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创新范文
时间:2023-04-10 16:0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的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 新课堂 新理念
中学计算机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尽管已经把学科名称由“计算机”更名为“信息技术”,且已经成为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地千差万别,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只有少部分的学生会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如何彻底改变目前传统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教学分道而行、难以维系的窘境,如何使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堂挥发新的生机,将成为我们广大计算机教师共同探究的新课题。
一、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拓深新思维,构建新课堂
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多样化。要实现这些改革目标,我认为关键在于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二、“新课堂”构建的理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1.“新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学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但是,我们如果把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看作是“知识课堂”,如教学画图软件,仅仅讲授画图程序怎么用,然后让学生像书上画一棵树、一个房子什么的,那将是单调、枯燥、无味的一节课。我们如果把美术教师的美术课请进来,先由自己介绍画图程序怎么用,再请美术教师讲解调色的简单原理,从而让学生学会自己调色;给学生讲授如何着色、用色才使图画协调;讲授简笔画的画法、构图和比例等,从而用画图程序完成一幅幅生动的画。
2.“新课堂”是教材创生和开发的“加工厂”
所谓“创生”:即创造新的教材、使旧教材富有新的生命力。所谓“加工”:即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开发教材。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将会彻底颠覆我们习惯的“教学”和我们的教学习惯。将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启动学生的情感,还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的投入,甚至需要其他相关的学科的介入来引起共鸣。
3.“新课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交通站”
通过因特网网络的高容量,可以给他们广阔的视野空间,在写观察类作文、知识性小论文时,可以到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现看各种动植物的介绍、听取老师的评论,与网上、网下的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写出较为全面的文章。还可充分利用校园网来发表信息、交流信息,便于生——生之间,师一一生之间时间、空间的跨越,情感与信息的交流,扩大了学生知识获得的范围,通过讨论,增强了他们网络知识,更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新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操作车间”
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础,初级中学计算机教育也同样不是为了培养计算机专家,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试想,如果写文章时运用它;学英语时运用它;找资料时运用它……那它还会被忘掉吗?
5.“新课堂”是学生作品的“展览室”
学科整合后的“新课堂”教学,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如将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引进课堂,以学生喜欢的“打靶开花”、“找朋友”等游戏展示复习内容,以闯关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不仅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训练。还较好地解决了教材任务重、课时紧的矛盾,使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成倍的增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国教师报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微课;信息技术;比赛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1-0024-03
2017年1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与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小学心理微课大赛活动。在5月举办的心理微课成果推广会上,部分地市心理教研员与百余位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汇聚一堂,就心理微课的现状与发展开展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笔者比赛前对教师微课制作开展了培训,且参加了大赛作品评审,并在最后的成果推广会上对部分作品进行了点评,对此次心理微课大赛有所感悟,现进行论述与同行交流。
一、心理微课的类型
开展微课评比,首先要解决的是何为微课的问题。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1]和微课[2]的特点,我们认为心理微课需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微课具有明确而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具有聚焦性;第二,作品短小精悍,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便于碎片化和组合式学习;第三,作品可以镶嵌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或使用者反复观看,自定步调学习。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从收到的1050部参赛作品中筛选出886部入围作品,其中164部作品因不符合上述心理微课特征而被淘汰。
我们对入围作品进行分析,将心理微课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是要点呈现类。这类微课主要采用短片、图片和文字等表现形式,运用录屏软件和电子白板技术,通过颜色、字体和动态图文等可视化提示的方法,突出问题解决的关键信息,教师多以画外音形式参与其中,如嘉兴市某中学一位老师的“如何毁掉你的孩子”。
第二是人物讲解类。这类微课以教师、家长或某个卡通形象为核心,贯穿问题解决过程,多运用视频画中画的技术,串联展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要点的学习资源,如衢州市工程技g学校余老师的“刻板效应”。
第三是课堂展示类。这类微课以课堂教学为场景,将某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现场讲授截取下来,供大家学习使用,如海宁市某中学一位老师的“让智慧照亮梦想”。
第四是剧情叙事类。这类微课有人物、场景与情节,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融入相对完整的故事中,类似于微电影和心理剧的结合,在剧情的发展中引发学习者的共鸣与成长,如绍兴市某中心小学一位老师的“嗨,特别的你”。
二、心理微课的评价标准
此次比赛设有大众评审环节,700余部作品,大众投票超过1000次。我们首先随机对参加投票的教师进行调查,然后再进行专家评价,最终确立3个一级评价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具体评价标准(见表1)。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在886部入围作品中,评选出717部获奖作品。
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中小学心理教师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都非常重视心理微课的科学性。很多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各种不符合科学的解释和解决办法,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单一原因的决定性和特定方法的成效性。因此心理微课的呈现要特别注意心理主题出现的情境与背景,强调解决办法的针对性和使用条件。
微课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技术手段运用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微课教学的效果。而且在利用微课时,声音成为教师与学生最为重要的沟通方式。为此我们从语言和技术两个方面,强调心理微课的规范性。很多教师表示,需要花一定时间用于微课的修改和编辑,以保证声音、文字、图片和视频使用的规范性,这种后期操作更能体现教师的专业性水平。
我们将微课看作一种学习资源,一方面便于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镶嵌使用,另一方面便于学生进行自定步调学习,为此微课使用者的体验就非常关键。心理微课的体验性表现为使用者的便利性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这种强调体验性的评价标准将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
三、心理微课的特点
此次心理微课大赛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众多作品在主题选择和内容设计上都显现出值得关注的特点。
首先,心理微课主题涵盖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突出的问题。此次微课参赛教师包括幼儿园到高中各个学段,幼儿园主要集中在亲子关系、情绪调节等主题,小学主要集中在情绪管理、习惯养成、预防欺凌与害等主题,初中主要集中在压力调适、人际关系、网络和手机成瘾等主题,高中(职高)则主要集中在时间管理、生涯规划、自我概念等主题。这些主题反映了教师心目中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的重点。
其次,心理微课的内容设计体现了问题解决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家长通常会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通过授予知识应对解决。此次心理微课轻解释重解决,将更多时间留给问题解决的方法学习和变式练习。比如舟山市某中心学校一位老师的“亲子沟通六大招”和宁波市某中学一位老师的“时间管理之四象限法”。这种问题解决导向的内容设计,充分体现了心育微课反复学习和助人自助的特点。
再次,在各类心理微课中,要点呈现与人物讲解与其他学科微课有较多相似处,而剧情叙事类微课是心理微课较为独特的形式,为其他学科所少见。教师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融合了心理剧的要素和特点,采用故事剧情的形式论述心理主题,运用镜头语言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把握心理主题形成的历史性和系统性,并通过语言、行为、景物等隐喻手法,展示心理主题变化历程,彰显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特点。比如宁波市某中学一位老师的“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借鉴了大量微电影的拍摄手法,主人公的故事引发了观众的心理共鸣,在艺术欣赏的共情作用下,起到了心理疗愈的效果。
心理健康是学生、家长和教师发自内心的需求,这种需求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层次。以心理微课为核心的学习资源,允许学习者按照自身需求特点和时间安排,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学习,最终承担起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责任。广大心理教师要在学校教育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3],不断开发出适合学习者发展特点的心理微课,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做出有益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赵晶,徐莉亚.论活动课“以辅导需”的三项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4):24―25.
篇3
结合我校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社会课教学进行整合与创新。
一、信息技术与设趣激情的整合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例如教学小学社会第一册第二单元《学校的生活》第一课《我们的学校》时,教学一开始,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一组学校门口的画面,采用观察法,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本课的教学环境中。这时,学生一看,倍感亲切,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重新认识我们的学校的过程中。
通过信息技术与社会教学有机地整合,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面对未来,我们现在的教育旨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拓展了想象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也就是由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好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反馈,并将知识外化。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学。使课堂教学能充分地面向全体学生,广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同学间的友爱,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中成为学生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朋友。
如:小学社会第三册《青藏高原》中的地理风俗,对生活在南国水乡的学生来说是很难想象出青藏高原特有的地理风光。这时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联网的资源共享的优势,从网上下载有关青藏高原的人情风俗、地理风光,并结合Authorware设计制作一组介绍青藏高原的特有画面,采用直观演示法,把陌生的情境在学生面前清晰地显示,并播放《青藏高原》动听的歌曲。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教材所描绘的情景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扩展了学生的探索空间。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上网,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的地理及人情风俗。从而构建自己的探索思维。而且让学生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让全体学生得到共享。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
课堂上正是利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并茂,音响逼真的功能来渲染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挖掘教育教学资源,改变过去照本宣科的现象,同时自然渗透德育,陶冶学生美好情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得到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创新能力的整合
培养学生创造性是创新教学的归宿。有创造性的人才有雄心、有决心,敢于进取。同样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一个有自己的个性、爱好的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考表达,创造并获得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4
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例如,在FLASH动画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为学生搜集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网上最新的体现时尚和流行趋势的FLASH,在课前播放吸引学生的关注和探索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学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体现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二、创新能力培养关键在自主探究
创新素质教学表现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帮助学生在走向新知的过程中体会到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的快乐。例如,在FLASH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掌握形状渐变原理与方法时,不能逐个例子进行演示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掌握原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讲授翻书实例时,于学生已经通过文字简便动画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形状渐变动画制作的原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利用知识迁移,把两个实例任务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教师课前准备好的FLASH在线学习资源论坛,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更深入地掌握形状渐变动画的原理和方法,对学习任务进行深入的探索、分析、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创新品格在课堂中的培养
品格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的主流。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自主、勇敢、刚毅、顽强为基本特征的创造性、创新性品格进行培养。例如,在《我家的收支统计表》一章的学习过程中,数据处理有很多繁复录入和分析过程,这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和坚毅的创新品格。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呢?
在实施创新素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评价,因为评价能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下一步的学习创新活动。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呢?新课标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考勤、参与讨论情况、学习任务评价情况、作品成果、阶段性的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的总结性评价。利用新课改评价系统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激励他们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品格。
四、学生创新思维在课堂中的培养
创新思维源于形象思维及其和逻辑思维的统一。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工作者是从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的理论;换而言之,科学工作者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地解决新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和其他课程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始终,是学生发现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法,是创造力的重要测量指标。新课标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要求正确看待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存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保护学生的创造欲望。信息处理和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方法也很多,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会激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并使学生学会分析与比较,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练习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
关键词: 基本理念 基本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丰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创新教育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即信息技术。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就此话题,笔者谈谈见解,以求教于方家。
一、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运用的基本理念
教育不论何时何地都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的因素,传统式教学也好,信息化教学也好,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与学的密切配合与有效结合,其理念有三。
1.以教为主导。教师在创新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是“导”。即教师只是引导者,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要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境,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体现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
2.以学为主体。“学”既指学生,又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围绕学生的学习进行;为学生会学习、学得好而精心设计;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程度。
3.以动为主线。“动”主要是指动手、动眼、动耳、动脑,以及师生、生生、机生的互动。
二、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运用的基本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创新教育运用信息技术也一样,通常需要遵循四方面原则。
1.直观性原则。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直观形象的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由于现代教育技术集图、文、声、动、画于一体,能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它不但形象生动、信息量大,而且易于操作,可以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有意或无意注意,起到创设情境、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作用,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2.实践性原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充分考虑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自由操作,亲自实验、观察、比较和思考,从而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答案,绝不能以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取代学生的活动。
3.情境性原则。环境的设置以建立丰富的信息资源库、形成系统的学习材料为手段,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出发点,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4.多样性原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提供了保障。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三、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
信息技术本身具有优势,在创新教育中发挥了得天独厚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有以下方面的作用。
1.优化了学习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发生了变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营造交互合作式学习环境。优化学习过程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多途径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从而使学生迅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体学习行为。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让教育教学活动形象、生动、灵活、多样、高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且富有挑战性的信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4.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真正意义在于唤醒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的“四要素”发生很大变化:学生是主体,也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是学生的认知工具。
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合理选择教学模式,可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常见模式如下。
1.情趣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是创新学习课堂教学的初步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用多媒体,激起学生迫切需要探究的心理倾向,并因势利导提出探索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激趣明标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始终应体现在情境创设中和兴趣激发上,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探索知识的兴趣,实现这一目标便水到渠成。
2.疑问教学模式。设疑是体现学生主动探索的环节。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亲自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等使新知与旧知链接,促进原认识结构与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在自学质疑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自主学习,解决已提出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加强对自学过程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学和释疑,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篇6
[关键词]创新;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0引言
21世纪的今天,在时代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职业技术教育也必须要进行创新改革,以满足时代的需求。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育,一方面要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必须要强化学生实践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效地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创新教学的模式。
1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原则
1.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在职业院校的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要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并且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置需要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为学生的学习配备完善的机房及电脑设备,针对毕业生也需要构建毕业设计网站,以能够在适应当前时展的环境下,综合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专业技术,从而促进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1.2坚持与实际密切联系的基本原则
在实际教学中,计算机课程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需要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是当前课堂教学活动整体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满足当前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毕业之后的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3坚持遵循全过程的实践原则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全过程的实践原则。在职业院校相关特色及基本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构建独立的实践教学模式,最大化的基于学生的中心思想,坚持全过程的实践教学原则。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积累相应的教学经验,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整体提高,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及教学的有效性。
2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路径
2.1改变传统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观念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进课堂可活动,这有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不必被动的接收知识,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其次要明确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加大对学生创造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提升广大教师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更新教学观念,采用科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从学生的角度对当前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展开研究,真正实现“想学生所想”。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对计算机技术优势的应用,综合设计多个教学模式,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想象力,并注重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这对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2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计算机信息技术主要具有灵活性高、实践性强以及综合设计性强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和教材及实际生活进行密切结合,以此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这需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条件,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学好,均具有创造的能力。比如,在进行幻灯片制作时,可以将之前做好的包含动画、声音以及图片等多媒体的幻灯片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好奇心的引导下引导学生详细学习幻灯片的每一个制作步骤,这不但有助于实现教学的目标,同时也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加强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
想象力是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一种基本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没有想象力自然也就没有创新。教师可以基于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出一些独特的、相互之间具有紧密联系的内容,从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当前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应的创新路径,并为当前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思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地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启发及诱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来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学习及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以及应用信息,密切结合当前课程的特点,并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性的思维。
2.4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
改善学生现在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方式,为广大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新颖教学内容以及使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从以上内容能够明确看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教材内容,制订合理的教学方式,是显著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基础。
3计算机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实例分析
3.1基本框架
在实际课堂的教学中,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必须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从而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完整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为实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通常来说,在职业院校中,关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集中在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一方面要加大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软件及硬件学习。在设计领域中更需要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这一教学模式的设计过程中,不但要能有效地保障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实践,还要能有效地实现对学生整体教学的全面管理。
3.2实施过程
在时代经济发展的环境下,现代化职业院校一方面是基于自身发展规律,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其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在创新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注重和当前时展的潮流相结合,基于院校整体的发展方向,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也需要对整体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合理的分解,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以此来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合理性,并科学设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实验教学。在职业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和教学计划密切结合,并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生个体的实际需求,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目标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毕业设计网站,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之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语
在时代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科学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同样在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但是现代在计算机教学行业中,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依旧是研究的热点,而不是实践的完善。本文在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中,首先分析了它的教学原则,之后分析了其具体创新的教学方向,以期能够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并为广大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人员,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
主要参考文献
[1]银听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电子电工教学的成功结合[J].信息系统工程,2013(10).
[2]张涛.《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卷宗,2014(7).
[3]韩宝灵.浅谈高中计算机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师版,2012(13).
篇7
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传输、存储、表达和使用的技术总称。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机器是人手的延伸,计算机是人大脑的延伸。而且计算机是当代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卓越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已经成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信息技术对各行各业的渗透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持续前行的动力,也带来了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时,传统产业由此获得了新的能量和活力。如今的信息通信技术早已渗透到制造业、医疗、农业等多个领域。现在一台拖拉机可以在收割时与其他作业机器“聊天”,随天气变化调整作业速度等。而在工业领域,生产设备的智能化使订制个性化产品成为可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等新兴移动通信技术大放异彩。智能互联家用电器、数字化农业等展示,都描绘出“信息技术改变生活”的蓝图。
二、信息技术对各行各业的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推动供应链管理的创新。第一,购物信息交互系统使得供应链的成本降低;第二,购物信息交互系统使得供应链衔接地更加流畅,提高效率。第三,购物信息交互系统使得供应链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信息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自然界的三大基本要素。信息交流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就存在,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革方式。每一次信息革命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促进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
三、信息技术给各行各业引起的变革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改革。从以往来看,教育的方式比较枯燥单一,就是教师授课、学生听讲,而授课也只是使用黑板,但从现在看来,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使用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必要的手段,近年来网上教学的模式更是流行起来,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进行自主学习,使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程度。信息技术同样推动着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城市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城市生活中实现健全、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通畅、广泛、安全的信息共享,有效、规范、科学的信息利用。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政府将拥有更加高效的决策和执行力,企业能够更加高效和低成本地运行,市民则能享受更加便捷和舒适的生活。信息技术还可以推进大中小企业的发展,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深入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鼓励小微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仓储物流、运营管理等环节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营销方式,提高效率,形成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四、信息技术与科技创新中的实践运用
篇8
结合丰州学区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3个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与创新。
信息技术与设趣激情的整合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例如“圆”的教学,笔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一组马拉车的画面,车轮分别采用正方形、正多边形、圆形……画面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从而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一看,倍感亲切,由设置的情境自然而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
信息技术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整合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含义是很广的,它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直至提出新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是创新教学的归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纵横变通,拓展思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例1如图1所示,设点C为线段BD上的一点,在线段BD的同旁作正ABC和正ECD,连结BE,交AC于M,连结AD,交BE、CE于P、N。
1)问图中有几对全等三角形;2)试证明:AD=BE,ND=ME,NC=MC。
这是一个极平常的题目,但如果从运动的观点进一步研究,问当ECD绕点C旋转时,1)中哪几对全等关系不变?2)中哪些等量关系不变?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作2个公共顶点为C的正ABC和正ECD,连结AD,BE。教师用鼠标拖动点D使正ECD绕点C旋转,就能连续产生如图2~图5所示的图形。不难发现,ACD∽BCE及AD=BE的关系在运动中保持不变。图3、图5是2个常见的问题,但多以孤立的习题形式出现。解决了这2个问题,并不一定能对解图2、图4提供什么方便。而利用CAI来研究本题,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图形是连续变化的,学生掌握的就不是孤立的几个题目,而是一类问题,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相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研究,就要分别画出许多图形,然后分析、判断、论证,这样花时多,难度大,又不易掌握。从这一思路出发,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解决诸如具有一个公共点的2个正方形等许多问题。
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篇9
一、必要性
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而可以促进国家的创新进步,从而不断增加国家竞争力,使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下面,具体谈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1.利于创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更好地去培养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在传统教育方法上,一般只是老师在讲,而且老师讲的内容一般也是在考试中需要考的内容,这就容易使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老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和帮助者,可以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其中不断地进行创新,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使学生在相对较为民主的课堂上不断地调动创新意识,从而更勇敢地探索信息技术的相关领域,打破思维的局限性。
2.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其中,创新意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创新意识,学生今后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同样,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就会显得死气沉沉,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断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可以使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获得更为专业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提高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3.利于国家的发展
在未来时展方面,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在今后的时代中占据有利的立足点。创新可以不断地促进一个民族的发展。因此,在新时期,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而信息技术教学,作为近些年来新兴的一门课程,在促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坚持创新理念,为新世纪人才发展提供一个更为良好的环境。
二、相关措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下面,具体谈谈加强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相关措施。
1.创新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进而使学生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不断开拓信息技术的相关领域,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教育改革的需求,进而为社会提供更为全面的人才。同时,也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方法,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样可以互相转换角色,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大胆创新教育形式,例如设置相应的情景剧,并使学生不断地排练,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
要想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首先要做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平等,在一个自由、平等的课堂上,可以在很大限度内使人发挥出创造性。通过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并且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教学相长。在这个相对宽松的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并且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进而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树立自信心。同时,同学和同学之间也应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样,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同样也可以对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3.政府与学校应该大力支持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必然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政府可以不断地提供相关的基础设施,从而为信息技术的教育提供更多场所。同时,在学校方面,应该不断地优化信息教学的课程设置,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到教学的培养目标上,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接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
三、总结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创新策略 教学实效
“互联网接入工程”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因此,义务教育阶段要重视信息技术教育,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主动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信息意识,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查找、采集必要的信息,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有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进而培养创新精神。
一、质疑,一切创新的源泉
两千多年前,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提出了相当多的问题,对奴隶主阶级关于宇宙、自然和历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多方面的质疑。这些问题成为后来科学家、哲学家们思考和研究的课题。由此可见,质疑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树立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不怕失败、敢于标新立异、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胆量,解决问题是创新的主题,创新的结果,创新的延续。例如,在智能机器人的一节课堂教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学生都知道使用电动机可以给小车提供前进的动力,在完成了电动机驱动小车的任务后,教师启发学生:“对于一辆小车,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让同学们一起研究?”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让小车跑得更快?”“怎样让小车能够走固定的距离?”“如何让小车能够爬上更陡的坡?”其中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不使用电动机,可以让小车前进吗?”这个问题马上激发了学生讨论的热情,他们想出了很多方法,如:用手推、从高坡上向下冲、用风扇吹、用磁铁推动,用气球放气的方法驱动等,竟然有几十种之多,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老师为之惊叹。没问题,怎么解决问题呢?新课标下的优质课倡导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新问号离开课堂。这便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精辟解读。
二、教师要仔细发掘利于创新思维的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课程特点上看,信息技术课程有利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容,从课本内容上看,无论是基础知识、软件、网络、还是程序设计等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广阔空间。例如在《利用自选图形添加文章插图》这一节的教学中,为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接受水平,没有采用课件演示、反复说教,而是利用学生身边的几本教材实物进行叠放次序的演示,使学生在直观的实物演示中顺利突破教学难点。进而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同要求,设计安排了四个练习来巩固教学难点(相关的素材已经为学生准备好),这四个练习是――动画片《熊出没》中的“熊大”(给出部分,适当模仿),“熊二”(给出部分,适当创作),“光头强”(自由创作,经验创作),“一片森林”(自由创作,勇于创新),同时为学生提供“帮助文件”,帮助学生解决难题,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引导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出有个性的作品。
三、教会学生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在于使用技术的多寡,结合了多少其他学科的知识,而在于是否在恰当的学科教学中运用了信息技术来作为辅助教学工具,或者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环节中是否使用了内容恰当、难度适宜的其他学科知识,是否使学生意识到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完成某些用其他方法难以做到的事情,使得既能完成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目标,获得信息技术技能,又能培养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其他学科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在信息技术课“查找和替换”中,教师从引入到练习,把需要解决的语文学习中的问题(错别字、重复累赘词语、关联词语、标点符号、语句续写等)贯穿始终,让学生熟练地使用Word中的查找和替换功能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有关文章检索、修改的问题。这样本节课不仅仅是让学生熟练使用Word中的查找和替换功能,而且让学生熟练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提高语文学习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意识。信息技术课的教授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计算机技能,使学生成为一个仅仅会操作计算机的教学过程;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的学习条件,以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学习者。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创新教育是践行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的重要策略和有效方法。通过深入研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不仅可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更可贵的是可以关注全体的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直接推动了小学创新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杨欢耸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