一学年内大概会安排30场左右的数据库培训讲座,但上座率普遍偏低。原因有二:一是讲座与学生上课时间冲突,二是学院不能积极组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图书馆可以尝试让讲座“走进学院”,在学院安排该专业经常使用的数据库讲座,这种办法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上座率和讲座预期效果,另一方面使得讲座更具针对性,也更加专业化,还可以真正解决师生提出的一些实际问题。
4.3 形成“讲座+专业老师影响力+通识必修课”的模式
调查显示,学生认为以举办讲座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占到34%,认为以专业老师的影响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占到40%,认为开展相关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的占到55%。从这一组数据首先可以看出,学生希望各学院将信息素养相关课程纳入到本专业基础课程之中,作为必修课加以学习;其次,专业老师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是十分重要的。专业老师可以在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多涉及一些本专业信息源的介绍以及获取途径、获取能力和技巧、信息评价和处理、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关于本专业相关数据库的内容,并且强调在引用他人文章时要标明出处,这样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对于数据库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提升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如果学校能做到将信息素养相关课程设置为各学科学生必修课程,专业老师也能将信息素养相关知识穿插于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之中,再辅之以各类信息素养相关讲座、专题大赛等,这样本科生的信息素养状况就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张长亮.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高连歌.普通高校理工类本科生信息素养状况调查与提升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3]马费成,丁韧,李卓卓.案例研究: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1):26-31.
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概念的提出[1]至今已有40余年,信息素养是人类在信息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已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作为一个极其特殊、复杂和广阔的领域,信息素养涉及的知识技能涵盖诸多学科领域,且不断深化融合,在哲学、人文、技术、社会、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保持联系。信息素养既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它与道德品质素养、文化知识素养均为大学生基本素养的构成要素,成为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当前,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正在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在积极推进内涵式转型发展,因此,适应转型发展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面临重构,相应的理论与实践也需要摸索。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及现实需要,剖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人才培养基本特征与要求,重点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体系建构,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
1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1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借鉴欧美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模式,以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提出的,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理想模式。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构建具有应用技术大学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尤为重要。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实践动手能力偏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创新思维滞后等现象,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及成功案例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3]。其重要原因就是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还未达到相应要求,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整合、与新岗位所需技能信息的融合不足,从特定行业、工作领域、事务范畴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意识与能力都较欠缺。西方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办学模式成为国家重振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助推器,这些大学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大都具备较为扎实的信息素养能力,能够极快适应各个岗位,极大地降低培训成本,加速技术创造,稳定社会秩序,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重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导向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已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无法回避且必须重视的重要内容。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是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基础。长久以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不断探求适合自身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技术、教学方法等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改革在教育理论界与实践改革界取得丰硕成果。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打通知识、实践、创新与创业的关键环节,大学是使学生真正具备终身信息获取与应用能力的重要教育模块,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多样性、动态性和复合性等内在特性,因此,构建适应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已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必须加大实践力度的重要支撑载体。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是拓宽与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成人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日益受到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重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在全国高等教育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深化,已积累的诸多成功经验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改革发展进程。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未来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包括信息素养教育在内的教育教学改革必然成为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有益补充。
1.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现状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研究应用技术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我们结合文献调研及课程教学经验,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进行总结。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1999年国家高等教育扩招后产生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高校一般位于地级市,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应用性等特点,其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也必然带有显著的特色。当前,国内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主要以信息资源认知、数据库检索及信息研究与开发(文献综述撰写等)为主,教师队伍主要由高校图书馆馆员和相关学科专业的院系教师组成,上课形式基本分为理论教学及上机操作,大部分属于公共选修课,一般为20~50学时,教学对象以本科生为主,各校自主安排教学时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重视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课程面向度不够、课程边缘化、课程资源调配困难、教师队伍不稳定等。②课程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五花八门、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材老化现象严重、教学针对性不足、实践实习教学力度不够等[4]。③课程总结不足,效果不佳。信息素养课程因前述原因无法得到科学动态的总结与反馈,教学质量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未尽完善的评价体系也导致课程教学效果无法评判。
2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体系建构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了基于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框架。
2.1总体思路与目标
在吸纳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良好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以职业技能为导向[5],实现职业、行业及产业需求与信息能力高度融合,实施精细化、重交叉、强实践、可发展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立螺旋式多元教学模式,打造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要求,符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实际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2.2基本原则
应具备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①多维建构原则。进一步保持大学生信息素养层级性、多面性等特点,多维度实践、应用与推广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②纵横发展原则。坚持多元化教学模式,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完美嵌入整个大学生教育体系中。③因地制宜原则。各高校应该根据所在学校实际条件,制定符合本校教育教学特色的信息素养教育方法。④开放集成原则。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教育综合体,在其他课程教学或实践中可以融合互鉴、集成创新。⑤持续发展原则。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信息素养知识随着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因此,必须坚持持续学习、发展学习、创新学习[6]。
2.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整体框架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综合框架,具体见图1。整体框架体系包括能力训练模块、知识学习平台、课程(内容)配置结构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实训技能平台4部分。能力训练模块是与大学生信息素养4要素相对应的必备核心学习单元,主要包括信息专题研究、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检索利用、信息素养与意识4部分。其中,信息素养与意识训练模块主要有信息文化、信息知识、信息思维、信息伦理、信息法律等内容;信息检索利用主要训练大学生信息检索的基本技巧、数据库操作方法、文献检索方法等;信息技术应用主要涉及有关信息检索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内容;信息专题研究主要是大学生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本专业研究热点追踪、行业领域就业信息、行业市场调研情况、必备的报告撰写基础等。知识学习平台为创新创业平台、学科课程平台、行业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是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载体,其中:专业课程平台主要为信息素养基本课程平台、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平台;行业课程平台主要是为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相关行业领域竞争情报的平台;学科课程平台为大学生学科专业更高级别应用研究型知识学习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信息储备支撑平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实训技能平台主要是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训练平台,贯穿于能力训练模块、知识学习平台、课程(内容)配置结构。课程(内容)配置结构主要是相对应的具体课程设置,体现在能力训练模块中,以知识学习平台和实践实训技能平台为重要载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整体框架是一个有机系统,以能力训练模块为主要教学设置基本目标,以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配置结构为基本课程单元,以知识学习平台为基础理论载体,以实践实训技能平台为实践应用载体,四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紧密围绕并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
2.4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教学框架
信息实践教学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笔者结合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整体框架及其框架内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实训技能平台,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教学框架(图2所示)。该实践教学框架主要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及其实践目标,课内实践主要包括信息检索上机实训、行业考察总结、课程期末考察、毕业课程设计等内容,课外实践主要包括自主专业知识巩固、社会志愿信息服务、学科专业竞赛活动、创新创业项目开展等内容。这两大块实践教学以基础能力认知、体验真实技能、仿真综合应用和专题信息开发为主要目标。这些目标是检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成效的主要标杆。
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建议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诸多内外要素,根据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状况及前述构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整体框架,笔者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要加强重视,改变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地位。积极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信息素养教育的地位,按照实际情况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列为大学生通用必修课或重点选修课程或通用平台类课程,加大课程学时学分比重,针对本科生灵活选择上课学期段,在教学立项、经费资助等方面对信息素养课程予以政策倾斜。二是要建设完备的、更有针对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素养课程链。要进一步规划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应至少包括信息基本素养、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因特网素养、信息识别与检索素养、信息伦理与安全素养等七大模块,同时信息素养教育应有机融入相应的专业课程中。三是要不断丰富信息素养课程课堂课外教学形式与方法。除了主讲教师讲授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和上机实验外,还可以邀请校外网络安全专家讲课,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企业及图书馆竞争情报部门、信息统计分析部门、网络安全部门、信息资源存储与开发部门学习相关实践操作与应用原理。四是要不断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相关教学或研究基础的教师都可以加入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除了图书情报学科以外,还应包括计算机学科、市场营销学、经济管理学、工程管理、社会心理学等。五是要强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教材品牌本地化建设。要及时跟踪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研究热点,吸纳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编写符合本校电子资源实际、学生能力范畴之内、与师资队伍研究密切相关的本地化品牌教材。
4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必然要求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目标服务,需要紧密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核心特征、任务指标开展。本文从理论框架层面构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体系框架,并提出相关建议。鉴于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建设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复杂性,相应的机理分析、动力分析及实践应用等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娜.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5(4):123-125.
[2]刘跃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西宁:广西大学,2014.
[3]肖检蓉.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5):69-71.
[4]王友富.普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振图书馆学学科地位[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2):68-71.
[5]卢雪英.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4(12):18-20.
篇7
关键词:健康素养;基础医学教学;渗透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健康信息以及正确理解这些信息,并运用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与素质。2009年,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公布,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低下,仅为6.48%,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基础医学课程涉及的健康素养内容较多,具备实施健康教育的条件。本研究以我校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探索和研究健康素养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的1-6班331名学生作为研究组,以7-8班113名学生作为对照组。这8个平行班级的学生人数和学习情况相当,性别比例接近。
(二)研究方法
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包括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PBL教学、案例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并渗透健康素养的内容。如结核病———吐痰咳嗽礼仪;消化系统疾病———饭前便后洗手、使用公筷等;生殖系统疾病———孕检、正确避孕等。以基础医学课程为载体,在教学中尝试科学健康观、慢性病预防、传染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5类健康素养内容。
(三)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基本情况
本研究以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校二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男生159人,占48.04%,女生172人,占51.96%,平均年龄18.29±1.5岁。研究对象中296人为汉族,占89.43%,少数名族35人,占10.57%。城镇生源171人,占51.66%,农村生源160人,占48.34%。
(二)实验前后健康素养水平分析
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健康素养教育,结果表明,研究组在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5个方面素养具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民健康备受关注,提高健康素养,增强公民健康素质,成为近年来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基础医学课程作为医学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构建医学生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医学生学习专业课之前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而心血管疾病———低糖低脂低盐饮食,生殖系统疾病———孕检、正确避孕等基础医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可使学生深入理解不健康行为与传染病、慢性病等常见疾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本研究以基础医学课程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健康素养教育,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学生的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5个方面素养具备率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健康素养教育切实可行。同时,学生理论和实验考核成绩的提高,以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了学习兴趣等也表明健康素养教育对学生学习基础医学课程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在医学课程教学中应积极渗透健康素养教育,利用不同的媒介工具进行健康教育,定期监测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高健康素养水平的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方娴,金笑笑,谢慧玲,关素珍.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健康素养知晓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6,(02):144-147.
篇8
一、指导思想
在“守本真,开清源”校训指引下,五育并举,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办好具有衡山路学校特色的“养正德育”,推进“养正德育”课程建设。
二、工作目标
“养正德育”课程包含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课程,教师师德素养培养课程,家长教育素养培养课程。通过徒步研学、文明实践等活动提升学生素养;通过师德承诺、征文演讲、100%谈心课程、法律法规学习等活动提升师德素养;通过家长学校研修、家校共建等课程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三、工作措施
(一)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课程
1.主题教育课程。
①“不忘初心,牢记雷锋精神”活动
②“知感恩,懂礼孝”活动
③针对全国安全教育,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活动
④法制教育活动。
⑤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教育活动。
2.文明习惯养成课程。
①国旗下讲话(校长国旗下讲话、防范冠状病毒、安全文明等)
②开展了“一班一月一明星”活动。让争做明星学生,成为每个学生的奋斗目标。明星学生包括十种:文明礼貌、遵规守纪、热爱劳动、环保卫生、团结友爱、学有特长、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勤奋自强、热爱集体小明星。在学校的宣传栏里,十星级明星学生成为全校学生学习的骄傲与榜样。
3.综合实践课程。
①徒步研学课程。策划好一学期的方案,与教育局基教科、团工委,团县委、广电总台等加强联系,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走进气象局了解气象预报等知识;走进电视台了解媒体传播知识;走进开发区了解现代科技;走进陆航旅了解现代军事力量,开展爱国拥军教育;走进文化艺术中心,了解我们县的历史;走进特殊学校、养老院,培养感恩之心,公民意识。
②植物园自然课程。
以班级单位,设置小小植物园,由班主任设计主题,班级学生进行养护,并写好养护周记,班级评比,学校评比,选取优秀形成周记集。
4. 学科德育渗透课程。
本着“人人都有权利管理学校,个个都有义务把学校管好”的理念,坚持“勤调研、多交流”的管理思路,将个人经验变成全校的共同财富,使个人的发展及时完全地融入到整体的发展之中。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一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优秀教师队伍。
①学期德育故事评比。每学期组织一次“我的育人故事”随笔大赛,结集编印成册,优秀作品推荐到《家教周报》发表。
②全学科课堂德育。课堂是德育的最直接的阵地,科任教师要有效利用学科德育资源,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教师师德素养培养课程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100%谈心课程。
3.法律法规课程。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做一个知法懂法用法的教师。
4.专业沙龙成长课程(班主任基本功)。
5.团队建设课程,增强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家长教育素养培养课程
1.家长学校研修课程。
2.亲子陪伴成长课程。亲子对话(敞开心扉交流)
3.家校共建1+X课程。
四、特色做法
1. 进一步细化一日常规,加强值班督查,重点是卫生、课间文明、就餐等,使学生每日的学习生活更安全、更文明、更有序、更高效。
2. 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建设高标准、有品味的班级文化,提升班级文化的内涵。从清洁卫生、环境布置、区角美化、物品摆放、文化标语、书柜布置、班级名片、班务栏、展示栏、黑板报等方面提出规范化要求,出台星级班级评比办法,根据专项检查情况,对班级实行星级管理,根据积分增星或摘星。
3. 强化班集体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班集体建设的水平。一是加强班级常规管理、习惯养成;二是丰富班级活动,明确班级艺体活动或实践活动、德育活动或学科特色活动等每月不少于一次,通过班主任个人美篇或学校公众号推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三是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创造干净整洁书香浓郁的班集体。
4.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建设高标准、有品味的班级文化,提升班级文化的内涵。从清洁卫生、环境布置、区角美化、物品摆放、文化标语、书柜布置、班级名片、班务栏、展示栏、黑板报等方面提出规范化要求,出台星级班级评比办法,根据专项检查情况,对班级实行星级管理,根据积分增星或摘星。
5.主题班队课。认真上好主题班队课,总结一周常规。班队课除了总结一周常规情况,还可以学习学校规定的常规要求。班主任手册一个月检察一次。
6.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班主任聘任制度,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发放聘任聘书,班主任任职经历列入评职打分;单周召开班主任例会,总结经验,总结每两周班级管理中的经验与问题,部署下一阶段班级管理工作;组织每周主题班队课,总结一周常规,学习常规要求;班主任例会。每单周一次班主任例会,
7.月优秀班主任评比。每月组织一次优秀班主任评比,根据班级管理积分、专项检查积分、活动参与积分,评比月度优秀班主任;
8.组织一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条件允许情况下,开展一次集团校班会课暨班级特色德育经验交流活动。)
9.开展德育主题教育。围绕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环境卫生、法制国防教育等主题活动,策划学校大型德育活动,每学期策划不少于3次的创新性的大型德育活动,增强活动的设计感与仪式感,在市以上媒体进行报道。开学前列出一学期德育活动月度安排。(开学初月活动安排,各位班主任做到心中有数。)
10.班主任聘书。开学初的班主任会议颁发班主任任职聘书,班主任任职经历列入评职指标。
篇9
在大数据环境中一些由新兴信息技术引发的信息词语如:物联网、Web2.0、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等层出不穷。尤其是大数据环境中智能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服务发现、文献发现等等热点信息也是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对大数据概念和特点的认识、大数据的管理与应用、在结构性数据、半结构性数据以及非结构性数据等复杂化情况下如何挖掘85%非结构性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金融、电信、保险等行业如何寻找模式能高速、有效的利用大数据帮助组织机构做出更好的商业决策;如何以具备成本效益的方式快速可靠地从Hadoop中存取数据?各行业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等等,诸多的信息知识以及信息的利用都是需要人们去认识和探讨并有效进行管理和利用。大数据带给图书馆的影响与挑战,以及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模式、未来发展趋势目前已成为业内人士探讨的热点,在大数据环境中如何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也是图书馆员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信息素养能力是信息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核心问题。2003年布拉格宣言中提出“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学习查找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权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培养和教育,它是通过在高校文献检索利用课以及新生入学教育等形式来实现,其内容包括图书馆的使用、文献信息的获取、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道德的遵守、信息安全的防范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对象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读者,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并能有效使用信息,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图书馆员肩负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职责。在大数据环境中大数据与知识信息紧密相联,如何处理和挖掘分析海量数据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使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得以提高,高校教师、图书馆员以及大学生如何在大数据环境中认识和获取、使用信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就更显得重要。
二、大数据环境中对民族地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在大数据环境中图书馆提升服务质量,做到创新服务到位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借助正在到来的数据技术去从事真正的知识服务是图书情报行业人士正在思考和实践应用的问题。王世伟认为:大数据为图书馆数据库的重组再造以及相应的数据应用和读者咨询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图书馆库库相联的重点。复杂数据的产生与保存、分析等将对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馆员以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等等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影响,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去挖掘、识别、组织和分析在服务过程中所遇到的用户行为中的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等信息,这对拓宽图书馆服务、创新图书馆服务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图书馆创新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用户要求也在提高,这必将对信息传播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大数据环境中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实际情况看,大数据概念及基础理论知识信息在民族地区高校还是显得较为陌生,因此,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重视提高大学生读者的信息素养,加强对当今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安全、信息的利用认识和教育迫在眉睫。
三、大数据环境中民族地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对大数据环境诸多信息知识的认识在大数据环境中,“图书馆的传统业务将向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方向转移,对大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将成为图书馆的主要业务”[8]120-122,同时,“大数据给图书馆知识咨询服务带来机遇,知识咨询服务是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主要方式与手段,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咨询服务的创新型服务”。图书馆知识咨询服务也应当包括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对庞大的各类数据的挖掘与提高数据分析能力是图书馆发展战略的关键,大数据的管理与应用涵盖了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读者借阅习惯、信息捕捉能力、数据挖掘与分析以及加强读者信息素养提高有效利用信息等,因此,图书馆通过信息知识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讲座、提供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大数据概念等基础理论的认识,如认识大数据概念及4V特征、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哪些是结构化数据?哪些是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是如何进行高速获取和应用等等信息知识,这些较为陌生的信息知识是图书馆馆员以及大学生都需要学习和了解的。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五大标准其中一条就有:“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懂得有关信息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遵守公德和法律”。它要求图书馆在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服务过程中,怎样建立一个符合信息时代的信息伦理机制,使传播者和用户懂得如何自由获取信息的权利,尊重信息知识产权、保护信息隐私、防止信息垃圾及信息污染,不传播不良信息等,这表明对传播者也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行为规范[11]。大数据环境中面临着读者隐私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较为突出,如何维护用户的个人隐私权是面临的一个新的要求。图书馆在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过程中,将会遇到用户隐私保护或泄露等问题,因此,在对读者个人数据的采集、管理、挖掘、分析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要注重用户个人隐私的维护。要加强高校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引导大学生在获取和利用信息中遵纪守法。
(三)加强对大学生信息利用的学术规范认识和教育笔者认为:图书馆员获取信息的能力应当是比较强的一个群体,除了如何考虑让读者怎样去获取资源并安全有效、的利用资源,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生读者如何规范的利用学术资源,做到学术严谨和规范。传统的图书馆从最早使用目录柜来整理信息使信息有序化到现在由于数字化的不断推进,信息源的出现多种多样:如各种数据库、音频视频、微博、优酷、微信、电子邮件等等各种海量的信息呈现在人们面前,承担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师既要要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弄清如何获取、在哪里获取、如何有效地利用与本课程有关的信息资源等问题,更要加强大学生信息利用的学术规范和教育,这是包括高校教师、图书馆员有效利用信息也必须懂得遵守的一个学术自律行为。
篇10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理念创新
[作者简介]邹晶晶(1981-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数据挖掘技术。(湖南长沙41010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90-02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战略规划的出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成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近些年的实践证明,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0年以来,湖南省部分高职院校以基于云计算的“职教新干线”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空间资源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兴起了一场从“传统”到“空间”的教学创新与变革,使得“黑板板书+多媒体展示”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电子白板+多媒体展示+空间资源课程”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以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空间教学,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
技术支持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云计算等一系列先进信息技术不断融入课堂教学中,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大,这给学校信息部门的技术支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首先,信息技术应用深度的不断扩大,要求信息部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做好先进技术的承接和传播工作,提供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条件和环境;其次,信息技术应用广度的不断扩大,要求信息部门拓展服务范畴,与教务、科研等部门配合,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广大师生信息素养,不断缩小与教育信息化需求之间的差距,保障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
如何建立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为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推进提供环境、条件和保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技术支持的理念创新
(一)技术支持工作的内涵塑造
高校信息部门所承担的技术支持工作,其本质和根本任务是提供服务,服务于教学和办公。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支持是指产品公司为其产品用户提供的售后服务的一种形式,帮助用户诊断并解决其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在云计算技术背景下,世界大学城空间实际上就是学校通过互联网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取的一种计算和存储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上说,负责技术支持工作的应该是计算和存储服务的供应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供应商不一定能了解学校的具体运行情况,因而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服务;二是对于技术应用过程中故障排除,很难保证实时性。所以,信息部门的技术支持要像“桥梁”一样,体现传承先进信息技术的效果。
(二)技术支持工作的外延扩展
高校信息部门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工作,其具体内容涵盖了教育信息化实施的环境、条件以及保障的相关工作。首先,教育信息化是基于互联网和数字资源的,所以稳定的网络环境和丰富的数字资源是前提和基础;其次,在网络环境、资源环境基础上提供的保障服务是关键。除此之外,技术支持工作还需要拓展至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信息素养的培养上,因为不管是直接参与教学的教师和学生,还是从事教学管理的其他教职工,都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及技能。
(三)技术支持工作的理念阐述
上述两点分析对技术支持概念进行了内涵塑造与外延扩展,以此为基础,从技术支持服务工作的任务、内容、目标等三方面确立了“传承先进技术、拓展服务范畴、提升服务水平”的工作理念。第一,传承先进技术。传递、承接适用于教学、办公的先进信息技术,并进行创新。第二,拓展服务范畴。在注重搭建高质量实施环境的基础上,着力培养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的信息素养。第三,提升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水平是技术支持工作的最终目标。
三、技术支持的实践研究
下面以湖南某高职院校为例,阐述创新的技术支持理念在该校的实践。
(一)工作思路
依据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学院明确了基本的工作思路,如下图所示。该思路是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提炼,以及依据学院现有数字资源的应用经验总结归纳形成。
(二)搭建高质量的教育信息化实施环境
1.创建“高速、稳定、便捷、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教育信息化特别是空间教学的全面展开,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这对网络的速度、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高速的网络带宽:该校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应用需求,推进万兆校园主干网建设,并将出口带宽升级至800M,提升网络出口效能。(2)稳定的网络性能:优化校园骨干网结构,建立扁平化网络结构;部署iMC网络管理系统和MRTG流量监控服务器,管理和监控网络设备运行状态,为QOS的部署提供决策支持。(3)便捷的网络接入:实现了有线网络及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并根据教学需要建设了多个高密度无线教室;实现WEB接入方式与学校校园网络的VPN连接,使教职工访问校内资源不受地域限制。(4)安全的网络环境:集中建好核心区域的计算、存储能力,提高网络管理效能和稳定性;优化接入层交换机配置,启用DHCP SNOOPING监听与交换机DAI;通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行为审计系统,最大程度保障校园网络安全可控。此外,加快网络故障响应速度,通过每周的例行巡检,对校园网络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分析,调整与优化网络环境,及时处理网络应用故障。
2.构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数字资源环境。数字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而空间教学倡导的“数字资源人人建”为数字资源的建设开辟了崭新的途径,但是基于知识产权的考虑,很多基础性、权威性资源还需要引进并且着力提高利用效率,因此,该校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基础数字资源环境。一是现代化的数字资源硬件。学校配备了360余套多媒体设备,建成能同时容纳2000余名读者的多功能电子阅览室;同时,配备全自动触摸式检索机,提供便捷、优质的阅读服务;此外,完成服务器虚拟化、虚拟桌面的实施,整合原有硬件设备资源,节约硬件投入成本,提升了各种应用支撑系统的稳定性。二是多元化的数字资源内容。学校首先整合部门相关技术人才,筹建数字资源工作小组,负责数字资源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其次,引进(购买、免费开通)包括知网、万方、维普在线考试等数字资源共计15种数字资源;此外,完成了校内媒体电子版的改造。三是全方位的数字资源服务。学校构建以高清LED显示屏为基础的校园整体信息推送平台,实现校园各类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智能化推送;完善数字资源网站建设,将资源网站涵盖读者指南、馆藏资源、信息服务、资源整合平台、特色推荐、资源下载和服务热线等丰富内容。
(三)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
教育信息化实施主体包括三个方面:技术支持服务团队、教师以及学生。
1.“外塑形象、内修气质”,创建优质服务团队。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整合与改造多媒体、网络以及信息相关的各项业务流程;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塑造良好的部门形象,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同时,制订中长期培训计划,以“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洞悉信息行业发展方向;提高信息技术服务水平、致力于学校信息化建设”为目标,促进信息技术人员在知识、技能以及服务意识等各方面全面提高。
2.采用评价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职工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个人在信息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在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素养尤其重要。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关键。学校采用评价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改进评价方式,由阶段性改为连续性的评价方式;其次,完善评价内容,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优化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价。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包括知识培训、技能培训、素质培训。
3.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最大的受惠者是学生。然而,由于我国教育区域差异的影响,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而且空间教学是以高职院校为试点,所以如何提高我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之能适应空间教学的推广,也是技术支持所要完成工作的一方面。学校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学生信息素养。(1)在教学目标方面,高扬“因材施教”和“授人以渔”教育思想,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本原,以信息素养相关要素为主要内容,以项目驱动或ISAS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交互和协作,将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基本目标,升华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高层次目标。(2)在教学内容方面,在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上,一方面充分考虑教育信息化特别是空间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考虑学生的专业需求。(3)在教学手段方面,采用项目驱动或IASA教学为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学习的认知前提能力、学习过程的情绪体验和学习中自我实现的操作技巧等,同时体现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和协作性――交互的学习环境和协作的学习方法。(4)在课程考核方面,从2010级学生开始,摒弃计算机期末考试的方式,采用以证代考的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